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优秀范文 军事医学论文

军事医学论文赏析八篇

时间:2022-05-03 18:45:18

军事医学论文

军事医学论文第1篇

2010年9月13日至15日,全军医学科学技术大会在北京隆重召开。这是5年一次的军事医学盛会,群贤毕至、群英荟萃,党、国家和军队领导人高度重视,亲临会议。大会总结“十一五”,部署“十二五”,举办高端论坛,进行科委会换届。总后勤部卫生部、国家科技部、国家卫生部等8部门联合出台《关于进一步深化军民融合,全面推进医学科技创新发展的若干意见》。这是一次具有里程碑意义的重要会议,为在新的更高起点上推进我军医学科技自主创新,引领全面建设现代卫勤科学发展指明了方向。

新华军事评论员郑文浩点评:这是一次推进我军医学科技自主创新的“头脑风暴”。尽管医学科技技术不像隐形战机那样引人注目,但在部队整个后勤体系中也有着重要的战略地位。

有效实施青海玉树地震等灾害应急医学救援

2010年4月14日青海玉树地震发生后,军队和武警卫生系统闻令而动,迅即组派25支卫勤分队、2025名卫生人员奔赴救灾一线,累计诊治伤病员7.3万人次、开展手术2905例,实现了地震伤病员和高原病患者“零死亡”,为夺取抗震救灾胜利作出重要贡献。

2010年8月8日,甘肃舟曲发生特大山洪泥石流灾害,军队卫生系统从和军事医学科学院等单位抽组249名卫生人员,赶赴灾区开展紧急医学救援,累计接诊伤病员6665人次,消杀环境面积196万平方米。

此外,军队卫生系统在2010年还有效组织了江西、东北抗洪抢险和日遗化武南京移动式销毁卫勤保障,出色完成了上海“11・15”和四川道孚“12・5”火灾伤员医疗救治任务。

新华军事评论员郑文浩点评:可见我军应急医疗保障的快速反应程度,这不但有平时意义,而且更具战时意义。

军队医疗保障制度改革取得新成效

为深入了解基层卫生建设和官兵医疗保障情况,总后勤部首长、卫生部领导先后带队赴部队调研,认真倾听广大官兵和老干部的意见建议,着力解决存在的突出矛盾问题,大幅提高各级医疗卫生单位和各类人员卫生事业费标准,首次建立了军职干部人员标准。全军医疗卫生机构认真贯彻落实“一卡通”、“双体系”、“两个目录”等医改新举措,深入开展全军医院“医疗质量管理年”和“健康军营行”活动,在总医院召开了军队师级以上医院管理创新研讨会,大力推进研究型医院建设;组织召开了军队医院对口支援新疆、地区县医院任务部署会,启动新一轮对口支援工作,使西部地区的受援医院总数达到了130所,其中新疆、的受援医院数量增长了1倍。

新华军事评论员郑文浩点评:同社会的医疗保障制度改革一样,军队的医疗保障制度改革也在平稳推进。不回避矛盾问题,积极倾听基层意见,改革已至攻坚阶段。

出色完成国际人道主义医学救援任务

海地地震发生后,2010年1月24日~2月10日,以南京总医院为主体,军事医学科学院、第二军医大学、第302医院等单位参与抽组的医疗防疫救护队一行40人万里驰援,累计救治伤病员近4000人次,开展手术156例,赢得了国际社会和海地人民的高度赞誉,受到了四总部通报表彰。

2010年9月20日~10月15日,以总医院、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为主体,军事医学科学院、第302医院等单位参与抽组的68人医疗救援队,赴巴基斯坦洪水重灾区执行医学救援任务,累计接诊患者8581人次、开展手术116例,成功救治了联合国失事直升机伤员,有力支援了巴基斯坦抗洪救灾,增进了中巴友谊。

新华军事评论员郑文浩点评:开展国际人道主义救援是中国军队履行“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神圣使命的重要行动。

圆满完成上海世博会和广州亚运会卫勤保障任务

上海世博会期间,军队卫生系统主要承担了“三防”医学救援备勤和任务部队卫勤保障任务,以及世博园区医疗服务和安检任务。200多天里,全体卫勤官兵出色完成了各项任务,成功救治了20多位脑外伤、急性胰腺炎、心肌梗死等危重伤病员。

广州亚运会期间,军队卫生系统承担起了“三防”医学救援备勤、任务部队卫勤保障和驻馆医疗服务任务,先后接诊各国官员、运动员、志愿者千余人,成功救治了颈椎受伤的哈萨克斯坦运动员多尔申古娜等一批重症伤病员。

新华军事评论员郑文浩点评:只有亲临世博会和亚运会的现场,才能感受到军队卫生系统卫勤保障任务的艰巨性。在中国大型国际活动中,军队卫勤已经成为不可缺少的力量。

成功举办第一届泛亚太军事医学大会

2010年10月26日~29日,第一届泛亚太军事医学大会在北京隆重召开,来自33个国家和3个国际组织的312名代表参加了会议。会议以“加强地区合作,提高亚太地区军队卫勤保障能力”为主题,成功举行了泛亚太地区工作组全体委员会议、主会场学术报告、卫生装备展览等活动,组织参观了总医院、军事医学科学院,现场观摩了北京卫戍区某部卫勤综合演练和野战方舱医院展开。会议期间,我军卫勤领导与25个国家和国际组织代表进行了坦诚务实的双边会谈,正式成立了国际军事医学委员会泛亚太地区工作组,总后卫生部张雁灵部长当选首任主席。这次大会的成功召开,积极推动了泛亚太地区军事医学交流合作,有力提升了我军在国际军事医学领域的话语权和影响力。

新华军事评论员郑文浩点评:从参与国际交流到主导国际交流,可见中国军队。包括卫勤部门的开放与自信。

军事医学科技创新取得新突破

南京总医院主持完成的“肠功能障碍的治疗”和第四军医大学主持完成的“中国军人医学与心理选拔系统及标准”,双双荣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十一五”期间,军队卫勤共获得全国医药卫生系统7项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中的6项。海军医学研究所进行的模拟480米氦氧饱和潜水实验取得了成功,以空军某型运输机为平台改装研制的我军首架卫生飞机首次投入使用,由第三军医大学等单位联合研制生产的我军首列卫生列车在唐山顺利下线。胡主席先后签署命令、通令,授予总医院卢世璧“模范医学专家”荣誉称号,给孟卫平等5人记一等功。

新华军事评论员郑文浩点评:今后这样的“首次”会越来越多。

成功组织2010系列重大演训活动

2010年8月31日~11月26日,海军866医院船赴亚丁湾和吉布提、坦桑尼亚、肯尼亚、塞舌尔、孟加拉5国,为我护航官兵、驻外使领馆和中资机构人员以及亚非五国民众提供优质医疗服务,共诊治1.7万人次、开展手术97例,探索了医院船遂行远海多样化军事任务的新模式,展示了中国军队维护和平、关爱生命的良好形象。

2010年11月17日~12月1日,“和平天使-2010”中国与秘鲁人道主义医疗救援联合作业在秘鲁首都利马举行。联合作业分交流培训、救援演习和医疗救助3个阶段进行。中秘两军医务人员携手在利马市郊的特里翁弗贫民区展开了为期5天的义诊活动,共诊治病人4100多人次,开展手术26例。这是我军首次与拉美国家军队进行联演联训,也是首次将对外军事援助和交流培训、联合演练、医疗服务相结合,创造了对外军事交流合作的新模式。

新华军事评论员郑文浩点评:外国民众会永远记住这些来自中国的“天使”。

数字化卫勤工程全面启动

2010年6月5日至6日,全军数字化医院疗养院建设研讨会在福州总医院召开。总后秦银河副部长出席会议并作了重要讲话。会议总结过去,谋划未来,吹响了全面实施数字化卫勤工程的号角。会后,迅即展开数字化医院疗养院建设试点,全面运行卫勤机关综合信息系统,成功研发卫勤应急组织指挥信息系统,升级改造全军远程医学系统,实现了远程会诊“全球通”、“全时通”、“动中通”和视频图像高清化;启动了军人电子健康档案建设,开通了“军医在线”健康教育网。

新华军事评论员郑文浩点评:未来不仅战场会数字化,后方医院也会数字化。

全面实施“双十双百双千”心理健康维护行动

军事医学论文第2篇

英文名称:Chinese Medical Equipment Journal

主管单位: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医学科学院

主办单位: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医学科学院

出版周期:月刊

出版地址:天津市

种:中文

本:大16开

国际刊号:1003-8868

国内刊号:12-1053/R

邮发代号:6-32

发行范围:国内外统一发行

创刊时间:1980

期刊收录:

Pж(AJ) 文摘杂志(俄)(2009)

核心期刊:

中文核心期刊(1992)

期刊荣誉:

联系方式

军事医学论文第3篇

    关键词:人文素质;培养;途径

    总部要求军医大学以“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适应新时期军队建设和高技术条件下局部战争需要,从事临床医疗工作的高级专门人才”为目标,明确办学宗旨。立足我国军事医学教育的国情,适应新军事变革的要求,我们不仅要加强军医大学生的医学知识和临床技能的培养,而且要注重对他们的战斗精神、道德情操、政治素质、沟通合作等人文素养的培养。遵循医学教育规律,根据军队医学人才的成长特点,积极探索军队医学生人文素质培养的途径。

    一、开展“案例评析,我思我谈”的教学活动

军队医学生的人文素质培养主要是通过课堂教学来完成,所以任课老师尽可能地以生动活泼、形式多样的教学方法来准备一堂课,激发起学生学习的动力。事实证明,案例式研发教学手段的效果较为明显。

    结合“白求恩大夫”“抗洪救灾”、支援“5.12汶川大地震”等英雄事迹,播放图文并茂的音像资料开展案例分析,进行研发式教学。回顾历史、立足现在,展望未来,学生们在英雄行为的激励下坚定听党指挥的政治决心,树立热爱祖国的崇高精神,确立服务人民的英雄气概,养成崇尚荣誉的道德品质,提高他们对科学精神、科学价值以及人文精神的认识和接受。例如,今年5月12日,组织学生们重温“5.12汶川大地震”纪实资料,就“灾难来临,军医职责是什么”的话题让学生们进行思考并讨论,充分认识医生的职业责任,体会到作为军人要随时做好“向前冲”的准备。之后共同阅读《人民日报》上刊登的文章《人民至上—中国共产党人创造汶川地震灾区抗震救灾恢复重建伟大奇迹》,灾区重建取得的成绩让学生们深深体会到党中央的“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坚定听党指挥的决心。

    案例研发式教学具有高度的仿真性,直观明晰。丰富多彩且不拘一格的案例增加了学生的知识量,对学生的情感冲击度大,教学目标容易达到,不过能否选择合适的案例资料对任课老师专业素养要求比较高。

    二、开展“时事进课堂,我观我想”的教学活动

作为未来卫勤保障的军事人才,军队医学生肩负的职责需要他们具备较强的政治素养。老师不仅要帮助他们增进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认知和认同,而且培养他们自觉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分析、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和习惯,以提高他们的政治素质,坚定政治信念。在《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程开课初始,可要求每一个学生就该课程某一章节的内容,选择各自感兴趣的政治、经济、文化或社会热点和难点问题,准备10-15分钟的“时事开讲”,让他们自己动手准备课件和讲稿,走上讲堂给同学们讲述自己对这个问题的思考、认识和体会。随后任课老师对开讲的内容进行点评,点评过程中注重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相关理论知识和党的最新理论相结合,加深学生对理论的理解和认同。从“问题”切入,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

    这种教学手段提高了学生们的创新思维能力、批判能力和综合素质,增进了教学双方的交流,对深入发掘学生的学习潜力、创造力具有重要开创意义。也让他们从中体会老师授课的辛勤付出,在今后的学习中更加努力学习。

    三、开展“主题演讲,我辩我论”的教学活动

结合军医大学生的学习特点及我军赋予的历史使命,以开展第二课堂《演讲•论坛》活动的形式,鼓励大学生从特定的意识取向和思维角度对所设定的主题内容进行理解、评论。在建党九十周年来临之即,组织学生以“庆祝建党九十周年,坚定党的理想信念”为主题的演讲比赛。比赛前,老师指导参赛选手阅读党的一些重要文献,让学生从名篇原著中了解党的历史发展史,结合现实选择相应的演讲题目进行准备。参赛的15名学员,将对党的热爱结合到自己的军校生活,声情并茂、慷慨激昂地进行了演讲,比赛选手的精彩表现不时赢得台下同学们的鼓掌叫好。

演讲比赛或辩论赛能受到了大学生的热烈欢迎,因为整个活动过程精彩纷呈、妙趣横生、气氛热烈、掌声跌宕,汇报内容让人耳目一新,让每位与会观众都轻松、愉快地享受了一次丰盛的人文知识大餐。

    四、开展“医生—病人角色转换”的社会实践活动

利用各种社会实践活动,身同感受,唤起军队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使他们认识到做一个合格的医生,不仅要拥有精湛的医术,而且必须具备高尚的医德,实现“主动学习”,自觉陶冶自身人文素养的良好局面。

    组织学生深入贫困地区开展医疗帮扶活动。利用寒暑假让学生参加学校或医院对边远贫困地区进行医疗扶贫等形式的医疗活动,给偏远乡镇或贫困农村的居民开展医疗服务、环保科普等活动,提供免费健康查体,进行基本医疗护理、环保知识的讲座,将健康手册发放到居民手里等。通过亲身体验医疗活动,让军队医学生初步感受到作为一名合格医生必备的医学专业知识和基本的人文素养。  组织学生深入医院开展医德医风社会实践活动。例如,将50个同学分为18个小组,分别到西安交大第一、第二附属医院、西安市急救中心、西安市肿瘤医院等单位,通过了解医院概况及管理状况,与患者医务人员交谈,并指派一名学员挂普通号就诊,亲身体验医患关系的和谐度,了解该院医德医风、管理状况是否真正体现了“以病人为中心”的理念。返校后,任课老师组织学生进行交流和小结,各小组通过制作的幻灯介绍交流了活动开展的基本情况,结合学习《军人思想道德修养和医学伦理学》课程的知识,分析思考到医院调查的所见所闻,畅谈收获和体会。

参加活动的学生普遍反映,通过走出校门,了解目前医疗工作状况,亲身体验医患关系,对掌握医学伦理学的理论知识、培养良好的医德素质、增强组织活动能力是非常有益的。但是社会实践活动时间有限、不持续,学生的体验显得较为粗浅、不连贯,理论与实践融会贯通可能达不到预期目标。

五、师生交流,合理调整人文选修课程的设置

为了全面提高军队医学生的人文素质,除了开设教育部和总政部要求的思想政治教育课程以外,任课老师“坐下来”同学生交流,了解学生的生活和思想状况,贴近学生的知识需求,根据军队医学生的特点和需求,以促进学生知识、技能、情感全面和谐发展为原则,开设相应的人文素质选修课和跨专业通

识选修课。针对学生的不同层次学习要求,综合考虑开设了包括中西文化比较、世界政治经济、哲学、心理学、音乐治疗等课程的人文素质选修课,而跨专业通识选修课主要包括自然科学类、语言类、管理类等。设置这些选修课程都需要通过多次、多方考证,是否有利于学生形成合理的知识结构,是否有利于帮助学生获得基本的临床技能,是否有利于学生形成良好的职业素养和道德品质。

    每一学期结束,通过学生投票,选出最受欢迎的选修课程,然后组织老师们也来感受这些课程及其任课老师的魅力,以便学习改进自己的教学工作。

合理设置人文选修课,为的是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拓宽学生知识面,加强学生复合型素质培养。不过学生在选择课程时,更多地是凭个人喜好或考核容易通过为原则,缺乏通盘考虑和理性思考,不利于个体形成合理的知识结构,也容易导致某些选修课学生抢着报、有些选修课报冷门的现象出现。

综上所述,任何一种教学手段或途径既有长处,也存在不足之处。在培养军队医学生人文素质的过程中,我们需要扬长避短,综合运用形式多样的教学手段或途径,注重针对性、鲜活性、有效性。

    参考文献

军事医学论文第4篇

军事医学的认识客体主要指军人健康状态和伤病状态及其维护、转归机制、路径。军事医学的认识客体与认识主体相对应,构成军事医学认识活动的基本要素。军事医学认识客体具有3方面的属性,即客观性、对象性和社会历史性。军事特殊环境、特殊岗位及特殊人群的健康和伤病是军事医学实践和认识的客体,首先具有客观性,即无论有没有认识主体,只要发生战争,它们都必然发生和存在。其次军事医学认识客体具有对象性,即什么事物成为军事医学的研究对象,不仅取决于它本身的性质和状况,还取决于军事医学的认识主体;在军事医学认识主体尚无需要和可能对其进行认识、没有进入认识主体的视野范围,以及没有同认识主体发生联系的客观事物,还不能称之为军事医学的认识客体。第三是社会历史性。主要是指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和认识水平的提高,军事医学认识客体呈现为一个动态变迁的过程,某些事物可能成为军事医学认识对象,某些认识客体则会逐渐淡出。此外,随着战争形态的演变,既有新的损伤类型的出现,也有多种损伤复合的情况,军事医学认识客体整体上呈现出多样化和复杂化的发展趋势。

军事医学的认识活动

军事医学从实践到认识的过程,主要有医疗预防防疫、研究开发、教学训练等3种途径。医疗预防防疫着重从实践到认识,获得感性认识的主要途径;研究开发则可以视作是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途径;教学训练可以看成是从理性认识回归到感性认识、促使实践发展的途径。经过医疗预防防疫、研究开发及教学训练的互动深化,军事医学作为一个特殊的医学领域渐趋复杂。战时医疗预防防疫作为最主要的军事医学实践,使感性认识和经验在不断积累中得到提炼和升华,成为军事医学认识活动的逻辑起点。为解决伤病防治疑难问题而进行的研究开发活动,将军事医学的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形成独特的多学科交叉学科领域。军事医学发展到一定阶段,随着认识对象的复杂化,就要求认识主体必须具备系统的军事医学专业知识,由此,通过教学训练使认识主体获得军事医学的系统理性认识,指导医疗预防防疫工作。在军事医学实践中,一般经验无法解决的疑难问题和共性问题,可以交由军事医学科研人员去探索。在实践基础上形成的认识,反作用于实践活动,通过二者间的往复迭代,逐步实现认识的深入和提高。实际上,军事医学的认识并不全部从实践开始,某些认识活动要求军事医学认识主体通过学习具备一定的知识基础,从而能够快速进入情况。

军事医学的认识结果

军事医学的知识体系是军事医学认识活动的结果,是长期积累的智慧结晶。它是以技术知识为主、具有科学特征、包含工程与管理等内容的知识体系。军事医学专著、教材,是知识体系最常见的表现形式,以此为标志,到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前后,现代军事医学学科体系已基本形成。随后,野战内科学、航天医学、核化生武器损伤卫生防护医学等学科逐步形成,军事医学成为一个独特的综合性医学分支体系。不同的国情、不同的军事体制,使得军事医学知识体系在不同国家呈现出不同的形态,前苏联的军事医学知识体系强调军事属性,相比而言,欧美军事医学更多地从医学本质出发,医学属性、技术特征比较明显。

军事医学的知识结构

在实践-认识过程中形成的军事医学知识体系,是以军事价值观为引导,包含科学、技术、管理等知识在内的复杂知识系统。各分支知识体系间相互关联和渗透,共同构成军事医学知识体系。从科学知识、技术知识、管理知识和价值观念4个维度解构军事医学的知识体系,有助于理解军事医学知识体系的层次结构,加深对军事医学系统属性的把握。

1军事医学科学知识

科学知识是人类通过认识而产生的成果,由科学概念、科学定律、科学理论、学科等所构成的一个整体。军事医学这一大系统包含科学知识,军事医学科学知识构成军事医学的科学子系统。关于生命、健康、疾病、损伤等领域的生理、病理认识和基础理论,是军事医学科学知识的重要组成部分。军事医学对损伤、修复机制,作业生理和调控因子以及卫勤理论等的认识结果,构成军事医学的科学基础。诸如军事病理学、军事毒理学、军事劳动生理学、军事放射医学、军事医学心理学等是军事医学实践的应用理论基础。军事医学科学知识的纵深探索,是解决军事医学技术、工程难题的根本途径,是实现军事医学代际跨越的关键。

军事医学科学知识作为医学的组成部分,彼此之间存在着密切的互动关系。一般医学作为军事医学的发展基础,在长期的实践探索和历史积累中,为军事医学提供了丰富的知识本底。同时,战争中创伤和疾病的群体聚集性,为军事医学提供了丰富的实践条件,个别领域甚至形成优势发展领域,从而有机会“反哺”一般医学,并提升一般医学发展的速度。例如,军事医学对烧伤的研究远远领先于一般医学;军事医学对核化生损伤的救治研究,也对一般医学的“短板”进行了某种程度上的有益补充。

2军事医学技术知识

军事医学技术知识与军事医学的目的直接关联,是实现战斗力保护、再生、提高的直接手段。军事医学的实践性特征,使技术知识成为在军事医学知识体系的主体部分。军事医学技术知识子系统的形成,主要有两种途径。首先,是一般医学技术在军事中应用,这类军事医学技术知识是传统经验总结和积累的结果。其次,野战条件下的需求产生特殊技术,这些技术知识是对军事医学科学知识的应用和物化。军事医学技术知识在传统伤病救治经验的基础上,逐步扩展到现代的健康保护、能力强健领域。

军事医学技术知识的表现形式包括有形的技术,如器材、装备、试剂、药品等;作为过程的技术,如监测技术、诊断技术、治疗技术、代用技术;作为知识的技术,如方法、程序、规程、标准、条例、手册等。与科学知识的纵深发展不同,军事医学技术知识往往以解决实际问题为导向,是横向多个领域的智慧融合体。此外,与科学知识的主要来源不同,军事医学技术知识既有来自于研究机构的原创性技术突破,也有医疗、疾病预防控制等单位的改进型的技术创新。发展军事医学技术知识,既要重视实物性技术的生产,更强调非实物形式技术的发展。实物性技术往往发挥直接作用;但是作为软技术的标准、规范、条例等知识,能够起到连接、转换、整合作用,在军事医学实践中可以发挥放大的效用,这一点值得重视。

3军事医学管理知识

与科学知识、技术知识不同的是,军事医学管理知识以军事医学实践和认识活动为对象,认识客体的客观性相对较弱。军事医学管理知识,与技术知识中的程序性、规范性知识有一定相似性。由于其受众是军事医学的认识主体,因此其作用的非线性影响要更强一些。军事医学管理知识,可以从内、外两个层面进行剖析。通常所指的军事医学管理,是军事医学系统内部的管理,军事医学的认识活动在进入社会化发展阶段后,伴随着组织活动形成的认识,凝聚为内层的军事医学管理知识。与军事医学的医疗、教学、科研3种认识活动相应,军事医学管理知识又可以分为军事医学医疗管理、军事医学教学管理、军事医学科技管理知识等3个分支。同时,军事斗争和军队建设过程中,包括军事医学在内的军队卫生资源的计划、组织、协调与控制活动,形成了卫生勤务这种外部形态的管理行为,包括军队医院管理、教育管理、科技管理、卫生防疫管理、卫生防护管理和药品器材管理等。卫生勤务管理组织行为更加宏观,知识覆盖面更广。但从本质上,与军事医学管理知识存在紧密的内在联系。如图1所示。通过对军事医学管理知识的系统研究,从内外分层的角度进行剖析,有助于理清卫生勤务与军事医学的相互关系。卫生勤务的本质是管理行为,是广义上的军事医学管理活动;而军事医学则是包含着科学探索、技术发明、管理活动的综合性行动。从医学本体看,它是军事医学;从军事角度看,则成为满足军事需求的卫生勤务。

4军事医学价值观念

军事医学价值观念,是价值观在军事医学认识活动中的具体体现,是军事医学共同体世界观、人生观的提炼和升华。与军事医学科学、技术、管理知识相比,军事医学价值观念更强调其对认识主体的意识导向性。军事医学价值观念作为军事医学科学技术共同体秉承的理念和信条,甚至没有实物形式的客观存在,却在无形之中引导、影响着军事医学认识活动的发展趋势和方向。军事医学的价值观念,受到来自军事和医学两方面的直接影响。无论是军事还是医学,都是两面性非常突出的价值实践体系,军事医学秉持正确的价值导向,牢记以军人为本、救死扶伤的人道主义理念,可以尽量减少“双刃剑”给人类所造成的危害。

军事医学的组织结构

军事医学的组织结构是构成军事卫勤体制的一部分。与军事医学实践活动漫长的历史相比,军事医学组织结构形成的历史相对较短。军事医学的组织结构与军事医学认识的集团主体同步发展,到19世纪,军事医学组织结构才逐步完善起来。军事医学组织结构,是与一定历史时期军事斗争形式相适应的产物。军事医学实践活动的变化,必然导致军事医学组织结构发生相应的变化。目前,军事医学组织结构的主体格局,总体上与机械化战争相适应;军事医学科学研究机构的设置和布局,以战伤救治、维护健康目的为主;军队医疗机构、疾病预防控制机构、教学训练机构的设立,与传统机械化战争卫勤需求相适应。在已经到来的信息化时代,以“瘫痪”敌方作战能力为目标的战争样式逐步替代过去以杀伤有生力量为目标的战争样式、损伤类型构成的变化,军队编程和有机构成的变化等,都会通过改变军事医学保障内容而使其组织结构发生改变。随着军队医疗保障体系精准化、可视化、远程化的发展走势,都会逐渐地改变军事医学的组织结构。此外,与军队的现代化程度和军队三军构成比例密切相关,不同国家的军事医学组织结构呈现出不同的模式,俄、美以及英、法、德等国军队医院体系、军事医学科研机构、军事医学教学训练机构的设置各具特色,构成比例不尽相同。

军事医学的结构模式

军事医学经过长期的发展,逐步成为今天的现代军事医学结构体系。军事医学认识过程中,既有对一些基本问题的科学探索,也有技术层面的实践与应用,以及综合保障的军事医学工程;军事医学的科学、技术和工程认识结果三者之间,既有纵向的层次结构,也有横向的树状结构。

1军事医学的逻辑结构

军事医学系统作为一个以技术为主体的系统,具有技术系统演化的逻辑结构。军事医学的逻辑结构实际上也是一种特殊视角的系统结构。与层次结构注重实物主体不同,逻辑结构更强调要素或者子系统间的相互作用和相互关系。以关系本体构建起来的军事医学逻辑结构,相对难以明示。物质、能量、信息通过输入子系统,经过运作子系统的转换,形成响应的输出子系统,过程中呈现出复杂性特征。黑箱中的非线性相互作用,往往难以用还原论的思维来加以认识。但可以肯定的是,军事医学在演化发展过程中具有的涌现现象,如学科的涌现、技术的原创性等,实际上就是军事医学逻辑结构的产物。军事医学不仅有相对静止的层次结构,还有动态的逻辑结构,正是这种结构,赋予了军事医学作为生成系统的若干复杂性特征。

2军事医学的层次结构

军事医学的知识体系即学科体系,呈现明显的层次结构。军事医学学科体系可以划分为3个层次,一级子系统主要包括医学与军事学、管理学交叉形成的社会人文学科;医学科技在军事环境中应用形成的主体技术学科;围绕卫勤保障任务形成的综合保障学科。各部分根据内容还可进一步细分。如图2所示。此外,以军人为中心,对军事医学的研究任务进行层次划分,即人的身心(生理、心理)伤病层次的军事医学研究,人-生态(主要是指军人生活的社会与自然环境)-环境层面的军事医学研究,人-机-环境层面的军事医学研究。如图3所示。

3军事医学的树状结构

军事医学科学、技术、工程“三元”结构之间的相互联系所形成的整体结构,可以用树状模型加以直观描述(图4)。军事医学的科学理论是军事医学之树的根系,它的水平决定着军事医学的水平;军事医学技术则相当于军事医学之树的主干;而军事医学工程则为军事医学之树的树冠,包括枝叶、花朵和果实,它以众多的分支学科与外界即军事、科技、经济、社会环境保持着广泛的密切接触。一方面,军事医学科学通过军事医学技术“树干”,把科学“营养”传导到军事医学工程“树冠”;另一方面,军事医学工程“树冠”同军事、科技、经济、社会环境相互作用,吸收“太阳能和二氧化碳”,释放“氧气”,进行“光合作用”,既改善环境,又将外界的“能量”转化、滋养着枝叶、主干和根系,使军事医学之树常青,并结出丰硕的果实。

纵观漫长的发展历史,军事医学已从当初的萌芽状态发展壮大,逐步成长为医学的一个综合性分支学科。在这个过程中,军事医学的树状结构也在发生动态变化。一方面,随着环境的变化,某些旧支也在萎缩以至消亡;另一方面,新分支逐步涌现。在三防医学、航空航天医学等领域,这些综合性保障学科的分支,甚至还像榕树的气根一样,下垂入土形成独立根系,壮大了军事医学和一般医学体系。

结语

军事医学论文第5篇

[关键词] 苏区卫生文化 价值运用 思想政治教育

在苏区革命斗争和实践中,党领导人民逐渐造就的独具特色的苏区卫生文化,传承至今,成为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当前文化多元化背景下,担负着培养合格人才的高等院校大力弘扬苏区卫生文化,有利于大学生坚定理想信念、明确自身使命、提升职业素质,满怀信心地投入到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伟大实践中去。

一、苏区卫生文化的精神内涵

(一)苏区卫生文化的界定。苏区艰难的战争环境,中国共产党的革命宗旨,土地革命的时代特征,中华民族的文化传统,共同决定了中央苏区卫生事业的特殊发展形态,即预防为主、医疗为辅的卫生事业;重视群众路线,依靠群众力量办卫生事业;中西医并用,以满足实际需要为发展方向。[1]中央苏区卫生事业的这种社会革命意识和现代政治意识兼而有之的特殊发展形态,对苏区卫生文化朝着符合无产阶级根本利益的方向发展有着根本性的影响。

在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根据地范围内,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作为最高纲领,广大军民顽强拼搏、浴血奋战,围绕“一切为了军民健康”的目标,在遵循中国革命特点的实践过程中所创立的具有无产阶级性质的新型卫生文化体系,是体现工农利益的卫生立法、卫生行政、卫生教育、医疗救治等意识形态的总和,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在卫生工作领域的必然产物。

(二)苏区卫生文化的三个特征。第一是阶级性,苏区卫生文化是为工农大众服务的卫生文化,集中体现了卫生工作者和广大指战员及劳苦大众在革命中形成的政治理想和信念等。苏区卫生工作者以“一切为了伤病员”为宗旨,时刻为伤病员及劳苦大众的生命健康服务,具有鲜明的阶级属性。第二是战时性,苏区卫生工作伴随着革命战争产生并发展,卫生工作者以“一切为了保卫苏维埃”为旗帜,跟随部队设立战时医院,为革命战争提供了及时有效的医疗卫生支持。第三是实践性,在政权建设中,把马克思主义理论和中国的实际相结合,通过实践的检验,制定了一系列卫生政策、法规,为苏区的医疗卫生建设提供了强有力的理论指导。苏区广大医务工作者以“一切为了工农大众”为口号,不断创新工作方法,积极投身卫生事业,根据相关政策、法规,使苏区卫生工作不断走向系统性、规范化的道路。

(三)苏区卫生文化的精神内涵。在党和苏维埃领导下,苏区卫生文化实现从无到有、由小到大的跨越式发展,为中国革命事业提供了强有力的保障。它的精神内涵主要体现为以下四方面:

1.坚定信念。在苏区建设时期,军队发动数次“围剿”,频繁地对苏区进攻。白色势力的重重包围加上兵力上的过分悬殊使苏区物资匮乏、缺医少药以及伤病员不断增加。面对白色恐怖,对党忠诚是红色医务工作者的集体信念。抱着对共产主义崇高理想的追求,广大医务工作者和一线指战员不顾个人安危,克服种种困难,冒着枪林弹雨,总是争取第一时间抢救伤病员,随时履行红色医务工作者的职责和信念。正是因为有着“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的信念,坚信中国革命必然胜利,苏区广大群众通过组织担架队、救护队、洗衣队等方式支持和帮助红军战士,自愿集合到共产党竖起的旗帜下,踊跃参军参战,前赴后继,浴血奋战,为中国革命的胜利作出了巨大贡献。

2.一心为民。苏区卫生工作面向苏区人民群众和广大红军官兵。1933年10月,中央内务部决定在各县区内务部卫生科之下,设立诊所,替群众看病开单,不收看病费[2]p288。当时苏区的医务人员每到一处,就把医药卫生送到当地,不仅使人民群众摆脱了疾病的痛苦,更重要的是人民认识了红军,了解红军是为人民解放事业奋斗的无产阶级革命队伍。[3]1934年1月,总卫生部根据军委关于“用全力看护伤病兵,争取伤病兵迅速归队”的指示,向全军卫生部门提出了“一切为了伤病员”的口号。[4]p69这一口号得到广大卫生人员的热烈响应,积极拥护。中革军委特别下达通令,要求大家要爱护、慰劳因战致残、因劳成病的战士,对于掉队的伤病员,更应当悉心照料,让他们在物质上、精神上均能得到安慰。一心为民的思想,后来也成了广大医务工作者的行动指南,成为卫生部门思想政治工作的一条重要原则,这也是苏区卫生工作对革命事业作出不可磨灭贡献的生动注解。

3.艰苦奋斗。艰苦奋斗的作风是苏区卫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国共产党的优良传统和宝贵财富。战争年代,处在初创时期的苏区力量相对薄弱,加上经济封锁,医药、食品短缺、生活艰苦成为苏区的普遍现象,红军的吃、穿、用都完全靠打土豪和从军队中缴获而来。在极其艰苦的环境中,广大医务工作者不畏艰险,以精湛技术医治伤病员,以阶级友爱之谊爱护伤病员,以兄弟手足之情帮助伤病员。没有手术用具,他们自己制造,用竹子做成镊子、探针,用土蒸馏器配置注射液,自己做纱布;没有药品,他们自己配置丸、散、膏、丹等中草药;同时他们创办了医院和药厂,不管多么艰难困苦,经常深入到乡村为苏区群众防病治病,很大程度保障了苏区的建设和反“围剿”战争的胜利。

4.争创一流。为了积极保障革命事业有生力量的发展壮大,广大卫生工作者无私奉献,精益求精,力保红军伤病员得到有效的医疗服务。一方面,我党在第一所中国工农红军卫生学校确立了“培养政治坚定、技术优良的红色医生”[5]p127的办学方针,坚持思想政治和医疗技术并重的理念培养医务人员。为了提高红军指战员的健康水平,为了人民的翻身解放,学员们在学习上非常认真,有的边学文化边学专业,有的连吃饭、走路、甚至上厕所都在背课文,几个同志编一个学习互助组围着一盏茶油灯,在昏暗的灯光下一直学习到深夜。学员们通过自身的努力磨练出精湛的医学技术水平,为革命事业提供了坚实的卫生后勤保障。另一方面,面对苏区疫病肆虐的状况,苏维埃政府大力进行卫生事业建设。制定法规条例,创建组织体系,开展宣传教育;从治、防两方面着手,尽一切人力物力医治患者,挽救生命;加强预防,做在事先,通过卫生防疫运动,克服陋习,清除病源,提倡卫生文明,有效地改变了苏区卫生面貌,保障了军民身体健康,成为党的群众卫生工作的良好开端。

二、苏区卫生文化的历史价值

苏区卫生文化是苏区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苏区开展的医疗卫生工作,为中央苏区的建立、巩固和发展壮大起到了重要的保障作用,凸显了其时代价值。

第一,苏区卫生文化是苏维埃事业的生动体现。1931年,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成立以后,党和苏维埃政府把人民的利益放在首位,从群众的吃饭穿衣、柴米油盐、疾病卫生问题入手,在缺医少药的恶劣条件下和封建迷信思想根深蒂固的环境中,努力建立健全各级卫生管理机制;创办红色医院,建立药材合作社,免费为群众看病;开办医务学校,大力培养医务人才;破除封建迷信和落后的生活习惯,广泛开展群众性卫生防疫运动,增强苏区军民的健康意识,偏远山区民众从此精神面貌焕然一新,苏区群众的医疗保健、卫生防疫进入崭新的时代。

第二,苏区卫生文化体现出医学道德的楷模。苏区时期,军队卫生工作的奋斗目标,是积极为革命战争服务,努力减少伤病发病率,增加出院率,减少残废死亡率,增强部队战斗力。中央苏区的红色医生们以大无畏的英雄气概,无论是在井冈山斗争时期、还是中央革命根据地时期,无论是在长征路上,还是在游击战的崇山密林中,他们冲破敌军的“围剿”和封锁,在极度艰难的环境下,以坚信革命胜利之志、阶级友爱之情,舍生忘死,积极救治每一个伤病员。戴济民是我军最早的医务工作者之一。在长期革命斗争中,他积极贯彻一切为了伤病员的医疗方针,在艰难困苦的条件下,团结其他医护人员,千方百计搜集医疗器械和药品,努力发掘民间偏方验方,用中草药治疗疾病,在做好中央、中央军委首长的保健工作,培养红色医护人员,为苏区军民医伤治病等方面作出了重大贡献。[6]p345

第三,苏区卫生文化折射了军民情深的伟大情怀。苏区卫生文化的发展离不开广大群众的衷心拥护和大力支持。当时,红军战斗到哪里,哪里就有群众的拥护和支持。红军医院驻扎到哪里,当地群众就自发地到医院慰问伤病员,为医院献门板、桌凳、柴火、锅碗,帮医院洗衣煮饭、照料病人,抬担架运伤员,等等。正如所说:“我们对于广大群众的切身利益问题,群众的生活问题,就一点也不能疏忽,一点也不能看轻。因为革命战争是群众的战争,只有动员群众才能进行战争,只有依靠群众才能进行战争。”[7]p136

三、苏区卫生文化在医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运用

加强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是当前高等院校的重要工作之一,把苏区卫生文化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让大学生在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中诠释苏区卫生文化的时代价值,意义重大。

(一)推行苏区卫生文化进课堂。苏区卫生文化是中国革命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国医疗卫生史上的不朽丰碑。利用苏区卫生文化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最基本的途径就是苏区卫生文化进课堂。结合相关课程的教学实际,把苏区时期的卫生工作作为得天独厚的重要“教材”,将苏区卫生文化的内容注入到课堂教学中去,通过形式多样的课堂教学模式,用典型的事例和图片让大学生直观生动地感受和领悟苏区卫生文化中所蕴含的伟大革命精神和教育意义,由此激发大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

(二)用苏区卫生文化浸染校园文化。校园是学生学习生活的主要场所。积极、健康、向上的校园文化对医学生良好的思想、道德、行为的养成产生重大影响。学校可以根据苏区卫生文化的特点与优势,将苏区卫生文化有机融入到校园文化建设中去。首先,可以通过举办苏区卫生演讲会、苏区卫生征文比赛等活动,让医学生亲近、接触、认知、感悟苏区卫生文化。其次,可以通过举办苏区卫生宣传栏、利用主题班会、广播、报纸等形式,加强对大学生进行苏区卫生文化的宣传。再次,推进苏区卫生网站的规划和建设,不断丰富和更新网站内容,充分发挥博客等渠道的作用,加强苏区卫生网站的宣传力度。

(三)建设苏区卫生文化的宣传队伍。高等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是宣传苏区卫生文化教育队伍的主体,加强对思政教师苏区卫生文化的意识提升显得尤为重要。第一,思政教师要做践行苏区精神的先行者,要知行合一、身体力行,在学生中起到榜样作用。第二,思政教师要做理论联系实际的倡导者,积极参与社会实践,深化对苏区卫生文化的理解;在教学中强调实践的重要性,鼓励学生在实践中完善知识体系。第三,思政教师要做先进文化和民族精神的传承者,加强对苏区卫生文化的研究,不断丰富苏区卫生文化,用文化的感染力塑造大学生积极向上的精神内涵,为大学生建设国家、服务人民提供强大精神动力。

(四)丰富苏区卫生文化实践。运用苏区卫生文化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应当遵循“贴近生活、贴近实际,贴近学生”原则。首先,把一些典型的、有重要代表性的红色医院旧址建设成为红色卫生教育基地(如小井红军医院、宁都小布红军医院、兴国茶岭红军医院等),通过组织学生到红军医院旧址参观,实地感受当年红军医务人员艰苦奋斗、无私奉献的英雄事迹和奋斗历程,坚定医学生扎根基层、奉献社会的理念。其次,充分利用特色的红色文化资源,通过采访经历过苏区卫生工作的老前辈,邀请他们讲述战争年代的卫生工作史,让大学生面对面感受苏区卫生文化的魅力。再次,将苏区卫生文化中所蕴含的革命信念和崇高精神与丰富多彩的活动结合起来,利用社会实践平台,组织大学生到基层锻炼,开展科普宣传等活动。

参考文献:

[1]刘禄山,钟继润.论中央苏区的红色卫生文化[J].赣南医学院学报,2012(5).

[2]刘善玖,钟继润.中央苏区卫生工作史料汇编[M].北京:出版社,2012.

[3]刘善玖,刘薇. 试论中央苏区医学道德的基本精神[J].中国医学伦理学,2007(1).

[4]高恩显.中国工农红军卫生工作历史简编[M].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1987.

[5]丁名宝,蔡孝恒.卫生思想研究[M].武汉:湖北科学技术出版社,1993.

军事医学论文第6篇

技术预见是可能的。技术是一种社会历史现象,源于社会并作用于社会,而非独立于社会系统之外的自主发展;技术的存在方式是实践,受人的价值意识支配,服从于人类的目标制约;任何技术活动都有明确的社会目的,并与其他社会活动相联系;技术发展具有历史进步性和累积性;技术产生、生长、发育、成熟和消亡的过程具有生命周期性等特征。技术预见不仅具有历史阶段性和时效性,而且具有一定程度的不确定性。其不确定性是由于技术发展虽然可能预见但并非完全必然,并且受研究者的科学素养和预见能力的制约。

技术预见的基本原则和方法

技术预见有一些基本共识的原则。日本科技厅在技术预见方面积累了丰富的实践经验,并归纳了4条基本原则:①需求性原则。即技术预见不仅要考虑技术自身的发展,同时还要考虑未来经济和社会对技术的需求。②全面性原则。即技术预见应该覆盖所有技术领域,而非个别领域。③可评价性原则。即对不同技术的重要性进行评估并优先排序。④可预见性原则。即对拟研究与开发的具体技术进行预见,包括专家对技术的期望目标、确定目标以及实现时限。BenMartin在此基础上又研究提出了技术预见的“6C”原则,即沟通(communication)、聚焦未来(concentrationonthelongerterm)、协商一致(consensus)、协作(co-ordination)、承诺(commit-ment)和理解(comprehension)。

技术预见的内在要素一般包括目标的设定、主要任务的设定、技术清单的制定、专家网络的建构、指标体系的建立和方法工具的选用等;外在要素主要是技术预见的外部环境及影响。技术预见的常用方法包括德尔菲调查、情景分析、关键技术选择、专家讨论、情报研究、文献计量、专利分析、技术路线图、环境扫描、SWOT分析、头脑风暴、相关树法、矩阵分析、技术经济研究等。日本对247家研究机构所用的技术预见研究方法调查发现,德尔菲调查、情景分析、相关树法非常适合于长期技术预见(5~30年),但需要耗费大量人力、时间和经费;专利统计分析非常适用于短期技术预见(5年内),既有效又易操作。在技术预见方法运用上,欧洲多采用德尔菲调查和情景分析;美国和澳大利亚则更倾向于关键技术选择。国家层面的技术预见主要采用德尔菲调查、情景分析和专家讨论,辅以文献计量、专利分析和情报研究。虽然各国也都认识到目前采取的技术预见方法组合仍然存在一定缺陷,但技术预见在集思广益、塑造未来方面的作用仍然无法取代,因为基于沟通、协商、合作的技术预见活动过程本身就已经非常有价值。通常,技术预见包括4个部分:①情景分析;②重要、新兴科学技术领域研究;③热点专题研究;④大规模德尔菲调查。

技术预警

技术预警(technologywarning)是指对潜在对手可能形成的“技术突袭”(technologysurprise)事先发出警报。技术预警不同于一般的技术展望,它是从国家安全的根本利益出发,以保持己方军事优势、防止对手技术突袭为宗旨的技术发展预测。所谓技术突袭,就是指以独有的技术成果或压倒性技术优势突袭对手。

技术突袭和技术预警的概念都是由美国防情报局首先提出并付诸实践的。美国防情报局技术预警的基本原则是:①与国防战略方向保持一致,确保所选技术与未来作战能力密切相关;②充分关注“焦点”技术,保证评估结果的可信度和可靠性;③反映科技的前沿发展,经得起时间和实践的检验。技术预警的实施步骤是:①确定未来应具有的军事能力;②确定潜在对手有哪些正在发展的技术可能会对其重要军事能力构成威胁,以及有什么线索或迹象表明对手可能采用或开发了这些技术;③对这些技术的可实现度、成熟度以及可能对己方军事能力造成的影响进行评估;④根据评估结果对相关技术进行优先排序,并协助“技术预警”结果的执行部门优化资源配置;⑤确定并分配情报信息搜集需求,有针对性地开展情报研究,并就如何保持优势向决策层提出详细建议。

例如,美国防情报局2005年5月的《在全球技术进步时代避免技术突袭》研究报告指出,“现代生物技术的研究成果在军事领域有着广阔的应用前景,可能影响未来军事行动的实施及国家安全,如脑成像技术、DNA隐蔽通讯、非致命性传染病”;“脑成像技术有助于了解军队战备的行为动机、能力意愿和精神压力因素,可能被用于进行心理战、情报战”。

军事医学技术预见的实践基础

军事医学的技术预见实践,遵循一般技术预见的基本原则和规律。同时,军事医学的技术发展规律、技术需求和技术来源,有其自身的特殊性。

1军事医学的技术发展规律

认识军事医学的技术发展规律,是军事医学技术预见的科学哲学基础。军事医学技术作为技术的一个特定范畴,遵从技术发展的普遍规律。技术呈现大致划分为3种途径6种形式,即缓变、突变,分化、渗透,组合、融合。缓变是指技术呈现指数或对数线性增长,往往有较长的发展过程和技术积累,通常呈现为技术的非质改革和性能提升。

突变是指技术呈现重大突破或原始创新的非线性增长。突变有突破和原创两种基本形态。突破型往往有漫长的技术发展前史,呈现为不同于常规改进的重大质变。原创型则是与以前技术全然不同的、开辟全新领域的技术突现,通常是难以想象的,也是最高级的技术突破。在现代科学技术条件下,重大原创型的技术突破绝大多数是基于科学原理的技术突破,而几乎不可能依赖经验积累或实验试验获得。分化是指技术呈现多向演变。分化通常是在某项核心技术取得重大突破后,向不同的应用目的演化为新的应用技术。如20世纪下半叶生物技术取得突破后,迅速分化出医药生物技术、农业生物技术、环境生物技术、军事生物技术等若干新兴生物技术群。

渗透是指技术呈现多学科或技术领域的交叉影响和吸收应用。现代科学、技术之间的相互作用,以及不同学科和技术领域之间的相互作用,是技术渗透的科学和技术环境基础。“他山之石,可以攻玉”是技术渗透的思想基础和发展动力。组合是指技术呈现的单项相加或多来源综合。

技术组合通常表现为包含多项技术单元的新兴技术群集,在各单项技术之间少有非线性作用,一般也不产生新的技术涌现。融合是指技术呈现的多项集成或多来源汇聚。技术融合通常也表现为新兴技术集群,但其区别于技术组合之处在于它包含的不是各单项技术单元,而是各单项技术单元的某种元素;在各单项技术之间发生了非线性相互作用,并产生新的技术涌现。

军事医学的技术缓变通常发生在军事医学技术体系范畴内;技术突变通常是基于新的军事医学知识发现或生命科学原理揭示;技术分化主要有军事勤务相关技术和生命科学相关技术的分化两大类;技术渗透主要有生命科学、一般医学、药学、生物医学工程、生物技术、军事技术等领域的技术向军事医学领域的应用转化;技术组合有军事医学领域内的技术组合,也有军事医学与源于其他领域的渗透技术的组合;军事医学的技术融合则主要是其他若干领域的技术与军事医学领域相关技术的汇聚,进而在军事医学领域的应用,如纳米技术(N)、生物技术(B)、信息技术(I)和神经认知科学(cognition,C)相融合产生的NBIC融合技术。

2军事医学的技术需求

分析军事医学的技术需求,是军事医学技术预见的实践基础,是明确军事医学技术预见的目标和主要任务,制定技术选择、评价、预测、排序的准则和指标体系的基本前提。军事医学的技术需求可以分为以下若干类。第一类是军事医学作用体现或功能发挥的技术需求,如发挥卫勤保障功能的技术需求、提升“人-武器系统”效能的技术需求、服务武器装备研制的技术需求、服务战斗力生成的技术需求、服务国防和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技术需求。这一类技术可概括为“功效技术”。

第二类是军事医学研究的技术需求,如军事医学的科学研究、技术开发、装备研制、药物研发、工程建设等技术需求。这一类技术可概括为“工具技术”。第三类是军事医学建设和发展的技术需求,其中绝大部分是一般医学、生物学、药学、工程学、管理学等通用技术或支撑技术,也有部分是具有显著军事医学自身特征的技术。这一类技术可概括为“支撑技术”。军事医学的技术需求是广泛的。军事医学涉及范围很广,从科学、技术、工程到管理,从基础研究、应用研究、装备研制到卫勤保障现场实践,从医学、药学、理学、工学、农学、管理学到军事学,从预防医学、基础医学到临床医学,从军事医学的作用和功能发挥、科学研究需求到自身建设和发展需要,从生物技术、信息技术、材料技术、能源技术、空间技术到海洋技术等。

军事医学的技术需求是长期的。作为国防的长期性和战略性需求,军事医学的使命、任务是长期的,因而军事医学的技术需求也必然是长期的、持续的。只要军事仍然存在,军事医学的技术需求就不会终结。军事医学的技术需求是动态的。军事理论和军事技术在不断革新,武器装备在不断发展,科学技术在不断进步,军队的使命任务在不断拓展,卫勤保障的要求在不断提高,军事医学的技术需求也必然不断更新。不同历史时期的军事医学技术需求的重点也有所不同。

3军事医学的技术来源

探讨军事医学的技术来源,是为了指导军事医学技术预见的技术扫描范围。

军事医学的技术来源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来自军事医学长期实践经验的技术。如战创伤救治中的清创术、延期缝合术、骨折固定术、分级救治术,现场流行病学调查技术,军事训练伤病防治的关节手法复位、推拿按摩等传统医学技术等。这类技术中,有些是偶然的发现,有些是经验的积累,有些是不断试错的结果。这类技术源于军事医学需求,具有长期实践历史,带有显著经验特征,通常是军事医学所特有的技术。

来自军事医学科学的技术。如基于伤口结痂原理的烧伤救治技术,基于血液分型、免疫排异、组织相容性发现的野战输血技术,基于核武器、化学武器、生物武器损伤与修复生物医学原理的医学防护、诊断、急救、治疗技术等。这类技术是必须有了科学理论或原理才能产生的技术,也是无论如何进行经验积累也不会产生的技术。这类技术基于军事医学科学原理,因而具有鲜明的军事医学特色;与实践经验型、试错探索型军事医学技术的主要区别在于其科学理性;源于军事医学,但也可能适用于一般医学。

来自其他领域的技术。在军事医学技术体系中,有许多技术是从一般医学技术领域、生命科学技术领域、军事科学技术领域、工程科学技术领域等“拿来”或“转借”的技术。如微生物检验技术、基因工程技术、生物信息学技术、装备计算机辅助设计(CAD)技术、生化分离分析技术、装备和药物制剂的柔性制造技术、流行病学遥感监测技术、生物计算技术、模拟仿真技术等。尤其是支撑军事医学科学研究的各类工具技术、平台技术、信息技术,以及固化于科研仪器设备的操作技术等,几乎都是“拿来”技术或“转借”技术。

军事医学技术预见的实践策略

虽然军事医学是一个兼具科学、技术和工程特征的复杂系统,但是以技术为主体特征。因此,军事医学的技术预见比一般基础科学领域更显重要。

1任务和目标

军事医学技术预见的目的是,将军事医学与军事、医学、科学技术、国防、国家安全、经济和社会发展等进行系统化的整体研究,为军事医学共同体与各利益相关方之间,在共同探索和选择未来技术需求、寻求利益平衡方面,构建一个沟通、协商与交流平台,促进军事医学与其他领域的交融,形成军事医学科技战略分析、预警、决策机制,不断调整和校正对军事医学未来技术需求的认识,提高军事医学适应军队和国家战略需求的能力,把握军事医学的技术发展趋势,提升军事医学的技术创新能力,实现军事医学的科学发展。

军事医学技术预见的任务是,通过系统地研究军事医学及其相关的军事、国防、科学、技术、经济和社会发展态势,探索军队和国家对军事医学未来的技术需求;识别和筛选出那些可能给军事、国防、国家安全、经济和社会发展带来最优化军事效能,或最大化军事、经济和社会效益的军事医学技术领域;识别和筛选出其他科学技术领域中可用来促进军事医学发展的通用、基础、关键和前沿新技术;对军事医学技术的军事功能和创新政策等进行预测和评估;为加强军事医学战略预测与科技管理、提高科技战略分析与规划的水平、优化科技资源的组合与配置提供支撑。军事医学技术预见的目标是,监测世界军事医学技术发展及其趋势,把握军事医学技术发展机遇,制定军事医学技术发展战略,选择军事医学技术创新重点,调整军事医学创新政策,提升军事医学的保障技术水平、国际竞争实力和持续发展能力。

军事医学技术预警的重点是,关注武器损伤与医学防护相关的“焦点”技术,以及生物技术、信息技术、材料技术和制造技术等“前沿”技术,防范对军事医学的“技术突袭”。

2指导思想和原则

军事医学技术预见的指导思想是,面向未来、聚集技术、着眼发展、引导决策。面向未来,即科学预测、理性选择、主动塑造军事医学技术的未来。军事医学技术的未来富有挑战、竞争激烈。军事医学未来技术中的大部分是可预测的,也是可选择、可改变和可塑造的。聚集技术,即以军事医学相关技术为焦点,广泛扫描新技术领域并预测其潜在军事医学作用,评价和预测军事医学技术的军事、科学、经济和社会功能,重视技术创新的活跃性,关注技术竞争的全球性,防范技术功用的负效应。着眼发展,即打破常规、超越阶段、跨越发展。选择的军事医学关键技术或战略核心技术领域,必须有利于军事医学的战略跨越、重点突破、创新发展、科学发展。引导决策,即正确引导军事医学科技决策。通过持续、广角、前瞻、规范的技术预见,促进决策的科学化、制度化。

军事医学技术预见的基本原则是指导思想的具体表达,是对技术预见活动的指导、规范和约束。世界范围内的技术预见活动,经过了仅考虑技术内在推动力的单纯技术预测的第一阶段、复合考虑技术推动与市场需求双重特征的第二阶段,已经发展成熟为关注“选择-决策-行动”三位一体的现代技术预见阶段。随着技术预见的发展,技术选择的准则也相应发展。其中,温伯格准则被作为技术选择的重要准则,包括内部准则和外部准则两方面。内部准则即效率准则,指技术达成目标的可能性与预期实现时间;外部准则即用途准则,指技术的科学、技术、军事、经济和社会价值。继而,布鲁姆利又发展了温伯格准则,增加了结构准则,即促进科学和技术结构合理、资源配置优化、效率效益最佳。

军事医学技术预见的基本原则可概括为:①军事需求原则,即所选技术是军事医学、卫生勤务、军事需要的技术;②选择评价原则,即广泛扫描所有领域可能应用于军事医学的相关技术,对其军事医学价值、经济价值等进行评价并按优先排序;③技术期望原则,即所选技术自身具有的发展前景和应用潜能,在预期时间内达成军事医学应用的期望目标。军事医学技术预见是技术预见在军事医学领域应用的一个特例。军事需求导向和相关利益主体参与,是遵循系统思想方法的要求,也是科学性的保证。

3程序和方法

军事医学技术预见的程序包括技术预见工作的组织程序和技术预见研究的逻辑程序。工作的组织程序是指选择研究专家、成立研究小组、明确工作目的、明确任务分工、明确时间要求等。研究的逻辑程序是指针对目标对象“技术”的描述、分析、评估、预测、策略等研究路线或流程。

军事医学的技术预见,需要学习和运用被世界科学技术共同体共识并通用的技术预见方法,而不是建立自己独特的方法论体系。科学、有效的技术预见方法,对保证技术预见的正确性和准确性至关重要。技术预见方法大致可归纳为直观方法、哲学方法、计量-统计方法、规范方法等四大类。

直观方法的典型代表是德尔菲法,虽然从严格意义上说,专家判断带有经验、直觉、常识、任意等特征,显得不够“科学”和“规范”,但不可否认,一些优秀科学家的“天才直觉”、超群智慧和战略眼光,是其他方法所不具备的优势。正因为如此,德尔菲法一直是世界各国技术预见中常用并有效的重要方法之一。其主要目的是能够较广泛地获得专家对备选技术或未来技术的意见,特别是技术的重要性、可能性、可行性、合作与竞争对手、优先领域等5个方面的判断。其有效性取决于应用者对专家咨询思想、方法、程序、规范的正确理解和运用,对专业领域的深刻认识,对咨询问卷的科学合理设计,专家的合理选择,以及对结果的正确分析等。哲学方法也是技术预见不可或缺的基本方法,与直观方法相比,更系统、全面并富有理性。这类方法包括:分析与综合、演绎与归纳、比较与类比、普遍化与特殊化、抽象化与具体化、简单化与复杂化、还原与整合等。

计量-统计方法是技术预见的常用方法,包括文献计量、知识计量、经济计量等,衍化出趋势外推法、时间序列法、关联矩阵法和若干统计学方法,并进一步衍化出增长曲线法、知识图谱法等若干新兴的信息可视化和知识可视化方法。这类方法对于建立相关模型具有重要作用。

规范方法是根据明确目标来进行预测的方法。常用方法有相关树法、形态模型法、任务流图法等3种。其中,相关树法的每一结点表示目标,各分支表示问题或解法。

4重点和关键

军事医学技术预见的重点是,广泛扫描、科学选择、客观评价、重点推介需探索的前沿技术,需转化的成熟技术,需拿来或转借的相关技术,需重点突破的关键技术,需综合集成的实用技术等。军事医学技术预见的关键是,明确军事医学技术预见的目标和主要任务,制定技术选择、评价、预测、排序的准则和指标体系,拟订备选技术项目的扫描范围、清单和分类规则,建立技术预见专家网络和评价程序,规范技术预见的方法和研究过程。军事医学技术预见的质量判识主要包括4个要素:定性、定量、定时、概率估计。“定性”是指技术预见的正确性与否;“定量”和“定时”分别指技术预见的内涵和时间的准确性;“概率估计”是指技术预见的程度、比例、或然性大小等预测的准确度。其中,定性预测最重要,如果定性预测不正确,其他要素的准确性都不成立。

不同需求的军事医学技术预见,其重点和关键也不同。按军事医学技术的覆盖范围,可分为世界军事医学的技术预见、国家军事医学的技术预见等;按军事医学技术预见的动力模式,可分为卫勤需求导向的技术预见、军事医学技术供给导向的技术预见、军事医学勤务需求和技术供给双重导向的技术预见等;按涉及的军事医学领域范畴,可分为军事医学综合性技术预见(如军事医学技术规划)、军事医学某专业领域技术预见、军事医学某专项工程或装备的专题技术预见等;按军事医学技术预见的时间期望,可分为近期(通常3~5年)、中期(通常5~15年)、长期(通常15~30年)技术预见。例如,卫勤需求导向的技术预见,研究的逻辑起点是明确的勤务功能需求(聚焦“点”)、充分的需求论证和功能目标的技术解析;研究的关键之一是勤务目标的功能预测和经济测算;研究的必要方法是“市场德尔菲法”。与之相比,技术供给为导向的技术预见,研究的逻辑起点是广泛的技术供给(开放“面”)和全面的技术扫描(技术搜索);研究的关键之一是技术的成长能力、发展潜力、应用方向和效果影响;研究的必要方法是“技术德尔菲法”。而军事医学勤务需求和技术供给双重导向的技术预见,则是基于上述两类技术预见“耦合”设计的复合研究,综合评估是其核心环节,“目标-技术-技术”矩阵是其必要的研究方法。

5难点和对策

军事医学技术预见的理论困惑,也是所有技术预见的共性问题。其一,在哲学层次,技术预见的主要思想障碍在于技术的可预见性和不可预见性之争。其二,在实践层面,技术预见的主要现实问题在于,如何解决技术发展的自主性与社会市场的需求性,技术精英的远见卓识与民主决策“多数原则”之间的矛盾。

军事医学论文第7篇

【关键词】高原军事医学 教学管理 对策

高原军事医学是军事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适应我军新时期军事斗争需要而成立的。第三军医大学高原军事医学系的成立,标志着高原军事医学融教学、科研为一体,成为正式学科研究领域,弥补了我国高原医学研究领域的空白。教学管理是高校管理系统工程中的中心工作,如何保证中心工作具有科学的运行机制,既是广大高校从事教学管理工作者普遍关心的问题,又是一个关系培养合格人才的重要课题。为此,笔者就加强高原军事医学教学管理作一些初浅的研究和探讨。

一、加强高原军事医学教学管理意义重大

高原军事医学是一门新型学科,加强高原军事医学教学管理是形势所迫,现实所需,意义极其深远而重大。

首先,高原军事医学教学肩负着特殊的使命,加强其教学管理具有特殊的意义。在我国国境中,高原占有一定比例,特殊的高原气候需要有相应的医学应对。高原军事医学教学就是为了培养适应高原军事后勤保障人才设置的学科。搞好高原军事医学人才培养教育,是加强国防建设的重要任务和培养高原军事医学服务人才的需要。要培养合格的高原医学军事人才,必须加强教学管理。

其次,加强高原军事医学教学管理,是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重要手段。要想提高教学管理工作的有效性,就必须充分认识到教学管理工作的内在规律。高原军事医学教学管理工作的根本任务与目的,在于提高教学质量,培养合格的高原医学专门人才。而要保证这一任务与目的顺利完成与达到,就必须建立符合高原军事医学教育发展与高等教育管理的科学化体系。

第三,加强高原军事医学教学管理,是建立科学的高原军事医学教学体系的需要。教育管理工作者首先在大量实践的基础上,获得了对教学管理的感性认识,形成了一定的理论总结与分析。但是在理论分析过程中,教学管理工作者又常常会发现原来初始实践中某些内容的缺陷,这就促进教学管理工作者对教学管理工作的某些内容进行再认识、再分析和归纳实践的结果,并把这些认识成果补充到原来的认识之中,完善教学管理从感性认识到理性思维的过程。

二、高原军事医学教学管理发展的现状评估

高原军事医学教学管理有其自身的规律,但对一门正在较快发展的学科,需要牢牢把握现状,分析发展中存在的不足,然后去研究对策。

1.高原军事医学教学管理的主要特点

笔者对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三军医大学高原军事医学系的教育管理进行了评估。从评估中知道,高原军事医学系建立不长,但具有以下特点:

一是专业培养方案新。2001年开设的高原军事医学专业,培养方案采取紧密联系实际的培养模式,与拉萨总院联合办学使学员在校学习期间就能够接触高原,了解高原,适应高原医疗保障的需要制订新的培养方案。

二是教学大纲新。培养适应新时期军队现代化建设和高信息条件下局部战争的需要,参照本科医学教育全球标准制订新教学大纲,培养从事高原医学临床和科学研究的医学高级专门人才。

三是教育教材新。新编了包括《高原病理生理学》、《高原军队卫生学》、《高原军队流行病学》、《高原疾病学》、《高原军事医学地理学》等教材。

四是师资和对象新。绝大部分教师都是近几年成长起来的年轻教师,培养对象是地方应届高中毕业生和士兵学员,本科学制为五年。

五是教学设施新。实验室等教学设施都是刚配置的,条件较好。这些特点对提高教学质量有利。

2.与高等教育评估指标体系相比存在的差距

一是在师资队伍上,教师缺乏经验,少数年轻教员的基本功还不扎实,普遍学历高,基础好,潜力大,但大多没有经过系统的岗前培训,师资培训的形式以攻读学位为主,投入提高教学能力的时间和精力较少。师资力量在各专业分布不均,高职称教师总量较多,但一直坚持为本科生上课的教授人数不多。

二是在教学实践上,教学内容不够系统,讲授重点不够突出;教学手段比较单一,试题库建设和试卷质量分析还不够规范。教学方法不够灵活,缺乏互动,课堂气氛沉闷。双语教学的程度不够,专业英语教学上英语专业词汇不足或发音不准,PBL教学模式应用面不广。

三是在教学条件上,多媒体课件的制作不够规范。因实验室重新组建,教学实验设备还不能完全满足教学要求,新开专业开支大教学经费短缺;综合、创新和自主性实验有待加强。

四是在教学档案管理上,教学档案的管理不够完善,分类不够规范,资料收集不够完整,缺乏统一格式,缺乏集中管理、专人负责。这些建设方面的差距,将影响教学质量的提高,必须认真加以改进。

三、积极探索高原军事医学教学管理

教学管理是一项系统工程,各项教学管理工作必须适应新时期教育教学改革与发展对人才培

养的要求,坚持“以质量取胜,以特色取胜”办学思想,牢固树立质量意识,并使之体现在教学过程的各个环节中。

1.修订专业建设发展规划。要广泛调研,组织各种层面的专家讨论,修订专业建设发展规划。通过高起点的专业建设发展规划,确保高原军事医学教学管理水平快速上升,教学质量进一步提高。

2.优化师资队伍结构。进一步完善人才引进机制,有针对性地引进高层次人才,形成更为合理的专业教学梯队和学术梯队;加大师资培养力度,特别是加强青年教师培养,整体提高师资队伍的素质和水平。

通过在全校范围内积极开展各类教学研讨活动,组织和开展专题教学竞赛和业务培训活动,强化教学观念,改进教学方法,营造教学氛围。

3.切实加强教学管理。加强教学实践。注重对实践教学的组织和安排,实践教学注意内容更新,体系设计科学合理,符合培养目标要求,创造条件使学生较早参加科研和创新活动。对所有专业学员实行导师制;在专业教学中推广“PBL”教学;对于新开的课程选配主讲教师,编写大纲和实验指导等教学文件,确保教学顺利实施。

一是加强学科带头人建设。要最大限度地整合资源,充分利用高级职称教师带头上课。

二是加强实验教学。保证实验开出率,保证有综合性、设计性实验的课程占有实验课程总数的比例不低于80%,实验室开放时间要长,开放范围及覆盖面要广,效果要好。

军事医学论文第8篇

面对荣誉,王亚云却将它归功于学校8年精品战略的实施锻造:“这次比赛我能受到专家肯定,是我历经8年精品战略破蛹化蝶后的展示。精品战略对我的人格塑造和素质提升都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是我取之不竭的精神财富。我是精品战略的参加者,更是精品战略的受益者。”

8年来,四医大全面实施精品战略,坚持“育精英、创精品”,教育教学成果井喷式发展,先后获得以部级教学成果一等奖为代表的19项国家、军队教学成果奖,获批部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和部级人才培养模式创新试验区。仅近两个月,四医大就捷报频传,卫春海教授获得全军院校军事地形授课比赛一等奖,文职人员王庆怡获得全军院校外语教学比赛一等奖……

用精品标准改革教育教学

“这个我不清楚,口腔专业课里没有讲过这方面知识……”2008年6月的毕业生答辩会上,当四医大校长、中国工程院副院长樊代明提问一名口腔医学专业学员“急性呼吸道感染的救治措施”时,平时成绩优异的学员面露尴尬。

“那么,如果分到卫生队,战士们牙疼要找你,患有这方面疾病的也要找你,怎么办?”……一连串提问让这位学员无所适从。这件事让樊代明——这位有30多年教龄的教育工作者陷入沉思。

如何打破传统教育模式羁绊,准确把握世界医学教育改革的脉搏,锻造现代卫勤保障急需的综合素质?这一伴随军队卫勤事业发展出现的新课题,摆在了学校党委的面前。

经过反复思考,四医大人认为,破解这一新课题,只能依靠精品战略,走精品发展道路。具体来说,就是要以精品的标准,转变育人发展方式,提高教学能力,提升育人水平。

改革需要勇气,更需要智慧!

“精品课教员”是四医大落实精品战略,提高教员授课质量打出的第一板斧。即评价一堂课,初评必须要得三个90分。一是听课专家平均要打90分以上;二是学生的满意率要超过90%;三是现场考试,学生的平均分数要达到90分。超过了三个90分后,再到学校评委会去讲去评。“精品课教员”,无论助教、讲师或副教授,课时费均是正教授的三倍。

首批“精品课教员”王亚云就是这一机制的受益者。“成为‘精品课教员’后,我有幸经历了精品战略近似残酷的种种磨练。经历了‘5+2’‘白加黑’的艰辛付出后,我由在台下被动参与的听众,脱胎换骨转变为在台上主动出击、演绎精彩人生的讲者!” 王亚云说。

经过精品战略的洗礼,王亚云所在教研室承担的《人体解剖学》被评为2012年毕业学员最喜爱的课程之一,更有3位教师入选学生最喜爱的前10名!

在精品战略的引导下,四医大人深入教学一线“把脉”,集聚全校之力“会诊”,走出校门“寻方”。对培养目标体系不适应军医岗位需求、课程体系不适应医生职业需求、教学手段不适应学员发展需求等矛盾问题清晰研判,对症下药。拓视野,启动精解名校计划,学习借鉴世界著名大学办学经验;抓重点,打破按学科设置课程的传统模式,整合建立“以人体器官、系统、疾病”为主线,军事医学和普通医学全程融合的整体化课程与教学内容体系;盯弱项,实行早期接触临床、早期接触科研、早期接触社会的“三早”训练计划;求创新,广泛应用基于病例病案的PBL教学法,倡导“以问题为中心”的教学方法,推进教学信息化、模拟化建设。

一石激起千层浪!新的教学模式冲破了专业限制、学科壁垒,帮助学员建立起了整体医学思维,提高了学员解决问题和实践创新的能力。从一份份毕业学员反馈表中,记者感受到,四医大的学员适应部队需求,发展潜力深厚,深受基层官兵的认可和欢迎。

精品风暴带来文化熏陶

军队院校英语教学观摩大赛每三年举办一次,各军队院校都非常重视。这些选手中有来自洛阳外国语学院、南京国际关系学院等以专业外语见长的教员,也有来自国防科技大学、信息工程大学、第二军医大学和第三军医大学这样的强劲对手。然而,四医大文职人员王庆怡却凭借过人实力,一举拿下了第三届军队院校英语教学观摩大赛一等奖。

谈到这个奖项,王庆怡感受最深的就是学校开展的精品战略:“参加工作5年来,‘精品’二字不光印入我的脑海,而且已经完全融入我的生活之中。”他说,精品战略帮助她培养了精品意识,养成了精耕细作、精雕细琢、追求完美的良好习惯;提升了工作标准,以高标准对课程进行了全方面优化,全方位提高;锻造了人品素养,追求完美、追求高度、追求深度的意识已融入内心。

“当评委对我说‘你讲的太好了!’的时候,我想我们获得的不仅仅是一次比赛的肯定,而是对四医大精品建设的肯定。”王庆怡感慨道。

精品战略又放光芒

更为重要的是,王庆怡这个文职人员的成功告诉我们,四医大人的思想深处都经历了一场前所未有的“头脑风暴”,直接带来了理念的转变、眼光的提升和思路的创新。

“‘精品战略’锻造了科学思维和创新思维,使我们敢于向权威质疑,向传统挑战,这种自觉的文化熏陶对于培育精英人才意义重大。”四医大政委戴旭光说。

如今,漫步在夜晚的四医大,礼堂灯火通明,教室座无虚席,开办的一个个精品系列讲座成为校园一道亮丽的风景。大牌教授、青年才俊同台竞技,你亮你的“金刚钻”,我出我的“杀手锏”,在思想碰撞、观点交流中,感受教学的艺术、学术的魅力。

永远向前进,否定到最后。在精品讲座、精品课程、精优论文、精读名品等22项精品工程的助力推动下,广大教师在教学中想精品、干精品、出精品,教学质量建设取得长足进步和发展,形成以4名院士、14名长江学者、4个部级教学团队领衔,军队院校育才奖、全军优秀教师、精品课教员为基础的雄厚师资队伍,取得7门部级精品课程、2门国家双语教学示范课、1个部级教学实验示范中心和1个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等一系列标志性教育改革成果,让学员们享受到最好的教师、最新的内容、最有效的方法。

在精品引擎的推动下,该校连续5年发表SCI论文数居全国医科院校首位,连续4年入选全国优秀博士学位论文。近3年,学员参加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和军队科研项目1200多人次,独立完成课外科研项目400余项,350余篇,其中本科生SCI论文单篇因子最高超过6分;先后获得全国大学生英语竞赛、全国医学院校临床技能竞赛、全国医学院校基础医学实验设计创新大赛、全国大学生数字建模竞赛、全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奖等部级奖励200多人次,英语竞赛获奖率高于全国高校平均水平5倍。精品、精英式教育凸显成效。

实践锤炼提升培养质量

“报告!救护所转移途中遭敌伏击。”

“我手指的方向为概略北方,其他方向自行判定,火速向第2救护所集结!”

只见学员们迅速用指北针判定站立点,拿出地图圈定目的地,标图测算,确定最佳路径……

“你们一定要抓来路、明方向、对地形、精地点!”演练指导教员卫春海大喊。

这是第四军医大学在战术作业想定背景下开展《军事地形学》教学的实验场。卫春海教授正是凭借在实地教学中总结出来的讨论式教学法,摘得全军院校军事地形授课比赛一等奖,赢得满堂彩!

医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四医大始终把实践教学作为培养医学生临床能力、创新能力和岗位任职能力的重要环节,着力为部队培养信得过、留得住、用得上的合格医学人才。他们在全国较早建立了基础医学教学实验中心,实现基础教学与临床应用的整合;大力加强临床教学制度规范建设,技能模拟训练和教学条件改善,全面提升学员的临床实践水平。

然而,传统教学如何改革,才能让学员放下纸笔就能拿起手术刀?如何让浩如烟海的医学知识转化为战场救治的卫勤能力?

课堂教学是人才培养的主阵地。充分调研后,该校立足精品战略,始终坚持精品标准、精益求精,大抓精品课建设,使之成为持续时间最长、开展频次最高、参与师生最多的一项“精品工程”。历时4年,经过12个百场终审,产生了精品课教员“双百方阵”,形成了教员授课质量在全军乃至全国的领先优势。2010年教学评价中,在课堂授课这个公认最难的评价点上,四医大取得了全军唯一的“优秀”,精品课建设经验被总后勤部司令部转发。

在此基础上,他们紧紧围绕军队使命任务提升学员培养质量,狠抓入学教学训练、延安实地教学、下部队当兵锻炼、临床医院实习、军事医学综合演练“五大实践环节”,大力推行军医战救技能逐级合训机制。从新生入学开始,就分为五个阶梯培训各级卫生工作岗位战救技能,提高学员的岗位适应能力。组织“华山铁卫”“卫勤使命”演习演练,增强学员战备意识、战场观念、战勤能力。在出色完成汶川玉树抗震救灾、三军女兵方队组训受阅、世博安检等非战争军事行动中,培养学员遂行多样化军事任务的能力。真正实现了部队需要什么,课堂教学就向哪里延伸;卫勤保障需求什么,军事教学就向哪里拓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