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藏高原论坛

青藏高原论坛杂志 省级期刊

Tibetan Plateau Forum

杂志简介:《青藏高原论坛》杂志经新闻出版总署批准,自2013年创刊,国内刊号为63-1077/C,是一本综合性较强的文化期刊。该刊是一份季刊,致力于发表文化领域的高质量原创研究成果、综述及快报。主要栏目:生态文明建设研究、区域经济研究、区域社会研究、区域史研究、宗教学研究

主管单位:青海民族大学
主办单位:青海民族大学
国际刊号:2095-5219
国内刊号:63-1077/C
全年订价:¥ 120.00
创刊时间:2013
所属类别:文化类
发行周期:季刊
发行地区:青海
出版语言:中文
预计审稿时间:1个月内
综合影响因子:0.13
复合影响因子:0.1
总发文量:722
总被引量:317
H指数:5
引用半衰期:8.3235
平均引文率:13.0471
  • 多维度与重节点——喜马拉雅山麓及青藏高原腹地一妻多夫制婚姻形态的人类学阐释

    作者:许韶明 刊期:2019年第01期

    一妻多夫制不仅是种古老的婚俗,而且作为藏族中一种特殊的婚姻形态,迄今仍流行于青藏高原地区。一妻多夫制的成因首先受生态条件的限制,然后陆续受到诸多社会-文化因素的作用,"多维度"是当前最有效的解释。更为重要的是,这些因素并非大杂烩式的堆积,而是一种层次分明,有重节点、次节点之分的"宝塔"形状,其中与生态条件相捆绑的土地制度位于宝塔...

  • 试论青藏两地制盐传统村落及其文化特征——兼论制盐传统村落的利用与保护

    作者:李何春; 黄敏玲 刊期:2019年第01期

    澜沧江流域的上游和源头,均分布有盐场或盐田,其中青海省囊谦县境内有8个盐场,西藏自治区芒康县境内有盐井盐田,两地直线距离400公里,但是均采用晒盐技术。围绕盐的生产、运销和贸易,两个地区均形成了重要的晒盐村落,其中囊谦县境内的多伦多村和芒康县境内的上盐井村,依次入选中国传统村落名录,而这两个村落的入选均和当地有重要的盐场直接相关...

  • 雅鲁藏布江中部流域“戎巴”的生存策略——以西藏贡嘎县杰德秀镇和扎囊县桑耶镇为例

    作者:王霞 刊期:2019年第01期

    本文以雅鲁藏布江中部流域的河谷居民“戎巴”为对象,考察其适应自然和人文环境的策略。核心调查点是贡嘎县的杰德秀镇和扎囊县的桑耶镇,辅助性调查点是周边的其他乡镇和村落。在第一手调查资料的基础上结合相关文献的分析,主要对1959年以来各个时期的适应情况进行梳理和比较。首先,从谋生方式的角度,将河谷居民的内部结构划分为宗教职业群体、...

  • 民族学(人类学)视野下的口述史研究综述

    作者:徐燕 刊期:2019年第01期

    口述史,作为社会记忆的一种重要方式,因本身具有着亲历性、记录性和叙事性等特点,从一开始就被人们广泛应用。20世纪40年代,现代意义的口述史研究开始兴起,通过口述方式收集资料的研究方法被诸多学科借鉴运用。经过50多年的发展,口述史已成为"人人皆用之法","广泛地应用于社会学、民族学(人类学)、文学、新闻学、医学等诸多的社会科学及自然科学...

  • 传承与变迁:宕昌马土司历史源流研究

    作者:杨勇 刊期:2019年第01期

    宕昌马土司承袭延续长达584年之久,是甘青地区土司中存在时间最长、管辖范围较大且影响深远的土司之一。基于历史资料和现存马土司后裔中的手抄家谱资料,论述宕昌马土司历史传承、变迁、源流,对于了解马土司家族的历史演进,对明、清以来宕昌及周边地区的历史和甘肃地方史、甘肃藏族史研究都具有重要的理论与实践意义。

  • 明代西宁卫的镇戍、屯田与河湟边地社会

    作者:王海兵 刊期:2019年第01期

    明朝初年,随着西宁卫的建立,河湟地区的屯田逐渐展开。明中叶以降,西宁卫军屯走向衰败,民屯地位上升。同时,由于东蒙古诸部陆续进入“西海”,西宁卫的防御体系更趋严密,堡寨、边墙得以增筑。经过西宁卫的移民垦殖和长期镇戍,河湟边地各民族的交流互动和杂居局面得到加强,促进了军事型堡寨社会和屯戍文化的形成。

  • 论青海藏区历代行政区划制度的演变

    作者:杨杰; 杨虎得 刊期:2019年第01期

    行政区划是行政区域划分的简称,是国家为了进行分级管理而实行的区域划分。行政区划的划分及制度设置与地理环境、历史传统、民族分布等多种因素相关。正是因为如此,历史上青海藏区始终施行与内地不同的行政区划制度。新中国成立后,在这一区域一直施行的自治州、自治县制度,是在总结历史经验基础上的制度创新。

  • 河湟文化特征平议——兼论河湟文化建设中的政府角色定位

    作者:李健胜; 李芝乾 刊期:2019年第01期

    多元性是河湟文化的一般性特征,无论是其文化来源、表现形式,还是历史发展过程及其现实样态,都具有多元性特征。次生性是河湟文化的本质性特征,这一特征决定了河湟文化不具有文化上的原创属性,只有在原生文化的不断滋养下,才能保持稳定有序的发展。青海省政府在建设黄河源头现代化中心城市的实践中,从政策层面解决好黄河文化中的"多元"与"一体"...

  • 文化线路视域下唐蕃古道青海段申遗研究

    作者:胡芳 刊期:2019年第01期

    唐蕃古道是近年来国内关注度和知名度较高的线性文化遗产之一,当前,西北五省区正在积极开展联合申遗的前期准备工作。面对申报手续繁复而竞争激烈的申遗形势,本文从文化线路视角对唐蕃古道青海段的申遗现状及存在问题进行梳理与研究,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一些对策建议。

  • 西藏的语言资源及其科学传承与保护

    作者:陈荣泽 刊期:2019年第01期

    西藏语言资源丰富,有10余种语言。半个多世纪以来,对西藏语言资源的调查研究和保护已取得了不少成绩,但还存在诸如调查研究不深入、轻语言功能调查和对人口较少民族的语言关注不够等问题。当前,对西藏的语言资源可从五个方面进行科学保护:树立语言资源观和增强语言保护意识;建立、完善科学保护语言资源的法制保障;高度重视母语教育;充分利用语言...

  • 民族地区传统村落文化空间研究——以热贡年都乎村为例

    作者:李文博 刊期:2019年第01期

    近年来,学术界对传统村落文化的研究热度不减。本文以热贡年都乎村为田野点,以地理空间切入,从年都乎村的空间结构、民俗文化、精神信仰空间等方面展开研究,描述年都乎村历史条件下的屯堡格局和空间局促下的人口外溢现象、独特的民俗文化空间和精神信仰空间。

  • 国内外庙会文化研究学术史述评

    作者:王浩 刊期:2019年第01期

    庙会是传统民俗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区域民众日常生活的组成部分。庙会是反映民众物质和精神的社会生活体现。因为从庙会中可以窥见当地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状况,以及传承民众的集体记忆和彰显民众对村落空间变化的理解。文章通过对国内外庙会文献资料的梳理,分析庙会研究的优点与不足,为后来的庙会文化研究提供新的思考。

  • 清前期各朝与藏传佛教互动

    作者:崔欣 刊期:2019年第01期

    早在入关前,出于政治的考虑,后金政权统治者便制定了尊崇藏传佛教的政策,让藏传佛教成为满、蒙、藏之间极具容纳力的粘合剂或者润滑剂性质的纽带和媒体,以实现联合蒙藏,入主中原的政治意图。入关后,以达赖为代表的西藏宗教势力以其强大的宗教影响力,影响着清王朝疆域内西藏、天山南北以及大漠内外的政局和藏传佛教信徒的人心,不利于清朝皇帝实现...

  • 藏传佛教寺规文献研究综述

    作者:仁青 刊期:2019年第01期

    目前学术界关于藏传佛教寺院寺规文献的相关研究中,收集的资料为数不多,且部分资料并未对外公开,导致现有的学术研究不够深刻,仅有的相关论文也都是从法学和管理学的角度去分析。因此很多学者对此选题的关注度不高,认识度不够。本文主要叙述国内外寺规文献的研究现状,并对其成果进行评价。

  • 拉卜楞寺“勒尔宗”仪式中实物符号的象征意义

    作者:道吉 刊期:2019年第01期

    拉卜楞寺"勒尔宗"是祭祀神灵的一种宗教仪式,祭祀者通过向年、鲁、赞等世间神灵敬献各类丰厚的祭品,以求神灵护佑,免除疾病、灾祸以及自然灾害等,从而达到献祭者平安、丰产的目的。仪式中的祭品,包括"伊"、"勒"、"堆"、"朵尔玛",等实物,具有显著的符号和象征的意义。本文通过对拉卜楞寺"勒尔宗"仪式中各种祭祀品的实物属性分析和考察,探讨作为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