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优秀范文 小学语文写作论文

小学语文写作论文赏析八篇

时间:2022-11-25 17:57:57

小学语文写作论文

小学语文写作论文第1篇

语文教学论文也是学术论文的一种,但又不同于其他纯学术型的论文,因为语文教学论文在注重学术理论的同时,也要体现其教学实践的特性。所以,这就要求教学论文要基于自身的教学实践的,并要借鉴其他专业的教育教学理论研究,经过反复验证和提炼,才能写出对教学有积极引导意义的论文。 第一、以小见大。写论文,开口不要太大,取材甚至可以是一节课的收获体会,也可以是某一教育现象的启发、感悟;可以是课堂生成的某一细节的机智处理,也可以是拓展教材、开发课程资源的具体案例等。如果口子太大,既不容易把握,也难以写具体。如:《语文教学如何体现人文性?》《浅谈作文教学三策》《谈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语文教学中渗透人文主义精神》《谈语文作业的设计》等,题目着眼点大而宽,行文就很难写具体。

第二、叙议结合。教学论文的撰写,一般是从自己的教学体验或从身边教育现象的感悟出发,去阐明自己的观点,介绍自己的经验和做法,特定的内容决定了一般采用叙议结合的表现形式。但叙述要有选择性、针对性,要悄悄为后面的观点阐述作铺垫,打伏笔;而后面的议论又要紧扣叙述的内容,在叙的基础上升华。这样,文章才会显得有血有肉,结构紧凑。教师可从自己的教学体验或从身边教育现象的感悟出发,去阐明自己的观点,介绍自己的经验和做法。

第三、力求创新。教学论文的创新,选材与众不同。应是题目新,观点新,话题新,构思新。努力做到“人无我有,人有我新,人新我快”。:《语文课堂教学低效现象及对策》(话题新);《巧设语文教学中的导语、过渡语、结语》(从不同文题和年段、不同文本内容和结构、中心等设计导语、过渡语、结语。)

第三、追求创新。教学论文也要体现创新,这一点和所有学术论文相同。具体创新可以体现在选材上,选题上要追求新颖,不能写老生常谈的题目,或者在老话题上加入新的角度,老话题有新的延伸等,这些都是在创新。

小学语文写作论文第2篇

【内容提要】《创业史》在建国后17年文学中的经典地位、所涉及的特定题材以及围绕它产生的激烈的文艺论争都为我们认识建国后17年文学中农村小说的写作范式之确立提供了很好的切入点。但是,以往的研究多是注意到写作与政治力量之间的密切关联,而忽略它与多种文学传统之间的联系、文本具有的历史多质性。有鉴于此,通过对文本—批评之间复杂关系的探讨,尤其是围绕文本的批评话语之间的冲突,从一个侧面揭示出建国后17年文学与五四启蒙文学、民间文学之间深层的内在联系,从而进一步认识当代农村写作的意义的诸种可能。

【摘 要 题】思潮与流派

【关 键 词】中国现代文学/文艺评论/文学传统/美学标准/社会主义现实主义

【正 文】

建国后17年文学中的文艺批评,承担着重要的意识形态功能。就文学创作而言,建国后17年的文艺批评起到了对文艺创作进行训诫与规范的重要作用。正是由于文艺批评的训诫和规范,使得当代文学史上的经典文本,几乎都经历了修改再版的过程,而这些修改主要是根据文艺批评提出的意见来进行的。对于当代文学批评的这种奇特的性质,洪子诚先生论述道:“它(批评)并不是一种人格化、个性化或‘科学化’的作品解读,也主要不是一种鉴赏活动,而是一种体现政治意图的政治和艺术裁决,在许多时候确实演化为一种‘斗争’手段。一方面,它用来支持、赞扬那些符合文学‘规范’的作家作品;另一方面,则对不同程度地表现出离异、‘叛逆’倾向的作品提出警告,加以批评、批判。毛泽东将文艺批评的这两项功能,形象化地概括为‘浇花’和‘锄草’。”[1] 对于建国后17年文学中的经典文本——《创业史》,“浇花”的声音成为主调,而批评家严家炎的质疑则引发了一场关于如何认识和塑造社会主义新英雄人物形象的文艺论争。可以说,《创业史》这一文本正是与其批评话语一起,共同建构了当代农村小说写作的典型范式。

一、赞扬:新的美学标准的确立

《创业史》出版以来,得到批评界几乎一致的赞扬。除了作品反映现实的“深度”与“广度”外,《创业史》的另外一个重要收获被认为是创造了一组达到“相当艺术水平”的人物形象。而在这些人物形象中,社会主义“新人”梁生宝被看作是《创业史》成就的最主要的标尺。冯牧认为,“在《创业史》众多的正面人物中,写得特别出类拔萃的,是英雄人物梁生宝的形象”,“在梁生宝的身上,我们可以看到:一种崭新的性格,一种完全建立在新的社会制度和生活土壤上面的共产主义性格正在生长和发展。”[2] 批评家都为梁生宝身上所具有的崭新的农民品质所激动。周扬在批评《三里湾》时指出,赵树理没有看到农民的革命精神与社会主义思想相结合所产生的巨大力量。在梁生宝的身上,这种“巨大力量”得到很好的体现。梁生宝的性格正是民间优秀传统道德与社会主义思想几乎“理想”地结合,他被看作是“十年来我们文学创作在正面人物塑造方面的重要收获”。与赵树理笔下的“新型人物”相比,梁生宝与社会主义制度有更为直接和紧密的联系,他是社会主义制度下“应该”产生的理想的农民形象。这一形象的“成功”,成为社会主义革命取得成功的一个重要的标志。

进入“当代”以来,新兴的文化领导权为巩固其意识形态地位而进行的一个重要的步骤就是对文学进行“等级”划分。在毛泽东文艺思想的权威阐释者周扬等人的论述中,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被认为是“当代文学”生成的直接源头,是对五四启蒙文学的“继续”和“发展”。之所以是“继续”,是因为五四启蒙文学的性质。在权威分析中,五四启蒙文学是由无产阶级领导的,一开始就向着社会主义文学方向发展的文学;之所以是“发展”,是由于“当代文学”解决了五四启蒙文学没有解决好的“文学与工农群众的结合”这一根本性问题。所以“假如说‘五四’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第一次文学革命,那么《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及其所引起的在文学事业上的变革,可以说是继‘五四’之后更伟大、更深刻的文学革命。”[3] 这种判断包含了“当代文学”与“现代文学”之间的等级关系。这种等级秩序形成的重要依据就是“当代文学”是和“最先进的思想、最先进的社会制度相联系”,“过去任何时代的文学都不能和它相比。”[4] 当代文学与社会制度的紧密联系,使它获得了文学等级秩序中的最高级别。文化领导权同时对“当代文学”提出了创作上的要求:当代文学应该创造出不同于以往任何时代的新英雄人物。这样的人物应该与当代文学一样,与最先进的社会制度相联系,具有最先进的思想。

这样,我们就可以理解批评家为梁生宝形象的出现而表现出的欣喜。因为“梁生宝是一个无产阶级化了的青年农民的高大而又真实的形象、社会主义、共产主义新人形象。他高大,他真实,他有光辉,正是因为他无产阶级化了,理想化了,正是因为他的步伐稳稳地踏在祖国农村的坚实土地上,他在现实斗争之中成长,他不是‘时代精神的单纯号筒’,也不是农民气质或农民意识的体现。”[5] 梁生宝具有以往的农民形象从不具备的社会主义品质。在《创业史》之前的农村写作中塑造的新人物形象,都可以看作是对梁生宝形象的铺垫和准备。与以往的农村“新型人物”相比,“无产阶级化了”的梁生宝自然应该处于人物典型的等级秩序中的最高级。

按照批评家的解释,梁生宝这个人物形象之所以充满了生命力,给读者一种崭新的感觉,是因为他干的事业是紧接着民主革命的崭新的社会主义事业,读者从梁生宝每一个胜利中都看见了社会主义新生事物不可阻挡的力量,当然就更觉得这个人物形象充满生命力。在这种分析推理的逻辑中,人物形象的价值不在于五四启蒙文学所认定的“艺术价值”的高低,而是与人物所代表的先进的社会思想相联系。这里已经隐隐体现出文化领导权对批评话语的渗透,其目标就是要建立一套与写作方式、文本内容的变化相适应的、评价艺术典型的新美学标准。

可见,新的美学标准使梁生宝这类艺术典型,不仅从文本中获得生命力,而且从文本的、从人物与社会制度的联系中获得文化领导权的高度认可。这样,理想人物与一个时代热切的社会理想之间建立了密不可分的联系。如果对这样的艺术典型的价值及其等级意义发生质疑,就等于在质疑最先进的社会制度,动摇人们真诚的社会理想。所以,在对梁生宝的一片赞扬声中,严家炎先生对梁生宝这一人物典型的不同评价,引发了一场如何认识和塑造新英雄人物形象的激烈论争。

二、论争:启蒙话语对文化领导权的“偏离”

1961年至1964年,严家炎先后发表了《〈创业史〉(第一部)的突出成就》、《谈〈创业史〉中梁三老汉形象》、《关于梁生宝形象》、《梁生宝形象和新英雄人物创造问题》等文章,对大多数批评家从梁生宝形象来肯定《创业史》的成就这一看法提出了质疑。他肯定梁三老汉形象的艺术价值,对梁生宝形象有所保留。这种评价引发了一场激烈的文艺论争,包括作者本人在内的众多批评家纷纷撰文进行反驳。这场论争围绕着两个焦点问题来进行:如何理解和评价典型人物的意义和价值;在塑造典型人物时,如何体现革命的现实主义与革命的浪漫主义相结合的创作方法。

在第一个问题上,严家炎与其他批评家有比较明显的不同。虽然,他在一定程度上肯定了梁生宝形象:“从作品本身说,梁生宝形象确实比较集中地展示了农村新人的光辉品质,不仅概括了一定的时代内容,而且艺术上也站得起来,比同类题材作品中那些较为单薄而只有某些性格侧面(如急燥或爱钻研技术)的青年革命农民形象有了很大进展。”[6] 可见,严家炎对梁生宝所代表的时代意义也有一定的认识。但是他表示:“我不能同意这样一种流行的说法:《创业史》的最高成就在于塑造了梁生宝这个崭新的青年农民英雄形象。一年来关于梁生宝的评论已经很多,而且在个别文章中,这一形象被推崇到了过分的、与作品实际不完全相符合的程度。”[7] 虽然梁生宝是《创业史》中思想水平最高的人物,但这并不意味着这一人物就具有最高的艺术价值。严家炎通过对梁生宝活动的具体分析,得出这一人物在形象塑造上“三多三不足”的特点:即写理念活动多,性格刻画不足;烘托多,放在冲突中表现不足;抒情议论多,客观描绘不足。严家炎紧接着表明:“‘三多’未必是弱点(有时还是长处),‘三不足’却是艺术上的瑕疵。”[6] 理念活动、烘托、抒情议论赋予梁生宝先进的思想,却使这一人物在很大程度上脱离农民的性格和气质。这样的写作方法,使作家不能如描写自己熟悉的老一辈农民一样,触及人物的灵魂,塑造出生动丰满的艺术形象。而对人物进行充分的性格刻画,把人物放在冲突中去表现,对人物进行客观描绘而非主观意念的叠加,这可以说是与五四启蒙文学建立的塑造人物形象的方法一脉相承。严家炎“三多三不足”的评断标准,实际上是五四启蒙话语力量在20世纪60年代文学批评中的一种体现。

与大多数批评家高度赞扬梁生宝形象不同,严家炎从艺术价值的角度高度赞扬《创业史》里中间人物的代表——梁三老汉。“作为艺术形象,《创业史》里最成功的不是别个,而是梁三老汉。这样说我以为并不是降低了《创业史》的成就,而正是为了正确地肯定它的成就。梁三老汉虽然不属于正面英雄形象之列,但却具有巨大的社会意义和特有的艺术价值。”[7] 作为老一辈农民的代表,梁三老汉从抵触、怀疑、动摇到理解社会主义革命,经历了一个曲折的思想变化过程。解放后,分得十亩水稻田的梁三老汉一心想要发家致富,但儿子梁生宝却把全部心思投入到互助组事业中,要带领大伙儿发社会主义的大“家”。两种截然不同的“发家”思想自然引起父子两人之间的矛盾冲突。在与儿子一系列的矛盾冲突中,梁三老汉特有的忠厚、天真、倔强的个性,得到了极为传神的表现。严家炎认为:“也许从作家的主观上,梁三老汉并不是他所要着力刻画的人物。但实际上,由于这一形象凝聚了作家丰富的农村生活经验,熔铸了作家的幽默和谐趣,表现了作家对农民的深切理解和诚挚感情,因而它不仅深刻,而且浑厚,不仅丰满,而且坚实,成为全书中一个最有深度的、概括了相当深广的社会历史内容的人物。”[7]

对梁三老汉形象从艺术价值的尺度(而非思想水平的角度)进行高度的肯定,更清楚地表明:在对人物形象的评价上,严家炎实际上坚持了与当时大多数批评家不同的美学标准,即五四启蒙话语建立的“艺术价值”标准。而众多批评家实际上正在文化领导权的支持下,创造了一种不同于五四启蒙话语的另一套崭新的美学标准来评价人物形象。新的美学标准更注重从人物的思想性角度确立典型人物的等级关系。这种新的美学标准的生成与确立,表明文化领导权对文艺创作的控制与渗透作用得到进一步的加强。而严家炎对梁三老汉形象的高度肯定,实际上形成了对这种新的美学标准的挑战。

因此,严家炎对《创业史》中人物形象的评价,引起了包括作者柳青在内的激烈反对。作为一名严肃的作家,柳青对写作和生活都有着极为真诚的态度。为了响应党的文艺政策,他扎根陕西皇甫村14年,过着与普通农民一样的生活。这样一位真诚的作家,对于《创业史》其他方面的批评都保持了沉默,惟独对严家炎关于人物的评价表现出激烈的反对。他认为,严家炎的批评,“提出了一些重大的原则问题,”“如果对这些重大的问题也保持沉默,就是对革命文学事业不严肃的表现。”[8]

柳青针对严家炎的批评,提出了六个问题进行反驳。柳青的反批评以捍卫主人公梁生宝的价值和地位为中心。梁生宝是作者着力刻画的人物形象,他实质上代表了作者对社会主义制度中理想的农民形象的一种期待,是作家忠心拥护的社会主义理想的直接体现者。因此梁生宝形象的地位是决不允许降低的。降低这一人物的地位,就是对人物所代表的无产阶级思想的怀疑。也正因为如此,梁三老汉的形象即使塑造得再成功,也不能成为作品中最有价值的人物——他最多只是以往作品里中间人物的一个综合与总结,他无法代表社会主义制度下农民的崭新品质,因而也就无法在新的美学标准中处于最高的等级。在此,作家对梁生宝形象的捍卫,实际上是对自己的社会理想的捍卫。

严家炎从人物丰满的性格、真实的农民气质来肯定梁三老汉形象,但柳青对人物性格有自己的理解。柳青指出:“小说选择的是以毛泽东思想为指导的一次成功的革命,而不是以任何错误思想指导的一次失败的革命。这样,我在组织主要矛盾冲突和我对主人公性格特征进行描写时,就必须有意地排除某些同志所特别欣赏的农民在革命斗争中的盲目性,而把这些东西放在次要人物身上和次要的情节里头。”[8] 可见,柳青对人物有着自觉的分类意识。梁生宝形象无疑具有很强的理想性,因为他身上可能具有的“农民在革命斗争中的盲目性”,已经被作者附加到别的人物身上。梁三老汉就是这种“盲目性”的代表人物之一,所以他应当归属到作者要描写的“次要人物”的行列。梁生宝却必须处在人物典型秩序中的最高级,按照作者的主观意图,要把他“描写为党的忠实的儿子”,他的行为和思想体现了党在社会主义革命过程中重要的领导作用。如果对梁生宝形象的价值发生质疑,就是对党的领导作用的质疑。所以柳青理直气壮地反诘道:“小说的字里行间徘徊着的一个巨大的形象——党,批评者为什么始终没有看见她?”[8]

双方评价人物典型时,使用了不同的美学标准,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不同话语力量之间为争夺“规范”地位而进行的较量。

这场文艺论争的另一个焦点是如何理解革命的现实主义与革命的浪漫主义相结合的创作方法。虽然论争的双方都肯定这一创作方法是对以往各种艺术方法的一个重大的革新与进步,但是具体到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如何结合,双方却有不同的看法。

革命的现实主义与革命的浪漫主义相结合,这一提法的前身是“社会主义现实主义”。1933年,前苏联文艺界提出的“社会主义现实主义”作为一个口号正式进入中国。1934年,在第一次前苏联作家代表大会上,社会主义现实主义得到其经典定义:“社会主义现实主义,作为苏联文学与苏联批评的基本方法,要求艺术家从现实的革命发展中真实地、历史地和具体地去描写现实。同时艺术描写的真实性和历史具体性必须与社会主义精神从思想上改造和教育劳动人民的任务结合起来。”[9] 在社会主义现实主义的这一定义中,本身即包含了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两个方面:一方面,作家要真实地描写现实,这是以往的现实主义都具有的特征;另一方面,这种“真实”地描写又必须承担起特殊的思想教育任务:以社会主义的精神从思想上改造和教育劳动人民。完成这一任务的关键就是典型人物的塑造,以新英雄人物的行为和思想来达到教育人民的目的。“浪漫主义”是完成典型人物塑造的不可或缺的一个方面,被认为是社会主义现实主义区别于旧现实主义的一个标志。

可是,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究竟应该如何结合才是“理想”的?或者说,应该如何来塑造新英雄人物?这成为建国后17年文学中一个争论不休的问题。

1952年5月,《文艺报》开辟了“关于创造新英雄人物问题的讨论”专栏,掀开讨论的序幕。1953年,第二次文代会前后,创造新英雄人物问题的讨论得到深入。周扬在大会上作了《为创造更多的优秀的文学艺术作品而奋斗》的报告,对能不能写新英雄人物的缺点等问题,发表了原则性的意见;冯雪峰在《英雄和群众及其他》一文中,把这一问题提到现实主义创作理论上加以探讨。以后关于创造新英雄人物的讨论,一直都没有停止过。但是,在论争过程中,政治批判的意味越来越浓,新英雄人物的浪漫主义色彩也越来越浓。1958年,毛泽东提出了革命的现实主义与革命的浪漫主义相结合的创作方法,实际上大大突出了浪漫主义的作用和地位。严家炎与柳青及其他批评家之间关于梁生宝形象的论争,可以看作是建国以来关于创造新英雄人物讨论的继续。这场论争发生在20世纪60年代初,正值周扬、邵荃麟等对20世纪50年代后期激进的文艺路线进行调整的时期,所以对这一问题进行了比较深入的讨论,可以说是第二次文代会前后那次讨论的继续和呼应。

具体到《创业史》,梁生宝形象是如何实现革命的现实主义与革命的浪漫主义相结合的、这种结合是不是成功,成为论争双方关注的一个焦点问题。梁生宝的艺术原型是柳青散文特写中的先进农民梁家斌。梁家斌具有勤劳、谦逊、朴实、淳厚的优秀品德,同时对党领导的农业合作化事业一腔忠诚,充满热情。但是他曾经打算买地,说明他仍然有农民的私有思想;他也不能一下子理解粮食的统购统销政策,说明他的政治觉悟还没有达到“无产阶级战士”的水平。但是,柳青以这一人物为原型,运用浪漫主义方法,对这一人物加以理想化,塑造了无产阶级战士梁生宝。大多数批评家都对这一加工过程加以赞扬,认为梁家斌“这样的人物,不能说没有典型意义。但是,为了更集中、更强烈、更理想地体现社会主义的美好,作者让小农经济的改造问题,体现在另外的人物——如梁三老汉身上了;对于梁生宝,则通过革命理想的照耀,对广阔的生活进行概括,把当代英雄的先进因素集于一身,创造出一个比原型更典型的革命的理想人物。”[9]

可见,革命的浪漫主义是梁生宝这样的英雄人物产生的必要方法。严家炎也同意运用两结合的方法,但是他又强调“提高而不脱离基础”,也就是说,梁生宝不应该脱离农民本身的“气质”,否则就脱离了人物的“真实性”。真实性是现实主义的一个根本标志。在当代文学“规范”的确立过程中,“写真实”往往被作为协调政治与文学关系的一个方法而提出。在现实主义的维护者那里,“真实性”是维护文学本身特质的一个重要手段;在浪漫主义的强调者那里,“真实性”却更多地与作家的世界观相联系。它关系到作家如何去发现和描写生活的“真实”,并把它与社会主义的胜利远景结合起来,这是另外一种对“真实”的理解。这样,“真实性”因为其不可确证性,成为建国后17年文学中一个争论不休的命题。

那么,梁生宝和梁三老汉,究竟哪一个人物形象代表了“真实”的农民?我们无法给予简单的回答。梁三老汉的“真实”,延续了五四启蒙文学对于“真实的农民”的想象;而梁生宝,则可以说是新兴的文化领导权对“真实的农民”的全新建构。严家炎和柳青及其他批评家关于人物典型的论争,体现了启蒙话语在特定历史时期对文化领导权一定程度上的“偏离”。

三、结语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注建国后17年文学研究,开始注意到建国后17年文学乃至文革文学与五四新文学传统之间曲折而隐蔽的联系。建国后17年文学表面上呈现出与五四启蒙文学相异的面貌:无论作品的题材、风格,还是批评的性质,都出现高度统一的“规范化”、“一体化”。这是否就意味着建国后17年文学是对启蒙五四新文学的一种断裂、是完全由政治力量支配的一种文学形态呢?

洪子诚先生指出:“这30年的文学,从总体性质上,仍属‘新文学’的范畴。它是发生于20世纪初的推动中国文学‘现代化’运动的产物,是以现代白话文取代文言文作为运载工具,来表达20世纪中国人在社会变革进程中的矛盾、焦虑和希冀的文学。”[10]

这说明,建国后17年文学与其他的文学传统之间仍然有着千丝万缕的内在联系。即使在《创业史》这样的经典文本中,也存在着多种异质性话语的冲突,而围绕文本展开的批评话语之间的论争更明显地显示了这一点。

【参考文献】

[1]洪子诚. 当代文学概说[M]. 南宁:广西教育出版社,2000.

[2]冯牧. 初读《创业史》[A]. 中国当代文学研究资料柳青专集[C]. 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1982.

[3]周扬. 周扬文集(第2卷)[M]. 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4.

[4]周扬. 文艺战线上的一场大辩论[N]. 人民日报,1958-2-28(2—3).

[5]冯健男. 再谈梁生宝[A]. 中国当代文学研究资料:柳青专集[C]. 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1982.

[6]严家炎. 关于梁生宝形象[J]. 文学评论,1963,(3):.

[7]严家炎. 《谈〈创业史〉中梁三老汉形象》[J]. 文学评论,1961,(3):.

[8]柳青. 提出几个问题来讨论[J]. 延河,1963,(8):284—287.

小学语文写作论文第3篇

关键词:合作学习 英语写作 研究

合作学习是初中英语课堂教学中新型的教学方式,它可以激发学生的兴趣与热情,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目前,合作学习在初中英语写作教学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笔者具体实践中注意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致力于学生英语写作水平的提高,将初中英语写作课堂教学中的合作学习划分为以下几个环节:

1.设置合作学习小组,明确写作话题

设置合作学习小组是初中英语写作教学中合作学习开展的基础,也是合作学习开展的首要步骤,对此,教师应从学生实际的学习情况出发,依据合作需求,遵循"组内异质与组间同质"等原则,科学、合理地设置合作学习小组,其中组内异质主要指合作学习小组内,各成员在知识水平、交流能力及接受能力等方面均存在一定的差异,这种差异使小组成员在英语写作学习中具备一定的互补性,使每个成员都能学有所成、学有所获;组间同质主要指所划分的各学习小组,其在整体知识能力、学习能力等方面的差异性不大,以便更好地对各合作小组进行对比分析,对小组的整体活动效果进行评价分析。

选题是合作学习开展的第二个步骤,其主要为课堂教学即英语写作学习提供一个合适的话题。话题的选择,既可来源于教材内容,也可来源于教材之外,但为了使选题更贴切教材内容,教师通常选择与教材内容相关的话题。例如,在学习牛津英语7A Unit 4 Food 这一单元时,教师通常设置与"food"相关的话题。无论是什么话题,都必须符合学生的实际情况,使学生能够围绕话题畅所欲言,并且能够运用所学的知识抒写与话题相关的内容。

2.小组内自由讨论,开发想象力

在确定写作话题后,教师可以让小组围绕话题自由讨论,充分开发学生的想象能力,激发学生写作的灵感。小组讨论的内容必须紧贴写作话题,包括如何审题,如何挖掘主题观点,如何选择写作内容等等。在讨论过程中,小组成员还可相互交流与写作话题相关的词语与句子,如固定词语、精彩句子等;探讨写作方法、写作格式及文章体裁等;探讨文章可选择的人称、时态等。小组成员既可以轮流发言,由其他人员进行补充,也可开展分工合作,不同成员负责不同的任务,最后实施归纳,由组长执笔记录。此外,小组成员还可在讨论过程中用英文写出作文提纲、重要的词语、主要观点及一些必要的句式等,使学生能够在讨论过程中能够展开联想,进行思维碰撞,更好地理清作文的写作思路,有利于成员的独立写作。例如,在 牛津英语7A Unit 2 My Day这一单元中,当教师确定"My Day"这个话题后,可让学生在小组内自由讨论,充分开发学生的想象力。学生通过交流与讨论,展开联想,进行思维碰撞,逐渐理清自己的写作思路。通过讨论,学生不仅掌握教材中与"My Day"相关的短语与单词,而且还可以写出"wash my clothes" "clean the windows" " take care of my little sister" "do some cooking"等一些重要的短语,为学生日后的书面表达奠定坚实的基础,促进学生英语写作水平的提高。

3.学生独立写作,拟好初稿

从表面上看,学生独立写作,与小组合作精神相背离,无法体现出小组的合作性,但事实上它是英语写作合作学习过程中必不可少的重要环节。在合作的基础上提倡独立,可以更好地提高学生的积极性与主动性,激发学生写作灵感,让学生有充足的时间去思考小组讨论的结果,构建新的知识与内容。对此,教师可以依据写作话题设置相应的问题情境,并指导小组展开讨论,让学生围绕写作话题,对问题进行深入的分析与探讨,找寻解决问题的途径与技巧,力争独立解决英语写作上难题,并在独立解决问题的过程中积极体验、积极感受,构建新的知识与内容。

4.教师演示范文,师生共同讨论

教师可以先在课堂中阐述文章修改的标准,并示范如何发现初稿中的问题,如何分析与解决问题,之后让学生进行自由讨论,对文章细节及整体、文字及内容进行讨论分析,各抒己见,互评互助,共同进步。英语写作修改标准应包括词语、句子、篇章组织、表达是否顺畅等多方面的内容。初稿的评改,应以学生为中心,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性地位,使学生明白文章存在的不足之处,掌握修改的方法,对于可以继续发扬的地方,应牢记在心中。教师在这个环节,主要起到主导作用,即除了演示范文外,还应对学生的初稿及修改的文章进行分析、评价,并作出规范性的总结,使学生牢记英语写作过程中应注意的事项,并在日后写作中不断地改进,不断地提高。

5.小组间互评,完成文章写作

学生在合作批改过程中,教师应给予必要的指导,指导学生检查其文章结构是否合理、内容是否充实、主题是否明确,同时是否存在语法、要点或者格式上的错误。学生在批改同伴文章中,应注意文章的精彩部分及不足之处,对于精彩的词语、句子或者段落,则可以选择使用红笔将其划出来,并同对方交流观点,互帮互助,取长补短,最后由学生个人修改文章,并完成定稿。通过小组间互评,学生可以多看、多改,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学生的语言输入水平,提高学生使用英语语言的准确性,在小组合作学习中形成互帮互助的学习氛围,提高学生英语写作能力,提高英语课堂教学效率。

6.教师对合作学习进行评价,共享合作成果

小学语文写作论文第4篇

>> 作文教学中思维能力的培养 浅谈作文教学中思维能力的培养 作文教学中求异思维能力的培养 浅谈小学作文教学中对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 浅谈小学作文教学中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 浅析小学作文教学中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 论小学语文教学中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 小学语文教学与思维能力的培养 论小学语文教学中作文能力的培养 论初中语文教学中思维能力的培养 论如何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培养孩子的思维能力也是小学语文教学中的重点 语文教学中的创造思维能力培养 语文教学中求异思维能力的培养 浅谈语文教学中思维能力的培养 语文教学中思维能力的培养 谈语文教学中思维能力的培养 如何培养语文教学中的思维能力 试论如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小学语文教学中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中国 > 教育 > 论小学语文作文教学中的思维能力 论小学语文作文教学中的思维能力 杂志之家、写作服务和杂志订阅支持对公帐户付款!安全又可靠! document.write("作者: 薛华林")

申明:本网站内容仅用于学术交流,如有侵犯您的权益,请及时告知我们,本站将立即删除有关内容。 摘 要:作文是小学语文的重要教学内容,是教学的重点与难点,在培养学生思维上发挥极其重要的作用。因此,加强小学语文作文教学过程中思维培养的研究,是教育工作者关注的热点话题。本文对小学语文作业教学现状进行分析,并提出作文教学中思维培养的策略,为提高小学生的思维逻辑能力和小学作文教学效率提供参考。 关键词:小学语文;作文教学;思维培养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4)22-175-01

小学作文教学有助于学生创造、发散思维的形成,为学生后期相关学科的学习奠定坚实的基础,因此小学教师应重视小学作文教学,并积极采取有效措施,将学生思维培养当做重要目标加以落实。

一、小学语文作文教学现状

据调查,一些小学语文教师在作文实践活动中感觉难度非常大,表现为不管怎么努力,学生的作文成绩提高得微乎其微。同时,学生感觉作文学习比较困难。另外,小学语文作文教学存在以下问题。

1、小学作文教学枯燥,无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由于小学生刚刚接触写作,因此无论是思维发散能力还是语言能力都较弱。教师在作文教学活动实践中,将重点放在提高小学生词汇运用、语言组织能力上。在作文教学活动实践中,一些教师将大量时间用于词汇应用的训练,导致作文课堂变得索然无味。小学生具有易动天性,针对枯燥的词汇训练,很难集中注意力,激发学生的作文学习兴趣更是无从谈起。

2、忽略小学生思维的培养

在教学活动实践中,语文教师忽略小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小学生遇到教师布置的作文题目时,往往根据教师讲解的内容,或从其他材料上获得的知识进行枯燥模仿,无法灵活表达观点,文章毫无生命力可言。

3、作文教学模式单一

一些语文教师为了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给学生列举了诸多有关写作的条条框框,并鼓励学生按照条条框框的要求写作,才算是优秀的文章。为此,学生在写作过程中绞尽脑汁向教师要求的方向靠拢,希望获得老师的表扬。这种做法导致学生的作文具有一定的相似性,无法突出学生的个性。综上所述,小学语文教师在作文教学活动实践中应将思维培养当做重点,引导学生利用发散思维进行写作,只有这样才能保证每篇作文都有灵魂,从而真正提高小学生的写作水平。

二、小学生作文思维培养策略

针对小学作文教学存在的诸多问题,笔者结合多年小学作文教学实践经验,提出培养小学生思维的相关策略,供小学教学工作者参考。

1、进行思维的启发

小学作文教学实践中,教师应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给小学生留下充足的讨论与思维空间,为小学生形成良好的思维奠定基础。为此,教师在布置好作文题目后,应充分认识到小学生精神及生活体验较少这一现状,引导和启发学生思维。

例如,在作文教学活动中,笔者曾经给学生布置过“我的祖国”这篇作文题目,让学生写作。相信很多小学语文教师面对同样的题目会将写作重点放在对祖国热爱的表达上。但小学生年龄较小,并不能充分感受到祖国给其带来的影响。为此,笔者首先利用多媒体技术,为学生展示了我国拥有的大好河山和各种军事装备,让学生从内心感触祖国的伟大,焕发其作为中国人的自豪感;其次,笔者并未指明写作的方向,而是在给学生提供较多作文素材的基础上,让学生充分发挥想象,大胆写作。

利用这种启发学生思维的作文教学方法,小学生在写作过程中思维不再受到限制,而是根据自己的想法和内心的体会写作。结果完成的作文不仅是学生感情的真实流露,而且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

2、进行思维的引导

对学生思维进行有效引导,可促进学生更深层次地思考,使学生的发散思维得到更好的培养。小学作文教学活动中,不少学生反映思维容易短路,很多情况下字数达不到要求。为避免学生出现上述情况,在作文教学活动实践中,教师应给学生留下充足的思考时间,并加强对学生思维的引导。

例如,笔者曾给学生布置“我的同桌”这篇作文题目,引导其从同桌的动作、样貌等方面描述,但仍有部分同学不知所措。为此,笔者邀请外貌特征比较突出的学生站在讲台上,并引导学生将讲台上的学生当做同桌去写。同时,鼓励学生展开合理的想象,可增加一些特殊的外貌描述等。

应用作文教学方法,学生均有话可说,有内容可写,顺利完成了写作任务。在作文教学活动实践中,语文教师不妨采用该种方法,对学生思维进行适当引导,让学生感受到写作的成就感,从而激发写作兴趣和写作热情。

3、进行思维的扩展

学生作文水平与能力的提高受很多因素影响,其中进行广泛阅读,拓展学生思维是提高学生作文水平的重要途径。为此,在作文教学活动实践中,教师应采取有效方法扩展学生思维,使学生个性得到充分发挥。为此,采用以下方法保证学生的阅读量,达到拓展学生思维的目的。

首先,根据作文教学内容情况,为学生挑选合适的读物,交由班长保管,鼓励学生利用课余时间阅读,并要求学生写下一些文章的读后感;其次,动员学生将自己拥有的图书贡献出来和同学共享,这样学生就能阅读更多有趣的内容与题材,为其写作过程中思维的扩展创造良好的条件。

三、结语

小学语文写作论文第5篇

关键词:合作教学 大学写作 合作意识培养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3)04(b)-0144-02

1 我国大学英语写作教学的现状

在我国传统的语言教学中,写作部分一直是一个相对被忽略的领域,很多教育工作者认为,只要学生学会了单词和语法,学生自然而然地就能够表达自己的思想。其实不然,很多学生就是因为这种教育理念的误导,甚至在进入大学以后,在写作上,还是不能用英语得体,正确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同时,大学英语写作课的教学中也常常缺乏系统性地写作练习,从而导致部分学生不会运用一些写作的技巧和方法。

1.1 教师教学的现状

现阶段,大学公共外语教学部分,英语教师要承担的课程任务量重,而且分类繁多。大学英语教师既要教授学生听力、语法、口语、阅读部分,又要教授学生的写作部分。所以,写作部分往往不被重视,一般视教学安排和教学进度来进行缩减。如果教师本单元的教学时间相对宽裕的话,教师会在课堂上做一定的写作指导和练习。如果课堂进度安排比较紧凑的话,教师会在课堂上设定题目,让学生课下去完成写作练习。此外,还存在一个问题是,大学写作中的题材比较宽泛,内容涉及存在一定的难度,有时候在设置上不一定能照顾到所以学生的写作水平。同时,对大学英语教师来说,写作课也是对其职业性的挑战,因为有些领域和范围已经超出他们的教学能力范围,这样也导致学生的写作水平普遍得不到提高。所以说,大学英语写作在教学中,教师,学生,教材三者存在一定的不协调性,这样的局面需要尽快得到改善。

1.2 学生学习的现状

在教学实际中,学生在英语作文的学习上还存在着很多的问题。比如说,很多同学对英语作文常常产生畏难的心态,自认为写作是英语学习中最难学的一部分,不愿意主动进行英语写作练习,这样的心态就导致一部分同学没有信心面对英语写作,从而不能提高自己的英语写作水平。有的同学在英语写作中不注意审题,看到标题的第一眼就开始了写作,基本上是想到哪就写到哪,所以常常出现跑题,文章内容混乱,条理不清等情况。还有的同学在英语写作中不注意标点符号的使用,而且单词拼写错误,词语搭配错误,时态误用等屡有发生,即使作文的内容新颖大方,但是大量的语法错误,也会使文章失色不少。还有部分同学写作态度不端正,把英语写作当成是应付老师的差事,对老师的课堂讲评和课后作业的评语也视而不见,不去做认真的总结。而且,这些学生课后不去主动进行英语写作练习,根本不在乎写作水平是否真正有所提高。

2 合作教学在大学英语写作课中实施的重要性

小组合作学习是目前世界上许多国家普遍采用的一种富有创意的教学理论,被认为是近十几年来最重要和最成功的教学理论之一。小组合作学习就是以小组为单位,通过学生与学生之间,教师学生之间的互动,促进学生的学习,以团体的成绩为评价标准,共同达成教学目标的一种教学活动。

2.1 能够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

通过调查和实践可以证明,大部分学生认为英语写作课枯燥,无聊,对写作缺乏兴趣。人们常言道: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如果学生对英语写作没有兴趣甚至有抵触心理的话,即使有再多的写作练习和讲解都是徒劳无功的,不会在教学中产生积极的效果。因此,想要改变大学英语写作教学的现状,首先应该做到的就是要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合作教学应用于大学英语写作课堂,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写作热情。因为通过大量地师生互动和生生互动能够创建相对宽松的学习环境,增强学生的学习自主性。通过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让每个小组成员都能和别人分享写作中的想法,交流思想,探讨问题,在写作课堂上逐渐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而且,对大多数学生来说,参与课堂讨论并发言有助于提高他们学习的自信心,从而激发他们的写作兴趣。

2.2 可以对传统的教学法进行改进

传统的写作过程一般都是教师命题,学生写作,教师修改这么一个过程。在这种情况下,学生在进行英语写作的时候就是一个自我封闭的写作过程,没有交流,属于闭门造车。学生一般都是先借鉴优秀的范文进行阅读,然后再进行一定的模仿。而且,在传统的教学条件下,教师往往注重学生写作的成果,而忽略学生写作的过程。写完之后,教师按自己的思维方式去批改作文,在课堂上进行点评。这样,教师在写作之前的范文的介绍和讲解将占用大量的时间,让学生养成一种被动模仿的学习习惯,导致学生写作时缺乏灵感。而且,在实际教学当中,因为教师的批阅量大,对每位学生的作文不能做到面面俱到,所以学生也不能及时得到反馈和调整,大学英语写作课堂上学生的写作能力也得不到显著的提高。但是,通过合作学习可以改进和弥补传统英语写作教学中存在的缺憾。写作不仅仅是每个个体需要完成的任务,同时也是每个小组成员合作产生的结果。这将极大的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2.3 能够建立有效的评改反馈方式

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中,教师在批改作文时一般只注重文章中是否拼写错误或者语法错误,评判的随意性很大。而且,很多同学看到批改后的作业时,最注重的是作文的分数,而不是老师指出的错误或者评语。但是,在合作教学中,作文的批改形式是多种多样的,可以进行学生对子式的互评,也可以进行小组式的互评,可以是学生与学生之间的评价,也可以是老师与学生之间的评价。通过互评,学生可以学习和借鉴到不同写作的风格和思路,学会观察文章的条理是否清晰,,内容是否切题,言语表达是否得体等等。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会对自己的作文有更加清晰准确的定位和认识,知道别人的长处,弥补自己作文的不足。同时,通过批改作文,学生可以培养他们的责任心,可以理解老师平时工作的辛苦。而且,通过这样的一个生生互动,师生互动的过程,一定能够建立有效的评改反馈方式。

3 合作教学运用于大学英语写作课的具体实施

3.1 自选题目式的合作写作

每个单元学习结束以后,教师可以预留一定的课时进行自选题目式作文练习,题目类型可以根据本单元的主题决定。比如说议论文,可以是环保类的,经济发展类的,教育类的,旅游业的等等!还可以增加记叙文和说明文的写作训练。题目是开放式,只是大家的主题相同。在写作之前,教师随机把班级分成若干小组,教师布置好主题之后,各小组参与讨论,小组成员之间可以就作文相关的材料收集,段落结构、信息分享等做安排,大家一起发表对该主题的观点。接下来,班级同学各自完成自己的写作后,互相观摩作文,互相评价,选出小组中大家认为最优秀的文章进行全班式评比。小组内部也可以进行文章的评比,评比的标准由教师制定,内容要切题,形式要新颖,观点要明确,段落安排要合理,避免不必要的语法错误。

3.2 既定题目式的合作写作

教师可以根据一定的课时安排,选取热点话题或者学生感兴趣的话题进行给定题目式的写作训练,待教师安排完写作要求之后,学生需要分小组讨论和搜集相关的信息和材料,大家共同完成对主题的讨论和材料的选取。接下来,就进入写作阶段了,教师要鼓励各个小组的学生的在已知材料相同的情况下,如何在内容上做到创新和新颖而不会出现偏题,跑题的情况。学生在小组合作写作过程中要注意列提纲,然后确定每个段落的主题句,篇章的结构。在以上讨论的基础上,每个小组成员开始进行独立的写作。写作完成之后,小组和小组之间进行互相评价。在这个过程中,既有师生之间的互动,也有生生之间的互动,大家取长补短,共同进步,对同样的主题有不同的思维方法去解读,最后小组进行汇总。在给定题目的合作写作中,教师可以进行相关背景的解释和说明,力求各小组题目相同,但观察的视角不同。

3.3 合作式的评价体系

评价阶段主要指修改和反馈两方面工作,该阶段要求各小组成员对自己所写的文章进行思考和修改。还可指导学生运用相关的写作技巧对同伴的作文进行反馈、评价。使学生在不断思考和修改中提高自己的写作技能,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写作习惯。在同伴互改中,小组成员分成对子的形式,互相阅读对方的作品,有什么问题,可相互讨论,也可找组内其他成员共同探讨。在此过程中,学生就文章本身提出看法和意见,相互讨论,相互启发,有利于作文水平的提高。

小学语文写作论文第6篇

〔中图分类号〕 G633.41 〔文献标识码〕 C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4)20―0122―01

写作是学习英语的一种途径和手段,它不仅是一种能力,而且能有力地促进学生的英语学习。近年来,书面表达在高考试题中占有重要的地位。但是,长期以来,如何有效地进行写作教学一直困扰着广大英语教师。“给出题目,提出要求,学生完成习作,教师批改,出示范文”的传统写作教学模式往往导致大部分学生被动地完成写作任务,缺乏积极性和写作的热情。同时,广大教师忙于修改学生习作中的语法、词汇等细节性错误,形成了“学生怕写,老师厌改,效果欠佳”的现象。下面笔者以案列探讨在写作教学中如何运用过程性写作教学法。

一、教学设计理念

通过近几年高中英语写作课堂教学实践,并结合学生在英语写作中所表现出的问题,笔者发现将过程教学法应用于写作指导的效果十分明显,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写作兴趣、参与意识和合作意识。

过程性写作教学法将写作大致分为三个阶段和六个步骤,即写前阶段、写中阶段、写后阶段三个阶段,主题导入、小组讨论、初写文章、点拨优化、再写修改、作品展示六个步骤。学生在教师的反馈和指导下完成写作任务。这种层层铺垫、循序渐进的过程,不仅让学生对写作做到胸有成竹,而且系统地训练了写作思维。

二、教学案例分析

现以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版高中英语教材第一单元的写作部分的教学为例进行分析探讨。本堂课的教学任务是“Write An E-mail to an e-pal”。作为刚升入高中的学生,英语功底虽然不厚,不过对这个话题很熟悉,学生有话可说,有真实性。

1.写前阶段

这个环节包括主题导入和小组讨论两个步骤。教师导入主题和任务,拓展学生的思维,激起学生的写作意愿。然后通过学生分小组讨论,激活有关词汇和有用表达,为写作做铺垫。就本节课而言,笔者考虑到学生刚进入高中,同学之间不熟悉,有些学生的思维不够开阔,首先提出了一些引导性的问题导入主题:

Do you have friends?

Do you know how to make friends?

Do you know you can use the internet to make friends?

Do you have an e-pal? Do you want to have one?

Have you ever written an e-mail? Do you know how to write an e-mail?

然后,笔者引导学生思考,给每个小组五分钟时间讨论,之后每个小组表达自己的观点。讨论中教师一定要在教室中走动,密切关注各个小组的讨论进程,适时提供一些帮助。通过学生讨论、互评、教师点拨的循环过程,让学生明白怎样选择详略、文章结构如何建构以及如何给文章添彩增色等写作难题。

2.写中阶段

这一阶段为学生提供了使用、完善语言的机会,主要任务是培养学生语言的流畅性。它由三个步骤组成:初写文章、点拨优化、再写修正。这个过程是一个循环的过程。

小学语文写作论文第7篇

[关键词]语类结构潜势;语类教学法;医学英语应用文;写作教学

[DOI]10.13939/ki.zgsc.2017.10.261

1 引 言

随着国家对高职高专教育发展的日趋重视,并提出了“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的办学方针,通过专业知识和实践教学相结合,培养具有实践能力的专业人才。在各个不同专业开设医学英语应用文这门学科,对于提高医学生的职业素养,增强学生的就业竞争力具有重要的意义。科学规范的医学文书处理能力,也能帮助学生在以后的工作当中,减少不必要的医疗纠纷,促进和谐的医患关系。然而在本校实际的医学英语应用文教学当中,受到学生基础知识水平、学习能力、学习时间以及传统的以词汇和语法为主的教学方式的影响,学生的语类意识淡薄,对语篇结构的把握能力有限,医学英语应用文写作水平还有待提高。以哈桑的语类结构潜势理论为基础的语类教学法,在教学当中强调语篇分析,旨在使学生掌握不同类型的文章的语篇结构,并在ESP(English for Special Purpose)和EAP(English for Academic Purpose)等应用文写作当中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本文以哈桑的语类结构潜势理论为基础,结合本校的教学实际,探索在该理论指导下的医学英语应用文写作教学,帮助学生提高英语医学应用文的写作能力。

2 语类结构潜势理论和语类教学法

首先,哈桑在1985年提出了“语类结构潜势理论”。根据功能语言学的核心思想:语言是意义的来源并用来表达意义潜势(meaning potential)(Halliday & Hasan,1985)。语类的概念来自“genre”这个词,哈桑(1977∶229)在对语类结构潜势概念的描述中指出,genre 是Z篇的类型(type of discourse)。哈桑认为,语类潜势是某个语类中所有语篇产生的源泉,其中包括语义的必要成分、可选成分和重复成分。在对语篇结构的分析当中,她提出“语类是由结构的必要成分定义的”(Halliday & Hasan,1985:62)。更确切地说,语篇的语类是由必要成分及其顺序决定的。语类结构潜势是指同一语类中语篇结构具有相似性,也就是说,同一语类的语篇结构都是对这个语类结构潜势进行选择的结果。系统功能语言学的一个核心思想是:语言是一种用来表达意义潜势(meaning potential)的意义源泉(resource),语言具有三个纯理功能(metafunctions):概念功能、人际功能和语篇功能(Halliday,1994;Thompson,1996∶28)。每一个语篇都是为了实现某一交际目的,不同的语类体现了不同的交际目的,随之而来的是不同的语义成分、语篇结构以及不同的语言特征。哈桑的语类潜势理论对于英语写作,尤其是英语应用文写作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在此理论指导下,随之出现了以语类为基础的语类教学法(genre-based teaching approaches)。这种教学法通过对语类的分析,让学生认识不同语类语篇的交际目的和语篇结构,特别是在ESP和 EAP的写作教学中取得了成功。不仅如此,以语类为基础的教学法在澳大利亚、美国等以英语为母语的国家得到大力的推广并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Susan,1998)。国内也有许多学者(秦秀白,2000 ; 张德禄,2002; 方琰,方艳华,2002)也对此类教学法在英语写作教学中的应用做了广泛的研究。因此,此类教学法能够改变传统的以单词讲解、语法结构分析为主的写作教学模式,从语篇入手,让学生理解和掌握不同语类文章的语篇结构和语言特征,提高学生的语类意识,帮助学生理解和撰写各类不同类型的医学英语应用文。

3 高职高专医学英语应用文写作现状分析

3.1 学生英语写作基础薄弱

高职高专院校的学生大多来自高考招生录取中的第四、第五批次,大多数入学时分数较低,英语基础普遍较差,有些对英语学习缺乏兴趣,甚至有排斥心理。在英语学习当中存在着词汇匮乏、语法知识薄弱等问题,并在文章中出现大量的病句。更重要的是,学生缺乏语类意识(genre awareness),不能正确地理解和把握不同语类的文章在语篇结构、主要内容及语言特征上的不同要求,不知道该如何下笔,不知道应该写些什么。

3.2 医学应用文写作在整个教学任务中所占比例不足

当前高职高专教育为三年制学习,但学生在校学习的时间通常只有两年,剩余时间在校外实习,课程设置中专业课较多,且有大量的实验课。英语作为基础课所占比重比较低,课程时间仅为一年,并没有专门开设医学应用文写作课程。就本校情况而言,教师仅仅在公共英语教学当中将一部分课时运用于教授医学应用文写作,约为12个课时。教学时间上的限制也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学生对医学应用文写作的学习。

3.3 陈旧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

一方面,在高职高专英语写作教学当中,大多数课堂都属于大班教学,由于学生人数较多,教学任务重,课堂教学多采用“以教师为中心”的传统授课模式,以教师对范文的讲解和分析为主,学生很少有机会进行写作实践,并通过老师的反馈和与同学之间的讨论进行总结和反思,容易导致学生丧失学习医学英语应用文写作的主观能动性。另一方面,就教学方法而言,多采取成品教学法(product approach),以技法的讲授和成品为主导(刘宽平,2003),注重对词汇、句型、语法知识点和衔接手段的讲解;多强调语言知识,缺乏对于特定语类文章的篇章结构、主要内容和语言特征的理解和把握,导致学生缺乏语类意识,写作目的不明确,不能正确把握语篇的必要语义成分,文章结构布局混乱,存在想写什么就写什么的现象。

4 语类结构潜势理论指导下的医学英语应用文写作教学

一方面,针对我校在医学英语应用文写作当中存在的各种问题,笔者在实际的课堂教学当中采取以语类潜势结构为基础的语类教学法,全面培养学生的语类意识,让学生掌握各种的医学应用文不同的交际目的,理解其语类结构潜式,从而更好地理解和创造出符合特定语类惯例的医学英语应用文。另一方面,改变传统的以教师为主的教学模式,转向以学生为中心,教师为主导的教学模式,在课堂教学当中融入大量的小组讨论和师生互动,激发学生的学习能动性和学习兴趣,全面提高学生的医学英语应用文写作能力。下面以药品说明书为例,阐述教学实施步骤。

4.1 小组分组

将学生分为若干组,四到六人一组,每组指定一名组长。在写作过程当中,小组成员之间可以相互讨论,交流意见和想法,相互学习,共同提高。

4.2 导入情景,布置任务

将某种常用药品的基本信息介绍给学生,要求学生按小组自己收集关于这类药品的资料,为写作做好相应的准备。

4.3 初稿写作

要求学生根据相关的信息,在十五分钟之内随堂写一份药品说明书。教师不做任何的指导,不提供范文,让学生按照自己的思路和设计进行写作,各小组成员首先独立思考,然后在小组成员之间就语篇的结构、必要的成分及词汇的使用进行讨论,交换意见,写出初稿。并对初稿进行保留,以便与修正稿进行比较。

4.4 初稿演示,课堂讨论

邀请每个小组把各自完成的初稿朗诵给全班同学听。同时,师生共同对药品说明书的写作目的、主要内容、写作者与接受者的关系、必要成分和表达方式进行讨论,找出其中存在的问题。教师引导学生围绕以下几个问题进行讨论:药品说明书的目的是什么,交际双方存在怎样的关系,药品说明书属于什么语式,哪些信息是必要的,哪些信息是可选的,各种信息应该按怎样的顺序进行表达,你觉得你的初稿当中存在哪些问题。

4.5 范文评析

通过对初稿的分析和讨论后,教师给出范文,并对范文和初稿进行对比分析,进一步就药品说明书的写作目的、结构、必要成分、组织方式和语言表达进行分析,重点指出药品名称、作用、适应症、禁忌症、注意事项、副作用、剂量和用法、失效期、出厂日期等为药品f明书的必要成分,让学生进一步明白药品说明书的结构潜势。

4.6 自我修正,归纳总结

学生对比自己的初稿和范文之间的差距,并在课堂上规定的时间内对初稿进行修改,通过小组讨论总结并归纳出药品说明文的语篇结构、必要成分和语类特征,以便下次写作时参考。

4.7 课外练习,当面评阅

写作课后,布置学生独立完成另一相关药品的药品说明书的写作。教师对学生的习作进行批改并附上详细的评语,明确指出学生的优点和不足,并对其中具有典型性的习作与学生进行面对面的交流和反馈。

5 结 论

本文以语类潜势理论为指导,结合高职高专医学院校的教学实际,探讨了以语类为基础的教学法在高职高专医学英语应用文写作当中的实际应用,并提出了自己的教学设计,旨在提高学生的语类意识和医学英语应用文写作能力。由于条件的限制,教学设计仍然存在不足之处,将在以后的研究和实践当中逐步完善。

参考文献:

[1]蔡慧萍.我国高校英语写作教材的现状调查、分析与思考[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5(6):29-31.

[2]方琰,方艳华.以语类为基础的应用类英语写作教学模式[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2(1):33-36.

[3]刘宽平.提高中国学生英语写作能力的有效途径[J].外语教学,2003(6).

[4]秦秀白.体裁教学法评述[J].外语教学与研究,2000(1).

小学语文写作论文第8篇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4)03A-

0101-01

英语写作是英语语言输出的重要方式,英语写作教学是初中英语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然而,英语写作一直是初中英语教学的薄弱环节,在教学中出现的“重结果,轻过程;重成绩,轻素质”的现象比较突出。在新课程背景下,如何立足于教学现状,提升初中英语写作教学水平,完善英语写作教学过程,切实提高学生的英语写作能力,已成为当前教学研究的重要内容。正是基于这样的教学形势,建构主义理论基础上的支架教学模式开始进入教学理论研究的范围之中,并且因其在教学过程控制、情境设定、合作探究等方面的优势而获得广泛关注。

在教学理论研究领域,支架教学模式是一种建立在架构主义理论基础上的教学模式,最初始于苏联心理学家Vygotsky的最近发展区理论。该理论的主要内容是学生的最近发展过程是处于实际发展水平与潜在的能力水平之间的一个过程,而这个过程直接造成了学生完成学习任务的能力与实际能力之间存在一定的差异。在这一发展过程中,学生需要借助于成年人或者能力较强的同伴的帮助去完成任务或者实现这种能力差异的减小。这种来自成年人或者同伴的帮助被形象地称之为支架。可见,基于支架教学的基本理论,教师需要充分了解和掌握目前学生的能力发展结构,进而科学地为学生直接或者间接地建构一种“支架模式”,通过教学指导、信息提供、动态控制和科学评价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同时随着学生能力的不断提高而逐渐减少帮助。

那么,在初中英语写作教学中,教师应如何运用支架教学模式呢?

一、支架教学设计

在英语教学实践中,支架式教学模式建立在引导和帮助学生完成相应的学习任务的基础之上,并以此作为重要的概念框架。为了实现学生英语写作水平的提升,教师需要在阅读材料的过程中下功夫,设置和建立支架教学基础,以训练学生的写作技能。其中,词汇句型和文体结构成为支架的重要内容。

例如,教学人教版七年级英语下册Unit9 “What does he look like”,为了引导学生掌握更多的词汇与句型,教师可挑选几个体型和相貌特征比较明显的学生,要求他们互相进行描述,并进行简单的交谈。自然而然地,学生会对描述人体特征的英语词汇有较深的记忆与理解,进而完成了英语写作的分解与积累。另一方面,为了进一步锻炼学生的文章结构意识,教师可有意识地选择一些结构规整、内容简单的文章,进行结构、句型和词汇的分解,采用“阅读―分解―填空”的模式进行练习。“导入+主体分解+练习”的框架模式的搭建,有助于提高学生的框架意识与写作能力。

二、设置情景与写作模仿

在支架教学中,教师完成了句型和词汇的分解架构后,可以通过写作情景的设置引导学生进入一个较高的层次。在此过程中,对优秀文章的模仿与点评是实现英语写作支架设立的重要方式。

例如,为了更好地为学生创设文章模仿与写作的情景,教师可以例文“My Best Friend”为样板,要求学生在仔细阅读与理解的基础上建立基本构架,而后进行相同题目的写作模仿。与此同时,将班级分成若干个小组开展讨论,教师围绕着概念基本架构的要旨进行实时指导,提醒学生在讨论与交流中取长补短。最后,教师对各个小组的讨论情况进行集中点评,并且运用多媒体教学设备对各个小组的优秀文章进行展示与指导。在此过程中,教师要尽可能地提升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可以适当地忽略学生的小失误,使学生能够尽可能多地欣赏一些较为优秀的英语文章。

三、小组交流与合作探究

纵观建构主义支架教学理论体系不难发现,对教学框架建构起到支撑作用的重要力量主要来源于“成年人”和“同伴”两个方面,具有帮助能力的同伴在这一过程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教师可以在分组的基础上开展小组交流与合作探究活动,通过小组内部讨论、小组评比、范文展示等方式完成班级学生写作能力提升的支架设置。与此同时,教师作为小组交流与合作探究的组织者和领导者应当发挥出积极的作用,可以不失时机地参与活动,如进行范文分析、写作示范、题目解读及审题提示等,最终引导学生进入英语写作的正轨。值得注意的是,教师对学生写作支架的设置不应该仅仅停留在语言发展的水平上,还要注意营造竞争、合作、共同提高的情感氛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