蒲松龄研究

蒲松龄研究杂志 省级期刊

Study on Pu Songling

杂志简介:《蒲松龄研究》杂志经新闻出版总署批准,自1986年创刊,国内刊号为37-1080/I,是一本综合性较强的文学期刊。该刊是一份季刊,致力于发表文学领域的高质量原创研究成果、综述及快报。主要栏目:图片资料、蒲松龄生平思想研究、《聊斋志异》研究、《聊斋志异》版本故事、聊斋诗词研究、聊斋俚曲研究、聊斋影视评论、中国文言小说研究...

主管单位:蒲松龄纪念馆
主办单位:蒲松龄纪念馆
国际刊号:1002-3712
国内刊号:37-1080/I
全年订价:¥ 160.00
创刊时间:1986
所属类别:文学类
发行周期:季刊
发行地区:山东
出版语言:中文
预计审稿时间:1个月内
综合影响因子:0.09
复合影响因子:0.12
总发文量:896
总被引量:1255
H指数:8
立即指数:0.0149
期刊他引率:0.6905
平均引文率:7.7015
  • 《聊斋志异》涉海小说对中国古代海洋叙事传统的继承和超越

    作者:倪浓水 刊期:2008年第02期

    本文主要分析《聊斋志异》的涉海小说,认为它们分别继承了中国古代海洋小说的“海上遇难漂流至海岛模式”、“海上探险模式”、“海洋政治讽喻模式”和“神话叙事模式”这样的四种叙事模式,并有着独到的超越。

  • “君看十万言,实与良史俱”——从《聊斋志异》看蒲松龄的史才

    作者:房春草 刊期:2008年第02期

    蒲松龄《聊斋志异》的成书借鉴了史书的形式,清人甚称其史才,但学界关于其史才的评论和研究却甚为罕见。清人在《聊斋》序跋中虽有所涉及,惜乎语焉未详,犹有进一步论证的必要。笔者从传统的史家体例、稔熟的历史知识、非凡的叙事才能、讽今鉴古的史学精神等四个方面,对前人所谓“史才”做了概括,并将之放在现时代的视角下加以审视,力求对...

  • 浅论《聊斋志异》中的山东地方特色

    作者:王建平 刊期:2008年第02期

    《聊斋志异》中具有较为浓郁的山东地方特色。涉及到的不少人物、事件、地名、方言、习俗、物产等内容,都与山东地区密切相关。它主要是因蒲松龄自身的生活环境、人生经历及乡土观念等因素所导致。

  • 从《聊斋志异》中的“友谊”看蒲松龄的进步思想

    作者:刘汝林; 田丹昌 刊期:2008年第02期

    友谊,作为人与人之间的一种高尚的情感,古今中外的文学作品,对这一话题进行了许许多多的生动描写,《聊斋志异》虽是写于据今三百多年的封建社会,但作者对友谊的理解却有着在今天看来仍具备的积极意义,充分体现出蒲松龄先生的进步思想。本文从男性间的友谊,女性间的真情及异性间的友谊三个方面阐述其进步的思想和积极的意义。

  • 论蒲松龄的暴力与嫉妒——从《聊斋志异》的妒悍妇谈起

    作者:沈素因 刊期:2008年第02期

    在《聊斋志异》的妒悍妇故事中,蒲松龄花了相当多的笔墨去铺陈妒悍妇的残忍与凶悍,渲染妒妇凌虐他人的方式,并描写出严惩妒悍妇的血腥过程,以及妒悍妇承受惩罚时的痛苦。如此一来,便使得文章不时展现出一幅阴森恐怖、惊心动魄的酷刑场面,充斥着高度的暴力色彩,带着强烈的叙事暴力。同时也显现了蒲松龄对于妒悍妇的嫉妒与暴力。因为,对于...

  • 创作与接受的互动——从接受理论视角分析《聊斋志异》创作过程之独特性

    作者:宋华伟 刊期:2008年第02期

    在创作过程中作家便自觉地进行与读者的交流与对话,是《聊斋志异》区别于其他中国古典文学名著的一个显著特点和独特之处,因而,从接受角度对其展开研究,将有助于我们更深入地了解这部不朽的经典名著。

  • 《王氏之死》中的《聊斋志异》

    作者:李宝祥 刊期:2008年第02期

    当今国际汉学界杰出的史学大师史景迁,在其史学名著《王氏之死》中大量引用《聊斋志异》的篇章,分为三种类型:整篇录用;取其片断;概述大意。史景迁以历史学家的眼光,在《王氏之死》中采用《聊斋志异》完成史著,实现了史学上的效用:构建历史时代背景;实现历史故事叙述;增强史著的文学性。《王氏之死》的写作风格映射出史学认识论的重大...

  • 《聊斋志异》方言词辨析及表现意义分析

    作者:张爱莲 刊期:2008年第02期

    《聊斋志异》的语言艺术成就是巨大的。作者在创造性地运用古典文学语言的同时,适当地吸收和提炼方言口语,使语言精炼丰富,而又妙趣横生、形象活泼。本文试对几条方言词加以辨析,并参考其它使用方言的作品进行阐释,探寻《聊斋志异》方言词运用对表现人物性格、表达思想感情等方面的意义。

  • 英雄的成功与制度的失败——《席方平》中诉讼制度的社会学分析

    作者:徐昱春 刊期:2008年第02期

    《席方平》一文借鬼讽人,通过席方平为父伸冤的故事,大体描述了中国古代诉讼制度的基本面貌。从席方平的个案来看,这一制度有其存在的社会学根源,但在实现法律的公正上基本是失败的。

  • 聊斋俚曲与下层社会的道德教化

    作者:车振华 刊期:2008年第02期

    中国古代有以说唱文学等通俗的文艺形式对下层民众进行道德教化的传统。蒲松龄继承了这个传统,他出于强烈的使命感和现实危机感,改编《聊斋志异》的故事而为《聊斋俚曲》,以寓教于乐的形式对孝、悌等道德原则作了生动的阐释,为清末民初兴起的改编戏剧、小说以期改良社会风气的热潮开了先河。

  • 聊斋俚曲部分方言词注解

    作者:季宗燕; 刘长锋 刊期:2008年第02期

    《聊斋俚曲集》是蒲松龄用山东方言(主要是淄博方言)写的一部通俗白话作品,其中有很多词语仍然在使用中。有些词语,众多注家所注多有异处。本人结合自己的母语鲁中南地区的方言试对其中的部分方言词加以解释,有些词语作音义注解。

  • 戏曲:聊斋故事传播及发展的重要载体

    作者:杜建华 刊期:2008年第02期

    200多年来,聊斋故事被大量改编为戏曲剧目,活跃于全国各地戏曲舞台,在这个过程中,不但聊斋故事通过戏曲这一艺术载体得以广泛传播,而且在叙事方式、表现形式、故事内容、思想内涵等方面都有所创新发展。正是《聊斋志异》独特的艺术个性,为其向戏曲剧目的转化创造了有利条件。

  • 《田七郎》:恩报主题的超越

    作者:袁世硕 刊期:2008年第02期

    在《聊斋志异》中,《田七郎》算不上脍炙人口的名篇,已经出版的几个选本大都没有选它。这一方面是由于它叙写的是现实人生的故事,不如那些瑰丽绵密的狐鬼花妖故事奇妙有趣,作者虽然也习惯性地添加了点虚幻之笔,如主人公田七郎有柄“购诸异国”的宝刀,见恶人则“自腾出匣数寸许,铮铮作响,光闪灼如电”,但却不够新颖,艺术功效甚小,没有...

  • 也谈《醒世姻缘传》的成书年代——与夏薇女士商榷

    作者:杨东方 刊期:2008年第02期

    夏薇女士通过对明清两代科考制度、服装颜色、职官名称演变等方面的《醒世姻缘传》“成书的上限应该是雍正四年而下限则是乾隆五十六年”的新见,被学术界誉为“现存诸说中最引入注目的、说服力最强的说法”。实际上,小说对科考制度、服装颜色等的描写都符合明代的历史事实,但根据这些内证并不能得出上述结论。

  • 落魄的“举子”与无奈的“小职员”——蒲松龄与莫泊桑小说中人物塑造探析

    作者:李锋 刊期:2008年第02期

    对于蒲松龄与莫泊桑而言,“痛苦”是两位作家共同的人生体验,一个属于精神(蒲松龄科举屡屡失利的精神煎熬),一个则属于肉体(莫泊桑从年轻时就倍受病痛的折磨,生命的最后十年尤甚);而从他们小说中塑造的人物形象来看,一个多是落魄的“举子”,一个则是无奈的“小职员”;在表现他们的生活时,一个多充满着幻想的浪漫主义色彩,一个则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