人与生物圈

人与生物圈杂志 部级期刊

Man and the Biosphere

杂志简介:《人与生物圈》杂志经新闻出版总署批准,自1999年创刊,国内刊号为11-4408/Q,是一本综合性较强的环境期刊。该刊是一份双月刊,致力于发表环境领域的高质量原创研究成果、综述及快报。主要栏目:卷首语、诗意的乡村生活篇、直面问题促发展篇、传统种质资源保护篇、创新与发展篇、保护与发展篇、乡村文化多样性篇、提升乡村旅游文化价...

主管单位:中国科学院
主办单位:中国人与生物圈国家委员会
国际刊号:1009-1661
国内刊号:11-4408/Q
全年订价:¥ 196.00
创刊时间:1999
所属类别:环境类
发行周期:双月刊
发行地区:北京
出版语言:中文
预计审稿时间:1个月内
综合影响因子:0.06
总发文量:1459
总被引量:374
H指数:5
立即指数:0.0303
期刊他引率:1
  • 科学保护生命之源

    作者:罗菊春 刊期:2011年第05期

    桂林山水甲天下,凡是到过桂林的人都会被这里的湖光山色所迷倒,不过很多人或许不知道这样的美景得益于漓江上游的水源地——猫儿山的恩泽。林海茫茫的猫儿山部级自然保护区,森林覆盖率达96.5%。其主峰海拔2141.5米,居五岭之冠,为华南之巅。保护区远离村庄,没有耕地,人迹罕至,绝大多数山地保持着原始风貌,有原始森林15158公顷,是广西面积最大的...

  • 高山湿地

    作者:罗菊春 刊期:2011年第05期

    要维持湿地的生态特征,包括它的生物多样性,就必须维护湿地的水文状况,保持它自然变异性。——摘自《千年生态系统评估报告集》

  • 猫儿山保护简史

    作者:玉伟朝 刊期:2011年第05期

    猫儿山自然保护区的前身——漓江水源涵养林保护站的建立,还是源于一次偶然。1974年,去往猫儿山顶的公路建成通车。这条公路开启了猫儿山的发现之旅,也启动了猫儿山的保护之路。在猫儿山公路的修筑过程中,位于八角田地区的一片南方铁杉林被修路工人发现继而引起了主管部门的关注。

  • 亿万年沧海桑田 猫儿山地质变迁简史

    作者:韩同林 刊期:2011年第05期

    地球并不是一直就像现在这个样子的,它只有经过一连串的发展和变革而后才达到现在这个状况。地质学家已经考查出来,在这些不同的发展阶段里,还曾经存在过许多现在或早已不复存在的各种动植物。现在已经不再有三叶虫、石莲、鹦鹉螺、翼手龙、鱼龙、蛇颈龙、大树懒兽、猛齿象等生物了,这又是什么缘故呢?显然是因为它们的存在条件已经不复存在。—...

  • 三十载科考情缘

    作者:李光照 刊期:2011年第05期

    1978年,广西壮族自治区林业部门开始重视水源地的保护。猫儿山是一个大型天然水库,许多溪流从此发源,因此受到上级主管部门的关注。但是当时我们对猫儿山的情况一无所知,所以亟需开展一次针对水源林的综合科考。1978年,桂林地区林科所牵头组织了一支包含50多人的专家队伍实施首次综合考察。这些专家主要有林科所研究水文学的刘源杨所长,自治区林...

  • 漓江水系之变迁

    作者:茹锦文 刊期:2011年第05期

    淡水资源是生物界和社会环境的基础,当水资源变得越来越稀少时,我们将会更多地关注整个流域中上游与下游水资源综合利用的协调性。——Peter H.Gleick《世界之水:2008-2009年度淡水资源报告》

  • 护林比补水更重要

    作者:廖井丹 刊期:2011年第05期

    漓江源于"华南第一峰"——猫儿山,向南流经桂林、阳朔等县市,到平乐与恭城河汇合后称桂江,继续南流在梧州与西江汇合。直到上世纪50年代,漓江的水量一直较为充足,四季均可通航。漓江上游有猫儿山、青狮潭、海洋山三大水源林区,有甘棠江、灵渠等20多条支流为其提供水源。而每条支流又有许多小"细流",这些小"细流"均有各自的水源林。正是漓...

  • 漓江寻源

    作者:王方辰 刊期:2011年第05期

    桂林山水甲天下,这句800多年前一位文坛老人的诗句,成为诸多咏唱桂林作品中的经典,在我们很小的时候就耳熟能详。上世纪60年代,一部电影《刘三姐》,更是把"江似青罗带,山如碧玉簪"诠释得淋漓尽致,让多少人对桂林心向往之!桂林,因漓江而秀甲天下,从古至今吸引了无数文人墨客和摄影爱好者。

  • 猫儿山小鲵发现记

    作者:王绍能 刊期:2011年第05期

    猫儿山上古木参天,藤萝密布,终年云雾缭绕,人迹罕至。亿万年来,这种独特而稳定的自然景观为稀有物种的形成创造了良好条件,但同时也阻滞了人类对这些物种的认识进程。然而,人类无穷的探索欲望终究还是揭开了这些物种神秘的面纱,而小鲵这种动物则首当其冲。2003年,猫儿山公路路面改造。筑路工人在山顶休息时,有人突然惊讶地喊开了。众人闻声而至,...

  • 小鲵家族

    作者:先义杰 刊期:2011年第05期

    提到小鲵,人们自然而然会想到大鲵。大鲵的正式名称为"中国大鲵",是现存的两栖动物中体型最大的一种,一般长约60-70厘米,体重5-6公斤,最大个体长达1.8米,重达30公斤。由于大鲵的叫声像婴儿的啼哭声,因此又名"娃娃鱼"。大鲵生活在水质清澈、低温和幽暗的溪流或溶洞中,

  • 野生动物保护零距离:黑熊归山记(一)

    作者:蒋晓宏 刊期:2011年第05期

    随着人们自然保护意识的增强和保护工作的完善,这几年在猫儿山部级自然保护区内发生了许多保护和救助野生动物的事例,下面就是保护区管护人员在工作中亲身经历的故事。

  • 黑熊归山记(二)

    作者:邓文清 刊期:2011年第05期

    2011年3月25日的中午时分,我们正在保护站吃午饭时,手机铃声响起,电话那边急促地说,中洞村村民拯救了一头小黑熊,让我们赶快去处理。半小时后,我们赶到现场。只见一头10多公斤重的小黑熊已经被村民关入铁笼了,村民们拿来水果、萝卜正在对它进行喂食,小黑熊吃得津津有味,似乎已经饿了很久。

  • 偷蜂蜜的“贼”

    作者:杨丽华 刊期:2011年第05期

    虽然是2011年8月酷暑时节,难得这一天没有大太阳,还有点风,是难得的好天气。我们保护站的全体工作人员结束巡护工作返回,当走到保护区外的小马潭地段时,村民段自江的羊圈里传来了"砰、砰"的响声。由于那只是一个空置的旧羊圈,我们都以为他在对羊圈进行拆除,于是便喊道:"伯伯收工了,回家吃饭去喽。"过了一会儿,没听见对方的应答,于是我们走...

  • 密林巧遇猴群

    作者:陈同丰 刊期:2011年第05期

    在我从事巡护的工作中,见过很多野生动物,但它们都害怕人类,每次想观察它们的时候,都被它们发现并逃走。2005年的一天,天气雾蒙蒙的,但我们在九牛塘回头湾的禁笋巡护中,却得到了一次静观野生猴群的机会。

  • 野猪带来的麻烦

    作者:杨能俊 刊期:2011年第05期

    在塘洞,老百姓种植的大部分竹林都处于与保护区交界的区域,所以不管是冬笋、春笋收获的季节,只要有竹笋冒出,那么出来觅食的野猪就会有一顿美餐了。2011年5月17日,阴雨天气,赵勋国、赵美周和我等一行4人,因禁笋工作来到李家坳巡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