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民族研究

青海民族研究杂志 CSSCI南大期刊 北大期刊

Qinghai Journal of Ethnology

杂志简介:《青海民族研究》杂志经新闻出版总署批准,自1989年创刊,国内刊号为63-1016/C,是一本综合性较强的社会期刊。该刊是一份季刊,致力于发表社会领域的高质量原创研究成果、综述及快报。主要栏目:特稿 百年党史研究、民族学研究、人类学研究、历史学研究、文化学研究、宗教学研究

主管单位:青海民族大学
主办单位:青海民族大学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青海民族大学民族研究所
国际刊号:1005-5681
国内刊号:63-1016/C
全年订价:¥ 140.00
创刊时间:1989
所属类别:社会类
发行周期:季刊
发行地区:青海
出版语言:中文
预计审稿时间:1-3个月
综合影响因子:0.55
复合影响因子:0.5
总发文量:1694
总被引量:5664
H指数:18
引用半衰期:8.7121
立即指数:0.0556
期刊他引率:0.9333
平均引文率:21.4444
  • 主持人语

    刊期:2019年第02期

    党的十八大以来,多次指出:只有坚持中国化方向的宗教,只有实现了中国化的宗教,才能更好的与我国社会主义相适应,在我国社会发展进步中发挥积极作用。2017年,'坚持我国宗教的中国化方向'被写进了党的报告。从此,坚持和引导我国宗教中国化成为党和国家宗教工作的一项重大任务。

  • 宗喀巴大师论印藏大乘般若中观之道统系统

    作者:班班多杰 刊期:2019年第02期

    本文通过宗喀巴对印藏佛教般若中覌的理解与阐释,揭示了佛教的中道观在印度的起源、发展,在西藏语境下的传入、流变以及藏人对它的分类与命名,在此基础上对其中所蕴含的哲学义理进行了归纳与定性分析,并从阐释学的视角阐明了佛教大乘般若中观本土化、中国化的合理性与必然性。由此提出了'共殊本体诠释学'的概念。

  • 藏传佛教中国化及其发展趋势

    作者:孙悟湖 刊期:2019年第02期

    学界关于藏传佛教中国化的研究,还很薄弱,而从阐释学视角考察藏传佛教中国化的来龙去脉,更是寥若晨星。本文试图从阐释学的视角探讨藏传佛教中国化的逻辑前提、坐标参照、话语结构、政治图景、文化涵化和当代转型,并在此基础上对藏传佛教中国化的发展趋势作一探究。

  • 从金刚座到乌斯藏——文化交融视角下的藏传佛教

    作者:萨尔吉 刊期:2019年第02期

    本文从文化交融的视角出发,从藏族引进佛教和翻译佛典的主动选择、翻译理论的颁布确立、宗教地理的参与建构、方兴未艾的对外传播数个方面分析藏族文化对印度佛教文化的选择、接受与融合,进而在'宗教中国化'的大视野下,从印度文化对藏族文化的互适性来展望藏传佛教与汉传佛教的互适性,进而真正理解我国各民族所共同创造的光辉灿烂的中华文明在世...

  • 以诠释学视角解读果然巴对“他空”中观的论议

    作者:扎西郎甲 刊期:2019年第02期

    果然巴索南桑格是十五世纪萨迦派的一位学理性人物,他以独特的佛学思想和锐利的批判精神著称,对这一人物及其思想的研究,目前在国内学界甚少,国外有些学者虽有涉足,但不够深入,有些观点尚待探讨。本文以果然巴名著《辨别正见胜乘要义月光》(文中简称《辨别正见》)为论议支撑,以诠释学的理论视角探讨果然巴对觉囊派'他空'中现见的现点,由此管窥藏...

  • 从现象学视角到诠释学视角——宗教学研究中的一种方法论探讨

    作者:宗喀·益西丹佛 刊期:2019年第02期

    本文首先从现象学入手,考察宗教学研究中的局内视角(Insider)与局外视角(Outsider)及其两者的互动与融合,提出宗教学研究的方法和立场应当是'入乎其内,出乎其外',由此形成客观、公正、理性对待宗教的取径与态度。其次从诠释学出发,考量文本原义和读者释义的互动与融合,主张诠释学的立场应当是读者本位、本土化位格以及现代化视城。从此双重视角...

  • 裕固族口头传统研究的里程碑——李建宗等著《裕固族口头文学研究》评介

    作者:巴战龙 刊期:2019年第02期

    由青海民族大学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李建宗博士领衔的研究团队合著的《裕固族口头文学研究》[1]一书,以文化传播论为基础理论范式,对裕固族口头传统的学术史、传承方式和生存现状进行了梳理、分析与评论,对裕固族口头传统的主要部类——'口头诗歌''口头颂词''民间传说''民间故事'和'谚语和谜语'进行了分类描述、内容分析和意义阐释。

  • 少数民族学前双语教育中的民族团结教育功能研究

    作者:褚远辉; 辉进宇 刊期:2019年第02期

    作为一种特殊教育形式,少数民族学前双语教育具有多方面的教育价值及功能。基于对少数民族学前双语教育与民族团结教育内在关系的认识,充分挖掘学前双语教育中蕴藏的民族团结教育因素,构建学前双语教育与民族团结教育之间的积极互动关系,并从少数民族学前双语教育的性质、特征及内部构成要素出发具体研究了蕴含于其中的民族团结教育功能。

  • “底层在场”抑或“国家在场”:变迁中的水族习惯法及其动力机制研究——基于贵州M自治县的田野调查

    作者:廉睿; 卫跃宁 刊期:2019年第02期

    以时间为轴,空间为限,辅之'底层视角',方可促成对少数民族习惯法变迁机制的立体考察。通过在贵州M自治县对水族习惯法所进行的田野调查,可以发现,'主动型变迁'与'诱导型变迁'构成了水族习惯法变迁的两种主体性路径。'主动型变迁模式'由'底层在场'因素所引发,而'诱导型变迁模式'是由'国家在场'因素所致。在少数民族习惯法的未来发展面向上,由于'...

  • 易地搬迁土族村落文化产业可持续发展研究——以青海省互助土族自治县班彦村落为例

    作者:费胜章 刊期:2019年第02期

    自国家实施易地扶贫搬迁工程以来,民族传统文化产业成为村落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之一,通过对易地搬迁土族村落——互助县班彦村文化产业发展现状及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提出了青海易地搬迁民族村落文化产业可持续发展的对策。

  • 新时代西北民族地区社会矛盾化解机制研究——以甘肃省临夏回族自治州为例

    作者:蒋海蛟 刊期:2019年第02期

    社会基本矛盾和主要矛盾决定社会具体矛盾和特殊矛盾。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中国社会主要矛盾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当前我国西北民族地区的社会矛盾表现出内容上的滞后性、性质上的人民性、形式上的民族宗教性等特点,出现这些变化的主要原因有西北民族地区社会发展的'不平衡不充分'、社...

  • 新型城镇化语境下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结构性调整与重建问题研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发展的方法论思考

    作者:张纪群; 杨亮 刊期:2019年第02期

    在新型城镇化语境下,运用结构主义方法进行'非遗'的保护与发展,是符合我国国情的方法论的思考。传统农耕文明时期,推动'非遗'生产与发展的结构形式是简单而稳固的,而在新型城镇化语境下,由于'非遗'价值体系的瓦解、生活方式的演革、审美习惯的巨变,以及商业化导向等原因,传统的结构形式逐渐消解、瓦解。因此,作为精神家园的'非遗'须进行结构性调...

  • 边疆地区的中心化还是边缘化?——以海南古代教育为例

    作者:张继焦; 党垒 刊期:2019年第02期

    如何看待中央王朝与边疆地区之间的关系?在二元社会结构条件下,官方主导的伞式社会有利于形成与自上而下的官僚机构(从中央,到府城,到县城,到各个村落)相配套,用于传播儒家文化的教育机构和体系(如国子监-府学-县学-社学),具有自上而下的体制化和中心化特点;民间的蜂窝式社会(从乡村,到县城,到州府,甚至到京城,自下而上地形成了宗族型、书院型、...

  • 老字号文化记忆功能的企业人类学解读——以沟帮子尹家熏鸡为例

    作者:王焯 刊期:2019年第02期

    老字号文化记忆研究是企业人类学视角下,从结构功能主义对老字号理论研究的又一探索。老字号是文化记忆的见证者和承载者,通过沟帮子尹家熏鸡的个案分析可知,存储记忆和功能记忆作为文化记忆的两种模式,通过权力、社会、空间三个要素,发挥着政治关系、身份认同、物化痕迹三种社会功能。在经济社会结构转型进程中,文化记忆作为有形和无形资产,是...

  • 南岭与“多元一体”的瑶族——从费孝通的“瑶族共同体形成之问”出发

    作者:何海狮 刊期:2019年第02期

    早年金秀瑶山之行,是费孝通先生民族学人类学研究的起点,也是费孝通先生思考并提出'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及相关民族走廊理论的基础之一。不过,瑶族复杂来源与族群认同等问题一直困扰着他,以致留下瑶族共同体形成之间。与传统从人口迁徙角度探讨族群来源与认同不同,本文尝试从区域空间视角重新认识瑶族共同体形成的问题。一方面,多元来源的人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