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优秀范文 营商环境的改善

营商环境的改善赏析八篇

时间:2024-04-04 10:49:04

营商环境的改善

营商环境的改善第1篇

宣教中心王冬

通过此次对“关于优化营商环境重要论述”的学习,对今后的工作中在营商环境工作有了一定的启发。我感觉到优化营商环境不单纯是一个政府机构或一个系统,而是要靠我们所有人的共同努力改善营商环境,从宏观上看是地区政府、行政管理机关的管理行为,但是如果没有我们每个工作在政务服务一线人员的积极参与,我想也很难得到真正的改善,也提出殷切嘱托:“在谋划地区改革发展思路上下功夫,在解决突出矛盾问题上下功夫,在激发基层改革创新活力上下功夫”。所以要靠我们每个工作在政务服务一线人员的积极参与,才能得到真正的改善,我认为我们应当做好以下几点:

一是要加强营商环境理论学习,不断提髙自身的素质。狠抓营商环境作风建设,这不仅是个人自我教育和提髙的过程,也是每个基层服务人员的工作能力、工作水平、服务意识不断提升的过程。学习是完善自己、増长知识和才干的有效途径。只有通过不断的学习,才能自觉运用理论武装头脑,才能做到在思想上跟上新形势的发展;在行动上符合工作的规范;在工作上不断增强原则性、科学性、预见性和创造性。

二是转变工作作风,提升自己的精神面貌。一个好的工作作风是所有的工作的基础。只有好的作风才能给身边的人一个积极向上的信号,从而形成一个良好的一工作氛围,在大家都以这种良好的工作风开展工作时,营商环境的整体氛围自然而然的就会得到改善。

三是自觉维护营商环境,约朿自身行为。营商环境的好坏是靠每个人去维护的,提升营商环境也是如此,要吋刻注意自己的行为,做到行的正,走的端,树立起良好的单位形象,不给单位抹黑,不以权谋私,不做私下交易。那么一个良好的营商环境是很容易建立起来的。

营商环境的改善第2篇

关键词:营商环境;中小企业;融资约束;信息不对称;理论

一、引言

2003年世界银行首次提出营商环境这一概念,其是指企业活动从开办到结束的各环节中所面临的外部环境状况。近年来,我国越来越关注营商环境的发展与改善。2019年11月,在中国第二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上发表题为《开放合作命运与共》的主旨演讲,强调中国将不断优化营商环境,完善投资促进和保护、信息报告等制度,完善知识产权保护法律体系。在中国当前的历史背景下,优化营商环境是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内在要求,因此研究这一命题有着其独特的意义。营商环境的改善能够激发市场活力,提高经济增长的内生动力。近年来,企业融资约束一直是学者研究公司财务的热点问题,融资约束不但影响了企业的正常经营与发展,更影响了宏观经济的持续稳定健康发展。特别是在我国,中小微企业融资问题多年来一直受到广泛关注,其对我国的经济发展做出巨大贡献。然而,与其对实体经济的巨大贡献极不协调的是,相较于国有和大型企业,中小企业由于遭受到规模和所有制的双重歧视,中小企业的成长一直受融资难因素的制约。因此,如何缓解中小企业所面临的融资约束,激发市场活力,是具有理论和实践双重重要意义的研究议题。因此,本文基于我国中小企业板上市公司的数据为样本,研究营商环境对中小企业融资约束的影响。

二、理论分析与研究假设

对于企业融资约束的影响因素研究,学者们主要从微观和宏观两个角度进行,并且对如何缓解融资约束进行了大量研究。国内一些学者考察了微观因素对融资约束的影响。张晓琳等(2020)认为,信息不对称和成本是导致企业面临融资约束的两大诱因之一。唐玮等(2019)实证研究了控股股东股权质押提高了公司的融资约束水平。陈三可等(2019)以我国A股上市的制造业企业为研究样本,研究结果表明,风险投资能够通过积极的参与以及有效的监督降低被投资企业的信息不对称,从而缓解被投资企业由于研发投入增加所带来的融资约束。学术界也从宏观角度进行研究,考察其对融资约束的影响。齐结斌(2020)根据对139个国家的调查数据进一步研究显示,营商环境、基础设施建设、创新能力是影响中小企业融资可得性的重要因素。张晓凤等(2020)认为,银行关联能在一定程度上降低现金对现金流的敏感性,缓解中小企业融资约束。连俊华等(2019)考察了企业营商环境与融资约束的关系。研究发现,营商环境的改善,能够降低企业投资水平对企业内部现金流的依赖,表明营商环境的改善能够缓解企业融资约束。通过对上述文献的梳理,企业与投资人之间存在的信息不对称问题和成本问题是企业面临融资约束的主要原因。Stiglitz和Weiss(1981)研究指出,在金融市场中,由于存在着信息不对称问题,债权人难以了解企业的完整真实信息,债权人往往采用信贷配给政策来进行保护,增加了企业的融资成本,提高了企业融资约束。Jensen和Meckling(1976)等学者提出,由于在现代企业中,所有权与控制权相分离,现代企业中产生了第一类问题,即管理层与所有者有其各自的利益,管理层会因自身利益而损害其股东的利益。在新兴市场,由于企业的控股股东持股比例较高,当控股股东的自利行为较为严重时,会侵害中小股东的利益,这就是第二类问题。第二类问题同样会加大企业融资约束问题(Lin等,2011;Luo等,2015)。新优序融资理论认为,由于信息不对称,企业在面临融资决策时,先进行内源融资,如果需要外源融资,企业会先进行债务融资,最后选择股权融资。然而就中国而言,由于我国金融市场资本市场不健全,投资人与企业之间存在信息不对称,对中小企业来说,股权融资与债券融资等融资方式难以有效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只有信贷融资才是众多民营中小企业最具可行性的融资渠道。所以,融资渠道少、信贷融资难是中小企业融资难的主要原因。对于如何缓解中小企业的融资约束问题,更多的是从降低企业与投资者之间的信息不对称出发。营商环境的核心为一国的营商制度环境。优化营商环境可以通过以下几个方面缓解企业的融资约束。第一,优化营商环境,各类市场主体的权益越能得到有效保障,降低干预市场的自主决策。一方面,企业可以通过提高自身披露的信息质量和含量,从而达到降低双方的信息不对称程度,减少外部投资者的担心,缓解企业融资约束;另一方面,对于资金供给方的权益,国家应该加大保护力度,使得资金供给方敢于投资,从而吸引其为企业提供更多融资支持。第二,营商环境越完善,金融市场越发达。优化营商环境,着重推进金融改革创新化解企业融资困境。当前,我国企业的主要融资渠道仍然是外部融资渠道,而营商环境的完善促进了资本市场的多层次发展,使得企业的融资渠道更为广泛,并且能够增加企业融资机会,从而缓解企业融资约束。第三,营商环境越完善,监管执法水平越高。营商环境的改善,离不开法治的改善,法治水平越高,企业管理层和股东的机会主义行为所付出的代价越高,从而能够达到约束企业管理层和股东的机会主义行为,降低企业的问题,提升企业业绩,增加企业的外部融资获得性。同时,法治水平的提高也使债权人的利益得到有效保护,降低债权人维护权益的交易成本,激励债权人为企业提供融资的动力。因此,基于上述的机理分析,本文提出如下假设。假设:优化营商环境有助于缓解中小企业融资约束。

三、研究设计

(一)样本选择和数据来源

本文选择以2009—2019年中小企业板上市公司数据作为研究样本,并按照以下标准对样本进行筛选:第一,剔除金融类企业;第二,剔除ST类及退市的公司;第三,剔除变量缺失的观察值;第四,防止极端值削弱实证效果,对主要变量进行1%的Winsorize处理。最终得到了1600个公司样本量。其中营商环境数据来源于《中国统计年鉴》和国泰安数据库。企业的特征数据来源于国泰安数据库。

(二)变量说明

1.被解释变量。融资约束参考张新民等的研究,采用购建固定资产、无形资产和其他长期资产支付的现金与期末公司总资产的比值来衡量。同时,借鉴Almeidaetal(2004)的方法,在稳健性检验时采用现金—现金流敏感性模型对企业融资约束进行度量。2.解释变量。营商环境借鉴冯涛的研究,结合我国制度情境,采用省级层面数据,将营商环境从行政便利化和法制化两个子环境进行测度。行政子环境。参照王小鲁等的研究,采用企业税收进行衡量。其中,采用中小企业板上市公司税收/营业收入衡量。法制子环境。采用社会稳定度衡量营商环境法制子环境。社会稳定度通过采用城镇失业人口登记/总人口衡量。营商环境测算方法。本文参照董志强等的研究测算各地营商环境。具体来讲,首先将选取的两个基础指标进行百分位排序,这样每个省份都得到两个指标的百分位,然后求得各省份的两个百分位值的平均值(0~1)。最后,用1减去得到的平均值,再乘以10,各省份便得到一个取值为(0~10)的数值,即本文测算的营商环境指数,这个值越大,营商环境越好。公司内部现金流(CF)。采用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净流量/期末资产总额衡量。3.控制变量。控制变量(Controls)分别为公司托宾Q值(TobinQ)、企业规模(Size),资产负债率(Lev)、总资产增长率(Growth)、流动比率(Currentratio)、外部董事比例(Outdir)。

(三)模型构建

本文采用投资—现金流敏感度模型来衡量企业面临的融资约束程度,具体见模型(1)。

四、实证分析

(一)描述性统计

通过对整体数据集的整理,可以得到我们所需要的变量,具体描述性统计可知,被解释变量Inv标准差为0.053,数据整体较为平稳。核心解释变量Envir和CF的标准差分别为0.914和0.715,总体来说较为平稳,根据营商环境的计算过程可知,其取值范围在0~10,样本均值为5.735。

(二)相关性分析

构造被解释变量、核心解释变量和控制变量之间的相关系数矩阵可知,被解释变量Inv和解释变量Envir呈正相关,和解释变量CF也呈正相关,且均通过了0.05下的显著性检验。

(三)回归分析

在该面板数据中,因为事先无法确定随机变量β0是否受不同的截面影响,所以分别引入了考虑β0对不同截面有不同截距项的固定效应模型和考虑β0是完全随机的随机效应模型。并通过hausman检验在这两种模型之间进行选择,然后可将另一种估算结果作为稳健性检验。另外,还区分了是否引入时间变量,因为随着时间的增加,市场环境会日趋完善,这在一定程度上也会改善中小企业的融资约束。所以在固定效应和随机效应模型中又分别加入了时间效应并与原模型进行对比。FE模型和RE模型两种估算结果,对比控制时间变量和未控制时间变量之间系数的变化情况,通过结果可以看出,未控制时间变量的FE模型下解释变量Envir的系数为0.0088,并通过了0.05下的显著性检验,解释变量CF的系数为0.0071,但未通过显著性检验;在考虑了时间效应的FE模型中,解释变量Envir的系数为0.0053,较考虑时间效应的FE模型有所下降,解释变量CF的系数为0.0393,并均通过0.1下的显著性检验。在未考虑时间效应的RE模型核心解释变量Envir的系数为0.0061,且通过了0.05下的显著性检验,核心解释变量CF的系数为0.0438,且同样通过了0.05下的显著性检验,整体结果和考虑了时间效应的FE模型类似。同时考虑了时间模型的RE模型核心解释变量的系数也均通过了显著性检验,但CF对应的系数略高,为0.0743。通过hausman检验结果可知,Prob>chi2=0.0005,小于0.01,拒绝原假设,认为该数据集更适用于FE模型,所以我们将考虑了时间效应的FE模型作为最终估算的结果。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营商环境每改善1个单位,中小企业融资状况改善0.005个单位,验证了我们之前的假设,优化营商环境有助于缓解中小企业融资约束。

(四)稳健型检验

为了进一步验证结果的可靠性,我们将被解释变量替换成Dcash。回归结果可知,核心解释变量Envir和CF的系数仍为正,只是显著性有所下降,CF在FE时间模型中未通过检验。这说明评价结果和指标系数是具有稳健性的,对结果可以保持一个较为一致稳健的解释。

五、结论与建议

本文利用我国非金融类中小企业板上市公司数据,理论和实证研究了营商环境对中小企业融资约束的影响,研究结果发现,优化营商环境,能够缓解中小企业融资约束问题。据此,为我国优化营商环境,缓解中小企业融资约束提出如下政策建议。第一,国家应继续不断完善营商环境。市场主体的保护需要进一步增强,保护债权人利益不受侵害,鼓励、支持和引导金融机构对中小企业的扶持,从而缓解中小企业的融资约束;提高法治水平,使得市场主体在维护自身权益时,能够为市场主体提供良好的法治保障;政府要简化行政审批流程,降低企业的运营成本,从而做到支持企业发展。第二,企业应积极健全完善公司治理机制。作为融资的需求方,中小企业受规模和所有制的局限,可能存在治理机制不够健全的现象,企业应积极健全公司治理机制,从而降低企业与投资者之间的信息不对称,提高对投资者权益的保护程度。第三,政府与企业应加强沟通和联系。企业的生存与发展,离不开政府的支持和引导。加强政府与企业的沟通和联系,切实了解企业的需求,使得政府能够为企业的发展提供良好的服务,采取切实有力措施帮助企业解决生产经营过程中遇到的难题。

参考文献:

[1]张晓琳,温洁,翟淑萍.董事高管责任保险与企业融资约束[J].金融与经济,2020(04):75-83.

[2]唐玮,夏晓雪,姜付秀.控股股东股权质押与公司融资约束[J].会计研究,2019(06):51-57.

营商环境的改善第3篇

 

市政府督考办:

按照大政督[2017]133号通知要求,区政府领导高度重视,立即责成区软办结合《大连市优化营商环境建设年实施方案》、《大连市营商环境专项整治工作实施方案》及《**区优化营商环境实施方案》等相关文件内容,对我区今年以来营商环境工作的开展情况进行认真梳理,现将具体情况报告如下:

一、统一思想,凝聚共识,牢固树立优化营商环境理念

**区牢固树立核心意识、看齐意识,将2017年确定为“优化营商环境年”。在区委、区政府领导下,全区各部门统一思想,凝聚共识,以“马上就办”的工作作风,紧锣密鼓抓推进,凝心聚力促发展,叫响“123”(即坚持稳中求进一个总基调,牢固树立“精品和引领两大意识”,着力推进“三抓三创造”)工作思路,筑牢营商环境堡垒,以一流营商环境助力全区经济社会平稳健康发展。

(一)提早谋划,开好新春第一会

新春伊始,区委、区政府召开了**区优化营商环境年暨2016年度纳税百强企业座谈会,区四大班子领导、区委常委、区法院院长、区检察院检察长出席会议;区百强纳税企业60位企业董事长,40名集团公司CEO、行政总裁、总经理参加会议;区14个部门和9个街道,**区首批聘请的8名经济智库专家,全国15家媒体记者受邀参加会议。会议了**区“招商、安商、暖商、富商”十项承诺,推动了政府与企业,以及纳税百强企业与银行企业间的紧密合作,标志着**区正式启动优化营商环境建设工作。

(二)制定方案,对症下药求提升

立足**区实际,结合省市关于营商环境推进的相关文件,对标世界银行关于营商环境评价的10条标准,制订了《**区优化营商环境实施方案》(以下简称方案)。《方案》以提升城区品质为目标,以深化改革为动力,以转变政府职能、推进体制创新、完善服务保障为重点,细化20条目标任务,聚焦营商环境“痛点”、“堵点”和“难点”,拿出硬招数,打出组合拳,着力打造务实高效政务环境、公平有序市场环境、开放包容招商环境、严肃公正法治环境、温馨和谐社会环境,为建设大连品质立市先行区提供有力支撑。

(三)组织保障,全力推进抓落实

为进一步推进《方案》各项任务有效落实,我区成立由区委书记、区政府区长任组长,区政府各副区长任副组长,各街道及各相关部门、单位负责人为成员的优化营商环境领导小组,加强组织领导,为优质高效开展营商环境建设工作提供政治保障。同时,成立由区委督查部门、区政府督查部门、区经信局、区监察局组成的优化营商环境工作督查小组,督查方案落实,查处与营商环境相关的作风建设及方案实施过程中出现的违背政府承诺的行为,确保《方案》落实不走样,工作开展有实效。

二、脚踏实地,真抓实干,扎扎实实推进营商环境建设

市区方案以来,全区各部门紧紧围绕市区关于营商环境整改的目标任务,充分发挥解放思想、真抓实干、马上就办、办就办好的工作作风,在全区大兴务实之风,大行实干之举,优化营商环境建设各项工作扎实推进。

(一)加大宣传推广力度,营造营商环境建设浓厚氛围

积极整合多方资源,在本地新闻、各大平面媒体、V**平台开展形式多样的优化营商环境宣传。“鸡年上班第一天撸起袖子加油干,**区不断优化营商环境”、“打造更优营商环境,锻造更强总部经济”、“畅通优化营商环境‘最后一公里’,释放城市发展新动能”等专题采访在大连新闻栏目播发;《**区多维度营造营商环境》、《**区:发挥金融要素优势 助力实体经济发展》等一系列文章在本地全媒体刊发;“优化营商环境 **区是认真的”、“大连龙商与**区携手前行 创造一流营商环境”、“‘加急’注册令检验大连**区营商环境”等文章通过V**和各类网络平台。同时,各部门还充分利用**区政府门户网站、各微信公众号、手机短信群发平台、楼宇大厦电子显示屏等载体,积极做好营商环境建设宣传推广。此外,为了增进各单位关于营商环境工作经验交流,从6月份开始,我区每月定期刊发“营商环境工作动态”,现已刊发两期。目前,全区上下已逐渐形成“人人是营商环境、时时是营商环境、事事是营商环境、处处是营商环境”的浓厚氛围。

(二)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完善顶层设计,打造务实高效政务环境取得实效

1.加速推进行政审批改革工作。目前,区属14个部门89项行政许可和审批事项全部进驻区行政服务大厅窗口受理,彻底实现“清单之外无权利,大厅之外无审批”。

2.压缩审批时限,提升工作效率。按照能简则简、能优则优原则,将194项公共服务和审批事项中的171项承诺办理时限平均压缩60.8%。对审批事项发生频率较少的部门,采取综合窗口受理模式,将每个审批事项形成标准件,实现行政审批标准一体化受理。

3.加强智慧政务建设顶层设计,开创“互联网+政务服务”新模式。加速推进“一张网、一个窗口、一个平台”建设,按照《大连市加快推进“互联网+政务服务”工作实施方案》内容,编制《**区加快推进“互联网+政务服务”工作实施方案》,并进行任务分解。同时,创新开展智慧管理平台建设,通过规范化联动预案梳理,打造标准化政府服务流程,推动信息共享,促进部门间业务互联互通,变“群众跑腿”为“信息跑路”、变“企业四处找”为“部门协同办”,服务群众和企业无死角,推进“指尖上的**”逐渐成为现实。

(三)推进商事制度改革,深化为企服务,打造公平有序市场环境取得实效

1.扎实推进商事制度改革,激发市场活力。召开**区加快商事制度改革完善市场主体准入机制促进营商环境建设会议,解读关于加快改革完善机制促进营商环境建设工作实施方案,明确责任分工、专项整治和监督、投诉举报等工作机制,确立目标任务和时间节点,分解落实具体推进措施,有力助推我区优化营商环境工作深入开展。认真推进“五证合一”、“先照后证”、“证照分离”工作,推行证照办理“一套材料、一表登记、一窗受理”。开展个体工商户“两证整合”登记制度改革,实行营业执照和税务登记证整合,为推动营业执照信息集成化、电子化奠定坚实基础。

2.完善市场主体退出机制。按照国家、省、市工作部署,全面推行企业简易注销登记程序,由企业登报公告改为网上公告,省略清算组备案登记程序,不再收取股东会决议、清算报告等申请材料,市场主体退出程序更为简便、退出成本有效降低、退出机制更为完善。

3.深化“服务企业暖心工程”,提升服务企业能力。完善“走企业解难题”长效机制,在去年区领导带队走访企业300余户、解决问题300余件的基础上,持续开展“走企业解难题”活动。对东港商务区项目普遍存在的基础设施配套滞后问题、个别项目施工与城市建设冲突问题等,与市级相关部门持续协调,持续跟踪,直至提出解决办法。为及时解决楼宇内企业关于工商注册、市场准入等方面的问题,在52座大厦建立“楼宇经济服务站”。采用“互相进驻”方式,在国、地税大厅设置受理窗口,让企业“进一家门,办两家事”;联合开展辖区纳税企业税收政策辅导会,让企业“进一家门,听两家课”,既节省时间,又提高效率。积极走访科技企业,促进研发费用加计扣除、高新技术企业税收减免等优惠政策落地生根,帮纳税人“造血”,为纳税人“壮骨”,助纳税人“强身”。各部门积极履职,主动作为,在共筑亲清政商关系、打造一流营商环境方面做出了积极探索。

(四)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完善项目服务体系,打造开放包容招商环境取得实效

1.强化全民招商意识,扩展招商领域。坚持“走出去”与“请进来”相结合,采用地块招商、产业链招商、中介招商、主题招商、以商引商等手段,充分利用商会、校友会资源,营造全民招商氛围。为更好推进楼宇招商,对辖区内建筑面积5000平以上的楼宇进行全面普查,建立楼宇资源数据库,为企业落户提供一手资源。制定《**区招商引资奖励办法(试行)》,设立招商引资专项资金,用于支持引进以总部经济为龙头的高端服务业,在企业落户、高管人才引进、以商招商等方面,给予一定的奖励和补贴,全面提升城区竞争优势。

2.全面落实区级领导包重点项目、包市容工作。区委、区政府印发《2017年区级领导干部联包重点项目工作实施方案》、《关于调整区委常委、区政府副区长包片督导市容环境整治工作安排的通知》,区委书记、区长率先垂范,各区级领导快速响应,在抓好各自工作的同时,对照“双包”责任清单,把项目建设和市容环境整治作为自己工作的“责任田”,针对企业存在的亟需解决的问题和困难,积极发挥各自优势和资源,协调和督促相关部门及时给予解决。对不能马上解决的问题,及时同区委、区政府反馈,召开联席会议,综合研究解决方案。

(五)规范行政执法检查,严格依法行政,打造严肃公正法治环境取得实效

1.加强依法行政事项督查整治。按照《辽宁省“减证便民”专项行动方案》、《辽宁省破除阻碍民营经济发展准入门槛专项工作方案》、《辽宁省清查审批和认证暨行政收费等专项工作方案》精神,各部门结合各自工作领域实际情况,积极为企业减负。按照国家要求,自2017年4月1日起取消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收取的“预防性体检费”,将为企业年均减负约5万元。

2.积极推进“双随机、一公开”。各执法部门和执法机构认真贯彻上级文件精神,全面实行“双随机、一公开”,探索跨部门联合执法体系,合并、减少对企业的行政检查,保障企业正常生产和经营活动。目前,全区12个行政执法机关已完成双随机抽查“一单、两库、一细则”建立工作。区市场监管局制定了《**区市场监督管理局推广随机抽查规范事中事后监管的实施方案》,建立了“双随机、一公开”监管机制。区环保局实行涉企行政执法检查批准、登记制度,并及时在大连市环保局官网“污染源监管信息”栏目中进行公示。 

3.建立规范有序的司法运行体系。通过开展法治宣传、加强法律援助、排查化解矛盾纠纷,助力良好司法环境建设。已在全区所有街道和社区,实现司法援助绿色通道全覆盖,并建立“一社区一法律顾问”的大调解服务工作网络。通过积极排查化解各类矛盾纠纷,为打造良好的营商环境提供有效的司法保障。目前,已排查企业类纠纷220余次,预防纠纷100余件,调处纠纷120余件,书面调解协议书80余份,涉及金额50余万元。

(六)深化平安**建设,创新社会治理模式,打造温馨和谐社会环境取得实效。

1.保障企业安全生产。着力强化企业安全生产工作,发改、环保、城建、安监、执法等多部门联合,通过召开协调会、现场指导等多种途径,加强企业安全意识、环保意识,在今年“达沃斯”会议等重要节点期间,以及接受中央环保督察期间,营造了企业依法施工、安全施工、环保施工的良好氛围。

2.维护安定有序治安环境。区公安分局全力营造“无缝隙、无干扰、无死角”的安商护商优质环境,强化企业周边治安整治,建立巡、查、控三位一体护商治安防控体系,保障企业安全经营。区交警大队大力治理违停乱象,对15条主干路街进行整治,规范道路停车秩序。开展马路市场“退路进厅”,形成干净整洁、证照齐全、规范有序的经营环境。

3.创新社会治理模式,加大公共服务供给。在全市率先试点“居站分离”制度,将社区服务性工作和行政性工作,按类别划归社区居委会和社区工作站分别负责,让社区回归自治功能。同时,积极引导社会服务机构参与居家养老服务,构建居家养老“1+1+N”服务体系,即:建立1个老年人需求数据库;成立1个社区居家养老工作协调推进机构;提供若干个服务项目,包括签约医生等7个基本项目及财务托管等7个创新项目。力争三到五年全区实现“1+1+N”模式全覆盖。为向辖区企业提供优质的劳动争议调解服务,我区大力加强基层劳动争议调解组织建设,在18个大厦内设立劳动争议调解所,在6个大厦成立和谐劳动关系服务站,定期聘请律师指导劳动争议调解工作。成立全市第一家“调解工作室”,促进企业和员工劳动关系和谐。社会治理模式的创新,为营造温馨和谐的社会环境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三、存在问题及下一步打算

营商环境的改善第4篇

2月9日,辽宁省优化营商环境建设年电视电话会议在辽宁人民会堂举行。省委书记、省人大常委会主任李希出席会议并讲话。

李希指出,加强营商环境建设,是深入贯彻落实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同以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的具体行动;是主动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扎实推进辽宁振兴发展的重要抓手;是坚持执政为民,让广大人民群众共享振兴发展成果的现实需要;是持续改进工作作风,巩固和拓展全面从严治党成果的有力举措。党的十以来,就加强营商环境建设和构建“亲”“清”新型政商关系,多次作出重要指示、提出明确要求。各地区、各部门要认真学习、深刻领会总书记重要指示精神,切实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党中央要求部署上来,站在事关全省振兴发展全局的高度,增强责任感、紧迫感,把优化营商环境建设作为体制机制改革的重要突破口,进一步理清思路、明确责任、细化分工,紧盯薄弱环节、解决突出问题,努力打造诚实守信、公正法治、服务高效的社会环境,为辽宁扎实推进振兴发展、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供有力保障。

李希强调,要正视我省营商环境存在的差距和不足,抓住关键、补齐短板,推动全省营商环境建设迈上新台阶。一是要对标先进,切实在转变观念上下功夫。牢固树立法治、诚信、服务理念,向国际国内先进地区对标看齐,既立足当前又放眼长远,既坚持全面系统又明确主攻方向,以新思维、新理念抓好营商环境建设。在与企业家的交往中,既积极作为、靠前服务,又要洁身自好、守住底线,努力构建“亲”“清”新型政商关系。二是要聚焦改革,切实在优化服务上下功夫。多从发展的角度、企业的角度、群众的角度出发考虑问题,努力把服务优势转化为竞争优势。进一步深化“放管服”改革,用政府权力的“减法”换取市场活力的“加法”。全面推进政务公开,扩大公众知情权、参与权和监督权。深入开展专项整治,坚决消除各类隐和“潜规则”。三是要积极引导,切实在放活市场上下功夫。放宽市场准入条件,消除各种阻碍民营经济公平参与竞争的壁垒。加快商事制度改革,推进工商注册便利化。健全要素市场体系,促进要素自由流动、平等交换。四是要依法办事,切实在完善法治上下功夫。弘扬法治文化,强化教育培训,推动全社会形成办事依法、遇事找法、解决问题靠法的良好氛围。坚持依法决策,确保决策的合法性、科学性、严肃性。严格公正执法,严厉查处损害投资者合法权益的各种违法犯罪活动。五是要强化约束,切实在守信践诺上下功夫。全面加强“诚信辽宁”建设,建立健全覆盖全社会的诚信体系。依托互联网、大数据等新技术,推进信息共享和公开。加大对诚信主体激励和对失信主体惩戒力度,营造向上向善、守信践诺的良好社会风尚。六是要重视人才,切实在聚贤纳才上下功夫。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改革,深入实施重大人才工程,健全完善吸引人才、留住人才和用好人才的相P政策,使各类人才创业有机会、干事有舞台、发展有空间。

李希要求,各地区、各部门要进一步加强领导、精心组织,以踏石留印、抓铁有痕的劲头,持续用力、久久为功,真正把营商环境建设各项工作抓紧抓好、抓出成效。各级党委政府要把营商环境建设纳入重要议事日程,实施“一把手”工程,形成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的工作局面。要从实际出发,有针对性地加强制度建设,扎实推动营商环境建设常态化、长效化。要抓好监督考核,强化激励鞭策。要加大宣传力度,努力营造“人人关心营商环境,人人维护营商环境”的良好社会氛围。

营商环境的改善第5篇

关键词:投资环境 地位作用 创新建设

中图分类号:F830.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0)06-287-01

一、创新投资环境对推动区域经济发展的重大作用

1.创新投资环境是奠定区域经济的发展基础。良好的投资环境是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建设成果的综合体现,是加快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基本条件,也是衡量一个地区市场化、现代化、国际化程度的重要标志。进一步创新投资环境,对于推进三大文明建设的协调发展,加快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2.创新投资环境有助于把区域潜在优势转化为现实发展优势。区域环境好,能吸收众多的国内外客商来本区域投资建设,有利于本区域的区位优势、交通优势、资源优势、人力优势的开发利用,变潜在优势为现实发展优势。

3.创新投资环境是实施区域战略的重要途径。投资环境创新是实施区域发展战略的重要保障。因为投资环境不好,外来的企业引不进来,而且已经引进来的企业还要外迁,不利于产业和企业的集聚,不能产生规模效应。20世纪80年代以来,对投资环境问题的关注上升到一个新的高度,不管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都结合本国本区域发展的实际情况加强了投资环境建设和创新的力度。不断改善投资的硬环境和软环境,有效推动经济发展。投资环境(尤其是制度环境)的创新可以有效地促进生产要素的流动和聚集,优化投资布局,从而推动区域可持续的发展。

4.创新投资环境有利提升区域综合竞争力。投资环境体现城市综合竞争力,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完善,政府职能转变的日益到位,政府促进经济发展的主要手段转向经营环境,通过创新投资环境,吸引越来越多的企业前来投资。投资环境好,不仅集聚大量生产型企业,而且集聚大量社会服务型企业和社会中介企业,形成成龙配套的社会生产服务链,能方便快捷地提供各种服务。由于集聚效应,优胜劣汰的竞争规则在这里充分显示,使各种生产要素的配置成本降到最低。敏捷信息、优质产品,优良服务成为时代的风尚,整个城市呈现出强大的综合竞争力。

5.创新投资环境有利于区域经济实现可持续发展。区域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要求投资环境的可持续保护,即投资项目的开发利用要控制在环境可承载的范围内,超过环境承载能力,经济发展就成为不可持续。发展经济的前提是投资环境的改善和创新。我国地域广阔,投资环境区域差异大。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区域投资环境决定着区域间物质、技术、人力资源等要素的流动、改善和创新投资环境是区域经济发展的内在要求。投资环境创新是实现区域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是缩小区域投资环境竞争力空间差异,实现区域协调发展的前提。

二、创新投资环境的主要思路

1.正确把握投资环境创新的指导思想和发展目标。投资环境创新的指导思想是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始终围绕经济发展和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坚持“两手抓,两手都要硬”的原则,以产业调整为主线,以良好投资环境营造为抓手,大力培育创业创新文化,打造一个基础设施完备、经济政策环境好、社会文明程度高、社会信用意识强、市场法制健全的优良投资环境。

2.加大民营企业投资环境创新的力度。(1)提升民营经济发展质量。从市场准入、投融资、税收、土地使用,对外贸易等方面进一步完善政策,促进非公有制经济加快发展。政府应不断优化政策环境,使民营企业真正享受“国民待遇”。加强企业家队伍建设,培育优秀管理人才。采取抓大放小战略,重点扶植民营企业集团。通过鼓励和支持一批重点企业带动中小民营企业发展,形成民营经济大发展的良好局面。(2)放宽民营经济投资领域,加强金融财税扶持。加大财政资金投入,有选择性地对重点企业或企业集团参股或直接投资,鼓励引导民间资本进入交通、电信、能源、基础设施、市政公用事业、国防科技工业、保障性住房建设领域,兴办金融服务、投资商业流通产业、参与发展文化、教育、体育、医疗、社会福利事业。(3)健全市场体制,切实优化民营经济发展的社会法律环境。不断改善发展私营经济的社会环境,给予私营企业国有待遇,建立一个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4)加强对民营企业资金、技术扶持,促进民营企业创新。大力支持民营经济的创业创新活动,包括技术创新、制度创新、管理创新。(5)大力发展民营科技企业,推动民营企业产业结构升级。发展民营科技企业,提高科技含量,重点扶持和发展一批技术开发创新能力强、产品层次高、规模效益好、有国内外市场竞争优势的民营高新技术大企业和企业集团。

3.进一步改善外商投资环境。(1)政府要增强服务意识,提高服务质量,政府有关职能部门要加强配套服务意识,保持政策的连续性,要规范市场行为,完善市场秩序。(2)转变招商引资的工作思路。提高办事效率,完善基础配套设施,规范外商投资企业的管理。

4.重点突破投资软环境。在抓好投资硬环境的基础上,要重点突破投资软环境。首先要营造适合国有企业、民营企业发展的投资环境,尤其是软环境。同时,要加大力度改善外商投资软环境。外商在软环境方面碰到的问题多,涉及法律法规的健全和完善,其次是改善生产服务环境。结合经济结构的调整,加快投资体制改革,以政企分开为突破口,明确企业投资主体,给予企业独立的生产经营自。全面清理、修订有关法律法规和政策文件,并使今后的法律法规和政策制定做到公开、公正、规范、透明。结合政府职能转变,改进投资管理审批程序,提高服务效率,减少环节。提高劳动者文化素质、促进教育事业发展和人才培养。强化信用环境的建设,实现人才机制创新。

营商环境的改善第6篇

外商投资软环境是一个地区经济成长能力的重要条件,也是对外开放竞争力的集中体现。近十几年来,福建省高度重视外商投资环境建设工作,采取了一系列有力措施,不断改善外商投资软环境,为吸收外资创造了一个较为宽松的环境。但是,当前福建省外商投资软环境仍旧存在一些薄弱环节和急需解决的问题,还不能很好地适应提高对外开放水平的需要。加强外商投资软环境建设,是当前推进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的一项重要任务。

1福建省外商投资软环境发展现状分析

为全面了解掌握福建省投资环境的变动情况,对各设区市投资环境进行实时监测和量化考核,对涉外管理部门的行政效率和服务质量进行评价,福建省外资办从2001年起建立了外商投资环境监测评价工作制度,每年以问卷方式开展一次测评调查。测评工作以全省及九个设区市和有关涉外职能部门作为测评对象,通过考察外商对投资软硬环境及投资相关要素的评价,籍以衡量测评对象的投资环境现状和变化情况,并就各职能部门的施政行为进行满意度测评。本文借助测评调查数据,定量分析与定性分析相结合,从不同角度研究评估福建省外商投资环境的发展现状。

1.1对福建省外商投资软环境的总体分析

测评结果显示,外商投资企业对福建省投资软环境的满意度,2001~2007年期间整体呈现上升趋势。2001~2004年,得分区间在6.66~6.94。实施海峡西岸经济区发展战略以来,近三年得分均超过7分,表明福建省外商投资软环境建设跃上了一个新台阶。2007年全省投资环境总体满意度指数为7.12分,较前两年相比有所下降。其主要原因是存在一些全国性的客观因素影响,诸如人民币升值幅度较大、货币政策越来越紧、出口退税率连续下调、加工贸易政策调整力度较强、“两税合一”以及《劳动合同法》的实施。加之福建省业已存在的劳动力紧缺、用地紧张等老问题,对于多数以外向为主的外商投资企业来说,矛盾和困难比较突出。测评调查结果是在闽外商对现实困境的真实反映,同时也表明福建省外商投资软环境竞争力还有待于提高。

从投资软环境期望满足程度看,在全省九个设区市被访的外资企业中,认为目前本地区投资软环境已超过预期期望的占12.8%,基本接近预期期望的占67.7%,未达到预期期望的占19.5%,全省投资软环境期望满足指数为5.78,处于“基本接近期望”的水平。这表明,目前福建省投资软环境总体水平基本达到外商的预期期望。

调查数据显示,外商对福建省投资环境持续改善抱有信心,对海西发展前景表示乐观。在调查中,认为投资软环境会继续得到改善的占66.6%,有八成多的被访者对海西发展前景表示比较乐观,仅有1.5%的被访企业感到不太乐观。外商在闽继续投资的意愿较为强烈,有六成多的被访企业表示将会继续在本地区投资,有四成多的被访企业表示还会推荐亲友或同行来本地区投资兴业。

1.2对福建省外商投资政务环境的分析

政务环境是外商投资软环境建设的核心,其内容主要体现在政务工作的高效率、低成本、透明化、便民化。在投资环境测评中,对各设区市政务环境满意度的评价设置了6个项目,分别为办事效率、服务态度、廉洁奉公、政策稳定性、政策透明度、执行公平性,其中后三项为近两年新增评价项目。根据我们的分类,同时为便于跨年度的比较分析,我们以前三项作为政务环境的评判依据,而把后三项作为政策环境的评判依据。

测评数据显示,2001~2007年福建省外商投资政务环境满意度指数整体呈现上升趋势,2001年为5.74,2005年达到峰值7.11后,在高位整理,有所回调。具体分析近三年政务环境分项评价结果,外商对公务人员服务态度较为满意,对政务部门办事效率较不满意,办事效率满意度指数下降幅度比较大。对政府职能部门施政行为满意度进行分析,被访企业近几年普遍对外经贸部门、海关、对台部门、税务部门和侨务部门评价较高。在2007年全省9个设区市的政务环境评价中,总体满意度较高的依次为三明市、龙岩市和南平市。从总体上看,外商对内陆地区政务环境满意度的评价要高于沿海地区。

外商投资企业大多属于“两头在外”类型,因此比较关注通关环境的优劣,这是政务环境的一个重要环节。测评结果显示,近几年福建口岸管理部门高度重视环境建设工作,改善通关环境卓有成效。2003年以来外商满意度指数大幅提升,2004~2007年平均值高达7.43,比同期政务环境得分(6.86)高出8.3个百分点,也高于其他投资要素和条件的测评得分。2007年测评数据显示,6个设区市的通关环境满意度指数在各项可比测评数据中排名第一。

1.3对福建省外商投资政策环境的分析

外商投资政策环境是指各级政府制定的关于吸收外资的政策规定,诸如鼓励外商投资的财政税收政策、土地政策、金融政策、劳动人事政策等。这些政策规定是否适应外商投资变化的需求,其稳定性、透明度和执行公平性如何,则是我们考察的重点。

根据测评调查数据,2005~2007年福建省外商投资政策环境满意度指数分别为7.41、7.36、7.01,政策环境满意度指数在2005年达到阶段峰值后,开始出现下降趋势。相较而言,外商对政策稳定性的评价较高,对政策透明度还有疑义。主要原因是,福建省政府于2005年集中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做好利用外资工作的若干意见》、《关于加快推进口岸大通关建设的若干意见》等一系列有利于改善投资环境、扩大吸收外资的政策规定,其后政策出台力度则有所减弱。各设区市的情况也与此类似,近两年很少推出新的扶持政策。

从2007年各设区市政策环境评价结果看,满意度指数高于全省平均水平的依次为:三明、龙岩、宁德、漳州、南平、莆田、厦门。山区地市更加注重通过营造较好的政策环境,以增强对外商投资的吸引力。同时也一定程度上表明,条件较好的地方已经开始从“招商引资”向“招商选资”过渡。具体考察政策执行公平性的满意度指数,尽管2007年全省平均水平略高于政策透明度,但有6个设区市满意度指数低于政策透明度,反映出大多数地方在政策执行方面还不尽人意。

1.4对福建省外商投资市场环境的分析

外商投资市场环境主要包括与外商投资行为相关的市场体系健全性、运行机制健康性、市场信用环境和资本市场的发育程度等。在投资环境测评调查中,2001~2003年指标设计为市场秩序,2004年采用市场开放性、竞争平等性、社会信用度三项指标平均,2005~2007年直接采用“市场环境”来衡量上述要素和条件。需要进一步说明的是,在投资环境测评调查指标体系中,“市场环境”与“融资环境”并列作为调查内容。因此,本文所研究的“市场环境”并不包括资本及其他要素市场,而把这部分内容归并到“投资要素配套环境”。

由于我国市场环境建设还处于初级阶段,外商对市场环境的满意度指数呈现波动性较强的特征,2001年得分为6.06,2002年得分最低(为5.91),2006年为得分最高年份(得分7.1)。2007年,外商对市场环境的满意度指数为6.74,低于政务环境得分6.92、政策环境得分7.01,说明福建省在市场环境建设方面有所滞后。

分析比较各设区市的市场环境,2007年外商满意度指数除三明、宁德外的其它七个设区市比2006年均有不同程度的下降,得分居前的厦门、泉州、龙岩的降幅较大。与国内宏观经济环境变化相一致,各地市场环境进一步趋紧,这一现象应引起重视。

1.5对福建省外商投资要素配套环境的分析

如上所述,我们把与外商投资行为相关的资本、土地、技术、劳动力等要素市场的条件统称为投资要素配套环境。为便于直观分析,投资要素配套环境主要考察土地供应、劳动力供应、资金供应(融资环境)、能源及原材料供应、产业及技术配套的变动情况。

根据测评调查数据,我们整理形成2005~2007年福建省外商投资要素配套环境满意度指数及其构成表(见表1)。由此可见,近三年投资要素配套环境满意度指数逐年下降,而且每一构成要素均呈回落态势。同时,外商最不满意的依次为劳动力供应、资金供应和土地供应,三个年度无一例外。特别是劳动力供应满意度指数仅6.17,是所有投资软环境测评指标的最低值,而且在6个设区市测评结果中排名倒数第一。

2007年测评调查还表明,目前影响福建省外商投资企业经营的几大难题分别是:人才招聘与稳定、生产经营成本过高、资金筹措困难等。其中人才招聘与稳定问题尤为突出,9个设区市的外商都把它作为最主要的问题。这从另一个侧面证实了投资要素配套环境测评结论的可靠性。

综上所述,近几年福建省外商投资软环境改善不力,既有自身在政务环境、政策环境、市场环境建设方面有所松懈的原因,但更多的是受制于国内宏观经济环境变动的影响,投资要素配套环境有所恶化带来的结果。因此,能否有效解决外商反映突出的用工难、融资难、用地难问题,必须引起各地政府及相关部门的高度重视。

2改善福建省外商投资软环境的对策建议

改善外商投资软环境,事关福建对外开放竞争力的提升,事关推进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的成效。因此,建议各级政府及相关部门要高度重视外商投资软环境建设工作,进一步更新观念,突出重点,协调推进政务环境、政策环境、市场环境的持续改善,大力解决外商投资企业面临的用工难、融资难、用地难等问题。

2.1营造更加高效、便捷、规范的政务环境

2.1.1完善外商投资审批管理制度

以提高工作效能为目标,按照《行政许可法》的要求,对现行外商投资管理体制进行重新核准定位和规范,从职能设置上界定各职能部门施行对外商投资企业的管理权限、管理事项和相应的操作办法。对能够通过市场机制和社会中介组织的自律管理解决的问题,可不设立行政审批,并要加快向中介组织转移有关涉外管理职能;对确需设立的行政审批、审核事项,也要明确条件,精简层次,缩短时限,强化服务,增加透明度。

2.1.2健全外商投资促进服务体系

以增强服务功能为目标,推行外商投资企业和外商投资项目跟踪服务制度,在项目选择、项目审批、企业设立、项目实施、企业经营、政策咨询等方面为外商当好参谋,主动帮助外商协调处理项目实施过程中的有关问题。积极为外商提供便利的生产、生活、文化环境,建立健全人才流动和激励机制,改革劳动用工制度和完善社会保障体系,为外商投资企业职工入户、就医、子女入学等提供方便。改进外商投资企业人员出入境的管理办法,简化审批程序,提高服务效率。

2.1.3加强行政执法环境建设

以规范执法行为为目标,建立健全激励和约束机制,通过岗位责任制来明确工作职责、承诺制来明确管理和服务要求、公示制来推行政务公开、公开评议来强化民主监督、效能告诫来严肃工作纪律,切实转变机关工作作风,营造良好的行政执法环境。当前特别要进一步规范对外商投资企业的收费、检查、评比等活动,由各级政府纠风部门负责加强监督和管理。清理现行行政事业性收费项目,推行“收费许可证”、“项目上网公示”、“一个窗口”收费等制度。各类检查必须实行检查报备、登记制和检查许可证制,严禁对外商投资企业进行同一部门多级重复检查或同项目重复检查,无正当理由及法定手续不得对外商投资企业进行突击检查。禁止对外商投资企业搞各种达标或评比等活动。

2.2营造更加统一、稳定、透明的政策环境

2.2.1清理调整涉外政策法规

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要进一步清理现行的地方性涉外经济法律、法规和政策措施,保持政策的统一性,努力消除政出多门、有法不依、执法不严的现象。要从省里有关部门入手开展清理政策法规工作,做到政策规章条文明晰,表述准确,避免部门间交叉和矛盾,各地政府也要依据省里清理政策规章的要求,调整各地相关的政策规章,废止不统一、不规范的政策文件。新制定的涉外经济法律、法规及政策措施,必须和国家法律法规保持一致,特别要注重从制订实施优惠的激励性政策转向制订实施基于规则的规范性政策。

2.2.2落实兑现涉外扶持政策

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要切实落实兑现国家和省里出台的涉外优惠政策和扶持措施,保持政策的稳定性,并最大限度地释放政策效应。对近年来福建省政府出台的一系列扶持政策,除省政府已用正式文件作修订的条款之外,必须坚决贯彻执行,不得以任何借口拒不执行。对于有些与外资企业订立的合同条款,由于国家政策的调整而难以执行,或由于合同条款不严密、市场供求关系发生变化而产生矛盾的,必须主动与外商协商,采取过渡性措施或以其他方式予以补偿。加大执法监督检查工作力度,保证各项优惠政策和扶持措施在基层得到落实。

2.2.3完善政策信息咨询服务

成立专门的省级涉外政策咨询机构,统一国家和省里的涉外经济政策法规,并适时向社会提供涉外经济政策的咨询服务,促进政策信息更加公开、透明。各级政府与省直涉外部门要协同配合,建立相应的机制,交流信息,提供数据,为外商投资提供全面的政策法规和信息服务。各级政府部门所制定的影响涉外经济政策的法规和措施,要在指定刊物上予以公布,杜绝靠印发内部文件、红头文件来管理涉外经济活动的做法。

2.3营造更加公平、有序、诚信的市场环境

2.3.1建立健全公平竞争机制

加强市场自身建设,完善市场管理制度,强化市场监管,为外商和外商投资企业营造公平的市场竞争环境。着力消除地方保护主义和地区经济封锁,打破部门和行业对市场的垄断,纠正以任何行政手段歧视或阻碍外商投资的行为,建立统一、公开的市场准入制度。查处行政机关、事业单位,尤其是垄断性行业和公用企业以价格或收费形式限制、妨碍公平竞争的行为。

2.3.2整顿规范市场秩序

继续严厉打击制假售假、虚假广告、商业欺诈、传销和变相传销、偷逃骗税、走私贩私、金融证券犯罪和侵犯知识产权等行为,规范市场经济秩序。外商对市场环境存在问题反映强烈的地方,要组织开展涉及外商投资企业专项治理活动,维护外商投资企业的正当权益。规范中介机构行为,实行中介机构市场准入制度,加强对经济鉴证服务市场的整顿,严肃查处中介机构出具虚假资信证明、虚假评估、虚假鉴证等不法行为。

2.3.3加快社会信用体系建设

社会信用体系建设是改善信用环境、规范信用秩序的治本之策。抓紧研究出台地方性法规和政策,理顺监管体制,积极培育和发展信用服务市场,依法规范信用服务行为,保护外商的合法权益。各级政府和相关部门要加大组织协调力度,促进信用信息共享,整合信用服务资源,加快建设企业和个人信用服务体系。发挥商会、协会的作用,促进行业信用建设和行业守信自律,推动社会信用体系的商业化运作。完善信用监管和失信惩戒制度,依托“金税”、“金关”、“金质”等管理系统,完善纳税人信用数据库,建立健全企业偷逃骗税记录,推动企业产品质量记录电子化,形成失信行为联合惩戒机制。

2.4营造更加符合外商投资需求的配套环境

2.4.1强化人力资源保障

研究制定《劳动合同法》的实施办法和有关配套法规,创建新型的人才流动和吸纳机制,加强对外商投资企业用工的指导。同时进一步加大对《劳动合同法》的宣传力度,使广大的劳动者和企业全面地、准确地理解和贯彻这部法律。在大力发展教育、科技的同时,积极构建若干人才制高点,着力培育若干吸纳人才的重点载体和人才创业基地。要把引资工作与引智工作有机结合起来,以项目为主体,大力引进留学生、海外学者来闽创业。加强与四川、河南等劳务输出大省和宁夏、重庆、新疆等对口帮扶地区的合作,建立劳动力市场信息交流机制,定期相互通报劳务合作计划,广泛引进经过当地职业技能培训的农民工。

2.4.2积极改善融资环境

推进金融市场的培育和发展,不断提高直接融资的比重,扩大企业债券、股票融资、风险投资的规模,为外商投资企业创造一个可靠和宽松的融资环境。金融业要牢固树立服务外商投资的经营观念,适时调整信贷策略,扩大外商投资企业的信贷规模。有关金融部门要围绕外商投资企业进行金融信贷创新,对具备条件的外商投资企业开展综合授信和循环信用业务,为其提供贷款、承兑、贴现、信用证等多种信用品种服务,推选各种金融中介业务,探索信贷市场、货币市场和资本市场有机结合的金融工具创新,并通过财政转移支付,资本市场直接融资、风险投资等多种渠道,为外商投资企业融资创造条件。改进信用管理,建立以企业、企业法人、中介机构为主体,以信用登记、信用评估、信用为主要内容的信用制度。各级政府要推动建立外商投资企业信用担保体系,担保资金可由地方政府出资,各类基金和私营企业介入,或采取向社会公共募集资金等多种形式。

2.4.3有效破解用地难题

福建省人均耕地仅0.6亩,不及全国平均水平的一半,用地短缺问题尤其突出。目前,项目用地存量少和土地使用费大幅提高,直接影响到福建省外资项目的落地。各级国土部门要落实政策,对符合产业政策的外资工业项目和基础设施项目的建设用地指标予以重点保证,同时设立省重大利用外资项目专项用地指标。规范地产交易行为,完善工作流程,实行全程制,提高服务水平。鼓励外商以收购、兼并、租赁、产权置换、特许权经营等参与国有企业的改造,鼓励外商采用BOT或TOTT基金方式投资基础设施以及投资证券业等,缓解用地的压力。引导外资项目向开发区和工业园区集中,推行多层标准厂房,努力提高土地容积率,提高外资项目土地节约集约利用率。

参考文献:

[1]杨柳勇,等.中国市场化进程中的利用外资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2:191-199.

[2]杨先明.发展阶段与国际直接投资[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0:277-285.

[3]张蔚,徐晨,陈宇玲.国际投资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187-219.

营商环境的改善第7篇

关键词:辽宁省 外商投资 软环境

为准确了解当前形势下广大外商投资者对辽宁省投资软环境的评价,进一步改善辽宁省外商投资软环境,促进辽宁经济稳健发展,采取问卷方式,对外商投资软环境建设情况进行了深入调查。此次调查,特别针对辽宁的政务环境、法制环境、市场环境、配套服务环境、人文环境几方面,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辽宁省目前外商投资软环境的现状,并根据存在的问题提出了改善软环境的几点建议。

一、对辽宁省外商投资软环境的总体评价

从被问卷的外商投资企业的回答看,对辽宁省外商投资软环境的总体评价是:77%的企业认为总体很好或比较好,21%的企业认为总体一般,2%的企业认为总体不太好。

对辽宁省政务环境的总体评价是:66%的企业认为服务意识强或较强,31%的企业认为服务意识一般,3%的企业认为服务意识较差。

对辽宁省法制环境的总体评价是:74%的企业认为法制环境好或比较好,24%的企业认为法制环境一般,2%的企业认为法制环境不好。

对辽宁省市场环境的总体评价是:67%的企业认为市场环境较好,31%的企业认为市场环境一般,2%的企业认为市场环境不好。

对辽宁省配套服务环境的总体评价是:56%的企业认为配套服务环境比较有利于企业生产经营,40%的企业认为基本有利于企业生产经营;4%的企业认为不利于企业生产经营。

对辽宁省人文环境的总体评价是:77%的企业认为人文环境较好,21%的企业认为人文环境一般,2%的企业认为人文环境不好。

可以看到,外商投资企业对辽宁省的政务环境、法制环境、市场环境、配套服务环境、人文环境的满意度在九成以上,他们的评价基本符合辽宁省投资软环境的实际情况。近年来辽宁省注重外商投资软环境的改善,采取了一系列有效措施,全省的软环境建设取得了显著成效。一是大力加强依法行政,规范政府职能部门的管理行为,治理对外商投资企业乱收费,公开办事制度,精简审批环节和程序;二是积极主动服务企业,建立涉外部门服务体系,建立与外商对话例会制度,开展“软环境年”,加大协调外商投诉的力度。外商反映的问题,也由过去的“吃拿卡要”、“四乱”逐步转变为对政府部门要加强服务意识,认真为企业办实事方面上来,这是全省软环境的进步。但是我们也要清楚的看到,外商投资企业提出的问题长期存在,这正是今后我们工作不断完善的方向。

二、改善辽宁省外商投资软环境的几点建议

投资的“软”环境比“硬”环境更为重要,规范的软环境会增强外商投资者的投资信心和安全感,改善外商投资企业投资软环境将为辽宁省吸纳外资创造更加广阔的空间。

1、转变思想观念,加强对投资环境的系统性的认识。投资环境是影响投资活动的一切因素的重要组成部分,实践已经证明,当今吸引外来投资的竞争实际上已经是当地投资软环境的竞争。为此,必须转变那种认为只要提出各种优惠条件,就能更多地吸引外资的观念,把工作重点转到有针对性地改善外商投资软环境,转到怎样加强为外商投资企业服务方向上来。

2、提高政府部门的服务意识,把政府建设成为管理的政府、服务的政府、便民的政府,为企业、为社会公众提供最好的机遇、最大的发展,最终为企业的发展创造条件,营造有利于扩大开放的市场环境。政府部门应进一步简化办事程序,提高效率,切实建立服务型政府,把为外商投资企业服务落在实处,改变目前“门好进、脸好看,但不主动为企业办事”的状况。

3、树立责任政府理念,使政府不仅行使权利,更应当承担责任,做到用权受监督,违法要追究。政府部门应承担起加强社会中介机构及律师、会计师等各位维持诚信人员的监督管理,在为企业提供高质量的信用服务等方面承担起重要责任,完善信用辽宁建设。在打造“诚信工程”过程中,政府不仅要做诚实守信的模范,还要发挥作用,推动信用体系的建立,履行信用建设监管的职能,建立规章制度,加大执法力度,扬善惩恶,提供公平竞争环境。

营商环境的改善第8篇

关键词:泉州 民营经济 金融生态

多年来,泉州民营经济高度发达,成为福建省乃至全国发展最快、最具活力的地区之一。特别是近两年,民营工业步入新一轮发展阶段,产生了一批规模大、竞争力强、效益好的企业,并打造出了“安尔乐”、“七匹狼”、“富贵鸟”、“金鹿”、“安踏”等知名品牌。民营经济总产值以年均30%以上的速度递增。2004年底,泉州市拥有民营企业12万多家,民营经济在企业数量、工业产值、就业等均占全市的90%以上。2005年,泉州新增驰名商标16件、名牌产品18项、国家免检产品38项、出口名牌8个、出口免验企业1家。

泉州民营经济与区域金融生态环境的协调发展

生态环境是指由生物群落及非生物自然因素组成的各种生态系统所构成的整体。金融生态指的主要不是金融机构的内部运作,而是金融运行的外部环境,也就是金融运行的一些基础条件,金融生态形象地表述了我国金融风险复杂的形成机制。金融生态环境的核心是指微观层面的金融环境,包括法律、社会信用体系、会计与审计准则、中介服务体系、企业改革的进展及银企关系等方面的内容,其间各因素相互依存、相互作用,进而改变金融业内部各种力量的对比状况,推动金融业的发展,共同构成一个有机整体。金融环境的好坏直接关系到贷款风险的大小和新增不良贷款的比例。根据央行于2003年完成的一项对2001~2002年我国不良资产形成的历史原因的调查分析,由于行政干预形成的银行不良资产要占到不良贷款总额的80%。

民营经济的健康发展离不开金融企业的全方位支持,同时也促进了金融业务量的快速攀升和金融企业的良好发展。目前泉州丰泽金融街已经形成了四大国有商业银行与四大股份制商业银行(兴业、中信、招商、民生)良性互动的金融格局。据统计,截至2005年6月末,泉州主要商业银行本外币不良贷款余额50.08亿元,比年初减少1.67亿元,不良贷款率为6.89%,比年初下降1.33个百分点,主要商业银行不良贷款余额和比例继续“双下降”。在中国社科院2005年9月公布的《中国城市金融生态报告》中,泉州城市金融生态相对指标位居全国291个城市的第14位,和谐的泉州区域金融生态环境已经初步形成。

泉州区域金融生态环境与民营经济可持续发展的不和谐表现

金融生态环境优劣,直接关系到辖区金融机构体系和市场体系功能的正常发挥,进而会影响货币政策传导的有效性。中国社会科学院金融研究所的地区金融生态环境研究报告指出,我国金融部门资产质量之优劣,70%以上取决于金融运行的体制环境。一般来说,评价城市金融生态环境的因素有:经济基础;企业诚信;地方金融发展;法治环境;诚信文化;社会中介服务;社会保障程度;地方政府公共服务;金融部门独立性。随着改革开放的逐步深化,泉州虽然发展的速度不慢,发展的效益不低,但与先进地区相比,还存在着不少的差距。从金融生态环境评价因素来看,当前泉州地区金融生态环境仍不够理想,与温州、杭州、宁波相比有一定的差距,主要体现在:

(一)民营经济发展的金融服务体系尚未建立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不断发展、法制建设不断完善,金融机构内部改革日益深化,人民银行实施金融调控的环境和条件都发生了深刻变化。但泉州不少民营企业信用意识淡薄,民营企业与个人诚信系统建设才刚起步,政银企协作洽谈制度尚未建立,中小企业信用担保有限责任公司数量很少,司法部门对金融案件的执行效率有待进一步提高,政府干预金融行为与金融中介服务需要进一步规范。

(二)金融系统的歧视导致民营企业融资难

由于我国市场经济体制还不完善、法制建设还不健全、社会对民营企业认识上的偏差等原因,民营企业的融资环境很不理想。世界银行在2002年做过一个关于企业在融资当中有没有困难的调查,结果受调查的我国企业中占80%的企业认为融资有困难。泉州民营企业也不例外,目前,泉州民营企业融资特点主要表现为:内源融资占主导地位,外源融资渠道相对狭窄。其原因主要有:由于泉州民营企业中家族企业占主导地位,家族企业的性质决定了企业的融资以内源融资为主,主要依靠自身的积累和亲朋好友的借款或是高利贷;资本市场难进,与银行信贷相比,证券市场对民营企业的开放程度很低,从外源融资来看,由于长期以来我国金融体制的不够完善,国有商业银行对民营企业存在一定的歧视,这导致民营企业较难从国有商业银行获得融资。

(三)民营企业治理结构的缺陷对金融生态环境的影响

对于泉州民营企业治理结构的评价,主要有两种观点,一种观点认为业主制或家族制企业是一种落后的企业制度形式,必须实行改造,使之尽快过渡到规范的公司制企业;另一种观点则认为,民营企业以个人业主制和家族制企业为主是正常的,因为,不论是在西方发达的市场经济国家如法国、意大利等,还是我国的台湾、香港等地区,90%以上的中小企业也都是家族制企业,片面地否定家族制企业的存在合理性,不利于民营企业的发展。

笔者认为,泉州民营企业治理结构的缺陷在于没有根据不同的企业发展阶段的需要而采用不同的企业制度。业主制、家族制和合伙制企业制度的长处在于它以血亲关系为基础,内部信任度高,能够最大限度地动员家庭内部资源;不足之处在于其封闭和信息非对称性,外部信任度低,较难利用外部社会资源。当民营企业度过了成长阶段进入成熟期后,成长所需外部资源必然大于所有者能动用的内部资源,家族制治理结构的弊端将逐步显露出来,金融风险将逐步加大,严重限制其发展空间。泉州市目前有各类民营经济实体近11万家,其中股份合作制企业2300多家、私营企业25200多家、个体工商户81900多家。而在A股市场上市的泉州民营企业仅有4家,在B股和H股市场上市或通过发行债券的泉州民营企业也很少,可见,外源融资的困难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泉州民营企业的发展。

(四)金融抑制与民营企业的发展需求不和谐

为规避金融风险,金融机构通常偏爱高利率、短期限的金融品种,但民营企业因为融资成本偏好低利率、长期限的融资品种,因此利率与期限的安排取决于金融中介机构与企业的博弈。金融中介机构偏好高利率会使得其提供的金融产品单一且贷款的安全期限越来越短,抑制民营企业的贷款需求,削弱其投资力量。

从理论上讲,民营企业在创业及成长时期对资金需求紧迫,但其未来利润增长较快,对于民营企业和金融中介机构来说是贷款融资的较好时机。但事实上金融中介机构受各种因素影响通常不能根据其不同发展阶段的特点给予较妥善的融资支持,致使民营企业在发展初期举债困难。

创建泉州和谐金融生态环境下的民营经济

(一)建立有利于民营经济发展的金融服务体系

金融生态环境是政治、经济、文化、法制等多方面因素长期共同作用的结果。要改善泉州金融生态环境,仅靠人民银行一家的力量是不够的,必须多管齐下,需要政府、金融机构、企业乃至全社会坚持不懈的共同努力,才能构建机构繁荣、相互促进、互为补充、和谐发展的金融生态环境。首先,创新金融产品,可以大力发展中间业务,加快发展辖区电子银行(包括网上银行、电话银行)业务、支付密码系统、报帐通、银行卡、基金、保险、打包押汇等各项新业务;其次, 要积极增设金融服务机构,可以考虑申报“泉州市外汇管理支局”,积极筹建“中小企业信用担保有限责任公司”;最后,商业银行要更新观念,改进经营方式方法,加强与地方政府和有关部门的沟通,推行政银企协作洽谈会和项目推介制度,有效化解银行放贷难与企业难贷款的矛盾。

(二)金融中介机构共同参与改善金融生态环境

随着泉州经济金融改革事业的不断深化,人民银行实施金融调控的环境和条件都发生了巨大变化,这一不容回避的现实要求泉州必须站在全局和宏观的高度,深刻认识和准确把握这种变化对高效履行央行职责所提出的更高层次的要求。 按照系统论的观点,一个科学、合理的系统首先应满足1+1>2的内生要求,金融生态环境建设是一项集综合性、基础性和开拓性于一体的系统化工程,泉州应当把握形势、更新观念,充分发挥改革在推动金融生态环境建设工作中的强大作用:各商业银行应主动加强与地方政府、金融监管、工商、税务、司法等部门及有关民营企业行业协会的沟通、协调,尽快在改善金融生态环境工作中达成共识,综合运用市场、法律和行政等多种手段,推动有机循环、有序竞争的金融生态环境尽快形成;通过广泛宣传、不断动员民营企业等各方社会力量,自觉参加到构建和谐金融生态环境这一重要工作中来;采取适当措施,鼓励股本性投资、债券投资和适度的风险资本投资,同时强化投资者的风险意识。

(三)构建有利于金融生态环境的信用体系

泉州民营企业发展历史悠久,必须根据民营企业的治理结构营造一个较好的金融法治环境,它是金融生态好转的核心条件之一。完善的法治环境能够有效地保护金融主体产权,有效遏制恶意信用欺诈和逃废金融债务行为发生。泉州一方面要继续强化人民银行在金融宏观调控、维护金融稳定等金融生态宏观环境优化方面的主导作用,另一方面要不断突出在信用体系建设、中介行业规范等金融生态微观环境建设中的积极作用。建议结合“诚信兴市”活动,在泉州民营企业中开展“诚信民营企业”评选活动,通过自评、互评和总评来推动信用区域、信用单位的创建工作,并为其在贷款程序、贷款额度及利率方面提供“绿色通道”,建立信用放贷激励机制;对民营企业拖欠银行贷款本息行为进行综合治理,对严重拖欠失信的单位予以曝光;积极筹建“中小企业信用担保有限责任公司”,以有效弥补中小企业信用缺失问题;配合地方政府加强诚信体系建设,不断改善中小企业的融资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