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文文学

华文文学杂志 省级期刊

Literatures in Chinese

杂志简介:《华文文学》杂志经新闻出版总署批准,自1985年创刊,国内刊号为44-1183/I,是一本综合性较强的文学期刊。该刊是一份双月刊,致力于发表文学领域的高质量原创研究成果、综述及快报。主要栏目:第二届海内外潮人作家作品国际研讨会论文选辑、白先勇创作国际研讨会论文选辑、台港澳文谭、白先勇评论专辑、马华文学研究、灯下品书、武...

主管单位:汕头大学
主办单位:汕头大学
国际刊号:1006-0677
国内刊号:44-1183/I
全年订价:¥ 228.00
创刊时间:1985
所属类别:文学类
发行周期:双月刊
发行地区:广东
出版语言:中文
预计审稿时间:1-3个月
综合影响因子:0.11
复合影响因子:0.17
总发文量:1182
总被引量:1951
H指数:12
立即指数:0.009
期刊他引率:1
  • 在"世界华文文学教学研讨会"上的致辞

    作者:徐放鸣 刊期:2004年第02期

      尊敬的饶芃子会长,尊敬的各位来宾,老师们:   大家好!   在经历了因为"非典"被迫改期的变故之后,筹备已久的"世界华文文学教学研讨会"今天终于在古彭徐州、在我校隆重召开了,来自全国各地的众多从事世界华文文学教学和研究的专家学者光临我校开展学术交流,我们感到十分高兴.   ……

  • 确立学科意识,搞好教材建设--在"世界华文文学教学研讨会"上的讲演

    作者:饶芃子 刊期:2004年第02期

      今天,"世界华文文学教学研讨会"在徐州师范大学校园召开,这是中国世界华文文学成立以后,继2002年10月学会主办、复旦大学等承办的"第12届世界华文文学国际研讨会",以及本月23-24日在暨南大学召开的"第二届海内外华文文学机构负责人联席会议"之后,学会主办的又一次盛会.……

  • 世界华文文学教学研讨会综述

    作者:王志彬 刊期:2004年第02期

      由中国世界华文文学学会、江苏省哲学社会科学界联合会、江苏省台港文学研究会和徐州师范大学文学院共同主办,徐州师范大学文学院承办的世界华文文学教学研讨会,于2003年11月26日至27日在徐州师范大学召开.来自北京、上海、广东、香港、广西、福建、安徽、湖北、浙江、山东以及江苏等11个省市的50余位专家参加了此次学术盛会.……

  • 采集马来民歌之花,酿造马华新诗之蜜--论马来班顿对早期马华新诗的影响

    作者:郭惠芬 刊期:2004年第02期

    20世纪20年代下半期至30年代初期,由于马华文坛盛行南洋色彩的文学,马华新诗作者开始将学习和借鉴的视野转向马来民歌(班顿),从而酿造出一些具有南洋色彩和独特风情的马华新诗.马华新诗接受马来民歌的影响主要有三种情形,即譬喻方式与喻象的借鉴,熔铸着马来恋歌的风情,以及模仿马来民歌的调子.

  • 台湾现代派诗风吹拂下的东南亚华文诗坛

    作者:赵顺宏 刊期:2004年第02期

    本文从"现代派诗歌与传统诗派的遭遇,不可避免的论争";"现实与自我";"对文明的怀疑,对悲剧的反讽"等三个方面梳理了台湾现代派诗歌对东南亚华文诗坛的影响及其流变.

  • 李安电影的东西方文化观--解析"父亲三部曲"

    作者:李晨 刊期:2004年第02期

    李安电影一直以其独特的东西方两种文化观念及其冲突的展示吸引着广大观众,特别是影片中对于东方文化走向的探讨更是发人深省.本文以其早期作品"父亲三部曲"为例,解析了导演李安在影片中阐述的东西方文化观念,同时更深入阐述了导演李安自身的东西方文化观念.李安作为一个台湾导演,在自身文化认识上有其独到之处,这种认识也表现在他的电影中."父...

  • "女人神话"在小说里的演绎--论黎紫书小说集《天国之门》

    作者:许维贤 刊期:2004年第02期

    黎紫书小说对"女人神话"的演绎,自有她非此即彼的不变模式.黎紫书乐此不疲演绎"女人神话",问题不是在于一个女作家就必须从"女性意识"入笔,而是一个独树一帜的一流作家必须摆脱一切传统架构中的模式包括"女人神话",从而自成一体.

  • 平淡、真醇的生命之歌--论刘荒田散文的生命主题及生命意蕴

    作者:吕超 刊期:2004年第02期

    本文由"生命视角"切入,指出刘荒田散文富有清醒深刻的生命意识和浓郁甘醇的生命韵味,其生命主题及生命意蕴表现在以下几方面:一是赤诚歌吟红尘人世平凡而又坚韧的生命存在状态;二是抒写生命行程中对生命之水流逝的深沉感喟,对生命本身难以把握的无奈与无力感;三是透视历史与现实的"大千""万象",对其中"真善美"现象大力歌赞与倡扬,对"假恶丑"现象...

  • 女性写作:宣泄与超越--梦莉散文写作心理探秘

    作者:庄园 刊期:2004年第02期

    每个女人都曾面临自己的深渊,都有不断泯灭和不断认可的私心痛楚与经验.怎样实现这种宣泄与超越?女性写作提供了这种可能性.本文拟从女性主义批评的观点之一,即女性写作的角度切入,对梦莉散文中蕴涵的'身世之感'进行另一种方式的解读,从而探究其写作的心理深层缘由以及女性写作的意义和目标.

  • 从"土生族"到"新移民"--由严歌苓的作品看在美华人的文化认同

    作者:葛亮 刊期:2004年第02期

    1943年美国政府终于废除了长达六十一年的排华法案.由此,在美华人及其后辈在政治、经济等方面的地位得到了空前的提高.而在走向历史新纪元的同时,华人社群的渐趋繁盛却伴生了更多超越了物质层面的文化指认问题.作为八十年代末赴美的移民作家,严歌苓对于新时代在美华人多元的生活模式感同身受,这些题材,自然成为她移民小说系列中不可或缺的部分,...

  • 生命意识的觉醒(上)--洛夫长诗《漂木》剖析

    作者:曾贵芬 刊期:2004年第02期

  • 论《原诗》的自由意识

    作者:李志艳 刊期:2004年第02期

  • 撞击的声音像黎明--评李进文诗集《一枚西班牙钱币的自助旅行》

    作者:陈大为 刊期:2004年第02期

  • 边缘的怀旧者--李碧华小说的意识结构

    作者:黄亚星 刊期:2004年第02期

    李碧华的几部长篇小说,她关于爱情、女性、情欲、宿命等的个人意识是复杂而不确定的;关于本土的香港意识看似鲜明而独立,实则并不是其作为通俗消费文化所要刻意去探究的.李碧华的个人意识、香港意识是与潜藏在她内心深处的、传统的、民族的中国意识交融在一起的,前两者又以后者为根基和源泉.李氏是典型的香港人,她的思想一定程度上代表了香港的...

  • 张爱玲的"荒凉"意识与西方现代派文学

    作者:刘卫东; 邵瑞霞 刊期:2004年第02期

    从精神特征的基本内涵上看,张爱玲的"荒凉"意识与西方现代派文学的"荒原"感是相通的.然而,张爱玲的此"现代主义"和西方现代派的彼"现代主义"在产生背景、哲学底蕴上还有很多不同.她与"现代主义"只是一种殊途同归的契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