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龙江农业科学

黑龙江农业科学杂志 省级期刊

Heilongjiang Agricultural Sciences

杂志简介:《黑龙江农业科学》杂志经新闻出版总署批准,自1978年创刊,国内刊号为23-1204/S,是一本综合性较强的农业期刊。该刊是一份月刊,致力于发表农业领域的高质量原创研究成果、综述及快报。主要栏目:遗传育种、生物技术、耕作栽培、土肥资环能源、植物保护、设施农业、畜牧兽医水产、园艺园林、加工贮藏产业化、草业、质量安全、食用菌中...

主管单位:黑龙江省农业科学院
主办单位:黑龙江省农业科学院
国际刊号:1002-2767
国内刊号:23-1204/S
全年订价:¥ 292.80
创刊时间:1978
所属类别:农业类
发行周期:月刊
发行地区:黑龙江
出版语言:中文
预计审稿时间:1个月内
综合影响因子:0.64
复合影响因子:0.34
总发文量:6774
总被引量:20430
H指数:31
引用半衰期:5.7871
立即指数:0.0633
期刊他引率:0.912
平均引文率:7.3291
  • 高油高产大豆新品种绥中作40的选育与推广

    作者:曲梦楠; 高陆思; 李婧阳; 陈育新 刊期:2016年第12期

    大豆新品种绥中作40是以绥农14为受体,以红丰11为供体回交转育,经5个世代选育而成。2015年由黑龙江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推广。该品种生育日数118d,需≥10℃活动积温2 400℃左右,2012-2013年黑龙江省区域试验平均产量2 789.2kg·hm~(-2),较对照品种合丰50增产8.5%;2014年参加黑龙江省生产试验,平均产量3 331.1kg·hm~(-2),较对照品种合丰50...

  • 黑河地区大豆杂交方法

    作者:韩德志 刊期:2016年第12期

    大豆杂交方法受不同生态区影响较大,为摸索适合黑河生态条件的大豆有性杂交方法,选择大豆杂交过程中花大小、去雄与授粉的时间设计不同的杂交方法,研究杂交方案对杂交成功率的影响。结果表明:杂交的成活率、伪杂种率与选花的大小呈显著的正相关。黑河生态条件下方案3A的方法最优,杂交成功率极高。4∶00-5∶00时选择中、大花进行去雄,8∶00时进...

  • 嫩江县不同水稻品种比较试验

    作者:商全玉; 杨秀峰; 王万霞; 盖如春; 夏文慧 刊期:2016年第12期

    为筛选适合在嫩江县种植的水稻品种,通过田间试验,对15个水稻品种物候期、产量及其构成因素进行综合分析。结果表明:龙粳1504、龙粳4344、黑粳9号、黑粳1518、中龙粳121、龙粳3021这6个品种比较适应当地气候,可在嫩江县种植。

  • 马铃薯延薯4号再生体系建立

    作者:康哲秀; 吴京姬; 郎贤波; 许震宇; 玄春吉; 南哲佑 刊期:2016年第12期

    为了建立马铃薯高效、稳定离体再生体系,以延薯4号无菌试管苗茎段为材料,通过对茎段再生体系的筛选,优化了培养基内最佳激素配比浓度。结果表明:马铃薯延薯4号无菌试管苗茎段诱导愈伤组织最适培养基为:MS+6-BA3.0 mg·L~(-1)+NAA1.0 mg·L~(-1)。茎段丛生芽分化的最适培养基为:MS+6-BA2.0mg·L~(-1)+NAA0.20mg·L~(-1)+G A_31.0mg·L...

  • 东北春麦区小麦品种(系)低分子量麦谷蛋白基因Glu-A3d和Glu-B3g的分子检测

    作者:杨雪峰; 宋维富; 张延滨; 宋庆杰; 张春利; 辛文利; 肖志敏 刊期:2016年第12期

    Glu-A3位点的Glu-A3d基因和Glu-B3位点的Glu-B3g基因是优质低分子量麦谷蛋白亚基(LMWGS)。为明确2个优质基因在东北春麦区小麦品种(系)中的分布情况,从而为强筋小麦育种和品质改良提供有用信息,利用Glu-A3d和Glu-B3g基因特异性STS标记检测了127份小麦品种(系)。结果表明:2个品种携带Glu-A3d基因,62个品种(系)携带优质基因Glu-B3g基因,...

  • 高纬度半干旱地区年际间气象因子变化及对春玉米产量的影响

    作者:王俊河; 王宇先; 刘玉涛; 徐莹莹; 杨慧莹; 高盼; 赵蕾; 闫锋; 胡继芳 刊期:2016年第12期

    制定半干旱地区玉米栽培技术措施以及选择适宜当地种植的品种,对连续6a玉米产量和气象数据进行分析,探讨影响玉米产量的主要气象因素的作用效果。结果表明:近6年生长季气温变化幅度较小,活动积温受霜期影响较大;降雨量高于往年平均水平,各月份降雨量时空分布不均匀,易发生春旱、夏涝现象。降雨量的多少及其时空分布情况、个别年份的早霜和晚霜...

  • 油用向日葵杂交种(组合)主要农艺性状与单株产量的相关及通径分析

    作者:梁春波 刊期:2016年第12期

    为探讨油用向日葵产量与主要农艺性状的相关性和各性状对产量的直接和间接效应,对20个油用向日葵杂交种(组合)的生育日数(X_1),株高(X_2),茎粗(X_3),叶片数(X_4),花盘直径(X_5),单株粒数(X_6),百粒重(X_7),籽仁率(X_8),结实率(X_9)和单株产量(Y)进行相关分析和通径分析。相关分析结果表明:单株产量与结实率呈极显著正相...

  • CO_2浓度及环境温度增加对寒地粳稻不同品种倒伏风险的影响

    作者:孙兵; 肖明纲; 迟立勇; 赵宏亮; 李明贤; 李阳春 刊期:2016年第12期

    为了探究气候变化可能对水稻倒伏风险造成的影响,利用构建的人工气候室,调控CO_2浓度并实时监控环境温度,选择不同抗倒能力品种龙庆稻1号、龙稻5号,设置不同的CO_2浓度(对照:384μmol·mol~(-1),升高处理584μmol·mol~(-1)),并检测两年的环境温度,来评估和量化水稻不同品种响应气候变化的倒伏风险。结果表明:CO_2浓度对不同品种抗倒伏性影...

  • 不同栽培模式对红小豆产量和单株性状的影响

    作者:薛盈文; 郭建华; 于崧; 郭伟; 于立河 刊期:2016年第12期

    为了明确不同耕作方式下的肥密组合对红小豆群体产量和个体性状的影响,通过设定3种耕作方式[平作、大垄(110cm)、小垄(65cm)]、3种肥料梯度和5个种植密度,分析不同因素、不同栽培模式对红小豆群体产量和单株性状的影响。结果表明:110cm垄作(N)的耕作方式优于平作(P)和65cm垄作模式(S);高施肥量(240kg·hm~(-2))的增产效果不明显;...

  • 影响通蓖6号产量的气候因子分析

    作者:张智勇; 杨柳青; 朱国立; 莫德乐吐; 何智彪; 贾娟霞; 乔文杰 刊期:2016年第12期

    为探寻通辽地区蓖麻产量与气候因子之间的关系,利用2004-2014年通辽市5-9月的平均气温、降水量、日照时数、有效积温以及通蓖6号产量数据,分析气候因子与通蓖6号产量的相关性。结果表明:通辽地区近10年通蓖6号的产量与气候因子相关系数,总有效积温0.416 0、年平均气温0.347 7、年日照时数-0.156 2和年总降雨量-0.351 3。各月份与通蓖6号产量相...

  • 缓释肥料配方对辣椒产量和肥料利用率的影响

    作者:梁燕菲; 胡辉; 李瑞; 于健龙; 杨永奎; 杨波 刊期:2016年第12期

    为提高辣椒产量和肥料利用率,采用完全随机试验,在不同施肥水平下(1 800、1 500、1 200kg·hm~(-2)),比较了2种缓释肥配方(A:N+P_2O_5+K_2O=19%+10%+19%=48%、B:N+P_2O_5+K_2O=17%+14%+17%=48%)对辣椒形态指标、产量、辣椒地上部对氮、磷、钾的吸收和肥料农学利用率的影响。结果表明:缓释肥处理的辣椒长势好,其产量、地上部和果...

  • 好氧堆肥中amoA硝化细菌群落动态变化

    作者:徐莹莹; 刘玉涛; 王俊河; 王宇先; 杨慧莹; 高盼; 樊景胜; 武琳琳 刊期:2016年第12期

    为减少堆肥氮素损失,优化堆肥工艺,以牛粪和玉米秸秆为材料进行高温好氧堆肥,采用聚合酶链式反应-变性梯度凝胶电泳(PCR-DGGE)和产物序列分析法,研究了堆肥不同阶段amoA硝化细菌群落结构组成和多样性的动态变化及与堆肥理化因子的相关性。结果表明:经高温期amoA硝化细菌类群发生明显演替,降温期检测到前期不存在的硝化类群,属于β-变形菌纲(β...

  • 牡丹江市绿地微缩景观的土壤性状分析

    作者:苏平; 马宏伟 刊期:2016年第12期

    为了客观评价土壤质量,以城市绿地的微缩景观黑龙江林业职业技术学院植物园土壤作为研究对象,对其土壤的理化特征进行研究分析。结果表明:随着土壤深度增加土壤容重增加;土壤呈微酸及中性,壤土;土壤有机质、碱解氮、有效磷、速效钾含量均处于较高水平,并且上层土壤的含量均比下层高。

  • 消费者如何判定绿色食品

    刊期:2016年第12期

    绿色食品概念:绿色食品是遵循可持续发展原则,按照特定生产方式生产经专门机构认定,许可使用绿色食品标志的无污染的安全、优质、营养类食品。 消费者如何判定绿色食品?绿色食品必须经中国绿色食品发展中心认证后才可称为绿色食品。首先,绿色食品在其外包装上有明显的绿色食品标志和标志编号“LB-XX-1234567890A”,其中“LB”代表“绿标”之意...

  • 细菌对四类土壤常见抗生素的降解机制

    作者:苏静静; 蒋亚梅; 温洪宇 刊期:2016年第12期

    为了解决土壤中常见抗生素对环境的污染问题,就细菌对4种抗生素的降解机制进行了综述。研究发现某些细菌具有分解抗生素的能力,作用机制:β-内酰胺酶使β-内酰胺类抗生素开环;酯酶、磷酸化酶和糖苷酶作用大环内酯类抗生素使其钝化;AAC、APH和ANT三类氨基糖苷类修饰酶对氨基糖苷类抗生素的修饰作用;氯霉素乙酰转移酶CAT基因catA和catB介导编码产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