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优秀范文 大学生双创论文

大学生双创论文赏析八篇

发布时间:2024-04-06 10:02:07

大学生双创论文

大学生双创论文第1篇

[关键词] 高校;旅游人才;双轮驱动;双创人才;培养目标;质量提升

[中图分类号] G470 [文献标识码] A

Abstract: With the advent of an era of whole-nation innovation and entrepreneurship and the increasingly comprehensive tourism industry in China, the demand for the innovation ability and entrepreneurship of tourism talents is rising. Analyzing the condition in cultivating tourism talents with innovation ability and entrepreneurship at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the study sets up an objective system and puts forward an improvement approach on the basis of a two-wheel drive idea for improving both quality and ability of students and social demand, size and level of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innovative and entrepreneurial environment and student characteristics. It lays a foundation and provides direction in establishing a system for the talent cultivation.

Key words: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tourism talent, two-wheel drive, talent with both innovation ability and entrepreneurship, training objectives, quality improvement

引言

随着总理“大众创新、全民创业”号召的提出,我国掀起了全民族创新创业的浪潮。人才是第一生产力,要实现我国创新型国家的建设,就必须重视创新创业人才的培养。高校人才培养是我国人才输出的重要途径,2015年《国务院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也提出要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推动国家创新驱动战略。可见,对于高校双创人才培养模式的重视不可忽视。

旅游业作为劳动密集型产业本身对人才就有大量的需求,而伴随着“大众创新”时代的来临,旅游业与其它产业加速融合,产业综合性特点更加突出,这对旅游人才的素质和能力便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就目前高校旅游双创人才培养现状来看,理论与实践脱节、素质与能力不足等问题仍然存在。高校旅游管理人才培养目标是旅游教育教学活动能够成功开展的前提和基础,是提高旅游人才质量的首位要素,要培养出真正有用的旅游人才,首先就需要合理定位高校旅游双创人才的培养目标,找准人才培养方向,真正满足旅游产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实现人才强旅的重要战略。

一、高校旅游双创人才培养现状特点

在高校教育改革的大潮中,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也在不断发展和创新,但就目前旅游双创人才培养的现状来看主要表现出重理论轻实践、重能力轻素质、重形式轻应用的特点。

(一)重理论轻实践

对于培养创新创业人才来说,实践可谓是打破其瓶颈的关键,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业能力很多时候需要通过实践中的历练来强化和提升,而对于旅游业这种服务业和综合性产业来说,对从业人员的实践操作能力有更高的要求。目前,重理论轻实践仍然是高校旅游双创人才培养的一个重要问题,一方面在专业课程设置上,因为时间问题,实践课程与活动设置比例少,学生多以理论学习为主,另一方面理论学习与实践脱节,一些创新创业实践活动甚至流于形式,大大降低了理论知识对实践的指导作用。

(二)重能力轻素质

能力和素质是我国旅游教育的两个重要方面,在高校旅游双创人才培养中,常常强调专业学习、组织管理、领导决策等能力的提升,但在目前本科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中,常常忽视对学生素质的培养,缺乏素质提升课程的设置,和对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而对90后学生来说,在充裕的物质条件和父母过度呵护下,形成了养尊处优、缺乏坚定意志、缺乏开拓精神和团队合作意识的特征,然而对于创新创业人才来说,这些都是必不可少的基本素质。[5]国家强调素质教育,高校旅游双创人才教育更要将素质教育放在和能力提升同样重要的位置,实现素质提升与双创人才培养的有机融合。

(三)重形式轻应用

高校旅游双创人才教育最终目的是为社会创造更多有用有价值的旅游人才,加快我国旅游产业的转型升级。就目前我国高校旅游人才培养现状来看,尽管很多以培养创新创业人才为目标,但在实际培养过程中,教师仍然停留在单一的课堂内容中,仅仅发挥着传授知识的作用,创新创业变为课堂中的理论知识,成为双创人才培养的表面形式,一些创新创业大赛因为得不到合理的指导仅仅成为学生获得奖励的方式,而得不到真正的能力培养。这种对形式的追求忽视了市场和社会的真正需求。

二、高校旅游双创人才培养目标定位

(一)目标依据

高校双创旅游人才培养目标是旅游专业进行双创人才教学活动和课程设置的现实依据,决定着旅游双创人才培养模式的建立。不同类型和层次的高校在人才培养的层次上存在着差异,同时面临全民创新创业的社会环境,旅游人才培养目标也必须更加具有针对性。因此,明确高校旅游双创人才培养目标首先需要明确目标定位的依据,本文认为高校旅游双创人才培养目标的定位要以社会需求、高校层次、双创环境以及学生特点为主要依据。

1.社会需求。社会需求是高校旅游双创人才培养目标定位的根本依据,人才培养的最终目的就是满足社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目前,我国在积极打造创新型国家,同时旅游产业正处于转型升级的关键时期,旅游新业态层出不穷,旅游产业与其它产业加速融合,这对旅游人才的开拓创新精神、跨界思维、创业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传统普适的旅游管理教育教学活动培养的学生却很难满足这一需求。

2.高校层次。高校层次是我国旅游双创人才培养目标的重要依据,国家高度重视高等教育的发展,在过去数十年的发展中,高等院校数量不断增加,规模不断扩大,类型和层次也更加多样化。而对于不同层次的院校,人才培养的层次、质量和类型也各不相同,明确培养层次才能为不同层次的旅游专业人才提供合理的平台。[1]因此,要明确本文研究的是高校本科旅游双创人才的培养,其人才培养层次高于专科技术型旅游人才的培养,也不同于研究生学术型旅游人才的培养,高校本科旅游院校要培养的是具有较强能力、较高素质的善于实践和应用的双创旅游人才。

3.双创环境。双创环境也是必须考虑的目标依据,不同于过去一般性的旅游教学研究,本文特别强调旅游双创人才的培养。目前,国家创新创业环境良好。在政策上,国家提出“大众创新,全民创业”的口号,积极推进创新型国家的建设,并出台多项意见鼓励大学生创新创业。在具体措施上,对大学生创新创业活动提供大量的资金、技术和平台的支持。旅游双创人才的培养目标定位是以良好的双创环境为依据的。

4.学生特点。学生特点对于我国旅游双创人才培养目标定位来说是较为细化的依据,体现了以人为本的原则。目前我国高校旅游人才培养主要以就业为目标,缺乏对学生个性化的重视,双创人才培养在实现学生素质和能力全面提升的总目标的前提下,更要注重学生个体差异,避免教学方式的生搬硬套,给不同特质的学生以不同的教学指导,从而挖掘学生优势,培养学生专长,帮助学生寻找自己的发展之路。这里将学生特点纳入目标依据中,以期培养出有能力、有素质,同时又有专攻、有特长的旅游创新创业人才。

(二)目标体系

高校旅游双创人才培养的最终目的是实现学生素质和能力的全面提升,为旅游业培育拥有创新精神和创业能力的新一代旅游人才。本文在以社会需求、高校层次、双创环境和学生特点为依据的前提下,结合素质能力双轮驱动理念,提出“培养素能结合型、跨界思维性、个性发展型旅游双创人才”的培养总目标,构建适应高校本科旅游双创人才培养的目标体系(见图1)。该目标体系以社会需求、高校层次、双创环境和学生特点为依据,以总目标为核心,同时将总目标划分为四大分目标,分别为素质目标、能力目标、基础知识目标和实践提升目标,四大分目标可以分为三大目标层次,其中知识目标是基础目标层,能力目标和素质目标是核心目标层,实践与应用是提升目标层。

1.基础目标层。知识目标是目标体系的基础层,知识是一个人才需要掌握的基本内容,它是创新创业的来源和基础,所以掌握足够的知识是创新创新人才培养的基本要求。旅游业是综合性较强的产业,同时随着旅游业与其它产业的加速融合,旅游人才也需要掌握更加广泛的知识,从而具备跨界思维的能力适应目前社会发展的广泛需求。对于旅游双创人才来说,知识的掌握一方面需要做到广博,即了解全面的知识,这包括历史地理知识、语言文学知识、法律艺术知识、心理学知识以及经济管理知识等等;另一方面还需要做到“精深”,即对旅游专业知识的深入学习和掌握,包括旅游业基础知识、旅游业务知识、旅游管理知识等等。[2]

2.核心目标层。核心目标层由素质目标和能力目标共同组成,能力和素质是旅游人才培养的两个重要方面。能力是旅游人才创新创业实现的重要支撑,全方面能力的培养和提升将为旅游创新创业提供更高的可能性,高校旅游双创人才需要培养的能力主要包括学习能力、适应能力、应变能力、沟通能力、组织管理、领导决策以及开拓创新的能力,学生通过主动和被动的学习和实践可以提升自己各方面的能力。素质是旅游人才顺利发展的重要保障,素质主要包括自然素质、文化素质、心理素质、思想素质和职业素质,自然素质是人的外形外貌、性格特点,文化素质是其文化素养,心理素质是指人的心态情绪,思想素质是人的品质道德和三观,职业素质是指是创业意识和勇气,以及对事业的热爱和责任心。[3]相对于能力来说,素质更多是先天的特点和惯常的修养,是长期培养的结果。

3.提升目标层。提升目标层是高校旅游人才培养的最终目标,即将自身掌握的知识、长期培养的素质和能力应用并付诸实践。高校旅游双创人才培养,更加突出创新创业的重要地位。创新精神需要在实践中的磨砺,创业能力需要在实践中提升,要培养高素质、多能力的创新创业旅游人才,实践是关键。因此,在高校旅游双创人才的培养中,要将实践和应用作为培养目标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培养模式和教学活动中加入实践和应用这一重要环节,让学生更多参与到创新创业的实践中去。

三、高校旅游双创人才培养质量提升途径

(一)转变教学理念,倡导学生主动学习

教学理念的转变是提高教学质量的根本,过去我国高校灌输式的教学理念难以从实质上提高学生的创新创业素质和能力,更不能满足目前社会发展对人才的基本要求。[4]我国提出素质教育以来,各层次学校都在进行素质教育的改革,而对于高校人才培养来说,教学的根本不是教学知识,更多的是授予学生学习的方法和解决问题的方式,让学生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能够自觉主动地学习知识和运用知识。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应该强调学生的主体性,尊重学生个性特质,做到因材施教,个性发展。[5]在课程设置中可以开设地质地理、民俗文化等相关的旅游公选课程,由学生自主选课,从而挖掘学生的兴趣点,也提升学生的创新创造能力。

(二)创新教学方法,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可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同时学生也能更有效地接受知识。随着我国教育教学的不断改革,教学方法也需要不断创新。对于高校双创旅游人才培养来说,教学方法更多是要强调学生的主体性、学习方法的重要性、知识技能的应用性以及学生价值观的引导性。具体来说,高校旅游双创人才培养要将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结合,理论教学要注重学生的参与性,通过案例等多等形式帮助学生对理论知识进行掌握。适量增加实践教学的时间,并丰富实践内容,比如带学生实地参观重要旅游企业,学习企业经营理念和模式,参与企业实习实训,深入企业学习。

(三)强调实践育人,培养创新创业能力

实践是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的关键,一方面通过实践学生可以更加直接地获得课堂上学不到的知识,另一方面学生又可以通过实践验证和丰富课堂中学到的理论知识。旅游业作为服务行业,在实际操作中多从业人员的操作能力和应用能力要求更多,而要培养旅游创新创业人才,更加需要通过实践和应用来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目前,国家对于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提供全方面的支持,包括创新创业活动、创新创业比赛、创新创业人才评选等等,在教习中要积极鼓励学生参与其中,充分发挥自己的创新精神和创业能力。

(四)改进思政教育,提升学生综合素质

学习知识是学生的重要任务,传播知识是学校的重要职责。思政教育在高校中虽然一直是必修课程,但实际并没有得到学校和学生的重视,更多的是一种形式上的课堂教育。真正的人才不仅仅要有出色的能力,更要有端正的思想素质和道德修养,才能够成为有思想、有道德、有文化、有内涵的新一代社会栋梁。在旅游双创人才培养中,同样要重视学生的思想素质教育,要脱离过去的形式主义,广泛培养学生的文化知识,通过丰富的活动、实践、文化、公益等,培养学生综合素质。

(五)加强技术融合,推进教学资源共享

随着网络信息技术的发展,信息化教学得到越来越广泛的推广,各种专业优质的教学资源库、慕课微课等网络课堂、企业模拟实训软件等资源层出不穷。高校旅游双创人才教育要充分运用这些重要的资源,加强高校合作,促进优势互补,实现教学资源共享。对于专业教师来说,要加强信息化教学培训,提高自身信息化教学水平,在实际教学中,积极引入信息化教学,比如鼓励学生登陆网络课堂进行课外知识学习,指导学生运用模拟实训软件经营管理旅游企业等等,充分发挥信息技术对于教育教学的促进作用。

四、结语

旅游双创人才是目前我国旅游产业发展的核心,高校旅游人才培养承担着重要的职责,今后高校旅游人才培养仍然任重道远。明确人才培养目标才能正确指引我国高校旅游双创人才的培养方向,提高旅游人才的素质和能力,拥有跨界思维、创新精神和创业能力,实现个性化发展,从而满足社会对旅游人才的需求。

[参 考 文 献]

[1]马勇,唐娟.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与质量保证体系研究[J].旅游学刊,2003

[2]周霄,马勇,刘名俭.高校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与质量提升研究[J].科信信息,2007(12)

[3]周霄,马勇,刘名俭.高校旅游管理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创新模式系统构建研究――基于“素能结合”的导向[J].现代商业,2011

大学生双创论文第2篇

A Case Study on the Practice Teaching System of

Innovation and Entrepreneurship

――Take Guangdong Polytechnic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as an example

ZHU Siyin, DU Haidong

(School of Innovation and Entrepreneurship, Guangdong Polytechnic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Zhuhai, Guangdong 519000)

Abstract The rapid change of market demand the employees have the ability to adapt and develop the ability to work. Through eight years explosion, Guangdong Polytechnic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build a full range of innovation and entrepreneurship education system though practice teaching, in order to adapt to the social demand for talent.

Key words practice teaching; management education; Science Education Institute wide double cable

高职院校的创新创业教育体系构建是近年的创新创业教育教学研究热点,许多学者从不同的角度提出了多种建设思路和模式,2009-2016年的cnki文献搜索中,相关研究文献540000多篇,实证性论文90000多篇,可见,双创教育已经得到高职院校理论研究的重视并在相当一部分学校开始践行。

尽管社会和高校都有了急迫的需求推动职业院校构建双创教育体系,但我国高职院校对于如何构建却缺乏相应的理论指导和实践检验。大多数高校对于创业教育体系理解较为简单,还存在许多问题。

1 存在的问题

双创教育在高职院校中刚刚开始得到重视和发展,双创教育与职业教育的发展缺乏协同,主要表现在双创教育形式单一,与专业教育相对脱节、双创教育实践性较弱等方面。

(1)双创教育形式单一,资源投入较少。多数高职院校对双创教育缺乏理解,在双创教育做法上仍停留在开设通识课程的浅层次基础上,缺乏对双创教育的整体性思考,无法从整个学校的大层面上启动多层次、递进式双创教育,也未能建立全校联动的双创教育体系,投入资源较少。

(2)双创教育与专业教育相对脱节。多数高职院校的双创课程基本独立于专业课程之外,教师也多采用原有的专业师资,对于双创课程与专业的融合思考较少,对专业双床师资队伍的建设较为欠缺,未能真正与现有的专业教育相融合,相对独立于专业教学之外。

(3)双创教育实践性较弱。职业教育是以就业为导向的高等教育,其与本科院校的最大区别在于职业教育以提高劳动者技能素质和职业能力为目标,因此,职业教育强调实践性,职业教育改革也在继续强化实战技能在职业教育人才培养中的重要地位。而多数高职院校的双创通识课程,以理论讲授为主,重在增加学生的双创知识,对于技能的训练,多采用虚拟实训或大赛等方式进行,实践性较弱。

上述问题深刻影响了双创教育的实施效果,客观上难以实现国家以双创教育带动职业教育发展的目标,高职院校急需依托经典理论,探索在职业教育背景下双创教育的有效实施路径。

2 广科院双创教育的实践教学路径

广科院双创教育实践教学经历了初始试水期,探索前进期和体系形成期三个阶段。

2006~2008年是广科院初始试水双创教育的阶段。2006年率先开设“创新精神与创业方法”的综合素质选修课,面向全体学生任选,选择优秀教师讲授创业的核心精神和创新的基本方法,这在全省高职院校中属于首例。在三年间,“创新精神与创业方法”?@门课程选修学生人数超过5000人,学生评价均为优秀。

2008~2016年是广科院双创教育体系构建的探索前进期。在学校领导的大力支持下,2008年,学校在全省率先成立创业教育中心,挂靠经管学院,并将经管学院作为试点,开设双创课程,实行双创视讯,并开始通过与教学企业结合,探索双创教育与专业教育相融合的实践体系。2010年,广科院实践教学的双创教育体系初步形成,其相关成果得到中国发展与改革网全文收录。在学校的其他院系,则大力推进教学企业建设,推进实践教学的研究。通过八年的积累,学校理顺了“产教融合”的双创教育思路,制定了竞赛、实训、教学企业等一系列双创教育相关制度,培养了一批专业创业师资。

2016年,广科院成立创新创业领导小组,创新创业学院,标志着学校“产教结合、分层递进、系统推进、全面覆盖””的双创教育体系正式形成。学校实施“一把手工程”,学校成立双创工作领导小组,作为整体把控的决策协调机构;成立教务牵头的双创工作办公室,整合推动全校双创工作;成立创新创业学院,服务学生公共双创需求;成立教师发展中心,打造专兼结合的双创师资队伍;在各二级院系设置双创工作教研室,真正将双创教育与专业教育相融合。此外,学校还设计并出台了一系列深化双创教育改革的制度文件,在教学、实践平台建设、双创教育成效等方面都有相关制度,释放了师生活力,形成了完善的工作促进制度和考核激励机制。

3 “产教融合”双创教育体系屡结硕果

学校在逐步深化双创教育改革的进程中,不断凝练提升,在科研、技术服务、培训、技能竞赛等多方面结出了丰硕的成果。

3.1 互联网+双创,有机结合倍增育人效果

为贯彻落实国家和广东省关于“大众创业、万众创新”以及“互联网+”行动的系列文件精神,服务“互联网+”影响下的人才培养变革需要和服务全省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学校启动了“互联网+创新创业示范”建设方案,得到省科技厅的高度肯定。重点打造互联网+跨境电商、互联网+机器人等10个特色专业;同时,服务全省“四众促双创”的产业活动,在全省高职院校中起到示范引领作用。

3.2 技术开发多见报道,技能竞赛屡获佳绩

学生在手机软件创意开发、工业产品设计、工业机器人、电商商务服务等一系列领域做出来可喜成绩。例如,学生在移动应用开发中心开发的“史上最坑爹的游戏”产品日下载量超10万,在App Store 中国排行榜第二名,累计下载用户上千万。学生开发的移动应用APP项目产品30余款,其中明星产品3款(在App Store排名前10)。被南方都市报、珠海特区报等媒体多次报道。

广科院“我能创未来”创业计划大赛已举办6届。近三年,创新创业典型不断涌现,创新创业竞赛屡获佳绩。在中国互联网+创新创业大赛、中国青年创新创业大赛、广东省众创杯创新创业大赛、全国高校“创意、创新、创业”电商挑战赛等创业大赛等比赛获得特等奖、一等奖等优异成绩。其中,中国互联网+创新创业大赛成绩突出,2016年省赛、国赛获奖数量及等级均为全省高职院校第一。

3.3 服务贡献50强,彰显区域影响力

学校一直重视为服务区域经济,尤其是区域双创活动的智力支持。2015年学校获评“全国高等职业院校服务贡献50强”。学校建立了应用技术研发中心和技术技能人才培训中心;获得了国家科技部、省科技厅、教育厅、人事厅认定“科技人才岗位能力培训与继续教育基地、广东科技人才培训基地”。学校的社会服务品牌已经形成,社会辐射效应明显。

4 “产教融合”双创教育体系的实践价值

大学生双创论文第3篇

关键词:创新;创业;高等教育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05-0066-03

从2014年起,国务院总理在各种场合又提出来“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新双创(本文给的简称)国家经济发展新理念。新双创是对于“双创”教育的一种传承和发展,也存在很多新的变化:双创教育的对象主要是高等院校的学生,而“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对象是960万平方公里土地上的13多亿人民;双创教育强调具有创新和创业能力人才的培养,而“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强调在目前信息技术高度发展条件下形成全民积极创新和创业的新态势。

大军未动,粮草先行;大众创业,教育先行;万众创新,文化先行。作为创新创业新理念得以顺利实现的排头兵,为实现“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新局面,高等教育各个环节应该如何通过革新教育观念,不断改革教育内容、教学方法和人才培养模式,以培养出“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所需要的具有创新精神、创业意识和创业能力和强烈社会责任感的合格人才?

一、“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提出与内涵

同志在2014年夏季达沃斯论坛的开幕式上提出:要借改革创新的东风,推动中国经济科学发展,掀起“大众创业、草根创业”的新浪潮,形成“万众创新、人人创新”的新态势。当年11月,他在浙江考察时指出:要着力支持大众创业,使新业态、新模式加速成长,培育经济新动力,打造经济新的发动机;期间在杭州会见出席首届世界互联网大会中致辞提出:要努力推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同年12月,总理在主持召开的国务院常务会议上提出:中国经济要转型升级,向中高端迈进,关键是要发挥13多亿中国人的智慧,把人的积极性更加充分地调动起来。在2015年3月,李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再次指出:要把新双创打造成推动中国经济继续前行的双引擎之一。

李总理提出的“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理念的主要内涵是:通过积极推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和增加公共产品、公共服务双引擎,从而实现中国经济提质增效升级;同时,通过万众创新,创造出更多的新产品、新市场和新技术,从而提高经济发展的质量和效益;另一方面,通过大众创业,必然会增加更多的市场主体,从而增加市场的活力、竞争力和动力。

二、高等教育如何呼应“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战略理念

创业的成功需要有创新人才的保证,如果没有创新的教育,就不可能培养出创业所需要的创新人才。缺少新双创基本素质、知识储备和专业能力的创业青年,如果进行盲目创业,尽管创业热情高涨,也必然会出现“全民炼铁,尽是废钢”的谁也不愿意看到的悲剧场面。

高等学校的主要职责就是为国家和社会不断输送高层次专门人才,有责任也有义务大力响应国家大的经济战略谋划,不断推进双创教育。高等学校在人才培养的各个环节中都要与国家经济发展大战略相呼应,培养一大批具有创业素质、创业能力和创造精神,且有能力将创新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高素质人才,从而为“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顺利开展提供有力的人才和智力支持。

为了适应新双创的国家发展理念,使得培养出的人才成为新双创浪潮的重要力量,同时为高校外社会大众新双创提供原动力,高等学校在教育的以下各个环节都需要逐步调整:

(一)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能够培养出具有创新创业理念、能力的合格人才,与本专业教师队伍的素质密切相关。建设一支具有较强工程实践能力和技术创新能力、分工明确、培养职能结构合理的师资队伍,是培养具有新双创能力人才的关键。

要想培养出适应新双创要求的人才,需要具有一支高水平教师队伍。包括校内专任教师和企业兼职教师两方面,通过内培外引建立一支“以专业教师队伍为主、专业和兼职相辅相成”的新双创师资队伍。

校内专任的本专业教师需要加强工程实践的历练和培训,可以和相关企业合作,有计划地选送本专业的教师,尤其是新入职的年轻老师,可以委派到相关企业工作一至两年,以积累工程实践经验。要从企业聘请具有丰富工程实践经验的工程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担任本专业的兼职教师,给他们提供一定的报酬,要求他们承担部分专业课教学。同时担任本科生或研究生的创新创业实践部分的指导教师。

(二)转变教育理念,创新教学方法

将培养具有“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创新思维、创新素质和创新能力”的创新人才为目标的教育活动,就是创新教育的本质内涵;以开发和提高创业“基本素质、意识和精神”,形成初步的创业能力以及掌握创业基本技能的教育活动,乃创业教育的主体思想。为了培养具有上述两方面素质和能力的高素质人才,必需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实现从注重专业知识传授,向重视创新创业能力和素质培养的大的转变,积极教育和引导大学生勇于探索和敢于实践,以培养出适应国家战略发展和经济社会新双创模式发展需要的高层次专门人才。

在教学方法上,针对国家新双创战略,改变以前“以教师为主体”、“以教为主”的落后的教学方法,教学活动以学生为主体,通过讨论式、互动式、启发式、问题引导式、案例式、研究式等新的教学方法和手段,充分调到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和探求,积极引导学生参与到教学与研究活动。同时,开设一些“开放度高、探索性强、研究性新”的综合性实验课和实践性课程,以培养学生的新双创意识、技能和能力;另外还可以通过修订培养计划,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团队合作科研活动和独立科研探索的机会,使培养学生科技创新思维、能力,以及创业素质、能力,真正成为教育教学的中心内容之一。

(三)优化培养机制,构建合理的课程体系,加强网络课程资源建设

积极探索多元化人才培养模式,制定切合新双创理念的培养方案,培养出满足国家当前市场经济发展需要,特别是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所需要的多样化、多层次的人才;借助在线网络课程资源,加强大学生的通识教育,为新双创的顺利实施奠定厚实的人文社科知识基础;拓宽专业知识口径和夯实专业知识基础,通过培养学生多学科知识结构,提高人文底蕴、科学素养和专业适应能力;通过新入学的积极引导,提升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明确自我发展短、长期规划,设置新双创模块的课程体系,有针对性开展新双创教育。同时,可以借助目前已经完成建设的大量网络课程资源,针对新入学的大学生,多开设一些和创业创新教育相关的基础性课程,给他们传授创业技能、理论、知识及方法。

课程内容和课程体系集中体现教育观念和教育思想,是实施培养目标的施工蓝图和组织教学活动的最主要依据。通过富有创造性的课程体系和科学合理的教学内容的设计和安排,是完成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重要环节,因此高等教育要从根本上适应国家新经济战略发展理念下的人才培养的需要,必须充分重视课程体系和课程内容的革新:积极建立科学、合理的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开设职业发展与就业创业指导课程;实行课程设置和课程体系的分层化和分段化。

为了为高校外的社会大众提供新双创所具备的知识基础,高校需要借助目前高速发展的网络技术,借助“互联网+教育”的东风,加强建设类似精品视频公开课、精品资源共享课、微课和慕课等网络课程,不断开放校内优质课程资源的社会化。

(四)创新实践教学模式,完善实践教学体系

企业需要的卓越工程技术人才,一定是要有较高创新能力的实干家而不是理论家。能力来源于实践、来源于创造性实践,具有较强的工程实践能力和技术创新能力新双创人才的培养,主要借助实践教学环节,实践教学环节对于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创新思维和能力,以及为以后创业储备必要的综合素质,都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所以,高校在新的培养方案中应加重实践性教学环节,构建新的实践教学模式和实践教学体系:

1.高校要注重校内实践实验基地和平台建设,建设一批能够适应“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理念多层次、高质量的校内基地;与此同时,还应注重和各种企事业单位积极合作,建立一批有别于校内实践实验基础培养功能的校外实习基地。一方面,高校各种专业高科技和高水平人才荟萃,具有较强的理论基础和科研能力,可为合作的企事业单位提升科研力量,提高产品科技含量;另一方面,大学生到合作企业中去学习、去锻炼和实践,能将在课堂上学到的理论知识与生产实际相结合,对所学知识才能有更深刻、更真切的理解,这样,既锻炼了实践动手能力,又巩固了理论知识。这样会在高校和企事业单位之间形成互惠互利的双赢合作机制。

2.丰富多彩的创新型校园文化是大学生创新能力提高的重要环节,如教师在课程教学过程中,将工程案例和最新科研成果适时适当地融入教学;教师可以把教材中有关的学术论点、当前动态、争论性问题等,通过启发式、研讨式教学过程,向本专业大学生作引导性的讲解和介绍,积极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和相互的争论;通过设立大学生创新训练计划项目、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等形式,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教师的科研课题和学校的各种科技创新活动和学术竞赛,在校园内形成重视科技创新,人人参与科技创新的良好氛围,从而达到促进学生创新创业实践能力提高的最终人才培养目标。

(五)创造良好的创新环境,强化交流与合作

国家、社会、高校企事业单位需要共同努力,为创新型人才创造良好的创新和创业大环境。在美国,为培养新双创人才提供了多渠道的教研经费来源,有各种类型的基金会,包括高校研究所在内的各种科研人员,可以向以上各类基金会申请自己感兴趣和具有一定工程实际意义的项目。另外,对于项目研制过程失败的宽容、通过信息公开让各个项目之间实现资源共享等,这些理念保护了科技人才创新创业的积极性。为其不断创新和取得突破提供了良好的环境和广阔的舞台。

要树立交流和协作意识,通过承办国际学术会议,借助国家留学基金委提供的国际合作交流项目等平台,加强与国外相关高校之间的师资交流,通过一些科研项目合作等形式推进国际合作研究,同时在一些发展较落后领域加大吸引国际顶尖科技人才的工作力度,为科技创新人才的合理流动提供广泛的机遇和平台。这些合作交流工作,对于“万众创新、人人创新”局面的形成提供更好的技术和人才支撑。

参考文献:

[1]《天津经济》课题组.大众创业、万众创新[J].天津经济,2015,(5):28-35.

[2]邢善萍.开展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实践探索[J].山东高等教育,2014,(4):25-31.

[3]林卉,赵长胜,胡召玲,孙华生.测绘学科专业“双创型”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与实践[J].教学实践研究,2010,(1):197-198.

大学生双创论文第4篇

【关键词】双创;高等;教育;思考

一、实施“双创”战略的意义

从“双创”的提出到将其写入国务院政府工作报告,标志着“双创”的要求已上升至国家战略的层面。一个缺乏创新的民族是没有前途的,没有创新,意味着思想僵化,因循守旧;一个实业凋敝的国家是没有竞争力的,落后就要挨打,这是历史的教训。从这个意义上说,国民是否具有创新能力已关系到国家、民族生死存亡的高度。实施“双创”的重要意义无须赘言。而在高校中,实施“双创”战略,对高校教育改革,增加高校毕业生创业机会具有重大意义。

二、高等学校扩招与高校毕业生就业形势严峻的矛盾

众所周知,从恢复高考制度以来到上世纪九十年代,高等教育属于精英教育,学生进入高校就意味着有了铁饭碗,大中专学生国家都包分配。二十一世纪,高校逐年扩招,人才供大于求,高校毕业生就业难的问题越来越突出。对此,有报道指责一部分未找到工作的高校毕业生眼高手低,理想的职位求不了,没面子的工作又不愿干。对此说法,笔者不敢苟同。每一个高校毕业生,都在学校接受了十多年的教育,具有一定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倘若让一个接受了十多年教育的高校毕业生去当一名保安、清洁工或售货员,且不说主观因素,客观地讲,这是对人才资源的极大浪费,既浪费了十多年教育的时间,也浪费了国家的教育资源。给大学毕业生提供就业机会,这是政府的责任。作为以人才培养为职能的高校也应该反省学校给了学生什么样的教育,开设了哪些课程,是否考虑了社会的需求。在就业问题上过多指责学生,对学生是不公平的。高校应该在扩招的同时,思考和缓解由扩招带来的就业问题,而“双创”战略的提出,给高校指明了道路。

三、新形势下对高等学校教育改革的思考

在“双创”战略实施过程中,应该通过教育改革来助推“双创”教育。高等学校需要培养什么样的人才,目标应明确。笔者认为,既要培养研究型和应用型人才,更要培养创新型人才,三者缺一不可。品牌大学以培养研究型人才为主,地方性院校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主。但无论是哪一层次的高校都要培养“双创”型的人才。这是国家的需要和时代赋予的责任。学校领导和教师都要有培养“双创”型人才的责任意识,有了这一意识并强化这一意识,“双创”型人才的培养目标才会得到重视。这是思想认识问题。

思想认识问题解决了,接下来要解决怎样实施的问题。

首先,要坚持并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创新引领创业,创新精神很重要,没有创新,社会就会停止不前。所以在教育教学中,应着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思要维和创新精神。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精神,就必须与传统的教学方法决裂,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鼓励学生大胆说出自己的想法和观点,大胆对权威进行质疑。把大学课堂变成师生平等的讨论或辩论课。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精神,还必须改变对学生的评价指标。传统的教学方法中对学生的评价往往是以考试分数的高低和毕业论文的质量来评定学生的学业成绩,忽视了学生的课堂表现(发言、讨论、辩论的参与是否积极主动,观点是否新颖)。学生的课堂表现应作为学习成绩评定的重要指标,这才有利于培养其创新思维和创新精神。学生创新品质的培养是每一个授课教师的责任,民主活泼的课堂和公允的评价体系应成为大学教学的追求和常态。

其次,不是所有的大学生都能适宜于创业,创业要有特质,能走上创业之路的学生毕竟是少数,百分之七八十的只能当职员。鼓励大学生创业,准确地说是引导那些有特质、有条件、有创业愿望的大学生走上创业之路,这是“双创”教育的出发点和归宿。这一点必须明确。目前,高校“双创”教育面临的困难是师资匮乏,没有创业经验的教师,教学生创业是难以进行的,所以必须加强校企合作。以此来解决师资不足,通过聘请有创业经验的企业家到高校讲课、做报道,谈他们的创业经验和体会,让学生知道怎样寻找商机,怎样评估投资和回报,怎样生产和营销,怎样规避风险。这样做的好处在于避免创业的盲目性,少交一些学费,少走一些弯路。学校还必须积极创造条件,为在校大学生的创业提供帮助,如融资渠道、创业场地、智力支持。创业的风险极大,让学生在校期间有创业的实践机会,不失为一个好方法。成功了更好,失败了,损失也不至于倾家荡产。但如果毕业之后,经过一段时期的资本积累,再来创业,失败了,就可能会倾家荡产,甚至永远再难有创业的机会。

最后,谈谈“双创”战略实施中的课程建设。创业教育涉及的知识很多,与管理、投资、市场营销、经济、政策、法律法规都有关系,很难形成“双创”专业或创业专业。笔者认为,在现有专业和课程的基础上融入“双创”或创业教育的元素是可行的。比如,信息技术专业,在主要课程中,融入信息技术与创业、网络公司的经营、IP业的现状和前景等内容;法律专业,在原有课程中,融入律师事务所的申办、运作、管理这样的内容。这些“双创”的知识,可以成为原有专业课的章节,亦可单独成为一门新课程。

四、结论

实施“双创”的意义在于能推动社会经济的发展,是强国富民的重要举措;能缓解社会就业压力,为社会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有利于社会的稳定。高等学校教育的改革现已刻不容缓,让我们跟随着创“双”的脚步,勇往直前,乘风破浪。

参考文献:

[1]科学发展观与高等学校发展规划[J].何洪.理工高教研究.2007(01)

[2]高等学校发展新趋向与高校领导[J].明庆华,程斯辉.教育与现代化.2002(02)

[3]高校学生考试不及格率居高不下的原因探析[J].廖慧萍,王艳琼.中国电力教育.2011(01)[4]创新人才培养视界的高校课程考试改革[J].钱厚斌.黑龙江高教研究.2010(09)

[5]高校学生考试不及格原因分析及对策[J].刘溪.硅谷.2008(23)

[6]深化高校考试改革,培养创新人才[J].沈良斌,祁嘉义,冒小Z.江苏高教.2006(03)

[7]创新型人才培养与高校考试改革[J].刘建国.现代大学教育.2006(02)

[8]“p元双创”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与实践[J].谢建平,蒋雍君.教育与职业.2014(02)

大学生双创论文第5篇

中医学论文3000字(一):中医学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双导师协同培养初探论文

摘要:双导师制是一种新型研究生培养模式,文章从中医学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的角度论述双导师制的内涵,探讨双导师制实施的优势,提出了双导师制实施过程中面临的问题及应对措施,寻求一条培养中医临床医学高层次应用型专门人才的新途径,有利于推动我国中医药事业的深入发展。

关键词:中医学;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双导师制

中图分类号:G646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4-9324(2020)14-0125-02

中医学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是继承与发展祖国医学的重要力量,其医疗素质和科研能力直接关系到中医学的发展前景。导师是研究生教育培养的基础,中医学专业研究生培养旨在向社会提供高层次人才,满足各级医院医疗人才的需要。随着我国对中医人才的需求增大,中医专业型研究生招生人数也日益增加,同时师资严重匮乏,导致教学压力增大,传统的单一导师负责制难以满足现状,如何将科研与临床落实在研究生教学中以及提高硕士研究生的综合能力,是当代中医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当务之急。

一、双导师制的现状及内涵

双导师制是指由学校内的科研及基础指导老师和一个校外(研究所、医院)临床实践的指导老师组成的双导师队伍,利用校内外丰富资源,共同指导研究生科研、临床上的学习,培养出更全面、更高层次的医学人才。通过校内外两位导师的配合,共同指导、联合培养,充分发挥双方优势,目的是提高研究生的培养质量。校内导师一般由具有较高科研水平、丰富的教学经验、综合能力较强的导师担任,研究生前期的课程及基础学习由校内导师指导,是研究生专业知识的领路人,可以充分利用校内学习平台,督促学生进行理论学习,培养研究生的科研及创新能力;校外导师一般由具有丰富临床经验及高尚的医德医风、长期从事临床工作的专家学者担任,帮助学生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并解决学生在临床实践中遇到的问题,鼓励学生提出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不断提升学生的实战能力和发展空间。两位导师优势互补,集思广益,共同指导学生完成研究生学业。

二、双导师制的优势

校内导师主要指导学生理论课的学习,培养学生的科研能力和创新思维,引导其掌握高效率的学习方法,在学习和生活中用深厚的理论基础及科研能力潜移默化地影响和教育学生,为研究生提供较好的学习平台。由于学生刚开始接触专业课,校内导师可给予其较好的指导和答疑解惑。校外导师的主要职责是给予学生临床上的指导,提升其临床技能及解决问题的实际能力,通过良好的医德医风和较高的沟通技巧,言传身教地影响学生,学生长时间与临床导师接触和学习,形成初步的临床技能、职业判断能力,以适应未来工作的需要。两位导师合作参与指导学生的毕业论文、技能操作、毕业设计等。双导师制的优势有以下几点:(1)两位导师合作,相对于单一的导师制度,具有更好的专业知识和更大的发展空间,能够扩展研究生的知识面,使其视野更加开阔,对医学科学的认识也更加独到及深入。(2)以往单一导师制是导师与学生的双向交流,而双导师制实现了学生与导师以及导师与导师的三方交流,两位导师通力合作,以学生为主体,实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三方积极合作讨论,导师之间也能相互切磋,进一步了解对方的培养方法,同时能够及时得到学生的反馈与想法。(3)从传统中医师承或者单一导师制的角度看,传统的师承或者单一导师制往往受到学术保护思想影响,容易听取一家之言,不能打开思路、博采众长,不适合现代研究生培养,而双导师制的建立,两位导师各有所长、集思广益,同时给研究生提供不同的思路。

三、双导师制存在的问题

中医专业硕士研究生双导师制作为一种区别于传统师承及单一导师制度,是一种新型的研究生制度,存在未确立双导师具体职责、研究生对导师的认同感低、校内外导师之间缺乏交流以及专业学位培养定位不明确[1]等问题。首先,导师资源不足,导师资格的确认和遴选制度不完善,导致导师的能力参差不齐,不能给予学生应有的研究生培养支持,且部分校外导师带教经验不足,不能够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其次,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定位不明确[2],未确立两位导师具体职责,校内导师可能由于科研压力疏于对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把临床实践作为研究生的主要工作,而临床导师忙于本职的临床工作,甚至还要负责规培生、实习生、见习生、研究生、进修生的带教工作,带教不严谨,培养计划未落实,从而使双导师制有名无实。同时双导师制中还存在两位导师交流较少的情况,缺少一个健全的研究平台,两位导师可能是不同领域的专家学者,处于不同的机构,双方或与研究生的三方交流不足,无法系统跟踪中医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校内外培养过程中出现的各类问题。双导师制是一种区别于传统单一导师制的新型导师制度,双导师制提供的多层面学习平台的优势同时也给研究生带来了一定压力,研究生在繁忙的学业中既要临床轮转完成规培计划,又要完成学校要求的科研学习,部分研究生暂时不能接受和适应双导师制。双导师制是一种适合现代研究生培养的新型导师制,但由于目前制度尚未完善,仍处于初步发展阶段,如何充分发挥双导师制对研究生培养的优势,有待进一步研究和实践。

四、构建双导师制的建议

1.各大高校要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确定合适的招生规模,保证研究生的数量和质量,同时也保证导师能有充足的时间对研究生进行教导,在毕业时严格把关研究生的学位论文质量。

2.要建立健全双导师制。在研究生导师资格的确立和遴選上,必须严格选择具有丰富实践经验和责任心强的专家学者,能够带领研究生完成培养计划,帮助研究生建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为社会提供高层次的医疗人才。

3.明确双导师的具体职责及对研究生培养的定位,将双导师制度落到实处,制订研究生培养计划相关细则,如研究生学位论文具体由哪位导师推进,规培轮转计划由哪位导师负责跟进,等等。虽然两位导师具体职责很难细化分工,也容易出现导师之间各管各的情况,但是只要清晰地指出两位导师的培养责任,同时发挥研究生自身积极性,在两位导师之间沟通交流,双导师制的实施和研究生的培养就能够落到实处,为研究生提供更好的学习平台。

4.調动研究生积极性,增加研究生对双导师制的认同感[3]。研究生是学习的主体,研究生只有从心里认同、接受双导师制,才能在两位导师协同培养中获益,也才能保障双导师制的顺利实施。因此,学校和导师均应与研究生多加沟通,让学生明白双导师制的内涵和优势,能够主动参与两位导师组织的学习和实践中,否则只会徒增研究生和导师压力,影响双导师制的实施。同时,研究生作为培养的主体,应明确自己的培养计划,根据自身实际情况制订出更加严格的培养计划,在两位导师通力合作的支持下,高水平地完成研究生的学习。

五、总结

在中医专业学位培养中开展“双导师”制度符合现代社会和医疗环境的需求,能有效提高中医专业学位研究生临床能力、科研能力及创新能力,进而为未来医疗事业提供高水平人才。中医专业型研究生,既要完成学校的课题及毕业论文,又要在医院完成临床轮转,高校与临床医院通力合作,优势互补,相互交流,不仅帮助研究生加强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拓宽了眼界,增强了医院的科研能力,还提高了高校的教学质量。

中医学毕业论文范文模板(二):中医学博士学位论文质量评价指标体系的调研与探讨论文

摘要通过对国内中医药高等院校中医学博士学位论文质量评价指标体系的调研,了解国内中医药高等院校中医学博士学位论文质量评价指标体系现状,分析各中医药高等院校中医学博士学位论文质量评价指标及权重,探讨影响中医学博士学位论文质量的相关因素及中医学博士学位论文质量的评价问题,探索中医学博士研究生培养质量评价的途径和方法,为中医学博士学位论文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提供理论和实践依据。

关键词中医学博士学位论文质量评价指标体系

中图分类号:G420文献标识码:A

研究生教育是高等教育的最高层次,担负着培养具有前沿知识、创新能力以及掌握高水平技能人才的重任,对国家经济和社会发展具有战略意义。纵观我国研究生教育工作的发展,其重点逐步经历了由教育制度完善到提高研究生质量的转变。《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发展“十三五”规划》提出六大发展改革任务,其中一项重要任务就是“稳步发展博士研究生教育”,博士研究生教育最重要的指标是博士学位申请者在获得博士学位时的质量。目前对博士生培养质量及其评价的研究,近年来已成为学术界与舆论关注的热点。

1研究背景

博士教育的关键在于培养质量,博士学位论文作为博士研究生在学期间所学知识的综合体现,很大程度上反映出博士教育所取得的成果与存在的问题。博士学位论文质量评价是改进和完善博士研究生培养模式及管理方式的有效途径和检验指标,对博士生培养质量评价展开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价值和意义。

2研究方法

2.1资料来源及方法

通过调研国内具有中医学博士学位授权点的高等中医药院校,选取其中已有中医学博士毕业生的14所中医药院校的“中医学博士学位论文评阅意见书”(以下简称“评阅意见书”),对其评价指标进行归纳整理分析。

2.2评价指标名称统一化

对各中医药院校“评阅意见书”中评价指标名称描述的统一性问题,参照湖北中医药大学博士学位论文评阅意见书,对同义的名称信息进行统一。“论文选题、选题价值、选题”统一名称“论文选题”;“论文的创新点、论文的创新性、论文成果的创新性、创新性”统一名称“论文的创新点”;“科学态度和写作水平、论文写作能力与总结提炼、写作表达能力、写作水平、写作能力”统一名称“科学态度和写作水平”;“科研能力、科学研究的能力、科研作风”统一名称“科学研究的能力”;“理论基础、基础理论与专门知识”统一名称“基础理论与专门知识”;“论文综述、文献综述、综述”统一名称“论文综述”;“论文价值、实用价值”统一名称“论文价值”;“设计思路与方法研究、研究方法和技术水平”统一名称“设计思路与方法研究”。

3中医学博士学位论文质量评价指标的权重比较和分析

将14所中医药院校“评阅意见书”中的评价指标进行统一处理后,归纳整理分析比较各评价指标的权重。

指标权重满分比从高到低依次为“论文选题”(92.86%)、“论文的创新点”(85.71%)、“科学态度和写作水平”(85.71%)、“科学研究的能力”(71.43%)、“基础理论与专门知识”(71.43%)、“论文综述”(64.29%)、“论文价值”(14.29%)、“设计思路与方法研究”(14.29%)、“实验数据处理与文献资料引录”(7.14%)、“工作难度和工作量”(7.14%)及“论文规范性”(7.14%)。

指标重要性赋值从高到低依次为“论文的创新点”(28.75€?3.6)、“科学研究的能力”(26.2€?.69)、“基础理论与专门知识”(21.37€?.23)、“实验数据处理与文献资料引录”(20€?.92)、“论文价值”(18.4€?.43)、“设计思路与方法研究”(18.4€?.34)、“论文综述”(17.967€?.467)、“论文选题”(17.438€?.166)、“科学态度和写作水平”(12.725€?.41)、“工作难度和工作量”(10€?.71)及“论文规范性”(10€?.70)。

权重满分比大于50%的指标有6个,包括“论文选题”、“论文的创新点”、“科学态度和写作水平”、“科学研究的能力”、“基础理论与专门知识”及“论文综述”。根据评价指标权重满分比值可以看出,50%以上的中医药院校对中医学博士学位论文的质量评价时都选用“论文选题”、“论文的创新点”、“科学态度和写作水平”、“科学研究的能力”、“基础理论与专门知识”及“论文综述”等常用指标,这些常用指标中“论文的创新点”、“科学研究的能力”、“基础理论与专门知识”赋值均比较高,是影响中医学博士学位论文质量的关键。

权重满分比小于50%的指標有5个,包括“论文价值”、“设计思路与方法研究”、“实验数据处理与文献资料引录”、“工作难度和工作量”及“论文规范性”。说明在制定评价指标体系时各院校也有一些特异性的差异,根据评价指标权重满分比值可以看出,部分院校尤其看重博士学位论文的“实验数据处理与文献资料引录”和“设计思路与方法研究”两个指标。

4中医学博士学位论文质量评价指标体系的探讨

4.1中医学博士学位论文质量评价指标体系的特点

4.1.1指标体系的可靠性

本研究收集的中医学博士学位论文质量评价体系是来自于国内具有中医学博士学位授权点且国内普遍认为培养质量较高的高等中医药院校。基本涵盖目前国内中医药类高校对中医学博士学位论文质量评价的各个标准。具(下转第69页)(上接第67页)有较高的权威性,协调程度较高,充分显示了评价的可信性和可靠性。

4.1.2指标体系侧重中医学学术学位型博士培养特点

相比中医专业学位型博士,学术学位型侧重于中医学学术理论水平和实验研究能力,以培养中医学科学研究人员为目标,其学位论文应更注重研究创新性,对中医学领域在知识和认识上能作出独特而有意义的贡献。指标“论文的创新点”和“科学研究的能力”在该各评价体系中给予了较高的权重,这也充分显示了学术学位型博士培养特点。

4.2问题与建议

4.2.1采取多元模式,分类构建评价指标体系

把握住研究生学位论文质量也成为保障研究生教育质量的关键,各高校须以博士学位论文评价的目的为出发点,针对不同学位类型博士研究生,分类构建学术学位型和专业学位型质量评价指标体系,以适应对不同学位类型研究生学位论文的要求。

4.2.2進一步探索描述性评价与量化评价相结合的评价模式

针对现有博士学位论文评价缺陷,突出量化评分作用,有利于更清晰、更精确有效地评价博士学位论文水平,这也是评价制度更加成熟、更加科学的重要标志之一。但就评价博士学位论文整体质量和创新性而言,描述性评价仍是最基本、最重要的方法,其评审意见的指向性和主导性仍是显著的、有价值的,对培养单位改进博士生培养工作,提高培养质量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为此,我们认为以描述性评价为主,发挥量化评价的有益作用,将两方面结合起来,有利于全面客观地评价博士学位论文的质量和水平。

4.2.3鼓励专家及导师参与,不断完善评价指标体系

大学生双创论文第6篇

关键词:传媒行业;创新创业教育;专业教育;新闻传播人才

近年来,创新创业教育(以下简称为“双创”教育)受到前所未有的高度重视。随着一批综合性、研究型大学的参与投入,“双创”教育的重心逐渐触及更深层次的学科建设,乃至推动人才培养模式的反思重构。新闻类专业作为与社会经济关联密切、实践应用导向较强的学科,处于高校“双创”教育的前沿阵地。然而,研究型大学新闻类专业“双创”教育应如何开展,却是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南京大学着力构建的创新型新闻传播人才模式,可以在这方面提供一些参考。

一、新闻类专业推进创新创业教育的必要性和紧迫性

高校新闻类专业作为传媒人才成长的摇篮和新闻媒体队伍建设的基础,关系到新闻舆论工作和文化传媒产业的长远发展。当前,在高校新闻类专业推进“双创”教育,既是顺应时代的必然之举,也是自身发展的应然之道。这种转型基于以下三个方面的要求。一是回应国家层面的期待。这一“新”的格局,要求传统舆论引导方式的整体变革,呼唤新闻专业教育理念内容全面创新,引导学生养成不断更新知识结构的行为习惯。二是回应行业发展的大势。移动互联网技术的迅猛发展和文化传媒市场日新月异的变化,对新闻类专业教育带来了巨大冲击。一方面,媒介技术层出不穷,不同媒介之间的边界日益模糊,需要新闻类专业教育以充分的创新意识,超越技术本身去把握媒体融合产品生产的规律。另一方面,随着移动互联网、大数据等新技术在各行各业的深度渗透,文化新业态迅速崛起,并不断凸显其“在产业结构调整和经济发展方式转型过程中的引擎作用”[2],这就使新闻类专业教育一定程度上还承载了社会整体产业转型升级的创新期待。三是回应人才输出的需求。近年来,新闻类专业教育的人才适配度急剧下降,大量毕业生走上非传媒领域岗位,与文化传媒产业的火热现状相比体现出较大反差,反映了新闻类专业人才培养与传媒产业转型需求之间的疏离。而自媒体时代的全面到来颠覆了传统媒体的生产模式,自媒体传播作为一种“全新的新闻传播方式,它改变了传者、传播渠道以及议程的设置,对新闻传播方式进行了多元化创新”[3],也由此模糊了媒体从业者与用户之间的技术壁垒,专业人员的不可替代性亟待重塑。更有甚者,当今媒介技术超乎想象的更新速度,使新闻专业教育正在教授的媒介技术可能已是“明日黄花”。如何能使学生理性应对不断刷新的媒体市场,克服“颠覆性创新”带来的本领恐慌,适应乃至逐渐占据新媒体项目的主导地位,是新闻类专业教育转型的高端目标。

二、新闻类专业创新创业教育发展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基于上述原因,目前国内外新闻教育已经开始寻求替代性思路,创新创业模式成为不少院校新闻教育改革的方向[4]。然而在这一过程中,也出现了一些值得关注的问题和理念层面的误区,可能造成新闻专业“双创”教育改革偏离方向。第一,存在将“双创”教育与新闻类专业教育割裂开来的错误倾向。把“双创”教育融入新闻专业教育,是国家之需、行业所盼,也是新闻专业教育转型的有效途径。但在现实中,“双创”教育常常被简化为几门名称中含有创新或创业的课程,只是在原有课程体系基础上增设的选修课程,其与专业教育之间的关系是“嫁接”而非“融合”。有的教师认为自己教授的课程主要是传统媒介知识,与“双创”无关;有的教师认为“双创”教育就是组织一些活动或竞赛,只要学生工作方面积极动员学生参与,自己提供一些指导建议、学生竞赛获奖就可以了;在一些研究型大学中,更有教师认为“双创”教育主要体现在学生社会实践和实习阶段,而专业教育阶段仍以理论教学为主。究其根本,这反映出不少高校教师没有正确看待专业教育与“双创”的关系,对新闻类专业教育转型的意义认识不到位。事实上,“专业教育和创新创业教育是不矛盾的,两者不应该成为‘两张皮’”,而应该拧成“一股绳”,“实现‘水融’”[5]。第二,存在将“双创”教育片面曲解为“创业动员”的错误倾向。教育部官方文件指出,要“将创新精神、创业意识和创新创业能力作为评价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指标”[6]。这就启示我们,“双创”教育的改革成果应凝结为人才培养理念的全面更新,而“双创”教育之于新闻专业教育的重要性,决定其更应贯穿于人才培养的全过程。然而在现实中,有的学校将“双创”教育等同于创业项目孵化,过分关注学生在校期间创业项目的“上马”数量,目光聚焦只限于部分有创业意向的学生群体,而忽视全体学生“双创”精神和能力的培养。而纵观目前新闻类专业在校生创办的运营项目,基本上只能提供一些技术型或工具型的低端产品,如网页开发、新媒体运营、纪录片拍摄等,持续存活率也不高。参与者虽然能获得直接面对市场的宝贵经验,但却不足以成为新闻类专业“双创”教育的全部内涵。第三,存在将“双创”教育等同于技术学习和手艺磨炼的错误导向。由于新闻类专业教育对学生实践能力的要求较高,加上媒介融合时代市场对样样皆能的“超级记者”的渴求,致使一些学校将“双创”教育等同于实训教学,只注重学生媒体操作技能的提高,而将采、写、编、评、播等基础技能抛诸脑后。由此,学生参与“双创”实践被异化为对多媒体设备使用的依赖,他们对各种编辑软件、音视频制作器材如数家珍,但采写基本功却并不扎实,“内容为王”成为一句空洞的口号。受这种工具理性倾向的影响,不少研究型大学的新闻专业教育与“双创”教育更加壁垒分明。同时,这种对技术操作的重视,还在很大程度上侵蚀了学生对知识广度、思考深度的提升愿望,使他们不自觉追逐新产品的外观,而忽视自身综合素质能力的提升,最终陷入比文笔不及中文专业、论视野不及历史专业、谈时局不及政治专业,甚至比作品不及艺术院校的尴尬境地。

三、创新型新闻传播人才培养的探索实践和经验启示

可见,研究型大学新闻类专业的创新创业教育,需要立足人才培养目标全面审视传统专业教育体系,探索构建“双创”教育融合专业教育的合理定位及有效路径。基于此,南京大学明确在融合专业教育基础上开展“双创”教育,尝试构建创新型新闻传播人才培养模式。

(一)基本理念

首先,在目标定位上,明确要培养面向新时代媒体环境的创新型新闻传播人才。党的报告指出,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是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战略支撑。为此,南京大学新闻传播学院(以下简称“南大新传院”)结合文化传媒市场需求,确立了“双创”教育的基本路径,即引导学生充分把握传统媒体技能,在此基础上通过“创新精神”的培养,努力成为复合型全媒型人才,进而通过“创业能力”的锻造,力争成为未来新媒体项目的发现者、创造者、主导者。其次,在人才特征上,描摹了创新型新闻传播人才的基本要求。传媒行业需要的全媒型人才,绝不只是各种媒体技术的“操盘手”,而更需要在思想政治、职业道德、文化修养等方面均具有良好的综合素质。因此,创新型新闻传播人才应该符合以下特征:通专兼备、知行合一,基础理论扎实、动手能力过硬,胸襟开阔、富有创新能力,具备人文精神和社会责任感。基于此,学院确立了“双创”教育的原则导向,即通才教育与专才教育相结合;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思想伦理教育与业务素质教育相结合。再次,在对象群体上,鲜明地提出要推进全员参与、全程覆盖。基于培养未来传媒项目领导者的目标,学院没有将对象仅定义为对创新创业感兴趣的学生,而是推动面向全体学生共同参与的“双创”教育,并充分融合专业教育,把“双创”教育理念贯穿于全部课程体系之中。在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上,力求从人才的长远发展角度出发,突出立足创新、孵化创业的培养理念,强调引导学生凝聚未来能够站在行业尖端的核心发展优势。

(二)实施路径

在明确理念的基础上,南大新传院充分调动全院师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克服“双创”教育的几个误区,以“三多一开”为重点打造创新型新闻传播人才培养模式。首先,打造多元化的师资队伍。为避免“双创”教育与专业教育的割裂,学院积蓄了四种教师资源:一是“请进来”,引进媒体精英人才担任全职的实务教师,通过他们传递传媒行业最新的市场信息,以及从用人单位的角度明确人才需求。二是“走出去”,利用共建学院的资源优势,聘请传媒行业一线翘楚担任学院兼职教师,以其“现身说法”保证学生能够接触到最新的前沿信息。三是用好“双聘”,促进学院专业师资经历“创新”实战。有计划地安排专业教师到创新挑战前沿的传媒领域和机构挂职,在“创新”的实战体验中反思教学与现实存在的脱节问题。四是加大整合力度,凝聚一批创业导师,整合一批有经验、有资源的创业导师,为学院具有创业意向的学生提供专业的咨询支持和具体指导,形成融专业教师、业界师资、实务师资、创业导师于一体的多元师资队伍。其次,构建开放性的课程体系。要进一步糅合“双创”教育与专业教育,必须在课程设置上下功夫,凸显对学生创新精神、创业意识、创新创业能力的全面培养。一是专业课程融通理论与实践。为与文化传媒市场接轨,学院专业课程保持着较快的更新速度,突出教学紧密联系实际,关乎采、写、编、评、播等基本技能的课程都必须采风实践,鼓励学生课内学习、课外生产。如《读新闻》课除教授基本技能外,还鼓励学生自发组成编辑部,其音频产品“家书”成为全国首档大学生亲子关系栏目,登陆蜻蜓FM等新媒体平台。二是实验课程贯通课堂与市场。学院拥有非常丰富的实验室资源,从新闻采编、影像新闻、广告设计、电视编辑等基础型实验室,到网络传播、非线性编辑、DV工作室、模拟广告公司、国际新闻采编等提高型实验室,再到舆情研究、危机传播、计算传播、视觉传播、广告测评等研究型实验室,形成了传媒实验教学研究的集群和现代化的“全媒体中心”。三是以共建链接学界与业界。学院整合业界师资,开设优秀记者讲授案例的《名记者进课堂》、一线编导讲授电视广播节目创作生产的《广电大讲坛》《演播室节目制作》等,让学生置身于新闻生产和节目制作实战之中。四是以特色讲堂实现体验与引导。学工条线教师主导开发特色讲堂,包括启蒙导航的“职业导学课程”、创业校友经验分享的“新袖讲坛”、文创专题的“文化创享系列讲座”以及系统辅导的“创业与就业”课程等,引导学生更为明确意识到“双创”教育的实质。再次,搭建多层次的学生实训平台。实训是专业教育和双创教育的基础,需要结合学生群体特点开展有针对性的策划和建设。在这一方面,南大新传院推出了很多有开拓性的举措。比如:第一,促进“双创”教育与专业教育“无缝对接”,面向全体学生推出有必修学分保障的“项目包”,以整合的“未来编辑部”开展工作室式的仿真实训,形成融合新闻采写、视频编播、融媒生产于一体的全媒体矩阵。在运营方式上这些媒体以学生团队为主体,每个编辑部均设立主编、记者、责编、美工等岗位,并配备指导教师进行指导及审稿,在新闻生产实践中实现对学生创新精神、协作能力、业务素养和实战水平的培养。第二,扎根基层记录观察的社会实践。每年寒暑假,学院聚焦时代前沿、关注社会民生、配备指导教师,先后策划和组织了“三江源地区生态环境调查”“100人的抗战记忆”“丝路文化行记”“寻访百封家书,续写七十华章”等大型社会实践活动,并在这一过程中引导青年学子体验使命担当、传播文化自信。第三,面向不同兴趣学生群体推出各类“训练营计划”,使“双创”理念覆盖全体学生。通过“学术基地班”、创意设计训练营、微电影训练营、文创训练营,以及组建由专业教师牵头的影视戏剧中心、创意营销中心、数字媒体中心等,分别吸引学生参与创新、创意、创造、创业等不同层次的学习体验。2016年该院组织学生参与《南京长江大桥记忆计划》,在生产一批优秀纪录片的同时,也培养了学生俯身大地的情怀。复次,开拓多维度的成果孵化途径。成果孵化具有很强的导向功能,由于付诸实践的创业需要具备多重条件,因此必须开辟多种产品输出渠道,以防止“双创”教育被片面化为创业动员,而使大多数在校生望而却步。与多层次的实训平台相对应,南大新传院为学生的“双创”产品指向多种渠道。一是项目孵化,鼓励学生将学术创新成果如社会实践调研报告、学术基地班课题等,孵化为大学生创新创业计划项目。二是竞赛孵化,鼓励学生携带其个人或团队创新作品参加有影响的学科竞赛,如“挑战杯”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全国大学生广告艺术节、大学生记者节等。三是作品孵化,指导学生精心打磨深度报道、纪录片等毕业设计作品。近年来该院与腾讯等业内媒体平台合作,联合推出学生纪录片作品,引发了较强的社会反响。四是工作室孵化,支持有潜质的学生团队投入创业实战,并把握共建学院的优势推动校企协同,定向培养学生编导、主持人、出镜记者、纪录片策划等专门人才,为学生创业项目成长助力。

四、结束语

通过上述分析与实证可见,研究型大学新闻类专业推进“双创”教育,需要关注以下几个问题:第一,“双创”教育需与新闻类专业教育充分融合,应尽可能动员全体专业教师参与,融入人才培养的全过程;第二,应立足创新、孵化创业,引导学生放眼行业发展的前景,培养未来媒体项目的领导者,而不应让某些特定媒体技术束缚学生的视野和创造力;第三,需要开辟多种成果孵化途径,引导学生全方位提升综合素质,锻造创新精神、创业意识、创新创业能力和社会责任感。

参考文献:

[1]加快推动媒体融合发展构建全媒体传播格局[J].求是,2019(6).

[2]王林生.互联网文化新业态的产业特征与发展趋势[J].甘肃社会科学,2017(7):13.

[3]李南.地方本科高校创新创业教育融入新闻专业教育的思考[J].教育与职业,2016(6).

[4]牛亚琪.自媒体对传统新闻传播的转变和重塑[J].记者摇篮,2020(4):37.

[5]张烁.创新创业,高校怎么教?[N].人民日报,2015-07-09.

大学生双创论文第7篇

一、科学发展观唤醒创新基因的特征 创新是一种观念,观念没有理性。 创新是二特性对局,对局中间有一个创新的第三空地。 创新是博弈中的常数,常数是人的创新潜能的价值体现。 文化创新是大自然中的无性繁殖,文化创新又类似嫁接,每一个人都可以通过这个独特形式进行文明的创造,当最终看到创新的结果时,那已经不是原来的文明了。 人与他物的合成都属于未来,未来基于欲望,人的生存道路就是与他人一起用欲望创造未来。 《博弈圣经》中说:"博弈的结构,不仅需要自己,还需要另外一个人和一个观众,这是博弈存在的三条件。"任何文化思想的传播都是除自身条件之外,还有两个条件才能构成,因此创新的文化基因也一定是一个三元结构,这样才能构成遗传与生态的文化遗传基因。任何被优先唤醒的科学与博弈的基因模式,都是一种观念思潮,它是科学发展观的源头。 优先唤醒的特征就是开发自己的欲望,将情感和价值观传播给对象,融入对象的文化中成为新的基因。无论使用什么样的传播方式,无论结果如何,只要能从对象那里实现欲望都是唤醒,是创新,是进步。《博弈圣经》中给出了"进步"的定义:"就是你在传承的方向上播撒的欲望,反应在他者的思维中。"其实生命进步的奥秘就是在危机中不断地将活着的优势基因取代低效的模式。生物行为创新的现象告诉我们:只有不断地移动、奔跑才不会被捕食。 科学发展观就是被唤醒的大自然的基因模式,它不是一个人的文化,里面不存在个人理念,它是大自然自身发展的一条道路。《博弈圣经》中说到:"文明的永恒、普适、唯一性就是科学。""发展"一词就是战略里的持续性特征,也是科学的自然属性。在自然实体中生物与自然的优先快照,就是观念,"观念是自身知觉、意识、思想、理智的对象"。我们的观念一定符合以上的科学与发展,沿着大自然铺设好的这条无形的道路前进,这本身就是科学发展观的主题。任何政治家利用这一点都是找到了对政治、经济、军事及对智者文化的开放,都是找到了一个博弈取胜的非同步时间空间概念,就是让人们重新思考时间和空间、偶然和秩序的概念。我们可以从《博弈圣经》中得到启示:人的头脑越热,越冲动,越显示出时间的紧迫和空间的狭小,那么,开放的时间使人在自由的空间里冷静思考科学的理性,使第三空地得到扩充,也使创新空间得到增长。不难想象,创新一定是多元化、多态式的双赢结构,根据《博弈圣经》中的国正双赢理论,双方对抗无双赢,"国正双赢理论可以用于日常所有的事物,帮助世界上所有的人理解双赢概念的理论,只有大于两个以上的合作,才能谈双赢。《博弈圣经》里的国正双赢理论,能够团结更多的人一起多元化合作,双方才会出现双赢"。只有通过遗传交流合作才会显得庞大,才有更多选择的机会,为自己打开一条崭新的道路。众多人的合作是一系列共同进化中的实验,假如不能取胜,你就要放弃自己,选择合作,继续博弈。合作就是放弃自己旧的博弈主张,在第三空地里形成新的梦想,只有合作才会永远改变着双方。众多人的合作在飞秒瞬间分出的信仰形成的生物蚁团行为是一种能源,它又为精神高涨的情绪制造更加开放的背景,以及把社会变成科学发展观的生态园林。

科学发展观作为文化命题和一个民族的复兴宣言,一定会形成东方人的主题观念,就像火红的年代,将东方红化。我们把科学发展观这个主题用国正论、自然哲学的非绝对对立的观点区分出层级和远近,科学发展观离人们越远,被红化的人数比例越大。根据被唤醒的概率和主题远近的关系,得出结论,和科学发展观越近的人越难以彻底征服他的那一半。所以,优先唤醒者作为各行业的领导人就显得稀缺和格外重要。

人们经历的任何事物,在传播的路上一定有障碍,抵抗外来不是外来障碍造成的,而是遗传里的自然法则。生物总是在抵抗外来压力、坚韧不拔地存活着。人们在接受科学发展观的创新基因、创新思维、创新结构和创新内容,再用国正论的博弈哲学将每个事件按各自的标准区分出大小与好坏、实体与性质,再用这种博弈的知识概念,寻找正理。《博弈圣经》中写道:"从东方人到西方人,一刻没有停止过对博弈正理的寻找。"科学发展观和其他万物一样也都是在寻找中进化着。知道自己的优劣特性,就是遗传的优先唤醒,即超前的信息处理,就是聪明。科学发展观不同于达尔文全部依赖自然的物竞天择的理论,又不同于1990年道金斯(Dawkins)出版的《自私的基因》这一书全部取决于生物个体的理论。他们的观点都是用国正论分配之后对单极属性和局部理性的陈述。他们是科学家,却没有谈到科学里的博弈结构。也许科学家认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背景所发生的创造不是他们的领域。 《博弈圣经》里的生物亲序建立的二特性博弈模式,会受益,也会受损。人的生物亲序就是寻找规律,回避错误,防止衰变。人们就连听话,也希望听好听的,对自己不利的话,听了反感,这是人生的一大行为特征。我们用国正论非绝对对立的哲学,对这一特性进行区分,由此设想生物亲序的自私性相对应着的还有人的利他主义。 政治家首先把以人为本作为开端,把人生归于精神的议题,再把文化、文明、科学与博弈混合在一起,用正理均赢的自然特性使和谐与道德得到持续性的改善。均赢表现出的利他主义,正如《博弈圣经》中所说:"利他主义的动机才是最高级、最高尚、最动人也是最值得称赞之处。"它的美德会促使实现宏观整体利益。 在现在高度竞争的社会里,生存的游戏就是利己主义和利他主义之间的博弈,人性中的合作互助的模式,不是有意的,而是生物亲序防止衰变的本性。科学发展观的均赢文化,在《博弈圣经》中这样描述:"真正体会到博弈的乐观主义和伟大高尚的利他主义行为,博弈的取胜结果就无可争议。"从每个人的精神到行为,处处表现出利他主义,会提升被别人帮助的几率。 科学发展观是人类独有的时代主题,是一种文化基因。人们认识优先唤醒的特征将形成浪潮,人人尊重自然,关注背景,服从社会本身就是创新,就是用主题的欲望优化未来。

大学生双创论文第8篇

论文关键词:校企合作;六个融合;高技能人才

2006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联合下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高技能人才工作的意见》文件,要求各地区加快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充分发挥高技能人才在国家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河南科技学院机电学院本着面向社会拓展办学资源、依托社会提高办学水平、服务社会培养高技能人才的理念,大力开展校企合作,积极探索高技能人才培养体系。经过多年的实践,学院摸索出了校企合作“六个融合”培养体系,在高技能人才培养方面取得了较好的成效。

一、学院与企业融合

陶行知先生说:“过什么样的生活用什么书,做什么事用什么书,怎样学就这样教,怎样做就这样教。”高技能人才的职业能力是一种综合实践性能力,包含在一定的职业环境中,将自身的知识和技能运用到生产、经营、管理、服务中的能力,是个人与环境相处中的随机应变能力,这种能力的培养只能在真实的企业环境中实现。学院与企业融合,就是整合校企双方的教育资源,形成双向参与的人才培养模式。校企双方共同制定人才培养目标、共同开发专业课程、共同组建师资队伍、共同研发公关项目、共同组建实训基地等,形成利益获得和风险承担的共同体,做到“企中有校、校中有企”,实行完全意义上的校企合作,为学生打造一个真实的工学环境,让学生在“做中学”、“学中做”中逐步提高能力与素质,真正实现学校所教、学生所学、企业所用三者无缝对接,培养“三所”满意的高技能人才,真正实现“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达到校企双赢的目标。

二、教师与技师融合

校企合作培养高技能人才模式的关键在于有一支能够“工学结合”的“双师”型师资队伍。“双师”型教师就是既要是教学的行家里手,又要是职业中的技能高手。这就需要校企双方共同建立“双师”型教师的培养机制。一方面定期安排学校教师到企业实践锻炼,把企业中最新的专业理论和技术绝活带回学校,及时充实到教学体系中;另一方面聘请企业的技能专家到学校做兼职教师,让他们在指导学生技能实习过程中,不仅丰富本行业的专业知识和技能,而且熟知相关学科以及跨学科的知识与技能,实现可持续发展。总之,通过不断引进、培养等措施,加大专业带头人、教学名师、教坛新秀的培养力度,加强“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彻底改变原有的高校教师下不了车间、企业专家上不了讲台的尴尬局面,实现“教师+技师”的有机融合。

三、理论与实践融合

通过校企合作,强化以“能力为本”的人才培养目标。从学生一入校就指导学生依据社会需求,分析自身的兴趣与爱好、能力特点,确定职业技能发展规划,把本专业的特定能力、通用能力、核心能力融入到整个教学体系中。让学生在“教学-实践-再教学-再实践”的教学过程中,不仅熟悉“应该怎样做”、“如何做得更好”,而且还要知道“为什么这样做”,实现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有机融合,形成一个以职业能力培养为主体、突出技能和岗位要求的实践教学体系,构建理论实践一体化的素质培养环境,培养学生熟练掌握技术的能力、反思革新的能力、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理论与实践融合,一方面需要加强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加大教、学、做、练、创一体化的实训室的建设力度,把课堂搬到实训室,边教边练,边学边做;另一方面强化校外实习基地建设,实现校企合作的深层次建设,不仅使实习基地成为学生技能训练的平台,而且成为校企双方产学研合作的基地。  四、教学与竞赛融合

举办科技竞赛可以将创新意识、科级以上、市场意识等企业文化的内涵融入到校园文化中。教学与竞赛的融合,有助于学生的专业深化、能力提升、择业发展,是大学生不仅在知识技能方面得到锻炼,而且在知识结构、科研能力、协作能力、创新能力等方面得到全面发展。教学与竞赛的融合,有助于在教学中确立实践能力培养的导向,给学生提供展示技能水平的平台,促进学生把技能的自主训练当作日常学习生活中的一部分,以技能大赛形式营造大学生学技术、比技能的良好氛围,达到以赛促学、以赛促练、以赛促优秀技能人才脱颖而出的目的,自觉地把专业知识的学习与创新方法的运用有机结合起来,把技能技术的提高与经济效益的研究有机结合起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树立学生的创业意识,用大学生的创业来带动就业环境的改善。同时,通过教学与竞赛融合,挖掘学生智慧,积极为企业解技术难题、输送发展的创新火焰。近3年来,学院先后有310名学生参加了天华杯全国电子专业人才设计与技能大赛、全国三维数字化创新设计大赛、全国电子设计竞赛、挑战杯竞赛、全国数学建模竞赛、全国英语演讲比赛等,获得全国一等奖3项、二等奖5项、三等奖6项,省级奖励27项,获奖学生达135名。毕业生就业率保持在96%以上,特别是就业质量名列前茅,85%毕业生在本行业就业。

五、教师与学生融合

随着知识经济社会知识更新速度日益加快,各种职业岗位的知识含量不断扩大,人才的知识结构需要不断及时的调整,学习也就成为终身化、自主化、网络化、开放化。教师与学生融合就是要树立“三人行,必有我师”、“师不必贤于弟子,弟子不必不如师”的自主学习理念。通过在低年级学生中建立“导师制”,让学生从入校就参与到教师的科学研究之中,通过师生长期相处,教学相长,让学生不仅掌握未来就业所需要的理论知识和职业技能,而且从教师身上学习到严谨的工作态度和无束缚的创新思维模式;通过让教师担任大学生课外科技竞赛的指导教师,在强化学生专业理论学习、技能水平提高的同时,也能不断开拓教师科研视野,提升教学科研水平。

六、学业证书与技能证书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