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优秀范文 对口支援工作经验总结

对口支援工作经验总结赏析八篇

时间:2022-11-04 00:26:33

对口支援工作经验总结

对口支援工作经验总结第1篇

1.我国对口支援的历史演进

1.1发展阶段

对口支援是在中国政治环境中产生、发展和不断完善的一项具有中国特色的政策,从救助贫困、输血扶贫的政府行为逐渐成为发展经济、造血解困的政府推动和市场运作结合的共同行为。我国对口支援阶段因出发点不同,划分也各有不同。本文通过对梳理相关文献和会议资料,结合笔者理解,将对口支援发展历程分为五个阶段。

萌芽阶段(1949年至1978年)。新中国成立后,党中央为缩小各民族间经济差距,解决区域发展和资源分布不平衡,在“全国一盘棋”思想指导下,依靠计划经济体制对各种资源进行全国性调配,采取高度集中的帮扶方式,即发达地区援助少数民族地区或借助于国家拨款的措施,宏观调配全国区域间商品的流通和供求关系。此阶段尚未提出对口支援概念,但交流协作已形成一定规模。

实施阶段(1979年至1984年)。1979年,国家召开边防工作会议,明确“组织内地发达省、市实行对口支援边境地区和少数民族地区”,标志着我国对口支援正式启动,结成相互支援小组,专门制定计划,开展物资、技术支援协作。1982年,国家计委、民委召开“经济发达省、市同少数民族地区对口支援和经济技术协作工作座谈会”,标志着对口支援进入一定规模的实施阶段。1983年,国务院明确,由国家经委、计委、民委共同负责对口支援。1984年,全国经济技术协作和对口支援会议的召开,标志着对口支援进入全面实施阶段,形式不断丰富,包括经济技术协作、经济咨询服务和智力支边,各支受双方也成立了协调组织。

发展阶段(1985年至1997年)。1986年,国务院成立扶贫开发领导小组,安排专项资金,制定优惠政策,进一步扩大协作规模,增强帮扶力度。1992年,国务院对《关于进一步开展对口支援的请示》作出专门批复,确定国家计委牵头,归口统一领导,组织协调,对口支援提到新的发展高度。1994年,《国家八七扶贫攻坚计划》提出,要集中人力、物力、财力,动员社会各界力量做好扶贫工作。

检验阶段(1998年至2008年)。处理重大自然灾害和突发事件能力是衡量国家制度优劣的重要标尺。对口支援形成的组织、协调、指挥经验和制度优势逐渐发挥作用,特别1998年特大洪水灾害、2008年特大冰雪灾害和汶川大地震等重大自然灾害处理和恢复重建中形成了值得借鉴、推广的经验。此阶段,对口支援从资金分配管理机制,项目筛选管理评估机制,动员协调多方参与机制和舆论宣传机制得到全面发展。

完善阶段(2009年至今)。对口支援由政府完全主导向政府主导、社会组织参与,进而向政府主导、社会组织和受益群体参与转变,发挥着相互促进、优势互补的积极作用,支受双方的合作范围和形式不断拓展,逐步向制度性安排转变,支援关系以制度形式得到有力巩固。另外,国家以促进西部地区现代化建设大局出发,把服务当地经济社会发展作为核心目标,兼顾输血和造血功能。

1.2范围的变化

对口支援主要以物资、资金、智力、产业等方式为途径,促进支受双方合作发展。

首先,经济技术协作逐渐多样化。从单纯经济方面支援向人才、文教、民生延伸;由对民族地区向非对口支援地区联同推进。参与对口支援的组织也在扩大,形成了跨地区、跨行业、多层次的工作网络。

其次,领域取得纵深发展。受援方逐渐重视内部自生动力挖掘,除了争取与发达省市建立对口支援外,在内部也开展帮扶工作,形成内外结合的联动效应,发挥对口支援的综合作用。近些年,对口支援覆盖呈现从自然灾害救助拓展到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防控领域的态势。

最后,结对范围进一步扩大。1979年,确定了对口支援5个自治区和3个少数民族比较集中的省(云南贵州青海)。2010年,19个省市结对援助新疆12个地(州)市82个县(市)和生产建设兵团12个师,对口支援得到全面开展,尽可能安排一个省市对口支援一个地市或一个地市的几个县市,集中资源做好援助工作。

1.3特点的变化

对口支援的制度、政策、动员和理论基础具体表现为:

第一,注重培育受援方的内生动力。通过社会事业、产业发展、干部人才、和就业保障等一系列措施,建立人才、技术、管理、资金等工作的体制机制,增强受援方的“自身造血”功能和自我发展能力。

第二,发挥动员体制的制度优势。积极调动参与主体的主动性,发挥动员体制在巩固长期结对、注重环境文化保护、强化管理制度等工作中的作用,进一步确保项目高效运行。2006年,《国务院关于全面加强应急管理工作的意见》要求健全对口支援的社会动员体制,动员社会力量参与重大灾害应急救助和灾后恢复重建,说明动员体制在加强对口支援、协调区域发展中的强有力作用。

第三,形成多层次参与的协同机制。对口支援彰显政府的执行力,由单向援助拓展为共同参与,逐步向宽领域参与演进。为避免“割裂”现象,以制度化方式探索沟通协调机制,初步构建了支援项目的跟踪服务机制,初步形成了政府、部门和企业广泛参与、互促共进的工作格局。对项目实施的评估对象也拓展到各方利益相关者。

第四,着眼国家共同富裕的目标。围绕国家战略发展布局,发挥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和“集中力量办大事”的团结协作精神,促进对口支援协调发展,通过完善对口支援管理机制,及时总结经验,加强动员宣传,促进对口支援高效、健康、可持续发展。

1.4政策的变化

萌芽阶段,对口支援制定并采取符合当时国情的措施开展工作,旨在推动落后地区和边疆地区的农村农业技术革新,促进经济文化和思想观念的转变,促进民族关系融合和维护边疆稳定。

实施阶段,正式确定了对口支援的基本原则和对口单位,通过国家动员的形式,了明显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对口支援政策不仅起到了显著的帮扶作用,也打破了旧有体制条块分割束缚,加强了横向经济的联系和协作。

发展阶段,1992年,中央确定牵头部门,明确归口管理,为建立长效机制奠定了政策基石。1990年至1999年,以中西部资源开发缩小东西部差距的发展战略,采取地区倾斜与产业倾斜政策相结合方式,逐步促进中西部地区和相对落后地区的经济发展。21世纪初,国家出台了一系列推进西部大开发战略政策,建立定向的对口支援政策,为做好重大工程发挥了不可估量的作用。

检验阶段,对重灾区的救急性援助和灾后重建逐步开展,标志分级分类的对口支援已经形成。在重大灾难和重大工程中明确对口支援关系,统筹资金安排,确定支援任务,方全面开展工作,对口支援成为一种常态化的资源统筹措施。

1.5模式的变化

对口支援前期的模式主要为单项支援,性质比较单一,基本上由政府主导,方式为拨款(物)、派人和技术协作。这种模式便于操作,短时间内效果明显;不足之处是载体缺少长效性,项目缺乏中长期规划,难以形成可持续的带动效应。

随着对口支援推进,政策决策从中央集权逐渐下移,由政府完全主导向政府主导、社会组织和支受双方共同参与转变,体现了帮扶与合作相结合。对口支援在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和提升现代化水平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在政策制定、项目规划、资金管理、人员管理等方面的体制机制不断健全,体现了政府引导与市场参与相结合,广泛发动社会各界积极参与,发挥支受双方主体作用。

2.对口支援发展趋势中值得思考的问题

2.1完善健全体制机制。完善体制机制是做好对口支援的关键。进一步将对口支援纳入制度化轨道十分有必要,加快完善资金分配与管理机制,项目筛选、管理和评估机制,多方参与机制和宣传机制不可停步。促进资金在地区、项目的分配制度改革,保证资金合理使用、提高效益。项目筛选要结合支受双方实际情况;监督、评估机制要支受双方、社会公众和社会媒介整体参与;多方参与机制要建立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市场反馈的多主体模式;宣传动员机制要借助多平台、多渠道、多形式的媒介力量。另外,健全法律制度,增强对口支援相关法律制度的严谨性,减少实施过程的随意性和不确定性;还需建立完善的政府引导和激励机制。

2.2增强支受双方互动协调。建立多层次、立体式的沟通制度,增强支援方在选择项目和援助规模的统筹性,支援项目论证过程应征求受援方的意见建议,结合受援方的经济社会发展实际,在统一框架内组织援助,既要重视程序性,也要考虑技术性,将单一的项目援助提升为综合协作,避免单纯追求项目数量。加大对支援项目后期追踪的管理力度。正确处理市场与政府关系,警惕政府“越位”和“缺位”现象,提高资源配置效率。

2.3深化参与式共建模式。我国西部地区迫切希望加快发展与自身发展能力不足之间存在矛盾,发展能力不足成为加快发展的主要障碍,要提高自我发展能力,离不开外界的支持和支援。继续完善参与式支援模式,加强基础设施的“硬件”建设和人才培训、技术支持的“软件”建设并重,增强受援方的自我发展能力。发挥资金、项目和人才“三位一体”的作用,集中支援资源,实现正向叠加,增强受援方的“自我造血”能力,推动受援方全面发展。

2.4优化对口支援结构。随着社会转型加速,公共权力部门、市场组织和社会组织等社会三大部门分化日趋明显。在对口支援中应优化三者的组织和结构,发挥三者互助协调、功能互补的作用,跳出个体性贫困或结构性贫困争论,从互构共变角度理解对口支援,科学协调各参与主体的结构,建立以合作为主、单向援助为辅的支援模式,增强支援双方匹配度和实效性。

参考文献:

[1]钟开斌.对口支援灾区:起源与形成[J].经济社会体制比较(双月刊),2011,6:141-146

[2]赵明刚.中国特色对口支援模式研究[J].社会主义研究,2011,2:56-61

对口支援工作经验总结第2篇

【关键词】新疆跨越式发展;有力助推力;对口援疆

中央从1996年开始了中东部发达省市对口援疆工作,2010年中央新疆工作会议更是提出要“举全国之力,把新疆这块伟大祖国的宝地建设得更加美好。”援疆工作从1996年提出,至今已经有17个年头,在这17年当中,援疆省市为新疆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做出的贡献是不可磨灭的。本文从湖南对口支援吐鲁番的角度出发,调查了湖南援疆的总体情况以及对吐鲁番经济社会发展所起的作用,为吐鲁番的跨越式发展提供了强大的推动力。

一、援助吐鲁番的总体情况

吐鲁番被近些年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建成了中国最大的新能源城市示范区,一大批民生重点项目开工建设,让老百姓得到了实惠。

在这其中,湖南对口支援工作起了重要的作用。

2011年,湖南省第六轮援疆工作正式开展,总体思路为“3393”工程。即三大理念:科学援疆、务实援疆、真情援疆,三大原则:民生优先;住房就业教育为重;社会事业和产业发展相结合、经济援助和干部人才文化交流相结合、输血和造血相结,援建九大工程。“十二五”期间援助12.84亿元重点援助建设9大工程包括安居工程,双语幼儿园示范工程等。

1.2010年以来湖南项目援疆的主要情况

2010年,按照边调查研究、边编制规划、边着手实施的原则,区分轻重缓急,湖南省下达4564.1万元援疆投资计划启动了4类6个试点项目。2011年,又下达了4.0857亿援疆投资计划,到2012年年底新建、续建项目31个。其中重点包括(数据截止到2013年初):

(1)安居富民工程计划建设8640户,已开工9426户,开工率达109%,竣工5780户,竣工率61%。

(2)2011年已经开工的续建项目:廉租房项目(已完工1300套)、鄯善县和托克逊县职业技术学校项目、两县一市福利院建设项目、鄯善县和托克逊县工业园区科技企业孵化中心项目均在按计划顺利实施当中。

(3)大学毕业生赴湖南培养和基层干部赴湖南轮训项目实施顺利,2012年又选派了900名未就业大学毕业生赴湖南相关院校培训;700名基层干部轮训任务已经顺利完成。

(4)吐鲁番实验中学项目总投资26000万元,湖南援助3700万元,一期已于2012年5月初动工;吐鲁番中等职业技术学校总投资28000万元,湖南援助8000万元;吐鲁番中心医院新区项目总投资23000万元,前期准备工作已全部完成。

2.产业援疆情况

湖南企业投资新疆扎实起步。三一重工计划分期投资500亿元在新疆发展装备制造业和煤化工产业,五凌电力集团计划投资400亿元,在新疆发展风电、水电、煤电产业,托克逊风电项目也是重点之一已经订购了设备。湘煤集团投资3亿元在鄯善县探明1个储量80亿吨的煤田。湖南天利恩泽有限公司计划投资2亿元在鄯善建1个20兆的光伏发电站。隆平高科在吐鲁番选址投资建设集辣椒晒场、物流、加工于一体的项目

3.人才援疆工作情况

(1)援疆干部情况。2011年,湖南第六批援疆干部抵达吐鲁番,共有110人,其中学历水平硕博研究生22人,拥有高级职称31人,平均年龄38岁。分别来自湖南省直厅局、长沙市以及湘潭、衡阳、郴州等有关单位。在人才援疆上,新一批援疆干部是第五批人数的两倍多。除进行长期援疆的干部外,湖南省还选派医生和教师等到吐鲁番帮助短期工作。援疆干部在吐鲁番的建设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2)吐鲁番人才到湖南学习培养情况。人才不光要引进来,还要走出去,在援疆过程中,两地积极协调,把吐鲁番的干部人才送出去,开眼界长见识强本领。实施青年科技英才计划,2012-2016年计划选派100-200名各领域科技英才赴湖南省进行为期6个月至1年的培养。湖南是教育大省、文化大省,具有厚重的文化底蕴,除了资金和项目的支持外,湖南省还发挥其文化、教育优势,为吐鲁番培养各类人才,2011年依托湖南教育资源,为吐鲁番培训355名骨干教师和教育管理干部,引进46名湖南教育专家来吐鲁番开展师资培训。2011年湖南省14所省属高校在吐鲁番定向招生122人。2012年湖南有13所高校承接了吐鲁番地区普通高校毕业生的培养,有针对性的进行培训。

二、对口援疆情况分析

1.对口援助的资金主要集中在民生项目建设上

富民安居工程、基础设施建设、教育、医疗等民生项目占了支援资金的绝大部分。吐鲁番总人口62万,少数民族占人口总数的75%,经济相对不发达,再加上特殊的区位特点,吐鲁番的稳定发展对于乌鲁木齐乃至全疆都有重要的意义。解决好了老百姓的民生问题,群众的日子好过了,稳定问题解决起来也就容易了。

2.援助的资金多属于项目启动资金

如2011年的富民安居工程,计划富民安居房建设6160户、城镇廉租房建设1000套,补助资金由湖南省支援,其余由吐鲁番本地政府和个人来承担。援助资金保证了项目能够顺利开工实施,项目完成更多还是要靠本地的努力。对于此,吐鲁番的广大干部群众非常的理解支持和接受,这也表明吐鲁番的广大干部不怨天尤人,将发展的根本动力放在了自身的努力上。

3.人才培养是关键

任何事业的发展都要需要人才的支撑。湖南省是一个文化大省,教育大省,在对口援疆的过程中,湖南省充分发挥了自己这一特长和优势,为吐鲁番输送和培养了大批优秀的干部和人才。湖南省第六批援疆干部不仅为吐鲁番带来了新的技术、知识和信息,同时也带来了新的思想和理念,湖南还将吐鲁番干部交流到对口单位挂职锻炼学习,选拔大学毕业生进行继续培养。

4.互惠互利,共同发展

对口援疆,不仅仅是受援地区要受益,受援地区的优势和资源也可以双方互享有。吐鲁番拥有丰富的风力资源和光热资源,五凌电力集团、湖南天利恩泽有限、隆平高科等项目,不仅带动了吐鲁番的发展,同时也为湖南企业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

三、存在的问题以及思考

虽然援疆工作取得了巨大的成绩,为两地的发展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同时我们也应该清醒的认识到当中仍然存在着的一些问题,值得我们进一步的思考和探索。

(1)中央新疆工作会议以后,援疆工作有了新的发展,力度更大,支援资金有了硬性规定,援疆干部人数成倍增加,各种制度和机制相对完善,但是援疆干部主要集中在地直机关和县机关,到基层一线的干部人数少比例低。

对口支援工作经验总结第3篇

一、对口支援工作的基本情况

我校与华东师范大学本着积极务实的精神,以借助华东师范大学的学科和人才优势,增强我校的综合实力为目标,以学科专业建设、师资队伍建设、学校管理与运行机制建设为重点,努力实现我校办学质量和水平的全面提升。双方商定每年签订《华东师范大学与新疆师范大学200×-200×学年对口支援项目协议》,每学年度制定相应的《华东师范大学对口支援新疆师范大学的实施方案》,通过对口支援项目的制度化安排,形成长效机制,确保此项工作的贯彻落实。

四年来,华东师范大学以“办实事,求实效”为指导原则,积极调动全校上下各方资源,群策群力,努力促成优质的教育资源向我校输出,从而使我校在学科发展、师资建设、人才培养、管理效率等方面都有了明显改进。经过双方的共同努力与合作,对口支援项目按《协议》和《方案》得到了顺利实施,成效显著。

二、协议的执行情况

(一)研究生教育方面:华东师范大学已将我校三位教授聘为华东师范大学博士生导师,并从2004年起陆续开始招生,开展博士研究生培养工作。此外,华东师范大学还积极支持我校硕士研究生培养,免费接受我校部分学科硕士研究生前去修读课程。

(二)师资队伍建设方面:截至2007年,华东师范大学已招收我校26名骨干教师攻读博士学位,22名教师攻读硕士学位;另有6名教师到华东师范大学相关专业进修(免进修费),并参加科研项目的合作研究工作,这对进一步提高我校教师的教学科研能力和业务素质,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三)支教方面:华东师范大学自2005年上半年起,根据我校实际需要,派遣教师到我校讲学,至今已有20人次到我校承担短期(一学期)教学工作,使我校师生能够通过最直接的方式接触到各学科领域的理论前沿动态及最新科研成果,拓展了我校师生的理论视野。

(四)干部挂职交流:华东师范大学已派出一名干部到我校担任副校长;我校也派出了两名处级干部前往华东师范大学挂职学习,这为促进我校教育行政领导干部转变观念,吸收东部地区教育改革和发展经验,提高我校管理工作的质量与水平发挥了良好的作用。

(五)图书馆建设方面:共建四年来,华东师范大学已向我校赠送六万余册图书和部分期刊光盘,赠送了部分办公设备,并且每年培训我校一名图书馆管理人员,对我校电子阅览室建设,提高图书馆馆藏图书的信息化管理水平起到了积极促进作用。

(六)访问交流方面:对口支援关系建立以来,两校建立了学校领导互访制度,轮流进行访问,落实对口支援工作。四年来,两校领导及有关职能部门之间建立了密切的关系,对各项工作的落实起到了积极促进作用。

三、落实“援疆学科建设计划”工作情况

2006年6月,教育部正式实施“援疆学科建设计划”,确定华东师范大学、北京师范大学、中国科技大学三所院校对口支援我校8个学科,我校分别与三所院校签订了协议。这是教育部实施“对口支援西部地区高等学校计划”以后,实施的又一项有利于新疆高校发展和学科建设水平提高的重大举措,该计划的有效实施,将更有力地推进我校的学科建设,促进学校综合办学水平的提高,因此,学校非常重视这一难得的发展机遇,制定了落实该项计划的相关措施。

1、2006年6月---12月,所进行的主要工作为:

第一、与三所院校来参加签字仪式的领导和职能部门负责人进行了深入的交流,就开展具体工作达成一致意见;

第二、在全校范围进行广泛宣传,尤其是受援的8个学科,要求各学科认真研究自己的需求和三所院校相关学科的情况,积极寻找合作机会,主动与对方联系交流;

第三、2006年8月,中国科技大学党委常务副书记带领相关职能部门领导及学科人员一行8人来我校访问,就具体开展工作进行了进一步交流,密切了两校之间的关系;

第四、组织、动员我校教师报考三所院校,攻读博士、硕士学位。我校今年共有14人报考三所院校博士研究生,目前录取工作正在进行;已有3人被华东师范大学录取攻读硕士学位。

2、为了进一步落实援疆学科建设计划的具体工作,利用该计划促进我校学科建设的发展,在我校完成学校及个学院“十一五”学科建设规划制订工作后,2007年3月28日—4月9日,我校党委书记梁超同志带领我校研究生处、人事处及相关学科负责人共24人,分别前往三所院校进行访问交流,出访得到三所院校的高度重视和热情接待。本次出访采取的方式是:召开学校层面的座谈会、职能部门、学院和学科层面的会谈和进一步交流,双方就具体落实援疆学科建设计划进行了认真、细致的磋商,在队伍建设、人才培养、科研合作、支教工作、学术交流等方面达成多项合作意向,并签订了会谈纪要,具体工作将从今年6月逐步开展:北京师范大学将于6月派专家来我校进行讲学;将在7月、8月分别与中国科技大学和华东师范大学联合举办两个全国性学术会议;9月,将派出我校近10名教师前往三所院校进修访学,并将就合作开展科学研究进行协商、落实。

3、在落实援疆学科建设计划中,我校确定了建立合作互惠平台的原则与支援学校进行协商,得到了对方的真诚支持,支援学校积极帮助我们想办法、提建议,表现出积极响应国家政策的高度热情和政治觉悟。北京师范大学提出,虽然计划中所列是两个学科,但科研领域的合作和人才培养可以根据我们的需求而扩大学科领域。中国科技大学则应我校的要求将支援学科扩大到计算机科学,并在人才培养方面给以特别的政策和条件。华东师范大学将对口支援与援疆学科两个计划结合起来,对协议中的内容逐项落实。应该说我们和三所院校已经建立了良好的合作基础,随着各项计划的落实,必将对我校的学科建设发挥积极作用。

4、在落实援疆学科建设计划的过程中,除了教育部制定的三所院校,我校还根据学科发展的需要与其他高校积极联系,并得到了热情响应,如华中师范大学、武汉大学、上海师范大学、南京师范大学等,虽然没有教育部规定的对我校支援任务,但都表示了积极态度,与这些院校的合作交流也将逐步展开。

在校党委对落实“援疆学科建设计划”的高度重视下,目前全校正以学科建设为核心开展各项工作,确定了充分利用对口支援和援疆学科建设计划促进学科发展的原则,相信在未来两三年内,该项计划将取得显著成效,对我校学科发展将发挥积极深远的作用。

四、经验总结

华东师范大学对口支援我校的四年期间,通过两校的共同努力、默契配合,对口支援工作进展顺利,对我校的学科建设和事业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但由于相关因素的制约,协议中的部分内容没有完全落实,主要是科研领域的合作工作有待于进一步深化,学术交流还不够丰富。

鉴于上述情况,为推动对口支援工作向纵深发展,在全面总结以往工作经验的基础上,我们认为今后的工作重点是:

(一)对口支援工作要认识到位。对口支援工作要从大局着眼,从长远部署,从实际入手。要充分认识到这项工作对促进西部教育发展、构建和谐社会具有战略和现实的重大意义。对口支援工作是国家西部大开发战略顺利实施的重要的基础性工作,受援院校必须全力以赴、抓住机会、鼓足干劲,为提升学校综合实力和办学水平不懈努力,并将这种意识渗透到学校办学工作的各个环节中。

(二)对口支援工作要领导到位。学校各级领导必须始终高度重视对口支援工作,所组建的专门工作小组不能流于形式,负责此项工作的学校领导要经常检查对口支援工作的进展和落实情况,确保一个流畅的主通道,综合协调和督促相关部门的工作。

(三)对口支援工作要措施到位。对口支援工作必须以切实可行、互惠互利为原则,具体措施必须具备较好的操作性和实施性,在实施过程中也要具备一定的灵活性,既要有利于支援院校工作的开展,避免使支援工作成为支援学校的负担,同时也要有利于受援院校在享受优惠条件的前提下实现既定的发展目标。

(四)在目前已经开展的支援项目基础上,在未来五年内,我们将以建立双赢互利的合作平台为基础,努力加强科研领域的合作交流,促进我校科研能力的提高和学科建设的发展。

五、自我评价及建议

我校非常重视对口支援工作,认为此项工作是学校进一步发展的良好机遇,学校成立了对口支援工作领导小组,并设立了办公室负责具体工作。四年来,通过对口支援计划和援疆学科建设计划的落实,我校的师资队伍在结构和质量上都有了明显改善,学科建设有了很大发展,尤其重要的是,通过与对口支援学校的交流,我校的干部教师在教育观念、教育思想方面有了显著转变和提高,这将对学校进一步的发展发挥重要作用。

为了使对口支援工作进一步深化,各项措施能够顺利实施,根据以往的工作实践,我们建议:

1. 对口支援的目的是促进西部地区高校办学水平和科研能力的提高,所以,我们希望教育部能考虑单独设立有关西部地区重大研究项目的专项资金,进行专项经费投入,大力支持支援双方的科研人员联合申报,共同开展研究。通过双方合作开展科研工作,以求积极促进受援高校科研水平的显著提高,从而提升西部地区高校的研究水平。

对口支援工作经验总结第4篇

【关键词】对口支援;经济开发区;思考

建设喀什、霍尔果斯经济开发区,是培育区域经济增长极,促进东中西部地区协调发展的重大国家战略,是新疆利用自身资源优势、区位优势、人文优势、政策优势,建设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和我国向西开放的重要窗口,实现全疆同步跨越的重大发展举措。进一步加快推进两开发区建设与发展步伐,特别是抓住新一轮对口援疆重大机遇,借鉴发挥东部特殊经济区和产业聚集区发展经验和发展优势,探索建立对口援助长效机制,实现优势互补、产业联动、利益共享、共同发展,尽快奠定发展基础,提升自我发展能力,发挥两开发区在新疆跨越式发展中的引领带动作用,是当前需要关注与研究的重大问题。

一、对口援助喀什、霍尔果斯经济开发区模式及进展

(一)对口援助喀什、霍尔果斯经济开发区模式

省际政府间对口支援是具有鲜明中国特色的区域协调发展机制,是发达地区支持落后地区发展的一种制度安排,是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的重要公共政策。根据中央和对口省市部署,深圳市对口支援喀什经济开发区建设,江苏省苏州市(苏州工业园区)对口支援霍尔果斯经济开发区建设,充分利用两地在特区和工业园区建设发展中积累的丰富经验和自身雄厚的产业、科技、人才、资金实力,参与两开发区建设。从目前对口支援形式看,一是支援方深圳市和苏州工业园区选派干部进入两开发区领导班子,担任开发区管委会主任等职务,以干部援疆为切入点,带动推进全方位援助;二是在开发区基础设施建设和产业配套能力建设方面,采取由支援方政府牵头,所属国有独资公司具体推进的方式,支援方国资国企率先起骨干、示范、引领和带动作用,承担建设任务;三是重点在规划编制、产业援建和管理经验移植上加大对口支援力度。由支援方帮助两开发区高起点谋划制订总体规划、产业发展规划和城市规划。同时,政府引导,推动本地企业加快对开发区重大基础设施和优势产业项目投资。从对口支援的实质分析,初步显现出从单边无偿支援到互利共赢合作的转变,从依靠行政调控到依靠市场规律为主导的转变。

(二)对口支援进展

目前,两开发区已进入实质性开发建设阶段。在基础设施建设领域,喀什经济开发区基础设施建设规划方案已经自治区建设厅评审,并以BT形式与中国新兴集团、中铁十一局分别签订了16.5平方公里产业园区、8平方公里金融商贸区基础设施建设协议。BT单位已提前介入,准备展开建设。

在产业配套服务能力建设方面。由深圳市政府牵头建设,深业集团和中航集团两家国有独资公司分别负责推进的喀什深圳产业园和喀什深圳城已进入建设施工阶段。其中,喀什深圳产业园20万平方米标准厂房即将动工建设,喀什深圳城城市综合体项目,计划2011年年内开工。苏州工业园区注资3亿元人民币成立一级国资公司——霍尔果斯苏新置业有限公司,目前已开工建设苏新中心、东部产业转移园及集宿区等三个总建筑面积约40万平方米项目。上述项目建成后将进一步增强两开发区在商贸物流、制造业集聚发展等方面的综合配套服务能力。从现有建设进展情况分析,两开发区各项工作仍处于起始阶段,重点还在管理机构设立、规划制订、基础设施建设阶段。

二、对口援助两开发区建设面临的问题

(一)良性互动、利益共享的对口援助长效机制尚未形成

在市场机制下,受援和援助双方之间的利益互动是援助政策能否持续推进面临的主要问题。从目前的援助形式分析,支援方主要是在政治责任和行政任务的驱动下,推进开发区的基础设施建设和产业引进,尚未建立互利共赢的利益联结机制和稳定的法律契约关系。对口援建是一项力求长远的东西协调互动、共同发展的区域合作机制,是新疆的需要,也是东部地区的需要,不但有利于发挥新疆的比较优势和后发优势,也有利于拓展全国发展的市场空间和回旋余地。未来的援疆工作还要持续10年之久,单纯依靠行政手段支撑的援助模式是不可持续的,建立良性互动、利益共享的体制机制才是维持长效援助的根本动力。

(二)受援地产业基础薄弱,配套协作能力差

积极承接支援方产业转移,构建现代产业体系,是提升受援地自我发展能力的重要途径。国内外区域发展实践证明,发达的优势产业背后必定有完善的产业配套体系支撑。目前新疆总体处于工业化初期向中期迈进阶段,产业结构呈现重型化特点,重化工及原材料工业比重大,产业集中度低,产业链短,加工能力不足;国有经济比重高,地方中小企业和非公有制企业比重偏小;自主创新能力不足,很多产业部门还未得到有效发展,产业配套能力严重不足。落实到喀什和霍尔果斯两地区,两地目前仍处于工业化的初级阶段,经济总量较小,工业基础薄弱,基础工业体系尚不健全,服务业层次较低,物流不发达,运输成本较高,信息流通不便,金融等配套服务不够完善。城镇(喀什市、伊宁市)产业结构仍是以低端服务业为主导的“三二一”结构。目前的重点任务仍是构建基本的产业体系,承接支援方或东部产业转移的能力严重不足。

(三)受援地人力资本缺乏,劳动者素质较低

人力资本是地区经济持续发展的第一资源,更是两开发区建设和承接产业转移的基本保障。由于地处偏远,经济发展落后,处于新疆的前沿,少数民族人口、贫困人口集中,农业人口占比较大,人口素质、教育水平亟待提高。长期以来各类人才流失严重。以喀什为例,全地区人均受教育年限仅为7年,高中阶段入学率仅为37%。受生活和交通等客观因素影响,吸引中高级人才就业和创业困难,人才引进政策与东部相比还存在较大差距。人才资源市场和人力供给配套体系建设滞后。开发区建设发展迫切需要的高素质人才,特别是具有全球视野和丰富经验的企业管理人才、行政管理人才和创新型科研人才严重匮乏,专业技术人员、产业工人严重短缺,人力资本缺乏已经成为开发区建设发展的重大制约。

(四)开发区基础设施建设任务艰巨

基础设施是承载产业和城市发展的基本保障,目前两开发区基础设施还非常薄弱,多数区域市政基础设施还是空白,加快基础设施建设是未来5年的主要任务。但是依靠现有地方政府财力难以满足建设投入的需要。尽管国发〔2011〕33号明确提出,前5年中央财政对经济开发区建设每年给予一定数额的补助,并将经济开发区内基础设施建设纳入现行部级经济技术开发区基础设施项目贷款财政贴息政策范围。但是主要投入仍要依靠自主融资,融资的压力较大。

(五)金融支持不足,金融环境有待改善

两开发区金融结构不合理,金融机构设置较少,特别是对区域经济支持自由度较高的地方金融机构和非银行融资担保机构缺乏,融资规模小,金融信贷支持力度与未来经济发展的要求明显不相协调。金融机构服务和创新能力较差,对企业特别是中小企业的支持不足,企业贷款审批程序复杂,并且存在一定程度的惜贷现象,企业融资成本高、融资难问题突出。支持外向型经济发展的跨境人民币结算清算渠道不畅。资本市场发育迟缓,地方资本、技术产权市场建设滞后,债券融资、直接融资手段缺乏。支持创业创新的股权投资产业(创业投资基金、私募股权投资基金、产业投资基金、股权投资母基金)仍属空白。

(六)产业发展软环境亟待改善

市场观念相对落后,对先进地区的先进管理经验接受能力和意识较差,竞争意识不强。行政效率较低,服务意识不强,审批程序繁琐,投资者权益缺乏法律保障、政府有失诚信等问题仍然存在。对于已经引进的项目,还缺乏履约监督机制。

三、发挥支援方优势加快两开发区建设发展的几点建议

(一)借鉴经验,创新管理体制机制

借鉴苏州工业园中国新加坡共建的经验模式,注重支援方经验借鉴,通过成立省级层面的联系会议制度和专门的经验借鉴机构,建立双方管理体系的沟通连接机制,构建经验借鉴的连接通道。发挥部级开发区的先行先试优势,按照“小政府大社会、小机构大服务”和“精简、统一、效能”的管理体制,精简行政层级,探索实行大部门体制,提高服务效率,建立有利于发展服务型经济和创新型经济的体制机制优势。国家和自治区应赋予两开发区最大的经济管理权限,在投资运营模式、用人制度、收入分配、机构设置等方面采取更加特殊灵活的政策措施。在行政管理体系、规划建设管理体系、公共服务体系、社区管理体系等领域加快创新步伐,加大一体化建设力度。加快行政审批制度改革,设立一站式服务中心并充分授权,实施网上报批,简化项目审批程序。

(二)建立利益连接机制,共建产业园区

遵循产业园区发展规律,采取政府和企业、行政手段和市场手段相结合的办法,建立“政府主导、园区合作、企业为主、市场运作”的对口援助机制,探索开发区建设管理合作模式创新,通过建立利益连接机制,对口支援双方共建开发区,实现区域优势互补、经济联动发展。实施开发区管理主体和开发主体的政企分离,采取股份合作模式成立由支援和受援方以及国内大企业大集团联合参与的股权多元化开发公司,并由开发区管理主体全权委托其进行土地一级开发、园区规划、基础设施建设、招商引资和经营管理等工作,前5年收益全部用于开发区滚动发展,后期收益按照股本比例分成。特别针对两开发区“一区多园”跨行政区划的特点,打破行政管理体制界限,通过统一开发经营主体,实现园区开发建设、产业布局的统筹规划。坚持用经营城市的理念、综合开发的手段、市场化的运作机制,加快开发区建设开发步伐。建立开发区合作共建协调机构,设立双方重大事项协调会议制度,定期召开合作共建会议,对合作共建成果进行评估和监督。

(三)优势互补,加快产业转移对接

抓住深圳特区和苏州工业园区产业升级转型的机遇,积极承接产业转移,构建现代产业体系。把产业集群、高新技术产业、战略新兴产业、现代服务业,确定为两开发区未来5年重点打造的经济亮点。充分利用受援地地缘、资源优势和两支援地产业优势,在商贸物流、出口机电产品配套组装加工、农产品精深加工、装备制造、旅游文化等领域,推进产业对接,重点在生物医药、生物育种、可再生能源、新能源等战略新兴产业领域,充分发挥支援地人才、技术、装备、市场优势,形成与支援地紧密的上下游产业链式发展,前期重点引进落地产业链生产环节,确立科学的分工体系,尽快形成产业规模,打造形成产业链关联效应明显的集聚区。在承接产业转移过程中,要立足长远,坚持环保优先,提高准入门槛。要培育发挥两开发区的产业引领示范作用,重点发展科技含量高、低碳环保、循环经济产业,对初级产业、简单劳动密集型产业与资源密集型产业要限制发展,将两开发区建成先进制造业基地、绿色经济示范区和自主创新的重要载体。在产业承接方式和组织模式上,通过产业集群式招商,引进行业龙头企业,吸引或培育其上下游及相关配套产业集聚,形成产业集群。将同类别的企业,或者同行业相互关联的企业向开发区集中,主动为转移企业营造产业配套环境,吸引支援方的大企业向开发区转移,使其成为开发区的龙头企业,形成优势产业集群。

(四)加快基础设施建设,促进园区与城市融合发展

充分发挥园区股份制开发建设公司建设主体功能,通过定向发行基础设施建设债券、直接融资上市,以及综合运用BT等市场化手段引进对口支援地区大型企业参与等方式,加快两开发区道路、给排水、供热、电力等基础配套设施建设。要坚持用经营城市的理念盘活土地资产,土地出让开发要在生地变熟地过程中,实现收益增值、滚动开发。进一步推动产城融合发展,尤其是喀什市、伊宁市要将园区和城市发展有机结合,要充分借鉴支援地在产城融合发展中的经验,积极作好城市发展和产业发展规划的有机衔接,全面推进城市与园区的基础设施对接、功能对接、管理对接,推进园区与城市建设互动发展,推动城区联动。

(五)加强产业综合服务体系建设

现代产业体系一个鲜明的特征,就是先进制造业与现代服务业相互融合,互动发展。在产业综合服务体系建设中,要充分发挥深圳经济特区和苏州工业园区在金融、服务外包、现代物流、科研创新平台建设等现代服务业发展优势突出的特点,加快两开发区现代服务业发展。大力引进支援地骨干金融企业,在开发区设立分支机构参与开发区地方发展银行等金融机构设立。特别要推动这些金融机构开展跨境人民币结算业务,引导和鼓励他们在周边国家设立分支机构和网点,扩大与周边国家的边境贸易人民币结算规模,建立安全、高效的人民币清算渠道。要积极发展以科技金融为代表的中小企业金融服务,形成覆盖中小企业各发展阶段的金融服务链,营造创新型金融机构、产品、服务在园区集聚发展的良好态势。借助深圳经济特区和苏州工业园区较为完整的风险创投、产业投资、融资担保产业体系,通过在开发区设立独资公司、分支机构,发展股权投资产业,推动股权投资行业相关政策在开发区先行先试,不断改善优化创业投资环境。在物流产业发展方面,要发挥支援地在陆港、港口物流的产业、人才以及开发和管理经验。引进支援地大型物流企业到开发区建设大型物流园区、基地和中转联运物流设施,进一步完善开发区产业配套设施。在支援地的帮助下积极鼓励两开发区申报设立综合保税区,发挥政策叠加优势,大力拓展国际转口贸易、国际中转、商品展示、国际采购、分销和配送等业务,提高开发区出口加工增值服务能力。借鉴支援地“大通关”运作模式和机制,重点探索建立开发区和当地陆路口岸以及支援地口岸联动“大通关”运作机制。发挥支援方专业化招商在品牌、资源和网络等方面的优势,帮助开发区尽快形成特色鲜明的招商组织体系,夯实开发区招商基础。

(六)实施人才帮扶计划

对口支援工作经验总结第5篇

召开科学的湖北经验解读理论研讨会,就是要认真总结和学习推广湖北工作经验,推动全国工作不断取得新成效

江城夏末,珞珈山麓绿荫掩映,黄鹤楼畔碧水接天。由人民日报社人民论坛杂志社、湖北省委宣传部、湖北省办共同主办的“科学湖北经验解读”理论研讨会于8月30日—31日在湖北省武汉市举行。中共中央委员、中央统战部副部长朱维群,人民日报社副社长何崇元,中央社会主义学院原副院长甄小英等干部学者出席。本次研讨会以中央第五次工作会议精神为指导,围绕湖北省对口支援山南地区的科学理念和实践经验展开深入研讨,进一步深化了对于工作的重要作用和意义,以及如何在工作中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创新援建理念、转变工作方式、开创工作新局面等的认识。

“科学湖北经验”成效明显

湖北省委书记李鸿忠,省委副书记、省长王国生在会前会见了朱维群一行。李鸿忠对朱维群一行的出席表示欢迎,并向其介绍了湖北工作的情况。湖北省根据中央统一部署,立足于发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巩固和发展各民族大团结,立足于增强山南地区造血功能、提升自我发展能力,积极拓展工作思路,不断创新工作方法,形成以干部、人才为龙头,以资金、物质援助为重点,以项目建设、经贸合作为载体,以促进双方交流合作、共同发展为目标的工作格局,对促进山南地区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和长治久安发挥了明显成效。李鸿忠表示,湖北省将以科学的湖北经验解读理论研讨会召开为契机,进一步总结完善工作方法,学习借鉴兄弟省市区的宝贵经验,推动湖北工作不断迈上新台阶。

朱维群说,长期以来,湖北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工作,从维护民族团结、促进发展和长治久安的政治高度出发,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不断创新理念,转变工作方式,创造了许多特色鲜明、成效突出的“湖北经验”。特别是在推动工作由“输血型”向“造血型”转变,在引入市场机制,以企业为重点促进双方合作发展,以及充分发挥人才和智力的关键作用等方面,探索了许多行之有效的好经验、好做法,得到了党和国家领导同志的充分肯定。他表示,召开科学的湖北经验解读理论研讨会,就是要认真总结和学习推广湖北工作经验,推动全国工作不断取得新成效。

支援是一项重大政治责任

研讨会上,中央统战部副部长朱维群出席并讲话;湖北省政府副省长郭生练、人民日报社副社长何崇元先后致辞;湖北省委统战部副部长、省民宗委主任、省办主任谭徽在介绍了湖北工作情况,湖北省第六批工作队总领队、四个对口支援市(武汉、襄阳、宜昌、黄石)工作领队、历届干部代表、企业代表以及援疆工作领导成员单位代表分别汇报了工作情况;中央社会主义学院原副院长甄小英、中国社会科学院政治学研究所研究员陈红太、中共中央党校社会学教研室教授青连斌等湖北科学专题调研组专家进行精彩点评和解读。

湖北省政府副省长郭生练在致辞中介绍,18年来,湖北省委、省政府先后派出了干部6批、医生10批共360人,援建项目389个,资金9亿元。探索了企业“华新模式”、“立体跨越式武汉经验”、社会化武汉大学杨昌林先进事迹,得到党和国家领导同志肯定,并多次作出重要批示。郭生练说,在党中央、国务院的正确领导下,鄂藏两地新一轮工作必将取得更加辉煌的成绩。

人民日报社副社长何崇元在致辞中指出,湖北省委、省政府以高度的政治意识、责任意识、大局意识,从维护国家统一的高度,深刻认识工作的重大政治意义,将对口工作与全省民族工作紧密联系起来,将山南地区发展建设与湖北各地市整体发展部署紧密联系起来,将职能部门的主导作用与其他相关部门的支持配合紧密联系起来,真正做到了举全省之力、倾全省之情。何崇元强调,在长期艰苦的工作条件下,湖北干部情系高原,团结协作,与当地人民同甘苦、心连心,以坚持不懈的努力,开创了工作新局面,为推动山南地区科学发展和长治久安作出了新的贡献。

工作的意义重大

在研讨会总结讲话中,中央统战部副部长朱维群全面回顾了对口方略从上世纪八十年代至今走过的历程;结合湖北科学工作经验,对各省市、中央有关部门和国有重要骨干企业在不断探索、总结中形成的工作的好经验、好做法进行了概括和梳理;提出了对进一步开展对口工作的几点意见。他强调,对口工作不是单纯的经济工作,其意义不仅在于加快发展,还在于全面深化与全国的政治、经济、社会、文化关系,强化包括在内的中国版图的不可分裂性。(朱维群同志讲话全文见本刊本期“论坛特稿”栏目《以科学发展观推动对口工作》一文)

研讨会由人民日报社人民论坛杂志社总编辑贾立政主持,湖北科学专题调研组专家学者、中央媒体记者、湖北省委、省政府有关领导、四个对口支援市分管领导和办主任、省援疆领导小组成员单位负责人、历届干部领队、湖北省第六批干部代表和部分企业代表等近200人参会,会议气氛热烈,研讨成果丰富。

此前,由人民日报社人民论坛杂志社组织发起的“湖北科学”理论调研组于7月专程赴山南地区4县,对湖北工作进行了实地调研;并于8月下旬前往武汉、黄石、宜昌、襄阳4市进一步了解湖北和民族工作全貌,与对口支援的主要负责同志深入交流,为本次理论研讨会的召开做了扎实的前期准备。本次理论研讨会和湖北科学经验总结的更多内容将于近期刊出,敬请关注。

对口支援工作经验总结第6篇

对口支援政策是在我国社会主义建设时期,为了缩小东西部地区的差距,推动西部少数民族地区经济社会较快发展,实现民族平等、团结和共同繁荣的一项具有中国特色的特殊政策。今天小编给大家整理了市对口支援活动半年工作总结,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市对口支援活动半年工作总结范文一为提高医院综合服务能力和水平,促进城乡卫生事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方便群众看病就医,减轻群众经济负担,依照上级卫生行政部门的要求,我院继续加强了与__、__两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对口支援工作,并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现将20__年对口支援工作总结如下:

在医院对口支援工作领导小组的组织协调和统筹安排下,经与__、__两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分管领导的认真协商,根据受援单位的实际和当地群众的需求,共安排内科、外科、妇产科、儿科、门诊科、心电B超、放射科等七个科室的科主任或高年资主治医师完成对口支援医院进行的驻点医疗帮扶工作,通过开设专家门诊,参加受援单位的义诊,开展临床教学和技术培训,组织临床示教、疑难病例讨论、讲课培训等各种临床带教形式开展培训,提高了受援单位的整体业务素质。全年共完成下基层医务人员?人次,累计工作时间?小时,累计接受诊疗?人次,疑难病例处理?例,开展教学查房?次,培训?次,累计培训医务人员?人次,完成读书笔记、心得体会?篇,参加社区义诊?次。

通过近一年与受援社区结成的对口支援协作关系,切实帮助受援医院提高服务能力和水平,改善和加强了医疗质量管理。使受援社区的学科建设、医疗技术水平、医疗服务能力等得到明显提升。但是,由于我院人员不足等客观条件限制,致使参与对口支援工作的人员有限,参与力度还不够,不能满足对口支援社区老百姓的需求,对口支援工作与上级主管部门的要求还存在一定的差距,在今后的工作中,我们要不断总结经验、开拓思路、创新方法、加大投入和参与力度,使我院的对口支援工作更上一个台阶。

市对口支援活动半年工作总结范文二20__年,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国务院三峡办、省三峡办和各对口支援省市的关心支持下,我市对口支援工作以迎接党的召开和贯彻落实“”精神为动力,以推动库区和全市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和移民安稳致富、同心同德建设和谐稳定的新库区为目标,坚持创新驱动、合作共赢,全市对口支援工作取得新成绩。据统计,20__年全市共落实对口支援资金共92。18亿元。其中落实经济合作类项目52个,到位资金81。3亿元,落实无偿援助资金1。22亿元,落实经济支持类项目201个,到位资金9。66亿元,通过对口支援安置移民就业1250人,培训各类人才1064人,出色完成了省三峡办、市委市政府下达的对口支援工作任务。20__年我们着力抓了以下几项工作:

一、抓春节回访,谋划部署全年工作。20__年是全国对口支援五年规划及省内对口支援工作规划实施的最后一年。为认真做好全年工作,按照国务院三峡办、省三峡办的工作要求,我们着重抓了三点:一是以抓好春节对口支援回访求援活动为契机,衔接落实对口支援项目计划。20__年春节前夕,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对口支援回访求援工作。库区三县区以及长阳、五峰、点军、大老岭等受援单位抓住春节良好时机,由主要领导率队,分别组织回访专班,赴对口支援重点省市和企业,开展了回访求援活动,汇报衔接了20__年项目活动计划,双方增进了感情

,密切了关系。二是在认真调研的基础上,市政府年初召开了全市对口支援工作会议,下发了宜府发[20__]7号文件《关于认真做好20__年全市对口支援工作的意见》,进一步明确了全年的目标任务和重点工作。三是各县市区按照省市对口支援工作安排,创新思路,创新工作,层层分解落实任务,为全年工作打下了扎实基础。

二、抓主题活动,促进更多名优企业项目落户宜昌。20__年是我市重大项目建设活动年。我市以组织对口支援主题活动为依托,以打造沿江万亿经济走廊、推动产业集群转型发展为目标,以重点对口支援省市及发达地区为主战场,积极组织开展了对口支援主题活动,精心搭建合作平台,推动创新驱动,携手合作共赢。一是在上海等对口支援省市的大力支持下,多形式组织开展了对口支援主题活动,为引进项目搭建平台。市政府于9月份在上海市举办了20__年三峡宜昌经贸推介会,邀请了近300家上海名优企业和民营企业参会。国务院三峡办、省政府、省三峡办和市委、市政府领导赴沪出席活动。推介会现场签约9个合作项目,协议投资总额26亿元。二是以库区移民生态工业园和我市“一区六园”为载体,以开展重大项目建设年活动为抓手,积极组织邀请北京、上海、广东、江苏、福建、深圳等地企业家组团来宜昌实地考察洽谈合作项目,有力促进了一批项目落户宜昌。三是各县市区政府打“三峡牌”、打“对口支援牌”,瞄准重点项目,创新招商方式,纷纷组织项目专班,赴对口支援省市、企业和沿海发达地区开展了招商推介活动,取得了新成效。

三、抓新农村建设,积极帮助库区大力发展现代农业。20__年,按照国务院三峡办、省三峡办的工作要求,我市对口支援的工作重点向支援库区农村移民安稳致富转移,积极争取对口支援省市企业和省内支援,帮助库区大力发展设施农业、有机农业、精品农业等现代农业。一是围绕库区新农村建设,库区三县区认真制定落实了发展现代农业的规划和措施,在重点对口支援省市支援项目计划安排上,努力争取提高支援现代农业的比重,增加援助资金额度。二是进一步维护坝区移民的和谐稳定,着力帮助三峡坝区周边移民发展食用菌、无公害蔬菜。20__年坝区周边四镇新发展食用菌10万袋、无公害蔬菜2000多亩,有效帮助了坝区40、50移民就业,促进了坝区移民安稳致富与和谐三峡建设。三是以我市“稻花香”、“采花”、“萧氏”、“土老憨”等龙头企业为主体,积极组织我市农特企业赴上海参加20__年上海对口支援地区特色商品迎春博览会和第19届上海国际茶文化节活动,组织农商、农超企业进行对接。在上海迎春博览会上,我市有42家农特企业、近百个特色商品参展,签定合作项目6个,协议投资48亿元,有力促进了全市现代农业的发展。

四、抓人力资源开发,不断促进对口支援“引资”向“引智”延伸。一是不断创新求援方式,深入推动劳动力资源转化。库区三县区充分发挥政府的组织服务和政策引导作用,积极争取对口支援省市发挥人才、资金、技术、信息、市场等方面的优势,进一步推进库区人才开发战略,努力把库区丰富的劳动力资源转化为人力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二是积极做好移民劳务输出。在上海、江苏、青岛等对口支援省市的支持和配合下,一年来,我市进一步加强了库区移民劳务输出工作。通过采取定向培训、订单式培训等多种方式,与对口支援省市开展了劳务合作,有效缓解了移民就业压力。三是进一步加强了干部和专业人才培训与交流工作。一年来,加强了对口支援省市和发达地区与我市干部培训和挂职交流工作,积极争取上海等省市加大了对全市干部和专业人才培训工作,提升了我市干部和企业经营管理者及专业技术人员的能力水平。20__年,上海、广东、深圳、宁波等省市,在完成好自身对口支援地区的干部培训工作任务的同时,帮助我市培训干部及专业人才近100人。

五、抓无偿援助,不断提高库区城乡一体化和城镇化水平。20__年,库区三县区和点军、长阳、五峰、大老岭等共争取无偿援助资金1。22亿元,比去年增长30%。一年来,我们着重抓了三点:一是各地结合自身实际需要,年初同对口支援省市和企业单位进行了项目对接,制定了全年无偿援助项目规划和工作计划。二是把握项目重点,积极争取对口支援省市和企业援助库区交通、水利、能源等重大公共基础设施建设和社区文化、教育、卫生、体育等社会服务设施建设,切实帮助解决了一批移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上学、出行、饮水、看病等民生问题,促进了库区城乡一体化和城镇化水平的提高。

六、抓政策引导,进一步争取国家部委和省内对口支援。一是各地进一步学习和研究三峡后续工作时期的相关政策,结合三峡后续规划的实施,认真筛选受援项目,积极配合省直有关部门,争取国家部委进一步加大了对我市的政策和项目扶持力度。二是积极争取省内对口支援项目对接落实。主动到省直部门和有关地市州、企业、院校回访求援,汇报项目,落实计划。同时,主动邀请省内对口支援结对单位来我市实地考察调研,让他们到宜昌多调研、多了解,以此增进了解,密切关系。三是积极参加省政府、省三峡办组织的各项活动,争取援助项目落实到位。在今年全省对口支援工作会上,省直部门、企业举牌捐赠我市无偿援助项目资金5000多万元。

七、抓经济协作,促进对口支援工作上新水平。在省三峡办、省经协办的支持指导下,20__年,我市积极组织开展经协工作,努力建立健全对口支援与经济协作工作互动机制,全市经协工作迈上新台阶,有力促进了全市对口支援工作上新水平。一是积极组织参加经协活动,进一步宣传推介宜昌,引进合作项目。今年我市重点组织参加了沪鄂经济合作项目洽谈会、全省经协工作会、全省服务商会企业合作交流大会、长江沿岸城市经济协调会暨第十五届市长联席会,以及“西洽会”、“青洽会”、“兰洽会”等活动,借助经协平台,宣传推介宜昌,引进项目。二是进一步加强了项目宣传推介基础工作。上半年,我市共筛选了60多个重点合作项目,通过省经协办将项目信息发送到了全国各省市的湖北商会,通过商会组织,加大宣传力度。同时我们对全市重点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和68个农特名优产品进行情况调查,弄清了基本情况,为帮助这些企业特色产品进入上海等地的大超市、大卖场以及促进与东西部地区的多层次、宽领域的合作交流打下了一定基础。

八、抓感恩活动,营造良好的对口支援环境。一是夷陵区以对口支援工作20年为契机,在上海组织开展了《牵手三峡·感恩上海》系列活动。国务院三峡办、省政府、省三峡办、市委、市政府领导赴沪出席感恩活动。这次活动进一步密切了感情,宣传了宜昌,扩大了对口支援影响力。二是加大了对口支援宣传力度。今年,我市先后在人民日报、湖北日报、解放日报、三峡日报、三峡晚报等报刊上进行了对口支援系列宣传和专版宣传。同时积极配合国务院三峡办、中央电视台组织编写、拍摄《在三峡》大型记录片。三是宣传表彰了对口支援工作先进典型。在今年省政府召开的对口支援工作会上,我市共有17个单位被评为全省对口支援工作先进单位,有17名个人被评为全省对口支援工作先进工作者。

20__年我市对口支援工作的指导思想是:以党的精神为指导,以解放思想、推动激情跨越为动力,紧紧围绕建设和谐、稳定新库区这个总目标,突出人力资源开发、社会事业发展、基础设施建设、优势产业培育、生态环境保护这一工作重点,坚持创新驱动,加强合作共赢,为加快宜昌现代化特大城市建设步伐作出新贡献。重点抓好以下几项工作:

1、积极搭建对口支援活动平台,为项目引进落户创造更多机遇。

积极参与和组织全市对口支援主题活动,以此进一步扩大视野,拓展领域,引进项目。20__年,我市除了组织参与国务院三峡办和省政府、省三峡办组织的各项对口支援活动外,还将依托上海,继续在沪组织召开宜昌推介会。将结合各县市区,在江苏、福建、深圳、宁波等地组织推介招商活动,创新宣传推介方式,丰富宣传形式和推介内容。

2、继续帮助库区和移民安置区调整优化产业结构。

进一步通过对口支援,促进现代农业和现代服务业的发展。通过对口支援着力吸引各地龙头企业、知名民营企业与我市建立通畅的产、供、销合作渠道,提高库区和移民安置区产业的组织化和集聚化程度,调整优化产业结构。

3、继续推进库区人力资源开发和移民转移就业。

进一步加大移民教育培训力度,不断创新库区人力资源开发模式。进一步争取对口支援省市在人才培训、移民劳务输出给予我市更多的支持和帮助。

4、积极争取和配合国务院三峡办、省政府、省三峡办推动湖南、江苏等省市对口支援高层互访,进一步巩固对结关系,深化合作,创新发展。

5、积极配合和争取新一轮省内对口支援工作规划尽快出台和实施,继续努力争取省内对口支援项目落实。

6、努力创新建立对口支援工作的长效机制。

注重发挥政府的引导作用,发挥市场的资源配置作用,建立携手共进、合作共赢的对口支援工作长效机制。

市对口支援活动半年工作总结范文三扬州市卫生局以_理论和“_”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党的十七大和十七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按照科学发展观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总体要求,今年以来具体开展以下工作:

一、积极参与全市“三下乡”活动。

20__年12月29日,我局在市委宣传部的统一组织下,召集苏北人民医院、市第一人民医院、市妇幼保健医院、市中医院和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副主任医师以上的心脏科、呼吸科、消化科、普外科、骨科、妇产科、儿科、眼科、耳鼻喉科、中医科和慢病防治科等十二个专科的25名专家,赴仪征市谢集镇参加全市“三下乡”活动,向当地人民送医、送药、送温暖。专家组在谢集镇卫生院义诊300余人,街头宣传发送健康教育处方和预防疾病宣传材料2000余份,向谢集人民捐赠1。5万元现金和部分药品,同时又转赠省级医院捐赠的数十万元的药品器械,深受仪征人民的欢迎。

市卫生局jú长潘惠、副jú长尹亮和苏北人民医院党委书记孙洁等参加了相关活动。

二、抓好对口支援和惠民医疗,把“三下乡”活动引向深入。

为把“送医、送药、送温暖”活动引向深入,进一步加强农村卫生和医院建设并提高基层医疗机构服务质量和水平,提升基层医务人员的业务素质,更好地服务人民,我市今年来采取有力措施,做好对口支援工作,以提高基层执业人员的业务能力。

(一)职称晋升人员,服从安排服务基层。

根据省卫生厅的统一要求,城市医生晋升主治或副高职称前需要对口支援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工作,安排医师到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支援半年,连续3个月为一计算单元。今年共安排91人次到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支援,折合10340个工作日。

(二)明确三甲医院,对口支援县级医院。

全市每所三甲医院(即苏北医院、市一院、市中医院和市妇幼保健院)支援4所县(市)级医院,三甲医院与县级医院结成稳定的帮扶关系,重点加强县(市)级医院医疗服务能力建设,实行全方位的支援;全年共安排各三甲医院的晋升主治或副高职称前71名医师到县(市)级医院帮扶工作,折合8120个工作日。

各县(市)医院的晋升主治或副高职称前158名医务人员到乡镇卫生院帮扶工作,折合7402个工作日。

(三)合理安排专家,明确服务工作内容。

针对社会普遍关注的“看病难、看病贵”问题,市卫生局创新工作方法,加大城市医院帮扶基层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力度,安排市区医院内、外、妇、儿、眼、耳鼻喉和中医等7个专业副主任医师以上职称人员到基层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坐诊,确保市区每个基层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有大医院专家坐诊每周不少于1个工作日,让社区居民在家门口就可以得到大医院专家的服务,切实为居民提供安全、有效、方便、价廉的医疗服务。

专家到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帮助工作有多项内容:在门诊坐诊方便居民前来就医;开展教学查房,解决较复杂疑难问题;开展专题培训,提高基层医务人员技术水平;推广基础适宜技术,促使基层服务能力的提高;开展健康宣教,提高群众健康保健意识;指导科学管理,提高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管理能力。通过几年的帮扶,群众找专家看病方便多了,市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诊疗水平有了明显提高。20__年共安排专家2047人次,折合1023。5个工作日。

(四)加大管理力度,确保工作落到实处。

我局年初将副主任医师下基层工作纳入医院综合目标管理内容,明确各支援医院的责任和义务,要求各医院制定计划、科学安排、积极协调,加强下派人员管理,建立健全制度和检查考核办法,确保下派医生到岗到位,安心在基层工作,充分发挥作用;局多次召开会议,交流工作情况,分析存在问题,探讨工作难点,协调解决问题,提出工作要求。

(五)严格督导检查,提升帮扶工作水平。

为真正把专家下基层、到社区坐诊这项工作落到实处,制定下发了《扬州市城市卫生对口支援城乡基层卫生工作考核细则(试行)》,将督查任务分解到局机关各处室,每个处室负责2-3个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每月至少抽查1-2次,每季度将检查结果以文件形式向医院进行通报,对不按规定开展工作地人员进行严肃处理和网上公示。20__年查实10余人违反规定,坚决给予延迟职称晋升或暂缓职称聘用的处理,起到了警戒作用,有效地提升帮扶工作水平。

副主任医师以上职称人员到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帮助工作在全省卫生系统尚属首创,目前这项工作深受社区居民欢迎,得到卫生行业的关注,我们将根据社区的需求,不断改进工作方法,扎扎实实把这项工作做好做实。

(六)明确困难患者为惠民对象,提高惠民服务意识。全市五家惠民医院(含宝应、高邮、江都、仪征人民医院)和数十家惠民门诊医疗,谨记上级党委和政府的重托,心系困难群众的病痛和健康,扎实工作,努力将党和政府的温暖切实送到困难群众心中。在医疗救助工作中,我们除了做好常规的惠民医疗服务以外,还十分注重心理上的关怀。鼓励和督促医务人员多与特困患者交流、接触,让他们能够体会到医院对他们的理解和同情。医院领导经常来到特困患者的床头,了解病情,听取意见,专职人员每天都对在院的特困患者逐一巡视,了解他们的具体困难和需求,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帮助协调解决。例如,特困患者最常见的自付费用无力承担的问题,医院救助办常常与当地社区和民政部门联系沟通,帮助他们解决困难,有时还需要多次上门协调,尽可能的取得他们的支持。遇有患大病,根本无力继续治疗的患者,医院还积极与新闻单位联系,通过媒体积极寻求社会的同情与关心,使得他们的治疗得以继续下去。医院还定期由领导带队,组织医务人员深入到困难群众较多的社区,召开与特困患者面对面的座谈会,集中听取他们对医院以及医疗救助工作的意见和建议,解答他们的一些疑惑。医院还通过对所有7000多位低保救助对象逐一发放健康调查问卷的形式,初步掌握了他们的整体健康状况以及家庭经济情况,后来又对全部特困人员进行了一次免费的全面健康体检,并在上述基础上为所有低保对象建立了个人健康档案。健康档案的建立又为医院进一步对低保对象开展更具针对性、更有个性化的医疗、健康指导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医院还专门为特困对象开通了24小时热线救助电话,随时接受他们的咨询和求助。救助办定期与转往定点医院治疗的特困病人及家属联系,了解病情治疗情况,宣传政府救助政策,把党和政府的关怀及时送达特困患者。

通过上述的良性互动,不仅增加了特困患者对惠民医院以及相关医疗救助政策的理解,取得了他们对医院的信任和支持,有利于工作的顺利开展。更重要的是让他们通过惠民医院这个载体真正体会到党和政府对他们的关心和温暖,体会到全社会对他们的同情和帮助。

(七)积极创造条件,为困难患者提供优质、低价的医疗服务。医疗救助工作,本身就是为了解决经济困难人群的医疗保障问题而进行的一项工作,因此尽可能地减轻患者的医疗负担,是各惠民医院必须要做好的另一项重要工作。医院从一开始,就协助政府制订了《惠民医院医疗管理暂行办法》、《惠民医疗用药目录》、《惠民医疗服务设施范围和服务标准》、《惠民医疗基本诊疗项目》等规范性制度,医院结合医改,强调公益性,以病人满意为重要标准。医院制订了《超范围诊疗同意审批书》等一系列降低和控制医疗费用的配套文件,明确对困难患者进行的各项诊疗措施,在保证医疗安全的前提下,应遵循基本、低价、有效的原则。平时还通过各种途径对医务人员反复宣传、教育,强调医院开展惠民医疗服务这项工作的宗旨,不以追求经济效益为主要目标,着重放在很好地完成政府交办的惠民医疗救助任务,争取政府对医院的支持,扩大医院的社会影响,以此来促进普通医疗业务的发展。临床科室医护人员也自觉地多帮患者考虑,想办法降低医疗费用。例如对于手术病例,术前能在门诊完成的检查,尽可能的在门诊完成,术后可以提前出院的尽量提前出院,以缩短患者的住院时间。医院还长期密切关注救助对象医疗费用的动态情况,发现问题及时纠正。通过几年来努力,在救助对象重病患者比例较高的情况下,人均住院费用仍仅有市区平均水平的70%左右,换个角度说惠民医院通过费用控制就减少了救助对象30%左右的医疗负担。

另一方面,在控制费用的同时,也决不降低困难患者的医疗服务质量。医院将困难患者与普通病人同收一个病区,同住一间病室,得到同样的优质医疗和护理。同时医院还紧紧依靠扬州市第一人民医院、苏北人民医院的技术优势,为困难患者提供高质量的医疗技术服务,专家定期或不定期地来医院查房、开设专家门诊,遇有疑难病例及时会诊、手术现场指导,较大手术直接亲自完成,且从不收取会诊费用。这样既降低了困难患者的医疗费用,又让他们接受到了高质量的医疗服务,也保证了医疗安全。

自20__年10月至20__年10月止,惠民医疗服务12983142人次(其中住院12313903人次、门诊服务669239人次),困难患者得到医疗救助减免16877872。69元(其中住院5233208。69元、门诊11644664。00万元),总的减免比例70%。其中,救助血液病患儿5名,救助金额29万元。

三、20__年将“三下乡”活动引向深入。20__年工作思路是抓好对口支援和惠民医疗,具体从以下七方面落实工作要求。

一是提高思想认识。加大城市卫生支援城乡卫生工作力度,加强对县级医院的帮扶,对于解决我国卫生服务的公平和效率问题,提高城乡基层卫生工作和广大群众健康的整体水平具有重要意义。改革开放以来,我市城乡基层卫生事业取得长足发展,但是也面临着许多困难和问题,医疗卫生的公平性、可及性还没有能够得到很好解决。支援单位要充分认识到,城乡基础卫生工作搞不好,会直接影响广大群众健康水平。因此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站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和构建和谐社会的高度,自觉、积极、主动地把城市卫生支援城乡基层卫生工作融入到富民强市的大局中去,为我市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基础上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作出新的贡献。

二是加强组织领导。要求各相关单位高度重视城市卫生对口支援城乡基层卫生工作,将其作为卫生工作的重点任务,精心谋划,合理安排,抓好落实。为加强对这项工作的组织领导,市卫生局由扬州市城市卫生支援农村和社区卫生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医政处)统筹协调三甲医院对口支援县级医院有关工作。支援单位也成立相应组织,切实加强领导,把支援县级医院作为一项义不容辞的社会责任,主要领导亲自负责,分管领导抓落实。受援单位也成立对口支援协调小组,加强与支援单位的联系、沟通和协调。各县(市)卫生行政部门也要关心对口支援工作,主动协调有关事宜。

三是制定工作方案。支援单位要根据本工作方案的要求,深入受援单位认真开展调查研究,在明确受援方需求的基础上,制定对口支援和惠民医疗的具体方案和实施细则。要确立支援和惠民目标,细化工作内容,建立健全相关工作制度,确保对口支援和惠民医疗服务工作的顺利开展。

四是序时进度安排。年初市卫生局要完成对口支援方案的制定工作,2月下旬支援单位完成实施方案,3月份组织全面实施,12月进行总结、评估。以后,每年支援单位都要制定年度对口支援实施计划,年底总结、评估。

五是建立考评制度。市卫生局将建立城市卫生对口支援城乡卫生工作考核评价制度,并将对口支援工作纳入年度综合目标责任制考核指标,把对口支援工作的成效与单位及其领导同志的业绩评价结合起来,促进对口支援工作的持续、健康发展。

六是加强沟通协调。三甲医院对口支援县级医院是一项较长期的系统工程,需要多部门的配合,需要社会各方面的支持。卫生行政部门和对口支援相关医院要主动加强与相关部门、有关单位和社会各界的沟通协调,努力营造良好的工作氛围。

扬州市农村儿童两病医疗保障服务工作,在省厅的领导下逐步开展,省定点医院苏北人民医院和市定点医院扬州市第一人民医院正在逐步完善管理工作,20__年初我们将要求医院对接地方新农合准备签约,为收治全市农村儿童两病患者(先天性心脏病和白血病)搭建快捷、方便的救治平台。

七是开展督导检查。市卫生局将建立督查制度,明确督查内容,采取定期检查与随机抽查相结合的办法,加强对城市卫生支援城乡基层卫生和惠民医疗工作的督导,及时总结经验、发现和解决问题,并将检查情况在全市通报。

我们只有通过开展这一系列的工作,利用各种形式,把卫生知识和惠民医疗服务送下乡送基层,帮助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提高防病治病能力,解决基层看病难看病贵的实际问题,帮助农民群众强化卫生意识,全面提高健康素质。

对口支援工作经验总结第7篇

[关键词]跨校域;课程联考;难度;区分度;可信度;成效评价

[中图分类号] G6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437(2017)05-0033-03

为加快湖南偏远地方高校的建设,提升办学综合水平,湖南省教育厅于2010年12月正式成文明确了相关对口支援单位,其中湖南农业大学对口支援怀化学院。跨校的高等教育理念可促进教育从封闭、集权化走向开放与合作。在这种背景下,湖南农业大学信息科学技术学院成为怀化学院计算机科学与工程学院的对口支援单位,协助提升鸦学院计算机科学与工程学院的各项建设。

因此,针对跨校课程联考的试卷质量及考试情况分析,以及为检验对比近年来在对口支援建设中的受援单位课程建设的成效,将采用一种改进的跨校域联考难度、区分度与可信度分析的方法,分析由湖南农业大学信息科学技术学院(以下简称“农大”)、吉首大学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以下简称“吉大”,主动加入课程联考)和怀化学院计算机科学与工程学院(以下简称“怀院”)共同构建的联考(以下简称“三校联考”)机制下的课程联考成效,检查对口支援课程建设的成果。

一、课程联考情况

本文将三所高校2013级、2014级学生高级语言程序设计课程联考的试卷与考试情况做一个综合分析,以此来衡量对口支援课程建设的成效。

考前,根据高级语言程序设计三校课程联考实施方案的具体步骤,事先规范考试大纲和知识点,确定考试范围。为能体现动手编程实践能力,三校一致认同考试试卷由理论试卷与实践试卷两种类型组合构成,采用轮换交替机制进行出题,实施教考分离。对于理论测试与实践测试,三校均采用无纸化考试平台同时进行。考后,高级语言程序设计“三校联考”两部分考试基本数据情况如表1、表2、表3所示:

二、跨校域联考课程分析方法

(一)试卷难度分析

为能体现跨校域联考课程试卷难度系数,不能仅凭某一所学校的考试结果单独确定难度系数,应综合权衡三校难度作为整体试卷难度系数,同时,还需综合权衡理论考试与实践考试的难度系数。因此,在已知三校各自的理论与实践考试平均成绩与参考人数的情况下,“三校联考”的试卷总难度P可按公式(1)计算得出:

其中 N、 J和 H分别表示农大、吉大和怀院的理论考试平均成绩, N、 J和 H分别表示农大、吉大和怀院实践考试平均成绩,SN、SJ和SH分别表示农大、吉大和怀院参考学生数,W表示试卷满分值。P值越大表示试卷整体难度越小,根据教育测量学,要求试卷难度P值一般在0.4-0.7之间为宜,过高或过低表示试卷难度偏小或偏大,不利于体现考试的可信度。

(二)试卷区分度分析

区分度可以用来作为检测每道试题设置是否合理有效的评价指标,或用来作为评价试题质量高低的依据。根据伊贝尔测量学的经验表明,区分度在0.4以上表示此题区分度很好,小于0.19表示不好,应放弃该题。在此,结合“三校联考”的特点,特从各校的理论与实践试题按题序、分年级和跨校域综合考虑试卷的区分度,用以分析联考试卷的质量。区分度采用改进的鉴别指数法进行,使用公式(4)计算出整套试题的综合区分度D?缀(0,1):

N为理论与实践试卷总试题数,DNi、DJi、DHi分别表示农大、吉大和怀院的第i题区分度,该区分度由公式(5)计算得出:

其中 PHi表示高分组(最高的27%)的得分率, PLi表示低分组(最低的27%)的得分率。

(三)考试信度分析

为检测“三校联考”试卷的考试结果对于三所学校的可信度,采用克伦巴赫(L.J.Cronbach)系数估计方法先对三所学校的联考试卷做各自的系数计算,然后按公式(6)计算出平均值作为“三校联考”试卷的α?缀(0,1)系数:

α 值越大,表明试卷测试结果越可信,其中αN 、αJ 和αH分别表示农大、吉大和怀院的试卷α系数,可根据克伦巴赫α系数估计方法计算得到:

N为理论与实践试卷题目总数,DM(X)为M校的所有考题总得分的方差,DM(Xi)为M校第i题得分的方差。

三、联考结果分析

(一)联考结果

采用上述方法,分析了从无纸化考试平台导出的各年级考试结果数据,经过统计计算,将结果使用直方图、折线图加以可视化处理,得到两次联考试卷难度系数(P),如图1所示:

从图中可以看出,两次“三校联考”的各校难度系数及总体难度系数均在合理区间,且2014级的试卷难度较2013级要低些。得到两次“三校联考”试卷总的区分度(D),如图2所示:

从图2可以看出,两次“三校联考”试卷总体区分度均在理想值范围,具有较好的区分能力,使用联考试卷进行考试能将不同水平的学生区分开来。

2013级理论试卷41题,实践试卷8题,共49题,2014级理论试卷39题,实践试卷8题,共47题,经运行算法程序,得出如图3所示的两次“三校联考”各校与总体测试信度的系数。

从图3可以看出,各校及综合的α系数值均大于0.7,表明考试可信度高。

图4为受援单位怀化学院计算机科学与工程学院两次联考的平均分与及格率的对比图:

从图4可以看出,在对口支援课程联考机制下,怀化学院计算机科学与工程学院的高级语言程序设计课程建设成效显著得到提升,特别是在理论教学上提升的效果较为明显。

(二)综合评价分析

联考试卷质量的好与差,不能单一的看综合难度或综合区分度,应该由难度与区分度两个指标共同确定。根据文献中的经验表明,当P>0.5且D>0.15时为好试卷,当P0.15时为适用卷,当P>0.5且D≤0.15时为一般卷,当P

四、结语

“三校联考”是对口支援课程建设的重要手段之一,为分析联考试卷的质量、可信度以及检验对口支援下课程建设成效,设计了一套用于跨校域的试卷分析方法,成功地实现了分析联考课程试卷的难度、区分度等质量指标系数,以及考试结果可信度系数。分析结果表明,基于改进的跨校域分析方法能正确得到相应的分析结果,可作为一种衡量协同共建课程成效的方法。

[ 参 考 文 献 ]

[1] Dunn P. SPSS survival manual: a step by step guide to da?鄄ta analysis using IBM SPSS[J]. Australian & New Zealand Jour?鄄nal of Public Health,2013(6):597-598.

[2] 孙居锋, 王春华, 侯桂革. 药物合成反应考试试卷分析[J].大学教育,2015(8):150-151.

[3] 张春辉,席卫文,陈戈煜,等.卓越医学本科教育的课程考核方式改革研究[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11(1):22-24.

[4] 王刚,任汝静,杜敏,等.医学生神经病学课学习态度量表的编制及效信度评价[J].医学教育探索,2009(7):802-806.

对口支援工作经验总结第8篇

共同的责任 共同的使命 共同的“中国梦”

新疆的九月,是收获的季节。

2010年,一场声势浩大的国家行动——新一轮对口援疆将全国关注的目光聚焦于祖国西北边陲。

在党中央、国务院的亲切关怀下,为了共同的责任、共同的使命,兄弟省市倾力相助、大企业无私支持、新疆干部群众全身心投入,新一轮援疆步履坚实——规划先行,民生突破,产业带动,全面援疆,天山南北呈现出前所未有的发展布局、前所未有的建设新象、前所未有的推进速度,向共同的“中国梦”大步迈进。

中央新疆工作座谈会开启新一轮援疆大战略

中央新疆工作座谈会是在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入关键时期、新疆发展和稳定面临重大机遇和挑战的新形势下召开的。会议明确了新疆工作的目标和任务是走具有中国特色,符合新疆实际的发展路子,全面推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以及生态文明建设和党的建设。到2015年,新疆人均生产总值达到全国平均水平;到2020年,确保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

众多专家学者认为,通过国家宏观调控,举全国之力加速新疆的发展,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拓展我国经济发展空间,扭转国内区域发展不平衡状况的战略举措,是我国现代化进程新的历史跨越。

“中央之所以召开这次会议,是由新疆工作的特殊性质、特殊地位决定的,是由新疆发展和稳定面临的特殊形势、遇到的特殊困难决定的。座谈会注定将成为新疆发展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里程碑意义的会议,这个春天注定为新疆各族人民永远铭记。”这是当时参会新疆代表的第一感受。

在天山南北辽阔大地上,凝聚着19个援疆省市对新疆各族人民的手足之情。从各援助省市规划来看,10年内兄弟省市援疆仅资金总规模就将超过千亿元。

“在中央如此大力度的支持下,新疆必将进入一个高速发展时期。”新疆社科院经济研究所所长王宁这样判断。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党委、人民政府始终把援疆工作作为全区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自治区主要领导亲自安排部署、听取汇报、作出批示、提出要求、抓工作落实,自治区各有关部门充分发挥主体作用,完善援疆工作机制、编制规划计划、加强“绿色通道”建设、加强监督检查、加大宣传报道、做好服务保障,形成工作合力,有力地推动了援疆工作深入开展。

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党委书记张春贤在为新疆发展定位时连用了三个“新阶段”:新疆经济社会发展进入了新时期,进入了把新疆建设成为西部强区、全国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支点的新阶段;进入了不断满足各族群众求发展、谋富裕、思稳定、盼和谐愿望的新阶段;进入了全力以赴把经济社会发展搞上去、把长治久安工作搞扎实的新阶段。

新疆的干部群众欣喜地发现,新一轮援疆工作的内涵被大大扩展,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着力解决群众实际困难;以产业发展为亮点,着力增强自我发展能力;以人才援助为支点,着力增强智力支持。经济援疆、干部援疆、人才援疆、教育援疆、科技援疆全面推进,受援地经济社会发展全面提速。

以人为本,援疆资金、政策、项目全方位向民生倾斜

“60平方米的安居房和100平方米的暖圈,我只掏4万元,政府补贴6万;全家加入新农合,生病住院费用可报销70%;政府还免费培训手工艺、养殖技能,全家纯收入从3年前的1万元增加到去年的3.5万元。”在各级财政不断支持下,新疆温泉县扎勒木特乡蒙古族牧民巴加甫发现,如今日子过得“比奶茶还要香甜”。

发展的终极目的是让各族人民共享发展成果。张春贤说,自治区和各援疆省市坚持“群众第一、民生优先、基层重要”的理念,按照民生优先的原则,结合自治区开展的“民生建设年”活动,将70%以上的援疆资金用于民生建设,将95%以上的援疆资金安排到县(市)及以下的基层,累计实施了近2000个当地迫切需要的民生项目;累计新建改建安居富民房82.87万套、定居兴牧房4.15万套,近400万农牧民居住条件得到明显改善。

3年来,自治区财政用于民生的支出占公共财政总支出的比例始终保持在70%以上,累计支出4829亿元,年均增长29.7%,比2009年新疆生产总值还多552亿元。眼下,在天山以南的和田、喀什等5个地州,围绕塔里木盆地周边城镇建设的天然气利民工程正在加紧建设中,清洁能源送到家家户户后,将惠及当地600万人口,资源开发已经让越来越多当地民众直接受益。

今年,新疆继续加快重点民生工程建设,完成30万户安居富民工程、2.71万户定居兴牧工程和29.6万套保障性住房及配套设施建设,推进定居兴牧212项配套骨干水利工程和4800公里农村公路畅通富民工程,推进燃气化工程,对623个贫困村的产业扶贫和扶贫培训实施整村推进,确保减少35万贫困人口。

利好民生的除了资金,还有国家部委的各项措施。以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为例,其援疆工作计划分为3个阶段:通过一系列扶持措施,使新疆在2012年初步建立起覆盖城乡居民的基本医疗卫生制度;到2015年,缩小新疆与内地卫生事业发展差距,主要健康指标达到西部地区中上水平;到2020年,基本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的基本医疗卫生制度,主要健康指标达到全国平均水平。

新一轮对口援疆以来,中央驻疆企业将参与新疆开发建设与造福当地群众相结合,积极参与新疆民生建设。华能集团援建的别迭里水电站有效缓解南疆地区电力供应紧张和极端干旱缺水局面,为阿合奇、乌什两个部级贫困县的矿产开发、水利建设和生态保护等提供强有力支撑。华电集团与紫金矿业共同援建的阿勒泰地区布尔津县也拉曼水库项目,解决了343户1200多游牧民定居问题。国电集团援建的塔城地区额敏县麦海因水库项目,有效缓解了下游农牧民1.8万人生产生活用水问题。各央企还积极参加捐资助学、设立各类公益慈善基金、参加各类公益活动等,体现了中央企业高度的社会责任感。

“授鱼”更要“授渔”,产业援疆突出“造血”机能,实现双方共赢

张春贤介绍,新一轮对口援疆,在注重民生建设的同时,将“输血”与“造血”、“硬件”与“软件”、“支援”与“互利”相结合,形成了全面推进的新局面。

按照国务院国资委和100余家中央企业的规划,今后中央企业将按照资源开发可持续、生态环境可持续的要求,引领新疆石油石化、煤电煤化工、有色金属等优势特色行业和新兴战略产业发展,高起点、高水平、高效益地推进项目建设。

张春贤说,中央企业勇于担当,充分发挥在产业援疆中的骨干和表率作用,带头参与新疆重大项目建设。在自治区举办的中央企业产业援疆推介会上,中央企业与自治区签约近90个项目,签约项目投资总额达7000多亿元,取得了丰硕成果。

自2011年以来截至到今年6月底,中央企业累计完成自治区地方项目投资2382亿元;自治区累计引进19个援疆省市经济合作项目3298个,实际到位资金3459.5亿元。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这是众所周知的道理,但“渔”却绝不能是“涸泽而渔”,新一轮援疆对此尤为重视。

山东省对口支援新疆工作指挥部副总指挥王立胜说出了大家的心声:产业援疆要坚持高起点规划,科学谋划产业布局。在项目引进过程中,加强市场和政策引导,坚决避免盲目引进,避免低水平重复建设。

生态是新疆的命脉,山东在援疆工作中坚持把保护生态、改善生态作为产业发展的前提条件。引进的项目都必须采用先进的工艺技术和装备,达到国家环保标准和自治区的环保要求,杜绝一切工艺落后、高耗能、排放多、污染重的项目落户受援地。

更为可喜的是,社会资金促产业发展的局面正在逐步形成,“百舸争流千帆竞”在天山南北蔚然成风。

在美丽的新疆伊犁河谷新源县,经济技术开发区内有一家“被逼出来的企业”:这家集研发、生产、销售为一体的高新技术硅材料生产加工企业是江苏省产业援疆项目之一,一期350台单晶硅炉即将投产。

“新源县没有煤炭和油气,农牧业增长缓慢。要实现跨越式发展,只能竭尽所能去招揽科技含量高、无污染,原料和市场两头在外的企业,以推动传统行业向现代产业转变。”新源县副县长、江苏省扬州市对口支援新源县前方指挥组副总指挥李桂山说。

在伊犁河谷,如今到处都有江苏企业落户生根。截至2012年年底,江苏与新疆签订产业合作项目137个,总投资1700多亿元,在伊犁州已累计实际投资81.5亿元。

产业援疆为当地带来的还有市场。近3年来,对口支援新疆阿克苏地区的浙江省根据受援地发展需要,通过招商引资、产业园建设、经贸会展等方式,引导浙商“走进新疆”,打造新型工业化建设示范园和产业转移集聚新平台,同时也助推阿克苏地区优势产品“走出新疆”。

截至2013年6月底,浙江企业与阿克苏地区及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第一师共达成产业合作项目100个,协议资金658亿元,实际到位资金93.6亿元。据不完全统计,近两年,阿克苏地区各类果品销往浙江省的达22.5万吨,占阿克苏地区总产量的25%,浙江省已成为阿克苏农产品销售的主要市场之一。

产业援疆留下的不仅仅是项目,企业入驻后,迫切需要在当地吸收技术工人、种植养殖能手等。这对于受援地各族群众来说,最直接的利好便是就业。截至目前,浙江省产业援疆已为阿克苏地区创造直接就业岗位5596个。

产业援疆受益的不只是一方。浙江新世管道股份有限公司是在兵团农一师阿拉尔市投资建厂的第一批浙江企业。农一师阿拉尔市是浙江台州对口援建的城市。企业负责人陈永胜说:“新疆的市场容量确实非常大,未来十年是企业在新疆发展的黄金时期。” 新一轮对口援疆的大量基础设施建设也给浙商带来了巨大商机。2011年3月,由浙江红狮控股集团投资7.6亿元的库车红狮水泥新型干法水泥生产线开建。项目建成后,可年产高标号水泥400万吨,实现年销售收入14亿元、利税4亿元。

自治区援疆办主任、发展改革委主任张春林介绍,在产业援疆中,自治区与各援疆省市、央企紧密联系,将援、受双方的优势紧密结合,通过发展寒地水稻、冷水鱼养殖、设施农业、食用菌栽培、妇女手工编织等现代农业项目,使受援地群众提高了技能,增加了收入。通过引进徐工集团、苏新能源、中广核、庆华、万向、雅戈尔等一大批新型工业化企业,推动山东钢铁、华能托什干河别迭里水电站、广新集团20万锭棉纺、浙江荣盛集团天然气化工等一大批项目开工建设或建成投产,带动了受援地群众就近就地就业,取得了良好的经济和社会效益,有效促进了新疆加快构建现代产业体系,加速推进新型工业化进程。

科技人才并重,“智力援疆”铺就可持续发展之路

“对口援疆不是简单地给钱给物,激发新疆干部群众发展的内在动力、增强新疆自我发展能力才是长久之计。”不少援疆省市和新疆干部有着清醒的认识。

谁也不会想到,一家由几个下岗女工创立的名为“紫苏丽人”的薰衣草小厂,在科技“援手”下,变身为集科研开发、成果转化和产供销综合配套服务为一体的“领跑”企业,并开始在全国布点,建立了数十家加盟连锁专卖店,年销售收入超过千万元。

“紫苏丽人”副总顾湘雯说,在江苏省援疆干部牵线搭桥下,“紫苏丽人”与南京野生植物综合利用研究所“联姻”,后者不远万里为前者提供了精深加工、关键技术攻关、新产品研发等多方面的“智援”。

“紫苏丽人”仅仅是“智力援疆”的一个小例子。“科技是第一生产力”、“未来的竞争是人才的竞争”、“人的现代化是新疆实现跨越的根本动力”——3年来,“智力援疆”始终是新一轮援疆工作的主线之一。

黑龙江省对口援疆前方指挥部副总指挥曲敏表示,“再多的物质援助也是有限的,而‘智力援疆’带给当地的思想观念和能力作风的提升,才是新疆长治久安的不竭源泉。”

阿勒泰地区教育局副局长夏尊民对此深有同感,他介绍:在各个省份的援助下,新疆很多县乡下面的幼儿园比黑龙江的还好,但软件水平跟不上,其他都白搭。

为此,黑龙江每年组织省内特级教师去阿勒泰地区重点提高教师水平。同时,黑龙江省教育厅建设“信息资源库”,对阿勒泰地区免费开放。

除了派员到新疆指导培训,各地也积极接收新疆前来培训的人员。以县乡村三级干部轮训工作为例,新一轮对口援疆工作开展以来,组织了3.5万名新疆县乡村干部赴援疆省市轮训。

2011年,韩世国和张铭夫妇带着年幼的孩子,从风景如画的现代化城市深圳来到喀什边塞,在一所小学任教。就在即将结束援疆回乡之前,张铭来到了教师资源十分稀缺的高原之城喀什地区塔什库尔干塔吉克自治县,给这里的塔吉克族孩子上课。课后,孩子们将心爱的老师团团围住。望着孩子们一双双充满渴望的眼睛,张铭和她的丈夫决定继续在新疆留教一年。

“最美丽的援疆女医生”、河北省邢台市妇幼保健院副主任医师余文丽,为了不耽误援疆工作,毅然决定将半瘫痪的丈夫接到若羌,继续援疆。当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新疆自治区党委书记张春贤问余文丽有什么要求时,她回答:自己唯一的要求就是不能再给组织上添麻烦。

浙江省援疆医生、杭州市萧山医院妇产科副主任医师欧阳栋,为了援疆事业,举家搬迁到阿克苏地区定居。

类似的例子还有很多很多。张铭、余文丽、欧阳栋只是新一轮援疆大幕开启后首批援疆的6000多名干部和技术人才中的几位典型代表。如今,在天山深处的农牧区医院,在帕米尔高原的寄宿学校,在沙漠边缘的富民安居工程建设工地,到处都活跃着援疆干部的身影,而他们身后则是全国19个省市做坚强后盾,其目标是通过10年的援助,争取使新疆人均GDP达到全国平均水平线以上,与全国人民同步跨入小康社会。

“干部人才援疆对进一步优化受援地党政干部和专业技术人才结构,培养当地人才起到了重要推动作用。”张春贤说。

张春贤说:新一轮对口援疆,19省市和援助单位共选派第七批援疆干部人才6000多名,柔性引进各类干部人才10742名,培训新疆各类干部人才42.1万人次,选派6735名受援地干部人才赴援疆省市挂职锻炼,组织援疆干部人才与受援地2.1万余名干部人才建立帮带培养关系。特别是组织3.5万名县乡村干部赴援疆省市轮训,选派2.3万名未就业高校毕业生赴对口援疆省市培训并落实就业岗位,影响深远。这些工程的实施,缓解了新疆人才短缺矛盾,大大开阔了新疆本地干部,特别是基层干部的视野,增强了服务新疆大开发、大建设的能力。

后发赶超、科学跨越,新疆向“中国梦”大步迈进

3年来,面对国际经济复苏放缓,国内经济下行压力加大的不利局面,新疆在中央一系列政策支持和19个援疆省市对口帮扶下,充分发挥资源优势、比较优势和后发优势,借力用力加快发展,经济发展内生动力持续增强。如今的新疆,步入了历史上经济发展最好、最快的时期:

中央新疆工作座谈会以来,新疆地区生产总值连续3年实现千亿元增长,由2009年的4277亿元,到2012年突破7000亿元大关,达到7530亿元,年均增长11.5%,高于“十一五”平均增速近1个百分点,高于全国平均水平2.4个百分点。

2012年,新疆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17921元,是2009年的1.5倍;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6394元,是2009年的1.6倍,连续3年增速居全国前列;乌鲁木齐国际机场旅客吞吐量达1335万人次,3年翻了一番,增速在全国21个大型机场中排名第一。

援疆工作取得了令人振奋的成绩,同时,也积累了许多宝贵经验:

——中央的亲切关怀及援疆省市的倾力支持是援疆工作顺利推进的有力保证。新一轮对口援疆工作开展以来,中央领导先后14次来疆考察指导工作,三次召开全国对口支援新疆工作会议,从国家层面统筹部署援疆工作。出台了《关于推进新疆跨越式发展和长治久安的意见》,明确了新时期中央关于新疆工作的方针政策。国家有关部委先后出台了一系列支持新疆发展的财税、土地、产业等政策,30多个国家部委先后来疆调研,依据各自的职能制定对口支持新疆的工作方案,并在多个领域与新疆签署了战略合作协议。19个对口支援省市把援疆工作纳入当地党政工作议事日程,抽调精兵强将赴疆工作,做到了机构到位、人员到位、责任到位。每年都派出高规格党政代表团赴受援地,深入了解援疆工作进展情况,协调解决相关问题,确保援疆工作有力有序高效推进。

——充分发挥新疆主体作用是推进援疆工作的根本保障。自治区党委、自治区人民政府主要领导亲自安排部署援疆工作。成立了区、地、县三级援疆工作机构,各受援地与各援疆省市前方指挥部建立了援疆工作联席会议制度。积极建立援疆项目“绿色通道”,出台了税费优惠、行政许可、资源配置、社会化服务等一系列鼓励政策,为援疆项目的实施创造良好环境。加强宣传援疆工作的方针政策和巨大成就,宣传援疆干部的先进事迹和良好风貌,切实把各族干部群众的思想认识统一到中央对援疆工作的重大决策部署上来,在全社会形成了感谢援疆省市、感恩伟大祖国的浓厚氛围。

——坚持试点先行科学规划,确保援疆工作科学有序推进。各援疆省市启动了一批试点项目,在援建方法、建设标准、资金管理、体制机制等方面做了有益的探索,为援疆项目的大规模实施积累了经验。紧密结合受援地实际需求,编制了高水平、特色鲜明的对口援疆规划,科学确定对口支援的具体项目和建设时序。每年结合援疆工作实际编制实施援疆项目年度计划,推动规划滚动实施。

——坚持以人为本、民生优先,使援疆工作深入人心。始终坚持把保障和改善民生放在优先位置,实施了一大批受援地迫切需要的民生工程,支持改善居住条件,消除饮用涝坝水,帮助百姓看到电视听到广播,使孩子们搬进宽敞明亮、设施一流的学校、幼儿园。在项目实施过程中,抓计划、抓开工、抓质量,科学有序、高质量、高效益推进,努力把援疆项目建成人民满意的精品工程。在推进援疆项目建设的同时,把促进受援地百姓致富作为大事来抓,积极支持发展庭院经济、设施农业、规模化牲畜养殖、手工编织、特色农产品深加工等,为各族群众带来了“看得见、摸得着”的实惠,进一步激发了各族人民建设美好新疆的热情。

——推进以产业援疆为重点的全面援疆,增强了新疆自我发展能力。各援疆省市把“输血”与“造血”、硬件建设与软件建设相结合,全面推进了产业、干部、人才、科技、教育援疆,增强了新疆发展的内生动力。特别是把支援省市的资金、人才、市场优势与受援地的资源优势相结合,支持产业园区建设,设立特色产业扶持基金,制定鼓励本省市企业来疆投资的财税、金融、流通等优惠政策,为各类商会和企业来疆投资搭建平台,建立产业援疆服务跟踪机制,把更多的项目、人才和资金技术引进来,促进了新疆与对口支援省市之间的优势互补、合作双赢。

——坚持以现代文化为引领,为新疆发展传递了巨大的正能量。广大援疆干部把援疆省市先进的文化、思想、技术、管理引进来,推动新疆特色的民族地域文化与内地文化的交流、交融。引导和激励新疆各族干部群众始终保持与时俱进、奋发有为、开拓创新的精神状态,进一步弘扬了新疆精神,成为推动新疆跨越式发展和长治久安的精神动力。

在许多新疆干部眼里,与3年前相比,如今的新疆人民正变得越来越自信。

在充分征求社会各界意见的基础上,自治区提炼出“爱国爱疆、团结奉献、勤劳互助、开放进取”的新疆精神,如今已经渗透到经济社会发展的各个方面,渗透到人们的日常生活工作中,并开始内化为社会群体意识、外化为人们的自觉行动。

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自治区党委书记张春贤表示,今后我们要进一步弘扬新疆精神,发挥主体作用,始终保持高度的责任感、使命感,进一步解放思想,转变观念,以更加积极主动、扎实有效的工作状态推进对口援疆工作。

回眸过去,成绩辉煌;展望未来,道路光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