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优秀范文 仿古建筑的特点

仿古建筑的特点赏析八篇

时间:2023-07-24 16:31:54

仿古建筑的特点

仿古建筑的特点第1篇

[关键词]IPA法;仿古建筑群;居民满意度

[中图分类号]F27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6432(2010)52-0177-02

仿古建筑群居民满意度是一个经典的研究课题。本文运用IPA分析法,找出当地居民对岳阳楼景区仿古建筑群的实际感知与理想状况的差距,从而为岳阳楼景区仿古建筑群下一期工程建设就如何提升居民对仿古建筑群的满意度提供参考。

1 研究方法

1.1 测量指标的确定

在广泛阅读文献资料的基础上,结合岳阳楼景区及周边居民的实际情况,本研究给出了11项仿古建筑群居民满意度的影响因素,并据此设计了调查问卷,因素包括:仿古建筑群项目施工质量、设计、特色、环境、分布、规模、选址、与环境融洽、营造技术、装饰、风格11项。调查采用李克特五点量法(Five-point Likert Scale)进行定序测量,让参加调查的居民从1分到5分勾选各观测变量的重要程度。1分表示非常不重要,5分表示非常重要。

1.2 数据获得的方法

基础资料采取在岳阳楼景区及周边地区随机抽样调查获得。调查时间为2009年12月24~28日,调查采用区域控制方法,共计发放问卷500份,回收有效问卷413份,有效率82.6%。

1.3 量表的可靠性

为了确保量表的可靠性,本研究对仿古建筑群之重要性量表和表现量表进行了检验。结果显示,克朗巴哈信度系数(Cronbach Reliability Alpha)为0.904,表明这一测试量表可靠性较高。

1.4 分析方法

IPA分析法,其具体的操作步骤如下:第一步,确定所要考核的观测变量和考核分值范围;第二步,分别确立各观测变量的I及P的分值,画出有刻度的IP图;第三步,分别求出观测变量重要性及表现各自的平均数(Grand Mean)和中值(Median),且找出平均数在IP图中的确切交叉点,然后进一步画出一个十字架,横轴代表的是重要性轴(I轴),纵轴代表的是实际表现轴(P轴),于是,IP图的4个象限便清晰地显示出来了;第四步,分别将各观测变量,根据其重要性和表现的实际得分,逐一地定位在4个象限相应的位置;第五步,分别对4个象限的观测变量进行分析。

2 IPA分析与结果

下图中的I-P矩阵被分成4个象限,分界线分别为重要性及表现性得分的平均值(3.76和3.65)。

如下图所示,有1对变量被定位到第I象限。它是IP8,根据IPA分析原理,解释为在居民心目中,仿古建筑群的这个方面要素非常重要,但是岳阳楼风景区名胜区仿古建筑群在这个方面的表现并没有满足居民的需求。IP8的t值为-3.945,P值为0.000(P

如下图所示,有5对变量位于IP图的第Ⅱ象限。它们是IP1、IP2、IP3、IP4、IP11。根据IPA分析原理,在居民印象中,仿古建筑群的这5方面不但重要,而且相对来说岳阳楼风景名胜区仿古建筑群在这5个方面的表现也不错。从配对比较的结果来看(见下图),位于第Ⅱ象限的5对变量中,岳阳楼风景名胜区IP2(t=-1.887,p=0.060>0.05)这一对变量,居民的期望与实际感知之间没有显著性地差异。也就是说,居民对岳阳楼风景名胜区仿古建筑群在这个方面的表现表示基本满意。然而,IP1(t=-2.573,p=0.010

说明:IP1仿古建筑群项目施工质量;IP2仿古建筑群设计;IP3仿古建筑群特色;IP4仿古建筑群环境;IP5仿古建筑群分布;IP6仿古建筑群规模;IP7仿古建筑群选址;IP8仿古建筑群与环境融洽;IP9仿古建筑群营造技术;IP10仿古建筑群装饰;IP10仿古建筑群风格

如上图所示,位于第Ⅲ象限的变量有4对,分别为IP5、IP6、IP9、IP10。在IP5(t=-1.833,p=0.067>0.05)和IP6(t=0.000,p=1.000>0.05)这两对变量上,居民的期望与实际感知之间没有显著性地差异,也就是说当地居民对岳阳楼风景名胜区仿古建筑群在这两个方面的表现表示基本满意。IP9(t=-2.208,p=0.028

从上图可知,位于第Ⅳ象限的变量有1对。它是IP7,根据IPA分析原理,位于该象限的这1对变量,相对于本研究发现的位于第Ⅰ和第Ⅱ象限的变量来说,并不重要。然而居民却有这样的感知,IP7在这个方面的实际表现要好于第Ⅰ和第Ⅲ象限的变量。但是,IP7的t值为0.292,P值为0.770>0.05,可以看出,这1对变量,居民的期望与实际感知之间没有显著性地差异。也就是说,居民对于IP7是比较满意的。

对仿古建筑群居民满意度感知IP调查的数据进行对比发现(见左图),居民感知有显著差异的因子IP1、IP3、IP4、IP8、IP9、IP10、IP11(p0.05)。

考察IP调查数据的均值可知,因子所含变量的均值都大于3,多数大于3.5,表明居民对仿古建筑群积极效应的感知持赞同态度。一般而言,李克特量表1~5等级评分平均均值为1~2.4表示反对,2.5~3.4表示中立,3.5~5表示赞同(Cevat Tosun,2002)。具体说来,第一,在仿古建筑群建设以前,当地居民对获益预期值偏高,对成本预期值偏低;第二,在仿古建筑群建设后,当地居民对仿古建筑群带来正面影响的感知比负面影响的感知更为深刻。

3 结 论

本研究运用IPA分析法对岳阳楼风景名胜区仿古建筑群居民满意度进行了一次系统性的“诊断”,从中可以清楚地看到岳阳楼风景名胜区仿古建筑群的优势与劣势,对有关主管部门具有理论和现实意义。首先,居民对IP2、IP5、IP6、IP7表示基本满意。有关主管部门需继续努力,再创佳绩。在今后的建设中,应给居民设计出有地方特色的仿古建筑群以提高其仿古建筑群的居民满意度,从而进一步提高市场竞争力。其次,我们看到居民对岳阳楼风景名胜区仿古建筑群的其他10方面都表示不满意,特别是其中的5方面:IP1、IP3、IP4、IP8、IP11,这5个方面需重点改进。因此,岳阳楼风景名胜区发展仿古建筑群、提高仿古建筑群满意度的当务之急便是:提高施工质量;积极利用新技术、新理念开发富有岳阳地方特色的新仿古建筑群;创造好的环境;努力做到仿古建筑群与当地环境相融洽;挖掘建筑物本身的形式美及人文底蕴,设计出独特的仿古建筑群风格。而定位于第Ⅲ象限的IP9、IP10虽然表现不尽如人意,但居民并不在乎这些,不宜优先。因此,岳阳楼风景名胜区在今后仿古建筑群的建设中,不宜将其纳入优先考虑的范畴。对于定位于第Ⅳ象限的IP7在居民看来并不重要,但仿古建筑群在这个方面相对来说表现不错。因此,今后岳阳楼风景名胜区在建设仿古建筑群、提高仿古建筑群满意度的过程中,必须分清主次、抓住重点以提高市场竞争力。

仿古建筑的特点第2篇

关键词:园林仿古建筑;时间;空间;时空观

中图分类号:TU986.4+6

文献标泌码:B

文章编号:1008-0422(2011)07-0054-02

1 前言

伟大的中华民族已经走过了五千年的文明历程。中华大地山川的钟灵毓秀,历史文化的厚厚沉淀,孕育出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中国古典园林体系。《园冶》说:“古式何裁,时宜得致”。我们要继承和发展优秀的园林传统是时代所需,是当今有历史背景的城市规划发展重点,有如上海豫园商业区和上海青浦大观园、杭州市运河西历史街区、苏州市观前商业区等都是园林仿古建筑群的成功典范,它们是城市旅游、休闲、餐饮和购物天堂。时间在奔跑,优秀的园林仿古建筑历史留给我们不仅是敬仰、观瞻和朝拜的空间,而且是旅游休闲和科研考察的空间,更是创造财富、带动地方经济发展的无限空间。时间酝酿着空间,空间融化了时间,这就是时间与空间亘古不变的情缘。

2 时间与空间的分析

所谓时间是物质运动的顺序性和持续性。而空间则是物质运动的广延性或延展性。任何物体都有一定的范围,以及同他物的位置关系。一切运动着的物质都有其时间和空间的存在形式,也只有在一定的时空中才能存在、运动和发展。空间并非客观实体,其观念来自于知觉体验,而体验又伴随着时间而流动。两者相互渗透,奇妙无比。

走进上海大观园(始建于1984年),沿着西北方草木葱郁的花径前行,穿过熙熙攘攘的“商业街”,迎面是一座高约8m,三门单檐的木牌楼。柱脚是雕刻着莲花的须弥座,上面则是中国古代木结构特色的斗拱――飞檐长、翘角高,神采飞扬,气度不凡。牌楼上方正中额书“太虚幻境”四个大字。 “太虚”意味天空;“幻境”是指梦幻之仙境。使你尚未入得园中,临门便有了一种虚无缥缈的感觉,悟出点“假作真时真亦假,无为有处有还无”的味道来,让人在充满梦幻、充满诱惑的时空里穿梭和享受。大观园的整体建筑艺术风格为明末清初的江南式样,建筑形式简洁而不尚繁琐。整体比例恰当而富有韵律感。全园在南北中轴线、东西对称的大格局中,形式各异、韵味独特的“园中园”实现皇家宫苑与江南(私家)园林的和谐统一。以大观园仿古建筑为代表所反映的历史结合现代建筑艺术、建筑技术和传统造园艺术的精华融于一体,随着年代的久远,它留给人们无限的想象和创新的空间,将成为一种潜在的文化遗产(如图1、2)。

仿古建筑及其周边环境景观空间序列伴随着时间的演变而显示出不同的景观意境,不管是白天或是黑夜、不管是春天还是冬天、任由晴天或是雨天,仿古建筑都要结合周边环境来呈现出美妙的意境。仿古建筑空间是通过具体的实物来到传达深远幽眇、耐人寻味的情调氛围,使人睹物会意,触景生情,从有限的空间环境中感受无限丰富的意趣。“曲径通幽”、“随曲合方”、“步移景异”、“虚实相生”等都是建筑空间的经典之作。“纳干顷之,收四时之烂漫”,将空间意识转化成时间过程,营造出一个广阔自由的审美世界。

3 园林仿古建筑的时间

3.1园林仿古建筑的历史和起源

一直以来,仿古的年代和仿古的事物都具有一定的模糊色彩。实际“古”无明确定义,明末清初、清末民初都是历史,都可以称为“古”。其实仿古建筑是以一定的历史时期有一定的历史资料作为重要参考的,多数仿古建筑都是中国唐宋明清时期的传统建筑。仿古建筑真正兴起的源头是辛亥革命之后,它的兴起由三方面的给力推动:西方建筑师对中国传统建筑的研究运用;中国第一代建筑师对本国建筑的研究整理;当时官方对传统建筑形式的支持。仿古建筑有区别于文物建筑。可以说仿古建筑形式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仿古建筑形式是指在建筑形式上较忠实地模仿传统文物建筑,并保证建筑外观基本上反映传统文物建筑的主要特征,其结构、材料及施工技术方面均反映近现代建筑的主要特征,是近现代的建筑作品。狭义的仿古建筑形式是指利用传统建筑材料,在特定范围内对古建筑的复原,严格来讲是属于文物建筑修复的范畴。

3.2园林仿古建筑的发展和未来

20世纪30年代、50年代在倡导“国粹”的呼声中建造了较多的仿古建筑,这些仿古建筑具有一定的研究价值。仿古建筑在今后相当长的一段时期仍存在并将得到发展,有一定的历史、文化传统因素的仿古建筑与现代各类风格的建筑一样,使现代建筑形式和风格千姿百态,所以可以这样说:仿古建筑同样具有时代特征。

发扬优良传统、继承和创新优良传统是当今中国的思想观,仿古建筑能够可持续发展有主要三方面原因:第一,当地政府为了挖掘地方历史文化,发展旅游事业,搞好具有本土历史文化特色的景点,以带动地方经济,在城市规划时特意构建的,例如岳阳楼沿湖风景名胜区中的仿古建筑群(如图3);第二,对古建筑的衬托和补充,原有的古建筑都是帝皇达官显宦等封闭或者说是私有的,而现在在开放的国度里,为了适应商业和游人的需要而建的,例如今拙政园辖地面积约5.57hm2,其中开放面积约4.8hm2。4.8hm2开放面积中,仅2.5hm2为晚清建筑园林遗产(今园林中部、西部及晚清张之万住宅即今苏州园林博物馆旧馆);第三,对历史建筑进行重建,但保留其历史建筑风格,如正在筹建中的天津少林寺分院、蓟县盘山北少林寺的重建工程,北少林寺将以木构建筑为主,保留唐宋时期的建筑风格,内部则使用大量的节能设计与科技规划技术。

中国幅员辽阔,地形多变,南北气候差异显著,东西海拔几近万米之差,地域文化有别,建筑风格和形式有所不同。在仿古建筑设计指导思想上,不要单纯从形式上去模仿,而要保留发扬其精华,扬弃其糟粕。根据我国民族在长期实践中形成的审美习惯和科学的造园艺术手法,结合时展的要求和园林服务对象的变化,在园林建筑结构、形式和手法上不断进行改造创新,使我国园林建筑艺术兼具民族特色、地方风格和时代精神。例如,黄帝陵的修缮和扩建,它可以弘扬中华民族悠久的文化历史,振奋华夏民族精神,激励子孙后代,增强民族凝聚力,为祭祖寻根者提供行为场所.此不失为一种仿古建筑的楷模。未来仿古建筑更多地从新材料、新技术和高科技等方面加以创新和改造。并且仿古建筑的未来能够从古建筑中吸取精华,掌握“传统艺术”精神,得其神韵,更好地继承和发扬优秀的中国园林建筑艺术。

4 园林仿古建筑的空间属性和空间次序

《老子》曾说:“凿户犏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现代建筑理论也说“建筑的主体是空间,空间是建筑的灵魂”,这里揭示了建筑空间的自然属性,这方面仿古建筑形式突出了阴阳变化、时空交叉的传统空间特征。仿古建适应了一定历史时期的经济文化条件和民族审美心理,它以建筑的民族性及传承性,未体现仿古建筑形式的人文精神。从广义上来讲,建筑空间包括了建筑内部空间、建筑外部空间和建筑的发展空间。这几个空间只有相互协调得当,仿古建筑才得以持续发展和创新。

园林仿古建筑的空间次序决定了园林的布局方式,建筑坐北朝南是建筑次序的体现,“先呼取景,妙在朝南”在园林中无论地形如何偏缺,建筑与庭院如何“随曲合方”,布局如何灵活,主要建筑无不在坐北朝南。厅堂建筑的体量较大,空间环境地亦要开阔,组合在庭院中的,则“筑垣需广,空地多存”,植物茂密则空间郁存,“倘有乔木数株,仅就中庭一二”即可。在景区中一般建于水面开阔处。临水一面多筑平台,特别是厅堂在池南,向水背阴,筑平台,即可作为建筑空间向室外的延伸,开拓活动之地,以衬托出建筑的主要地位。

5 园林仿古建筑的时空观

中国园林仿古建筑同古典园林建筑一样,可通过多种手法来达到时间和空间的结合。如采用“借景”的处理手法,它使两个空间彼此渗透,互相因借,增强了空间的层次感,使得空间层次的变化错综复杂。另外,还常常重复地运用同一种空间形式,并与其它形式的空间互相交替、穿插,组合成为整体。如用廊子连接成整体,人们在行进的连续过程中,脑海里就有某一形式空间的重复感,让人们感到空间的再现,给人一种似曾相识的感觉。中国园林建筑即表现了时空观。时空观的表现或是意境、或是由季相变化、或是由地域文化背景不同而呈现出不同的时空印象和迹象。

5.1园林仿古建筑的时空意境

为了创造“象外之象,景外之景”的园林意境,园林艺术采取虚实相生、分景、隔景、借景等手法,组织空间、扩大空间,丰富了美的感受。沈复的《浮生六记》说“虚中有实者,或山穷水尽处,一折而豁然开朗,或轩阁设厨处,一开而可通别院。实中有虚者,开门于不通之院,映以竹石,如有实无也;设矮栏于墙头如上月台,而实虚也”。两个字“活了”,此时此刻的空间景观意境会让人有心旷神怡、流连忘返和意犹未尽的感受。

中国园林在美学上的最大特点是重视艺术境界的创造。特别是中国古典园林的美不是一座孤立的建筑物的美,而是艺术境界的美。中国园林常用的山体、水体、路径、绿化与建筑的绝妙组合所形成的峰回路转、曲径通幽,常常达到出人意料的效果。中国园林中的亭台楼阁等建筑,都要服从于意境创造的要求,它们有助于扩大空间,更要有助于游览者的美的感受。园林建筑的审美价值主要并不在于这些建筑本身,而在于通过这些建筑,透过这些门窗,欣赏到外界无限空间中的自然景物。陶渊明的名句“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就是通过空间借景创造意境的最好例子。

5.2园林仿古建筑的时空季相

园林仿古建筑常常要结合园林植物配置中有较高观赏价值和鲜明特色的植物季相,它能给人以时令的启示,增强季节感,表现出园林仿古建筑特有的整体艺术效果。如春季山花烂熳时的辉煌,夏季荷花映日时的宁静,秋季硕果满园时的喜悦,冬季腊梅飘香时的稳重等。园林仿古建筑若能结合饱经风霜、苍劲古拙的古树名木,就能展现其峥嵘岁月里的历史风貌。可见,季相变化可让仿古建筑的空间里充满时间,让时间在空间里流动,让人们在时间里分享空间。

5.3园林仿古建筑的时空背景

园林仿古建筑的发展必须以地域文化为背景,立足于地方,做到“因时制宜”、“因地制宜”和“因人制宜”。“时”可视为历史征程、“空”可视为建设的空间和位置、“背景”可视为一定的历史资料或传说。一般来讲,影响园林仿古建筑的因素很多,自然因素包括气候、地质、地形和地貌、水系、土壤等自然资源。随着社会因素中的经济与技术力量日新月异,更多的新技术和新材料的产生和运用,在色彩、质感、光影、仿真效果等等方面,创造了具有地域特色的仿古建筑。另外,城市中深厚的传统文化、淳朴的民风民俗、古老的建筑街巷等都具有宝贵的历史、科学和艺术价值,都可作为仿古建筑的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

6结语

挖掘园林仿古建筑的空间首要从时间上着手,时间同时又给园林仿古建筑的空间朦上一层神奇的面纱,创建中国园林仿古建筑的空间必须还要尊重历史文脉、体现地域文化,与地域自然环境因素相协调,突显区位优势;造型独特、新颖有审美观光效应;传统文化内涵丰厚;功能完备,当代气派,高技术含量;周边环境生态配套,管理责权到位;经得起时间考验并能成为历史文物(如重庆市人民大礼堂、上海豫园商业区和上海青浦大观园等前述精典建筑群)的“现代特色园林仿古建筑”。

参考文献:

[1]蒋欣.时间的空间一中国园林建筑的四维时空观[J].四川建筑,2007(27):19-20

[2]王弦.传统的复兴论一当代仿古建筑[J].艺术探索.2008(22):104-105

[3]李舜,王家民.谈仿古建筑造型设计艺术语言[J].山西建筑,2009(35):45-46

[4]马铁丁.仿古建筑与民族心态剖析[J].西北建筑工程学院学报,]997(4):56-64

仿古建筑的特点第3篇

数千年的中国建筑史实际是数千年的文化史,积淀着社会伦理、风俗习惯、宗教精神、审美意识等丰富的文化蕴涵。西周时期建筑的左祖右社平面布局表现了当时的礼法制度;明清时期祭祀天地的天坛地坛体现了中国古代的“天人合一”思想。凡此种种,文化通过建筑形式展示给人们看,试想有着五千年文化积淀的中国,其建筑设计如果缺乏文化思想,尤其缺乏传统文化的支撑.那么我们生活的建筑空间将是何等的苍凉,何等的浅薄。

连接历史的传承过去,讲述传统的古建筑符号的消亡,并不意味着人们对传统建筑符号消费的需求的终结,相反随着古建筑的日益稀缺,人们的注意力从单纯的物质追求,回归到精神层次的满足时,对于传统建筑符号及其背后的文化所指的需求也会日益增加。仿古建筑形式的出现,为多元文化的社会增添了历史和现实之间构筑了一条沟通的桥梁。

仿古建筑形式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仿古建筑形式是指利用现代建筑材料或传统建筑材料,对古建筑形式进行符合传统文化特征的再创造;狭义的仿古建筑形式是指利用传统建筑材料,在特定范围内对古建筑的复原,严格讲属于文物修复范畴。

仿古建筑形式的兴起,有其原因。世界性文化交流的冲击,促使建筑形式向多样化方向发展,在设计价值取向上便走向了二元化。一方面强调建筑形式要顺从社会文化的图解和发挥建筑师的个性;另一方面强调体现历史特征和民族风格的创作思想和传统文化的传承。而对二元化的选择,在历史责任心和民族自豪感的驱动下,深感创造力贫乏的建筑师们,便开始挖掘传统形式所固有的文化资源,这样传统建筑本身的文化因子与发展变化的社会因子,便成为仿古建筑形式兴盛的原因。

仿古建筑中的文化因素可以分为几个层面,第一个层面是美学上,建筑总体造型和部件所示的各种美感上如动态美、对称美、装饰美以及韵律美等等,这些美感实际是人们经过抽象,概括而形成的形式感,是经验性和总结性的。中国的古建筑从“构木为巢,初始,人们也仅仅是为了“便于生”而“不能为观乐也,因此没有建筑形式的审美意识,实用功能是建造房屋的主要思想。

随着建筑技术和建筑条件的发展,以及审美对象的扩大,使得功能的愉悦性成为建筑形式的重要内容。中国古建筑美感形式的确立取决于上述主观方面审美价值的评价和客观方面符合木构建筑“内在尺度”的艺术创造,比如正脊两端的鸥吻,最初是起着固定作用的砖构件,这个过程是循环往复的过程,具有社会活动的重复性,它将形式美感信息“遗传”给后人,世代沿袭,千古不变,这也许就是为什么中国式建筑不是“石头的历史”而是“木头的历史”的原因。

形式美感并不是仿古建筑兴盛的惟一本源,古建筑民族风格和时代特征,间接地表现它所隐含的文化意蕴和历史背景,比如汉代建筑屋顶尚未形成曲面,低日平直表现出简约古拙的建筑风格,多少显现当时经济文化在战事频发后的整合与发展;唐宋时期产生的模数制是建筑走向成熟的标志,此时的建筑体量较大,顶举折逐渐升起.建筑风格恢宏凝重,反映当时政治经济文化的繁荣。“凡屋有二分,自梁以上为上分.地以上为中分,阶为下分。”尽管古建筑形式是一贯制的,但是,正脊与垂脊构架的屋顶形式的差异,构件细部的明显特征.自然成为表现建筑风格的重要内容一定时期的经济文化条件决定一定时期的建筑风格,没有个性化的建筑风格,就无法表现具有特色的民族文化。

仿古建筑的文化因素的第二个层面,是其作为一种建筑符号,一种信息的载体,所传达给观察者的内容。翁贝尔托・埃科在《符号学与语言哲学》中认为符号是“有意义地代替另一种事物的东西”,是用一种明确的信息单元来表达一些概念和具体事物的内涵。有些建筑学家认为传统符号的应用只会造就对建筑的复古现象。认为仿古建筑其实也只是传统建筑符号的复制与重复。而事实上仿古建筑采用并非一味的模仿与拷贝,是采用现代材质与建筑手段的基础上的柔和传统建筑符号,美学观念,文化传承,并予以提炼概括的新建筑样式。这种建筑中的传统符号的高度概括和提炼才是仿古建筑生存与发展之重要因素。真正尊重传统的建筑并不是简单的复古,更不是传统符号的简单叠加和堆砌,而是恰当地把握传统的神韵,抓住其文化的精髓与内涵,并在建筑中予以恰当的体现。

同时在现今的社会语境下,建筑的形式包括仿古建筑的形式,正是人们消费的对象。无论建筑师是否想创造自己的纪念碑,他们都给公众提供了一个和通常建筑形式不同的信息,足以成为人们猎奇的对象。如同现在出现的一些古镇热一样,它们都是为了构筑消费的“丰盛”之物。在被大量的广告和炒作之后,异化于日常生活之外的信息突显出来,激进的形式成为时尚、怀旧也成为时尚,都被划进了人们的消费欲望中。

作为符号被消费的建筑,其深度也被消解,人们无需追问它的意义。仿古建筑的兴起,反映着消费社会中个人意识的觉醒。人们内心中需要的身份识别,个性识别,用差异来体现区别,寻找古典的手段来对抗现代空间观念,用传统的本土化符号来对抗全球化的意识形态侵袭。仿古建筑在这里异化为对抗与自我认同的符号。各地的古镇热,是本土化的具体表现形式之一。

天堂杭州的清河坊,作为城市文化与历史的因子,在文化传承与符号传播上都起到了不错的示范作用。城市的改造者,在恢复和重建的过程中,就充分认识到了仿古建筑的文化特性,仿古并非只是形式,形神兼备才是关键。早在南宋时期,清河坊就作为南宋皇城中“前朝后市”城市布局中的“后市”,成为歌馆,酒肆,商店云集的最大的娱乐消费区,自南宋元明清延续到民国初年,几乎杭州所有有史可查的历史名店的“前店后坊”的传统商业形态也都源自于此。于是,对与清河坊的恢复从一开始就不只是建筑或者规划问题,而是一个“点、线、面”综合性系统。在杭州清河坊系统中的“核心点”自然是极具文化价值的诸如胡庆余堂、鼓楼湾、方回春堂、叶种德堂、密大昌烟行等百年名店与标志建筑。恢复其传统的建筑店面形式与保持其传统的商业模式并重。而串起这些符号化的点的线,则是清河坊中的“四带”,大井巷、河坊街、打铜巷与中山路。大井巷旧时为店铺、作坊云集之所,其特点为晚清家族型商业的典型形态,店铺形态多表现为前店后坊,并带有居住院落。河坊街两侧,较之大井巷,则多是上居下店,不带作坊的特色街面店铺,一般经营的都是写特色产品,诸如字画古玩,土特产之类。中山路曾于1929年遇大火重建,正逢当时西洋风袭入中国,故当时有实力之商家就按照西洋风格建造店铺,这些建筑有一特点,外表西式,内部均为中式之院落。当时刚好是中国资本主义萌芽时期,故街道的建筑也反映了当时的商业特征。打铜巷,当时的手工作坊小巷,巷边云集了众多的响器作坊,多是店坊合一的商业格局。在“面”上,杭州清河坊紧贴吴山,鼓楼湾,综合考量街坊,吴山与鼓楼在区块的关系。街坊与吴山、鼓楼原本是紧密相融的,但由于后人在山体上不断建设,相邻的吴山与街坊的关系变得奇怪而疏离。于是,强调吴山与清河坊的在空间感觉上的联系,使之相融合,是山景融入街景,制造与恢复“不出成果有山水,身居闹市有林泉”的别致与快意。 “点、线、面”方法,在各个层次上把握建筑与文化的关系,形态与内容的联系。恢复建样式与建筑本身所具有内涵与信息并重。

清河坊历时8年,完成了规划中的三区四带中的一区一带,并着重的人文内涵的挖掘与渐进式的商业文化的导入与解读,注重传承与保护并重。时至今日也成为杭州具有历史厚度,人文深度与人气的仿古商业街。

仿古建筑中的社会因素在于旅游业的发展,国际性的文化交流,提高了旅游者的欣赏品位和情趣,访古猎奇、返朴归真的观赏心理影响,景区旅游建筑的价值取向,仿古建筑愈加受到人们的青睐,随之保持景区“文化生态”的平衡,也就成了旅游环境建设的理论问题。这种平衡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在文物建筑区域,为了协调风格,一些旅游配套设施以仿古建筑形式出现;二是新辟区域或历史文化城市,为了统一风格,一批新建和改建的仿古建筑形式出现。

至于某些特定的文化建筑,比如以历史为背景的影视城,其传统的建筑形式无疑是建筑师们创作的源泉,也是仿古建筑兴盛与发展的直接导因冲天的高楼,直线的造型,光的污染,导致人们想要从紧张的情绪中解脱出来,古建筑以其生动的造型,柔美的曲线,徐徐展开的平面,成为抵消紧张情绪的“归宿”,为人们找回了失落的“家园感”,人们可以站在同一个“地平线”,面对面交谈,精神得以充分缓释。

另一方面,建筑回归传统,而实际上,大家都在回归符号,仿古建筑也成了回归符号的代表。仿古建筑并不是生搬硬套古建筑形式,靠几个建筑符号的拼贴与罗列,而是要从传统形式的文化内涵,符号传播,社会需求去把握建筑造型。传统文化精神的回归。任何建筑始终是“形而下”的有形之物,主宰它的应当是“形而上”的精神――失去精神的回归。朴素、内敛与节俭,是古人修养的高境界。在盲目追求奢华的现代建筑潮流中,需要回归的正是这个传统精神。传统文化精神的缺失,对于过度的建筑形式的关注,这是目前仿古建筑设计的误区,要走出误区,就必须从民族精神实质上下功夫,真正提高建筑文化和历史文化方面的素养,增加辨证思维,正确处理“仿古”与“复古”的关系,惟其如此,仿古建筑形式才得以真正弘扬民族文化,体现传统建筑风格改善我们的建筑环境,丰富人们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也才能在世界建筑文化领域占有更高的地位。

参考文献

1. 《中国大百科全书》1988年,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

2. 《信息消费时代的都市奇观――世纪之交的当代西方建筑思潮》2000年 建筑学报,朱涛

3.《艺术与视知觉 》1998年 四川人民出版社鲁道夫・阿恩海姆滕守尧,朱疆源译

4. 《梦溪笔谈》 沈括

仿古建筑的特点第4篇

关键词:旅游项目;商业古建;设计

仿古建筑继承了我国传统建筑的精华,因而在近年来的旅游项目中,仿古建筑设计俨然成为一个亮点[1]。如何做好仿古建筑设计成了业内人士普遍关心的焦点和热点。下文将基于肇庆包公楼片区的商业仿古建筑设计进行相关探讨。

1 项目概况――肇庆包公楼片区

1.1 区位分析

项目位于肇庆城市东北部鼎湖区,砚洲岛东侧,与肇庆新港隔江相望。砚洲岛位于西江羚羊峡下游,岛在江中心,总面积6km2,其中有自然冲积而成的沙滩2km2,有烧烤区及溜冰场等中小型旅游点,拥有专用码头,除了包公祠,岛上还有陈家祠(末代皇帝溥仪的老师陈焕章祖屋)等旅游景点。

1.2 现状建设情况

地内道路为一车道水泥路,主要供村民生产生活使用。基地内现有建筑主要为包公楼,建筑质量较好。另在渡口有入口城楼,钢筋混凝土结构,瓷面砖,风格与景区格格不入,需要重新设计。从渡口到包公楼道路两侧布局着临时的旅游产品商店,整体风格设计老化,空间单调乏味,需要重新设计,见图1、图2。

2 设计思路

2.1 总体定位

文化之舟――宋文华、法家文化、廉政文化的载体;休闲之心――都市人群放松心灵,洗涤倦怠的自然疗养胜地;田园之梦――体验原汁原味的田园诗意生活,打造都市倦族的郊野花园。

以文化之舟为例。以宋文化资源开发为重点,以挖掘包公文化为突破口,打造“北有开封,南有肇庆”的宋文化、法家文化、廉政文化展示区。以现有包公楼为核心,扩建祈福片区,新增三大旅游项目:①再现宋朝古端州包公府衙场景,重现南宋衙门办公的特色景点。设置“包公事迹展览馆”,“法学文化基地”及“廉政培训基地”;②宋朝商品经济发达,宋朝结束了前代唐朝的里坊制,形成了繁荣的街市。为重现宋朝商品经济的繁荣,再造清明上河图的胜景,设置集“饮食、购物”于一体的文化、商业“宋街”;③设置宋文化体验馆,如蜡像展览,宋瓷艺术展览、宋词展示、宋朝书画展览等展示体验平台。

2.2 街区规划

在设计现代都市交通时,应满足宽敞通达的特点,而在设计商业旅游交通时,则需要满足步行观赏的需求。现代商业业态给建筑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一方面要求其宽高亮透,另一方面要求其具有一定的仿古风貌,而这两方面又存在不小的矛盾[2]。

片区部分街道虽然在形式上进行仿古,然而由于街面尺度太大,且缺少停车位置,因而越来越不适宜现代商业旅游;部分街道虽然大体上满足了现代商业的一般需要,然而缺少宋文化的传统风貌,因而也就没有发挥传统建筑所具有的文化传承作用;部分街道存在街道宽度和两旁建筑高度无法协调的问题,虽然宽阔有余,但是收拢不足,亲和感不理想。所以,应使道路两旁的房屋高度适当大于街宽,如此可给游客以视觉上的繁华享受,另外,商业仿古建筑一方面要适应21世纪商业业态所提出的要求,另一方面还应尽可能地复兴传统风貌,这样能够让游客在亲近商业的过程中更好地亲近建筑本身[3]。

2.3 建筑平面设计

传统商业以经营手工业产品以及农牧产品为主,所以,大部分属于小门小户,拥有1~3间店面。现代商业所兜售的商品大多奢侈华贵(如金银珠宝店等),要求内部空间开敞,同时要求店面宽阔。由此可见,传统商业和现代商业之间存在一定的矛盾。

包公楼片区的商业街虽然曾经是老字号林立,创造和拥有过属于自己的辉煌,然而更需要观察到时代的变迁,包括生活方式、价值观念以及顾客群体的变化等。老字号商业业态中的相当一部分无法满足当前购买群体的需要。因此,不管是何地的商业区,均不可以纯粹地凭借“老”这一元素来创造新的商机。通过实践总结发现,对商业仿古建筑进行平面设计时,建议采用外碎里整的设计手法,换而言之,应合理规划立面分间长度,不宜过长,以2~5间为宜,而对内部进行改造,采用大柱网(7.5~8.5m)形式[4],同时留设一定的纵深。这样设计,一方面能够较大程度保证传统商业区建筑面貌,另一方面也能更好地适应现代商业经营的实际需要,从而实现二者的协调与统一,见图3。

2.4 建筑立面设计

传统建筑在外立面上大多采取封闭式设计手法,借助墙、窗以实现室内外的隔绝,而现代商业建筑对大橱窗以及落地窗等表现出了更大的需求。为解决该矛盾,则需要对门窗样式予以重新设计,如采用现代材料制作门窗,然后借助传统图案等点缀出传统门窗的效果。值得一提的是,不宜整个街区全部采用相同设计手法以避免导致游客的视觉疲劳。另外,位于街区重要地段的发挥广告作用的传统招幌,其起到的装饰效果也不容小视。除此之外,若想使建筑立面更好地表现传统建筑的独特质感,建议选用真材实料。面砖、仿石、涂料等最好不要应用于仿古建筑的立面装修,如果使用,则有可能产生浮躁之气[5],势必会严重影响仿古建筑本身的韵味,见图4~图7。

3 外古内新

仿古建筑下方可设计有地下室以解决仓储、设备间以及公共管道等相关配套设施问题,与此同时,还可对上部房屋的基础设计进行必要简化。

对于仿古建筑而言,其结构主体不仅可以使用传统材料砖,也可以使用以钢筋混凝土为代表的一系列现代建筑材料,如此可在不影响建筑整体外观的前提下,强化仿古建筑质量,使其具有更长的使用寿命。

借助钩连搭设计,有机利用屋顶中间的平台合理摆放空调机位,从而有效避免室外机给仿古建筑立面所带来的不良影响。

在设计建筑外部照明的过程中,应结合装修要求考虑,除泛光照明之外,建筑自身灯饰应尽可能地巧妙隐藏起来,最好达到一种“见光不见源”的效果。除此之外,全街照明最好接受统一规划布置,防止个别“亮点”太过突兀,影响全街夜景的和谐。

4 结束语

由上述分析可知,在现代商业业态环境中,如何设计出更加出色的仿古建筑是一种新型的、重要的课题。出色的仿古建筑设计能够为旅游项目增光添彩,吸引更多的游客,创造更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所以,有必要予以进一步的研究。

参考文献

[1]王慧娟.西岳庙古建一条街改造规划设计研究[J].山西建筑,2012,26:19~21.

[2]未宫瑾,尹梅芳.古建动画自动生成系统中构件推理的设计实现[J].电脑知识与技术,2010,13:3484~3488.

[3]傅峥嵘.传统古建园林营建的一次探索――金庸书院设计[J].浙江建筑,2013,05:1-4+22.

仿古建筑的特点第5篇

我国古代建筑的发展,不仅在单体建筑方面的技术已经非常成熟,造型已经非常丰富,而且在诸如创造群体结合、空间意境等方面的群体建筑上,也彰显了令人瞩目的成就。中国古代建筑体系发展到明清时期,已是最后一个阶段。园林领域,乃是最能体现明清建筑的成就所在。最具艺术性的中国古代建筑群有两个,一是明代的江南私家园林,二是清代的北方皇家园林。

在过去较长一段时间里,系统建设史的研究者普遍认为,明清时期单体建筑艺术表现力在持续下降,所以明清建筑的成就不高。现实情况下,明清建筑空间创造出了艺术的一面,在施工技术方面,已经取得了巨大的进展。明清建筑的构造和建设,突出了梁、柱、檩条之间的紧密结合,同时消除了斗拱作为中间层次所发挥的功能。在这种情况下,不仅精简了建筑结构,而且还可以节省大量的木材。使用较少的材料,却获得更大的结构建筑空间。除此之外,明清建筑还使用了大量的砖石,客观上也造就了区域砖石结构的发展和演变。在此期间,中国数量众多的无梁殿构造就反映了这一进展。

从建筑角度来看,明清时期的确是中国传统建筑发展的一个顶峰,大体上呈现出形体简练且细节繁琐的模式。具体体现在,官式建筑因为斗拱比例缩小,与此同时出檐的深度减少,柱比例变为细长,因此停止使用生起、侧脚、卷杀。同时梁坊比例较为沉重,减除了屋顶柔和的线条,所以呈现出了特殊的风格,即拘束又稳重、严谨。不断精炼了建筑的形式,增强了建筑的符号性。

二、仿古建筑和古建筑的区别

所谓仿古建筑,是指在建筑形式上一定程度上地模仿传统建筑,并保证基本的传统建筑外观,蕴含了传统建筑风格的主要特点,但是在结构、材料和施工技术等方面又反映了现代建筑的主要特点,从本质上讲是现代建筑作品。仿古建筑在构造时,通常也会采用水泥混凝土之类的现代材料来仿造传统的木构建筑,有的仿古建筑设计、施工时,对一些榫卯结构进行了简化,没有按照传统工艺制作;有的仿古建筑会使用一些钉子这类的现代材料进行加固,而在古建筑中是很少有钉子之类的材料的。仿古建筑大多形似,而神不似。现在建造仿古建筑大多追求经济效益,不会像古建筑那样精雕细琢,这从细部雕刻件中最能反映出。有的仿古建筑设计虽然严格按照法式进行设计,但在施工时,却因施工人员水平的差异,往往造成局部的工艺差别,从而造成形似,而神不似的感觉,体现不出时代风格和建筑技艺。

三、古建筑的保护

古建筑和仿古建筑的保护都应该与城市的规划建设同等重要。古城在现今历史发展的过程中,需要着重规划。一方面要保留好历史本身赋予它的区域历史文化和当地风土人情。与此同时,我们也必须遵循人类历史的发展规律,与整个城市、市区的重建保持一致。在这个过程中,管理者必须在城市改造的同时,也能做好保护古建筑,应统筹好这两个方面的整体规划。近年来,国内旅游业发展迅猛,为了吸引旅游者,很多景区装修了古建筑或木结构、木石结构的仿古建筑。意想不到的是,正是这些古老的建筑和风化的岩石,才最容易因建筑结构不合理、腐蚀、虫害、老化等原因造成一定的安全事故隐患。在大兴土木前,必须是将结构的合理设计,木材含水率、病虫害防治工作着重考虑。不然,古建筑与仿古建筑的使用寿命将难以保证。古建筑保护需要合理的统筹规划,建设新的城市和大规模重建,还必须注重建筑本身及周边地区的古文化遗产的传承和保护。在一般情况下,仿古建筑要和城市的现代建筑,形成优势互补,保持协调。

在古建筑维修工作方面,应坚持真实性,必须尽量保持古建筑本身的完好。同时也必须保护好它传达的历史和地域文化的美学性。管理者可以利用现代科技,以古建筑风格为蓝本,在建筑维修的过程中,创造一个稳定的环境。务必要将人为的破坏与损坏程度控制在最低比例。

1.对于古建筑的保护应让群众参与。组成一批人士,负责古建筑保护,促进传统建筑的历史价值和艺术价值,使古建筑保护的范围,能满足政府部门和人们群众,共同实现保护古建筑的历史和文化意义。

2.强化对古建筑以及仿古建筑的修葺工作。我国古建筑以木材为主要建筑材料。多数情况下,建筑损坏的主要原因往往由于木材缺乏防护,已经腐烂。其他的建筑材料也是如此。因此,需要适时地对区域古建筑进行动态的维护和修缮。

3.提高管理者对古建筑的消防安保工作力度。古建筑火灾预防措施的工作必须要做好,以尽量减少可能发生的隐患。在发生火灾时,应该尽量减少建筑物损坏的概率。要加强对电源和火源的日常管理,在供电系统的设计过程中,应将安全视为重中之重。灭火过程中,根据不同的情况需要,来配置各种不同的防火设备,进行合理布局。此外,借助各种有效的检测和报警系统,加强对于火灾的预测和预防技术能力。

4.加强专业优秀人才的培养工作。因为当前情况下,我国的古建筑、仿古建筑的保护理念、知识储备较为薄弱,同时专业性人才比较稀缺。尽管当前,我国大多数高校里都设置了规划类专业,比如城市规划、非物质遗产保护等方向。但是大多数还没有涉及古建筑保护规划类的专业。即使已有,但是这个专业旺旺并没有受到广大学子的认可和青睐,结果就是导致专业的人才也逐渐减少、屈指可数。所以,切实需要注重专业技术人员的培养,夯实古建筑的保护理论,验证研究水平以及实践操作能力是否满足现实的需要。

5.借鉴国外先进的古建筑保护知识和修复方法。管理者应该充分利用现代科学技术研究、发展和应用,彻底解决好现今城市飞速发展背景下,我国的古建筑保护面临的问题较多,开创并强化了保护古建筑的新局面。

四、结语

当前,各地有众多的古建筑在维修新建。在维修新建的过程中,倘若能够做到将传统技艺与现代科技更好地结合,建筑物建成后能够得到合理合理的保护,那么文明将可流传千年,我们子孙后代也可以继续传承历史的宝贵的文化遗产。保护古建筑,不能仅仅依靠几句口号,文明发展也不能仅靠纸上谈兵。科技永远不应脱离实际。保护比维修更重要,技艺比面子更可靠,如果得以千年流传,将成为历史长河中的新的城市名片,成为我们这个时代的代言者。

参考文献:

[1]莫让古建筑、仿古建筑沦为“最短命建筑”.大太阳建筑网[引用日期2013-03-14].

[2]古建筑、仿古建筑的合理利用与开发——远景古建筑专家招阳 古建筑筑、仿古建筑的合理利用与开发——远景古建筑专家招阳[引用日期2013-03-28].

仿古建筑的特点第6篇

【关键词】仿古建筑;屋面施工;常见问题;对策

1、引言

历史悠久的中国有着灿烂的古代文化,而古建筑便是古代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古代有着许许多多传世的历史文化古迹,如宫殿、陵墓、庙宇、园林、民宅等,历经了数千年的演变,始终没有改变多少,是世界上独具风格的一门建筑学科。仿古建筑便是对中国古建筑文化的继承与发展。而屋面作为建筑的重要组成部分,由屋面、保温、防水、承重等结构组成,是建筑最上层起覆盖作用的围护构建。屋面的施工质量影响着整个仿古建筑工程的质量。因此我们有必要分析仿古建筑屋面施工的常见问题,并提出解决对策。

2、仿古建筑现状

从20世纪50年代起,我国开始涌现出一大批的仿古建筑。不论是在大城市,还是在小古镇等地方,我们都可以看到仿古建筑。随着社会经济建设的发展,包括社会公用设施、旅游度假、餐饮、娱乐等建设项目,越来越多的被设计成仿古建筑风格,成为了城市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现如今,我国现代流行的仿古建筑坡屋面有以下几种主要的结构形式:梁柱结构(如图一)、钢筋混凝土结构(如图二,图三)、砖混或框架结构角形屋架、三角形屋架【1】。表一为各种结构形式的主要特征。

3、仿古建筑屋面施工常见问题

3.1 屋面施工的防水处理问题

现在大量的仿古建筑群的屋面是现浇混凝土斜屋板面等,与传统的屋面防水截然不同,防水效果没有传统的泥背作法和锡背作法好。原因有三:一是在作屋脊时,脊砖砌筑过程中缝隙处理不好产生的渗漏水顺防水层流入檐口。二是铺瓦过程中的技术操作不当产生的漏水。三是虽然硬化后的砂浆具有较好的强度和粘结力及耐久性,但使用的干硬性水泥沙浆的吸水性对雨水易产生“虹吸”现象,雨水聚集饱和后顺防水层从檐口处流下,出现檐口漏水现象,使檐口的连檐及椽头出现明显的水痕。

3.2 屋面避雷带的施工问题

按照规范要求,应在仿古建筑的正脊、屋顶檐部、斜脊等易受雷击部位敷设避雷带,并在突出部分加设避雷小针。然而建设单位出于外观艺术的考虑,往往会要求施工单位少装甚至强令不装避雷针带。如此,一些易受雷击的部位不在接闪器的保护范围内。雷电侵袭的时候,雷电流产生的强大冲击波和机械力极易造成前述部位的琉璃瓦片、混凝土块等构件的脱落,从而对楼下的游客造成二次伤害【2】。另外由于经济方面的原因,这些仿古建筑虽然设计了防直击雷设施,但在屋面施工时常会偷工减料,并没有按一个完整的防直击雷设施去安装相应的接闪器(避雷针、带、网等)、引下线和接地装置。

除了以上两个问题之外,还有盖瓦、测量、彩绘等问题。传统的施工测量方法由直接拉线法、几何作图法、坐标系法等。直接拉线法是定圆心拉半径,适用于圆弧半径较小的情况。但仿古建筑基本是立体曲面型,所以无法用以上单个方法来进行测量放样。而几何作图法适用于现场平坦的场地,部分仿古建筑是在空间X、Y、Z三方向的圆弧连接,无法用本方法放样等等。总之无法以一种传统方法来对仿古建筑屋面进行测量,从而无法更好的控制其成形,未能达到理想的效果。其他问题在此就不一一详述了。

4、解决对策

4.1 防水处理问题解决对策

对于防水处理问题,应尽量采用泥背作法和锡背作法,这样才能达到理想的防水、防渗漏、防腐的效果。若无法采用泥背作法和锡背作法,则应根据具体的情况采用相应的现代防水处理方法。在此以某大雄宝殿屋面施工的防水处理为例。

某大雄宝殿建筑面积为728m2,总投资约400万元,系二层仿古建筑,首层为佛殿,二层为藏经阁。采用钢筋混凝土结构承重,钢筋混凝土坡屋面,上盖绿色琉璃瓦.在此可采用两道防水设防:第一道为屋面板面抹加钢丝网的5层水泥砂浆刚性防水层,防水层厚26mm;第二道防水层是饰面的琉璃瓦屋面。此外,刚性防水层每3层左右设一道伸缩缝,缝宽20mm,纵向的设在梁面上,两大面共设4道,两侧小面各设4道;横向的两大面各设8道,两侧小面不设【3】。

此外,当防水层处理完后便开始盖瓦。盖瓦时,瓦的搭接长度要均匀平顺,坐铺在瓦两边的水泥混合砂浆要饱满,但不应过厚或形成藏水的窝位。光瓦底中间宜留设一条直通底部的槽位,万一瓦面漏水,能将水排到底部,不致在中间积聚。此外,瓦的铺贴坡度要与屋面一致,不能倒向,以免瓦失去防水作用。光筒铺设的顺序与瓦相同,由下往上铺,砂浆要饱满但不能外露,外露部分要在砂浆干硬前铲除,并及时清扫瓦面,铺完后及时对光筒进行调直。屋面瓦盖完之后,对每垄筒瓦沟进行均匀的勾缝补隙,瓦沟逐步清理干净。

4.2 避雷带施工问题解决对策

对于仿古建筑屋面的避雷带施工问题,我们在施工时还是要以安全为重,以人为本,按照规范要求,在仿古建筑的正脊、屋顶檐部、斜脊等易受雷击部位敷设避雷带。并且仿古建筑檐口都应设有避雷系统,一般按每五垄瓦距离安装一个避雷针,避雷针从勾头带孔钉帽内伸出钉帽12cm,下部与避雷网相连接,带孔针帽要用聚合物砂浆填密实,并设有防渗漏密封圈。在宝顶、鸱尾、正脊、垂脊等部位也均设避雷系统,避雷针应采用不锈钢针为宜,经济、实用,又不易生锈污染瓦面。

仿古建筑的特点第7篇

在建筑艺术发展的历史长河中,出现了很多设计理念,每种理念都有一定的设计形式,仿生设计形式就是其中一种非常重要的形式。仿生设计突出的特点就是能够非常明确的表达出建筑结构自身所具有的个性,该设计方式主要是应用在材料中,通过材料来体现建筑结构独有的风格。利用仿生设计理念,最突出的优势就是能够将建筑结构的使用价值提高一个层次,与此同时,也能使建筑与周围的大自然环境有效融合起来,进而体现出建筑的艺术美。仿生设计理念以被应用到世界各国,甚至有些国家别有特色的餐馆都是利用仿生设计理念而成,这为国家的旅游业的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每个建筑结构经过仿生设计理念的运用,其结构特性将十分突出,因为自然界中动植物的种类多种多样,只要符合建筑结构设计特点,都可以运用各种动植物来进行建筑的设计,通过该种设计既能够体现出当地的地理与民俗环境,从建筑结构中能够让人有一种赏心悦目的舒畅感觉,与大自然的融合是建筑设计所要追求的终极目标。这本身也是对当地文化宣传的一种良好的方式。仿生设计在建筑艺术中的应用,建筑是主体,周围的环境是辅助,只有将两者有机结合,才能更好的展现出仿生设计的灵性,反之,则会有副作用。

2国外仿生设计的应用

国外建筑设计人员对仿生设计理念的应用时间非常长久,通常情况下,国外都将融入这种理念的建筑称之为有机建筑,其设计的原则也主要是建筑与周围环境的有机结合,这也正是将称之为有机建筑的重要原因。流水别墅是运用仿生理念的最典型的建筑,设计人员运用仿生理念,将其设计为方山之宅,给人一种大自然自己打造的房屋的感觉,因此其设计方法就是运用楼板与山体自然的结合,在具体施工时根据建筑整体来选择所需要的建筑材料,仿生设计与普通的建筑设计相比,其对建筑设计人员的要求更高,而这种流水别墅的设计则有更加严格的要求,尤其是突出体现出建筑艺术美感,而且要保证这种美感不能脱离实际。从上述中,我们能够明显的知道,流水别墅是一个非常具有超越性的设计,该设计将建筑结构与周围环境之间的融合达到最佳的切合点,从而给人一种自然美与艺术美。居住舒畅,身心放松,浑然天成,这是流水别墅给居住者切实的感受。目前国家建筑设计人员越来越多应用仿生设计理念,运用原始自然环境中所拥有的物质进行设计,将自然中天然的美感融入到建筑设计中,使建筑具有大自然的气息。最为重要的是,国外建筑设计人员之所以大量的使用这种建筑设计理念,主要是因为这种设计理念比较自由,主要是看设计人员对自然的理解,对美的追求,而且设计人员完全可以按照自己的感情来设计,其约束力比较少。比如有些建筑设计人员比较喜欢动物,其设计的建筑往往类似于某种动物,尤其是动物中某些细节部分,比如纹理等。

3我国建筑结构的仿生设计

我们就以我国园林设计为例,其特点是动静结合,动中有静,静中有动。用色淡雅,朴实,与自然景观相互融合,既不显建筑的单调,又极好地烘托了主题。同时,苏州园林体现了古人对天时,地利,人和的追求。把山"水"树完美地融入他们的生活之中,增加了许多生活情趣。中国古人的园林建筑,讲求一步一景,步步为景,一景多观,百看不厌。因此,中国的苏州园林,讲究心境和自然的统一,互为寄托,即古人所讲的(造境)一一有造境,有写境,然二者颇难分别。山川草木,造化自然,此实境也。因心造境,以手运心,此虚境也。虚而为实,是在笔墨有无间,故古人笔墨具此山苍树秀,水活百润。于天地之外,别有一种灵寄。或率意挥洒,亦皆炼金成液,弃滓存精,曲尽蹈虚揖影之妙。此外,中国的民居建筑和村落也很受国外人士的欢迎。来中国旅游的客人,大都选择住在四合式的小旅社,而不是高级宾馆。不仅是外国人,中国人也越来越重视人与自然的结合。在已批准实施的$中国35世纪议程%中,就将(改善人类居住环境)列入重点内容。强调(森林资源的培育"保护和管理以及可持续发展)和(生物多样性保护)。可见,在人类意识到其重要性后,仿生建筑的概念将逐步深入人心。用仿生学的原理进行城市规划和设计是中国古代传统地理在城市选址"规划"布局和建设的一大特色。中国古代传统讲求天文,地理和人文的相互结合,故而产生了青龙"朱雀"白虎"玄武之说。古代人根据这些条件,创造了许多优秀的建筑。这些环境设计上精心营造(天人合一)意境,刻意体现园林化情调(天人合一)意境和园林化情调,是徽派古民居环境设计中刻意追求的特色和目标。除了这些,还有很多这样能体现本国个性的建筑。而这些建筑,均不是凭空产生,而是建筑师们的精心设计。所谓(设计),是指在建筑物的外形,色彩,材质等方面的改革,使之更能吸引人们的眼球,间接增加它的物质利益。当今建筑,从低空间到高空间,从色彩单一的白墙黑瓦到各种色调的钢筋混凝土,其风格受西方影响越来越显示出现代色彩,国际建筑风格趋于统一,地域特色逐渐变的不明显。为了使本地的建筑有地方特色,成为地方标志性建筑,建筑师们通常仿照一些物品使人们对其印象深刻。虽说现代城市建筑所用建材及造型相差无几,但每个国家都有它独特的建筑风格,即国家个性。只有反映国家个性的建筑才能流传至今,为后人树立典范。

4结束语

仿古建筑的特点第8篇

通过调研与考察,北京市古城区的建筑大致可以划分为历史近现代建筑、传统建筑、当代建筑等三类。从建筑入手,在彩度、明度、色相三个方面进行了数据采集和分析,然后预期归纳,总结各种类建筑色彩主要特征,研究北京老城区色彩的构成,提出设计构思。

我们采用抽样式调查主要针对位于南锣鼓巷附近的城区,选取了一些代表性的建筑展开此次调查,总结各类建筑群色彩。(表1、图1)。

调查显示,北京市老城区色彩现状可以分为三类:现代气息的暖色系、清明传统的冷灰色系和模仿古代建筑的复合性色彩组合。调查中建筑表面的主要颜色,墙体为灰白的占37%,为赭石的占38%,带有点缀性暖色的复合冷色调占25%。在屋顶方面80%以上都是以灰色为主色调。为此可见屋顶的特点主要体现在古建筑和仿古建筑上,墙面色彩在各种建筑中具有普遍性。

二、北京市的色彩影响因素分析

在人文和自然环境两大城市色彩影响因素体系的指导下,同时结合北京市古城区的客观背景,从色彩的彩度、明度、色相几个方面的对比来研究背景古城建筑色彩的特点:

(一)彩度对比

北京市宫廷建筑色彩的彩度高,屋顶鲜亮的彩度可达10.2,从以下数据可以看出彩度对比有强到弱的层次(表2):

柱、门窗、护栏在阳光的照射下,亮度高,彩度值由6.3~3.7~0依次形成对比。装饰彩画大部分处于阴影中,亮度低,彩度值较强14.5。这样的搭配既符合处理光的原理,同时让其自然地形成暗部的层次,强化建筑整体在阳光下的色彩感和体积感。(图2)

(二)明度对比

由于北方温度偏低,风沙大,居民建筑大多由浅灰(N8)覆盖墙上部份,中灰色(N5.3)覆盖下部分。随着时代的发展,建筑等级逐步提高,古城区色彩逐渐变得更深。王府建筑灰色砖(N5.1)、深灰色瓦(N4)的灰度等级与高度低于王府建筑的百姓建筑以及四合院自成一体。

皇家建筑以灰色四合院建筑围合的中心,突出皇家建筑高彩度、高色相、高对比的特性,这是形成北京古城建筑色彩的主要因素之一。在皇家建筑的宫殿中,大量的灰(N5.3)与白(N9)是构成庭院铺砖、室内、外地面的主色调,对比运用十分自然得体。

(三)色相对比

北京市古城区色相对比是异常丰富的。例如宫殿建筑的墙壁(6.4R 3.7/12.1)、屋檐(2.5PB 3/14.4)、屋顶(9.5YR 6.1/10.2)对比同装饰壁画形成的一种色彩“爆炸”,使得整个建筑既协调又响亮,同时在视觉上形成光辉和色域融合在一个光色相应的整体中,使其色相对比更加独特,给人以稳重、庄严但又不缺乏灵动、强烈的表现力,加强了其艺术形象。

三、北京古城区色彩体系的构建

针对于北京市古城区应该遵循各个时期建设特点的选择和城市发展的过程。城市色彩的控制需建立现状的基础上,满足时代的发展需求。利用现代色彩、材料来诠释北京的特色文化和风貌,使得北京市老城区、历史古街区、文化古迹的历史肌理为主题,配合突出“皇城风韵”的现在化国际都市核心区,彰显出京城“爱国 创新 包容 厚德”的文化特质。同时为了体现这一点,北京的城市色彩古城区的历史文化信息的传承和色彩融合的集合体,单单是传统建筑的模仿和新建是远远不够的。

综上所述,北京市古城区城市色彩规划总体预想:北京古城区城市色彩主要由低彩度四合院“赤柱灰顶白墙”色彩、低彩度中明度的灰色系和中高明度的赭石色系等组三类系列构成。

(一)赭石色系

赭石色系多用于建筑木作料的主要色彩。采用HSB模式表述即为明度在40%-75%,彩度在8%-40%之间,色相在25-40之间。该色系可以用于仿古建筑,例如石材、砖面涂料等。

(二)“赤柱灰顶白墙”色彩组合(图3)

此种色彩普遍出现在四合院等民房建筑内,典雅,庄重,鲜明。在古城区内,此色系与现在建筑产生对比,可丰富整个区域的色彩。在数据上,“赤柱”采用HSB模式时,明度在55%-70%之间,彩度在55-85%之间,色相在340-10之间。该色系可以在指定建筑类型和区域内运用在现代建筑或仿古建筑中。

(三)灰色系

北京拥有很清明历史建筑,其灰色所占比重较大,灰色明度大约在30~50%之间,具有皇城的厚重感。符合皇城古都的特色;色彩大多偏向青灰色系,该色系用于古城区民居翻新、仿古建筑以及建筑保护。

四、城市色彩分区

要使得新旧建筑色彩统一,我们必须把握色彩其特性。1.建筑色彩特点。建筑色彩的重点不在于色彩本身,而是色质的合理搭配运用。不同材料不同反光度的反映出不同的色质。2.色彩与材质。色彩是材料的天然属性之一,与材料本性、加工程度,对用色以及效果也有十分密切的关系。科技的进步,让新建筑中的人工创新材料剧增,新建筑的材料质地、质感更加丰富,色彩相对绚丽多样。3.色量运用。色彩在建筑上面积越大,纯度越高,色量感越高。用色时必须考虑色量对于视觉的作用。4.色彩协调。建筑配色一般以三色为宜,让其构成黑白灰三个层次,尽量避免色彩对比太大。可以使用分割等手法,达到使得建筑富有立体感、节奏感等效果,给人以美的感受。

综上所述,建筑色彩直接影响着整个城市色彩体系。一般来说城市色彩体系的控制具有分层性和系统性,通常我们可以把其分为四种控制模式:城市公共空间模式、城市街道景观模式、城市特性景观模式以及城市功能区域模式。由于北京古城区的特殊性,应采用城市特性景观模式来指导城市色彩体系的控制分区,可以将北京市古城区划分为三大类:环境协调区、控制建设区、绝对保护区。针对以上三个区域,提供色彩推荐。

环境协调区,推荐主色调为赭石、“赤柱灰顶白墙”,可以用白色、赭石点缀。控制建设区,推荐主色彩为灰色、“赤柱灰顶白墙”,可以用红色、灰色、白色、赭石等点缀。绝对保护区,推荐主色彩为灰色,黑色、白色棕色点缀。

结语

对北京市古城区色彩控制,首先应该突出对历史街区的真实性和环境协调。然后对于历史传统建筑色彩和地方地理色彩的传承给予体现。随着经济文化的发展城市色彩融合显得尤为重要。因此,为了在北京市古城区中更有效地制定并引导城市色彩的和谐发展,需要制定完善的城市色彩规划,统一建筑色彩的规范标准,加强对重要古建筑的色彩审批,严格管理城市建筑用色。与此同时,加强对色彩控制体系的研究,不断更新完善色彩控制体系,以提高色彩控制的量化度和可操作性,让有着千年历史的古城北京更加和谐美丽。

参考文献

1 尹思谨:《城市色彩景观规划设计》,99页,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4。

2 张惠东:《试论城市色彩规划设计的原则》,15~17页,《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06(3)。

3 尹思谨:《城市色彩景观规划设计》,182页,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4。

4 杨春风:《北京古城建筑色彩的研究》,53~54页,《建筑学报》,1991(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