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优秀范文 高师音乐专业

高师音乐专业赏析八篇

时间:2022-03-29 16:13:57

高师音乐专业

高师音乐专业第1篇

传统理论课和技能课,以及根据基础教育改革和发展需要补充的实践类课程和姊妹

艺术类选修课课程几个方面,对高师音乐教育专业专业课程进行了重新设置。

关键词:技巧课 理论课和技能课 实践类课程 姊妹艺术类选修课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要求:各级师范院校要积极配合我国基础教育改

革,根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目标与内容,及时调整培养目标、专业设置、课程结构、

教学观念,争取尽早培养出适合新课程教学工作需要的音乐师资。响应这一要求笔者

从课程结构方面谈了一些自己的想法。

课程结构的安排,笔者认为要以实现《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要求为前提,设计为学生提供花钱少、收获大的教育、教学服务方案为思路,以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提高学生的人文素质、培养学生终身学习能力、实现学生教育教学能力的个性化发展为目标,以实现课程资源社会效益最大化为原则。基于此,首先要把音乐教育专业类学生必须具备的职业能力和艺术素养确立出来并作为设置必修课的标准,然后根据学生个性化发展的需要开设丰富的选修课,同时开设丰富的综合实践课,为学生提供丰富的科学的课程组合平台。 一、

高师音乐专业第2篇

论文摘要:高师音乐教育专业声乐小组课分三种类型:有的以声乐技术训练为主,有的以声乐排练为主,还有以声乐教学法为主。在声乐小组课教学过程中,要合理搭配好组员,运用启发式的教学,多方位训练学生的声乐演唱、声乐教学、钢琴伴奏等综合能力。

高师音乐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掌握音乐教育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具有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教育科研基础的高素质的音乐教育工作者。音乐教育中的声乐教育,既要重视技能学习,同时又要注重培养学生口头表达、组织教学等综合能力。在高师声乐的实际教学中,通常有三种教学形式,即声乐集体课、声乐小组课、声乐个别课。三种课型相互搭配,其中的声乐小组课是发展学生综合能力的重要的教学手段。

高师声乐小组课,也叫“中课”,这种课是一节课一个老师对2~10个学生的上课形式。声乐小组课根据教学内容的侧重来分。

低年级以技能训练为主的小组课:这种课型通常是一个老师面对2~4个学生,把性别相同或者声部相同的同学编为一组,进行集体练声,培养学生的歌唱能力。这种课主要针对程度比较低的同学,通过小组课能解决学生声乐学习中共性的问题。这样的课型既可以以教师讲解为主,又可以以学生讨论为主。不仅有利于学生的互相学习、相互帮助、取长补短达到共同进步,而且可以提高学生的声乐教学能力和对声音的辨析能力,更重要的是教师也省去了为每个学生单独上课的时间和精力,提高了教学的效率,也缓解了教师的教学压力。

高年级以排练为主的小组课:这种课型通常是一个老师对5~10个学生,它是以集体歌唱技能训练为基础,侧重于重唱、小组唱、表演唱歌曲的排练。这种课不仅可以培养学生在艺术活动中的实际操作能力和学生的组织能力,而且可以让学生接触多种风格、多种演唱形式的声乐作品。

高年级以声乐教学法为主的小组课:这种课型也是一个老师对5~10个学生,它是由声乐技能、作品表现逐渐向声乐教学过渡,讲授声乐教学法,并融合青少年发声特点训练,以及变声期方法及注意事项。它不仅可以让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得到提高,而且可以创造学生之间互相教学的机会,进一步训练学生的声乐教学能力。

高师音乐教育声乐小组课的设置很重要,是高师声乐教学改革中必不可少的一环,是建立高师声乐教学体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其重要性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近几年高师音乐专业扩招,学生数量的增加使得声乐小课远远不能满足实际教学的需要,声乐小组课在一定程度上就缓解了这一矛盾。二是高师音乐教育需要培养一专多能的音乐教师。专门的音乐院校更侧重专业性和技能性,声乐小课只能培养学生的演唱技能,无法培养学生的声乐教学、编排节目、钢琴伴奏等综合能力,而高师的音乐教育声乐小组课有着多重的教育功能。

高师声乐小组课在开设的过程中存在一些问题。在教学效果上,声乐小组课面临最大的问题就是教师想在一节课的时间内,从技术上来提高几个同学,是不容易做到的。每一名学生练唱机会与接受指导的机会因时间所限,在教学上收到的效果也是微乎其微。 在教学内容上,有的学校忽视了针对高年级以排练为主的小组课和以声乐教学法为主的小组课开设的不同功能。有的只重视声乐技能的训练,甚至把小组课上成了小课的浓缩版。这样的声乐小组课往往会拖堂,45分钟一节的课,“认真负责的老师”往往会超过一个小时甚至一个半小时。声乐教师本着对学生负责的态度,尽力想提高学生的声乐演唱能力,可以说是用心良苦、无私奉献,但是这样的课堂教学,既增加了老师的负担,也不利于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老师在为一个同学上课的时候,小组其他的同学精力容易分散,讲话或者玩弄手机、发短信等等。声乐小组课在教学形式上比较单一,长期以来都是老师坐在钢琴前,聆听学生演唱。整个教学过程过于单调、呆板。长期下去,学生就会丧失学习的积极性,所以往往到了大三、大四有一些没有考上主修的仍然上声乐小组课的学生,越到后期,逃课的学生就越多。有的老师容易偏向小组内程度稍好的同学,这样的结果会造成其他同学教学上的不信任。专业教学更需要建立良好的、相互信任的师生关系,而不能有任何的“偏见”,只有这样,教学才能顺利进行。

如何通过声乐小组课来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是每个声乐老师需要思考的问题。

对于4人一组,以提高声乐演唱技能为目的的小组课。首先在学生的编排上,要注意小组内学生的搭配。每个人的嗓音条件、性别、程度、声部、唱法等都不相同,所以划分小组要综合考虑这些因素。可以将这些因素中相同或近似的学生分成一组,这样在教学过程中选择练声曲目、布置歌曲会比较方便,可以提高教学的效率,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还可以将有相同毛病的学生划为一组,使同学互相之间能有参照,有的放矢的进行专业教学。

在声乐课的教学上,应该多运用启发式的教学,不能“一言堂”,不能采用满堂灌的办法。要善于组织教学,采取多种形式的教学手段。要求教师点面结合,力争重点突出而又面面俱到。多让学生参加讨论,让学生自己说,自己懂得分析声音,使学生有学习的自主性。要让学生学会思考,由教师主导型变成学生主导型,老师只是起到引导的作用,充分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多方面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以便将来能更好的胜任本职工作。

上课形式应该多种多样,不能一直都是老师弹、学生唱。可以把学生练声和演唱过程中的钢琴伴奏,交给这一小组的同学,这样不仅有利于同学课余时间在琴房互相练习、互相监督,而且可以提高学生的伴奏能力和钢琴的基本弹奏技术。这样的上课形式,使得老师可以脱离钢琴来到学生身旁,更好地观察学生的演唱状态和肢体动作,也可以调整老师上课的精神状态,不至于在钢琴上一坐就是半天。有些初级程度学生的练声曲就是三度到五度之间基本的音阶练习,速度也比较慢,这些练习曲每个学生都能弹奏的;有些高程度学生的练声曲是在不同的调性上做八度,甚至十度音阶的快速跑动练习、琶音练习、跳音练习以及半音阶练习,这些都需要科学正确的弹奏方法,同时也要求学生对二十四个大小调要烂熟于心。在演唱曲目的时候,循序渐进,多鼓励学生大胆去尝试。如学生可自弹自唱,即兴伴奏能力差的同学,开始只要求右手弹奏旋律,慢慢的加进左手主三和弦琶音音型和柱状型,也可以把学生演唱的曲目交给即兴伴奏的老师等。通过声乐小组课使学生的综合能力得到了更好的培养。

在高年级声乐教学内容上,学校应该重视以声乐教学法为主和以声乐排练为主的声乐小组课的开设,不能简单将声乐小组课等同于浓缩型的声乐小课。对于学生中确实优秀的同学,我们主张在低年级对其实行声乐小课,而大部分的高师声乐专业的同学嗓音条件一般,更适合通过声乐小组课来发展和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作为声乐教师,不能光盯着学生的声音,而是应该多方位、多层面去考虑学生的综合能力的培养。在以声乐教学法为主的小组课上,可以让某一个同学给另一同学上课,专业老师和其余同学对教学过程再进行点评。这样不仅让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得到提高,更重要的是培养了学生的声乐教学能力。在以声乐排练为主的声乐小组课上,可以安排形式多种多样的演唱。声乐演唱能力的获得需要在反复的练习中才能实现,俗语说“三想不如一唱,三唱不如一演”,通过各种演唱形式的排练,学生声乐演唱能力会逐渐得到提高,还能锻炼学生的组织能力,让学生了解多种多样的演唱形式,接触各种优秀的曲目,这些多种多样的演唱形式在社会音乐活动中也占有重要的地位。师范学生毕业后面临的是中小学生,并会遇到各种音乐活动,所以学生在学校多接触形式多样的作品,对将来的工作是大有裨益的。

声乐教师要加强自身的师德建设和专业技能,教师的言传身教和人格魅力对于专业教学至关重要。纵观著名的声乐教育家,都具有高尚的师德和良好的专业素质。老师应该多看到学生的进步,不管学生的程度如何,只要学生努力,有一点点进步,老师就应该充分肯定学生,和学生一道积极努力去探索教学过程。

高师声乐小组课的教学是个非常复杂的教学活动,要想让每个学生的声乐演唱和教学能力取得最大的进步,需要我们高师声乐教育工作者不断总结和探索。在高师的声乐教学过程中,声乐小组课是培养学生声乐演唱、声乐教学、组织能力等等综合能力的重要手段,需要全体老师一起群策群力,才能在当前形势下,更好更快地培养出能唱、能教、能伴奏、能排练的合格的中学音乐教师。

参考文献:

1.王万珍. 高师声乐课教学新模式的探索,中国成人教育,2007(1)

高师音乐专业第3篇

曾志态的《乐理大意》(1903年)、《教授音乐之初步》(1904年)、(乐理教科书》(1904年)可以看作是我国最早的乐理教相产。 在此之后约一个世纪的时间里,中国音乐院校和师范院校音乐系的.‘基本乐理”的教材和教学经历了从无到有、持续建设和发展的一个过程。最早开设乐理课的是1910年创办的“北京音乐传习所”。最初的专业音乐教育机构大多附设在师范和艺术学校的系科中②,专业音乐教育和师范音乐教育是没有很明显的区别的。于1922年成立的“北京大学附设音乐传习所”和1927年建立的“上海国立音乐院”分为本科、师范科和选科三部分,开设的课程中都有乐理气其后,专业音乐教育逐渐与师范音乐教育分离,但“基本乐理”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却一直延续到现在。

在高师音乐学(师范)专业的必修课程中,“基本乐理”通常都是开设一年或一个学期,共72或36课时。各院、系的“基本乐理”教学大纲中的教学目的都认为是:通过“基本乐理”的教学,让学生掌握音乐基础理论知识,培养学生表现音乐、欣赏音乐、进行音乐创作的基本能力,为进一步学习音乐专业理论知识奠定基础。“基本乐理”的教学内容主要是节奏、音程、和弦、调式等。修毕时,以书面考试检查教学成效,一贯如此。尽管近年来,高师音乐教育教学改革的领域在扩大、力度在加强,但奇怪的是“基本乐理”的教学却是“以不变应万变”,除了调整课时或者教学内容深度以及更换教材外,别无其他。

当我们跨入21世纪,考虑师范音乐教育要与国际接轨,用客观的眼光审视乐理教学得失的时候,在肯定成绩的同时,我们也需要清醒地看到它的不足一是没有充分体现音乐文化教育的特点。因不同专业的培养目标不同,则教学上应体现出差异来。专业音乐教育的乐理教学更多突出技术层面而师范音乐教育要特别强调文化层面。二是乐理知识的单面性,即只懂欧洲近代乐理。这与基础音乐教育要体现多元文化音乐教育是不适应的。这也是当前的“基本乐理”学科建设需要认真考虑的问题。

(一)《基本乐理》母科建议的斯思愁

由于音乐哲学观、音乐教育观的变化,“基本乐理”教学的目标也较之以前应有很大的不同,主要体现在:

1.音乐这一概念的内涵和外延的扩大,要求我们必须有更丰富的乐理知识去认识和理解不同种类的音乐。

走过二十世纪,我们已经习惯了欧洲的专业音乐和中国近、现代音乐史上出现的“新音乐”,我们平常听音乐、论音乐主要是这两类音乐。其实,除了这种已“深入人心”的音乐以外,还有中国传统音乐、非欧洲的世界各民族民间音乐也已越来越多地被我们认识和接受。当我们接受了越来越多的非欧洲音乐以后突然发现:我们现在所学的“基本乐理”的这一套理论是不能完全解释这些音乐的,如果我们要认识和理解这些音乐,我们也必须具备欧洲近代乐理(指欧洲近现代专业音乐的乐理)以外的音乐基础理论知识。

2.“理解音乐的文化内涵”在当前的基础音乐教育中得到越来越多的强调, 我们必须把音乐不仅当作一门艺术同时也要作为一种文化来学习。

如何理解音乐文化?音乐文化包括哪些内容?“基本乐理”的教学中,如何体现音乐文化的学习?比如说,一个音乐事件发生的原因、过程、功能作用等,即它为什么发生?是怎样发生的?它的个体的、社会的功能是什么?它是如何衍展和传承的?不同的文化背景,自然有不同的回答。

3.由于音乐哲学观、美学观的差异,我们必须面对由此带来的音乐审美结果的差异。

什么音乐听起来美?什么音乐听起来不美?美感是怎样产生的?是音乐本身还是音乐以外的因素?音乐能否表现一定的内容或塑造一定的音乐形象?美感是自然环境形成的还是接受教育的结果?音乐的美是一种很复杂的现象,而且,由于音乐并非是世界通用的语言,所以让全世界的人都产生一种共同的美感是困难的。对音乐美感的体验是因民族不同、宗教信仰不同、风俗习惯不同、历史时期不同、个人接受教育的程度不同而千差万别的。在乐理教学中,也应讲解各种不同的音乐哲学观、美学观。

(二)《基本乐理》课程体系的内容

根据目前国际音乐教育发展的趋势,结合中国师范音乐教育的情况,高师的”基本乐理”教学应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1.欧洲近、现代乐理;2.中国传统音乐的乐理:3.世界民族音乐的基础理论。

1.欧洲近、现代乐理的教学

欧洲近代乐理一直是中国“基本乐理”课程体系的主要组成部分,在新的’.基本乐理”课程体系中仍然是重要的内容。 近百年来我们积累起来的乐理教学经验是我们的宝贵财富,但我们对教学内容的侧重点和教学方式应有所调整。

(1)把握基本知识的深度

以往师范的乐理教学过于强调操作性,以致教学内容过于艰深。这并非是完全必要的。现行教材中每一个细小的知识也不一定要求学生都必须掌握,而应有所侧重。如大、小调体系中的音程、和弦、调式应是其重要内容,学生应学会作一般的分析,但并不绝对有必要让学生都能去构成。因为分析是每个学生今后都会遇到的,而构成却不是。还有做练习的问题,大部分学生都会抱怨习题太多、太繁杂。随着操作性要求的降低,习题是可以减少的。

(2!欧洲近代乐理的应用

学习欧洲近代乐理即是学习欧洲专业音乐的创作手法、表现方式和感受能力。欧洲近代乐理有其学科体系的系统性,即它是学习欧洲古典音乐的奠基石。但也有其局限性,即它不是放之四海皆准的理论。这一套理论对于欧洲的现代音乐和非欧洲的音乐大多是不适用的,对于中国近现代的“新音乐”它是适用的,但对于中国传统音乐它是不适用的。

(3)欧洲近代乐理的延伸—现代乐理

进入20世纪以来,各种流派的现代音乐开始出现,这些音乐现象是不能用传统的乐理来分析和解释的。现代音乐作为一种音乐文化,目前在基础音乐教育中还没有很多的体现,但作为师范音乐教育的“基本乐理”教学也应有所涉及。目前已有童忠良的《现代乐理教程》出版,其主要内容包括:新的调式音阶、现代节拍与小节解放、现代和弦与和音、现代调性与调关系、有关现代作曲技法的乐理等内容日弓晒(代乐理的内容在高师的“基本乐理”教学中,不必占太大的分量,但不能缺少。 转贴于 2.中国传统乐理的教学

早在1928年出版的萧友梅的《普通乐学)中,就已包含有中国五声调式的内容,1962年出版的李重光本及其后各种版本的乐理教材中,五声调式也都是其内容之一。 在童忠良等编著的(中国传统乐理基础教程》中又列入了中国特有的音律、音阶、节奏、节拍、调式、记谱法、律制等内容。⑤这些在高师的“基本乐理”课程中应有所体现。

(1)乐理教学应培养学生有中华民族特点的音乐思维方式

中国数千年的文化传统孕育了中华民族特有的音乐思维方式,因此不可用欧洲音乐的思维方式来“规范”中国音乐中独特的现象。如记谱法:中国有方块的象形文字,在记谱上,就创造了工尺谱、减字谱等文字谱记谱法,与欧洲的五线谱相比,在音高、节奏上的量化记谱方式是有区别的,而这种区别是由产生于不同文化背景下的音乐思维方式所决定的。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意”比’‘形”更重要,所以才有“得意而忘形”。中国古老的文字谱(如古琴用的减字谱)正是体现了这种中国传统文化的精神。当我们用音乐来表现一种意境的时候,我们是不必有绝对统一的音高和节奏的(实际上,“节奏”这个术语本身在中西音乐的概念上是有区别的),个人可以根据自己的感悟去处理和发挥。

(2)乐理教学应结合文化和审美进行

“基本乐理”本来是一种抽象的音乐理论,在专业音乐院校的乐理教学中,通常较少涉及到音乐历史、音乐文化和音乐审美。但音乐师范的乐理教学应与此有一定的区别。中国传统乐理中本来就包含深邃的文化内涵,因此其教学应尽可能地结合音乐文化和审美来进行并在内容上有所选择。如在讲解“节奏与节拍”这个章节时,就可以学习戏曲中的板式和唱(奏)打击乐曲牌作为突破口,利用现代的多媒体教学手段进行教学。中国戏曲中特有的打击乐曲牌是用来练习中国音乐节奏的绝佳材料。可先背“锣鼓经”,然后进行合奏,通过练习来了解戏曲中曲牌的形成、作用和审美特点。还可以专门介绍中国的鼓文化。通过这样的教学,学生既学习了中国乐理又学习了中国文化。

3.世界民族音乐的甚础理论

这是“基本乐理”教学中最感困难的部分,因为目前国内较难见到成体系的世界民族音乐的’‘基本乐理”教材。但学术期刊上偶然也可见到相关的介绍,如(黄钟)2002年第1期上曾登载了中央音乐学院张伯瑜教授的《印度音乐的基本理论》。事实上,由于世界民族音乐所包括的范围太大,要总结并教授其基本乐理是困难的。但是世界音乐文化又是基础教育中的内容之一,在高师的“基本乐理”教学中也不可回避。因此笔者原则认为,在教学中至少应该体现如下几个观点:

(1)世界民族音乐有其差异性

全世界民族众多,各民族都有自己的文化和音乐,由于各自的文化背景不同,表现在音乐上也有很大的差异。既有音乐概念的差异,也有音乐形态的差异。

(2)音乐功能和表现上有其相似性

虽然差异是明显的,但在音乐的功能、音乐的表现性等方面也存在一定程度的相似性。如通常都在宗教和民俗仪式上使用音乐,把音乐用于治疗等。音乐在一定程度上能表现该民族的意志和精神。

(3)音乐行为的共同性

各民族都有自己独特的乐器,虽然在乐器构造和演奏上各不相同,律制也不相同,但在“音高”、“旋律”等音乐要素上既有独特之处,也有某些共同的特征。

世界民族音乐的基础理论有其共同性但更多的是差异性,因此,在当前没有合适教材的情况下,我们只能以具体某地区的音乐为例去说明该地区音乐的一般规律和特点。

当前,部分音乐院校的乐理教学已将“中国传统乐理”和“欧洲现代乐理”纳入其中,而师范音乐教育“基本乐理”课程的建设相对还比较薄弱。而且由于各种原因·,乐理教学改革是困难重重。当务之急是着手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首先,帮助教师转变教育观念。一般来说,所有教育行为都要受教育观念的影响和制约,在正确的、先进的教育观念指导下教育行为才能产生良好效果。新世纪的师范音乐教育同样要求执教者与学习者领会新世纪有关音乐的哲学观、美学观、文化观等新理念。其次,进行师资培训。由于“基本乐理”新增设了欧洲近代乐理以外的内容,对部分乐理教师来说也是新知识,他们应尽快地进修或培训、补充新知识,以便迅速适应教学工作的需要。再次,编写新教材。一直以来,有师范音乐教育特点的“基本乐理”教材本不多见,而在一部教材中包括“欧洲近、现代乐理”、‘,中国传统乐理”、“世界民族音乐基本理论”等内容的‘,基本乐理‘,教材还没有出现。还有与教材配套的教学参考书、教学软件、音像及图片资料也应尽快出版。

①张静蔚选编《中国近代音乐史料》,人民音乐出版社,1998年12月,第142、143、209页。

②汪毓和《中国近现代音乐史》,人民音乐出版社、华乐出版社,2002年10月,第93页。

③同上第95一96页。

④童忠良《现代乐理教程》,湖南文艺出版社,2003年4月。

⑤童忠良等编著《中国传统乐理基础教程》,人民音乐出版社,2004年1月。

参考文献

高师音乐专业第4篇

关键词:高师;音乐教育;钢琴教学;改革;分析

Abstract: along with the vigorous development of modern science and technology to economic and social modernization is increasingly perfect, social public growing material and cultural and spiritual and cultural needs of the new period and the education teaching career proposed a more comprehensive and the requirements of the development of the system. As a classical music art piano a unique form of expression, and classical guitar and the violin and called the world's three largest Musical Instruments. This in a way is fully embodies the piano art education teaching in the important position. This paper music education with higher professional piano teaching as the research object, the music education major normal piano of the reform of teaching content analysis, gao shi music education major piano the reform of teaching mode analysis and gao shi music education major piano teaching reform of students' performance evaluation analysis the three aspects, normal music education major piano on the reform of teaching this center through more detailed analysis and explained, and then demonstrates the piano teaching reform work well in further improve music teachers teaching professional piano teaching quality and teaching efficiency in the course of play the vital role and significance.

Keywords: normal; Music education; Piano teaching; Reform; analysis

中图分类号:G424.21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在社会大众给予教育教学事业发展改革高度关注的背景作用之下,有关高师钢琴教学的改革工作已有着几十年的发展历史,在长时间的探索及实践作用之下,有关高师音乐教育专业钢琴教学的整体思路及改革方式均较为明确。从这一角度上来说,高师音乐教育展业钢琴教学相关工作人员围绕教学改革已形成了基本共识:同传统意义上专业音乐院校钢琴专业的教学工作有所不同,新时期的高师音乐教育专业钢琴教学受到专业方向、培养目标、教学内容以及课程设置等方面的差异性因素影响,现阶段钢琴专业学生的综合水平能力层次不齐,钢琴教学质量无从保障。在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作用之下,高质量的高师音乐教育专业钢琴教学不仅需要对学生有关钢琴知识的掌握程度加以关注,同时也需要在整个教学过程当中不断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与创新能力,从而成功培养与现代经济社会建设相适应的复合型人才。那么,对于高师音乐教育专业钢琴教学而言,有关钢琴教学的改革应当从那几个方面入手呢?笔者现对以上问题做详细分析与说明。

一、高师音乐教育专业钢琴教学模式的改革分析

从高师音乐教学专业钢琴教学模式的角度上来说,我们应当依照院校自身的招生情况以及师资力量,在钢琴教学过程当中不仅需要采取传统意义上一对一的个别课教学方式,同时还应当将其与一对多的集体课教学模式以及小组课教学方式相融合。现阶段高师音乐教育专业钢琴教学所面临的最突出问题在于:高师院校招生规模的持续扩大使得现阶段大部分学校的钢琴教学面临着学生与教师之间供需矛盾不但激化。高师音乐教育专业钢琴教学质量得以提升的关键在于如何缓解教师少与学生多之间的矛盾问题?相关工作人员应当明确一个方面的问题:传统意义上一对一的个别课教学方式最核心的思想在于“因人而异”。钢琴专业教师能够在细致入微的观察过程当中充分把握学生在钢琴学习中差异性的问题,因材施教,在为学生制定针对性学习方式的基础之上确保钢琴教学质量的稳步提升。与此同时,新时期集体课的教学方式能够着重关注学生键盘综合能力的培养,并且集体课教学模式的应用同样能够增加钢琴专业相关知识的讲课容量,实现知识覆盖面的提升。从这一角度上来说,个别课与集体课相结合的授课方式能够在不同教材内容的作用之下,充分适应高师音乐教育专业钢琴教学新形势的需要,从实现教学质量与教学效率的双向提升。

二、高师音乐教育专业钢琴教学学生成绩考核的改革分析

高师音乐专业第5篇

[关键词] 专业技术 综合能力 声乐演唱 钢琴演奏

人类拥有语言这种特殊功能,其歌唱比演奏乐器或其他任何艺术更能直接表达、抒发人类的情愫,具有强烈的感染力,这需要用正确的演唱方法进行不问断地练习而获得一定的基础。有了一定的演唱基础,才能熟练的运用较难的演唱技巧,从而达到完美的表达声乐作品的目的。有些学生能演唱一些简单的声乐歌曲,也能完成一些歌剧中的选段。但学生对歌唱的基本要素和技巧的运用不够准确,发出的声音质量和效果很差。如果在对学生进行声乐教学时,只注重让学生模仿演唱上些较大的声乐作品,而不通过基础性的训练来挖掘学生的潜力,只会让学生失去兴趣,在学习声乐的道路上走弯路。随着基础音乐教育的综音性架构的不断形成,引发了很多关于高师音乐教育改革中,整合课程建设和综合素质能力培养的探讨,较多地集中在音乐与其他学科交叉整合,或音乐专业学科内单领域的课程整合。

一、高师音乐教育的现状

高师音乐教育专业与专业音乐院校在培养目标方面的主要区则在子它的师范性恃点。专业音乐院校是以培养专门的音乐人才为目标,而高师音乐教育是以培养中小学音乐教师为目标,前者要求学生对音乐的某一个领域、技巧能力能灵活自如的掌握,以“精深”为追求目标,而后者则要求学生具备深厚、全面的音乐素养,不以某一技能技巧的“专”为目的,而是要求学生全面正确发展。针对音乐教育这一特性,《全国普通高等学校音乐学(教师教育)本科专业课程指导方案》提出了培养具有较高的文化素养、较强的艺术表现能力和综合实践能力的毕业生,设置了大量的必修和选修课,包括了一些美育、教育和文史哲、文理渗透类课程,期望实现其师范性的培养目标。随着高师音乐教育改革的推进,学科的交叉也日益盛行,如音乐学科内部间的交叉,包括具体技术学科间的交叉(如声乐演唱技术与表演、钢琴演奏技术与表演、器乐演奏技术与表演),基础性学科间的交叉(如音乐基础理论、作曲基础理论),音乐理论学科间的交叉(如音乐史学、音乐美学、民族音乐学、音乐社会学等)以及以上各种学科之间的交叉(如音乐创作、音乐表演、音乐欣赏、音乐风格、音乐流派、音乐的美与审美)。音乐学科与外部学科之间的交叉,包括音乐在其生成过程中同所涉及和接触到的一些相关学科的交叉(如自然科学、物理学、数学、天文学、社会学、哲学、历史学、文学、经济学、宗教学、生理学、心理学、教育学等)。然而,无论是这些跨学科、横向渗透类的课程,还是音乐教育专业学科理论课与技术课的交叉,或是专业技术课单领域内容的纵向拓展等,都无法真正实现学生专业技术综合能力的培养与提高。目前,我国高师音乐教育的现状仍然是知识学科的综合,而远未实现专业技术能力的综合,这一问题急待解决。

二、高师音乐专业技术综合能力的界定

一般认为,高师音乐专业的学生的键盘、声乐都必须有扎实的基本功,并达到简单相加的效果,对综合能力的理解也停留在固有的单一领域模式,如把声乐与基础理论课、音乐文献、合唱指挥等相关学科简单相加或把钢琴演奏与即兴伴奏、键盘和声等相关课程机械整合。而高师音乐专业技术综合能力,则是把两门核心技术课(声乐演唱和钢琴演奏),及其它相关学科综合起来,实现从单领域内部简单相加到多元技术能力之间的有机相乘。声乐和钢琴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钢琴演奏本身就是演奏者内心的歌唱,借助琴键表达出来,而声乐和钢琴伴奏的结合是音乐的另一种形式的升华,两者相辅相成,密不可分。只有两者结合起来,才能真正体会到音乐的意义与内涵;而两者的相互了解与掌握才能够表现出音乐的美妙动人。这样的技术综合也符合基础音乐教育关于音乐审美和创新的要求。因为感受音乐的美是基础音乐教育的最基本的要求,只有教师深刻体会作品的内涵,熟练把握两种技术,才能够呈现出音乐的美,并引导学生正确的去审美。

三、高师音乐专业技术综合能力培养的措施

如何能够有效地加强高师音乐专业技术综合能力的培养,这是当前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应当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教学革新:

1.通过适时调整课程结构,不断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

一是面向具有一定声乐演唱和钢琴演奏以及相关理论基础的高年级学生,开设弹唱课。“弹唱课是一门新兴的课程,能够有效地加强音乐专业技术综合能力的培养。其目标是掌握正确的钢琴伴奏方法;掌握科学的声乐演唱技巧;解决弹与唱的协调问题;培养即兴弹唱、歌曲创作与改编、创作钢琴伴奏的能力。”圈c 学生通过这些作品的弹唱,熟练掌握弹奏技巧和正确的发声方法,建立起正确的声音概念,把握好乐曲的音准、音色、节奏、力度,准确表达乐曲的风格与内涵。培养学生建立健康的审美观念,分析和处理一般声乐作品的能力,具备流畅、自然弹唱声乐作品的技巧。

二是面向具有较高钢琴演奏基础的高年级学生,开设钢琴伴奏艺术指导课。“钢琴伴奏艺术指导课是跨学科的交叉学科,既与钢琴演奏密不可分,又与声乐演唱直接相关,还与音乐学、语言文学甚至音乐生理学、音乐声学等直接相关,是一门需要多层次、多修养的综合素质的艺术。”能够培养学生学习社会人文科学知识、音乐历史、音乐美学知识、文学、语言知识。在演奏技巧上除了具备较高的钢琴演奏技巧外,着重培养快速识谱、移谱、读歌词、创造性演奏的能力。在声乐技巧上,要能够指导歌者用正确的声音状态、甜美的音色、准确的语言、力度和节奏、以及良好的台风去演唱。

三是面向具有较高声乐演唱基础的高年级学生,开设声乐演唱艺术指导课。学生必须具备相当的表演能力,较高的声乐艺术演唱技巧,在能够担任钢琴伴奏的同时,还应能够正确指导钢琴伴奏,做到歌词、声乐、钢琴伴奏三位一体。培养学生掌握大量的、不同版本、不同声部、不同形式的曲目,掌握两种以上的语言,能够即兴演奏、即兴演唱。

2.通过理论教学与审美实践结合,提高学生的审美分析能力

声乐教学需要声乐理论,但只有理论与实践结合.才能发挥理论的指导作用,也才能提高声乐的实践。在教学中一方面注意把理论与学生的演唱实践结合,使学生的演唱以理论为依据。另一方面注意把理论与作品结合.让学生通过对作品的聆听、表现、鉴赏,分析和理解,把他们从枯燥的乐理、试唱中解脱出来,在音乐美的愉悦和享受中获得知识、培养能力。我们在学习新课时,要求学生在预习过程中对歌曲进行全面地、系统地分析,通过分析使学生了解到了歌曲的时代背景,加深了对歌曲的了解,同时在演唱中也能够较好把握歌曲的风格和表现力。如:歌曲《梅娘曲》通过分析,使学生了解了曲作者聂耳是我们著名作曲家以及他的生平和代表作品,了解到《梅娘曲》这首歌是当时的舞台剧《回春之曲》中的唱段,剧中描写了爱国华侨青年从南洋回到祖国参加“一二八”抗日战争的故事,使学生对这样一首比较生疏的歌曲有了深刻地了解,从而掌握了歌曲的思想内涵。提高了学生对声乐作品的审美判断能力和审美评价能力,树立学生崇高的审美追求和正确的审美论。

3.通过学生分析和处理作品,培养学生的审美创造力

音乐被创造出来并用于被人感知的事物,其复杂的双向活动都富有创造性.教学中从对作品的分析、感知到对作品的理解和处理,既是学生熟悉并掌握作品及相关知识和技能的过程,又是学生再创造的过程,因此教学必须注重培养学生的审美创造力,激发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和创新精神。在教学中,让学生分析作品的历史背景,内涵及创作意图,谈个人的看法,并从艺术审美的角度评判作品;另一方面鼓励学生演唱时赋予自己的演唱以创造性的处理,表现出自己的独特风格,并让学生之间展开讨论,从不同的艺术审美角度处理作品,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和艺术创造力。如在歌曲《美丽的草原我的家》的演唱中,首先通过预习了解作品的历史背景,内涵和创作意图。最后让学生们用各自独特的风格演唱作品,有的学生运用了民族唱法,有的运用美声,调动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唤起学生的思维。教师不把作品引入到再现型的艺术欣赏的思维方式中去,不把作品内容解释得过于具体化,而是启发学生插上想象的翅膀,在广阔的思维空间尽情驰骋。

以上的探索和设想,在具体实施过程中,一定要结合实际开展。首先,学生的专业各不相同,水平参差不齐,所以专业技术综合课上,以“弹”为主,还是以“唱”为主,一定要有针对性,有所侧重,具体对待。其次,开设专业技术综合课,需要大量具备一定专业技术综合水平的复合型教师,现有的师资需要补充、培训和提高。

参考文献:

[1]孙雅鹤:钢琴弹唱课之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J].黄钟,2003,(增刊)

[2]刘丽娟:论钢琴艺术指导课的价值取向[J].乐府新声,2004(2)

高师音乐专业第6篇

摘 要:钢琴课作为学生必修的基础科目,在音乐学习过程中占有重要的地位。音乐教育专业的学生主要是作为从事中小学音乐教育的人才培养的,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就要根据这一特点,采用适合他们的教学方式。

关键词:高等教育;音乐教育;钢琴教学

音乐教育专业的学生是作为中小学音乐教育人才来培养的,由于对其培养目标不同于音乐院校钢琴专业的学生,所以课程设置和要求也有别于音乐院校钢琴专业的学生,如果再将传统的钢琴教学模式照搬到其教育过程中,就会无法满足音乐教育专业钢琴教学的需要。同时音乐教育专业的学生来自不同的地区,专业基础参差不齐、学生之间的差异很大,学生大多没有进行过专业的系统训练,在接受完高师教育之后,依然有相当数量的学生,钢琴演奏方面能力不够,很难满足工作需要。因此,面对钢琴基础参差不齐的教学对象,如何及时调整音乐教育专业钢琴教学改革的思路,改变人才培养模式,提高教学质量,最终将学生培养成适合从事中小学音乐教育的好教师,就成了音乐教育专业的最关键的问题。钢琴作为一种演奏乐器,由于其自身的优势,可以采取多种演奏形式,应用面很广,所以各所学校都将钢琴作为任何音乐专业学生必修的基础科目。

一、采用个别课和集体课相结合的教学方式

“一对一”的授课方式特别适用于各种程度的钢琴学生,老师根据学生的个体差异,针对每一个学生的特点分配曲目。教学中可以采用理论和实践高度结合的方式,老师和学生密切配合。“一对一”的技能小课可以使教师更好地因材施教,允许学生按自己的进度来学习钢琴复杂的弹奏技巧,有利于学生演奏技能的发展。通过个别教学,教师可以十分细致而深入地观察并解决每个学生在钢琴弹奏中存在的不同问题,还可以消除学生的胆怯心理,便于师生间的沟通,整个学习过程是师生共同参与的过程,体现了以学习者为中心,老师只是学习的促进者的教学理念。

长期以来,无论在学校教育还是在社会教育中,钢琴教学几乎都是清一色的“师徒传授式”的个别授课,高师音乐系也概莫能外。但近几年,随着招生数量的逐年增加,师资力量的缺乏,钢琴教师课量剧增,难以招架,如果继续沿用传统的个别授课方式,势必要大量增加教师的编制,大幅度提升培养成本,不利于钢琴教学的普及。

为了解决这一问题,可以将几个人或者十几个人编成一个教学单位,充分利用数码钢琴这种科技产物的某些功能,实现多人同时练习、同时演奏。集体钢琴课是个别技能课的补充,主要针对的是那些钢琴基础薄弱的学生,通过集体上课钢琴弹奏的基本知识、基本要求和基本方法传授给他们,解决他们在钢琴学习过程中经常出现具有普遍性的问题。通过这种形式不仅可以学习基本弹奏法则,也是观摩学习的好机会。通过观看其他同学的演奏,自己可以学习到其他人的优点,发现其哪里表现得不好。在课堂制造这种氛围,直接增强了学生参与竞争的积极性,不仅锻炼了学生的心理素质,也使他们的演奏能力增强,整体演奏水平显著提高。

二、加强实用性机能训练——即兴伴奏的训练

即兴伴奏是中小学音乐教师在工作中所必须掌握的基本技能之一,是课堂教学不可缺少的重要工具,也是课外活动,艺术实践的组成部分,加大对即兴伴奏学习的教学任务。即兴伴奏对于音乐教育的学生来说,是以后职业生涯中最重要的、最为实用的一项技能。然而,目前学生在弹奏法则、即兴编配、技能训练这三个要素融会贯通合理运用很不到位:一是学习的时间较短,只有一年的时间,如果能够在大二就开始学习即兴伴奏,再结合所学的和声知识、曲式理论,则可为即兴的实践打好理论基础;二是将学校的课程进行合理的安排,将理论知识与即兴伴奏相互配套起来;三是针对时间短的问题,将即兴伴奏课授课实践延长一年,最少也要加一学期,这才能真正解决问题。

高师音乐专业第7篇

关键词:高师 音乐教育 视唱练耳教学

中图分类号:J613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5349(2016)09-0157-01

视唱练耳是高师音乐教育专业的重要必修课,它是一门系统训练学生音乐听觉的综合性课程,主要包括视唱和练耳两部分教学内容。视唱就是视谱即唱,主要培养学生的边视谱边演唱的能力,这需要以正确的音准和节奏感来保证,学生通过视谱即唱的方式能更扎实地锻炼演唱的基本技能,积累音乐词汇,提高学习效率。练耳就是听觉训练,音乐能力的核心就是听觉训练,听的效果和唱的效果相比,听是先决条件,唱是听的结果。练耳就是培养学生对音乐的听辨、听唱、听写、听觉分析等听辨记忆能力。视唱练耳课程可以全面训练学生的音乐听觉和音乐素质,提高学生对音乐理解、记忆、表现、审美和驾驭的能力。

一、在视唱练耳教学中结合多种教学形式

音乐是将乐音按一定规律组织成的音乐形象,再通过声音的艺术表现传达给欣赏者。在高师视唱练耳教学中,需要将唱、听、讲、记、背等多种教学形式结合运用。其一,视唱是听音的基础,视唱训练可以帮助学生接触并学习到各类单音、音程、和弦,以及它们的连接和各种节奏的组合。教学中要按照音阶、音程、和弦的顺序,通过先级进、后跳进的练习方式,循序渐进地帮助学生掌握不同的音准,感受乐音的各种关系及组织规律。其二,听觉训练很重要,要培养学生倾听他人的和自己的歌唱,在倾听的过程中训练音乐的听力。学生的听觉能力不同,歌唱中对于自己的声音不注意倾听,也不习惯倾听。事实上,可以通过感受和熟悉乐音的高低、长短、强弱、音色与节奏的变化,更好地控制演唱中的音准和节奏;其三,在视唱过程中要把握特点、难点,并适当增加一些理论上的讲解,“唱”“听”“讲”的结合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音准和节奏,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内心听觉,从而使学生得到视唱练耳的整体把握和提高。其四,在练耳环节中增加默唱、模唱、背唱的训练方法。默唱训练应由易到难,可以按照从单音、音程、和弦,到一句乃至一整首旋律的顺序进行。默唱训练中要求学生想象正确的音高和节奏而不发声,默唱结束后用钢琴校对,这不仅可以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聆听习惯,而且可以增强学生内心的节奏感。其五,可搜集经典的视唱及音乐作品片段,引导学生根据乐曲结构、乐句间关系,以及乐句、节奏和旋律的发展来背唱,这可以有效提高学生的音乐记忆力。而且,随着音乐语言的不断积累扩大,学生的音乐感知、理解、表现力也将得到不断的提升。

二、在视唱练耳教学中注重精神层面渗透

视唱练耳教学不仅应培养学生准确把握音高和节奏的技能,还应培养学生理解和再现音乐作品的各种力度、速度、表情术语、常记符号,以及表现个人情感的能力。学生只有将音乐术语的意思读懂读透,才能深刻理解音乐作品的内涵,从而对音乐作品进行准确诠释。所以,视唱练耳教学应当在加强技术技能训练的同时,注重精神层面的渗透。第一,教师应当在视唱之前,帮助学生了解作品创作背景和作者生平,并创设出相应的教学情景,带有感情地进行示范,从而使学生对作品内涵、作者情感和作品意境产生更为深切的体会、理解和感悟;第二,教师应对音乐作品的风格特点进行细致分析,引导学生充分发挥想象,在内心和脑海形成画面感和音乐形象,再用内心所感演唱,将所理解和感受到的艺术形象展现出来;第三,教师应打破视唱曲目谱例的局限性,引导学生读懂曲目中色彩、情绪、力度,速度等音乐术语,并鼓励学生生动地表现出来;第四,在进行节奏训练时,要启发学生把握节奏的律动和旋律感,避免将节奏组合看成音符的简单拼凑。

三、在视唱练耳教学中突出师范性特色

高等师范音乐教育的培养目标应以培养合格的基础音乐教育人才为主,因此,高师视唱练耳教学应当根据各院校自身特点和实际,在注重培养学生音乐技能的同时,突出师范性特色,着重培养和训练学生的师范技能。第一,在兼顾科学性、地方性、时尚性的同时,突出师范性。除了常规的视唱练耳曲目,优秀的民间歌曲、艺术歌曲、器乐作品、少儿歌曲、励志歌曲等都可以纳入视唱练耳教学的选曲范围;第二,视唱练耳课程应当创设综合互补的教学模式,将视唱练耳训练与乐理、声乐、器乐、欣赏、作曲、指挥等其他课程科学合理地联动起来,实现同其他音乐课程的融通。

参考文献:

高师音乐专业第8篇

 

1、舞蹈教学中存在的矛盾。

 

舞蹈是一门以人体为媒介,通过人自身来展示,以肢体语言来表现的表演艺术。高师音乐专业的舞蹈课主要包括:力量。舞蹈者所需要的力量就是肌肉的“速度力量”控制力和弹跳力等,它们使在肌肉收缩或张力增加时所产生的一种能力。柔軔性。人体各关节活动幅度的大小。控制力与稳定性。控制力时指舞蹈中肌肉拉紧保持平衡的控制力和保证舞姿形成的固定力。稳定性是指表演中的调整、控制、恢复人体平衡和稳定的能力。

 

协调性与灵活性。协调性是指全身肌肉群都能相互协调配合。灵活性是指能够迅速改变身体或肢体某些环节的位置和方面的能力。但是音乐专业的学生身体及生活中的习惯往往缺乏舞蹈所需要的“力量”“柔軔性”“稳定性”“灵活性”。表现出来为松懈、呆板、僵硬、不协调,也就是缺乏一个舞蹈教师应该具备的专业素质。因此,就必须通过系统的舞蹈课加以训练,使他们克服自然形态的各种毛病,掌握正确的紧张、松弛的控制能力和各关节的柔軔力量,培养音乐感和伴随音乐灵动、自如地运用身体各部位,达到以上要求需要很长时间。“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说的就是这个意思吧。然而,音乐专业的学生错过了学习舞蹈的最佳年龄

 

音乐专业舞蹈课教学浅议技巧而无感情,也是站不住脚的。所以在基本功未成熟前,必须要着重训练技巧上的硬功夫,等有了一定的基础以后,再随着基础的深化逐步完成对作品感情的要求,进行实际技巧的运用。一个演员对用声音,咬字熟练到像说话一样,在演唱作品中表达自己内心世界时,就必然能够很自然地完整地表达出作品的内涵。感情的唱法应奠基在精湛的声音技巧之上。但是作为一个演员在掌握声音技巧以后也不能盲目去演唱作品,当你在演唱歌剧选曲的时候,对你所表达的故事情节没有认真准备的时候,对角色人物还处于盲目状态,甚至对歌词的内容还不理解的情况下,就匆匆去演出,这样只能用一些外在的动作和表情,以及与内容豪不相关的即兴式表演,来填补思想感情上的空白,这就难以表现出曲目的意境。这种没有内容的歌声,最终是要被观众所摈弃的。优美的声音必须经过正确的,系统的,严格的训练,才能成为表现声乐艺术的一个有力工具。其次,必须对声乐作品进行分析,研宄,作独具匠心的艺术处理。拿到一首不熟悉的作品,首先是读歌词,理解歌词表达的内容。若是歌剧则应先了解剧情,

 

弄清剧中人物,自己的角色与其他人物的关系。然后是仔细准确地反复读谱,反复哼唱,对每个音都不能随意马虎,边识谱边思考,体味作者的创作意图和作品的音乐风格。例如《唱支山歌给党听》,歌词是摘录雷锋的日记,体现了雷锋对党真挚的爱,对旧社会的恨,是一首充满激情的诗。这首歌的曲式是三段体,ABA的结构形式。第一段是写雷锋对党的爱,充满了激情,所以在这里用了明亮的宫调式,是明显的山歌风格。第二段从“旧社会……”开始,用的是深沉的羽调式,这段音区较低,但用了特强音,切分节奏,休止符手法,加强了音乐的力度,表现了痛苦的回忆和对旧社会的恨,情绪很激动。紧接着是革命的战斗号角声,“共产党号召我闹革命……”这一段的曲调转为豪迈,富有战斗性,这里在速度上也稍快,声音要激昂些。为了感情的需要,“共产党号召我闹革命,夺过鞭子揍敌人”这二句曲调重复了一遍,第二遍的“闹”字是全曲最响亮的音,也是全曲高潮处,感情最激动的地方。经过间奏,情绪平静下来,再现第一段的旋律。所以在演唱时从感情到音色都要有一个统筹规划。

 

最后,艺术素养中的舞台表演。所谓“未成曲调先有情,情是歌唱的灵魂,歌唱者应做到用心在歌唱,演唱起来才能感染观众。作为一种表演艺术,声乐演唱要以声音为主,以动作为辅,根据作品的内容,演唱时适当加些动作来表现一种情感,一种意境,一种形象,做到画龙点睛,但不要过于频繁。作为一名演唱者,在舞台上除了用优美的歌声传播感情外,歌唱者的姿势与舞台的风度尤其重要,它的正确与否,直接对歌唱,呼吸,发声,共鸣及艺术表现的好与坏都有很重要的内在影响,上下台要自然,稳重大方,根据演唱曲目的内容来酝酿情感,情绪的酝酿也要有尺度。这样,才能把观众带进作品所规定的艺术境界中去。

 

综上所述,真正动人的演唱是感情的迸发,是感情的跳跃,感情的延续,它能使听众受到艺术形象的感染,受到精神上的激励和启迪,同时也得到极大的美的享受。要想做到这一切就必须在平凡的工作中做出不平凡的创作,必须深入并理解生活,学好文化,提高艺术素养,才能唱出时代的心声,唱出时代的凯歌在学院的时间为3—4年,每个学期不到40个课时,训练的时间少之又少。在消化不了教学内容的的情况下,学生在课堂中所表现出无奈、停滞、麻木。平时一个个光彩照人个性十足的样子在课堂中渐渐消失。而我们则要在有限的时间里,开展无限的学习。

 

舞蹈教学中横向层面关系之中的纵向深入“横向层面关系的纵向深入”是指对教学内容,在由浅入深的总概念下进行一个层面横向因素的把握、互动。从而影响于“纵向”的可能以此类推。通过横向状态的彼此关系进行磨盘似的运动,在不断滚动螺旋下降(也可以叫上升)之中,形成它的纵向深入性。

 

其一:它不是对已有的训练内容进行什么“革命”,而是怎样分析、组成,甚至是换位。也就是说,老师在课堂上不要只对动作感兴趣,而要多留意动作之间的整体形态。这一整体状态就是学生的感觉状态(韵与美),协调状态(形态个性),表现状态(力量与魄力及综合的“人体修养”在整体状态之中进入下一个纵向的一个层面的横向因素。

 

其二:横向层面关系之中的纵向深入的意识及方法本身不是直接对舞蹈动作而言,它是对其使用‘旁敲侧击’的方法。通过其它文化于舞蹈的沟通、利用。其真正目的意义在于提高学生的综合舞蹈素质。

 

从师范高等院校这个角度里看舞蹈课,学生已是高等,超出了中、初级了。在文化知识的理解、思辩能力都进入了‘相对高’的状况。换句话说,必须进入‘相对高’的轨道了。也许在舞蹈文化上相对欠缺,但对于其它知识的结构,文化内涵,解决问题的能力,科学的分析,举一反三的互通性是具备的。这些是大学生学习舞蹈最有利的条件,在这个年龄阶段似乎已经懂得了一些舞蹈。虽然没有通过自身的实贱,但在脑海中以占有了一些舞蹈。如果老师在舞蹈课中能把舞蹈动作解释、分析于文化知识等等扣住于万事万物紧贴,相同举一反三,养成有悟性的思维思辨习惯。学生一定能把舞蹈于一切事物的认识,回归至舞蹈的理性认识。不会仅仅盯住那么枯燥乏味单一的动作上,而为此纠缠、痛苦、甚至绝望。他们可以对舞蹈有一个更为开阔、更为符合舞蹈意识的认识。同时,在学习中发挥能动性,从心态上会有所调整。心态问题对于这个年龄阶段来说非常关键,直接关系到他们自信、成长急对事物的理解。好的心态会给身体带来好的放松状态,为学习舞蹈提供良好的能源。

 

在多年的教学中,大部分学生都认真、好学。把几年舞蹈组合用笔一字不漏的记录下来。到毕业时,用一段仅有4个8拍的音乐要求自己编组合时,学生用茫然的眼神望着我,似乎从来没有接触过舞蹈。她们所记录下来的只是一个个单一的动作。而教师需要拥有的是对舞蹈本身的认识,而不是动作。师范生所学习的应该是动作的分类性质关系,以后自己进行各种组合舞蹈的编排,而不是程式化的只有几个单一的动作。

 

“横向层面关系之中的纵向深入”,使教学有能动性的空间和能动性的把握.同时,课的进程,课的展示及编组合的方式方法,都会有的放矢,有机可乘,有句老话说:“巧妇难做无米之炊”,现在要做到“巧妇定有找米之路。”

 

舞蹈教学与音乐的关系

 

舞蹈从一产生便和音乐结成最紧密的联系.舞蹈离不开音乐,音乐在舞蹈艺术中占有非常重要的位置,在舞蹈艺术总的概念中音乐成为其不可分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音乐可以帮助舞蹈组织活动,在整个过程中表达情绪,体现性格,烘托气氛。音乐与舞蹈唇齿相依,一个学习舞蹈的人,对音乐认识的高低直接影响到舞蹈表演与创作的好坏,没有音乐的舞蹈仿佛失去了翅膀的鸟,让人无法想象,因此,音乐这门艺术是每一个学习舞蹈的人必须掌握的。

 

在高师音乐专业的学生中,音乐知识的掌握对于他们学习舞蹈有着巨大的帮助,通过已经掌握的音乐知识来和舞蹈的情感、情绪、动作相融。

 

1、视唱练耳知识。

 

视唱练耳是了解音乐的基础课之一,这门课使学生对音乐旋律与节奏有正确的理解和把握,在学习舞蹈中学生敏锐的音乐听觉,良好的视谱技能,对引导学生准确的掌握音乐风格,更好地运用形态语言表现音乐,有着积极的作用。

 

2、基础乐理在知识。

 

乐理是音乐基础课程之一。通过对这项知识的掌握,在学习舞蹈中学生可以正确理解舞蹈音乐所表现的意境。音程知识对舞蹈学习的作用。不同的音程,由于音高距离的不一样,因此,在音乐中,音程占有主要地位。音乐表达的情感与描述的音乐形象就与这种音程的色彩相对应。

 

大三度音程的色彩是明亮开朗的,这对音乐专业的学生是件容易的事。由此可以想象,在听到这一音乐时所表现出来的舞蹈动作、情绪应该是舒展、明朗的。相反,小三度音程的色彩是暗淡而柔和的,根据这一特点,舞蹈所体现的也一定是柔美、优雅的。节拍节奏对舞蹈学习的帮助。音乐的节拍节奏对于音乐本身来说非常最重要,是音乐的重要组成部分。对音乐风格、特点、情绪的形成来说起着重要的作用。同样节拍节奏赋予舞蹈生命,快慢相交,动静结合。音乐专业的学生拥有较强的节奏感,准确地把握不同节奏节拍的音乐风格特点。在舞蹈中找到内心节奏的发展规律,准确把握舞蹈过程中内在的发力点。

 

3、音乐鉴赏能力。

 

音乐专业的学生具有较强的音乐鉴赏能力,感知音乐能力和音乐审美的基础,拥有正确的音与感知能力。理解音乐,丰富情感就能把音乐所表达的情绪、情感,通过舞蹈的肢体语言再现。

 

音乐专业的学生对音乐知识的掌握,在学习舞蹈中拥有得天独厚的优势。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扬长避短,充分利用音乐对舞蹈的作用开展教学。针对不同级别的学生,不同舞蹈组合的性质选择不同的音乐,让学生随着音乐鲜明的旋律和节奏去体味学习舞蹈的快乐,既要注意能力的培养,又要注意舞姿与音乐风格的统一。音乐是人内心情感的形式之一,它可以帮助学生更好的理解和准确把握舞蹈动作使学习舞蹈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又能使动作内涵锦上添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