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优秀范文 可再生能源技术创新

可再生能源技术创新赏析八篇

时间:2023-05-25 18:12:27

可再生能源技术创新

可再生能源技术创新第1篇

一、能源革命由创新和技术进步推动

碳达峰、碳中和将引发以去碳化为标志的科技革命,从而为全球科学家和社会各界提供广阔的创新平台和合作空间,催生基础研究领域一系列新理论新方法新手段,孕育一系列重大颠覆性技术创新,带来新产业、新交通、新建筑、新能源乃至新的发展方式和消费模式。纵观世界历史,每次能源革命都是由技术革命引发的,由发明某种动力机械带动对能源资源的开发利用甚至引发工业革命。蒸汽机的出现引发以煤炭大规模开发为特征的第一次能源革命;内燃机的诞生促发以石油开发利用为代表的第二次能源革命。而今,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将成为第三次工业革命的动力,不仅要替代煤炭、油气等化石能源,电、氢及其载体(如氨)可能成为新的能源组成,构成全新的能源体系。无论是能源生产端低碳化,还是能源消费端提效,都离不开技术进步以及创新的支撑。碳达峰碳中和将成为世界各国技术进步和创新的“竞技场”。实现“双碳”目标,既要材料、制造工艺和能源等方面的技术更新迭代,也要工业、农业、交通、建筑等领域的挖潜提效,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在我国的能源生产和消费活动中,化石能源占据着极为重要的地位。现阶段,我国用得最多的能源是煤炭、石油、天然气、可再生能源与核能等化石能源。2020年,我国能源活动中,化石能源活动占56.8%,排放的碳占比很大。因此,为了减少化石能源碳排放,我国对相关技术进行了大量研发、创新和应用。例如,钢铁、水泥、化工等高能耗高排放大户中,碳排放量主要与生产技术工艺相关。实现工艺流程低碳再造是碳减排的关键和核心技术。我国为了推动化石能源向高值、高效和清洁转化发展,在碳基分子转变为化学品和新材料等方面进行了关键技术攻关。科技部依托重点研究计划,在煤炭清洁高效利用和节能技术、可再生能源与氢能技术、储能与智能电网技术等方面部署了一系列研究,未来还将启动“碳中和关键技术研究与示范”重点专项。中国科学院完成了“应对气候变化的碳收支认证及相关问题”“低阶煤清洁高效梯级利用关键技术与示范”等项目,启动了“变革性洁净能源关键技术与示范”战略性先导科技专项,以能源技术革命推进能源革命。

二、在“双碳”领域“领跑”成为新时代新使命

可再生能源技术创新第2篇

关键词制度创新技术创新循环经济

1发展循环经济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现实选择

1.1突破资源约束“瓶颈”,防止经济增长大起大落

我国经济面临的资源约束“瓶颈”正日益凸显。从2003年开始,中国的煤、电、油、运全面紧张,这一现象在2004年尤为明显。我国经济的快速增长在很大程度上仍然是依靠物质资源的高消耗来实现的,没有从根本上改变“高投入、高消耗、高排放、不协调、难循环、低效率”的粗放型增长方式。2003年我国已成为世界第一煤炭消费大国和第二石油、电力消费大国,水泥消耗占世界总量50%、铁矿石占35%、氧化铝和铜占20%,而GDP仅占5%,说明我国资源消耗是惊人的,同时伴随高投入的是低产出。据测算,中国每创造一美元GDP所消耗的能源是美国的4.3倍,是日本的11.5倍。因此,为了减轻经济增长对资源供给的压力,必须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实现资源的高效利用和循环利用。

1.2减轻环境污染压力,协调人与自然和谐发展

我国经济增长与环境保护的矛盾越来越突出,经济增长的背后是资源耗竭、生态破坏、环境恶化,已严重制约我国经济社会的持续发展。据世界银行和国内有关机构测算,20世纪90年代中期,我国每年因环境污染造成的经济损失占GDP比重已经高达6%~8%。我国环境污染已经达到十分严重的程度。2003年七大水系断面检测,达到Ⅲ类水质的仅占29.5%,而劣Ⅴ类水质高达44%;全国城市有66.7%缺水;大气中SO2排放量达

1995万t,比国家二级标准要求的1200万t容量高66.3%;农田化肥农药污染、重金属污染、土地荒漠化、各种持久性有机污染等现象严重。淮河治污10年投入600亿,治污水质又回到“原点”。全国“两控区”(酸雨控制区和二氧化硫控制区)面临巨大压力,原定目标难以完成。由于2003年全国煤炭消费量陡增,导致全国SO2排放量达到2220万t左右,比2002年增加293万t,酸雨控制区内年均pH值小于4.5的城市比例2003年达到16.5%,呈明显上升趋势,比2000年上升12.6%。大力发展循环经济,推行清洁生产,可将经济社会活动对自然资源的需求和生态环境的影响降低到最小程度,从根本上解决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之间的矛盾。

1.3实现可持续发展,构建和谐社会的现实选择

传统经济增长方式,单纯追求经济增长,忽视生态环境保护,采取掠夺式资源开采方式,势必造成生态破坏、环境污染。循环经济是一种全新的发展模式,注重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注重人口质量的全面提高,注重经济增长与环境保护的协调发展。同时,发展循环经济,降低资源消耗,克服“绿色壁垒”,提高产品国际竞争能力,更有利于经济增长。一句话,发展循环经济有利于促进人口、资源、环境、经济、社会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2技术创新与循环经济

实现循环经济,必须转变经济增长方式,走新型工业化道路,而新型工业化道路靠的是技术创新,特别是我国经济发展仍处于追赶时期,注定要不同于西方发达国家走过的道路,技术创新是关键。

传统经济活动是“资源消费产品废物排放”单程线形的物质流动模式,而循环经济是“资源消费产品再生资源”闭环型物质流动模式。其技术特征表现为资源消耗的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再生化,可以用尽可能小的资源消耗和环境成本,获得尽可能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从而使经济系统与自然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过程相互和谐,促进资源永续利用。从表面上看,循环经济只不过是强调“三废”的回收利用,但这只是一种误解。从技术经济学角度讲,循环经济实际上是一种技术范式的革命。传统经济增长方式,表现微观技术层面上是资源(能源)消耗增长过快、资源利用效率过低、资源再生化率不高。这一点我国经济增长状况表现尤为突出。因此,从技术角度讲,循环经济要求我们经济发展必须大大提高资源利用效率,降低能源消耗,强调对废旧物品回收利用和废弃物的再生利用,减少废弃物排放,在保护环境同时实现经济增长。这就是循环经济的技术范式特征。

有关专家指出循环经济的支撑技术体系大体由五类构成:替代技术、减量技术、再利用技术、资源化技术、系统化技术。替代技术是旨在通过开发和使用新资源、新材料、新产品、新工艺,替代原来所用资源、材料、产品和工艺,以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减轻生产和消费过程中环境压力的技术。减量技术是用较少的物质和能源消耗来达到既定的生产目的,在源头节约资源和减少污染的技术。再利用技术是延长原料或产品的使用周期,通过多次反复使用,来减少资源消耗的技术。资源化技术是生产或消费过程产生的废弃物通过回收处理,成为有用的资源。系统化技术是指主要从系统工程的角度出发考虑,通过构建合理的产品组合、产业组合、技术组合,实现的物质、能量、资金、技术的优化使用的技术,如多产品联产和产业共生技术。

毫无疑问,发展循环经济,就是要突破原有的技术范式,大力研发和应用环境友好技术,研究清洁生产管理、资源利用最大化和排污最小化技术,开展生态工业和产品生态设计理论研究与示范,实现末端治理转向生产全过程控制,促进产业升级和经济增长方式根本转变。

3制度创新与循环经济

循环经济需要有相应的制度规范,没有制度保障的技术是不能创造出循环经济的。如果只有技术进步,而没有良好的制度安排,再先进的技术也只能束之高阁,无法产业化,技术不能产业化也就无法对经济增长起促进作用。由于环境资源是典型的公共产品,公共产品具有两个基本的特性,即消费的非竞争性和非排他性。如果某人投资控制污染改善环境,那么其他没有投资的人也可以分享环境改善的好处,即所谓“免费乘车”,那么享受环境好处的人越来越多,愿意投资的人越来越少,势必出现资源耗竭、生态恶化,出现“公地的悲剧”。另一方面,如果企业投资设备控制污染、则势必增加企业成本,降低产品竞争力,企业没有激励控制污染。因此,发展循环经济,必须进行制度创新,建立一个有效的生态环境保护框架的利益分配体系。

3.1制度创新的重要性

(1)为技术创新和循环经济提供激励机制。通过制度安排来规范企业的行为,做到“谁使用谁补偿,谁破坏谁恢复”,有奖有罚,形成良性激励机制。在美国,政府充分发挥绿色税收政策,鼓励新能源开发和节能技术的应用,每购买一辆新能源的汽车可减免联邦税2000美元。每回收处理一条废旧轮胎,国家都给相应补贴,企业利用轮胎进行加工,制造成胶粉、添加剂等,获得新的收益。而在我国,如果企业自己花钱收购处理旧轮胎,这便增加企业成本,使许多企业不能盈利。因此,国家应通过减税、补贴和信贷政策,鼓励循环经济型企业的发展,使他们能获得比传统工艺更高的价格优势和效益。制度安排使经济主体的技术创新和循环经济企业所付出的成本与收益相联系,提高技术创新和循环经济的积极性,保障其投资利益。

(2)制度创新为技术创新和循环经济提供约束和规范标准,为循环经济发展创造条件。如制定循环经济技术规范、框架以及行为准则,从而使技术创新和循环经济的实现具有行为度量的标准,减少经济活动的不确定性和信息成本,减少技术创新的障碍。

(3)降低技术创新的交易费用。好的制度安排可以通过降低经济活动中的不确定性,抑制“经济人”的机会主义倾向、提供稳定的预期而降低交易费用,促进技术进步,并使技术产业化,促进循环经济发展。

3.2制度创新重点领域

(1)创建科技创新的激励制度。建立健全促进循环经济技术的政策保障体系,加强循环经济科研队伍建设,健全科技人员激励政策体系,通过实施人才工程促进技术创新;建立以政府投入为主导的多元化、社会化、国际化的科技创新投入体系,从根本上改变技术创新投入不足的问题。同时,通过科技制度创新鼓励科研机构进入企业或与企业实现多种形式的合作,实现循环经济产业化。

(2)制定循环经济产业政策,促进产业结构重组。尽快研究制定循环经济产业政策,实施强制性的耗能标准,促进产业结构重组。明确取缔对环境破坏较大的落后工艺、落后技术、落后产品,用清洁生产技术改造能耗高、污染重的传统产业,支持发展节能、降耗、减污的高新技术产业;积极开展清洁生产审计ISO14000环境管理体系认证。按照“减量化、再使用、再循环”的原则,要求在产品的设计、生产过程中推行生态化理念。大力发展废旧资源回收、再生利用和安全处置产业,提高资源的利用率,减少环境污染与生态破坏,通过发展循环经济延长生态工业产业链,以创造更多的社会就业岗位。

(3)建立环境信息公开制度,提高公众生态文明理念。因为环境资源的公共性,所以发展循环经济需要大众的参与,需要提高公众的生态环保理念。可以建立国家环境信息公开制度,定期城市环境质量、主要河流断面水质状况以及企业环境质量。构建一个完全信息的环境质量平台,鼓励公众监督企业的环境行为,建立区域环境评估与巡查制度,促进全社会参与环境保护。

(4)加快循环经济立法,严格法律约束。我国可以借鉴发达国家的经验予以立法。德国和日本最先尝试以法律手段促进循环经济发展。在德国,20世纪90年代以来相继颁布了《包装条例》和《循环经济和废物管理法》。《包装条例》要求生产商和零售商首先减少直至消除不必要的包装,其次要求对包装物回收再利用,尽量减少废弃物的产生量。《循环经济和废物管理法》则系统地运用3R原则来解决废弃物问题。在日本,2000年批准了《循环型社会形成推进基本法》,这部法律对推进循环经济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除此之外,日本还颁布了《容器包装循环法》、《家电循环法》、《废物处理法》、《资源有效利用处理法》、《绿色采购法》等法律,这些法律构建了一个资源回收与再生利用方面比较完善的法规体系。

参考文献

1马凯.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推进经济增长方式的根本性转变[J].宏观经济研究,2004(3)

可再生能源技术创新第3篇

关键词:循环经济;技术策略;技术创新

目前环境问题已成为全球关注的问题,环境的恶化,威胁着人类的生存和发展,在技术方面,我国当前仍具有高排放的明显特征,尤其是经济落后地区。不利于环境的技术开发和利用将给我国的环境状况带来很大压力。循环经济是我国2l世纪解决环境问题的最佳途径。技术策略在循环经济发展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没有技术上的可行性,就不可能实现循环经济的目标。因此,我国发展循环经济必须确立技术策略。

1 循环经济的基本内涵及原则

循环经济是运用工业生态学规律指导的经济活动,是建立在物质、能量不断循环使用基础上与环境友好的新型经济发展模式。循环经济从本质上说是一种生态经济。循环经济要求遵循生态学规律,合理利用自然资源和环境容量,在物质不断循环利用的基础上发展经济。使经济系统和谐地纳入到自然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过程中,实现经济的生态化。循环经济要求把经济活动组织成一个“资源一产品―再生资源”的反馈式流程,其特征表现为“两低一高”,即低开采、高利用、低排放。所有的物质和能源要能在这个不断进行的经济循环中得到合理的和持久的利用,以把经济活动对自然环境的影响降低到尽可能小的程度。

循环经济具有三大操作原则即减量化(Re-duce)、再利用(Reuse)、再循环(Recycle),又称3R原则:一是“减量化”原则,是输入端方法,要求尽量减少进入生产和消费过程的物质和能源,从而在输入端预防和减少污染物的产生:二是“再利用”原则,属于过程性方法,要求尽可能多次利用或以多种方式利用资源和物品,避免物品过早地成为垃圾:三是“资源化”原则,属于输出端方法,要求尽可能把废弃物再次变成资源。这三项原则分别在生产消费的输入端、过程中和末端起作用,以保证资源循环利用和清洁生产。循环经济发端于传统经济,是对传统经济的反思、否定和创新,较之于传统经济,循环经济具有更多的优点,是一种更高级更先进的经济形态。

2 循环经济的技术基础

循环经济的思想萌芽可以追溯到环境保护兴起的20世纪60年代。其中,美国经济学家肯尼思・鲍尔丁提出的“宇宙飞船理论”可以作为循环经济的早期代表。当时,人类的活动对环境的破坏已达到了相当严重的程度,一批环保的先驱呼吁人们更多地关注环境问题。然而。当时世界各国关心的问题主要是污染物产生后如何治理以减少其危害,即环境保护的末端治理方式。20世纪80年代,人们认识到应采用资源化的方式处理废弃物,但对于污染物的产生是否合理这个根本性问题,是否应该从生产和消费源头上防止污染产生,大多数国家仍然缺少远见,从而缺少政策上的有力举措。到了90年代,特别是可持续发展战略成为世界潮流的近几年,预防污染产生替代末端治理才成为国家环境与发展政策的真正主流,零敲碎打的废物回收利用和减量化的做法,才整合成为一套系统的以避免废物产生为特征的循环经济战略。

循环经济需要技术支撑,循环经济的实现需要能源综合利用技术、清洁生产技术、废物回收和再循环技术、资源重复利用和替代技术、污染治理技术、环境监测技术以及预防污染的工艺技术等等技术支持,这些技术是构筑循环性经济的物质基础,是建设循环经济的技术依托。这种技术就是生态技术。发展循环经济必须要有面向循环经济的技术创新策略,大力开展生态技术创新。因此,大力开展生态技术创新是发展循环经济的重要技术策略。

发展循环经济,节约资源、能源,保护环境,必须要集中科技力量研究如何利用太阳能、风力、潮汐和地热等可循环能源上来:研究如何开发使用可回收再利用的材料:研究如何尽可能地减少原材料的消耗和废弃物的排放,以把对环境污染的排放物消除在生产过程之中;研究如何把有害环境的废弃物减少到最低限度;以及研究如何采用无害或低害新工艺、新技术,以实现少投入、高产出、低污染的良性循环;研究如何用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改造和提升传统产业,使物质能循环利用等等,只有在这些技术上取得了突破性进展,循环经济才有可能有效、快速地建立。

3 发达国家发展循环经济的技术策略

在全球资源危机和环境恶化压力下,各国尤其是发达国家都加大了对新能源与循环经济的研究,循环经济技术的研究开发代表着未来经济的发展方向。循环经济的技术创新已经成为任何国家都无法置之度外的国际性压力,在内外压力下,循环经济的技术创新已成为必由之路。

在制定发展循环经济技术策略方面,德国走在世界前列。早在1986年德国制定《废物管理法》时,政府就强调要通过节省资源的工艺技术和可循环的包装系统把避免废物产生作为废物管理的首选目标。

美国在国家政策层面则一向重视发展循环经济。在美国,早在上个世纪70年代末起就制定了一系列以循环为目标的技术策略。此后虽不断调整,但其核心内容一直围绕三点:一是促进可再生能源的开发利用技术,二是充分合理利用现有资源技术,三是鼓励节能技术。多年来,美国政府主要通过财政手段鼓励可再生能源的开发和利用。

法国也制定了发展循环经济的技术策略。法国政府为防治或减少废物的产生制订了采用“清洁工艺”生产生态产品及回收利用和综合利用废物等一系列政策。法国环境部还设立了专门机构从事这一工作,每年给清洁生产示范工程补贴10%的投资,给科研的资助高达50%。法国从1980年起还设立了无污染工厂的奥斯卡奖金,奖励在采用无废工艺方面做出成绩的企业。

荷兰在经济部和环境部的大力支持下,制定了发展循环经济的技术策略,取得了令人瞩目的结果。1988年秋,荷兰技术评价组织对荷兰公司进行了防止废物产生和排放的大规模清查研究,制订了防止废物产生和排放的政策所采用的技术和方法。并在10个公司中进行了预防污染的实践,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4 我国发展循环经济的技术策略

循环经济虽然倍受西方学界欢迎的词语在中国出现的时间并不长,但是,学界却给予了极大的关注。原因就是中国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和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呼唤着循环经济。我国的基本国情是人口众多,人均资源占有量少。由于过去几十年以来,在目标上单纯片面追求经济增长,利用先进的工具、技术不顾一切地掠夺开发各种自然资源,并把废弃物抛弃在周围环境之中,盲目开发、无节制利用,这种高消耗、高污染的经济增长方式,其结果是

在取得经济收益增长的同时必然要付出惨重的环境代价,带来了严重的资源耗竭、环境污染、生态破坏等全球性问题。因此,发展循环经济是我国必然的选择。要解决人类目前面临的问题,需要从根本上变革原有的工业技术基础,以循环经济的技术策略取代传统工业经济的技术策略。我国制定发展循环经济技术策略应着重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4.1以科学发展观引领生态技术创新,发展循环经济

面对中国社会环境状况恶化的严峻的生态形势,不能采取“先破坏、后治理”、“先污染、后治理”的传统发展模式来发展经济。而要以科学发展观去寻求经济社会发展与人口、资源相协调的可持续发展模式,要走依靠生态技术创新发展循环经济的道路。因此,要彻底摒弃以往那种以物为中心的发展现,必须纠正过去那种单纯靠投入,加大消耗实现发展和以牺牲环境增加产出的错误做法,要使发展更少地依赖地球有限资源,更多地与地球承载能力达到有机协调。在制定区域发展规划和各地的经济、社会发展规划中应该充分体现可持续发展的思想,赋予预防为主的新内涵,即由传统的末端治理或末端控制转向源头控制,从根本上预防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的产生。要加强生态建设,遏止生态恶化。真正做到在保护中开发,在开发中保护,走生态技术创新的开发之路。

4.2大力推广生态技术

生态技术策略是发展循环经济主要技术策略。发展循环经济。核心是必须依靠科学技术,尤其是生态技术的发展。以清洁技术为代表的现代生态技术及其在经济中的应用,可导致物质资源在经济过程中的有效循环,是经济的减物质化或所谓“绿化”的发展方向。因此,应建立健全“生态技术支撑体系”。“生态技术”体系包括用于消除污染物的环境工程技术,进行废弃物再利用的资源化技术和生产过程的无废少废及生产绿色产品的清洁生产技术等。建立生态技术体系的关键是积极采用清洁生产技术,无害或低害的新工艺、新技术。以大力降低原材料和能源消耗,实现少投人、高产出、低污染,尽可能把环境污染物的排放消除在生产过程中。因此,要借助现代高新技术,对一些关键的资源回收利用技术、生态无害化技术、循环物质性能稳定技术以及闭路循环技术进行攻关,提高这些生态技术的可行性和经济合理性。

4.3大力支持和鼓励面向循环经济的技术创新

走循环经济之路是我国现实与经济发展的客观要求。而技术创新是实现循环经济的技术基础。为循环经济的实现提供技术支撑。通过推进科技进步,大力发展高新技术,对传统产业进行循环改造。是促进原料和能源的循环利用,降低消耗和污染,实现经济产出与环境保护的双重效益的重要途径。我国推行循环经济存在着科技力量薄弱、地区经济不平衡等等困难,但我国也有许多建设循环经济的科技优势。我国应该通过积极推动技术创新,使我国循环经济有一个完整的产业体系。

政府应该大力支持和鼓励循环经济技术体系的创新,并应该将其作为政府职能的一部分,从重点研究领域、战略方向和重大项目三个层次上加强布局和组织重大攻关项目。从而促进面向循环经济的技术创新。

4.4建立企业技术创新联盟

建立企业技术创新联盟也是发展循环经济的重要技术策略。单个企业甚至产业层面的有利于循环经济发展的企业行为包括技术创新活动不等于循环经济。循环经济的核心内涵是资源的循环利用。因此。必须建立面向循环经济的企业技术创新联盟。

企业作为社会的创新主体必须转变发展理念和创新思维,进入新的技术轨道,应积极围绕循环经济的3R原则,构建新的技术平台,实现战略创新、产品创新和工艺创新,以实现企业的可持续发展。单个企业进行循环经济的技术创新往往受到规模、风险、资金和人才等因素的限制,企业之间如果能够就循环经济的技术创新活动组建联盟则无疑可以打破这些制约。组建技术创新联盟的更深层原因在于它是发展循环经济的必然要求,因为循环经济的基本内涵是整个社会再生产领域的资源循环利用,它要求建立一条生态工业链,每个企业都在这条链上,互为因果、互为所用,只有共生才能共发展,企业自身的可持续发展其实是与其它企业的发展、与整个产业的发展联系在一起的。企业应该看到组建技术创新联盟的必要性,同时也要认识到联盟所带来的利益不仅是企业间的资源互用、风险共担、利润共享,更重要的是企业在竞争激烈的世界市场中通过联盟可以发现机会、拓展市场、把握机遇、树立品牌。每个企业应根据自身的资本、人才、科技、产品等特点构建自己的技术创新平台,并与其它企业的创新平台建立联盟,共同面向循环经济进行技术创新活动。

可再生能源技术创新第4篇

关键词:新疆技术创新环境保护

一、新疆技术创新及环境保护现状

改革开发30多年以来,新疆科技成果显著,不少项目的科技含量和所产生的经济社会效益达到了较高的水平。发明专利是技术创新与研发成果的重要展现形式,也是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研发能力标志。1996年-2010年,全疆累计申请专利24971件,授权专利15216件,平均每年分别达到1665件、1014件;其中2010年当年申请专利3560件,授权专利2562件,分别比1996年将近增长5倍和7.1倍。2010年大中型企业数286个,科技机构80个,从事科技活动人员数14849人,科学家工程师9325人,占比达62.7%,R&D投入118165万元。新疆干旱的气候与脆弱的生态条件是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最基本的影响因素。总而言之,新疆具备了一定的技术创新实力和环境保护意识,科技人才队伍初步形成和环境保护力度加强,然而与我国发达省市区相比新疆技术创新和环境保护综合实力尚处于落后地位。

二、新疆技术创新对环境保护的影响

(1)技术创新与资源能源消费

技术创新可以通过改造传统技术、引进新技术, 提高能源生产和消费效率, 减少能源消费, 还可以通过开发可再生新能源, 替代传统化石能源, 影响能源市场价格和能源消费结构。新疆是我国荒漠化面积最大、分布最广,危害最严重的省区,资源的生产和消费率很低,能源的再生能力差。我们通常采用专利作为技术创新的衡量指标。2004年全疆专利申请和批准数分别为1492件和792件,到了2010年时增加到了3560件和2562件。同时,资源能源消费指标的能源消费总量由2004年的4784.83万吨标准煤增加到2010年的76854.3万吨标准煤,而能源消费总量的增量速度由2004年的18%降到2010年的6.45%,有明显的下降趋势。这表示新疆技术技术进步在改变新疆资源消费结构、提高能源效率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然而,新疆在能源领域的技术创新力量还比较薄弱, 能源领域技术进步比较缓慢, 急需要加强无废、少废、节能、节水的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的研究、引进和推广。

(2)技术创新与治理环境污染

技术创新不仅在产业结构调整、减少能源消费、提高能源效率的过程中的关键因素,也是在治理环境污染方面具有重要作用。自2008年新疆各地区开展环境整治项目以来,随着经济发展和环境技术的发展,一批突出的环境污染问题得到了有效解决。如在废水处理技术逐步完善的情况下,2010年全疆工业废水排放达标量为1.46亿吨,工业废水排放达标为57.33%,分别与2004年的1.93亿吨、58.10%相比有所下降,污水处理量达到14999万吨。但是,由于新疆各地区基础条件差、生态环境脆弱,部分地区水源地保护、生活污水治理、生活垃圾处理和畜禽养殖污染治理等问题仍未得到有效治理。因此,现价段我们还需要加强开发符合新疆实际情况的污染治理技术和生态破坏恢复技术,把污染治理、技术改造和综合利用有机结合起来, 有计划、有步骤地开展环境治理工作。

(3)技术创新与资源可回收利用

技术创新解决环境问题、保护生态环境有着巨大的潜力。目前,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工业“三废”的排放量已经超过了生态承载力,对大气和水文系统造成了严重污染与破坏。对新疆而言,虽然自然资源丰富,但资源的利用率低,再回收利用能力很差,如在2010年全疆工业固体废物产生量3846.77万吨,而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量只为1853.81万吨,使生态环境日益恶化,面临着人口、资源和环境不协调发展的危险。在这种情况下,依靠科技进步,通过技术创新,大力开展资源和固体废弃物的综合利用,在提高经济效益的同时减少污染物的排放和对资源能源的消耗,有着巨大的潜力。

三、对策建议

1.发挥技术创新在节能减排中的先导作用。新疆发展与开发利用清洁能源,必须依靠先进的科学技术。在过去的节能减排工作中,科学技术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创建节能型社会离不开先进的科学技术。节能减排工作要依靠科技进步,强化技术创新,不断提高能源发展的科技含量和知识密集度。

2.依靠科技进步解决环境问题。我区目前资源利用率不高,能源浪费严重。在这种情况下,依靠科技进步,通过技术改造与创新,在提高经济效益的同时减少污染物的排放和对资源能源的消耗。

3.重视科研,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从而加大环境保护力度。由于新疆经济水平落后与科技投入的相对不足以及科技经费使用结构的不合理依然是制约新疆自主创新能力的提高和加大环境保护力度的瓶颈之一。

因此政府要创造重视教育、尊重知识和人才的良好社会氛围并且进一步加大科研方面的投入,积极开展如对企业研发活动给予适当税收补贴,提高企业自主创新能力,让企业树立环境保护意识,从而加大新疆的环境保护力度。

参考文献:

[1]黄秉杰,刘东斌,张继成.环境保护必须走技术创新之路[J].经济师.2002(11)

可再生能源技术创新第5篇

德国:多种能源并举 奖励科技创新 德国联邦经济与技术部国务秘书奥尔格·威廉,不久前发表题为《德国与能源问题》的讲话。奥尔格·威廉说:“今后几十年德国将实施多种能源并举的政策,以混合能源模式均衡发展德国的能源,并大力倡导可再生能源的发展。” 德国政府希望,到2030年德国对化石燃料的消耗要在2005年的基础上减少15%。另外,德国通过鼓励科技进步和创新来提高能源的使用效率。德国计划,从2000年到2030年,能源的使用效率每年要提高1.5%。虽然德国倡导提高能源的使用效率和可再生能源的发展,但德国政府的政策依然倾向于保持能源价格的竞争性。因为欧盟开放的电力市场,谁的电价具有竞争力,企业和居民就会选择谁家供电。所以德国政府在考虑能源战略时,要确保价格的竞争力才能促使本地企业和家庭选择本国的电力供应。 除此以外,德国政府也非常支持燃料电池的研制。根据目前的发展趋势,今后燃料电池在德国的能源供应中将发挥重要作用。 德国政府计划推出“氢技术和燃料电池技术的国家创新项目”,目的是在汽车领域通过电池取代汽油,未来10年,德国政府将拿出5亿欧元支持此项创新。 在能源领域,德国政府鼓励科技创新与进步,在2006年至2009年间,政府投入了20亿欧元,奖励和支持企业的创新计划。(魏爱苗) 印度:全方位发展新能源 随着经济发展,印度对能源需求日益加大。目前印度的石油消费量位居世界第六,由于本土能源资源储存和产量不足,对海外能源依存度很高,进口能源占国内总消费的比例高达70%,且继续呈上升趋势。随着能源供给压力日益增大,为确保能源安全,印度着力进行新能源的探索。 2008年4月,印度召开第11届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五年计划会议,确立了新能源的基本目标、新能源激励政策、新能源管理部门、新能源技术开发政策、新能源国际合作与国家安全等方面的内容。 印度政府采取的补贴政策,加大了对新能源的支持力度。预计2008~2012年,印度可再生能源市场达到190亿美元。印度政府已计划在资金方面补贴10亿美元支持新能源体系的发展。 除此之外,印度采用多种激励制度来鼓励使用可再生能源发电。例如把发电量代替装机容量作为衡量指标,根据实际发电量通过可贸易税收折扣政策给予一定优惠,规定不同能源种类的不同价格等。 印度新能源与可再生能源部旗下设有3个新能源技术研究中心和1个专业的金融研究中心。早在1981年,印度就设立了其他形式能源委员会。1982年,印度政府正式成立了非传统能源部,并于2006年11月更名为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部。近些年来,印度在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部的带领下,在生物质能、风能、核能、太阳能、垃圾转换能源以及甘蔗渣发电等新能源领域均取得了一定进展。 2006年8月,印度计划委员会组织专家起草了一份长达182页的《能源综合政策报告》,作为印度“第十一个五年(2007~2012年)计划”制定能源发展政策的指南。其中明确了新能源的技术路线,以提高能源生产和利用效率,最终解决自身能源安全和实现能源独立。报告指出要通过鼓励接近商业化和有明确时间进度的新能源技术开发,包括太阳能技术、生物燃料技术、核能综合利用技术、混合燃料汽车技术、高能电池技术等。报告认为,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难题,印度应由国家投资和建立国家能源基金来提供资金支持。 在发展新能源过程中,印度意识到只有开展国际合作,才能加大新能源的开发力度和加快新能源发展速度,于是在全球范围内开展新能源合作。如2008年4月10日,印度联邦产业部宣布印度和以色列产业部合作开发可再生能源相关技术。相关合作领域涉及水资源、太空技术开发、生物质能源技术和纳米技术研发。目前,印度政府所采取的新能源政策,被认为是印度保持未来能源安全和国际竞争力的核心环节之一。(裴永刚)

可再生能源技术创新第6篇

一、指导思想

认真贯彻国家、省、市关于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的部署要求,全面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围绕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目标,坚持依靠科技进步促进节约型社会建设,通过建设以科研机构、高等院校为主体的研发体系,以企业为主体的技术创新体系,以科技中介机构为主体的技术服务体系,集中突破一批节能、节水、节材、节地、节矿和循环生产的共性技术与关键技术,建设一批节约型社会科技示范工程,推广普及一批成熟配套技术,为发展循环经济、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提供强大的科技支撑。

二、加强重点领域的技术研发与示范

(一)节能技术。加强流程工业能源综合利用、重大节能机电产品、建筑节能、绿色再制造、能源节约和替代、能量梯级利用、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以及节能监测等技术的研究与开发。大力支持高新节能技术的应用,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加强煤炭清洁利用、可再生能源和废弃物能源资源化等技术的研究、示范和推广。加强太阳能、风能、海洋能等可再生资源开发利用技术的研究与示范。开展有关生物质燃料的研究与开发,降低对不可再生能源的依赖程度。加强秸秆、粪便等农业废弃物和垃圾、工矿业废气、废渣等工业废弃物能源化利用技术与设备的研究开发。搞好示范带动,积极推广节能技术和循环经济技术。

(二)节水技术。围绕节水型社会建设、水资源开发利用、废水资源回收利用、水资源优化配置以及水资源替代技术等开展攻关研究。筛选和推广农业高效用水、节水、雨水利用、旱地水肥优化利用与调控、污水净化利用等节水技术和设备,在城市用水中大力推广节水技术与器具,不断提高水资源利用率。加快电力、造纸、钢铁、化工、纺织等高耗水行业节水技术改造,开展工业用水循环利用技术研究与应用。加强海水淡化和海水直接利用技术研究与推广。研究利用水资源信息管理系统,实现对超采区地下水的智能管理。研究水污染防治技术,缓解水质性缺水。加强多种水资源开发利用及优化配置技术研究,特别对劣质水、海水、废污水等非常规水资源的开发利用研究,更好地节约淡水资源。

(三)节材技术。加强原材料消耗大、利用率低的重点行业的产品生态设计技术、提高原材料利用率关键技术、提高材料强度和使用寿命关键技术、再生材料替代技术、可回收利用材料和回收拆解技术、木材综合利用及节约替代技术的研究与开发,引进、推广一批资源综合利用、再生资源回收利用和新型墙体材料生产等关键技术与装备。加强再生金属、废旧轮胎、废旧家电及电子产品回收利用和生活垃圾、污泥等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关键技术的研究、示范与推广。加强以节肥、节药、节种为主要内容的农业节本技术的研究、开发与应用。

(四)节地技术。加强耕地保护特别是基本农田保护,挖掘土地生产潜力,搞好土地集约利用、耕地资源替代、农业结构优化调整与产业布局、城镇土地资源优化配置等重大、关键技术的攻关研究。组织开发和示范有重大推广意义的立体农业、设施农业、循环农业、生态农业等模式和技术。大力研发、筛选和推广一批提高土地资源利用率的设施、设备和技术,包括果蔬、园艺花卉林木、畜禽、水产等高效设施栽培、种植、养殖、无土栽培、工厂化生产及自动控制设施、设备及技术。加强农田、林草地高效利用和可持续利用技术的推广。加强土地开发整理、塌陷地复垦、地质灾害防治和生态恢复模式与技术的研究与示范。加强城市及农村节地建设规划和建筑设计技术的研发和应用。

(五)节矿技术。积极引进和研究开发采、选、冶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有效降低采矿贫化率,不断提高采矿回采率和选矿回收率。加强矿产资源合理开发利用技术研发,重点研究开发二次矿产资源综合利用技术、无尾矿及少尾矿综合利用技术,提高矿产资源的综合利用水平。积极开展矿山“三废”综合开发利用研究,努力做到矿山尾矿、废水的“资源化”和“无害化”。

(六)循环生产技术。以钢铁、造纸、化工、纺织、建材、电力、食品发酵等行业的资源依赖型企业和现代制造企业为重点,合理设计产业链,实现企业、行业、园区内外结合相互承接的资源循环利用,形成生态工业链网。重点研究、引进化工、电力、造纸、医药、食品、机械与装备制造业等工业循环经济中的关键技术、各行业间循环产业链接的关键技术、绿色化工技术、绿色再制造技术。

研究推广生物降解、过滤生活污水、工业废水处理技术及设备,脱硫、除尘、固体废弃物处理技术,环保监测设备、节能与可再生能源利用设备、资源综合利用与清洁生产以及城市生活垃圾分类、资源化及无害化处理等清洁生产技术和成套设备。

研究推广非木材纤维资源的应用以及高技术附加值产品的开发技术。应用新型耐磨材料、高速轴承和自控技术,开发新型机器。应用低能耗、少污染染整技术和服装CAD技术,对现有纺织设备进行技术改造。重点推广新型农用塑料、工程塑料、塑料建材等新型塑料材料的利用和更新换代。改造现有化肥生产装置,研究、引进、推广关键科技成果,发展生物肥、高浓度复合肥等新型肥料,加强重要有机中间体清洁工艺技术的引进推广。

以循环经济理念为指导,发展新型生态化养殖模式,减少污染,提高对养殖业生产废弃物中生物质能源的利用率,改变“饲料与环境资源—畜产品—污染—排放”所构成的物质单向流动的线形模式,建立“饲料与环境资源—清洁化生产—畜产品—再生资源”生产模式,实现养殖生产过程中能源与物质的低投入和高效利用,减少在生产过程中废弃物的产生与排放,实现清洁化、资源化生产。

三、构建资源节约型社会科技创新与服务体系

(一)加大市县(市、区)两级政府对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科技支撑体系的研究开发投入。在市科技发展计划中,设立资源节约型社会科技支撑体系建设专项,支持以“节能、节水、节材、节地、节矿和循环生产技术”为核心的技术研发与科技工程示范。引导各企业根据可持续发展的需要,进一步增加投入,加强对节约型技术的研发;引导金融机构调整信贷投放结构,将资金更多地向资源节约型社会科技支撑体系建设项目倾斜,在全社会逐步形成政府引导、企业为主、社会统筹的多层次、多元化的科技投入体系,为发展循环经济、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提供强大科技支撑,形成强大的科技支撑体系。各县市区(开发区)要设立相应的应用技术开发专项或奖励经费,为当地建设节约型社会提供技术支撑。

(二)建设以企业为主体,产学研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加强以企业为主体、产学研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建设。在重点行业选择一批龙头企业,建立企业技术研发中心,将节约型社会技术创新作为其主要任务。各级各有关部门要采取有效措施,为企业开展资源节约技术创新活动创造良好环境,鼓励企业加大对资源节约技术的开发投入,支持企业加强同国内外、省内外科研院所和高等院校研究机构的联系和合作,联合建立技术研发机构,切实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市里重点抓好以下机构的建设:以柴动力、中微光电子、北汽福田、赛普电气、华特磁电等为重点的节能产品及装备研发机构,以海化、钢铁、晨鸣纸业、景芝酒业、奥宝化工等企业为重点的节约生产和循环生产技术研发机构,以天元光电、宏力空调、中云机器等为重点的新能源技术研发机构,以发电厂、热力公司等为重点的节煤和粉煤灰综合利用技术研发机构。各县市区(开发区)也要根据各自实际建立企业技术研发机构,并给予必要的政策扶持。

(三)建立资源节约型社会科技创新服务体系。整合全市科技资源,借助国内外科研机构、院校的科研力量,在工业、农业、社会发展等领域建立资源节约研发机构和可持续发展中心,使其成为全市资源节约科技研发的重要平台。建立资源节约型科技中介服务机构,鼓励市内外的科研机构、院校和科技人员在我市创办和领办资源节约型技术推广和中介服务机构,鼓励资源节约型科技力量向有条件的开发区聚集,并给予必要的政策扶持。在有条件的开发区建立资源节约技术孵化器,推动园区资源节约技术的研发与推广应用。

(四)建立资源节约型社会科技示范体系。

1.建立资源节约型科技示范企业。在冶金、化工、煤炭、造纸、机械、建材等行业,选择能源消耗较大的企业,以节能降耗为核心,以企业为主体,进行技术改造与技术集成示范,形成一批先进适用的节约生产技术模式,集成和示范一批在行业内具有推广价值的节能降耗技术。

可再生能源技术创新第7篇

1.1初期发展阶段(20世纪40年代-1953年)

20世纪40年代,美国兴起第三次工业革命,它以原子能、电子计算机、空间技术和生物工程的发明和应用为主要标志,涉及信息技术、新能源技术、新材料技术、生物技术、空间技术和海洋技术等诸多领域的一场信息控制技术革命。从此工业发展进入一个崭新的阶段。也就是在这个时候沈阳开始大力发展现代工业。这一阶段是我国工业发展的起步阶段也是沈阳工业发展的起步阶段。此阶段沈阳工业发展的起步点,开始出现一些早起的工业企业如表1。这一时期是沈阳现代工业发展的起步时期,技术创新能力差,主要依靠从日、俄和西方国家的技术引进,进行仿制生产。自主研发能力弱,工业发展缓慢,工业管理落后是这一阶段的主要特点。通过技术引进沈阳创造了我国工业史上的无数个第一,弥补国内空白,主要成就包括:出产中国第一台车床——六尺皮带车床,生产了中国第一台普通机床,支持国家军事建设等。

1.2独立自主阶段(1953年-1978年)

1953年到1957年我国进行第一个“五年计划”,标志着我国开始从农业主导逐渐向工业化发展转变,通过等价交换的外贸方式,中国接受了苏联和东欧国家的资金、技术和设备援助。建设了以“156项”为核心的近千个工业项目,使中国以能源、机械、原材料为主要内容的重工业在现代化道路上迈进了一大步,形成了独立自主的工业体系雏形。在这段时间,国外工业技术进步推动世界经济以更快的速度向前发展,我国经济实力、科技实力与国际先进水平的差距明显拉大。又由于国内还处于计划经济阶段,工业生产趋向于政府规划,对市场作用的认识不够全面。沈阳走在国内工业技术发展的前列,在引进国际援助后,开始尝试独立自主的工业发展。比较有代表性的是1954年,沈阳黎明航空发动机集团有限责任公司的成立。沈飞集团在这一阶段创造了无数个中国第一,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就是1958年,中国自行设计制造的第一架喷气教练机首飞成功和1969年,中国自行设计制造的第一架高空高速歼击机首飞成功。沈阳机床也是这一阶段的重点发展企业,1953年,中国第一台摇臂钻床;1956年,中国第一台卧式镗床;1958年,中国第一台自动机床;1975年,中国第一台数控车床等先后诞生。

1.3转型阶段(1978年-2002年)

1978年12月18日,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确定了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实行改革开放的战略方针,沈阳工业技术创新进入一个全新的发展阶段。沈阳的工业企业走出国门,参与国际企业竞争,特别是2011年中国加入WTO组织以后,沈阳装备制造业在劳动密集型产业方面的优势逐渐被技术密集型产业取代。一些传统的装备制造企业被迫重组,转产或者停产倒闭。沈阳工业发展表现出技术落后,管理困难,生产效率低和设备老化等问题,急需进行转型。陈旧的国有制体制不能完全适应市场的要求,企业制度逐渐深入到工业企业,沈阳企业出现了一段时期的动荡和改革,逐渐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变,国有制企业变化显著,多元的经济形式共存。沈阳大部分工业企业在这一时期进行转制,其中具有代表性的有:1994年,原沈阳飞机制造公司裂变组建了沈飞工业集团,公司更名为沈阳飞机工业(集团)有限公司(简称沈飞公司);1996年,北方重工由工厂制转为公司制,建立了沈阳重型机械集团有限责任公司;1992年,沈阳金杯汽车股份有限公司于在上海证券交易所上市;1995年,沈阳机床(集团)有限责任公司组建,并于1996年在深交所挂牌上市;2000年沈阳建筑机械厂正式改制。1991年,首批4个部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之一的沈阳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设立,拉开了沈阳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序幕。以装备制造业为主要产业形式的产业集群逐渐形成,各工业区发展规划逐步落实。机械、电子、汽车、航天和通讯设备制造业逐具规模。信息化技术与工业生产相结合,出现了集成制造系统,ERP系统的应用,准时生产方式(JIT)、精益生产(LP)、敏捷制造、大规模定制等逐渐成熟,CAD、CAM、CAE和CAPP实现了高度集中。依靠技术引进和自主研发,促进了信息化与工业化的结合,发挥了信息技术与工业技术的优势,工业技术创新周期明显缩短,研发效率显著提高。

1.4新型工业化阶段(2002年至今)

2002年末召开的十六大提出新型工业化道路,所谓新型工业化,就是坚持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就是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工业化。真正的新型工业是在信息工业基础发展起来的智能工业,一种以人脑智慧、电脑网络和物理设备为基本要素的新型经济结构、增长方式和社会形态。同时,新型工业化还倡导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新型工业化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推动城镇化发展,并注重人才的培养。2011年,协同创新进入国家战略层面,引导沈阳的工业企业向产学研合作发展,高校科研机构、科研院所、高新技术产业区以及科技园的参与,通过工业科技创新平台形成了产业集群技术协同创新等新的科技创新形式。通过对工业技术创新各要素的整合利用,加强创新系统内部各主体间的合作与联系,充分利用资源,提高工业技术创新效率,缩短研发周期,增强企业市场反应速度,提高整体的技术创新能力。

2、工业技术创新发展分析

通过对沈阳工业发展的分析,可见工业发展与技术进步关系密切,技术进步直接影响工业企业的生存和发展,对应的工业发展阶段有相应的技术水平和创新能力,通过对沈阳工业发展过程的总结,汇总表2。由表2可以看出,沈阳工业技术发展是沿着从刚开始的技术引进到自主研发,再到合作研发最后到协同创新的脉络发展的。而各个阶段的技术发展形势又与该阶段的工业发展水平相适应,具有一定的时代背景。(1)在初期发展阶段,沈阳工业技术底子薄,缺乏相应的资金、人才、设备和稳定环境,所以技术发展条件不够成熟,只能通过国外的支持,技术人员大多为国外人员;(2)独立阶段,虽然比起国际水平较为落后,但是沈阳的工业技术在国内已经较为领先,具有一定从事独立自主研发的能力,逐渐将引进的国外技术消化,开展自主研发项目,进行技术改进和提高;(3)在转型阶段,沈阳部分工业企业技术逐渐赶超国际水平,一些外国企业开始与沈阳工业企业进行技术合作,与此同时,信息技术广泛应用,便捷的沟通和高度的同步化使得沈阳的工业企业及时了解市场需求,不断开发新产品和新技术进行内部的自主研发与技术创新,进一步推进沈阳工业技术创新能力的进一步提高;(4)新型工业化阶段,根据新型工业化对信息化与工业化的要求,企业逐渐认识到传统的技术创新模式已经不能满足市场高效敏捷的需求,为了避免进行耗时较长的自主研发,企业拿出核心优势配合其他企业进行创新的协同研发模式逐渐成型,大大缩短了研发周期,又由于发达的网络技术为合作主体间的资源共享和及时有效的沟通提供了便利条件,更加推动了沈阳工业技术协同创新模式的广泛应用。沈阳工业的技术发展历程可以看作是从点到线,从线到面的发展过程。所谓的“点”就是独立的企业,“线”就是同一类型企业两两之间的合作关系,而“面”就是指同一产业相关的企业,高校与科研机构构成的合作平台。图1可以清晰的表示这四个阶段的技术发展特点。

3、工业发展新阶段对技术创新发展影响

可再生能源技术创新第8篇

[关键词] 循环经济 技术范式 技术创新

一、循环经济是一种新的技术范式

技术范式的概念是G・多西(1982)在研究技术创新理论时引入的。他认为,技术范式是解决所选择的技术问题的一种模式。它不是指某一具体的单个技术,而是技术共同体共同持有的思想和技术体系的模式。每一种技术都被其技术范式支配,它规定着技术要解决的一般任务,使用的材料技术,应用的物理、化学定理,以及追求的技术尺度和经济尺度。因此,技术的不同其根本在于技术范式的不同。从技术范式的角度来看,循环经济是一种新的技术范式。

循环经济是作为传统经济的替代物出现的。传统经济是一种“资源――消费――污染排放”的单项式(线性)流程,其特征是高投入、高消费、高排放,以不断加重生态系统的负荷来实现经济的增长。在这种经济模式中,人们以越来越高的强度把地球上的物质和能源开发出来,在生产加工和消费过程中又把污染和废物大量地排放到环境中去,也就是把资源持续不断地变成废物来实现经济的数量型增长。它导致了自然资源的枯竭,并酿成了灾难性的环境污染后果。由此,人们提出了循环经济的发展模式。

循环经济是物质闭环流动型(closing material cycle)经济的简称。它是以物质、能量的梯次和闭路循环使用为特征,运用生态学规律来指导社会的经济活动,其本质上是一种生态经济。发展循环经济就是要合理利用自然资源和环境容量,充分考虑自然界的承载能力和净化能力,模拟自然系统中“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的循环路径和食物链,将经济活动组织成为“资源――产品――消费――再生资源”的封闭式流程。循环经济倡导一种建立在物质不断循环利用基础上的经济发展模式,使得整个经济系统以及生产和消费过程基本上不产生或者只产生很少的废弃物。循环经济强调“工业食物链”,对废弃物进行回收利用、无害化及再生的方式,达到资源的永续利用,促进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表现出低开发、高利用、低排放的特征。使所有的资源在这个不断循环的经济系统中得到最合理的利用,从而使人类的经济活动对自然环境的负面影响程度降低至最小程度,长期以来环境与发展的尖锐矛盾得以消减。由上可知,循环经济与传统经济相比具有截然不同的发展思想和技术体系,是一种新的技术范式。

二、循环经济技术范式的内涵

对于循环经济技术范式的内涵,目前国内大多数学者认为是“3R”,即减量(Reduce)、重复使用(Reuse)和资源化(Recycle)。但也有“2R”(徐嵩龄,2004)、“4R”(陈锐、牛文元,2004)和 “5R”(吴季松,2005)的不同看法。

从企业层面来看,循环经济技术范式对应的概念是清洁生产。自20世纪70年代中后期开始,由于对废弃物的末端控制不能遏制环境的急剧恶化,于是人们转而在企业内从整个生产过程对资源利用和“三废”的产生与排放进行管理。1990年9月,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在其举办的 “首届促进清洁生产高级研讨会上”提出“清洁生产”的概念,并逐渐形成现在的清洁生产技术范式,具体包括减量化、资源化、再利用和无害化。

按照生产过程的顺序,本文认为清洁生产的技术范式应依次为:(1)减量,即节约原材料和能源投入,提高产品的产出率,减消废物的产出比重和数量;(2)重复使用,即延长在用生产资料的使用期,反复使用耐用品和标准品,提高设备、产品和服务的利用率;(3)无害化,即减消有害原料的使用及所有废物的毒性,并对最终废物进行环境无害化处置;(4)资源化,即对产出的负产品和消费废弃物等加以回收、利用,使它们回到经济循环中去;(5)残留管理,对目前本企业无法无害化、资源化的负产品暂时封存,由专人料理。这里得出的清洁生产技术范式特点如下(详见表):

值得注意的是,由于现代经济的社会化大生产和分工特性,即使单个组织能在内部实现“减量”和“重复使用”,负产品的“无害化”、“资源化”和“残留管理”也由于技术、资金、市场和社会因素而很难在一个企业内完成。因此,单个企业“清洁生产”的技术范式主要为“减量”和“重复使用”,而废弃物的无害化、资源化和残留管理则需要经济组织之间形成共生耦合网络,使物质和能量在企业间梯级利用、持续利用和综合管理而实现。为此,在单个企业“清洁生产”的基础上,专家们提出了“生态产业”的发展模式,来解决传统的工业体系中由于生产过程相互独立,废弃物的无害化和资源化无法(充分)实现,而造成的严重污染和资源过度消耗问题,这里不再赘述。

三、面向循环经济的企业技术创新

技术范式是技术创新的路标,它决定着技术创新的基本方向和主要内容,由此形成相应的技术轨道。而且,技术范式的这种作用具有主动性和强制性。作为一种新的技术范式,循环经济与传统工业经济有着本质的不同,技术范式的转换要求企业技术创新做出相应调整。这里主要从产品创新和过程创新两个方面来探讨:

1.面向循环经济的产品创新

面向循环经济的产品创新不是局限于产品的制造阶段,而是从生产到消费的整个过程。Graedel 和Allenby(2004)把这一过程分为五个阶段:生产前阶段、生产阶段、产品交付阶段、消费者使用阶段和翻新再循环阶段。

面向循环经济的产品创新在生产前阶段就要考虑尽可能地减少原材料的消耗,选用能够回收利用的材料,尽可能从污染环境的能源转移到可再生利用的绿色能源上,如太阳能和风力等;在生产阶段实施清洁生产;在产品交付阶段要抵制过分包装,同时使用可以回收再利用的包装材料和容器;在消费者使用阶段要使产品标准化、功能化,便于产品更新和回收利用;在翻新再循环阶段把消费后的产品资源化,分类回收利用,减少对废弃物的填埋焚烧处理量。循环型产品创新正是通过可装配性、可拆卸性、可靠性、可维护性、可测试性、多功能性等减少了其在各个阶段对环境的影响。

2.面向循环经济的过程创新

面向循环经济的过程创新体现在以下三个阶段(Graedel 和Allenby,2004):(1)资源供应和过程实施同时发生阶段;(2)主体工艺过程和辅助工艺过程同时发生阶段;(3)翻新、再循环和处置工艺过程阶段。

在资源供应和过程实施同时发生阶段,工艺创新要考虑资源的来源,最好是再生材料,因为可以减少天然材料的开采,也减少开采过程的能耗,也较少产生废弃物。同时,还要考虑过程使用材料的制备方法和过程活动对环境的影响。如在金属部件的生产过程中,除考虑金属部件的来源外,金属板材的成型和清洗,以及部件的包装都应该以环境友好的方式进行。

在主体工艺过程和辅助工艺过程同时发生阶段,应限制有毒有害的材料的使用,减少能源消耗,避免或减少残留物的产生并保证所产生的残留物都能用于其他经济活动,使每一个进入生产过程的分子都应该作为最终产品的一部分离开。由于循环经济系统的复杂性和共生性,主体工艺过程前后的辅助工艺过程的环境特性也必须认真考虑,综合决策,使整个工艺过程实施和运行真正满足循环经济的“重复使用”原则,实现少排放和零排放的目的。例如,由于置换反应和消去反应会自动产生副产品,应尽量避免,更多采用加成反应;尽量避免使用溶剂、分离剂,如果不可避免要尽量选择无毒的;减少清洗过程的次数;减少表面喷涂等二次过程;取消重复过程、合理安排加工过程的前后顺序。

在翻新、再循环和处置工艺过程阶段,由于工艺过程安装的设备投资和人工成本太高,改造和升级过程设备的成本也很高,过程设备常会长时间运行,具有很大的惯性。因此,工艺过程应该优化过程包含的模块和材料的拆卸以及再使用性能。比如考察生产设备所使用的材料、设备装配的方式、设备模块化程度、设备采拆卸的难易程度;计算机使用和相应的电子设备的使用,使所有耗电元件都能在不使用时自动关闭;电机使用变频式,可以通过实际负荷来加以控制等。

参考文献:

[1]中关村国际环保产业促进中心.循环经济:国际趋势与中国实践[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5

[2]徐嵩龄:为循环经济定位[J].产业经济,2004,6.

[3]陈锐牛文元:循环经济:二十一世纪的理想模式[R]. 中国环境资源信息网,cein.省略

[4]唐先武:吴季松论述新循环经济学[R].北京科普之窗网,bjkp.省略

[5]赵凯陈甬军:对循环经济技术范式――“XR”原则的探讨[J].中国工业经济,200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