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民族研究

青海民族研究杂志 CSSCI南大期刊 北大期刊

Qinghai Journal of Ethnology

杂志简介:《青海民族研究》杂志经新闻出版总署批准,自1989年创刊,国内刊号为63-1016/C,是一本综合性较强的社会期刊。该刊是一份季刊,致力于发表社会领域的高质量原创研究成果、综述及快报。主要栏目:特稿 百年党史研究、民族学研究、人类学研究、历史学研究、文化学研究、宗教学研究

主管单位:青海民族大学
主办单位:青海民族大学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青海民族大学民族研究所
国际刊号:1005-5681
国内刊号:63-1016/C
全年订价:¥ 180.00
创刊时间:1989
所属类别:社会类
发行周期:季刊
发行地区:青海
出版语言:中文
预计审稿时间:1-3个月
综合影响因子:0.55
复合影响因子:0.5
总发文量:1694
总被引量:5664
H指数:18
引用半衰期:8.7121
立即指数:0.0556
期刊他引率:0.9333
平均引文率:21.4444
  • 抗战家书的民族国家意识

    作者:范庆超 刊期:2018年第04期

    抗战家书是抗战时期民族国家意识传播的重要介质。其所传播的民族国家意识主要包括国民联合意识、国族认同意识、国家至上意识与国民责任意识。这些民族国家意识不仅有力促进了"抗战建国",而且也对当今中国的民族国家建构具有启示意义。

  • 华夷观、天下观与民族观--中国哲学史书写中的少数民族哲学问题

    作者:崔海亮 刊期:2018年第04期

    少数民族哲学史是中国哲学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中国传统华夷观与天下观视野下,中国古代思想史的书写从来没有忽视少数民族思想。在全球化的今天,我们更应该重视少数民族哲学问题。首先,全球化的时代背景进一步引发了少数民族哲学问题;其次,我国各民族多元一体的形成格局要求关注少数民族哲学问题;最后,不断涌现的少数民族哲学研究成果使我们不...

  • 论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的内在逻辑

    作者:刘方平 刊期:2018年第04期

    作为共同体的一种形态,提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具有丰富的内在逻辑。从共同体的产生来看,人类命运共同体属于内向驱动型共同体,它的提出不是为了打造同盟体系,而是要解决人类社会内部面临的问题;从共同体的内涵来看,人类命运共同体是全球治理的中国方案,核心是构建持久和平、普遍安全、共同繁荣、开放包容和清洁美丽的世界;从共同体的实践来...

  • 游牧民族的社会转型与草原生态--张昆著《根在草原:东乌珠穆沁旗定居牧民的生计选择与草原情结》序言

    作者:麻国庆 刊期:2018年第04期

    张昆在硕士阶段就开始对内蒙古锡林郭勒草原开展田野调查的基础上。写作了有关于“蒙古族古代生态文化的现代价值”的硕士论文,并获得了内蒙古自治区优秀硕士学位论文及内蒙古师范大学优秀硕士学位论文,她的前期研究积累为博士论文的写作奠定了扎实的人类学文献和个案基础。

  • 论乡村振兴战略的三个层面

    作者:彭兆荣 刊期:2018年第04期

    我国正在实行乡村振兴战略,这是一个适时的、符合国情的决策。然,作为一个具有悠久历史的农耕文明而言,我国的不同地域、民族所建立的村落呈现丰富的多样性和独特的差异性,以单一的方式处置和处理之显然不合适。鉴此,笔者认为,乡村振兴战略应包含三个基本的层面:乡村传承与创新、乡村坚守与维持、乡村恢复与修正。本文以三个具体的村落试析之,以...

  • 民族地区意识形态安全问题法治探讨

    作者:宋才发; 白永祥 刊期:2018年第04期

    民族地区意识形态安全建设必须有精神信仰和思维定力,关键在于确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凸显网络舆情的引导力。民族地区意识形态领域存在的主要问题,是在网络传播已经成为社会信息传播主渠道的情势下,各种非主流意识形态争相抢夺网络话语权,有的甚至利用网络空间散布逆历史潮流而动的煽动性言论。民族地区意识形态安全问题的法治举措是:必须把社...

  • 《山海经》中的“祁连山”与“河西走廊”--以“汤谷”“坳山”为中心

    作者:任乃宏 刊期:2018年第04期

    以《"泑水""泑泽"之"泑"考》和《"采石之山"与"走廊南山道"》二文结论为支点,通过梳理前贤今人之成果,考定《山海经·西次三经》所载"汤谷"即今青海祁连县央隆乡东部之"热水沟";"天山"即今祁连山;"泑山"即今"马鬃山",亦称"走廊北山"。谭其骧先生以祁连山为"古昆仑山"的判断似应予以修正。

  • 全域旅游视域下青海民族地区包容性旅游扶贫模式研究

    作者:陈炜; 张志明 刊期:2018年第04期

    青海作为我国旅游资源大省同时也是贫困人口最多,贫困发生率最高的省区之一,青海民族地区贫困区域与旅游资源富集区具有高度重叠性。当前青海在推进全域旅游建设进程中如何开发利用好贫困地区丰富的旅游资源,带动贫困地区人口脱贫致富,已成为青海地方政府和社会各界广泛关注并亟待解决的问题。文章基于全域旅游视角,从管理域、空间域、产业域和...

  • 唐代西北战事下的族群与地区农牧业进程

    作者:张开 刊期:2018年第04期

    西北地区的农牧业在唐代历史中有着极其重要的地位,牧马业和边地军屯是具有代表性的农业生产形式,同时在很大程度上也是军事行动的产物。本文从农业活动的主体--人的角度出发,把战事对族群的影响、族群的农牧业选择联系在一起进行动态考察,界定出"缓冲族群"的特征及其与战事、农牧业发展之间的关系;进而以此为纽带,分析唐代西北战事与地区农牧业...

  • 新功能主义:文化遗产在城市复兴中的新价值

    作者:张继焦 刊期:2018年第04期

    与很多发展中国家一样,中国的城市发展也面临着传统与现代之间的紧张关系这个历史性难题,具体表现为文化遗产与城市复兴的紧张关系问题。笔者强调指出,不能使用"传统-现代"二分法来分析文化遗产与城市复兴之间的关系,因为文化遗产与城市复兴之间不是简单的"二元对立"关系,还包括了"并存"、"联结"等多元的关系。笔者对"文化保守主义"既批评又继承...

  • 经济人类学视野下的文化交流与适应性

    作者:田广; 田大卫; 王娇; 王红; 刘瑜 刊期:2018年第04期

    经济人类学家在进行决策分析时,应尽量减少对成本与效益分析框架的依赖,同时应加强对认知理论、社会学习、文化传播和信息处理的学习与应用。这一原理对于我国提出的"一带一路"发展倡议,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人类行为模型不可能像工业产品那样,依据成本效益来进行预测或决策。人类在对信息处理的过程中,充满错误、偏见和错误标准,因此往往会错误...

  • 理论、视角与西北民俗学研究的发展探赜

    作者:满珂 刊期:2018年第04期

    开发较早、历史悠久、古代丝绸之路横贯、多族群长期共处、自然地理环境独特,实施"一带一路"倡议重点区域的中国西北地区民俗文化资源极为丰富,也由于近展速度较为缓慢,更于全球化、同质化的时代背景下保留了许多民俗传统。但是,资源只是提供了研究的基础,过往民俗学研究的某些不足使得西北的民俗学研究始终未能获得与其民俗存量相一致的地位。...

  • “位育”视野中的集体记忆与乡土重建--兼评《神堂记忆》

    作者:徐姗姗 刊期:2018年第04期

    景军所著的《神堂记忆》展示了一个中国基层社区在时代变迁中以"文化记忆"抵抗"官方记忆",以"集体记忆"调和"社会记忆"的文化适应过程。该过程不仅是被动接受和濡化的"记忆团结",还包含主动调适和建构的"事件团结",体现了潘光旦先生提倡的"位育"思想。其主要手段是对民间群体记忆中种种文化符号进行拣选与转化,进而运用为划定族群认同边界的象征...

  • 遗产人类学:概念、理论与方法

    作者:潘宝 刊期:2018年第04期

    遗产人类学研究遗产与人类社会发展之间的关系,进而理解与解释现代性社会中遗产意识的产生与发展,从而反思与批判"物"与"人"之间的关系。随着现代性社会的发展以及后现代性社会思想的影响,特别是在现代性社会进一步分化出旅游社会、消费社会与景观社会的基础上,遗产的概念意涵在现实中就表现为四个层面:博物馆化的遗产、资本化的遗产、商品化的...

  • 苗族濒危体育文化遗产镋钯传承的人类学调查

    作者:张忠杰; 龙宇晓; 张宝根 刊期:2018年第04期

    基于课题组在川滇黔湘等广大苗区翔实的田野考察,搜集苗族镋钯的档案、口述、实物等史料,运用人类学中的主客位分析法,分析镋钯的传承场域及传承方式。在此基础上,基于苗族镋钯发展的现状,运用格尔茨的文化阐释学对镋钯的濒危进行重新阐释,认为:"闭门修炼"、隐蔽于高山上、活跃于村落民俗和各类武术组织中是苗族镋钯的主要传承场域,通过家族、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