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摇篮

记者摇篮杂志 省级期刊

Journalist Cradle

杂志简介:《记者摇篮》杂志经新闻出版总署批准,自1970年创刊,国内刊号为21-1032/G2,是一本综合性较强的新闻期刊。该刊是一份月刊,致力于发表新闻领域的高质量原创研究成果、综述及快报。主要栏目:新闻践行、采编杂谈、新闻写作、职业素养、专题探讨、探索研究、品牌建设、新媒体、主播在线、广电视听

主管单位:辽宁日报报业集团
主办单位:辽宁报业传媒集团;辽宁省新闻工作者协会
国际刊号:2096-3858
国内刊号:21-1032/G2
全年订价:¥ 408.00
创刊时间:1970
所属类别:新闻类
发行周期:月刊
发行地区:辽宁
出版语言:中文
预计审稿时间:1个月内
综合影响因子:0.33
总发文量:8596
总被引量:5091
H指数:14
立即指数:0.0104
期刊他引率:1
  • 六秩翰墨写春秋

    作者:黄学有 刊期:2008年第12期

    六十载风雨兼程,一甲子春华秋实。60年前,由时任中共沈阳特别市工作委员会书记的陶铸题写报头的《工人报》(即《沈阳日报》的前身)正式创刊,报头上清晰地印上了她的诞生之日:1948年12月20日。

  • 如何应对采访中的“无可奉告”

    作者:金玲 刊期:2008年第12期

    采访中,记者经常凶为采访对象的“无可奉告”而陷入困境,不是无可奈何,就是软磨硬泡,那么面对拒绝,记者应该怎样处理与采访对象之间的关系,如何应对采访中的“无可奉告”呢?

  • 权威性贴近性彰显党报价值

    作者:边铁才 刊期:2008年第12期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日趋成熟及媒体较为泛滥的今天,人们对党报的关注度和信任度也在日益提升。其根本原因在于,广大读者越来越清楚地意识到,党报是传递党和政府声音最准确、最权威的媒体,其可信度毋庸置疑,故,一张党报的核心价值就在于它的权威性与贴近性。那么,怎样利用党报的权威性与贴近性来彰显党报的核心价值呢?

  • 让深度报道成为报纸的新看点

    作者:梅天磬 刊期:2008年第12期

    深度报道在20世纪20年代末于美国出现时,指的是解释性报道。后来,深度报道演化为一种新闻理念和独特的报道要求。从文体划分来说,它包括解释性报道、调查性报道、预测性报道、系列报道、连续报道和组合报道。这些种类繁多的报道形式,已经成为纸质媒介和电子媒介的“常规武器”。

  • 政治敏感是新闻记者的职业生命

    作者:谭德明 刊期:2008年第12期

    普遍地说,新闻记者往往更注重新闻敏感的培养而忽略政治敏感的塑造。正如美国著名记者沃尔特·李普曼所说:“往往一条新闻的价值不在于它文字上有多么优美,写作上有多么高明,而在于谁首先发现它、报道它。自己发现新闻、抓新闻,对事物价值大小有正确判断能力,这是一个新闻工作者最起码的条件之一。”

  • 做看得最远的守望者——谈都市报中新闻时评的定位

    作者:张勇 刊期:2008年第12期

    新闻评论虽是新闻三大体裁之一,但长期以来,评论在媒体中的地位无足轻重,在都市化报纸中尤甚。很多都市化报纸虽然版面很多,但没有一个评论专版,甚至从头至尾不见一篇评论的影子,全部都是消息和通讯。

  • 打造本土特色 参与奥运竞争

    作者:肖江 刊期:2008年第12期

    北京奥运会带给国人百年梦网的喜悦,也给中国媒体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挑战和机遇。这是中国的传媒人第一次占据天时地利人和的东道主优势,在家门口参与全世界范围内的“新闻大战”。北京奥运会举世瞩目,意义深远。我们只有牢牢把握这一时代赋予我们的使命性契机,精心组织报道,为北京奥运会留下全面、生动、鲜活的历史记录,

  • 20天的升华——汶川大地震抗震救灾报道编辑工作体会谈

    作者:高寒微 刊期:2008年第12期

    “5·12”汶川大地震是新中国成立以来最大的一次地震灾害,在迎战这场严重的自然灾害的过程中,中华民族充分展示了自己同心共济、共闯难关的坚韧民族性格。在报道此次惊心动魄的抗震救灾过程中,中同广大新闻工作者的身份,首先是抗击这次严重自然灾害的参与者,然后才是作为自己职业基色的新闻传播者。

  • 生逢有幸写黑枷——采写重大典型人物的一点感悟和心得

    作者:宁云鹏 刊期:2008年第12期

    他把全部心血倾注在办报上,把一朵朵“带露的鲜花”奉献给读者,被国内新闻界誉为“办报迷”——《刘黑枷:新闻工作者的榜样》这篇1.3万字的长篇通讯,于2004年4月8日发表在沈阳日报一版头题位置上,同时配发了《为党的事业奔走呼号》的评论员文章。稿件见报后引起了社会各界强烈的反响,

  • 党报应以价值判断准确赢取公信力

    作者:张颖 刊期:2008年第12期

    人类生活中,任何一件事情发生以后,人们对其都有一个判断和理解的过程——这是一件什么事情?这件事情到底是好还是坏?这种判断其实包括了两个层面:事实判断和价值判断。

  • 讲好故事,让党报活色生香

    作者:刘新阳 刊期:2008年第12期

    “故事是读者接受信息的天然的桥。”著名学者李希光的这句话同样适用于党报。党报的新闻报道,除了要满足宣传的需要之外,还要给读者提供最新最快的信息,如果存这些信息中穿插一些生动的故事或是细节,党报与众多普通读者的距离就会更近一些。

  • 铁肩担道义 妙手著文章——浅析新闻从业人员职业化

    作者:王令 刊期:2008年第12期

    20世纪初期开始,新闻从业人员职业化问题,已在欧美等发达同家引起高度的重视。如今,传媒业已形成了较为完善的新闻职业化系统,包括自律组织的全阂性的新闻协会以及新闻业的自律信条。目前,我国媒介市场正处于初级发展阶段,对新闻从业人员职业化管理不够完善,凸显出缺乏职业意识和职业规范。

  • 网络时代报纸副刊的生存之道

    作者:杨春燕 刊期:2008年第12期

    网络时代报纸副刊的生存之路在哪里?这是每一个副刊人时时刻刻自问难答的问题?的确,即使在非网络时代,报纸的副刊都姓“副”,那么,在网络时代,报纸日见式微的今天,报纸的副刊还有出路吗?回答当然是肯定的。虽然,网络力量日益强大,今日纸媒正在艰难前行,但是报纸是不会消产的,报纸的副刊,更不会消失。

  • 信息暴力与媒体责任

    作者:黄志勇 刊期:2008年第12期

    突然之问,我们由上个世纪的信息匮乏状态飞速跃进到今天信息过剩的时代。正当人们开始享受数字化生活带来丰富信息的种种便利时,难以有效控制的海量信息却如在深草中蹑足而至的猛兽一样,蓦然显露出它狰狞的一面。借助于网络开放平台和与传统媒体互动带来的信息放大效应,它常常突破公民权益和公共道德的底线,

  • 舆论引导面临的新问题

    作者:张膺浩 刊期:2008年第12期

    舆论引导是传播学与政治学、社会学、心理学等多学科交叉研究的一个老话题。关于舆论,德闰礼会学家伊丽莎白·诺尔——诺依曼曾经有一个贴切的比喻:舆论——我们社会的皮肤。诺依曼认为,舆论小仅是个人感知社会“意见气候”的变化、渊整自己的环境适应行为的“皮肤”,还在维持社会整合方面起着重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