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优秀范文 赏析古诗

赏析古诗赏析八篇

时间:2022-10-13 04:02:17

赏析古诗

赏析古诗第1篇

一、了解诗人

我们常说“诗如其人”,那么了解“其人”也能从侧面了解其诗。孟子说:“颂其诗,读其书,不知其人,可乎?”了解诗人是理解诗歌内容,体会诗人创作时的丰富情感的重要一环,对诗歌及诗人有一个初步感知,为理解诗歌作好铺垫。了解诗人可以从以下几方面进行:

1、了解诗人的诗风。如学习古诗《望庐山瀑布》,有了感性体验后,明确李白那豪迈奔放的诗风,再学习《望天门山》。这样,从具体到抽象,再从抽象到具体,认识过程由此及彼,由表及里,对诗人、诗歌的感知在不断深化。

2、阅读诗人的评价。如:孟浩然是唐朝第一个大量写山水的诗人,写下了许多不朽的诗篇。他的诗,受到李白、杜甫的高度赞扬。大诗人李白在《赠孟浩然》这首诗中,不同寻常地写到:“吾爱孟夫子,风流天下闻”,还发出“高山安可仰”的长叹。杜甫也称赞他“清诗句句尽堪传”。想一想,能得到李杜高度赞扬的诗人,可见其诗歌是多么的不同凡响。接下来,我们就可以学习他的《过故人庄》了。

3、熟悉诗人的创作背景。如杜牧《泊秦谁》创作的时代背景:杜牧生活在晚唐时代,当时唐朝已呈衰落迹象,风雨飘摇,然而当朝的达官贵人却不顾国家安危,夜深了仍然在花天酒地,醉生梦死,有家不归,有案不办。杜牧是一个有正义感和远见的诗人,他在秦淮河畔看到这个场面后,感到非常悲愤:那些向歌女点歌的达官贵人,怎么就不知道亡国之痛呢?奢华不除,大唐必亡!

二、解读诗题

诗题往往点出了诗歌的主要内容、写作对象和场景。解读诗题往往要前后延伸和拓展,从多个角度了解诗歌。举例如下:

1、《泊秦淮》:诗人杜牧什么时候停船靠在秦淮河岸?(夜泊)当时环境怎样?(夜色迷茫,“笼”)诗人的情绪是怎样的,欢快还是忧愁?为什么?

2、《春望》:诗人杜甫在什么季节眺望哪里?那里的景色是繁华还是荒芜?为什么?(诗人在春天眺望长安城,而当时长安城被安史之乱的叛军占领,一片荒芜景象,这就是战乱中的唐朝首都)。

三、创设情境

诗歌的“美”,常常表现在诗歌的意境美。意境是作者的主观的生命情调和客观的自然景色互相渗透互相交融而成的艺术境界。或移情于景,得有我之境;或景中藏情,得无我之境。由于古诗产生的年代久远,所反映的思维、情感以及社会、民俗、人文、地理与学生有一定的隔膜,因此,可以采用多种方法配合,引导学生根据词语所蕴含的意象展开丰富的想象,进入诗歌的意境中,品味深蕴其中的浓郁的诗情,获得强烈的审美体验,真正达到陶冶情操、净化心灵的效果。

1、散文描述法 如《次北固山下》:我家住河南洛阳城,本月我乘船来到这风景如画、景色秀丽的江南。于是,将船停靠在北固山下的江边,欣赏起这里的风光。远方旅客过往的山路曲曲折折,好像已经跨出了青山之外,明天也许我就走在这逶迤的山路上,为前途而奔波。再看长江,江水浩淼,那遥远的行船好像飘到了碧绿的江水前边,就要驶入天际。……我来到江南,正是冬未腊月,就在江边度过了一个冬夜。独在异乡为异客,往往不能入睡,黑夜还没有散尽就看到一轮桔红色的太阳冲破黑暗,从东边海面上徐徐升起,带来了温暖的气息。这里不光太阳来得早,好象春天也来得早,寒冷的旧年还没过去春意就来到了长江边上。唉!江南虽好,却不是我的家乡。想念家乡,想念亲人,该写一封家信了。家信写好了,该怎么寄呢?古人传说鸿雁能够传递书信,那就托归雁捎信到洛阳去吧!

2、音乐烘托法 如《题破山寺后禅院》:写寺院的闲雅幽静和诗人的忘情脱俗,淡泊宁静,意境幽深寂静,抒发了诗人寄情山水的隐逸情怀。这样,可在朗读中配以幽雅、空灵的《空山鸟语》古筝曲,让音乐走进古诗,用音乐来诠释古诗,烘托气氛,在弥漫着钟磬之声的赏心悦耳的古曲中展开联想,引入意境,“因为音乐和诗词是同一棵树上的两片翠绿的叶子”。

3、绘画激趣法 利用古代山水画、课文的插图或自己绘制的简笔画创设情境,演绎古诗。如制作《观沧海》:茫茫大海辽阔无边、汹涌澎湃,配以登山远眺,雄心勃勃的诗人,强烈的海风吹拂着他的战袍和须发,使人身临其境,领悟到曹操海涵天下的博怀和统一中原的宏伟抱负。

四、反复朗读

1、通过富有艺术感染力的朗读,更深入地了解作品的思想内容,更能体会诗歌所表达的强烈真挚的情感,更能引起读者与诗人的共鸣,从而受到思想教育和美好情操的陶冶。朗读时要配合面部表情、动作等体态语,注重理解作者的感情基础和感情积累、酝酿的过程。

2、古诗朗读要讲究节奏,这样才能琅琅上口,音韵优美。一般来说,按表音节奏划分多,按表意节奏划分少。四言为“二二”节奏,如“东临/碣石,以观/沧海”。“蒹葭/苍苍,白露/为霜”。五言有“二二一”节奏,也有“二一二”节奏,如“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晨兴/理/荒秽,带有/荷锄/归”。七言有“二二三”也有“二二二一”节奏,如“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花”,另外还有“二二一二”节奏,如“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同时,韵脚要读得响亮而稍长,读出诗歌的韵味。

3、古诗词朗读还要注意掌握感情基调,如壮志难酬、苍凉悲怆的《渔家傲》,豪迈奔放、想象瑰丽的《望天门山》,气壮山河、慷慨悲壮的《过零丁洋》,委婉含蓄、缠绵绯恻的情诗《无题》,与世无争、清新自然的《归园田居》,忧国忧民、沉郁顿挫的《春望》。

五、角色表演

赏析古诗第2篇

一、认真体会高考命题趋势。争取训练全面到位

考纲要求是:“鉴赏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评价文学思想和作者的观点态度”,可近两年考查点都出在语言层面上。具体说出在“关键词”的鉴赏层面上,随着命题的成熟,我想命题的角度方式也必然发生变化,我们能做的只能是题型选择上尽可能全面,让学生对各种题考查角度和方式都有一定的认识和准备。例如,读杜牧《江南绝句》,明代杨慎批评此诗,说:“千里莺啼,谁人听得?千里绿映红,谁人见得?”你同意这种批评吗?请结合这首诗谈谈你的看法。此题重在对诗歌意境的评价,是较高层次的鉴赏要求,当然评价的前提还是理解诗歌的内容。

二、教会学生鉴赏的基本方法

把握思想感情的一般方法首先是审标题。题目是文章的眼睛,有些题目暗示了所写内容,考生通过审题可以达到了解诗歌大意的目的。其次是看作者。评价作品的思想内容,其实就是要求我们真正读懂这首诗写了什么,理解作者写诗的目的,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受。再次,抓诗眼和尾联。即诗中表情达意的关键字和最后抒情议论画龙点睛的诗句。鉴赏诗歌表达技巧要求考生能辨别分析诗歌中常用修辞方法;掌握诗歌中常用表达方式,主要是描写和抒情;常见艺术表现手法及作用,如对比、象征和用典等。不仅要能辨识,更重要的是能结合诗篇进行分析。例如:“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看似写诗人伫立岸边所见之景,实则写出诗人对友人的依依不舍之情,这种手法,叫融情于景。“枯藤老树昏鸦”气氛黯淡凄凉,“小桥流水人家”气氛安定祥和,二者形成对比更增添了漂泊游子的思乡之情。

三、要注意不同类别古诗的特点,加强鉴赏的针对性

按诗歌表现内容的不同,古典诗歌大致可分为山水用园诗、咏物诗、边塞诗、咏史诗和咏怀诗五种。山水田园诗的特点是一切景语皆情语,即作者把山水自然景物都融入作者的主观情感,或借景抒情,或情景交融;咏物诗特点在于托物言志,首先把握所咏之物特点,进而体会作者在其中所寄托情感;咏史诗多以简洁的文字,精选的意象,融合对自然、社会历史的感慨,从而表现作者阅尽沧桑之后的深思,蕴含深沉的伤今怀古的忧患意识。

四、扩大课外阅读,使学生多亲近古代诗歌

要提高诗词鉴赏能力,光靠课堂上讲和练习远远不够的,平时多读多品一些好诗。

赏析古诗第3篇

(1)诗眼:诗歌是语言的艺术,古人写诗特别讲究“炼字”。一句诗或一首诗中最传神的一个字、一个词,一般是动词、形容词。如“悠然见南山”中的“见”字,“红杏枝头春意闹”中的“闹”字等等,使诗歌生动形象,境界全出。

(2)意象:诗作中作者所写之景、所示之物,这客观的“象”与作者借景抒情的“情”、咏物所言的“志”的完美结合。

古诗词中的意象往往是约定俗成,有规律可循的,例如:“梅花”是高洁品格的象征;“月亮”代表思乡之情;“鸿雁”是传书的信使等等。有时诗人还会创造一群意象,如马致远的《秋思》就创造了11个意象,用“断肠人”这一中心意象来表达思归怀远的秋思。

(3)意境:意境是文艺作品中和谐、广阔的自然和生活图景,渗透着作者含蓄、丰富的情思而形成的能诱发读者想象和思索的艺术境界。优秀的古诗词都创造了具有广阔艺术空间的意境。诗歌意境(情景)关系往往比较多的是寓情于景、触景生情、情景交融。意境特点有:慷慨悲壮、雄浑苍劲、恬淡自然、雄浑壮观、悲壮苍凉、孤独冷寂等等。可见,抓住这几个关键处,我们就可以穿越语言屏障,迅速触摸到诗人的心灵世界,走进诗的艺术境界,解诗答题。

2、古诗词鉴赏方法:常见表现手法

(1)直接抒情:即不借外物、掩饰,直陈自己的喜怒哀乐。

(2)间接抒情:即通过写景、叙事、描绘人物举动来表达情感,披露心迹。

(3)借景抒情:古代诗词中,有些景物被诗人们赋予了一定的人文象征意义,如柳象征离别,梅象征高洁,月象征团聚,雁象征音信等等。诗人们在描绘这些景物的同时,往往也寄寓了某种情怀。

(4)融情于景:即诗人提笔之际内心已有既定的情感活动,将情感含蓄于笔下的景物之中,让读者去感受、体会。

(5)因情造景:诗中的幻境、梦境是典型的因情造境。如果诗人所描写的景物不是处于一时一地或并非写诗时所闻见,而诗人为了抒情的需要却将它们集聚到一首诗中进行描绘,可称之为“因情造景”。

(6)虚实相生托物言志:借物喻人,借物(事)喻()理,是咏物诗的重要手法。

(7)夸张:夸张是指夸大或缩小事物原有的形态、规模、程度,以增强诗歌的主观感情色彩。(李白常用夸张)

(8)象征:象征是指通过具体形象以表现与之相近似的思想情感。

(9)用典:运用典故来抒情言志、表明心迹。

(10)对比:对比就是使对比的双方的特征更加鲜明,如黑与白的对比,生与死的对比,对与错的对比,动与静的对比,通过鲜明的对比来强调、揭示某一种现象,阐释某一个道理。

赏析古诗第4篇

一、从标题看诗人写诗的缘起及情感的触发点

感弄猴人赐朱绂

罗隐

十二三年就试期,五湖烟月奈相违。

何如学取孙供奉,一笑君王便着绯。

“弄猴人”是驯养猴子的杂技艺人。黄巢起义爆发,唐昭宗逃难,随驾的伎艺人只有一个耍猴的。这猴子驯养得很好,居然能跟皇帝随朝站班。唐昭宗很高兴,便赏赐耍猴的五品官职,身穿红袍,就是“赐朱绂”,并给以称号叫“孙供奉”。昭宗赏赐孙供奉官职这件事本身就很荒唐无聊,说明这个大唐帝国的末代皇帝昏庸已极,亡国之祸临头,不急于求人才,谋国事,仍在赏猴戏,图享乐。对罗隐来说,这件事却是一种辛辣的讽刺。他寒窗十年,读书赴考,十试不中,依旧布衣。与孙供奉的宠遇相比,他不免刺痛于心,于是写这首诗,用自己和孙供奉的不同遭遇作鲜明对比,以自我讽嘲的方式发感慨,泄愤懑,揭露抨击皇帝的昏庸荒诞。

这类标题还有很多:“逢入京使”、“剑门道中遇微雨”、“江南逢李龟年”、“闻乐天授江州司马”、“夜上受降城闻笛”、“庚戌岁九月中于西田获早稻”。

二、从标题探寻诗歌的感情倾向

惜牡丹花

白居易

惆怅阶前红牡丹,晚来唯有两枝残。

明朝风起应吹尽,夜惜衰红把火看。

历代多愁善感的诗人,对于伤春惜花的题材总是百咏不厌。而白居易这首《惜牡丹花》却在无数惜花诗中别具一格。人们向来在花落之后才知惜花,此诗一反常情,却由鲜花盛开之时想到红衰香褪之日,以“把火”照花的新鲜立意表现了对牡丹的无限怜惜,寄寓了岁月流逝、青春难驻的深沉感慨,此怜惜之意、伤春之感从标题中的“惜”字可见一斑。

这些标题都可以用来推测诗歌的感情倾向:“悯农诗”、“伤田家”、“春怨”、“书愤”、“哭晁卿衡”、“怀吴中冯秀才”、“桃林夜贺晋公”、“汾上惊秋”、“望鹦鹉洲悲祢衡”。我们要找准凝聚着诗人情感的那个字眼,看其词性、成分、情感特征、内容、涉及对象。

三、从标题看诗歌的意旨,即诗人写作本诗的目的意图

闺意献张水部

朱庆馀

洞房昨夜停红烛,待晓堂前拜舅姑。

妆罢低声问夫婿,画眉深浅入时无?

这首诗有两个标题,标题不同大异其趣:

标题为“闺意”。这个标题可以暗示读者此诗写的是闺中新妇的心意。首句写成婚,次句写拜见公婆。由于拜见是一件大事,所以她一绝早就起了床,在红烛光照中妆扮,等待天亮,好去堂前行礼。这时,她心里不免有点嘀咕,自己的打扮是不是很时髦呢?也就是,能不能讨公婆的喜欢呢?因此,后两句便接着写她基于这种心情而产生的言行。在用心梳好妆、画好眉之后,还是觉得没有把握,只好问一问身边丈夫的意见了。由于是新娘子,当然带点羞涩,而且这种想法也不好大声说出,于是这低声一问,便成为极其合情合理的了。这种写法真是精雕细琢,刻画入微。

此诗又题为“近试上张水部”,这个标题可以帮助读者明白诗的作意,唐代士子在参加进士考试前,时行“行卷”,即把自己的诗篇呈给名人,以希求其称扬和介绍于主持考试的礼部侍郎。朱庆馀此诗投赠的对象,是官水部郎中的张籍。张籍当时以擅长文学而又乐于提拔后进而与韩愈齐名。朱庆馀怕自己的作品不一定符合主考的要求,因此写下此诗,看看是否投合主考官的心意。此诗以新妇自比,以新郎比张籍,以公婆比主考官,借以征求张籍的意见。

又如:

越女新妆出镜心,自知明艳更沉吟。

齐纨未足人间贵,一曲菱歌敌万金。

标题是“酬朱庆馀”或者是“望洞庭赠张丞相”,所表现的感情便大不相同了。

四、从标题看诗歌的题材类型

很多标题会反映出一首诗的题材类型,不同题材类型的诗往往有不同的情感内容、不同的写法。

1.以地名(包括亭、台、堂、馆)为标题

如:“隋宫”、“金谷园”、“乌衣巷”、“石头城”、“赤壁”、“苏武庙”、“马嵬坡”、“台城”、“焚书坑”、“西施滩”、“江亭”、“琴台”、“鹿砦”、“竹里馆”、“黄鹤楼”等。

以此为题的诗大多是怀古诗,表达的感情常常是借古讽今、吊古伤今或登临揽胜、即景抒怀。

2.以动植物或事物名为标题

如:“蝉”、“菊”、“早梅”、“孤雁”、“柳”、“蜂”、“云”、“流莺”、“石灰吟”、“海棠”、“子规”等。

这类标题一般都是咏物诗,多是托物言志的写法。也有摹写物态、托物寄兴的。如有定语,定语是诗歌立意的重点。

未展芭蕉

钱翊

冷烛无烟绿蜡干,芳心犹卷怯春寒。

一缄书札藏何事,会被东风暗拆看。

含苞待放的芭蕉色泽光润,仿佛翠脂凝成的蜡烛一般,却没有蜡烛的烟尘,超凡脱俗,清爽宜人。春寒料峭的时候,芭蕉还未开放。芳心犹卷的芭蕉如一卷书札,真不知她内心蕴藏了多少心事,而风儿会捷足先登知道芭蕉满腹的心思。此诗细致地描绘了一幅生动的芭蕉画面,并联想到了含情不展的少女的感情与气质,塑造了一个别具新意的艺术形象。

3.以人物为标题

如:“山中寡妇”、“里中女”、“贫女”、“赠妓云英”、“蚕妇”、“代卖薪女赠诸妓”、“西施”、“王昭君”、“息夫人”、“贾生”、“渔翁”、“剑客”等。

这类标题中的人物如果是下层人民,那么该诗多表达对其命运的同情;如果是历史名人,多表达的他的景仰或同情或身世之感。这种类型的诗多为代言体,即诗人代人设词,假托他人的身份、口吻、心理、语气来创作构思,是通过塑造人物形象来抒志的一类写法。

五、从标题推知诗歌的具体内容

如:“过故人庄”、“中夜起望西园值月上”、“早发白帝城”、“秋晓行南谷经荒村”、“晚泊润州闻角”、“酬乐天扬州席上见赠”、“再授连州至衡阳酬柳柳州赠别”、“酬乐天频梦微之”等。

这类诗歌的题目往往对诗歌的内容有明显的提示或概括作用,诗人常常会把诗作叙述的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缘起等内容在题目中向读者作交代。因此,赏析诗歌时抓住题目中交代的主要事件,便可比较容易地把握诗人所要表达的情感。

赏析古诗第5篇

天净沙秋思

马致远

枯藤老树昏鸦,

小桥流水人家,

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

断肠人在天涯。

译文

天色黄昏,一群乌鸦落在枯藤缠绕的老树上,发出凄厉的哀鸣。

小桥下流水哗哗作响,小桥边庄户人家炊烟袅袅。

古道上一匹瘦马,顶着西风艰难地前行。

夕阳渐渐地失去了光泽,从西边落下。

凄寒的夜色里,只有孤独的旅人漂泊在遥远的地方。

注释

⑴枯藤:枯萎的枝蔓。昏鸦:黄昏时归巢的乌鸦。昏:傍晚。

⑵人家:农家。此句写出了诗人对温馨的家庭的渴望。

⑶古道:已经废弃不堪再用的古老驿道(路)或年代久远的驿道。西风:寒冷、萧瑟的秋风。瘦马:瘦骨如柴的马。

⑷断肠人:形容伤心悲痛到极点的人,此指漂泊天涯、极度忧伤的旅人。

⑸天涯:远离家乡的地方。

创作背景

马致远年轻时热衷功名,但由于元统治者实行民族高压政策,因而一直未能得志。他几乎一生都过着漂泊无定的生活。他也因之而郁郁不志,困窘潦倒一生。于是在羁旅途中,写下了这首《天净沙·秋思》。

赏析

马致远,元代杰出的戏剧家、散曲家,他的《天净沙·秋思》历来被人们推为小令中出类拔萃的杰作,被誉为“秋思之祖”,几百年来,它以其“深得唐人绝句妙境”(王国维《人间词话》)的艺术魅力而脍炙人口,久诵不衰。

马致远少年时曾热衷功名,但由于元统治者在初期执行着民族高压政策,因而一直未能得志。可以说,作者一生几乎都过着一种漂泊无定的羁旅生活,他终生也因之被注定为郁郁不志,困窘潦倒的一生。

法朗士断言:“文学作品都是作家的自叙传。”对这一断言是否过于绝对我们姑且不论,但用来观照这首小令却是非常恰切的。曲中的“枯藤”、“老树”、“昏鸦”等意象,在马致远这些失意文人的眼中,本来就是一些易于让人愁思一触即发的秋色,加之时值黄昏,天涯孤客行在旅途,不能不由眼前这种满目清瑟之景想到他一生仕途的失意和漂泊羁旅的愁苦而在心头蔓上愁思万缕,进而结晶出这样一首蕴藉着游子绵绵不绝的愁绪,且格调苍凉、笼罩着愁云惨雾的《天净沙·秋思》也就不足为怪了。可以说,这首小令正是他一生生活真实而又生动的写照。

这首小令仅五句28字,语言极为凝炼却容量巨大,寥寥数笔就勾画出一幅悲绪四溢的“游子思归图”,淋漓尽致地传达出漂泊羁旅的游子心。这幅图画由两部分构成:一、由精心选取的几组能代表萧秋的景物组成一幅暮色苍茫的秋野图景;二、抒写内心深处无尽伤痛而独行寒秋的天涯游子剪影。

第一幅画共18个字九个名词,其间无一虚词,却自然流畅而涵蕴丰富,作者以其娴熟的艺术技巧,让九种不同的景物沐于夕阳的清辉之下,象电影镜头一样以“蒙太奇”的笔法在我们面前依次呈现,一下子就把读者带入深秋时节:几根枯藤缠绕着几颗凋零了黄叶的秃树,在秋风萧萧中瑟瑟地颤抖,天空中点点寒鸦,声声哀鸣……写出了一片萧飒悲凉的秋景,造成一种凄清衰颓的氛围,烘托出作者内心的悲戚。我们可以想象,昏鸦尚能有老树可归,而游子却漂泊无着,有家难归,其间该是何等的悲苦与无奈啊!接下来,眼前呈现一座小桥,潺潺的流水,还有依稀袅起炊烟的农家小院。这种有人家安居其间的田园小景是那样幽静而甜蜜,安逸而闲致。这一切,不能不令浪迹天涯的游子想起自己家乡的小桥、流水和亲人。在这里,以乐景写哀情,令人倍感凄凉,烘托出沦落他乡的游子那内心彷徨无助的客子之悲。

第二幅画里,我们可以看到,在萧瑟的秋风中,在寂寞的古道上,饱尝乡愁的游子却骑着一匹延滞归期的瘦马,在沉沉的暮色中向着远方踽踽而行。此时,夕阳正西沉,撒下凄冷的斜晖,本是鸟禽回巢、羊牛回圈、人儿归家的团圆时刻,而游子却仍是“断肠人在天涯”,此时此刻、此情此景,漂泊他乡的游子面对如此萧瑟凄凉的景象,怎能不悲从中来,怎能不撕心裂肺,怎能不柔肠寸断!一颗漂泊羁旅的游子心在秋风中鲜血淋淋……

马致远就是以这样一支极为简短的小曲,表达了难以尽述的内蕴,形象地描绘出天涯游子凄楚、悲怆的内心世界,给人以震撼人心的艺术感受。

阅读练习

1.《天净沙秋思》是一首散曲中的______。天净沙是______,秋思是散曲的______。

2.《天净沙秋思》作者______,是______代著名______作家、______家。他与_______、_______、_______被称为“杂剧四大家”。他的《天净沙秋思》被称为“___________”。

3.全曲中,暗含题中“秋”字的三个最直接的景象是: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 与“夕阳”相呼应的是:“________”,与“天涯”相呼应的是:“________”,最能触发旅人(游子)思乡之情的景物是:“________”。 体现“思”字的一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对这首曲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

A.这首曲的题目叫“秋思”,“秋思”的意思是“秋天的思考”。

B.“枯藤”句中的“枯藤”、“老树”是最有特征性的秋景,给人以萧条、寂寞、悲凉的感觉。

C.“小桥”一句读来令人亲切,可仔细想去,却更增添了“断肠人”的愁绪。

D.“断肠人”句中的“断肠人”是一位“离人”,“天涯”即“极远的地方”。

5.对这首曲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

A.前三句十八个字,写了九种景物,有静有动、有声有色,而加在名词前的定语则体现了诗人对那些景物的独特感受。

B.这首小令,写景由近到远,感情抒发由浅入深,开头一句“枯藤老树昏鸦”是诗眼。

C.这是一幅秋景图,又是一幅绝妙的秋思图。图中有景有人,人和景都是经过作者精心选择的,最能表现“秋思”。

D.这首小令用极有限的字句,塑造了极丰富的意象;人与物结合,情与景交融,有一种动人心魄的力量。

6.对这首曲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此曲的前三句选取了富有特征的九种事物组成了一幅深秋的景色图。

B.第二句描写诗人所见异乡的幽美、恬静的景象,越发使人感到孤独。

C.从整个构图来看,前四句写景,末一句写人。景物是背景,人是主体。写景是为了烘托人。

D.从此曲的题目来看,作者所要表达的是对秋的伤感,而并无思乡之情。

参考答案:

1.小令 曲牌名 题目

2.马致远 元 戏曲 散曲 关汉卿 王实甫 白朴 秋思之祖

3.枯藤 老树 西风 昏鸦 古道 人家 断肠人在天涯

4.A

赏析古诗第6篇

关键词:赏析 古诗词 教学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6097(2014)10-0056-02

作者简介:于葆青(1969―),山东成武人,硕士,中学高级教师,山东省成武第二中学语文教师。研究方向:中学语文教学。

古诗词是中华民族文化的瑰宝,是我国古代文学史上一颗璀璨的明珠,它积淀着中华民族深厚的历史文化传统和丰富的民族情感,是人类家园中永不老去的童心梦幻,是文学的源头,是艺术审美金字塔的顶端,它以细腻的感情、丰富的内容、和谐的音韵、优美的意境熏陶感染着一代又一代华夏儿女。学生学习古诗词,不仅能陶冶道德情操,而且可以培养他们对语言文字的理解感悟能力。

《语文课程标准》对古诗词教学提出的目标是“诵读古诗词,有意识地在积累和运用中,提高欣赏品味和审美情趣”。根据这一精神,结合多年的教学实践,笔者谈谈自己是从哪几方面进行古诗词赏析教学的。

一、理解诗词大意,整体感知内容

赏析古诗词最基本的就是正确理解诗词中词语、句子的意思,进而从整体上感知诗词的内容,这是我们赏析诗词的基础。在教学这一环节时,可以出示这样的问题让学生思考:诗词中的某个词或某句话有几层意思?你能说出来吗?你能用自己的话描绘出诗词中某句话所写的景色吗?

如:在教学王维的《使至塞上》时,笔者出示了以下问题:1.“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共有两层意思,你能说一下吗?2.“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意境优美,你能用自己的话描绘出它所展示的景象吗?通过思考以上问题,学生们很轻松地把这首诗的大意理解透彻了。所以,一首诗词就是一个有机的整体,无论是叙事、抒情,还是议论、言志,表达的都是完整的意思。虽然受语言古今差异等影响,要让现在的学生完全理解古诗词句子的意思有一定难度,但入选教材的诗词都是经典名篇,大都通俗易懂,即使是千百年后的学生,通过自学和老师的引导也能读懂诗词的大意,再联系诗词的“上下文”去理解个别字词的意思,就可以水到渠成。基于古诗词大意去辨析字词意思,不仅易于理解,还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二、体会诗词感情,走近作者心理

古诗词以其凝练的语言、和谐的韵律、浓缩的情感、醉人的意境,在文学的宝库中熠熠生辉,欣赏前人留给我们的诗词瑰宝是一种精神享受。李渔在《窥词管见》中对抒情作了精辟的论述:“词虽不出情景二字,然二字亦分主客,情为主,景是客。说景即是说情,非借物遣怀,即将人喻物。有全篇不露秋毫情意,而实句句是情、字字关情者。”由此可见,抒情是诗词最基本的特点。诗词的创作过程始终伴随着诗人感情的激动,是其强烈感情的产物。为了让学生准确地体会作者的感情,教师应该尽可能多地让学生了解诗人的经历和创作风格。像读李煜的词,我们就要明白他由一国之君沦为阶下囚的经历,这样才能真正体会他作品中的深重忧愁;读李清照的词,就要知道她前期、后期不同风格形成的原因。另外,古人用一些特定的表达方式来传递某种特有的情绪,像用折柳表达送别之情,借明月抒发思乡之情,寄秋风以表忧愁等,也应让学生了解。如果学生头脑中有了以上这些基本知识,再结合诗词的具体内容,就能准确地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从而和作者产生情感共鸣。

如:笔者在教学李清照的《醉花阴》时,首先让学生明白这首词是她哪个时期的作品,再让学生结合全词看看是否确实体现了她前期的创作风格,是从哪几句话中看出来的。课堂上,学生通过思考与讨论,将作者的内心情感体会得淋漓尽致。

三、赏析诗词名句,陶冶精神世界

古诗词中的名句,有的主旨深刻,催人奋进;有的感情细腻,感人至深;有的景色宜人,令人赏心悦目。欣赏这些名句,对提高学生的文学修养,陶冶学生的性情,丰富学生的精神生活,都有很深刻的意义。在教学这一环节时,笔者主要提示学生从这几个角度进行分析: 1.这句话运用了哪种修辞方法?有何作用?2.这句话运用了哪种写作手法?有何作用?3.这句话中哪个字用得好?好在哪里?4.这句话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或描绘了怎样的画面?抑或营造了一种怎样的意境?

如:赏析“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这句诗时,可引导学生主要从动词运用的角度去分析:一个“争”字,让人感到春光的难得与宝贵;而不知是谁家檐下的燕子,此时也正忙个不停地衔泥做窝,用一个“啄”字,来描写燕子那忙碌而兴奋的神情,似乎把小燕子也写活了。这两句着意描绘出莺燕的动态,从而使全诗洋溢着春的活力与生机。

通过对名句的赏析,不但训练了学生的理解、分析、想象、表达等能力,而且也使学生得到了美的享受,陶冶了性情。

四、学习诗词技法,指导学生写作

优美的古诗词不仅在感情、意境方面能感染人、打动人,其突出的表现手法更需要学生学习与掌握,这对学生写作水平的提高有很大的帮助。诗词的表现手法是很多的,像托物言志、借景抒情、象征、想象等。在进行这方面的教学时,笔者主要提示学生这样思考:诗中运用了何种手法?为什么运用这种手法?当这些问题解决后,笔者再让学生尝试着运用这种手法写作。如张九龄《望月怀远》:“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一轮皓月从海上冉冉升起,展现出一派无限广阔壮丽的动人景象。洁白的月光,照着我也照着远在天涯的亲人。月光勾起了诗中人的无尽思念,遥隔天涯的远人,此时可能也在对月相思吧。两地离愁,不能一处,是多么的痛苦;两人相思,同时望月,又是多么的甜蜜!这样,就达到了学以致用,指导写作的目的。

古诗词是中华文化中的灿烂瑰宝,是铭刻于华夏儿女精神世界中的独特符号。中华民族历来有注重古诗词学习的传统,通过学习古诗词,学生更能体会中国古代诗词的博大精深,更能激发学生对祖国语言的热爱之情,增强其民族自信心、自豪感,从而促进学生人格的完善。在传承民族精神财富的同时,我们也需要创新教学策略,提高教学效率,让每一个炎黄子孙更亲近古诗词,更热爱古诗词。

当然,古诗词作为中华文化中最精致、最灿烂的一页,是整个中学语文教材中不可缺少的内容,因此,培养学生的古诗词鉴赏能力是十分重要的。当然,古诗词的鉴赏方法多种多样,远不止上文所提及的几种,更好的方法还有待广大语文教师不断积累和总结。

参考文献:

[1]张悦群.沐浴在古代诗歌的阳光中――新课标下古代诗歌教学的新思考[J].语文教学通讯(初中刊),2005,(12).

赏析古诗第7篇

一、 主旨情感型

这种题型主要考查我们对诗歌主题思想和作者情感态度的领悟。解答这类题目,要用一句话概括诗歌形象的特点,并根据所描写的形象特点推断诗人的情感态度。

常见提问方式:这首诗描写了怎样的景物?营造了怎样的氛围?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情感?或者这首诗塑造了怎样的形象,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答题格式:这首诗通过( )形象或景物,写出了( )的情境或氛围,表达了诗人( )的思想感情。

应答材料:(情感类)忧国忧民,或怀古伤今,或建功立业,或忆友怀旧,或思念亲人,或寄情山水,或怀才不遇,或蔑视权贵,或相知相见,或离情别恨。

例 (2011年・滨州)阅读下面诗歌,按要求回答问题。

次北固山下

【唐】王 湾

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问: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参考答案 思念故乡

二、 表现手法类

这种题型主要考查我们对诗歌表现手法的赏析和领悟能力。解答这类题目,要从诗歌的整体构思上来把握,不能只答其中一句所运用的修辞手法。找出全篇诗歌所用的表现手法后,还要结合具体的诗句分析一下运用的好处。

常见提问方式:这首诗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或这首诗运用了怎样的艺术手法?或诗人是怎样来抒发自己的情感的?

答题格式:这首诗运用了( )的手法,表达了诗人( )的思想感情。

应答材料:比喻、拟人、借代、对偶、夸张、对比、象征、比兴、托物言志、动静结合、情景交融、借景抒情、直抒胸臆、烘托渲染、小中见大、虚实相间、怀古伤今、借古讽今。

例 (2011年・四川)阅读下面的诗,完成下题。

武 陵 春

李清照

风住尘香花已尽,日晚倦梳头。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 闻说双溪春尚好,也拟泛轻舟。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

问:全词是如何表现作者对故人的思念这份“浓愁”的?

参考答案 作者先用“日晚倦梳头”和“欲语泪先流”两个外在的行为具体地表达了她内心的浓重哀愁;用形象的比喻(“载不动”的愁),抒发愁之重,重得无法承载。

三、 想象描述类

这种题型主要考查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和对所描述画面的想象能力。解答这类题目要在读懂诗歌、理解内容的基础上,发挥联想和想象,扣住画面,抓住形象,用诗化的语言加以描述,不能偏离诗歌的意境、主题和诗人的情感。

主要提问方式:这首诗展现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请用你的话把诗中的画面描绘出来。

例 (2011年・兰州)阅读下面的诗,完成下题。

兰溪棹歌①

戴叔伦

凉月如眉挂柳湾,越中山色镜中看。

兰溪三日桃花雨,半夜鲤鱼来上滩。

【注释】①兰溪,在今浙江兰西县西南。棹(zhào)歌:船歌。

问:“半夜鲤鱼来上滩”一句极为生动传神,写活了诗歌意境,请你发挥想象,对这句诗的画面加以描写。

参考答案 示例:鱼抢春(新)水,(调皮地)涌上溪滩,(拨鳍摆尾)啪啪蹦跳。

4. 品味炼字类

这类题主要考查我们对精练词语的感悟能力。解答时,要抓住诗歌中的关键词语来点评,可以从词性、色彩、修辞,以及所表达的思想感情上去把握它的的内涵。值得提醒的是,分析是要结合全诗的意境和作者的情感去回答,不能孤立地谈这个词的作用。

常见提问方式:这首诗中“某”词为什么不能换成“某”词?这个词为什么用得十分传神?这个词在诗中有什么特定的含义?你最欣赏的是哪个字?请赏析。

例 (2011年・江苏)阅读下面一首唐诗,按要求答题。

使至塞上

王 维

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

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

问:颈联中的“直”、“圆”两字用得十分传神,请说说它们的好处。

参考答案 “直”字,表现了打磨孤烟的劲拔、坚毅之美(1分);“圆”字,给人以亲切温暖而又苍茫的感觉(1分)。这两个字不仅准确地描绘了塞外雄奇壮观的自然之景,而且巧妙融入了诗人的孤寂情绪。(1分)(意思对即可)

五、 名句赏析类

这类题主要考查学生对诗歌中被后人传诵的名句的理解和赏析能力,解答时要结合诗歌的主题和作者的意图。

常见提问方式:这句诗历来为人们所推崇,原因是什么?如何理解画线的千古名句?你从这句名诗领悟到什么人生哲理?这句话在现在赋予了什么新的含义?你最喜欢诗中的哪一句,说明理由。

例 (2011年・江苏)阅读古诗《雁门太守行》,完成下题。

雁门太守行

李 贺

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

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

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

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

问:“黑云压城城欲摧”是千古名句,试分析其成为名句的原因。

参考答案 示例一:运用比喻、夸张手法,渲染了敌军兵临城下的紧张气氛和危急形势。

赏析古诗第8篇

作者简介:于葆青(1969―),山东成武人,硕士,中学高级教师,山东省成武第二中学语文教师。研究方向:中学语文教学。

古诗词是中华民族文化的瑰宝,是我国古代文学史上一颗璀璨的明珠,它积淀着中华民族深厚的历史文化传统和丰富的民族情感,是人类家园中永不老去的童心梦幻,是文学的源头,是艺术审美金字塔的顶端,它以细腻的感情、丰富的内容、和谐的音韵、优美的意境熏陶感染着一代又一代华夏儿女。学生学习古诗词,不仅能陶冶道德情操,而且可以培养他们对语言文字的理解感悟能力。

《语文课程标准》对古诗词教学提出的目标是“诵读古诗词,有意识地在积累和运用中,提高欣赏品味和审美情趣”。根据这一精神,结合多年的教学实践,笔者谈谈自己是从哪几方面进行古诗词赏析教学的。

一、理解诗词大意,整体感知内容

赏析古诗词最基本的就是正确理解诗词中词语、句子的意思,进而从整体上感知诗词的内容,这是我们赏析诗词的基础。在教学这一环节时,可以出示这样的问题让学生思考:诗词中的某个词或某句话有几层意思?你能说出来吗?你能用自己的话描绘出诗词中某句话所写的景色吗?

如:在教学王维的《使至塞上》时,笔者出示了以下问题:1.“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共有两层意思,你能说一下吗?2.“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意境优美,你能用自己的话描绘出它所展示的景象吗?通过思考以上问题,学生们很轻松地把这首诗的大意理解透彻了。所以,一首诗词就是一个有机的整体,无论是叙事、抒情,还是议论、言志,表达的都是完整的意思。虽然受语言古今差异等影响,要让现在的学生完全理解古诗词句子的意思有一定难度,但入选教材的诗词都是经典名篇,大都通俗易懂,即使是千百年后的学生,通过自学和老师的引导也能读懂诗词的大意,再联系诗词的“上下文”去理解个别字词的意思,就可以水到渠成。基于古诗词大意去辨析字词意思,不仅易于理解,还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二、体会诗词感情,走近作者心理

古诗词以其凝练的语言、和谐的韵律、浓缩的情感、醉人的意境,在文学的宝库中熠熠生辉,欣赏前人留给我们的诗词瑰宝是一种精神享受。李渔在《窥词管见》中对抒情作了精辟的论述:“词虽不出情景二字,然二字亦分主客,情为主,景是客。说景即是说情,非借物遣怀,即将人喻物。有全篇不露秋毫情意,而实句句是情、字字关情者。”由此可见,抒情是诗词最基本的特点。诗词的创作过程始终伴随着诗人感情的激动,是其强烈感情的产物。为了让学生准确地体会作者的感情,教师应该尽可能多地让学生了解诗人的经历和创作风格。像读李煜的词,我们就要明白他由一国之君沦为阶下囚的经历,这样才能真正体会他作品中的深重忧愁;读李清照的词,就要知道她前期、后期不同风格形成的原因。另外,古人用一些特定的表达方式来传递某种特有的情绪,像用折柳表达送别之情,借明月抒发思乡之情,寄秋风以表忧愁等,也应让学生了解。如果学生头脑中有了以上这些基本知识,再结合诗词的具体内容,就能准确地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从而和作者产生情感共鸣。

如:笔者在教学李清照的《醉花阴》时,首先让学生明白这首词是她哪个时期的作品,再让学生结合全词看看是否确实体现了她前期的创作风格,是从哪几句话中看出来的。课堂上,学生通过思考与讨论,将作者的内心情感体会得淋漓尽致。

三、赏析诗词名句,陶冶精神世界

古诗词中的名句,有的主旨深刻,催人奋进;有的感情细腻,感人至深;有的景色宜人,令人赏心悦目。欣赏这些名句,对提高学生的文学修养,陶冶学生的性情,丰富学生的精神生活,都有很深刻的意义。在教学这一环节时,笔者主要提示学生从这几个角度进行分析: 1.这句话运用了哪种修辞方法?有何作用?2.这句话运用了哪种写作手法?有何作用?3.这句话中哪个字用得好?好在哪里?4.这句话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或描绘了怎样的画面?抑或营造了一种怎样的意境?

如:赏析“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这句诗时,可引导学生主要从动词运用的角度去分析:一个“争”字,让人感到春光的难得与宝贵;而不知是谁家檐下的燕子,此时也正忙个不停地衔泥做窝,用一个“啄”字,来描写燕子那忙碌而兴奋的神情,似乎把小燕子也写活了。这两句着意描绘出莺燕的动态,从而使全诗洋溢着春的活力与生机。

通过对名句的赏析,不但训练了学生的理解、分析、想象、表达等能力,而且也使学生得到了美的享受,陶冶了性情。

四、学习诗词技法,指导学生写作

优美的古诗词不仅在感情、意境方面能感染人、打动人,其突出的表现手法更需要学生学习与掌握,这对学生写作水平的提高有很大的帮助。诗词的表现手法是很多的,像托物言志、借景抒情、象征、想象等。在进行这方面的教学时,笔者主要提示学生这样思考:诗中运用了何种手法?为什么运用这种手法?当这些问题解决后,笔者再让学生尝试着运用这种手法写作。如张九龄《望月怀远》:“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一轮皓月从海上冉冉升起,展现出一派无限广阔壮丽的动人景象。洁白的月光,照着我也照着远在天涯的亲人。月光勾起了诗中人的无尽思念,遥隔天涯的远人,此时可能也在对月相思吧。两地离愁,不能一处,是多么的痛苦;两人相思,同时望月,又是多么的甜蜜!这样,就达到了学以致用,指导写作的目的。

优秀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