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优秀范文 成本内部控制的方法

成本内部控制的方法赏析八篇

时间:2024-03-11 16:11:49

成本内部控制的方法

成本内部控制的方法第1篇

【论文摘要】 《成本费用内部控制操作指引与典型案例研究》是2008年财政部重点系列课题之一。本课题的研究以相关理论为指导,吸收国内外最新研究成果,认真总结我国企业成本费用内部控制的实践经验,通过剖析典型企业的内部控制制度,运用理论分析和案例研究的方法,探求企业成本费用内部控制设计和运行中的一般性规律,指导企业建立健全成本费用内部控制制度,回答理论研究和实务发展中有待解决的相关问题,为在上市公司精心组织实施内部控制规范提供理论准备和方法参考,为进一步建立和完善我国企业的内部控制制度规范提供科学的依据。

2008年6月28日,财政部、证监会、审计署、银监会和保监会联合了《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以下简称基本规范),并自2009年7月1日起首先在上市公司范围内施行,同时鼓励非上市的其他大中型企业执行。为了着力抓好实施准备工作,研究制定具体实施办法,采取有效措施降低企业实施成本,稳步扩大基本规范实施范围,必须努力健全内控规范体系,逐步建立一套以基本规范为统领,以评价指引、应用指引和内部控制鉴证指引等配套办法为补充的内控标准体系,并不断完善以法制为推动、以企业实施为主体、以政府监管和社会评价为保障、以各方面积极参与为促进的内控实施体系。五部委在基本规范的同时,还了企业内部控制应用指引征求意见稿共22项。本课题通过对成本费用项目的内部控制理论与实务进行探讨,并结合典型案例研究,为《企业内部控制应用指引——成本费用》的出台和顺利实施提供参考。

企业内部控制制度的建立与发展走过了一段很长的历史进程,从最初的内部牵制到内部会计控制和内部管理控制再到成熟的内部控制制度,现在已发展成为全面风险管理,其理论与实务得以不断完善。1936年,美国注册会计师协会在其的文告中提出了“内部控制”这一概念。最早的内部控制主要关注会计控制,逐步拓展到会计控制与管理控制的二元结构,直至发展成为内部控制结构论。在企业内部控制发展中,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事件是美国的COSO委员会于1992年提出了一份系统描述企业内部控制的报告《内部控制——整体框架》,并于1994年进行了增补。该报告指出,内部控制具体包括:控制环境、风险评估、控制活动、信息和沟通、监督等五个要素。安然等公司的会计丑闻充分暴露了上市公司内部控制的缺陷之后,2002年美国国会通过《萨班斯-奥克斯法案》(Sarbanes—Oxley Act),正式提出公司披露内部控制报告的强制要求。2004年10月份COSO的《企业风险管理——整合框架》是在1992年报告的基础上,结合《萨班斯-奥克斯法案》的相关要求扩展研究得到的。新的内部控制理论框架强化了风险管理。

改革开放30年以来,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与完善,资本市场得到迅速发展,上市公司的信息披露和公司治理等问题越来越引起人们的关注,企业内部控制研究也逐步成为我国理论界和实务界关注的一个重要领域。内部控制制度的完善与否关系着企业能否建立合理的公司治理结构,为此,我国政府对此给予了相当的重视,出台了一系列有关内部控制的法规。《会计法》明确指出:“各单位应当建立、健全本单位内部会计监督制度,单位内部监督制度应当符合下列要求:(1)记账人员与经济业务事项和会计事项的审批人员、经办人员、财物保管人员的职责权限应当明确,并相互分离、相互制约;(2)重大对外投资,资产处置、资金调度和其他重要经济业务事项的决策和执行的相互监督、相互制约程序应当明确;(3)财产清查的范围、期限和组织程序应当明确;(4)对会计资料定期进行内部审计的办法和程序应当明确”,使这一规定成为单位负责人必须承担的会计法律责任之一。随后,财政部先后颁发了《内部会计控制规范》之“基本规范”、“货币资金”、“采购与付款”、“销售与收款”、“工程项目”(以上为“试行”)和“成本费用”、“存货”、“担保”、“对外投资”、“预算”、“固定资产”、“筹资”(以上为“征求意见稿”)等一系列用于指导全国各单位建立内部会计控制的规范文件。建立健全各单位内部会计控制制度已成为现阶段我国加强会计工作和整个经济管理工作的一项重要任务。但是,我国现有的内部控制制度规范主要关注内部会计控制,还不能满足企业对建立与完善内部控制体系的需要。本课题对成本费用内部控制的研究现状进行了认真的总结与思考,在关注内部会计控制和管理控制的基础上,试图建立与完善实用范围更广、通用性更强、权威性更高的统一的企业成本费用内部控制标准,主要通过典型企业的内部控制制度,运用理论分析和案例研究的方法,研究内部控制制度建设的一般规律,为建立符合我国国情的企业成本费用内部控制制度规范提供科学的依据。本研究共分为四个部分。

第一部分,关于成本费用内部控制的研究综述。在梳理了国内外已有的成本费用内部控制理论成果的基础上,评价了我国企业成本费用内部控制的研究现状。研究报告回顾了成本费用会计内部控制规范的制定过程,充分肯定了前期研究成果的基础作用,同时从理论研究的角度、实务研究的角度和法律法规完善的角度审视内部控制研究这一动态过程,既看到成绩,又发现问题,为进一步拓展研究思路和改进研究方法指明了方向。

第二部分,成本费用内部控制的基本要素研究。本部分按照《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主要内容,对建立企业成本费用内部控制制度规范的理论体进行了认真地设计。《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在“总则”中载明,企业内部控制的基本要素包括:内部环境、风险评估、控制活动、信息与沟通、内部监督。本研究报告按照基本规范的规定,对成本费用内部控制上述五要素的基本内涵和实施要点进行全面阐述:(1)企业成本费用的形成,受制于企业内部和外部经济环境的变动,确定控制目标时,必须考虑环境变化的影响。正确判断控制环境的发展趋势是确定、调整成本费用控制目标的前提。企业在进行成本费用管理时,应将成本费用控制意识作为企业文化的一个部分,自上而下树立成本和效益意识。公司治理是关于公司各利益主体之间权、责、利关系的制度安排,利益方各行其职又相互制约,存在层层的关系。借鉴这种思想,成本费用控制应包含岗位分工控制与授权批准控制。岗位分工控制要求企业建立岗位责任制,明确相关部门和岗位的职责、权限,确保办理成本业务的不相容岗位相互分离、制约和监督。成本费用控制要求实行统一领导、分级管理的原则,要建立成本费用管理责任制度,保证目标成本费用的顺利实现。同时,还要建立科学的成本费用控制指标体系。实行激励与约束机制并存的成本费用全员控制和严格执行人力资源政策与程序,加强成本费用控制也是十分必要的。(2)COSO认为,内部控制是风险管理的一部分,企业风险管理框架是在内部控制整体架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内部控制与风险管理有着密切的联系。风险管理是采取一定的措施对风险进行检测评估,使风险降低到可以接受的程度,并将其控制在某一可以接受的水平上。成本费用内部控制风险评估的前提条件是设立成本费用控制目标。只有先确立了目标,管理层才能针对目标确定风险并采取必要的行动来管理风险。设立目标是管理过程重要的一部分。尽管其并非内部控制要素,但它是内部控制得以实施的先决条件。企业开展成本费用内部控制风险评估,应当准确识别与实现成本费用控制目标相关的内部风险和外部风险,确定相应的风险承受度。成本费用内部控制风险评估的10个关键点包括审批、分解、执行、签批与审批、分摊、计提、审核、记账、核对、比较。在分析、评估了成本费用内部控制风险之后,就应考虑如何有效地控制和处理风险。企业应当根据成本费用内部控制风险分析的结果,结合风险承受度,权衡风险与收益,确定风险应对策略。企业应当综合运用风险规避、风险降低、风险分担和风险承受等风险应对策略,实现对风险的有效控制。(3)成本费用内部控制活动,是企业为了控制成本费用耗费水平、降低涉及成本费用的各项风险所采取的各种控制措施。具体地讲,是指在企业生产经营过程中,成本费用各级管理人员按照既定的成本费用目标,对涉及成本费用的各种风险进行控制。同时,对成本费用进行严格的计算、调节和监督,及时揭示偏差,采取有效措施纠正不利差异,发展有利差异,其目的是为了将风险控制在可承受度之内,使实际成本费用被限制在预定的目标范围之内。由此可以看出,成本费用内部控制活动的主体是设计企业成本费用的各级管理人员,客体是企业生产经营活动中涉及成本费用的各项风险及成本费用业务流程,目标是为了将涉及成本费用的各项风险控制在可承受度之内,使实际成本费用被限制在预定的目标范围之内。(4)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第四十一条规定:“企业应当利用信息技术促进信息的集成与共享,充分发挥信息技术在信息与沟通中的作用”。 XBRL报告和ERP系统在成本费用内部控制信息与沟通中具有明显的应用价值。(5)成本费用内部控制系统的有效运行离不开内部监督机制的建立与完善。对成本费用内部控制实施情况进行评价、及时发现和纠正错误和舞弊行为、对内部控制缺陷予以弥补,是内部监督的主要内容。成本费用内部审计既是企业成本费用内部控制的一部分,也是监督成本费用内部控制各个环节的重要力量。而成本费用内部控制缺陷的认定和成本费用内部控制自我评价是在成本费用内部审计的基础上完成的。

第三部分,典型案例研究,介绍了长安福特汽车有限公司和仪征化纤股份有限公司等企业实施成本费用内部控制的基本情况,并对其内部控制制度的建设和运行做出评价,探讨了先行企业成本费用内部控制的实务,为我国企业内控标准体系的进一步健全与完善提供了可资借鉴的宝贵经验。

第四部分,关于对《企业内部控制应用指引——成本费用(征求意见稿)》的修改意见。为配合财政部尽快制定出台“企业内部控制应用指引”,以保证内控体系的有效实施,在理论分析和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对《企业内部控制应用指引——成本费用(征求意见稿)》的体例结构和具体条文设计提出了修改补充与完善的意见与建议,并形成该应用指引的草案稿,供财政部决策时参考,尽可能使之成为具有可操作性的具体应用规范。

综上所述,本课题以成本费用内部控制的相关基础理论为指导,吸收国内外最新研究成果,认真总结我国企业成本费用内部控制的实践经验,通过剖析典型企业的内部控制制度,运用理论分析和案例研究的方法,探求企业成本费用内部控制设计和运行中的一般性规律,指导企业建立健全成本费用内部控制制度,回答理论研究和实务发展中有待解决的相关问题,为精心组织好内部控制规范在上市公司实行提供理论准备和方法参考,为进一步建立和完善我国企业的内部控制制度规范提供科学的依据。

参考文献

[1] 财政部. 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M].2008,(6).

[2] 财政部. 内部会计控制规范——基本规范[M].2001,(6).

[3] 李心合. 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导读[M].大连出版社,2008,(8).

[4]《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讲解》编写组. 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讲解[M].中国市场出版社,2008,(8).

成本内部控制的方法第2篇

【关键词】 内部控制;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评价

2008年我国财政部、证监会、审计署、银监会、保监会五部委联合了《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规定从2009年7月1日起在上市公司范围内施行,并要求上市公司对其内部控制的有效性进行自我评价,披露年度自我评价报告。这是中国会计审计领域的又一重大改革举措,那么企业应该怎样进行内部控制的评价呢?

一、我国企业进行内部控制评价的重要作用

有企业就有管理,有管理就要有内部控制。内部控制从简单到复杂,早期是为了确保企业经营者的行为符合自身的利益而采用了一些制约、协调、纠谬的方法和制度;经过近百年的实践,最终逐渐形成了现代企业的内部控制制度;从雏形的内部牵制发展到内部控制整体框架、企业风险管理整合框架。大量的中外企业管理案例、众多的事实都启示我们,在企业管理中,人是重要的,但制度更重要,实施科学、有效的企业内部控制制度能合理保证企业经营管理合法合规、资产安全,企业财务报告及相关信息真实完整,能提高经营管理水平和风险防范能力,能促进企业实现发展战略,也有利于国家资本市场的健康发展。

所谓内部控制的评价,即是对企业现有的内部控制系统的设计、实施及运行结构进行调查、测试、分析、评价的活动。它既是内部控制中的一个重要的系统性活动,又是评价、反馈、不断再评价的动态过程,能够促进内部控制的有效实施与持续改善。同时也是一种制度性安排,能够促使企业及员工经常性的审视自身的内部控制系统,以提高企业的控制能力和管理水平。

企业对内部控制进行自我评价并披露,有着重大作用。第一,通过对企业内部控制评价,可以规范企业建立内部控制的内容,督促企业建立健全内部控制;第二,通过对企业内部控制评价,可以完善内部控制评价标准,促进企业制定科学、适用的控制制度;第三,通过对企业内部控制评价,可以促进企业规范控制的实施方法,使企业内部控制充分发挥作用;第四,通过对企业内部控制评价,可以强化内部控制实施主体的责任意识,使企业全员参与内部控制;第五,通过对企业内部控制评价,最终强化企业的受托责任,促进改善上市公司的管理;第六,通过内部控制自我评价报告的披露,可以提高企业经济和财务行为的透明度,促进我国企业和资本市场又好又快的发展。

二、我国企业内部控制的评价目标和主体

(一)企业内部控制评价的目标

企业内部控制评价的目标取决于内部控制评价的不同需求。从历史发展看,内部控制评价主要满足三个方面的需求:审计需求、法律法规的需求以及企业自身管理的需求。在不同的需求下,内部控制评价的主体、客体和评价目标都不尽相同。

内部控制评价目标为了满足审计方面的需求,主要评价那些可能对财务报告可靠性有重要影响的内部控制,判断其可依赖程度,发现企业风险领域,从而合理确定审计程序,控制审计风险,保证审计质量,提高审计效率。

内部控制评价目标为了满足法律法规的需求,应当评价与法案具体的规定或潜在的要求相一致,其结果有利于达到法案对内部控制或其他方面的具体要求。如美国国会2002年颁布了《萨班斯法案》,第一次对财务报告内部控制有效性提出了明确的要求,规定管理层不仅要对公司的内部控制负责,还要对内部控制的有效性进行评价。又如我国《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要求上市公司应当对本公司内部控制的有效性进行自我评价,披露年度自我评价报告,并进行审计。其目的是加强对企业的规范和监控,控制财务丑闻的频发,保障资本市场健康发展。

内部控制评价目标更可以是出于管理的需求,对企业整个内部控制系统进行全面的评价,以促进企业经营管理措施的实施及目标的实现。

回顾以往,我们不难发现,无论是财务舞弊、会计丑闻或是其他因素导致的企业失败,虽然其表面原因各不相同,但究其深层次的原因,除去经济低迷、市场动荡等宏观不可控因素外,大部分企业的失败都是因为内部控制的缺陷造成的。

总之,内部控制评价既是维持企业生存与发展的内在要求,也是促进企业成功的动力机制。所以内部控制评价目标直接需求是满足法规规范,根本目的是为企业管理和发展需求服务。

(二)企业内部控制评价的主体

企业内部控制评价的主体决定于内部控制评价的目标,可以是企业的内部审计人员,也可以是企业的管理层,还可以是外部审计人员。企业内部审计人员评价的客体涵盖了企业整个内部控制系统,包括企业的运营、质量管理、生产标准、员工培训等,这些都是企业管理者所关心的、都是关乎企业运作发展的;而外部审计人员最关心的往往是与财务报表审计相关的内部控制,可以据此确定审计范围、重点、方法,并有助于收集充分适当的审计证据以合理保证审计目标的实现。

三、我国企业内部控制评价的内容与原则

我国《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借鉴了COSO报告的内部控制整体框架,规定了企业内部控制的基本内容和建立原则,这是我国企业内部控制评价最基本的标准和尺度,无论企业内部控制评价主体是企业的管理层、内部审计人员,还是企业外部审计人员都适用。

评价企业内部控制的基本内容,应包括五个基本方面:一是内部环境,是影响、制约企业内部控制建立与执行的各种内部因素的总称,是实施内部控制的基础。二是风险评估,是及时识别、分析和评价影响企业内部控制目标实现的各种不确定因素并采取应对策略的过程,是实施内部控制的重要环节。三是控制措施,是根据风险评估结果、结合风险应对策略所采取的确保企业内部控制目标得以实现的方法和手段,是实施内部控制的具体方式。主要包括职责分工控制、授权控制、审批控制、预算控制、财产保护控制、会计系统控制、内部报告控制、绩效考评控制等。四是信息与沟通,是指及时、准确、完整地收集与企业经营管理相关的各种信息,并以适当的方式在企业有关层级之间进行及时传递、有效沟通和正确应用的过程。五是监督检查,是企业对其内部控制的健全性、合理性和有效性进行监督检查与评估,形成书面报告并作出相应处理的过程。

评价企业内部控制应当遵循以下基本原则:合法性原则、全面性原则、重要性原则、有效性原则、制衡性原则、适应性原则、成本效益原则。也就是我国企业应当根据国家有关法律、行政法规和《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结合部门或者系统相关规定,在对现有经营管理制度、措施及其实施情况进行全面分析、总结的基础上,制定适合本企业业务特点和管理要求、与经营管理制度和措施有机结合的内部控制制度,并组织实施。

四、我国企业内部控制评价的方法

(一)企业管理层或内部审计人员进行内部控制评价的方法

我国《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要求上市公司对本公司内部控制的有效性进行自我评价,且披露年度自我评价报告,但并未指明企业内部控制评价方法。追溯2006 年我国深交所的《上市公司内部控制指引》,也只要求“上市公司应于每个会计年度结束后四个月内将内部控制报告自我评价报告和注册会计师评价意见报送本所,与公司年度报告同时对外披露”,也没有规范评价的方法。导致实际工作中,企业的管理层或内部审计人员进行内部控制自我评价时,没有科学可行的方法可操作,随意评价,评价的内容不全面,评价内部控制实施的时间范围也不一致,评价的结果不可靠。笔者认为可以采用CSA法。

CSA法是1987年加拿大海湾资源有限公司的三位专家最早提出的控制自我评估法(control self-assessment,简称CSA),并经过不断使用和完善,成为快速发现控制薄弱点的好方法,在世界范围内得到广泛应用。CSA法是企业内部为实现目标、控制风险而对内部控制系统的有效性和恰当性实施自我评价的方法。这种方法一般是通过控制自我评估会议把相关的管理当局和员工召集起来,就特定的问题或过程进行面谈和讨论。控制自我评估会议的总基调是双向发现问题并共同分享问题。控制自我评估会议的召开有两个前提:一是根据需要建立工作组,因为控制自我评估会议需要从代表一个组织多种层次的工作组中收集有关内部控制的信息;另一个前提是必须要有受过引导技巧和内部控制系统设计方面的培训并具有高素质的软性能力的协调员,以决定会议的恰当形式并引导会议参与人员研讨、分析并写出评估报告,提出改进措施。

控制自我评估方法是内部控制系统评价的主要和常用方法,它体现了一种“全员评价、全员控制”的新观念,即内部控制评价工作应当由组织的所有成员负责,而不应只是内部审计人员及管理层的事。一般操作人员在参与控制自我评估的过程中,不仅学会了对内部控制进行持续的日常评估,而且提高了自身的控制意识;而管理人员或工作组其他人员参与控制自我评价,则可以及时发现控制中的薄弱环节并提出行动计划,以不断改进和完善控制程序。

(二)外部审计人员进行内部控制评价的方法

为审计需要而进行的内部控制评价,主要是为发现企业风险领域,合理确定审计程序,提高审计效率。一般分四个步骤,第一,了解被审计单位内部控制现状,作出相应记录;第二,初步测试内部控制的设计与执行效果;第三,进行控制测试,检查内部控制的有效性,评估重大错报领域;第四,根据控制测试结果,设计实质性测试审计程序,并可根据具体情况,提出完善内部控制的建议。

外部审计人员了解被审计单位内部控制的方法主要有调阅企业资料、观察实际情况、审阅相关资料、询问被审计企业有关人员;并通过流程图、文字说明或调查问卷等形式记录内部控制,然后初步评价企业内部控制的健全性和合理性。外部审计人员实施控制测试的方法主要有询问有关人员、观察特定控制的运行、检查控制的文件和报告、穿行测试业务处理过程、重新执行内部控制程序等来判明控制在所审计期间的不同时点是如何运行的、控制是否得到一贯执行、控制由谁执行、控制以何种方式运行,从而获取内部控制健全有效的审计证据。被审计单位内部控制健全且能有效执行,其财务报告出现重大错报的可能性就会小些,实质性测试量小些。

综上所述,通过内部控制评价能够促进企业内部控制的有效实施与持续改善,可以提高企业经营水平和管理能力,也可以强化国家对企业的监管,还可以帮助外部审计发现问题,提高审计效率。因此,要根据评价目标,结合评价主体,正确确定评价内容和原则,运用恰当的评价方法,以充分发挥内部控制评价的重要作用。

【参考文献】

[1] 赵运钗.内部审计开展内部控制评价的思考[J].经济论坛,2004(18):69-71.

成本内部控制的方法第3篇

关键词:宾馆酒店;成本管理;成本控制

成本控制是国内任何类型企业在实际发展中都较为重视的一个问题,特别在国内宏观经济下行压力较大,各行业竞争激烈程度不断增加这一背景下,成本控制事宜实际重要性也在不断提升。宾馆酒店业在国内整个宏观经济中的占比不断增加,其对于旅游城市发展更是十分重要。在外部经济政策与税收政策不断变动这一背景下,宾馆酒店业加强成本控制也十分必要。国内大多数酒店经营管理意识科学性较低,而进行宾馆酒店业成本控制研究也具有较大的现实意义。

一、宾馆酒店业加强成本控制的意义

成本控制是企业根据一定时期预先建立的成本管理目标,由成本控制主体在其职权范围内,在生产耗费发生以前和成本控制过程中,对各种影响成本的因素和条件采取的一系列预防和调节措施,以保证成本管理目标实现的管理行为。成本控制的过程是运用系统工程的原理对企业在生产经营过程中发生的各种耗费进行计算、调节和监督的过程,也是一个发现薄弱环节,挖掘内部潜力,寻找一切可能降低成本途径的过程。宾馆酒店业成本控制是单独的宾馆酒店进行成本控制活动的总称,宾馆酒店业成本控制与大多数企业的成本控制具有很多相似性,其最终目标依然在于通过成本控制实现成本压缩及利润提升。

宾馆酒店业进行有效的成本控制有利于其自身更好的压缩成本,当前国内酒店行业虽然处于不断的发展之中,然而国内酒店行业在新时期的发展也面临着诸多挑战与实际困难的制约,其中人力资源成本等不断上扬更是使得很多中小型宾馆酒店不得不倒闭。通过确立较好的成本控制制度并进行科学的成本控制则能够对于成本消耗进行更好的规划,从而使得宾馆酒店业成本支出不断降低,实际利润获取也将更为便利。此外,宾馆酒店业进行有效的成本控制也有利于其实际管理能力的提升,当代企业管理理论中对于企业成本控制十分重视,而宾馆酒店业的成本控制实际上关乎到物品采购,服务能力提升等诸多工作层面,在成本控制上进行有效梳理也能够使得相关管理工作更为顺利的进行。

二、宾馆酒店业成本控制存在的问题分析

(一)自上而下成本控制意识较弱

国内宾馆酒店业当前在成本控制上存在的首要问题是其成本控制意识相对较弱,这也使得很多成本控制方式方法无法在宾馆酒店行业内正式实施。国内宾馆酒店行业在整体发展中中小型宾馆酒店数量占比及其巨大,这部分宾馆酒店大多不会注重管理能力提升与管理意识确立等事宜,其更加不会对于成本控制等问题给予过多关注。中小型民营宾馆酒店在实际成本控制意识上的低下也导致了国内宾馆酒店业整体成本控制意识难以提高。伴随着国内宾馆酒店行业自身的不断前进与发展,成本控制意识上存在的不足这一问题更是得到了极为充分的体现。在思想意识上的薄弱也导致了宾馆酒店业实际成本控制效果整体低下,成本控制“投入“与“产出”之间也严重失衡,正因如此,宾馆酒店业在成本控制意识上的薄弱也成为了首要问题。

(二)成本控制方法陈旧

国内宾馆酒店业在成本控制上也存在着成本控制方式方法陈旧这一具体问题,除部分大型宾馆酒店外,很多宾馆酒店在实际的成本控制方法选择上依然是以传统方法为主,很多先进的成本控制方法并未引入到其成本控制体系之中。例如,国内宾馆酒店在成本控制上大多以压缩实际工人开支这一方法为主要成本控制途径,这一做法仅仅是对于工资成本进行了有效控制,而其它层面上的成本支出并未得到控制也会直接导致总体成本控制目标难以达成。此外,仅仅对于工人工资支付上进行控制不仅无法有效实现成本控制目标,甚至会影响到基层服务人员的实际积极性,从而导致宾馆酒店人员流动速度加快。陈旧与单一的成本控制方法已经被证明无法对于宾馆酒店整体成本控制做出贡献,而在新时期下这一环节上存在的问题对于宾馆酒店业成本控制产生的负面影响也在不断增强。

(三)成本控制机制缺失

成本控制机制的缺失也是当前国内宾馆酒店业在成本控制上存在的主要问题之一,建立现代成本管理机制已经成为了市场经济体制下国内各行各业在发展上的共识,而宾馆酒店业在实际经营发展中只有部分大型宾馆酒店与外资宾馆酒店确立了成本控制机制。大多数宾馆酒店成本控制机制实际上处于缺位状态之下,部分宾馆酒店虽然进行了成本控制机制建设但其成本控制机制本身并不完善,实际效用发挥也受到了很大影响。例如,部分酒店成本控制机制中并未对于成本控制主体进行确立,其实际成本控制制度的缺失与原则的模式更是导致成本控制工作开展具有了很大盲目性,这也是导致很多宾馆酒店虽然进行了较多成本控制投入与努力却始终无法将总体经营成本进行有效控制的直接原因。

(四)会计地位与职能弱化

会计地位与职能弱化是当前国内宾馆酒店业内存在的一个显著问题,这一问题更是对于宾馆酒店业的成本控制带来了很大影响。成本控制意识的提升需要自上而下进行,而当代企业中成本控制相关方式方法的具体实施实际上都需要企业会计的积极参与。企业会计作为成本核算与控制的绝对主体当前在宾馆酒店中的实际地位十分低下,中小型宾馆酒店甚至不会设置专门的会计进行具体的财务管理与税务管理,其成本控制大多流于形式。即使在设置了会计部门的宾馆酒店之中,宾馆酒店管理层对于各项支出的实际决定权依然很高,其会计人员实际上也处于一个十分尴尬的位置之上,这些因素都导致会计实际地位受到了影响,其更是丧失了对于成本进行控制的可能性。

三、提升宾馆酒店业成本控制的建议

(一)提升成本控制意识

提升宾馆酒店业成本控制能力的基础在于提升宾馆酒店业成本控制意识,成本控制意识低下已经导致国内宾馆酒店业实际成本控制能力严重降低,而提升成本控制意识也应当运气宾馆酒店实际经营管理者的充分重视。提升宾馆酒店业成本控制意识是一种自上而下进行的思想意识转变。就管理层而言,其需要在给予成本控制高度重视的基础上对于如何进行具体的成本控制进行更多思考,结合宾馆酒店实际经营状况进行最终成本控制方式方法的确定。就宾馆酒店实际服务人员而言,其在实际岗位工作开展进程中也需要以成本控制思想为主要指导思想,提升自身对于宾馆酒店的实际认同感并在实际工作开展上注重对于资源与能源的节约使用。只有提升宾馆酒店全体人员的成本控制意识才能切实将成本控制措施落实到实际。

(二)优化成本控制方法

宾馆酒店业更好进行成本控制需要其对于成本控制方法进行优化,并逐渐利用科学的成本控制方法来取代传统的成本控制方法,形成科学合理的成本控制方法体系才能真正的将宾馆酒店业成本控制工作落实到实处。具体来说,当前宾馆酒店管理理论已经十分成熟,针对于宾馆酒店成本控制的新方法与科学方法数量也相对较多。单独的宾馆酒店需要在进行成本控制中对于各种成本控制方法实际应用效果进行评估与衡量,结合自身发展实际从而进行成本控制方法选择与应用。优化成本控制方法的关键在与保障成本控制方法之间与宾馆酒店的相互兼容,例如目标成本法实际上最初被应用于生产类企业的成本控制之中,宾馆酒店在利用目标成本法进行具体的成本控制时需要对于目标成本法本身进行一定调整后在进行具体应用。

(三)完善成本控制机制

完善成本控制机制也能够较为明显的提升国内宾馆酒店业实际成本控制能力。对于成本控制机制完全缺失的宾馆酒店而言,其需要尽快的确立出与自身发展实际相互符合的成本控制机制对于其成本控制事宜进行指导与规范。在成本控制机制确立上可以适度参考同规模宾馆酒店来进行并结合自身实际进行一定调整和修改。部分宾馆酒店在完善与优化成本控制机制的进程中首先需要对于现有成本控制机制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摸排,发现具体问题以便于后续成本控制机制完善工作的开展。在完善成本控制机制的具体做法上应当注重对于制度,原则,流程上的完善。明确科学的制度并确立可行的原则,将具体的成本控制工作落实到具体部门与个人才能将成本控制机制进行有效完善并提升宾馆酒店业实际的成本控制能力。

(四)增设成本会计及其地位与职能

宾馆酒店业成本控制能力的提升需要其适当的在会计部门中增设成本会计负责具体的成本控制事宜,成本控制本身是一项复杂程度较高的系统性工作,一般企业会计实际上并不能够对于大型宾馆酒店的成本控制工作进行有效负责。宾馆酒店业应当将现代的企业管理理念引入到其实际管理之中,在宾馆酒店内部设立会计部门并将成本控制工作规划与开展等工作教育会计人员进行负责才能够保障成本控制本身能力的提升。更为重要的是,会计在国内宾馆酒店业的实际地位需要得以保障,这也是其正向职能能够得到充分发挥的基础性条件,一旦会计在宾馆酒店的实际地位出现弱化,其也无法有效开展成本控制相关工作。

四、结语

宾馆酒店业更好进行成本控制实际上需要单独的宾馆酒店在实际经营管理中给予成本控制以更多的关注。成本控制应当是一种“事先控制”,其需要在经营管理周期开始前就进行成本控制方法与目标确定并在实际经营管理中将成本控制措施落实到实处。宾馆酒店业成本控制也要求整个行业环境不断优化,国内宾馆酒店业在网络推广这一事宜上十分重视,部分宾馆酒店更是在实际经营管理中进行了大量投入,这一现状更加要求国内宾馆酒店业需要将成本控制做好。

参考文献:

[1]刘娟.宾馆酒店行业加强内部控制建设研究[J].中外企业家,2016,04:170-171.

[2]谢雅娟.宾馆酒店业如何做好餐饮成本控制[J].财会学习,2016,07:111+113.

[3]康泽楠.新常态下本土高星级酒店的战略转型[J].现代商业,2016,16:26-27.

成本内部控制的方法第4篇

关键词:会计内部控制;组织规划控制;不相容职务

一、内部控制概述

内部控制是形成一系列具有控制职能的方法、措施、程序,并予以规范化和系统化,使之成为一个严密的、较为完整的体系。内部控制按其控制的目的不同,可以分为会计控制和管理控制。会计控制是与保护财产物资的安全性、会计信息的真实性和完整性以及财务活动的合法性有关的控制;管理控制是指与保证经营方针、决策的贯彻执行,促进经营活动的经济性、效率性、效果性以及经营目标的实现有关的控制。会计控制与管理控制并不是相互排斥、互不相容的,有些控制措施既可以用于会计控制,也可用于管理控制。

良好的内部控制虽然能够达到上述目标,但无论内部控制的设计和运行多么完善,它都无法消除其本身所固有的局限。这种局限性也必须明了并加预防。主要表现为:第一,受成本效益原则的局限;第二,如果负有不同责任的职员忽视控制程序、错误判断、甚至相互勾结、内外串通舞弊等,往往导致内部控制失灵;第三,管理人员,逾越控制,对设置或实施的内部控制不予理睬,也会使建立的内部控制形同虚设。

二、内部控制的基本结构

内部控制的基本结构主要包括控制环境、会计系统和控制程序三个方面。

(一)控制环境

控制环境指对建立或实施某项政策发生影响的各种因素,主要反映单位管理者和其他人员对控制的态度、认识和行动。具体包括:管理者思想和经营作风、单位组织结构、管理者的职能和对这些职能的制约、确定职权和责任的方法、管理者监控和检查工作时所采用的控制措施、人事工作方针及其实施、影响本单位业务的各种外部关系等。

(二)会计系统

会计系统指单位建立的会计核算和会计监督的业务活动方法和程序。有效的会计系统应当做到:第一,确认并记录所有真实的经济业务,及时并充分详细地描述经济业务,以便在财务会计报告中对经济业务作出适当的分类;第二,计量经济业务的价值,以便在财务会计报告中记录其适当的货币价值;第三,确定经济业务发生的时间,以便将经济业务记录在适当的会计期间;第四,在财务会计报告中适当地表达经济业务和披露相关事项。

(三)控制程序

控制程序指管理者所制定的方针和程序,用以保证达到一定的目的。具体包括:经济业务和经济活动批准权:明确有关人员的职责分工,并有效防止舞弊;凭证和账单的设置和使用,应保证业务和活动得到正确的记载;财产及其记录的接触使用要有保护措施:对已登记的业务及其计价要进行复核等。

三、内部控制的基本方式

内部控制的基本方式主要有:组织规划控制、授权批准控制、预算控制、实物控制、成本控制、风险控制和审计控制。内部控制是衡量现代企业管理的重要标志,通过实践得出的结论是:得控则强、失控则弱、无控则乱。新《会计法》二十七条规定“各单位应当建立、健全本单位内部会计监督制度”。单位内部会计监督的执行,靠的就是内部控制。

(一)组织规划控制

根据内部控制的要求,单位在确定和完善组织结构的过程中,应当遵循不相容职务相分离的原则、所谓不相容职务,是指那些如果由一个人或一个部门担任,既可能弄虚作假,又能够自己掩盖其舞弊行为的职务。单位的经济活动通常可以划分为五个步骤:授权、签发、核准、执行和记录。一般情况下,如果上述每一步骤由相对独立的人员(或部门)实施,就能够保证不相容职务的分离,便于内部控制作用的发挥。而组织规划控制主要包括两个方面。

1.不相容职务的分离

如会计工作中的会计和出纳就属不相容职务,需要分离。应当加以分离的职务通常有:授权进行某项经济业务的职务要分离:执行某项经济业务的职务与审核该项业务的职务要分离:执行某项经济业务的职务与记录该项业务的职务要分离;保管某项财产的职务与记录该项财产的职务要分离等。不相容职务分离是基于这样的假设,即两个人无意识同犯一个错误的可能性很小,而一个人舞弊的可能性要大于两个人。如果突破这个假设,不相容职务的分离就不能起到控制作用。

2.组织机构的相互控制

一个单位根据经济活动的需要而分设不同的部门和机构,其组织机构的设置和职责分工应体现相互控制的要求。具体要求是:各组织机构的职责权限必须得到授权,并保证在授权范围内的职权不受外界干预:每类经济业务在运行中必须经过不同的部门并保证在有关部门进行相互检查:在对每项经济业务的检查中,检查者不应从属于被检查者,以保证被检查出的问题得以迅速解决。

(二)授权批准控制

授权批准控制指对单位内部部门或职员处理经济业务的权限控制。单位内部某个部门或某个职员在处理经济业务时,必须经过授权批准才能进行,否则就无权审批。授权批准控制可以保证单位既定方针的执行和限制。授权批准有一般授权和特定授权两种形式:一般授权是对办理一般经济业务时权利等级和批准条件的规定,通常在单位的内部控制中予以明确:特别授权是对特别经济业务处理的权利等级和批准条件的规定,如当某项经济业务的数额超过某部门的批准权限时,只有经过特定授权批准才能处理。授权批准控制的基本要求是:首先,要明确一般授权与特定授权的界限和责任;其次,要明确每类经济业务的授权批准程序;再次,要建立必要的检查制度,以保证经授权后所处理的经济业务的工作质量。

当前一些单位实行领导“一支笔”审批的做法,这与内部控制的原则和要求不一致,应当改革。实践证明,权利应受到制约,失去制约的权利极易导致腐败的滋生。

(三)预算控制

预算控制是内部控制的一个重要方面,包括筹资、融资、采购、生产、销售、投资、管理等经营活动的全过程。对单位各项经济业务编制详细的预算和计划,并通过授权,由有关部门对预算或计划的执行情况进行控制,其基本要求是:第一,所编制预算必须体现单位的经营管理目标,并明确责任;第二,预算在执行中,应当允许经过授权批准对预算进行调整,以便预算更加切合实际;第三,应当及时或定期反馈预算的执行情况。

(四)实物资产控制

实物资产控制主要包括限制接近控制和定期清查控制两种,这是对单位实物资产安全采取的控制措施。主要有两条:第一,限制接近,以严格控制对实物资产及与实物资产有关的文件的接触,如现金、银行存款、有价证券和存货等,除出纳人员和仓库保管人员外,其他人员则限制接触,以保证资产的安全;第二,定期进行实物资产清查,保证实物资产实有数量与账面记载相符,如账实不符,应查明原因,及时处理。除上述外,实物资产控制从广义上说,还包括对实物资产的采购、保管、发货及销售全过程进行控制。

(五)成本控制

现代成本控制可分为“粗放型”和“集约型”两种。粗放型成本控制,是指在生产技术、产品工艺不变的情况下,单纯依靠减少耗用材料,合理下料来降低成本的成本控制法;集约型成本控制,是指依靠提高技术水平来改善生产技术、产品工艺,从而降低成本的控制法。这两种方法结合起来,就是现代成本控制。

1.粗放型成本控制

这种成本控制是从原材料的采购到产品的最终售出,贯穿始终,是一种最基本最主要的控制方法。第一,原材料采购的成本控制。对大宗常用材料一般采取公开招标法或择优厂家直接采购。第二,材料使用的成本控制。一般有两种方法:一是目标成本控制法,它通过“目标成本一目标售价一目标利润”来求得,这是采用成本否决法来控制成本。二是作业成本控制法,它通过对各种不同作业及成本动因的分析、成本及费用的归集,不仅更加合理真实地计算成本,还有利于找出收入与成本不配比或仅有投入无收益的原因,这能在很大程度上降低成本。第三,产品销售的成本控制。主要是宣传成本控制,值得注意的是,广告效应只能起到促销作用,产品质量才是用户信赖的基础。因此,应掌握投入与支出的配比原则。

2.集约型成本控制

集约型成本控制又可分为两类:一是通过改善生产技术来降低成本控制。改善生产技术的方法很多,如引进新的生产线,采用高科技产品等。二是通过产品工艺的改善来降低成本的成本控制。集约成本控制有赖于智力成果,它能使成果带来超额利润。

(六)风险控制

风险一般是指某一行动的结果具有变动性,与风险相联的另一个概念是不确定性。人们事先只知道采取某种行动可能形成的结果,但不知道它们出现的概率,或两者都不知道,而只能作粗略的估计。例如,企业试制一种新产品,事先只能肯定该种产品试制成功或失败两种可能。但不会知道这两种后果出现可能性的大小。经营决策一般都是在不确定的情况下作出的。在实际工作中,某一行动的结果具有多种可能而不肯定,就叫风险;反之如某一行动的结果很肯定,就叫没有风险。风险控制就是尽可能地防止和避免出现不利的结果。风险按其形成的原因一般可分为经营风险和财务风险两类。

1.经营风险

经营风险是指因生产经营方面的原因给企业盈利带来的不确定性。由于企业生产经营的许多方面都会受到来源于企业外部和内部诸多因素的影响,因此具有很大的不确定性,而这些不确定性,会引起企业的利润或利润率的高低变化,从而给企业带来风险。经营风险变化情况来源于企业外部,尽管如此,企业仍应采用有效的内控措施加以防范。

2.财务风险

财务风险又称筹资风险,是指由于举债而给企业财务成果带来的不确定性。企业举债经营,全部资金中除自有资金外还有一部分借入资金,这会对企业自有资金的盈利能力造成影响;同时,借入资金需还本付息,一旦无力偿还到期债务,企业便会陷入财务困境甚至破产。当企业息税前资金利润率高于借入资金利息率时,使用借入资金获得利润除了补偿利息外还有剩余,因而使自有资金利润率提高。管理控制是指与保证经营方针、决策的贯彻执行,促进经营活动的经济性、效率性、效果性以及经营目标的实现有关的控制。会计控制与管理控制并不是相互排斥、互不相容的,有些控制措施既可以用于会计控制,也可用于管理控制。但是,若企业息税资金利润率低于借入资金利润率,这时,使用借入资金获得的利润还不够支付利息,还需要动用自有资金的一部分利润来支付利息,从而使自有资金利润降低,使企业发生亏损,甚至招致破产的危险。这种风险即为筹资风险。这种风险程度的大小受借入资金对自有资金比例的影响,借入资金比例越大,风险程度随之增大,借入资金比例越小,风险程度也随之减少。对财务风险的控制,关键是要保证有一个合理的资金结构,维持适当的负债水平,既要充分利用举债经营这一手获取财务杠杆收益,提高自有资金盈利能力;同时要注意防止过度举债而引起财务风险的增大,这是企业内部控制的重要环节,必须采取必要的措施防范筹资风险。

(七)审计控制

成本内部控制的方法第5篇

摘 要 成本费用主要用来反映企业资源的耗费情况,成本费用内部控制是企业内部控制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企业日常管理活动的重要内容。成本费用内部控制的建立、健全及实施是提高企业经济效益,增强企业竞争能力的关键,也是改进企业经营的重要手段。本文提出了成本费用内部控制的基本内容和方法,希望可以为完善企业成本费用内部控制提供一定的参考。

关键词 内部控制 成本费用 成本费用内部控制

一、绪论

内部控制是指由企业董事会(或者由企业章程规定的经理、厂长办公会等类似的决策、治理机构,以下简称董事会)、管理层和全体员工共同实施的、旨在合理保证实现其基本目标的一系列控制活动。

成本,是指可归属于产品成本、劳务成本的直接材料、直接人工和其他直接费用,不包括为第三方或客户垫支的款项;费用,是指企业在日常活动中发生的、会导致所有者权益减少的、与所有者分配利润无关的、除成本之外的其他经济利益的总流出。成本费用内部控制是指由企业董事会、管理层和全体员工共同实施的、旨在合理保证实现其基本目标的一系列控制活动,它是企业内部控制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一)研究背景

2008年6月28日,财政部、证监会、审计署、银监会和保监会联合了《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以下简称基本规范),并自2009年7月1日起首先在上市公司范围内施行,同时鼓励非上市的其他大中型企业执行。为了着力抓好实施准备工作,研究制定具体实施办法,采取有效措施降低企业实施成本,稳步扩大基本规范实施范围。必须努力健全内控规范体系,逐步建立一套以基本规范为统领,以评价指引、应用指引和内部控制鉴证指引等配套办法为补充的内控标准体系,并不断完善以法制为推动、以企业实施为主体、以政府监管和社会评价为保障、以各方面积极参与为促进的内控实施体系。五部委在基本规范的同时,还了企业内部控制应用指引征求意见稿共22项。成本费用内部控制就是这22项中的一项。

(二)国内外研究状况

1.国外研究状况

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国外形成了成本费用内部控制制度理论。该理论认为成本费用内部控制包括组织机构的设计和企业内部采取的所有相互协调的方法和措施。1958年10月美国了《审计程序公告第29号》,它对成本费用内部控制定义重新进行表述,将成本费用内部控制划分为成本费用会计控制和成本费用管理控制。80年代以后,国外对成本费用内部控制的研究得到快速的发展,已经从一般概念向具体内容深化,到了20世纪80年代至90年代,国外又形成了成本费用内部控制结构理论。该理论认为企业的成本费用内部控制是指为合理保证企业特定目标的实现而建立的各种程序和政策,成本费用内部控制结构由控制环境、会计制度和控制程序三部分组成。该理论不再区分成本费用会计控制和成本费用管理控制。20世纪90年代之后,国外又发展到成本费用内部控制整体框架理论,学术界对成本费用内部控制的研究又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1992年美国“反对虚假财务报告委员会”下属的由美国会计学会(AAA)、注册会计师协会(AICPA)、国际内部审计人员协会(IIA)、财务经理协会(FEI)和管理会计学会(IMA)等组成的COSO委员会(Committee of Sponsoring Organizations)提出《内部控制――整体框架》,并于1991年进行了修改,这就是著名的“COSO报告”。“COSO报告”同以往的成本费用内部控制理论及研究成果相比,“COSO报告”提出了许多新的、有价值的观点。

2.国内研究状况

相对欧美等西方发达国家,我国成本费用内部控制理论研究起步较晚,直至20世纪80年代,我国学术界才开始对这一领域进行探索。虽然我们起步较晚,但我们发挥了后发优势,在借鉴和吸取欧美发达国家的较为成熟的成本费用内控思想的同时,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国内学者对成本费用内部控制的研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中国人民银行、中国证监会等先后过部门或系统的有关成本费用内部控制的行政规定。1999年修订的《会计法》从法律的角度对成本费用内部控制作出规定。2001年6月,财政部的《内部会计控制规范――基本规范(试行)》第十六条明确规定:“单位应当建立成本费用内部控制系统,做好成本费用管理的各项基础工作,制定成本费用标准,分解成本费用指标,控制成本费用差异,考核成本费用指标的完成情况,落实奖罚措施,降低成本费用,提高经济效益。”目前,我国还没有正式出台单独的有关成本费用内部控制规范,但2003年7月,财政部颁布了《内部控制会计控制规范――成本费用(征求意见稿)》,要求各单位应当根据国家有关法律规范,结合部门或系统有关成本费用内部控制的规定,建立适合本单位业务特点和管理的成本费用内部控制制度,并组织实施。其中这两个规范,作为《会计法》的配套措施,是解决当前一些单位内部管理松弛、控制弱化的重要创举,可以说,这是我国重视并加强单位成本费用内部控制建设的新的里程碑,也是适应我国加入WTO的客观要求。这两个规范的实施,对于深入贯彻《会计法》,强化单位成本费用内部会计监督,整顿和规范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将发挥十分重要的促进作用。

二、成本费用内部控制的基本内容

(一)岗位分工及授权批准

企业应当建立成本费用业务的岗位责任制,明确内部相关部门和岗位的职责、权限,确保办理成本费用业务的不相容岗位相互分离、制约和监督。同一岗位人员应定期作适当调整和更换,避免同一人员长时间负责同一业务。企业应当配备合格人员办理成本费用的核算业务,还应当对成本费用业务建立严格的授权批准制度,明确审批人对成本费用业务的授权批准方式、权限、程序、责任和相关控制措施,规定经办人办理成本费用业务的职责范围和工作要求。

(二)成本费用预测

企业应当根据本单位历史成本费用数据、同行业同类型企业的有关成本费用资料、料工费价格变动趋势、人力和物力的资源状况,以及产品销售情况等,采用一定的专门方法对未来企业成本费用水平及其发展趋势进行科学预测。通过成本费用的预测,可以减少生产经营管理的盲目性,提高成本费用控制的有效性。

(三)成本费用决策

企业应当根据成本费用预测提供的资料和其它有关资料,在若干个与生产经营有关的方案中,选择最优方案,确定目标成本。进行成本费用决策、确定目标成本是编制成本费用预算的前提。

(四)成本费用预算

企业应当根据成本费用决策所确定的目标成本,具体体现在计划时期内完成生产经营任务所应支出的成本费用,并提出为达到规定的成本费用水平所应采取的各项措施。成本费用预算是降低成本费用的具体目标,也是进行成本费用控制考核和分析的依据。成本费用预算的编制过程,也是进一步挖掘降低成本费用潜力,达到成本费用内部控制目的的过程。

(五)成本费用控制

在生产经营过程中,企业应当根据成本费用预算对各项实际发生或将要发生的成本费用进行审核控制,将其控制在成本费用预算以内,防止超支、浪费和损失的发生,以保证成本费用预算的执行。

(六)成本费用核算

企业应当对生产经营过程中实际发生的成本费用进行计算,并进行相应的账务处理。在各项成本费用发生的当时,便计算实际成本费用。通过进行成本费用的核算,可以为成本费用的控制和分析提供资料。

(七)成本费用分析

企业应当根据成本核算提供的成本费用资料和其它有关资料,与本期计划成本、上年同期实际成本、本企业历史先进的成本水平以及国内外先进企业的成本等相比较,确定成本差异,并且分析差异原因,查明成本费用超支的责任,以便采取措施来改进企业生产经营管理,降低成本费用,提高经济效益,并为成本费用的考核提供依据。

(八)成本费用考核

企业在成本费用分析的基础上,定期地对成本费用预算的执行情况及结果进行评定和考核。为了分清经济责任,使成本费用的考核更加合理,在对企业成本计划和企业内部各责任成本指标的执行结果进行考核时,都应该剔除客观因素即不可控因素对成本的影响。成本考核应该与奖惩制度相结合,根据成本费用考核的结果进行奖惩,以便充分调动企业职工执行成本费用的积极性,进而提高企业经济效益。

三、成本费用内部控制的基本方法

(一)做好成本费用内部控制的各项基础工作

1.定额的制定和修订

产品消耗定额是编制成本费用预算、分析和考核成本费用水平的依据,也是审核和控制成本费用的标准。企业应当根据当前设备条件和技术条件,充分考虑职工群众的积极因素,制定和修订原材料、燃料、动力和工时等各项消耗定额,并据以审核各项耗费是否合理、是否节约,借以控制耗费、降低成本、降低费用。制定和修订各种定额,是搞好生产管理、成本管理和成本核算的前提,同样也是搞好成本费用内部控制的基础。

2.制定材料物资的计量、收发、领退和盘点制度

为了进行有效的成本费用内部控制,进行成本管理和成本核算,必须对材料物资的收发、领退和结存进行计量,建立健全材料物资的计量、收发、领退和盘点制度。防止丢失、积压、损坏变质和被贪污盗窃。

3.健全各种原始记录凭证

在进行成本费用的内部控制过程中,不能只有计量而没有记录,否则,进行成本费用的控制和管理就没有书面凭证。因此,企业应当制定既符合各方面管理需要,又符合成本核算需要的各种原始记录凭证。

4.计划价格的制定与修订

材料物资的计划价格在成本费用的内部控制中是最重要的依据,是分清内部各部门各单位经济责任,分析和考核内部各单位目标完成情况等的依据。

(二)成本费用指标的分解

将确定的成本费用标准进行层层分解,在进行成本费用指标分解时,不断寻找新的方式方法,力求做到科学、合理、可操作性强,真正达到降低成本费用、增加效益的目的。

(三)成本费用差异的控制

在执行成本费用标准和计划成本费用的过程中,企业应当及时掌握发生差异的原因、纠正不利差异以保证成本费用标准的完成。在执行过程中,企业应当把各项业务产生的成本费用与成本费用标准或预算进行比较,使企业的成本费用得到及时有效的控制。

(四)成本费用指标完成情况的考核

成本费用指标完成情况的考核是通过利用业绩分析编制业绩报告而进行的。通过考核可以促使各个成本费用内部控制主体控制和降低各项耗费,以便控制和降低各种产品的成本费用。

参考文献:

[1]胡玄能.企业内部控制规范解读.北京:新华出版社.2009.

[2]樊行健,杨登伟.成本费用内部控制操作指引与典型案例研究.会计之友.2009.06:7.

[3]樊行健.成本费用内部控制.大连:大连出版社.2010.5.11.

成本内部控制的方法第6篇

关键词:内部控制;价值增值

当前,一系列企业丑闻的集体爆发,不仅严重地破坏了国际经济秩序,危机波及到政治、文化、社会等各个领域,而且也严重地摧毁了公司不断增值和可持续发展的战略目标。同时也向以公司价值增值为目标的内部控制提出了严峻的挑战,一场重视公司治理结构的风暴也不可避免,对内部控制的职能与责任要求更加明确和突出――为公司目标增值做出贡献。内部控制将在这个过程中起着十分关键的作用。

相对于西方国家而言,我国内部控制发展相对滞后,这种情况下如何充分发挥内部控制的作用实现企业增加价值的目标?若能在相应正确的理论指导下,抓住机遇,无疑可以成功的应对挑战,重塑企业核心竞争力,取得竞争优势,避免不必要的曲折,直接走上持续发展的道路。这也是本文写作的初衷。

一、内部控制的含义以及其在企业价值链中的位置

内部控制是由企业董事会、管理当局和其他员工实施的,为达成经营活动的效率和效果、财务报告的可靠性、相关法律法规的遵循性等目标提供合理保证的过程。按照COSO内部控制框架,内部控制包括五个要素:控制环境、风险评估、控制活动、信息与沟通、监督活动。

价值是买方愿意为提供给他们的产品或者服务的有用性所支付的价格,但是价值并不一定都以货币来衡量,而可能是一种更加广泛的、定性的效用,可以通过主观评价来确认,用非财务指标和财务指标结合来衡量。内部控制就满足这种对价值定义拓宽的标准:内部控制价值的买方是需要内部控制服务的利益集团,可以存在企业的内部或者外部;内部控制提供的产品就是内部控制服务,其价值体现为对买方的效用;内部控制的价值不能完全用货币来衡量,需要结合财务指标和非财务指标进行主观评价;内部控制的价值必须要买方支付一定的价格才能得以实现。根据波特对价值活动的分类和基本价值链图,可以看出内部控制属于辅助活动中的企业基础设施活动,它通过整个价值链而不是单个活动起辅助作用,是企业竞争优势的重要来源。

二、内部控制提供企业价值增值的方式

(一)降低外部监督成本

内部控制可以通过自己的努力帮助组织预防和减少损失,当内部控制成本小于损失的减少时,公司价值就增加了。降低外部监督成本是内部监督增加价值的最直接和最可控的途径。一般来说,内部监督可通过降低内部监督工作本身的成本、提高监督效率来增加价值。如何才能有效降低监督成本?首先,在内部监督时间上,应由事后监督向事前、事中和事后监督并存转变。通过事前、事中和事后监督,把内部控制工作贯穿于生产经营管理的全过程,进行全方位的监督和评价,有利于节省事后监督的工作时间,提高工作效率。其次,在内部监督方法上,应由单一的现场查账方法向多种方法并用转变。随着企业会计信息处理电算化和内部管理电算化的普及,内部控制对象的内容和范围发生了重大变化,单纯依靠手工的现场查账方法已日益暴露出其固有的局限性,为了克服这种局限性,提高内部控制的工作效率,可以将传统的内部控制方法与利用计算机进行内部控制的先进方法相结合,将传统的现场控制与非现场控制结合起来,扩大内部控制范围,减少人力、物力、财力方面的耗费,降低内部控制成本,提高内部控制效益和效率。

(二)评价和改善企业的风险管理

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企业面临的风险无处不在。对于任何企业来说,风险管理都是其经营过程中的核心内容。为企业的风险管理提供服务应该成为内部控制的重要职责。对此,COSO框架针对企业风险管理的每个要素分别说明了内部控制在企业风险管理中所起的作用。此外,内部控制主体可以以咨询顾问的身份协助组织确定、评价并实施针对风险的管理方法和控制措施。一方面,内部控制可以就公司风险管理活动的效率提供客观的建议,根据对风险的鉴别和评价指导制定应对风险的措施,维持和开发适合企业的风险管理框架;另一方面,内部控制可以通过在组织内部开展风险管理培训为组织价值的增值服务。

(三)参与公司治理

公司治理是现代公司制企业在决策、执行、激励和监督约束方面的一种制度或机制,其实质是确保经营者的行为符合股东和利益相关者的利益。在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公司治理结构的完善与否能够决定公司能否有序运转、公司的效益和持续发展能力能否不断提高,进而关系到整个资本市场能否规范有效运行,甚至关系到整个资本市场的成败。内部控制在公司治理中的具体作用可以归纳为:(1)系统评估控制环境,对控制的有效性进行测试;(2)评价管理层执行控制过程的有效性;(3)对风险控制系统的充分性和有效性进行评价;(4)对管理层的风险管理过程进行评价。通过内部控制对组织战略进行动态的监督和控制,防止偏离战略目标帮助战略目标的最终实现,从而增加组织价值。

(四)构建良好的企业文化

企业文化亦称企业伦理,是指调整企业之间、企业员工之间、企业与社会之间关系的行为规范总和。良好的企业道德文化建设有利于维护企业的经济秩序和安定团结;有利于形成良好的组织气候;有利于提高企业员工的积极性和劳动生产率;有利于塑造良好的企业形象。内部控制有利于促使管理层、管理人员和员工遵守法律、道德规范、和社会责任,在组织道德文化中发挥着积极作用。例如,内部控制可以定期评价企业是否有清晰易懂的道德规范和相关说明;是否有支持并加强道德文化的具体措施;是否有保护检举人的举报制度;是否有要求雇员、供应商、和顾客定期声明遵守组织道德规范的制度;是否设有接受举报的机构,以保证检举得到评价;是否有道德文化宣传教育机制,使员工成为良好道德文化的倡导者;是否定期对雇员、供应商、和顾客的道德状况进行调查;是否定期检查组织道德文化可能受到的损害;是否把背景调查和诚信测试作为招聘员工的一个内容。

此外,内部控制在企业文化建设方面的增值活动还有:高层基调培训、提供不道德行为方面的统计资料、创办刊物介绍其它公司的不道德行为、介绍高层基调的成功典范、帮助管理层制定经营行为指南、提出对高层基调进一步改善的建议等等。

三、我国企业内部控制现状分析

企业内部控制应该在企业风险管理、控制及治理程序中发挥作用,为增加组织价值并提高经营效率服务,其作用能否有效发挥与组织的增值目标能否有效实现有很大关系。经过总结,我国企业内部控制的现状可归纳如下。

(一)认识上存在偏差

我国内部控制是在国家相关内部控制制度的推动下建立和发展起来的。一方面,它代表国家对本单位的经济活动进行监督;另一方面,它又代表本单位管理当局对本单位其他职能部门的经济活动进行监督。因此,在指导思想上,内部控制偏重于“监督”,被认为是个重要的“发现者”,目的是寻求发现问题,然后将监督发现报告给上级领导,并没有解决问题的职责,也没有解决问题的权利。因此,内部控制仍被定位在监督职能上,并未向服务型转变。

(二)内部控制制度不完善

现代企业经济活动的多元化使得其内部控制范围非常广,涉及企业的人事管理、财务管理、设备管理、后勤管理、院系业务管理、重大投资和资产处理管理等。目前,企业尚未公开制定完整的内部控制体系,某些非经常业务缺乏控制,如投资、工程等;有的企业虽建有规章制度,但不落实,不考核,形同虚设,单位经济活动及会计工作本身均处于内部控制无力状态,致使大量违纪现象发生。这样,单位控制弱化、管理松懈,势必造成会计信息失真,也势必造成收入申报不实、税款缴纳不准等诸多违法现象,违法成本高企,会直接或间接地影响着企业价值增值。

(三)内部控制实施效果不佳

内部控制实施的效果是内部控制目标实现程度的反映。通过了解企业内部控制实施的效果,可以揭示内部控制在企业的运作中究竟起了何种作用,能否实现为公司价值增值服务的目标。由于内部控制在强化企业内部管理方面的作用没有被充分认知或未被正确认识,部分高层领导人认为内部控制就是检查内部经济问题,会影响企业职工的团结和稳定,分散管理人员的精力;有的领导则认为内部控制限制了自己的经营自,削弱了自己的权威,从心理上就排斥内部控制。

四、改善我国内部控制现状的建议

(一)转变内部控制理念

传统的内部控制强化监督职能,其目标是帮助管理者完成其责任。这种被动的、事后察觉式的方法使得内部控制对组织所做的贡献更像是“资产评估”,与价值增值没有直接而明显的联系。现在内部控制应以“价值增值”为理念,强调内部控制是组织的增加价值需要,直接将内部控制的目标定位到与组织目标相一致。由此内部控制在组织目标实现的过程中就不应该再是局外人的身份,而是作为重要的直接参与者。

(二)创建强有力的内部控制质量控制体系

内部控制工作质量的高低会严重影响到企业价值的增加,因此,对内部控制工作的开展情况进行质量评估就显得十分重要,应建立一套包括制度约束、督导、复核、考核以及责任追究的体系对内部控制工作质量进行评估。在考核内部控制质量时不妨采用平衡记分卡,充分结合企业实际情况,建立一套内部控制工作质量指标评价体系。由于平衡记分卡涉及面比较广,牵涉到企业的各个子系统和分支系统,要得到有效实施需要全员参与并与各方面反复沟通。平衡记分卡形成后也并非一成不变,在实施过程中要及时对不合理、不完善的地方进行改进。另外,当企业的环境、战略等发生变化时,平衡记分卡也要相应进行修正,必须保持动态的监督和考核。

(三)从法律上确立内部控制的地位和作用

法律在提升内部控制地位和作用方面,效果十分明显,更是为世界各国内部控制的发展起到了示范作用。鉴于此,应当从规范内部控制和完善公司治理的角度出发,应该在《公司法》、《证券法》等法律中对内部控制在企业中的地位做出强调和明确规定。这不仅能使内部控制得到企业应有的重视,进一步完善并细化内部控制对风险管理、控制及治理中的作用,促进内部控制的改善,与董事会、高级管理层一起构成有效公司治理的基础,充分发挥其在企业价值增值中的应有作用。

参考文献:

[1]拉瑞.瑞丁伯格,COSO内部控制与风险管理框架的实践,中国内部审计,2008(1)

成本内部控制的方法第7篇

    一、公布和实施内部会计控制规范的主要背景

    (一)内部会计控制规范作为《会计法》的配套法规,是进一步贯彻实施《会计法》的重要举措。

    新修订的《会计法》第二十七条规定,各单位应当建立、健全本单位内部会计监督制度。单位内部会计监督制度应当符合下列要求:1.记账人员与经济业务事项和会计事项的审批人员、经办人员、财物保管人员的职责权限应当明确,并相互分离、互相制约;2.重大对外投资、资产处置、资金调度和其他重要经济业务事项的决策和执行的相互监督、相互制约程序应当明确;3.财产清查的范围、期限和组织程序应当明确;4.对会计资料定期进行内部审计的办法和程序应当明确。上述规定是新修订《会计法》的重要突破。虽然内部会计监督和内部会计控制不完全等同,但是,这些职责明确、相互分离、相互制约、相互监督的一系列法律要求,体现了内部会计控制的本质。可见,新修订的《会计法》是财政部制定并公布内部会计控制规范的基本法律依据,内部会计控制规范是《会计法》的配套法规。”

    (二)内部会计控制规范是针对一些单位内部管理松弛、控制弱化的问题,通过加强单位会计及与会计相关的控制,形成完善的内部牵制和制约的监督机制,以堵塞漏洞,消除隐患,保护财产安全,防止舞弊行为,确保经济活动健康发展。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日趋完善,国民经济出现了前所未有的增长速度。在经济高速发展和新旧体制转换过程中,人们的思想意识异常活跃,经济环境趋于复杂,一些单位存在着内部控制薄弱,管理松弛,出现了一些新型的经济犯罪案例。比如,携巨额公款外逃,到国外办理“投资移民”;挪用公款,私自将巨额资金调用到澳门或国外的进行豪赌;用公款炒股,动用巨额资金在资本市场上买卖股票,谋取个人私利;利用改组、改制、拍卖、租赁等产权变动的机会中饱私囊;还有的在采购、销售、投资、工程项目等业务中损公肥私,捞取巨额回扣,等等。剖析这些经济犯罪案件,其原因是复杂的,但这些单位内部会计监督不健全,管理和控制弱化,是其中的一个重要原因。有些案例的产生,主要是由于单位缺乏最基本的内部会计控制,将支付款项所需的全部印章及相关票据交由一人保管所致。因此,在新的形势下,必须全面地建立和实施内部会计控制规范,加强单位内部涉及会计工作的各项经济业务及相关岗位的控制,严格约束单位内部涉及会计工作的所有人员,保证单位内部涉及会计工作的机构、岗位的合理设置及其职责权限的合理划分,必须做到不相容职务相互分离,相互制约和相互监督。从源头和制度上治理腐败,防范风险,遏制和打击经济犯罪行为,促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健康发展。

    (三)加强单位内部控制建设是国外市场经济国家的通行做法。

    二十世纪初至今,内部控制在国际上有了很大的发展,从理论到实务内容不断丰富。早期的有关内部控制的文献将内部控制定义为“为了保护公司现金和其他资产的安全、检查涨簿记录准确性而在公司内部采用的各种手段和方法。”二十世纪四十年代末以后,随着市场竞争的加剧,对企业内部管理水平的要求不断提高,促使内部控制扩大到企业内部各个领域,其内容也更加丰富。1949年美国注册会计师协会将内部控制定义为“企业为了保证财产的安全完整,检查会计资料的准确性和可靠性,提高企业的经营效益以及促进企业贯彻既定的经营方针,所设计的总体规划及所采用的与总体规划相适应的一切方法和措施。”二十世纪九十年代,由美国会计学舍(AAA)、美国注册会计师协会(AICPA)、财务经理协会(FEI)等多个职业团体参与的“发起组织委员会(COSO)对内部控制作了如下描述:内部控制是由企业董事会、经理阶层和其他员工实施的,为营运的效率效果、财务报告的可靠性、相关法令的遵循性等目标的达成而提供合理保证的过程。

    国际上,内部控制的发展除反映了企业内部管理的要求外,政府的推动也是重要因素。在美国二十世纪70年代到80年代,政府通过一系列措施推动内部控制的实施。1977年,美国国会制定了《反国外行贿法案》(FCPA),该法规定每个企业应建立内部控制制度。80年代一些舞弊性财务报告和企业“突发”破产事件导致了对上市公司内部控制恰当性的关注,并成立了Treadway委员会(即反对虚假财务报告委员会)。这个委员会的目标之一是增加内部控制标准和指南。该委员会的工作成果之一即是着名的COSO报告。

    我国从90年代起政府开始重视推动企业内部按制的建设。中国人民银行、中国证监舍等先后过部门或系统的有关内部控制的行政规定。1999年新修订的《会计法》从法律的高度对内部控制作出规定。此次财政部新的两个内部会计控制规范,适用于国家机关、社会团体、公司、企业、事业单位和其他经济组织,可以说,是我国单位内部控制建设的新的里程碑,这同时也是适应我国经济即将加入WTO的客观要求。

    二、制定内部会计控制规范的总体思路

    财政部此次制定并公布的内部会计控制规范,是以《会计法》为依据、以会计核算和会计监督为中心、以会计及相关工作中最薄弱的环节为重点,研究制定操作性强,便于监督检查,既借鉴国际惯例,又符合我国实际的内部会计控制规范体。总体思路:

    (-)内部会计控制规范作为《会计法》的重要配套法规,属于国家统一的会计制度的范畴,由财政部制定。各单位应当根据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和财政部制定的内部会计控制规范,结合部门或系统有关内部会计控制的规定,建立适合本单位业务特点和管理要求的内部会计控制制度,并组织实施。

    (二)内部会计控制规范采取分批分步制定实施的方式,即针对当前会计及相关工作中最为薄弱的环节,先制定最迫切需要的内部会计控制规范,如货币资金、工程项目、采购业务、销售业务等环节的控制规范,成熟一个一个。并在此基础上,逐步建立起与我国经济发展相适应、满足不同单位经营管理需求的内部会计控制规范体系。

    三、内部会计控制规范的主要内容

    (-)关于《基本规范》、《基本规范》共六章三十一条,提供了单位建立内部会计控制的基本框架和要求,是制定《货币资金规范》及以后即将出台的单项内部会计控制规范的基本依据。在单项内部会计控制规范尚未全部出台的情况下,各单位可以根据《基本规范》建立和实施本单位的内部会计控制制度。

    第一章“总则”。主要规定了内部会计控制的定义、目的、制定依据、适用范围等相关内容,明确规定单位负责人对本单位内部会计控制的建立健全及有效实施负责。

    第二章“内部会计控制的目标和原则”。就内部会计控制而言,《规范》中主要围绕提高会计信息质量、保护财产安全完整和确保法律法规规章制度的贯彻执行强调了三项基本目标。关于内部会计控制的原则,规范中主要强调了合法性、有效性、全面性、不相容职务相分离、成本效益、适时性六项基本原则。

    第三章“内部会计控制的内容”。内部会计控制的内容主要回答“对哪些对象(内容和环节)进行控制的问题”,针对当前经济生活中急需控制的经济业务或内部控制的薄弱环节加以规范。控制的内容主要包括对货币资金、实物资产、对外投资、工程项目、采购与付款、筹资、销售与收款、成本费用、担保等经济业务中涉及会计活动的控制。

    第四章“内部会计控制的方法”。内部会计控制方法主要解决“如何对内部会计控制对象进行控制的问题”。《基本规范》借鉴国际惯例,结合中国的实际情况,强调不相容职务相互分离控制、授权批准控制、会计系统控制、预算控制、财产保全控制、内部报告控制、电子信息系统控制等控制方法。这些控制方法都是内部会计控制最基本的较为常用的方法,贯穿于各个单项内部会计控制规范。各单位建立内部控制体系时,可以根据具体的控制对象(内容和环节)选择适用的控制方法。

    第五章“内部会计控制的检查”。内部会计控制检查是单位内部会计控制制度得以有效贯彻实施的保证,也是发现内部控制缺陷并不断改进和完善内部控制体系的重要措施。本章主要明确履行内部控制检查的责任主体及其职责权限,并规定,单位可以聘请中介机构或相关专业人员对本单位内部会计控制的建立健全及实施情况进行评价,接受委托的中介机构或相关专业人员应当对委托单位内部会计控制的重大缺陷提出书面报告;国务院财政部门和县级以上地方各级人民政府财政部门有权对本行政区域内各单位内部会计控制的建立和执行情况进行监督检查。

    第六章“附则”。“附则”主要对《基本规范》的解释权限和实施日期作了规定。

    (二)关于《货币资金规范》。《货币资金规范》的主要内容是,运用内部会计控制的方法,对货币资金的收入、保管、支付等全过程中的关键控制点作出较为严格的规范。该规范主要强调单位不得由一人办理货币资金业务的全过程,确保办理货币资金业务的不相容岗位相互分离,制约和监督,未经授权的机构和人员不得直接接触货币资金,严禁一人保管支付款项所需的全部票据和印章,等等。

    四、需要说明的问题

成本内部控制的方法第8篇

    [关健词]企业 部门核算 成本控制

    一个企业要生存和发展靠的就是盈利,企业为了生存和发展,必需采取各种生产经营策略,目前主要是“价格战”。在保证质量的前提下,不断降低产品价格,以价格求效益。要降低价格就必须挖掘企业内部潜力,采用先进的成本管理模式,加强成本控制。成本优势是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的重要手段。成本优势可以转化为价格优势,从而使得企业处于有利的竞争地位,特别是在当今的买方市场环境下,在相同产品质量的条件下降低成本就能获得更多的市场份额。所以,在市场竞争激烈的今天,加强企业成本控制十分必要。

    近几年,我国企业内部成本控制取得了许多成绩,但同时也存在很多问题,主要有以下几点:第一,企业内部成本控制观念落后。目前,在成本控制的现实操作中,我国企业普遍存在观念落后的现象,很多企业仍将成本控制的范围局限于产品生产过程,把降低成本的着力点放在对生产成本的单一控制上,却忽略了企业项目开发、产品设计对产品成本的影响。第二,成本控制手段单一。在现有企业内部成本控制中,多数企业认为降低成本的基本手段是节约,片面地从降低成本乃至力求避免某些费用的发生入手,没有从根本上解决成本控制问题。第三,内部成本控制主体观念有误。长期以来,我们把成本控制当成少数高级管理人员的专利。大家都认为成本控制是财务部门、生产部门或经营管理部门的事,从而导致广大职工对成本意识的淡漠。第四,缺乏系统的战略成本管理思维。传统成本管理方法的研究都是针对单个成本管理方法的,缺乏对方法之间联系的研究,不能形成系统的战略成本管理体系。

    一、部门核算的意义

    企业对一个部门,特别是企业的职能部门,考核的方法和标准难以准确确定,考核的标准和成果是否合理真实也难以界定。企业成本的有效控制不是靠一两个部门就能实现的,企业的管理者为控制成本想了许多办法,比较常见的有:高度集权。大到上千万,小到几角几分,全部都要经过最高领导的签字;部分授权。中层领导有一定限额的审批权,超过限额就必须请上一级主管签字,如此层层审批,直到高层管理者。以上两种方法的效果一般都不大好。成本控制的要害在于企业的“单元”——部门,而不是在于“个体”——员工。抓住了这个根本,企业成本控制难题才能迎刃而解。

    部门核算是一种针对部门进行的经济责任考核方法,也是一种充分授权部门领导的经济核算方法。主要内容是:对各部门下达全年度的成本、利润指标,分解落实到小组与个人,并与奖惩挂钩,使责、权、利统一,在这个指标的控制下,部门经理可以自行决定本部门收支项目,公司指定财务、企管、审计等部门(或者是一个专门的项目小组)定期对其进行监督检查、费用审查,定期进行公布,年终进行汇总、兑现奖惩,部门领导在整个部门的费用上有充分的自主权,但同时也承担完全的责任。

    部门核算可有效解决成本控制难题,成本控制实际上是一个全员参与、个体控制的过程。说它全员参与,是指企业的每一个人都会影响成本控制的结果,但成本控制的重点不是这些单个的个体,而是这些个体的直接领导者——部门领导。现代企业对部门领导的职能界定上最主要的一项就是:对本部门的成本进行有效控制。如果部门领导真正对本部门实施了有效的成本控制,实际上就实现了整个企业的成本控制目标,因此实行以部门为单位的“部门核算”方法是一个有效的成本管理手段。部门核算优点:充分授权部门领导,极大地调动了中层管理人员、员工的积极性和责任心,成本利润与个人(部门)利益挂钩,每个部门、每个主管、每个员工都会密切关注成本利润,追求最优成本和最大利润,从而实现公司经营成本降低和利润最大化。

    二、企业要搞好部门核算,应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1.企业各级领导应重视部门核算工作,下决心推行部门成本核算制度。各部门核算人员要懂经营,尤其要熟悉生产技术,应用价值工程,成本最低化理论和方法,坚持技术与经济相结合,掌握成本核算理论与方法,进行科学预测、决策、预算、控制、分析,并运用计算机进行相关信息处理,适应现代成本管理需要。我们要使部门核算有助于未来的成本控制工作有所改进和切实可行,而不是单纯地为了核算本部门实际成本支出的超支和节约。

    2.企业要树立战略成本管理观念。对企业进行产业价值链分析,确定与产品有关的整个价值链中的所有成本,尽可能消除所有“不增加价值的作业”,同时对“可增加价值的作业”尽可能提高其运作效率,并减少其资源的占用和消耗,借以达到最大限度地优化“价值链”,使企业在开源节流方面取得优于对手的优势。部门成本预测和控制的内涵亦应该扩展到非物质成本,如人力资源成本、服务成本、环境成本、关联交易成本等方面。

    3.按照单位精细化管理要求,加强财务核算,丰富财务会计报告体系。强化核算环节,根据单位管理的需要,利用会计电算化优势,分项目、分部门、分科目明细核算,保证提供尽可能详细的会计信息。通过部门核算人员与成本会计之间互审,以确保会计核算的准确。增加会计报告内容,在报送统一格式的财务会计报告同时,设置并定期报送预算收入、支出执行情况及差额原因分析,使报表使用人可以清晰掌握单位预算执行进度,最终在整个企业内形成纵横交错的目标成本管理体系。

    4.多渠道多形式开展培训,提高部门领导的财务管理水平。方向正确等于成功了一半,成本控制也一样。要搞好部门核算工作还要不断提高部门领导的财务管理水平。一是通过各项专项工作的布置,使部门领导增加规范财务行为的意识,掌握工作落实方法、步骤、要点,如召开预算编制布置会,可以使部门领导进一步重视预算工作,通过交流,借鉴其他部门预算编制的优点,提高本部门预算编制质量。二是部门核算员与成本会计通过例会制度,讨论工作实务中发现的问题,以提高成本会计在解决具体会计核算问题、执行会计监督事项上的效率。三是财务部门应收集有关财务法律法规,形成汇编,印发给各部门领导及部门核算人员,便于合法、高效地开展各项具体工作。

    5.企业还要提高广大职工对成本控制的认识。增强员工的成本观念,将成本控制意识作为企业文化的一部分。成本涉及企业所有部门及全体职工的工作业绩,为了真正达到成本控制的目的,必须上下结合,建立一个纵横交错的群众性成本控制组织,增强企业的竞争力,迎接各方的挑战。

    参考文献:

    [1]杜艳丽.当前企业成本管理的几点思考[J].经济师,2007,(7).

    [2]杜琼.浅谈水电施工企业内部成本控制[J].时代经贸,2007,(6).

    [3]刘廷芳.实行项目与部门双轨核算加强财务管理[J].中国勘察设计,2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