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社会科学

青海社会科学杂志 CSSCI南大期刊 北大期刊

Qinghai Social Sciences

杂志简介:《青海社会科学》杂志经新闻出版总署批准,自1980年创刊,国内刊号为63-1001/C,是一本综合性较强的社会期刊。该刊是一份双月刊,致力于发表社会领域的高质量原创研究成果、综述及快报。主要栏目:专题研究_唯物史观与当代中国、专题研究_建党百年理论与实践、专题研究_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专题研究_生态文明建设等

主管单位:青海省社会科学院
主办单位:青海省社会科学院
国际刊号:1001-2338
国内刊号:63-1001/C
全年订价:¥ 172.00
创刊时间:1980
所属类别:社会类
发行周期:双月刊
发行地区:青海
出版语言:中文
预计审稿时间:1-3个月
综合影响因子:1.03
复合影响因子:0.81
总发文量:2528
总被引量:9325
H指数:26
引用半衰期:7.3478
立即指数:0.0343
期刊他引率:0.9751
平均引文率:14.799
  • 新中国70年国家治理格局下的社会治理和基层社会治理

    作者:王思斌 刊期:2019年第06期

    新中国建立70年在国家治理格局下进行了社会治理与基层社会治理的探索。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国家集中力量进行经济建设、稳定和建设政权,国家治理覆盖了社会治理。改革开放以来,经济体制的市场化改革激发了社会生产力,也导致了独立的社会力量的产生,社会治理成为必要。市场化、城市化衍生了以民生为主的社会矛盾和社会问题,新时期和新时代下政府通...

  • 新中国70年来基层社会治理的演进逻辑与主要启示

    作者:王宗礼; 李连军 刊期:2019年第06期

    在当代中国的语境中,“治理”一词显然是一个结合了中国历史上治国理政意涵和“治理”的现代含义双重内涵于一体的概念。从这个意义上说,尽管“社会治理”这一概念是晚近才出现的,但仍然可以用它来观察新中国70年的基层社会治理。从这一视角来看,70年的中国基层社会治理经历了管控型基层社会治理、管理型基层社会治理到治理型基层社会治理的转变...

  • 从党的初心使命看新中国成立70年来的农村基层社会治理

    作者:张卫波 刊期:2019年第06期

    为人民群众谋幸福,关心人民群众的生活,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中国共产党初心和使命的重要体现,也是其全国执政后的重要理念。在“执政为民”理念指导下,新中国成立以来的农村基层社会治理体现出“以人民为中心”的特点。无论是上世纪60年代的“枫桥经验”,还是改革开放以后各地创造的治理模式,都是党的群众路线在基层社会治理中的贯彻和落实,践...

  • 通过社会工作的情感治理:70年情感治理的历史脉络与现代化转向

    作者:任文启; 顾东辉 刊期:2019年第06期

    情感治理不只是社会治理的一种维度,更是社会治理的目标、方式和手段的结合。从情感治理的视角考察新中国70年的历史进程可以看到,基层社会的治理实践中,情感治理并不只作为一种新近出现的治理维度,而是有着由来已久的历史传统和丰富独特的实践内容。中国特色情感治理与中国历史文化一脉相承,与革命、改革和建设的国家治理进程相互交织,与社会管...

  • 试论藏传佛教人性教育对当今社会的积极影响

    作者:才项多杰 刊期:2019年第06期

    藏传佛教人性教育体系蕴含着藏民族丰富的伦理道德观,是藏文化不断被世界公认的价值所在,其善恶有报、护国利民、知恩报恩等人类共享的朴实思想,具有深厚的理论支撑和文化载体。本文结合藏传佛教教义理论,从人身难得、尊师重教、戒律约束、行善积德、破除烦恼、众生平等几个方面系统阐述了藏传佛教人性教育对藏民族历史文化及道德信仰的深远意义...

  • 藏传佛教格鲁派学经体系特点及现状分析

    作者:罡拉卓玛 刊期:2019年第06期

    格鲁派的学经系统充分吸收了藏传佛教其他教派相关制度和方式方法,通过长期发展逐渐形成了一整套具有自身特色严格规范、循序渐进的学经体系,在藏传佛教各教派中产生了很大影响,受到广大信教群众的推崇和尊敬。本文通过实地调研的方式,分析和总结了藏传佛教格鲁派寺院学经体系运作及现状等。

  • 从传统社会组织的变迁看草场资源可持续利用——以龙日瓦卡与日廓为例

    作者:王正宇 刊期:2019年第06期

    通过对龙日瓦卡与日廓的调查研究,指出藏族牧业村庄传统社会组织在维系草场等自然资源可持续利用的同时也承载着当地社会关系和文化逻辑,维系着社会整体的运转,促使草场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与社会整体相协调。本文认为,现代经济理论影响下对草场资源可持续利用的思考往往忽略了社会整体发展的需要。

  • 青海藏区温泉浴疗文化的人类学解读——以贵德和同仁地区为田野点

    作者:赛措吉 刊期:2019年第06期

    在不同国家、不同民族和地区存在着丰富多样的水文化,温泉浴疗文化作为水文化的部分内容在藏区具有别样的文化阐释。在藏区,温泉被藏族同胞视为“神泉”或“药泉”,其疗浴作用对患者来说不仅源于物理层面,还有源自文化及宗教层面的特殊意义。本文借鉴人类学的调查方法,通过参与观察与口述访谈获取第一手资料,并运用人类学与宗教学的相关理论解读...

  • “一带一路”争端解决机制构建研究——以发展导向与规则导向为视角

    作者:张悦; 匡增军 刊期:2019年第06期

    “一带一路”倡议作为全球治理新理念,是国际经济新秩序的积极倡导者与推动者。发展导向与规则导向的关系问题渗透在“一带一路”建设的各个环节。“一带一路”争端解决机制既包含发展导向又包含规则导向。在争端解决中,发展导向有利于维护战略互信,促进国际合作,更好地解决发展不足问题。规则导向则能增加争端解决的合法性、透明性和公正性。“...

  • “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旅游竞争潜力评价与竞争力研究

    作者:王佳莹; 张辉 刊期:2019年第06期

    自提出“一带一路”倡议以来,其沿线国家的旅游交流与合作尚未有效发挥“民间外交”功能和催化剂作用。为推动其沿线国家的旅游合作发展,本文基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旅游竞争潜力,运用熵值法从经济、社会、旅游资源和环境发展潜力等方面评价潜力大小;运用计量经济模型证明,旅游竞争潜力对旅游竞争效力具有正向促进作用;根据实证结果提出一系列...

  • 1.5℃温控目标下我国避免碳陷阱、促进碳脱钩实践与展望

    作者:孙振清; 刘保留; 李欢欢 刊期:2019年第06期

    《巴黎协定》开启了全球气候治理的新进程,进一步明确了全球应对气候变化的紧迫性和目标要求。对中国来说,如何尽快推动经济增长和碳排放的脱钩,不仅是实现应对气候变化中长期目标战略的核心任务,更是保障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为此,基于1.5℃温控目标的背景,本文通过梳理近年来关于碳排放脱钩的理论和实践研究,从产业结构升级、技术创...

  • 生态环境修复责任的法律困境与制度突破——以生态环境损害赔偿制度改革为视角

    作者:徐军; 何敏 刊期:2019年第06期

    目前,我国生态环境修复制度存在规范依据、责任认定及修复执行三大层面的法律困境。具体来说,实务中存在法律性质模糊、修复考量因素多、替代修复依据不足和资金管理不统一等困境。而该制度可溯至环境公益诉讼,经过生态环境损害赔偿制度的改革,生态环境修复责任的起诉主体、权利基础及责任内容等均有所改变,加之《民法总则》绿色原则的确立,使生...

  • 弘扬践行新青海精神 大力推进新青海建设

    作者:王志明; 高波; 郭云甫 刊期:2019年第06期

    中共青海省委十三届四次全会科学提炼概括出的新青海精神是与全国同步建成小康社会、建设新青海的强大精神动力和思想支撑,是各族人民在新青海建设实践中迸发出的意志力量,充分体现了青海各族人民的独特气质和崇高品质。本文深入阐释剖析了新青海精神产生的渊源和内涵,并提出了新时代大力弘扬践行新青海精神的路径。

  • 中国和平崛起能否跨越“修昔底德陷阱”

    作者:李桢; 刘名远 刊期:2019年第06期

    2017年中国GNI达8863美元,估测2028年中国经济规模将赶超美国,2023年中国将跨越中等收入陷阱进入高收入水平发展阶段。中国和平崛起筑圆中国梦,使中国实现“弱中国”向“强中国”演变,但这也引起对中国是否会陷入“修昔底德陷阱”的担忧。研究表明,中国没有陷入“修昔底德陷阱”的战略意图、行动基因、思维范式,其原因在于:中国始终秉承和平崛起...

  • 大数据时代我国食品安全的伦理考量

    作者:彭长华 刊期:2019年第06期

    “互联网+”这一技术范式正在改变着人们的思维方式和社会价值评判。结合目前食品安全问题多发,立足以“互联网+食品”为学术关切。准确把握大数据时代完善食品安全伦理的必要性和紧迫性,建立健全体制机制,不断丰富和发展食品安全道德文化的学理根基,构筑诚实守信的防护体系,着力提升食品安全道德文化数据素养,推进科技伦理体系建设,凸显食品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