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优秀范文 仿古建筑造价设计

仿古建筑造价设计赏析八篇

时间:2024-03-19 10:46:28

仿古建筑造价设计

仿古建筑造价设计第1篇

【关键词】古建筑;仿古建筑;园林设计;原则;手法

1 前言

建筑是中国园林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如果没有建筑单凭植物的种植,形不成中国历史悠久创造出无数辉煌的古典园林艺术,也就没有了今天让游人趋之若鹜的“天堂”般的苏杭二州和气重神闲的北方园林,所以园林建筑之于园林就像鱼和水一样,紧密联系不可分割的,所以虽然园林建筑能够让人感到中国古代建筑之美,单独拿出来都很具有观赏性,但是如果在设计的过程中不把握好设计的原则,只求其表不求其质的话,反而会弄巧成拙。

2 仿古建筑园林应用的原则

2.1 体量适宜

建筑的体量决定着人们对建筑的理解和感觉。园林建筑的体量要与周围环境相匹配,这样才能与环境融为一体,创造出最佳的观赏效果。体量过大,则会喧宾夺主,如果在相对较小的环境中还会给人以压抑感,让人还未游赏便想逃走;体量过小,则又容易让人视而不见,不经意间被忽略掉,失去了其建造的意义。所以仿古建筑要在园林中要选择适宜的体量。

2.2 风格得当

中国的古建筑风格多样,并且有明显的地域文化,在园林中建造仿古建筑的时候一定要选择合适的风格,与园林的立意、主旨相协调,避免出现张冠李戴现象,尤其是在同一座仿古的建筑的设计建造当中,切不可出现把各种不同风格随意拼凑现象。否则丢自己的脸是小,丢了祖宗的脸是大。

2.3 恰当选址

园林建筑只有出现在它该出现的地方才能发挥出它的功用价值和观赏价值,否则造型再优美的建筑,也是画蛇添足,从而造成人力、物力、财力的不必要的浪费,甚至会费力不讨好,事倍功半。

2.4 因地制宜

中国园林的最高境界是“虽由人作,宛自天开”又有“景到随机”的说法,所以园林中园林建筑的设置,切不可生搬硬套,随意添加,只有与周围环境相协调,因地制宜的设置园林建筑,才能创造出和谐的具有极高观赏价值的园林景观来。

3 仿古建筑园林应用的手法

3.1 仿古建筑的选址

园林建筑和普通建筑明显不同的地方,就在于它在满足人们休憩和观赏风景这两种功能的同时,本身也成为了风景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具有点缀风景的艺术功能,所以就园林建筑本身要求具有较高的观赏价值并赋予其诗情画意。

仿古建筑的选址一般针对可独赏时的建筑而言,对风景区中的仿古建筑尤为重要。仿古建筑的选址具体的说就是其在园林环境中位置。仿古建筑是用于园林景点的重要景物,是点缀自然山水和景观的主要内容。因此,仿古建筑园林应用的过程,不仅要设计出好的仿古建筑外观,也要注意如何让仿古建筑和自然景观和谐共生。

在注意大的环境的同时,仿古建筑的选址也要珍视一切饶有趣味的自然景物,一树、一石、清泉溪涧,以至古迹传闻,或以借景、对景等手法将它们纳入画面,或专门设置具有艺术性的环境供人观赏。其实,景不在大,只要天然情趣,画面动人,就能从中获得美的享受,成为园林建筑的佳作。

为此,在仿古园林建筑选址的时候我们要从宏观和微观两个方面入手,来选择仿古建筑在园林中合适的位置,让其成为点睛之笔,创造出令人难忘、耐人寻味的园林景观。

(1)动静结合

园林中的仿古建筑的选址一般不拘于定式,根据整体景观、环境、空间的需要,适时适势而定,同时结合恰当的建筑形式,使静止之物,闪现灵动之光,给游人以动感,如蜿蜒曲溪上石桥,碧波湖畔轩榭,峭壁陡崖边古亭,无不使人有虽置身屋内却神游于外的感觉。

(2)虚实相嵌

仿古建筑的选址,要符合园林空间布置的要求,以虚含实,以实衬虚,与植物、山石、水面相结合,“于有限中见到无限,又从无限中回归有限”达到“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境界。园林中的借景、框景等手法就是自然景观与园林建筑最好的结合,通过亭廊门窗通透的“虚”,观树木山石水面的“实”。

(3)意境相融

中国古典园林深受中国的山水画艺术的影响,况且园林建造的基址常常受到或多或少的限制,如何能在有限的范围内表现出无限的景观来,意境的追求起了决定性的作用。因此中国园林历来讲究情境交融,徜徉其间,由境生情,以情造境。因此仿古建筑选址的时候,一定要跟整个园林环境相融;跟园林的主题相合。这样才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4)体势相配

“体”指仿古建筑的体量,“势”指地形、地势。中国园林讲究的就是模山范水,纵观历史上的各大名园,无不是堆山理水,模仿自然界山水的产物,即便是江南的宅院里,也要通过意境的营造来相自然山水靠拢。因此,仿古建筑的体量与地形地势的匹配就是我们不得不注意和解决的问题,建筑的稳重轻飏、高低曲直,都要与所处的地形地势想匹配,这样才能创造出引人入胜的园林景观,正所谓“随行就势,以标胜概”。

3.2 仿古建筑的布局

建筑的布局主要是对多座或成组的建筑而言,园林建筑的布局是从属于整个园林的艺术构思的,是园林整体布局中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建筑总是服从整个风景环境的统一安排,同时又对总体布局产生重要的影响。园林建筑的布局不是被动地依附于山水环境,而是能动地与环境相配合,根据环境的具体特点,创造有特色的建筑形象,使主景更加突出、醒目,使次要的景观各得其所,主次之间彼此呼应、连贯,相得益彰而组成园林艺术的整体,使美的自然由于人为的加工与点染而更集中、更突出、更美。

中国古代建筑的观赏性并不仅仅来源于优美的建筑单体,不同类型和形式的建筑的群体组合也是其所擅长的。中国古代建筑丰富的造型和优美的曲线,使不同建筑在布局当中通过建筑之间体量、外观、材质、明暗、虚实等等方面的对比,结合周围的环境,形成不同的游赏空间,创造出更具观赏性的园林景观。建筑所表达的是空间美,音乐所表现的是时间美。用建筑的线性或布局方式来表达音乐的韵律美,是把建筑和音乐两种艺术相结合的产物紧密的联系在了一起。园林中园林建筑的布局之所以更具有音乐的律动美是因为园林建筑的构筑方式往往不受布局章法的制约,完全遵从空间韵律的感觉,如同一曲动听的乐章。

(1)主次分明

中国的山水画对中国古典园林的设计建造起到了很重要的作用,一直以来中国的园林设计和规划都符合中国山水画的理论,所以中国古代园林建筑的布局也深受古代绘画艺术的影响。一座园林内部各构成要素之间要分清主次,才能避免景观的松散凌乱。对建筑的布局来说,面积较小的园林,会有一座主要建筑;稍大些有多个景点的园林会有一个相对来说起主要作用的景区,而园中的主要建筑和建筑群便建造在这一区域内。由此可见,仿古建筑布局中,主次一定要分明,不管是从建筑的等级还是建筑的体量上都要有轻有重,这样才能让园林结构严密,主题突出。

(2)疏密得体

园林是由一个个不同的空间组成的,空间是由园林建筑、植物、水面等等要素围合组合而成的,不同的空间给人的心理暗示不同。空间过于局促让人感到压抑,空间过于开敞让人思绪游离。所以,仿古建筑在园林中的布局要疏密得体、张弛有度。通过建筑与建筑、建筑与植物、植物与植物等等构成要素之间的对比,营造出意味感受多样的园林景观,吸引游人的注意力,让人如同游在画中。因而,中国传统园林建筑动态的空间美,是一个多层次的复合结构,是“空间组合的美,空间的层次美,空间的过渡、转化和碰撞,引导、穿插、交汇、封闭、开敞、对景、动态,它主要是视觉美,也具有听觉的、触觉的,明晰、朦胧、幽深、明亮……一种感觉的美。它能使人们感受到雄伟、亲近……,又可通过塑造达到某种诗意的、音乐序列的、绘画画面的美。”

仿古建筑造价设计第2篇

显然,现阶段的古建筑夜景照明还处于起步阶段,有很多古建筑的夜景照明都不是由专业设计人员完成,不仅在照明效果上缺乏美感,对于古建筑保护、节约能源、眩光控制等多方面都缺少规范化的控制和研究。如何通过照明提升古建筑夜间形象,扩大城市夜间人文价值?如何在古建筑中融入高新科技照明产品与技术?

中国古建筑的屋顶往往做成柔和的曲线,四周飞檐高跷,上面覆有青灰瓦或琉璃瓦等,这是中国古建筑自身的固有的特点之一。因此,准确地把握这一特点,用灯光的形式在夜晚将其突出是中国古建筑照明的关键。

用纵横交错的端木相叠而成的门拱,成为中国古建筑的独特形成。梁柱门拱的油饰彩画,通过绚丽多彩的图案来增加建筑的美感。运用适当的灯具选取相宜的光源是中国古建筑照明的要点。对于阶基的灯光处理鉴于中国古建筑的布局、形态、色彩和用料均与现代建筑不同,因此在照明的用光、配色、灯具造型均应突出古建筑特征,力求准确地表现其特有的古建筑文化和艺术内涵。

对于大型仿古建筑,要突出这些建筑物,主要应采用在屋檐四周布置LED灯带,勾勒出屋檐的轮廓及屋顶面一定的亮度,在屋檐下的内沿隐蔽处设黄色小型反射灯打出斗拱的形状,每只斗拱分别用2—3只反射灯打亮,在屋檐下的内沿设紫色小型反射灯打出门窗的亮度。

仿古建筑配置相当的景观照明能显示其庄重、古朴之感,但沿河绿化带内的小型仿古建筑不宜使用轮廓照明,那样只能突出其外形轮廓,不能反映建筑物的外表特点,所以主要应采用泛光照明,对小型仿古建筑主要在邻近绿化带内设置投光灯,以打亮整个建筑。具体工程要根据实际情况,应用照度推荐值进行照度计算,得出每组泛光灯所需的安装功率。

仿古建筑造价设计第3篇

数千年的中国建筑史实际是数千年的文化史,积淀着社会伦理、风俗习惯、宗教精神、审美意识等丰富的文化蕴涵。西周时期建筑的左祖右社平面布局表现了当时的礼法制度;明清时期祭祀天地的天坛地坛体现了中国古代的“天人合一”思想。凡此种种,文化通过建筑形式展示给人们看,试想有着五千年文化积淀的中国,其建筑设计如果缺乏文化思想,尤其缺乏传统文化的支撑.那么我们生活的建筑空间将是何等的苍凉,何等的浅薄。

连接历史的传承过去,讲述传统的古建筑符号的消亡,并不意味着人们对传统建筑符号消费的需求的终结,相反随着古建筑的日益稀缺,人们的注意力从单纯的物质追求,回归到精神层次的满足时,对于传统建筑符号及其背后的文化所指的需求也会日益增加。仿古建筑形式的出现,为多元文化的社会增添了历史和现实之间构筑了一条沟通的桥梁。

仿古建筑形式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仿古建筑形式是指利用现代建筑材料或传统建筑材料,对古建筑形式进行符合传统文化特征的再创造;狭义的仿古建筑形式是指利用传统建筑材料,在特定范围内对古建筑的复原,严格讲属于文物修复范畴。

仿古建筑形式的兴起,有其原因。世界性文化交流的冲击,促使建筑形式向多样化方向发展,在设计价值取向上便走向了二元化。一方面强调建筑形式要顺从社会文化的图解和发挥建筑师的个性;另一方面强调体现历史特征和民族风格的创作思想和传统文化的传承。而对二元化的选择,在历史责任心和民族自豪感的驱动下,深感创造力贫乏的建筑师们,便开始挖掘传统形式所固有的文化资源,这样传统建筑本身的文化因子与发展变化的社会因子,便成为仿古建筑形式兴盛的原因。

仿古建筑中的文化因素可以分为几个层面,第一个层面是美学上,建筑总体造型和部件所示的各种美感上如动态美、对称美、装饰美以及韵律美等等,这些美感实际是人们经过抽象,概括而形成的形式感,是经验性和总结性的。中国的古建筑从“构木为巢,初始,人们也仅仅是为了“便于生”而“不能为观乐也,因此没有建筑形式的审美意识,实用功能是建造房屋的主要思想。

随着建筑技术和建筑条件的发展,以及审美对象的扩大,使得功能的愉悦性成为建筑形式的重要内容。中国古建筑美感形式的确立取决于上述主观方面审美价值的评价和客观方面符合木构建筑“内在尺度”的艺术创造,比如正脊两端的鸥吻,最初是起着固定作用的砖构件,这个过程是循环往复的过程,具有社会活动的重复性,它将形式美感信息“遗传”给后人,世代沿袭,千古不变,这也许就是为什么中国式建筑不是“石头的历史”而是“木头的历史”的原因。

形式美感并不是仿古建筑兴盛的惟一本源,古建筑民族风格和时代特征,间接地表现它所隐含的文化意蕴和历史背景,比如汉代建筑屋顶尚未形成曲面,低日平直表现出简约古拙的建筑风格,多少显现当时经济文化在战事频发后的整合与发展;唐宋时期产生的模数制是建筑走向成熟的标志,此时的建筑体量较大,顶举折逐渐升起.建筑风格恢宏凝重,反映当时政治经济文化的繁荣。“凡屋有二分,自梁以上为上分.地以上为中分,阶为下分。”尽管古建筑形式是一贯制的,但是,正脊与垂脊构架的屋顶形式的差异,构件细部的明显特征.自然成为表现建筑风格的重要内容一定时期的经济文化条件决定一定时期的建筑风格,没有个性化的建筑风格,就无法表现具有特色的民族文化。

仿古建筑的文化因素的第二个层面,是其作为一种建筑符号,一种信息的载体,所传达给观察者的内容。翁贝尔托・埃科在《符号学与语言哲学》中认为符号是“有意义地代替另一种事物的东西”,是用一种明确的信息单元来表达一些概念和具体事物的内涵。有些建筑学家认为传统符号的应用只会造就对建筑的复古现象。认为仿古建筑其实也只是传统建筑符号的复制与重复。而事实上仿古建筑采用并非一味的模仿与拷贝,是采用现代材质与建筑手段的基础上的柔和传统建筑符号,美学观念,文化传承,并予以提炼概括的新建筑样式。这种建筑中的传统符号的高度概括和提炼才是仿古建筑生存与发展之重要因素。真正尊重传统的建筑并不是简单的复古,更不是传统符号的简单叠加和堆砌,而是恰当地把握传统的神韵,抓住其文化的精髓与内涵,并在建筑中予以恰当的体现。

同时在现今的社会语境下,建筑的形式包括仿古建筑的形式,正是人们消费的对象。无论建筑师是否想创造自己的纪念碑,他们都给公众提供了一个和通常建筑形式不同的信息,足以成为人们猎奇的对象。如同现在出现的一些古镇热一样,它们都是为了构筑消费的“丰盛”之物。在被大量的广告和炒作之后,异化于日常生活之外的信息突显出来,激进的形式成为时尚、怀旧也成为时尚,都被划进了人们的消费欲望中。

作为符号被消费的建筑,其深度也被消解,人们无需追问它的意义。仿古建筑的兴起,反映着消费社会中个人意识的觉醒。人们内心中需要的身份识别,个性识别,用差异来体现区别,寻找古典的手段来对抗现代空间观念,用传统的本土化符号来对抗全球化的意识形态侵袭。仿古建筑在这里异化为对抗与自我认同的符号。各地的古镇热,是本土化的具体表现形式之一。

天堂杭州的清河坊,作为城市文化与历史的因子,在文化传承与符号传播上都起到了不错的示范作用。城市的改造者,在恢复和重建的过程中,就充分认识到了仿古建筑的文化特性,仿古并非只是形式,形神兼备才是关键。早在南宋时期,清河坊就作为南宋皇城中“前朝后市”城市布局中的“后市”,成为歌馆,酒肆,商店云集的最大的娱乐消费区,自南宋元明清延续到民国初年,几乎杭州所有有史可查的历史名店的“前店后坊”的传统商业形态也都源自于此。于是,对与清河坊的恢复从一开始就不只是建筑或者规划问题,而是一个“点、线、面”综合性系统。在杭州清河坊系统中的“核心点”自然是极具文化价值的诸如胡庆余堂、鼓楼湾、方回春堂、叶种德堂、密大昌烟行等百年名店与标志建筑。恢复其传统的建筑店面形式与保持其传统的商业模式并重。而串起这些符号化的点的线,则是清河坊中的“四带”,大井巷、河坊街、打铜巷与中山路。大井巷旧时为店铺、作坊云集之所,其特点为晚清家族型商业的典型形态,店铺形态多表现为前店后坊,并带有居住院落。河坊街两侧,较之大井巷,则多是上居下店,不带作坊的特色街面店铺,一般经营的都是写特色产品,诸如字画古玩,土特产之类。中山路曾于1929年遇大火重建,正逢当时西洋风袭入中国,故当时有实力之商家就按照西洋风格建造店铺,这些建筑有一特点,外表西式,内部均为中式之院落。当时刚好是中国资本主义萌芽时期,故街道的建筑也反映了当时的商业特征。打铜巷,当时的手工作坊小巷,巷边云集了众多的响器作坊,多是店坊合一的商业格局。在“面”上,杭州清河坊紧贴吴山,鼓楼湾,综合考量街坊,吴山与鼓楼在区块的关系。街坊与吴山、鼓楼原本是紧密相融的,但由于后人在山体上不断建设,相邻的吴山与街坊的关系变得奇怪而疏离。于是,强调吴山与清河坊的在空间感觉上的联系,使之相融合,是山景融入街景,制造与恢复“不出成果有山水,身居闹市有林泉”的别致与快意。 “点、线、面”方法,在各个层次上把握建筑与文化的关系,形态与内容的联系。恢复建样式与建筑本身所具有内涵与信息并重。

清河坊历时8年,完成了规划中的三区四带中的一区一带,并着重的人文内涵的挖掘与渐进式的商业文化的导入与解读,注重传承与保护并重。时至今日也成为杭州具有历史厚度,人文深度与人气的仿古商业街。

仿古建筑中的社会因素在于旅游业的发展,国际性的文化交流,提高了旅游者的欣赏品位和情趣,访古猎奇、返朴归真的观赏心理影响,景区旅游建筑的价值取向,仿古建筑愈加受到人们的青睐,随之保持景区“文化生态”的平衡,也就成了旅游环境建设的理论问题。这种平衡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在文物建筑区域,为了协调风格,一些旅游配套设施以仿古建筑形式出现;二是新辟区域或历史文化城市,为了统一风格,一批新建和改建的仿古建筑形式出现。

至于某些特定的文化建筑,比如以历史为背景的影视城,其传统的建筑形式无疑是建筑师们创作的源泉,也是仿古建筑兴盛与发展的直接导因冲天的高楼,直线的造型,光的污染,导致人们想要从紧张的情绪中解脱出来,古建筑以其生动的造型,柔美的曲线,徐徐展开的平面,成为抵消紧张情绪的“归宿”,为人们找回了失落的“家园感”,人们可以站在同一个“地平线”,面对面交谈,精神得以充分缓释。

另一方面,建筑回归传统,而实际上,大家都在回归符号,仿古建筑也成了回归符号的代表。仿古建筑并不是生搬硬套古建筑形式,靠几个建筑符号的拼贴与罗列,而是要从传统形式的文化内涵,符号传播,社会需求去把握建筑造型。传统文化精神的回归。任何建筑始终是“形而下”的有形之物,主宰它的应当是“形而上”的精神――失去精神的回归。朴素、内敛与节俭,是古人修养的高境界。在盲目追求奢华的现代建筑潮流中,需要回归的正是这个传统精神。传统文化精神的缺失,对于过度的建筑形式的关注,这是目前仿古建筑设计的误区,要走出误区,就必须从民族精神实质上下功夫,真正提高建筑文化和历史文化方面的素养,增加辨证思维,正确处理“仿古”与“复古”的关系,惟其如此,仿古建筑形式才得以真正弘扬民族文化,体现传统建筑风格改善我们的建筑环境,丰富人们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也才能在世界建筑文化领域占有更高的地位。

参考文献

1. 《中国大百科全书》1988年,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

2. 《信息消费时代的都市奇观――世纪之交的当代西方建筑思潮》2000年 建筑学报,朱涛

3.《艺术与视知觉 》1998年 四川人民出版社鲁道夫・阿恩海姆滕守尧,朱疆源译

4. 《梦溪笔谈》 沈括

仿古建筑造价设计第4篇

关键词:混凝土;古代建筑;环保节能

中国古代建筑是以木构架为主的一种结构方式,随着历代建筑艺术的发展演变,如今较多的仿古建筑都是以钢筋混凝土结构为主。斗拱、雀替、假梁头、垂柱头等古建筑构件形式现已演变为预制混凝土构件。斗拱体系(由斗、拱、升、昂、翘等结构构件组成)是其特有的形式,作用是用来支撑屋檐,在屋顶和梁柱之间起着过渡作用。斗拱已失去了其原有的功能变为装饰品。它用混凝土预制,通过预埋铁件焊接等方式,与墙 梁(檐檩 额枋)柱连接固定。对照(清式营造则例),按斗拱构件 如坐斗,正心瓜拱,正心万拱,翘,昂,外拽瓜拱,蚂蚱头......分别用混凝土光模制作。然后,在需要安装斗拱的地方,用高强度粘接剂把构件拼接粘接成完整的斗拱。在混凝土假檐檩底预埋铁件,与斗拱顶部的挑檐枋连接。在蚂蚱头和最下一个昂的靠墙面,分别预埋铁件,与墙面连接。

在这里通过力学性能、耐久性、施工周期、工程造价、外观、环保节能方面六方面进行比较,阐述混凝土预制构件的可行性分析。

1 力学性能比较

斗拱由古建筑中的受力件彻底变成了装饰件,雀替、垂柱头等预制构件为装饰构件,不承受任何荷载。并且预制构件采用钢筋混凝土构件,混凝土强度等级在C20以上,保证了强度及稳定性。故这些构件使用混凝土预制,能够满足承载力及稳定性,在力学性能方面可行。

2 耐久性分析

在近二三十年中,仿古建筑的设计建造也经历了一个发展变化的过程。开始时,人们是完全按照古代木构建筑的材料和技术,建造一些木结构的园林、寺庙、住宅。随着时间的推移以及由于对木材过量采伐带来的森林植被破坏,采用木材建造仿古建筑已不符合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战略的要求,于是便产生了用其他建筑材料代替木材建造仿古建筑的做法。木材的耐久性差,防腐、防火、防虫蛀等性能差。大木构件制作的古建筑在一定期限之后需要进行维修更新。

钢筋混凝土材料有防腐、防火、防虫蛀、抗震和节省后期维修费用等优点。而且由于混凝土构件都是通过支模板浇注成型的,有非常好的可塑性,可以做出各种形状的构部件。

3 施工周期可行性分析

预制构件制作时,首先先制作构件的模板,可以反复利用。根据工程的预制构件的多少及进度安排,本工程可以按照进度计划和每层所需的预制构件数目制作预制构件模板。为了配合土建施工队伍的进度,不影响施工进度,分析计算制作预制构件的模板数量。在施工时,安排专业的人员进行预制构件的制作,在工程需要之前已经成型堆放在指定位置。当工程需要时,可以直接取来进行安装。施工周期可以灵活掌握,根据施工进度进行调整,在总进度中此工序成为非关键工序。木结构构件需要把每个构件全部加工成型,在需要时逐一安装。木结构制作不能反复利用,只能一次使用,具有耗材、费工的缺点。

钢筋混凝土现浇构件:此类仿古小型构件形状小而奇特,工艺复杂。现浇时,需要与相连接构件一起施工,而此类小型构件支模、绑扎安装钢筋等工序相当复杂,这样就影响了整个工作面的进度。另一个原因:现浇需要的模板在拆模时绝大部分将会被损坏,即一次性使用,也是具有耗材、费工的缺点。

4 工程造价方面分析

预制构件:由于预制构件的模板可以反复利用,降低了材料成本,混凝土材料成本和构件安装费用和其他施工方案相比工程造价低。

木质构件:木材材料成本价格昂贵,进行加工工艺复杂,用工多,总体讲,工程造价高。

钢筋混凝土现浇构件:此种方法有两点影响造价,一是施工是在高空进行,工效降低,也相对影响施工质量;二是模板基本为一次性使用,耗费材料,加大材料成本费用。工程造价偏高。

5 仿古构件的外观可行性分析

混凝土预制构件与传统工艺木构件经油漆彩绘后外观是一样美观的,而且斗拱预制安装也具有整体性。散斗及横拱采用预制砼,保证斗拱的整体性,由于散斗与横拱及拱眼连体预制,重量大,安装不方便,我们把散斗、横拱、拱眼均分开予制,用铁件连接。铁件应凹进砼内30mm。安装:安装前先在斗板及替木上弹水平控制线,然后在地面组装拼好,无误后方可安装。安装时拉通线安装,逐一焊接,焊接完毕,用水泥砂浆,把铁件凹陷处抹平。

6 环保、节能方面可行性分析

木材:在近二三十年中,仿古建筑的设计建造也经历了一个发展变化的过程。开始时,人们是完全按照古代木构建筑的材料和技术,建造一些木结构的园林、寺庙、住宅。随着时间的推移以及由于对木材过量采伐带来的森林植被破坏,采用木材建造仿古建筑已不符合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战略的要求,于是便产生了用其他建筑材料代替木材建造仿古建筑的做法。

仿古建筑造价设计第5篇

论文关键词:欧陆风格;文化环境;中国传统建筑;中国现代建筑

论文摘要:对中国现代建筑的发展状况“欧陆风格”建筑进行了归纳和描述,并对今后的发展提出了看法。

在中国“欧陆风格”的出处,我们无法准确的把握,若干年前,当建设方提出他们的设计要求时,“欧风”这个词就一而再、再而三的出现在设计市场。在某些开发商眼中,“欧陆风格”是高尚生活的象征,于是建筑师们无奈的按照开发商的设想去创作,再加上市场运作的不规范,于是西洋古典建筑在20世纪90年代,随着中国经济的腾飞挟“欧陆风格”之名,卷土重来,在十几年的时间内,形成了一种文化现象,对城市建设和社会文化产生了显著的影响。值得注意的是,这次的“欧陆之风”不同于中国近现代史上曾出现的几次西洋建筑潮流,它并不是受当代欧洲建筑思潮的外部影响而引发的,而是在中国内部,为了“内需”,而自力更生演绎出的一股艺术风潮。而且此“风”大有由大城市向小城市蔓延之势,但实际上,它却直接反映了中国建筑商品化的转型时期,商业文化对建筑市场和社会文化的冲击。

中国现代“欧陆风格”的建筑有其三大特点:

第一,模仿西方高雅古典建筑的形式,但是并不需要真正理解其文化价值。在古希腊罗马时代,神庙建筑是神的住所;在工业时代神庙式的建筑成为了银行的办公楼,因为钱是资本主义之神;但是在二十世纪九十年代的中国,神庙竟成了高层住宅顶部的设备间、水箱间。建筑语言被滥用了。

建筑上的山花、弯窿顶、柱廊只是纯粹的装饰,并没有任何结构和建筑功能的意义,这种堆砌的矫揉造作的设计与古典主义“朴素、真实、理性”的原则恰恰相反。并且与周围环境格格不人。

第二,必须使文化产品变成工业产品,才可以进行商品推销和扩大市场得到高额的经济回报。“欧陆风格”正是通过预制构件,采用新的轻型材料,简化装配工艺等工业的手段,使古典柱头和罗马雕塑成为商业产品在国内广泛流行。甚至到了室内设计也不甘落后,不管什么性质的建筑,包括图书馆、旅馆、办公楼、商业用房,乃至家庭装修都偏爱欧洲古典样式。

第三,“欧陆风格”建筑通过建筑空间和形象,来模拟虚构一种文化处境,令使用者产生文化空间转移的错觉,使他们感觉到置身于优越的文化环境,认为自己的文化身份得到了提升,尽管楼盘可以命名“罗马花园”、“维也纳”或者“豪园”、“佳苑”,但是,由于没有真实的文化环境的支持,这种建筑空间造成的自欺欺人的幻觉和错觉难以维持的,而且这类自吹自擂的楼盘名称提醒人们注意到,这种对古典主义的爱好,只是作为对经济财富和社会地位的炫耀,而不是对文化财富的真正追求。

这样的“欧陆风格”建筑,在发展上必然有其局限性。它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在国外得不到来自欧洲文化的支持,在国内也没有中国文化的根基。类似“欧陆风格”的情况并非史无前例。英国十八世纪的时候,建筑上曾出现过“中国风格”的热潮,从王公贵族到富贾殷商,对“飞檐翼角” 的楼亭水榭,无不趋之若鹜,其热衷程度不亚于中国现在的“欧陆风格”。其中以英国名建筑师哈夫盘尼(William Half-penny)设计的多款中国式的大宅最有影响,然而中国人见了这种“华风建筑”一定会摇头失笑,如果和二十世纪中国的“欧陆风格”相比,会发现两者的相似之处。

“欧陆风格”的建筑可能会使未曾走出国门的人们乍一看或许感到新鲜,但在二十一世纪时期,如果我们在古城西安的大街上盗立一批上个世纪前的欧洲古典建筑—既不是中国古典的,又不是现代的,这样做只是为了迎合现代人的某些需要,成为某些特定阶层或行业“标新立异”的手段而已,这着实不伦不类,不知所然。中国传统建筑发展到今天,正处于一个关键时期,几千年来的统一模式,单一的材料和技术体系使得中国传统建筑同现代化空间模式的衔接举步惟艰,对传统的尊重常常限于对建筑外形的模仿,而这种模仿又往往以牺牲现代技术和材料的优点为代价,从而失去了其美学的价值基础。我们的传统建筑正面临着全球化趋势的挑战。

“欧陆风格”实际上,它既不特指某个国家又不特指某一时期的建筑风格,而是包括了各个国家,各个时期,各种流派的一个十足的“快餐大拼盘”,而这样的拼盘又怎么能体现中国建筑的文化内涵呢!现代西方人士曾建议我们“应减少对西方建筑风格的依赖,多注重些中国传统建筑独存的风格。如此灿烂文化的国家却要模仿舶来的二等货,而且抄袭来的比原样还差的多……”这不能不说有些遗憾.

仿古建筑造价设计第6篇

关键词:传统;仿古;建筑;创作

Abstract:Based on current antique buildings in the cause, and modern architecture creation combining, the idea and the existing some defects and the present situation, proposed the inheritance, carry forward the essence of traditional architecture, meanwhile, should make some efforts.

Keywords: tradition;architecture;creation

中图分类号:TU-0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0422(2012)07-0040-02

1 前言

随着现代社会的不断发展,人民物质文化水平不断的提升,城市记忆不断被涂改的同时,也改变着城市里大大小小的建筑形态。当人们逐渐习惯于以纯商业的角度,亦或功利性的语言组阐述着当代疑似工业化产品的建筑含义的同时,却往往遗忘掉了建筑在整个城市历史中的地位,和他所承载的悠远记忆和曾经依稀的生活情趣。

所幸,人民物质文化水平的提升,终究是逐步引导着人们对精神世界的重新探索,和对历史文化的再次追逐。渐渐地我们发现,似乎在古建筑日益缺稀的年代,传统的建筑符号又以另一种新的姿态席卷而来,融入了各式的城市建筑当中,也就是当下非常流行的建筑仿古现象。然而是否所有的仿古建筑改造设计中,古典元素都能很好的与现代商业形式相结合呢?仿古建筑的兴起是如何发生的,有没有其必要性?古典的艺术风格、文化内涵是否适合当下的现代都市等等一系列的问题都值得我们深思与探索。

2 仿古建筑兴起的由来

我们应该如何看待这突然到来的“民族风”呢?就笔者看来,究其源头,仿古建筑盛行的原因可分以下两个方面:

首先,在社会进步,人们综合素养和认知水平的提高的同时,使得人们在对建筑能满足其基本的功能要求、经济利益等建筑本身的自然属性之外,也对建筑及其所属环境所蕴含的历史特征、名族风格、地域特征等精神属性的东西有所认知和向往。

如同我们置身于有鲜明文化传承、历史特色的城市当中是,总会被那些熟悉、充满民族痕迹的场景所吸引,总会被某种特有的场所精神所打动。相反的,机械地将城市建筑视为工业化生产的产品,而忽视建筑在文化体系中所承载的文化记忆和情感,生活在冰冷生硬的钢筋混凝土所筑成的房子当中,给人们带来的则是索然无味的感触,也使我们的环境显得冷漠和苍白。

可以看出,建筑的文化性、历史性、地域性等精神属性,是生活于其中的人们所共同承认的文化模式,尽管社会的发展使人们的生活方式不断更新,但人类最基本生活方式,并没有因岁月的流逝而消失,相反的,它慢慢的演进,或以其他方式表现出来。而古建筑却正是具有我民族风格,历史特征统文化的总要传承之一。自然而然的,其与生俱来的空间属性和自然属性成为现代建筑追寻和模仿的源泉。

所以,当代建筑才会呈现出向历史,向古建筑的精神内涵和传统文化“回归”的趋向。

其次在全球一体化的大形势下,随着改革开放的进一步发展,与世界文化的深入交流,我国政治、文化、经济、社会等的各个方面都受到了世界性文化的强力冲击。而建筑,做为一种本土文化、历史、地域、艺术、哲学等多重要素的综合体,更是首当其冲。

着眼于身边,不难发现大量的国外设计团队,国外的建筑大师在中国变得炙手可热起来。

外国建筑师进入国内市场,带进来的不仅是一个成熟的作品,更带来一套完整的建筑体系。

无论是大剧院、机场候机楼、奥运场馆亦或是办公大楼,一件又一件的大型建筑作品不断挑战人们的精神和文化观念。

正是在这样的大局势、压力下,建筑师们便开始挖掘传统形式所固有的文化资源,力争在现代建筑行业中,继承和发扬我国传统建筑造型语言的精华,同时吸取国外优秀的建筑理论,形成新时代的中国建筑文化,这便成为现今仿古建筑形式兴盛的原因之一。

也可以这样说,正是因为新型仿古建筑形式的出现,为现代多元文化的社会增添了一座沟通历史和现实之间的桥梁。

3 何为“仿古建筑”

那么我们这里所提到的“仿古建筑”究竟是怎么一回事呢?其又该如何定义呢?

目前,社会中对于仿古建筑的看法有如下几种:

3.1利用现代的新科技、新手段以及相符合的建筑材料,对古典建筑的固有形式进行符合传统文化特征的融合创造。

3.2利用传统的建筑材料,或在原址范围内对曾今的古建筑进行复原建造,严格来讲已经属于文物修复的范畴了。

3.3在建筑形式上比较忠实地模仿传统建筑,并保证其外观基本可以反映传统建筑的主要特征,而其内在结构、材料及施工技术等方面则反映为近现代建筑的主要手法。

3.4在现代建筑的外表皮附以部分传统的建筑构部件,进而在一定程度上具有一定古典建筑的外部特征。

不可否认,我国传统的古典建筑蕴藏着浓厚的科学价值、艺术价值和历史意义。其优美的大屋顶造型、合理的梁柱结构、精致的木雕技艺和鲜活的彩绘、令人惊叹的内部装饰、敦实厚重的基座等,构成了一件件完美的艺术作品。但是,是否上述所有类型的“仿古建筑”全都合适,又或都可以让大多数人所接受呢?

结合目前现实当中这些水平层次不齐的“仿古建筑”,我们可以看到,一些所谓的“仿古建筑”由于只具有某些传统形式,而不具有传统文化内涵,同时传统形式又和现代材料与质感也没能很好的融合,形成巨大而生硬的风格反差,加之周围环境的不协调进而出现了很多问题:

第一,仿古建筑的模式化现象非常严重,风格的混搭,甚至是完全错误的结构造型和歪曲的审美意境层出不穷。

第二,复古二字,越来越流于表象,成为了一种肤浅的流行风,覆盖于建筑物的外表皮上,而丧失了其最为精髓的内涵与意境。

第三,完全为了仿古而仿古,没有考虑整体环境的风格协调,没有深入到民族文化和地域性特征的层面上来,生搬硬套。

4 我们应该何去何从

那么,究竟该如何仿古呢?笔者以为,关键还是要从观念上来寻求答案。

仿古建筑,其源头是古代建筑,而最终是要落脚在现代建筑上。那么提取古代建筑中具有代表性的符号、语汇,参悟其内在的思想和意境的表达,则势在必行。何谓“提炼”,“提炼”不是单纯的仿造,更非毫无理论依据的拼凑搭接,而是抓住古代建筑当中,那些具有代表性,可以引起大多数人们所共鸣的,在漫漫的历史长河中,源远流传并具独特的东方文化魅力亦或地方特色的印象表达。同时,我们所要关注的已经不仅仅是其建筑本身了,而是其与周围空间形成的整体,强调“天人合一”的空间感,最终达到人与自然环境、历史文化的和谐统一。

仿古建筑造价设计第7篇

关键词:工程;消耗量;标准

湖南省建设厅于2006年9月20日颁发了《湖南省仿古建筑及园林景观工程消耗量标准》(湘建价[2006]330号文件),并于2007年1月1日起施行。《湖南省仿古建筑及园林景观工程消耗量标准》(以下简称消耗量标准)自颁布施行以来,对规范湖南省仿古建筑及园林景观工程计价行为,合理确定和有效控制工程造价,维护工程建设当事人的合法权益,发挥了极为重要的作用。

多年来,在应用《消耗量标准》进行仿古建设及园林景观工程的造价管理过程中,发现现行《消耗量标准》不能完全满足实际需要,有必要依据《建设工程工程量清单价规范》(GB 50500-2008)的要求,对《消耗量标准》进行项目内容及相应消耗量标准的调整,以满足合理确定和有效控制工程造价的需要,适应形势的发展。

1 需要补充的项目内容

1.1 绿化地整理

绿化工程中的绿化地整理部分,列出了整理绿化地、铲除杂草、砍伐灌木、砍伐乔木、微坡地形土方堆置等项目,工程实践中还有挖竹根或挖芦苇根的项目,比照砍伐灌木消耗量标准,显然不合适。有必要补充挖竹根和挖芦苇根的项目,并制定相应的消耗量标准。

1.2 杂草清除

清除草皮项目可分为人工除草、机械除草和化学除草3种方法。《消耗量标准》中的铲除杂草属于人工除草项目,不包括机械除草和化学除草项目。虽然湖南省内不常采用机械除草的,但化学除草方式应用较多、较广,完全有必要补充化学除草项目及制定相应的消耗量标准。

1.3 植物移植前处理

在栽植或移植乔木树种和大型灌木时,往往需要进行必要的修剪,有时修剪之后还需保护处理修剪口。《消耗量标准》中没有修剪和修剪口保护项目及相应消耗量标准,因此在实际应用中无可适从。

2 需要增加的项目内容

2.1 养护内容及标准

《消耗量标准》第十三章(绿化工程)说明中指出:本章包括绿化种植前的准备、种植时用工用料和机械使用费、绿化地周围2m内的清理工作以及种植lO天内的养护工作。种植10天后的保养费用另行计算。在工程实践中,建设单位通常要求施工单位承担质量责任期为1年(也有2-3年),《建设工程清单计规范》中园林绿化工程工程量清单及项目计算规则部分,明确了花木栽植项目的工程内容包括了养护,因此《消耗量标准》需要增加养护项目内容及消耗量标准,便于统一苗木栽植和苗木移植清单费标准。

2.2 不同花木栽植标准

《建设工程工程量清单计价规范》绿化工程中,花木栽植部分列出了栽植棕榈类项目和栽种木箱等,而《消耗量标准》绿化工程的苗木栽植部分没有栽植棕榈类和栽种木箱项目,工程中遇到栽植棕榈类项目计价时无据可依,因此需要在《消耗量标准》中增加栽植棕榈类和栽种木箱项目,并制定相应消耗量标准。

2.3 反季节种植养护

《建设工程工程量清单计价规范》绿化工程中,花木栽植工程量计算规划说明中明确:反季节期间栽植花木影响因素、土球包裹材料、打吊针及喷洒生根剂等费用应包含在相应项目内。《消耗量标准》考虑了遮阳棚(工程内容:搭拆遮阳网、支架、喷洒抗蒸腾剂,清理场地)和防寒防冻工程(工程内容:绕草绳、包塑料薄膜、材料运输、清理场地)。现实工程中,除应用遮阳棚和防寒防冻技术措施外,还应用了打吊针、喷洒生根剂、修剪和涂伤口保护剂等措施,因此《消耗量标准》有必要增加诸如此类项目,并制定相应消耗量标准。

3 需要调整的项目内容

3.1 挖土方项目调整

绿化工程中,栽植穴、槽的质量对植株以后的生长有很大的影响,应根据植物根系或土球大小、土质情况来确定坑(穴)径大小,一般应比规定的根系或土球直径大20~30cm,因此,施工单位在进行苗木栽植和苗木移植费用的预算或结算时,计算了挖坑的费用,但苗木栽植或苗木移植的清单价会比建设单位的清单价高。建设单位则依据《消耗量标准》第十三章绿化工程苗木栽植和苗木移植工程包含有“挖坑”内容,核减掉施工单位苗木栽植和苗木移植工程清单价中的挖坑部分费用就顺理成章了。苗木栽植和苗木移植消耗量标准里应该是没有把“挖坑”这部分的费用考虑在内,为消除施工单位与建设单位在此方面的分歧,《消耗量标准》应对挖坑项目内容予以调整。

3.2 立体项目种植调整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人们需求的不断提高,屋顶花园的建设和花卉立体布置越来越普及。《建设工程工程量清单计价规范》也列出了屋顶花园和花卉立体布置项目。因此《消耗量标准》的项目内容理应对此予以调整,使之与《建设工程工程量清单计价规范》相适应,以满足湖南园林绿化工程计价管理需要。

4 需要探讨的项目内容

4.1 植物成活率作为考核的重要依据

绿化工程中的植物材料具有其它工程材料所具有的形状、大小、重量、色彩等共性,但不同于其它工程材料的显著的而且十分重要的特性就是植物材料的生命特征,因此在质量要求方面,除了必须达到合格率指标外,还必须达到成活率指标。为了保证工程质量的成活率要求,在施工过程中常采用了一些修剪(甚至截干)、喷灌、遮阳、激素处理和叶面施肥等措施项目。在《消耗量标准》里,遮阳棚和防寒防冻措施在反季节栽植工程项目中有所体现,没有涉及到其它措施项目。能否根据绿化工程中质量“成活率”方面的要求,将这些措施项目考虑到《消耗量标准》的相应的工程项目中,值得进一步探讨。

4.2 植物生长量化指标考核

有的绿化工程中,虽然苗木栽植或苗木移植后,成活率达到了规定的指标要求,但植物的外相和生长势有明显的差异,有的植株枝繁叶茂,有的则是光秃秃的;有的植株青翠欲滴,有的则是面黄肌瘦;有的植株垂直挺拔,有的则是歪七扭八;有的植株生机盎然,有的则是未老先衰。出现这些植株外相和生长势方面的显著差异,一方面与施工时的苗木基础“素质”密切相关,另一方面与工程施工过程采用的技术措施项目内容和技术措施项目实施程度(如:修枝量、土球大小、挖坑大小、施肥量、换客土量、防旱排渍等)有关,如何将这些影响苗木的外相、生长势及观赏价值或观赏效果的措施项目量化到《消耗量标准》中,值得进一步探讨。

综合所述,根据《建设工程工程量清单计价规范》(GB 50500-2008)的要求,《湖南省仿古建筑及园林景观工程消耗量标准》对调整部分工程项目内容作适当的增补和调整,同时制定相应的消耗量标准,对于更加规范湖南省仿古建筑及园林景观工程计价行为、合理确定和有效控制工程造价、共同维护工程建设当事人的合法权益、顺应时展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

仿古建筑造价设计第8篇

人们对于周围环境的认知是有一种整体效应的,这种认知是基于对特定的场所以及特定的元素的叠加,人的感受是通过各种表象元素的叠加形成的完整的形象。我们在游览紫禁城的过程中,宏伟的建筑以及精美的建筑细节让人倍感震撼,其中文物又给紫禁城添加了一层古典的艺术美感。其实城市中的建筑也是如此,它包括两个层面的内容:建筑的本身;建筑在市民心中的具体印象,就是自身的居所与繁华都市的最佳结合,结合的美是主体部分,其余的与自己无关的部分接近于模糊,与此同时,个人心中的城市建筑也并非静止不动的,而是处在不断的变化之中的,人对于城市的美的感受是“蒙太奇”式的。笔者曾经到过风光旖旎的滨海城市--青岛,青岛与内地的城市有所不同,这是座美丽的海滨城市,街道建筑风格别样,道路蜿蜒曲折,区别于传统的直线式的道路,北欧式的建筑随处可见,街道旁边的餐厅都是一艘艘“渔船”,不时吹来的海风让人精神抖擞,仿佛置身于童话般的世界,把自己与童话进行了夸张的结合。西安又是另一番情味,雄浑壮阔是它的基本特征,这座十三朝古都充满了古朴宏伟的色彩,站在城市的制高点向远处望去,一望无尽的灰色中点缀着斑斑绿光,使人很容易醉入历史往事的冥思之中。

二、建筑中的蒙太奇思维

的确,“蒙太奇”式的城市和建筑给人以独特的美的享受,随着建筑学的发展,这种设计思维以越来越专业的方式渗透到建筑中设计中来,现代的建筑将这种设计思维展现的淋漓尽致。虽然蒙太奇是电影中的专业术语,但是用它来阐述建筑的思维以及创作技巧再合适不过了,自从有了这种思想,蒙太奇的设计思维就和建筑紧密的联系在一起了,这种设计思维在传统的城市的设计以及建筑的设计中都有所体现。人们的心理中也存在“蒙太奇”的思维方式,人们经常把自己的视觉听觉与建筑结合起来,用来获得总体的美感。建筑中的蒙太奇设计就是给予人们的这种思维方式,结合建筑学的设计技巧,利用人的视觉感知以及听觉感知,借助一些技术手段以及一些生活中常见的要素的组合诱发人们进行大胆奇特的想象,这种设计的基础就是艺术中的控制论,就是对于整个的创作过程进行人为的定式控制,引导参与其中的人按照事先的设计定向进行思维。在众多的历史建筑中,很多都使用了蒙太奇的手法,它们至今都是建筑的经典之作,其中有希腊雅典的卫城以及欧洲其他国家的小型建筑,蒙太奇手法能够帮助建筑设计者表达自己的思想,让人沉醉其中。我们应该时刻意识到,建筑并非单独存在的,它是和环境和周围的建筑一同存在的,同时建筑也是存在于我们的心中,建筑不应该作为一个孤立的审美个体存在,应该结合各种美的要素,应该结合人的心理特征,结合人的情感,应该考虑人的思维特征。运用“蒙太奇”的思维方法,就需要把握静态和动态的结合,把握真实和幻觉的结合,把握连续和间断的结合。要时刻注意蒙太奇设计本意是中心是人,演绎的是生活,蒙太奇的设计要使感受着感受创作者的创作美,同时又要产生超脱于创作者设计的美,实现美的升华。

三、建筑中的蒙太奇现象解读

设计者的思维通过建筑作品得以表达,建筑是会“说话”的,它传递着设计者赋予它的内涵,建筑中的每个元素都代表了设计者赋予它的独特含义,众多元素的组合则是一个绝美的意境,使我们沉醉其中,用自己的心慢慢解读……在大量的城市建筑中,蒙太奇的设计理念在建筑中表现出来包括两个过程:构成和解读;同时蒙太奇想表达的内容也分为两个方面:表现和叙事。蒙太奇的设计十分注重不同的时间段中物质的空间转变以及人物的特殊经历,使人仿佛经历了壮阔的历史。中国的古典建筑尽管变化不多,但是却给人无限的想象,它是很多小信息量的元素的集合,众多的古典元素集于一身,给人以广阔的想象空间。与中国的建筑风格不同,西方的建筑注重建筑单体与建筑空间的完美组合,它所表现出的美往往是多层次的,其中包含的信息量极大,在蒙太奇的技法使用上更为典型,文艺复兴时期的建筑就是其代表作。建筑的设计者使用蒙太奇方法时,通常把建筑外在的形象转化为使用者内心的思维联系,营造一种独特的空间意境,使使用者在内心形成一种设计者所设计的一种美感,激发使用者的特定的情感、感受以及心理。矶崎新的筑波广场就使用了蒙太奇设计思维,椭圆形的广场使人们仿佛置身于文艺复兴时代;凹陷的泉眼取代了旧式的代表王权的皇帝铜像,表明新纪元已经到来;月桂树的出现使人浮想联翩,仿佛置身于月宫之中...广场的设计综合运用了多种蒙太奇的手法,比如鲜明的对比、奇特的夸张、独到的象征以及隐喻等多种手法,诸多的手法让使用者早已置身于建筑设计师设计的美中去了。我们不放在欣赏一下日本的安藤忠雄的作品:水之教堂,简单的几何构造把自然元素进行了周密绝佳的安排,在我们的眼中他的设计仿佛一个世外桃源,是一座令人膜拜的圣地,这座教堂用自然的山水代替了人为的建筑,十字架置于粼粼波光的水塘之中,足以净化世人的心灵,这种蒙太奇的表现自然,但却丝毫不包含人工打磨的痕迹,可谓经典之作。不同于北京的颐和园,江南的园林则高雅别致,苏州园林就是南方园林的代表之作,它以精妙的布局以及精美的雕工见长,整个园林中“绿”是主题,园中的建筑要素做工细致,越是仔细观察,越能品出其中美,仿佛置身其中,久品不厌。

四、中国园林建筑设计与蒙太奇

我们不能否认,一切艺术手法的都是对现实物质的进一步改造,给真实的物质附上特殊的含义,经过对现实实物的高度概括,把设计者想要表达的内容进行物象高度的集中概括,建筑中的技法就是蒙太奇的设计思维的具体体现。我国的古典园林就是我国古代园林设计者利用蒙太奇设计思维的经典之作,我国古典园林典型的特点是“园中园”“镜中园”,注重园林和自然的完美结合,利用此种技法来扩展空间,营造意境。我国园林建筑注重营造我国五千年的文化文化中的经典意境,尤其是神话故事中的意境,园林中各个元素有机的连贯在一起,通过对比、夸张,平行等技法,营造出设计者独具匠心的意境设计,笔者曾去北京的颐和园游览过几次,其中的“园中园”风格十分典型,既给人一种皇家园林的大气宏阔的感觉,其中的园林的布景又十分精妙,从万寿山俯瞰,山水相间,错落有致,寺院中袅袅的香烟使人似乎置身于仙境,佛像姿态各异,神态各异,栩栩如生,展现了我国佛教文化的源远流长。如果在游人较少的时候踏入颐和园,静静的漫步其中,映着夕阳的余晖,仿佛穿越数百年,体会到大清朝的盛世,万千感受,直沁心脾。

五、结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