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优秀范文 对汉语言文学专业认识

对汉语言文学专业认识赏析八篇

时间:2024-04-02 14:41:41

对汉语言文学专业认识

对汉语言文学专业认识第1篇

关键词:汉语言文学专业;教学方法;教学内容;教育观念;创新思维

汉语言文学专业具有悠久的历史,一直以来都受到众多学生的广泛青睐。在当前信息产业的快速发展中,教育事业发展产生了较大的变化,这也对汉语文文学专业的发展前途带来了较大的冲击。汉语言文学专业主要以培养学生的知识性及文学才能为主,但在从当前汉语文文学专业的毕业生就业情况来看,从该专业毕业的学生多从事语文教育工作、编辑、文秘及行政等项工作,这些工作对于写作都具有较高的要求。这也需要汉语文文学专业需要对课程体系及培养模式进行调整和改进,努力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培养全面、综合型的专业人才,使其能够与社会和经济的发展更好的适应。

一、汉语言文学在发展的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一)教育理念滞后

目前汉语言文学专业教育理念较为传统,在这种理念影响下,该专业的学生思维具有较强的定势性,心理模式和行为模式具有较强的相似性,在汉语言文学专业学习中,普遍满足于教材自身现成的名篇赏析,学生知识内面狭窄,学习被动,教学质量普遍不高。而且汉语言文学专业结构和知识体系体系也与社会的发展存在脱节的情况,没有根据社会和经济的发展做出相应的调整,存在知识老化、陈旧等问题,从而导致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积极性不高。

(二)考核机制不完善

目前在汉语言文学专业教学中,由于课程考核机制不完善,存在着一些缺陷和漏洞,从而导致一些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学生自身研究深度不够,但却能够顺利通过考核成并毕业。特别是很大一部分大学汉语言文学专业教育中,在每个学年的期末考试时中,往往更重视对汉语言文学相关概念和文学常识的考核,对不重视学生文学素养的提高不重视,这也导致学生往往更为关注最后的考核结果,而自己文学素质却得不到提高。

(三)学生认同感不高

在汉语言文学教学中,很多时候采取的还是教师一言堂式的教学模式,学生对于汉语言文学专业中的一些知识点只能被动的接受,整个教学过程枯燥、乏味,严重影响了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部分学生甚至出现厌学逃课的情况。由于学生对汉语言文学专业教学模式缺乏认同感,从而导致教学效果较差,学生对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学习缺乏积极性和主动性。

二、加快推动汉语言文学专业发展的策略

(一)调整汉语言课程结构

汉语文文学专业的发展需要与社会和经济发展相适应,紧跟时展的步伐,做到与时俱进,只有这样,才能培养出具有较好文学审美能力、文学写作能力及语言交际能力的专业型人才。因此,需要加快推动汉语言文学专业教育教学规律的转变,对传统的教学方法进行改革改时,不断丰富对汉语言文学课堂教学内容进行丰富,确保教学计划的科学性和合理性,充分的将汉语言文学专业发展的优势突出出来,引起学生的共鸣,得到学生的认可,从而激发其学习的热情。

(二)改变传统课堂教学方法

在传统的教学课堂上,教师一直趋于主导地位,整个课堂上就只能听着老师在讲台前面进行滔滔不绝的演讲,授课老师沉浸在那一段古代、现代的文学作品中,可是但却没有对学生造成任何影响。所以想要保证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发展,需要改进对传统的“一言堂”教学方法进行改进。在课堂上要让学生各抒己见,对于文学作品可以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进行讲解,师生之间相互交流,同学之间相互讨论,教师通过对学生提问一让学生分析一让学生自主讨论一让学生回答这一教学课堂模式,不但训练了学生的思维能力、想象能力、口头表达能力、应变能力,还能会提高学生对艺术的感染能力。

(三)对调整汉语言文学教学内容进行调整

现在汉语言的传播速度很广,学习汉语言的人也越来越多,想要汉语真正走向世界,应用到世界的各个角落,调整教学内容是十分必要的。要运用新的历史知识、价值观进行文学解读。调整后的教学内容,使汉语言文学专业中涉及到的文学、写作以及语言等相关课程在相互联系中更有主要的侧重点。对于当代人员的个性化发展要求,在教学过程中要有针对性的地对其进行专业的培养,这样可以保证新时期下的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发展。

(四)改变教育观念

随着现代社会的不断发展,汉语言文学专业想要形成办学特色就必须改变教育观念。我们都明白事物的实用价值是决定它发展的关键因素,很多学生对汉语言专业的概念都较为模糊,主要原因是汉语言文学专业的教育观念不强、专业混乱。所以为了保证汉语言专业在社会上的立足点,我们必须结合时代和社会发展需求去转变,通过对学生的能力教育,提升办学品位形成办学特色,加强对学生兴趣方面的教育培养,使汉语言专业人才更符合能力型人才的要求。

(五)汉语言文学专业要重视对学生创新思维的构建

汉语言文学专业是一个涵盖知识面较广的专业,有较强的文化特征,这就要求汉语言专业的学生在进行学习的过程中要具备丰厚的文化底蕴。在教学过程中要求汉语言文学专业的老师,注重对学生创新思维的构建,教师首先在思想上要勇于开拓创新,有独特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思路。在授课过程中要激发学生的思维意识,使学生习惯思考、喜欢思考,在教学过程中要学会抛砖引玉,激励学生发现探究意识,让学生积极发表个人言论,在专业课上真正拥有自信,更有学习的动力。

(六)充分利用网络在线资源

当前我国处于互联网环境下,互联网成为我们人们工作和生活中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互联肉网不仅拥有海量的资源,而且承载着最新的资讯和动态。通过互联网能够查询到汉语言专业的全新信息。因此,在当前汉语言文学专业发展中,可以充分的利用互联网资源,使其成为重要的教学辅助工某些人具,从而改变对传统的教学方式进行改变。在互联网模式下进行阅读,这不仅是汉语言文学专业发展的重要基础,而且能够通过阅读获得成熟的技巧和博大的精神文化,并进而一步形成一种最科学的思维方式,采用积极的方式来对感悟生活,品味艺术的审美情趣,从而更好的地提高学生的文学涵养,培养其良好的文学才情。

对汉语言文学专业认识第2篇

一、通识教育在汉语言文学专业课程中的重要作用

(一)汉语言文学专业课程应具备的“通识”

著名的美国学者帕卡德认为,通识教育是包含古典学、文学和科学方面的课程内容,它是学生学习任何专业之前的准备。就通识教育的性质而言,通识教育是高等教育的组成部分,并且是所有高校大学生应该学习的非专业性教育,就通识教育的目的来讲,通识教育是为了培养具有社会公德、社会责任感的高素质大学人才;就通识教育的内容来讲,通识教育是一种广泛而非专业化性质的基本教育。针对通识教育背景下,汉语言专业文学的课程设置的策略开展应该秉承传承文化、教化人格以及培养治事治学能力的教学理念,并在此基础上展开汉语言文学专业课程的教学,从而促进学生专业能力和思想素质的双重提高,并且改变学校功利化的发展教学趋势[1]。

(二)通识教育在汉语言文学专业课程中的重要意义

高校育人的根本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的人格,使其在今后的为人处事中不带有任何的功利色彩。然而,在高校的教育中却忽略了对人格的培养和塑造,即便在汉语言文学这样具有浓厚文化底蕴的专业中,人格的塑造还是存在很大的缺乏,并且教学上存在太多的功利性质,具体表现为汉语言文学专业中专业性的课程逐渐的减少取而代之的是公共课程,这也就意味着思想精神方面的教学逐渐的消退。因此,加强汉语言文学专业课程的通识教育具有重要意义。

二、通识教育背景下汉语言文学专业课程设置的理念

当今中国很多高校大学,文学精神正逐渐的流失,这正如我国著名的教育学者张应强所言“大学教育不在关于人文精神和道德境界的提升,而是像生产流水线一样制造和批发各种文凭证书。”由此可见,当今高校的教学正逐渐向功利化的方式发展,这种模式下的教学不仅阻碍了教师对学生人文素质的培养,还容易造成学生错误的思想认知影响学生对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学习[2]。通识教育背景下,作为传承历史悠久的汉语言文学专业课程其教学理念的确立和发展是推动汉语言文学教学发展的重要核心。尤其是在现今人文教化的大学传统和教育精神逐渐消退的大学校园中,汉语言文学专业课程的教学理念要牢牢的抓住教化人格这个重要的教学理念,将学生的人格发展放在第一位。并且在此基础上,提高学生的治事治学能力,如今的中国大学,不仅肩负复兴和创新中国文化的使命,更承担着传承中国文化的责任。因此,作为传承中国文化的汉语言文学专业责无旁贷要承担起发扬中国传统文化和人文精神的重要使命,在汉语言文学教学中不断的丰富学生对传统文化的传统道德思想的认知,培养学生成为一个没有任何功利化、具有社会责任感以及具有崇高人文素养的高尚人士[3]。此外,对于通识背景下的治事治学能力,在现今的大学教学中还存在一定的误区。大学学校针对学生的教学培养是面向于社会各个行业,并不是为了某一个单位展开的教学。例如汉语言文学专业的教学并不是为了哪一个文学单位部分而展开,而是面向全社会开展的教学,因此不同类别和层次的学校,对能力的培养侧重点也不同。像一般的职业技术学校,比较侧重技能教学,而一些正规的本科院校则侧重理论和一些特殊的技能的教学;高等重点大学则侧重理论和实践的研究能力的培养。

三、通识教育背景下汉语言文学专业课程设置的策略

(一)开展汉语言文学专业课程的“个性化”教程设置

基于通识教育背景下汉语言文学专业课程设置,不同的高校应根据自己当地的教学资源开展有利于学生人文精神和汉语言专业能力双重提升,让学生在学习到专业技能的同时,还能丰富其内在的道德精神。因此,针对于如今大学生功利化课程增多的情况,汉语言文学专业的教师应该保持其原有的教学特色,不随波主流,注重培养学生的精神素养,让学生治学能力和治事能力共同发展[4]。

(二)结合历史文化开展汉语言文学专业化教学

汉语言的发展经历了几千年的发展历史,具有非常丰厚的文化底蕴。无论是哪所高校的汉语言文学专业的教学都可以借鉴当地的历史文化,让高校的大学生直观的感受到汉语言文学专业的文化魅力,加深对汉语言文学的认知。此外,教师还可以通过一些当地一些历史人物的介绍中加入人文思想教学,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社会责任以及淡化学生的功利心。这样的教学策略不仅秉承了汉语言文学专业课程的教学理念还能在教化学生人格的基础上,促进学生对专业课理论知识和技能知识的学习,进而推动高校大学生的全面发展。

结语

对汉语言文学专业认识第3篇

一 调整目标定位,重构教学内容

广告学是培养具备广告学理论与技能、宽广的文化与科学知识,能从事广告经营管理、广告策划创意和设计制作、市场营销策划及市场调查分析工作的高级人才。培养目标决定了针对广告学专业开设的现代汉语应从学生的技能需要出发来制定相应的教学目标。语言文字是学生今后从事传播、设计工作的重要工具,学科性质决定了广告学专业的现代汉语课应该把汉语的基本知识和运用汉语的能力作为主要的教学目标。

另一方面,绝大多数的现代汉语教材都将本课程的知识体系分为绪论、语音、文字、词汇、语法、修辞六个部分。中文专业的现代汉语一般都安排96个学时进行讲授,而广告学只有32学时。这就要求我们根据学生的专业需求对教学内容进行适当删减和调整:

1.压缩理论知识的讲授

语言理论大多抽象、枯燥、难懂。将大量的课堂时间用于讲授这部分内容,学生会觉得“学不懂、学了也没用”,老师会感到自己是在“唱独角戏”。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应大幅削减理论知识的讲授转而进行实践练习。如在语音这一章中,大胆删掉发音原理的讲解,利用更多的时间让学生朗读、演讲,一方面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另一方面也能起到纠正方言推广普通话的作用。文字、词汇和语法的讲解也应采取同样的方法,重点讲解文字、词汇的规范化、错词病句的修改,组织学生在生活中发现不规范的用字、生造词及报刊、新闻中的病句、歧义句等。这样可以真正培养学生正确运用汉语语言文字的能力,提高语言素养。

2.教学内容应“与时俱进”,增加趣味性

大多数现代汉语中引例都缺乏时代性,有的甚至带有强烈的政治色彩,学生看到例句像是看到了政治书,因此大多数学生不喜欢看课本。然而我们应该看到,语言理论确实枯燥乏味,但我们所使用的语言却是丰富多彩的。教师应对生活中那些活生生的、极具趣味性和刺激性的语料有强烈的敏感性,对语料进行分析并解释深层的语言规律。如在引导学生进行普通话正确发音的过程中,可以适时地增添一些与此相关的相声、小品等,让学生在轻松的条件下对普通话与方言加深认识。在汉字讲解中,突出“象形”这一特点,让学生更好地理解汉字是表意文字这一基本理论知识。在词汇、语法、修辞中,引用网络语言、外来词、“**体”作为例句,一方面,让学生感到现代汉语并不是与他们的生活无关;另一方面,也引导学生规范化使用语言文字。

二 教学方法和手段的改进

传统的现代汉语教学,大多是老师采用“粉笔+黑板”的“一言堂”授课模式。但事实证明,教师“怎么教”,是由学生“学什么”和“怎么学”共同决定的。广告学专业决定了学生并不是要掌握高深的语言理论知识,而是怎样提高使用语言文字的能力。传统的教学模式显然不适应广告专业的现代汉语教学,在教学过程中必须要做一些调整:

1.多媒体教学

现代化的教学设备会给课堂带来新的挑战和意想不到的效果。如在讲解“汉字”一章时,结合课本的理论知识,带领学生观看《汉字五千年》,让学生直观地看到汉字由产生到发展的过程,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同时也让学生认识到,自己平时所使用的文字是世界上唯一仍在使用的表意体系文字,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2.课堂上增加师生互动,课外开展语言实践活动

广告专业的学生大都活泼并富有创意,教师在教学中就要针对学生的特点,对教学方法进行不断完善,让学生充分认识到学习现代汉语对语言实践的指导作用。可以选取学生都喜欢看的某种电视节目,分析其语言特色,教学生如何判断“通俗语言”与“低俗、媚俗、庸俗的语言”之间的差别;通过分析某位新锐作家的语言特色,帮助学生认识语言对表情达意的重要作用。另一方面,现代汉语的教学不应仅仅局限于课堂上,需要走向社会,去解决语言运用中的实际问题。这样一来,不仅可以突出学生的主体作用,充分发挥他们的创造性,而且能使学生在实践和体验中获得知识技能,提高他们的人文素养。比如:要求学生有计划地练习小篆和隶书,不但能帮助他们体会汉字形体的发展规律,还能培养他们的审美情趣,为今后学习设计打下基础,与后续的专业学习自然衔接;再如要求学生留意生活中的短信、网络用语、流行语,细心观察语言的新变化,组织学生调查闹市区的店名、广告等社会用字的规范问题,并进行相关讨论。通过这些活动,在锻炼了学生使用语言文字能力的同时,也培养了他们的社会责任感。

三 与专业相结合,提高技能训练比重

广告学专业的现代汉语课被设置在第一学期,这不仅仅说明它是一门学科基础课,同时也说明它与学生后续的专业课程是有联系的,必须要有衔接。在教学的过程中,我们不能一味地强调语言工具性的一面,还应与学生的专业相结合,这样学生会觉得所开设的课程是一脉相承的。我曾在教学中做过这样的尝试,在讲汉字的印刷体和手写体时,我硬性要求学生识记10种以上的字体,因为作为广告专业的学生,他们应对形体、线条更加敏感。在学期的最后一次课上,我要求学生通过本学期所学的现代汉语的语音、文字、词汇、语法、修辞知识,分析下列经典广告语:“人类失去联想,世界将会怎样?”(联想集团)、“海尔冰箱,天下无霜”(海尔集团)、“美的不只是商品,廉的绝对是价格”(美廉超市)、“给电脑一颗奔腾的芯”(英特尔)、“情系中国结,联通四海心”(中国联通)、“立即下班,禁止痘留”(**美容院)、“你好,色彩”(Canon相机)。学生的热情很高涨发言很踊跃,在检验了本学期教学效果的同时,也让学生意识到,广告语的选用对一则广告所起的巨大作用。这样学生在今后广告文案写作、广告美学、广告策划与创意的课程学习中,就能借鉴现代汉语的相关知识,创作出优秀的广告作品。

四 结束语

综上所述,针对广告学开设的现代汉语课,要求授课教师在教学设计上从广告学的培养目标出发调整教学内容,不但要重视教学方法的多元化,而且要从学生的特点和本专业的角度出发,让学生感到学有所用、学有所乐、学有所成。只有这样,现代汉语课才能在培养广告人才的教育活动中发挥应有的作用。

参考文献

[1]黄伯荣、廖序东.现代汉语(增订四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2]关彦庆.关于现代汉语课程改革的思考[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6(2)

[3]李宏伟.非中文专业现代汉语教学改革与实践[J].现代教育科学,2006(1)

[4]宣恒大、卢伟.多方面结合,提高现代汉语教学效果[J].淮南师范学院学报,2010(5)

对汉语言文学专业认识第4篇

关键词:汉语言文学专业;应用性;国家公职人员;党校

汉语言文学专业是一个尴尬的专业,因为这个专业对一般的市场经济作用不大,没有什么意义。但是汉语言作为我国的国家特有语言,具有重要的研究和传承意义,现在人们运用汉语越来与不规范,政府以及党校为了维护我国的传统文化,保证政策、文化的正统性,拒绝在正规文件上出现俚语,所以就需要汉语言文学专业人员的支持,保证我国文字和语言的纯粹性。提高党校培训的水平,使人们在接受党的正规思想教育时,能够正确理解,不出现相应的偏差。

1 汉语言文学专业具有的特殊性及应用特点

1.1 汉语言文学专业“应用性”的特殊性

汉语言文学有不具有较强的专业性,比如建筑专业、医疗专业等专业的学生毕业后有着明确的就业方向,但是非师范类汉语言专业没有固定的就业方向。同时在职业技能上也没有想要的职业定位,所以汉语言文学有着一定的就业的盲目性,因为汉语言专业就不是职业培养的模式,汉语言专业的学生是社会广泛需求的人才,但是这些人才却没有固定职业模式。可供汉语言文学的就业方向包括:第一,杂志编辑类。第二,作家。第三,广告策划类。第四,国家公职人员。因此我们可以得出一个结论:汉语文学专业不能直接为社会产生规范,但是他们可以间接的创造财富,同时这个社会不能没有这个方面的人才,正是这个专业的人才为我们提供了高雅的精神文明世界。因此在讨论汉语文学专业的应用性出发点不应该采用这个专业为社会创造的实际价值而衡量,而是应该讨论汉语文学对社会发展具有的重要意义,应该将应用和人才的综合素质综合起来考虑,尤其是要明确汉语言文学对党校教育的重要意义。

1.2 汉语言文学应用的特点分析

1.2.1 以培养学生向着专业的发展

汉语言文学其主要的作用就是为为我国培养优秀的文字工作者,高等知识公务人员、作家等。这些人为我国的社会发展,精神文明进步有着重要的进步。但是作家并不是培养出的,学校只能传授文字的一些手法,但是文章的灵魂需要对个人对社会、自然、人文的认知。这些是教不来的。因此并不是所有学习汉语言文学的都能成为作家的,大部分学生面临着找工作,生存得压力。所以学校为了学生的未来考虑,既然汉语文学不能成为社会的一个职业。所以被迫在汉语言文学中分支成职业性较强的学科分支,他们包括:文秘、文案策划、新闻等。这样汉语言文学的社会适用程度在不断增加,不断为社会输送有用的人才,同时汉语言文学也向党校组织等输送了大量的高素质人才,帮助党校学生了解党的章程、党的要求等。汉语言文学为我国的党建工作作出了重要的贡献。

1.2.2 汉语言文学中实践知识少

汉语言文学专业主要锻炼的是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汉语言文学的实践课程缺乏这是专业本身的性质决定的,汉语言文学的教学主要是逻辑教学,是对学生逻辑能力和文字能力的锻炼,学生的实践依靠的平时的建议和知识的积累。同时很多学生的文学特点不同,所以不利于在教学中开展相同的教学实践手段,学生能力的锻炼和积累有这很强的主观能动性。所以在教学中教师主要就是答疑的作用。

2 从就业的角度提高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应用性”

从《中国大学生就业》杂志中对当前中文类专业学生就业形势分析来看,汉语言文学专业不仅低于文秘、新闻、广告等专业,同时还存在着“专业水平较低”、“学生综合能力差”等评价。这就需要学校专业教学过程中以相关专业为底蕴,以提高其适应社会职业的应用性。

从提高学生就业率的角度来看,汉语言文学专业的教学不应该拘泥与汉语语言以及文学自身,而应该将教学工作与语言文学的发展、就业等因素结合起来,对学生进行相关职业技能的培训。作为一个传统专业,汉语言文学专业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形成了很多新兴的专业,如上文中提高的文秘、广告、新闻、公共管理等其他专业。而这些专业与汉语言文学专业之间都存在着或多或少的关系。因此,在确保具有扎实的汉语言文学基础知识的前提下,将职业应用性纳入到专业培养体系中,形成相关的技能培养模块,打破既有的专业接线,更大程度上将汉语言文学专业的优势发挥出来。例如,可以将汉语言文学专业划分成为新闻传播、文秘及公关、社区管理以及广告文案等多个模块,学生在专业学习的过程中通过学习这些模块的知识来提高其自身的就业能力。

3 从学生深造的角度看提高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应用性”

继续深造是相当一部分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生毕业时的一个选择。从该角度来看,学校专业培训过程中注重的应用性不但要关注在学生的就业方面,同时还应该注重其继续深造时对专业知识深度的需求方面。在学生知识方面,高素质的应用人才必须具有知识的广度。学生在继续深造的过程中,不但要掌握对应的基础科学知识,还应该具有对应的理论知识,具有强大的理论技能;不但要有扎实的专业领域知识,同时还应该具有应用这些知识的能力了,尤其是将之在科学管理、财务分析以及人机关系等方面的应用以学术研究成果展现出来的能力。

在素质培养工作方面,汉语言文学专业的人才还应该具有对应的非专业素养。尤其是其在继续深造的过程中,需要进行技术开发、生产管理技术的开发等学术工作,这些学术研究工作大部分都需要学生具有责任心、心理素质、意志以及身体等多种非专业素质。这是保证该专业学生得以继续深造的重要保障性因素。

结束语

汉语言文学专业的职业性较差,学生就业状态不好,但是汉语言文学专业对社会发展的意义重大,其能够为我们提供精神财富。所以是不可忽视的一个专业。另一方面在党校工作中,汉语言文学专业也十分重要,他能帮助我们更好的认识,理解党的思想,为党员建设正确的党员意识,同时提高党员的思想觉悟,以及相应的逻辑分析能力和思考能力。防止党员在思想和行为上出现偏差,防止造成违纪事件。另一方面,随着社会发展,汉语言文学专业的用人缺口正在不断的增加,这是我国快速发展第三产业带来的良好结果。但是人才需求较为隐形,需要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就业者有一定的耐心。

参考文献

[1]顾路路.浅析汉语言文学专业就业教育创新[J].新西部(理论版),2016(4).

[2]重庆第二师范学院汉语言文学专业简介[J].重庆第二师范学院学报,2016(2).

对汉语言文学专业认识第5篇

汉语言文学专业是专门研究中国语言中的词语和句法,赏析古今的诗歌、散文、小说以及众多优秀的文学作品。通过对汉语言文学的学习,我们可以掌握较强的写作能力和文学语言功底,拥有较为宽广的知识面和人文修养。学好汉语言文学专业的人,当面对一部文学作品时可以运用专业知识直接对文学作品进行论文联盟评价,对于编辑出版等相关工作也会应对自如。汉语言文学专业是承载着我国人文知识和人文精神的载体,但是汉语言文学专业作为传统的人文学科我们很难对其进行较为职业的定位。

一、汉语言文学专业在教学中存在的一些问题

(一)学生对汉语言文学专业的认同感不强

在我国汉语言文学专业涉及面较广,但是却没有涉及到一些专业性强的领域,相对于工程、医药、营销、企业管理等专业来说也没有形成明确的发展方向。所以造成很多学习汉语言文学专业的人,都会存在被逼无奈而不得不学的状态,常抱怨选错了专业,在他们看来选择汉语言文学专业是一种错误,他们并不认同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工作机遇和未来的发展空间。所以对本专业不关注、不学习,最后造成这些学员的专业基础知识不强,对本学科不热爱甚至厌恶,缺乏对传承伟大文化遗产的使命感和光荣感。

(二)汉语言文学的课程在设置存在较大缺失

相对于其它学科,汉语言文学的专业性要求更强,要求对文学知识的挖掘要更广、更深。但是现在个别学校却无法达到这一要求,究其原因是由于很多学校对于汉语言文学专业的课程设置并不合理,对其重视程度不够,使得专修课时减少。教师在进行授课时在授课方式上也存在一定问题,学生能够上到的实践课极少,由于课堂内容枯燥乏味使得学生对汉语言课堂兴趣缺乏,所以开始淡漠汉语言课堂,使得文学专业学生的职业技能培养严重不足。

(三)部分学校考核制度存在漏洞

现在很多学校用一张试卷就能够决定一个学生是否可以毕业,这种做法在一定程度上不够合理。现在很多学生在大学期间根本没上过几堂课,可是最后他们也可以顺利毕业。汉语言文学专业的考试制度不规范主要表现在:专业考卷所考的内容都是一些现成的而且较为概念性的基础知识,很多学生在最后考试阶段通过死记硬背来应付考试,即便他们对专业知识的研究根本就没有广度和深度,也可以顺利的毕业。由于这一不良现象,使得现在的很多学生完全忽视整个教学过程,只注重最后的考试结果。

二、我国汉语言文学专业要走的发展道路

(一)调整汉语言课程结构

汉语言文学的发展要紧跟时展的步伐,根据社会发展的需要和新时代的要求,培养真正具有文学审美能力、语言交际能力以及文学写作能力的专业型人才。为了保证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发展我们要转变教育教学规律,改变传统的教学手段,丰富汉语言文学课堂的教学内容,要有针对性的对教学大纲以及教学计划进行改变,要突出汉语言文学专业在发展上的优势和重要性,这样也才会引得学生的共鸣。

(二)改变传统课堂教学方法

在传统的教学课堂上,教师一直趋于主导地位,整个课堂上就只能听着老师在讲台前面进行滔滔不绝的演讲。授课老师沉浸在那一段古代、现代的文学作品中,可是却没有对学生造成任何影响,课堂睡觉随处可见。所以想要保证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发展,改变传统的教师"一言堂"教学方法是十分必要的。在课堂上要让学生各抒己见,对于文学作品可以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进行讲解,师生之间相互交流,同学之间相互讨论,教师通过对学生提问-让学生分析-让学生自主讨论-让学生回答这一教学课堂模式,不但训练了学生的思维能力、想象能力、口头表达能力、应变能力还会影响学生对于艺术的感染能力。

(三)对汉语言文学教学内容进行调整

现在汉语言的传播速度很广,学习汉语言的人也越来越多,想要汉语真正走向世界,应用到世界的各个角落,调整教学内容是十分必要的。运用新的历史知识、价值观进行文学解读。调整后的教学内容,使汉语言文学专业中涉及到的文学、写作以及语言等相关课程在相互联系中更有主要的侧重点。对于当代人员的个性化发展要求,在教学过程中要有针对性的对其进行专业的培养,这样可以保证新时期下的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发展。

(四)改变教育观念

随着现代社会的不断发展,汉语言文学专业想要形成办学特色就必须改变教育观念。我们都明白事物的实用价值是决定它发展的关键因素,很多学生对汉语言专业的概念都较为模糊,主要原因是汉语言文学专业的教育观念不强、专业混乱。所以为了保证汉语言专业在社会上的立足点,我们必须结合时代和社会发展需求去转变,通过对学生的能力教育,提升办学品位形成办学特色,加强对学生兴趣方面的教育培养,使汉语言专业人才更符合能力型人才的要求。

(五)培养汉语言专业人员的就业能力

随着国家的发展,市场对人的需求也在不断发展和深化。现在很多汉语言专业的毕业生无法满足岗位提出的职业能力要求。现在的社会分工越来越细,很多职业岗位对从业人员提出了更高的职业能力要求。汉语言专业毕业生会从事语文教师、文秘、公务员、营销人员、媒体从业人员以及文案编辑人员等相关工作,这就要求汉语言专业人员要具备较强的口才,较广且扎实的知识结构、创新能力、获取信息的能力以及较强的写作能力等等。所以学校要加强对学生知识能力的培养,以文学类课程为主,语言类、写作类、实践类课程都得到具体落实。这样才能解决他们就业面临的困境,适应社会的需求,为其铺垫一条专业发展道路。

(六)汉语言文学专业要重视对学生创新思维的构建

汉语言文学专业是一个涵盖知识面较广的专业,有较强的文化特征,这就要求汉语言专业的学生在进行学习的过程中要具备丰厚的文化底蕴。在教学过程中要求汉语言文学专业的老师,注重对学生创新思维的构建,教师首先在思想上要勇于开拓创新,有独特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思路。在授课过程中要激发学生的思维意识,使学生习惯思考、喜欢思考,在教学过程中要学会抛砖引玉,激励学生发现探究意识,让学生积极发表个人言论,在专业课上真正拥有自信,更有学习的动力。

结语

对汉语言文学专业认识第6篇

【关键词】汉语言文学;高校;教学质量

【中图分类号】G65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 (2012)02-0034-02

汉语言文学专业是我国高等院校设置最多、历史最悠久的专业之一,更是高等院校专业构建中不可或缺的基础专业之一。汉语言文学专业具有基础牢固 厚重、就业适应面宽、社会需求量相对固定等传统优势。但随着信息社会的到来,我国社会经济文化,教育科技的快速发展,正在越来越深刻地改变着我们固有的教 育和人才观念,冲击着这个传统人文专业的命运。

汉语言文学专业不像工程建筑和医学一样,它的职业定位没有那么清晰,不是应用型的专业。它是传统的人文科学,能够体现人文的精神,传承并且发扬汉语与中国文化的作用。汉语言文学专业的主要内容就是文学文化的遗产,是对人类的一种认识,承担者某种社会的责任。所以说,汉语言文学专业的教学特点就是毕业后的学生所从事的工作是和人相关的,教学要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要能够体现对社会观念的适应,不是能够直接创造经济效益的,而是创造社会效益的。社会的不断进步,毕业生的就业压力越来越大,教学的实用性被提升到一个很重要的位置,对于汉语言文学专业的教学来说,也要进行一定的改革才能适应社会的发展,让学生在社会中有自己的一席之地。

1 目前汉语言文学教学存在的问题

1.1 课程设置存在问题,与普修课课时相比,专修课课时明显不够,使得在专业的深度挖掘上存在不足;还有授课的形式问题,实践课学时少,学生职业技能的培养不足。

1.2 考核制度和形式并不规范,一些学生专业知识的研究深度不够,却都能顺利得到学分并毕业,这很大程度上归因于汉语言文学专业的课程考核制度 和形式存在缺陷和纰漏。比如,一些试卷考察的都是一些现成的概念性的知识。并且一长试卷就决定这门课的成功,这就使得学生只关注最后的考试而忽视整个教学 的过程。

1.3 学生并不热爱本专业,认同感不强,认识的深度不够,缺乏对传承伟大文化遗产的使命的光荣感,而且专业文化素质不高。

2 对策分析

针对上述问题,如何提高高校汉语言文学教学质量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逐步加以明确和强化。

2.1 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创新不仅包括教学方法以及教学内容的创新,还有教学思维方面的创新。要突破专业方面的限制,创新教学内容。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学生就业面很广,这也导致了学生学习期间做不到专和精,在毕业后找工作的竞争力方面比不上其它的专业。这种专业的特殊性让我们在教学当中不能仅仅局限于语言以及文学本身的教学,要结合目前的就业状况对学生进行能力方面的培养。新闻、文秘以及公共管理等等专业都是从汉语言文学这个专业慢慢发展而来的,所以,我们不仅要保证学生的专业基础很扎实,要打破汉语言文学专业所设定的界限,发挥汉语言文学专业的独特优势,比如新闻传播、文秘、广告策划、公关以及文化管理等等的课程都可以成为汉语言文学专业的教学内容,学生可以通过对这些课程的学习来增强自己的从业能力以及动手操作能力。

还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想法决定行动,只要学生内心想进行创新的活动和学习,就一定能有事半功倍的效果。汉语言文学专业本身要求学生具备丰厚的东方文化底蕴。该专业有极强的文化特征,其教学直接影响学生对汉语的感情,对东方文化的亲合及从中汲取创新精神动力,并影响学生创新素质的形成。因此,汉语言教学中必须重视对学生创新思维的构建。首先,教师应有强烈的创新教育意识,思想上要勇于开拓,力求提出独特的、新的教育活动思路,行为上善于探索,潜心实验,不断总结和不断进取。在教学中不能满足做文化的传声筒,要适当的通过文化评论等多种方式激发学生的思维,并对社会文化现象进行思考,如博客,新媒体等多种文化传播方式都可以成为学生思考的问题。其次要勤于思敏于行,发展创新思维能力。教师应以其丰富的知识做背景,在教学中不断抛出新观点,给学生以震撼,激励他们也去发现、思考、创新。可以说汉语言文学专业教师必须在不讷于言的同时,还要敏于行。沉默寡言不是该专业的个性,只有言行结合,才能让学生让自己更自信,更有思考的动力。

2.2 修订教学计划。

要拓宽对民族的文化进行了解,在教学计划当中增强民族文化的理论以及其它有关民族知识的课程,开展民族地区的考察等等活动,让学生多多了解我国的国情,了解中国的传统文化,理论联系实际。要重视写作类课程的教学,要把古代汉语、现代汉语和写作都列入到教学计划当中。要增强对中国文化的介绍,而且要做到介绍的准确,介绍的完整。要注重基础课程和应用课程结合起来,增强实践教学的环节,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要注重专业的延伸,发展研究能力,发展实际工作的能力。

2.3 加强汉语言文学专业教学的实用性。

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就业方向为教师、各类编辑职务、文秘、文案策划人员等。但事实上,该专业的毕业生就业岗位大多集中在政府机关、教育科研、新闻出版、企业公司等单位,还有少数人涉足律师、房地产、金融外贸等新兴行业。由此可见,汉语言文学专业具有较宽的职业适应性,但同时,由于相关行业存在文秘、新闻、广告、公共管理专业的毕业生,造成了对他们较大的冲击力,所以汉语言文学专业要从现实的意义来看。

对汉语言文学专业认识第7篇

【关键词】对外汉语教学;汉语;文化;脱节

我们认为,对外汉语专业所培养的师资,是既有扎实的汉语功底,又有较深厚的文化底蕴。因此,对对外汉语教学中课程内容的构架和布局将直接关系到该专业优秀师资培养目标能否实现的问题。从汉语角度,对外汉语专业的教师必须掌握汉语语言学知识,包括现代汉语语音、词汇、语法、修辞及古代汉语知识,对汉语不仅要做到知其然,更要知其所以然。从文化角度,它是一个动态的复合概念,是人类所创造的一切物质、制度与精神,在对外汉语教学中文化是遵循汉语作为外国人第二语言和习得的规律,在对外汉语教学中围绕影响外国人学习、理解和交际的种种汉语言的社会文化因素。本文主要从对外汉语本科教学中汉语与文化两者关系入手,结合我校对外汉语教学实践,试图对汉语与文化在教学中脱节所涉及到的几个方面作一些初步探讨。

1、教师对中国文化重视程度不够

国家汉办把对外汉语专业人才描绘成“语言的信鸽,文化的使者”,无论是语言类课程教师还是文化类课程教师都有责任保障对外汉语专业人才的培养质量。对外汉语专业学生对民族文化知之过少,很大原因是教师在对外汉语教学中文化的导入重视不够,由于教学任务和教学进度的限制,教师只能专心于语音、词汇和语法等教学内容的传授,文化的导入自然变得很少。汉语教学无疑是主体和基础,对学生所学汉语的政治、经济、外交、社会、历史等文化有较广泛地了解是实现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的基本需要,因此,对外汉语专业实际是应用型文科专业,这就要求教师打破原有的教学模式,在汉语课程设计上有所突破,采取系统的教学方法保证汉语和文化互有联系,互相支持,并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2、目前对外汉语教师队伍仍属于年青的队伍,业务素质不高

我们开设对外汉语专业的目的是教外国人学习汉语,并为其了解中华民族,外国人学习汉语的目的更多的是为了与这个东方民族进行交流,所以外国人学到的每一个词语、每一句话在什么时候说合适,什么地方用何种方式,对象是谁表达的更恰当、合理,就要求对外汉语教师应具备广阔的文化视野。近几年来,对外汉语专业毕业的硕士、博士是刚刚培养出来的,实际教学经验不足,另外很多教师基本来自现代汉语、古代汉语和语言学等专业的班底,于是文化知识在教学中自然一带而过。实际上对外汉语专业的教师要求具备语言学、教育学、心理学、文化交际学、中国文学史等多门功底的复合型教师。教师根据民族文化的背景和语言表达习惯,指导专业学生如何教外国人使用汉语,防止文化差异遭成交流的困难。如果一个对外汉语专业学生只有单纯的字、词语、语法等的汉语基础,是无法进行对外汉语教学的,就象我们过去中国学生学习英语,其真正语言交流的时候,却发现自己学的是“哑巴”英语,所以汉语的学习如果与文化脱节是十分可怕的事情,也是我们对外汉语教师队伍一直困扰的问题。

3、多媒体和网络教学资源利用不够

对外汉语专业人才培养的好与坏受到教师教学手段的影响是十分明显的,尤其刚刚从事对外汉语教学的学生,基本上是模仿原来教师的教学模式,因此,教师对多媒体和网络的利用率很高,自然学生将来的汉语推广开阔得多。我们要鼓励教师利用多媒体和网络等现代化手段,丰富教学内容,拓展学习空间,如汉语教学中历史文化生活习惯、人文地理、风俗习惯进行的立体化教学渗透,生动展示汉语是如何生动展示中国文化的教学过程,将会激发学生全面认识自己的文化并热爱自己的文化。学生在将来的对外汉语教学中更深入的传授自己的文化,充分体现自己民族的价值观,是与教师革新单一的教学手段分不开的,因为多媒体和网络教学注重学生独立思考和创造意识的培养,这也是我们培养面向国际的新型对外汉语专业人才相吻合的。

4、受传统的语言学观念的影响

汉语言领域分解的很细,迫使学生认为修辞是一个领域,语法也是如此,于是把文化单独设为一个领域,把汉语学习和文化看成是两回事,然而对外汉语专业学生的汉语教学应该是互动性质的汉语的传播者,重在培养外国人的交际能力,这就要求对外汉语专业的学生侧重广泛阅读、课外活动以了解中国文化知识为主,最好是汉语学习中真实地展现中国文化的内容,引导对外汉语专业学生阅读大量具有代表性的中国文学作品,更深入理解中国成语、歇后语、惯用语等。作为对外汉语专业的学生具有丰富的文化知识,将会为汉语的推广提供了强大的动力。由于中国的民族文化是一个博大精深,超凡复杂的整体,作为一名对外汉语专业的学生掌握到全部文化的内容是不可能的。所以对外汉语教学中要尽可能地改变传统的语言学的负面影响,不能超越学生对文化的接受能力,即要有一个由浅入深的科学的文化导入过程,避免随意性和主观性。

5、对外汉语专业语言课程至今仍没有体现此专业特点的教材

很多院校仍在使用汉语言文学专业的教材,这种教材理论研究性强,而对外汉语专业的汉语课程中应是关注中国文化的人际关系、风俗习惯、社会结构、人文价值观念的渗透,甚至习语、谚语等的掌握能力。可以开设课程“汉语与中国文化学”,这样的教材编写应是汉语言知识系统化、交际化等,语言示例材料的选取要有典型的中国文化主流的各种题材和风格,用现当代活生生的文化现象,特别是学生所关注的现当代的社会文化生活。其中的名家名篇名句当然也是不可或缺的,教材要有真实的语境,涉及知识面广泛,建议中国文化示例要增加注释与西方文化的差异。

总之,教师要通过多种方式在汉语教学中同时把文化的丰富内容贯穿于教学当中,提高学生汉语的学习积极性,提高汉语学习的实践性,只有对外汉语专业的学生打下良好的汉语和文化的坚实基础,才能做一名合格的对外汉语教师。

【参考文献】

对汉语言文学专业认识第8篇

[关键词]民族院校;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科建设

一、民族院校汉语言文学专业设置概况。

汉语言文学专业是我国高等院校设置最多、历史最悠久的专业之一,更是高等院校专业构建中不可或缺的基础专业之一。汉语言文学专业在近现代大学中又称中文系或国文系,近年有些高校称中国语言文学系。

在设置汉语言文学专业的众多高校中,民族院校处于一种比较特殊的地位。民族院校是我国专门培养少数民族干部和专业技术人才的高等院校。我国目前共有本科民族院校13所,其中国家民委直属6所即中央民族大学、西南民族大学、中南民族大学、西北民族大学、西北第二民族学院、大连民族学院,各省、区属7所即云南民族大学、贵州民族大学、广西民族大学、内蒙古民族大学、民族学院、青海民族学院、湖北民族学院。此外还有一些处于少数民族地区、以培养少数民族干部为主的综合性高校如新疆大学、内蒙古大学、大学、广西大学、宁夏大学、青海师范大学等,都设有汉语言文学专业。设置较早的是在20世纪50年代,如西南民族大学1956年设专科,1957年设本科。

相对于各类综合性大学、师范院校的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科建设而言,民族院校中的汉语言文学专业在师资队伍、专业建设、教学改革、人才培养等方面既有相似的问题,更面临着各自特殊的难题。首先,民族院校的汉语言文学专业在诸多方面本来就无法和综合性大学相比;其次,在我们民族院校内部强调突出民族特色因而对汉语言文学专业重视不够,无论是经费还是科研项目等方面都不可能向其倾斜;第三,民族院校内其他专业的同志没有认识到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基础性、应用性地位和作用,一味强调各自专业的应用性、实用性,忽略了汉语言文学对其他那些应用性、实用性专业的支撑作用。

二、汉语言文学专业在民族院校的重要意义。

(一)对于少数民族人才培养的重要意义。

首先,从民族院校学生在校学习来讲,汉语文是他们必备的工具。民族院校的学生无论在学校选学什么专业,都离不开汉语文这根拐杖。如果汉语文的基础比较差,学习各类专业知识将必然会面临许多困难,肯定会影响到他们的专业学习和研究。

其次,汉语文可以提高民族院校学生择业的竞争力。当今对人才综合素质的要求越来越高,假如学生只是精通某种民族语文而缺乏汉语文的表达和书写能力,学生毕业时就会感受到比别人更大更多的就业压力。

第三,汉语文对于中华大家庭各民族共同交流和经济建设有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中华大家庭中有55个少数民族,党和政府一贯主张“尊重少数民族的语言文字”,宪法也明文规定“各民族都有使用和发展自己语言文字的自由”,民族语文是民族地区教育和民族文化传承所必需的。但是汉语是我国最广泛的交际工具,也是联合国工作语言之一,更是在世界上有重要影响的语言之一。因此,少数民族人才的培养就离不开汉语言文字学的学习。有少数民族学者早就指出:“少数民族懂得汉语文的人越多,运用汉语文的能力越强,本民族的政治、经济、文化也就发展越快。”

(二)有利于加强中华民族的凝聚力。

首先,汉语言文字是中华优秀文化的结晶。语言作为一种历史文化现象,是随着历史的发展变化而形成和变化的,在形成、发展、变化的漫长历史进程中会受到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包括各民族之间的交往都会对汉语产生影响,换句话说汉字不单单属于汉民族,而且是中华优秀文化的结晶。

其次,汉字文献也不仅仅是汉族文化的载体。浩如烟海的汉字古籍文献,是中华民族发展历程中综合知识的总结,也记载着各民族文化的融合与交流,甚至许多少数民族的生产生活经验、文学艺术也主要靠汉字文献而得以流传至今,换言之汉字文献成为中华多民族交流的见证,也为保存各少数民族文化做出过积极贡献。

因此,少数民族学生学习汉语言文学,可以进一步增强对民族团结的认识,树立在中华大家庭中汉族离不开少数民族、少数民族离不开汉族的思想观念,树立“中华民族的多元一体格局”的意识,从而加强中华民族的凝聚力。

(三)有利于少数民族地区的建设、稳定与发展少数民族人才学好汉语言文学,可以更好地对外交流,可以更便捷地获取各类信息,从而更好地为少数民族省、区的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生态文明建设作贡献,缩小发达地区与落后地区的差距,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和繁荣昌盛做出更大贡献。

三、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科建设的思考和愿景。

西南民族大学文学院已经开始在汉语言文学学科建设上作思考、探索和改革。

第一,文学院近些年高度重视学科建设,并从学理上进行探讨,在实践中进行改革。比如徐希平早在2003年就发表了《关于民族院校汉语言文学本科人才培养的思考》,2007年又发表了《加强实践、突出特色,提高学生综合素质》

等论文,从理论上对此进行了思索和研究;汉语言文学专业各学科的老师都在积极探索、踏实改革、认真实践,学院在2007年西南民族大学汉语言文学专业本科办学50周年之际,特地将全院师生对于汉语言文学学科建设和教学改革的相关论文结集出版。

第二,加强教学改革与研究。文学院从2006年期每年定期举行“文学院教学活动月暨教学艺术研讨会”,至今已连续举办了三届,全院师生共同参与,推动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学科建设、教学改革和人才培养。

第三,加强课程建设,深化教学改革。学院十分重视课程建设,到目前为止汉语言文学专业有省级精品课程中国古代文学、中国现当代文学,校级精品课程现代汉语、美学概论、外国文学史。汉语言文学专业2007年被批准为四川省特色专业。

第四,在学校实行完全学分制的前提下,认真调查研究,切实修订汉语言文学专业教学计划和学生修读指南,突出汉语言文学在民族院校的特色和优势。其中我们注意以下几个方面:首先在坚持完成汉语言文学专业普通教学计划的前提下,拓宽对民族文化、民族文学以及民族交融有关知识的了解和认识;其次适当调整课程结构,加强对各民族学生汉语言文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培养训练;再者增加对中国文学和文化介绍的完整性和准确性,即重视过去被忽略的各少数民族代表性文学作品和许多保留在汉字文献中的少数民族作品;最后注重基础课与应用型课程的有机结合,强化实践性教学环节,培养各民族学生的综合素质与创新能力。

第五,切实改进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增大各门课程的信息量,有效激发学生专业学习兴趣,提高教学质量。到目前为止,汉语言文学专业所有课程都已实现多媒体教学。

虽然我们做了一些尝试和努力,但我们和兄弟院校还有差距,我们也还有许多困惑,所以我们殷切期望通过全国民族院校和民族地区高校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科建设研讨会,实现如下愿景:

其一,加强民族院校和民族地区高校汉语言文学专业的交流和沟通。有利于我们扬长避短、进一步突出各自的特色,更好地适应西部地区、民族地区对多民族人才的需求。

其二,希望由此搭建一个平台,将研讨会办成一个可持续的、松散的民族院校和民族地区高校汉语言文学专业联谊、交流和沟通的论坛。我们希望由今天开始,以后大家轮流、不定期地举办此研讨会,增进友谊,互相学习,使我们办出各自特色。

其三,推动民族院校汉语言文学专业的教材建设。过去因为各种客观和主观的原因,我们不得不选用“权威”教材,可是这些教材却不适合民族院校多民族学生的文化和知识水平,我们希望组织力量编写立足于民族院校多民族学生实际情况的、适合多民族学生多元文化背景的教材。

其四,推动西南民族大学文学院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科建设再上新台阶。召开研讨会,有幸请到民族院校和民族地区高校文学院、中文系的各位领导、专家,希望能不吝赐教,毫不保留地将您们好的办学理念和思路,成功的改革实践经验传授给我们,我们将认真学习,深化我们的教学改革,推动我们的专业建设,从而使汉语言文学专业,使文学院办得更有特色。

参考文献:

[1]张绵英,阿旺措成。略论藏族地区的‘双语’教学[J]。西南民族学院学报,1988(民族语言文学研究专辑)。

[2]费孝通。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M]。北京:中央民族学院出版社,1989.

[3]徐希平。关于民族院校汉语言文学本科人才培养的思考[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2003,(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