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优秀范文 中职化学教学论文

中职化学教学论文赏析八篇

时间:2022-06-22 05:07:49

中职化学教学论文

中职化学教学论文第1篇

关键词:化学教学;建构主义;应用

化学是农业中等职业学校的一门基础课,是农学,现代园艺两个专项学生的必修课,也是学生学习遗传育种,植物病虫害防治,土壤肥料学等专业课程的理论基础,教学效果直接决定学生对后续专业课的学习。这就要求学生和教师共同努力,教学相长,不断提高教学效果。

1对目前农业类中职学校化学课程教学实际情况的分析

1.1农学,现代园艺专业学生的学情

1.1.1农业,现代园艺专业学生化学学习基础薄弱

结果调查,笔者发现全国大多数农业中等职业学校里农学,现代园艺专业学生的生源85%来自农村中学。加之目前农业类中等职业学校招生困难,使得农学,现代园艺专业学生大多是初中的双差生,由于初中文化课基础薄弱,特点是对于化学课程的学习基础更是这样。生源问题从根本决定了我们所教授的学生化学学习基础薄弱。

1.1.2农业,现代园艺专业学生化学学习热情低

农村孩子由于初中化学课程实验条件的限制,老师教学水平参差不齐导致了农业专业,现代园艺专业的学生对化学课程学习热情不高。初中养成了从思想上对化学课程产生了畏难抵触情绪也直接影响了在中职学校化学专业课的学习。

1.2化学课程教授中教师教学理念的问题

由于化学学科的特点,依据教育部2009年颁布的《中等职业学校化学教学大纲》的基本要求,农业类中职化学课程理论性强,趣味性弱,导致教师在教学中教法单一,只能以理论讲授为主,缺少了化学科学实验性和趣味性,极少运用先进的职业教育理论和更新教学方式。普遍采用黑板上理论讲授为主,学生低头听课的方法,课堂教学互动少,课堂气氛呆板;由于学校经费的限制,关键的化学实验演示缺失,部分实验课堂上能给学生示范,大多数的实验不开设,导致了学生动手能力差,进一步丧失了教学机会点。

1.3化学课本没有与时俱进

自2010年以来,随着农业类中等职业学校招生规模的减少,和教材市场化带来的不良作用,化学课本理论部分偏多,课程编写不够生动活泼,很难吸引现在的中职学生,没有积极采用“案例法”“理实一体化”等行之有效的趣味性、生活性编写方式。

2建构主义教学理论概述

教育部2009年《中等职业学校化学教学大纲》颁布以来,农业类中职学校经过了2012年部级示范学校建设后,普遍掀起了新一轮的教学模式、教学理论和教学实践的改革和探索。近年来,新课程体系建设和改革首先要求教师要不断加强教育教学理论的学习和研究,新的教学环境要求教师要积极转变传统课堂教学模式,改变老的教学行为。教师要把学生从被动接受知识的从属地位解放出来,把他们从被动变为主动参与课堂教学。建构主义的学习和教学理论恰好提供了这样的理论支持,建构主义的教学理论始终把信息认知的主体地位给了学习者,他们觉得学生获得的知识不是在课堂上从老师那里学来的,而是学生自己在特定的情境下借助已有知识经验和教师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自己通过有意义的建构而来的。这一理论从根本上认为才课堂教学的主体是学生,激发他们学习的热情让他们自己获得更多的学习主动性和自发性,保证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建构主义理论对目前正在实施的新课程改革具有明显的积极意义,是适合指导目前中职化学教学的教学理论。

2.1概述建构主义理论的学习观

建构主义的学习观理论一直认为“情境”“协作”“会话”和“意义建构”是学生在学习的环境中四个要素或四种属性。这种学习观理论认为学生或者学习者获得知识的多少取决于其依据自身经验去建构有关知识意义的能力,而不是取决于其记忆和背诵教师讲授内容的能力。

2.2概述建构主义理论的教学观

从建构主义理论学习观出发,我们就能概括出相适应的教学观也就是其教学模式表述为:“把学习者即学生作为中心,教师在整个教学过程中作为组织者、指导者、帮助者和促进者,利用学习情境、协作、会话、意义建构这四个要素充分发挥学习者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新意识,让学习者即学生最终达到有效地实现对当前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的目的。”这样我们就能理解建构主义理论指导下的教学模式是以学习者即学生为中心,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起组织者、指导者、帮助者和促进者的作用,利用情境、协作、会话、意义建构四个学习环境要素,更加注重学习者即学生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意识,最终达到使学生有效地实现对当前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的目的。在这种教学模式中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者是学习者即学生;教学过程的组织者、指导者、意义建构的帮助者、促进者是教师;教师传授的内容不再是教材所提供的知识,而是学生主动建构意义的对象;媒体是用来创设情境、进行协作学习和会话交流,它们作为学生主动学习、协作式探索的认知工具,不再是帮助教师传授知识的手段和方法。

3建构主义理论在农业中职学校化学教学中的应用

经过对以上化学教学效果不理想的三方面主客观存在问题的分析后,建构主义教学理论给我很大启发。建构主义理论指导下的教学模式认为学习过程同时包含两方面的建构。一方面是学习者即学生对新信息意义的建构,与之相应的是又包含对原有学习过的知识和经验的改造和重组。这种模式就能够和皮亚杰倡导的通过同化与顺应而实现的双向建构的过程是一致的观点统一起来。另一方面是建构主义理论的教学观或者是教学模式中强调学习的主动性、社会性和情境性,对学习和教学提出了许多新的见解[1]。这种观点不是简单地把“教育学+化学例子”混合在一起,而是抓住了化学课程教学的基本的特征,有效地结合了学习者即学生实际的认知特点,把化学教学变得“生活化”“情境化”“实用化”起来。我本人通过学习建构主义学习观,教学观理论,结合多年来中职化学教学实践,探索了一条适合提高农业类中职化学的方法,表述如下。

3.1化学问题情景化,激发学生热情

化学教学中就是要把枯燥的化学问题情景化[2],生活化,乐趣化。两千多年前伟大的教育家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如何激发学生“乐之”,让他们把学习化学成为乐趣。如何把枯燥的化学问题生活化,兴趣化。在了解了她们学习基础的前提下,把死板的教条的化学理论和公式有趣生动的用案例法,演示法给学生表述出来。用这种教学方式来改变中职新生对化学学习的固有为难情绪,让化学从神秘的迷雾走出,成为我们身边的,可以探索到的,这样使得学生对学习化学产生兴趣,由兴趣产生动机,由动机到探索,由探索到成功。例如在教授“酸碱指示剂”这一节内容时,创设“变色的玫瑰”这个有趣的变色情景,认识了酸碱指示剂是什么物质之后。学生就知道了物质的酸性还是碱性怎么测定的,并学会了在生活中如何检验溶液的酸碱性。进一步引导学生探究化学问题的能力得到进一步的提高。

3.2设计教学子任务化,减少学生认知难度

我依据建构主义理论教学观,在化学课程教学进程的设计上,注重把整体性分解成为单一子任务。这样让学生尝试进行问题的解决时,降低了学生学习的难度,已有的知识结合新的情景,一一击破,效果不错,这就是说明,化学教学中,可以分解教材内容,有效构建情景,让学生进行有意义的建构。这样就降低了基础差的学生学习化学理论的难度,减少了概念认知量和认知难度,逐步树立学习兴趣和信心。

3.3化学实验仿真化,培养学生动手实践能力

化学实验由于其安全性和学校经费的双重困扰,也直接影响了化学教学效果,随着计算机互联网技术,虚拟仿真技术的不断发展,利用互联网上的化学反应类模拟软件来进行化学实验可以增强实验效果。农业中职化学课程的教学目标是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因此化学实验更注重探究性、开放性、趣味性等特点,但是由于学校实验器材的匮乏和实验危险系数较高,很多教材上的实验都没法在实验室里完成。我在教学中使用仿真化学实验室软件能够进行交互式操作,能像在真实的实验环境中一样操作实验。另外,它还有一些传统实验没有的特点。学生可以使用它来做相对实际实验中危险的化学实验,节省了时间,避免了化学药品的浪费,也没有安全隐患,最终培养了学生动手实践的能力,增加了学习化学的信心,提高了教学效果。因此,只要我们教师能够从教育学和心理学理论出发,积极学习新的化学教育教学理论积极探索以学生为主体,教学相长,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和化学学科思维,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热情。运用建构主义教学观,重视学生个性和心理发展规律,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探索教学模式,在教学理念、教学过程、教学手段和方法上敢于实践,农业类中职化学教学就会取得良好效果。

作者:裴志锋 单位:甘肃省天水农业学校

参考文献

中职化学教学论文第2篇

 

关键词:中职学校;文化课程;有效教学;职业教育

    随着我国教育改革与发展的不断推进,作为国民教育体系重要组成部分的中等职业教育也呈现出一系列新的变化。中职教育领域的校企合作、订单培养、创业教育均有了新的突破,然而,学生对文化课程的学习积极性逐渐降低甚至是丧失,这使得教师的有效教学为学生、家长和社会所质疑。

    一、中职学校文化课程的教学现状

    受“鄙薄中职”的传统观念影响,在当前中职学校的文化课程的教学中存在着一些问题。具体表现在:第一,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严重不足;第二,学生普遍不会有效地使用学习策略;第三,师生互动效率非常低,等等。

    这些问题都是制约中职学校文化课程有效教学的瓶颈问题,如果这些问题不能有效地加以解决,许多教师在中职学校的文化课程的教学中将会继续维持消极应对、点到为止甚至是随意讲课的倾向,这与“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的职业教育办学指导思想是不相符的,更加难以真正促进学生有效、长远的发展。

    二、中职学校文化课程有效教学的意义

    (一)有利于营造求真求实的氛围,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的思想

    文化课程中有许多“真、善、美”的素材,如文秘专业的  《中职语文》教学、幼教专业的《声乐基础》教学、以及作为公共课的《心理健康》教学,等等。对于正处于成长中的中职学生来说,直观并具有教育意义的学习内容对他们的影响较为明显,通过巧妙安排文化素材和教育内容,能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的气质和性情。

    (二)有利于创造一种可持续发展的理念,适应社会发展对职业教育的需求

    苏格拉底说过:“教育不是灌输,而是点燃火焰。”文化课程的有效教学基于对学生潜能的重新认识,坚持每一个学生都具备成才的本质的看法,有利于创造一种在中职学校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在这种可持续发展的影响下,文化课程中的宝贵素材能有效地影响学生的身心健康和品德修为,能有效地把知识教育与道德教育、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结合起来,让学生真正体会到学习文化课程的价值,从而促使学生在学习生活中自觉地与“准技工”的模型靠拢,进而适应社会发展对职业教育的需求。

    三、中职学校文化课程有效教学的实现途径

    (一)促使学生掌握学习策略,激发学习动机

    首先,让学生在自我认知上明白自信的重要性。大多数学生处于未成年期,具有一定的可塑性。教师不应经常对学生空喊口号,应从细微之处出发来让学生看到希望,如着装打扮职业化、言行举止孺雅化、思想情感乐观化,让学生感觉到教师对他们始终充满信心。

 其次,引导学生科学地制定、监控学习计划。由于基础不牢,许多中职生几乎需要老师“扶着走路”,教师要时刻提醒和要求学生为自己的学习过程作好计划,每学期、每月、每周、每节课都要有条不紊地执行。

    再次,引导学生相互交流与合作。中职生活泼好动,教师要利用他们善于“打交道”这一优势,鼓励他们在学习上交流与合作,让他们逐步学会对自我进行理性的分析,学会了解自己的学习特点,从而选择适合于自己的学习环境。

    (二)强化教师选用制度,优化师资结构

    中职教师有着“双师型”教师的潜在规范,对此应强化教师选用制度。一方面国家应加大扶持力度,继续支持全国重点建设职教师资基地的发展:各地教育行政机构要加强对职教基地的管理,充分发挥桥梁作用,推动职教师资培养培训基地建设。另一方面职教师资基地也要进一步加强自身建设,努力改善培养培训条件,积极采取有效措施使基地建设目标和任务落到实处。为了优化师资结构,中职学校可以尝试引进具有高学历的教师,如对硕士研究生的引进。

    (三)

  

深化文化课程组织模式,注重课程与实际相结合

    为了增强中职学校文化课程教学的有效性,文化课程的组织应在保证能够培养学生情感、道德和价值观等基本素质的基础上,进一步加大课程之间的横向联系和组织力度,整合成更接近学生社会生活和职业活动实际的,符合学生身心特点和职业教育文化特征的文化课程体系。例如,思想品德课程可以适当与公共类课程相整合,如道德、法律与生活间的两难问题的讨论;语文和写作课程可以直接与对企业中办公室文秘在公文处理时的相关写作格式要求相衔接,通过模拟办公发文,促进学生及早适应未来的工作状态:数学课程与个人理财课程的整合,让学生从生活中个人理财的角度学习数学,学会运用数学,养成勤俭节约的好习惯,还能起到德育作用。

中职化学教学论文第3篇

[关键词] 陶行知;生活教育;中职语文生活化

随着中职语文新课程改革的发展与深入,越来越多人呼吁语文教学要回到生活中。于是“语文课程生活化”便成为近几年来语文新课程改革与发展的主调之一。从课程改革中我们发现,中职语文新教材的选材已经逐渐回归到了生活当中。

一、中职语文教学现状的分析

就目前中职语文教学现状而言,主要存在两个方面的问题:

在语文教师方面,他们在教学方式上还是运用传统的语文教学模式进行教学,对于新课程标准与语文教材的研究还处于摸索阶段。真正落到实处,付诸实施的老师可谓凤毛麟角。

在学生方面,大部分学生对语文学科还是感兴趣的,但还是停留在传统的语文学习观念上,认为语文课程中最不能缺少的是教师的精彩教学和知识拓展,而对于语文实践活动则态度漠然。从学生语文学习的需求来看,他们的内心还是渴望语文教学能够与现实生活融为一体。而这个观点恰恰与陶行知先生的教育理论不谋而合。

二、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的内涵

陶行知一生的教育论著宏富,论述精当,与当前的新课程改革息息相关。其中,生活教育理论是陶行知教育思想的核心,主要包括两部分:生活即教育(生活教育的本质);教学做合一(生活教育方法)。

1、生活即教育

“生活即教育”是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的核心,在陶行知看来,教育和生活是同一过程,生活就是教育的内容。“从定义上说,生活教育是给生活以教育,用生活来教育,为生活向前向上的需要而教育。从生活与教育的关系上说,是生活决定教育。从效力上说,教育要通过生活才能发出力量而成为真正的教育。”他认为“过什么生活便是受什么教育”,他的生活教育理论认为,当生活起了变化,教育也要随之变化,生活是不断前进的,教育也在相应地不断前进,与时俱进。而其认为的“生活教育与生俱来,与死同去。出世便是棺材才算毕业”的教育思想与现行的终生教育的观点有异曲同工之妙。因而,生活教育理论对当前实施的以素质教育为核心的教育现代化具有现实的指导意义。也与新课程改革的理念不谋而合。

2、教学做合一

“教学做合一”是陶行知生活驾御理论的方法论,其主要内容包括:①“先生的责任不在教,而在教学,而在教学生学”。②“教的法子必须根据学的法子”③教师“须一面教一面学,教学相长”。其中“做”字便是这一方法论的核心,“‘做’在晓庄有个特别定义,这定义便是在劳力上劳心,单纯的劳力就是蛮干,不能算做,单纯的劳心,只是空想,也不能算做,真正的做只是在劳力上劳心。”由此可见,“教学做合一”的“做”,不仅仅是手上的操作,他还包含着大脑的思考,事实上包括物质领域和精神领域的一切时间活动,身体和精神是统一的。

三、中职语文教学的生活化

陶行知的生活教育理论强调大众性、爱国性、整体性、关联性、发展性、开放性、实践性等特征,与现今强调以人为本的教育精神不谋而合,也就是强调语文必须回归生活。中职语文新课程标准强调:重视以学生现实生活和社会实践活动为基础的课程资源,重视除了基础模块以外的职业模块。强调学生的亲身参与,要求学生在亲身的时间中,在“做”、“考察”、“实验”、“探究”等一系列活动中发现和解决问题,体验和感受生活,发展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并且在对基础知识的理解之上,加强本职业所需求的常识积累。由此可见,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对现今的新课程改革具有积极的指导意义,尤其对中职新课程改革中“语文教学生活化”具有积极的指导意义和方向性。

那么如何运用生活教育理论的思想来指导高中语文教学生活化的改革呢?陶行知先生的“教学做合一”的理论强调“教的法子根据学的法,学的法子根据做的法子,事怎么做,就怎么学,就怎么教。”因而我们在传授语文知识和训练语文能力的过程中,应当自觉地融入生活元素,进行生活教育,让学生明白“生活与教育是一个东西,不是两个东西。”而教学情境的创设,应该从教学目标的需要,根据教师与学生的特点,在一个民主、和谐的教学氛围中进行,而非只是一个花哨的环节摆设,这样有可能导致学生注意力的偏离,不能有效地投入到课堂的学习之中,主动地参与课堂之中。

1、话题生活化,引发学生学习兴趣

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有些知识点比较枯燥、抽象,有的文章离学生的生活年代久远,有的课文因为意境朦胧给学生在理解上造成了障碍,这就需要语文老师的教学设计能力和对课堂的驾御能力了。但是如果语文课文选材还是那么古板跟时代脱拍的话也势必让学生感到疲惫,例如旧教材中的《讲讲实事求是》,时代相差甚远,学生在理解过程中存在很大障碍。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也容易出现疲态。如果课文选材比较生活化,那么在教学过程中,适时地创设一些生活情景,将生活元素注入课堂中,所取得的教学效果则会事半功倍。例如在教《好雪片片》这篇文章时,如果只是分析课文内容和记叙文的特点,这样的课堂容易让人产生感觉疲劳、枯燥。于是,笔者在教学设计中采取从生活入手,运用学生已有的生活体验,从学生熟悉、感兴趣的地方入手。在教学的开始,就从2008的512汶川地震的捐款图片中选取了最为感人的一系列组图,其中有一组是一个失去双腿的乞丐经过募捐箱定格的那一瞬间,并且从这张图片引出一个话题:怎样的人才是最美的人?并且还就这个话题延展到拓荒者,城市的拾遗者是否就破坏了城市的和谐这样生活化的话题导入了本课,学生在听的过程中就非常乐意去讨论去思考。这样也激发了学生表达的欲望,提升了学生的话语权,让他们愿意阐述自己的想法,同时也避免了枯燥乏味的教学。

2、寻求反差点,激发学生求知兴趣

依照心理学的研究观点,学生除了对新奇的,未曾接触过的事物比较感兴趣以外,还对和他们已有的生活体验存在着反差的事物也特别感兴趣。因而在语文课堂的教学中,我们要适当地寻求一些与生活存在着的反差点或矛盾点,以此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鼓励学生通过自主、合作的方式去用心探究、学习,获得自己的学习体验。同时,这种生活反差的引入,在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和素养的同时,也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使学生能够更好地去思考生活,适应生活。比如北京的周曼云老师在讲郁达夫的《故都的秋》时,由于这篇课文的写作时代与学生的时代相距比较遥远,而这篇课文的教学重点就是品味课文的语言美和意境美,领悟作者从中表现的情感,尤其对秋味的“清、静、悲凉”的特点的把握。于是,她在教学中采取在平常中寻求与生活的反差点入手,还原生活提出矛盾。在讲作者描绘北国秋景的五幅画面中的“庭院清秋图”时,为了让学生体会到里面对“清、静、悲凉”秋味的描绘语言运用的妙处,她让学生们先提取里面的景物,如“陶然亭的芦花”“浓茶”“秋草”“破屋”等,再问“在当时的北平是一个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的中心,有许多名胜古迹,典型的景致,为什么作者却选择了如此平常的景物来描写呢?”这一问题的抛出,马上激发了学生的思考兴趣。在老师的引导下,学生通过对生活的还原,同时调动他们对这些平凡景物的生活体验,将这些平凡的景物与那些典型的景致的特点进行比较,得出了这些景物虽然平常但相对与典型的景物更能表现出作者对故都秋味“清、静、悲凉”的独特感受,自然而然地理解了课文以情驭景,以景显情的艺术手法,对“一切景语皆情语”有了自己独特的体验。如某位在上新教材中的综合实践活动的“热爱大自然”这个活动时,就大胆发挥了学生的自主合作探究的能力,让各个小组就不同的话题分别准备,并且要学生通过图片的展示文字的阐释来制作课件,再进行成果交流,这个环节就很显然把生活化设置融入了其中,让学生学会把自己的旅游经历,自己饲养小动物的经历,自己养花养草的经历,自己对自己家乡名胜的了解情况,一并在课堂上体现出来了,不仅锻炼了口头表达还形成了大众评价机制。将语文彻底回归到了生活中去。

3、回归自然生活,培养学生的写作兴趣

作文教学是中学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教学难点。新课程标准在“表达与交流”方面,提出了让学生“学会多角度地观察生活,丰富生活经历和情感体验,对自然、社会和人生有自己的感受和思考。”“力求有个性、有创意的表达,根据个人特长和兴趣自主协作。在生活和学习中多方面地积累素材,多想多写,作到有感而发。”等课程目标。而由于高中学生的学习科目繁多,学生的大部分学习时间都花在了课程内容的学习上,关注生活的时间很少,更别说用心去积累生活经验了,出现“虚构”、“移花接木”的虚假作文现象也是难免的。

陶行知先生曾说过:“过什么生活便是受什么教育。”为了改善学生在写作方面感觉无话可说的瓶颈,语文老师要课堂的作文教学中不妨把眼光放在生活上,引导学生深入生活,调动平常被学生忽略的生活。小到关注自己身边的生活琐事,大到关注时刻都在变化发展的社会生活。如在指导学生“写触动心灵的人和事”这一话题的写作时,老师不妨先让学生来谈谈对往事的回忆,想想曾经让自己有所触动的事,勾起被他们忽略的生活经历。这样处理,不仅能够锻炼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还给一些缺少生活触动体验的学生创设了一个真实的、触动的生活情境。这样一来再让学生们进行写作,学生们的作文中自然少了一些虚构的东西,多了许多学生对生活的真实感悟的文字。

要实现中职语文教学的生活化,首先应转变教学过程中教师和学生的双方观念。老师要转变传统的教学观念,拥有一颗热爱生活、体验生活的热忱之心。学生要在自己的努力和教师的帮助下逐渐地转变传统的被动学习观念,降低对老师教学的依赖性,培养“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观念并且锻炼自己独立思考的能力。其次,语文教师要认真地钻研新教材和新改革方案,努力寻求实现中职语文教学生活化的方法。在教学过程中,创设语文课堂生活化情境,寻求生活与语文的反差点或矛盾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引入生活中的元素,唤起学生忽略的生活体验,让学生的写作回归生活,努力将课堂拓展到生活中去,在生活中学习语文,在语文课堂中学会生活。

参考文献:

[1]杨春平.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的语文教学实践研究[D].重庆:西南师范大学,2005.

[2]杨红.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在语文阅读教学中的应用[J].牡丹江教育学院学报,2006,2(96).

[3]胡晓风、金成林.陶行知教育文集[M].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2005.5.

中职化学教学论文第4篇

1.1中职学生自身特点决定

中职教育的主体即学生的综合素质相对不高,其大多数表现为自信心不足,缺少学习的兴趣。根据学生的这些特点,传统的灌输式教学肯定无法到达目的,往往还会造成适得其反的效果。所以,在中职中实施思想政治教学的生活化是非常有必要的。把作为一门关于社会生活学科的思想政治课还原于生活,让学生在生活体验到课堂所学知识的正确性同时又在生活中有所感悟,更好地学习思想政治课,无疑形成了一种良性循环。

1.2当前思想政治教学中存在很多问题

第一,墨守成规式的新课程老教法,教师只以教完课时为目的,不以好教为出发点。较少关注学生对课程的消化量和反馈效果,没有收到实际效果。第二,课本内容的局限性。目前的思想政治课本,大多数以理论知识为主题,缺少对贴近学生生活的案例分析。使学生感觉到思想政治课刻板、机械,从而缺少兴趣。

2实现中职实施思想政治教学生活化的策略

2.1教师角色转变和教学语言生活化

现代教育学认为,教学过程不只是传统上的教师“授”和学生“受”,而是师生间共同交流、一起成长的过程。所以,课堂教学要求教师改变以往居高临下的“权威者”,而应转向创造公正、平等课堂学习环境的“组织者”,教师在教学中要与学生建立融洽、民主、平等的亦师亦友的新时期师生关系。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调动起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都积极参与学习中来,使其主动学习,同时尊重学生的独立思维,给学生提出否定意见的权利,让学生从内心上感受到课堂是展现自我、与人沟通的舞台。总之,就是让学生感到课堂学习就像生活一样。良好的教学语言不仅是知识信息的传输工具,也是连接师生间心灵的桥梁。中职政治课本来思想性、政策性、理论性等就较强,教师再一味用空虚高大理论教学就会使学生相当反感。因此,在职专的政治课教学中除了用条理性、科学性、逻辑性语言之外,还应逐步增强趣味性、灵活性、生活性的语言使用频率。教学实践表明,利用源于日程生活的名人名言、歇后语、民谣俗语、网络时尚语等来授课,特别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兴趣,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生活化的语言,不仅会使教师的亲和力增强.同时还会活跃课堂气氛。

2.2教学内容的生活化

叶圣陶先生曾经说过“教材无非是个例子”,也就是说教学中不应该只注重课本的内容和事例。联系到中职思想政治教学生活化中,教师就要做到与时俱进,勇于创新。把发生在我们身边的生活资源引入到课堂。这些资源可以涵盖时事政治、网络、音像、人力等范畴,既贴近学生的日常生活对学生有足够吸引力,又能起到让学生举一反三的教学效果。例如给学生讲解就业指导面试技巧的时候,教师跳出教材中的框架理论,在网上搜集相关面试视频,剪辑成短片让学生观看,让学生在观看完每个面试案例之后都进行集体讨论。让他们分析、总结出短片主人公的表现如何?好在哪里,不足在哪里。学生肯定会积极踊跃地提出自己的见解。最后,教师再根据大家的讨论结果结合教材理论进行总结。这样的教学最大化地激发了学生的兴趣,活跃课堂气氛,使学生真实案例中深刻地理解了理论知识。

2.3创作生活化情境

中职生活化教师要倡导开放式的现代课堂教学,有选择有重点的进行教育情境营造,使学生身临其境的体验,最后触景生情,让知识融合于体验之中。生活化情境教学,教师可以让学生进行演讲辩论、歌曲活动、小品表演、角色扮演等。例如讲理论联系实践一课时,可以让学生组成两组进行辩论。“不下水怎会游泳”和“不会游泳怎能下水”辩论过程中既培养了学生的逻辑能力和思维能力,又让学生明白了理论联系实践的重要性。再如在讲公民文明礼仪时,单纯的讲怎么做是正确的是很难增加学生印象的。此时教师可以让学生在教室里分成两组,模拟乱扔乱弃的情境,和几个环卫工人打扫的情境。做完这一切之后,学生就会自己总结出不爱护环境卫生是对劳动者的不尊重和没素质的行为。至此,模拟情境的效果自然达到了。类似情境的运用,可以让学生在情境中的体验中多一份感悟,提高了学生自主的学习能力。使思想政治课堂少了些枯燥的说教,多了些有吸引力的真实。

3结束语

中职化学教学论文第5篇

商务英语是一门特殊的专业学科,也是一门应用型学科。商务英语是将英语作为交流工具进行国际化商务活动的一门技能。其特点是规范化,简洁性和直接性。许多商务英语词汇和句子都是固定的,这是多年来国际性商务活动发展的产物。而高职商务英语专业则是以商务英语作为职业手段和学习目标进行专业训练的专业。

高职英语专业的特点是:

1. 在校学习周期短 高职学生在校期间一般为2年半到3年,但是学习学科多,市场应用性强,短期内的速成学习成为了高职学生学习的主旋律。

2. 职业专攻性质强 由于高职英语专业都和具体的应用型专业结合在一起,很多同学会将商务作为专业,而忽视了英文的重要性,更不用提它的文化导入了。

3. 学生基础较薄弱 高职的录取分数偏低,因而来到高职学校学习的学生中学的英语基础薄弱,自主学习能力也非常有限。

文化是一个国家背景,一个民族特征,一种语言承载,一种人文现象,一种社会存在。文化是抽象而又具体的。国家与国家的交流,民族与民族的融合,语言与语言的互动,都不能逾越文化交流,更不能脱离文化而达成。

高职商务英语专业学生学习周期短,市场应用型强,教师在应用性语言教学过程中往往忽视对目标语言的文化导入,仅仅要求学生按部就班,根据套路进行交流,很少有时间去深层的挖掘这些和外国客户交流套路背后的文化习俗,文化渊源,以及要注意的文化点。而事实上商务英语很多术语不是用机械的语法可以解释的,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交际能力,尤其是跨文化交际能力。

二. 高职商务英语教学文化导入的必要性

1. 母文化对语言学习的障碍 学习英文最大的障碍就是母文化的干扰。学生进行在学习语言的过程中,习惯性地去用母文化作为主导去思维,将英文词汇生硬的记住,然后用母语的语法结构进行重组。在与外商进行外贸交际过程中,缺乏对语言场合的理解,缺乏对交际对象的认识,从而导致交际的困难,甚至失败。Hughes(1989)指出:“选择错误的语域,是外国人学习另一种语言时最常犯的错误。”

2. 商务英语以交流为主要手段 商务英语专业是以市场为导向,以交流为目的的专业。这种交流不仅仅是语言和词汇上的,更多的是情感和文化上的交流。一门语言的词汇和句法并不能实现交流的全过程。词汇和句法只是语言的元素之一,并不是语言的全部。因而要培养学生在商务英语交际中的能力,必须先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接触和了解英语国家的文化,有益于对英语的理解和运用。教育部英语课程研究小组已把“提高对中外文化差异的敏感性和鉴别能力,培养初步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列入高职英语课程的内容和目标之中。1

三. 文化导入的手段

1.文化意象导入 意象是作者托物抒情,通过不同的客观物体来表达自己想要表述的情感,借客观事物表达主观意识。而不同语言文化的意象表达是不同的,而不同的原因也正好源自不同的文化背景。如英文中的爱屋及乌love me, love my dog.可以看出狗在外国并不是低贱的,而在中国通常是劣等的意象表述。 As fat as a horse.意象是马,所以在中国肥胖的象征是猪,而国外是马。这样的意向文化差异非常多,需要教师导入其意向表象之余,还可以分析产生这种意象差异的文化原因。

2.文化情景构建 结合上课的内容,对文化背景进行拓展。利用多媒体,尽可能多地演示一些外国的节日,快闪族等富含国外文化底蕴的VEDIO;设置主题情境,充分利用多媒体设备,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资源,尽可能生动的展示与外国人交流的真实情境;通过安排一些有趣的活动,让学生尽可能多的参与尽可能真实的商务情境,形成自然而然的文化习得过程。现在许多高职学校都设置了情境实训教室,让学生可以在真实的展会,宾馆,机场,公司等进行模拟商务活动。广交会期间,以及香港商务交易会,还有上海,北京等展会期间,创造条件直接安排学生去现场实习,实现零距离的实践。

3.文化范畴类比 母文化是跨文化交际的前提,与其将母文化作为一个学习语言的障碍,不如将文化作为一个语言过渡平台。彻底的摈弃母文化是不可能的也是不可以的,于是将母文化和英文文化进行对比或者切入点,从问候,生活方式,食物,教育,节日,习俗等方面,从母文化切入,进行反复类比,详细讲解,激发学生对外国文化了解的兴趣,使学生认识外国文化并接受外国文化,实现新文化的理解和接受。一味的去迁就对方的文化,只会让自己处于劣势,而平等的文化输出和文化输入,才能维护中华民族的尊严,赢得客户的尊敬。

4.文化思维转变 在与母文化进行类比之后,就要鼓励学生接受新事物,新文化,并逐步的适应新文化。能做到置身其中的与外国客户交流。所谓置身其中就是能将自己置身于英语文化背景下,这样才能平等的与客户进行交流,能够让客户有亲切感,有归属感,从而达到商务沟通的目的。同时,注意文化禁忌,尤其是宗教意义上的禁忌,一旦触及了这些禁忌,不但会导致商务交流的彻底失败,甚至会导致一些其他的不良后果。

5.文化自主学习 文化是个非常宽泛的范畴,仅仅在有限的课堂时间里面是不可能完全进行文化迁移的,只有在教师的引导下,自觉自主的利用课外时间进行文化继续导入,才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我们也应该看到,高职专业严格以市场为导向,以专业为生命的特殊性,所以,拓展专业技能以及更科学地利用外部环境必须作为一个原则来恪守。2

四. 结语

无论是高职英语专业还是本科英语专业的英语学习都要在文化导入的基础上进行,学习语言的过程就是学习文化的过程。而商务英语专业非常侧重和外国客户的交流,而这种交流的成功不仅仅基于简单的词汇交流,更多的是文化意义上的共融和沟通,是文化习俗,文化情感的相互渗透的过程。所以文化在语言教学过程中是不可或缺的一个步骤,甚至是基础的一个环节。为了图快而省时省力的生硬的词汇语法只会延缓学生二语习得的速度。而商务英语教学过程中的适当的文化融入和导入大大有助于学生建立一个愉悦,有逻辑的语言习得过程,完整的理解整个商务活动中的商务行为,商务语言,商务交流的一致性。

参考文献:

中职化学教学论文第6篇

一、中职生物教学生活化的重要意义

生物这一学科的意义并不是为了应付考试,更多的是为了解决生活中所存在的问题。在中职学生的生物课堂上,可以学到人体功能、生物功能等内容,而这些内容在实际生活中是每天都可以见到的。在课堂上教师可以增强学生的健康意识和一些可以应对身体的小毛病的技巧。还可以及时的预防各种疾病,对饮食等有更深入的研究。另外通过生物知识的学习之后,生活中的很多现象都有了合理的解释,因此,如果不断地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索的热情,生物学习将会给学生的学习生活带来很大的帮助。

二、当前生物教学课堂中所存在的问题

1.学生上课积极性低。目前中职院校的生物课堂活动的开展效果不尽如人意。由于中职学生的自身文化素质相对薄弱,没有很强的学习能力和兴趣,在上课中经常表现出意志消沉的现象。教师只能强制学生学习,加上生物这一学科本身的抽象性,学生的学习兴趣更加的低。生物课上不及时的回答问题,不能跟进老师的思路,严重的还会放弃生物这一学科。2.教师专业素质不够。由于中职院校在对教师的招收中要求并不严格,所以导致生物教师的专业能力不够,不能给学生深入的讲解生物知识。随着时代的不断进步,他们所拥有的知识已经不能满足学生的需求,综合素质能力不能够达标。在学校进行改革之后,教师的传统教学理念仍然不愿意摒弃,不肯接受新的知识。所以在生活化的教学改革上有着很大的阻碍。3.教学模式的封闭性。目前我国的生物教学模式还处于封闭状态,传统的教育方式已经不能满足学生的需求。在中职生物教学中,教师没有积极的将多媒体技术应用到教学过程中,像一些动态或者变化速度很快的现象教师不能生动的描述给他们。另外学生不能作为主体加入到思考中,很多教学活动中理论和实践都分隔的很清,学生没有真正的意识到自己主体性的作用。思维模式如果不能改善,那么也不会取得很好的学习效果。

三、中职生物教学生活化的实施方法

真正生活化的生物教学应该在书本的基础上添加更多的自然元素,将他们日常生活中所接触的事物和教学结合起来,将会大大的提高教学效率。1.结合生活经验对生物知识进行讲解。学生在生活中接触的生物知识比在课上接触的多,但是由于中职学生的主动性不够,而且没有人引导他们去发现,所以很多人都忽略这些。所以在教学中应该利用这一点指导学生通过自己所了解的生物知识对某一些现象进行解释。可通过辅助工具多媒体等给学生展示答案来加深记忆。为什么切洋葱会流泪呢,这个现象是他们所熟知的现象,将会急切的想知道答案,下面教师就可以引入应激性这一专业术语,流泪是一种人体自然的保护动作。在教学过程中如果可以和学生所熟知的生活经验结合起来,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无形之中也激发了生物学习的潜能,学习效果逐步提升。2.给学生留一些探索生活的课后作业。课后作业本身就是为了给教学做巩固,让课堂上的知识可以更好的消化。想要培养学生学习生物知识的能力,教师就应该在课后作业中添加一些生活化的元素。在课后完成作业的过程不仅可以去探索生活的奥秘,还可以通过生物知识去解决问题,学生会更加的具有成就感。另外生物教师应积极的去指导中职学生做分组制作活动。比如在学习生态系统的时候可以让学生自己动手做一个生态瓶,理解他们之间的相互关系。时间充分的话可以写一份制作报告,不仅可以加深记忆,更重要的是让他们体会到了生物知识的重要性。3.增添具有探究性的课堂教学活动。探究式的学习方式有利于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和养成一个良好的思维方式。教师通过对生物教材的分析提出一些有探索性的问题,比如在下一节课要讲遗传问题,在本节课结束时给学生提问“若爸爸妈妈都有某种病,那么孩子一定会有吗?”像这样的问题对于每一个学生来说都很有吸引力,先让他们在课堂上表述自己的想法,他们急于想知道答案就会提前进行预习。这样和生活中问题结合的提问方式既使学生作为了学习的主体,又突破了传统的教学模式,使学生的思维变得更加的活跃。4.加强生活化的生物教学研究。中职院校想要将生物教学和生活结合在一起实际上比普通高中有一定的难度,因此教学研究工作的开展很有必要,生物教师应该积极的参与到相关教研活动中,学习新的教学方式,积极的做好反思工作,制定合理的教学目标,加强生活化教学的研究。

四、结语

在新的教育改革之后,新课标的课程都在倡导要和生活实际相结合。中职生物教学作为所有课程中和生活实践联系最密切的一门学科更应该加以重视。生活本身就是一门复杂繁琐的课程,如果将生物课程和生活融会贯通,将会有意想不到的教学效果。在这其中教师应该不断地改进自身的教学理念,在教育过程中给学生创造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合理的引导学生去激发学习兴趣,让他们可以灵活的将生活转移到生物学习中,又可以在生物学习中思考生活,在不断地思考和实践中提高生物教学的质量。

作者:唐菊 单位:安徽省六安市霍邱工业学校

参考文献:

[1]徐格格.优化初中生物生活化教学实施方法的研究[J].现代职业教育,2016(12).

[2]吴倩倩.简述高中生物生活化教学的实施策略[J].课程教育研究,2016(13).

中职化学教学论文第7篇

关键词:高职高专 英语教学 跨文化渗透教育

1 跨文化意识在高职高专英语教学中的重要性

文化,指的是一个社会的整个生活方式。它不仅包括城市、组织、学校等物质的东西,而且包括思想、习惯、家庭模式、语言等非物质的东西。语言是文化的一部分,也是文化的载体。语言受文化的影响,又反映着文化的发展变化。语言反映一个民族的特征,它不仅包含着该民族的历史和文化背景,而且蕴藏着该民族对人生的看法、生活方式、价值观念、和思维习惯。语言是一种交流的工具,它所承载的是厚重的文化。如果脱离了一种语言的文化底蕴,而单单学习这种语言本身,那么这样的学习将是单调无味的,也是事倍功半的。

高职高专院校旨在培养从事技术、生产、管理、服务工作方面的实用型、技能型、复合型人材。高职高专学生学习英语,其目的不是用来进行科学研究或是学术交流,而是为了从事有关的涉外业务工作。因此,他们更应该具备跨文化交流的能力。2000年,教育部高教司在《高职高专教育英语课程教学基本要求》中明确指出:“高职高专教育英语课程是以培养学生实际运用语言能力为目标,突出教学内容的实用性和针对性。”因此,在高职高专英语教学课程中,必须把教授语言知识和培养跨文化意识结合起来,全面提高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

2 高职高专教材中跨文化渗透的具体体现

笔者是云南科技信息职业学院英语系的青年教师。2007年9月,学林出版社的大学实用英语综合教材——《走出牛津》系列教材在我校投入使用。该教材是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规划教材,在我省多所高职高专院校中使用。在2007年至2012年五年的时间中,我院非英语专业的8000余名学生先后使用过该教材。《走出牛津》以其“突出场景英语,体现交际能力,强调教学互动,编排图文并茂,结构轻松明快”的特点,深受学生的喜爱和教师的推捧。《走出牛津》不再就某主题纵深的挖掘相关内容,避免了大篇课文带来的沉重感,强调厚重的文化底蕴的灌输。选材多来自于西方日常生活和工作场景,语料时尚,新鲜有趣,富有现代气息。课文内容涉及的主题丰富,材料语言地道,文化品位和文化含量高。涉及话题都是学生感兴趣的,例如第一册中的X-Sports(极限运动),Keeping Pets(饲养宠物),Net-pals(网上交友), Happy Special Days(吉庆佳节),Shining Stars(星海拾贝)等。从课文的学习中,学生可以了解到国外同龄人的学习和生活情况,发现中国文化和西方文化的共性和差异性,学起来觉得亲切和实用。

3 跨文化渗透教育在高职高专英语教学中的具体应用

针对本教材,笔者简要谈谈自己在使用《走出牛津》教材教学时,如何进行跨文化渗透教育的几点方法:

3.1 重视词汇的扩充解说

英语词汇往往负载了大量的文化知识,体现了一定的文化差异。通过教师对蕴藏于词汇中的跨文化知识的挖掘,学生可以感知到词汇中的文化知识和文化气息,在提高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同时,又加深了对生词的印象。例如,在第一册十四单元的词汇表中,有put sb. in the red(使某人负债)这一短语。教师可以以颜色为线索,以此列出一些与颜色有关的短语。Red(红色):无论在中国还是英语国家,红色往往与庆祝活动或节假日有关。roll out the red carpet for sb(铺展红地毯)的意思是隆重地欢迎某人。Red-letter days指的是纪念日,喜庆的日子,因为这些日子在日历上是用红色标明的。普通的日子在日历上印的是黑色,但是a black-letter day却不是平常的日子,而是倒霉的一天。White(白色)对于大多数中国人和西方人来说,都有相似的联想,即清白,单纯,天真,无辜。而在a white lie(善意的谎言)中,white的意思是“毫无恶意”。Blue(蓝色)在英语中表示不快,韩国电视连续剧《蓝色生死恋》中的“蓝色”一词,就表示一种无奈和沮丧的情绪。在英语口语中,用I have got the blues或者I am in a blue mood来表示自己情绪低落。在中国,黄色象征低级庸俗的影视和书画作品,而在西方国家,yellow book指法国等国家政府发表的报告书, yellow pages指包括机关、医院、商店、厂矿和企事业单位在内的分类电话号码簿。这都与中国传统文化中黄色的概念大相径庭。

3.2 听力材料中的跨文化教育

《走出牛津》教材中容纳了丰富的听力素材,其中也包含了许多跨文化因素,这为跨文化渗透教育提供了极佳的条件。例如,第一册十二单元的听力内容涉及的是以花传情和送花时的禁忌。教师可以结合听力内容,不失时机地向学生介绍一些有关花的文化知识:欧美人的生活似乎与鲜花有着不解之缘,他们把花视为一种载体或媒介,以花代言,借花抒情。红玫瑰象征炽热的爱情,黄郁金香发出的是失恋者的悲伤,红康乃馨饱含受挫者的伤感,而黄康乃馨则是轻蔑的信号。在有些欧美国家,被视为“妖花”;不少欧美人又习惯于以来祭灵;而有趣的是,在法国,雏菊却有特定的含义“我只想见到你,亲爱的”,因此男士常雇人将此花送到他心爱的人的府上。与东方人的习俗不一样,送花给德国女主人最好成单数,以五朵或七朵为宜。赠花给巴西人时务必避开紫色,因为紫色在巴西是死亡的象征。教师还可以鼓励学生收集这方面的材料,相互讨论,共同分享,既培养学生跨文化交际意识,又提高他们学习英语的兴趣。

3.3 加强本土文化与目的语国家文化的比较

我国著名的语言学家刘润清教授说过:“文化教学,这不仅是让学生懂得西方文化,而且要懂得本族文化,二者并重。”因此,在高职高专英语教学中,教师既要重视本土文化的重要作用,又不能忽视目的语国家文化知识的讲授。《走出牛津》第一册十三单元中,编者用中国的七夕和西方的情人节做比较,又用中国的春节和西方的圣诞节做比较,较好地体现了两种文化的异同。以教材为依托,教师可以让学生自己总结出一些中国的传统节日,例如春节、元宵节、端午节、重阳节、中秋节、清明节等等。与此同时,教师可以向学生介绍一些西方特有的节日,例如感恩节、万圣节、父亲节、母亲节、复活节、愚人节等等。通过对学生文化对比意识的引导,让学生发现本族语与目的语之间的文化差异,从而更深刻的了解目的语语言文化的一些主要特征,培养一种跨文化交际的文化敏感性。

3.4 充分挖掘教材中的时尚文化

与许多传统教材相比,《走出牛津》最突出的特点是信息量大,趣味性强,具有鲜明的时代气息。第一册中Unit 1 X-sports(极限运动),Unit 6 Charm of Arts(魅力艺术),Unit 9 Net-pals(网上交友),Unit 10 Shining Stars(星海拾贝),以及第二册中Unit 5 Bar room (泡吧),Unit 7 Online Shopping(网络购物),Unit 8 Electronic Times(电子时代)等单元的内容,都体现出了该教材的时尚感。80后和90后的青年学生,对时尚文化特别敏感。教师如果能结合教材内容,有针对性地介绍西方的时尚文化,把时尚文化渗透到课堂教学之中,就能使课堂教学鲜活起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第一册十四单元的练习册中,出现了nuclear family(核心家庭),DINK(丁克家庭),SOHO一族,freelancer(自由职业者),open-collar(开领工人)等时尚词汇,教师应该不遗余力地从教材内容中挖掘出学生感兴趣的时尚文化,加以补充介绍。例如,white collar(白领)blue collar(蓝领)这两种俗称已为国人所熟识,而在时尚英语中还有pink-collar(粉领),grey-collar(灰领),open-collar(开领)和iron-collar(铁领)等说法。pink-collar(粉领)通常指由妇女从事的职业,如秘书,高级保姆,打字员和幼儿园的教员等等;grey-collar(灰领)指西方国家中介于从事体力劳动的蓝领和从事脑力劳动的白领之间的阶层,如依靠仪表、电钮、数据进行机械操作的工人;open-collar(开领)指那些穿着随便的在家里通过使用与工作单位相连的电脑终端进行远距离工作的人,也就是SOHO一族;iron-collar(铁领)统指未来社会将取代血肉之躯的工人,从事各类繁重、危险、乏味或精细劳动的机器人,它们是一群身披铁领衣衫的新劳族。挖掘教材中的时尚文化,不仅仅是交际教学的要求,更是使英语教学适应国际经济一体化的必然选择。

4 其他形式的跨文化教育

跨文化教育不仅仅只体现在英语课堂教学中,学生也可以通过课外学习和日常生活中的积累,逐步提高跨文化交际的敏感度。西方影视以及英文歌曲中饱含着深厚的文化历史背景,可以帮助学生加深对英美国家文化的了解,扩宽知识面。学生在进行跨文化交流的时候,大多是通过说话交流的方式来进行的。如有条件,可以请一些外籍朋友与学生进行直接的交流,或者以讲座的形式向他们介绍西方社会生活风貌。教师还应正确引导学生通过书籍、报刊、上网等方式,留心和积累西方文化常识,消除学生对英语国家文化的疏远感。有条件的话,还可以举办英语晚会和英语戏剧表演,为学生创立真实的交际语境,在实践中培养学生符合交际准则的行为习惯。

5 结语

高职高专英语教学中的跨文化渗透教育不是空泛的,跨文化教育的实施是必要的,也是可行的。社会发展使得不同文化之间的人的交流日益频繁,外语教学的任务之一,就是要培养有深厚文化修养和跨文化交际能力的高素质人材。在高职高专英语教学中,教师要不断改进教学方法,有意识地进行跨文化渗透教育,增强学生对不同文化的认同感和包容性,从而更好地促进高职高专英语教学的改革和发展。

参考文献

[1]邓炎昌,胡润清.语言与文化[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89.

[2]陆建飞.跨文化交际随笔[M].上海:华东理工大学出版社,1998.

[3]曹璟,杨继红.高职英语教学中的跨文化渗透教育[J].晋城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1

[4]谈慧娟,毛怡旸.论高职高专英语教学中跨文化意识的培养[J].江西教育学院学报(综合),2008.6

中职化学教学论文第8篇

关键词: 文化导入 高职英语教学 博弈论

近年来随着高职教学的改革与创新,高职英语教学不断地发展;普遍的认识是高职英语教学要符合高职特色,以面向社会满足市场需求;培养高端技能性人才,以跟上全球化的步伐为目标,遵循“实用为主,够用为度”的原则。对此笔者理解为要让学生学有所得,学有所用。但在我们重视各式英语教学方法的研究以达到使用目的的同时,不能忽视英语教学中文化内容的导入。否则会导致学生既无法像在传统教学方法中那样学习掌握牢固的语法结构知识,又无法充分吸收语言的文化内容,不能真正地认识英美文化的本质,最终难以达到语言实际运用能力提高的目的,因此从博弈论的思维和策略分析方式研究目前高职英语教学中的文化导入内容具有现实意义。

一、博弈论简述

博弈是指对策主体在相互对抗中,对抗双方相互依存的一系列策略和行动的过程。[1]早期人们通过博弈游戏运筹帷幄,我们最为熟知的当属棋类游戏,其中的布阵思路尽现古人智慧。而博弈论就是专门研究博弈中如何出现均衡的规律的科学,其所涉及的策略分析可展现决策利弊。博弈论中最为有名的案例被称作囚徒困境(prisoner’s dilemma),如下图所示:

A

沉默 坦白

沉默

B 坦白

警方逮捕两名犯罪嫌疑人A和B,并将两个嫌疑人隔离审讯。如果审讯中两人都保持沉默,由于证据不足1年后两人都会被释放,如果一个沉默而另一个坦白,那么坦白一方立即获释,沉默一方将被判入狱5年;如果两人都坦白,那么每人各判三年徒刑。从博弈论的角度分析,人都是理性的,对于任何一个嫌犯而言,无论对方选择什么策略,他的最优策略都是招供。

博弈论涉及的基本要素包括:参与人、行动、信息、策略、收益、结果、均衡。[2]而从不同的角度可对博弈进行不同的分类。其中静态博弈是指在博弈中,参与人同时选择或虽非同时选择但后行动者并不知道先行动者采取了什么具体行动。动态博弈是指在博弈中,参与人的行动有先后顺序,且后行动者能够观察到先行动者所选择的行动。如果按照参与人之间是否合作,博弈又可以分为合作博弈和非合作博弈。

二、博弈论与高职英语教学过程中文化导入的联系

在如今经济全球化的大背景下,高职英语教学为顺应形势,要培养高端技能型人才,而语言的运用是教学的最终目的。语言是文化的载体,要学会运用语言重视英语教学中文化内容的扩充。而在文化导入的过程中如果善用博弈游戏规则,依靠理性的思维和双赢的策略在均衡中求发展,就是提升语言运用能力的捷径。博弈是一种日常现象,适用于生活学习中的各个领域,也可用于高职英语教学。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和学生就是博弈的主要参与人,文化导入的过程是师生之间的互动博弈过程。

三、高职英语教学过程中的文化缺失现象

(一)高职学生英语学习中跨文化交际内容的欠缺

有笑话说:一个中国人到外国旅游掉到山崖下,他大喊:“Help!”有人听到后帮忙呼叫救助人员。救助人员到山崖边问了一句:“How are you?”游客回答:“I’m fine,thank you.”救助人员听后就离开了。这不仅仅是个笑话,实际上这种情况跟很多高职学生目前真实的英语掌握情况类似。许多学生通过之前的英语学习能够背出或者说出简单的英语交际用语,却不能在实际语言环境中使用,就如这名游客只知道“How are you?”作为招呼用的“你好吗?”这个意思,却不知道,在所谈到的情况中这句话是询问“你怎么样了,需不需要帮助?”的意思,结果回答牛头不对马嘴,失去得到救援的机会。这实际上是因为缺乏跨文化交际的内容或者没有语境意识,所以只能生搬硬套,当然无法进行有效的语言交流沟通。很多同学都有说“Hello,hi,good morning”之类的交际能力,但只局限于这些通过电影等娱乐方式学到的口语,对于英语国家的人日常交流的普及性文化知识都所知甚少,知识面很窄。

(二)改革者和教育者认识的局限所导致的文化教学内容缺失

高职英语教学改革目前总的方向是EGP+ESP的模式,即通用英语+专业英语模式。逐渐加强专业英语教学的力度,让学生为其在实际行业环境中使用所学的英语知识做准备。但有的教学改革者认为高职英语教学改革以实用为准则,课堂上就应只教授专业英语中的专业词汇,专业文章,而且认为这些跟文化、文学等毫无关系,因此高职英语教学课堂上应舍去文化类不必要的知识以免“浪费时间”。通常在实际教学过程中,部分教师没有深刻地意识到培养学生文化意识的重要性,在不违背“实用教学理念”的原则下,他们认为自己的教学目的是让学生识记专业词汇,翻译专业篇章,完成教学任务,在教学中只涉及专业、行业知识,绝不会“浪费时间”涉及文化方面的内容。这种教学方式影响到了学生,使学生在平时的学习中忽略文化差异,造成了学生文化意识的淡薄。

四、文化导入的优势策略

博弈(game theory)是以游戏的方式在规则中探求利益。英语学习需激发好奇心,如能在教学过程以博弈游戏的紧张感和幽默性的方式进行语言文化内容的导入,教师和学生的所得收益将颇丰。

(一)文化导入过程中的师生的合作博弈

Game theory又译为对策论,就是研究决策主体的行为发生直接相互作用时的决策及这种决策的均衡问题。教师和学生作为博弈主体,在文化导入过程中形成双向互动博弈。[3]教师希望培养学生的文化意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因此积极通过教材和各种渠道充分挖掘文化信息,充分备课;同时提高自身素质和文化修养,充分理解教学改革的本意,注重内涵,力求摆脱应试教育,真正提高教学质量。博弈中的另一主体学生作为理性参与人,在接收到积极文化内容的同时理性水平提高,文化素养提升,变被动为主动地参与教学和讨论。教学过程随着文化导入渐入合作型良性博弈状态。

(二)文化导入方式

信息(information)是指参与人在博弈过程中的知识,特别是有关其他参与人(对手)的特征和行动的知识。教师应把学生看做博弈主体而非被动学习者,通过分析学生的信息特征掌握学生学习过程中的文化缺失问题,通过扩大信息量,学生有意识地吸取和拓展相关信息。比如丰富教学的中英文化对比内容,使其熟识中国文化和英语国家文化异同,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例如学习titanic一词时,因为看过泰坦尼克这部电影,学生对这一词汇有一点兴趣,但是印象有些模糊,理解得并不深刻。教师可追溯词语起源,在希腊神话中有提坦神(Titans),随后有了提坦的、巨大的之意,然后联系上那艘豪华大船,这让学生把词汇具体形象化,同时也理解其实英语单词不是单调的死记硬背,它有文化、有历史、有故事,进一步了解西方国家的宗教和信仰。

博弈论的“游戏”性就是在假设条件和规范中主动思考获取所得,如英语教学过程中的情境设置和角色扮演。[4]

一方面课堂教学中要为学生营造语言文化的交际氛围。如教师在第一节课上greeting students,随后简单地把英语的自我介绍作为引入,鼓励学生自由发言,进入一个英语交流环境,以朋友的方式进行交流,学生没有尴尬感也会很积极地投入,打破沉默,在自然的对话交流中学习,教师可在旁倾听,稍作提示或修正。

另一方面教师可制定适当的规则和合理的奖惩制度。比如把一个班的学生分成小组,课前先给出情境主题,如:面试。教师设置出不同特征和不同文化背景的角色。每小组都推荐一名学生担任主要角色。课后,小组成员分工收集相关角色的资料,包括个性、背景、习惯等,使要扮演的人物鲜活起来。教师准备小道具,包括假发、桌椅、面试官的座位上的名字牌等。课堂上营造面试小场景的真实气氛,教师可作为面试官之一,其他同学作为面试人群。教师和学生一起参与面试,并评价主要角色的人物形象和表现,教师评价后各小组共同评分取平均分,成绩优秀的团队给予加分与平时成绩挂钩,落后的团队将被安排口语练习任务。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会积极主动地搜索信息,了解商务礼仪,体验跨文化差异,接触不同社会文化背景,这就培养了他们的独立性、创造性和团队合作精神。

综上所述,语言承载着文化,英语语言知识的学习不能狭隘化,因为它是语言承载文化的体现。高职英语教学过程中要注重用积极的方式导入文化内容,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从博弈论中可透析教学智慧和策略。为了在探索中不断发展,在传授语言知识的过程中我们正积极地探索,希望在已有的经验之上可转换思维,跳出定势,避免盲目和滞后。轻松而自然的环境是习得的温床,可让学生通过类似博弈游戏这种较有趣的方式自然进入反复练习和操作的过程,并及时纠正错误,在语言学习和掌握过程中不断完善提高。

参考文献:

[1]姚国庆.博弈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5.

[2]张维迎.博弈论与信息经济学[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4: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