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研究

孔子研究杂志 CSSCI南大期刊 北大期刊

Confucius Studies

杂志简介:《孔子研究》杂志经新闻出版总署批准,自1986年创刊,国内刊号为37-1037/C,是一本综合性较强的政治期刊。该刊是一份双月刊,致力于发表政治领域的高质量原创研究成果、综述及快报。主要栏目:中华文化资源与国家治理、原典新诠、书评、现代新儒家、中西文化、礼学与礼制、儒学的现代性、青年论坛、海外儒学、中国哲学、会议综述、...

主管单位:中共山东省委宣传部
主办单位:中国孔子基金会
国际刊号:1002-2627
国内刊号:37-1037/C
全年订价:¥ 220.00
创刊时间:1986
所属类别:政治类
发行周期:双月刊
发行地区:山东
出版语言:中文
预计审稿时间:1-3个月
综合影响因子:0.34
复合影响因子:0.24
总发文量:1273
总被引量:5092
H指数:22
期刊他引率:0.9583
平均引文率:9.71
  • 洁静精微研妙理,弘易明道以时行——访著名易学家刘大钧教授

    作者:刘大钧; 彭彦华 刊期:2019年第04期

    刘大钧先生,1943年生,山东邹平人,著名易学家,现为山东大学终身教授、讲席教授,教育部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山东大学易学与中国古代哲学研究中心主任,《周易研究》学刊主编,第十、十一、十二届全国政协委员,北京大学兼职教授,中国周易学会会长,中央文史研究馆馆员。刘先生长期致力于中国传统易学研究,以弘扬大易文化为己任,于上世纪80年代率...

  • 《论语》“文献不足故也”考释——以甲、金文献等“献”用例为据

    作者:张中宇 刊期:2019年第04期

    在甲骨文、金文中,'献'出现多达100余例,表示进献或祭品、祭器,没有'贤'义,也不见一例用于通假。由于'献祭'为当时普遍性的重要活动,'献'字成为那个时代最熟知的专有名词和动词,其意义和用法都趋于稳定,其地位已不允许随便借作他用;其他先秦传世文献也基本上不见'献'用于通假。'文献不足故也'之'文献'与甲金文字、先秦典籍中可见的'宝献''玉献''...

  • 《论语》“礼之用和为贵”章歧解辨析及教学策略

    作者:柳宏; 张强 刊期:2019年第04期

    《论语》体大思精,历代注疏琳琅满目,然因版本、家法、师承、诠释视野、时展等因素,导致不同著家对《论语》有关章句之理解存在分歧。《论语·学而》第十二章歧解源于'礼''和'关系认知及'小大由之'之句读。皇侃、邢昺'礼乐相须''乐主和同'与朱熹、刘宝楠'礼体和用''由礼致和'的不同诠释视域,决定了此章的经文大义理解及'小大由之'的句读归属。经...

  • 荀子移风易俗思想研究新论

    作者:牛嗣修 刊期:2019年第04期

    在中国古代移风易俗思想史上,荀子是最主要的发轫者。他不仅在历史上最早提出了'移风易俗'的思想命题,而且对移风易俗进行了多方面的论述,赋予移风易俗较为丰富和系统的内涵,为移风易俗思想的形成奠定了重要基础。荀子移风易俗思想的产生在理论上是对诸子百家民俗思想的批判继承和创新发展,在实践上则来自于对战国时期各诸侯国尤其是秦国移风易...

  • 孔子“未知生,焉知死”考论

    作者:黄艺彬 刊期:2019年第04期

    '未知生,焉知死'是孔子对子路'问死'的回应,反问句的形式导致历来阐释者众多而莫衷一是。古今主要解读之得失,皆在于对'知生'与'知死'的理解。通过语言分析,辅以《论语》之内证进行释读,可以发现这句话有'知生'方能'知死'的含义。在此基础上对'知生'与'知死'作进一步的解析,则二者之含义得以明确。'知生'的深层含义是'知命','知死'则是知晓如何...

  • 孟子诗学思想二题再辨

    作者:杨传召 刊期:2019年第04期

    '以意逆志'与'王者之迹熄而诗亡'是孟子诗学的两大核心命题,随着历史与学术的演进而不断受到后世学者的阐释与再阐释。然而与后世的发明有所不同,《孟子》语境中的'以意逆志',是为针对《诗经》教学传承而发,'文''辞''志'的评价层次条理清晰,'意'指读者阅读理解之动态过程。'王者之迹熄而诗亡'章说明了《春秋》类同于《诗经》的'文''辞''志'三层...

  • 朱子的“三纲五常”与角色间的有限尊卑

    作者:衷鑫恣 刊期:2019年第04期

    朱熹认可'三纲五常',惟提及次数较少,且纲常说在朱学体系中只是应用性伦理,而非本体之论。'三纲'有二义:普通义指君臣、父子、夫妇三伦构成人世纲领,而'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是普通义下的多种特殊义之一。朱子述此特殊义,仅见于《论语集注》《通书注》。其所暗含的尊卑关系,在朱子所继承的儒家礼法中,倒也充分体现。特此尊卑不是无限尊...

  • 论蕺山学派刘宗周师弟子的人格气象

    作者:张瑞涛 刊期:2019年第04期

    人格是德行品质和能力素养的统称,气象是人的精神境界的外在展示,人格气象是个体主体或集体主体经长期的生活磨砺和生命体悟所流露出来的特定的精神形象和德行境界。晚明刘宗周师弟子气节立德、经世立功、自得立言,凸显了蕺山学派刘门师弟子群体人格气象的三重面向:因明清易代,刘门师弟子殉节尽义,忠孝气节精神与日月齐辉,尽显忠义人格气象;刘门...

  • 从重“欲”到“无为而治”——张栻理欲观的三个层次

    作者:吴亚楠 刊期:2019年第04期

    重义轻利和存理灭欲是儒家的重要思想。张栻对义利理欲的探讨在继承胡宏思想的基础上有其独特的贡献:首先,他自觉地从概念使用上区分'欲'与'人欲'的不同,在此基础上表达尊重'欲'的立场;其次,因为'欲'有变为'人欲'的危险,因此他对于'欲'作出了'小且贱'的价值评价;最后,他走向一以'义'或者'天理'为标准的立场,并在此过程中为'天理'确定了'直'、'顺...

  • 王心斋晚年工夫论新探

    作者:高正乐 刊期:2019年第04期

    王艮根据古本《大学》,明确将'八条目'划分为三个次第:一是'格物致知',即在以身格家国天下的过程中认识到吾身为本,并认识到吾身应当达到的至善境界;二是诚意,即躬身践履,把'格物致知'的内容实现出来;三是正心以及修齐治平,即在践履过程中自觉本心,使本心在吾身与世界的交接过程中真体存存,进而将本心推扩到一家、一国乃至天下,最终达到至善之境...

  • “谈圣学者莫不曰”——“颜子没而圣学亡”的思想效应

    作者:彭丹 刊期:2019年第04期

    '颜子没而圣学亡'是王阳明在道统论上的一句石破天惊之语。此语以其蕴藏的丰富内涵,形成了巨大的思想效应。陆象山关于颜子的类似论述与阳明此言一起,在中晚明被视为共同讨论的对象,但二者的实质其实有所不同;而湛甘泉作为接受者,对此语的理解却与阳明弟子王龙溪大相径庭;规模庞大的反阳明学者从道统序列和学说内容两个方面批判了阳明此语。阳明...

  • 永乐时期儒学的两种形态

    作者:赵伟 刊期:2019年第04期

    明初,明成祖朱棣即位后,沿袭太祖朱元璋的文化政策,尊崇孔子与孔子之道,对程朱理学'益张而大之',命臣僚编辑《四书大全》《五经大全》《性理大全》。尽管永乐时期的儒士更加谨守程朱之绳墨,但如杨士奇等台阁重臣的道学主张中仍带有一定的心学色彩,更有道衍及其所撰《道余录》对于程朱理学的抨击,表明永乐时期儒学与思想界隐含着复杂或者说是多样...

  • 礼乐复兴与宋初文坛的“尚雅崇正”

    作者:罗超华 刊期:2019年第04期

    宋初,统治者通过一系列礼制建设,重构了思想和信仰体系,并间接导致文学风气发生转变。晚唐五代以来因道德沦丧而逐渐缺失的儒家'尚雅'观念,重新成为了文人的审美追求。同时,随着礼制建设过程中儒道文化精神的复苏,礼中'正'的属性开始凸显,'尚正'也成为一种社会风气。由此,宋初文人在归复'尚雅'传统的过程中,还尤为强调'雅'中之'正',甚至将'正'视...

  • 殷周变革与西周乐政体系的确立

    作者:付林鹏 刊期:2019年第04期

    周公之'制礼作乐',既构建了一种新的政治制度,又奠定了一种新的文化价值传统。不过,以往研究多关注周公之'制礼',而忽略其'作乐'。周公之'作乐',以殷商的音乐文化为参考对象,故在制度上,虽对殷商的乐制有所继承和损益,但在精神品格方面,却扭转了殷商音乐文化的宗教意义,强化了其与政治、伦理之关系,从而建构了一套系统的乐政体系。

  • 孔子“举国门之关”解

    作者:陆忠发 刊期:2019年第04期

    《列子·说符》、《吕氏春秋·慎大》说孔子能够举国门之关而不肯以力闻。这个'关'不是'门闩','关'是指关闭城门所用的插入上墙和地面的孔中的木头。孔子举国门之关,就是把国都城门用来关门的插入上墙和地面的孔中的又粗又长又重的大木头举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