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摇篮

记者摇篮杂志 省级期刊

Journalist Cradle

杂志简介:《记者摇篮》杂志经新闻出版总署批准,自1970年创刊,国内刊号为21-1032/G2,是一本综合性较强的新闻期刊。该刊是一份月刊,致力于发表新闻领域的高质量原创研究成果、综述及快报。主要栏目:新闻践行、采编杂谈、新闻写作、职业素养、专题探讨、探索研究、品牌建设、新媒体、主播在线、广电视听

主管单位:辽宁日报报业集团
主办单位:辽宁报业传媒集团;辽宁省新闻工作者协会
国际刊号:2096-3858
国内刊号:21-1032/G2
全年订价:¥ 408.00
创刊时间:1970
所属类别:新闻类
发行周期:月刊
发行地区:辽宁
出版语言:中文
预计审稿时间:1个月内
综合影响因子:0.33
总发文量:8596
总被引量:5091
H指数:14
立即指数:0.0104
期刊他引率:1
  • 让精神的大河奔流

    作者:孙静 刊期:2005年第05期

    笔者曾担任过较长时间报纸“社会特写”版的责任编辑和记者工作,创作理念和体会是“社会特写”的创作视点往往不只局限于将新闻事件或人物捕述得多么具体、多么“有趣”,而常常是更多地关注新闻事件本身所蕴藏的时代内涵及新闻人物所能昭示给读者的精神境界。笔者认为,这些内涵和精神才更具有传播和张扬的魅力与价值,才是能够表达作者创作激...

  • 新闻更在于新闻之外

    作者:赵胜利 刊期:2005年第05期

    所谓新闻之外是指新闻学以外的各种知识与理论的学习与运用。强调新闻更在于新闻之外,并不是排斥对新闻学之内知识、理论的学习与运用,而是针对现实中所存在的一种片面倾向而言的。

  • 党报科技新闻如何实现“三贴近”

    作者:于莉 刊期:2005年第05期

    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的“三贴近”原则,是党中央对新时期宣传思想工作提出的一项重要要求。作为地方党报的科技报道就更不例外了。而且,随着科技进步的日新月异,科技在经济、社会生活中所占的地位和分量越来越重。因此,媒体在科技新闻的报道上更要力求实现“三贴近”。

  • 新闻节目应成为承载公众意见的平台

    作者:吴万新 刊期:2005年第05期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新闻宣传工作的根本指针,同时也为新闻改革提供了明确的方向与理论依据。那么新时期怎样做才能更好地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实践证明,努力将新闻节目打造成承载公众意见的平台,无疑是一个重要的措施与途径。r

  • 封面人物

    刊期:2005年第05期

    吕文正1995年毕业于中国人民解放军大连陆军学院军事指挥专业荣立三等功两次;2000年12月新闻摄影专题《张健成功横渡渤海海峡》辽宁省新闻奖(摄影)一等奖;2001年12月《见义勇为的战士获殊荣》获2001年辽宁省新闻奖(摄影)三等奖2002年辽宁省十佳记者。

  • 经济报道的“大”与“小”

    作者:李大洪 刊期:2005年第05期

    所谓经济报道的“大”与“小”,就是立足于宏观角度与微观角度去认识和把握事物发展的趋势.对一种经济现象进行新闻价值的判断和提炼.进而写出高质量的经济报道。

  • 如何推动我国文化产业发展

    作者:杨竞 刊期:2005年第05期

    文化产业的提出,在国际上仅有半个世纪的历史。国际上一般把文化产业分为两类:一类是具有强烈大众需求的通俗性娱乐,对这类文化产业的生产组织,一般强调其盈利目的而不过份强调其艺术价值。这类产业需要市场机制的商业运作。另一类是非盈利文化产业,包括古典音乐、严肃戏剧、诗词欣赏、古典与现代艺术舞蹈,高雅艺术等等。该类文化产品更强...

  • 新闻采访要有“放”有“收”

    作者:李楠 刊期:2005年第05期

    采访与写作是记者的两个基本功。西方的新闻传媒在挑选记者时,十分在意他的采访功底。相比之下,我国的新闻教育就不太重视采访的思维和技巧的培训。正因如此,在实际工作中,采访给年轻记者所带来的困惑可能要比写作所带来的苦恼多。笔者在采访实践中懂得,采访要有“放”有“收”。

  • 经济报道要以人为本

    作者:刘钊 刊期:2005年第05期

    振兴老工业基地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历史性任务。因此,服务于振兴大业的新闻报道也不可能功于一役.必须跟踪全程并结合振兴的实践不断深化,提高报道的质量和水平。用科学发展观来统领振兴报道,是搞好振兴报道的灵魂。

  • 探索晚报文化报道

    作者:李傲 刊期:2005年第05期

    晚报作为市民报纸,文化报道是其重要的报道内容之一,文化报道质量不仅体现这张报纸的水平,也在某种程度上反映其所在地的文化氛围,因此挖掘文化新闻的深度,增强可读性,就显得十分重要。

  • 论新闻的生产工艺

    作者:杨集才 刊期:2005年第05期

    工业产品要有严格的工装、工艺、工序,新闻作品亦然。一篇新闻作品必须要有采访、素材梳理、加工提炼这些过程。

  • 党报时事新闻的二度创作

    作者:李多俊 刊期:2005年第05期

    目前,党报在时事新闻报道方面还存在不少问题,突出表现在报道内容和形式同质化非常严重,千报一面,千篇一律。除中央级大报外,各报鲜有自己特色和个性的时事新闻报道。出现这种现象的根本原因是编辑缺乏时事新闻的精品意识、创新意识和群众意识,对新华社电讯稿的二度创作不够。

  • 让电视“新闻眼”明亮动人

    作者:李潮 刊期:2005年第05期

    在日常报道中,电视新闻由于采制过程复杂、时间紧,很多记者往往忽略新闻标题的制作,认为那是编辑的事。这很不对。“人美在眼睛,文美在标题”。标题是新闻的眼睛,是新闻的再创作。“题目也像一块招牌,招牌醒目、新颖,就引人注意。”因此,一定要重视电视新闻标题这种“画龙点睛”的作用。记者只有通过对标题字斟句琢、精雕细刻。才能吸引...

  • “特派记者”如何“特”

    作者:尹一平 刊期:2005年第05期

    在各报编采队伍的行列中,近几年由于上级主管宣传的有关部门重视与实际工作的需要,作为“特派记者”这一较为特殊的职业就应运而生了。

  • 谨防新闻价值取向的误区

    作者:王曰文 刊期:2005年第05期

    哲学里有个名词,叫做度。度是指一定事物保持其质的稳性的数量界限。它反映质与量的统一。任何事物都有自己的度,超出这个度就会发生质变,使一事物转化为它事物。新闻价值取向的把握亦是如此,超过一定的度,就要发生“质变”,陷入误区。笔者从事新闻工作三十余年,亦有些感同身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