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摇篮

记者摇篮杂志 省级期刊

Journalist Cradle

杂志简介:《记者摇篮》杂志经新闻出版总署批准,自1970年创刊,国内刊号为21-1032/G2,是一本综合性较强的新闻期刊。该刊是一份月刊,致力于发表新闻领域的高质量原创研究成果、综述及快报。主要栏目:新闻践行、采编杂谈、新闻写作、职业素养、专题探讨、探索研究、品牌建设、新媒体、主播在线、广电视听

主管单位:辽宁日报报业集团
主办单位:辽宁报业传媒集团;辽宁省新闻工作者协会
国际刊号:2096-3858
国内刊号:21-1032/G2
全年订价:¥ 408.00
创刊时间:1970
所属类别:新闻类
发行周期:月刊
发行地区:辽宁
出版语言:中文
预计审稿时间:1个月内
综合影响因子:0.33
总发文量:8596
总被引量:5091
H指数:14
立即指数:0.0104
期刊他引率:1
  • 重大灾害报道应传递人文关怀——以日本传媒在地震灾害中的表现为例

    作者:范以锦; 杨凡 刊期:2011年第03期

    我们常常讲,新闻报道要体现人文关怀。一般情况下比较容易做到,但一遇到重大灾害,往往抢发新闻的热度压倒了人文关怀。人文关怀的核心就是尊重人的价值,从这次日本地震报道中媒体的表现我们可以看到,有了这一核心理念,就能在受众和采访对象两个方面把握好"人文关怀"的度。

  • 知行合一创新新闻教育

    作者:陈秀云 刊期:2011年第03期

    改革带来机遇的同时,也会面临一定的风险。那么,面对2010年我国日益深化的广电改革,传统的电视教育节目如何抓住机遇,规避风险,在新媒体的崛起和三网融合的大环境下做大做强呢?本文将在“面临的生存困境”“期待的娱乐嫁接”“探讨的未来构想”三个方面逐务展开,从“教育的本质”和“电视的功能”中寻求答案。

  • 高校新闻院系改革新闻教育的途径

    作者:孙玉双; 刘兆一 刊期:2011年第03期

    我国的新闻教育至今已有90多年的历史,从1918年北京大学新闻学研究会成立至20世纪90年代中期,中国新闻教育在传统模式下,新闻教育的培养目标简单而又明确:主要是为报纸、广播、电视等传统媒体的采、写、编、播工作的需要,通过专业知识的讲授,职业技能的训练,

  • 影视教育 实践先行——以沈阳大学影视传媒学院为例

    作者:鲁晓舟 刊期:2011年第03期

    教育的根本目的是人才的培养。影视教育是影视产业发展的产物,而目的又是为影视行业培养、输送后备人才,从而更好地促进其良性发展。然而,长久以来,影视传媒行业需求与高校人才培养严重脱节、同类院校扩招竞争激烈、毕业生就业形势严峻等多重问题一直是影视高等教育亟待解决的大问题。

  • 数字的新闻价值——中国新闻奖获奖作品《跨越1000万辆:新的台阶 新的起点》点评

    作者:宋玉书 刊期:2011年第03期

    第20届中国新闻奖一等奖获奖作品《跨越1000万辆:新的台阶新的起点》是篇"数字新闻"——不仅用"1000万"使新闻事实分外耀眼,而且用一串数字烘托"1000万",凸显"1000万"这一数字所蕴含的重大意义、所承载的新闻价值。

  • 记者应避免的“恶俗”

    作者:张祥耿 刊期:2011年第03期

    有些新闻记者由于惰性或者经验不足,在采写新闻稿件时,往往在行文上不注意推敲,容易造成读者的"审美疲劳",甚至是形成恶俗。例如:遇到害怕的事情都是"心有余悸",篇篇都说记者如何如何。本文将这些通病罗列出来,期望对新记者有所警示,有助于他们的新闻写作水平的提高。

  • 体育报道中假新闻产生的原因及对策

    作者:叶元 刊期:2011年第03期

    当前,我国新闻战线开展了"杜绝虚假报道专项教育活动"。新闻,就其本性来说,就应该是真实的,但是,目前虚假报道已经成为新闻界的一种公害。笔者近30年来,一直从事体育新闻报道工作,深感虚假报道对社会、对读者、对报业的危害。

  • 观点速览

    刊期:2011年第03期

    将"媒治"作为一种理念加以肯定或提倡,是一种认识的误区。——陈力丹陈雷中国人民大学新闻与社会发展研究中心教授陈力丹、陈雷

  • 《兰屿双周刊》对大陆地方报业发展的启示

    作者:王晶 刊期:2011年第03期

    《兰屿双周刊》是现今台湾仅存的10多家社区报之一。在台湾新闻界尤其是学界,它的知名度颇高。为什么?关键在于它将报纸的读者群定位为弱势族群,发出被主流大报所忽略的当地原住民族群的声音,通过对兰屿的共同关注而将迁徙于各区域的当地族群紧密联系在一起。换句话说,通过乡土观念的维系与认同,《兰屿双周刊》真正实现了对兰屿新闻的共享。

  • 文化新闻的互动报道

    作者:杜娟 刊期:2011年第03期

    新闻互动有多种形式,纸媒与读者互动是其中之一。互动一词意为互相作用,互相影响,具体到本文所说的纸媒与读者互动,指的是读者以通过参加文化活动反馈信息的方式参与媒体传播。在大众传播理论里,反馈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概念,反馈系统的确立,不仅要求传播者把信息单向传递给受众,

  • 应时而作《老照片》

    作者:万玉萍 刊期:2011年第03期

    沈阳晚报老照片版自问世以来,已经有8个年头了。这期间,沈阳晚报与时俱进,历经数次改版,但老照片版凭借读者的厚爱,一直保持至今。它以"立足沈阳、贴近读者、文图并重"的办报思路及亲切、平实的风格,赢得了广大读者的喜爱。

  • 广播记者也应有画面意识

    作者:王克华; 张晓彪 刊期:2011年第03期

    广播是声音艺术,追求听觉形象。广播记者拥有画面意识,就能在采访中,把眼睛和话筒幻化成摄像机、照相机,抢录生动、典型的音响和场景,采制丰满、鲜活的新闻素材;就能在新闻表现形式上,科学恰当地选用与新闻相匹配的写作体裁,进而将新闻事件表现得具有画面感和形象感;就能在写作时,遣词造句,用生花的笔触勾勒描绘出一幅幅清晰、生动、鲜活的场景,...

  • 时事新闻编辑的差异化处理

    作者:曹荣华 刊期:2011年第03期

    地市报时事报道同质化是时事编辑不得不面对的一道难题。运用差异化手段对相同的新闻资源进行不同的处理,是破解同质化难题.彰显时事报道个性特征的有效方法。如下方法可有效规避因同源信息造成的“同文同面”现象——重大新闻重点经营;一般性新闻个性化处理;焦点新闻深度挖掘;碎片新闻有效整合;大块新闻化长为短。上述方法可凭借报道细节...

  • 互联网工具在新闻线索采集中的应用

    作者:侯树河 刊期:2011年第03期

    互联网通讯工具的成熟与普及,给新闻线索的采集提供了更大的便利。作者通过建立QQ记者群、记者博客、记者微博和记者论坛采集新闻线索,获得了一些经验,同时也发现了需要注意的问题,对记者在新闻实践中进行新闻线索的采集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 不断回头看最初的自己

    作者:英娜 刊期:2011年第03期

    电视主持人是一种特殊的工作。他(她)不是演员,但却是节目中的一个重要角色;他(她)不是编导,但操控着现场节目的风格甚至内容走向;他(她)不在节目的中心位置,但常常成为观众选择收看的主要理由。在这种体会中,作为主持人的我,努力了十二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