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再生能源

可再生能源杂志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Renewable Energy Resources

杂志简介:《可再生能源》杂志经新闻出版总署批准,自1983年创刊,国内刊号为21-1469/TK,是一本综合性较强的科技期刊。该刊是一份月刊,致力于发表科技领域的高质量原创研究成果、综述及快报。主要栏目:研究与试验、实用技术、动态信息、工作论坛、研究与化验、研究试验、政策与管理、技术讲座、信息动态

主管单位:辽宁省国有资产经营有限公司
主办单位:辽宁省能源研究所有限公司
国际刊号:1671-5292
国内刊号:21-1469/TK
全年订价:¥ 340.00
创刊时间:1983
所属类别:科技类
发行周期:月刊
发行地区:辽宁
出版语言:中文
预计审稿时间:1-3个月
综合影响因子:1.55
复合影响因子:1.16
总发文量:3458
总被引量:20053
H指数:41
引用半衰期:3.9771
立即指数:0.0885
期刊他引率:0.9134
平均引文率:9.0781
  • 生物质与煤混合富氧燃烧过程中NO和N2O的排放特性研究

    作者:张啸天; 李诗媛; 李伟 刊期:2017年第02期

    为了研究燃烧气氛、进口氧气浓度、生物质掺混比、燃烧温度以及过量氧气系数对循环流化床(CFB)富氧燃烧过程中NO,N_2O排放特性以及燃料中N的转化特性的影响,以棉秆和大同烟煤为燃料,在50 k W循环流化床燃烧试验台上进行了空气气氛和O2/CO2气氛下的生物质与煤混合燃烧试验。试验结果表明:与空气气氛相比,O2/CO2气氛下,NO,N2O的排放量和燃料中N...

  • 不同温度下反应溶液对麦秆水热碳化的影响

    作者:董向元; 郭淑青; 吴婷婷; 韩洋洋; 吴腾飞 刊期:2017年第02期

    为了研究回收溶液中生物质的水热碳化过程和产物特性,在间歇式反应釜中,以麦秆为实验原料,麦秆水热反应溶液为溶剂,进行反应温度为160~240℃,停留时间为120 min的水热碳化实验研究。研究结果表明:同纯水作溶剂相比,回收溶液为溶剂时,随反应温度的升高,固体产物产率增加2%~5%,有序化和芳香化程度逐渐升高,热稳定性增强;液体产物中还原糖浓度从...

  • 疏水性对小球藻气浮采收效率影响的实验研究

    作者:张文君; 沈洲; 黄佳; 刘珺; 李彦鹏 刊期:2017年第02期

    文章采用微生物粘着碳氢化合物法,检测了清水与不同浮选药剂溶液中小球藻的表面疏水特性;并采用机械浮选槽,考察了浮选药剂类型、浓度与pH值对小球藻气浮采收效率和富集比的影响,探讨了回收率与富集比的关系。实验结果表明:小球藻的表面疏水性是影响气浮采收效率的关键因素;通过添加浮选药剂提高小球藻的表面疏水性,能有效地提高小球藻的采收效...

  • 玉米秸秆产乙醇两种工艺路径的对比研究

    作者:邵丽杰; 董晓莹; 王晓明; 刘沛含; 麻明可; 于美玲; 吕宗焱; 寇巍 刊期:2017年第02期

    通过以玉米秸秆为原料生产乙醇的两条工艺路径的对比,分析了不同转化路径的特点和结果。路径一,将粉粹的玉米秸秆经超低酸处理后进行酶解,利用酶解液发酵产乙醇;路径二,通过气化技术将玉米秸秆产生CO,H2等混合气体,由微生物转化成乙醇。通过路径一处理及发酵后,发酵溶液中的乙醇浓度为21.5 g/L。通过路径2处理后,发酵溶液中的乙醇浓度为2.6 g/L...

  • Ni/KZSM-5催化剂的生物乙醇水蒸气重整制氢催化性能

    作者:郎林; 李键铭; 杨文申; 阴秀丽; 吴创之 刊期:2017年第02期

    采用浸渍法制备了Ni/γ-Al2O3,Ni/HZSM-5和Ni/KZSM-5 3种负载型催化剂,利用XRD,XPS,BET,NH3-TPD,CO2-TPD和H2-TPR等手段对催化剂的晶相、比表面积、酸/碱性等物化特性进行了表征,并通过固定床反应器对比考察了不同载体的Ni基负载型催化剂对乙醇水蒸气重整制氢的催化性能。实验结果表明:由于HZSM-5的酸性较强,Ni/HZSM-5催化剂不能有效催化乙醇水...

  • 塔式太阳能电站分离式吸热器热流分布与定日镜场设计研究

    作者:罗彦; 杜小泽; 杨立军; 杨勇平 刊期:2017年第02期

    优化定日镜场,提高其年聚光效率是降低塔式太阳能电站投资成本的主要途径。以直接蒸汽(DSG)塔式太阳能电站的分离式吸热器为研究对象,为解决现有定日镜场设计过程复杂、耗时较长的不足,利用锥体光学法和径向间距优化法来设计定日镜场。为满足分离式吸热器蒸发段和过热段所需要的热量,采用分配、迭代计算方法得到了分离式吸热器蒸发段和过热段...

  • 基于自适应PIR技术的太阳能照明装置研究

    作者:王超; 吴铁洲; 李江; 李培芳; 杨传东 刊期:2017年第02期

    为了解决太阳能照明装置中PIR电路检测距离较小、抗干扰性较差等问题,一种应用于太阳能照明装置的自适应PIR技术方案被提出。该方案基于自适应控制思想,有效地结合了时域分析和频域分析的优点,使太阳能照明装置中的PIR电路既具有快速响应特性,又具有较强的抗干扰特性。文章通过实验证明了该方案的可行性。研究结果表明,该方案的实施不仅能够有效...

  • 竖直面上太阳辐射的模拟计算研究

    作者:王志敏; 任艳男; 齐井超; 李培涛; 田瑞 刊期:2017年第02期

    以内蒙古呼和浩特、锡林浩特和阿拉善盟3个地区太阳辐照气象参数为基础,选用Klein模型作为竖直面的辐射计算模型,利用Matlab仿真软件对这3个地区-90~90°太阳方位角内竖直面单位面积所接收到太阳辐照量进行模拟计算。研究结果表明:对于内蒙古各地区,太阳能建筑最佳朝向的太阳方位角为-15~15°,在此太阳方位角范围内竖直面上的太阳辐照量较大;内...

  • 镁钙铝合金阴极小分子有机太阳能电池

    作者:吕晶; 张方辉 刊期:2017年第02期

    为了提高小分子有机太阳能电池电极对载流子的收集能力,并提高激子的分离效率,文章采用不同比例的Mg/Ca/Al合金及纯Al分别制备了结构为ITO/CuPc(20 nm)/C60∶CuPc(10 nm)/C60(30 nm)/BPhen(10nm)/Mg(x%)∶Ca∶Al(100 nm)和ITO/CuPc(20 nm)/C60∶CuPc(10 nm)/C60(30 nm)/BPhen(10 nm)/Al(100 nm)2种(共5组)有机光伏器件...

  • 地道与太阳能烟囱复合通风系统影响因素及优化设计研究

    作者:王亮; 陈苏坤; 李锐 刊期:2017年第02期

    同时利用地热能和太阳能来调节室内温度和室内空气品质,可实现可再生能源在建筑领域的优化利用。文章通过建立地道与太阳能烟囱复合通风系统模型,研究了地道长度、地道宽度、太阳能烟囱高度、地道进风口与太阳能烟囱出风口面积比等参数对房间通风量和室内温度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地道进风口与太阳能烟囱出风口面积比是影响房间通风量的主要因...

  • 基于CSO算法优化的LSSVM熔盐温度预测

    作者:任婷; 刘石; 姜越; 刘厦; 薛军 刊期:2017年第02期

    吸热器的安全高效运行在太阳能热发电系统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吸热管中熔盐出口最高温度和平均温度为太阳能热发电系统中吸热器的设计、材料的选择和运行控制提供了重要的科学依据。文章提出了基于最小二乘支持向量机(Least squares support vector machines,LSSVM)的快速预测方法,预测不同工况下吸热管中熔盐出口最高温度和平均温度。为...

  • 光储联合系统中储能电站的能量管理

    作者:姚波; 樊艳芳 刊期:2017年第02期

    为提高储能设备利用率,实现储能电站能量的合理管理,以浙江地区某光伏电站配置的MW级储能电站示范工程为背景,针对现有单应用模式下储能装置容量和功率存在富余的特点,文章提出了一种平抑波动和分时电价相结合的储能装置控制方案。根据光伏出力特点,在光伏波动较强时进行光伏波动平抑,在光伏出力较弱时,根据储能装置剩余容量(state of charge,S...

  • 定面积集热棚倾角对集热效率影响的数值模拟研究

    作者:蔡琦龙; 聂晶; 张维蔚; 田瑞 刊期:2017年第02期

    文章应用计算流体力学方法对呼和浩特地区太阳能烟囱在固定集热棚面积下不同集热棚倾角的棚内空气流动情况进行了数值模拟。由模拟结果可知:在集热棚倾角为0-70°时,空气温度、压力、速度以及集热棚效率曲线有明显变化;在集热棚面积固定条件下,随着集热棚倾角的变化集热棚效率存在较为理想的值,并在达到峰值后持续降低。

  • 计及功率损耗的分布式光伏-储能系统出力优化及容量配置方法

    作者:崔杨; 潘宇; 王泽洋; 孙兆键 刊期:2017年第02期

    分布式光伏与储能(PV-BES)接入配电网可将不可控的光伏电源转化为可控电源,进而减小功率损耗并提高电压水平与稳定性。文章建立了以功率损耗变化率为判据的含有功、无功损耗的PV-BES系统出力优化模型;基于遗传算法对模型求解,在配电网不同负荷水平下对PV-BES系统出力进行优化;考虑成本经济性对光伏、储能系统容量进行配置。基于IEEE33节点系统...

  • 一种光伏系统高增益非隔离三端口变换器

    作者:邵珠雷 刊期:2017年第02期

    针对目前光伏系统的三端口变换器效率不高以及输出电压增益有限等问题,提出了一种应用于光伏系统的非隔离三端口变换器。该变换器采用非隔离结构,无需使用变压器,并通过3个开关管实现变换器各端口间的能量控制。该变换器结构简单,在具有高输出电压增益的同时又具有较高的效率。在理论分析的基础上试制了一台300W样机,由实验可知,非隔离三端口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