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优秀范文 旅游管理专业背景

旅游管理专业背景赏析八篇

发布时间:2024-04-03 10:56:14

旅游管理专业背景

第1篇

>> 信息化背景下,旅游管理专业实训类课程教学设计研究 信息化背景下会计教学模式及教学平台改革研究 基于信息化背景下会计教学模式及教学平台改革的研究 信息化背景下高校日语公选课教学改革研究 信息化背景下创新专业外语教学模式的研究 信息化环境下高校财会专业实践教学模式的创新研究与分析 基于信息化的高校教学模式改革研究 谈教育信息化背景下旅游人力资源管理课程教学改革 信息化背景下高职院校改革管理模式提高教学质量 信息化背景下中职教师专业发展模式的研究 云计算背景下高校财务信息化建设模式的研究 信息化背景下高校图书馆档案共享模式研究 高校美术教学在信息化背景下的改革探索 信息化背景下护理专业核心课程混合教学模式的实践与探索 信息化背景下高校“混合式教学模式”的思考 刍议信息化背景下高校教师教学模式变革 教育信息化背景下的高校教材管理 信息化背景下高校基层党建管理 信息化背景下思政课专题化教学改革研究 信息化背景下高校档案服务策略研究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

[2]王文礼,MOOC的发展及其对高等教育的影响[J],江苏高教,2013(2)

[3]Bruce Joyce著,荆建华译.教学模式[M]. 中国轻工业出版社 2009

[4]崔允,有效教学[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年第1版

第2篇

关键词 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地方向校;应用型

中图分类号 G648.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8-3219(2015)29-0016-04

作者简介

崔莹(1978- ),女,吉林工程技术师范学院讲师(长春,130052)

一、问题的提出

(一)吉林省旅游产业发展前景

吉林省旅游资源禀赋优厚,相关旅游产业带动能力强,加之政府的大力支持,旅游产业发展前景十分广阔。2014年7月,吉林省旅游业发展视频会议在长春召开,时任省委书记的王儒林同志出席会议并作了“要把旅游业发展摆上更加重要的位置”“发展吉林旅游业要树立现念”等重要讲话。随后《中共吉林省委吉林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快建设旅游支柱产业的意见》,《意见》指出,要不断扩大全省旅行社的总量,扩大A级以上景区数量,扩大星级饭店总量,推动旅游企业的集团化、专业化、国际化。同时,要在旅游产品创新方面做文章,努力提高旅游产业与相关产业的融合度,创新发展乡村旅游、生态旅游、工业旅游、体育旅游等。旅游产业是否能蓬勃发展必然依赖于旅游人才的质量。吉林省旅游产业建设任务势必要求与之相匹配的大批旅游相关专业应用型人才。

(二)当下吉林省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与产业人才需求之间的矛盾分析

1.企业岗位职业能力需求与课程设置之间的矛盾

笔者通过调查访谈发现,吉林省一些高校旅游管理专业为了体现学科体系的完整性,重复设置了很多课程,如有的高校同时开设管理学、饭店管理学、旅行社管理学、旅游景区管理学等。显然,这些课程的开设没有针对企业的具体岗位,教师的授课内容也只是泛泛讲述一些理论,所开课程既脱离了行业实际需求,又在知识上互有交叉,造成了教育资源的极大浪费。

2.企业岗位职业能力需求与培养手段之间的矛盾

目前,高校旅游管理专业仍以传统理论授课作为主要的教学方式。事实上,旅游管理专业是一门实践性非常强的学科,集旅游学、管理学、文化学于一身,传统理论学习固然可以传授知识,却往往忽视了未来岗位需求的实际特征,长此以往,必然使学生丧失实践意识,最终造成理论与实践相脱节。近年来,虽然高校的实践教学意识有所增强,也建设了一些专业实训室,但是实训室的设置更多的却是在模拟企业基层岗位的操作程序。如有的学校设置中餐宴会摆台实训室,这种实训室只能训练学生基本的摆台操作能力,对于本科层次的学生来说,最需要的职业能力应是管理者的综合管理能力,包括现场管理、员工培训与管理、基本业务管理等,仅停留在基本操作技能的实训,难以满足旅游企业的人才需求。

(三)吉林省地方本科院校转型发展的要求分析

2014年,教育部明确指出,要将全国近1200所普通高校中的600所转向应用型大学。此次高校转型是对学术型人才和技术技能型人才的再次划分,是我国高等教育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趋势。在此背景下,吉林省高校的转型发展必须紧密结合本省经济、文化和社会发展实际,致力于解决人才供给与社会需求之间的错位对接,致力于转变观念,努力将学生的技能培养与服务产业的实践能力培养作为人才培养标准。因此,吉林省高校旅游管理专业必须按照吉林省旅游产业发展实际设置课程体系,加强实践教学改革,以实现人才培养与产业人才需求的有效衔接。

二、旅游管理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构建

(一)以岗位驱动构建应用型人才培养课程体系

应用型人才培养课程体系以培养学生职业能力为核心目标,强调岗位所需能力运用。笔者对基于旅行社和酒店两大类旅游企业的调研,对课程体系进行构建。

1.现代旅行社岗位要求分析与课程体系设计

(1)现代旅行社岗位设置分析

传统旅行社岗位往往按照旅行社的主要业务方式进行设置,主要有计调岗位、导游岗位、外联销售岗位、门市接待岗位、旅行社经理人等。鉴于目前旅行社行业受到电子信息技术影响,竞争压力加大,线上平台对线下实体旅行社冲击加剧,使得很多旅行社被迫将实体店转变成了服务体验店,并加大力度健全自己的网站,以实现O2O模式运营,同时移动终端APP的大量运用也改变了旅游者的购买行为。与传统旅行社岗位比较,当前旅行社企业在岗位设置上与以往有了较大不同,具体设置及所需能力见表1。

(2)应用型人才培养课程设计

根据当前旅行社的新业务开展情况以及岗位设置情况,针对旅行社岗位设计三大课程群,包括职业核心能力课程群、职业素质课程群和职业拓展课程群。职业核心能力课程群主要以岗位直接对接,包括《旅行社线路设计》《旅行社计调业务与管理》《旅行社门市接待与管理》等课程;职业素质课程群主要培养学生的职业精神与职业素养,主要目的是使学生掌握旅行社岗位知识,并使学生了解各岗位的管理能力,主要包括《导游讲解实务》《跨文化旅游翻译》《旅行社职业道德》等课程;职业拓展课程群则根据旅行社行业的最新发展趋势设置,包括《个性旅游产品设计与运行》《旅行社线上产品经营管理》等课程。三大课程群的设置,能够使学生了解旅行社的基本业务流程,培养学生良好的职业素质和职业道德,提高学生的业务管理能力。

2.酒店岗位需求与课程体系设计

(1)酒店岗位群分析

基于调研,酒店岗位群及其能力要求见表2、表3。

(2)课程设置

基于酒店各个岗位群的能力需求,主要设置的课程包括《酒店产品营销》《旅游公共关系管理》《服务礼仪与形体训练》《服务心理学》《酒店信息系统操作》《前厅客房服务操作与管理》《餐饮服务操作与管理》《茶事服务与管理》《会议与展览服务与管理》《领班实务》《酒店应用文写作》等。这些应用型课程设置使学生在掌握操作技能的基础上,进一步掌握酒店各岗位领班、主管等基层管理者的管理技能。

3. 英语能力课程设置

在指导学生实习中发现,每一届实习生到实习酒店或者实习旅行社后,旅游企业的负责人第一个关注点往往都是学生的英语能力。根据这一要求,笔者认为在课程体系中应当开设《旅游英语会话》《旅游英语应用文写作》《旅游口译实务》《英语导游词写作》《旅游专业词汇》等课程。同时,还应在《前厅客房服务操作与管理》《餐饮服务操作与管理》《导游讲解实务》等课程中开展双语教学。这样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训练,必然会使学生的英语能力有所提高。

(二)基于岗位驱动采用CBE式教学方法与手段

1.采用开放式教学模式

主要通过任务驱动、项目教学的方式开放课堂,运用辩论、演讲等方式辅助教学。具体措施有:针对导游业务、旅行社产品设计类课程采用野外考察的方式,直接让学生进入课堂,成为课堂的主体;针对酒店岗位课程,通过全程案例分析的方式完成教学;针对旅行社业务、管理岗位的课程采用项目化教学法,通过分小组模拟设立旅行社、模拟设计产品、模拟销售的方式,培养学生分析、判断、归纳、综合能力。具备条件的课程可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将其开发成慕课、微课,向学生开放。

2.改变教学组织形式,激发学生学习主动性

在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过程中,应注意激发学生的主动性。如在教学组织形式中,可以将企业负责人请进课堂,将教学内容设计成项目,鼓励学生成为项目开发和完成的主体,在课堂上,实现教师、学生、企业多方对话。同时,还可以按照旅游企业岗位要求,将学生分组,设计不同岗位,引导学生按小组合作完成教学任务;也可在实训室中,利用实训模拟企业环境,增强学生对职业的理解和体验。此外,教师还要鼓励和协助“双证书”制度的推行,目前,国内旅游行业的资格证书主要有导游、旅游规划师、旅游咨询师等,获取资格证书是对个人学识和能力的肯定,教师鼓励学生考取各类证书,可以坚定学生学习的信心。

3.推行“新式”考核

改变传统考核方式,倾向于重视学生实践技能的考核。将学生平时的项目完成、小组合作、实训室模拟任务完成等过程中的表现记入期末考核当中,评价体系中再加入学生自我评价、小组评价。显然,这种“新式”考核模式不仅可以培养学生良好的职业技能,还可以培养学生的敬业精神、团队意识,真正做到以考促学、以考促训。

(三)构建岗位驱动实践教学模式

1.重视计算机操作能力的培养

当前旅游企业对计算机及网络的使用要求很高,如酒店企业中应用的预订系统、结账收银系统、商务中心电子商务处理系统、旅行社当中的线上产品运行与管理系统,及线上活动策划、旅行社网站维护与管理等环节都离不开计算机操作技能。因此,必须在实践教学中引入旅游企业所需的计算机相关软件系统,以锻炼学生操作计算机软件的能力。

2.进一步完善实训室建设

加大旅游管理专业实训室建设的投入,建设校内全仿真模拟实训室,如酒店餐饮部、客房部,建立3D导游仿真讲解系统、旅游企业软件模拟系统等,以帮助学生进一步了解旅游企业的内部流程和业务规律,有了这样初步的了解与认识,会帮助他们尽快适应具体岗位。同时,高校可组建学校实习酒店、实习旅行社,建立酒水实验室、电子商务实训室、网络实训室、语音实训室,还要在这些实训实验室建设CRM、ERP、网络营销等管理系统。

3.进一步引入虚拟教学软件

虚拟教学软件是指能够配合情景模拟教学让学生身临其境于旅游企业环境的教学软件,如旅游景区规划、经营和管理、旅游企业业务管理程序等,这些软件在教学中的应用能够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并使学生第一时间接触到行业当中的最新信息,提高教学效果。

4.切实引入校企合作制度

除了在人才培养方案中安排一定时间赴旅游企业进行顶岗实习,或者将高星级酒店、旅行社企业挂牌作为实习基地外,落实校企合作还应进行“企业进课堂”+“课堂进企业”的模式。要将企业中具有丰富经验的管理者请进课堂,针对岗位工作流程、能力要求与学生进行直接沟通交流,还要将所讲授的课堂知识适时地带入企业,为企业发展增加新的动力。

第3篇

[关键词]互联网+;旅游管理专业;应用型人才

一、“互联网+”的时代背景

2015年3月5日十二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上,李克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首次提出“互联网+”行动计划。随后,国务院出台《关于积极推进“互联网+”行动的指导意见》,积极推动互联网向经济社会各领域加速渗透,以融合促创新,推动生产方式和发展模式变革。自“互联网+”行动计划提出以来,依托“互联网+”理念推进产业融合发展的举措已经如火如荼的得以开展,表现出强大的产业活力和市场竞争力。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最新统计数据,截至2018年12月,我国网民规模为8.29亿,互联网普及率达59.6%,手机网民规模达8.17亿,“互联网+”已经渗透到各行各业,并以产业融合思维推动着相关行业的转型发展。

二、“互联网+”背景下旅游管理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现状

新时期“互联网+”对社会经济的影响已经全面深入,引领着产业结构转型升级,也使行业对人才需求提出了新的要求。近年来,随着供给侧结构改革、共享经济、信息技术与科技创新等不断发展,社会经济形态发生了飞速转变,旅游业也因大趋势的影响表现出了新的特性。综合而言,从全域旅游发展战略、文旅融合等宏观层面到旅游者消费偏好、消费习惯、审美情趣等微观层面,旅游业正经历着以“互联网”信息技术所带来的影响。据中国旅游研究院统计数据显示,近年来在线旅行预订用户规模逐年递增,定制游比例增幅巨大,旅游新业态不断涌现,研学旅行、医疗旅游、自驾游、探险旅游等不断兴起,呈现出散客化、定制化、品质化、智能化等特性,对旅游业从业人员也提出了更高要求。但当前高校在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方面还未全面与行业需求相匹配,现有的人才培养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培养滞后

当前在“互联网+”背景下,我国在线旅游市场饱和率比较低,发展潜力巨大;同时在线旅游模式不断创新,其旅游价值链覆盖面广,旅游电子商务发展前景良好。在此背景下,旅游行业需要大量掌握专业技能知识与互联网信息技术的复合型人才。然而,现有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课程体系中缺乏对信息技术、电子商务、移动端平台、网络营销与新媒体服务、定制与个性化服务、在线运营与管理等相关能力的培养,学生难以达到“互联网+”背景下旅游行业应用型技能的相关要求。

(二)“双师型”师资力量薄弱

“互联网+”发展浪潮在近几年兴起,而高校旅游管理专业“双师型”师资队伍结构多以导游员、茶艺师、调酒师、花艺师等方面的实践技能师资为主,缺乏信息技术型技能师资队伍,在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环节难以将信息技术、平台运营与管理、在线服务技能等方面的知识与实操技术教授予学生,造成所培养的学生在行业中难以胜任岗位工作。

(三)信息化教学手段与配套设施更新不足

随着互联网与旅游业融合的不断深入,旅游相关行业对服务设施、服务技能等的要求不断提升。在此背景下,新的教学理念与教学技术对于强化新时期旅游行业所需的相关知识与技能显得非常重要。而高校教师在信息化教学方面还处于起步阶段,尚不足以较好的开展教学工作。此外,在配套设施方面,很多开设旅游类专业高校仍旧依托原有的茶艺室、中西餐实训室、模拟导游讲解室等传统实训场所,与“互联网+”背景下旅游新业态与新需求所需要的智慧旅游实训室、大数据分析平台、在线旅游模拟操作系统等方面的实训设施要求严重不符,难以满足学生对新技能的需求。

三、“互联网+”背景下旅游管理专业应用型人才需求特点

“互联网+”与旅游业的融合改变了传统旅游业对人才的需求,是旅游产业转型升级的正确路径,将“互联网+”引入旅游教育体系已成为历史之必然。新时期,“互联网+”背景下旅游管理专业应用型人才呈现如下特征。

(一)市场需求总量大

统计数据显示,2018年国内游客达55.4亿人次,比上年增长10.76%,预计到2020年,旅游市场总规模将达67亿人次。同时国内旅游市场自助游的比例已经超过跟团游,依托携程等线上平台自主设计旅游线路、预订相关产品的比例不断增大。在全域旅游与智慧旅游建设背景下,旅游目的地、景区(点)、酒店(民宿、非标准化住宿)、特色商品、餐饮各相关行业已开始广泛使用互联网信息技术,与之匹配的服务与管理人员也供不应求。总体上,“互联网+”背景下,对掌握旅游专业技能与相关信息技术人才需求将显著增加。

(二)高层次与复合型需求

根据国务院印发《“十三五”旅游业发展规划》中关于旅游业人才队伍建设的要求,其中涉及经营管理人才开发、专业技术人才开发、万名旅游英才计划、导游素质提升、旅游人才援助等方面。这些举反映了新时期旅游从业人员的新要求,同时对于培养适合“互联网+”背景下旅游业高层次人才也具有重要作用。当前新一代信息技术已渗透到旅游业各个领域,随着旅游业向商务、养生、研学、度假、探奇等方向的不断拓展以及旅游国际化的发展,都要求旅游人才朝着高层次与复合型方向发展。

(三)专业化与创新型需求

在“互联网+”背景下,旅游业与信息技术的关联性不断增强,而信息技术专业性强,且更新发展速度快。例如,线上旅行社完全颠覆了传统旅行社的业务流程,需要从业人员掌握最新的业务技能,熟练各模块间操作;而旅游景区等在智慧旅游建设过程中,从智慧管理、智慧服务及智慧营销等方面,也需要从业人员掌握专业化的信息技术,并且能较好应对信息与设备更新所带来的影响。因此,在“互联网+”与旅游业融合发展背景下,要求旅游从业人才具备专业性与创新性思维,以此契合新时期旅游业更好地服务于人民群众。

四、“互联网+”背景下旅游管理专业应用型人才能力结构分析

“互联网+”时代的来临,为旅游产业在更大范围的产业融合提供了新机遇,也为旅游管理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提出了新要求。因此,培养适合“互联网+”背景下旅游管理专业应用人才,从知识结构、能力结构和综合素质三方面达到行业需求,是当前旅游业转型升级过程中急需解决的问题。

(一)知识结构层面

“互联网+”背景下旅游业发展态势和人才需求特征,高校培养旅游管理专业应用型人才在知识结构层面应该以行业需求为导向,构建符合行业发展的知识体系。具体而言,在专业知识体系培养设计方面,应该提高旅游信息类相关课程占比,将智慧旅游、旅游电子商务、旅游信息化、网络平台运营与管理、旅游大数据分析、线路定制与活动策划等课程纳入培养计划,使学生更好地掌握“互联网+”与旅游业融合背景下行业的实际需求。

(二)能力结构层面

知识体系的确立为学生能力构成奠定了基础,而要培养具备实干能力的应用型人才,具备“互联网+”时代旅游业所需要的创新性人成才,则需要学生在行业中掌握较好理论基础知识,并能够结合岗位要求和行业趋势,秉承不断学习与探索的精神,在岗位上应用专业知识与技能,解决岗位现实问题。

(三)综合素质层面

综合素质可以看作是知识结构与能力结构的综合,包括专业素质、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心理素质等内容。互联网+”背景下,旅游业在散客化、定制化、休闲化、智慧化等特性发展趋势下,要求从业人员具备综合知识素养,为旅游业可持续发展提供智力支撑。

第4篇

关键词:一带一路;广西;高校;旅游管理专业;摄影课程

这“一带一路”的背景下广西地区对于旅游行业人才的需求也越来越旺盛,所以非常需要大批的优秀旅游管理队伍,因此广西高校的旅游管理专业还需要给予大力的发展,特别是其中的摄影课程,更是需要重点进行培养。但是现阶段很多高校中的摄影课程教材内容都比较专业化,其中的理论课程较多,实践内容比较少,知识陈旧落后,非常缺少对于摄影工作细节内容的讲解,这也严重造成学生知识的落后。因此本文针对这一情况进行分析,在“一带一路”的环境和背景下,研究广西高校旅游管理专业中摄影课程的转型路线,为培养优秀的旅游摄影人才做出贡献。

一、“一带一路”的发展背景

在2015年3月份我国正式宣布推动共同建设丝绸之路,以及海上丝绸之路愿景行动的条例,这项内容的发表也表示“一带一路”进入了全面进步的阶段。“一带一路”不是一个实体的机制,而是国家发展的理念,在这一背景下“一带一路”主要的发展背景就是依靠国家既有的多边机制,这样才能够全面的带动经济的发展和进步,这也是“一带一路”现阶段主要的发展背景[1]。

二、“一带一路”背景下广西的发展情况和高校旅游摄影专业发展情况

在“一带一路”的我国发展的战略背景之下,广西壮族自治区旅游行业的发展非常迅速,其别是旅游专业人才的需求,更是越来越旺盛,因此还需要广西壮族自治区在短时间内培养出越来越多优秀的旅游管理专业人才,这也为广西的高校提出了一个挑战,同时也是发展的机遇。同时在旅游管理专业中摄影专业是存在问题比较多的一个类型,主要就是由于教材过于老化、理论知识过多、实践内容比较少等等,这样的情况也严重制约了广西旅游行业的发展和进步。根据2012年广西壮族自治区旅游局公布的数据显示,广西开设旅游管理专业的应用型本科院校有广西大学、广西师范大学、广西民族大学相思湖学院等13所。而在这13的高校中,开设旅游摄影课程的学校又不到50%,这就显得供需严重不足。如广西民族大学相思湖学院对于旅游管理专业已建设有的实验条件主要有:1个旅游软件应用实训室,1个旅游管理专业实训室,1个调酒实训室,1个形体房,3个校外实训基地。针对旅游管理摄影专业的学生在课程设置上,广西的高校主要把这一课程作为选修课,学生在读到大学二年级的时候可以自由选择。但是校内依然缺乏实际的管理以及专业的器材,这也是急需改革的一项内容[2]。

三、“一带一路”背景下广西高校旅游管理专业摄影课程的教育模式

1、个性和创新,求异的教育理念现阶段,在校园的教学过程中,摄影课程的学习是一门技术,同时也是一门艺术,学习的过程中非常强调的就是拍摄人员对于器材的使用情况,还有画面中所蕴藏的内涵。摄影过程中独特的视角能够表达出作者主管的思想,还有对于自然和人文的关注。因此校园中在对摄影专业人才的培养道路上,还需要本着求异的理念,在根本上促进学生在摄影方面的发展,这样也能够在旅游行业中发展出摄影人才的特点[3]。

2、转变和更新:依照数学媒介的摄影知识在近二百年的历史中,摄影行业有着非常快的发展历程,其中和不断的创新与突破有着直接的关系,同样摄影行业中也有着不同的流派。每一个流派在发展阶段都会出现百花齐放的多元化特点,这也是摄影工作自身的魅力。在“一带一路”的背景之下,广西壮族自治区对于高校旅游摄影人才的培养有着非常多的特点,其中非常重要的一点就是要展现出摄影行业的兼容性,这也是各种各样摄影技术的重要展现,同时也能够在教学的过程中在根本上启发学生的摄影思维,促进这一行业人才的发展。

四、“一带一路”背景下广西高校旅游管理专业摄影课程的转型

1、情景化模式探析

在近年来,人们在“一带一路”的环境和发展过程中,越来越注重经济的进步,同时广西壮族自治区的旅游行业也在长远发展,特别是高校中旅游管理专业的摄影课程,由于传统学习中所遇到的困难,也会严重影响和制约学生的发展,因此还需要在根本上使用情景化模式进行探索,保证这一课程教学的专业化情况能够在根本上促进摄影教学的发展和进步[4]。

2、教学实验室的建设

在以上的校园发展情况上能够看出,现阶段广西壮族自治区对于旅游管理专业的高校建设已经发展到一定的阶段,但是依然存在着器材和硬件设施不足的情况,这也是制约旅游管理摄影人才发展的主要原因。想要保证学生能够学好摄影最主要的就是动手实践,因此校园中教学实验室的建设是最主要的一项内容,还需要重点发展,才能够促使学生的进步。

五、结论

根据以上内容的分析和探讨能够看出,在“一带一路”的环境下,我国地区的经济发展得到了大力的发展,广西壮族自治区作为其中发展的重要地带,各个行业都呈现出不同的发展面貌,特别是旅游行业更是繁荣昌盛,这样的情况导致广西壮族自治区缺乏大批旅游专业的人才,因此高校还需要投入大量的资金和时间对旅游管理专业的学生进行培训,而旅游管理专业中的摄影学科也是现阶段需要大力发展的一门专业,只有保证学生的基础进步,才能够在根本上促进广西壮族自治区旅游行业的发展,在“一带一路”的道路上越走越远,同时也能够带动国家的经济进步。

作者:朱格里 单位:广西民族大学相思湖学院

参考文献:

[1]孙穗.“一带一路”背景下广西财经类院校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路径探析[J].人力资源管理,2016,01:112-113.

[2]周莹.“一带一路”背景下广西高校研究生教育的机遇和挑战[J].产业与科技论坛,2016,08:180-181.

第5篇

关键词:智慧旅游高职旅游人才培养

2014年,通过中国智慧工程研究会发布的《中国智慧旅游城市(镇)建设指标体系》对智慧旅游的概念进行了界定,智慧旅游是通过信息技术在旅游业中的应用,改变提供单向的旅游资讯,实现从旅游前、中、后所有资讯中取得信息,整合设计,让旅游者在旅游过程中获得因技术创新带来的便利与独特的旅游体验。智慧旅游的出现改变了旅游消费决策模式,提高了旅游消费正确决策和旅游业良性健康发展的可能性。高职院校旅游专业应及时调整人才培养目标,培养适需对路的应用型人才,引导学生树立与新型服务业匹配的服务意识,为我国智慧旅游发展提供人才保障。

一、智慧旅游对旅游专业人才的新要求

在智慧旅游背景下,旅游业的各个领域已被云计算、物联网等新信息技术渗透,大数据分析、智能终端等现代信息技术应用对旅游从业人员提出了新要求:

(一)对信息技术运用能力的要求

智慧旅游是现代信息技术在旅游管理和旅游体验中的充分应用。智慧旅游的发展需要加强专业人才对现代信息技术运用能力的培养,掌握以微信、微博、论坛为代表的手机媒体、网络媒体等新媒体运用能力,通过便携的移动终端设备,借助通信与信息技术,通过构建微信朋友圈等虚拟社区群,以游客互动、分享旅游体验为核心,传递、感知、甄选相关旅游信息。树立“随时随地营销”理念,为游客提供高效旅游信息服务,提高市场占有率和游客满意度。

(二)跨学科综合知识的要求

智慧旅游是旅游信息化发展到一定程度的产物。随着信息化的普及,旅游服务越来越倾向由标准化向个性化方向发展,随着智慧旅游孕育而生的旅游新业态,如养生、研学、探险等旅游产品的出现,对旅游从业人员的跨学科综合知识提出了新要求,旅游从业人员除应具备基本的专业知识、业务能力和良好的沟通能力外,还应掌握生态学、地理学、心理学等跨学科知识,具备智慧的服务理念,提高智慧旅游服务能力,满足游客个性化需求。

(三)对创新能力的要求

创新是旅游发展的关键因素,在智慧旅游背景下,充分运用旅游大数据对游客需求进行分析,改变传统的经营模式,创新符合旅游者需求的新的旅游形态,提供相应的服务以及旅游体验。同时,还可以运用旅游大数据对旅游者的旅游偏好和消费习惯进行分析,挖掘旅游者的喜好、需求,利用智慧旅游平台,提升消费模式,开展精准营销,满足旅游者的消费欲望。

二、高职旅游管理人才培养现状

(一)人才培养目标与智慧旅游企业人才需求不匹配

高职旅游管理人才培养目标与企业人才需求不匹配,这种需求错配、供需失衡严重影响了旅游管理本专业就职率。智慧旅游背景下,这种匹配失衡越发凸显。高职旅游院校在人才培养模式上仍停留在对传统旅游的导游、计调等岗位的培养。据调查分析,旅游行业市场对于传统导游、计调等岗位从业人员的需求已经饱和,而对新型旅游技术型人才的需求却日益增多,这种错配直接导致高职旅游专业学生本专业就职率低的现象。

(二)学生实训实操技能无法与智慧旅游企业人员所需技能对接

第一,由缺乏行业经验的理论课老师担任实训课教学工作,教师缺乏对智慧旅游企业的操作方式的了解,使得实训实习课程趋于形式化,实践教学被作为“辅助性”的环节。第二,学校缺乏仿真导游实训室、旅行社管理操作系统,导致学生对实践技能的掌握不具体。第三,集中实习流于形式,大部分院校因没有建立校外实习基地,很多学生往往找不到合适的、相对应的实习场所,从而学生们的实习期也处于放任自流的状态。人才特质与市场需求契合度不高,学不致用的现象较为普遍,大多数旅游专业的毕业生就业时频频碰壁,达不到企业岗位要求。

(三)缺乏与智慧旅游人才培养相匹配的“智慧型”教师

智慧旅游对人才培养提出的新要求,同时也是对高职旅游管理专业教师提出的要求,懂旅游、懂技术、懂教学的三师型教师是高职院校教师队伍中急缺的,师资的缺乏,无法实现智慧旅游人才的培养。

三、智慧旅游背景下高职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的具体策略

随着智慧旅游发展的深入,新型旅游技能型人才和旅游管理类人才需求的不断增加,高职院校作为人才输出的主力军,就智慧旅游背景下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提出几点建议:

(一)明确培养方向,构建适合智慧旅游发展的课程体系

智慧旅游背景下,高职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可以分两个方向走:(1)保留支撑智慧旅游落地服务为主的导游专业。在导游专业课程体系中除保留必要的考证课程外,增开计算机信息技术、移动终端技术课程,培养导游专业学生善于利用智慧景区服务设施开展对客智慧服务的能力,培养导游专业学生“智慧营销”的意识;选修课增加本土文化知识、本区域旅游景区资源知识、本土民歌鉴赏与演唱、旅游服务心理学等课程,培养导游专业学生智慧旅游服务意识,提升导游专业学生综合素质。(2)增设以线上服务为主的旅游管理类专业,如旅游产品设计与开发,旅游网络营销等,此类专业的课程体系中除了旅游专业基础课,还应加大如旅游电子商务、旅游信息化、在线旅游服务商(OTA)管理等信息技术与智慧旅游相关融合课程的比例,同时还可考虑适当增加如信息管理、网站开放与设计等技术性较强的课程,培养旅游管理类专业学生信息化技术运用能力。

(二)加强培养学生在各岗位中信息化技术应用的实践能力

实践能力的培养是智慧旅游人才培养的关键环节。首先,加大实训实习课程的课时比例,通过实践教学提高智慧旅游人才实践能力。其次,根据专业需求,建立相应的智慧旅游景区、智慧旅行社等校内仿真实训室,利用移动智能终端等信息技术模拟智慧旅游运营,通过“线上”“线下”模拟操作,给学生创造模拟仿真实训学习条件,提高智慧旅游人才实践能力。此外,还可通过校企合作在学校外部搭建校外实习基地;聘请智慧旅游行业专家、里手担任专兼职教师;与智慧景区、旅行社等签订定向人才培养合同;还可以邀请智慧旅游企业共同开发教学课程,全面提高智慧旅游专业人才数量和质量。

(三)加强智慧型师资队伍建设

智慧旅游背景下,高职旅游专业教师需紧跟时展。我们可以引进计算机、移动互联网等方面信息技术强的专业教师。旅游基础知识专业教师应吸取智慧旅游的前沿理论,加强专业知识学习,创造机会深入到智慧旅游企业中,掌握一线旅游资讯。此外,学校可建立相应的人才聘用制度,让业内知名专家和行业经验丰富的老前辈组成兼职教师队伍,成为智慧师资的有益补充。智慧化的师资队伍是对智慧化的旅游专业人才培养的有利保证。高职院校作为智慧旅游时代旅游专业人才培养的主力军,深刻体会到智慧旅游背景下的旅游专业人才培养改革的紧迫性。通过分析,探讨出智慧旅游人才培养模式,培养适需对路的智慧型旅游人才,为智慧旅游的发展提供人才保障。

参考文献:

[1]黄超,李云鹏.“十二五”期间“智慧城市”背景下的“智慧旅游”体系研究[J].旅游学刊,2011(5).

[2]刘丽华,何军.“互联网+旅游”背景下旅游服务业重构问题探讨[J].商业经济研究,2015(26):134-135.

第6篇

一、引言

随着文化旅游业的不断发展,我国酒店行业迎来了新的发展契机,酒店行业与文化旅游业的发展具有相辅相成性。但是,在文化旅游背景下,我国酒店行业的发展还存在诸多的问题,比如缺乏全方位的服务意识、相关配套设施不健全、缺乏明确的发展计划、缺乏专业的酒店管理人才等等,这些都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酒店行业的发展,因此必须要从这些方面出发提出相关的对策建议,改变目前文化旅游背景下我国酒店行业的发展现状,实现酒店行业的又好又快发展。

二、文化旅游背景下我国酒店行业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缺乏全方位的服务意识在文化旅游背景下,酒店行业最重要的就是要为客户提供全方位的服务,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人们的收入水平不断提高,对酒店行业的服务能力要求不断提升。但是,目前我国酒店行业在发展的过程中,还缺乏全方位的服务意识,其目前的发展理念依旧是为客户提供食宿,并未从思想上强化以客户为中心的服务意识。尤其在文化旅游背景下,客户对酒店的要求更高,由于缺乏先进的服务意识,使得我国酒店行业在发展过程中面临的重要问题之一。

(二)相关配套设施不健全随着我国旅游业的不断发展,各地区都在大力开发旅游资源,将其视为拉动当地经济增长的重要动力源,这就对酒店行业提出了重要的要求。目前,我国酒店行业在发展的过程中其配套设施还不健全,比如休闲区、餐饮区、运动区等等配套设施还没有全线运营,这使得我国酒店行业的服务功能大大下降,客户的满意度也保持在较低水平。同时,酒店行业周围的硬件设施还不健全,客户难以在酒店周围得到全方位的服务。这同样是目前我国文化旅游发展面临的重要问题。

(三)缺乏明确的发展计划酒店行业的发展受到经济发展水平的重要影响,由于我国经济发展速度放缓,对酒店行业造成了很大的打击,使其营业额不断下降,甚至很多星级酒店都在缩减自身的规模。这一方面是由于经济下行导致的,但是另一方面更重要的是因为酒店行业在发展的过程中没有制定明确的发展计划,其发展具有很强的盲目性。同时不注重对经济发展趋势的分析,盲目扩大自身的规模,一旦面临经济下滑将使得很多酒店面临生存的难题。在文化旅游背景下,酒店行业对文化旅游资源的开发不足,未能与各旅行社和文化部门签订协议,因此其发展处于被孤立的状态。

(四)缺乏专业的酒店管理人才文化旅游的发展催生了大量的文化旅游酒店,但是酒店行业的发展需要大量的专业人才,目前我国文化旅游和酒店管理专业的人才不断增多,但是其数量和掌握的技能目前还不能完全满足酒店的发展需要,由于酒店管理工作目前基本依赖于酒店内部的人才,其管理意识和能力存在诸多的不足之处,酒店的人力资源管理、文化建设、财务管理、运营管理等等都难以满足高速发展的文化旅游业的需求,因此其发展受到了进一步的限制。

三、文化旅游背景下我国酒店行业发展的对策建议

(一)增强酒店行业的服务意识随着文化旅游的不断发展,酒店行业要想取得进一步的发展就必须要全面增强其服务意识和服务理念。酒店行业本身属于服务行业,其服务质量将直接决定了其在未来的发展空间。因此在文化旅游背景下,酒店行业一方面要积极改变其现有的服务理念和服务意识,树立以客户为中心的服务理念,为客户提供全方位的服务;另一方面,要不断向国内外知名酒店进行学习,比如香格里拉酒店、希尔顿酒店等,通过学习其服务理念,全面提升自身的服务质量。(二)完善相关的配套设施一方面,酒店行业要借助于文化旅游之风,在酒店内部设置专门的休闲区、运动区和餐饮服务区等,完善自身内部的配套设施,为客户提供一条龙服务,增强客户的满意度;另一方面,要与周围的其他行业进行协商,共同开发文化旅游资源,吸引大量的客户前来入住,提升客户的入住率,更新周围的配套设施,使得客户能够在进行文化旅游的过程中享受到全方位的酒店服务,实现酒店自身的发展目标。

(三)建立明确的发展计划对酒店行业而言,其发展受到多方面因素的影响,文化旅游业的发展为其提供了重要的发展机遇,但是其发展动力会不断减小,因此酒店必须要建立明确的发展计划,使其在发展过程中能够按照既定的计划采取有步骤、有序的发展,不能盲目的扩大自身的规模,降低运营风险,在保证经济收益的同时能够满足当前文化旅游业发展的需要。

(四)培养和引进专业的酒店管理人才如前所述,文化旅游背景下酒店行业的发展需要有专业化的酒店管理人才。一方面,要对内部的人员进行培养,提升其酒店管理的意识和能力,逐渐使其走向管理岗位,为酒店行业的发展贡献力量;另一方面,要从酒店外部引进文化旅游及酒店管理人才,与高校和科研机构进行合作,形成产学研一体化的人才引进模式,为酒店行业的管理及发展注入新鲜的血液,最大程度上促进文化旅游背景下酒店行业的发展。

四、总结

第7篇

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很多人通过自身的努力取得了一定的成就,过上了幸福的生活,人们越来越注重对生活品质的追求,旅游逐步走进了人们的生活,成为人们生活中的解压剂,促进了旅游业的蓬勃发展,同时,人们对旅游产品及服务水平也愈加重视,促使旅游业不断打造自身专业品牌与品质,以求能够得到更多旅游消费者的认可,在旅游品牌背景下,高职院校必须要加强旅游管理专业人才的培养,不断优化教育教学体制,完善旅游管理专业课程设计思路,不断培养出更多旅游管理专业的精英,为旅游业的品牌发展提供更多的人才资源,进而保障人民对旅游市场的需求,只有这样才能够使旅游业的发展迈向更高的领域,促进国家经济建设快速发展。

一、旅游品牌的概念概述

旅游品牌从广义的角度分析指的是旅游领域的经营者经过探索研究出来的具有独特意义的产品或其他专业性服务,并以这些独特的产品或专业服务为核心确立的能够代表其产品或服务性质的一种具有代表意义、能让人一目了然的名称、标记、符号,旅游品牌涵盖着企业品牌和产品品牌的综合特色和价值,彰显的是旅游企业和旅游产品的知名度,体现的是一种高尚的品质特色和良好的口碑。从微观角度分析,旅游品牌指的是众多旅游产品中某一项产品所具有的独特品牌。

二、旅游品牌对我国旅游业发展的重要性

品牌在新时代的发展中具有重要的价值与意义,是各领域能够得到长期高效发展的重要保障,品牌的核心是品质,一个企业只有拥有良好的品质,才能为消费者提供更多优质的服务,得到广大消费者的认可,赢得响亮的口碑与至高无上的信誉,企业只有拥有良好的品质,才能够具有坚不可摧的韧性,不断走在时代发展的最前沿,傲然屹立于市场发展的巅峰,品质是品牌的灵魂,品牌是品质最高的荣誉,二者是有机的统一体。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今天,在充满竞争与博弈的市场经济体制下,品牌建设势在必行,所以在旅游品牌背景下,高职院校教师必须不断提高自身专业水平,探索完善的旅游管理专业课程设计思路,培养出更多优秀的旅游管理专业人才。

三、旅游品牌背景下高职院校旅游管理专业课程设计中存在的问题

(一)高职院校旅游管理专业课程设置不完善在旅游品牌发展的背景下,通过对高校旅游管理专业课程设置的实际状况的分析发现,很多高校旅游管理专业课程设置并不规范,随意性凸显的比较严重,缺乏对课程设置的针对性的重视。在课程设计中,教师对旅游市场发展了解的不够深入,盲目的定位市场发展的需求,误导学生的思维,对学生观念的引导缺乏一定的科学性,强调学生必须在毕业之际领到相关学历证书和从业资格证书,学校过于重视学生相关证书的过关率,而忽略了对学生长期发展培养的重要性,在进行专业课程的设置中有些对学生长远发展起到间接性作用的课程被学校刨除,而只保留应试课程,这种过度追求过关率、盲目修改课程设置的行径对学生的全面发展造成了不利的影响,同时也失去了学校教育的本质性质,使学校的教育更加趋向于企事业单位的岗位培训,违背了新课改的发展理念,学生的品质发展得不到学全面的保障,对旅游品牌形象的打造也无法发挥自身有利的作用。

(二)缺乏明确的专业课程设计目标与专业人才培养方向近年来,很多高职院校在旅游管理专业课程设计中,相关教师在课程设计的问题上没有确立科学的人才培养目标与人才培养方向,很多院校对人才培养目标的确立是建立在学生毕业后的去向的基础上,旅游管理专业课程设计的目标所涉及的领域在一定程度上也较为广泛,包括各类旅行社、各级旅游景区从事旅游服务、导游与管理工作等领域的人才培养,高职院校旅游管理专业的教师在进行课程设计时往往过于追求这些广泛性教学目标的完成,而忽略了课程设计的精细化与分层化的重要性,这种情况加大了高职院校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宽度,使课程开发与设计的精细化和分层化难以得到良好的发挥,对人才培养的专业性造成了一定的影响。例如在某些高职院校的旅游管理专业中会设置关于会展、旅游、酒店等范围较广的内容,而当学生接触到这种涉及旅游管理专业多方面知识的教学内容时,往往会抓不住重点,导致雨露均沾却无法形成专业性的知识体系,无法达到精益求精的专业化效果,看似学生接受了很多方面的知识,但实际上没有一项达到精通的水平,这样学生在步入工作岗位后会很难适应岗位发展的需求,导致人才培养目标与旅游市场需求相脱节,无法为旅游品牌的发展提供更加优质的服务。

四、旅游品牌背景下高职院校旅游管理专业课程设计的有效策略

(一)在旅游品牌背景下建立完善的高职院校旅游管理专业课程设置高职院校要想培养出更多旅游管理专业的优秀人才,首先必须要建立相对完善的旅游管理专业课程设置,保障学生在各相关学科中均能受益,严格把握课程分配,树立以学生的发展为宗旨的观念,跟住时代发展的节奏,科学合理的设置各项课程,将国家规定的科目必须开设齐全,严格规范各项科目的上课时间,保证时间的充足,同时分配专业教师从事高职院校旅游管理专业的教学工作,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不断夯实学生的专业素养,同时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增强学习意识,不断充实自己,拓展自身的专业知识与专业技能,为自己的教育教学储备更多的能量,认真探索旅游行业发展的现状及未来发展的趋势,了解旅游市场的需求,从而针对性的设计课堂教学思路,保证教学思路清晰、科学与完善,以正确的观念引导学生,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思想意识,使学生能够对旅游市场的发展及需求具有较高的认识,从而为自身确立准确的定位,在未来的发展中能够不断发挥自身潜能,为旅游业发展创造更大品牌效益。

(二)在旅游专业课程设计中明确培养目标及人才培养方向高职院校在进行旅游专业课程设计的过程中必须要结合时代发展的特点及旅游市场发展的需求针对性的进行课程设计目标的锁定,提高对人才培养目标精细化、分层化教学的重视,在课程设计中不断探索各种有效措施激发学生创新思维,培养学生对事物的洞察能力,促使致力于从事学术研究的学生能够掌握科学的旅游管理调研方式及学术研究的分层次精细化分析方式,同时带领学生围绕旅游品牌的发展形势和相关议题等进行全方面深入的学习,例如旅游品牌的创新发展、如何实现传统旅游企业向新时代旅游品牌企业转型等,从而不断打造学生的专业能力,使学生在步入工作岗位后能够从容面对自己的工作,这样的旅游管理专业教学目标的设计也更加贴近打造旅游品牌市场的需求,为旅游品牌的发展带来更多的希望。

第8篇

5月21日下午,笔者首先会晤了云南大学工商管理与旅游管理学院院长田卫民教授,田教授热情地向我介绍了云大旅游管理专业在教学、科研和师资建设方面的情况。据田教授讲,云大的旅游管理专业现在是云南省省重点专业,该专业正式成立于1992年,当初发韧于原外语系的旅游英语专业。1996年有了旅游管理专业的硕士点,并于20xx年开始拥有旅游管理专业的博士学位授予权。目前,云南大学旅游专业的师资力量很强,从业人员共有27人。在教师编制上,他们注意吸收具不同专业背景的各类人才,学科交叉上的有时比较明显,主要体现在如历史学、民族学、生态学、工程学、英语以及管理学等学科门类上,并且强调相同专业背景的人数不得超过两人。在科研方面,突出旅游经济分析、生态旅游、旅游人类学等领域的研究,在国内最早出版了《旅游经济分析》、《生态旅游》、《旅游人类学》(翻译)的教材和专著,并利用自身的优势,注重所谓实战性研究,即积极参与旅游业的规划、设计或相关的策划。基于旅游学作为新兴学科的特点,鼓励教师“舍弃”原来的专业,在编写教材中向旅游学“靠拢”,并提高和锻炼自己。具体做法是走特色之路,教师对自己研究领域的熟悉过程是通过置身于产业当中来完成的。田教授向笔者强调,他们倡导的理念是:学者既是批评者,更重要的也是参与者和建设者,而决不是旁观者。在与国外交往方面,云南大学工商管理与旅游管理学院与美国的麻省理工学院、康奈尔大学、夏威夷大学,英国的萨利福大学,加拿大的滑铁卢大学建立了广泛的交流平台,同时也与世界旅游组织(WTO)、亚洲开发银行及福特基金会有着广泛的业务联系。另外,笔者还拜访了生态旅游专家杨桂华女士,杨女士现任旅游管理系的系主任,同时也是博士生导师。这位早年毕业于北京大学的教授就她们在滇西北香格里拉生态旅游的研究实践,向笔者详细解释了她所理解的生态旅游模式。在和杨教授的交谈中了解到,云大旅游管理专业本科生的英语要求必须过六级,否则拿不到本科学位。当然,保留补考资格。在昆明逗留期间,笔者还与云南民族大学人文学院历史学博士、云南省第九届政协委员王世丽女士就旅游文化方面的话题进行了交谈,让笔者受益匪浅。

5月23日,在浙江大学旅游管理专业三年级学生章小云同学的帮助下,笔者首先拜见了管理学院高级管理培训中心主任助理郭毅博士,在与郭博士的交谈中,笔者了解到浙江大学管理学院下属有四个系,即工商管理系、管理科学与工程系、旅游管理系及农业经济与管理系,其中旅游管理系下设旅游研究所和饭店管理研究所,现有师资23人。据郭博士介绍,他们系的强项是旅游饭店管理,因而经常接待和培训来自全国饭店特别是旅游饭店的从业人员。鉴于他们的发展势头,大学领导层特别为旅游管理系制定了优惠政策,即在对外交往中把旅游管理系提升为旅游学院,所谓“一套班子,两个牌子”。在郭博士的引见下,5月24日笔者拜见了浙大旅游学院副院长、旅游研究所副所长周玲强博士,周博士详细向笔者介绍了旅游管理系的发展概况。据周副院长讲,浙大旅游管理系是于1980年在国家旅游局首批投资布点的我国第一个旅游管理本科专业的基础上迅速发展起来的,早在1990年就拥有了我国第一个旅游管理硕士点。旅游管理系旨在培养德才兼备的中高级旅游业管理人才、教育人才和科研人才,主要研究方向为旅游业管理、旅游饭店管理、旅行社管理、旅游资源开发与规划、旅游景区规划与管理。现有专业教师29人,其中教授4人,副教授12人,讲师13人;主要学术骨干中有博士2人,硕士12人。在交谈中,周副院长高度评价了北京林业大学,特别对园林学院给予了肯定。他说:“我们相信你们北林大的水平,所以接受了贵校园林学院推荐来的学生”。笔者知道他指的是我校旅游管理专业免试推荐的郑聪辉同学。5月25日,笔者还在浙江日报社大楼拜见了浙大旅游研究所副所长、旅游地理学专家周进步教授。虽然此次相见是笔者与周先生第一次谋面,但两人就旅游学的话题谈得非常投机。听说笔者第二天还要去上海考察,他热情地向笔者推荐了去上海应该会面的几个旅游学人士。

5月27日,在上海,笔者拜见了华东师范大学资源与环境科学学院的刘玲女士。在此之前,笔者知道刘教授是旅游环境学专家,著有《旅游环境承载力研究》(20xx)一书。通过刘女士的介绍,笔者认识了该校旅游规划研究中心的旅游GIS专家李山博士,并就有关话题展开了讨论。交谈中笔者该校的旅游管理专业设在商学院,于是笔者又到商学院找到他们的负责人,了解到的情况是:1989年经原国家教委批准创立旅游教育专业,1992年9月正式建立旅游学系,按国家教委专业目录的统一规定,专业名称改为旅游管理。1994年经国务院学位办公室批准增设旅游经济硕士点,1998年按新修订的统一专业目录,专业名称改为旅游管理。目前全系有教师15名,其中教授3名,副教授7名,讲师6名。本科和研究生均设有旅游管理专业。

5月28日,笔者到复旦大学了解情况,早知道他们的旅游管理专业属于历史系。有意思的是虽属于历史系,但也被称为旅游学系。目前有教师9人,同时招收旅游管理专业的本科生和硕士生,但规模不大。交谈中了解到他们的强项是旅游文化。计划准备约见的夏林根教授,也是上海旅游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同时担任上海茶文化研究中心秘书长和《发现》杂志副理事长,是中国文化和旅游学方面的专家,可惜赶上出差,未能谋面。

通过本次考察,对笔者来说,感觉收获很大。既开阔了眼界,也增长了知识。现粗略总结以下几点,以就正于识者。

1.旅游管理专业大都是在原有的优势背景专业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各大学均有各自的特色。比如云南大学最初是在英语专业基础上成立的,后来又和工商管理合并(现在学院名称为工商管理与旅游管理学院),强强结合,达到了快速发展的效果。

2.旅游管理专业的本科生招生规模受学校总体发展的制约,人数均不是很多。比如浙大,一届只能招收50人左右。

3.课程设置基本上是原来的背景专业课占据1/3,旅游方面占1/3,公共课占1/3。

4.师资力量普遍比较强,考察的5所大学,人数上最少的也达到9人,最多的达29人。

5.云南大学已经拥有旅游管理专业的博士点。

本次考察得到园林学院有关方面的大力支持,笔者在此表示感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