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主与法制

民主与法制杂志 部级期刊

杂志简介:《民主与法制》杂志经新闻出版总署批准,自1979年创刊,国内刊号为11-1529/D,是一本综合性较强的政法期刊。该刊是一份周刊,致力于发表政法领域的高质量原创研究成果、综述及快报。主要栏目:卷首、高层、特别报道、封面、争鸣、法治、社会、社会

主管单位:中国法学会
主办单位:《民主与法制》社
国际刊号:1003-1723
国内刊号:11-1529/D
全年订价:¥ 580.00
创刊时间:1979
所属类别:政法类
发行周期:周刊
发行地区:北京
出版语言:中文
预计审稿时间:1个月内
综合影响因子:0.01
总发文量:10691
总被引量:681
H指数:7
立即指数:0.001
期刊他引率:1
平均引文率:0.0213
  • 权力公正方能促进分配公正

    作者:张吕好 刊期:2010年第11期

    收入分配差距是当今突出的社会问题,由此产生的贫富分化、失衡,已经严重侵害了社会公正的根基。

  • 别总盯着GDP

    作者:老吕 刊期:2010年第11期

    看了《民主与法制》杂志第10期《贫富之悬》的系列报道后,笔者深有感触。常听媒体宣传我国的GDP又如何如何,其实,人均GDP就是总产出除以总人口的一个平均数。据有关部门测算,2010年底中国人均GDP接近4000美元,但大家应清醒地意识到这并不是说每个中国人都有4000美元,中国的贫富差距问题已超越了0.4的国际基尼系数警戒线,逼近社会容忍的...

  • 要社会和谐先要自身团结

    作者:付泽 刊期:2010年第11期

    同为政法机关干部,读了《民主与法制》2010年第10期《孙巍之死》专题系列报道,公安局副局长居然会被人干净利落地枪杀,公安局政委竟然会包庇杀害不睦战友的“仇人”,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有何保障可言?这里的队伍建设抓到哪里去了?闭书之余,对刘祥军枪杀孙巍深感震撼,对陈晶包庇刘祥军深感耻辱,对同江市公安局支离破碎深感悲凉!

  • 荒诞诽谤帖为何有“公信力”?

    作者:刘义勇 刊期:2010年第11期

    网络诽谤帖能造成这么大的声势,原因在于诽谤帖子有人信,而内容近乎荒诞离奇的诽谤帖子能有“公信力”,原因还在于政府言论许多人不信。

  • 垄断行业不应成为国家“幺儿”

    作者:牟伦祥 刊期:2010年第11期

    本人也算有车族,读了《民主与法制》第10期《“汽油质量门”的错位维权》后,心里感到一阵恐慌。如果有一天此亨发生在我身上,是否又能自认倒霉?我不是不想维护自己的权益,而是面对强势的国有垄断行业,维权太难了,耗费不起。

  • 政府的诚信在哪里

    作者:曾德圣 刊期:2010年第11期

    荀子道:“政令信者强,政令不信者弱。”现代政府是建立在以信用为基础的市场经济体制之上的政府,市场经济的基本属性要求政府公开、透明,讲求信用,做到言必行,行必果。读了《民主与法制》2010年第10期《“闹心”的规划谁买单》一文,看见近年来因城市规划失误引发的强制拆迁问题,导致群众对政府的信任度降低、干群关系紧张,一定程度上给...

  • 《毒之祸》专题报道之一:坠入白色“陷阱”的吸毒者

    作者:王健 刊期:2010年第11期

    ,是一个古老而又常新的话题,更是一个让人揪心的话题。从1987年开始的6·26禁毒日宣传有效震慑了犯罪,让的危害深入人心。但带来的暴利仍然使得一些人铤而走险,犯罪屡禁不止。

  • 《毒之祸》专题报道之二:东城缉毒收网记

    作者:连继民 侯兆晓 刊期:2010年第11期

    攻坚队 菱队长只有四十多岁,两鬓的头发竟花白了不少。一年365日回家不到40天。 缉毒民警对多数市民来说,始终蒙着神秘的面纱。记者与东城分局刑侦支队禁毒队菱队长的一番对话,从中了解到缉毒民警不为人知的艰辛苦楚。

  • 《毒之祸》专题报道之三:百名戒毒者和“70公社”的艰难跋涉

    作者:李蒙 刊期:2010年第11期

    拥有一份工作,对戒毒者而言,远远不止是获得经济来源,而是重建人格尊严和回归社会的起点。戒毒不只是要戒断,从根本上来说是要改变吸毒者的价值观,只有价值观的健全才是真正的康复。

  • 《毒之祸》专题报道之四:世界新格局

    作者:张田勘 刊期:2010年第11期

    联合国统计表明,全世界吸食各种的人数已高达两亿多,其中17~35周岁的青壮年占78%。每年因为滥用致死的人数高达20万,另有上千万人因为吸毒丧失劳动能力。今天,生产、销售和消费的情况虽然有所变化,但对于人类仍然是一个全球性的灾难。

  • 警惕“民事纠纷刑事化”

    作者:王健 刊期:2010年第11期

    近年来,民事纠纷“被刑事”现象愈演愈烈,成为法学界争论的一个焦点。 是法律制度存在缺陷,导致刑事犯罪与民事纠纷之间界限不清?还是利益驱动下,地方保护主义、部门保护主义在作祟?对于“民事纠纷刑事化”屡禁不止,法学界人士莫衷一是。

  • 装穷局长落网记

    作者:阿红 刊期:2010年第11期

    安徽省马鞍山市原国土资源局局长王海风受贿1700万元,创造了安徽省近年来土地领域受贿额的最高纪录。可庭审中爆出的一条“奇闻”令人玩味:王海风虽然受贿1700万元,却拼命在家人面前“装穷”。因为王海风坚信:连至亲的人都相信自己是清官,谁还会怀疑我呢?

  • 有多少“惠民工程”在“权力自肥”?

    刊期:2010年第11期

    限价房本来是政府为了抑制高房价,动用公共财政补贴中低收入人群,以解决他们住房困难的惠民工程。而在山西省忻州市,首例限价房项目不仅专供市直机关,而且被公务员大肆高价倒卖,从中牟利至少五千多万元。市民说,多少家庭“望房兴叹”,限价房成了机关干部的“提款机”。

  • 又一起蹊跷的“敲诈勒索政府”案

    作者:张君 郭世平(通讯员) 刊期:2010年第11期

    继山西农民敲诈勒索政府案后,河北又出同样新闻。因举报多村干部截留克扣退耕还林款一事,农民张秀山家两次被炸,却投告无门,无奈的张秀山选择了上访。为罢访镇政府放低身段,对被纵火的张秀山给予了赔偿,可张秀山却仍未放弃上访,于是,敲诈勒索罪名再一次横空出世。

  • 万里追凶,告慰15年前的冤魂

    作者:李金龙 刊期:2010年第11期

    2009年6月初,刚刚上任的吉林市市委常委、政法委书记、公安局长黎海滨接待了一位特殊的上访者康丽,她声泪俱下地讲述了15年间一百余次上访的苦难经历,她的丈夫15年前被人杀害,但杀害她丈夫的凶手始终逍遥法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