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社会科学

青海社会科学杂志 CSSCI南大期刊 北大期刊

Qinghai Social Sciences

杂志简介:《青海社会科学》杂志经新闻出版总署批准,自1980年创刊,国内刊号为63-1001/C,是一本综合性较强的社会期刊。该刊是一份双月刊,致力于发表社会领域的高质量原创研究成果、综述及快报。主要栏目:专题研究_唯物史观与当代中国、专题研究_建党百年理论与实践、专题研究_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专题研究_生态文明建设等

主管单位:青海省社会科学院
主办单位:青海省社会科学院
国际刊号:1001-2338
国内刊号:63-1001/C
全年订价:¥ 172.00
创刊时间:1980
所属类别:社会类
发行周期:双月刊
发行地区:青海
出版语言:中文
预计审稿时间:1-3个月
综合影响因子:1.03
复合影响因子:0.81
总发文量:2528
总被引量:9325
H指数:26
引用半衰期:7.3478
立即指数:0.0343
期刊他引率:0.9751
平均引文率:14.799
  • 新形势下做好民族工作的战略思考——以青海省创建民族团结进步先进区为例

    作者:陈玮 刊期:2017年第01期

    我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民族工作是我们党的一项重要工作,做好新形势下的民族工作,对于加强民族团结、维护社会稳定、深化改革开放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意义。青海省以创建民族团结进步先进区为抓手,在做好新形势下民族工作方面进行了积极探索,迈出了可喜的一步,也积累了丰富的创建经验。为我国民族地区提供了可资借鉴的模式。先进区的创建...

  • 《民族区域自治法》在青海藏区的实践:基本经验、问题及法治思路

    作者:陈玮; 张立群; 谢热; 李桂娥 刊期:2017年第01期

    本课题通过实地调研,着重就《民族区域自治法》在青海省藏区的实施成效及基本经验予以系统梳理和全面总结的基础上,对存在问题及成因进行了深入分析归纳,并就进一步全面贯彻落实《民族区域自治法》提出具有一定可操作性的法治思路及政策建议。

  • 青海古代藏传佛教石雕造像艺术考略

    作者:宋卫哲 刊期:2017年第01期

    青海特殊的地理位置使其成为多种宗教文化艺术交流之地,作为古代藏传佛教艺术表现形式之一,石雕造像从一开始就不可避免地受到多种文化因素的浸淫。它萌发于佛教由中原入青之始,到元明清三朝随着藏传佛教的空前发展达到巅峰,形成了青海地域宗教特征极为鲜明的艺术遗存。本文即是对青海古代藏传佛教石雕造像地域风格的形成、发展及特征进行的...

  • “一带一路”战略:超越传统地缘政治的中国逻辑——基于“世界岛”和“边缘地带”理论的比较视野

    作者:孙绍勇; 王文余 刊期:2017年第01期

    “一带一路”是崛起的中国主动融入世界、惠及世界的国际战略。这一战略着眼于地区之间的联动发展和合作共赢,立足于各个国家之间的长远发展和现实关照,绝非落入大国地缘政治权力争夺的窠臼。与麦金德的“世界岛理论”和斯皮克曼的“边缘地带理论”相比,“一带一路”战略超越了传统的“霸权”思维和“权力决定利益”的地缘政治思维,具有普惠...

  • “一带一路”战略面临的政治风险与中国的战略选择

    作者:黄丽娟; 郭进 刊期:2017年第01期

    “一带一路”政治风险是指由于政府政策调整、直接干预、行政不作为等政治行为,以及社会组织的政治举措、外部政治事件对推进“一带一路”所造成的不确定性及由此带来的经济损失。“一带一路”战略面临着大国博弈风险、地缘政治风险、政局动荡风险和文明体系冲突四种政治风险。推进“一带一路”需着力避免战略误判和大国直接对抗,积极创造“顺...

  • 探索三江源生态保护与发展的新路径——UNDP—GEF三江源生物多样性保护项目的启示

    作者:马洪波 刊期:2017年第01期

    三江源生态保护与建设工程取得了阶段性成效,但也存在着规划编制、资金投入、资源利用、社区参与等方面的问题。2013年1月,由联合国开发计划署、全球环境基金会和青海省人民政府联合支持的UNDP-GEF三江源生物多样性保护项目启动实施。项目通过推动跨部门协作、参与生态保护立法、加强自然保护区建设、示范并推广社区共管模式、发挥传统文化保...

  • 环境治理语境下区域环境政策衔接与协调途径的探讨

    作者:喷产旺; 王恒齐 刊期:2017年第01期

    区域环境政策的衔接和协调在区域环境治理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谋求区域内环境政策的衔接和协调,需要区内各地方政府通过体悟当下,达成合作愿景、转变经济发展模式、创新合作平台、完善利益分享机制等途径来实现。

  • 生态治理体系中的信任治理网络研究

    作者:杨煜; 胡伟 刊期:2017年第01期

    树立生态文明社会风尚,推进生态治理体系建设,需要以生态信任为突破口。通过梳理治理体系和其中信任要素的演化过程,构建信任发展阶段的理论框架。从一元政府统治到多元主体治理,信任经历了被动信任到公共信心再到主动信念,以及个体信任到组织信任再到制度信任的发展过程。来自公众行为统计、政府官方文件和生态危机事件的典型证据表明,我...

  • 发端于中国本土的“软法”机制——中国共产党“党内法规”的性质透析及其逻辑解构

    作者:廉睿; 卫跃宁 刊期:2017年第01期

    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语境下的必然产物,中国共产党“党内法规”在当前的法治体系建构进程中扮演着重要角色。通过将外来的“软法”概念及其“软法”思潮移情于中国本土,方可以认知“党内法规”的“软法”属性。在实践中,“党内法规”的“软法”旨趣并非一蹴而就,而是历经了“党内政策一法与政策的集合体一软法”这一范式转换逻辑。在蜕变为...

  • 鸿沟与跨越:依“数”治理的趋势与双重效应

    作者:冀梦晅 刊期:2017年第01期

    伴随着信息和通信技术的不断发展,大数据技术被越来越多地引入到政府治理与公共决策中,用以解决日益复杂的公共事务与公共问题,催生了以智慧城市、智慧决策为代表的依“数”治理模式。大数据技术应用于治理,一方面提高了政府效能、优化了政府工作流程、改善了政府与社会的互动:另一方面也导致了诸如“数字利维坦”、“专家行政”和“数据鸿...

  • 国家自主性:转型期中国有效治理的一个维度研究

    作者:张彩玲; 张志新 刊期:2017年第01期

    转型期中国的有效治理是政治学研究中的一个重要课题,回归国家学派提出的国家自主性理论作为理解国家和社会关系新的范式为我们研究这一问题提供了新的视角。以批判社会中心论作为支持理论的回归国家学派提出了国家可能做出摆脱其统治阶层的国家自主性行为,国家自主性以相对性和动态发展性为主要特征。国家自主性理论经常面临着来自社会中心论...

  • 后现代性思维的困境与价值实现路径

    作者:范慧; 范和生 刊期:2017年第01期

    后现代性是后现代主义思潮的核心概念,简单将其理解为对现代性发展模式的否定,而割裂与现代性、传统性的内在联系,必然会导致形而上学的错误判定。后现代性具有观照、审视与反省现代性危机的镜鉴功能。但后现代性也遭遇自相矛盾的思维困境:在批判内容上,对孕育自身的、具有结构性特征的现代性母体过于反向的质疑,有“矫枉过正”之嫌;在反...

  • 意识形态批判与马克思历史科学的可能性

    作者:刘举 刊期:2017年第01期

    当前历史唯物主义的理论特质争论应突破学科理论体系建构的思维范式,继续深化对其科学性何以可能的元理论问题进行追问。马克思的历史科学早已超越了传统认识论的思维视界,他在意识形态批判中获得了社会历史科学内涵理解的新高度。在此,历史科学的可能性问题变成了一个实践性和价值性问题。作为意识形态批判的马克思历史科学是在对德国古典哲...

  • 新常态下中国经济结构优化:障碍与突破路径

    作者:刘东皇; 谢忠秋; 季小立 刊期:2017年第01期

    优结构是“中国式”经济新常态的重要内容,新常态下中国经济结构的演化表现为消费成为经济增长的重要需求动力、科技创新成为经济增长的重要供给动力、服务业成为拉动经济增长的主要产业动力、中西部地区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增强、城乡经济发展差距在缩小等。但中国经济结构走向“优化再平衡”面临着系列障碍:经济赶超发展战略、不完善的市场机制...

  • 经济新常态视角下“互联网+农业”发展的困境与破解

    作者:刘长江; 李红联; 李少斌 刊期:2017年第01期

    近些年来,我国跨入经济新常态,各行各业呈现出超越发展的新气象,我国农业也在快速转型与发展并已有所成就。但农业在发展道路上,也不可避免地出现了诸多困难和挑战,“互联网+”时代的到来为农业发展提供了契机。本文以“互联网+”为依托,以经济新常态为背景,发掘“互联网+农业”发展契机,将互联网与农业有机结合,吸取国外农业信息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