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优秀范文 高师音乐教学论文

高师音乐教学论文赏析八篇

时间:2023-03-21 17:09:33

高师音乐教学论文

高师音乐教学论文第1篇

民族音乐文化能否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关键还是看教育

《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义务教育全日制小学、初级中学教学计划(试行草案)》等文件颁布后,有些省市根据本地实际情况重新编写了九年制义务教育各科教材。有的中小学音乐教材把戏曲、曲艺纳入教学内容,起到了较好的示范作用并收到了良好的效果。在这一方面浙江省和上海、苏州市都先行了一步。早在1994年,当时上海市教委教研室组织编写的小学《音乐——京剧唱段选编》和中学《京、昆剧唱腔选编》,“使全市近二百万学生,从小学二年级到初中三年级,每人每学期学唱一个唱段,积累起来,在九年制义务教育中,每人可学唱16个京(昆)剧唱段,使爱国主义教育,弘扬民族文化教学落到实处。”①浙江省编写的九年制义务教育初中音乐教材(第一版)中,从第一到第三册集中介绍我国比较有代表性的京剧、越剧、豫剧、黄梅戏、京韵大鼓和苏州弹词等戏曲、曲艺形式。以上种种举措的目的就是从基础教育阶段入手,将民族音乐文化纳入教学体系,并力图使其产生辐射效应,希冀着未来的戏曲听众(观众)能从中小学生这个群体中不断产生。

新的时代又提出了新的目标,《普通高中音乐课程标准》(2003年4月)在“课程目标”中就“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给我们提出了明确的要求:“通过对我国优秀音乐作品的审美体验,增进学生对祖国音乐艺术的热爱,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民族精神和爱国主义情怀;学习了解不同国家的音乐传统及优秀的音乐作品,理解和尊重文化的多样性,使学生初步具有国际视野,有助于培养学生参与国际交往的能力”;又在“内容标准”部分中就“音乐鉴赏”明确规定:“学习中国传统音乐和世界民族民间音乐,感受、体验音乐中的民族文化特征;认识、理解民族民间音乐与人民生活、劳动、文化习俗的密切关系。”②由此看来,无论时展到什么阶段,都应该坚持传统文化和民族文化。

戏曲音乐进入中学课堂,同时也向培养师资的高等师范院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必须将戏曲和曲艺纳入高师声乐教学体系中。理由很简单,“如果我们的音乐师范生都能唱几段京剧,那么,长此以往,就能使我国的在校生都能潜移默化地接受祖国音乐文化熏陶,从而形成一种良性循环。”③

戏曲、曲艺等内容进入高师声乐教学体系是文化发展的必然趋势

1.中国戏曲、曲艺的文化定位

如果从社会学的角度分析社会文化结构,任何一种社会的文化结构都可以分为主文化、亚文化和反文化三个层次。戏曲、曲艺既有主文化色彩,又有亚文化的成分,必须要旗帜鲜明地坚持,并在此前提条件下,加以保护和正确地引导。将戏曲音乐纳入中小学音乐课教学内容,这本身就是一种积极保护和正确的引导方式。由于弘扬主旋律和坚持主文化的需要以及中学音乐教学工作的实际要求,戏曲进入高师音乐专业声乐教学体系便是十分必要和势在必行的。

2.进入高师声乐教学体系的必要性

戏曲音乐(包括演唱方法)是中华民族音乐的瑰宝。作为一名音乐教师,有责任有义务将这份文化遗产接收过来。现在声乐界所说的民族声乐唱法是专指在民歌、戏曲和曲艺的歌唱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种演唱风格。这种演唱风格既有别于传统的中国戏曲唱法,也有别于传统的欧洲唱法。它是在近半个世纪的中国声乐教学和实践中,由老一辈的歌唱家和教育家们经过不懈的努力,在总结和继承中国古代声乐歌唱方法基础上,借鉴和吸收欧洲传统唱法的优点,逐渐形成的有中国语言特征和旋律风格,具有中国气派,演唱风格多样化的且科学规范的、形成一定理论体系的中国民族歌唱方法。

戏曲和曲艺进入高师声乐教学体系对声乐教学水平的提高是大有裨益的。明代魏良辅所著《曲律》中说:“初学,先从引发其声响,次辨别其字面,又次理正其腔调,不可混杂强记,以乱规格。”④不论古今,在培养声乐人才方面,首先要强调在声音训练中要遵循循序渐进的训练方法。对学生进行适当的戏曲、曲艺方面的训练,在我国高师音乐专业的声乐教学中具有特殊的意义。

3.对高师的声乐教学有指导意义

戏曲和曲艺的演唱技巧能够给高师的声乐教学带来众多的好处,更能突出中国民族声乐艺术的魅力,具体表现在:

咬字、吐字方面 声乐演唱和戏曲演唱都是非常注重咬字、吐字的,因为无论什么样的演唱方法都是音乐和语言相结合来传达思想感情的一类艺术形式。在高师声乐教学中,有些学生(尤其我国南方)由于受方言的影响,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歌曲的表现力和艺术感染力,有时甚至影响了词意的表达。如果有针对性地将某些戏曲(特别是京剧)唱段拿来教学,并在咬字、吐字方面要求特别严格一些,或许对纠正学生不良习惯会有所帮助。

润腔方面 中国戏曲中的润腔(如倚音、颤音、滑音等)是非常丰富的,即便是最完备的记谱法系统恐怕也不能准确地记录,只能靠口传心授来领会掌握,这是中国戏曲的特色之一。在声乐教学中,如果教师经常性选用一些戏曲唱段,并同学生一起研究、揣摩,提高演唱民族歌曲的水平也就有了坚实的基础。

板式方面 所谓板式,一般是指“在板腔体唱腔中,具有一定节拍、节奏、速度、旋律和句法特点的基本腔调结构。如慢板、原板、二六、快板、流水和散板等”。⑤板腔体剧种(如京剧)的主要唱腔都是各种不同的板式结构有机地结合在一起,构成张弛有度、疏密有致的艺术表现整体。在创作歌曲时汲取中国戏曲和曲艺的某些节奏因素(板式的变化),能起到良好的艺术效果。从叙事歌曲《晋察冀小姑娘》开此先河,到20世纪60年代的《八月十五月儿明》《革命熔炉火最红》以及近年来的《故乡是北京》《兰花花》和《木兰从军》,都在创造性地运用中国戏曲板式变化方面作了有益的探索。其中最有特色的就是戏曲中“快板”(垛板)和“摇板”(紧打慢唱)的成功运用。没有戏曲演唱经验的人唱这类歌曲总是感觉到在节拍、节奏以及速度变化方面难以很好地把握;而有戏曲演唱经验的人则可以驾轻就熟。

表演方面 高师声乐教学往往对呼吸、气息、共鸣、咬字、吐字等演唱技巧方面投入的力量较大,而在表演方面则有所欠缺。我们经常发现学生具有较好的嗓音条件,可是在艺术实践中却显得手足无措,眼睛不知道该往哪里看,甚至连台步都走不好。而中国戏曲非常讲究“四功五法”即“唱念做打”和“手眼身法步”,对训练学生的舞台形体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如果适当在高师的声乐课上引进一些戏曲表演技巧的训练,既能使教学气氛生动、活跃,也能给学生日后的工作带来裨益。

转贴于

音乐风格方面 在高师声乐教学中经常采用一些具有浓郁戏曲、曲艺音乐风格的作品。这些作品往往具有鲜明的地方风格,如《故乡是北京》《说唱脸谱》《重整河山待后生》《前门情思大碗茶》《北京的桥》等曲目中京剧、京韵大鼓和北京琴书的风格,即常说的“京字京韵”;《江姐》选段中川剧、四川清音的风格;《白毛女》选段中河北梆子、秦腔的风格;《洪湖赤卫队》选段中湖北天沔花鼓戏的风格;《采茶舞曲》中浙江越剧的风格;《看见你们格外亲》中的二人台、山西梆子的风格以及《没有强大的祖国哪有幸福的家》《我们是黄河泰山》中的豫剧风格等等,不胜枚举。怎样才能把握好这些曲目的音乐风格,是师生们共同关心的一个问题。在课堂上有意识地给学生加唱某些戏曲(曲艺)片段,再演唱以上的曲目时,对音乐风格的把握就可能会更准确些,地方色彩就会更加浓郁。

作品的宏观把握 在高师声乐教学的实践中,演唱的曲目有朝着大型化发展的趋势,而我们往往发现有些学生驾驭大型曲目的能力不高,每每将一首作品唱得支离破碎,更谈不上有多少美感。学生本来演唱大型曲目的机会就不多,很难有什么实际的经验。如果我们的声乐教师在平时能给学生加些戏曲唱段特别是板式变化较多的唱段,情况可能会好些。例如在演唱《兰花花》《木兰从军》和《孟姜女》等曲目时,演唱者若具备少许戏曲演唱的经验和技巧,其艺术效果就大不相同了。

戏曲、曲艺与高师声乐教学结合的可行性分析

1.中西两种“唱法”各有所长

美声唱法的特点是“采用了比其他唱法的喉头位置较低的发声方法,因而产生了一种明亮、丰满、松弛、圆润而又具有一种金属色彩的、富有共鸣的音质;其次是它注重句法连贯,声音灵活,刚柔兼备、以柔为主的演唱风格”。⑥正是由于上述的特点,才使得美声唱法从17世纪初叶开始,随着西方歌剧的发展而繁荣起来,至今仍盛行不衰。

中国民族唱法的特点是“以民族语言为基础,以行腔韵味为特长,并与形体表演浑然一体的清、声、字、腔相映生辉的综合演唱艺术。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形成了声情并茂、字正腔圆、神形兼备、唱表结合、载歌载舞的二度创作原则”⑦。在中国民族唱法方面,较集中地体现了中华民族文化艺术的风格、欣赏习惯和审美意识。

可能是一种历史的巧合,美声唱法脱胎于西方的歌剧;而中国民族唱法同宋元杂剧、明清昆曲、京剧以及近现代众多的地方戏曲一脉相承。这说明:两种唱法都是不应该排斥表演因素的,都应该“以情带声、声情并茂”。

2.中西两种“唱法”存在着互通性

无论是西方的美声唱法还是中国的民族唱法,无论是西方的歌剧、艺术歌曲,还是中国的戏曲、曲艺、民歌或其他歌曲,都需要呼吸(气息运用)作为歌唱发声的动力和基础。发声的正确、音质的优美、音色的变化和感情的表达无一不与呼吸有密切关系。美声唱法普遍采用的所谓“胸腹式联合呼吸法”和民族唱法中非常重视的“丹田之气”,都是千百年来歌唱者从艺术实践中得来的宝贵经验。从最终结果看,“丹田之气”的运用与“胸腹式联合呼吸法”并没有尖锐的矛盾。

过去曾有人误认为美声唱法不太注意咬字、吐字的清晰,其实不然。例如意大利语元音发音时,唇形变化非常明显且不能随便改变;辅音的清、浊之区分也非常严格。所以意大利语有清晰、音序均匀而有节奏,每个音都平正而浑厚,世界上从事声乐演唱和研究的人们,都要学习意大利语言和用意大利语来歌唱。中国戏曲尤其讲究“五音四呼”和喷口、归韵及收声等技巧,认为这样才能将语言通过歌声形象地表达出来。“如果不注重字只注重声,观众不知道你在舞台上唱的什么,就是声音再好也没有意义。”⑧

也有人认为中国民族唱法大概不像美声唱法那样强调共鸣,其实这也是误解。由于不同民族的语言及文化背景有差异,因此对待歌唱的声音的观念便有所不同。在一些基本问题上,这两种唱法是统一的,如在唱高音时应尽可能合理的使用头腔,因为头腔共鸣适宜于表现高昂激越的感情;唱低音区时要靠胸腔共鸣,因为胸腔共鸣可以使声音宽厚宏大;另外,共鸣与音量、音色、咬字和声区都有着密切关系。“中国民族唱法的共鸣腔管相对比欧洲唱法的要细一些和短一些,喉、咽腔并不开得太宽,喉结相对稳定,发出的声音比较集中、结实、明亮,便于咬字行腔。”⑨

由以上分析可以看出,中国民族唱法(包括戏曲)与欧洲美声唱法虽然有较明显的差异,但在表演性、呼吸、咬字、吐字、共鸣等歌唱技巧方面均有互通性和一致性。因此,将戏曲引入我国高师声乐教学是完全可行的。

中国戏曲、曲艺是孕育中国民族唱法的母体,许多声乐艺术的精华充溢其中。我国民族声乐艺术曾拥有辉煌的历史,它发展到今天越来越多地得到了世界承认。美声唱法对我国声乐艺术发展有着不可磨灭的功绩,但也毋庸讳言,它曾在一定程度上和在一定范围内影响了我国民族声乐艺术的正常发展。为了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文化,弘扬民族精神,使戏曲、曲艺等艺术门类代代相传,将它们纳入普通学校的教学内容是很有远见的举措。要达到这个目的,高师音乐教育也要有相应的措施,也就是必须将戏曲、曲艺纳入高师声乐教学体系之中,这不但是必要的,也是可行的。我们这样做的唯一目的,就是“通过对民族艺术的学习,了解本民族及其他民族的风俗习惯、信仰、礼仪、制度、经验、技艺、生产活动等情况,懂得尊重地方民族文化传统,学会感受各民族艺术的风格和丰富文化内涵,增强对民族文化的了解和热爱”。⑩为了中华民族音乐文化的未来,我们要坚定地迈出改革步伐,去迎接祖国艺术教育的繁盛时代。

注释:

①③郁文武著《京剧唱段走进上海中小学音乐课堂》[J].《中国音乐教育》1995年第1期,第19页

②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订《普通高中音乐课程标准》[M]. 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3年 , 第6—8页

④(明)魏良辅著《曲律》[A].中国戏曲研究院编《中国古典戏曲论著集成》[M].第五卷, 中国戏剧出版社,1959年,第27页

⑤《中国音乐辞典》[Z].人民音乐出版社,1984年,第16页

⑥《中国大百科全书·音乐舞蹈》[Z].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第438页

⑦《中国大百科全书·音乐舞蹈》[Z].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第857页

⑧ 卢文勤著《京剧声乐研究》[M].上海文艺出版社,1984年,第68页

高师音乐教学论文第2篇

20世纪60年代以来,世界经济的迅速发展,加快了全球一体化的进程;与此同时,西方一些发达国家掀起了一场持续至今的文化多元主义浪潮。全球一体化和文化多元化的世界潮流冲击着教育观念,影响着音乐教育的发展,其主要表现即是多元文化音乐教育观念的形成。多元文化音乐教育观是当今全球文化发展的产物,它源于多元文化教育观,认为各国的音乐教育体系既不是全球普世性的,也不是一个封闭的体系,它应是开放的、多元的和多样的。多元文化音乐教育观不仅批判强势文化国家音乐教育政策、结构和理论的中心性、霸权性和宰制性,强调各民族国家特别是文化弱势国家音乐教育的独特性和不可替代性,而且还积极倡导“文化间主义”和“跨文化主义”的音乐教育,主张在不同文化的音乐教育观念之间建立起理解和宽容的精神,尊重并欣赏不同民族的音乐哲学、音乐语言、音乐文化和音乐思维方式。认为“音乐本来就以多元的方式存在于不同文化中,音乐教育理应使学生接触到来自不同文化音乐,在世界音乐的学习中,促进不同文化间的理解和交流,通过对‘他人的理解’增强自我概念和自我理解。”① 多元文化音乐教育是21世纪全球音乐教育发展的趋势,它首先出现在美、德等发达国家并逐步影响到世界各国。随着国际文化交流的日益增多,多元文化音乐教育的观念也开始影响到中国。在与美、德等国多元文化音乐教育的交流学习过程中,中国音乐教育的学科发展亦注入了新的活力,2002年颁布的国家艺术课程标准中已开始提到多元文化音乐。高师音乐教育是中国学校音乐教育的“母机”,而音乐理论课则是高师音乐教育课程的重要环节。长期以来,中国高师音乐理论课程由于受计划经济和苏联教育体系的影响,在课程设置上分类过细、各自为战,过分强调学科的独立性;在教学内容方面与现代社会、科学技术、日常生活缺乏联系;在教学方法上过分注重机械记忆和被动模仿,缺乏正确的教学思想的引导。这样的教学观念,已不能适应中国音乐教育改革的要求。观念的解决是建立理论认识的基础,在多元文化音乐教育观念的影响下,笔者以为,应本着“坚持教育创新,深化教育改革,优化教育结构”的原则,从课程设置、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三方面对高师音乐理论教学改革进行思考与探索。 一、课程设置的整合与重构 关于“课程”的定义,教育学家早已给予了诸多不同阐释,而人类学家则认为“课程”是“人类文化的精华,是人类文化传承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②音乐理论课程作为人类几千年音乐文化的精华,担负着人类音乐文化传承的重要责任,在学校音乐教育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课程设置是不同思维模式的体现,它的科学性与否,直接影响到受教育者接受效果的优劣。格式塔完形心理学认为,整体不等于部分之和,每一部分之所以有其特性,是因为它与其他部分有某种联系。③音乐理论课程体系与其中各部分课程的关系,即整体与部分的关系。目前中国高师音乐理论课程仍各自强调其自身的独立性和完整性,而忽略了其整体性。如何在多元文化音乐教育观念下进行音乐理论课程设置的整合与重构,是目前中国高师音乐教育需要迫切解决的问题。我们应“把整个音乐理论课程看成一个有机整体,从总体上把握事物的运动、发展规律,使之通过互相影响、互相渗透和互相联系趋向统一,使总体在各部分相互协调中求得发展。”④ 1.强化课程,淡化学科,重构高师音乐理论课程的分科。课程设置作为中国高师音乐理论教育体系中的重要环节,目前仍比较缺乏弹性,具体表现在有些课程划分过细、重叠过多。我们应本着音乐教育多元化的原则,进一步优化课程设置的结构体系,根据课程内容之间的关联与体系,将原有的趋于分散、科目繁多的课程结构加以整合。强化课程,淡化学科,同时对特别需要扶持的传统音乐理论仍需留有一定的空间,以供其不断付诸于教学实践,逐步建立并完善高师音乐理论教育体系。具体来说,为利于学生对整体音乐理论知识的掌握,在各学科相互协调中求得总体效果,笔者以为,应将目前高师音乐理论课程中一些较分散的学科进行重构,以板块的形式囊括可以相互融合的课程,如在“音乐基础理论”板块中可包括《基本乐理》《视唱练耳》《和声学》等学科,在“中国传统音乐概论”板块中可包括《民族民间音乐》《中国音乐史》《中国音乐作品欣赏》等学科,在“外国音乐概论”板块中可包括《外国民族音乐》《外国音乐史》《外国音乐作品欣赏》等学科,在“作曲技术理论”板块中可包括《歌曲作法》《配器》《复调》《曲式与作品分析》等学科。需要注意的是,音乐理论课程的多元化需要各板块内部课程之间、各理论板块之间的密切联系与相互渗透,而不是简单地将各个理论课程叠加在一起。只有强化板块式课程体系,淡化分散式学科课程,才能在整体习得的理论中达到课程改革的目的。 2.重视音乐与非音乐学科的关联与整合,将其融入高师音乐理论课程体系中。从全球音乐教育的发展趋势看,对基础音乐教育工作者的全面素质和综合能力的要求越来越高。基础音乐教育工作者除了必须精通音乐教育领域的学科内容外,还要具备广博的文化科学知识,要随时随地解决与音乐学科领域有关或无关的问题。⑤因此,重视高师音乐理论课程与非音乐学科的关联与整合,将文化科学知识融入高师音乐理论课程体系中,是目前高师音乐理论课程改革值得关注的重要环节。 二、教学内容的交叉与融合 现存高师音乐理论教学体系是传统高师音乐教育模式下的产物,教材的理论体系较陈旧,已不能适应文化多元化的新形势。如目前高师的和声教学仍局限在给学生灌输传统和声的狭小范围内,“对近现代和声了解很少,对创作中出现之新的和声现象困惑不解,对和声学的历史沿革一无所知或知之甚少”。⑥对于音乐理论教学内容的改革,现行的观点主要有三种:其一是单轨制,即是在原有教学内容的基础上加以增删取舍,教学体系基本不变;其二是双轨并行,即主张欧洲音乐理论与中国传统音乐理论两种教学体系并用,实行“双轨教学”;其三是多元化道路,即在多元文化音乐教育的背景下,将东西方的音乐理论融会贯通,在各文化之间建立一种联系的网络。笔者以为,以基础音乐教育为培养目标的高师音乐教育,不仅要求学生具备扎实的理论功底,更要求学生掌握广博的音乐知识,才能够适应未来的中小学音乐教学,才能够符合多元文化音乐教育发展的需要。因此,高师音乐理论教学内容的选择应在多元文化音乐教育的观念下,在交叉与融合的过程中体现多元化的高师音乐理论教学体系。#p#分页标题#e# 1.纵横交叉的网状结构 自20世纪初西方的音乐教育体系传入中国后,很长一段时间教学内容都侧重于对西方古典时期音乐文化的阐释,而忽视了当代音乐的发展及其未来的指向,其结果必然造成教学内容无法把握时代的脉搏,无法跟上时代的需要。⑦高师音乐理论课的教学内容应突出师范教育的特色,不是往“专”、“精”方向发展,而应朝“博”、“大”方向努力,它既应体现世界不同民族音乐文化的精髓,又应兼具时代性、知识性与艺术性。因此,高师音乐理论教学应组建一个纵横交叉的网状结构体系:纵向方面是西洋音乐理论的延伸,其中应包括20世纪的现代音乐理论等内容;横向方面是世界音乐理论的综合,包括各国音乐理论体系,如印度、阿拉伯等。 2.双层融合的深厚底蕴 (1)中国民族音乐理论的内部融合 在当今全球一体化与文化多元化的社会潮流中,保持本国的音乐文化个性是立足于世界音乐文化之林的唯一出路。因此,构建中国传统音乐理论体系,也是进行高师音乐理论教学内容改革的前提和基础。笔者以为,中国传统音乐理论体系的构建,应依据“多元文化整合教育理论”⑧,特别要注重民族音乐理论的内部融合问题。中国是一个拥有多种语言、多种文字的多民族国家,各民族的文化背景、风俗习惯各有特色,并且“经过接触、混杂、联结和融合,同时也有分裂和消亡,形成一个你来我去、我来你去,我中有你、你中有我,而又各具个性的多元统一体。”⑨“多元文化整合教育理论”的内涵应用于音乐理论教学,就不仅要传授中国汉民族音乐文化传统,同时也应传授其他少数民族的音乐文化传统。因此,在构建中国传统音乐理论体系的过程中,应注意避免用“汉族音乐形态的理论”对少数民族音乐进行分析,对少数民族历史、语言、传统及其音乐文化要尊重,不能用汉族音乐取代中国音乐,应着重解决以往教学内容中少数民族音乐所占比重较小的问题,⑩体现多元一体、相互融合的中国传统音乐理论特色。 (2)世界民族音乐文化的多维度融合 当今世界音乐文化的多样性是人类文化从进化论发展到相对论的进步,如何处理好人类音乐文化的共性与个性特征,并将其综合运用于音乐理论的教学当中,是当前高师音乐理论教学内容改革的主要任务。因此,在高师音乐理论教学中更应注意多维度教学内容的综合与整体教学内容的分配。 总之,高师音乐理论教学应适应多元音乐文化发展的步伐,根据学生的实际接受能力和教学需要,科学、合理地拓展教学内容,形成相对系统、完整的音乐理论结构,同时增进学生对于各个音乐文化形态的理解,建立多元化的审美取向,从而达到教学目的和要求。 三、教学方法的改革与出新 教学内容是实现教育目标的载体,而教学方法则是实现教育目标的手段。没有一成不变的教学方法,更没有适用于一切教学环境的最优教学方法,教学方法的研究领域是一个开放的、并且不断发展的领域,教师只有根据实际情况选择能够取得最佳教学效果的方法和手段。中国高师音乐理论课程的教学在方法上缺乏必要的改革与出新,导致教学与实际需要不相适应。无论教学内容如何改革,如果仍采用旧教法,忽视相关观念的转变,也无法达到教学改革的目的。教学内容的多元化决定了教学方法的多样性,多元文化音乐教育观念要求多元化的教学方法与之相匹配,因此,要达到高师音乐理论课程的教学目标,就必须构建多层次、多侧面的多元化教学方法,并主动运用现代教育技术,编撰供教师使用的教学策略与方案。同时,应多借鉴国内外优秀的教学方法,将其与高师音乐理论教学的实际情况相结合,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多元化教学法。 结语 人类社会愈来愈趋向于全球一体化和文化多元化的势态,任何民族国家放弃全球观察的视野,孤立地谈自己的发展,或脱离自身文化传统去谈发展都难以面向未来。中国高师音乐教育也首先需要考虑当今国际音乐教育发展的势态背景,考虑多元文化音乐教育观念的发展及其对中国高师音乐教育的影响。作为高师音乐教育重要环节的音乐理论课程亦要顺应多元文化社会发展的趋势,在课程设置的整合与重构、教学内容的交叉与融合、教学方法的改革与创新等方面进行教学改革的深入探索,提高高师音乐教育质量,培养高素质的音乐教育人才。

高师音乐教学论文第3篇

【关键词】 音乐教师 素质 教育 修养

音乐教师是音乐的传播者,是学校教育的实施者,“教育者必须先受教育”,因此教师应该首先提高自身的修养。从某种意义上来说,音乐课的开设目的,不单纯在于技能技巧的训练和培养,而在于音乐的传播和普及,音乐教学的主要任务,不是培养音乐家,而是培养人。中小学音乐教育必须抓住最本质、最核心的教育去培养学生感知、理解、评价、鉴赏、表现和创造音乐美的能力,开发学生的智力,并使学生在其中受到陶冶和思想教育。这就必须提高教师的素质和修养。

首先,音乐教师应当热爱自己所从事的职业,并为此而奋斗,同时高尚的人格和人生境界都是作为优秀教师的首要前提,具备全面的素质和修养是从事教学活动不可缺少的,同时要有历史使命感和责任感,这是做好教师工作的首要前提。

事实证明,从事任何教学活动,都必须具备全面的素质和修养。作为一名音乐教师,自然应当以全面的素质作为基础,同时,还应当具备较高的音乐素质和全面的音乐修养,教师应在以上的基础上再具体有所侧重。具体的说,音乐教师基础知识结构可分为文化知识和专业知识。

1 文化知识结构和基本素养

音乐教师的文化知识修养普遍比其他学科教师略弱一些,音乐教师应当理性的认识到自身的不足。广泛的文化知识修养对音乐专业的教学具有直接和间接的影响,其中尤其显得重要的是英语学科和计算机运用知识。

在21世纪的时代现代化程度非常高,若不懂的英语,可能成为时代的聋哑人,电脑、多媒体在教学中运用也是新课程标准中的要求及提高的教学方法。

音乐教师要多思考,思考是人们获得智慧的源泉。做一名音乐教师仅仅思考音乐本身的知识性、技术性问题是不够的,还应常思考与音乐和音乐教育相关的诸多方面的问题。这其中很重要的一方面就是音乐文化。因为音乐教师的教学对象是具有一定层次文化知识和文化素养的学生。他们往往会站在自身构建的文化视角而非音乐视角上来欣赏和理解音乐。为了我们的学生,为了做好音乐教师的工作,我们应该多思考、勤思考、善思考。思考使我们发现自身的不足,思考使我们有了提高自身的动力,思考使我们变得睿智。我们在欣赏音乐作品时,还要对作品的文化内涵去体验。一部优秀的音乐作品必定有孕育她的土壤,那就是作品后的大文化背景。对音乐作品文化的体验是我们上好音乐课的关键,却也恰恰是被很多音乐教师所忽视的。

文化知识与音乐教学是息息相通的,例如:音乐的历史发展与历史的车轮同时前进的,音乐的风格流派与历史的年代以及重大事件的发生是密切相关的,这充分的说明了文化知识修养与音乐之间有着紧密相连的关系。

应具备高尚的道德情操和革命的理想。有较高的思想道德修养,懂得职业道德,做到教书育人,尽职尽责,要勇于进取勇于创新,虚心好学,独立思考,具有坚韧不拔的精神。要热爱音乐教育事业,具有牢固的专业思想,关心和爱护自己的教育对象,具有培养人才贡献毕生精神。如果我们培养的音乐教师不具备这样的思想素质,即使专业素质好,也很难胜任音乐教育工作,这是在以往的教学中的出的结论。

2 专业知识结构

音乐专业知识有音乐史、音乐欣赏、民族音乐知识和音乐教学理论等学科知识的内容。在教学中音乐教师能娴熟的掌握各专业知识,灵活运用及丰富课堂教学又能大大的提高教师的自我素质。例如:所学知识不巩固,大部分知识很快淡忘,文化知识与专业知识不能紧密相连,缺乏相互联系的学习,最终并不能有效的发挥所学知识的作用,这就好比“竹篮打水一场空”。这样的课堂教学内容含金量并不高。总体来看音乐教师的音乐专业知识结构基本有以下几个部分组成:

2.1 专业精神:教师专业素质的重要内容之一,又称专业情意、专业道德等。它包括:“专业理想,即教师献身教育事业、爱岗敬业精神等;专业情操,即对教育事业的光荣感与自豪感,以及对教师职业道德规范的认同而产生的责任感和义务感;专业性向,即教师从事教学工作应具有的人格特征,如合作的、有责任心等;专业自我,即教师的职业认同感、满意感等。”只有具有专业精神的教师,才对充分调动自身积极性,努力提高专业才能,积极投身到音乐教育教学活动中。

2.2 专业知识:教师作为一名专业人员,必须具备从事专业工作所要求的普通文化知识、所教学科的专门知识和教育学科知识等方面,对这些知识的掌握应该是融会贯通的。因此,音乐教师应该具备:

首先,应具备一定的理论修养,包括艺术概论,音乐美学理论,美育理论,教育学,心理学理论,音乐教学的理论,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科学方法论的基本原理和音乐专业理论。

其次,具备相应的文化素质,只有专业技能缺乏文化修养,对提高专业水平和教学能力有着不利的影响。因此必须打好知识基础。如总结工作、写论文、总结经验、课堂教学语言规范等,没有语文基础和文学修养是难以胜任的。

再次,应具有音乐专业知识和技能,包括基本乐理,和声学,复调,初步作曲技术,视唱练耳功能,歌唱的技巧,合唱指挥和乐队指挥的能力,键盘乐器应有一定的技巧,合唱指挥和乐队指挥的能力,键盘乐器应有一定的技巧,还应掌握一种选修乐器,中外音乐作品分析和以音乐史,具有开展课外辅导活动的能力和创作能力。

最后,具备音乐教学法的基本理论。师范院校和在职培训培养的师资,不懂得音乐教学发,即使学生掌握了一定的专业知识和技能,也不能胜任教学工作,它只是完成了培养师资的部分任务,作为师范生在学习期间,应了解音乐教学大纲,明确教学的目的任务,教学原则,教学内容和要求。懂得初步教学方法,教案的设计,制定教学计划的一般原则。懂得评价课的标准,掌握音乐教学的基本结构,教学的组织方法,了解国内外的教学方法体系,懂得教学的基本原则。所以,教师应用真实情感启迪陶冶学生,使他们感到真,善,美,成为四有新人。

高师音乐教学论文第4篇

论文摘要:高师音乐教师教育改革在近几年来提出很多现实的音乐教育问题,而人才培养规格起着提纲挈领的作用。人才培养规格的制定是教育教学改革的灵魂,只有科学地、合理地制定人才培养规格,才能确定教育教学中一系列教学改革活动的方向,为课程设置、教学内容、教学大纲的制定提供依据。当代高师音乐教师教育的人才培养,首先应以就业市场为导向,使音乐教师培养与就业单位形成”适销对路”的良性供求状态;其次,以综合能力培养为基础,不断融入新的教育教学理念,建构音乐教师完备的知识体系;再次,加强音乐教师的教育特色,以教学能力培养为主线,加强音乐教师从教技能,并在课程设置、教学实践等方面进行改革,促进音乐教师教学能力的全面提高。

《全国普通高等学校音乐学(教师教育)本科专业课程指导方案》中的培养目标指出:本专业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掌握音乐教育基础理论、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具有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一定教育教学研究能力的高素质的音乐教育工作者。《指导方案》指出音乐教师应具备丰富的专业理论知识,强调了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意义,渗透了教学之外研究能力的培养。在相关法规的指导下,结合音乐教师近几年来的就业特点和存在问题以及当代教育领域的新理念,本人认为高师音乐教师教育应从以下三个方面设计人才培养模式的基本规格。

一、以就业市场为导向培养音乐人才

1995年,国家教育部印发《关于发展和改革艺术师范教育的若干意见》的通知。《通知》指出:“随着艺术师范教育的迅速发展.要进一步明确不同办学层次和形式的培养目标:研究生层次主要培养高等师范艺术教育专业和普通高校的艺术师资和科研人员;本科层次主要培养普通高中和各类中等学校的艺术师资;专科层次主要培养初级中学的艺术师资;中等专业学校和中师的艺术专业班的主要培养小学的专业艺术师资;中师艺术选修班主要培养小学兼职艺术师资。”很多高师音乐学院的人才培养目标至今在一定程度上还体现着这种指导精神。教育体制具有相对的稳定性,是一定历史时期国家教育的统筹规划,它的指导精神在一定时期里影响着高师的办学思路.具有一定的历史意义和积极性而一种教育制度总是和一定阶段的社会形态相适应的.即以一定的经济、政治和文化背景以及国民素质为基础。市场的发展变化往往又不受宏观教育体制支配。加之,三级师范和二级师范的不断升格和部分学校的破产.以及高师音乐教师教育人才就业去向的多层次性,传统培养层次链条已断裂和变化。种种社会现状和教育现状表明:一些教育体制已经过时,高师应及时转变音乐教师的培养方案和人才培养规格,长期桎梏于不符合时代精神的框框里。就会延缓音乐教师教育的发展。

从近几年的音乐教师的就业现状来看,高师培养的音乐教师不仅是的中等学校教师.也可以是上到高校,下到初中、小学、幼儿园的教师.还可以是学校中其他课程的教师,甚或其它种种职业。所以,音乐教育人才的培养要适应市场.建立开放的教师教育体制是一种历史发展趋势。而学校逐渐扩大自主权,扩大开放性办学,办出特色,而不再是单一办学模式的封闭式状态。过去.社会上对高师音乐系毕业生的“专业思想不巩固”、“跳槽”之类的批评.也将在价值观的转变、人才市场竞争中,不再是主要问题。

市场经济最基本的特征就是市场的供求规律在社会的人力、物力、财力等各方面资源的配置过程中发挥基础性的作用。我国教师教育模式发展研究面对不断发展变化的社会需求,面对未来各行各业的竞争局面,教育的发展必须依托其对社会的适应性上。如果教育的增长是高质量、高效益的,而存在着教育与社会需求相脱离的状况+即不是“适销对路”,则教育的发展就会失去基础,成为无本之木,最终也就不能促进经济社会的发展。

二、以综合能力为基础培养音乐人才

2l世纪,社会的变化发展更加复杂多样,教育改革也将更加深入。音乐教育作为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也必须适应这一形势。高等音乐教师教育人才作为未来音乐教育改革发展的执行者和组织者,必须具备一定的综合能力,才能适应21纪音乐教育发展的需要。我认为综合能力至少包括以下几种能力:

(一)专业能力

作为21世纪的音乐教师,无论教育思想在哲学、社会学、经济学的影响下产生怎样的变化,良好的专业能力还是一名音乐教师的立身之本。关于高师音乐教师的专业能力的培养,一直有“一专多能”和“多能一专”两方面的争论,但总的来看,一名音乐教师应具备比较全面的专业能力,也就是音乐专业的综合能力。这种综合的专业能力不要求学生对学修的科目面面俱到,事实上,面面俱到也是不大可能的。我们以两年一次的“珠江杯全国音乐教育专业基本功比赛”为借鉴来看高师音乐教师教育应该具备那些专业能力。钢琴、声乐、自弹自唱、指挥、综合理论知识这五项竞赛科目通常被称为“五项全能”.这是近几年全国高师在学生培养方面比较下功夫的四种技能,加上综合知识的掌握。这五项知识无疑在一定程度上成为学生专业发展的指挥棒。就音乐教师的主要从业方向——中小学校而言,还应具备以下的专业能力:合唱教学、小型乐队配器、舞蹈排练、音乐创编。除此之外.还要掌握钢琴之外两门以上乐器的演奏能力与指导能力。

(二)文化素养

音乐教师教育人才还应具备良好的文化素养。音乐就其本质而言.是特定文化的产物。“音乐的最本源的动力是文化与生命。生命是音乐乃至一切艺术的根。只有把艺术的创造深深地扎根自身的生命冲动、生命感悟之中。才会创造出对别人的生命状态具有冲击力和震憾力的作品。而文化,则决定着生命是以何种方式、遵循着何种轨道进行运作出物化表现的。所以可以这样说。生命是音乐的终极本体和最深层的动力。文化则是生命得以表现的一种方式。要想使音乐的形式充分发展出其固有的活力只有借助文化这一艺术原创力的冲击才有可能”。尤其是在现今。音乐哲学以审美为基础向以文化为基础的转型时代,文化素养日益渗透到音乐教育之中。并得到人们的广泛关注和认可。只注重专业能力,而不加强文化素养,不但是主体文化素养本身贫乏的问题。还关系到专业发展方向、知识体系建构、新思想新观念接受等一些列问题。在高师音乐的课程设置、学习内容上都要考虑文化的建构问题。因为音乐是艺术的分支,艺术又是文化的分支。音乐教育应更集中于文化的感受与领悟,而不是匠人式的学习。学习音乐过程中,可以借助文化的脉络、文化的多视角,从文化的各个层面来剖析音乐现象,解释音乐行为,从而塑造生动的艺术形象。对于高等教育人才来说,加强文化素质教育与学好专业课同样重要。

(三)创新能力

江泽民同志年在1995年全国科技大会上的讲话中强调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一个没有创新能力的民族,难以屹立于世界先进民族之林。”高师音乐教师教育不仅要具有一定的专业能力教育能力.更要具有创新能力。创新能力也是知识体系更新和发展的不竭动力。

众所周知,科学创造首先是猜想的,而后才是逻辑思维,如何运用音乐教育手段来发展学生的想象力,培养开拓性人才,是我们音乐教育对于其他课学程习重要意义之所在。音乐教师作为音乐教学过程的主导者,是实施创新教育的主要参与者和实践者,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重要保证。所以,高师音乐专业要着重培养音乐教师的创新能力。首先,要培养音乐教师的主体意识,使之形成具有独立精神和品格的个体。其次.创设自由的学习氛围和良好的教学环境,使学生掌握一定的现代音乐教育技术,丰富和提升他们的思维空间。再次,高度重视音乐教师的实践活动,通过艺术实践提高音乐教师的表演能力,促进知识的转化,锻炼意志力,丰富想象力。第四,广泛进行学术交流活动。提高学生研究能力.激发学生各方面学习热情。第五,加强音乐教学法的教学研究.提供或创设多方面条件,在技能、视听、创作等方面以方法论形式展开各科课程的创新空间。引导学生进行对比研究,加强学科间的联系。培养学生创新力牵涉到教学模式的转变和教学观念的更新。音乐教师必须不断地学习,接受新的专业理论和相关学科的知识,不断地探索有利于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教学方法。

三、以教学能力为主线培养音乐人才

高师音乐教育人才培养在很长一段时间里.受音乐学院专业教学体制影响,普遍存在着重技术,轻师范;重专业,轻基础的现象。从根本上说音乐教师教育没有抓住教育这个根。音乐教师掌握了一定的音乐理论和技能,但到工作岗位却不会教音乐,不能把自己的知识转化成教学的力量。在今天仍然存在这样的问题.受过高等教育的音乐教育人才缺乏教育教学能力。

(一)教育技能训练课是教师教育课程的核心,具有很强的技术性、操作性和应用性:教育实践课是音乐教师理论联系实际的重要途径。它既是一门课程,又是评价和检验教育理论课和技能课教学效果的工具,是具有“临床”性质的实训课程。音乐教育技能包括音乐专业实践、教育见习、教育实习、毕业论文与毕业创作等内容。目前我国高师音乐教育普遍存在的课程结构问题就是师范类课程少,不能体现高师音乐教师教育的教育性质。以吉林师范大学音乐学院教学计划为例.教师教育系列课共15学分.306学时,仅占总学时比例10.7%:占总学分9%。

高师音乐教学论文第5篇

[论文关键词]声乐教师 职业素养 专业能力

一、高师声乐教师在社会中的价值和作用

音乐是人们心灵的声音,而作为音乐中一个重要部分的人声则是最能表达人的内心,因它所借助的乐器是人体本身,使用起来非常方便,可即席而歌,它是抒发情感,塑造优美灵魂的工具。可以这样说,歌唱在所有的音乐表演形式中是最亲切、最美妙、最富感染力的。同时歌唱应用又非常广泛,并有极强的群众性。高师声乐教师,就是教学生如何运用好自己的嗓音、如何塑造和掌握好一个性能良好的人声乐器,以及教学生如何理解好、处理好、表现好各种声乐作品的专门教育工作者。学生经过声乐课的正规训练,掌握科学的唱法,拥有扎实的基本功就会使歌唱更加自然,更能通过歌唱表达心声。声乐教育的作用在于通过科学、有效的办法尽最大的可能性开发人声的潜力,逐步提高人们的歌唱能力和水平,实现人声音乐的社会价值。

二、高师声乐教师要具备的基本修养

1.思想品德修养。高师声乐教师应忠诚党的教育事业,热爱学生,关心学生,为人师表,给学生树立一个良好的榜样,用自己的一言一行来教育影响学生。高师声乐教师要热爱音乐教育事业及声乐教学本职工作,具有高尚的职业道德和强烈的工作责任心,对自己的教学工作精益求精,思想上严格要求自己,不断学习,不断进步。

2.教育科学知识的修养。高师声乐教师是声乐教学的主导者,除了要熟练掌握本专业的教学知识与技能外,还要具有教育科学知识的修养以及研究教育规律及教育原理的能力。要掌握教育学、心理学等学科的知识与理论,同时要结合声乐教学的特点把二者有效地结合起来,使学生全面发展。

3.文化艺术修养。高师声乐教师要具备一定的文学知识和艺术修养。声乐教学的内容除技能训练外,还涉及古今中外名曲和歌剧选曲。一首好歌的歌词本身就是思想性和文学性较高的诗词作品。歌剧选曲,要求教师掌握歌剧的剧情、人物、背景等方面的知识和内容。另外,声乐艺术还和其他姊妹艺术有着密切的联系,因此,高师声乐教师还要理解和掌握其他姊妹艺术的基本规律和特征。

三、高师声乐教师要具备的专业能力

1.音乐阅读能力。高师声乐教师要有面对新乐谱能够快速阅读的能力,包括高度准确的音准、节奏、多声部和声的辨别能力。这种能力使教师能自如地驾驭学生的演唱,辨别他们的声音。

2.本学科声乐教学能力。声乐教学的特殊性对声乐教师在专业能力上提出多方面的要求。在教学中,声乐教师要熟练掌握声乐技术、声乐理论、教学理论,同时,还要根据每个学生的实际情况因材施教。声乐教师要有胜任不同声部教学的能力,教师在熟练掌握自身声种的教学外,还要掌握其他声种的教学。教民族声乐的教师除了掌握民歌、戏曲、曲艺、说唱等民族音乐知识外,还要学习美声发声的基础训练;教美声的教师也要学习民族民间的演唱风格。教民族和教美声的要能横跨这两个专业去实践、探索,以发展中国的声乐艺术为己任。

3.钢琴成谱伴奏能力与即兴伴奏能力。钢琴成谱伴奏能力与即兴伴奏能力是声乐教师必备的教学能力之一。高师的音乐教育在声乐教学上区别于专业音乐学院的地方在于高师的声乐教学一般每周只有一节课,教师要在一节课的容量中完成发声与歌曲处理两部分内容(专业音乐学院的声乐课是一周两节,一节发声,一节歌曲处理,有专门的钢琴伴奏),歌曲处理时无专门的钢琴伴奏需教师自己弹奏,这就要求教师本人具备一定的钢琴成谱伴奏能力与即兴伴奏能力。好的钢琴伴奏能更好地培养学生的音乐感觉,能使学生在演唱时情绪更加饱满、更有激情。可见,在声乐教学中,声乐教师钢琴伴奏的能力对声乐教学起着积极的影响作用,对学生歌唱技能的提高也具有重要的作用。

4.舞台艺术实践能力。声乐艺术是一门知识性与实践性相结合的学科,学生掌握的知识本领要通过艺术实践来验证和提高。声乐艺术实践是声乐教师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声乐教师必须组织和指导好学生的声乐艺术实践,同时要不断提高学生的声乐艺术实践的质量。另外,声乐教师要有较好的演唱实力,必须能够对自己的嗓音控制自如,能够用声音示范,身体力行,直接产生教学和艺术效益。但同时也要注意,教学与演唱并不完全是一回事。歌唱家的着重点在“唱”上,声乐教师的着重点在“教”上。作为一名高师声乐教师,不仅自己要学唱,还要留意别人的唱、教,要从教学的角度去学习、思考、总结,不断加强舞台艺术实践能力。

5.鉴别不同声音的能力。高师声乐教师要练就一副鉴别不同声音的好耳朵。声乐教师的最终目的是改变学生错误的声音概念,建立正确的声音概念。所以,作为高师声乐教师一定要“多听”。各个声部的歌唱都要听,逐渐积累后就能分辨出好和不好的声音。我国著名的声乐教育家周小燕先生曾经用她的耳朵仔细判断后把她的学生廖昌永由唱男高音声部改为唱男中音声部,而后者现在已经成为蜚声国内外的著名男中音歌唱家。由此可见,声乐教师拥有一副好耳朵对学生来说是多么的重要。

6.科研能力。作为高校声乐教师,应该努力使自己的教育思想跟上音乐教育改革发展的步伐,主动了解、学习和吸收一切有价值的音乐教学观念和方法,不断进行“自我完善”,提高业务水平。不断地总结教育改革的新经验,学习运用现代教育理论、现代教育科学研究的新方法进行声乐教育实践的研究,以科研带教学,这是当代高师声乐教师所具备的一项重要能力。

四、高师声乐教师的知识结构

1.声乐教学的技术与理论。声乐教学的技术与理论主要包括歌唱的基本理论,声乐训练的方法、步骤,声乐艺术的表演特征、歌唱心理,声乐艺术实践的组织与指导,歌词的文学知识、歌剧作品背景,与声音训练相关的生理结构、嗓音保健等。

2.音乐教育的基本理论与相关知识。音乐教育作为教育的一部分,除了具有教育的特点和基本规律外,还具有许多特殊性。这些特殊性涉及音乐创作、音乐表演的专业理论,音乐教育的内容与形式,音乐教育的功能与作用,音乐教育的特点与规律,中外音乐教育的发展历史,音乐教育心理学,音乐教学的方法、原则、过程和基本理论等。

高师音乐教学论文第6篇

关键词:高师;西方音乐史;教学问题;问题检视

《西方音乐史》是高师音乐院系音乐学专业的一门重要的音乐史论课程。在音乐各学科相互交叉、相互渗透的发展趋势越来越强化和深入的情势下,《西方音乐史》在构建合理的“音乐理论课程体系”方面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笔者在从事西方音乐史教学和研究的过程中,认为该课程在很多方面存在改革的巨大空间。本文主要系统分析该课程在教学过程中出现的教学问题和不足。

一、盲目移植西方音乐教育史教学的经验,缺少本土化的转化

西方音乐史(History of Western Music)是研究西方音乐文化发展的历史,是对西方包括欧美音乐文化历史发展进程的一种记载、描绘、传承与研究。目前的高师“西方音乐史”教学的普遍现象是割裂了民族格调和旋律,弱化了民族特性。高师音乐教育培养出来的学生,不仅是音乐技艺的传承者,更重要的是音乐文化的传承者。必须树立“立足民族音乐之根本,进行多元音乐文化审美教育”的思想观念。世界上之所以不只有一种风格的音乐,正是因为每一种文化对世界都有其特殊的感情体验。如何在学习并保留自己的传统音乐和外族文化的音乐之间达到一种健康的平衡,是“西方音乐史”教学工作者的一个巨大挑战。

在当今世界文化冲撞、融合的大潮里,不同民族、不同地域艺术的冲撞空前猛烈,融合也空前加强。在彼此极力显示自我个性的同时,又不断地实现自我超越、自我更新。无论是中国音乐史还是西方音乐史,都是社会不同发展阶段、不同地域、不同民族音乐历史的综合体。双方都提供了选择的无限可能性。如果失去了外来文化这个参照系,实际上就是失去了时代的标尺,必然是陈旧、古老、混浊、昏睡的意识,对自我不可能有清醒的判断,对前途也不可能有正确的选择。“洋化”不是现代性的全部,但“洋化”的确是现代性的一个重要因素,是中西融合的大势所决定的时代特征。在某种程度上说,不进行有意义的借鉴,一味的坚持保守主义,就会使民族艺术失去新鲜的血液而枯萎。我们既要为祖先留下的宝贵遗产骄傲自豪,又要面对现实,认真研究时代特征,互相学习,互相借鉴,形成一种全方位、多元化、多层次选择的态势。

二、西方音乐史教学中的“师范性”“专业性”的特征凸显不够

高师“西方音乐史”教学是普通高等师范学校音乐教育基础上的专业性音乐教育,然而这种专业性音乐教育尚属音乐教育人才的基础教育,因为在它之后还有硕士、博士阶段的教育,后面阶段的教育才是真正意义上的专门人才的专门教育。高师音乐教学与专业音乐院校的音乐教学的最大区别在于不是培养音乐家,而是培养合格的音乐教育人才,是将满足社会对音乐教育人才的需求作为高师音乐教育的基本出发点和最终目标。因此,必须注重西方音乐史教学中的“师范性”特征,重全面、厚基础而不求其精,重素质、厚创新而不求其深。

另外,高师“西方音乐史”面临的教学对象毕竟是高等院校音乐专业的大学生,他们将来会是整个社会音乐教育发展的主力军和中坚力量,整体上具有较高的音乐素养,具有一定的美学功底和文化底蕴,他们理解音乐作品的角度和层次会和普通音乐爱好者很不一样。因此,高师“西方音乐史”不能仅停留于音乐作品的表面,而要循序渐进地从小作品扩展到大作品,从单一情感的作品扩展到多种情感并存的作品。这又体现了高师“西方音乐史”教学“专业性”的特点。

目前,高师音乐教育所培养的学生,已经突破了本专业的就业领域,渗透到了社会中的各个层面,涵盖了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比如组织群众文艺活动、指导群众文化生活、引领企业文化等等。因此,教学中,我们不能孤立地去强调某位作曲家及其作品,或单纯的对某部作品进行音乐学的分析,而是必须把音乐理论同演奏、欣赏、表现和创造等紧密结合,实现专业技能培养和人文综合素质培养的协调和统一。

三、课程设置独立,学科知识割裂,教学形式单一

目前,高师的音乐专业学科课程设置相对独立,明显存在学科之间的知识割裂,和声曲式、音乐史论、声乐、器乐各是一回事,教师很少将这些知识与表演性、欣赏性课程内容融为一体,音乐理论、技术理论和表演技术各自为政,相互之间的渗透不够,培养出来的学生专业知识面较窄、适应能力较差、学术水平低。高师西方音乐史教学亦是如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单纯的以史论史,不能很好的结合作品本身,不能很好的同中国音乐史教学相结合,教学内容枯燥,教学形式单一。因此,在西方音乐史教学过程中,教师首先要深入地理解、准确地把握音乐作品的思想感情,让学生不仅知道音乐家写作某部音乐作品时的社会历史背景、音乐的表现内容及意义,还应更深入全面地了解他们为什么这样写,是用了何种手段和方法表现的,这些技术、技法是否反映了作曲家当时所在社会的音乐文化特质和他们本人的思想。让学生从较高层面上去理解音乐技法与情感表现的内在关系。其次,教师应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作用,建立平等的师生关系,营造自由、民主、开放的学习氛围,让学生充分享受到在一种谐和的氛围中学习的乐趣,激起学生的参与欲望,引起学生心理的满足和情感的共鸣,大大提高教学的效果与质量。

高师学生学习《西方音乐史》,既是对学生已有的音乐理论进行系统的补充、丰富并加以整合的过程,又是对西方音乐发展中的各种历史现象进行溯源、求证、提炼的过程,同时也是对西方音乐的发展进行人文关怀的过程。对高师西方音乐史教学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进行检视,为稳步提高西方音乐史教学水平,不断开阔学生思路视野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曹理等.《普通学校音乐教育学》[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

社,1993

[2]马达.《音乐教育科学研究方法》[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

社,2005

[3]孙涛.高师西方音乐史课程改革研究[J].中国成人教育,

2009:(02)

[4]刘嵘.高师《西方音乐史》教学之我见[J].中国音乐教育,

高师音乐教学论文第7篇

关键词 高师 音乐教育 系统 设计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On Local Music Education System Design Theory Research

LV Tingzhong

(Department of Art, Guangxi Normal University for Nationalities, Chongzuo, Guangxi 532200)

Abstract Music is a mobile sound art, through music learning can open students' melodies, aesthetic awareness, enhance the individual soul. As a local university teachers, in their ability to focus on the process of practice teaching methods to increase research, learn to integrate their knowledge, to achieve systematic research, to cultivate more outstanding music education talents has great help significance.

Key words normal college; music education; system; design

1 地方高师音乐教育系统设计理论的发展方向和目标

1.1 将音乐的教育进一步系统化和专业化

2004年教育部颁发的《全国普通高等学校音乐学(教师教育)本科专业课程指导方案》明确提出:“本专业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掌握音乐教育基础理论、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具有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一定教育教学研究能力的高素质的音乐教育工作者”。高师音乐教育培养的主力军是中小学校的音乐教师,地方高师音乐教育的设计理论研究应该从整个大的视阈下对音乐的教育进行宏观的把握,力求将高师音乐的教育进一步系统化和专业化。音乐作为一门较为灵活、自由的学科,对学生个人的天分要求较高,只有以专业化和系统化的学科教育理论作为支撑才能够充分挖掘出学生的天分,并使之成长和创造。所以研究地方高师音乐教育设计理论体系是很有必要的,它通过对音乐课堂教学方法的分析,并结合教师的教学特点和学生的学习习惯制定出较为完善的音乐教学体系,这对于音乐教育的研究是很有帮助的。完善的音乐教学体系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认识音乐的发展历程,了解音乐发展过程中的代表作品,同时能够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使音乐的教育进一步地实现系统化和专业化。

1.2 实现天才和专业教育之间有效的沟通

天才是教育出来的。毋庸置疑,音乐的学习和教育凝聚了对与生俱来的天分的接纳和改造,这是实现真正音乐教育的源泉所在。然而有一个较为现实的问题是,天才的成功并不单单依靠天分本身,更重要的是要能够有力量对于这些天分进行有效的整合,通过理论上的建构实现天才和专业教育的有效嫁接,这是实现天才成功的关键。地方高师音乐教育设计理论正好满足了这样的要求,即它能够通过理论化和系统化的专业训练对学生的天分进行有效的挖掘。在实现学生天分的基础上,加以专业的教育启示,能够帮助学生构建个人的音乐学习系统,促进天才和专业教育之间的有效沟通,这对于学生想象力和创造力的实现有着积极的帮助作用,而这一教育理论设计也能更好地适应新形势下音乐教育的要求。

1.3 音乐教育的最终意义是实现学生的美学情感教育

从内容上对地方高师音乐教育系统进行分析,我们可以看得出来这一教育理论系统的最大的优点就是它能够从宏观处着手和考虑问题,旨在形成一套完整的理论体系,在完整的教育体系的背后必然是丰富多彩的音乐教育内容。不同的音乐形式和内容能够满足不同学生的需求,这对于帮助学生充分地发挥个人的音乐才能有很大的帮助。音乐的教育即是美学情感的教育,这种教育目标必须要充分地依赖于各种各样的音乐形式,可以说地方高师音乐教育体系正是为这一教学目标的实现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也为多种多样的音乐教学内容提供了明确的指导。高师音乐教育的设计对于实现真正意义上的音乐教育起到了极大的促进作用,能够实现音乐的美学情感教育,开掘学生个人的潜质。

2 地方高师音乐教育系统设计需要遵循的原则

2.1 以人文主义情感作为依托

音乐作为一种艺术类的学科,要格外地注重人文主义情怀的培养。在地方高师音乐教育系统理论研究的过程中要遵循这一原则,在教学的过程中要不断地进行学生个人品质和情感认知的重塑,提升个人的意志和精神境界。在音乐的教学过程中,要充分地意识到音乐学习和人文情感相互渗透的关系,一方面高师的音乐教师在教育过程中要认识到情感的重要性,无论是歌曲还是乐曲,它们的韵律就是作者情感的表达和凝结,要想真正地理解音乐本身的内涵和底蕴,就要充分地揣摩其中的情感关系,只有这样才能够不断地提高个人的鉴赏力,丰富个人的人文主义情怀;另一方面,只有将个人的人文主义情感充分地融入到音乐的学习和练习中去,才能够更好地理解音乐的内涵,更好地把握音乐带给人的冲击和震撼。从这个角度上说,人文主义情怀的培养是音乐学习中必不可少的要素,能够直接地提高个人的鉴赏力,提高艺术修养。

2.2 将美学意识贯穿到音乐的教育中

音乐本身体现了一种流动性,一种流动的美感。美学意识是音乐学习中需要认识和研究的,美感渗透在音乐歌曲的每一个字符、每一个旋律,也就是说音乐的教育不仅仅是具体的歌曲唱法、创作的教育,更重要的是一种美感的认识和对于美的熏陶。美感的认识渗透在音乐学习的各个方面,缺乏了美感的音乐教育是失败的教育,这不但无法让学生的天分充分地得以发挥,而且对于音乐的认识缺乏整体性和系统性。可以说,在音乐的教学中,美学意识就是音乐的灵魂所在,在地方高师音乐教育系统设计的研究过程中要特别注意加强美学意识的探讨和训练,不断地提升学生的审美意识,只有这样才能够使学生积极主动地把握住音乐学习的本质,在音乐的学习过程中不断地突破自我,不断地提高个人的审美素养。

2.3 情感和创造是音乐的源泉

音乐是情感的流动,创造是音乐的源泉,这两个要素构成了最为基本的音乐学习,也是地方高师音乐教育系统理论研究的原则和根本所在。贝多芬说:“音乐尽管它千变万化,但归根到底是精神生活同感官之间的桥梁,它能够确切地反映个人和人民的精神品质并反作用于人的思想意识及整个情感世界”。 说到底音乐就是一种情感的产物,它通过旋律、节奏、音响等形式来感染听众,产生情感共鸣,从而达到情感变化的目的。而作者在音乐的创造过程中离不开个人的想象力的融入,通过构建音乐教育系统设计理论体系能够在很大的程度上帮助学生认识到音乐的本质所在。纵观音乐的发展历程,从原始音乐到古典音乐,再到流行音乐,各种各样的音乐形式表现得尽管有所不同,但是其表现核心和情感却是一致的,那就是情感和时代历程有着很大的关系,同时融入个人的创造结晶,形成了美妙的音乐。在研究音乐教育体系的过程中要充分地体现这两者的重要性,为音乐的学习和创造注入新的活力。

3 如何实现有效的音乐教育系统设计

3.1 从宏观和微观两个方面进行音乐教育的系统设计

在音乐教育体系的研究过程中要注重从宏观和微观两个方面着手进行设计,这样的理论体系就会更加完善。从宏观上讲,在音乐的教育理论体系中要重视对音乐发展历程的教育,在音乐的形成期、发展期、成熟期等阶段进行时代上的宏观把握;可以从音乐的各种形式着手,诸如轻音乐、古典音乐、民族音乐、流行音乐等形式的研究;从教学的方法和手段上说,在具体的教学安排上要能够将某阶段或者某时期的音乐教学形成一条完整的线索,这样能够让学生对于音乐的认识有更为清晰的了解。从宏观上进行教学系统理论的把握,要采取由浅入深、逐步深入的方式进行展开,由感性到理性、由形而下到形而上的方式进行。从微观的教学上说,要将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通过不断地丰富教学内容来满足学生对于音乐学习的要求,适当地活化音乐教学的氛围,多与学生进行学术方面的探讨和交流,在这个交流的过程中能够加大对学生的了解,让学生的天分得以真正地施展,只有这样才能够保证学生音乐才能的发挥,不断地实现学生能力的提高。

3.2 为学生创造一种开放的教学环境

开放的教学环境是促使学生才能发挥的必要环境,音乐的学习本身是十分灵活的,不拘一格,具有多种多样的表现形式和学习方法,因此在具体的地方高师音乐教育系统理论的设计过程中不宜将音乐教学的形式过于单一化,这样不利于学生个人水平的发挥。作为高师音乐教师要为学生的音乐学习提供开放、宽松的环境,说到底是一种较为人性化的教学,宽松的学习环境能够极大地激发学生的学习想象力和积极性,这对于学生不断地进行音乐的创作有着直接的启示作用和促进作用,且开放的教学环境能够给学生更多的空间施展他们的才能。地方高师音乐教育系统理论的设计和研究要能够做到对于宏观环境的控制,能够将音乐和其他学科区别开来,营造开放宽松的环境,不断地为人才的发展创造条件。

3.3 多角度、多方面、多维度地对学生进行培养

地方高师音乐教育既是培养中小学的音乐师资主力军。也是当地中小学音乐教师的培训基地。在高师音乐教育系统理论的设计和研究过程中尤其需要从多角度、多方面、多维度三个方面着手,这三个方面能够将具体的教学进一步地细化,具有较强的可操作性和可实现性。多角度,就是说在音乐的认识和理解上,要不拘一格,善于充分地挖掘音乐的内在美感、人文情感等意识形态;多方面,指的是不仅仅要学习与音乐直接有关的课程,还要能够将“衍生”课程学好,例如美学原理、心理学研究等,学习这些能够促进音乐的学习和研究;多维度,就是说要在音乐的教学过程中实现音乐学习的多元化,音乐不再是单纯的音乐,而是一种流动的艺术,包括美术、建筑、设计等等,只有这样才能够促进音乐教学质量的提高。

4 结语

地方高师音乐的教育系统设计理论是构建整个高师音乐课堂的框架和关键,是师生共同进行有效的音乐学习的前提和重要基础。音乐本身作为一种灵活、自由、富有创造的学科,学科本身的特点给音乐的教学造成了一定的难度,因此通过对于音乐的教育体系设计理论的研究,能够对于音乐课堂进行有效的宏观控制,从整体上把握教学的进程和内容,同时还要从微观处着手,为学生的音乐学习创造良好的环境,实现音乐课堂上师生的有机互动。

参考文献

[1] 万瑛.奥尔夫音乐教育体系与学生创造能力培养——兼谈奥尔夫音乐教育体系对《音乐课程标准》实施的借鉴[J].黄钟(武汉音乐学院学报),2006(z1).

[2] 周海宏.国民音乐审美素质的构成与国家音乐教育体系的结构和层次[J].中央音乐学院学报,2004(4).

[3] 严永福.有感于高师音乐教育教学改革——世界优秀音乐教育体系对高师音乐教育的启示[J].中国音乐教育,2012(1).

[4] 郝赫.国外音乐教育体系对中国音乐教育的启示[J].大舞台,2012(6).

[5] 李佳垣.柯达伊音乐教育体系对高等艺术职业学院课程改革的两点启示——以湖南艺术职业学院为例[J].中国校外教育:下旬,2012(7).

高师音乐教学论文第8篇

论宏观视野下的高师音乐教育课程改革 文 章 来 源 自 3 e d u 教育网

摘要: 新一轮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直接影响着高等师范院校的办学思想、课程模式、教学内容,宏观系统地审视我国高师音乐教育课程体系的现状及改革方向,对于我们进一步深化高师音乐教育课程改革有着积极的指导意义。

关键词: 师范院校 音乐教育 课程改革

新世纪的第一年,指导基础教育音乐课教学的新课程标准开始在全国试行,这标志着我国中小学音乐教育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作为教育“工作母机”的师范教育,如何适应基础教育的改革,已成为了一个极富现实意义的事情。本文拟就高师音乐教育课程改革的有关问题进行探讨。

一、 我国现行音乐教育课程透视

我国高师音乐教育现行课程的基本框架是建国初期照搬苏联专才教育模式形成的,这种课程模式对于中国音乐教育走上系统化、规范化的道路起到了重大的作用,为我国培养了大批优秀的音乐人材,开扩了中国音乐文化的视野,丰富了我国人民的音乐生活。50多年来,虽然也随着社会的发展多次改革,但总体框架并未改变。面对新世纪音乐课程标准的实施,这种以分科设置为主流的学科课程体系已不适应新时期通才教育、专才教育相互依存,协调发展的要求,高师音乐教育的问题也日益明显,如学生的专业口径狭窄、专业基础薄弱、综合素质和创造能力不强、兴趣单调、不热爱教育工作、教育理论水平低、科研能力差、教学缺乏个性等等。出现以上问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高师音乐教育课程结构不合理、内容陈旧、脱离实际不能不说是主要原因之一。课程体系的内涵是多方面的,但核心主要为课程结构、课程设置、课程内容三个方面。高师音乐教育专业的课程结构就大的框架和体系而言,也是由公共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构成的“三层楼”的模式。“按照这一思维逻辑构建的课程体系,在课程的设置上具有明显的排他性,即与培养目标或实现培养目标已设置的课程无直接关系或关系不大的课程基本上都排除在课程

体系之外。”[1]这在一定的程度上强化了窄、专、深的课程体系,追求各自学科专业的系统性,完整性,重视专业的纵深发展,把分科课程的知识与整体范围的知识割裂开来,忽视专业和学科的横向联系,使课程越教越细,越教越深,从而造成学生知识面过窄,社会适应能力较弱的局面。许多师范院校培养的音乐师资其知识结构往往局限于某一专业,只强调了本学科某一领域纵身性,与课程标准的要求存在较大的差距。其原因是师范院校沿袭了音乐专科院校的办学模式,未能体现出音乐教育专业的特点,即师范性、专业性、基础性。师范性是高师音乐教育专业与专业音乐院校在培养目标的主要区别。专业音乐院校是以培养音乐表演、创作、理论专门人才为目的,师范院校而是培养音乐教育工作者,尤其是中小学音乐师资为目的,所以不应要求学生某一专项技能的高、深、精,而应要求其专业知识技能的全面均衡发展;专业性是指高师音乐教育专业不但要对学生进行素质教育,更重要的是具备教授音乐理论、知识和技能的素养;基础性是指为终生热爱音乐、享受音乐、学习音乐、传授音乐奠定良好的基础。 从课程内容来看,一部分课程观念陈旧,知识陈旧,内容陈旧,有些音乐专业教材几十年不变,有的虽然作了修改,但基本上还是老套子,无质的变化,不能及时反映音乐学科研究成果;有些课程门类多,内容庞杂且概念不清,知识结构不系统,缺乏内在的逻辑联系,更无法进行学科的交融和渗透;还有西方音乐的理论技能知识比例远高于中国音乐等。观念上的落伍,内容上的陈旧,严重制约学生素质的提高。由于专业基础课内容不够宽,相互之间联系不紧密,致使专业课的开设结构不尽合理,带有较大的盲目性,经常因人开设,而非根据学生的需求和培养目标来开课;严重脱离中学实际,脱离高师的自身特点,脱离培养目标,致使高师音乐专业的学生在大学四年期间对基础音乐教育的状况了解甚少,毕业后高不成低不就。甚至有些教师、学生一味地向专业音乐学院看齐,以演奏家、歌唱家、理论家为终极目标,至于学生毕业后有相当的一部分

,尤其是专业方面有特长的不愿意或不安心从事音乐教育,尤其是基础音乐教育工作而改行,造成音乐教师流失现象严重。

二、宏观视野下的高师音乐教育课程改革 :小学音乐论文:音乐课堂教学过程 我国民族音乐的形成与特点 音乐鉴赏教学中的创造性思维培养

论宏观视野下的高师音乐教育课程改革 文 章 来 源 自 3 e d u 教育网

要前提。音乐课程设置还必须主动适应基础教育改革和发展的需要,面向世界,用全球的宏观视野,高标准、严要求,保证音乐师资的高质量,进而提高基础教育质量。“当前,针对过去某种程度上存在的重技能技巧、轻音乐文化,重单项专项、轻综合素质,重某些专业音乐创作流派的音乐作品、轻多元文化的倾向,应当提倡培养全面发展型、综合型、创新型人才。高师音乐教育专业是在普通学校音乐教育基础上的专业性音乐教育。所以对于高师音乐教育专业的课程结构不以求其专为目的,而求其全。也就是说,高师音乐教育专业的课程设置不以专向为主,而需全面发展;不以求其深,而求其正,用正确的方法指导学生;不以技术的数量为追求目标,而求其根本质量。”[6]音乐课程改革并非全盘否定现有的课程体系,而是站在时展的高度,重视审视以往的音乐教育课程体系,有继承、有摈弃、有创新,重在整体化。为了这一目标,笔者认为,高师音乐教育课程改革应遵循下列几项原则:

1、音乐艺术的特殊性和音乐教育规律的统一。音乐艺术本质就是一种实践,音乐的教学也就是一种艺术实践的教学,所以音乐教育应重视实践性,以艺术实践为其主要教学形式和内容;音乐的实践又是一个塑造音乐形象的过程,音乐的艺术性只有在技巧与艺术修养(包括思想道德、文化素质、理论涵养等)的有机统一下才能体现出来,故音乐教育是一种建立在实践基础之上的审美教育。单纯的强调专业知识、技能的教学是不符合音乐专业师范教育原则的;音乐具有终生性和社会性,音乐是人的精神产物,无论人自觉或不自觉,音乐会自始至终的伴随着我们,她作用于人的听觉,潜移默化地表达思想感情,具有无限的潜能。人不能缺少音乐,故音乐教育是为人终生服务的,是具有普遍性和大众性的;音乐艺术又具有集体性,音乐善于以集体的形式进行教育,加强并提倡集体形式的音乐教育活动,也是师范性的重要标志之一。

2、多元化音乐教育与中国音乐教育的统一。音乐教育要充分体现音乐多元化的特征,这是由师范生适应未来各级各类学校音乐教育教学任务需要而确定的,也是由师范生应具备在未来不断变化的社会中所应有的应变能力和创造能力而决定的。“如果在未来新世纪里中国人也将走向世界,参与世界的一切文化生活,那么,多文化音乐教育的课程安排,是一个迫在眉睫的问题。”[6]不同的民族有着不同的音乐文化,东西方音乐体系及文化价值是平等的,在平等对话的条件下,相互尊重,相互了解,相互认知,要破除以往以西方音乐为主、中国音乐为辅的音乐教育状况,要在多元化理念的指引下,“以中国音乐理论体系为基础,进行音乐教育改革,建立中国音乐教育体系。”[7]其中一个关键的问题就是课程与教材的建设。所以,音乐学科的课程体系应大力强化中国音乐的课程内容,调整课程结构,优化课程设置,平衡课程内容,摈弃多年的重西轻中,即重视西方音乐,轻视中国传统音乐的现象和以西否中的错误观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