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优秀范文 冲压模具实训总结

冲压模具实训总结赏析八篇

时间:2023-01-02 20:57:03

冲压模具实训总结

冲压模具实训总结第1篇

1.培养学生具备冷冲压模具设计师基本素质据调研,模具企业职业岗位均设有冷冲压模具设计岗位,需要能掌握和运用新工艺和新技术的有可持续学习能力的冷冲压模具设计师[1]。冷冲压模具设计师是高职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的人才培养定位的主要方向之一。“冷冲压模具设计技术”课程是培养学生具有冷冲压模具设计基础理论和具备基本技能,担负着培养学生具备冷冲压模具设计师基本素质的重任。2.围绕职业能力目标精选教学内容,突出地域性通过对企业冷冲压模具设计师职业岗位职业能力分析,制定课程的能力目标,围绕能力目标确定知识目标,确定能够包含能力目标和知识目标的基础理论和基本技能作为教学内容,同时突出地域性。即在教学内容的组织上,以冷冲压模具设计的传统理论基础和基本技能为重点,以地区行业中应用广泛的冷冲压工艺和模具为典型案例展开教学,使学生对冷冲压模具技术在地区行业中的地位和作用有深入的了解,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针对培养学生冷冲压模具设计师可持续学习能力的要求,选取以冷冲压模具设计的现代先进技术,如新工艺新方法,拓宽学生的专业视野和技能,更好地适应职业岗位对专业技能的需求等。

二、“冷冲压模具设计技术”课程教学改革设计

1.总体设计思路精选教学内容,合理设置教学时间和进程,加强实践性教学环节,选定具有区域特色的真实产品作为专业技能实训项目,让学生从分析产品出发,通过真实问题的解决,使学生潜移默化地学会运用专业理论知识,通过亲身实践,使得学生把所学转化为所用,并在所用中不断提高设计技能。针对制造企业技术岗位设置专业核心课程,加强课程内容建设,紧密结合温州区域产业特点,优化课程内部结构,从简到繁、从易到难、循序渐进;通过拉长教学时间,增设综合技能实训项目,增加学生理论和实践学习时间,实现提高职业岗位专业技能的目的。在教学实施中将原来的教学时间由一个学期改为两个学期,分四个阶段实施。2.分阶段循序渐进式的教学设计针对教学目标,将“冷冲压模具设计技术”课程教学过程划分为四个阶段:基础阶段教学——初级技能训练——提高阶段教学——高级技能训练[2]。基础阶段教学以专业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应用为教学内容,由浅入深,以讲清基础理论、注重理论应用为教学重点,使学生掌握冷压冲模具设计基本理论。初级技能训练以掌握设计基本方法为教学重点,以真实项目案例作为教学内容,按照和企业一样的工作流程开展教学,使学生初步掌握冷冲压模具设计的基本技能。提高阶段教学以培养具有可持续的学习能力为教学重点,教学内容的选取突出先进性和开放性,及时吸纳新工艺和新技术,传授先进的设计方法和技术。高级技能训练以提升专业技能为目标,围绕新工艺和新技术开展教学,突出区域性、实用性的技术传授,按照由简单到复杂的规律选取训练项目,增强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学生专业技能由初级提升到高级的设计水平。3.深化实践教学内涵高职学生的学习特点是对实践性环节的学习兴趣明显高于理论课程的学习,通过实践学习获得所需的知识和技能也是人类目前为止一种最为高效的学习方法之一[3]。深化实践教学内涵要针对高职学生的学习特点,对理论教学环节和实践教学环节合理设置,改进教学方法,让学生通过参与实践学习活动掌握专业核心技能,培养学生的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的应用能力,进而提升学生的专业核心技能。通过增加实践教学环节,采取单元训练、系统训练、半工半读和企业参观等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选取真实产品进行综合技能系统训练,让学生体验、参与真实产品的生产过程,感受冷冲压模具设计职业岗位的工作性质,使学生领悟模具设计师角色内涵,掌握专业技能[4]。

三、“冷冲压模具设计技术”课程改革实践

冲压模具实训总结第2篇

关键词:工学结合;高职教育;课程建设

作者简介:魏春雷(1964-),男,江西南昌市人,江西工业贸易职业技术学院副教授,工学硕士,研究方向为材料成型技术。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7518(2012)32-0061-02

近年来,对工学结合模式下高职教育课程体系建设的研究已经得到了广大学者的关注,并且取得了较好的成就。卢龙飞研究了工学结合模型下职业教育公共英语课程建设的相关问题,探索了职业教育中的英语和专业相结合的新方法,提出了课程目标调整、课程内容转换以及教学方法改革等途径,从而使职业教育中的公共英语教学更加具有职业性和实用性的特点。杨润丰等人对工学结合模式下高职《冲模设计与案例分析》课程的改革模式进行了深入地探索,提出了加强实践教学比例的人才培养模式,通过和企业生产以及实际应用的紧密联系提高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从而有利于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卢菊洪等人研究了工学结合模式下高职模具专业课程体系的构建和实践问题,提出了构建模具专业课程体系的方法和有效的教学模式,从而使高职模具专业人才培养更加适应时展的要求。胡茵等人研究了工学结合模式下高职体育课程改革的相关问题,从工学结合模式的内涵出发,提出了工学结合模式下高职体育课程内容资源创新和拓展的应对策略。王婷提出了工学结合模式下高职课程评价体系建立的方法,分析了工学结合模式下高职课程评价的含义,并且提出评价体系的构建方法。从已有研究成果可以看出,工学结合模式下高职教育课程体系建设的研究是目前的热点,将工学结合的基本思想融入到《冲模设计与案例分析》课程体系的构建中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一、《冲模设计与案例分析》课程在模具设计和制造专业人才培养中的地位

通过广泛的社会需求调研,与江铃集团模具分厂、香港惠迪股份有限公司华高电子五金厂等行业企业技术专家座谈、研讨,明确了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的主要技术岗位,从而确定出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的主要技术岗位为:在机电领域内从事产品开发、模具设计、模具制造与维修、设备维护、机床操作与加工等工作。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为: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掌握必须的基础知识和专业知识,具有良好的职业素质和综合职业能力,具有较强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能够独立完成机电领域的产品开发、模具设计、制造、管理、应用研究、机床操作等工作的高级应用型人才。根据模具设计和制造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确定《冲模设计与案例分析》为模具设计和制造专业的专业核心主干课程,通过《冲模设计与案例分析》课程教学可以使学生掌握冲压工艺的编制方法、冲压模具的设计、制造和维修理论和实践知识,同时能够掌握冲压件的质量检验和分析方法。

二、《冲模设计与案例分析》课程体系构建的基本原则

(一)在课程目标和课程内容的设置过程中应该坚持以就业为导向的理念,根据模具设计和制造专业人才培养的基本要求,确定出人才必须具备的职业技能,并且设置相应的职业技能实训课。在课程建设过程中应该积极地和企业进行协作,提出课程开发、课程设计、课程执行和课程评价的相关措施。并且关注《冲模设计与案例分析》课程的综合化、模块化以及项目化的建设。

(二)设置和课程对应的“体验课”,给学生提供实践操作的环境,通过实际的操作过程,使学生得到技能上的训练,并且逐步地掌握未来工作所必备的技能。在教学过程的真正主体是学生,学生带着问题进行学习,并在学习的过程中,回答问题,完成设计,从而达到“做中学,学中做”的教学效果。

(三)加大“双师型”师资队伍的建设力度,专业师资是制定和实施科学课程体系的保证。双师型师资的确定,不仅仅是指参加教育部门组织的一些相关培训,而是高职院校能够为教师争取到一些可以参与企业实际生产的机会。通过在企业的实际训练,能够使高职院校的教师发现自身在课程教学中的缺陷,从而能够使以后的教学可以和企业的实际需求更加紧密,从而能够有利于课程目标的实现。

三、工学结合模式下《冲模设计与案例分析》课程建设的策略

(一)加强《冲模设计与案例分析》课程的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的结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将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比例设置为1:1,或者使实践教学的比重更大一些。通过开展项目化的课程教学,提高学生的参与教学的主动性,并且逐步地把实际项目中相关的知识点进行讲解,突出课程的重点和难点。在理论教学中,加强模具设计基本理论的深入研究,加强模具设计相关工作过程的介绍;在实践教学中,加强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根据工作的实际过程,对职业技能的教学进行精心的指导,通过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的相结合,提高学生的冲压工艺的编制、冲压模具设计、模具的装配和维护以及冲压件质量检测与分析等专业能力,同时,提高学生的学习新知识和技能、分析和解决问题以及查找资料和文献的方法能力。

(二)完善《冲模设计与案例分析》课程的教学内容

通过和企业专家以及课程专家进行沟通和交流,总结出具有普遍适应性的、和《冲模设计与案例分析》课程有关的教学内容。

1.主要包括冲压生产和冲压模具,前者可以通过生产情景录像来进行教学;后者可以通过典型模具的工作过程录像来进行教学。

2.主要包括冲裁件质量问题分析、弯曲件质量问题分析、拉深件质量问题分析和成形件质量问题分析,可以通过一些实际生产中的次品件进行演示教学。

3.主要包括工艺性分析、生产方案的制订、冲裁模总体结构设计、工艺计算和冲裁模零部件结构设计。可以通过冲载件(托板)进行教学。

4.主要包括工艺性分析、生产方案的制定、弯曲模总体结构设计、工艺计算、弯曲模零部件结构设计。可以通过弯曲件(支架)进行教学。

5.主要包括工艺性分析及拉深次数的确定、罩壳的生产方案的制、拉深模总体结构设计、罩壳的工艺计算、拉深模零部件结构设计。主要通过拉深件(罩壳)来进行教学。

6.主要包括气瓶的成形工艺分析和气瓶的缩口模设计。主要通过成形件(气瓶)来进行教学。

(三)开发出适合“工学结合”模式的课程教材。通过和行业、企业技术专家及一线员工开展研讨,对模具设计与制造职业岗位的工作内容及工作过程进行了深入细致的分析和整理,在此基础上,与江铃集团模具分厂、香港惠迪股份有限公司合作开发了“以工作过程为导向” 、突出学生职业能力培养的新型《冲压工艺与模具设计》教材,教材内容的制订以冲压件的工艺性分析、工艺规程的制定、冲压模具的设计、制造过程中的工作任务为主线,将典型零件的冲压加工方法归类为冲裁模设计、弯曲模设计、拉深模设计及成形模具设计,新教材结构清晰,教学目标明确,内容选择恰当,教材难度适中,选取的工作任务真实,具有代表性且实践性强,满足学生专业能力,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的培养。

(四)不断完善教学方法。在完成教学设计后,我们按照“工学结合”的精神,遵循“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体系”,采用“项目导向,任务驱动,教师引导,学生主体”教学模式进行教学。项目导向是指依托来源于企业真实的冲压件模具设计项目为载体;任务驱动是指以分配任务的形式,使学生按照实际工作流程进行设计,并在设计过程中自主学习;教师引导是指在教学过程中,教师的角色由知识的灌输者转换成解决问题的引导者,提出问题,并给学生相应的引导文件;引导学生学习与掌握与职业岗位所要求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操作规则。学生主体是指在教学过程的真正主体是学生,学生带着问题进行学习,并在学习的过程中,回答问题,完成设计,从而达到“做中学,学中做”的教学效果。

针对不同的教学内容,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并注重培养学生的群体化协作学习能力。学生群体化协作精神的培养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可通过一些相关的实例(如实验实训、综合实训、学科技能竞赛、体育比赛和辩论赛等)来引导学生群体化协作学习和工作,从而使学生能够树立团队协作意识,提高学生群体化合作能力。利用BBS、微博和QQ群等网络的形式,进行充分地沟通和交流,并且形成一致意见,从而能极大地提高学生的团队精神。

(五)完善课程考核方式。将以前片面对理论知识的考核改革为对学生的综合能力的考核,可以利用过程性的评价方式,将学生在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过程中体现出的学习态度、平时作业情况、实践操作情况、以及工学结合模式下下厂实习等都在考核的范围内,从而能够提高评价的全面性,进而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最终达到提高高职学生综合素质的目的。

四、结论

经过工学结合和校企合作的实施,构建了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的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体系,精心选择并组织以真实冲压件模具设计和制造为载体的教学内容,采取现代先进的教学方法和手段,使学生对冲压生产及其规律有生动、直观、全面的认知。尤其是在教学过程中采用“项目导向、任务驱动、教师引导、学生主体”的教学模式,使学生在自主学习的过程中完成设计,达到“学中做、做中学”的效果,不仅培养了学生的综合能力,实现了与企业的零距离对接;而且还节省了企业的二次培训,因此使得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的毕业生深受用人单位的好评。

参考文献:

[1]唐永泽,等.以工学结合为主线构建高职人才培养模式[J].中国高等教育,2009(1).

冲压模具实训总结第3篇

一、课程目标

《冷冲压成形模具》课程是我院模具技术系开设的一门专业技术核心课程,课程建设伴随着我校模具专业几十年的专业建设历程。在企业专家的指导下,通过企业调研、专家座谈,形成了以工作过程系统化为导向的课程体系及教学内容。开发了相应的课程标准和授课计划,有力地指导了冷冲压成形模具课程的建设。

1.课程培养的专业能力目标

(1)依据冲压件图样或样件分析冲压工艺性;

(2)制定冲压工艺方案并选择最佳方案;

(3)确定冲压模具结构(模具设计);

(4)编制模具零件加工工艺,具备机床操作能力;

(5)编制模具装配工艺,具备模具装配技能。

2.课程培养的方法能力目标

(1)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科学的创新精神;

(2)专业知识和技能的迁移能力;

(3)制定工作计划的能力;

(4)社会责任心和环境保护;

(5)会运用《冲压手册》《模具制造》等资料,以及利用网络文献等获取信息的能力。

3.课程培养的社会能力目标

(1)具有决策能力和执行能力,具备完成任务和解决问题、技术创新的能力;

(2)语言及文字表达能力;

(3)自我控制与管理能力;

(4)工作中的与他人的合作能力、交流与协商能力;

(5)评估工作结果(自我、他人)的能力。

通过冷冲压成形模具这门课程的学习,模具专业的毕业生主要可以胜任如下岗位:模具冲压工艺岗、模具加工工艺编制工艺岗、模具加工岗、冲压生产现场服务岗、模具装配调试岗、模具生产管理、调度等岗位。

二、《冷冲压成形模具》课程项目教学设计

在大量调研和访问专家的基础上,以文具夹冲压件的生产过程为例,对应工作岗位,形成基于模具生产过程的7个环节,如图1。由此,本课程也相应形成了7个学习情境。

学习情境1:依据冲压件图样或样件分析冲压件工艺性。根据标题栏、冲压件图样结构、尺寸标注及精度、技术要求等方面提供的信息,分析该冲压件的冲压工艺性,并作详细纪录。

学习情境2:制定冲压工艺方案并选择最佳方案。在分析冲压件冲压工艺性的基础上,制定出多种冲压工艺方案,在保证冲压件质量的前提下,根据本单位的实际生产条件,选择最佳冲压工艺方案,编制出具体的冲压工艺,并做出详细的模具价格报价,形成完整的技术方案,并作为存档记录。

学习情境3:模具设计。依据选定的冲压方案,先分组然后进行分工,进行各步模具结构设计;完成模具总装图后,要有明细表,将模具标准件和非标准件分开标出;接下来绘制非标准模具零件,形成一套完整的模具设计图样;图样完成后,进行评审,校对、审核、工艺、批准等过程要做出具体记录。

学习情境4:编制模具零件加工工艺并进行模具零件加工。模具图样后面的生产阶段,要对模具总装图、模具零件图分别进行分析,针对每个模具零件图样均应编制出详细的模具机加工工艺卡,涉及到数控加工的,还应编制出详细的数控加工工艺卡。如果设计图样不符合加工工艺,要和设计者协商;如果需要更改结构,则需要设计者写出书面更改通知单,每个过程都要详细记录、签字。

学习情境5:模具装配。模具装配阶段,首先要依据图样对所有加工好的非标准模具零件进行检测,检查是否合格,模具标准件由市场直接采购。根据模具的具体结构制定出详细的模具装配工艺,然后按照装配工艺完成整个模具装配过程。

学习情境6:模具调试。根据模具设计技术要求,将装配好的模具安装在相应吨位的压力级上进行试模,冲压件如果出现缺陷,找出解决措施。

学习情境7:生产合格冲压件。这个阶段为利用合格模具进行冲压件生产,要熟练掌握压力机的操作,还要求会解决冲压生产中常见的缺陷以及解决措施。生产过程中对设备的使用以及出现的问题作记录。

对已完成的工作进行记录存档,自觉遵守安全作业及5S的工作要求。

三、课程实施设计

第一,建立学习小组。

第二,充分发挥学习小组的作用。根据课业要求和调研题,以小组为单位,制订调研计划、讨论内容,让每个小组成员主动学习、独立思考。小组根据布置的课业任务,遵循“资讯、计划、决策、实施、检查、评估”这一完整的行动过程进行实施。

第三,课堂突出以学生为中心。教学中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采用讨论式教学、演讲式教学、专业对话式教学、问题解决法、实践性教学等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活跃的学习气氛中掌握知识。

第四,理论学习和模具制作技能相结合。

四、课程评价设计

1.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

尽可能多地采取学生自评与互评,教师的评价、企业评价也不可少。

2.理论知识与实践技能综合考评

重点考核实践技能。

3.过程性考核与课业评价相结合

过程考核:在课堂教学中从十二个方面评价平时成绩:求知――提问、思考――回答问题;表达――讨论;想象――创意;独立――个人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搜索――获得信息的能力;应用――知识应用;总结――归纳总结;竞争――各层面的小组竞争;合作――小组合作、效率――完成任务的速度;实践――动手能力。

4.对执行职业规范的情况做详细记录、考核

注重职业素质培养和职业习惯的养成,培养合格的职业人。

五、课程资源设计

1.建成现代模具技术实训基地

拥有批量的模具加工数控设备、普通机加工设备以及国际一流的数控加工品牌设备,形成了产、学、研“教学工厂”模式。

2.企业专家指导

有一批固定的企业专家进行指导,形成了以工作过程系统化为导向的课程体系及教学内容。

3.双师型教师

拥有一批既有丰富企业经验、又有丰富教学经验的模具专业双师型教师,既有北京市级骨干教师,又有部级优秀教师。

4.教材开发

以企业模具生产的行动为导向,编写教育部高职高专规划教材和职业技能人才培训教材。

5.教学课件设计

完成了全套冲压模具教学课件以及三维立体仿真模拟动画课件,可供学生在课堂和课余时间使用。

冲压模具实训总结第4篇

针对“一体化”的模块化教学,必须在实践、网络教学环境方面加大建设,保证教学改革的进行。在本课程教学改革已经具备了以下条件:(1)实践教学环境。模具专业配备了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教室,具有多媒体教学设备、供学生实践训练的模具实物及装拆工具、工作台等;配备了专业机房,电脑配置足够能够运行各种CAD/CAM软件。(2)网络教学环境。本课程专门建立了精品课程网站,网站内容丰富,充实了网络教程、设计案例等素材资源,学生可以课后在专业机房及寝室内访问该网站,进行在线学习,下载模具设计资料,供设计使用。可以在校园网上访问的冷冲压工艺与模具设计论坛,和教师与其他同学进行在线讨论研究学习。课堂上用多媒体来丰富课程内容和表现形式,变黑板式教学为电化教学,教师利用多媒体就可以在课堂上穿插演示模具三维结构、运动过程等用语言和平面难以表达的内容,使过去因没有实物对象而抽象难学的内容变得生动形象,课程网站中的模具设计素材、参考资料使学生通过网络认识大量模具结构和动作原理,使深奥的理论变得浅显易懂。良好的实践环境和网络环境有力的保证了“一体化”的模块化教学,尤其是实践教学的开展。

2模块化教学的教学方法

为克服冲压成形工艺课堂理论教学抽象、难懂;冲压模具设计实践性强的特点,必须改革传统的教学方法,采用新的教学模式[3]。为加强对学生动手能力和工程实践能力的培养,提出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并重的一体化教学模式,并应用到课程教学中。(1)讲练结合型教学方法。“教、学、做”融为一体的教学模式适合于实践性内容的课程教学。在课程的每一模块开始时,布置给每名学生不同的设计项目,然后按照冲模的设计步骤,通过多媒体教学、模具装拆演示,逐步讲解冲模的工艺问题、工艺计算,结构设计等不同环节,在每个环节后要求学生在课堂上进行项目设计,教师现场解答疑问,挑选部分学生对自己项目设计过程进行叙述,并在教师与其它学生进行点评和质疑后进行修改。当完成该模块的教学时,学生也完成了自己的设计项目。同时将课程设计贯穿于各次项目训练中,随着不同模块的进行,逐步完成课程设计,并巩固各单元教学效果和提高学生的综合运用能力。采用讲、练结合型教学方法,教师在讲清基本概念、基本理论与方法之后,通过布置设计任务,进行实践训练,完成教学内容。采用这种教学方法,事实证明教学效果良好,学生很快地掌握了课程内容。(2)案例教学方法。生产一线的情况是千变万化的,案例教学为学生提供了一种模仿、借鉴和引申的范例。这种教学模式的最大特点是师生互动性强,体现了以学生为主的教育思想[4]。本课程挑选电机转子、电机定子、机芯自停杆、电容器接线片等几个典型冲压件的冲模设计案例,每个单元以一两个冲模设计的完整案例将课程的主要内容全部穿插起来。通过案例式教学,使学生先模仿借鉴案例,继而对自己的设计进行提升拓展,最终独立完成设计任务。(3)讨论式教学方法。在课堂上教师针对企业工作环境的模拟情况所采取的不同工艺措施提出几个讨论题,如针对电机转子冲压件,先是设置一定的生产条件,再讨论采用单工序模、连续模或复合模的优缺点。学生分组准备并派代表发言,不同观点之间可以展开争论,最后教师进行归纳总结,如果答案不统一,不同的观点可以允许存在。这种教学法,实际也是对企业工作环境的模拟,通过这种教学,能够提高学生工作的适应能力。实践证明,以上几种教学模式都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的思想,同时也体现了理论与实践的紧密结合。学生既学到了理论知识也掌握了实践技能,同时学生的技术应用能力也得到了提高,因而受到学生的普遍欢迎。

3结束语

冲压模具实训总结第5篇

关键词:研究性教学;教学改革;冲压模具

作者简介:代洪庆(1977-),男,黑龙江大庆人,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工程学院,讲师。(黑龙江 大庆 163319)张福刚(1976-),男,黑龙江绥棱人,烟台宏田汽车零部件有限公司,助理工程师。(山东 烟台 264670)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4)08-0100-02

“冲压工艺与模具设计”是机械设计制造及自动化专业主干课程之一,但是长期以来,其课堂教学多数由教师根据课本上的内容进行灌输式讲授。在整个教学过程,老师主要以讲授为主,学生以听课为主,此教学方法内容陈旧,形式单一。学生对模具设计只是有了初步的了解,但遇到实际模具设计问题的时候,时常感到束手无策,无从下手。换而言之,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灌输了课本内的有限知识,缺乏对学生科学研究方法的指导,学生的学科素质并没有得到提高,学生不会用正确的学科思维解决问题。

研究性教学是指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主动地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教学。[1]教师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的认识水平,激发学生主动参与教学过程,启发学生积极思考,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的知识去积极探索新知识,培养学生创造性地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师的授课任务不仅是向学生传授知识,而是着力培养学生的能力,特别是在未来学习和工作中的研究能力和创造能力。这为学生今后的学习和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2]本文对开展研究性教学课程的培养目标、训练载体和实施过程的教学活动进行了分析和总结。

一、研究性教学方案设计

1.教学目的和培养目标

“冲压工艺与模具设计”这门课程的主要任务是培养学生具备冲压工艺的基本技能,具有模具设计的初步能力,能够设计中等复杂程度的模具;具备冲压设备、模具材料选择的能力;能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和解决在生产中常见的产品质量和模具方面的技术问题。而更高的要求是对冷冲压成形的新工艺及新技术发展动态有初步的了解,培养创新设计能力进行知识传授与能力培养。

根据近几年来工程学院(以下简称“我院”)毕业生的就业情况及对各地的调查回访结果来看,用人单位的用工要求是除了毕业生要具备冲压工艺和模具设计的基本技能以外,同时要求能独立开展工作和尽快适应本岗位要求的能力;特别是要求学生具有一定的创新研究能力。而机械设计制造及自动化专业毕业学生,仅仅具备设计简单的冲压模具能力,并不具备一些创新设计和科学研究的能力。由此,笔者重新把“冲压工艺与模具设计”教学目标定位于:面向各类型企业和培训学校,培养爱岗敬业,具备各类冲压模具设计与制造基础知识,既能承担在模具生产第一线从事中等复杂模具工艺和结构设计任务,又会用正确的学科思维、科学研究方法解决实际生产问题的人才。从社会的用人需求和笔者制订的培养目标来看,研究性教学势在必行。

2.研究性教学方法

研究性教学是一种开放式教学,其具体办法和形式多种多样。教师要根据课程性质、教学内容和学生的特点,打破传统教学束缚学生手脚的那套做法,遵循以学生为本的观念,创造性地进行教学设计。具体到教学上,可以采用讨论式教学、互动式教学、任务驱动式教学、案例教学、合作式教学等各种教学方法。[3]

“冲压工艺与模具设计”这门课可以分成三大部分,冲裁模具设计、弯曲模具设计和拉深模具设计。其中冲裁模具设计部分,模具的标准化程度高,模具设计规律性比较强,适合传统的教学方法,而且由于大多数学生刚刚接触模具,对模具工作原理和加工特点认识不深,采用研究性教学方法让其自主学习这部分内容势必会对其造成很多困难,所以笔者采用了提问式和案例式的教学方法。为了提高教学效果,笔者制作了丰富的多媒体课件,极大地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的兴趣。课堂“理论”教学要着重突出普遍性、典型性,理论分析则选择难易程度适中的某个题目进行工艺分析、工艺计算和模具结构设计,使学生具有系统的、完整的、扎实的知识结构。

弯曲模具设计和拉深模具设计这两部分,由于模具结构简单,但弯曲、拉深工艺复杂,而且学生对模具工作原理和模具结构有了一定的了解,所以笔者采用研究性教学方法,通过课前布置的专题研究任务,让学生主动到图书馆或互联网上查找资料,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和培养科学研究方法。

3.设计训练载体

训练载体的设计是实施研究性教学的主要环节,它依据教学目标,在相应的教学策略下,为传递教学内容而设计编制的教学内容的组合形式和形态。

笔者在冲裁模具设计部分,通过垫圈的级进模设计和止动件的复合设计两个设计实例,使学生掌握冲裁件的工艺分析、工艺方案的确定、模具的工艺计算、压力设备的选择以及冲压模具结构的设计,培养学生模具设计的基本能力,使学生对模具有一个全面的认识和了解。

在弯曲模具设计部分,弯曲模具的结构设计简单,但弯曲在成型工艺上,弯曲毛坯尺寸计算和弯曲回弹值的确定是个难点。所以笔者设计了“基于Dynaform软件的弯曲件毛坯尺寸计算方法”和“基于Dynaform软件的弯曲件回弹尺寸的确定”两个专题任务。这两个专题主要通过CAE软件对毛坯件进行数值模拟,从而得到毛坯尺寸和回弹数值。在这个专题任务中,并不要求学生懂得有限元原理,只是通过软件操作,使学生了解目前先进的设计方法,提高学生对新技术的认知和兴趣,同时也激励学生探索新的知识领域。

拉深模具设计部分:拉深件的主要质量问题是拉裂和起皱,笔者通过“基于CAE圆筒件的质量分析与优化”这个任务,使学生更加直观地掌握拉深和起皱的影响因素,并对起皱的板料厚度、拉深系数、压边力、模具工作部分的尺寸等因素及解决拉深和起皱的措施,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科学研究能力。

二、研究性教学方案实施

“冲压工艺与模具设计”研究性教学方案实施是对教学方案设计做出全面具体而又明确安排的计划。其中包括教学实施过程进程表、教学组织安排、课程考核等内容。

1.教学实施过程进程表

根据教学任务和教学目标,对课堂讲授、课外布置研究报告、项目练习、学生分组讨论等内容进行统筹规划。

2.教学组织安排

在授课前,教师安排好学生分组。每个专题研究要求3~4人一小组。小组成员可以相互沟通,相互研讨,相互合作。小组的每个学生都要交一份研究报告或设计说明书。一些涉及到较深的研究领域,教师首先提出选题,然后引导学生自己去图书馆查找相关资料,分析总结,最后形成报告的形式。完成研究报告或项目训练之后,让每个学生分别陈述研究报告,并提出研究过程中所遇到的问题和解决的对策。教师对学生研究报告的内容及陈述进行点评。

3.课程的考核

考核包括学生成绩的评价方式、等级。以往采用的闭卷考试,学生死记硬背考试内容,并不能真正反应学生的学习效果,也不能体现学生真实能力。教师要改变传统的一考定终身的评价模式,实行课内教学与课外学习相结合的全程评价,采用多样化的考试方式,推进考试制度改革。在评价方式别重视学生的创新能力及科学研究能力,这部分成绩所占的比例应加大。本课程采用期末成绩和平时成绩相结合来进行考核,其中期末笔试占60%,平时成绩占40%。平时成绩中项目训练、研究报告成绩占30%,出勤、作业、课堂提问、学习主动性等占10%。

三、结束语

通过对设计09级、10级学生研究性教学的实践,“冲压工艺与模具设计”课程的教学水平和教学质量有了明显的提高。学生在掌握基本冲压工艺设计和模具结构设计的同时,及时了解科学研究方法,使学生对所学的知识加深了理解,拓宽了知识面,提高了学习兴趣,同时也培养了学生创新性思维能力,使学生能用正确的学科思维解决问题,为今后参加工作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1]张胤.研究者――学习者:高校研究性学习之课程与教学体系的构建[J].辽宁教育研究,2004,(7):63-65.

冲压模具实训总结第6篇

关键词:透明材料;理论教学;模具设计

一、前言

模具的教学是集理论、实践、经验、制造环境于一体的综合学科,早已成为就业率高、薪资高的热门专业。但是通过对历届毕业生的就业跟踪,发现部分本科生对模具的认识有限,仅仅凭借所学的理论知识以及课堂实验,他们还不能熟练掌握典型模具的结构及运作过程,造成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模具教学存在一些问题,原因分析如下:

1.实训设备老化,导致学生的动手能力差。

2.课堂教学单一,过于抽象,导致学生理解不到位。

3.缺少自主设计模具的机会。

4.目前的模具教学模型存在很多不足。

针对以上种种原因,为了提高学生的认知能力、巩固学生的理论知识、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该课题提出由学生对模具进行自主设计研究、亲自动手编程、亲自制造零件、组装模具。学生通过自拟方案,用特殊材料(透明材料)制造出实体模型,可以更清晰地了解模具的结构、运行的过程、模具的简易拆装以及模具零件的加工技术(数控编程、数控加工)等。学生可以较好地巩固理论知识,又能制造出比市场上更加实惠的模型,从而提高教学效率。

二、模具设计

设计磨具的过程主要要求学生在学完冲压模具设计及制造后,能熟练掌握、灵活应用理论知识,对简单零件能独立进行设计计算,确定模具结构。在设计过程中,必须把握好几个重点内容:

1.刃口尺寸、总冲压力计算,必须按照加工方式来选取相应参数进行,要注意公差需满足的原则。

2.模具总体结构,是单工序模还是复合、级进,不同模具其结构特点有区别。

3.标准件的选择,例如上下模座、模柄、导柱导套,要按照零件尺寸大小及结构特点选择相应的合适的标准件。

4.卸料、定位方式的选择及排样设计。

以上关键问题设计好后,模具的设计基本就完成了。

学生选取了以下零件作为模具设计对象,零件形状及尺寸及排样图如图1所示。其材料为A3,具有较好的可冲压性能,厚度为2mm,大批量生产,结构简单,比较适合冲裁,而且尺寸精度要求不高,零件图上所有未注公差的尺寸,属自由尺寸,可按工T14级确定工件尺寸的公差。孔边距12的公差为0.11,属11级精度。其它尺寸公差按公差表获得,并确定模具结构采用冲孔落料复合模方式。

(a)冲裁件 (b)排样图

图1

根据理论公式,一个步距内的材料利用率η为68.8%,基本合理。根据模具结构特点,采用无导向弹压卸料板方式卸料,总冲压力包含有落料力、冲孔力、卸料力及推料力,根据计算,总冲压力为352.08KN。压力中心在零件的形心。

刃口尺寸的计算在冲压模具设计中非常重要,本案采用凸模与凹模配合加工方法。具体尺寸如表1所示:

表1 刃口尺寸

各板的外形尺寸等分别按要求确定,具体过程不详述,尺寸可参照总装图。表2是部分板类零件的尺寸,上下模座分别按:

表2 模具模板尺寸

三、模型模具制造

在该套模具中,除了导柱导套、模柄等标准件外,其它零件都必须自行加工。通常模具的加工方法主要是车、铣、磨削、线切割及钳工等,对精度要求较高的尺寸还要借助加工中心设备进行编程加工。在这里,我们借助MasterCAM Mill 9.1进行数控编程,然后对有机玻璃材料进行铣削加工,通过路径选择、刀具选择以及加工参数确定更加熟悉了材料的粗加工、精加工等特点。考虑到有机玻璃材料特点,而铣削时(顺铣)则应用高切削速度,小走刀量,以防止工件的开裂。在情况允许的时候可用“拖刀”修光加工面。各零件加工完后,把外购的标准件一起进行模具组装并调试,整个项目顺利完成。

冲压模具实训总结第7篇

【关键词】工学交替课程;驾证式;考核评价方案

【中图分类号】G710

1引言

1.1高职院校考核评价方式现状

高校专业课程考核的弊端主要体现在:对考核的手段和目的认识存在误区、考核形式单一、内容不合理、学籍管理不科学等。[1]如考试内容大多局限于教材中的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大部分学校采取“期末成绩+平时成绩”的考核形式,给学生造成了很大压力和侥幸心理,同时也不利于学生创造性和主动性的发挥。

1.2“驾证式”考核评价内涵

我院“工学交替课程”是一门核心综合类技能训练课程,教学中以机电产品为项目载体开展案例教学。采用驾证式并融合高级职业技能鉴定考证进行考核,考核分为理论和技能实操考核两部分。[2]理论和技能实操考核如有不及格的情况则要分别补考,只有两部分成绩都合格才能通过课程考核。

1.3实施“驾证式”考核评价创新的目的与意义

高等职业技术教育培养要大力推进专业理论和实际能力相结合、课堂教学和工作实践相结合、培养过程灵活的“工学结合”职业教育培养模式。[3]通过构建我院制造类专业工学交替课程考核评价方案的创新,强化机械制造过程中所需要的各项技能要求,使学生适应社会和企业的需求。

2以冲压模具设计与制造综合技能训练课程为例,实施“驾证式”考核改革与实践举措

2.1课程教学总体设计思路

根据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和生产岗位的需要等方面来整合课程内容,推行基于工作过程的项目化教学。将这门课程分成三个基本模块,每个模块又选用6个企业实际产品案例作为教学型项目案例进行讲授,6个生产型项目案例作为学生生产型训练项目案例。通过生产型项目的设计、加工、装配、调整、试模等工作过程进行“驾证式”考核。

2.2实施“驾证式”考核改革与实践举措

考核分为平时阶段性和期末终段性考核两种。

2.2.1平时阶段性考核

(1)设计阶段模块阶段性考核

每位同学根据教学型项目案例完成生产型项目案例的模具设计。指导老师根据学生设计的模具图和设计说明书给予综合评分。

主要考核内容:工艺方案和模具结构的合理性和正确性;模具装配图和零件图绘制的完整性和规范性;尺寸标注及技术要求的正确性。

(2)模具零件加工阶段模块阶段性考核

将每个教学班的学生分成4人一组,分工合作,每人负责一个部分或几个零件进行加工。运用各种加工手段,包括普通机械加工、钳工、特种电加工、三座标测量等,按照加工工艺规程要求,将实际模具零件产品加工出来。

根据学生各加工项目的实际动手能力、操作水平和制作的模具零件作品以及各子项目的训练小结由指导老师和实习基地技师共同进行综合评分。

主要考核内容:模具钳工基本操作技能;普通机械加工操作技能;特种电加工操作技能;三座标测量操作技能;各项操作的规范性和安全性。

(3)模具装配、调整、试模阶段阶段性考核

让学生根据总装图要求,编制模具装配工艺规程卡。确定模具零组件的装配顺序、装配基准、装配工艺方法和技术要求、选择装配工具与设备、试模检验方法等。

每个学生必须按装配工艺规程装配一套完整的模具。由指导老师和基地技师一同根据每人的装配质量状况进行综合评分。

主要考核内容:装配图识图能力;模具零件和组件的装配顺序正确性(有无漏装、错装零部件);装配基准选择的合理性;装配方法的正确性;装配工具与设备使用的合理性;试模零件检验的合格程度。

2.2.2期末考核

《冲压模具设计与制造的综合技能》课程采用“驾证式”并融合高级模具工职业技能鉴定考证(国家职业资格三级)进行考核。考核分为理论(应知)考核和技能实操(应会)考核两部分。

学生都要进行理论(应知)和实操能力(应会)的分别考核,只有两部分考核成绩分别都通过后,本课程才能通过;同时又结合我院机械行业技能鉴定模具东阳点工作的开展,按照国家模具工技能鉴定考核标准要求,对学生进行模具工技能鉴定,技能鉴定也包括理论和实操两部分,分别考核,分别通过。两部分考核成绩均达到高工模具工标准者即发给国家劳动部授权的模具工(高级)国家职业资格证书。实施“高级模具工”考证的“驾证式”考核方案,将学生的模具工技能鉴定成绩作为《冲压模设计与制造的综合技能》课程的期末考核成绩(应知部分同用一套试卷),不再另安排期末考试。

主要考核内容:理论(应知)考核内容(占总成绩30)由具有模具工职业技能鉴定考评员资质的老师根据高级模具工职业技能鉴定应知部分考核试题类型、题量、难易程度要求进行组卷和考核。

实操(应会)考核内容(占总成绩70)每个学生按操作规程完成一套模具的装配;高级模具工考证学生根据自愿申请,符合规定另增加一项考核内容,即按图加工,制作一个模具零部件。

由具有模具工职业技能鉴定考评员资质的老师根据高级模具工职业技能鉴定实操要求进行考核评定。

2.2.3学期成绩评定

将三个模块平时阶段性考核平均成绩作为平时成绩(占30)+期未考核成绩(占70)。

3实施“驾证式”考核评价方式的实施效果

采用这种“驾证式”的考核方法,使职业技能鉴定内容与教学内容紧密融合;高级模具工职业技能鉴定标准与课程考核评价标准完全融合。将阶段性考核与终段性考核相结合,模块化考核与综合性考核相结合,实现了“课证融合”的“驾证式”考核新方法,突出职业能力的培养。据调查,我院制造类学生大部分在顶岗实习中己找到了与专业对口的岗位,如模具设计、模具造型、模具钳工、模具特种加工、模具装配等岗位工作。

4结束语

实践证明,采用“驾证式”考核创新,具有很好可执行性和可考核性,适应制造类专业特点,符合专业教学规律与学生心理预期。采用“驾证式”考核方式来促学习、求真知,练能力,让学生拥有学历和职业技能两块“敲门砖”,让他们在顶岗实习和毕业就业的舞台上,有了敢出拳、出重拳的底气。所以,它作为制造类专业教学体系的一个环节,无论对学生成才还是对教学改革,都起到很大的促进作用。

参考文献

[1]梅迎军.高校专业课程考核现状及改革.宁波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9.6

冲压模具实训总结第8篇

关键词:冲压工艺及模具;科研;教学质量

中图分类号:G64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4107(2013)08-0036-02

河南科技大学(原洛阳工学院,下同。)材料科学与工程学科始建于1958年,是原机械部重点学科、河南省第一层次重点学科。1983年开始招收硕士研究生,1986年获得硕士学位授予权;1990年与西安交通大学、北京科技大学等高校联合培养博士研究生。冲压工艺及模具课程是材料加工专业一门十分重要的必修专业课。河南科技大学将冲压工艺及模具作为一门独立而又完整的课程最早是由金属压力加工专业提出的。在全国高等学校材料成形及控制工程本科专业指导性培养计划中,冲压工艺及模具始终是作为一门必不可少的专业技术课。河南科技大学从1976年开始为金属压力加工(锻压)专业开出此课,后逐渐拓展到模具类专业方向(本科),课程名称由冲压工艺学发展到现在的冲压工艺及模具,至今已有三十多年的历史。冲压工艺及模具课程授课的模具和塑性成形专业本科生每年100多人,其中4个是模具专业班,1个是塑性成形专业班。通过不断的教学实践和传、帮、带,已逐步建设了一支具有较高教学、学术水平的师资队伍,对课程性质的认识和课程内容的改革也已经达到了一个较高的深度,形成了鲜明的特色。冲压工艺及模具课程2009 年被评为学校精品课程,任课教师以科研促教学,提高冲压工艺及模具课程教育质量。冲压工艺及模具课程依据洛阳独特的产学研基地,在人才培养模式上锐意改革,建立了产学研一体的人才培养体系。以科研促教学推动课程群建设,构建了多层次的具有国际交流能力的培养体系[1-5],在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和实践方面取得了一定成效。

一、科研促进专业培养体系的完善

通过科研实践活动,模具和塑性专业的冲压工艺及模具课程办出了特色,专业培养体系不断完善。从单一的中文教学到双语教学,模具专业冲压工艺及模具A、56学时,塑形成形专业冲压工艺及模具B、48学时,采用双语教学,教学方法和手段采用多媒体教学,有力地促进了教学效果和教学质量的提高。

冲压工艺及模具课堂教学主要讲授:(1)冲压基本工序:冲裁、弯曲、拉深、胀形与翻边。(2)板料的冲压成形性能及成形极限。(3)冲模结构与设计。(4)冲压工艺设计:编制冲压工艺过程的主要内容和步骤,冲压件工艺过程方案编制实例。冲压工艺及模具课程针对所授内容,布置相应的思考题和作业,促进教学内容的理解和掌握。

实践教学主要包括:(1)1周的认识实习,4周的生产实习。生产实习是专业教学计划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为实现专业培养目标起着重要作用;也是毕业后参加实际工作的一次预演。生产实习是学生获得专业知识的重要环节之一。得天独厚的洛阳地域和行业环境为学校开展实习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具有中国一拖集团、洛阳LYC轴承、中信重工、中铝洛阳铜业等一批在行业中占据龙头地位的国家特大型和大型企业。(2)进行4 个具

有典型意义的冲压工艺及模具实验:冲裁实验、拉深实验、板材的冲压成形极限实验和冲模拆装实验。(3)3周的课程设计,选择生产中的零件作为设计内容,让学生从原材料板材开始到零件的整个过程进行设计:分析冲压件的工艺性;确定冲压件的最佳工艺方案;确定冲压模具的结构形式;选择合理的冲压设备;绘制冲压模具零件和冲压模具装配图;编写冲压工艺文件和设计计算说明书。

科研与教学相结合,使教师把在科研中获得的新知识和新成果转化到教学内容中,形成了理论水平高、实用性强、特色鲜明的日常课堂教学内容。教学内容强调了塑性成形原理及其与各类冲压工序之间的关系。通过认识实习,冲压实验、生产实习,冲压课程设计,学生能初步分析各类冲压成形的变形规律,认识典型冲压成形工艺方法、模具结构,掌握冲压工艺与模具设计方法、冲压模具制造工艺编制方法。

毕业设计是学生对大学四年所学知识的综合运用,可以获得理论知识转化成科研的能力。经过毕业设计,学生的知识变得更加系统,并且让学生学会了综合运用课程知识、查阅资料、设计计算等许多在工作中有用的东西,也提高了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塑性和模具专业的教师还经常邀请一些企业高工指导毕业设计,使学生学到生产实践中最实际的内容。模具和塑性专业本科毕业设计研究方向,与冲压工艺及模具相关的占30%左右。如2008年至2013年,毕业设计每年冲压工艺及模具选题人数分别为43,37,51,32,34,50人,每年模具和塑性专业相应的总人数分别为138,134,135,106,121,160人,毕业设计选择冲压工艺及模具方向的比例分别为31.2%,27.6%,37.8%,30.2%,28.1%,35%,远高于挤压工艺及模具、锻造工艺及模具、塑料成型工艺及模具、超塑成形工艺及模具等所占比例。如拖拉机油箱拉深成形工艺分析及模具设计, 后壁板拉深成形工艺分析及数值模拟研究等等。

材料学院对毕业论文有严格的程序要求:指导教师下达任务书、学生写开题报告,学校督导检查组在毕业设计期间不定时抽查。指导教师之间互相审阅学生的论文,给出定量评价。论文格式审核员对每篇论文进行审查。模具和塑性专业教师对毕业生论文(设计)进行量化综合评定:优秀、良好、中等、及格和不及格。评为不及格的毕业论文(设计)推迟毕业,与下一届学生一起再次进行毕业设计。

二、科研促进教材建设

为了保持冲压工艺及模具课程的国内领先水平,适应双语教学的需要,课程选用国内外最新的同类课程教材,如:华南理工大学夏琴香教授编著的《Stamping Forming Technology and Die Design》双语教材,国外John A.Waller编著的《Press Tools and Presswork》。在引进教材的同时,学院教师积极编写进教材。塑性和模具专业的教师在科研中不断探索与创新,并将其科研成果编写进教材中。早在2002 年,苏娟华教授参编了由机械工业出版社出版的《冷冲模设计及制造》教材, 并在上海电机技术高等专科学校、成都航空职业技术学院、天津理工学院、哈尔滨理工大学、包头职业技术学院等多所职业技术学院使用,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2004年陈拂晓教授参与编著《超塑性应用技术》,由机械工业出版社出版。2007年马老师参编了由机械工业出版社出版的《锻压手册》(第3版)。2008年杨永顺教授和郭俊卿博士主编出版全国规划教材《塑料成型工艺与模具设计》,由哈尔滨工业大学出版社出版。2009年张彦敏博士主编教材《有限元数值模拟在金属塑性成形中的应用》,由化学工业出版社出版。

三、科研提高教师的综合水平

学院长期重视科研工作,学科建设基础好。目前材料科学与工程已获一级博士学位授权学科点。曾荣获部级材料成型与控制工程特色专业、部级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教学团队。塑性和模具专业有17名教师,具有博士学位的教师11人,分别毕业于北京科技大学,上海交通大学、西北工业大学、西安交通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华中科技大学等。他们承担了多项部级和省部级的科研项目,先进的科研究成果充实、融入到教学的各个环节,促进了教学改革。陈拂晓教授主持部级精品课程“金属材料成形基础”,同时主持河南科技大学教改课题“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综合研究与实践”。苏娟华教授主持河南科技大学教学教改基金项目“冲压工艺及模具课程双语教学探讨与实践”;河南科技大学精品课程项目“冲压工艺及模具”;参加河南省高等学校双语教学示范课程项目。宋志真副教授主持河南科技大学教学教改项目“塑性成形专业课程设计教学基础研究与实践”。

四、科研促进学生创新实践活动

教师的科研工作有力地带动了学生的课外科技活动,提高了学生的科技创新能力。河南科技大学十分重视学生科技活动, 每年都要组织一次大学生研究训练计划(SRTP)项目的评审。冲压工艺及模具精品课程一贯注重同学开展课外科研活动, 申请多项大学生研究训练计划(SRTP),取得了丰硕成果。2009年张彦敏博士指导了大学生沈丽的“基于VB的专业课程设计系统制

作”; 2012年杨正海博士指导了大学生杨晓倩的“塑性

变形工艺对铜基粉末冶金载流摩擦材料性能的影响”;宛琼老师指导大学生赵运运“的点焊拼接板拼对线受拉剪作用的实验与模拟研究”。

冲压工艺及模具课程在30多年的办学历程中,主动适应国家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需要,充分发挥地域和行业办学优势,体现教学和科研相结合的特点,不断提升教学水平,形成了具有双语教学特色的本科教育培养体系,提高了冲压工艺及模具课程教育质量。

参考文献:

[1]桂萍.以科研促教学不断提高教育质量[J].中国农业教 育,2005,(4).

[2]黄海午.精品课程建设与教学改革探索[J].高教论坛, 2011,(12).

[3]苏娟华.双语教学在冲压工艺及模具课程中的实践[J]. 高教论坛,200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