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府新声

乐府新声杂志 省级期刊

The New Voice of Yue-Fu(The Academic Periodical of Shenyang Conservatory of Music)

杂志简介:《乐府新声》杂志经新闻出版总署批准,自1983年创刊,国内刊号为21-1080/J,是一本综合性较强的艺术期刊。该刊是一份季刊,致力于发表艺术领域的高质量原创研究成果、综述及快报。主要栏目:音乐表演、音乐教育、作曲理论、作家作品、音乐评论、传统音乐、民族音乐、音乐科技、舞蹈艺术、音乐史学、电子音乐、音乐美学、百年卓越...

主管单位:辽宁省教育厅
主办单位:沈阳音乐学院
国际刊号:1001-5736
国内刊号:21-1080/J
全年订价:¥ 168.00
创刊时间:1983
所属类别:艺术类
发行周期:季刊
发行地区:辽宁
出版语言:中文
预计审稿时间:1个月内
综合影响因子:0.28
复合影响因子:0.23
总发文量:1716
总被引量:5157
H指数:19
立即指数:0.005
期刊他引率:1
  • 人民音乐家冼星海最好的学生——音乐大师李焕之素描

    作者:向延生 刊期:2019年第02期

    1938年,李焕之到延安入学鲁迅艺术学院音乐系,师从人民音乐家冼星海学习作曲和指挥,结业后留校任教,是获得冼星海教益最多,也是最好的学生.冼星海去苏联后,李焕之接棒在延安指挥演唱《黄河大合唱》,后来多次整理《黄河大合唱》的版本。新中国建立后曾任中央音乐学院音乐工作团团长、中央歌舞团艺术委员会主任、中央民族乐团团长、1985至1999年担...

  • 科尔沁民歌分类与民间演唱的差异及反思

    作者:颜铁军 刊期:2019年第02期

    从他者视野对科尔沁民歌进行分类是重要的理论建构,而科尔沁艺人的创作、表演与民众的欣赏,是一种自然的、不断发展的动态过程.通过理论梳理与艺人的口述,将科尔沁民歌分类的理论建构与科尔沁人的文化观念及行为进行比较,进而揭示理论与实践的差异,呈示出科尔沁民众的审美观念和科尔沁民歌鲜活的发展样态.在此基础上,运用文化身份、音乐认同理论...

  • 汉地里的“秦声”——传统音乐保护与开发语境下的徐州梆子戏研究

    作者:李金鹏 刊期:2019年第02期

    江苏梆子戏是江苏北部极具文化底蕴的民间艺术形式,自山西、陕西传入已三四百年之久。在其长期活跃于苏北地区的过程中,与当地源远流长的楚汉文化交流并融合,形成当地极具地方特色的戏曲艺术形式。文章深入徐州梆子戏的历史、现状、本体形态三个方面,结合当地民间艺术的土壤、存在于发展的实际、文艺政策的扶持等方面,探讨其保护与开发之道。

  • 从社会学视角再谈音乐作品的存在方式——从读茵加尔顿《音乐作品及其本体问题》的疑惑说起

    作者:方伟 刊期:2019年第02期

    茵加尔顿的《音乐作品及其本体问题》一直是音乐美学界关注的话题之一,特别是其音乐作品作为“意向性对象”存在的论断曾在中国音乐学界引起广泛争论。本文对茵加尔顿《音乐作品及其本体问题》中的若干观点提出质疑,并在肯定茵氏理论贡献的基础上提出,音乐作品作为“意向性对象”不仅不得不在人的意向活动中建构并重构,同时也只有在特定的社会活...

  • 驼铃古道丝绸路胡马犹闻唐汉风——古丝绸之路中外音乐文化交流研究

    作者:刘嵬 刊期:2019年第02期

    丝绸之路的音乐文化是一条历史长河,无数的创作者用智慧构成心灵的和谐,丝绸之路上的音乐遗迹以其丰富性、连续性和示范性,沉淀了中华民族的艺术精神。音乐作为重要的媒介,已成为中外文化交流和民族融合的重要载体。丝绸之路是一条商业贸易之路,同时对于中外音乐文化的交流也起到了重要的作用。本文以时间为序,将古丝绸之路上的中外音乐文化交流...

  • 明清时期广东地区音乐的西方传播述略——以海洋交通路线为例

    作者:吴明微 刊期:2019年第02期

    本文以明清时期海洋交通路线上广东地区音乐西传为研究对象。以文字、乐谱、乐物及人等媒介为线索,对音乐传播内容、途径、特征等问题进行阐述。对广东地区音乐西传史的研究不仅丰富、推动中国海洋音乐研究成果,其作为中国音乐走出去的早期代表,成功的传播经验对当下中华民族音乐文化海外传播也具有启示意义。

  • 马勒与后现代--探寻马勒交响曲中的“文本化”起源

    作者:张晨 刊期:2019年第02期

    马勒与后现代似乎有着不可言说的缘分,他的音乐语言、哲理内涵、深层表达越来越为人所接受,进而引起共鸣。他的作品也由于后现代对于“拼贴”原形的寻找而再度进入人们的视野。对于马勒作品的研究,从20世纪60年代以后发生了转型,这是史料发掘到一定阶段后的再思考,更是受到大历史研究环境变更的驱使,随即引发的人们对于“音乐作为文本”的关注。...

  • “新史学”语境下的音乐新面孔——以16世纪意大利牧歌的人文主义倾向为中心

    作者:裴鹏程 刊期:2019年第02期

    近年来,依托多学科交叉,强调时空视阈下整体考察的“新史学”研究路径使音乐研究成果呈现了新的面孔,为历史工作者和音乐工作者所共同关注。本文尝试在“新史学”的语境下去重新审视音乐的历史,具体则将以16世纪的意大利牧歌这一西方音乐史早期的音乐体裁代表作为探讨对象,尽可能从第一手材料出发[2],运用历史解释、音乐分析等学科交融的方法进...

  • 陈欣若和他的《色俱腾》——为九位民乐演奏家而作(下)

    作者:李吉提 刊期:2019年第02期

    《色俱腾》的创作技术亮点之二——自由宽泛的中国旋律风格和调式调性观念作为21世纪的中国调性音乐作品,《色俱腾》自由宽泛的中国旋律风格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这与作曲家所使用的调性调式扩展技术有直接关系。一般认为,由“宫(do)商(re)角(mi)徵(sol)羽(1a)”构成的五声音阶概括了中国汉族、蒙古族、藏族等大部分民族和地区的调式和旋律风格...

  • 圆的意味——解析谭盾之《圆》

    作者:李珺 刊期:2019年第02期

    《圆——为四组三重奏、指挥和听众而作》是谭盾于1992年应荷兰新音乐团委约创作的作品,它既体现出西方在数理、逻辑对圆形式的描绘,又折射出东方在内涵、感知、意象对圆文化的理解。笔者分别从音乐形式的文本分析以及东、西方对圆的不同理念着手,来解读谭盾之《圆》。

  • 与原著文化结合的《指环王》电影配乐主题创作

    作者:郭晓铎 刊期:2019年第02期

    本文通过研究、剖析《指环王》“三部曲”电影配乐与其故事文化背景之间的关联,来论证电影配乐不单单是配合画面节奏、情感和动作等,还可以通过进一步深度的了解剧本或借鉴原著的方式,从文化、历史、民俗等多角度加以融合创作,使电影配乐本身产生叙事性,加强音乐与画面结合时的说服力,使得音画之间血肉相连、不可分割。

  • 论新时期我国高校作曲专业教育教学的民族性问题

    作者:李洋 刊期:2019年第02期

    我国高校作曲专业教育教学的民族性问题主要包含两个方面,即如何在专业课程中融入和体现出更多的民族性元素和如何更好地向我国传统民族民间音乐的作曲理念和技术学习的问题。一定要做到尊重并遵循艺术的科学发展规律,在了解自我、认知自我的基础上对先进的音乐艺术兼收并蓄,通过不断的学习和借鉴来完善自我、提高自我,这样才能真正做到民族性的...

  • 谈智能钢琴软件系统的实现方法

    作者:陈世哲 刊期:2019年第02期

    随着“互联网+”趋势的逐步深入以及人工智能被上升到国家战略,利用新的互联网和计算机等软硬件技术服务音乐传播和音乐教育成为必然的趋势。在这种浪潮下,针对重要的音乐普及性教育的钢琴教育领域,这些年涌现了大量相关的软硬件系统和新的教学模式。在智能钢琴教学的整个系统中,主要包括硬件搭建方式,软件设计方式,音乐展现形式,教学方法等方面...

  • 新时代下高等音乐人才审美能力培养研究

    作者:王岚 刊期:2019年第02期

    新时代下,培养高等音乐人才审美能力具有极其重要的现实意义,需要遵循“以美引人”、“双管齐下”的基本原则,着力彰显“以情动人”、“潜移默化”、“寓教于乐”的主要特点,采取有效途径“四结合”,即培养审美能力与塑造教师审美形象相结合,培养审美能力与创新审美教育教学相结合,培养审美能力与拓展校园审美文化活动相结合,培养审美能力与参与...

  • 高校民族声乐教学中培养学生学习积极性的方法研究

    作者:陈智 刊期:2019年第02期

    随着我国现代教学水平的不断提升,我国民族声乐教学观念逐渐从过去的接受式教学转变为现在的主观式教学,学生已然成为学习的主体,教学模式也在不断的改变。如何让学生变被动为主动,培养学生演唱的积极性非常重要。本文以高校民族声乐教学为例,在如何培养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提升学生的演唱能力等方面展开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