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优秀范文 幼教职称论文

幼教职称论文赏析八篇

时间:2022-06-25 02:06:23

幼教职称论文

幼教职称论文第1篇

俗话说:“火车跑得快,全靠车头带”,在每所幼儿园的发展过程中,园长就像火车头,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所以称职的园长应该是一个融多“家”于一身的“杂家”。

称职的园长首先应是法学家。做为一园之长应知法、懂法,依法开办幼儿园、管理幼儿园。应按法律法规和各级规范性文件指导和规范幼儿教育工作,认真贯彻落实《幼儿园工作规程》和《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精神,大力推进教育改革,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儿童观,遵循幼儿身心特点和幼儿教育规律组织教育教学工作。

称职的园长应是教育家。园长为使自己不做一个外行的管理老,就要“从教师中来,到教师中去”,因为教师这一行,独具特色的是以人格塑造人格、以智慧启迪智慧、以知识丰富知识,建立一系列适合时代特色,具有创新意义和实践价值的教学策略。可见,一个有知识、有才能、有道德的园长,才能让广大家长以及教职工对她产生信任和敬佩感,才能促进幼儿园的健康发展。

称职的园长应是心理学家。园长要善于观察员工的思想动态,了解她们的需求,要以尊重、平等、宽容、理解的态度关心爱护每一位员工。针对出现不同的问题采取不同的解决方法,力争做到既是领导又是朋友,既讲原则又讲方法。总之,园长在实际工作中,要明心情、通人情、重感情,变“官”为民,放下架子;变“硬”为软,灵活变通;与人为善,多看他人的长处,努力做到:容人之长,超过自己;容忍之异,求同存异:容人之过,合作共事。

称职的园长应是指挥家。幼儿园“麻雀虽小,五脏俱全”,有孩子、家长、教师、保育员、炊事员……仿佛就是一个交响乐队,每个人的能力和作用各不相同,只有园长的指挥得当,教师、孩子和家长才能一起奏出和谐优雅、悦耳动听的乐章。

称职的园长应是外交家。幼儿园是一个不大不小的事业单位,与社会、家长和各级行政部门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幼儿园的良性发展离不开各方的支持、配合,一个好园长就要学会协调各方关系,搞好“内联外交”工作。同时,为扩大幼儿园的影响做好宣传推广工作。

幼教职称论文第2篇

张宗麟之后,又有多少奋不顾身投身于幼教事业的后继者,现在尚难以一一统计,不过以今日所见的某些报刊评论可见一斑:“即便是今天,在很多人眼中,一个大男人去做幼稚园教师,就和男人绣花一样,是怪异和没出息的代名词。”

某位学者曾描述了这么一个亲身经历:“有一天中午我到一所幼儿园小班参访,看到一位男老师,很年轻的男老师,把一个小朋友揽在怀里睡觉。男老师看我的目光有些不自然,而我则赶紧离开了。”

再以笔者为例。1999年笔者大学毕业后在一所幼儿园做教科研工作,虽不是带班老师但也曾被人视为幼儿园“男阿姨”。当有人询问我在哪儿工作时,我几乎从来不会说是在幼儿园工作,通常会耍个小心眼,说是在幼儿园所属的那个上级单位工作。

……

在我们已经不再将幼儿园教师称为阿姨的今天,在我们越来越感受到男性幼儿园教师的重要性的今天,“男阿姨”称谓是社会公众对于这一人数极少的社会特定群体的心理围观和猎奇,也是阻碍男性进入幼教机构的不良社会舆论的集中反映,亟待有识之士的自觉抵制和有关部门的明令禁止。

一、“男阿姨”称谓――社会舆论和大众心理的集中反映

随着社会的发展、学制的变化(学前教育已成为基础教育的一部分)和人们对于子女教育需求的不断提升,幼儿园教师的社会地位总体上在不断提高,入职条件也越来越严格。相应地,对于幼儿园教师的称谓也出现了某些变化。

从近现代到当代以来,官方颁布的各种文件对幼儿园教师的职业称谓经历了“保姆、幼稚园教师、教养员、幼儿园教师”的变化。这种变化体现了对幼儿园教师专业认同和对教师专业自主性认同的时代进步。

时至今日,用“阿姨”来称呼幼儿园教师的,已相当罕见。但是,我们仍然可以从百度上查找到“男阿姨”这个词语,虽然这其中大多是正面、积极的宣传。“百度百科”还对“男阿姨”下了一个看似颇正式的定义:“男阿姨是社会、幼儿园小朋友和幼儿家长对像阿姨那样细致认真地为幼儿提供知识教学、游戏活动、内务管理、生活帮助等方面服务的幼儿园男老师的别称或敬称。”

但是,这里仍有两个问题值得讨论。

1.社会大众已经不再称幼儿园教师为阿姨,但为何网上仍要将幼儿园男教师称为男阿姨呢?

首先,从语用学的角度来看,一定历史时期的称谓语反映了一定时期的社会结构和价值观念。阿姨这个概念现今在用于职业称谓时,通常是指从事体力劳动的、社会地位并不高的女性。幼儿园男教师虽然并非是从事体力劳动者,但是社会地位不高,不甚符合主流社会的价值判断确是不争的事实。因此,“男阿姨”的第一层意思,可以理解为社会对于幼儿园男教师较低社会地位的社会认同。

其次,在曾经的显意识和如今的潜意识里,人们一直认为幼儿园教师是女性的专属职业。男性进入幼儿园工作,一方面不符合人们的职业性别期待,另一方面也被人们至少是下意识地看作是一种很另类的现象。

再次,从概念的语用心理上来看,男阿姨是一种带有玩笑性、戏谑性的称呼,其中暗含着人们逗笑、嘲讽的心态。在当下的社会生活中充斥着大量的这类构词法,即将两个原本相反或对立的名词组合在一起做称谓,以达到某种戏剧化的效果。除了男阿姨(男人+阿姨)之外,还有女汉子(女人+汉子)、老顽童(老人+顽童)、小大人(小孩+大人)等。

最后,男阿姨这个称谓体现出一种令人诧异的时代错位。这个已经消失的曾经的幼儿园教师称谓,现在在幼儿园男教师身上复活了。

2.为何网络、报刊、电影等媒体如此热衷于使用“男阿姨”这一称谓?

笔者以为正是当前幼儿园男教师的稀缺和所谓的“怪异”这两大职业现状挑动了大众的围观心理,吸引了公众的“眼球”。一方面是幼儿园男教师稀少,另一方面是围观稀罕事物的津津乐道;愈是被津津乐道的,便愈是稀少的。这就是当下我国幼儿园男教师不得不面对的外部舆论和内部心理上的困境。

除了这一心理困境,幼儿园男教师这一社会特定群体整体上还面临如下尴尬:

尴尬之一:媒体用“男阿姨”的称谓“颂扬”男教师的阳光,鼓励更多男教师的加入,如电影《男阿姨》,却罔顾绝大多数当事人并不愿意接受这一称谓的心理。

尴尬之二:虽未做过统计,无法认定精确的比例,但是仅从一些幼儿园打出“我们有多位男幼师”的招牌来吸引生源这一现象,就可以确定社会大众对于男性担任幼儿园教师大抵是持积极欢迎态度的。然而,如果这个男教师是他的亲朋好友乃至儿子孙子,那么他立刻就叶公好龙了。也就是说,幼儿园男教师来教我的孩子,这很好;我的孩子去幼儿园教别人的孩子,没得谈。

尴尬之三:家长甚至专家学者一方面希望男教师最大程度地保留和发挥男性特质,另一方面却又希望他们能具备一些女性的细腻温柔;一方面欢迎,另一方面又顾虑重重。这种矛盾的心理可能表现在某一个人身上,也可能表现为家长和专家之间的价值观冲突。

由此可见,幼儿园男教师在现实社会生活中生存处境确实颇为艰难,虽然其中不乏极少数内心强大的勇者和小环境良好的幸运儿,但是整体来看,这种困境是不以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的。

个体的自我意识和评价,在一定程度上是社会镜像的投射。别人――或者是性质上重要的他人,或者是数量上的社会大多数人――如何看待幼儿园男教师,男教师也会不自觉地甚至是无可回避地用同样的标准来看待自己。到最后,不论他们愿意与否,是否充满激情和热爱,他们都会在实际的人际交往和想象的社会境遇面前,内心至少有那一刻的犹豫或迟疑,有那一丝的不自信。仿佛偷偷摸摸地,仿佛他们做的是一件很不光彩的事情。

二、改变社会舆论――从抵制男阿姨称谓做起

我们期待幼儿园男教师队伍壮大,期待他们能更多地发出自己的声音。然而,这需要全社会为男教师的入职创造良好的条件。改变社会舆论,不仅是对男教师在心理和社会关系上的支持,更是我们这个社会文明程度和公民素质的一种体现。社会大众何时不再觉得大男人做幼儿园教师是一件怪事,何时不再以围观的猎奇心理和异样的眼光看待他们所遇到的每一位幼儿园男教师,我们的男教师才不会承受入职和在职时巨大的心理压力。

幼教职称论文第3篇

龙湾屯中心幼儿园在“以美育人,和谐发展”办园理念的引领下,立足园所的实际,以《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和《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为指导,坚持“以教育科研为引领,促进幼儿园内涵发展”的工作思路,致力营造“尚美”的育人环境,培育“尚美”育人队伍,让孩子们在具有艺术美、生态美的环境中,在和谐温馨的精神氛围中潜移默化地受到感染和熏陶。遵循幼儿的年龄特点和发展规律,结合独特的地区优势,紧邻焦庄户地道战红色教育基地、千亩果园、舞彩浅山等,开发 “尚美”教育内容,开展幼儿远足、采摘、写生、参观等亲身体验的特色课程。利用家长资源,开展“家长助教活动”“家长开放日”“亲子手工制作”等活动,在丰富课程资源的同时,创新家园共育的方式,家园携手共发展。借助市区级科研课题“幼儿美术活动中师幼互动策略的研究”和“园长专业领导力和新教师专业成长”项目实验园契机,积极实施北师大霍力岩教授“综合主题活动”课程的过程中,深度挖掘高校专家资源,开展教学研究,促进了幼儿主动性发展,养成了积极的学习品质,促进了教师专业化成长。同时梳理“尚美”园本特色课程,逐步打造“尚美”的办园特色。

在龙湾屯中心幼儿园全体教职员工共同努力下,顺利完成了各项考核验收工作,获得园本教研先进集体活动、园本教研等荣誉。教师的研究案例和论文多次在市区级评选中获奖,受到领导和各界好评。

园长简介

基本情况

王利利,幼儿园高级教师,中共党员,区骨干教师。1995年毕业于北京市幼儿师范学校,同年任顺义区杨镇幼儿园教师;2002年任顺义区建南幼儿园教师;2010年7月任双兴幼儿园副园长,2012年11月至今任龙湾屯中心幼儿园园长。

主要特点

王利利同志作为一名幼儿园园长,任职以来思想上要求进步,政治上全心全意忠于党,满腔热情地投身于教育事业上,工作态度十分认真,工作作风严谨,讲究效率,顾全大局。努力营造“关心人、重视人、以人为本”的和谐工作氛围,创设适合每位教师成长的环境,用温情暖人,用爱育人,使教师踏踏实实心甘情愿地致力于本职工作。2011年5月参加顺义区教委组织的为期三周的新任副园长赴南京名优幼儿园的挂职研修学习;2008年参与撰写的《踏着音符快乐成长》一书已出版发表;2002年起多次荣获顺义区先进教育工作者和师德标兵称号;多篇专业性论文荣获市区级一、二等奖,2010年12月撰写的党建论文荣获区级二等奖,2012年2月撰写的工会工作调研报告荣获区级二等奖;2014年带领龙湾屯中心幼儿园荣获治安综合治理工作先进单位;2015年荣获北京市顺义区教育优秀工作者称号,园所被评为顺义区教育系统“先进基层党组织”以及优秀职工之家称号;2016年,带领全体教师荣获北京市顺义区教育系统先进集体荣誉称号、园所被评为2016年度贯彻《指南》优秀园所以及2016年园本教研活动先进单位。

幼教职称论文第4篇

论文关键词:“双师型”教师 教师教育 教育创新

论文摘要: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建设是高师院校办学理念调整的需求,是中小学(幼儿园)教师培训的需要,可以满足高师学生的求知欲望。教师职前培养与职后培训一体化,加搔高师与中小学(幼儿园)合作,建立兼职教师队伍是创新教师教育的主要途径。

高质量的专业师资队伍是高师院校建设和发展的关键,是教学的主导力量,是人才培养质量的保证。人们普遍认为,“双师型”教师是职业教育对专业教师的一种特殊要求,它与高师院校无关。的确,这与职业学校对“双师型”教师的高度重视形成鲜明对比,然而这并不表明基础教育,特别是师范生没有形成对“双师型”教师的需求。事实上,来自社会发展、基础教育需求、师范生三方的需求是很大的。需求带来机遇,“双师型”教师能促进高师院校专业教师的培养,有助于推动高师教育的发展。

一、高师院校“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的重要性

(一)满足高师院校办学理念调整的需求

李岚清早在2003年就提出,要建立一支“双师型”的教育师资队伍,按照“双师型”教师的要求,探索出一条新的培养、培训路子,为新世纪我国高师教育的发展提供有力的支持和保障。

我国高师院校在办学理念上由“学术型”人才培养逐渐转为“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目标上来,这与当前各院校普遍存在着专业理论教师缺乏实践经验,不能有效地指导教育实习和实践,而实训教师基础理论薄弱,不能从容讲授专业理论课的矛盾现象相悖。专业理论教师和实训教师相分离,影响了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和合格人才的培养。正如美国教育家科南特(James Bryant Conant, 1961 )提出的师范教育的重点应放在使师范生胜任教学工作这点上,因此,他特别强调教学实习的重要性。在他设计的未来中学教师的训练计划中,教学实习(包括学科教学法课程)占教育专业训练总量的60%-75%之多。他建议设立专职人员来负责指导和评价师范生的教学实习。按科南特的设想,“临床教授”就是学院或大学教授,同时也是一名优秀的中学教师,其作用类似于医学院的临床教授,负责对实习生的教学指导。他认为“临床教授”应具备丰富的教学经验,了解教育研究的新成果并善于运用于教学实践因此,培养具有理论知识和实践能力结合的高素质人才,迫切要求建立一支结构优化、富有活力的“双师型”教师队伍。

(二)满足中小学(幼儿园)教师培训的需要

现在大多数中小学(幼儿园)教师的培训都是到师范大学进修。师范大学拥有丰富的理论知识,但往往对中小学(幼儿园)实际情况了解不够。如果教师培训脱离中小学(幼儿园)教育实际,脱离教师实际工作情境,不考虑教师已有的经验,只采取单一的理论讲授的方法,照搬大学本科生、研究生课程,无论我们讲授的理论多么先进,展示的资料多么丰富,也只能是帮助教师把学习的内容以概念的形式存储起来,不可能内化成自己的知识,也无法实现新世纪对教师实施素质教育的要求。因此,这就需要一支既有丰富的理论知识,又有中小学(幼儿园)教育实践经验的“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出现。

(三)满足高师学生的求知欲望

高师学生在学习大量的理论知识之后,他们渴望了解自己以后将要面对的教育对象,并把自己所学的理论知识应用于实践。在这个过程中,就需要有专门的老师指导他们如何来面对教学实践以及在师生交往中应注意的问题。这就要求高师教师要掌握中小学(幼儿园)教育的实际,结合专业理论进行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提高学习的应用价值。

二、正确理解“双师型”教师概念及标准

(一)“双师型”教师概念

我国首次在国家政策中提出“双师型”教师概念是1995年原国家教委颁发的文件《国家教委关于开展建设示范性职业大学工作的通知》〔教职(1995)15号〕。《通知》的第一条“申请试点建设示范性职业大学的基本条件”中第四点提出:“有一支专兼结合、结构合理、素质较高的师资队伍。专业课教师和实习指导教师具有一定的专业实践能力,其中有1/3以上的‘双师型’教师。关于“双师型”教师的概念,目前学者将其概括为“两类型说”和“三类型说”。两种类型说指“双职称型”,即教师在获得教师系列职称外还需要取得另一职称;“双素质型”,即教师既要具备理论教学的素质,也应具备实践教学的素质。三类型说指“双证书论”,即具有工程师、工艺师等技术职务的人员,取得教师资格并从事职业教育教学工作的人员,称为“双师型”教师;“双能力论”,即能胜任理论教学,又能指导学生实践的教师;“双融合论”,既强调教师持有“双证”,又强调教师“双能力”。目前教育界对“双师型”教师的理解,存在停留在字面解释或表现为较有理性的综合解释两种倾向。

我们认为,“双师型”教师应是取得高等教育法规定的教师资格,能够满足大学生对相关专业理论学习与实践指导的求知需求的教育工作者。

(二)“双师型”师资的标准

由于对“双师型”内涵把握的不同,在实际执行过程中,有关教育主管部门、师范院校及研究者等制定或提出了不同的标准。

1.行政标准。教育部高教司在高职高专教育教学工作合格学校评价体系中提出的“双师素质”教师标准,要求“双师素质”教师应符合下列条件之一:(1)有两年以上基层生产、建设、服务、管理第一线本专业实际工作经历,能指导本专业实践教学,具有中级(或以上)教师职称,亦即相关岗位工作经验加教师职称;(2)既有讲师(或以上)教师职称,又有本专业实际工作的中级(或以上)专业职称,亦即双职称,同“双职称”说的界定一致;(3)主持(或主要参加)两项(及以上)应用性项目研究,研究成果已被社会企事业单位实际应用,具有良好的经济和社会效益,这一项主要强调科研能力川。

2.院校标准。一些高校提出了“双师型”和“一体化”教师的标准。“双师型”教师指既能讲授专业理论课,又有一定实践经验(即具有所教专业相关的社会职业岗位经历、资格或能力)的教师。具体标准是:大学本科及以上学历,具有中级以上专业技术职务,具有两年以上的相关专业经历或具有高级工及以上职业资格,接受过系统教育理论的培养和培训,“一体化”教师是指既能从事专业理论教学,又能指导技能训练的教师。具体标准:大学本科以上学历,具有中级及以上专业技术职务,具有高级工以上职业资格,接受过系统教育理论的培养和培训。“双师型”和“一体化”的关系是:“一体化”是“双师型”的一部分,因为“双师型”要求实践经历,但不一定必须具备承担实践教学特别是技能训练的能力。

3.学者标准。有的学者提出,“双师型”教师应具备的职业素质标准是“一全”、“二师”、“三能”、“四证”。“一全”是指“双师型”教师具有全面的职业素质。“二师”是指“双师型”教师既能从事理论课或文化课教学,又能从事技能训练教学、指导;既是教育教学活动的“经师”,又是引导师范生成长成才的“人师”。“三能”是指“双师型”教师具有较全面的能力素质,具有进行专业理论或文化知识讲授的教育教学能力;进行专业技能或教师职业基本训练指导的能力;进行科学研究和课程开发建设的能力。“四证”是指毕业证、技术(技能)等级证、继续教育证和教师资格证等。

从教师的职务、职称来看,只要是合格的教育者,并具备相应的社会实践经验、能力,助教也可以进人“双师型”教师行列,而不一定非是讲师(或以上)才可以认定为“双师型”教师,否则将不利于“双师型”教师队伍的整体建设。

三、构建“双师型”师资队伍是创新教师教育的主要途径

创新是教师教育应对形势发展变化的内在要求,也是推动教师发展的巨大动力。创新教师教育的主要途径是构建“双师型”师资队伍。

(一)建立兼职教师队伍

建立高师院校兼职教师队伍,主要是高师聘请在中小学(幼儿园)任教多年的、有丰富教学经验的优秀教师,他们能够为高师的学生带来大量的实证材料、数据以及亲身经历过的案例。他们在与高师教师共同进行的教学活动中,可以促进学校教师向“双师型”转化。在科学技术迅猛发展的今天,建设一支相对稳定的兼职教师队伍,改善高师院校教师结构,以适应人才培养和专业变化的要求,这对高师教育来说,是一项必须长期坚持的任务。高校教师普遍缺乏实践经验,这是我国高校实践教学质量不高的一个重要原因,尽管建设“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口号喊了很多年,但并没有实质性的成效。要改变这个现状,一个很重要的步骤就是把好准人关,要把实践经验作为高校应用学科专业教师资格的重要条件。在这方面,发达国家高校已有成功的做法。韩国的大学在聘请教师时,常常把实践经验看作一项重要的条件。德国对大学的师资要求更为严格,专门颁布了《实训教师资格条例》,详细规定了师资的教育资格、知识证明和证书方面的要求川。

(二)加强高师与中小学(幼儿园)合作

高师要建立一支高质量的“双师型”教师队伍,就必须加强与中小学(幼儿园)合作。合作的形式可以有以下几种:

1.专家工作坊。在专家工作坊中,高师教师向中小学(幼儿园)教师介绍自己的研究方向、研究成果,有针对性地指导中小学(幼儿园)教师;中小学(幼儿园)教师向高师教师讲述自己在教学实践中遇到的问题以及教学经验,共同探讨教育理论与实践问题。例如沈阳师范大学与沈阳市沈河区正阳一校建立了“专家工作坊”,在小学教师讲课后,由小学领导、高师教授等组成的工作坊,一起对课堂教学进行实时点评,通过相互间的交流和沟通,小学教师逐渐明晰新课程的思想,能够透视课堂,敢于挑战自我。同时也有助于高校教学研究的科学性和应用性,促进了高师为基础教育服务的教学改革,也锻炼了一批“双师型”师资队伍。

2.教育实践活动。教育实践活动包括艺术教育实践活动及其他教育实践活动。美术活动中高师教师与中小学(幼儿园)教师在美术活动室中展示各自的艺术创作、磋商美术教育过程中的相关问题;在音乐活动室中探讨音乐技能训练的要点,探讨民族歌曲及民族舞蹈等如何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问题。此外还进行感觉统合训练和蒙台梭利感官训练等问题的探讨。

3.专题讲座。高师教师通过对中小学(幼儿园)教师进行各种类型的讲座,可以拓展中小学教师教育理论知识的视野,也可以提升高师为基础教育服务的效益和功能。专题讲座的内容有:如何实现CAI课件资源的利用与教育资源的共享;中小学(幼儿园)研究性学习的理论与实践;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利用、行动研究与中小学改革等。

4.研修制度。高师院校在聘请中小学(幼园)教师的同时,实施新上岗的教师到中小学(幼儿园)半挂职学习锻炼的“研修制度”。鼓励在职教师深人中小学教育教学改革实践,形成“教、研互助”,以教授研究室为载体引进基础教育优质资源,开展教师教育的学习和互动,推动教师教育的改革与发展。

通过各种形式的合作,促进了中小学(幼儿园)教师与高师教师进行科研课题之间的合作与交流,使高师与教育实践基地相互之间形成一种共生、共存、共同发展的局面。既激活了一线教师运用教育理论对实践的指导,又促进了高师教师将教育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结合,进而提高了双方教师的主体意识、问题意识、科研意识和自我完善的能力,提高了教育教学质量,实现了合作共同体的双赢。

幼教职称论文第5篇

一、研究方法与过程

(一)样本及取样

M县共有幼儿园76所,在园幼儿24590人,专任教师1580人,保育员446人。教师中幼师专业1453人,非幼师专业127人;本科学历42人,大专学历383人,中专学历1080人,高中及以下学历75人;有教师资格证437人,无教师资格证1143人。[2]本研究采用分层抽样法,在M县每个镇中各选取办园水平、办学质量好、中、次的幼儿园3所(不足3所的镇,所有幼儿园均作为样本),共计幼儿园32所,每所幼儿园随机抽取6名专任教师进行问卷调查和访谈。

(二)研究工具

研究者自编问卷和访谈提纲。自编问卷包括幼儿教师的工资待遇、身份地位、专业成长、职称评定、职业压力与满意度六个方面的内容。访谈提纲围绕此六个维度,共设计10道题目,以深入了解M县幼师的生存状态。

(三)研究方法与过程

本研究共发放问卷192份,回收有效问卷179份,回收率为93.2%。调查结束后,对问卷调查结果进行统计分析。

二、结果统计与分析

1.工资待遇。

11.73%的教师月平均收入在1000元以下,55.31%在1000—1300元之间,24.58%在1300—1800之间,7.82%的月平均收入超过1800元,这部分教师主要来自公办园和教育部门办园。另外,69.83%的教师表示幼儿园没有为自己购买养老或医疗保险。对目前的工资待遇,30.19%的教师选择了不满意,35.85%的表示非常不满意,28.30%的表示一般,5.66%的表示比较满意或非常满意。

2.身份地位。

拥有教育部门正式编制的教师占5.03%,非正式编制教师占94.97%,这部分教师中,有79.33%的人与所在幼儿园签订劳动合同,15.64%的人为没有签订劳动合同的临时工。此外,对非编制内教师转正机会的调查结果显示,91.06%的教师表示自己没有机会转正或转正机会不大。

3.专业培训与专业成长困境。

近五年内,接受过园本培训的教师占69.27%,接受过县级培训的教师占38.55%,接受过省、市级培训的教师分别占12.29%和5.03%,8.38%的教师没有接受过任何培训。专业成长困境方面,50.28%的教师认为行政部门无政策支持,43.02%教师认为工作繁重,时间与精力不足,31.28%的教师认为培训机会不够,11.17%的教师认为是幼儿园不支持。

4.职称评定。

被调查的教师中,12.3%的人评有职称,剩余的87.7%的教师尚未评任何职称。在参与职称评审、评定机会方面,59.22%的人表示没有机会或机会很小,28.49%的人表示机会一般,只有12.29%的人选择有机会参与。此外,50.28%的教师称他们的工资与职称并不挂钩。

5.职业压力。

53.07%的教师认为幼教职业有一定压力,16.76%的认为压力很大。调查显示,幼教职业压力主要来源于两个方面:一是工作繁重,77.99%的教师认为工作量较大或超负荷,22.01%的教师认为工作量一般,没有教师认为幼儿园工作是清闲的;幼儿园班级内配备为两教无保的最多,占52.51%,配备为两教一保的占31.84%,14.53%的为一教一保,还有1.12%的为一教包班;9.5%的教师每天实际平均工作时间为8小时,8—10小时之间的有65.36%,10—12小时之间的有21.23%,此外,3.91%的教师每天实际平均工作时间在12小时以上;二是工资待遇太低,这在前面的统计中已明确显示。

6.职业满意度。

选择非常满意的教师占5.25%,选择比较满意的占13.50%,选择一般的占17.12%,选择不太满意和很不满意的分别占58.75%和5.38%。

三、存在问题

通过对统计数据的解析,不难发现M县幼儿教师的生存状态仍然是窘迫而不容乐观的:

1.工资待遇偏低,身份地位堪忧。

教师的工资待遇决定着教师的衣、食、住、行等基本生活水平和社会地位,是反映其生存状态的一个重要指标。[3]从调查结果中可看出,月收入在1000—1300元间的教师最多,部分教师工资不足1000元。R老师来自某镇中心幼儿园,职务是园长,十年教龄,访谈中她这样谈到:“我每月工资为1800左右,普通老师扣除社保就只剩800多了,还赶不上当地工厂流水线上工人的工资。”在身份地位方面,九成多的幼儿教师无法享受教育部门的稳定编制,缺乏安全感与稳定感,流动性非常大。

2.培训机会少,专业成长途径单一。

良好的专业成长有助于教师提高对生存状态的满意度,然而根据调查数据显示,她们的专业成长状况不容乐观,面临着职后培训机会少和专业成长途径单一两个方面的困境。职后培训机会少的原因主要有两个:一是行政部门无政策支持,幼儿园从资金方面考虑并不愿意花钱让教师进行职后培训,即便教师个人愿意自己掏钱,但为了不影响正常教育教学进程,幼儿园也不愿让教师外出培训学习。二是教师个人工作繁重,无时间与精力提升自己的专业素养。访谈中,N老师如是说:“我们园每个班都实行两个教师包班制,工作量非常大,如果遇到家访,几乎是晚上九点钟才能吃饭,还要准备明天的教案,哪有时间去充电。”幼儿教师专业成长面临的另一困境是可选途径单一。从调查数据可知,大部分教师主要通过园本培训提升专业水平,真正走出去参观、学习、研讨、培训的非常少。

3.职称评定要求高,园内支持力度不够。

调查发现,近九成的幼儿教师未评职称。据了解,原因有二:一是教师个人条件不够,二是幼儿园不支持。教师职称评审有一定的条件要求,如必须具备幼儿教师资格证、有一定年限的班主任工作经历、继续教育培训每年要达到标准学时等。很多幼儿教师不能达到评审条件,仅教师资格证一项,就近六成的教师被排除在外。另外,幼儿园不支持,认为职称评定会加快本园教师流动速度,即使是符合条件的也不能顺利参与职称评定。这对幼儿教师来说无疑是一种隐性的“否定”,会间接影响到其工作态度与效率。[4]

4.工作压力大,职业工作满意度低。

有研究指出,工作压力越大,对职业和生存状态的满意度越低。[5]M县大多数幼儿园每班人数普遍在40人以上,却不能按照国家有关标准足额配备保教人员,教师同时承担保育和教育工作,甚至还承担着卫生清洁工作,繁重的任务以及每天10小时左右的工作时间使得她们工作强度超负荷,精神状态超紧张,对幼教职业的满意度超低。

四、改善幼儿教师生存状态的意见和建议

(一)依法落实幼儿教师的地位和待遇

依法落实幼儿教师的身份地位,完善社会保障机制。政府可以用解决义务教育阶段的经验解决幼儿教育阶段的问题,增加政府财政对幼儿教育的投入,“继续安排幼儿教育经费,并努力做到逐年增长”[6],扩大公办幼儿园与公办幼儿教师比例,落实幼儿园教师职务岗位设置和评聘标准。同时,要让民办幼儿园教师有机会参加正式编制考试,使符合条件的、素质优秀的骨干教师成为公办教师,出台相关政策让幼儿教师有一个合法的身份。

将公办幼儿教师纳入县内中小学教师工资保障体系,与公办中小学教师享受同等待遇。同时,推行聘用幼儿教师最低工资保障机制,并根据社会其他行业的平均工资以及市场物价的浮动率及时对非公办幼儿教师工资进行调整,倡导非公办幼儿教师工资参照公办幼儿教师工资标准发放。

(二)多渠道促进幼儿教师的专业成长

将幼儿教师培训纳入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系列,在培训经费、组织实施、教师管理上,实施与中小学教师同等模式的运作。逐步建立起政府投入为主,幼儿园与个人合理分担的幼儿教师培训经费投入机制,鼓励幼儿教师参加继续教育培训,促进幼儿教师专业成长。每年设立专项培训经费,制定科学可行的园长、教师培训方案,将幼儿教师培训纳入全县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培训体系,确保所有专任教师和园长三年内都能轮训一次。切实提高幼儿教师专业水平,并将教师专业合格率和参加培训情况作为幼儿园年审、等级评估的重要内容。

实施幼儿教师“培训券”制度。对幼儿教师培训实行“培训券”制度,每位幼儿教师每年培训券基数为500元,根据教师的骨干级别和各种获奖情况,再发奖励培训券。教师可以自主选择培训项目,在培训券金额范围内幼儿园全部报销,金额外自理,培训券可以逐年累计,三年内不使用视作自动放弃,允许借用下一年度培训券。培训作为一种福利,让全体享受,政府统一“买单”。

幼儿园应意识到教师专业成长的重要性,增加教师专业成长的机会,为教师专业成长创造良好的环境,制定相应的规章,有目的有计划地支持教师提升专业水平,同时为外出学习的教师提供一定的便利,切实将提升幼儿教师专业发展的工作落到实处。

教师个人应重视个人专业水平的提升。顾明远教授指出:“社会职业有一条铁的纪律,即只有专业化才有社会地位,才能受到社会的尊重。”而在教师专业化的过程中,教师个体的努力是关键因素。

(三)提高教师个人条件,加大职称评定支持力度

提高教师自身条件。一是通过奖励优秀等方式鼓励教师利用业余时间多渠道提高学历水平;二是教育部门可以把教师、园长是否具有教师资格证作为各类检查的依据,让幼儿园支持教师报考教师资格证;三是实施绩效工资制,将绩效工资实施的成功经验推广至学前教育,使幼儿教师工资与职称评定相挂钩,充分发挥绩效工资分配的激励导向作用,从而提高幼儿教师提升学历、参与职称评审的积极性。

加大职称评定支持力度。职称评定意味着社会对教师专业水平的肯定和认可,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到教师的终身发展。幼儿园也应充分认识到教师职称评定在改善幼儿园教师学历结构、提升教学质量和办学层次等方面的重要作用,鼓励教师参与职称评定。

(四)缓解幼儿教师工作压力,提高职业满意度

严格控制编班规模。《幼儿园工作规程》中明确指出,幼儿园班级规模要以便于管理为原则,不宜过大,幼儿园应该严格规定园内不同年龄班级的幼儿人数,对无视“规程”要求,班内人数超编的幼儿园,政府或相关教育部门要给予严厉惩罚。

足额配备幼儿园教职员工。根据县域教育发展对教师的需求,教育主管部门应及时核定县内幼儿园教职工编制,并按照岗位设置、核定编制数和人员聘用的有关规定,逐步配齐公办幼儿园教职工,确保每个班级至少达到两教一保。民办幼儿园也要根据办园规模,参照公办幼儿园的岗位设置和教职工编制标准,足额配备各类人员。

幼儿园应避免随意延长工作时间,将教师的工作时间和工作量控制在合理的范围之内。杜绝利用周末或节假日开办各兴趣班现象,切实减轻幼儿教师的工作负担,切实提高其职业满意度。

参考文献

[1]王慧,马晓娟.西部农村教师的生存状态——来自甘肃的调查.当代教育科学,2007(12)

[2]数据来自于《M县教育年鉴》

[3]陈永明等.教师教育研究.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123

[4]李颖,李敏.农村幼儿教师队伍现状、问题及其发展对策.安庆师范学院学报.2010(9)

幼教职称论文第6篇

新制度主义者认为,制度包括正式制度和非正式制度。正式制度由国家权力或某个组织用明确的形式确定,并要求人们实施,如各种成文的法律、法规、政策等,具有明确性、强制性。非正式制度,是社会认可的约定俗成、共同恪守的行为准则,包括价值信念、风俗习惯、道德伦理等,具有自发性、非强制性、广泛性和持续性,在形式上构成某种正式制度安排的“先验”模式,有着强大的生命力。二者都对幼儿教师专业发展存在重要影响。

(一)非正式制度的潜在影响

1.社会对幼儿教师专业认同度不高

由于幼儿自理能力差需要照顾,幼儿教师的劳动比较琐碎辛苦,在“学高为师”、“体脑分工”的传统观念影响下,不少人将幼儿教师视为高级保姆,认为他们的主要任务就是看护孩子,不需要专门的知识和技术。这种偏见降低了幼儿教师的本职认同感,消损了专业发展的动力,容易滋生职业倦怠。

2.对幼儿教师队伍的社会评价走低

专业化在某种程度上意味着“终身化”,意味着从业年限越长、经验越丰富,价值就越高。现实中,幼儿教师待遇偏低,难以吸引、留住高素质人才,学前专业本科毕业生大量改行,幼儿园只好频繁招收刚毕业的学生,弥补教师流失造成的师资不足。另外,劳动法要求为从业达到一定年限的教师购买保险,一些民营幼儿园为了降低人力成本,规避劳动法的相关要求,常短期雇用年轻的幼儿教师,加剧了幼儿教师的流失。基于以上原因,幼儿教师队伍年龄结构非常不合理,呈现出过分年轻化的特点,经验丰富的幼儿教师占比很低。这容易留给社会一种印象:幼儿教师是吃青春饭的职业,不需要经验,进一步强化了社会对幼儿教师低评。评价的偏低又反过来会影响教师专业学习的热情。

3.幼儿教师专业发展的意识淡薄

缺乏社会认同的职业地位与工作待遇,造成教师职业荣誉感和专业归属感的缺失,难以将幼儿教育当成事业来追求。同时,教师自学、重构知识的能力较差,缺乏自我反思的习惯,久而久之就会形成恶性循环。

(二)正式制度的显在制约

1.幼儿教师的准入制度不严

虽然教育行政部门三令五申幼儿教师持证上岗,但各种违规人事安排仍然存在:通过多种途径随意摊派幼儿代课老师;随意抽调合格幼儿教师到小学代课;为降低教育成本,幼儿园往往不愿录用高学历或正规幼师毕业生,而雇用一些低学历的教师。现在,农村幼儿园主要由镇(乡)、村小学开办,实质上是小学的附属机构。小学管理者对幼教不熟悉,往往对幼儿园不闻不问或无暇顾及。农村幼儿教师部分从小学抽调,部分由学校自主招聘。前者往往是工作不胜任的教师,势必也不能带来幼儿教育的高质量。因此,农村幼儿教师中真正具备幼儿教师资格的人少之又少。

2.缺乏相对独立的职称晋升体系

职称作为教师专业化水平认定和评判的标尺,直接关系到教师的职业地位和经济利益,幼儿教师晋升职称走的是小学职称系列。在各级教育中,学前教育是唯一没有独立职称晋升系列的教育体系。“幼儿教师职称晋升及其独立性的丧失,不仅意味着幼儿教师专业资质的丧失,更是整个学前教育专业属性的丧失。”伴随机关与事业单位后勤部门社会化改革的推进,公办园的公办性质也在不断弱化,有些还被完全“改制”(公有转为私有),幼儿教师的事业编制也基本不再增加甚至不断压缩。幼儿园以合同工形式招聘教师,幼儿教师成为流水般的“打工者”,根本没有职称评聘的资格。职称晋升通道不畅,自然会挫伤教师专业发展的积极性。可以说,职称晋升体系的缺失,带来的是幼儿教师专业自的丧失。

3.幼儿教师评价制度不完善

当前,我国的幼儿教师评价制度主要还是以奖惩为目的的评价制度。这种评价制度存在着以下弊端:其一,将评价结果作为评优、年度考核、职称评聘的依据,教师不能坦白解剖自己的问题和不足;其二,这种制度的动力来自行政自上而下的推动,教师内在动力不足,难以调动教师的工作积极性;其三,为保证评价的客观性,通常会采用他人评价的方式,自我评价缺失或流于形式,缺少自我反馈,不利于教师根据评价标准调整和规范自身行为和角色内化;其四,缺少信息反馈和双向交流,促进教师发展的功能未能实现。

4. 教师培训制度建设滞后

培训是促进幼儿教师专业化发展的重要途径。总体来说,幼儿教师培训制度建设相对滞后,制约着教师的发展,主要表现在:

(1)幼儿教师培训机会较少,层次相对偏低。尤其是民办幼儿园,由于教育经费紧张,民办园教师外出参加培训、学习的机会较少,但他们又是亟须专业提升的群体,因为民办园教师学历和职称层次较低。同时,由于规模小、教师配置少,幼儿园根本没有搭建促进幼儿教师专业发展的工作平台。教师只能在没有专业分工的“看孩子”层面上辛劳地忙碌,很少有与主流教育者交流学习的机会,逐步丧失了发展的可能性。所幸,近三年来在国家加快发展学前教育的背景下,幼儿教师培训工作受到同度重视,并在全国范围内广泛开展。

(2)培训课程设置单一,存在着“城市化”倾向。很多地方把培训等同于高质量讲座,争先恐后地邀请学前教育理论界的专家开展讲座,讲座的质量不可谓不高,参训者听着激动,回去之后却实效性不强。在当前的幼儿教师培训中,城市幼儿教师和农村幼儿教师“混培”现象非常突出,课程设置是以城市优秀教师为参照对象而设计的,不符合农村幼儿教师的实际,针对性较差。

5. 幼儿教育科研制度缺失

教育科研的自觉与否,是区别教书匠与教育家的分水岭。良好的教育科研制度,有利于培养幼儿教师的教育科研意识,提升他们对教育教学现象进行反思、探索和研究的能力,提高自己的教育教学水平。当前幼儿园教育科研制度却存在着诸多问题:

(1)科研制度缺失或不健全。目前很多幼儿园“缺失教育科研管理制度,缺乏科学性和系统性”。② 很多幼儿园教育科研缺少规划,随意性较强,没有明确的方向性和针对性。课题来源主要靠上级下放,幼儿园自身开展课题研究的内在动力不强。在科研组织上,大部分幼儿园都缺少科研机构和组织,由教研室充当教育科研管理的职能。长期“重教研轻科研”使科研工作边缘化,属于“说起来重要,做起来次要,忙起来不要”的部分,教育科研成了装点门面的“装饰品”。

(2)幼儿教师科研意识及能力不强。许多幼儿教师日常教学更多依靠经验,很少对自身的经验进行总结、分析与提升,也难以运用教育理论进行理性思考和深入分析。这容易导致幼儿教师对教育问题失去敏感和兴趣,宝贵的实践经验得不到及时的总结,使幼儿教师错失各种专业发展契机,使教师的自我提高“心有余而力不足”。

(3)科研存在“虚假繁荣”。一些幼儿园为了追求科研课题的数量,热衷于申报课题,却不能认真展开课题研究,而将主要精力放在课题申报和结题上,研究过程缺失。很多科研不是“做”出来的,而是“写”出来的。从统计数据上来看,课题很多,但这种虚假的研究是对教育科研价值的贬低与亵渎,对目前与未来的幼教实践有害无利。

建立健全促进幼儿教师专业发展的各项规章制度,有助于教师专业发展更加有效和规范地进行。

(一)理念先行,推动非正式制度建设

非正式制度更多地表现为理念、价值观等,因此政府一方面要引导社会对幼教专业化的认识,提高幼儿教师待遇,营造有利于幼儿教师专业成长的社会氛围。另一方面要强化幼儿教师专业发展意识。专业化意味着不可取代,只有在教育实践中展示了幼儿教师不可替代的专业性后,社会才能予以认同。要搭建幼儿教师自我展示的平台,产生专业发展的内在动力。

(二)统筹兼顾,构建科学的正式制度

1.建立幼儿教师的资格认定和注册制度

建立规范的幼儿教师资格认定制度。各级教育行政部门要将《幼儿教师专业标准(试行)》作为幼儿教师准入的基本依据,对拟进入幼儿教师队伍的人员进行资格认定,严禁未经认定的人员进入幼教队伍。针对幼儿教师严重不足的问题,各地可允许中小学教师或者其他岗位的教职工进入队伍,但必须经过系统的转岗培训和严格的准入考试,以保证幼教队伍的专业性。

打破教师资格终身制度,推行幼儿教师资格证书的注册制度。在终身制背景下,一旦获得教师资格,教师资格制度对教师便没有了任何约束力,缺乏对教师有效的激励和监督机制。为不断推动幼儿教师的专业发展,可以借鉴发达国家的做法,实行教师资格定期注册制度。教师资格每5年注册一次,教师资格证届满时,由本人提出申请,除特殊承认的教师外,申请教师需要接受一定学时的教师资格证更新课程培训,课程修满后可予以注册,未完成培训任务、教育教学能力不达标的教师不予注册。

2.确立独立的职称评聘制度

在幼儿教师职称评聘方面,可以从两方面入手:一是探索设置独立的幼儿教师职称评审和晋升的专业标准体系,确立并制定符合事业发展需要和我国实际情况的幼儿教师资格标准,为幼儿教师的专业和职业发展提供基本的制度渠道;二是参照其他行业,将民办幼儿园教师也纳入职称晋升通道,发挥职称的专业约束和激励功能。

3.实施发展性的教师评价制度

就目的而言,有两种不同的教师评价制度:以奖惩为目的的教师评价制度;以促进教师发展为目的的教师评价制度。前者是一种终结性的评价制度,根据对教师表现的评价结果,作出绩效奖励、职称评聘等决定。而“发展性教师评价是一种形成性评价,立足点是教师的未来发展,将评价视为提高教师专业技能和专业知识的一种手段”。③ 因此,应实施发展性幼儿教师评价制度。

实施发展性幼儿教师评价应注意:一是评价与奖惩脱钩,否则会使绝大多数教师对之怀疑和惧怕甚至抵制,可能影响领导和教师之间、教师和教师之间的团结。二是全员参与、全面评价,评价应面向全体教职工,管理人员和后勤人员也不能游离在外,否则,教师易产生被监督和驱使的感觉,影响他们对评价的接受。三是要全体参与、民主公开,鼓励领导、教师同行、幼儿家长、教师自己参与评价。四是要保密,确保教师评价材料及结果的保密,只有评价者、评价对象、明文规定的负责人才有权接触这些材料,未经教师本人同意,不能泄露教师的评价信息。五是要注重信息的反馈,需要向幼儿教师提供反馈信息,从而促进幼儿教师的发展。总之,要秉持“平等关系”“过程参与”“结果质询”等理念,去实行教师专业发展评价。

4.优化现有的教师培训制度

(1)确立培训的经费保障制度。增加幼儿教师培训经费,在确定期限内实现幼儿教师全员培训,并在此基础上实施分层分类培训,增强培训的针对性。

(2)研究和制定幼儿教师编制标准。为每个片区幼儿园预留一定的编制指标专门用于幼儿教师的继续教育,以保证幼儿教师有时间、有能力参与培训。教师培训期间,工资不低于所在幼儿园教师的平均水平,培训费予以报销,差旅费给予补助。

(3)实施质量监测和评估制度,提高培训的实效性。建立教师培训的全程监测机制,引入社会中介机构评价,确保评估的公正性。政府通过培育和发展社会中介组织,委托专业的中介机构进行评价。建立培训效果的跟踪问效制度,培训结束后进行跟踪,对培训效果进行评估。

(4)大力推行“园本培训”制度。“园本培训”应立足幼儿园工作实践,针对性强,与脱产培训优势互补,实现教师发展和幼儿园发展的统一。“园本培训”的有效性依赖于组织者对幼儿园情况的全面诊断和对幼儿教师的发动,否则,培训效果必然大打折扣。

5.建立科学的教育科研制度

教育科研是由下而上和由上而下相互结合推进的一种行为,“是上有所呼下有所应,同时也是下有行动上有所行的。”④ 这种特殊性为制度的制定与实施提供了便利,因为它是学校肌体内部的需求。要建立科学的教育科研制度,用制度引导科研,用制度管好科研。要求教师成为研究者,能在日常工作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对问题进行科学的分析和诊断,并给出切实可行的解决办法。随着问题研究的深入,学习、反思成为必然,教师的知识被拓宽,经验得以丰富,教育智慧得以启迪。在制定教育科研制度时,要注意与教学制度、教师考核制度的联系,使各项制度构成一个完整的体系,促进教师专业发展。

幼儿教师专业发展既受外在因素的制约,也有内在机制的作用。外在因素作用强大,但过度强调外在制度则会漠视教师专业发展的主体性、独立性和内在动力。内因是事物发展变化的根本影响因素,因此还要探寻影响幼儿教师专业发展的内在机制。“‘教师专业发展制度’的制度框架内,隐含着不同利益主体之间的直接对话,而且是一种‘在场’的、活生生的‘相遇’。”⑤建立民主平等的管理文化,实现制度框架内不同利益主体之间的直接对话,让幼儿教师参与学校管理,体验民主、自由、平等,学校制度的功用发挥和学校决策的执行力度就会随之增大。通过对话,强化幼儿教师内心的专业认同感,培养其专业发展的信心,实现幼儿教师和幼儿园之间的相互理解,实现幼儿教师个人目标与学校发展目标的融合,才是解决幼儿教师专业发展问题的关键。

总之,一方面要搭建促进幼儿教师专业发展的制度平台,另一方面也要营造良好的氛围,只有幼儿园和幼儿教师在沟通和对话中达成共识,幼儿园的价值追求才能内化为幼儿教师的价值追求,学校制度的作用才能真正发挥,教师的内在动力才能真正激发,幼儿教师才能得到长足发展。

参考文献:

① 贾建国.关于我国教师专业发展制度的分析——从新制度主义的视角.教育探索〔J〕,2011(10):120

② 刘岩.影响教师专业发展的制度性因素探析.当代教育科学〔J〕,2010(1):36

③ 王斌华.发展性教师评价制度〔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8:69

幼教职称论文第7篇

关键词:西部农村;幼教师资现状;发展对策

中图分类号:G6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568(2012)02-0017-04

学前教育是基础教育的有机组成部分,是我国学校教育和终身教育的奠基阶段。我国是农业大国的国情决定了农村学前教育的发展对学前教育的整体发展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在《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也提出了要“重点发展农村学前教育”的发展战略。有专业的教师,才有高质的教育;要提高教育的质量,首先要保证教师的质量。农村幼儿教师是影响农村学前教育的质量的关键因素之一。在2010年11月,笔者在进行“21世纪教育研究院教育课题”时,调研了青海省西宁市湟中县和甘肃省临夏市的大约三十多所县级、乡(镇)、村办幼儿园及民办幼儿园(包括小学附属幼儿班),对332名幼儿教师发放了问卷,回收有效问卷332份。所到之处,除了发放问卷以外,还深入幼儿园班级听课观察,同时与幼教专干、教研员、教师进行座谈,从中了解到西部农村学前教育的一些真实情况,发现西部农村幼教师资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并提出行之有效的发展策略,以促进西部农村学前教育事业的发展。

一、了解西部农村幼教师资的现状及存在问题

1.西部农村幼儿教师身份地位堪忧、工资待遇低。问卷对两地区农村幼儿教师的身份进行了调查,统计发现,拥有教育部门正式编制的有52人,这部分教师都是来自公办幼儿园或是小学附属幼儿园,占15.7%,非正式编制的280人,占84.3%。

图1 农村幼儿教师工资待遇(月收入)

如图1所示,月收入在1500元以上的仅有28人,都是公办幼儿园的教师或从小学借调的小学教师,有正式的编制。月收入在1500元以下的有248人,其中月收入在501~800元的有133名教师,占40.1%。月收入在301~500元之间的共48名教师,占14.5%。月收入在300元以下的有14人,占4.2%。需要说明的是,有62名幼儿教师没有填写这一问题,出于尊重个人意愿的观点,在此作为缺失数据,没有呈现。

上述数据表明大部分幼儿教师没有编制,幼儿教师的身份不能得到认可。同样的工作,有编制的幼儿教师工资待遇很高,并可以享受各种社会保障,而没有编制的幼儿教师在工资待遇较低的情况下,更无法享受医疗及养老等各类保险。这些幼儿教师得不到稳定的保障和待遇,认为自己不受教育部门的重视,在幼儿园工作只是权宜之计,在幼儿园工作中缺乏相对的安全感和归属感,这必然会导致很多农村专任幼儿教师大量流失,造成西部农村幼儿教师队伍不稳定的现象。

2.西部农村幼儿教师教龄普遍较短、职称评定情况差。调查结果表明,西部农村幼儿教师的教龄普遍较短,教龄在五年以下的幼儿教师有198人,占59.7%。这一现象利弊相当,一方面说明超过一半的幼儿教师教学时间不是很长,在教学方面经验还不够丰富;另一方面,这部分幼儿教师有深厚的潜力可待挖掘,她们对现代的教学信息更敏感,更容易接受新的教学知识和教学技能。

在走访的两个地区中以民办园居多,青海省湟中县仅有一所公办园,而甘肃省临夏市农村仅有两所小学附属幼儿园,其他都是民办园。在民办园中,农村幼儿教师多为聘任制。没有编制就不能进行职称的评定。因此,在调查中发现,82.3%的农村幼儿教师是没有评定职称的。没有职称评定容易导致幼儿教师满足于目前的教学现状,没有自主提高专业素养的动力,农村幼儿教育质量得不到更快更好的发展。

图2 农村幼儿教师职称评定情况

3.西部农村幼儿教师专业对口率低、专业素质差。问卷结果表明,西部农村幼儿教师总体以中师学历最多(38.3%),居第二位的是大专(30.1%),接下来依次是高中(14.5%)、本科及以上(5.7%)、初中(4.2%)。《教师法》中规定:幼儿园和小学教师应具备中等师范学校毕业及其以上学历。虽然有74.1%的幼儿教师学历达到了《教师法》规定的要求,但是西部农村幼儿教师的专业素质并不是很高。主要原因是很多幼儿教师并不是专科幼教出身。调查结果显示,最高学历所学专业为幼儿教育的只有106人,仅占总人数的31.9%。

在调研中我们发现,很多高中或初中辍学后进幼儿园当幼儿教师的,只是简短的上一个寒暑假培训班,甚至没有经过专门的学习和培训就进入幼儿园。这对作为一名专业的幼儿教师来说,是远远不够的。在与幼儿教师进行座谈时,她们也认为自己欠缺很多方面的专业知识。Y老师:我们在教学中会碰到很多问题,尤其是艺术技能,又没有专门学过,所以琴啊、舞蹈啊,这方面是我们比较欠缺的。还有幼儿心理学、怎样组织教学活动等方面的专业知识,需要进一步提高。

在走访的三十多所幼儿园中,我们发现其共同的特点是“小学化”。一方面由于教师专业素质低,缺乏必备的幼教专业知识,导致了她们对游戏化教学内涵理解不够正确,不能把游戏与教学完整的结合到一起,出现了课堂上完全“小学化”,下课后幼儿“再游戏”的现象。另一方面在一些小学附设幼儿园,为了利用闲置教师资源,将一些小学教师分配到幼儿园中。由于她们的教龄时间都比较长,在无形之中会把小学教育的课堂式教学带到幼儿园教学中。因此在教学中出现了一些不符合幼儿身心发展特点和教育规律的现象,如在课堂上的教学内容注重读、写、算、记等技能的训练,教学形式以端坐静听的集体教学为主等,很多幼儿园还在要求幼儿手背后的坐姿。

4.西部农村地区师幼比例高,幼儿教师工作压力大。教育部规定:幼儿园在人员配置方面,师幼比例离标准为1?6~7,国家规定全日制幼儿园每班两名教师、一名保育员。但是在西部农村,民办幼儿园为了赢得更大利润,都会少聘任教师多招收幼儿,因此很多幼儿园实行包班制,一个班仅有一名教师来带,而一个班平均都有四五十名幼儿。平均师幼比例远远超过了教育部所规定的标准。这就使得这些农村幼儿教师的工作量加大,既要承担教育工作,又要承担保育工作,一天下来,几乎没有休息的时间。在下班以后,还要准备教具和备课,一天的工作量在十个小时以上。重复的、大量的工作极易导致幼儿教师对工作产生怠倦情绪。

5.西部农村幼儿教师专业成长环境差。幼儿教师的专业成长与幼儿教育的质量息息相关,专业成长能促进幼儿教师更新教育观念、改善教育行为、提高教学效果等。在调研过程中,我们发现西部农村幼儿教师的专业成长意愿还是很强烈的。S园长:我们也希望给老师们更多的培训机会,她们的素质提高了,我们管理起来也很轻松。W教师:我们也都很希望能多参加一些培训,每个人都想去学习一下,深造自己。参加培训可以学到一些具体的、可以操作的技能技巧,可是现实中有很多原因,工作忙啊,培训的机会也少。

填写调查问卷的332名幼儿教师(包括幼儿园管理者在内)中,认为培训机会很少的教师占到了65.7%。仅有15.1%的幼儿教师认为培训机会比较充分。为了防备虚假回答,问卷采用“他我差率”设置了“近三年来参加过几次培训?”这一问题。结果显示,没有参加过培训的58人,占17.5%,参加过3次以下培训的幼儿教师有143人,占43.1%,参加过3~5次的有94人,占28.3%,参加过5次以上培训的只有4人,仅占8.1%,说明西部农村幼儿教师缺少专业成长的机会。

图3 农村幼儿教师近三年参加培训次数

在西部农村幼儿教师缺少专业成长的机会主要有两个,第一主要是由于幼儿教师没机会参加进修班、培训或是去其他园所学习交流,有74.4%的幼儿教师选择了这一原因。第二个原因是幼儿教师没钱、没时间学习,有55.1%的幼儿教师选择。幼儿教师本身教学任务很重、工作太忙,绝大部分农村幼儿教师都是女性,因此还要顾及家庭,使得幼儿教师没有时间去学习,提高自身专业素质。

二、提升西部农村幼教师资队伍,促进西部农村幼儿教育发展

幼教师资质量是提高农村幼儿教育质量的重要保障。虽然我国的农村幼教师资还存在诸多问题,但是近年来国家对农村幼儿教育的重视,为提升农村幼教师资队伍提供了机遇。我们应该正视挑战与机遇,形成提升农村幼教师资队伍的战略思想。

1.明确西部农村幼儿教师身份,建立农村幼儿教师激励机制。教师身份与其他职业地位的获得一样,是一种专业资格,更是一种社会身份的象征。①政府应建立和完善西部农村民办幼儿教师身份,保证农村幼儿教师的合理身份。建立农村幼儿教师激励机制,主要是从物质和精神两方面着手。在物质层面主要是提高教师待遇、完善社会保障体系。政府部门在2010年国家中长期规划中提出了:“依法落实幼儿教师地位和待遇,加强幼儿教师队伍建设。”等建议,现在正是需要落实这些政策的时刻。尤其对西部农村来说,合理提高农村幼儿教师待遇,稳定农村幼儿教师工作岗位;向农村幼儿教师提供特殊补助;地方政府保证农村民办幼儿教师可以得到与公办教师相同的社会保障。只有这样,才能留住优秀的农村幼儿教师,才能使优秀农村幼教毕业生愿意回到农村,给农村其他幼儿教师带来新信息和竞争压力,使农村幼儿教师产生提高自身素质的紧迫感,促进农村幼儿教师整体素质的提高。在精神层面上主要是激发幼儿教师的敬业精神。对幼儿教师以人文关怀为主,提高农村幼儿教师的社会地位,处处以幼儿教师为本,在幼儿园的组织管理中、幼儿教师的评估考核中都能体现出激励农村幼儿教师成长,使农村幼儿教师热爱自己的职业,热爱农村幼儿教育事业,愿意为农村幼儿教育奉献自己的力量。

2.修订西部农村幼儿教师编制标准,评定西部农村幼儿教师职称。教师编制是稳定教师队伍,保障教师身份地位最有效的方法。国家在短时期内解决所有的农村幼儿教师的公办编制是存在一定困难的。对西部农村来说,可以采取当地政府给予事业编的政策,国家给予一定的财政补助。由当地政府制定入编的标准,如根据当地财政情况和农村幼儿园规模,幼儿教师教龄达到三年或五年后才有资格申请编制等。评定职称可以鞭策幼儿教师自主学习、促进其专业成长。因此,评定职称对于西部农村幼儿教师来说也是极其重要的。在职称评定上,幼儿教师要达到一定的要求才可以申请职称。具体指标可以是学历、教龄、工作绩效、科研成果、参加培训的次数,等等,根据当地实际情况进行制定。为了保证职称评定对幼儿教师的鞭策作用,职称评定应与工资挂钩。职称晋级后,工资待遇提高。

3.严格西部农村幼儿教师准入标准,提高农村幼儿教师专业素质。在农村,很多幼儿教师都没有受过专业的幼师教育,学历层次比较低,也有很多是学历达标了,但专业不对口,俗话说“隔行如隔山”,这些情况严重影响了农村幼儿教师专业素质的提高。近些年,农村专业幼儿教师比较缺少,可以招收专科、高中毕业生等,但必须经过当地教育部门的严格培训,培训合格后才能进入工作岗位。在农村幼儿园可以选择幼儿教师的情况下,应该严把幼儿教师“入园关”,新教师必须持有幼儿教师资格证,具备幼儿教师应有的专业知识、专业技能、专业理念等。除此之外,新教师的身体状况、相关知识和普通话以及职业信念都需列入考察内容。随着“撤点并校”政策的实施,出现教师闲置的现象,幼儿园可充分利用这些教师资源。但是对于从初中或小学借调来的教师,应该接受严格的幼儿教育培训,避免将“小学化”带到幼儿园教学中。

4.建立西部农村幼儿教师培训机制,创设良好的专业成长环境。参加职后培训是促进教师专业成长的重要途径和方式,也是教师的基本权利。尽管国家在“国十条”中指出“要创新培训模式,为有志于从事学前教育的非师范专业毕业生提供培训。三年内对一万名幼儿园园长和骨干教师进行部级培训。各地五年内对幼儿园园长和教师进行一轮全员专业培训。”但是,这还远远不能满足全国幼儿教师的培训需求。尤其是对西部农村幼儿教师来说,由于资金短缺和信息贫乏等原因,缺少高质量、有针对性的进修与培训机会。因此,教育行政部门和教师培训机构应通力合作,拓宽渠道,为农村幼儿教师提供更多的进修培训机会。当地高等师范院校应发挥专业带领作用,加强与农村幼儿园的合作关系,对农村幼儿教师在教学理论和教学实践中给予指导和帮助。同时要加强对农村幼儿教育师资现状的调研,深入了解幼儿教师的专业水平和培训需要,从当地农村幼儿教师的实际出发,制定切实可行的培训计划。根据教师的不同发展水平和培训需要开展分类分段、分期分批培训;在培训形式上应灵活多样,以调动教师的主动参与性。培训可以专题讲座、观摩学习、公开示范课、讨论、集体备课、园本培训、送教下乡、城乡幼儿园“结对子”、远程网络培训等教师喜闻乐见的形式开展。

5.普遍提升西部农村幼儿教师质量,并培养一批优秀骨干教师。在大面积提高农村幼儿教师质量基础之上,培养一批优秀的骨干力量,使其在园本教研中起到模范榜样作用,带动全园幼儿教师业务水平的发展。由于西部农村幼儿园资金短缺和园所组织管理的原因,幼儿教师不可能全部参加外出的培训。派出优秀骨干教师学习,回来后对其他幼儿教师进行二级培训,既可以节省资金,又可满足农村幼儿教师学习的需求,且不会影响幼儿园的正常教学活动,可谓一举三得。但是,为了避免“以盲带盲”,必须严格要求骨干幼儿教师,并能够促使其不断学习。

参考文献:

[1]于冬青,梁红梅.中国农村幼教师资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发展对策[J].学前教育研究,2008,(2).

[2]杨莉君,周玲.农村幼儿教师生存状态研究―以中部四省部分农村幼儿教师为例[J].教师教育研究,2010,(5).

[3]虞永平.试论政府在幼儿教育发展中的作用[J].学前教育研究,2007,(1).

幼教职称论文第8篇

【关键词】幼儿教师;科研瓶颈;对策

大家对于幼儿教师这一职业定义不断产生新的变化,从早期的保姆、阿姨到幼儿园教育指导纲中指出幼儿教师需要努力成为幼儿学习活动的支持者、合作者和引导者。与十年前不同,现在教育对幼师的教学水平与教师素养有所改变。它要求幼儿教师不仅会组织班级工作,还要会组织儿童学习与游戏活动,更要成为“研究型教师”。这对幼儿教师未来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幼儿教师要想更好地完成保教工作,更加了解幼儿,也需要开展课题研究。出于外在压力,以及内在需求,幼儿教师对教育科研的需求出现前所未有的高涨。另外幼儿园之间竞争与评估升级也对科研课题提出了具体要求。由此幼儿教师及幼儿园均具有积极开展各种教育研究的内在需求与外在要求。

一、幼儿教师的科研困境

1、看似“繁荣”

早在1996年颁布的《幼儿园工作规程》中就明确指出幼儿教师要参加业务学习和幼儿教育研究活动。另外幼儿教师职称评审对于教师科研能力要求提高,各幼儿园及幼儿教师科研积极性得到激发。在各省市地区开展的调查发现,城市及部分县地区幼儿园已经开始教育科学研究,但于俭(2008)认为(上海市教科所普教研究所课题组,2004),幼儿园科研“繁荣景象”背后的实质乃是过程的虚化。部分幼儿园教育科研将其当作“形象工程”来做,科研标题大而空,不能结合幼儿园实际情况和教育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出发。幼儿园为应付上级检查,部分教师仅仅为评职称,在短时间内赶写论文或结题报告成果。

2、畏难情绪

2007年两位研究者对湖南省270名幼儿教师进行问卷调查和访谈研究,研究发现被调查者中超过70%的幼儿教师觉得做教育科研难度非常大。详细访谈其原因后发现,大约四分之三的幼儿教师认为自己的教育科研能力比较弱,只有极少数觉得没有难度或认为自身的教育科研能力非常好。另外除了幼儿教师,许多园长也表示对教育科研感到困惑,有园长谈到,不懂科研工作到底应从何入手,由此形成了畏难情绪,导致科研工作开展困难。陈知君研究者在探究幼儿教师开展课题研究畏难情绪成因中发现,教师整体素质水平、学历水平偏低,对待科研存在一定的畏难情绪和认识上的误区。因此,了解具体的原因,并提出有效的对策,才能更好地帮助幼儿教师从科研中自我提升专业知识、专业态度、专业能力,清晰职业规划,对幼儿教育事业充满信心。

3、高校与幼儿园合作模式存在不足

一方面幼儿教师科研能力不足,不知如何开展科研;另一方面,高校学前教育研究者也需要深入到幼儿园教学活动中。许多地区幼儿园通过与高校教育研究工作者合作的形式来开展教育科学研究。高校教师理论基础扎实并且具有开展科研的经验,幼儿教师了解幼儿身心现状及幼儿园教学中遇到的实际问题。本来期望该研究模式对教育科研发展有良好促进作用,却在实践过程中因幼儿教师角色被边缘化而大打折扣。据调查在已有研究中,幼儿教师仅仅是在教育研究工作者的指挥下扮演一个提供资料和帮助收集数据的角色,而并没有真正参与到研究中,无法展现其对教育现象进行思考和反思。综上,幼儿教师有开展科研的愿望及需求,但在实际开展过程中出现了一系列问题,下面在研究前人调查的基础上给出可行以及符合现实情况的解决措施。

二、突破幼儿教师科研瓶颈的应对策略

1、深化高校培养改革

目前针对幼儿教师的学历要求提高,从原来的幼儿教师普遍学历要求高职生、大专生,到现在学前教育本科生毕业人数的增加,高校针对学前教育专业本科生开展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培养模式。这可能与学前教育专业在教学大纲的制定时对教育科学研究课程的重视程度不够,也与该专业学生修读时对相关课程的重视不够有关。据了解,陕西某高校采取校地园一体化的培养新方式,让学生有更多地实践机会,开设相关课程,要求本科学生大三学年组织学生撰写学年论文,大四学年撰写毕业论文等帮助学生提高科研能力。另外,从学前教育类学校长期发展角度来看,应提高准幼儿教师的质量。一是可以通过吸引优秀学生报考幼儿师范院校。二是调整设计合理的专业培养方案与教学大纲。三是不将幼儿教师教学能力的高要求作为培养的唯一标准,着眼于未来重视理论知识的传授,从而培养复合型的新时代幼儿教师。

2、深入开展“国培”

“中小学幼儿园教师部级培训计划”,是教育部、财政部于2010年开始实施的旨在提高中小学幼儿园教师特别是农村教师队伍整体素质的重要举措,为广大农村教师创造了宝贵的培训机会,目的在提升农村教师的能力素质。目前在各省市均有开展,但课程结构主要围绕幼儿园五大领域课程以及解决教师在教学中的困难,缺少科研工作的相关指导课程。目前园中的幼儿教师大多未学习过科研方法,不了解论文撰写的一般规范。正是因为以上这些因素,导致他们在开展调查及解决问题时受到局限。根据已有研究,幼儿教师因硬件环境不具备数据资源库,难以接触到专业期刊杂志,所以查阅文献资料的途径有限。另外在软实力方面,幼儿教师对文献法、调查法以及观察法更熟悉,而对统计分析法和实验法较陌生。但在实际科研中,全面掌握各种科研方法是做好教育科研的重要条件。针对在幼儿园工作的教师,研究者通过问卷调查获知。面对教育科研动机问题的解释,大约四分之三的幼儿教师做科研出于外在动机,主要为了应对工作考核评职称。仅有十分之一的教师开展科研是为了解决工作中遇到的问题。另外20%的幼师希望提升专业水平,促进自我发展而进行科研。说明相当一部分幼师科研动机不够端正。所以也应在国培项目中帮助教师树立正确的科研素养,良好的科研素养能够让教师更加关注幼儿教学活动,也能够启发教师探索教育教学规律,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3、完善相关政策

教育部门应加大对学前教育专业的投入。幼儿教师做科研,离不开各级各类教育研究中心及部门的大力支持。幼儿教师需要更易接触学前教育专业期刊,网络电子资源等,方便更多的一线幼儿教师拥有参与科研的硬件环境。另外不对幼儿教师参与教育科研设置过高的门槛,科研成果的评价标准也需要进行修改,不与高校科研要求一致,提高他们参与教育科研的热情。同时呼吁教育部门相关领导应重视和正确看待幼儿教师教育科研和教学的关系,结合幼儿教师平时工作强度大,科研缺乏时间保障的实际,在经费有限的情况下,可以考虑由教育行政部门采取教育科研奖励机制。

【参考文献】

[1]刘敏.当前园本教研中存在问题分析及对策思考[J].学前教育研究,2010(2).

[2]于俭.幼儿园教育科研的现状与基本对策[J].当代学前教育,2008(1).

[3]张晓辉,张传燧.幼儿教师教育科研素养状况及发展研究[D].长沙:湖南师范大学,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