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藏高原论坛

青藏高原论坛杂志 省级期刊

Tibetan Plateau Forum

杂志简介:《青藏高原论坛》杂志经新闻出版总署批准,自2013年创刊,国内刊号为63-1077/C,是一本综合性较强的文化期刊。该刊是一份季刊,致力于发表文化领域的高质量原创研究成果、综述及快报。主要栏目:生态文明建设研究、区域经济研究、区域社会研究、区域史研究、宗教学研究

主管单位:青海民族大学
主办单位:青海民族大学
国际刊号:2095-5219
国内刊号:63-1077/C
全年订价:¥ 120.00
创刊时间:2013
所属类别:文化类
发行周期:季刊
发行地区:青海
出版语言:中文
预计审稿时间:1个月内
综合影响因子:0.13
复合影响因子:0.1
总发文量:722
总被引量:317
H指数:5
引用半衰期:8.3235
平均引文率:13.0471
  • 伏俟城与布哈河——吐谷浑晚期都城的释名研究

    作者:刘铁程 刊期:2013年第03期

    伏俟城遗址即今布哈河下游湖滨草原上的铁不加古城,这一认识是目前学术界的主流观点。有关“伏俟”的释名目前有多种意见,自吴景敖提出“孛堇”的释名以来,多将伏俟城解释为王城或首邑。“伏俟”滨湖近河,藏、蒙古语中均指称布哈河因野(牦)牛众多而得名。伏俟的古音与阿尔泰语的同源词布哈苏(buqa usu,布哈河)可以对音。早期的吐谷浑、...

  • 布薪贡(vbu shing kun)的对音问题——兼论古藏文的鼻冠音

    作者:谢光典 刊期:2013年第03期

    本论文以出现在敦煌吐蕃历史纪年中的藏文地名布薪贡(vbu shing kun)为视角,通过汉藏同源词、《西番译语》、西夏文及藏缅语系相关词汇,探讨古藏文的鼻冠音问题,指出“vbu”与汉字“美”可以完美对音,布薪贡(vbu shing kun)与美相县也完全对应。

  • 青海“柴达木”地各语源辨析

    作者:苏都必力格 刊期:2013年第03期

    青海属“柴达木”地名在藏、汉、蒙古文献中多有所载。当下藏、蒙文著述及一些学者对“柴达木”地名的语源、语意存在不同的解读。藏文文献中对柴达木地名的记录存在不稳定性,汉文文献中提及的柴达木均与蒙古人的活动有关,而蒙古文献中所提到的青海属“柴达木”一词,为蒙古语常用地名,在蒙古人活动地区多有分布。“柴达木”一词的语源为蒙古...

  • 涵化与文化认同建构——以四川藏族尔苏人为例

    作者:巫达 刊期:2013年第03期

    青藏高原东部的藏彝走廊是一个生态多样化的区域,同时也是一个族群和文化多样化的区域。多族群共处的区域呈现出多种多样的族群关系,实际上也是一个多文化接触和文化涵化的区域。分布在四川省凉山彝族自治州和雅安市的尔苏人现已划归藏族。在文化上尔苏人受到了他们的两个邻居——彝族和汉族——的涵化。他们的许多文化内容借鉴或接受了周边彝...

  • 族群身份变动与地方文化的重构——以四川泸定岚安贵琼藏族为例

    作者:郭建勋; 朱茂青 刊期:2013年第03期

    川西岚安人族群身份改变,使得地方政府和文化人对地方文化的兴趣大增,其目的有制作和创造一种形成差异的地方文化。这种创造是一种连接过去,衔接现在,指引未来的文化生产过程。虽然这种文化认同与文化身份的创造,是因族群身份的改变(一种外在的力量)的介入而引发的,但是,由于这种制作常植根于当地的人、事、物以及既有的文化特征,其关...

  • 陈塘夏尔巴人的氏族及其功能

    作者:桑吉东智 刊期:2013年第03期

    国内学界对境内夏尔巴人的研究主要基于对历史文献的解释和分析来探究其历史和背景,很少有对夏尔巴人在喜马拉雅山地区上百年的定居、迁徙、适应及其内部机制等的研究。鉴于此,本文基于笔者在西藏日喀则地区得县陈塘镇长达半年的驻村工作期间所获得的田野调查资料,来探讨陈塘夏尔巴人社区内部的民族结构及其社区功能,以此试图窥探夏尔巴人迁...

  • 多文化视阈下的青海藏区文昌信仰

    作者:索南旺杰 刊期:2013年第03期

    文昌信仰本是汉族民间信仰及道教信仰的组成部分,青海藏区随着汉族人口的迁入。文昌信仰逐渐成为汉、藏、土等民族的地方保护神,形成了比较独特的宗教文化现象。

  • 从寺院传承到文化产业探索:勉塘后藏派唐卡传承的历史与现状

    作者:刘冬梅 刊期:2013年第03期

    勉塘后藏派唐卡主要传承流传于日喀则、萨迦、江孜等后藏一带。本文结合实地调查与文献资料,从历史源流、绘画组织以及传承现状等方面入手,对勉塘后藏派唐卡的传承与发展进行了初步研究,并以此对唐卡如何在当代得到更好地传承提出自己的见解。

  • 藏传佛教千手千眼观音造像的图像学研究

    作者:当增扎西 刊期:2013年第03期

    藏传佛教认为千手千眼观音是观音法身、报身、化身为一体的身相,极为殊胜而受到信众崇信。千手千眼观音也是佛教造像艺术家的表现的主要内容之一,藏传佛教寺庙存留下了大量的千手千眼观音造像遗存,这些造像各种形质不同和形态各异,加之千手千眼观音造像多面多手,是佛教造像中属比较复杂的菩萨造像。因此,对于大多数人来说对其造像样式的了...

  • 明代西宁卫嘉靖至万历时期长城修筑的历史背景考

    作者:许红梅 刊期:2013年第03期

    本文以文献记载为依据,以年代为序列,结合明代嘉靖、隆庆、万历前后时期四个阶段皇帝和文官集团对修筑长城的态度,对民族、经济关系的理解,对军事防御的策略进行了全面的梳理。指明了明代西宁卫嘉靖至万历时期长城修筑的历史背景,对于青海境内此段时期纷争不断、民族矛盾空前的历史原因进行了深刻的反思。

  • 青海明代长城修筑始末

    作者:闫璘 刊期:2013年第03期

    本文以文献记载为依据,结合实地调查所见,对青海明代长城的修筑和清代对长城的补修情况,按照修筑时间序列进行了全面的梳理,指明了青海明代长城的走向和与甘肃长城的连接问题,补充了民和县下川口长城的修筑时间和主持修筑者文献记载的缺失,纠正了贵德县明代长城修筑时间文献记载的错误,对于全面了解青海长城的修筑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 试探阿尼玛卿山神与格萨尔王的关系——兼论藏族关于神圣性的界定

    作者:才贝 刊期:2013年第03期

    本文通过考察阿尼玛卿山神与格萨尔王的关系,试图从藏族神话、前佛教神灵体系以及佛教化的语境中参照“地祗”与“王”的原型,推进对藏族神圣地理及根基性文化的深度理解,认为在“神圣性”的持久界定中,藏族文化英雄在各种文本中流动起来,而一个文明内部的调适性越高,该文明就越能保持本色。

  • 论吐蕃远古小邦的历史演变——基于吐蕃出土文献与藏文传世文献的考察

    作者:阿贵 刊期:2013年第03期

    长期以来,吐蕃远古小邦问题一直颇存争议。争议的焦点主要有:一、小邦存在的时代是否为吐蕃时期;二、诸小邦是何时被吐蕃所征服的;三、在悉补野王统时代和吐蕃王朝时期,吐蕃与诸小邦处于什么样的关系;四、吐蕃之前究竟有多少个小邦;等等。本文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从吐蕃史的角度以及具体的地理环境、文化与史实背景对上述问题进行了梳理...

  • 吐蕃军事动员制度研究

    作者:韩旦春 刊期:2013年第03期

    本文选取吐蕃军事活动中的动员制度,结合相关的藏汉文文献与碑文、石刻等资料,对吐蕃军队以“五茹”、“六十一东代”和“大冲”、“节度”为基础的军事动员体系,军事动员过程中的兵员征调、军事训练、战时动员、后勤保障、宗教工作,以及奖励惩罚制度等方面的内容做一简要的概括和论述。

  • 民族地区社会管理法治建设的若干重点问题探讨

    作者:顾华详 刊期:2013年第03期

    民族地区依法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加快推进社会建设,具有困难多、难度大、问题复杂,政策性、系统性和法治性比较强等特点。取得各族人民群众满意的社会管理与服务效果,民族地区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法治建设工作必须重点抓好几个关键性的问题,即始终坚持法治原则,积极健全法治保障,坚持完善政府行政法治体制,坚持依法创新和保障信息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