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民族研究

青海民族研究杂志 CSSCI南大期刊 北大期刊

Qinghai Journal of Ethnology

杂志简介:《青海民族研究》杂志经新闻出版总署批准,自1989年创刊,国内刊号为63-1016/C,是一本综合性较强的社会期刊。该刊是一份季刊,致力于发表社会领域的高质量原创研究成果、综述及快报。主要栏目:特稿 百年党史研究、民族学研究、人类学研究、历史学研究、文化学研究、宗教学研究

主管单位:青海民族大学
主办单位:青海民族大学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青海民族大学民族研究所
国际刊号:1005-5681
国内刊号:63-1016/C
全年订价:¥ 140.00
创刊时间:1989
所属类别:社会类
发行周期:季刊
发行地区:青海
出版语言:中文
预计审稿时间:1-3个月
综合影响因子:0.55
复合影响因子:0.5
总发文量:1694
总被引量:5664
H指数:18
引用半衰期:8.7121
立即指数:0.0556
期刊他引率:0.9333
平均引文率:21.4444
  • 中国传统建筑艺术风格在中亚的传播——以吉尔吉斯斯坦卡拉科尔为例

    作者:王希隆 刊期:2019年第03期

    本文在实地考察和俄文文献基础上,对吉尔吉斯斯坦卡拉科尔东干人聚居地的中国传统建筑艺术风格的宗教活动场所和旧民居进行了考察,对这些建筑物修建的发起与资助人的身份、建设师与工匠的来源、修建的背景与叶间等问题进行了探究,提出了自己的一些看法。

  • 海外华人的文化适应与认同研究--以中亚的“东干”(dunggan)为个案

    作者:杨文炯 刊期:2019年第03期

    "海外华人"研究是近年来我国民族学人类学“海外民族志”研究的热点之一,是本土学术研究视阈的重要转向。"东干"是海外华人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样是学术界近年来聚焦的重点之一。本文通过文献资料和“田野”资料对"东干"的多元身份与认同进行了历史的话语分析,以此个案揭示了在流动的多元文明世界中,华人文化的包容性和适应性,且移民族群的身份与...

  • 生存理性与族群认同--基于中亚东干人族群认同历史过程的个案观察

    作者:张科 刊期:2019年第03期

    中亚东干人是在域外定居民族保持中华传统文化的一个典型群体。自清朝同治年间迁移至中亚以来,虽然经过了与当地民族一百多年的杂居和相处,但东干人仍然在语言、习俗与生产方式等方面保持了浓厚的中华传统文化的特点,形成了中亚东干人遥远“故国”的记忆。本文的观察表明,基于同一地缘、亲缘与宗教信仰的“原生情感”构成了东干人族群认同建构的...

  • 草原文明与绿洲文明的互动: 中亚社会发展的内在动力——基于华人“东干”成功的文化适应而引发的思考

    作者:李建宗 刊期:2019年第03期

    在中亚草原和绿洲的基础上生发出两种文明类型--草原文明与绿洲文明,它们不仅相互嵌合在一起,还一直处于互动状态。由于内生性需要,游牧社会需要农业生产,19世纪东干人在楚河流域的农业生产受到当地民众欢迎,就是一个典型个案。绿洲作为孕育中亚地区草原文明与绿洲文明的基地,使得草原与绿洲之间形成了一种共生性关系。中亚地区的草原文明与绿洲...

  • 中亚华人、互惠实践与“一带一路”建设——以吉尔吉斯斯坦的东干人为例

    作者:马海龙 刊期:2019年第03期

    本文基于人类学田野调查,以吉尔吉斯斯坦为个案,探讨中亚华人参与“一带一路”建设的跨国实践,发现“一带一路”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反思"一带一路"建设倡议的基础,总结"一带一路"给我们的启示。研究发现“一带一路”倡议不仅是单向时供需性关系,而更应是多方的互惠关系,"一带一路"建设的基础只能是对他者文化的尊重。“一带一路”倡议,使得我国西...

  • 边疆研究的传承:历史溯源与现实思考——以陶云逵先生边疆研究为例

    作者:高永久; 冯辉 刊期:2019年第03期

    陶云逵先生是我国著名的历史人类学家和西南边疆实地研究的先行者,在担任西南联大时期南开大学文科研究所边疆人文研究室主任期间,他更是引领实现了南开大学边疆研究学科的拓荒。本文以陶云逵先生与百年南开边疆研究的历史渊源为主线,追溯了先生边疆研究历程及其研究旨趣,从三个方面表述了先生对于南开大学边疆研究的意义,并对新时代续写百年南...

  • 托茂再考

    作者:杨德亮 刊期:2019年第03期

    托茂人处在蒙与回的历史之间,曾被视为汉回、缠回之外的蒙藏回,其族源是蒙古还是回回,渊源于河西还是河套,"托茂"一词是汉语还是藏语,先有"托茂"还是“托茂公旗”?本文综合文献资料、田野考察及前人成果认为,托茂人的族源较为丰富,有蒙古人,有回回人,有维吾尔人,有藏人,有汉人。作为蒙藏回,既是蒙藏人回化的结采,也是回回蒙藏化的结果,其源于蒙...

  • 民族地区高校教育扶贫: 逻辑起点、实践困境及路径转向

    作者:李子华 刊期:2019年第03期

    民族地区贫困具有致贫原因复杂、精神贫困和技能贫困等特点,是高校教育扶贫的逻辑起点。由于对民族地区贫困的特殊性认识不足,使得高校教育扶贫陷入了“粗放式”扶贫的实践困境,教育扶贫的功能被弱化。各高校要充分发挥科研、学科、人才、智力等方面的优势,势力改善教育供给结构,实现民族地区教育扶贫从“粗放式扶贫”到“精准式扶贫”的根本转...

  • 惯习、礼法与秩序:近世清水江下游地区的"关系清白"研究——基于对"三类‘清白’文书"的考察

    作者:盘应福 刊期:2019年第03期

    通过对目前锦廉、天柱文书所搜藏的少量“清白”文书进行观察发现,主要分为三种类型,即处纠、“避争”与纠错类。三种类型的"清白"文书在近世社会经济生活不同领域中的表达实践,主要体现为惯习、礼法与秩序三者的有机统一。“清白”文书被重新定义,有助于我们重新认识和理解区域少数民族传统社会经济秩序的构建并为之提供新的借鉴。

  • 历史时期北方农牧交错带范围波动驱动因素的考察及反思

    作者:崔思朋 刊期:2019年第03期

    历史学中农牧交错带研究是对自然科学领域概念的转用,但农牧交错带却精当的反映出历史时期中原农耕民族与草原游牧民族之间的互动,同时也反映出两类不同性质民族的经济与文化在地域空间范围内的碰撞、交流与融合。自农牧交错带被引入历史学研究领域后,气候与人口因素始终是左右农牧交错带范围波动及相关问题研究的两条基本线索。考察发现,气候因...

  • 民族乡村振兴中特色村寨建设的实践模式与发展路径优化——以浙西南畲族民族村为例

    作者:邵青; 周鸿勇 刊期:2019年第03期

    民族地区需要充分借助生态资源和民族文化优势,探索一条契合本地发展需要的乡村振兴模式,而建设少数民族特色村寨则是推进民族乡村振兴的重要载体。浙西南畲族特色村寨建设源自浙江“山海协作”和“千村示范、万村整治”两项推动欠发达山区、农村地区发展的政府工程。结合浙西南2个畲族村案例分析发现,箱色村塞建设在“修复改造畲族村寨建筑、传...

  • 西方历史人类学研究的历史与现状

    作者:刘海涛 刊期:2019年第03期

    根据公开发表的相关研究成果,国内外学界对西方历史人类学的研究和认知存在学科差别和时代差别,即不同学科的学者,往往会有不同的认识,而随着时代的发展,有关认识又在不断流变。国内外学界虽有不少研究涉及西方历史人类学,但多是兼论,较为零散,缺乏从具体角度对西方历史人类学展开的专题研究与系统梳理,对西方历史人类学的整体认知亦处于较为纷...

  • 原逻辑与物的能动性——以《阿赞德人的巫术、神谕和魔法》为例的讨论

    作者:张亚辉; 李菲菲 刊期:2019年第03期

    埃文思-普里查德以赞德人的田野材料详细诠释了列维-布留尔的原逻辑思想,并以此提出了解释人类学最为重要向学术使命之一即在完全不同的逻辑思维的前提下,如何实现不同社会与文化之间的相互理解。本文综合分析了埃文斯-普里查德对原逻辑概念的运用,并进一步指出赞德人的原逻辑思维如何处理命题与事件之间的关联,物如何成为原逻辑中不可或缺的组...

  • 网络社会的认同重构:理解城市流动少数民族群聚现象的一种路径

    作者:孙嫱; 刘东旭 刊期:2019年第03期

    边疆少数民族流入内地城市是中国社会工业化和城镇化快速发展的内在要求。他们通常以群体性方式嵌入城市产业链,并逐浙依托网络信息技术实现内部联络与群体建构,而不再单纯以实体聚居社区为主要聚集形态。这种新的群聚形态不仅建构于城乡二元分隔及其适应性需求之上,更生发于网络社会流动空间对群体成员的选择性接纳与包容,以及网络内外形成的不...

  • 文本、权力与话语——《民国化平县志》的历史人类学解读

    作者:樊莹 刊期:2019年第03期

    本文通过对《民国化平县志》的历史人类学的话语分析,揭示了中国传统的方志不仅是传统历史学的"文类",更是一种权力生产的文本话语,这种话语是国家、地方与民间话语之三种权力层级的顺势合谋与应时利用,是大写的“王朝”或“国家”、“地方”与小写的“个体”之权力对话创作的文本。作为话语的文本表明历史的记录与写作不只是一种知识能力,更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