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文文学

华文文学杂志 省级期刊

Literatures in Chinese

杂志简介:《华文文学》杂志经新闻出版总署批准,自1985年创刊,国内刊号为44-1183/I,是一本综合性较强的文学期刊。该刊是一份双月刊,致力于发表文学领域的高质量原创研究成果、综述及快报。主要栏目:第二届海内外潮人作家作品国际研讨会论文选辑、白先勇创作国际研讨会论文选辑、台港澳文谭、白先勇评论专辑、马华文学研究、灯下品书、武...

主管单位:汕头大学
主办单位:汕头大学
国际刊号:1006-0677
国内刊号:44-1183/I
全年订价:¥ 228.00
创刊时间:1985
所属类别:文学类
发行周期:双月刊
发行地区:广东
出版语言:中文
预计审稿时间:1-3个月
综合影响因子:0.11
复合影响因子:0.17
总发文量:1182
总被引量:1951
H指数:12
立即指数:0.009
期刊他引率:1
  • 中国现代广义革命文学的终结

    作者:刘再复 林岗 刊期:2015年第06期

    本文所讨论的革命文学,不仅是指创造社首先倡导的狭义的"革命文学",而是指本世纪从创造社开始的以革命意识形态为信念的文学系统,其中包括三十年代的"左翼文学",四十年代的"延安文学"和五十年代之后的社会主义现实主义文学。对于这个系统存在的严重的、普遍性的缺陷,特别是政治意识形态对文学的渗透和文学对政治意识形态的迎逢共同造成的...

  • 要失败就失败得更好:写到发表不了为止

    作者:欧阳昱 刊期:2015年第06期

    此文为欧阳昱2015年11月2日在复旦大学文学院的演讲稿。欧阳昱认为的先锋的意义在于:不写别人写的东西;写别人不敢写也不愿意写的东西;写发表不了的东西。

  • 跨文化视域下的中国向度——以夏志清的文学批评为考察中心

    作者:陈守湖 刊期:2015年第06期

    夏志清的文学批评充盈着多年浸淫于西方人文氛围所汲取的西方文学批评传统,同样也有着潜移默化的中国文学批评传统。互为镜像的两种"传统"体现到夏志清的文学批评实践中,就是"世界向度"与"中国向度"的交织缠绕。而"夏氏诗学"的"中国向度"主要体现为这样三个方面,即:感时忧世的人本情怀,知人论世的批评方法,直觉感悟的文本把握。

  • 论超文本叙事的符号变异与美学困境

    作者:李森 刊期:2015年第06期

    在超文本语境中,语义化的符号会增殖为非语义化的链接符号,二者相互隔绝会使文字符号本身产生内爆,即文字图像性的记写符号与其所包含的语音、语义的背离,最终使超文本阅读产生一种表意上的"游牧式"延异。超文本文字叙事的意义难于确定,引发了图像叙事和游戏叙事,图像交互使超文本获得了另一种被读者接受的可能。超文本美学研究不论是在欧美还...

  • 论欧亚裔小说家的民族融合理想——以林露德、水仙花为例

    作者:陈学芬 刊期:2015年第06期

    欧亚裔小说家林露德、水仙花在小说中真实地再现了华人、黑人族群在美国历史上曾受到的不公正待遇,批判了族群偏见和内殖民行为,提倡跨种族交往、异族通婚和多文化杂交,表达了民族融合的理想。

  • 《离婚》——伊文·金与老舍译本比较分析

    作者:张曼 查诗怡 刊期:2015年第06期

    译本的内在构成具有双重意义,一方面是译本的文化交流意义,一方面是译本在译入语社会中的时代意义。两者兼顾地解读《离婚》伊文·金与老舍、郭镜秋合译本,前者在政治/社会化改写背后依然潜藏着译者刻意传递的审美,后者在忠实再现原文背后也依然潜藏着译者无意识的政治倾向。

  • 本土性·中国性·现代性——论两岸三地新电影中的身份政治

    作者:秦洪亮 刊期:2015年第06期

    众所周知,两岸三地新电影可谓"龙生三子各不相同"。鉴于三地身份政治的复杂性与交互性,论文从本土性、中国性、现代性三维度立体化地介入试图清晰地勾勒出各自的发展脉络。笔者认为,香港呈现为多元的本土性、他者的中国性、媚俗的现代性;台湾表现为写实的本土性、"怨恨"的中国性、反思的现代性;大陆演绎为溯源的本土性、扬弃的中国性、启蒙...

  • 文学电影中的“校园霸凌”——以张耀升《鲜肉饼》为例

    作者:柯秉芳 刊期:2015年第06期

    近年台湾微电影有崛起之势,尤以中学生拍摄"校园霸凌"为主题的微电影最多。张耀升的《鲜肉饼》与其他微电影不同,原因在于它是由一篇具文学性的小说改编而成,因此在探讨校园霸凌的成因、反映人物内心的痛苦,更加全面而深刻。本文试以《鲜肉饼》为研究,分别就亲子关系、学校师生,以及男主角与鲜肉饼店老板之间的关系着手,探讨造成男主角被霸凌...

  • 论严歌苓雌性写作中的人类学叙事——兼论《扶桑》误读“扶桑”的缘由

    作者:易崇辉 刊期:2015年第06期

    《扶桑》体现了严歌苓雌性写作中人类学叙事,它不仅为作者获得了巨大的声誉,也为扶桑赢得了神一般的身位。严歌苓将扶桑写成文明之前、文化之前、概念之前的存在,并将动物的"自然"混同于人的"自由",将人的奴性、本能强说成母性、神性。诚然,同情弱者与被侮辱者,是文明社会的标识,也是时代的潮流,但如果不把"人"立将起来,如《扶桑》般渲染...

  • 论严歌苓的抑郁症与文学创作

    作者:郝丽平 黄振林 刊期:2015年第06期

    疾病与文学自古就有着密不可分的潜在联系,近年疾病文学在学术研究领域逐渐被引起了重视。作为新时期移民小说代表人物的严歌苓,其抑郁症与文学创作也有着深层联系。文章从严歌苓抑郁症的起因探究,深入剖析抑郁症影响下的文本症状,同时指出了抑郁症之于严歌苓小说创作的独特价值。

  • 《赴宴者》:是“力不从心”还是“媚外”的写作

    作者:欧阳光明 刊期:2015年第06期

    严歌苓是新移民作家队伍中一位非常重要的作家,她有良好的小说叙事能力,娴熟的语言掌控能力,曾为读者营构一个个心迷神醉的故事。遗憾的是,在近作《赴宴者》中,这种良好的创作能力却消失了。作者为了增加故事的"传奇"色彩,悍然置小说的说服力于不顾,为此付出了惨痛的代价。《赴宴者》最终成了一部说服力孱弱,逻辑混乱,人物扁平,语言粗糙的小说...

  • 化蝶后的舞蹈——对施玮推介“灵性文学”的再思

    作者:王文胜 刊期:2015年第06期

    2008年海外华文作家施玮立足于中国古典文论和西方神学美学之间的契合之处,推介"灵性文学",发展了老舍先生所提倡的"灵的文学"的文学观。之后施玮在大陆推出了一系列"灵性文学"文本,它们更为具体可感地体现了施玮对"灵性文学"的思考,丰满了她文学观的理论构架。一方面这些"灵性文学"作者不再直白地书写"爱"、"忏悔"、"救赎"、"...

  • 跨文化视角下美国华文文学中的同性恋书写——以三部长篇小说为例

    作者:金传胜 刊期:2015年第06期

    《孽子》《纸婚》《背道而驰》是美国华文文学中关注同性恋话题的三部长篇小说,通过赴美华人的不同遭遇,反映了中美文化冲突、对话、交融的独特经验。引入跨文化视角的解读可以发现,三部小说采用了三种书写同性恋的维度:中国语境、美国语境和中美跨文化语境,塑造了各具特色的美国形象和跨文化景观,表达了作家们对于中美文化的不同思考。

  • 写作需要静思沉淀,更需要阔野远视——宋晓英、融融对谈录

    作者:宋晓英 融融 刊期:2015年第06期

    融融与其他华人作家写作的立场与视野略有不同,她的"一代飞鸿"意象有着创造性,她的自然观、生命观焕发出新意,对"文化震撼"的描述更加深刻,写出了"脱胎换骨"、"落地植根"过程的艰苦卓绝与灵魂放逐。她提出了以下问题:一,看待异国文化,"平视"还是"敌视","对抗"还是"交流"?把留学移民者定位为"一代飞鸿",还是"无序飘零"?二...

  • 论张贵兴《群象》与《猴杯》的感官书写

    作者:黄丽丽 刊期:2015年第06期

    张贵兴雨林书写的丰富驳杂,很大程度得益于感觉化叙事以及对婆罗洲雨林的感官化处理。本文尝试梳理张氏感官书写的美学策略及其意蕴,包括将雨林作为感官性的空间再现、感官异化与匮乏经济学的内在联系、雨林的欲望叙事以及感官刺激与暴力叙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