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优秀范文 会计相关论文

会计相关论文赏析八篇

时间:2022-07-26 18:22:38

会计相关论文

会计相关论文第1篇

一、计算机审计是会计电算化的产物

会计电算化对审计的影响,大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对审计线索的影响。实施了会计电算化,审计线索会发生很大的变化,传统的审计线索在电算化系统中中断甚至消失。在手工会计系统中,从原始凭证到记账凭证,由过账到财务报表的编制,每一步都有文字记录,都有经手人签字,审计线索十分清楚。审计人员进行审计时,可以根据需要进行顺查、逆查或抽查。但在会计电算化系统中,传统的账簿没有了,绝大部分的文字记录消失了,由存储会计信息的磁盘和磁带取而代之,因此,肉眼所见的线索减少。此外,从原始数据进入计算机,到财务报表的输出,这中间的全部会计处理集中由计算机按程序指令自动完成,传统的审计线索在这里中断甚至消失。传统的查账方法,对电算化的会计主体已不完全适用。为了能够有效地审计电算化的会计主体,在电算化会计系统的设计和开发时,必须注意审计的要求,使系统在处理时留下新的审计线索,以便审计人员在电算化条件下也能跟踪审计线索,顺利完成审计任务。

2.对审计内容的影响。在会计电算化的条件下,审计的经济监督职能并没有改变,但由于电算化的特点,审计的内容要发生相应的变化。在会计电算化信息系统中,由于会计事项由计算机按程序自动进行处理,诸如手工会计系统中因疏忽大意而引起的计算或过账错误的机会大大减少了。但如果会计电算化系统的应用程序出错或被人非法篡改,则计算机只会按给定的程序以同样错误的方式处理有关的会计事项,错误的结果将是不堪设想的。会计电算化系统也可能被神不知鬼不觉地嵌入非法的舞弊程序,不法分子可以利用这些舞弊程序大量吞没企业的财物。系统的处理是否合法合规,是否安全可靠,都与计算机系统的处理和控制功能有关。这是在传统的手工审计中所没有的。因此在会计电算化条件下,审计人员要花费较多的时间和精力来了解和审查计算机系统的功能,以证实其处理的合法性、正确性、完整性和安全性。另外,当一个会计电算化系统已经完成并投入使用后,要对它进行改进,这比在系统设计和开发阶段进行困难得多,代价也要昂贵得多。因此,除了要对投入使用后的电算化会计信息系统审计外,应提倡在电算化系统的设计和开发阶段,审计人员要对系统进行事前和事中审计。

3.对审计技术方法的影响。实现会计电算化以后,会计电算化信息系统与传统手工会计系统相比,在许多方面发生变化,必须采用新的审计技术方法才能适应这种变化。例如,传统的记账方法是每登记一笔账,便可以从账上看到相应一笔记录,而电子计算机却不能每登记一笔记录就打印一笔记录,供工作人员阅读,一般是经过一个阶段,于一个月或一句打印一次。平时,记录输入到计算机以后,在尚未打印以前,若想看这些记录,只能凭借机器阅读,倘若想同时在几笔记录中对照查看,则很难做到。这样一来,审查取证的方法,对证据进行检验和审核的方法必须相应的改变。又如,传统的手工记账一般可以从字迹上辨认出登记人,从而明确责任,但是计算机只能提供统一模式的输出资料。没有记录人的笔迹,无法从记录上辨认登记人,这可以使在电算化的记录中建立、更新、消除一切资料而不留半点痕迹,就需要审计人员对会计电算化部门的内部管理制度、职责的划分情况进行审查和评价。

4.对审计作业手段的影响。在手工会计系统的情况下,审计人员进行审计,一般都是手工操作。但是,在会计电算化信息系统的情况下,审计人员如果仍用手工操作的方式来进行审计,是很难达到其审计目标的。因此,审计人员的作业手段也应由手工操作向电子计算机转变,即审计人员应掌握电子计算机知识及其应用技术,把电子计算机当作一种提高审计质量和效率的有力工具来使用。

5.对审计人员的影响。实现会计电算化后,由于会计电算化信息系统的环境比手工会计系统更为复杂,审计对象也更多更复杂,审计人员只依靠原有的知识和技能是无法胜任对会计电算化信息系统的审计工作的。因此,设计人员除了要具有丰富的财务会计、审计等方面的知识和技能,熟悉有关的政策、法令依据以及其它的审计依据外,还应掌握一定的电子计算机知识和应用技术。此外,在审计组织中,还应培养一批计算机审计的系统开发人员,从事设计和开发审计应用软件的工作,建立自己的计算机审计系统。

6.对审计标准和准则的影响。各国的审计界在以往的审计工作中已经建立了一系列的审计标准和准则,如审计人员标准、现场作业标准、审计报告标准、职业道德规范等等。实现会计电算化以后,由于审计对象和审计线索发生了重大变化,审计的技术和手段也相应地发生了变化,显然,应在原有的审计标准和准则的基础上,建立一系列与新情况相适应的新的审计标准和准则,如计算机审计人员培训会计电算化信息系统开发的审计准则、内部控制审计准则、审计应用软件标准等。否则,无法适应新形势的需要。

由此可见,会计电算化的应用必然影响审计工作。会计电算化给审计提出了许多新问题和新要求,传统的手工审计已不能适应电算化的新情况和新要求。因此,开展计算机审计势在必行。

二、计算机审计对会计电算化发展所起到的积极作用

由于我国大部分审计人员对计算机会计系统并不太熟悉,也没有一套完整的计算机审计准则,大部分地区的审计工作仍停留在绕过计算机审计阶段。因此,很多问题不易发现,计算机犯罪案件也有所增加,这种现状妨碍了我国会计电算化事业的健康发展。计算机审计准则的制定和计算机审计的开展将会对会计电算化的发展产生积极的作用。其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保护会计电算化环境的安全性。计算机审计要根据计算机审计准则,通过各种有效的方法和程序,对会计电算化环境中的计算机硬件和财会软件进行审计,即对其安全、可靠、稳定、合法、管理等方面进行审计。这样一来,通过计算机审计可以揭露问题,为被审计单位提出安全方面的建议,保证会计电算化环境的安全性。

会计相关论文第2篇

一、高职院校内部审计的含义

高职院校内部审计是内部审计机构和人员独立监督和评价本校及其所属二级单位的财政收支、财务收支、经济活动的真实、合法和效益的行为,以促进加强管理和实现学校的目标。

二、发展现状分析

1990年5月3日,国家教委了《教育系统内部审计工作规定》,对教育审计的地位和作用,机构设置和人员的配备,审计的范围和权限,审计工作的程序以及法律责任等作了明确的具体规定。大部分高职院校已经单独或与其他部门合设了内部审计机构,配备了专职或兼职的审计人员。同时,我们也应该意识到,高职院校内部审计尚处在发展的初级阶段,还存在着认识片面、地位不高、独立性不强、资源配备不足,人员素质参差不齐等一系列问题。

(一) 认识片面

人们对内部审计的认识很片面,并且认为内部审计就是单纯的监督,事实上,内部审计正逐步向管理审计、绩效审计发展,内部审计在进行经济监督的基础上,开展鉴证业务,参与管理、提供服务,融监督、服务于管理之中,协助各级领导监管受托经济责任,全面有效履行并实现改善内部管理、加强风险管理和内部控制,实现提高管理效率和办学效益的组织目标。其既是监督,同时也向服务对象提供服务,属于单位内部的一项管理措施。

(二)地位不高,独立性不强

独立性是内部审计的灵魂,是内部审计保持客观、公正的前提条件。独立性分为机构上的独立和审计人员的独立。

从笔者多年在高职院从事财务、审计、教学工作中了解到,只有一小部分高职院校设置了独立的内部审计机构,大部分是与与纪委、监察机构合署办公——一套人马,三块牌子,另有极少数高职院校是与财务部门合署。从领导体制来看,只有小部分学校的内部审计机构是由法人代表——院长直接主管,绝大部分高职院校的内部审计机构是由副院长、副书记或纪委书记等其他领导主管,因此,使得内部审计机构地位不高,审计人员的独立性势必受到影响。

(三)资源配备不足,人员素质参差不齐

此处的资源是指内部审计人员数量、质量和经费及其他办公条件方面的配备情况。笔者凭借在高职院校从事内部审计工作的有利条件,于2011年10月随机选取了87位湖南省内高职院校的领导及内审工作人员对高职院校内部审计资源配置情况作了问卷调查,统计结果如下表1.

在上述表1中,反映出专职审计人员的整体素质以及人员数量方面不能完全适应工作需要:

(四)方法陈旧,发展层次低

采用先进的审计技术、方法,能够对大量的数据进行快速计算和分析,大大提高内部审计的工作效率,能够将事前、事中与事后审计相结合。而在表1中 ,只有4.6%的被调查者选择了“是”(使用了计算机审计软件),这说明湖南省高职院校内部审计基本停留在手工审计阶段,很少采用现代化的计算机审计技术。因此,影响了审计工作效率和质量,需要改进内部审计技术和方法。

另外,高职院校目前内部审计所处的发展阶段普遍较低,仍是以传统的财务审计和基建维修类审计为主,缺少较高层次的绩效审计和鉴证服务等管理审计,说明高职院校内部审计工作范围窄、层次低,需要拓展审计范围,逐渐向现代管理审计转型。

三、改进湖南省高职院校内部审计工作的建议

(一)领导重视,构建良好的内部工作环境

近年来,高职院校普遍面临生源下降、归还新校区债务、提高教师待遇等财务压力,经费异常紧张,但是,由于缺乏有效的约束机制,内部审计功能弱化,高职院校资金浪费与紧张并存,公用经费浪费严重,长明灯、长流水屡见不鲜,二级单位创收缺乏控制,大吃大喝,甚至在采购商品和服务或基本建设、修缮过程中接受商业贿赂。在此背景下,加强内部审计工作,提高管理水平,防止和扼制腐败现象的发生,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益,花最少的钱办更多的事,不失为一条最简便易行、节约资金的快捷通道,同时还可以促进廉政建设。因此,高职院校领导应打破传统思想的禁锢,从思想上切实加强对内部审计的重视,提高内部审计的地位、加大审计资源的投入,配备与工作发展相适应的审计人员队伍,为内部审计的顺利发展创造良好的条件。

(二)改善内部审计机构管理体制和领导体制

建立健全的内部审计机构,是审计工作顺利开展,逐步完善内部审计制度的组织保障。虽然,为了提高内部审计的独立性,目前很多规模较大的本科院校已在尝试建立由总审计师、外部审计师、独立审计委员组成的审计委员会,审计委员会直接对校长负责,审计机构由审计委员会直接领导。这样,自然大大提高了内部审计机构的独立性。但根据目前高职院校的发展规模(大部分学校学生人数在一万人以下,教师人数在500至1000人之间)及内部审计工作实际情况,尚没有条件也没有必要建立审计委员会。因此,根据高职院校的实际情况,建议逐步建立独立的内部审计机构,并由单位主要负责人——院长直接领导,在现有条件下最大限度地提高内部审计的地位和独立性,为内部审计人员客观、公正地开展工作、大胆地揭示问题营造良好的环境。

(三)积极探索内部审计转型

在高职院校经济活动逐步走向市场机制的转型时期,高职院校内部审计工作肩负着更加重要的责任和使命,处于由传统审计向现代审计加快发展的重要转型期。传统的高职院校内部审计已不适应事业发展的需要,离现代审计也有较大的差距,因此有必要更新观念,进行以下几方面的转变。在审计理念上,要对内部审计是检查系统的认识向控制系统的认识转变;在审计职能上,由单纯的监督向监督与服务并重转变;在审计目标上,以查错纠弊为主向以监督和评价内部控制能力为主转变;

在审计内容上,由财务收支向业务领域和信息系统拓展,全方位、系统式覆盖;在审计方式上,由以结果导向为主向与过程导向并重转变,由事后监督为主向与事前、事中全过程监督并重转变;在审计手段上,由手工操作为主向利用计算机和信息技术为主转变。

(四)加强宣传,促进观念转变

会计相关论文第3篇

 

综合性大学的会计专业以培养应用创新型会计通用人才为目标,旨在向社会培育德才兼备的高级会计技术人才。会计专业学生的毕业论文质量合格与否,关系到学校培养目标能否完成、社会经济部门效益能否提高。本文通过对江苏省综合性高校会计专业本科毕业论文工作的调查研究,对会计专业本科毕业论文工作的现状、存在的主要问题进行探讨,并提出相应的解决对策。

 

一、综合性大学会计专业本科毕业论文教学现状分析

 

根据调查显示,江苏省具有会计专业学位点的综合性高校培养方案中,都有独立设置的毕业论文实践环节,且时间安排都在最后一个学年,持续时间都在10周左右。各高校都有较规范的毕业论文工作条例,均规定了毕业论文的组织和管理,指导教师的职责和任务,答辩的要求、程序及论文评分标准等,明确了选题、开题、中期检查、初稿、定稿等各阶段的截止时间,并且全部工作都要求在毕业设计系统中完成。各会计专业学位点都有毕业论文选题指南和写作规范,对相关附件也都有相对应的写作指引或参考模板。特别要指出的是,由于经管类研究问题和研究内容具有较强的时效性,各会计专业学位点每年都会根据形势发展设计出适应当前经济环境的会计专业本科毕业论文选题。

 

会计专业本科毕业论文各项工作有条不紊的进行,包括指导教师和学生基本在第7学期末商议确定选题,学生根据选题查阅相关国内外文献资料,然后按照时间进度完成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外文翻译、调查报告和论文初稿,再根据指导教师意见对论文初稿进行反复多次修改,最终定稿。

 

然而在整个毕业论文工作期间,还是存在不少问题,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

 

1.选题难定。由于会计学以公认会计准则为基础,对日常经济业务的会计处理既有规定的账目也有规范的核算方法,只有涉及会计政策选择、会计估计变更等事项时有一定的选择权。这样一来,如果对于日常经济业务进行会计研究,难免落入教科书的窠臼;而对特殊经济业务的会计问题进行研究,也只能对规定的几种处理方法进行比较,缺乏实际意义。

 

对目前会计准则中的具体准则展开理论研究,探讨其不足和如何改进,以及对经济中出现的新事物提出有建设性的想法,都是不错的研究方向,但对缺乏研究工作基础的本科生来讲却是不小的挑战,对综合性院校的会计专业学生就更难,因为其教育模式并不偏重于理论分析,而是融入一定数理分析和计算技术的应用创新模式。

 

上述原因造成会计方向的选题范围过小,而会计专业作为热门专业,其学生人数又众多,因而只有将相关或相近研究论题都纳入选题范围才能满足选题需求。相关论题包括内部控制、风险评估等审计方向,财务危机、财务绩效等财务方向;相近论题包括税收、国有资产管理等财政方向,公司战略、公司治理等企业管理方向,高管薪酬等人力资源管理方向。对于相近方向的选题往往要求必须结合财务会计专业的相关知识,以财务会计理论和方法为主,导致题目设计的难度增大。

 

2.研究框架和研究方法难执行。确定选题后,一般要求学生通过查阅大量文献资料设计出研究框架,再由指导教师审核把关。一般来讲,选题可分为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两大类,其中定性分析主要做案例研究,而定量分析则主要做实证研究。案例研究强调解决实际问题,为研究主线,而实证研究强调归纳和演绎,从样本推知整体,从宏观分析微观。

 

数理基础较好的学生往往会选择实证研究的选题,但在随后的研究工作中却发现并不简单,如数据难找、模型难懂难建、数据处理和分析困难等。那些不愿跟数据和模型打交道的学生,后来发现案例分析也不那么容易,最常见的问题是:不少学生不能正确区分“现状和问题”及“问题和原因”,提出的建议不能有效的解决问题。对于写作过程中面临的种种困难,多数学生会自行改变开题时设计的方案,任意删减,造成框架不合理,逻辑不严谨。

 

3.写作不规范。教育部门要求本科论文重复率一般在25%~30%之间。对于定性分析论文来讲,由于规范分析和文献分析方法的运用,导致文字叙述占大量篇幅,且多数是参考他人的研究成果,而为了降低重复率,学生往往将原本科学规范的学术语言替换成大白话,甚至出现语句不通、前后矛盾的情况。而对于定量分析论文来讲,由于其包含一定量的数据、模型和处理分析,相比定性分析论文而言,修改任务较少,但仍有降低重复率的压力,因此学生常常会在字数达标的前提下,大量删减理论部分,造成理论基础研究薄弱,对实证分析的支撑不够。

 

二、综合性大学会计专业本科毕业论文教学问题的成因

 

1.专业特点的原因。与其他专业相比,会计专业相关论题往往比较敏感,会计数据也会涉及到商业机密(主要涉及非上市企业或敏感信息)。以上市公司作为样本或案例的,只能针对公开数据(如财务报告、公告等)进行分析,未公开的数据则因无法获取而无从分析;以非上市企业或行政事业单位为研究对象的,即使通过一定渠道拿到部分资料,也往往因数据不全而无法分析。上述情况导致有些好的选题被迫放弃,造成会计选题范围小、选题难。

 

2.课程设置和时间安排不当。综合性大学会计专业本科课程设置方面的主要问题有:一是文献检索、图书情报学等通识教育平台课程,要么设置为选修,要么根本未出现在培养方案中;二是常用统计软件、财经论文写作、专业英语、上市公司财务报告阅读等课程设置为选修。由于有些高校对于选修课程规定选课人数的上限,没有选修过相关课程的学生,对文献检索工具不熟悉、专业知识不扎实,在论文写作第一个环节——查阅文献时就遭遇了困难,继而会产生撰写论文的自信心不足,严重制约了论文的写作质量。

 

毕业论文工作一般都安排在最后一个学期,而这个学期是学生考研复试、找工作面试的高峰时期,很难保证论文写作投入的时间和精力,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论文的写作质量。

 

3.指导教师和学生方面的原因。近年来由于社会需求增大,非财经类院校也普遍开设会计学本科专业并大量招生,而师资力量却并未成比例增加。指导教师毕业论文指导工作量加大,与学生沟通交流次数减少,导师对学生论文质量跟踪不到位。从学生方面来看,由于社会经济快速发展,当代大学生生活条件优越,吃苦耐劳的品质相对匮乏,加上对毕业论文不够重视,认为学校不会在最后关卡亮红灯,从思想上放松了对毕业论文质量的要求。

 

三、综合性大学会计专业本科毕业论文教学改革建议

 

1.开展科研技能训练。综合性高校应积极促进会计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和教学方法的创新,鼓励和支持会计专业学生尽早参与科学研究和社会实践等创新活动,提高会计专业学生的创新创业精神和实践能力。有些高校要求大学生必须修满一定的创新学分才能毕业,并通过开设多项技能培训项目,如数学建模竞赛、模拟股市大赛、大学生科研立项、大学生实践创新训练计划项目等,既帮助学生修完了创新学分,也培养了学生的初步科研能力和实践创新能力,为最后学年毕业论文的撰写打下了较坚实的基础。

 

除了开展上述各种形式的创新创业活动以外,综合性高校会计专业还应在二、三年级开设相关课程,如文献检索、科技论文写作、抽样调查、数学建模、社会统计分析等,帮助学生熟悉并掌握数字文献资料检索的工具、建模、调查问卷的设计、统计软件的使用等科研工作所必须的知识;此外,应鼓励会计专业学生积极参与指导教师或其他教师的科研项目,训练学生对数据、文献等研究资料的收集、处理和分析的能力。

 

2.适当调整毕业论文撰写时间。本文通过大量的走访调查发现,绝大多数师生认为选题应在大三下学期确定,毕业论文工作应放在第四学年第一学期。但这一时期大部分高校都开设有较多的专业课程,给毕业论文工作的开展带来不便。建议对教学大纲进行调整,适当降低对总学分的要求或适当压缩非核心课程或其他实践环节的授课学时,减轻学生最后一学年的上课压力,既给学生考研、就业留出空间,又能保证学生在毕业论文上的时间投入。

 

3.严把论文质量关。在师资力量不足的情况下,学校可适当提高指导教师指导经费,并增大核算工作量,以提高指导教师的工作积极性。指导教师应按照各个阶段的规定时间节点,督促学生完成各项任务。对于科研能力欠缺或专业基础不牢的学生,给予更多的关照,告之外文文献的常用数据库、上市公司数据获取的主要网站、案例分析资料的获得途径,并且对数据的真实性、模型的可靠性、结论的可信度严格把关。经常召集学生开会研讨,及时了解学生论文写作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并给出指导意见。

 

总之,综合性高校会计专业本科毕业论文存在论题难定、研究框架和研究方法执行不力、写作不规范等问题,这些问题的形成从学校方面来讲,应全方位的规划毕业论文的指导工作,缓解毕业论文的各种矛盾,减轻毕业生负担;从教师方面来讲,应提高毕业论文教学技能和方法,以责任心和爱心对毕业论文全程跟踪指导,严把论文质量关;从学生方面来讲,应加强对毕业论文重要性的认识,充分发挥自身在毕业论文中的主导作用;从社会方面来讲,应对大学生素质教育有一定的认识,积极配合各项工作,减轻毕业生论文工作的外界压力。

会计相关论文第4篇

「关键词 大会计学 形成与发展 内容与范围 理论体系 发展趋势

一、“大会计学”从何而来(一)“大会计学”的提出

这里提出的“大会计”,不是“大财务”与“大会计”之争的“大会计”,而是另有所指的“大会计”。在实务界和理论界,我们常常听到有关“大农业”、“大流通”和“大交通”等等之说,之所以言之为“大”,主要是反映在客观事物发展到一定阶段后,相对于原有之物要大。在科学界,早期有人把科学只限于自然科学,后来才有“大科学”之说,科学不仅包括自然科学,还包括社会科学,人们认识之后,再不提“大科学”,也知道科学的内涵就包括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可见,言之为“大”,是对客观事物发展到一定阶段的认识。

会计科学是否在扩大,这不是什么人主观想出来的,而是有其客观必然性,是会计环境发展变化的需要,是会计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反映。对于这一问题,笔者思考已久,并先后多次表达了这一观点:1996年发表《论建立会计科学学》一文(《财会月刊》1996年第9期),在文中孕育了“大会计学”的思想 .1997年发表《“大会计科学”在形成》一文(《现代会计》1997年第2期),正式提出了“大会计科学”(即“大会计学”)的概念,并在文中探讨了以下几个问题:历史发展对会计科学的要求;会计科学在发生变化:“大会计科学”的学科体系:“大会计科学”推动会计事业的发展等。此后,又发表了《试探“大会计科学”》一文(台湾《管理会计》1997年第40期),在文中探讨了以下几个问题:“大会计科学”在形成:“大会计科学”的结构:“大会计科学”的特点;建设“大会计科学”等。有关“大会计学”论文的发表,引起了会计学术界的关注,《“大会计科学”在形成》一文,还获得中国会计学会1998年会计学优秀论文三等奖。

“大会计学”观点的提出并得到会计界一些人士的关注和认同,这表明会计学在发展。“大会计学”之“大”,是表明会计学发展到一定阶段,会计领域在扩大,会计深度在加强,会计学的内容和性质在发生变化。有人担心,我们提出“大会计学”,而国外还没有提“大会计学”,在理论上是否能站得住。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标准,让实践来检验“大会计学”是否能站得住。当然,有关大会计学的一系列问题,都需要进一步探讨。

(二)“大会计学”形成的基础

“大会计学”的提出,不是凭空想出来的,而是有其形成的基础,它是会计环境变迁的结果,会计环境决定着会计的发展和变化,从而也决定着会计学的发展与变化。

1.会计所处的环境随着社会的发展变化而变化。20世纪中期以来,会计发展的环境变化主要体现在以下五个方面:(1)经济全球化所导致的新经济时代。20世纪70年代以来,一种新型的经济即主要取决于智力资源的新经济正在逐渐发展。新经济即知识经济,知识经济以智力资源为依托,使智力资源成为第一要素。知识经济的发展,源于两种动力:一是知识成为第一生产要素,以智力资源为依托(基础),知识成为最主要的生产要素,通过知识智力对自然资源进行科学、合理、综合、集约的配置,并开发富有的自然资源,有了知识,就可以有资本,就能创造价值;二是世界经济全球化,以知识为主要经济资源的知识经济成为全球性的经济活动,促进世界经济一体化,同时区域性经济将继续发展。(2)不断创新的高科技环境。20世纪30年代以来,世界处于技术综合创新的高技术时代。科学技术发展的速度和规模,发挥的作用和影响,是历史上前所未有的。当代科学技术发展的特点是:发展速度快,发展速度呈现指数增长的趋势;综合性,科学技术的发展,使之科学技术化和技术科学化,并与社会科学相结合;成为知识经济建立的基础,知识经济以高技术为核心,用高技术发展产业;信息社会化,信息技术成为知识经济的支柱,信息产业是知识经济的主要产业、居主导地位;高效益,“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科学技术已成为现代经济发展中最主要的驱动力。(3)以人为本的文化环境。文化是人类社会的一种非常重要的现象。文化一般包括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两大类,而我们通常所称的文化是指精神文化,文化的最重要内容是企业文化。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是加强企业文化建设。文化建设要以人为本,要加强精神文明建设,要重视人的政治思想工作,要强调社会主义道德教育,其目的是提高全民族的素(4)依法治理的法律环境。市场经济是法制经济,要建立比较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需要加强立法,建立和完善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法律体系。在进入wto的条件下,法律环境发生了重大变化,它不仅包括中国的各种法律和法规,还要包括wto的各种运行规则,以及其他各种有关的国际通行规则、主要发达国家的各种规则。(5)实行信息化的管理环境。信息化是当今世界发展的大趋势。信息化包括信息的生产和应用两大方面。信息化不仅要建设和经营信息基础设施,而且还要促使企业和事业单位、政府和公共管理部门在业务与管理两个方面广泛运用信息。国民经济信息化要求企业信息化,企业信息化相应要求管理信息化。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特别是20世纪50年代后期以及90年代推行信息化以来,经济管理已从科学管理推进到现代管理时期,它的特点是实施系统管理、战略管理、无形资产管理、内部管理、信息管理、人本管理和知识管理等。加强现代企业管理需要实行管理信息化。

2.客观环境的变化直接影响大会计学的发展。在客观环境的影响下,会计的范围在扩大。会计学“大”的领域,反映了会计历史的发展过程。会计领域是指会计的范围。这里的会计,要比传统上仅指会计工作的范围要大的多,会计工作是其基础,此外,还包括其他内容。也就是说以会计工作为基础的内容在扩大:(1)会计工作本身的内容在扩大,如企业一业为主、多种经营,多种经营的内容使会计工作的内容在扩大,企业产品经营为主发展为资本经营,其他资本经营的内容使会计工作的内容在扩大,企业经营形式从厂店经营发展到网上经营,网上经营使会计工作的内容在扩大;(2)与会计工作相关的内容在扩大,为适应发展知识经济和高科技促进会计工作发展的需要,相应要运用创新金融工具,建立和健全会计规范体系,与统计核算、业务核算一体化的加强,与业务管理相结合的发展,培养高素质的会计人才等,也使会计工作的内容在扩大。

3.会计的范围不仅是从表面形式上看范围扩大了,而从其内在的质量上分析也是提高了。这主要表现在:联系在扩大,会计领域范围的扩大是一个过程,随着会计环境的变化而逐渐扩大,在其扩大过程中,会计对外联系是日益密切,相互联系在扩大,形成了会计对外的千丝万缕的关系;作用在扩大,随着会计对外联系的扩大,相伴而使其影响作用在扩大,在会计系统内部,在加强会计核算职能的同时,日益重视和强化会计监督职能和拓宽其他职能。客观环境的需要才产生“大会计”并发展“大会计”。

(三)“大会计学”的形成

会计环境变化使会计范围在扩大。在这种趋势的影响下,人们冲破了长期以来思想上的禁锢,从固守会计的“纯洁性”,即所谓“纯会计”——记账、算账、报账才是会计的老传统观念解放出来,向会计管理领域扩展,向与会计相关的领域扩展,大大丰富了会计的内容。随着会计环境的变化,“大会计学”的形成也经历了一个发展过程:

1.会计学科发展的初期阶段(1949——1978年)。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标志着建立社会主义会计学的开始。在国民经济恢复时期(1949—1952年)和国民经济发展第一个五年计划时期(1953—1957),从总体讲,是要在旧中国半封建、半殖民地经济的基础上,建立社会主义经济体制并统一国家的财政经济工作。与此相适应,我国政府有关部门对会计工作的管理即依据革命根据地会计工作的经验,同时借鉴苏联社会主义建设中会计工作的模式。1958年至1965年间,是我国会计工作从挫折中得到恢复的时期。1966年开始的“”,使会计工作遭到空前的破坏。在“”期间,会计学的建设受到全面破坏。

2.会计学科发展的繁荣阶段(20世纪80——90年代)。1978年12月,中国共产党的第十一届三中全会,做出了把工作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的战略决策,与此相适应,会计工作开始进行改革。在这一时期,由于经济体制改革、会计改革、对外开放、引进国际会计、会计制度建设和会计教育事业的发展,国民经济高速发展、科学技术进步和加强经济管理,也使得我国的会计理论建设出现了空前繁荣的景象:原有的会计学科得到更新、充实和发展,如《会计学原理》、《财务会计》、《成本会计》、《财务管理》等;引进的会计学科得到全面运用,如《管理会计》、《税务会计》、《实证会计》、《环境会计》等;新兴学科得以建立和得到社会的认可,如《决策会计》、《经济责任会计》、《会计法学》、《会计组织学》等;一批新的会计学科深入探索和逐步建立,如《会计哲学》、《会计逻辑学》、《会计文化学》、《会计行为学》、《会计心理学》、《会计伦理学》、《会计公关学》、《会计实验学》、《会计方法学》、《会计教育学》等等。各种会计学科建设,体现出以下几个方面的显著特点:一是综合研究,即对某些同类性质的会计学科,或全部会计学科的基本问题进行探讨;二是专门探讨,即对某些专门的或特殊的问题进行研究;三是边缘性质,即对其他现代科学与会计学的结合进行探讨。中国会计实践特别是会计改革20多年的实践证明,会计“纯”科学已被突破。它主要表现在会计不仅是对经济活动要核算而且要对经济活动进行管理(最起码的是要进行会计监督)。这并不是某些人的主观臆断,而是会计环境发生变化客观存在的需要。

3.对大会计学综合研究的基础成果。在20世纪80年代、90年代各种会计学科蓬勃发展的同时,对各种会计学科的综合研究也在进行和发展,与之相应出版了一批综合性的著作和工具书。在这一时期,出版的综合性会计工具书主要有:王亘坚、岳曙耕主编《财会知识手册》(天津科技出版社,1983年);杨纪琬主编《中国现代会计手册》(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1988年);沈云主编《实用会计手册》(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1990年);王文元主编《新编会计大辞典》(辽宁人民出版社,1990年);杨纪琬、娄尔行主编《经济大辞典——会计卷》(上海辞书出版社,1991年);成圣树主编《会计审计大辞典》(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1991年);侯文铿主编《会计辞海》(辽宁人民出版社,1991年);葛家澍等主编《中国财会大辞典》(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3年);于玉林主编《现代会计百科辞典》(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4年);等等。这些综合性工具书的显著特点,是对会计理论的综合研究,将会计理论分成各种类别或各种学科进行探讨,这实质上就是将各种分散的会计学科进行综合性的研究,探讨会计学发展的规律。对大会计学的研究,在认识上首先遇到的一个问题是什么是会计?是否有大会计? 在会计界,有些人始终存在一种认识,总以为会计就是“算”,不外是记账、算账和报账,会计人员只是记账的形象长年萦绕在脑海。社会上有人也这样认为。在历史上,曾有过这种认识。但在历史上也有另外的认识。马克思曾说:“过程越是按社会的规模进行,越是失去纯粹个人的性质,作为对过程的控制和观念总结的簿记就越是必要”。这里,马克思指出会计不仅要算(作为对过程的“观念总结”)而且要管(“作为对过程的控制”)。这种早就对会计“纯”科学认识的突破,值得我们后人深思。中国会计实践特别是会计改革20多年的实践,以及反映会计改革成就的已出版的各种会计书籍证明,会计“纯”科学已被突破。会计“纯”科学的突破,主要表现在会计不仅是对经济活动要核算,而且要对经济活动进行管理。事实上,从会计学的发展历史来分析,一些发达国家会计学的发展也在突破“纯”会计学的限界。

4.21世纪大会计学的发展。21世纪,是知识经济的时代,是科学技术迅猛发展的时代,高技术成为知识经济的核心,人的智慧将成为发展知识经济的依托,新世纪将经历一场影响深远的知识大革命。在新世纪的条件下,大会计学将会得到进一步发展,一方面是各种会计学科的丰富、完善和新学科的出现,另一方面是大会计学会有更多人士的关注和有组织的系统研究。2002年5月,《大会计学概论》的出版发行,被认为是大会计学形成的标志 .可以说,21世纪是大会计学的新起点,会计科学将在这个新的起点上向前迅跑!

二、“大会计学”“大”在何处

会计环境的变化,促进会计学的领域在扩大,会计学反映的内容比原来的要大,但其范围空间应当有多大,需要加以专门研究。

(一)“大会计学”“大”的界定

会计学“大”的范围,即会计领域,反映了如上所述“大会计学”的历史发展过程。这里的会计领域,要比传统上仅指会计工作的范围要大的多,会计工作是其基础,此外,还包括其他内容。也就是以会计工作为基础的内容在扩大,一是会计工作本身的内容在扩大,如企业一业为主、多种经营,多种经营的内容使会计工作的内容在扩大,企业产品经营为主发展为资本经营,其他资本经营内容使会计工作的内容在扩大,企业经营形式从厂店经营发展到网上经营,网上经营使会计工作的内容在扩大;二是与会计工作相关的内容在扩大,为适应发展知识经济和高科技促进会计工作发展的需要,相应要运用创新金融工具,建立和健全会计规范体系,与统计核算、业务核算一体化的加强,与业务管理相结合的发展,培养高素质的会计人才等,使会计工作的内容在扩大。

对会计领域“大”的界定。有人可能会有疑问,与会计工作相关的内容在扩大,在企业没有一项工作不与会计工作相关,岂不都成为会计工作的内容,如企业材料采购、商品采购与会计工作相关,购进设备、引进技术与会计工作相关。诚然,企业的各项工作,凡涉及资金的,都与会计工作相关,相关的内容不都是会计工作的内容,这就需要对会计领域的“大”给予界定。凡属“大”的内容,要把握以下几点:(1)是能以货币计量的工作,在企业发生的各种经济业务。即凡是能以货币计量的,都是与会计工作相关的,不能以货币计量的,不属于会计工作范围。(2)是能引起资金发生变化的工作。即企业发生的经济业务,凡是引起库存现金或银行存款的增加或减少,都是与会计工作相关的,不引起资金发生变化,既或是能以货币计量,也不属于会计工作。(3)是有关会计人员的涉及工作内容的工作。会计人员是做好会计工作的关键,而会计人员的素质又是至关重要,与此相关要重视对会计人员的教育,提高会计人员的政治思想素质和文化专业素质,以做好会计工作。(4)是有关会计机构的工作。会计机构是做好会计工作的组织保证,通过会计机构组织会计人员工作,协调内部各职能部门工作,正确处理与外部各方面的关系,完成会计工作任务。会计领域的“大”,“大”在其范围大。这比原来的只以会计核算(记账、算账、报账)为会计的范围要大得多,进而比以会计核算、会计管理为会计的范围又要大得多。

从对会计领域“大”的界定可以看出,有几种认识是对会计领域的误解:一是以为会计工作只是集中在企业财务部(财务科、财务处)的工作才是会计工作,而实行分层核算与管理的在其他层次的会计工作不是会计工作,实际上这些都是会计工作,只是实行的集中与分级核算管理相结合的形式。二是以为会计领域只是企业事业单位的会计工作,而与此相关的对会计工作的事务管理工作,为会计工作服务的会计市场,以会计工作为基础的会计研究工作,为会计事业发展培养人才的会计教育工作等不属于会计领域,实际上这些工作都是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浑然一体的工作。

(二)“大会计学”“大”的范围

以上分析表明,会计领域“大”的范围,应当包括会计工作、会计市场、会计研究、会计思想和会计教育等不同方面,其具体内容如下:

1.会计工作。在会计实际工作中,把各种具体工作都叫做会计工作,或叫做财务工作、财务会计工作;在会计研究工作中,有时把会计核算叫做会计工作,把财务管理叫做财务工作。会计工作是会计机构、会计人员,为完成一定的任务,采用相应的方法,对客观事物进行实践的活动。会计工作的范围有多大,包括哪些内容?

会计工作的范围,按照工作单位的性质不同,包括企业会计工作、事业单位会计工作、行政单位会计工作和其他单位会计工作。企业单位会计工作,如工业企业、农业企业、商业企业、交通运输企业、金融企业等的会计工作。事业单位会计工作,如文化、教育、体育、卫生等事业单位的会计工作。行政单位会计工作,如国家各级行政机关、政党组织等的会计工作。其他单位会计工作,如社会群众团体等的会计工作。

会计工作的内容,还有不同的看法。有的把会计工作等同为会计核算工作,认为会计工作就是写写算算的工作,不包括管理方面的工作。从一定会计总体出发,会计工作的内容,按其性质不同,包括会计核算工作、会计管理(或财务管理)工作和会计事务管理工作。把会计工作等同为会计核算工作,是不全面的。会计工作按其内容不同,应当包括会计核算工作、会计管理(财务管理)工作和会计事务管理工作三个方面。

2.会计市场。为适应开展会计工作的需要,要建立、健全和完善社会审计和咨询、服务体系。统一社会审计体系,加强注册会计师队伍的建设,改革会计师事务所的管理体制,培养和发展会计咨询、服务市场,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调节体制和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需要。

在会计市场中,中介机构起着重要的作用。目前,中国的中介服务行业已成为政府管理社会事务的重要手段之一,在维护经济秩序、促进经济发展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被喻为企业管理行为的评价者、企业财务状况的鉴证者、投资人权益的维护者、资本流动的引导者和社会经济活动的监督者。据统计,全国大约有90万个不同类型的社会中介组织。过去很多由政府完成的职能开始向这些社会中介组织转移。其中经济类的社会中介组织大体可分为三大类:第一类是行业自主类,主要包括各种行业协会、同业公会和商会等;第二类是经济鉴证类,主要包括律师事务所、会计师事务所、税务事务所、公证事务所、资产评估事务所、质量检验所和计量中心等;第三类是咨询服务类,主要包括各种咨询公司、服务中心、职业介绍所、产权交易中心、投资公司、证券公司、保险公司、租赁公司、经纪人公司和广告公司等。

会计市场是一个体系,包括会计师事务所(含审计事务所)、资产评估事务所、会计公司、会计咨询公司、财务公司和人才招聘等。随着经济全球一体化和加入wto,我国将有计划地逐步开放会计市场。

3.会计研究。会计研究是会计人员运用一定的研究方法,探讨会计工作规律和会计历史发展规律的过程。会计研究是一个过程,这个过程可能是长期的,也可能是短期的。在会计研究过程中,研究的主体是会计人员,包括实际会计工作者、会计研究人员和会计教学人员,其中主要是会计研究人员。进行会计研究的人员要熟悉和掌握会计研究方法,研究方法是完成研究任务的手段。会计研究的内容是探讨会计工作规律和会计历史发展规律,凡能反映会计工作规律和会计历史发展规律的问题,都是会计研究的内容。会计研究的任务是探讨会计工作规律和会计历史发展规律。这里,会计研究主要是指会计学术研究,是对会计的理论与方法进行的研究。

会计研究的内容是企业、事业等单位的反映会计工作规律的资金运动或经济活动的核算和管理。在实际会计研究工作中,为了全面、深入和创新地开展会计研究,还要把与会计相关的内容同会计结合起来进行研究,也就是说,会计研究的内容,还包括相关的内容,其目的是为了研究会计。会计研究的内容,按其内容性质,包括会计理论研究和会计方法研究,或包括会计核算研究和会计管理研究;会计研究按其内容作用,包括学术性研究和实务性研究,或包括会计基础研究和会计应用研究。也有人认为会计研究包括会计基础研究、会计应用研究和会计开发研究。

会计基础研究是以哲学、政治经济学的基本原理为依据,运用其他科学知识,探讨会计工作的基本规律,建立指导会计工作的基本理论体系。会计基础研究的目的,是在探讨会计工作基本规律的基础上,寻求会计领域的新事物、新理论,扩大会计科学知识,建立相应的会计学科及其理论体系。会计基础研究的内容,对于指导会计实际工作具有普遍、深远的影响;新的会计基础理论的建立,会使会计工作有较大的改变和显著的发展。会计基础研究比较艰难,对于把握新的会计基础研究课题,在原有课题基础上的研究难有新的突破,进行研究要经历认识、实践、再认识的较长时间。会计基础研究是创造性思维过程,要求从事研究的人员有较高的素质,既具有坚实的哲学、政治经济学和其他相关科学的理论基础,又具有坚实的会计学的理论基础,还要有较高的研究能力,才能保证会计基础研究的顺利进行,并取得一定的研究成果。

会计应用研究是以会计基础理论为基础,运用其他科学知识,探讨会计基础研究的成果在会计工作中的运用。会计应用研究的目的,是把会计基础研究形成的基础理论,根据企业、事业等单位的不同情况,按照经济发展和管理的要求,运用到会计工作中去。会计应用研究的内容,是会计基础研究的深化和细化,是针对会计工作中某个具体问题的研究,对于解决会计工作中某种具体事项有直接作用。会计应用研究比较具体、灵活,能依据会计基础理论,根据企业、事业等单位的不同情况,在不同层次上,从各个方面进行探讨,一般在较短的时间内,比较容易地取得研究成果。会计应用研究是专业性很强的研究过程,要求从事研究的人员既熟练地掌握会计基础理论,又具有坚实的会计专业知识,还要有较丰富的实际工作经验,或通过调查了解实际工作情况,并有一定的工作能力,才能使会计应用研究取得较好的成果。

4.会计思想。会计思想是会计领域的构成内容之一。国家兴旺发达关键在科教兴国,科教兴国关键在于创新,创新的关键在于人才,人才的关键在于思想。以人为本体现了人的重要性。

会计人员思想(观念)是会计人员对客观现实的反映形式。会计人员思想(观念)简称会计思想(观念),来自会计实践。会计工作作为社会实践的一种活动,必然会对会计工作者的思想产生重要影响。会计思想根基于会计工作实际,它是会计人员对会计工作应具有的系统的理性认识。会计思想也受一定社会存在的变化而变化。思想(观念)是一个体系。思想(观念)体系是人们反映对世界、人生和价值认识的各种思想(观念)相互联系而形成的有机整体。人们对某种或某方面的认识形成某种思想(观念),对各个方面的认识形成各种思想(观念),各种思想(观念)相互联系而形成思想(观念)体系。

会计思想(观念)也是一个体系,是会计人员反映对世界、人生和价值等方面认识的各种思想(观念)相互联系而形成的有机整体。会计人员思想(观念)按其性质分为哲学思想(观念)、专业思想(观念)和规范思想(观念)。

会计人员要有正确的认识,必须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会计人员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才能对客观的会计事物有正确的认识。1996年10月10日,中国共产党十四届六中全会通过《中共中央关于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若干重要问题的决议》,在《决议》中指出:“在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整个过程中,思想道德建设的基本任务是:坚持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加强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建设,引导人们树立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和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我们现在建设和发展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最终目的是实现共产主义,应当在全社会认真提倡社会主义、共产主义思想道德。” 会计人员的思想道德建设,就是要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会计人员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是相互联系和相互制约的。世界观是根本,人们只有树立了正确的世界观,才能科学地认识自身与客观世界的关系,科学地认识自己在客观世界中的地位,也才能科学地形成改造客观世界与主观世界的正确目标与方案。在这个意义上,世界观制约着人们的人生观与价值观,一个人有什么样的世界观就会有什么样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人的世界观中内涵了人生观。人生观是在实践中对世界观的运用,是应用世界观来处理人和世界的关系。人生观与价值观是不可分割的。但价值观的范围要比人生观广泛得多。人的实践把人的世界观、人生观与价值关系统一于自身。实践是人的存在方式,人作为有意识的生命存在,总是不满足于现存世界的价值,而要超越它们,构建某种超越现实的价值理想,并通过人们的实践活动,将价值理想不断转化为现实而促进社会的发展。

5.会计教育。会计教育是会计教育工作者根据国家和经济事业发展的需要,为培养专门会计人才,对受教育者施行有目的、有计划和有组织的关于会计专业与相关的知识、技能的教学。会计教育受人类社会一定阶段生产力状况、科技水平和国家社会制度所制约,随着经济的发展而发展。会计教育的主要任务是依据中国的教育制度和教育法规,运用教育学基本原理和教育基本规律培养会计人才。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会计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有社会主义觉悟、有文化的专门会计人才。“德”是思想品质好,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具有高尚的会计职业道德:“智”是知识渊博,专业理论扎实,技术操作熟练,具有创新和开拓精神:“体”是有较好的体能,精力旺盛,具有胜任工作的体力。这是会计教育的出发点和最终目标。教育工作者要依据会计教育目的,制定教学计划,确定教学内容,进行教材建设,选择教学方法,评估教学效果,以便促进会计教育事业的发展。

会计教育已成为一个体系。会计教育体系是各级各类学校会计专业设置形成相互有机联系的教育系统。会计教育体系包括中等会计教育(如中专会计教育、职业高中会计教育)、高等会计教育(本科会计教育、专科或高职会计教育、会计研究生教育,普通高等会计教育和成人高等会计教育)和其他会计教育(如各种短期会计培训班)。

三、“大会计学”建立何种体系

会计学是研究会计工作规律和会计发展规律的知识体系,同样,大会计学也是研究会计工作规律和会计发展规律的知识体系,问题在于“大会计学”需要建立何种体系。大会计学体系是由各种要素构成的有机整体,它体现在内容的性质上是会计理论体系,而体现在内容的形式上则是会计学科体系。

(一)“大会计学”理论体系

大会计学理论体系是由各种理论要素构成的有机整体。大会计学理论体系实际上是大会计理论体系由哪些部分构成,大会计学理论构成也就是大会计学理论的分类。会计理论的分类,一方面是反映会计实践的情况,会计工作在不同方面、不同层次上的丰富、完善和发展;另一方面是反映了对会计实践的认识从个别、类别到一般,从现象到本质,从具体到抽象,反映出其在不断地提高。会计理论的分类表明,对会计理论分类的研究、认识与运用,对于完善会计工作,深入开展会计研究,发展会计教育都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1.会计理论按内容作用不同分类,分为会计基础理论、会计应用理论和会计开发理论。(1)会计基础理论,是以哲学、政治经济学的基本原理为依据,运用其他科学知识,阐述会计领域会计运行规律的理论。(2)会计应用理论,是以会计基础理论为基础,运用其他科学知识,阐述会计基础理论在会计实践中创造性运用的技术基础性理论。(3)会计开发理论,是运用会计基础理论和会计应用理论和其他科学知识,阐述创造会计新方法、新技术和新产品的理论。

2.会计理论按内容性质不同分类,分为会计核算理论、会计管理理论和会计体制理论。(1)会计核算理论,是关于会计核算对象、职能、基本前提、原则等基础理论,会计凭证、账簿、报表等核算程序理论,以及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收入和费用等核算内容的理论。(2)会计管理理论,是关于会计管理的对象、职能、原则和管理体系(预测、决策、预算、控制、检查、考核和分析)、管理内容的理论。(3)会计体制理论,是关于建立会计机构、配备会计人员、制定会计制度和运行机制的理论。

3.会计理论按内容表达逻辑形式不同分类,分为会计概念、会计判断和会计推理。(1)会计概念,是反映会计领域客观事物特有属性的思维形式,通过会计概念全面反映会计领域的客观事物;(2)会计判断,是对两个或更多的会计概念或其他概念之间的关系进行断定的思维形式;(3)会计推理,是由一个或一组会计判断(前提)推出另一个会计判断(结论)的思维形式。会计概念体系表达了会计理论体系,反映了会计理论的基本内容,是构成会计理论的框架系统或网络系统,而用会计判断和会计推理去充实、丰富和完成这个框架系统,使之成为丰富的会计理论。

在国外,还有各种会计理论的分类。例如,将会计理论按其作用分为描述性会计理论和规范性会计理论。贝克奥伊在《会计理论》一书中就认为,会计理论可以分为:(1)描述性会计理论(或实证会计理论),“通过对会计实务中的各种实例的描述、论证和解释,试图证实会计理论就是说明会计‘是什么’”的理论。(2)规范性会计理论,“试图说明会计‘应当是什么’,而不是限于说明会计‘是什么’”的理论。这种分类从理论上分析是可以的,但实际上,不易将会计理论划分为描述性会计理论(或实证会计理论)和规范性会计理论,且什么是描述性会计理论(或实证会计理论)和规范性会计理论也不容易界定。如一本《财务会计学》,其内容划分为描述性会计理论(或实证会计理论)和规范性会计理论是比较困难的,不易掌握和运用。

在会计理论分类基础上形成的大会计学理论体系,从基本方面反映了大会计学理论体系的内容。如何将在会计理论分类基础上形成的大会计学理论体系进一步明晰化,在会计界有不同的认识。为了建立一个能全面、科学地反映会计理论的体系,有必要从各种会计理论体系的对比中,选择一个符合要求的会计理论体系。建立会计理论体系的原则,是理论与实际相结合,既反映科学的分类,又揭示现实的认识。根据建立会计理论体系的原则,大会计学理论体系包括三个层次:(1)会计基础理论:大会计学形成的基础;会计学“大”的领域;大会计学的形成;大会计学的体系;会计基础学科理论。(2)会计应用理论:企业会计学科理论;预算会计学科理论;个体经济会计学科理论;人本会计学科理论;专门会计学科理论;综合性会计学科理论。(3)会计发展理论:现代会计学的学科比较;会计学与其他社会科学的比较;会计学与自然科学的比较;新世纪大会计学的发展趋势;现代大会计学的发展在于创新。

(二)“大会计学”学科体系

大会计学科体系是由各种分支学科要素构成的有机整体。怎样由会计分支学科构成的,需要进行具体分析。会计分支学科(简称会计学科)是在某个方面或某个专题的会计理论体系。各种会计分支学科相互联系、相互制约而形成一个体系。它包括会计的核算与管理及其相关方面的各种会计分支学科。在会计学科体系中,某些相同性质的会计学科相互联系、相互制约和相互作用,而形成类学科(学科群);不同类别及其所属的会计学科形成会计学科体系。对会计学科体系的研究,主要是:会计学科类别划分的科学性;类学科中各学科的特点及其相互关系;各类学科之间的相互关系。

在大会计学得到发展的形势下,反映对大会计学的研究情况是出版了各种会计书籍,其中,综合反映“大会计学”情况的是出版了一些会计工具书。如1982年出版的《会计辞典》(龚清浩、徐振旦主编,上海人民出版社),内容分会计一般、工业会计类、农业会计类、商业会计类、外贸会计类、基本建设会计类、预算会计类、银行会计类、国外常用会计和其他等10类词目,反映当时会计学科的发展。1989年出版的《会计百科全书》(郭道扬主编,辽宁人民出版社),内容分会计发展史、会计学原理、预算会计、税收会计、金融会计、工业会计、农业会计、商业会计、对外贸易会计、基本建设会计、交通运输会计、军队会计、电子数据处理会计、西方财务会计、中外合资经营企业会计、管理会计、工业财务管理与分析、农业财务管理与分析、商业财务管理与分析、基本建设财务管理与分析和审计等21类篇目,反映当时会计学科的发展。1990年出版的《会计辞海》(侯文铿主编,辽宁人民出版社),内容分基础性会计(4门学科)、生产部门会计(3门学科)、流通部门会计(11门学科)、服务部门会计(8门学科)、其他专业性会计(5门学科)、检验性会计(3门学科)、技术性会计(2门学科)和研究性会计(5门学科)等8大类41门学科,较全面地反映当时会计学科的发展。1994年出版的《现代会计百科辞典》(于玉林主编,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内容分基础性学科(10门学科)、职能性学科(13门学科)、综合性学科(23门学科)、部门性学科(第一产业部门8门学科、第二产业部门18门学科、第三产业部门47门学科,共73门学科)和专门性学科(25门学科)等共5大类144门学科,比较全面地反映了当时古今中外现代会计学科的发展状况。

如何科学地反映“大会计学”或会计学的学科体系,在我国的会计界还存在不同认识。第一种观点,认为会计学科体系按会计职能不同,分为基础会计学科、职能会计学科和相关会计学科。第二种观点,认为会计学科体系按学科内容的性质不同,分为基础性学科、实用性学科、检验性学科和研究性学科。第三种观点,认为会计学科体系按学科内容的范围不同,分为总论、分论和专论。此外,还有其他观点。以上各种分类,虽有其道理,但不尽完善。

笔者认为,大会计学科体系是各种会计分支学科相互联系而形成的有机整体。会计学包括会计的核算与管理及其相关方面的各种会计学科;各种相同性质学科形成类别学科;各种类别学科形成“大会计学”或大会计学的学科体系。为了全面反映会计学科体系的构成,会计学科体系按学科性质与范围不同分为:第一,基础性学科。又分为:⑴会计工作基础学科,如会计原理、计算机会计学;⑵会计行为基础学科,如会计哲学、会计伦理学。第二,职能性学科。又分为:⑴企业会计职能学科,如财务管理学、经济责任会计学;⑵社会会计职能学科,如咨询会计学、会计教育学。第三,部门性学科。又分为:⑴第一产业部门学科,如农业会计、农户会计;⑵第二产业部门学科,如工业会计、基建会计;⑶第三产业部门学科,如商业会计、交通运输会计、银行会计。第四,综合性学科,如成本会计学。第五,专门性学科。如税务会计、会计法学、物价变动会计、环境会计。同时,会计学科体系按学科性质与范围不同还可分为:一是会计基础学科;二是会计单位学科;三是会计专门学科;四是会计综合学科。或者分为:一为会计基础学科;二为企业会计学科;三为预算会计学科;四为个体经济会计学科;五为人本会计学科;六为专门性会计学科;七为综合性会计学科等。

按会计学科性质与范围不同形成的会计学科体系,具有以下特点:一是类聚性,即将性质相近的学科形成一类;二是层次性,即学科类别与其学科小类、学科之间具有层次关系;三是相关性,即各种学科之间在内容上是相互联系的;四是相对性,即各学科的内容及其所属类别因其发展而有其变化。这种会计学科体系较好地反映了“大会计学”的学科体系。

四、“大会计学”未来怎样发展

人类已进入新的21世纪,新世纪在经济、科技、文化、法律和管理等方面的变化必然影响会计学的发展。会计学发展的趋势,按其内容的形式是向边缘化方向发展,按其内容的范围是向细化和综合化方向发展。

(一)会计学向边缘化方向发展

科学是反映人类对客观事物的认识,并反映人类社会发展的过程。客观世界是普遍相互联系的。国际间,各个国家与各地区之间,通过各种渠道,使之在经济、资金、物资、信息、科技、文化、管理和人员等方面进行交流和联系,随着经济全球一体化进程的加快,这些交流与联系日益增多、加快、加强、加深和扩大。客观世界又是一个大系统,在大系统中的各种子系统及其次级系统,都是有机地相互联系,使得研究这个系统的各种科学也相互联系。科学的联系性,为各种科学的边缘化提供了客观的可能。同时,客观事物的复杂性,需要从多方面、多角度、多层次进行认识,相应也就需要用多种学科的知识,或多种学科相结合的知识提供理论上的支持。正由于客观事物的这种复杂性,如采用单一的方式对其认识和采取相应的措施或手段,会增加更多的投入,影响其效用;如采用多维的方式对其认识和采取相应的措施或手段,在少增加或不增加投入的情况下,会取得更好的效用。因此,客观事物的联系性、复杂性和效用性,需要各学科的边缘化。

边缘化是两种事物在某点上或某方面、某种性质上的相互溶合。边缘化采取溶合的方式,不是两者的机械相加,而是两者的有机溶合。会计是一个开放系统,为会计学与各种学科相互联系、相互溶合提供了可能。如会计信息,是会计理论与信息理论的有机溶合,是将信息理论溶于会计理论之中。所谓信息,是以各种形式反映事物的特征、运动状态和属性的总称,也就是说,凡以各种形式能反映事物的特征、运动状态和属性的就是信息。会计信息则是以各种形式反映资金运动特征、运动状态和属性的经济信息,也就是说,凡以各种形式能反映资金运动的特征、运动状态和属性的就是会计信息。科学发展的科学边缘化趋势,向会计学的发展提出了严峻的挑战,促进会计科学的边缘化发展,使得原有会计学科得到完善,并建立新兴会计学科。会计科学的边缘化也即会计学的边缘性,它是将其他现代科学的理论、方法与会计学的理论、方法相结合进行研究而发展会计学的过程。会计学与其他科学的边缘化发展,主要是边缘化的会计理论和边缘化会计学科。

会计学科边缘化发展按学科融合的性质可以分为:(1)会计学科与自然学科的结合。也就是会计学科将某种自然学科的理论、方法移植或运用到本学科,使会计学科的理论、方法发生显著的或质的变化,如会计与计算机的结合形成《计算机会计学》,会计与数学的结合形成《会计数学》,会计与物理的结合形成某种会计理论,会计与生物学的结合形成某种会计理论等。(2)会计学科与哲学社会科学的结合。也就是会计学科将其他哲学社会科学的某种学科的理论、方法移植或运用到本学科,使会计学科的理论、方法发生显著的或质的变化。如会计学与税收学的融合而形成《税务会计》;会计科学与相关学科融合而形成《会计文化学》、《会计哲学》、《会计伦理学》、《会计心理学》、《会计逻辑学》、《会计行为学》、《战略会计学》、《会计法学》、《会计公关学》和《环境会计学》等。还有,如引入知识经济学、信息经济学、网络经济学,相应形成《知识经济会计》、《信息经济会计》和《网络经济会计》等。会计学科与其他学科融合的形式分主要有:(1)单一融合,会计学与其他一门学科的融合,如会计学与哲学的融合而形成《会计哲学》;(2)多元融合,会计学与其他多门学科的融合,如会计学与哲学、伦理学、心理学、行为学、法学、公关学等多门学科的融合而形成《人本会计学》。

(二)会计学向细化方向发展

在新世纪发展知识经济的条件下,在扩大会计领域的同时,也细化了会计内容。这种细化的客观必然性表现在经济生活中需要的细化、社会分工的细化、人们认识的细化和管理的精细化。在会计学细化的客观必然性趋势影响下,会计学内容的细化,既是适应客观需要的过程,也是人们对会计内容提高认识的过程,两者的结合,才形成会计学细化的会计理论和细化的会计学科。会计学科的细化是会计分支学科的发展。在这方面,会计学科细化具有专门性的特点,即对某些专门的或特殊的问题进行专门研究,从而形成会计的分支学科。会计学科的细化主要有会计基本学科的细化和会计学中某些专门学科的形成。

1.会计基本学科的细化。即在原有会计基本学科基础上发展的专门性会计分支学科,主要是会计学中基本学科——《财务会计学》、《管理会计学》和《高级会计学》等的细化。譬如,《财务会计学》的细化就是适应某方面专门核算的需要而形成的《资金会计》、《固定资产会计》、《无形资产会计》、《负债会计》和《权益会计》等;《高级会计学》为适应某方面专门核算的需要而形成的《合伙企业会计》、《合并报表会计》、《物价变动会计》、《期货会计》、《衍生金融工具会计》、《租赁会计》和《破产会计》等;《管理会计学》为适应某方面管理的需要而形成的《决策会计》、《经济责任会计》和《控制会计》等。

2.会计学的细化。即在会计学的研究内容中,客观需要研究的某些专门方面所形成的会计分支学科。譬如,在会计基础理论研究的某些专门方面,如《会计方法学》;在会计核算理论研究的某些专门方面,如《质量会计》、《税务会计》、《所得税会计》和《增值税会计》等;在会计管理理论研究的某些专门方面,如加强某方面管理的《战略会计》和《会计市场学》等;在会计体制理论研究的某些专门方面,如《人才会计学》或《人力资源会计学》和《会计组织学》等。

(三)会计学向综合化方向发展

会计学科在边缘化、细化的同时,在其基础上还向综合化的方向发展。会计学科综合化的客观基础,是在于客观事物的相互联系性。

联系是客观事物之间及事物内部各要素之间存在的各种关系。物质世界是普遍联系的,事物的联系是多种多样的,有内部与外部、本质与非本质、必然与偶然、主要与次要、直接与间接等联系等。物质世界中具体事物有其相对性而作为一个系统存在,要从系统出发研究其联系性。国民经济是一个大系统,国民经济的物质资料再生产过程的生产、分配、流通和使用(积累和消费)各环节相互联系;国民经济的各个部门和各种行业之间相互联系。国民经济发展与科技进步相互联系;人们物质生活需要与精神生活需要相互联系。科学是一个大系统,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相互联系;社会科学是一个系统,会计学与其他社会科学相互联系,如会计学与财政学、金融学、统计学、企业管理学等学科之间的相互联系;会计学是一个系统,会计学内各分支学科之间相互联系,如会计原理与财务会计、成本会计、管理会计等之间的相互联系。

客观事物的相互联系,因其内容性质的相互联系程度不同,有一般联系(共性联系)、松散联系和核心联系(紧密联系);因联系性质不同,而形成不同的联系共同圈。反映客观事物联系的会计学的综合化,主要表现为相关学科的比较、类学科的综合和全部学科的综合,从而形成相关的会计学研究。

相关学科的综合比较研究。会计学科相关学科的综合,是通过将性质相近或相同的几门会计学科进行比较研究,相互借鉴、充实和完善本门会计学科,或将相关学科取其精华综合为一门会计学科,如《财务管理》与《管理会计》的比较研究,《成本会计》与《管理会计》的比较研究,中外会计相同学科的比较研究等。对相关会计学科的比较研究,在现实的相关学科的研究中,如会计管理与管理会计的比较研究:从会计管理与管理会计的职能比较;从会计管理与管理会计的内容比较;从我国现实管理会计变化比较;等等。以上比较表明,从发展趋势看,管理会计或者是具有财务管理的内容而将财务管理融合其中,或财务管理吸收管理会计的内容而成为现代财务管理,这两种可能都将使管理会计成为一种会计管理活动。

类学科的综合研究。会计学科对类学科的综合,是把各种分支会计学科中性质相近的学科作为一类进行研究。怎样确定类学科,一是按会计学内容的某种性质或某种标志,将相同或相近的学科归为一类进行综合研究,如以会计管理为标志,将具有会计管理性质的会计学科归为一类进行研究;再是把全部会计学科作为一个总体,按会计学内容的某种性质或某种标志,划分为不同的学科群(类)进行研究,如按会计学内容的性质和范围,把全部会计学科划分为会计基础学科、会计部门学科、会计职能学科、会计专门学科和会计综合等学科群(类)进行研究,或按其他标志把全部会计学科划分为若干学科群进行研究。对类学科的研究,目的在于研究同类各学科的共性及其特点、差异及其原因,探讨具有共性的基本理论和具有特点的专项理论,以发展同类各个分支学科。对类学科研究的内容,主要是研究对象、理论基础、基本理论、研究方法和各学科特点等。

会计学总体的综合研究。 对全部会计分支学科的综合,把各种相互联系的会计分支学科作为一个总体进行研究,研究它在一定条件下的发展趋势和规律,理论体系、方法体系和学科体系等,如对“大会计学”进行研究,就是对全部会计学科的总体综合性研究,探讨会计学的发展规律的基础之上籍以发展会计学,探讨会计学体系籍以发展各分支性的会计学科。

参考文献

1. .1991 .实践论 .选集 .第2版 .北京:人民出版社,第一卷。

2. 李京文 .1992 .科技进步是富国之源 .光明日报,12月7日。

3. 2000.新世纪将对人类产生重大影响的十大科技趋势 .光明日报,12月31日。

4. 朱?基 .1996 .管理科学,举国之道 .光明日报,9月20日。

5. 赵昌文、童利忠 .2000 .企业再造与管理变革 .光明日报,3月21日。

6. 关培兰 .2000 .未来企业文化建设的十大要点 .光明日报,7月28日。

7. 罗长海著 .1999 .企业文化学 .第2版 .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8. 杨纪琬、阎达五 .1980 .开展我国会计理论研究的几点意见??兼论会计学的科学属性 .会计研究,第1期。

9. 葛家澍 .1981 .论会计理论的继承性 .厦门大学学报,第3期。

10. 杨纪琬等主编 .1991 .经济大辞典-会计卷 .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

会计相关论文第5篇

一、会计系统结构模型理论基础

( 一) 方法论基础——系统论20 世纪60 年代以来, 系统论、信息论和控制论被引入到会计学科研究中, 中外学术界及准则制定机构以此为方法学基础, 深入研究探讨了关于会计定义、会计本质和会计目标与职能等会计基本理论问题。系统论的方会计毕业论文法学意义体现在用于区分现象描述的各个层次。第一个层次表现为类比, 不同事物现象表面存在一定相似性; 第二个层次表现为逻辑的相应, 虽然事物现象所包含的因果关系的因素不同, 但可能受结构上相同的定律支配; 第三个层次是严格意义上的解释, 即对存在于个别事例中的条件合理的陈述, 以及由此推出的定律的陈述。系统论可以作为一种分析相似事物或理论的工具, 以建立合理的概念模型, 使一个领域的定律转换为另一个领域的定律, 选择适当的概念模型就能阐述出精确的定律。本文在分析会计问题时采用系统分析的方法, 将会计作为一个系统、以整体的观点来分析相关问题, 并采用模型分析法构建相关的会计系统结构模型。

( 二) 会计理论基础———管理活动论20 世纪80 年代初, 我国会计学界在关于会计本质、目标和职能的讨论中形成了两种具有代表性的观点“管理活动论”和“信息系统论”。管理活动论是对会计本质的一种认识。基于对会计双重属性的认识,“会计管理活动论”得以提出, 该理论认为, 会计是人们管理生产过程的一种社会实践活动, 会计的基本职能是反映和监督。管理活动论从管理职能主体本身来对待会计工作和会计理论研究, 为会计理论方法体系的构建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 并成为我国会计界一种有代表性的观点。“管理活动论”提供了指导会计活动的目标, 也提供了会计系统目标的理论基础。本文坚持会计“管理活动论”的观点, 在会计的反映和监督职能中, 强调并着重分析会计管理活动对企业生产经营活动、投融资活动的监督管理作用, 同时, 受财务会计和管理会计融合理论的启发, 本文所设计的结构模型也力图实现财务会计与管理会计理论的有机融合, 需要强调的是,本文所构建的会计系统结构模型重点讨论微观的企业会计系统。

二、会计系统结构模型概述

( 一) 会计系统及会计系统结构模型的概念会计系统是为了实现一定的会计目标, 由所有相互作用、相互依赖的会计要素, 按照一定的规则和结构结合在一起形成的、具有特定功能的有机整体。会计系统的输出, 一是向企业内外部会计信息需求者提供本企业财务信息, 二是通过会计系统的运行对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投融资活动按企业既定的要求进行控制。在本文构建的会计系统模型中, 更着重强调为实现一定的目标, 通过可行的操作策略和风险控制措施, 对企业生产经营和投融资活动进行会计控制。会计系统结构是会计系统的构成部分及其相互关系, 是为了实现对会计系统的认识和利用, 通过会计系统内部结构推测会计系统的功能, 采用文字、图表和图像的方法对会计系统的要素定义、过程描述和框架结构进行系统某些属性的描述。会计系统结构模型是建立在会计系统网络模型多维会计概念之上的, 强调系统的控制结构的模型。其中, 网络模型是将初始的非结构化的数据库问题和数据要求的集合作为一种输入并使用, 从而扩展出有层次的数据结构, 而这个数据结构将以最小化记录的数量来回答一组期望的问题。会计系统结构模型是研究会计系统各构成部分及其相互关系的模型。

( 二) 会计系统结构模型目标及设计原则模型目标是通过设计一套有用的会计系统理论框架, 使系统能够正常运行, 一方面体现会计的监督管理职能, 另一方面能为利益相关者提供决策有用的信息, 从而实现会计的最终目标——优化资源配置、提高企业经济效益。会计系统结构模型设计原则如下: 一是整体性原则。系统论强调用系统整体的观点来研究问题, 针对会计系统的模型设计首先要做到整体的最优化。会计系统模型首先着眼于系统所强调的主要属性要全面完整地描述系统的某一个主要属性, 必须用系统的整体的观点来仔细分析与属性相关的各要素以及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二是层次性原则。会计系统由若干层次组成的多层次的组织体系。在会计管理上第一层次体现为会计技术, 第二层次指会计准则要解决的问题, 第三层次属于会计对“过程控制”的内容。从动态上看, 影响会计某一要素的变化将可能引起其他要素相应的变化, 各要素共同作用形成互相关联的结构层次。三是可操作性原则。操作概念是研究某一具体问题时对理论定义进行严格的限定和具体说明, 使之程式化, 以运用于实际研究。虽然会计系统中的确认、计量技术越来越复杂, 可采用的会计方法也有多种, 但其一系列的核算、计量和记录都需要有严格的限定, 以利于会计人员实际应用, 会计系统设计也要求科学合理。

三、会计系统结构模型要素分析系统的复杂性要求研究和分析系统时, 更注重对整个系统抓住其本质特性来构造一个相对简单的宏观模型, 并将此模型与微观分析方法结合起来以解决问题。会计系统结构模型是由一系列的构件和要素组成的模型。

( 一) 目标层目标层是会计系统所要实现的目标, 也是财务会计与管理会计系统共享的要素层。按照现有会计目标研究的思路, 会计系统的目标分为总目标和具体目标。会计系统的总目标是通过系统的正常运行, 实现会计的最终目标———优化资源配置、提高企业经济效益。具体目标可以概括为以下三个方面: 通过建立结图1 会计系统结构图———金字塔模型目标会计概念框架层会计控制层基本理论层环境层财务会计与管理会计共享要素层财务会计要素层管理会计要素层财务会计与管理会计共享要素层17• 综合2008 年第4 期研究与创新study and innovation财会通讯构模型, 构建会计管理理论体系; 实现系统目标和要素之间关联,强调对会计系统的控制和反馈; 通过会计系统运行和输出, 向利益相关者提供决策有用的信息。

( 二) 会计概念框架层会计概念框架层是系统结构模型构成的必要因素, 本层主要基于财务会计相关内容。会计系统所涉及的财务会计概念框架包括会计客体, 会计目标, 会计要素, 会计的确认、计量与报告, 会计信息质量特征。

( 1) 会计客体可以理解为会计工作所作用的对象。会计所要反映和监督的是企业生产经营、资金筹集和管理的全过程, 会计客体是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全过程。

( 2) 会计目标是会计系统运行所期望达到的目的, 是一种主观要求。由于会计信息使用者的多样性, 会计理论研究的学派不同, 会计目标在会计实践和理论研究中有不同的理解, 对于“决策有用学派”而言, 会计目标是向信息使用者提供有助于进行经济决策的数量化信息, 对于“受托责任学派”来说, 会计目标则是以尽可能准确的方式反映和报告经济资源受托者的受托经济责任及其履行情况。根据我国会计准则对会计目标的解释, 综合以上两个学派的观点, 笔者认为, 会计的总目标是通过会计系统的运行, 为利益相关者提供决策有用的信息, 并最终实现优化资源配置、提高企业经济效益。

( 3) 会计要素是按照一定标志对经济

--> 业务的分类, 会计要素的基本特征包括同质性、独立性和系统性。根据我国2006 年颁布的《企业会计准则——基本准则》规定, 会计要素包括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收入、费用和利润六项。

( 4) 会计的计量与报告。会计的计量要求企业将符合确认条件的会计要素登记入账并列报于会计报表及其附注。目前, 对会计要素中资产的计量属性已由历史成本转为以公允价值计量。会计的报告需要遵循充分披露原则, 定期提供反映某一特定日期的企业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等会计信息的文件, 并在会计报表附注中披露相应的会计政策等。

( 5) 会计信息质量特征。会计目标的实现, 有赖于用于决策的会计信息, 会计真实、准确计量、记录直接影响到企业会计信息的质量。会计信息质量特征最主要的两个特征是相关性和可靠性。

( 三) 会计控制层会计控制层也可理解为操作层, 任何一个系统的运行都强调有反馈的控制机制, 会计控制是一种管理活动,控制是会计管理过程的关键环节, 整个会计控制过程包括预测( 也称为预算或计划) 、决策、控制、检查、考核、分析、提出新预算这样一个循环的过程。会计的控制系统需要根据控制系统的要求和控制的标准, 结合企业生产经营特点, 建立相应的会计控制模式, 其主要步骤有: 确定企业经营活动及其核算过程为被控对象;对被控对象进行定性分析; 对被控对象进行定量分析; 形成对企业会计活动进行控制的模式。在会计控制过程中, 风险控制措施的制定及执行、及时监督反馈是相当重要的环节。

( 四) 基本理论层会计理论所提供的是一套以逻辑为导向的前后一贯的原则, 提供了一个用以评价和开发会计实务的参考框架。研究会计的理论基础涉及到范围更广的哲学基础、方法学基础、经济学基础等。科学的认识论和历史辨证唯物论是研究会计系统结构模型的哲学基础; 涉及系统论方面的理论包括系统工程理论、控制论; 与会计制度相关的理论包括制度经济学中的交易成本理论和组织契约理论等; 与会计相关的理论包括管理活动论、会计控制论等。

( 五) 环境层环境层包括宏观环境和微观环境。会计的宏观环境包括法律环境、经济基础环境和技术环境等。法律环境涵盖了会计法律、会计准则体系、会计制度; 经济基础环境包括与制度体制、企业组织形式和所有制形式; 技术环境则是支持会计信息系统建设的基本要素。微观环境主要是指企业及其内部对会计系统有影响作用的系统, 包括企业的内部管理和会计控制系统。

四、会计系统结构各要素层之间的关系

( 一) 目标层与其他各层的关系目标层是结构模型的最高层。“会计目标起点论”是20 世纪60 年代后期以来, 会计理论界较普遍接受的观点, 会计目标成为会计理论研究的逻辑起点。根据系统论的观点, 研究系统的目的在于调整系统结构和各要素关系, 使系统达到优化目标。对于任何一个系统, 首先要考虑系统目标的问题, 不明确会计系统的目标, 这种人造系统将失去存在的意义, 系统运行也将失去方向。目标可以说是一门理论学科需要研究解决的根本问题。

( 二) 会计概念框架层与其他各层的关系会计概念框架层是结构模型的第二层, 其内容主要涵盖财务会计相关基本理论。会计对象、会计假设及会计信息质量特征等基本财务会计理论问题研究需要在明确的会计目标指导下展开, 会计信息系统输出的会计信息是提供会计管理活动的重要依据。

( 三) 会计控制层与其他各层的关系会计控制层是会计系统结构模型的核心层, 主要强调管理会计相关基本理论。会计系统不仅是一个对会计信息收集、存储、处理和传输的信息处理系统, 而且还是一个控制系统。该系统要求把财务会计信息提供的数据进行处理, 遵循一定的控制规则进行会计管理活动, 并按照设定的标准对收集或处理的信息做出反馈, 达到控制的目的。

( 四) 基本理论层与其他各层的关系缺乏理论支持的结构模型是无法接受实践检验的, 基本理论层属于会计系统结构模型的第四层, 是财务会计与管理会计系统共享的要素层。基本理论层在环境层的基础上, 涵盖了结构模型设计的方法学、应用经济学和会计学理论。它既受到环境层的影响, 又对会计基本理论研究起支持作用。

( 五) 环境层与其他各层的关系环境层是结构模型的最基层,是财务会计与管理会计系统共享的要素层。任何事物的产生和发展都离不开环境的影响, 环境决定着制度的执行力、体系的运行效率和风险控制措施的有效性。会计理论和实践是随着会计环境的发展而发展的, 会计发展对会计环境又具有一定的反作用。如会计概念框架层中财务会计的信息质量特征对资源配置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会计控制层中强调的会计监督则有利于维护经济秩序等。企业制度的不断演进、相关基础理论研究的不断深入都促进了会计环境的发展变化, 也使得会计工作得到相应发展和改善。会计环境层在整个系统结构模型中起着基础性作用, 系统运行的成败与否受系统结构最基础的宏观、微观环境的影响。

五、会计系统结构模型评价会计系统结构模型具有一定的优点, 但也有一定的局限性。其最主要的优点是尝试建立一个涉及财务会计信息管理和控制的全面的理论框架, 为利益相关者提供更加全面的信息。

( 一) 模型设计的合理性合理性包含合乎理性和内在逻辑的一致性两个方面的含义。关于系统结构模型设计的合理性则可以从形式、程序和内容等方面来评价。一是形式的合理性。是指一种关于不同事实之间的因果关系判断, 是纯形式的、客观的、不包含价值判断的合理性, 主要表现为手段和程序的可计算性、形式的合逻辑性。本文所构建的会计系统结构模型以一定的方法学为基础,18• 综合2008 年第4 期研究与创新study and innovation财会通讯坚持会计管理活动论的观点, 强调会计控制的作用, 设计形式是合理的。二是内容的合理性。内容的合理性表现为模型设计的合目性。本文的会计系统结构模型自始至终以会计目标为分析问题的逻辑起点, 构建的五层三维模型均围绕该核心问题进行分析, 并以系统工程方法, 对模型应用进行分解, 会计系统管理内容详实完整。

( 二) 模型设计的现实性模型设计的现实性主要是指模型的可实现性和可操作性。模型设计得再完美, 如果缺乏应用的基础,无法在实践中运用, 就不具备基本的现实性。任何一个模型都是具有历史阶段性的。在现阶段, 本文所设计的会计系统结构模型所涵盖的各项内容是适用的, 但随着社会经济环境的变化, 企业所处的宏微观环境的变化都会使模型中的某些要素发生变化, 模型中的原则和计量属性等可能存在不适应性, 则需要对模型进行相应调整。任何一项模型应用都涉及到一定的成本, 即模型所指向的制度运行实施过程中所支付的各种人力、物力、财力和时间等资源。本文会计系统结构模型厘清了会计的目标、财务会计概念框架和会计管理活动的层次, 便于会计工作者理解会计相关制度, 有利于节约制度执行成本, 提高制度效率。

( 三) 会计系统结构模型的价值模型设计提供了一个理论分析框架。按照规范会计学派的观点, 会计理论为会计研究人员寻求扩大会计应用范围以及由于社会发展的需要扩展会计学科的范围时, 提供一个有用的框架。本文会计系统结构模型根据会计的内容、特点, 对会计目标、

--> 会计计量与记录、会计报告等要素进行解释, 并强调会计管理控制的作用, 为企业会计制度的制定执行提供了一个有用的理论分析框架, 该理论框架也体现了财务会计和管理会计相融合的特点。此外, 模型设计是一种方法学应用创新。综观现有会计理论研究方法, 以规范研究法和实证研究法为主导, 更多的是围绕会计概念、会计概念框架、会计要素、会计准则制定等。本文会计系统概念模型则是应用系统工程方法, 将会计视为一个会计子系统, 围绕系统运行进行理论构建, 在方法学上有一定的应用创新意义。

参考文献:

[ 1] 薛惠峰、张骏主编:《现代系统工程导论》, 国防工业出版社2006 年版。

[ 2] 王世定、徐玉德:《it 环境下会计系统重构: 一种融合理论及模型构建》,《会计研究》2004 年第9 期。

[ 3]会计毕业论文范文 [美]艾哈迈德•里亚希—贝克奥伊著, 钱逢胜等译:《会计理论》, 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4 年版。[ 4] 王世定:《我的会计观———关于会计理论的探索》, 人民出版社1996 年版。

会计相关论文第6篇

1.继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1998年对冲基金危机、俄罗斯债务危机后,2019年美国爆发次级债危机。美国金融机构把房屋抵押贷款大量证券化,发行到债券市场;众多的投资银行、商业银行和基金公司通过为证券提供担保或者直接购买的形式参与到这些证券的发行和交易中。美国房地产市场由高涨进入低迷,导致证券价格大幅下跌,提供担保和购买了上述证券的金融机构大幅亏损,各大金融机构纷纷收缩资金,造成市场流动性不足,加剧了美国金融市场的动荡,并进一步延伸到世界各0主要经济体,带动全球股市连锁暴跌。美国次级债危机通过金融渠道影响股市、房地产业和金融体系的稳定与健康。可见,金融工具对资本市场乃至全球经济的影响之重大、意义之深远,金融工具再次成为理论界和实务界的焦点。

2.2019年财政部颁布了企业会计准则及其应用指南,并于2019年1月1日起开始在上市公司范围内执行。新企业会计准则变化的一个重要方面是引入了“公允价值”这一计量属性,对以公允价值计量且其变动计入当期损益的金融资产以及可供出售金融资产进行计量,并且须在资产负债表日确认其公允价值变化额,分别计入损益或权益。其中,可供出售金融资产主要来源于上市公司股权分置改革中形成的限售流通股。在股权分置格局下,股本规模小,股票定价中包含对近2/3股份暂不上市流通的预期,定价机制不完善;流通股股东关注点是二级市场的股价波动,非流通股股东的关注点却是资产净值的增减,非流通股东与流通股东缺乏共同的利益基础,导致二级市场的股价与企业的业绩不相称的现象时有发生。股权分置改革完成后,原国有股、法人股等非流通股转为限售流通股,并在限售解禁后可以上市交易,股本规模扩大,原非流通股东也因此将关注股价。

二、研究的意义

1.随着股权分置改革的完成,我国资本市场也不断完善并逐步对外开放,我国金融工具也呈现品种多样化、交易频繁化、计量复杂化的特点。会计准则制定者抱着“审慎”的态度,坚持历史成本计量属性在我国会计计量中的主导地位同时,对金融工具引入公允价值这一计量属性,迈出了与国际会计准则接轨的关键性的一步。因此,公允价值运用成功与否将直接影响我国会计准则变革的结果及以后的走势。包括准则制定者在内的各方人士也都希望知道公允价值的披露是否具有信息含量,运用公允价值计量资产能否提高会计信息质量、增进会计信息的决策有用性,能否达到准则制定者期望达到的目的。

2.本文的研究结果有助于财务报表使用者及其相关人员了解不同准则下的会计信息的各自作用,并在此基础上为不同准则之间的比较甄选提供可量化的证据,为我国具体会计准则的制定提供参考。

3.本文通过价值相关性研究方法,检验我国上市公司对金融资产运用公允价值计量后,金融资产整体公允价值变化额是否有积极的市场反应,与股票价值是否具有价值相关性,与旧会计准则相比,会计数据的解释能力是否有所提高,企业提供的会计信息能否更好反映股票的市场价值;将金融资产细分后,以公允价值计量且其变动计入当期损益的金融资产和可供出售金融资产的公允价值变化额是否分别具有价值相关性,我国新企业会计准则的实施是能否提高会计信息的决策有用性。

三、研究的内容和结构

1.本文第1章为引言。该章介绍了本文的研究意义及创新之处。

2.本文第2章为理论基础和文献综述。该章主要介绍了剩余收益估价理论,其中重点介绍了Faltham和Ohlson对估价理论的贡献与发展;介绍和比较了信息观和计量观,并在此基础上综述了与本文研究范围相同、研究方法类似的有关价值相关性方面的国内外文献。

3.本文第3章为制度背景。该章主要比较了会计准则变化前后金融资产的帐务处理差异;分析了我国上市公司根据新企业会计准则对金融资产采用公允价值计量对公司净资产的影响;介绍了上市公司股权分置改革情况,股改完成后原非流通股转为限售流通股。

4.本文第4章为研究设计。该章主要介绍了如何对202019年报和2019年中报数据进行筛选,提出金融资产公允价值具有增量价值相关性等假设,分别从信息观的角度建立盈余反应模型以及从计量观的角度建立价格模型和报酬模型,对本文假设进行实证检验。

5.本文第5章为实证分析及评述。该章通过盈余反应模型证明了我国上市公司金融资产公允价值具有信息含量,通过价格模型证明了我国上市公司金融资产公允价值具有增量价值相关性等假设。

6.本文第6章为研究结论、不足之处以及对未来的展望。

四、论文提纲

目录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引言

1.1 问题的提出

1.2 研究意义、内容和结构

1.3 研究创新

第2章 理论基础和文献综述

2.1 概念界定

2.2 估价理论

2.3 基于信息观的盈余有用性文献综述

2.4 基于计量观的价值相关性文献综述

2.5 小结

第3章 制度背景

3.1 会计准则变化及比较

3.2 我国上市公司金融资产公允价值的分析

3.3 股权分置改革

第4章 研究设计

4.1 研究假设

4.2 变量说明

4.3 模型选择

4.4 样本筛选

第5章 实证分析和评述

5.1 描述性统计

5.2 实证结果分析

第6章 研究结论、局限和展望

6.1 研究结论

6.2 制度建议

6.3 研究局限

6.4 未来研究方向

参考文献

致谢

五、创新点

结合本文的研究方法、范围和内容,本文有以下几点创新之处:

1.对Ohlson(1995)模型的改造以适用于本文研究。Ohlson(1995)的剩余收益估价模型除盈余和净资产之外,还为“其它信息”在公司估价中的作用预留了位置。但Ohlson并未明确“其它信息”的内容和性质。考虑到公允价值对金融资产计价的影响及其变动额作为对原账面价值的补充,对盈余和净资产也会产生影响,本文将金融资产公允价值变化额加入到模型中,作为一个重要的“其它信息”,考察其与股价的价值相关性。

2.对净剩余关系(CSR)的补充。

Ohlson(1995)的剩余收益估价模型假设之一是会计数据遵守净剩余关系(CleanSurplusRelation-CSR)。这一假设认为权益账面值的变化等于盈余减去股利,这意味着除与股东的交易外,所有资产与负债的变化都将通过损益表反映出来,换言之,会计盈余包括了除股利和缴入资本(可视为负股利)之外的普通股权益的所有变化。但可供出售金融资产的公允价值变动直接计入资本公积,导致股东权益变化,从而绕开了会计盈余。

Ohlson(1995)指出在充分披露的条件下,盈余也可以将与净剩余关系冲突的项目考虑进来重新构造。所以本文单独将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公允价值变动作为一个变量,研究其与股价的价值相关性。

3.对国内公允价值相关性研究范围的拓展。

国内学者之前只是对投资整体的公允价值的增量价值相关性和交易类投资持有利得(损失)的增量价值相关性进行检验,而没有对可供出售投资的价值相关性进行检验。由于新企业会计准则对投资的重新定义,本文对两种类型的金融资产:以公允价值计量且其变动计入当期损益的金融资产以及可供出售金融资产的公允价值的增量价值相关性进行了研究。

六、研究进度安排

20xx-3-01~20xx-3-19:确定论文方向,写出开题报告

20xx-3-22~20xx-3-26:实习准备工作,搜集相关资料

20xx-3-29~20xx-4-04:完成论文第一章。

20xx-4-05~20xx-4-18:完成论文第二章。

20xx-4-19~20xx-5-02:完成论文第三章。

20xx-5-02~20xx-5-09:完成论文第四、五章。

20xx-5-10~20xx-5-16:检查修改完成一次论文初稿

20xx-5-17~20xx-5-29:根据指导老师的讲评及意见,修改并提交二次论文草稿

20xx-5-30~20xx-5-31:讲评第二次论文草稿、集中解决有关论文漏洞问题并及时修改

20xx-6-01~20xx-6-11:基本完成论文大纲要求,论文成型,指导老师讲评修改并定稿

七、参考文献

[1]陈晓,陈晓悦,刘钊。A股盈余报告的有用性研究--来自上海、深圳股市的实证证据。经济研究,1999,6:21-28

[2]邓传洲。公允价值的价值相关性:B股公司的证据。会计研究,2019,10:55-62

[3]孔祥毅。百年金融制度变迁与金融协调。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9.729

[4]黄世忠。公允价值会计:面向21世纪的计量模式。会计研究,1997,12:1-4

[5]姜国华,张然。稳健性与公允价值:基于股票价格反应的规范性分析。会计研究2019,6:20-25

[6]李晓强。国际会计准则和中国会计准则下的价值相关性比较--来自会计盈余和净资产账面值的证据。会计研究,2019,7:15-38

[7]林斌,黄婷晖,杨德明。会计准则的定位:一项调查的分析性研究。会计研究,2019,3:27-34

[8]刘煌松。股票内在投资价值理论与中国股市泡沫问题。经济研究,2019,2:45-53

[9]柳木华。盈利之间价值相关性比较研究。中国会计与财务研究,2019,3:85-117

[10]刘志远,鄂华。控股权转让内幕交易的实证研究。中国会计评论,2019,1:51-76

会计相关论文第7篇

一、会计认知理念

理念没有什么正确与错误,因为事物是不停变化的,理念会经过实践不断完善。以下通过对会计主要的职能与作用,分析当前中国的会计理念主流,从价值取向探讨会计理念的更新。

(一)从会计职能分析当前会计认知理念。会计职能与作用体现了它的存在价值。事物的价值,将左右着事物的发展。 在《中华人民共和国会计法》中会计的基本职能为:会计核算与会计监督。会计职能的其他观点还有:反映、控制、分析、考核与评价、为决策提供信息支持等。会计职能在会计理论表述中,主要表现为两大会计分支:一是财务会计、二是管理会计。第一,财务会计它主要是通过对已发生业务的核算、归集处理、分析,形成会计报告形式直接或间接提供给企业的投资者、利益相关者、国家管理机构、社会监管机构等,它的服务对象主要是企业外部人员。目前,在中国财务会计理论体系发展日趋成熟,从国家的法律、规章,到行业准则、制度、规范、职业道德行为规范、相关专业书籍等已形成一套理论系统,财务会计工作也深入到各行各业中。财务会计是对过去的总结,对未来决策有一定的借鉴意义,但是它并不能左右着企业未来的发展战略和决策分析。财务会计的职能及其价值也决定了它在企业管理中的从属地位。更有甚者,部分企业主管领导看不懂会计三张主表,那么会计的价值在他们心中的理念是什么样的呢? 第二,管理会计 管理会计是管理与会计相结合的企业内部会计,它是对企业现在和未来资金运动运用各种新技术理论进行研究分析,为企业管理者们提供战略、战术、运营决策支持服务,在企业经营管理中发挥重要的作用,其在企业管理上的价值不言而喻。虽然近年来我国会计学术界大量介绍西方先进的管理会计方法,推动了中国管理会计实践的发展(熊焰韧 苏文兵),但是管理会计在中国企业的实际应用与西方相比还有相当大的差距。分析其原因主要有: 一是内因:中国管理会计理论体系不完善;企业会计从业人员对管理会计的认知不够深入;掌握管理会计理论与方法,并实践于管理工作的会计业界人员较少。 二是外部环境因素:中国至今没有美国管理会计师协会那样的行业组织、也没有从法律或规章制度上进行引导;大部分企业管理者对管理会计还比较陌生,没有充分认识到管理会计对企业管理的重要价值。 这些内、外部因素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管理会计在中国的发展。 通过对财务会计与管理会计的职能作用及其在中国的现状简析,目前,大部分会计从业人员及非会计业界人士对会计认知理念还停留在财务会计的层面。

(二)更新会计理念探讨。西方国家的财务总监在公司的管理决策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在西方,公司的CEO不少是从CFO提升上来的,而在中国这情况却非常少,这种差距值得我们深思。中国会计文化是社会文化的一个分支,受中国的崇尚集体主义、中庸思想等文化影响,会计文化有法律控制强于职业主义、偏好稳健性、信息透明性不高等特点(畅秀平)。会计从业人员个人能力的能动发挥较弱。从中国会计现状、会计文化的特点及对会计认知的主流理念分析,可以看出中西方会计价值差异的原因所在。以价值取向引导,我们应探索建立新的会计认知理念:管理会计与财务会计并重,会计信息是公司制定战略发展规划和经营决策的重要依据,会计(主管)是公司重要的管理人员,其成长目标是成为公司的CEO。在20世纪初,美国贝尔电话公司聘请费尔先生担任公司总裁,费尔提出了为社会提供服务是公司的根本目标的口号,被很多人难以接受,因为谁都认为企业的目的在于盈利。但是,在费尔担任该公司总裁近20年时间里,费尔创造了一个世界上最具规模、成长得最大的民营企业。理念引导行动,今天的否定者,是为了创造一个不同的明天。

二、以新理念引导完善会计理论体系

中国的财务会计理论体系已经较为成熟,这里主要是探讨完善管理会计理论体系。一个完整的管理会计理论体系,应包括会计学、金融学、各种先进的生产经营管理理论、经济学、战略规划学、信息学、风险评估与控制理论等,还应包括由相关的法律、规章、行业准则、制度、职业道德规范等,它是一门综合性管理学科。中国要赶超西方,中国企业要融入国际经济,先进的管理会计方法的应用是不可或缺的(熊焰韧 苏文兵)。中国需要大批的管理会计师。因此,对中国管理会计的发展,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一)行政管理部门的顶层设计。为管理会计在中国发展营造良好的环境 。1.引导成立相应的管理会计师协会。协会作为自律组织,由协会制定行业基本工作规范、行业职业道德规范。并组织相关理论培训学习。 2.加强舆论宣传。在财经、管理杂志刊物及媒体上加大力度推广介绍管理会计的价值,引导企业积极应用管理会计人才。

(二)专业理论体系的完善。组建管理会计课题研究小组完善管理会计理论体系。虽然国内已有一些管理会计的著作,但是与国外对比还有一定的差距,且管理会计近年来还在不断的发展之中,有必要组织相关专家学者对管理会计理论体系进行系统完善。为培养高素质的管理会计人才,提供理论素材。

(三)在实践中不断完善管理会计体系。要实践新的会计理念,会计从业者应当志存高远、自强不息,在学习财务会计理论基础上,充分学习掌握管理会计理论与方法,在实践中不断提高自己的能力。通过对管理会计理论的实际应用,对发现的新问题进行研究,不断完善管理会计理论体系。

三、促进会计文化发展

用新的会计理念及会计理论实践于会计工作,必然创造出新的会计文化特征,以进一步推动中国会计文化的发展。试想如果有更多的会计(主管)成长为公司的CEO,中国会计文化的发展将呈现出何种局面呢? 营造良好的会计从业环境,完善会计理论体系。体现稳健性的同时,彰显个人能力的发挥,中国会计文化的发展将翻开新的一页!

会计相关论文第8篇

关键词:法务会计 国外研究 文献综述

一、引言

法务会计起源于美国,近年来在国际社会上受到广泛关注。根据1996年《美国新闻与世界报道》杂志的跟踪调查结果,法务会计排在美国20大热门专业的首位。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市场经济得到极大发展,经济环境日益复杂化,国内开始产生了对法务会计的需求,这种实务需求要求建立理论基础。因此,我国于20世纪90年代从美国引入法务会计。随后的几十年中法务会计在我国有一定的发展。但由于我国的法务会计研究起步晚,研究进展缓慢,受关注程度低等因素,法务会计理论与实务目前仍处于初级阶段。由于西方国家(尤其是美国)在会计理论研究与实务操作方面均处于世界领先地位,系统梳理国外法务会计的理论研究情况能够对中国起到借鉴和指导作用。通过ProQuest ABI-inform数据库、Jstor外文过刊数据库、以及SSRN数据库以“forensic accounting”为关键词进行搜索,从返回的结果中挑选出历年来具有代表性的重要文献共计22篇,文献全部于最后的参考文献中列示。由表(1)可以看出,检索到的法务会计国外文献共22篇(部),其中著作4部,学术论文18篇。学术论文中有10篇刊登在Journal of Accountancy、The CPA Journal 、Journal of Forensic Accounting这三家刊物上,说明这三家刊物在法务会计研究领域有一定的影响。其他的8篇分别刊登于另8家刊物,这说明业界对法务会计广泛关注。本文希望通过对国外具代表性的法务会计研究文献进行综述,总结国外法务会计研究的发展历程,并对国外的研究进行简要评价,通过对国外研究的总结,来指导我国法务会计的研究方向,以推动我国法务会计的发展。

二、国外法务会计研究综述

(一)20世纪90年代以前的探索性研究 Maurice E. Peloubet(1946)是第一个在学术文献中使用“Forensic accounting(法务会计)”一词的人。Peloubet是一家会计师事务所的合伙人,同时也是一位多产的学者,他在其文章中预测了法务会计的兴起。之后的研究主要集中于CPA(注册会计师)或一般会计人员作为专家证人(Expert witness)出庭作证。Kenneth W Robinson(1951)认为CPA参与司法审判有两个原因:商务行为日益复杂;法官、陪审团以及律师的会计知识有限。他总结了CPA在诉讼支持中的两个作用:必要的诉讼准备;出庭作证。Robinson是最早在文献中强调专家证人独立性的学者。Max Lourie(1953)在其发表的文章“Forensic accounting(法务会计)”中明确提出了“法务会计”的概念:即是与执法相关的会计实务。并探讨了一些细节问题,如审前的准备、可能出现的问题、证据注意事项等。进入20世纪80年代,美国的经济环境更加复杂多变,出现了房地产崩溃和垃圾债券等问题,在解决这些案件的过程中,法务会计开始进入人们的视野。Francis C Dykeman,Ronard Press(1982)出版了《法务会计:作为专家证人的会计师》一书,该书以专家证人的诉讼支持为重点介绍了法务会计的司法程序,以及会计师在司法程序各个阶段的不同角色。Jesse Newton,Collier(1989)提出了法务会计人员应时刻注意的问题: CPA法务会计的主要服务对象是律师;事务所在确定提供诉讼支持服务时应考虑是否存在利益冲突,以及合格的专家人选;注册会计师是专家证人还是咨询师;诉讼支持的业务范围。

(二)20世纪90年代以后的拓展性研究 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后,法务会计的业务领域极大拓宽,美国实务界出现了各种类型的法务会计案例。实务界对于法务会计的需求不再只局限于专家证人,涉足了各个领域。同时,法务会计从业人员也日益增多,到1997年美国FBI有460名法务会计人员,是1992年的两倍。随着公众对法务会计投来的新奇目光,有越来越多的学者和实务界人士加入到法务会计理论研究的行列中来。这个时期研究的特点是内容具体,学者们常以实际案例来加以阐述。Wallace,Pauline(1992)在其论文中谈到,事务所的法务会计业务收入直线上升,他认为法务会计在诉讼中的作用包括:评估项目的数量、金额;确认重要文件;出具一份具体的、平衡的数额报告;查看对方专家出具的报告;帮助律师理解金融和会计方面事项;在庭审上作出口头证词。成功的法务会计至少需要以下技能:查阅大量文件的能力;对商务事项的见解深刻;紧迫感和承诺意识;将复杂理论简明表述的沟通能力;客观性和专业性。在此期间,专家证人失职学说(Theory of expert witness negligence)开始出现萌芽,有学者探讨了证人豁免权(Witness immunity)与专家证人不当行为(或称为专家证人舞弊)对专家证人的独立性和客观性的影响。Hanson, Randall K等(1995),以Matto Forge公司成功Arthur Young会计事务所(Ernst &Young,安永的前身)在诉讼支持中的过失和舞弊为例,认为证人豁免权虽然是法定的对证人提供保护的权利,但是相关法律方面缺乏对专家证人事务和舞弊行为的问责条款。作者认为对法务会计的问责能确保法务会计从业人员的资质和水平。Olinsky,Alan D,Mangiameli等人(1996)以实际案例作为起点,分析了舞弊审计中的统计问题。William T. Thornbill(1996)在其出版的《法务会计》一书中对法务会计的实物操作与基本原则都进行了阐述。G. Jack Bologna & Robert J. Lindquist(1997)运用广泛的案例来说明在调查、侦破和预防不同案件中经济犯罪行为的技术方法,并通过实际案例与相关法律说明舞弊的手段和识别方法。对法务会计进行了定义:“法务和调查会计是指在证据守则的范围内,运用财务技能和调查心理学来解决问题。”Leslie R Masterson(1998)探讨了证人豁免权与不当行为责任的关系,认为豁免权对证人的保护作用为可以保护其独立性,但也可能损害其客观性。Masterson认为专家证人失职学说将会在法学中出现,其主要内容是证人豁免权与专家不当行为。

(三)21世纪法务会计的新发展 进入21世纪后,经济犯罪手段和技术越来越高明,这在客观上使得法务会计的任务更加艰巨,对法务会计的能力要求更加苛刻。同时,法务会计有着巨大的发展前途。据Accounting Today报道,美国100强会计事务所中有近40%扩大了他们的法务会计和舞弊调查服务,而且CFE协会的会员从1992年的5500名发展到2002年的25000名。会员薪酬福利很高,地位也日趋重要。这一时期,相关研究逐渐由诉讼支持转向舞弊和犯罪活动调查技术,研究出现具体化、细节化的特点。George L Johnson等人(2001)认为采用可视化框架(visual framework)有助于CPA专家整理案件的逻辑顺序及理清各种关系,其特点是简洁、清晰、便于理解。可视化框架内容包括:列示发生的事实;明确专家和对方的要求和主张;突出相关的数据;确认缺失的数据;确认关键区域及客户、律师、专家各方的责任;建立损害模型。作者以实际案例说明了专家证人在庭审前应进行的准备工作:明确此案需要哪些数据;建立各方主张的优先次序,明确重要群体的责任以及实际发生相关的事件、理论和损害;查找相关计损理论并弄清如何计量损失。Anthony Birritteri(2001)从打击白领经济犯罪的角度介绍了法务会计的作用——揭示掩盖在报表下的真实信息。文中谈到了若干学者对于普通CPA与法务会计的区别的理解。前ACFE(注册舞弊审查师协会)主席Robert J Dipasquale认为,两者的不同在于后者必须像罪犯那样思考。ACFE的早期会员Rinder也同意Dipasquale的观点,认为像罪犯那样去思考是法务会计的第二天性。作者还提到了白领犯罪的新趋势,包括计算机、信用卡舞弊等。D Larry Crumbley,Nicholas Apostolou(2002)对法务会计工作内容下了定义:“通过综合运用会计、法律、计算机技术、伦理道德和犯罪学知识来侦查财务阴谋。”作者分析了法务会计从业人员的知识结构,创造性地将其分为:底层,相关会计学知识;中层,对审计、内控、风险评估以及舞弊侦测的总体掌握;顶层,法律概况的了解;周围,良好的沟通能力(口头和书面)。作者指出了在民事合约纠纷案件与舞弊案件中法务会计需注意的问题。作者还详细介绍了侦查漏报收入的五种间接方法:检查款项的来源和去向(运用现金T型账户);净值分析;标记百分比;检查银行存款;检查单位和数量。John F Raspante(2003)在其论文中提到,CPA提供的诉讼支持包括:提供收入、净利润、净资产、可支配收入净值报告;婚姻诉讼中的价值计算;企业估值;损失计算和报告;法务、调查会计服务;专家证人。这是对两大领域理论的进一步剖析。作者还考虑了一个前人没有涉及的问题,即是会计师自身的避损方法:进行客户筛选;订立详细的服务合约;保留重要文件。文中还谈到法务会计的从业资质问题,认为从事法务会计的人员应该具有以下证书之一:CFE(注册舞弊检查师);ABV/CBV(商业估值证书)。Howard W Wolosky(2004)认为法务会计与审计的不同之处在于前者无模板可循,不可预测。高员工流动率,高离异率,和道德的缺失使得舞弊现象日益严重。无纸化办公对于CPA侦查舞弊是一项新的考验,这也是法务会计的新趋势。值得一提的是,作者认为侦测舞弊不仅是一个会计问题,还应上升到体制高度,建立预防舞弊的系统。Lester E Heitger,D Larry Crumbley(2005)对反垄断法进行综述,认为法务会计在反垄断诉讼中可以提供咨询服务等帮助,其职责是确认相关历史会计数据再进行分析。法务会计在反垄断诉讼中的首要任务是判断被告是否存在掠夺性定价。作者通过实际案例说明了如何运用回归分析与相关分析判断一个企业是否存在掠夺性定价。

三、国外法务会计研究评价及对我国的启示

(一)国外法务会计研究评价 一门理论的发展总是从萌芽的初级阶段逐渐开始广化与深化,法务会计的国外研究发展历程也印证了这一点。从20世纪90年代之前的法务会计文献可以看出,研究基本上是受法庭上专家证人这一现象的启发,通过具体的案例想要分析会计人员在诉讼支持业务中的作用。20世纪90年代以后,法务会计业务得到极大拓展。法务会计研究也开始多元化,如舞弊问题、金融犯罪、法务会计在法庭上的证据问题、在民法、刑法等不同法系下法务会计人员的角色问题等。学者们大都喜欢通过具体的案例来进行阐述,说明案例研究方法在国外非常之普遍,奉行实用主义原则的现象也很普遍。这一点是国内研究需要学习借鉴的地方,应提升研究的实用价值以及形成文献的质量。虽然有越来越多的学者进行这方面研究,法务会计发展到现在已颇具规模。但是在这些研究中,主要是对法律条文的解释、历史经验的总结以及案例研究,实证分析很罕见,实地研究(Field Study)也较少。重要的一点是,国外现有文献中对法务会计的理论渊源和理论框架的研究极少,至今尚未形成一个完整的理论框架,反倒在国内已经开始了相关研究。那么作者预期在不久的将来国外研究将集中于形成相关理论,将这一领域分散知识点形成公认的、成熟的、系统的、可应用于实践的科学理论。另外,本文检索的文献几乎全部刊登于会计类学术刊物上,法律类刊物刊登的较少,说明法务会计的研究目前主要注重会计方面,这反映了国外研究的现状。由于作者能力有限,本文选取的文献样本量较少,不能涵盖所有关于法务会计的国外文献,将在后续的研究中逐渐弥补这一缺限。

(二)国外研究对我国法务会计的启示 (1)注重理论研究,建立理论基础。客观的经济环境使得我国的法务会计研究起步较晚、发展缓慢,但从另一方面我们可以充分借鉴国外研究的发展历程。从研究方法来说,不同阶段应该采用不同的研究方法。案例研究作为萌芽阶段的启蒙最为合适。通过对热点经济案件处理的详细介绍,重点突出法务会计的应用流程和作用体现。形成的研究结果具有现实的参考价值同时易于理解。因此,研究人员和学者大可扬弃浮华之风,脚踏实地从法务会计产生的源头来探索真知。而在提炼理论框架的阶段,归纳总结会起到重要作用。最后阶段是对理论的不断修正和完善,相关具体的实证分析历来都是学者们所青睐的方法。从研究角度来说,由于法务会计是会计学与法学相结合的产物,那么在进行分析时就要求不仅要从会计学方面来解释经济案件,并且要充分结合相关法学理论,特别是经济法与诉讼支持方面。从研究方向来说,虽然起步阶段大量进行案例研究可以帮助人们更好的理解法务会计到底是什么。但是,研究不应该只局限于此,案例研究只是基础阶段。通过大量的案例分析,我们可以归纳总结,形成完整的理论框架,以使得将法务会计提升到理论高度转而来指导实践。(2)兼顾实务跟进,完善配套机制。国外法务会计发展过程告诉我们法务会计理论源于客观经济环境,加强理论研究能够帮助人们更好的弄清事实,理解理论。与此同时,理论必须反作用于现实,以促进更完善的机制形成。鉴于法务会计在国内发展较晚,人们对其不甚了解,更无从知晓法务会计在相关经济案件中扮演的重要角色。因此,加强媒体宣传,为大众知晓法务会计的存在、运行建立渠道和桥梁能够促进法务会计更好更快的发展。由于国内法庭中甚少法务会计专业人员存在,现在的法务会计业务基本上都是由会计师事务所、律师事务所、咨询公司等来提供,而且业务范围很有限。这样的现状反应了法务会计的重要性被忽视的现状,相关部门应该对此采取行动,包括加大法务会计人才培养力度、扩大法务会计的业务内容和服务范围、建立法务会计行业管理制度等。

*本文系首都经济贸易大学2010年研究生科技创新项目“法务会计在经济案件中的诉讼支持研究”的阶段性成果

参考文献:

[1]Maurice E. Peloubet, Forensic Accounting: Its Place in Today's Economy, Journal of Accountancy, 1946.

[2]Kenneth W Robinson,Accountant's Usefulness as Expert Witness Grows as Business Gets More Complex,Journal of Accountancy,1986.

[3]Max Lourie, Forensic Accounting, New York Certified Public Accountant,New York,1953.

[4]Collier, Jesse Newton, New Opportunities and Challenges for Today’s CPA in the Legal Arena, Journal of Accountancy,1989

[5]Wallace, Pauline, The Role of the Forensic Accountant, Australian Accountant. Melbourne,1992.

[6]Hanson, Randall K, Rockness, Joanne W, Woodard, Robert L, Litigation support liability - The Mattco decision, The CPA Journal. New York: Mar 1995.

[7]Olinsky, Alan D, Mangiameli, Paul M& Chen, Shaw K, Statistical Support of Forensic Auditing, Interfaces.Linthieum:Nov/Dee1996.

[8]Leslie R Masterson, Witness Immunity or Malpractice Liability for Professionals Hired as Experts? The Review of Litigation. Austin: Spring 1998.

[9]George L Johnson, Cynthia Waller Vallario, Robert T P Metcalf Jr. , An Expert Witness Can Make or Break a Case, Journal of Accountancy. New York: Aug 2001.

[10]Anthony Birritteri, Forensic Accountants: Private Eyes Combatting White Collar Crime, New Jersey Business. Newark, 2001.

[11]D Larry Crumbley,Nicholas Apostolou,Forensic accounting:A new growth area in accounting,Ohio CPA Journal.Columbus:Jul-Sep 2002.

[12]John F Raspante, Litigation Support Best Practices, The CPA Journal. New York: Feb 2003.

[13]Howard W Wolosky, Forensic Accounting to the Forefront, The Practical Accountant. Boston: Feb 2004.

[14]Lester E Heitger, D Larry Crumbley, Litigation Support in Antitrust Situations, The CPA Journal. New York: Jan 2005.

[15]Edwards, Forensic Accounting: Older Than You Think, Journal of Forensic Accounting, 2001.

[16]Botina K Peterson, David R. Barnhill, Accountants as Expert Witness: A Primer on Meeting Daubert Challenges, Journal of Forensic Accounting. 2003.

[17]Bobby Waldrup, Kim Capriotti, Seth C. Anderson, Forensic Accounting Techniques:Defensible Investigatory Process for Litigation Purposes, Journal of Forensic Accounting. 2004.

[18]Richmond, Douglas, The Emerging Theory of Expert Witness Malpractice, The Capital University Law Review, 1993.

[19]Jack Bologna, Robert J. Lindquist, Fraud Auditing and Forensic Accounting—New tools and Techniques, Second Edition, 1995.

[20]Zeph Telpner, Michael S. Mostek, Expert Witnessing in Forensic Accounting : A Handbook for Lawyers and Accountants,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