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优秀范文 中职专业论文

中职专业论文赏析八篇

时间:2023-03-28 15:01:03

中职专业论文

中职专业论文第1篇

(一)学生学习积极性不高

中专所面对的学生大多是中考分流而来,学生基础知识薄弱,学习水平低下,数学本就是他们的弱项。再加上许多学生进入中专就是为了掌握一技之长,在他们看来数学学科学与不学,并没有太大的影响,从而导致学生对数学学科更是滋生消极情绪,学习积极性不高。这些都严重地影响到学生对数学学科学习的积极性,许多学生只是在机械地应付,越是不学越是不会,越是不会越是不爱学,在这样的恶性循环下,数学教学处于教师教得辛苦、学生学得费劲的困境之中。

(二)数学教材专业性不强

现行中专数学教材过于重视数学理论的系统完整性和论证的逻辑严密性,只是在高中数学教材基础上降低了教学难度,并没有充分体现中专数学教材所特有的特点,教材缺乏实用性、趣味性与专业性,并没有很好地将之与学生的专业结合起来,与专业脱节,造成学生数学素养与能力低下。

(三)数学教学手段单一化

大多教师依然采用“黑板加粉笔”的灌输式教学,教学手段单一、教学方法落后,整个课堂教学枯燥无味、沉闷呆板,学生只是在机械地接受教材上现成的知识,学生并没有真正地参与到数学教学中来。

二、对职业中专数学教学改革的几点建议

(一)增强职业中专数学教学的趣味性,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众所周知,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许多教育家心理学家都提出了这一点,也证明了这一点。只有激发与培养学生对数学学科的学习兴趣,不断消除学生的畏惧心理,让学生正视数学学科,这样学生才能以饱满的学习热情参与到数学活动中来,如此方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学生对于数学学科并不陌生,已经与数学有九年的“交情”了。数学学科本身具有很强的抽象性、系统性与逻辑性,这一点学生非常了解,在学生眼中数学就是数字、符号、字母、公式与定理的堆积,枯燥无味。如果说学生的世界是多彩的,那么在学生眼中的数学就是灰色的。要重新点燃学生学习数学的火焰,就要给数学教学蒙上一层面纱,让数学教学更具趣味性,让学生感受到数学的有趣,这样才能激起学生学习数学的激情。现代建构主义认为:知识不是一套独立于情境的符号,而是存在于具体情境和可感知的活动中,人的学习应该在情境化的活动中进行。创设丰富的教学情境,寓数学知识于具体形象而熟悉的情境之中,既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又能改变枯燥的知识讲述,增强教学的趣味性,从而激起学生对数学学习的激情与动力。为此在教学中我们要善于从学生所熟悉的各类现象中来提取数学问题,创设直观而形象的教学情境,以此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展开主动探究。如在学习“等比数列求和公式”这一内容时,我并没有直接来进行公式的推导,而是为学生创设了借钱还钱这一他们非常熟悉的情境:甲因公司资金短缺而急需一笔钱,他找到了乙说明情况,想从乙处借得这笔钱,并承诺会给予乙一定的利息,乙答应可以借给甲这笔钱,但乙提出了这样一套还钱方案,即第一天还1元,第二天还2元,第三天还4元……后一天所还钱的数是前一天的两倍,以此类推在规定的期限内还清。究竟哪一种还款方式最合理呢?这样学生想要解决这个问题,就必须要弄清乙提出的方案所要还的钱数。这样自然就可以通过这样一个学生熟悉的生活事例来将学生的思维引向新知的学习上来,此时学生的学习兴趣正浓,求知欲最旺,积极性最高,最易取得预期的教学效果。

(二)将教学与专业结合,提高学生实践水平

针对当前中专数学教材与学生专业脱节的问题,我们可以采用“基础教学模块+专业教学模块”相结合的方式。基础教学模块旨在让学生掌握此阶段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专业教学模块则要根据学生专业的不同来选取最具针对性与实用性的内容。这就对教师提出了更多更高的要求,教师不能再是机械地照本宣科,而是要根据学生专业的不同来对教材进行二次开发,以实现教学内容与学生专业的最佳结合,彻底改变以往数学与专业分离的现象,要将数学学科与专业、与生活结合起来,让学生真正学以致用,提高学生的实践水平、运用能力与专业水平。这就要求教师在平时多做调查与研究,要对各专业需要用到的数学知识以及要在专业基础上进一步发展所需的数学知识深入了解、全面掌握,进而明确各专业教学的侧重点,这样才能加强数学教学的针对性与专业性。如计算能力是基本的数学能力,是中专生立足工作岗位的重要能力之一,像收银员、会计、出纳、预算等岗位都需要具备较好的计算能力。

(三)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手段,引导学生主体探究

赞科夫说过:“教学方法一旦触及学生的情绪和意志领域,触及学生的心理需要,这种教学方法就会变得高度有效。”在教学中我们不能只是局限于运用一种方法,而是要根据不同的学情、不同的时机、不同的教学内容来运用一种或几种教学方法。常用的教学方法有以下几种。

1.问题教学法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问题可以引起学生的好奇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让学生带着明确的教学目标来展开主动探究,在探究中解决问题,通过问题的解决来达到获取知识、掌握技能的目的。在教学中我们不要将知识一股脑地抛给学生,而是要善于利用学生好奇心强的心理特点,来巧妙地设计问题,以问题来引导学生展开主动探究。

2.多媒体辅助教学

多媒体集图文声像于一体,能够呈现事物的时间顺序、空间结构和运动过程,将原本抽象而枯燥的概念、定理等寓于直观而形象的事物中,这样学生更能从中获取大量直观认知,通过思考与思维上升为理性认知,这样才能达到对抽象概念定理的本质理解。

3.小组合作学习

中职专业论文第2篇

1.1基础差,缺乏学习语文兴趣与习惯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习惯具有巨大的力量,激发语文学习兴趣,培养良好学习习惯,对学生学习语文十分重要。中职烹饪专业学生以男生为主,他们往往对语文、英语之类的学科缺乏足够的兴趣,更无法提及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烹饪专业学生的语文基础在小学与初中没有打好,因此在学习语文过程中,稍有困难便会选择逃避,在这种情况下,兴趣难以被激发,还会养成不良学习习惯,学生们在课堂上注意力难以集中,甚至各行其是,无法营造安静、奋进的学习氛围,即使是想要好好学习语文课程的学生在这样的学习环境中也会被影响、感染,最终语文课堂纪律难以维持,老师教学困难。另外,缺乏学习语文兴趣与习惯,学生就不能主动地将语文知识运用到专业学习与日常生活当中,进而产生“语文无用”的错误认识,学习热情渐消,形成恶性循环,成为语文厌学生。

1.2教材相对较难

当前职教版教材与普高人教版教材对于中职烹饪专业语文教学来说,适用程度低。对绝大部分烹饪专业学生来说,教材难度偏高,并且内容缺乏针对性,学生对教材内容缺乏兴趣,难以找到有效的学习方法,在语文课堂上学得十分吃力,学习效果不甚理想,自信心受到打击,同时,老师也难以推进教学进度。改善这种情况不能一味降低教材难度,而是应该根据烹饪专业学科特点,编纂出适合本专业学生智力发展水平与专业技能培养要求相适应的教材。

1.3思想意识方面轻视文化课

思想意识决定学习态度,当前中职烹饪专业学生厌学语文的原因之一是学生从思想上重视专业课学习而轻视文化课学习,认为自己到中职的学习目的就是学习一技之长,视野过于狭窄,不能认识到语文学习对专业知识学习与专业素质培养的重要促进作用。除以上原因外,从教育者角度分析,一方面一些中职教育工作者从思想意识层面也重专业轻文化,不能让学生认识到语文学习的重要性,另一方面是他们所掌握的语文教学模式僵化,缺乏有效的教学方法,不能将烹饪专业学科特点融合到语文课堂教学中。

2中职烹饪专业语文教学策略思考

对中职烹饪专业语文教学策略的思考与探讨,要综合考虑学生厌学语文的多方面原因,有针对性地进行解决,将语文学习与专业知识学习、专业素质培养紧密结合,激发学生学习兴趣,鼓励他们参与到课堂教学环节中,教师要与学生共同把握专业脉搏,提高语文课程的工具性,适当将课堂内容进行拓展,加人生活化元素,还要构建起科学、系统、有效的语文课程学习评价体系,不断改进烹饪专业语文教学。

2.1激发学生兴趣,增强学习自信心

中职烹饪专业的学生的学习具相当强的目的性,必然对本专业知识与技能有浓厚兴趣,然而对语文学习的兴趣就相对薄弱。因此,为促进学生学习语文,首要是激发其学习兴趣,帮助他们构建起学习自信心,这可以从专业角度来考虑,把语文教材进行改进、创新,将内容与烹饪专业学科知识紧密结合,对学生进行“听”“说”“读”“写”多方面、立体化实训,课堂上少一点知识的灌输,多一点师生的互动生成;少一点理论性的阐述,多一点鲜活事例的剖析;少一点课堂的坐而论道,多一点实地的情境教学。例如通过“听”的训练来使学生记忆烹饪过程中的要点并能够复述,通过“说”的训练使学生能够从多个角度介绍菜品等,通过“写”的训练让学生写操作程序报告、自己未来职业规划、求职信等很切合中职学生生活和学习实际需要的形式来检测他们语文的学习情况。

2.2鼓励积极参与,让学生体验快乐

当前基础教育强调课堂教学“以学生为主体”,中职教育亦当如此。烹饪专业语文教学要以学生为主体,关注学生发展,以多种手段鼓励学生参与到语文教学中,将课堂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让学生自主设计课堂活动并亲身参与,例如创新菜品并取菜名,由全体同学来讨论评价,在思想的碰撞中找寻灵感的火花,让学生从学习中体验到快乐。

2.3教师深人专业,共同把握专业脉搏

教师要重视语文学习与专业学习的联系,通过互联网等现代科技手段不断更新现有专业知识库,与学生共同把握专业脉搏,不断改进语文教学方法与内容,使其更加贴近时代,贴近专业学习。

2.4提高课程工具性,拓展课堂内容

语文实则是我们认识世界、体悟生活的工具,在烹饪专业语文教学中,教师要适当将课堂延伸到其他领域,例如菜系历史、营养等方面,通过对学生对语言、文字运用能力的培养,开拓他们的视野。3.5构建科学的语文课程教学评价体系建构与更新教学评价体系。应该重过程性评价,轻终结性评价;重发展性评价,轻诊断性评价。规避应试教育的弊端,采取现场演示、即兴演说等多种评价方式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与专业技育旨。

3结语

中职专业论文第3篇

中国旅游业的超前发展,带动了中国旅游教育的迅猛扩张。通过对我国中职旅游教育的广泛调查研究发现,由于相当一部分旅游中职学校缺乏对旅游业人才需要特点全面深刻的分析,课堂教学模式不科学,导致培养的大批人才与行业需要出现灾难性脱节,就业情况不理想,旅游行业不满意,相当一部分旅游专业的人才还流入了其他行业就业,造成了一定程度旅游教育的失败和严重浪费。而另一方面,我国正迎接着旅游时代的到来,我国旅游业需要一批用现念和最新技术所武装的服务人员尽快登上旅游业无限广阔的舞台,引领这一行业的理想走向和健康发展。这样的矛盾不得不让我们深思现在中职旅游专业课堂教学模式存在的诸多问题。

中等职业教育起步较晚,旅游专业课堂教学模式的研究较少,近年来,虽然有中职学校在进行旅游专业课堂教学模式的改革,但由于改革的面不广,改革的力度不大,教学模式呈现出单一的局面,造成学生的学习兴趣依然不高,学生的潜能得不到充分的发挥,整体素质无法提高,更是影响了学生在旅游行业的发展,影响了旅游创新人才的培养。中等职业教育作为基础教育的有益补充,培养目标是要培养数以亿计的生产、服务第一线的高素质劳动者和实用人才;衡量这些人才的标准不能只看其文化基础知识,成绩的好坏,更要看他们的综合职业能力。因此,中等职业学校比起基础教育更应该注重课堂教学模式的改革,加强职业道德教育,加强职业能力教育和身心健康教育,注重培养中职生的专业技能、实践精神、创新精神和创业能力。因此研究中等学校旅游专业课堂教学模式改革,探讨拟建新型课堂教学模式,不仅可以丰富旅游教育的理论研究,架起创新教育思想与课堂教学实践的桥梁;还可以深化旅游专业教学改革,帮助教师更好地把握在课堂教学中实施创新教育的规律,深化素质教育。

鉴于从理论到实践两方面的分析,笔者构想建立一个“以行业需求为导向、以学生为中心、加强实践操作、加强实习指导”的“导向—中心—实践—实习”教学模式,期望中职旅游教学在进行课堂教学时遵循以行业需求为导向,使教学与旅游实际结合起来,不与行业脱轨;以学生为中心,使教学活动更贴近职业学校的教学目标和职校生的学习心理特点;加强实践操作,即加强教学的“应用性和针对性”;加强实习指导,学校与社会用人部门结合,培养“主动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人才。最终学生在社会实践中,在旅游行业运行中体会实践、实习的重要性,发挥主动性,努力学好专业技能,达到改善职业学校旅游专业课堂教学效率的目的。二、构建新型课堂教学模式的指导思想

1、落实素质教育

我国长期以来,受“应试教育”的影响,课堂教学模式也是为了这种体制服务,只有教师大量地灌输知识,忽略了学生情感与能力的培养,培养出大量高分低能的“人才”,这种“人才”缺乏创造力,只会生搬硬套书本知识,难以适应当今迅速发展的社会。像这样的教学模式已经成为教学改革的绊脚石,因此,当务之急是要改变原有的那些陈旧滞后的课堂教学模式,以现代先进的教育思想为指导,构建新型中职旅游课堂教学模式。新型中职旅游课堂教学模式要体现我国素质教育强调的三个发展,即学生的全体发展、全面发展和个性发展,注重学生潜力的开发,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以适应知识经济时代的要求。

2、体现能力本位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教育:财富蕴藏其中》报告中指出:当代教育有四根支柱,它们是当代青年学生顺利通向21世纪的护照。这四根支柱就是四个学会(即学会认知学习、学会做事、学会共处、学会生存发展,并强调只提培养技能不够,而是要培养能力(国家教育部也明确指出:职业教育战线的教育改革必须面向二十一世纪,研究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对劳动者素质的要求,摆脱传统的职业教育思想教育模式的束缚,建立符合时代特征和具有我国特色的新的中等职业教育思想、职业教育模式)。中等职业教育的质量应以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和综合素质为目标,这些都与以能力本位的职业教育思想是一脉相承的。为此,深化职业教育改革,大力发展中等职业教育,必须变革传统的以知识本位的教育观念,树立现代的以能力为本位的教育理念,围绕职业岗位或岗位群所要求的能力和综合素质的培养。

3、培养专门人才

即双元制教学模式中学校与企业分工协作,以企业为主,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以实践为主,培养高质量技术工人的职业教学模式。企业的积极参与是双元制实验得以顺利实施的前提。职业技术教育的生命在于它的社会性,双元制实验能否成功,职业学校能否培养具有职业能力的人才,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企业的参与程度。一方面企业为学生提供了先进的实习设备,营造了良好的生产环境,配备了技能娴熟的师傅,从而强化了学生的专业技能,使学生了解生产的全过程,保证了学生技能的提高。另一方面强化了学生的质量意识、环保意识、责任感及合作精神,提高了学生的综合素质。大胆借鉴双元制经验,培养职业型人才,培养知识面广,技能全面,动手能力强,综合素质高的学生,并使培养的学生日益成为生产一线的骨干,让综合能力强的学生走上领导岗位。

三、构建新型课堂教学模式的目标

中等职业教育的内容是全面系统的职业知识学习和职业技能训练,目标是使学生成为“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要求像适应,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具有综合职业能力,在生产、服务、技术和惯例第一线工作的高素质劳动者和中初级专门人才”。中职旅游专业教学不仅要使学生掌握基本的旅游理论知识,更重要的是要使学生具备实践技能。中职课堂教学模式教育一定要以行业需求为导向,以学生为中心,加强实践操作,加强实习指导才能实现以下教学目标:

1、使学生掌握旅游从业理论基础知识

“导向—中心—实践—实习”课堂教学运用时教学是以学生为中心,所以学生学习到的旅游从业理论基础知识都是他们主动获得的。学生是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者,教师是学生学习的指导者、帮助者、引导者。以学生为中心创设的轻松愉悦、悬念疑问、激烈竞争、激励上进等情景,以及提供的相应软件资源和支持,为学生营造了主动学习的良好氛围,引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提高学生的学习水平,使学生能够掌握旅游从业理论基础知识。2、使学生具有从事旅游职业所需的实践操作能力

“导向—中心—实践—实习”课堂教学运用时课堂教学加强了实践操作,特别是实践操作培训以旅游行业需求为导向,以应会为最终目标。实践教学既是旅游管理知识更新和保证教学质量的需要,也是新时期培养高质量实用型旅游管理人才的前提。所以“导向—中心—实践—实习”课堂教学模式依据教育规律和实践教学内容安排实践教学,对于实现职业能力的目标性要求,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提高教学效率可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3、使学生具备综合职业能力

“导向—中心—实践—实习”课堂教学运用时课堂教学始终坚持以行业为导向,目标明确而具体,就业针对性较强,教师与学生对预期达到的目标与结果都非常清楚。课堂教学首先明确现代旅游企业对人才的需求即需要“具有强烈的服务意识和敬业精神,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服务操作技能,具有丰富的文化知识和良好的艺术素养气质”的旅游人才,然后按这样的行业需求教授学生知识,并不断加强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不断提高学生技能,顺利实现教学与就业的对接。

4、使学生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工作态度和协作精神

“导向—中心—实践—实习”课堂教学模式运用时课堂教学要加强实习指导,改变以前学生对待实习和就业工作的消极心态,改变旅游行业学生跳槽频繁,不能安心实习和不能正确理解旅游服务工作的状况,使学生到旅游行业后,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工作态度和协作精神,能够较快进入旅游服务者的角色中,更快更好地胜任旅游服务接待工作。

四、新型课堂教学模式的教学策略

1、以行业需求为导向的策略

做法:进行行业教育和培训需求的分析,这是中国职业教育与培训课程改革的一个必要的过程,行业审定方法涉及行业部门分析,以建立行业形象和清楚描绘各工种应做的具体工作的范围。选择旅游企业同时进行数据收集,让中职旅游教师在教学的同时针对旅游行业的需求现状进行数据收集,其好处是由于涉及了旅游行业并让行业了解此事,使得教师在职教课程改革中有了主人翁的责任感并且会致力于该改革中来。教育产业化的形成使教育走上了市场,在市场机制的作用下,旅游企业对人才的选择要求越来越高。经常关注市场动态,经常进行职业分析,更新课程与培训内容;注意培训与生产的有机结合,培养人才的同时,还要出产品。

2、以学生为中心的策略

以学生为中心,重视学生在知识上、情感上、智力上的需求。在课堂教学中,教师的主要任务是组织和带领学生进行旅游知识的学习,可通过提问、简述、讨论、归纳总结等多种方式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主动参与意识。教师是学生自学的“指导者”、“引导者”,引导学生围绕所要掌握的内容专注的自学,不放任自流;积极指导与帮助学生学会正确的自学方法,“授之以渔”,容忍学生出错,引导和激励他们尽情地参与和练习。3、加强实践操作的策略

选好理论知识与实践培训的最佳结合点。在用“导向—中心—实践—实习”课堂教学模式进行教师时,根据理论学习的需要,让学生进行角色扮演、技能实训,从而提高学生的旅游实践操作能力,适时为学生提供各种实践训练,学习场地等。另外与旅游企业协作也是加强实践操作的重要举措,旅游专业对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要求较高,通过协作可弥补课堂教学中普遍存在的资金和设施设备投入的不足,提高学生的操作技能;同时为旅游企业提供了后备技术大军和管理顾问。中职学校旅游专业对企业存在的问题进行研究并加以解决,这既可解决企业的难题又可促进旅游专业的教学、科研水平。通过协作学校直接了解用人企业要求,这一做法可有效解决人才培养与行业需求脱节的问题。

做法:利用好旅游管理专业校内实训基地,如餐厅模拟实训室、客房模拟实训室和前厅模拟实训室,以学生为中心,培养学生的实践操作技能。实训项目包括以下几方面:①专业基础与业务实训:模拟各项旅游专业要求进行技能模拟训练,同时进行影音资料观摩学习,使学生掌握旅游服务技巧,能直接进行现场进行服务。②旅游电子商务等计算机应用实训:学习并掌握旅游电子商务应用,掌握旅行社及酒店管理软件的使用,并学会对相关数据进行统计分析。③旅游地理实训:通过地图、模型以及影音资料等掌握中国和外国旅游资源分布状况和旅游资源特色。④综合技能实训:包括形体训练、美容化妆训练、照相机、摄影机的使用、社交人际关系等综合技能训练。

4、加强实习指导的策略

中职专业论文第4篇

中职护理专业课程体系改革走到今天,基本形成了以人才培养模式为指导,以专业能力素质及执业护士资格考试为要求设置内容,以技能为本位、以需求为导向的基本思路。近年来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体系的建立就是这一思想的充分体现。因为课程体系建构不可能一蹴而就,在改革的一开始就需要积极的评价思考,同时进行全程跟踪,根据CIPP模式,将中职护理专业课程评价体系分成四部分。

1.1课程体系建构中的背景评价中职护理专业教育培养目标即面向医疗卫生保健行业,培养具有与本专业相适应的文化知识水平、良好的职业道德、护理专业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能够从事护理保健工作的初、中级实用型人才。因此课程体系的背景分析要紧密结合社会需求,明确护理背景分析的准确性直接影响到课改的方向。在CIPP评价体系的理论指导下,根据护理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结合学校生源的实际情况,将课程体系分为四个模块,即基础课程模块、专业课程模块、专业方向课程模块、毕业实习及选修课程模块,在课程体系构建中加重了专业实践能力的培养,实践与理论之比大于1∶1,同时考虑到现有中职学生文化基础差、学习兴趣低、书写能力差、自我约束能力及社会适应能力普遍偏低,课程体系中就大大地加大了人文素质的教育,将《应用文写作》、《书法与美术》、《演讲与口才》、《求职面试技巧》、《护理礼仪》、《人际沟通》、《文书书写规范》等列入选修课,在教师的准备、教学设备的改善等方面进行了大量的投入,学生走向社会和实习岗位后,社会适应能力、综合素养得到了普遍的提高,社会效果明显。

1.2课程体系建构中的输入评价在背景评价的基础上对护理专业的课程体系进行了可行性判断,首先在教师队伍建设方面,选拔和引进了一些特殊人才,如书法与美术教师、心理咨询师、就业指导师等,通过举行全校性的人才选拔比赛,如演讲比赛、书法比赛来选拔特长教师,同时通过公开招聘特殊人才,对教师队伍专门培训和进修学习,提高教师队伍本身综合素质。在教材建设方面加大了校本教材的开发,为加强实践教学,结合本校实训条件的实际情况开发了《基础实训指导》、《临床实训指导》、《基础护理实训指导》等教材,为更好地加强人文素质教育,编写了人文素养教材2本,对每门科目制定了课程标准、教学计划、考核方式及标准等,在课时分配等方面都制定严格规定。在教学设备投入方面,本校利用省示范学校建设契机,加大了基础设施的投入和实训室的建设,大量引进了模拟患者和智能训练等数字化产品,模拟病房建设,开通网络课程等,为提高心理健康,建立了心理健康中心,全天开放,免费为学生进行心理咨询。在课程考核评价的方面,改革原来的一张纸考到底的模式,采用开放式考试模式,注重学生平时表现的考核及综合素质的考核。每期通过输入评价,形成一个最佳方案,呈交课程负责人或相关的教育管理者。

1.3课程体系实施过程评价在CIPP模式的过程评价理论指导下,中职护理专业课程体系过程评价主要体现在以下两方面:一是评价专业课程体系方案落实程度,也就是说,教学方案是否得到正确的贯彻执行;是否落实在教学活动中,哪些地方落实得较好,哪些地方落实得不好,存在什么问题,应该怎样改进;经费落实及使用情况;教学条件是否满足教学情况等。二是评价中职护理专业课程体系实施的过程,主要是对教师的课堂教学进行评价和对学生的学习进行评价。对教师的评价除了教学态度、教学方法、教学水平、教学管理等基本功是否扎实外,还要了解其在教学过程中有无课改意识、职教理念、素质教育意识、信息化教学意识,教师的表现是否受到欢迎,教师的积极性和主观能动性怎样。对教师考核实行了校领导-督导室-教务科、教研室-教研组-学生等多级考核及召开学生座谈会,进行问卷调查等收集信息。同时加强了对学生的课堂考核,任课老师每节课都要认真填写好学生课堂考核登记表,包括学生出勤情况、积极性、课堂参与情况、课堂纪律及表现、随时测试情况等,对学生的评价侧重了解其兴趣、参与、感受、收获等。过程评价是对课程实施过程的监督、检查和反馈,以利于对课程体系方案进行不断改进,目的在于对下一轮教学过程进行调整和改进,保证课程体系的质量。

1.4课程体系建构中的成果评价CIPP模式将成果评价分解为影响、成效、可持续性和推广性四个阶段。通过多年实践,本校中职护理专业课程体系成果评价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中职护理专业课程体系实施以后对学生产生什么影响,学生满意度如何,学生的收获是什么,是否有负面影响,目标的实现程度,学生课程学习的通过率,执业考试通过率,就业率,毕业生的适应性及临床对毕业生的评价如何;该课程是否需要继续开设;该课程成功开设的经验及不足之处分别有哪些;该课程受到什么表彰,对当地政治、经济、文化的促进作用,对其他学校的借鉴意义等。通过自制的评价表格,每期期末发放给学生,填写调查意见,并对调查结果进行统计。通过对实施效果的评价可以了解课程实施的成效,最后形成相对完整的综合评价报告,为下一步改革提供依据,为决策者和授课教师提供参考。

2小结

中职专业论文第5篇

1、工学结合,构建课程体系

分析学生的未来工作岗位和岗位角色,开展广泛调研,科学合理的制定培养目标和培养方向。跟据大连海洋大学应用技术学院以往的毕业生就业分布情况,对大连、沈阳、鞍山等省内城市的IT企业和市场需求深入调研。了解企业的岗位需求情况及企业对学生的就业岗位和岗位能力的要求,中职本科计算机专业课程设置即要参照普通本科院校的教学内容与教材选取,也要根据学院特色和相应的技能型人才的培养目标来制定教学计划,以就业作为人才培养的方向。根据社会、市场、企业的需要开设相关课程,设置课程系统、并选用适当的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的操作技能,努力贯彻教育部提出的“以应用为目的,以必需、够用为度”的原则为专业培养目标服务。提高毕业生的就业率,把学生培养成会学习,懂技术的专门人才。

2、依据专业就业岗位素质和技能要求,确定专业核心课程

中职学校本教育是以实践应用能力为本的教育模式,要以实践应用化为原则,这也符合计算机专业的专业特点。但实际上是学生毕业后,绝大部分同学都不能胜任本专业的相关工作,甚至连组装电脑、安装系统都不会,office办公自化也是一知半解。这就需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结合实际情况,针对岗位职业的实际,有选择的调整教学内容,边学边做,边做边学。即要掌握足够的理论知识,又要紧密联系实际,加大学生实习、实训、下企业实践的机会。接近未来的工作环境,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又积累了工作经验,实现了学院人才培养模式与企业用人机制的紧密衔接。中职本科学生理论基础差,动手能力就要强,才能在就业中具有竞争力。理论性较强的课程适当减少或削减学时,而动手操作的课程要尽可能的多开,强化C++、Java等课程,增开ASP、Oracle、Apache、C#、等课程。也可以分方向教学,加开英语班、日语班等。因为计算机专业的学生很多在软件公司,接触外文的机会相对要多,应该提高计算机专业外语水平。

3、以赛促教,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培养计算机专业应用技术人才

学不在多而在于精,学院即要注重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又要重视某一方面专项能力的提高,学生学习的编程语言可能有多种,但对于他来说只要精通一种就足以在工作中游刃有余,当然是多多益善。鼓励支持学生多参于工程设计及各种技术大赛。比如动漫制作、手机编程、系统开发等专业技能竞赛。竞赛的形式很多,即可以是个人赛,也可以是小组赛,近年来,通过技能大赛,更多的学生意识到“勤奋出成绩,技能走天下“,学习技能热情高涨,学生在竞赛过程中即提升了个人能力也获得了相应的行业认证证书,为日后的就业也增添了一份法码。

4、加强就业培训实习环节,应对市场挑战,提高就业竞争力

坚持以企业需求为导向,以校企合作为桥梁,实施校内校外联合办学,学中做和做中学的人才培养模式,校外实训的一个重要功能就是检验教学成果,找出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与不足,为教学改革提供重要依据。中职本科是四年制,而且大部分在中职学校的时候有了一定的专业基础,大一大二的时候是巩固基础知识,提高专业技能。大三或大四则是应偏重校外的顶岗实习。让学生对自己的能力和素质有一个全面的认识,并且有充分的时间去完善和提升自己。实习的过程,就是一次了解自己的过程,也是人格完善的过程。了解自己的思想,自己的学习,自己的人际交往的能力,从开始的浮燥到心态的稳定,学会服从,学会收敛,学会遵守规则。

二、提高教师能力素质,改进教学方法

教师是对学生进行培养教育的主体,教师能力和素质的提高直接影响到人才培养的效果。鼓励教师进行教学改革,中职学校本科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差,学习兴趣不足,如果按照常规的四年制本科教学方式学生及易产生厌学情绪,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多采用项目教学法。要求教师即要有雄厚的文化知识,又要掌握专业技术,还要讲究教学方法,不但能做学生的老师、还要做学生的朋友、师傅。

三、总结

中职专业论文第6篇

1.中外接轨转型障碍。在医学范畴内中外一直存在理念、程序、人文等诸多方面的差异,加上我国的医护英语教育在学制、护理理念、临床实践等方面与发达国家的教育存在较大差异,不是简单地引入原版教材、合作办学等就能够解决的。尽管当前护理人才仍是国际紧缺的人才之一,但涉外护理专业的毕业生出国就业要面对语言关、专业关、实践操作关、审核关等诸多门槛,走出国门就业的道路十分坎坷。

2.师资力量薄弱。首先,“双师型”、“双语型”护理及英语教师人才短缺。从事护理教学的教师专业知识及临床经验丰富,但英语教学及口语能力有限,课堂无法实现英语教学。而专业英语教师并不具备医护专业知识,少有出国培训、进修的机会,也缺乏针对英语教师进行的跨学科培训、交流,教学上的观摩和评估也很少,难以站在医护专业的角度由表及里的教学,运用英语情境教学更是力不从心。其次,西部地区难以开展国际化合作办学及聘请美国注册护士外教授课。

3.教材选用不合理及教学改革滞后。由于中职涉外护理教育在我国起步较晚,国内教材2000-2014年出版的护理英语相关教材有二十余本,但几乎没有一本能够涵盖国际临床护理技能和护理理念,大多数教材内容陈旧,教材难易程度把握不够。并且护理院校所采用的护理英语教材仍是医学教材,其中词汇量大、拼写复杂。涉外护理专业学生最终是与将来的服务对象和工作伙伴用英语进行交流和沟通,但是实际的学习过程中学生无法接触到真实场景的医生、护士和病人之间的英语对话。

4.中职学生英语基础参差不齐(1)近年来,中职校扩招,入学门槛降低,成绩均在同龄人中处于偏下位置,尤其是西部地区学生英语基础普遍薄弱,大多数学生的词汇量偏低,阅读、写作能力偏差,听说能力几乎缺失。(2)在口语方面,大部分学生停留在最初始状态,口语表达能力较差。许多农村孩子一开始接触英语时就没有良好的英语学习习惯和方法,并且仍习惯于教师课堂讲解语法、记笔记等被动性学习方式。(3)由于一直处于低分段造成学生发自内心的对英语学习产生惧怕的心理,对自己学习英语的能力产生了怀疑,造成学生对英语学习背负了沉重的心理压力,逐渐使一部分学生对英语学习失去信心和兴趣。

5.大班授课,影响教学质量。语言教学中基本以小班教学为主,因为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互动交流非常重要,但由于客观原因的限制,在很多中职学校涉外护理专业的英语教学基本上是以50-80人大班授课为主。大班授课,进行互动教学的涉及面不广,难以在教学中让每位学生都参与其中,教学效果欠佳。

二、涉外护理英语教学的构想

1.改进涉外护理招生制度。涉外护理专业最主要是要求学生必须具备较好的英语基础和英语发展潜能。在招录涉外护理考生时,一方面,应了解生源的英语学习程度和考试成绩以及其对英语的兴趣和要求,把涉外护理专业英语课程的设置和相关要求告知报读此专业的学生。另一方面,中考外语考试成绩应作为录取的一项硬指标,除考生总成绩达到录取线外,入校实行口语面试,切实把好考生入口关。

2.强化教师护理知识培训,探究涉外护理人文精神(1)要提高教师涉外护理英语教学的水平,应培养一支具有英语教学科研能力和护理专业知识的教师队伍,首先必须培养我校涉外护理老师的“知学”“好学”“乐学”层层递进的学习态度。英语教师和护理专业教师之间经常协商,精诚合作进行跨学科的相互学习、相互协作,要求承担涉外护理教学任务的英语教师每周听4-6节的护理课程,参加该专业教研室的教研活动、教学研讨,实现知识和能力的相互融合。建立长效的教师继续培训机制,选派教师参加知名培训机构举办出国培训班,参加新知识更新培训班及医护专业知识的培训,使其具备相关的医学护理知识,提高涉外护理专业的师资力量,提高教学质量,实现培养合格涉外护理人才的目标。(2)语言是人文精神渗透,学习英语的过程是接受另一种文化熏陶,所以英语教学不能单纯“就西论西”,教师应以此为契机,通过对照中西方文化,汲取不同的文化精髓。在基础英语教学中体现护理专业特色,读物可增补护理英语阅读如护理程序、护理诊断、临终护理等内容。涉外护理涉及的内容相当广泛,从理论知识到临床实践,每篇对话及文章均具有一定的人文内涵,教师应抓住所学课文的脉络和重点,尝试组织一些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课外活动。例如举办英语演讲比赛,排演英语话剧等,使护生了解国内外的文化差异,鼓励护生积极参与、畅所欲言。此外,从事护理教学的老师还可以组织学生体验医院护理实践,培养护生的社会责任感和职业认同感,充分挖掘涉外护理本身的人文内涵,渗透国内外护理行业发展的新内容特别是人文关怀,亲生体验文化差异,激发学生对护理行业的热爱之情,开阔护生视野,使接受双重文化熏陶的学生成为既了解人文知识,又极具创新精神的新时代人才。

3.设计情景,优化学习环境。在传统的英语教学中,教师所使用的手段只有“语言”和“文字”,常使学生感到枯燥、厌倦。但如果创设直观形象的情景教学能为学生形成一个形象逼真的场景和语言环境,很容易吸引学生的注意,使学生在轻松的学习氛围中潜移默化地提高自己的英语水平。因此,有计划、有目的地开展了丰富多彩的以培养英语交际能力和应用能力为核心的护理操作课外活动,要从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入手,打消其畏难情绪。依托学校团委,每周开展护理专业英语角活动,组织学生用英语自由交流和会话,锻炼学生说英语的胆量、能力和英语听力,让学生体会真实涉外交际场景;邀请护理专业教师主持专题与学生交流,体现课外师生自由沟通。并且定期举办护理英语技能比赛等,有助于提高学生英语水平、历练演讲和朗诵技巧,锻炼表现能力。每周周末在礼堂为学生播放原版英文电影。

4.结合中职教育专业特点,精心优化教材,建设课程体系。教材是实现教学目标的重要工具,也是加强课程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优化课程体系必然涉及到教材的更新,所以精心挑选适合学生的优秀教材或者选编护理英语教材极其重要。鉴于此,应由护理专业老师提供素材,英语教师参照教学大纲编写适合我校学生护理英语学习的校本教材,然后选择一部分班级试用。试用过程中结合专业课程的调整,随时增加或更新材料,同时积极采纳护理老师、医院方面的专家对教材的意见和建议,并对学生定期进行调查。在实践过程中,第一阶段,涉外护理英语的学习是建立在扎实的基础英语之上,要使学生无障碍通过初中与中职的过渡阶段可安排一些与初中衔接较好的综合英语课程,如:听力、日常对话、基本语法等;并穿插一些趣味性较强的内容。通过夯实基础,培养兴趣,使学生尽快适应中职教学模式。第二阶段,当学生对自己的专业有了比较充分的了解,对自己的发展方向有了较为准确的定位,老师可以帮助学生制定不同的学习目标,以便更好地激发中职学生学习英语的积极性与主动性。第三阶段,可适当引入一些较简单的医护英语词汇。慢慢地延伸到讲授专业知识,再到部分用英文授课、辅以中文解释,让学生跳一跳就能摘到果实,使学生能以更积极主动、热情地投入护理英语学习中去。第四阶段,为了增强医护英语的实用性,还应注重听说和写作能力的培养。如让学生练习书写护理报告、护理记录等。指导学生熟练掌握医务人员的日常会话,提高学生运用专业英语能力和语言沟通能力。

中职专业论文第7篇

学生毕业就业仍并不理想,当然还有很多其它的因素,但学生的专业如果学的扎实而又感兴趣,那将会给学生带来更多的就业和发展机会,这就要求我们专业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去思考,如何才能提高学生的专业兴趣和实践能力。如今专业教师应该具备“双师型”的特征,即能进行课堂教学,又能进行专业实践,然而教师的实践能力有的还只是限于书本上的一些项目实例,还是按照教材内容去设计教学过程的,其实现实中的问题中可能要比教材中的更复杂一些,这就要求我们最好有在企业实践的经历,能将企业中的实践情景和想法灌入到我们的课堂教学中去,将课堂教学与实践能力两者有机结合,互相渗透。

在课堂上强调以学生实践为主体,但最终效果也不是很明显,大部门学生的学习兴趣不能由内而发,学生一般来说也只能进行一些简单项目实践,不能把工作中所碰到的情况真实的反应在课堂教学中,这样的话学生的兴趣和能力也会受到影响,那么,如果专业教师有过企业锻炼的经历,就能将课堂模拟出一个工作情景,在情景中增强学生学习兴趣,提高教师的教学能力。例如学习网站建设首先要明白网站工作的一个整个流程,如果只是根据教材内容来设计就很难把一个问题具体化,教师也很难讲明白,学生也难理解,这时就可以将课堂中模拟成一个具体的工作环境,如:谁负责网站,谁负责域名,谁负责服务器等,在操作中理解相互之间的关系,掌握网站建设的流程。通过这样的课堂设计,学生的积极性能够提高,老师能够灵活引导学生进行操作,将书本的理论和实践相结合,从而也提高了教师的教学能力。

2提高专业教师实践能力

2.1专业与企业岗位相结合

企业的工作人员,同时自己不断学习相关专业知识并进行实践,最后掌握了企业网站的整个运行流程。在企业中,首先自己在角色上从教师变成了一名企业员工,熟悉企业文化,遵守企业制度,其次,学会了团队合作、共同进步,能跟随企业发展而自我充电和摸索。

2.2增强专业实践能力

企业只要进行一些网站的基本管理如编辑文章、处理图片,有的企业进行网站的模板设计和一些网站编程和数据库操作,其中有一次,在一个旅行社的暑期下企业锻炼中,从网站的域名、空间和整个网站的开发都是笔者和同事完成的,这些平时能在企业中碰到的问题都在这次锻炼中得到了解决,自己的实践能力也大大增强了。

2.3总结实践勇于创新

专业教师在企业锻炼中要学会碰到问题、解决问题、总结问题,让自己在问题中不断更新、不断完善自己的专业知识、最后能够用自己掌握的专业知识去解决企业的需求。就拿网站建设来说,它就要求专业教师能在网络、编程、数据库和网站制作方面能掌握一些基本知识,然后不断的深入学习、操作实践才能应对不同的需求,才会有自己的设计和创新。

3在实践中思考教学能力

中职专业论文第8篇

 

关键词:高职英语教学 文化导入 层级式教学。

 

对语言和文化之间关系的思考早已有之。考古学家、历史学家、文化学家、语言学家、哲学家等等都对语言和文化的关系做过多方面的研究和论证。正如美国人类学家Sapir指出的,语言不能脱离文化而存在。在我国,对语言和文化关系进行系统研究的第一位语言学家是罗常培先生。他在20世纪50年代初出版的《语言与文化》一书中,就从语言的语词手段和心理等角度阐述了语言和文化之间的密切关系。 

外语教师也较早地意识到了在外语学习中文化导入的特殊重要性。胡文仲先生主编的《跨文化交际与英语学习》一书,集中论述了外语界对外语教学中文化因素理论与实践的认识。在高职院校英语专业的教学过程当中,文化导入也日益成为了不可或缺的一个重要环节。但是纵观我国目前高职英语专业教学的现状,不难发现,教学过程中的文化导入仍然存在一些问题亟待解决。 

一、文化导入的重要性 

高职英语教学的核心是建立以实用为主、应用为目的的实用英语教学体系。在新《基本要求》中就明确地指出,高职英语专业的教学目标之一,就是培养学生一定的听说写译等能力,从而借助字典阅读和翻译有关英语业务资料,在涉外交际的业务活动中和日常活动中进行简单的口头和书面交流。该课程在加强英语语音基础和基本技能训练的同时,重视培养学生实际使用英语进行从事涉外交际活动的能力。在高职英语专业教学中,3S教学模式被广泛应用。该教学模式也是为培养学生的涉外交际能力这一最终目的而服务的。3S教学模式的主要内容是,英语教学应以社会需求为中心、以学生为中心、以“主题”为中心, 强调语言应用能力的培养。作为英语专业的学生,日后所从事的工作大多需要使用英语进行口头或书面交流。在交流过程中,文化因素成为了交流能否顺利进行的重要决定因素,因为一种语言的使用必然背后隐藏着文化意识的使用和交流,而非简单的词汇语法的正确使用。 

由此可见,在高职英语专业的教学过程中,无论教学内容、教学模式、教学目标都在为一个最终目标服务,即培养学生从事涉外跨文化交际活动的能力。同时在实践工作当中,作为掌握了英语和一定专业知识技能的专业应用型人才,高职院校的毕业生在工作岗位上,也许有熟练的专业技能和完善的交际能力,尤其是使用外语进行与专业相关的涉外交际活动。因此,在高职英语教学中,文化的导入就尤为重要。扎实的语言基本功为涉外交际的顺利进行打下基础,较强的跨文化交际能力为语言知识的施展提供了平台。 

二、文化导入的现状 

笔者通过分析各种实证及理论研究并结合自身教学经验,认为目前高职院校英语专业教学中文化导入过程所突显的问题主要分为以下几个方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