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优秀范文 政策性银行发展前景

政策性银行发展前景赏析八篇

时间:2024-04-08 14:47:42

政策性银行发展前景

政策性银行发展前景第1篇

一、社区金融的涵义、特征和优势

社区金融是指社区公众及社区组织所产生的一切金融需求以及银行等金融机构满足其需求的一切活动。社区金融机构是基于一定区域地理范围内的金融机构的网点,自主经营,有独立的法人产权,主要面向小企业经营者贷款和客户理财。社区金融的出发点是个人独特的社区属性,由于很多人大部分时间可能会耗费在社区里,便利的社区金融机构能更获得青睐。社区金融的主要特征是:一是区域集中度高。社区金融机构主要建立在居民所在社区,距离目标客户非常近。一家社区金融机构的业务覆盖范围在1-2公里,服务的就是社区的上万家庭,就是将金融服务直接送到客户家门口。社区金融根植于社区、吸存于社区、放款于社区、服务于社区、融入于社区。二是运营成本低。社区金融机构不具备现金业务,投入安全成本低。出于政策法律规定,社区金融的柜台没有现金储备,顾客如果有汇票、支票等现金业务,还是需要去比社区银行更高一级的支行去办理。三是金融服务自动便捷。社区金融大力发展自助业务,充分运用移动互联网技术和只能设备升级,将小巧的物理网点打造为全功能的新智能化银行网点。社区金融设备可以直接办理开卡,个人购买理财,个人或者企业办理小额贷款等银行基本业务。办卡买理财贷款等都可以由办公自动化机器和设备完成,开卡一般不超过十分钟即可完成,非常便捷。四是针对小微企业融资。社区银行的现金取款全靠自动取款机,而自动取款机每天最高限额取款最高限额是2-3万,顾客需要大额取款时就无法满足,只能取不超过3万元的小额现金。购买理财起点30万以上的是不允许在社区银行网点出售。因此多为小微客户和小微企业提供融资服务。五是拥有关系型信贷。社区金融可以分散信贷风险,强化客户信息数据,在居民中建立良好的口碑。社区金融的以上特征,带来了社区金融一系列地优势:首先,投入比较少,运营成本低。对于银行来说,社区银行可以带来存款利率的增加,但是投入成本比较低,降低了网点相对成本,使银行服务更加贴近民生。其次,为小微企业提供便利的金融服务。最后,社区金融有效地满足了小微企业融资和社区居民服务需求。

二、社区金融管理的风险性

社区金融的主要风险性因素主要集中在以下六个方面:其一,政策因素。民生银行、平安银行、兴业银行等多家银行去年就纷纷启动了社区银行战略,但是监管层对于建立社区银行这一全新的概念是否与现行的新设网点法规相悖存在种种担忧和争议,银监会在去年紧急政策命令社区银行责令整顿,硬性规定了社区银行要持牌上岗,很多社区银行被关闭。因此,社区银行的发展首先是受到政府政策的制约。其二,法律因素。社区金融机构的建立,需要取得营业许可,需要层层地审批。没有法律审批的网点,依然违法经营,对客户的财产风险会有不可估量的危害。其三,地理位置因素。由于社区银行的地域性明显,其营业额非常受地理位置的影响,如果选址不好,市场不够广阔,很难继续经营下去。其四,社区信任因素。社区金融人员在社区银行发展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比起其他级别的银行网点,这一点儿更加明显。因为社区金融是新兴事物,又有明显的区域性特征,取得一定区域内社区住户的信任和支持就格外重要。社区银行的领导能否赢得社区有影响力的“大客户”支持,并且由他们进行口碑相传,是决定社区金融成败兴衰的关键。其五,操作安全因素。社区金融虽然不办理现金业务,一般的金融服务业务需要金融自助设备完成。因此,设备的安全监控也很重要。社区金融还有大量客户的储备信息资料,对社区银行人员进行安全布防保密的培训也显得非常重要。其六,同质化竞争因素。短短两年间,社区金融发展迅速,在一线城市,一个社区往往可以看到同时存在四、五家金融机构,扎堆现象严重,这样容易造成资源浪费。从金融行业现实来看,银行进入社区的竞争越来越激烈,通过开设社区银行来挖掘客户;同样非银机构也在扩大领域。

三、前馈控制在社区金融风险管理中的应用

(一)前馈控制的涵义

前馈控制就是在危险和危害发生之前进行一些科学方法的预测和预警,避免造成不可挽回的损失。前馈控制的优点在于前瞻性和主动性,主要着眼点在于对未来的控制,因此控制先于结果。前馈控制克服了反馈控制的时滞性缺点,使控制行为更加积极有效。建立社区金融风险管理的前馈控制体系是必不可少的,关系到社区金融的稳定和长远发展。

(二)社区银行风控的前馈控制方法

1.情景分析方法

所谓情景分析方法,是面对未来的系统思维方法,对事物发展所有可能的态势运用定量和定性描述,主要特点是在定量分析中嵌入很多的定性分析。运用情景分析进行前馈控制,始于20世纪60年代的美国军事部门。1964年,美国国防部针对可能潜伏于未来的军事冲突和政治冲突及相关的军事力量,通过应急战争军事分析,测算出了对应军事力量的规模需求。这是最早的情景分析。20世纪70年代以后,西方国家出现高通货膨胀、高失业率等社会危机,人们越来越意识到长远的战略规划已经无法应对经济的动荡性和不确定性,很多大企业和大公司在制定企业发展战略时,开始研究和应用情景分析方法,如兰德、壳牌等。80年代以后,情景分析方法在企业和政府组织中都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并且和计算机技术结合起来,发展成为一种有效的前馈控制方法。

2.政策模拟方法

政策模拟方法是信息时代的产物,已经广泛应用于经济领域,涉及到国家经济政治安全或者多国经济博弈的政策模拟器是学界关注的焦点。所谓政策模拟,是指运用数学建模、模拟计算和政策虚拟的计算机实验对政治经济社会政策问题进行模拟演练,通过人工和计算机手段仿真推演预示风险和矫正对策。政策模拟一种以政策实验为导向的社会仿真,目的是为政策提供一个虚拟的实验场所。发达国家已经建立自己的政策模拟系统即政策模拟器,用于分析本国的国际贸易政策和国内经济政策。一些大公司也建立了自己的政策模拟器。政策模拟器的一般概念是“一个为政府服务的决策支持系统,它的目标是寻求适当的政策去响应未来和发现社会经济面临冲击的政策对策。”政策模拟器是一种大型软件,主要作用是探索各种政策情景,通常是以特定模型为核心的配备地理信息系统的决策支持系统。社区金融政策模拟器的开发需要三个方面的需求。第一,提出科学合理的理论分析模型。通过对社区金融不同情景方法下的风险因素研究,以及社区金融风险问题的内在机理研究,提出可靠的和正确的理论分析模型。第二,运用数据挖掘技术和复杂性分析技术,建立系统完善的风险识别、风险防范和预警分析的计算体系。第三,需要利用仿真交互网络系统对风险进行检测和评估,并且进行对策模拟研究。

3.社区金融风险控制的前馈控制设想

政策模拟器是风险社会催生的一种规避风险的工具,其本质是模拟风险和应对预演方法。针对社区金融风险管理的风险模拟器应该是一个为社区金融机构避免风险危机、维护社区金融安全稳定运行的决策支持系统。社区金融风险控制模拟器主要包括两个层面:一是对社区金融风险性因素的识别,二是有针对性的对策演练。

四、社区金融风险管理的前馈控制模式设计

社区金融目前在国内还处于探索阶段,社区金融能否取得成功,最终取决于能否建立目标达成的有效机制。社区金融系统的风险要素和要素间的组合序列我们把其成为静态结构,把系统要素间的相互作用方式称为动态结构。社区金融风险控制的前馈模式,就是用一种特定的规则规范系统内各要素的组成方式和各要素间的联系方式,实现风险控制的功能。

(一)社区金融风险管理规划机制的组成和功能

社区金融风险管理的规划机制应用于社区金融的前馈控制模式,进行客户访谈,外部数据采集、参数选择、分析、计算,根据社会调研,对目标小区的居民以及相关的物业、商户等进行充分的需求调研,通过模式预测、预警评价、调控,预警结果图表与信号输出。

(二)社区金融风险管理的前馈控制体系模拟

政策性银行发展前景第2篇

关键词:存款准备金率;商业银行;流动性;应对策略

1.引言

流动性是商业银行获取利润、提升竞争力的关键源泉。而存款准备金率对商业银行的流动性具有十分关键的影响,随着我国存款准备金率频繁的变动,其对商业银行流动性的主要影响表现在提升了资金周转的难度与波动性、不利于商业银行流动性战略的制定和实施、降低了商业银行流动性的利润空间等。因此,必须要对这些影响进行有效的分析,并以存款准备金率变动为背景,制定和实施有效的应对策略,以充分保证商业银行的流动性,全面稳定和促进商业银行的发展。

2.存款准备金率变动对商业银行流动性的主要影响

2.1 提升了资金周转的难度与波动性

资金周转速度是商业银行获取利润的关键所在,对其整体的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影响。存款准备金率的变动使得商业银行资金周转出现了诸多的困难,尤其是加大了商业银行资金周转的难度,在稳定的存款准备金率下,商业银行无需过多地考虑资金周转问题,其周转的波动性较小,商业银行的发展具有较强的保障。而随着存款准备金率的变动,使得商业银行传统的资金周转模式受到较大的挑战,在短时间内其资金周转的波动性较大,对资金周转的把握程度不断下降。这是目前我国存款准备金率不断变动对商业银行流动性所带来的最基本的影响之一。

2.2 不利于商业银行流动性战略的制定和实施

流动性战略是商业银行重要的发展战略之一,当前在存款准备金率的变动背景下,商业银行流动性战略不断出现变动,使其流动性战略在制定和实施的过程中存在较大的难度。一方面,商业银行在制定流动性战略的过程中都是以固定存款准备金率为基础,在此基础上综合各方面的因素实施流动性战略,而随着存款准备金率的变动,其战略的制定难度不断提升。另一方面,流动性战略的实施是建立在一定的规划基础之上的,而随着存款准备金率的变动,使得商业银行流动性战略的实施缺乏稳定的规划,其实施的难度自然不断提升,使其对整个流动性的把控能力不断下降,危及商业银行的发展。

2.3 降低了商业银行流动性的利润空间

流动性是商业银行重要的利润来源,存款准备金率的变动使得商业银行的流动性受到了较大的威胁,其流动性所带来的利润自然不断下降。一方面,商业银行在吸取存款之后用于各项投资以赚取利润,随着存款准备金率的变动,使其对各项资金的管理能力受到较大的冲击,各项投资战略的实施难度增加,使其获取利润的能力受到了影响。另一方面,随着我国各项政策的变动与实施,尤其是存款准备金率的变动,使得商业银行必须要转变其传统的流动性模式,而中间所花费的各项成本较大,进而也缩减了其流动性所具有的盈利空间。

3.存款准备金率变动背景下商业银行的应对策略

3.1 制定动态化的流动性战略机制

在存款准备金率不断变动的背景下,商业银行要想应对其对流动性的不利影响,因此必须要制定动态化的流动性战略机制。一方面,要根据传统模式下商业银行流动性战略的实施情况,在此基础上对其进行改进,使其能够形成动态化的发展和实施机制,随时应对存款准备金率的变动所带来的各项影响。另一方面,商业银行要通过对自身发展战略的定位,以存款准备金率的变动为基础,形成上下一致、管理有序的流动性发展战略规划,并在实际的应用过程中不断对其进行调整和优化,使其能够保证商业银行的盈利能力。同时,要广泛参考和借鉴国内外商业银行的经验,在动态化的发展过程中完善自身的流动性战略机制。

3.2 准确预测和应对政策的变动

存款准备金率的变动主要是来自于国家各项发展战略的需要,政策的变动会对商业银行产生很多的影响。因此,其必须要充分把握存款准备金率的变动背景下对各项政策的预测和应对能力。一方面,要对之前的各项政策变动所带来的影响进行分析,以史为鉴,总结存款准备金率变动带来的不利影响,以此提升对各项政策可能变动的预测能力,并在此基础上制定有效的应对策略。另一方面,要组建专门的部门,负责对政策及存款准备金率变动的预测、分析及应对,并形成报告的形式及时向管理层进行反映,及时制定和实施有效的应对策略,避免存款准备金率变动给流动性带来重大的影响。

3.3 强化资金流动环节的管理

存款准备金率的变动直接影响着商业银行的资金流动,因此必须要全面强化商业银行资金流动环节的管理能力。一方面,要制定严格的策略,提升各环节的衔接度,通过有效的培训,提升管理人员的综合素质和技能,使其在存款准备金率变动的情况下能够实施有效的资金管理。另一方面,要制定有效的管理规划,保证对资金流动环节进行严格化的管理,同时要完善各项监督机制、激励机制等措施,使得商业银行各部门能够在资金流动环节上实现通力合作,共同应对存款准备金率变动带来的不利影响。

总结

在存款准备金率不断变动的背景下,商业银行的流动性受到了较大的影响。从本文的研究来看,商业银行应该通过制定动态化的流动性战略机制、准确预测和应对政策的变动、强化资金流动环节的管理等措施,全面应对存款准备金率变动对流动性带来的不利影响,提升其整体的把控能力,保证商业银行的市场竞争地位。

参考文献:

政策性银行发展前景第3篇

关键词:宏观调控;国有银行;风险管理

中图分类号:F830.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3)03-0-01

一、宏观调控对国有银行的影响

在宏观调控中所采取一些调控政策,会给国有银行带来一些风险,主要有信用风险、利率风险和流动性风险。

第一,宏观调控加大了国有银行的信用风险。对银行来说信用风险主要是指由于客户违约,造成银行无法及时回笼资金所带来的风险。在宏观调控下国家颁布一些指令规定商业银行对部分企业减少贷款,在这种情况下企业的正常的生产、经营受到限制,很多企业由于资金得不到有效周转而发生破产,对银行来说企业破产就会形成大量的坏账。

第二,宏观调控下国有银行的利率风险加大。利率的变化给银行带来的风险可以从银行的利润和相关资产价格的波动方面加以分析。总所周知,利息是银行收益的主要来源,利率的变化会给银行的收益带来巨大的波动,这种波动对银行自身来说打乱了财务预算,对外部来说收益的不断波动会给投资者到来不稳定的感觉,投资者为了减少收益的风险将资金转移到其他行业,进而又会使银行的存款率下降。而宏观调控下加息所带来的风险主要是指价格风险,由于利率上升会使得银行原先持有的贷款的市场价值下降。

第三,宏观政策下国有银行的流动性风险增加。流动性风险主要是指在面临负债的偿还和资产增加的情况下,无法及时融到资金所带来的风险,即在银行急需资金时无法以较低的成本获得负债或者变现自身的资产来获得资金。我国国有银行的流动性资产的来源主要是客户的存款,贷款的收回以及在货币市场上的借贷,但是在宏观调控下银行的不良资产数量不断地增加减少了贷款的收回,这在一定程度上减弱了银行的流动性。此外,银行准备金的提高也减少了银行的可用资金。

二、应对国有银行风险管理的措施

宏观调控下国有银行并未做好充分的准备,为了减少宏观调控所带来的风险国有银行应该采取相应的应对措施,这些措施可分为短期的和长期的。

(一)应对国有银行风险管理的短期策略

短期策略可以说是一种应急的策略,短期的策略可以通过风险的控制和防范来进行。通过前面的分析可以知道,坏账风险是银行面临的主要风险,为了防止坏账风险可以通过分析宏观的调控政策对贷款的结构进行相应的调整,通过分散风险的办法进行资产组合。此外,对原有的资产进行转换,对那些信用风险较高的贷款采取退出的策略。

新增贷款的调整主要是调整新增贷款的结构。宏观调控的核心是对结构进行调整,而非简单的量的调整,宏观调控的目的是国家通过资金的安排来控制一些行业的过度投资和部分盲目发展的企业,此外,对一些发展较为薄弱的行业加以鼓励。为了与国家的宏观政策相一致,银行在未来的信贷中也必须按照这个思路发展。银行调整贷款结构可以通过以下几个方面进行:

第一,银行对一些国家限制的行业减少对其的信贷额度,对那些国家大力支持的行业放宽信贷的条件。第二,针对客户做出调整。行业的调整是整体上的把握,客户是要求银行做到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在一些发展过热的行业中也有一些发展较好的企业,当然也有发展前景不好的企业存在,那些发展较为缓慢的行业中也存在发展前景令人担忧的企业存在。因此,银行在分析信贷问题时既不能一味的“打击”发展过热的行业,也不能对发展缓慢的行业盲目的支持,银行要以企业为基础进行分析,最后决定是否进行信贷。对国家不鼓励的行业进行分类管理,这些行业中那些确实具有很好发展前景的企业要继续进行贷款支持,对那些国家不鼓励的行业中,那些盈利能力较差的企业要停止进行贷款。第三,对贷款的期限进行调整。在宏观调控下国有银行的中长期贷款的数量迅速的增加,而且在贷款的额度中中长期贷款的比例很大。分析银行的资本结构可知,中长期贷款的流动性较弱,加大了银行的经营风险,因此,合理的做法就是尽量将中长期贷款转化为短期贷款。

对于那些由于宏观调控风险增加的资金要进行转换,对这些贷款采取退出的政策,将风险贷款转换为安全的贷款。当然,这种信贷退出机制可以学习国外的一些先进经验,因为国外这方面的做法有很多成功的案例。银行原有的被归入坏账的资产将其纳入不良资产的管理程序,对那些出现支付危机的公司银行要立即停止贷款,并采取各种措施加大贷款的收回力度。

(二)应对国有银行风险管理的长期策略

相对于短期策略而言,长期策略主要是一些战略性的对策,这种战略性的对策一方面是宏观调控对国有银行的深远影响,同时也是为了防止以后宏观调控给银行带来的不利影响。这些对策主要包括以下方面:

第一,要对国家的宏观政策和经济的发展形势做出具体的分析研究,从长远的角度确定银行未来的业务方向。银行除了具体的业务处理部门外,还应该设置一些专门分析国家财政政策、产业政策和货币政策的部门,从整体上把握国家的发展方向,防止银行背离国家政策的发展道路。在分析了国家的政策之后,银行对自身的业务做出调整,避免出现和国家政策相悖的风险。

第二,要建立具有前瞻性的风险管理体系。银行的风险管理不仅是管理当前资产存在的风险,也要对未来可能出现的风险加以评估,并分析出可能的应对政策。即是说银行的风险管理不能够只看到眼前的风险,也要对未来的风险加以预测,此外,还应建立完善的风险准备制度。风险虽然可以进行管理,但是风险的发生也是必然存在的。银行做好风险发生的准备可以避免由于风险发生时处理不善给银行带来巨大地损失,这种措施也可以说是预防风险损失的重要举措。

三、小结

虽然宏观调控下我国的国有银行由于和国家的政策不一致出现一定的风险,暴露了国有银行在风险管理方面的不足,但同时也使各大银行看到了研究风险管理的意义,为银行风险管理方面提供了借鉴。

参考文献:

[1]付天佑.国有商业银行不良贷款处置问题探索[J].时代金融,2009(04).

[2]黄春铃.宏观调控政策对银行业经营管理的影响[J].新金融,2008(03).

政策性银行发展前景第4篇

随着危机的结束和复苏的来临,下面我将谈到其中的五个问题。

在全球化背景下的货币政策

从危机中我们看到,在全球化背景下进行宏观经济管理存在许多困难。即使政府与中央银行展现出非同寻常的政策力量,但仍无法控制局势,这是因为金融体系内部之间存在相互联系,同时外部事件又会对国内的政策措施产生正面或负面的影响。最为重要的是,各国政府与中央银行发现,各国之间情绪与信心彼此影响的程度极高。

外部事件与国内经济之间相互影响的方式复杂多变,甚至可以说是变幻莫测。中央银行必须深入理解这些相互间的影响。

以资本流动管理为例。在危机期间,新兴市场经济体的资本流入突然中断,而资本迅速流出,这是全球去杠杆化的结果。如今这种局势已经扭转,许多新兴市场经济体中,对这些资本流动的管理(尤其是在其变动趋势反复无常的时候)可以验证中央银行政策是否有效。一国中央银行如果不干预外汇市场,就可能会引发与经济基本面无关的货币升值成本。如果为防止货币升值而干预外汇市场,中央银行则必须应对过剩的流动性以及可能出现的通胀压力。如果冻结(吸收)这部分流动性,中央银行又面临抬高利率的风险,这将有害于经济发展的前景。

资本流动的反复无常还会损害金融稳定性。新兴市场经济体对资本项目开放、固定汇率、独立货币政策这一“不可能三角”进行管理的方式将影响到该经济体的发展前景、物价以及金融稳定性。

重新定义的中央银行的权力

中央银行是否应该坚持通胀目标制?在危机爆发之前的数年间,通胀目标制获得了有力的学术共识。“在防范资产价格泡沫的过程中,央行不仅要具备分析能力,还要能够对风险的性质作出成熟的判断。”这一概念是说将货币政策建立在实现某一目标通胀率(通常指消费者价格)的基础上。即使中央银行并不以精确实现通胀率为目标,其政策方针也通过物价稳定予以体现(即便物价稳定并非占主导地位)。这种方法一度似乎取得了成功。在较长的一段时间内,全球的物价稳定,经济实现平稳增长,失业率保持在较低水平。危机前的主流观点是物价稳定与金融稳定彼此互相促进;而本次危机证明这一观点是错误的:物价稳定并不一定能够保证金融稳定。危机则对“新环境假说”提供了新的支持,该假说认为纯粹的通胀目标制是不妥当的,中央银行的权力应从稳定物价拓宽到涵盖银行监管、金融稳定以及防止资产价格泡沫等领域。

中央银行在防止资产价格泡沫中的作用如何?有一点毋庸置疑:在防范资产价格泡沫的过程中,中央银行不仅要具备分析能力,还要能够对风险的性质作出成熟的判断。

中央银行是否还应当介入银行的监管?从全球金融监管模式的多样性中我们可以清楚看到,并没有“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方法。每个国家和每个中央银行都必须根据所处的特定环境来解决这个问题。

中央银行与金融稳定性

金融无法自动实现稳定,也不必然会稳定,人们在这一点已达成广泛共识。但金融维稳是否应当明确包含在中央银行的权力范围之内,对此则尚存分歧。

事实证明,用一种精确、全面、可衡量的方式来定义金融稳定性并非易事。当然,我们现在了解到金融不稳定具有两个特点:利率和汇率等对实体经济产生直接影响的宏观变量极其不稳定;流动性对金融机构与市场的不利影响对系统稳定性构成威胁。

中央银行是否具备行使金融维稳职能的工具?维持金融稳定的一个显而易见的工具就是其“最后贷款人”职能。在危机期间,中央银行通过“最后贷款人”窗口注入了巨额流动性来为金融体系解冻。此举使单个机构获得了流动性,但整个市场仍流动性不足,这表明该窗口工具在应对流动性不足问题上存在局限性。中央银行可以注入流动性,但却很难保证这些廉价、充足的可用资金被用于购买价值正快速缩水的资产上。唯一的可选择可能是由中央银行出面来购买这些资产。这意味着中央银行不仅必须是“最后贷款人”,还必须是“最终做市商”。然而,目前这些问题还没有得到明确定义,更不用说得以解决了。但是这些问题却必须尽快解决。

监管成本与收益的管理

为保障金融稳定性,印度储备银行采取了各种审慎措施,包括规定敞口标准、先行收紧与资产相关的风险权重,以及明确要求计提损失准备金。但执行这些措施经常会付出一些代价。中央银行面临的挑战与履行物价维稳职能时相仿,即需要在金融稳定和经济增长之间作出权衡。

在经济危机之后,我们回过头来看,所有的保守政策似乎都是安全的。但是过度的保守主义会阻碍增长并扼杀创新。问题在于我们愿意付出怎样的代价,或者相反,我们愿意放弃怎样的潜在利益,从而应对不可预知的“黑天鹅事件”?经验表明,在监管的成本和收益之间作出平衡所需要的与其说是分析性技术,不如说是良好的判断力。中央银行,特别是发展中国家(如印度)的中央银行在实现经济增长和金融稳定的同时,还需要提升自身的判断技能。

自治与责任

政策性银行发展前景第5篇

关键词:政策性银行;立法模式;风险防范;监管体制

一、我国政策性银行产生发展的现实基础

政策性银行的经营目的并非追求利润的最大化,而是在国家产业政策等相关决策的指导下,以较低的贷款利率、较长的还款期限,对特定的领域进行投融资活动,其投融资的领域往往是基础设施、农业等需要较大投资、资金回报率较低的领域,这些是商业性银行不愿意投资,却对国民经济有着重大影响的领域,因此,政策性银行的设立是在较短时间内恢复发展经济必要和合理的经济手段。

从当代经济发展的历史轨迹来看,世界各国经济发展的阶段基本上可以划分为以下三种:自由资本主义竞争阶段、垄断资本主义阶段以及自由市场与政府干预力量平衡阶段。在第一个阶段,资本主义市场经济处于萌芽发展初期,政府的立场也是非强势的,对于市场经济的发展,政府并不过多干预,更多的是依赖市场自身发挥调控能力,因此这一阶段各国普遍的经济模式是自由放任。第二个阶段,全球范围发生经济危机,公司破产、大范围失业现象层出不穷,很多领域已无法靠市场自身的调节度过难关,政府开始对经济进行强有力的干预。发达国家开始建立政策性银行发挥政府的财政支撑作用。在第三个阶段,二战后的各国经济遭受不同程度的打击,为了在较短时间内恢复经济,各国普遍设立了政策性银行,依靠国家的财政力量,对全国经济进行统筹规划,分配资源,对基础设施及恢复经济的重要经济领域进行专项扶持等。与此同时,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开始高速发展,政策性银行被放在经济发展中的主导地位中。但随着经济恢复发展,经济体制逐渐市场化,同时,各国经济普遍融入全球化,为适应经济的发展变化,发达国家政策性银行慢慢向开发性银行转变,单纯的政策性银行已不适应全球化经济形势。

我国政策性银行的产生与发展是在世界经济发展趋势中的第三阶段。1993年,中共中央十四届三中全会召开,会议上提出尽快成立政策性银行,使四大专业银行分离出政策性业务,真正转为商业性银行,同时使政策性业务在专业的机构中发挥作用,以帮助我国经济恢复发展。过去的四大专业银行长年来很多贷款都是混合型的,都是半商业性、半政策性的。1994年,国家开发银行、中国农业发展银行、中国进出口银行三大政策性银行成立。国家开发银行主要的业务领域是能源、交通等领域,包括西部大开发、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等项目;中国农业发展银行主要的业务领域是扶持农业发展和农村建设,专门从事粮棉油收购、调销、储备贷款等业务。中国进出口银行是国家出口信用机构,主要的领域是为我国高新技术产品、机电产品等出口以及境外投资提供信用承诺和政策性融资。三家政策性银行服务的经济领域各有侧重,满足了国民经济恢复发展的需要,为经济发展作出了贡献。

二、我国政策性银行向开发性金融机构转型的背景原因

(一)立法背景

1.法律性质地位不明确

依照民法理论上的划分,我国法人分为机关法人、事业单位法人、企业法人和社会团体法人。不同的法人类型,法律赋予其不同的法律人格,法律规定了不同的管理和运行体制,明确其不同的法律地位,不同类型的法人必须在法律规定的范围内行使权利,履行义务。依照民法理论上的定义,政策性银行也是法人,但具体是哪一类型的法人,我国法律并没有明确的规定。对于政策性银行,我国并没有制定专门的法律,只有三部法律对政策性银行有所涉及,这三部法律分别是《中国人民银行法》《银行业监督管理法》《中小企业促进法》,但这三部法律中没有规定政策性银行明确的法律性质、组织形式等问题。因此政策性银行的法律性质究竟是什么,当前的法律并没有具体的规定。政策性银行虽然是以国家财政为基础,设立的目的是为了支持基础设施建设、农业农村发展等国民经济重要领域的发展,但政策性银行本身并不是政府机关,因而不能视为国家机关法人。政策性银行具有一定的盈利性,因此也并不是事业单位法人和社团法人,政策性银行的政策性业务居于更重要的位置,也并不能归为企业法人。因此,对于政策性银行的法律性质和法律地位问题,我国需要尽快制定出单独的政策性银行法加以明确。

2.缺乏权威立法、法律严重滞后

1.经济全球化趋势

上世纪七八十年代之后,世界经济开始呈现全球化趋势,金融市场的竞争愈加激烈,许多国家的政策性银行失去了持续发展的动力,各国纷纷开始金融改革,重组政策性银行,有的国家政策性银行被其他国家机关或者其他商业银行兼并;有的国家政策性银行后续资金不足,破产倒闭;有的国家政策性银行实现了设立目标,剥离了政策性业务,成功转型成为了专业的商业性银行;有的国家政策性银行则顺应本国经济的发展转变,转换了业务范围,转型为农业、工业等其他领域的政策性银行。从各国政策性银行转型的大致规律来看,主流趋势是政策性银行转型成为开发性金融机构。

2.政府失灵

政策性银行设立的时代背景是市场经济中市场自身调控失灵,其设立的目的是为了通过政府的力量扭转市场失灵的局面。为了克服市场机制的失灵,政策性银行的调控方式是向商业银行不愿投资的领域,提供较低利率、较长期限的贷款,虽然对于国民经济的发展有非常巨大的促进作用,但因政策性银行对相关领域的投资资金的来源主要是国家财政,如果国家财政实力不足,很有可能导致政策性银行的投资金额出现短缺,无法周转,财务缺乏可持续性;另一方面,因为政策性银行依赖的是政府财政的支持,政府对于政策性银行的干预就会相应地比较严重,政策性银行就失去了应有的独立性,同时,政府实行补贴,政策性银行就容易出现道德风险。这些问题即政府失灵。因此,面对变化发展的经济形势以及政策性银行特殊的问题,政策性银行的发展面临了重大的阻碍。

(三)自身体制背景

政策性银行的业务领域没有随着经济发展的需要作出相应的动态调整。首先,国家开发银行。原本完全属于国家开发银行基础业务领域内的“两基一支”业务在发展过程中,已不只需依赖政府财政的支持,商业银行也开始参与其中,不可避免地与国家开发银行发生竞争冲突,商业银行巨大的灵活性和庞大的资金使国家开发银行的业务受到巨大冲击。其次,中国进出口银行。我国经济已经完全纳入到全球化经济的领域内,国际经济对我国对外贸易和进出口能力的要求更严格,中国进出口银行本身的政策性业务发展缓慢,仍然固守旧式的运行模式,无法适应全球经济的新要求。最后,中国农业发展银行。农业发展银行顺应社会的发展变化,在保证自身政策性业务安全有效的同时,开始慢慢开发商业性业务,但由于缺乏相应的法律法规加以规制和银行自身的不足,在开展业务的时候,没有做到将政策性业务和商业性业务完全分离,出现了政策性业务与商业性业务交叉的现象,增加了政策性业务运行的风险。另一方面,一直以来政策性银行都无法律法规规制,其运行机制在政府机关指导下进行,缺乏现代银行运行体制,将出现资本金可持续性不足,业务运行紊乱,外部监督体系缺乏等问题,对于政策性银行的发展有极大的不利影响。

(四)现实实践背景

我国的经济体制在过去的十几年间,实现了不断深化,我国的经济市场化程度、全球化程度在一步步加深,政策性银行的经营环境发生了巨大改变,政策性银行的财务运行出现了困境,在此情况下,国家提出三大政策性银行的改革要求:分别改革,“一行一法”。具体的改革方案是:不同的政策性银行因为在发展过程中商业化的时间和程度各有不同,因此实施改革的次序也不同。国家开发银行因为在开展政策性业务的过程中,商业化程度远高于其他两个政策性银行,因此首先开始改革,取得了一些经验,其他两个政策性银行在借鉴国家开发银行改革的基础上也开始探索改革之路。

三、我国政策性银行向开发性银行转型的立法完善

(一)我国政策性银行转型应当通过立法完成

1.国外有关政策性银行立法的经验借鉴

因为政策性银行的特殊性,即一定的公共性质,需要以国家的财政资金作为支撑,动用的是国家的公共资源,涉及到了纳税人的合法权益。因此,国外在设立政策性银行时,都是先进行立法,吸收公众民意,再设立相应的机构,即普遍做法是先有立法后有机构,这是国际惯例。

以日本的相关法律为例:日本的政策性银行“二行九库”的设立也是法律颁布事实之后才设立机构。日本政策性银行依据的法律分别是1953年颁布实施的《日本开发银行法》、1950年颁布实施的《日本输出银行法》和1949年颁布实施的《国民金融公库法》等。

其他国家的例子还包括韩国与德国。韩国产业银行和进出口银行两大政策性银行分别在《产业银行法》和《进出口银行法》先后颁布后设立。德国复兴信贷银行是在《复兴开发银行法》颁布实施后设立。

2.我国政策性银行成立时没有立法的不良后果

我国一直没有制定专门的政策性银行法,政策性银行的运行和监督管制,主要是依靠《中国人民银行法》和《银行业监督管理法》的几个法条的相关规定,但这两部法律对于政策性银行的规定是笼统的,组织机构、监督管理等具体问题都没有规定,因此我国政策性银行实际上一直处于无法可依的状态。无法可依导致了政策性银行的运行缺乏确定的制度可依,同时缺乏正规的外部监督机制。在这种状况下,政策性银行出现了与商业银行争利,商业性业务与政策性业务交叉以及资金储备不足等问题,政策性银行的发展受到了严重阻碍。

3.政策性银行有法可依才能健康运营

政策性银行有其特殊的地位,其具有商业性银行所不具备的公共性,以一个国家的财政和信用为支撑,在一定程度上代表着国家的意志,行使着一部分宏观调控的职能。对于政策性银行如此特殊的地位和作用,为防止国家财政和信用被滥用,必须出台专门的政策性银行法律加以规范,以更好地发挥国家财政的作用。另一方面,颁布实施专门的政策性银行法不只是对政策性银行进行监督,同时也是对政策性银行的保护。这是因为,政策性银行以国家财政为支撑,政府很容易对政策性银行实施不当干预,导致政策性银行丧失独立性,损失工作效率和权威性。设立政策性银行之前先进行立法,有利于统筹规划、理顺关系,从长远、根本上解决问题,同时在进行立法的时候,公众有机会参与到立法过程中,有利于反映民意,实现方案的科学化和认同度。 (二)开发性金融机构法的形式与内容

1.我国开发性金融机构的立法模式

对于政策性银行或开发性金融机构的立法模式,各国立法中有两种模式:一是对于开发性金融机构,制定一部专门的统一的开发性金融机构法进行规范,对开发性金融机构的组织形式、权利义务、运行机制和监督体系等共同性问题进行统一的法律规制;二是不同的开发性金融机构各自适用单行的金融法律,比如可以制定《国家开发银行法》、《中国进出口银行法》等。

2.我国开发性金融机构的立法内容

我国在开始制定开发性金融机构法时,应尽可能的详尽,将政策性银行的原则、法律性质、业务范围、权利和义务、设立变更终止程序、内部管理模式、风险防控和外部监督体系等进行详细的规定。在制定相应开发性金融机构法的过程中,需要在法律中对以下问题作出明确的规定。

(1)明确界定业务范围是“政策性”还是“商业性”

通过立法明确将政策性业务和商业性业务划分,明确各自的范围界限和权利义务、相关的开发性金融机构是以政策性业务为目标,或是以营利性业务为目标、相关的开发性金融机构的政策性业务与营利性业务在哪些情况下可以并存,或有先后顺序要求、政策性业务的风险如何防范。

(2)内部结构

在专门的法律中明确规定开发性金融机构的法律性质,明确开发性金融机构的性质是国有公司、有限责任公司还是股份有限公司,以此来明确确定开发性金融机构的公司模式结构;在专门的法律中明确规定开发性金融机构内部的董事会、监事会之间的职责权限划分和监督制约机制。在开发性金融机构的专门立法中,应明确规定内部的管理机制,如对机构组织的相应规定。根据三家政策性银行自身的特点,对三家政策性银行的组织结构应有不同的法律规定。

(3)风险防范机制

政策性银行的业务运行是以国家财政为支撑,因此,如何防范政策性银行资产投资的风险是立法需要解决的一个重要问题。对于政策性银行风险防范机制问题,应明确规定政策性银行资金充足问题。政策性银行主要的业务范围是国家重要的经济领域,如基础设施、农业农村,这些经济领域需要长期且数额巨大的投资,政策性银行的充足资本金必须获得保障,以免发生投资后劲不足,被迫中断的现象。政策性银行资本金的补充和调整,由国务院和财政部进行审批,并且规定资本金补充程序,规定政策性银行的资本金补充方式应遵循法定程序,政策性银行的收益作为资本金的补充,当资本金不能弥补业务亏损时,政府财政应当弥补。以其他国家政策性银行筹备资金来源的途径来看,除了依靠国家财政拨款获得原始资本金外,还有寻求外部借款以及发行债券。政策性银行发行的债券依托于政府财政,在金融市场上也被等同于风险较小的“政府债券”,金融市场接受度比较高,通过发行债券获取的资金来源也相对较稳定。近年来由于全球经济和金融环境的变化以及市场形势发生新变化,越来越多的国家转向市场融资。韩国政策性银行产业银行在对外融资方面的经验可以被借鉴,这家政策性银行在成立之初也是主要依赖政府拨款获得原始资本金,之后在开展自身业务的过程中慢慢发展,开始脱离政府拨款,转为在国家信用的基础上,依靠财政提供的担保,在国内外金融市场上融资,自筹资金。这种方式可以被我国开发性金融机构借鉴。

(4)完善、明确的监管体制

在政策性银行监管体制规定方面,在立法时应该将政府与政策性银行的职能明确划分出来,赋予政策性银行独立经营权。政策性银行虽以国家财政为支撑,但政策性金融机构不是“第二财政”,政府只是出资人,不应该直接参与到政策性银行具体业务项目的选择中,应明确监管体制,避免政府部门对政策性银行的过多干涉。菲律宾开发银行就是政府过多干预政策性银行的典型例子,菲律宾开发银行在进行重组之前,严重缺乏独立的经营权限,主要原因就是菲律宾政府对其业务开展干预过多,导致业务运行严重受阻,濒临破产倒闭。因此,在制定专门法律时,应当明确赋予开发性金融机构独立的权限,将政府不当的干预排除在外。

四、结语

我国三大政策性银行在向开发性金融机构转型的过程当中,最重要及最首要的是制定专门的法律,我国制定政策性银行法的原则是“一行一法”,即分别立法,并不制定一部统一的规制法律。通过专门立法,对政策性银行的法律性质、内部结构、业务范围和外部监督体系等重要内容进行规制。唯有通过立法,我国三家政策性银行在转型前才能有一个统一的明确的目标和体系,唯有通过立法,我国三家政策性银行在转型过程中才能获得更多的公众参与度和支持。

 

参考文献:

[2]王伟.当代国外政策性银行发展战略的调整及对我国的启示[J].上海金融,2007(6):97-99.

[3]刘志云.商业银行社会责任的法律问题研究[M].厦门:厦门大学出版社,2011:77-79.

[4]林飞,乔哲.我国政策性银行立法问题刍议[J].农业发展与金融,2006(6):12-15.

[5]闫江奇.中国政策性银行市场化路径研究[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15:143-146.

[6]李晗.银行法判例与制度研究[M].北京:法律出版社,2015:191-193.

政策性银行发展前景第6篇

关键词:金融支持;旅游业;建议

旅游业是最具发展潜力的新兴行业,当前已成为浙江经济的重要支柱产业之一。今年以来,富阳市旅游行业以新一轮解放思想大行动为指导,以旅游服务质量提升年为契机,积极打响“富春山水、运动休闲”品牌,不断加强“新富春山居游”的宣传力度,取得一定成效。但是,旅游业对富阳GDP的贡献率并不高。因此,探讨金融如何支持旅游业可持续发展,对于进一步促进富阳旅游业乃至整个经济的快速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富阳市旅游发展概况及金融支持的基本情况

(一)旅游业发展概况

富阳地处“西湖—富春江—千岛湖—黄山”部级黄金旅游线的前站,既赋山城之美,又具江城之秀,是典型的江南山水城市。一川如画的富春江横贯境内;有华东地区最大的野生动物世界(国家AAAA级景区),保留明清建筑特色的孙权后裔聚居地龙门古镇(国家AAAA级景区),再现造纸印刷两大发明的中国古代造纸印刷文化村,亚太地区第一洞厅的碧云洞(所在富春桃源景区为国家AAAA级景区),以及富春山居国际高尔夫球场、度假胜地富春桃源、钟灵毓秀的鹳山、天钟山等。

1—9月,全市接待国内外游客418.11万人次,比去年同期407.19万人次,增长2.68%。其中,国内游客414.78万人次,比去年同期403.60万人次,增长2.77%;入境旅游者33332人次,比去年同期35923人次,减少7.21%。实现旅游总收入28.08亿元,比去年同期25.85亿元,增长8.63%。其中,国内旅游收入27.45亿元,比去年同期25.16亿元,增长9.12%;外汇收入901.65万美元,比去年同期968.47万美元,减少6.90%。

全市共有收费旅游景区8家。其中,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3家,国家AAA级旅游景区1家,其他景区4家。1—9月收费景区接待一日游游客148.76万人次,比去年同期161.59万人次,减少7.94%。实现门票收入7 127.83万元,比去年同期7 261.72万元,减少1.84%。

(二)金融支持情况

随着富阳市旅游业的迅速崛起,各金融机构切实更新经营理念,积极拓展信贷业务,不断改进金融服务,金融业逐步介入旅游行业。截至2010年10月末全市银行类金融机构中,目前有8家向旅游企业及相关产业发放贷款,大部分贷款是用于宾馆、酒店、饭店等企业升级改造和支持景区建设。其中,住宿及餐饮业贷款10 525万元,占36.93%。旅游景区贷款15 400万元,占54.03%,如永安山庄从杭州银行、民泰银行、农村合作银行等共获得900万元贷款;富春山居国际高尔夫球场从工商银行、农业银行等共获得12 000万元贷款;野生动物世界从中信银行获得1 500万元贷款;新沙温泉度假村从杭州银行获得1 000万元贷款,用于前期景区建设。其他旅行社及相关企业贷款2 578万元,占9.04%,

截至2010年10月末,富阳市各商业银行贷款余额为478.17亿元,与旅游业相关的贷款余额为2.85亿元,只占商业银行总贷款余额的0.6%,相对旅游业占GDP的8%~10%的产值份额而言,与旅游相关的信贷投入所占的比例明显偏低。

二、旅游业发展和金融支持存在的问题

(一)富阳市旅游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1.品牌效应不明显。富阳市虽拥有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3家,国家AAA级旅游景区1家,但其知名度还主要局限在浙江省内,品牌效应远未得到充分发挥。

2.旅游业对GDP 的贡献率偏低。近年来,富阳市旅游产业链尚未充分延伸,旅游业收入主要靠“ 游” 这个环节产出,收入总体偏低。据资料显示,2007—2009年富阳市旅游业收入分别为25.1亿元、31.3亿元、34.68亿元,旅游业对 GDP 的贡献率分别为8.70%、9.13%、9.84%,相对其他主要产业而言,旅游业对GDP 的贡献率偏低。

3.金融机构支持不足,产业发展缓慢。一是金融支持旅游业发展能动性不强。金融与旅游产业发展未能有效对接,信息沟通交流不够,支持旅游发展的相关优惠政策也不完善。二是金融资金对旅游业的投入不足。2006年、2007年、2008年、2009年、2010年10月底全市各金融机构共发放旅游及相关服务产业贷款分别为7 646万元、22 308万元、20 677万元、26 515万元、28 503万元,分别占全部贷款总额的 0.41%、0.98%、0.75%、0.67%、0.6%。从金融机构贷款的数据来看,旅游贷款占全部贷款余额的比例远远小于旅游收入占GDP的比例(见下图),并且2007年后旅游收入占比逐年增加,而旅游贷款占比逐年下降。由此可以看出,金融机构对旅游业及相关产业的资金支持还远远不足。

(二)金融支持旅游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1.旅游企业的先天性缺陷削弱了金融机构的支持力度。一是多数旅游企业规模小,抗风险能力较弱,客观上限制了银行信贷资金的投放。二是商业银行与旅游企业的融资信息不对称。金融机构对旅游管理、发展规划、项目开发、融资需求不甚了解,对项目前景、预期收益、风险程度等难以作出准确的判断,致使银行信贷投放难以适应旅游业快速发展的需要。

2.旅游企业缺乏有效担保抵押物,影响信贷资金的投入。目前我市旅游企业、旅行社、景点的基础设施建设信贷资金需求量很大,项目建设时间长,经济效益产生慢,创收能力弱。大多数旅游企业只有景区承包经营权,没有取得土地使用证,导致在申请贷款时难以提供足值有效的抵押担保物,制约着银行对其发放贷款。

3.缺乏金融支持旅游业发展的整体规划。由于旅游业贯穿着“吃、穿、用、住、行、游”等多个开发建设和消费领域,产业链条长,覆盖范围广,各金融机构的金融支持事实上面临着全新的挑战和考验。加之深入调研少,缺乏各方沟通和协作,导致金融支持旅游业发展的整体规划性较差。

三、金融支持旅游业发展的对策与建议

(一)政府应积极支持旅游企业并将其做大做强

一是搭建银企沟通、合作平台。通过政府牵头,定期召开银企洽谈会、推介会等,增进政、银、企之间的关系,让银行和企业了解政府部门支持旅游产业的优惠政策;让企业充分展示其良好的发展前景;让银行对其最新信贷投向、金融产品及贷款发放的必要程序进行说明,达到相互了解和信任的目的,促进相互合作与发展;二是积极落实担保优惠扶持政策。对有市场、有效益的重点旅游项目(如新沙岛、农家乐等),实行积极的财政税收政策,对其贷款实行贴息扶持,适当降低银行贷款风险。针对融资困难的旅游企业,建议政府开辟绿色通道,适当减免旅游企业的房产、土地证等费用;三是积极做好旅游市场营销。以依山傍水的生态环境为依托,紧紧抓住“西湖—富春江—千岛湖—黄山”部级黄金旅游线前站的优势以及杭黄高铁即将建成的得天独厚的旅游资源做好旅游营销文章。通过网络、电视、报刊宣传相结合深入宣传富阳旅游,推出富阳运动休闲之城形象宣传专题页面,打响“富春山水、运动休闲”品牌,不断提高城市旅游知名度。

(二)金融机构应合理调整信贷结构,切实加大信贷投入,改进金融服务

一是优化信贷结构,扩大基层行信贷审批权限,逐步把一部分资金投向旅游扩建改造及旅游基础设施建设上。金融机构要及时了解旅游业发展的重点投资领域,积极参与旅游项目的调查研究,形成旅游信贷支持与金融风险控制的长效机制;二是开发新的贷款品种,尝试推出门票收益权质押、景区设施抵押等担保贷款产品。同时结合新农村建设,对开发前景广阔的特色旅游产品生产给予优惠的信贷扶持,对农民群众兴办的“农家乐”给予农业贷款扶持,对有创新性和带动性的旅游项目安排一定的政策性贷款,逐步形成全方位的金融支持体系;三是提升金融服务水平,不断完善金融配套服务工作。拓展金融服务领域,调整和优化网点布局,在主要景点设立自动存取款机,安装刷卡终端,提供外币兑换等金融服务。通过多种金融服务方式,创造一个良好的旅游金融服务环境。

(三)人民银行应积极发挥窗口指导作用,全力为旅游企业搭建金融服务新平台

一是充分发挥牵线搭桥的纽带作用,帮助金融机构找到金融与旅游产业供需的结合点,将有限的金融资源投放到有市场前景的旅游产业中。同时协同其他相关部门,结合市政府对旅游业的规划做好金融支持旅游业发展的整体规划;二是加强调查研究和征信建设工作,充分利用信贷征信系统提供的相关信息,引导商业银行将资质好、信誉高的旅游企业作为优先放贷对象;三是加强软环境建设。协调配合做好银行卡联网测试工作,不定期对POS、ATM标准化改造,帮助金融机构解决游客在本地旅游刷卡消费时出现的各种问题,为游客提供良好的金融服务环境;四是加强宣传与协调。做好富阳旅游发展的正面宣传,积极鼓励金融机构向各自的总行、分行反馈当地旅游业发展现状和发展前景,激发金融机构支持旅游产业发展的内在动力,争取更多的金融支持和政策倾斜。

参考文献

[1]人民银行丽江市中心支行课题组.金融支持丽江文化产业的现状、问题与建议[J].西南金融,2005,(12).

[2]王德业,惠建华,孔磊.金融支持地方旅游经济发展探析[J].济南金融,2006,(5).

政策性银行发展前景第7篇

云南财贸学院学报(经济管理版) 新制度经济学的政治经济学郑伟林

国有企业振兴之路:体制创新、结构优化和技术进步窦祥胜,陈天慈

制度的政治经济学分析——新制度经济学的制度理论透视黄新华

马克思劳动价值理论的逻辑内涵及当展冯继康,赖昭瑞

关于提高云南烟草产业竞争力的思考刘家贵

论我国失业统计的主要问题及其完善罗建章,何志华

第三方物流——流通业中的新兴业态王克群

对我国货币政策有效性研究两个问题的再思考肖正根

金融市场微观结构理论及其在我国应用的前景蒋兆斌,田柳

消费信贷证券化模式的国际考察及其评价张建友

我国资本帐户开放的最优制度安排杨文华

外商投资企业在华融资环境分析张烨

CDR的金融创新风险及其防范——以大陆香港两地金融法为研究样本陈慰星

股市波动与政府双重金融政策目标——股市波动的博弈分析秦军,赵玉伟

入世后银行业竞争的新视角——从中资银行的比较竞争优势看中外银行合作前景马喜德

中国股票市场未来发展的政策选择——市场化制度创新的突破口陈梦根,李占猛

机遇:加入WTO和我国股指期货交易的推出刘喜勤,李智忠

试论我国政策性金融体系的完善云南财贸学院学报(经济管理版) 郭宝宁

放松金融管制推动我国金融自由化单瑜

发展我国商业银行中间业务的必要性和策略王萍萍

我国企业实施股票期权计划的设想杨雪梅

我国中小企业风险投资运作模式构建李林

市场调查十大误区剖析王旭

嬗变中的“苏南模式”乡镇企业偏向种种那张军

私营企业人力资源配置状况研究刘银花

建立和完善地方税体系的问题的探讨李丽

电子货币时代的税收框架:一个前瞻性研究王凌峰

新价值论下的我国治税模式创新漆亮亮,项有义

住房社会保障机制的发展研究谢昌浩,阮萍

论农村养老保险制度的现状、存在问题及对策研究张亚梅

养老基金管理的国际经验及启示黄永洪

内部贸易在跨国公司资本运营中的作用及其负面影响郭跃芳,王宇东

WTO与我国企业国际竞争力的提高杨增雄

新制度经济学的政治经济学郑伟林

国有企业振兴之路:体制创新、结构优化和技术进步窦祥胜,陈天慈

制度的政治经济学分析——新制度经济学的制度理论透视黄新华

马克思劳动价值理论的逻辑内涵及当展冯继康,赖昭瑞

关于提高云南烟草产业竞争力的思考刘家贵

论我国失业统计的主要问题及其完善罗建章,何志华

第三方物流——流通业中的新兴业态王克群

对我国货币政策有效性研究两个问题的再思考肖正根

金融市场微观结构理论及其在我国应用的前景蒋兆斌,田柳HttP://

消费信贷证券化模式的国际考察及其评价张建友

我国资本帐户开放的最优制度安排杨文华

云南财贸学院学报(经济管理版) 外商投资企业在华融资环境分析张烨

CDR的金融创新风险及其防范——以大陆香港两地金融法为研究样本陈慰星

股市波动与政府双重金融政策目标——股市波动的博弈分析秦军,赵玉伟

入世后银行业竞争的新视角——从中资银行的比较竞争优势看中外银行合作前景马喜德

中国股票市场未来发展的政策选择——市场化制度创新的突破口陈梦根,李占猛

政策性银行发展前景第8篇

宏观政策的突然转向、股市超跌的反弹要求、农行上市的护盘动作形成了合力,造就了市场的这一波反弹行情。

当前这一波的股市上涨是在多重因素交织作用下的超跌反弹,反弹已经接近尾声,股市不但不可能走出反转行情,反而会在熊市的道路上越陷越深并越走越远,经济基本面与股市资金面都不支持股市出现反转。

经济走势疲弱

从中国经济发展因素看,人口红利、土地红利与外贸红利都出现明显的弱化趋势,体制瓶颈、发展瓶颈、环境瓶颈与资源瓶颈对中国经济发展形成了层层钳制,中国经济的两位数增长时代正在结束,中速甚至低速增长的时代正不可避免地来临。

在这样的经济滑坡背景下,指望靠政策刺激来扭转颓势或者让市场走出反转行情,无异于南辕北辙与揠苗助长,这反过来所伤害的正是中国股市的内在机制。去年救市的副作用已经日益明显,再折腾下去就会使市场陷入苦难深渊。在政策有心无力、回旋空间已经十分狭小的宏观背景下,市场的向下选择已经很难避免。

另外,高房价挤缩了大多数民众的消费能力和欲望,需求拉动型经济的形成前景黯淡;高房价加剧了银行业的整体风险,整个银行业乃至整个中国经济已经彻底被高房价绑架;高房价改变了投资拉动经济的可能和环境,正可谓成也房地产败也房地产;高房价压缩了政策的回旋余地和选择空间,一旦政策选择不慎导致房价再度大涨,整个经济就将面临万丈深渊。

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房地产股领涨大盘正说明大盘没有上升空间,市场资金可以在短期内赌房地产调控政策改变,但现实是没有任何决策者敢拿中国经济的前景和社会民众的愿景做赌注,甚至甘冒经济危机发生的危险。因此,把股市反转的希望压在房地产政策的放松上,是一种不切实际的主观愿望和不能成为现实的过度冒险。

股市供求局面改变

今年以来的股市特别是二季度以来的市场运行几乎处于单边的下跌过程,但市场的扩容没有丝毫的放缓迹象。

目前,整个市场正上演IPO加速、再融资提速、大小非释放的三重奏,这与市场资金的捉襟见肘形成鲜明反差。市场扩容特别是银行业的再融资明显加速,表明去年四万亿救市、地方融资平台的大规模融资、银行过度释放流动性的后果会有多么严重,决策者正利用市场的最后时机来转嫁银行风险。

这也从另一个侧面证明了笔者今年以来所做出的市场判断:银行业已进入发展的下行周期,如果不是这样,银行业的再融资就绝不可能出现如此疯狂的局面。

宏观政策从长远目标转变为权宜之计,一方面表明经济面临的深层矛盾已经多么严重,迫使宏观政策在不到三年的时间内“四渡赤水”;另一方面也表明经济转型已经遥遥无期,这对股市来说是绝对的重大利空而非重大利好。

经济转型是中国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核心和关键,放弃经济转型就等于放弃了中国经济的长远发展希望。久病不医必酿大患,靠“打吗啡”的方式来救人而不是治病,就只能加速危机的到来和整个经济的灾难。不在别人的危机中实现转型,就很可能在自己的危机中被迫转型。

在宏观经济面临重大不确定性的经济背景下,如果股市走出反转行情,那就意味着这样的股市已经完全脱离了整个经济的基本面,股市的存在基础也将因此而彻底动摇。

人为制造的虚假繁荣不可能具有可持续性,去年的股市走势已经证明了这一点。再次如法炮制不仅不能成功,而且会对股市的内在机制造成根本性伤害,股市就将彻底沦为政策的玩偶与工具,失去其存在的内在机制与发展的合理空间。

复苏的不确定性

欧洲债务危机还在持续演绎过程中,美国经济的复苏步伐也出现了明显的放缓,世界经济前景远不像有些人预测的那样乐观。在经济全球化过程日益加深、经济发展对国际经济环境的依存度不断强化的过程中,这种不确定性的影响必然跨越国界,渗透到世界经济的每一个角落。

去年的救市政策在一定程度上来说就是引狼入室,导致中国经济正面临危机边缘。在这方面我们已没有学费可交,任何微小的决策失误都可能引发重大的经济灾难。指望中国股市在全球股市的颓势中一枝独秀,实在是一种不切实际的幻想和笑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