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优秀范文 语文教学出现的问题

语文教学出现的问题赏析八篇

时间:2024-03-05 16:29:51

语文教学出现的问题

语文教学出现的问题第1篇

【关键词】现代教育技术;高职语文;问题;对策

高职语文教学困难重重,既面临高职语文学科定位不清,教师不懂教什么,又面临学生语文基础薄弱及对文科知识的不重视,学生不知道学什么的尴尬处境。近年来,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科学技术的进步,现代教育技术在高职语文教育中得到了很好的应用,在实施过程中取得了喜人的教学成果。在高职语文教学中,现代教育技术的运用扩充了语文学习的深度和广度,运用多种形式提高课堂教学的趣味性、直观性、可视性,使学生在轻松愉悦的分为中学习,大大提高了课堂效率,现代教育技术能够击破语文教学中的教学难点,进一步优化了课堂教学效果,并以语文的文学性、工具性、基础性为依托,为学生的终身学习奠定基础,提高学生的就业竞争力。然而,现代教育技术在高职语文教学里起步较晚,依然存在一些问题。

本文将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论述,首先阐述现代教育技术在高职语文教学中的重要性;其次分析现代教育技术在高职语文教育中出现的问题;最后基于前两点的分析,提出现代教育技术在高职语文教学中的对策。

一、现代教育技术在高职语文教学中的重要性

李克东认为:“现代教育技术就是运用现代教育理论和现代信息技术,通过对教与学的过程和资源的设计、开发、应用、管理和评价,以实现教学优化的理论和实践。”

1.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提高高职语文课堂效率

2006年国家教育部职成教司提出:“各地和职业学校应对语文、数学、外语等文化基础课程实施不同的课程目标,确定相应的教学内容和学分。积极开发面向不同专业的文化基础课程。”现代教育技术作为辅教学手段能够给高职语文课堂增添趣味性、可视性、娱乐性,提高课堂效率,作为高职语文教师,主要职责就是引导学生掌握文学知识,同时增强学生的综合素质,提升学生的职业岗位能力。

在许多高职院校,一些教师没有应用现代教育技术,他们仍采取传统的教学模式,这些教师认为自己已经非常熟悉教学内容,沿用“满堂灌”的教学模式,导致老师讲得神采飞扬,学生听得睡意朦胧,课堂教学效率底下也就不足为奇了。

2.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提升高职学生人文素养

高职语文教学采用的是徐中玉的《大学语文》教材,该教材中选取了古今外的经典课文,在传统教学方式下,高职语文教师只能根据教学参考,对经典课文的内容和文字进行教授,采取现代教育技术则可以将单调枯燥的语文课堂营造成丰富多彩的课堂。教师在教授过程中,采用视频、图片、绘本、录音、人机对话等先进的教学设备辅助教学,在这一过程中,潜移默化的提高学生的文章理解能力及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

3.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创立崭新的教学模式

在以往的高职语文教育中,教师长期以来占据主导地位,学生处于从属的被动地位,高职语文课大多为老师教什么学生就学什么,学生不能主动的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师生互动较少,课堂效率低下。现代教育技术的应用很好的缓解了这一矛盾,调动了学生的主动性,激发了学生参与课堂的兴趣,创新了新的教学模式。例如,在学习《沁园春・雪》之前,由于广西的学生大多没有见过雪,不能体会到“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的景象,教师利用现代教育技术,模拟北方下雪的动态景观,利用视频、图片展现这一大气磅礴的景象,可使教学内容形象直观,突破教学难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了学生学习效率。

二、现代教育技术在高职语文教育中出现的问题

现代教育技术如同一把双刃剑,一方面高职语文教育需要现代教育技术作为支撑,另一方面现代教育技术的运用也带来诸多问题。它们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教育观念的落后,教师运用多媒体教学后,完全脱离文本,忽视学生的语感培养与独立思考能力培养。现代教育技术与高职语文教育的作用并不是简单相加,也不是由多媒体代替粉笔黑板的替换过程,它要求借助现代教育技术,重视学生能力的培养,教师要将职业能力培养贯穿教学始终。第二,课堂上不重视师生互动,师生情感淡漠。教与学是一个互动的过程,这样才能达到教学相长的目标。第三,多媒体课件固化了原有的教学流程,不利于学生思维能力的开拓,偏离了自主学习的目标。第四,课件制作质量参差不齐,现代教育技术使用不当。因此,现代教育技术的运用还需要全体高职教师进行不懈地努力。

三、现代教育技术在高职语文教学中出现问题的对策

高职语文教学有其独有的特点,现代教育技术只能作为语文教学的辅助型工具,而不能成为主体,语文教学的主要目的是学习文学知识、学习语言、学会沟通,文字是语文教育的载体。

1.革新教育观念,树立正确的高职语文教学观

以信息化带动高职语文教学的现代化,这已成为职教的主流趋势。教师要正确认识现代教育技术在语文教育中的作用。现代教育技术在课堂教学中有着双重功能,即拟人和拟物。拟人功能是指计算机在教学过程中可以充当教师、同学、秘书等角色,如资料的整理、搜集等。拟物功能是指“利用计算机和网络构造便于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的情境, 如微型世界、虚拟实验室、虚拟学社、虚拟教室等。 ”现代教育技术不仅是指物化的多媒体技术,如计算机技术、课件制作技术、网络视频传播技术、人机对话技术等,也包含了高职语文教学的教育方法、教学设计、教学评估等技术。也就是说,现代教育技术下的高职语文教学要依托传统教学理论的实践与方法。

2.加大教师培训力度,确保在“现代教育技术与高职语文课程整合”中提高教师信息素养

不同的教师有不同的教学风格,要想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只有让教师通过培训,掌握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视频剪辑技术等,才能将自己的教学思想、教学经验转化为优质课件。由于高职教师与中学教师不同,不用追求升学率,因此现代教育技术的培训可以结合与课件竞赛相结合,以比赛促进技能提升。高职教师教学任务重,可以采取分层次开展培训,并经常进行教研活动,互相展示教学课件。

培养教师的信息素质,一方面要求教师积极探索高职语文教学中利用信息技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另一方面要求教师自身坚持学习新方法、新技术,为学生提供教学资源,着力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

3.建设精品课程,加强现代教育技术的应用

教育部《关于启动高等学校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精品课程建设工作的通知》:“精品课程建设是高等学校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将建设语文精品课程与现代教育技术有机的结合在一起,精品课程的建设能够起到示范交流的作用,建设出一部分精品课程后,在整个学校乃至全国进行推广,让更多教师了解现代教育技术应用于教学产生的良好综合效应。

综上所述,高职教育以其“轻理论,重技能”的特点,现代教育技术的引入完善了高职语文教学不足,促进高职教育迈向更广阔的天地。

参考文献:

[1]李克东.新编现代教育技术基础[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5-6.

语文教学出现的问题第2篇

一、设计问题要三思而行,讲究问题的信度和效度

提问能力是语文教师必备的重要素质,是语文教师搞好教学工作的基础,提问的质量如何是衡量语文教师教学基本功如何的重要指标。教海无涯,语文教师的提问能力是需要不断提高的,语文教师应该把学习提问作为自觉意识,贯穿自己终身的学习生活。

课堂提问的问域不能过宽,问题明确而没有歧义。尤其要抓住问题的症结所在进行精心设计,如抓住中心句、抓住变化处、抓住细节、抓住关键、抓住容易疏忽处、抓住“空白点”等:以收到事半功倍之效。特别要精心设计好每节课之初的问题,因为这些问题的质量会影响整个教学过程,正如钱梦龙老师所说:要“先问一些比较容易、有趣的问题,让学生尝到一点解决问题的乐趣,然后逐步加大难度……我觉得开头提的几个问题很重要,如果开头的几个问题先把学生‘闷’住了,那么往往会造成整堂课的气氛沉闷”。

二、课堂提问要体现学生主体,研究学生的心理

教学必须以学生为主体,教师只有研究学生答题心理,才有利于提高提问能力。要使课堂提问实现师生的有效交流,提高教学效率,就须察言观色,因势利导,不断疏通学生的心理障碍。

有经验的语文教师对学生的答问心态应该了如指掌,如有位教师就形象地总结出了学生答问时的多种心态,很值得我们借鉴:含笑举手、眸眼炯炯者——“不成问题!”这是胸有成竹的表现;频频举手、目光祈求者——“快叫我答!”这是急不可耐的表现;笑得娴静、不求发言者——“这题早会!”这又属于隔岸观火的;佯装走神、智求召唤者——“犯纪律,看你叫不叫!”这些是以假乱真的表现;举手又止,三心二意者——“答?没把握!”这有点举棋不定;急问左右、迅速补漏者——“不行,还欠火候!”这属于临阵磨枪的表现;搔首翻眼、随便举手者——“最好别点我!”那就是仓促上阵;愁云满面、眼光飘忽者——“怎么答?从哪儿想?”这一定是一筹莫展的表现了。

语文课堂提问的目的是要让学生参与教学过程,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通过提问创造一个使学生学习探索,学习发现,学习发展,学习成功的有利条件,让学生学会探索、学会发现、学会发展、品尝到成功。因此,语文课堂提问一定要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唤醒学生的主体意识,面向全体学生,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学生的主体地位表现得如何,是衡量提问是否成功的重要标志。

三、提炼提问语言,力争问题本身的精美

语文教师必须不断培养和提高提问语言。语文教师的提问语言必须规范纯正,因为语文教师的语言具有很强的示范性和影响力,对学生的言行、习惯乃至思想感情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语文教师的提问语言还要准确严谨,问题的表述绝不能造成学生理解上的失误或困惑,问题的措词是否恰当,表达是否准确,会影响提问的清晰性与连贯性,过多地改变提问中的措词有时不但不能帮助学生理解,反而会引起学生思维的混乱,对此语文教师应有充分的思想准备。语文教师的提问语言还要做到形象生动,能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回答问题,有时需要来点幽默、诙谐,这样容易把学生引入乐学的境界。语文教师的提问语言要抑扬顿挫,疏密相间,自然有序,让学生对提问感到乐趣。提问之后要留出时间让学生思考,停顿会为学生留下积极思考的空间。停顿的时间因问题的难易度不同而应有所不同,如果问题较简单,停顿的时间就短;如果问题较难,停顿的时间就要稍长一些,语速也不能快,否则,学生会因你的快节奏提问而听不清题意。语文教师的提问语气要亲切自然,特别是对所谓差生,更须用鼓励的语气,在进行评价时注意用赞许或肯定的语气,如“不着急,再想想!”“暂时答不出,没关系,坐下来再想想。”

四、研究“问点”,牵一问而动全文、动全课

语文教学出现的问题第3篇

一、尊重小学生个体性和差异性

小学语文在同样的教学环境下,学生因各自家庭环境、性格特点和生活经历的不同,导致小学生在生活经验、心理水平和学习方法等方面存在个体性和差异性,表现出不同的语文能力。这种个体性和差异性,直接影响了语文课堂教学主动提问以及语文学习效果。因此,教师应全面了解学生的个体性和差异性,结合学生语文实际水平,从个体性和差异性出发,综合考虑各层次、各方面激发学生主动提问。在教学中,针对语文能力强的学生,教师应尽可能多给他们留有思考探究的时间,让学生自己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帮助他们在解决问题中获得学习;针对语文能力居中的学生,教师可以采取引导的策略,激发学生提问的兴趣,增加学生提问的机会,提高学生语文学习能力;针对语文能力较差的学生,教师应关注学生提问兴趣的培养,让学生能够参与提问,在提问中增加学习语文自信心,获得学习满足感。总之,教师应结合小学生个体性和差异性特征,在教学环节中鼓励、引导、帮助他们主动思考提问,在教学中做到因材施教。

二、把握小学语文学科教学特点

小学语文作为一门基础学科,具有丰富的人文内涵,在社会中发挥着传承文明的重要作用。因此,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应把握学科教学特点,结合小学生个体性和差异性特点设计提问环节。把握不同阶段语文教学的重难点,做到心中有数,设计合理的教学问题,帮助学生在语文学习中能举一反三。教师应结合语文学科人文性特点,设计科学的教学环节,引导学生在语文课中感受到文字的优美、生活的美好以及情感的升华,激发学生主动提问,提升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提高语文课堂教学质量。教师应结合小学语文学科特点,加强教学理论学习,掌握小学生个体性和差异性特点,了解学生需求,设计科学的提问环节。第一,教师应紧扣语文教材,突出语文教学重难点,巧妙引导学生主动提问,结合问题开展学习,实现语文教学目标,提高语文教学有效性;第二,教师在设计提问环节时,要引导学生提出具有思考性的问题,明确问题目的,提升学生学习语文的深度和广度;第三,发挥不同问题在教学中的作用,设计具有梯度的问题,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需求,带领学生循序渐进地学习。

三、营造小学语文教学提问环境

小学语文教学中学生主动提问是基于人际关系良好、外界感受亲切、思考时间充足等环境的,需要在教师的支持下主动探索学习问题。可见,在小学语文教学中需要有和谐稳定的环境,是保证学生主动提问的基础。因此,小学语文教师应尽可能营造提问环境,为学生提供和谐稳定的教学环境,创设自由交互的学习空间,安静和谐的学习氛围,学生在这样的环境下可以轻松自由地思考,成为语文学习的主人,积极主动探索语文未知领域。在教师关注自身因素引导学生主动提问的同时,还需要关注学生提问环境因素。在小学语文教学中,鼓励学生彼此沟通协作,共同发现并提出问题。即,教师在语文课堂教学中,要尤为关注学生间的学习环境,建立学生相互间良好的人际关系,在沟通中引导学生开启思维,积极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对语文学习进行深入思考。教师应及时关注学生间的学习状态和动态关系,帮助学生在思考的过程中积极主动投入学习,以问题为牵引,在思考中学习,在学习中思考,提高学习效果。

四、培养小学生问题质疑意识

小学语文教学中激发学生主动提问不仅仅要从小学生个体性和差异性、语文学科特点、教学提问环境等方面考虑,更要立足小学生自身的问题质疑意识,让小学生从过去的“回答”问题,转向“发现”问题、“提出”问题。俗语说:学贵有疑,学生只有真正成为课堂教学主体,才能提出问题,才能真正思考问题,延伸学生思维,真正成为会学习的学生。在小学语文教学时,教师可以为学生提供问题范例,帮助并引导学生从质疑的角度体会并摸索教学问题,从自身质疑学习的角度提出问题,进行思考学习,真正掌握学习方法。因此,教师作为小学语文教学引导者,应紧抓一切机会,培养学生主动提问的能力,培养学生质疑意识,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引导学生带着问题学习,并带着问题延伸问题,分析并解决问题。学生只有自己提出问题,并在语文学习中分析解决问题,才能真正成为语文学习的主人,融入语文探究的知识海洋。

语文教学出现的问题第4篇

语用能力培养是核心素养教学提出的重要内容,在语用教学中,由于其具有多样化的问题表现形式,严重制约了教学的有效性。在大学英语教学中,教有所用是教学重点,学以致用是教学关键,因此,教师应重视语用教学方法的优化,针对学生语用能力培养中的问题表现形式,应用具有适应性的教学方法,使其能够满足语用能力培养的客观需要。

2   语用能力概述

语用能力在上个世纪八十年逐渐发展,其在不同的模式中,被定义为不同都能能力,基于不同的认知,将其分为语法能力、语篇能力,也就是交流之中的社交能力。现如今,语用能力是指应用得体的语言,实现与他人交流的素质能力。在大学英语教学中对学生的语用能力进行培养,就是在培养学生应用得体的语言,准确表达自身意图的能力。我国在《英语课程教学要求》中提出,英语教学致力于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使学生能够适应社会的发展与国际的交流。

3   语用教学问题表现分析

3.1 迁移问题

汉语与英语之间虽然存在一定的偏差,但语言表达功能存在一定的趋同性。很多学生在将汉语的表达方式与英语表达方式混淆,致使语用规则发生了迁移。语用迁移问题可以将其划分为正迁移与负迁移,正迁移是指在迁移过程中对方理解了所要表达的意思,负迁移在英语语言沟通之中会出现严重的问题,而迁移问题是英语教学中,学生普遍存在的问题[1]。

3.2 偏差问题

在大学英语教学中,结合不同的场景、环境,运用不同的说话方式。而语用偏差是指在具体教学活动中,无法取得预期交际效果的教学方法。基于教学实践,在学生语用教学能力培养中,反映出了强烈的文化规束,文化差异是影响语用偏差的重要因素。例如,中国个人业务用英语表达为private banking,但在外国则表示特别服务。在大学英语教学中,造成学生语用偏差的主要原因有二,一为语言习惯套用问题,另一种为文化差异问题。

3.3 交际障碍问题

跨文化交际障碍是指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在应用英语进行交流,在具体交际过程中,双方均秉持着希望交际成功的态度,但在应用自身说话方式的同时,会不自觉的利用自己的语言结构对其进行反应、判断,致使其出现严重的交际障碍,甚至造成语言冲突。

4   大学英语语用能力培养策略

在大学英语教学中,如何能够学以致用、教有所用是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基于语用问题的表现形式,影响因素具有复杂性,受传统教学模式的影响,语用能力培养缺乏有效性。因此,教师必须革新教学方法以及教学手段,转变教学理念,在英语教学中重视学生语用能力的培养以及提高[2]。

4.1 转变传统教学理念

基于学生语用能力的培养,英语教师必须转变传统的教学理念,加强对语用能力教学的应用。首先,教师应规避四六级英语考试对学生带来的压力,坚持以学生为核心的教学模式,将教学重点转化到学生语用能力培养之上,将语句教学的重点转移到语篇之上。其次,教师应重视自身文化素养的提高,丰富自身的文化内涵,强化自身的语用能力,减少语用教学中的畏难情绪。在此教师要上网查询相关的资料、视频,并积极应用沟通软件与外国人沟通,了解不同国家的语用差异。例如,某教师在英语专业网站中查询不同的语用方式,积极学习国外的文化,在具体教学中国将其渗透给学生,为培养学生的语用素养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4.2 语用情境教学应用

教师除了应用提高自身素质之外,还要尽可能学习先进的教学理念、教学方法,为学生构建良好的教学情境,基于情境教学方法的应用,实现培养学生语用能力的目标。例如,在英语课堂教学中,教师为学生构建了相应的情境,结合教材中的内容,要求学生基于情境内容,进行交互沟通,在沟通中提高学生的表现欲与求知欲。教师为学生构建一个采访的情境,要求学生应用英语进行沟通。学生交互情境如下,

甲:How long have you been a revolutionary?

乙:A year.

甲:How did you get in.

乙:self-involved.

在情境創设过程中,学生教师认为学生之间的采访过于生硬,无法表现出采访的效果。教师指出了学生提问时的不足,在交际文化中,这种提问是不礼貌的,甚至会让对方认为侵犯了对方的“privacy”。基于情境创设语用教学的应用,引导学生在相应的情境中进行交涉,教师作为裁判指出学生语用交际中存在的问题,并对学生进行纠正。此语用能力培养策略不仅仅提高了学生的积极性,学生对语用能力的认知也逐渐加深,语用能力得到了潜移默化的培养[3]。

4.3 多媒体技术教学完善

在大学英语教学中对学生的语用能力进行培养,并引导学生能够学以致用,教师可利用现代化的教学辅助手段,基于多媒体设备开展语用教学。多媒体设备包括投影仪、语言实验室等,基于自媒体平台的发展,教师可通过软件平台进行在线教育,利用多媒体设备为学生创造一定的文化环境,实现对语用知识的渗透。例如,某教师在课程教学中,为学生播放了相关的视频,视频资源中的内容为中国、外国人之间的交际对话,对话内容主要为问路的问题。在此过程中,教师提问学生,在这段视频对话中,有哪些语言违背了双方的语用原则,致使其产生了问题,很多语用能力比较强的学生指出。在此过程中,甲方表现出了尴尬,致使交际存在矛盾,若乙方回答:“Yes, you can use it.”则会避免语义偏差问题[4]。

甲:Is there a toilet?

乙:You want to use it?

4.4 教学文化理念渗透

语用能力主要目标在于能够基于不同的文化背景、环境,应用合适的表达方式,准确的表达自身的观点、建议,避免其在交流过程中出现歧义,进而影响了最终的交际。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利用语境去消除语用的歧义性。例如,教师基于此开展英语教学活动,将private banking转化为personal  banking,尽可能的避免语用偏差的情况出现。在中国应用英语问候他人习惯表达为“Are you OK?”但在具体的语用过程中,若对方为外国人,则会感到很难接受,若换一种语言表达方式,则效果会出现明显的不同。基于语境的教学,教师需转变学生的语言思维,基于中西方的文化背景,培养学生的语用能力,避免固有语言思维对个人造成的影响。而文化语境教学是一个潜移默化的过程,教师为学生制定了三个原则,歧义单词禁止使用,指示代詞所致、省略多余信息。

4.5 体验式教学模式

基于体验式教学的应用,是指教师应用为学生提供相应的习题,促进学生的情感体验,在体验中感受语用文化差异。例如,教师为学生创设体验对话,经常与学生利用英语进行沟通,并故意应用一些具有歧义的语用问题,引导学生感受不同语用对学生认知造成的影响,进而实现培养学生语用素养的目标。某教师为学生提供体验式场景,教师:I have a question,student.在此过程中,student代表一种职业名称,学生应指出问题,“May I ask you a question,classmates?”基于体验是教学方法的应用,能够提高学生对语用能力的认知,自觉提高语用意识,减少交际矛盾的产生。

语文教学出现的问题第5篇

关键词:反思性教学 中学语文 教师

面对新课程,作为学生母语教育的重要承担者――中学语文教师应当深入思考语文课程的学科特点,体察学生语文学习的心理规律,研究语文教学的主体,明晰学生语文学习的目标及方式方法,精选语文教学适用的工具手段,唯有语文教师顺应时代的发展需要,深刻领会新课程精神,坚持不断反思,不断追求教学的改进与自身提高,才能完成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的教学目标。新课程改革的成败决定于教师,观念的转变决定于教师能否告别传统角色,走向教育研究者的新角色,真正走进新课程。所以,在新课程改革过程中,语文教师必须转变角色,学会教学反思,力争成长为反思型语文教师。

一、语文教学反思的定义

语文教学反思是语文教师以自己的语文教学活动过程为思考对象,用批判和审视的眼光对自己的语文教学过程中所做出的行为、决策以及由此产生的结果即教学理念、教学过程、教学结果等进行的自我回顾、审视和分析,从而达到进入更优化的教学状态、使学生得到更充分的发展的目标的过程。也就是说,语文教学反思是个体对自身语文教学观念与行为的认识、监控和调节。语文教学反思不是一般意义上的“回顾、总结”,而是反省、思考、探索和解决语文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具有研究的性质。

二、语文教学反思的过程

教学反思过程的实质,是从发现问题到解决问题,既是一个思维过程,又是一个把思维付诸实践的行动过程。可见,教学反思的过程体现为: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总结反思发现新问题,这也是解决问题的一般思路与方法。而始终贯穿整个教学反思过程的核心要素是教师的“反思”意识与行为。

1.发现问题

教师反思的起点是问题。发现问题甚至比解决问题更重要。只有发现了问题,才有解决问题的可能性。要发现问题必须做到“五用五看”:(1)用理想的眼光看现实的教学;(2)用发展的眼光看过去的情况;(3)用遗憾的眼光看成功的结果;(4)用辩证的眼光看失误的问题;(5)用陌生的眼光看熟悉的经验。

2.分析问题

问题明晰后,教师要采用各种方式,广泛搜集相关的资料和信息,尤其是关于自己教学活动的信息。在获得丰富信息的基础上,教师以批判的眼光审视自己的教学行为和过程,深刻分析产生这个问题的根源。

3.提出假设

在观察分析教学活动的基础上,寻找新的思想和新的方法,来解决所提出的问题,形成解决问题的思路,制定出实施方案。这种探究是有目的、聚焦式、有针对性的。

4.验证假设

将解决问题的假设和行动方案付诸实践,分析实证结果与假设的合理性。并把在验证过程中生成的新问题作为下一轮反思的内容,循环往复,直至问题彻底解决为止。在这个过程中,教师首先要研究假设的问题是否已经较好地解决,如果已经解决,教师应总结成功之处,防止重蹈覆辙。

5.总结反思

为了更好、更全面地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对课前计划和教学过程进行反思,认真分析和总结自己教学成功之处与需要改进的不足之处,总结自己教学反思的整个过程并加以梳理,供以后教学实践与教学反思参考与改进。

三、语文教学反思的策略

优秀语文教师对教育教学实践合理性的追求,是综合运用多种反思策略来实现的。我们这里所谈的反思策略,是指教师在日常教育教学活动中反思教学观念和实践、获取有关信息的渠道和途径。科学的反思策略是提高教学效率的保证。我们认为,反思的常用策略包括:

1.自我反思总结法

自我反思总结法是指是指教师对自己的教学进行自我观察、自我监控、自我调节、自我评价后提出一系列的问题,以促进自身反思能力的提高。这种方法适用于教学的全过程,全面总结反思自己或他人教学实践活动中的经验与教训的方法。

2.对话反思法

对话反思法是通过与同伴交流研讨来检讨自己的教学行为,理解隐藏在教学行为背后的教学理念,提高教学能力的方法。由于个人的经历和经验的教学是狭隘、封闭的。对话反思法类似于小型专题研讨会,教师相互观摩围绕着研讨问题所上的课,并指出所观察到的情境,再与其他教师相互交流。

3.课堂实录、观摩反思法

课堂实录反思法是指通过录象、录音等现代教学手段再现整个教学过程,让教师以旁观者的身份反思自己或他人的教学过程的方法。观看课堂实录时,应注意比较哪些地方按原教学设计进行了,哪些地方进行了调整,哪些地方甚至失控走样,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在相互借鉴中自我反思。或者学科组(包括校内和校际)教师之间相互观摩彼此的课堂教学,详细描述他们所观察到的情景,提出课堂上发生的问题,并就有关问题进行讨论分析,最终形成一个最佳的问题解决方案。

4.教后记反思法

教后记反思法是指把教学中感受深刻的细节记录下来,写成教学后记、案例评析的方法。教后记的内容包括:(1)对课堂里发生事情的个人感想;(2)对教学中的问题的质询与观察:(3)对教学活动有意义的方面所进行的描述;(4)需要思考的问题和所要采取的措施。写教后记,挑剔教学中的问题,让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充分暴露出来。通过教后记的撰写与分析,检查自己的观点、想法和感触,以达到自我反省的境界。教后记反思法重在分析总结,不仅记录下教和学的成功与失败,而且还要有自己的分析、感想、体会、新的认识和改进意见,使其成为今后教学的有益借鉴。

5.行动研究法

行动研究是提高教师教育教学能力的有效途径。即把教学实践作为一个认识对象放在历史过程中进行思考、分析,探索用以改进教育教学实践的行动方案,它是直接着眼于教育教学活动的改进,提升课堂教学的合理性。可简单概括为“教师在教育教学中,通过教育教学,为了教育教学”的研究。行动研究是指教师对自己在课堂上遇到的问题进行调查和研究。行动与研究是一种螺旋式循环的研究过程,其目的是为了改善实践,它是一种行动与研究相结合的方法,要求边实践边研究,从实践中提炼观点,然后用这些观点来指导实践。

总之,作为一名中学语文教师,我认为,教师应结合自身的特点以及语文学科人文性、工具性的学科特点,因地制宜地选择适合自己的最佳的反思方式,连续地、系统地进行反思,根据自己专业发展的特点,借助多种方式进行反思。通过不断教学反思,真正促进教师专业化的成长,教育教学能力的提高。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关于印发《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的通知.2001.

[2]朱慕菊.走进新课程[M].北京:北京师大出版社,2002.124-129.151.

[3]钟启泉.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解读.上海:华东师大出版社,2001.

[4]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7.

[5][美]杜威著.姜文闵译.我们怎样思维・经验与教育[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1.114-117.

语文教学出现的问题第6篇

关键词:高中语文;选修课;存在问题;改善策略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6)07-294-01

高中语文选修课的开设为语文的教学注入了新鲜的元素,高中语文选修课程的设置,既丰富了高中语文的学习知识的内容和范围,同时也使学生的视野变的开阔。在高中语文必修课的课程中,受到教师的讲课时间、教学目的的限制,只选取某些具有代表性的文章进行讲授,而且在这些文章中,还存在很大一部分与高中语文考点关联不大的知识。尽管高中语文的选修课在选文内容等各方面丰富了高中语文的教学现状,但是,在具体的课堂教学中,高中语文选修课在课本的编制、课时的安排、教师的教学方面等都存在一些问题,这些问题需要教师认真分析,并找出恰当的策略来解决这些问题。

一、高中语文选修课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在高中语文选修课的教学中,选修课的课程设置还存在一定的问题。高中语文选修课的设置一方面是为了对已有的高中语文必修课程的内容进行补充和完善,另一方面是为了扩充学生的学习知识范围,从而开阔学生的视野,使得学生在必修知识的学习之余,对经常被忽略的其他知识进行大致的了解。但是,高中语文选修课教学在具体落实的过程中,出现了课程安排不当的情况,具体来讲,高中语文选修课的某部分知识也被纳入到高考的范围之内,但是在考题的设置中,高中语文选修课知识作为选择题出现。

因此,很多教师在选择选修课教学内容时,只选取那些特定的有价值的部分知识进行教授。在这种情况下,选修课的学习内容由任课教师自己选择,学生不能根据自己的学习兴趣选择想要学习的选修课内容。同时,由于教师和学生对选修课的学习不够重视,因此在高中语文的课堂教授中,教师很少拿出时间来对选修课的内容进行专门讲授,很多教师都是让学生以记忆为主进行自主学习。

2、在高中语文选修课的教学中,教师的课堂教学方式也存在一些问题。具体来讲,教师对选修课的教授和讲解主要停留在知识记忆的层面上,教师主要讲解基本的知识,指出哪一部分是需要识记的,哪一部分是可以不用花费时间和精力进行识记的;还有一部分学校,为了实践注重学生的人文素养的教学目标,选取了一部分选修课程进行教授,但是在具体的教授中,又出现了随意敷衍了事的现象。这些问题主要体现在教师在课堂教学之前没有做好充分的教学准备,有一些选修课的内容,在很多教师那里也属于新的知识,教师未能充分备课最终会影响学生的课堂学习效果。同时,选修课的教授应该是和高中语文必修课的教授相联系、相结合的,但是教师孤立对选修课内容的教授,往往会增加学生头脑中零散的语文知识内容,从而阻碍学生对语文知识的系统学习。

3、在高中语文选修课的教学中,有关于选修课的教学评价体系也出现了问题。在这一方面,选修课长期以来处于高中语文课堂教学的边缘地位,教师以及学校相关部门对选修课的教授重视度不高,这样就会变相的引导学生对高中语文选修课的认识和看法。尽管高中语文选修课在语文教授中所占的比重不高,高中语文选修课在众人眼中也未能避免以成绩的好坏来定教师的教学效果和教学水平的评价标准。长期以来,高中语文选修课程的设置也就逐渐地失去了其原有的价值和意义,并在考试的压力之下,逐渐变为学生的学习负担,这也就扭曲了当初设置高中语文选修课程的初衷。

二、解决高中语文选修课教学问题的具体策略

具体来讲,高中语文选修课的课堂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主要可以通过以下几个途径进行解决。

首先,针对在高中语文选修课教学中,存在教师对选修课课程安排不合适的问题,教师可以通过改善高中语文选修课的选课方式的途径,对问题进行缓解。具体来讲,高中语文教师在对具体的选修课程的教授中,可以根据学生具体的喜好进行文本教授的选取。一般来讲,高中语文的课文版本有鲁教版、人教版等,语文教师在教授时,选取哪一套版本进行教授,不仅仅简单的是教师的选择问题,教师的教授归根结底是为了学生的学习和发展,因此在具体的版本选取上,教师需要让学生根据兴趣进行投票,以公共投票的方式选出所需要学习的版本,这样就能够通过学生学习兴趣的方式,带动学生的学习效果。

其次,针对高中语文选修课中存在教师的教学方式不恰当的问题,教师可以通过完善具体教学细节的方式加以改善。具体来讲,教师首先要认真备课,教师的备课内容既要包括学生的学习情况,还要考虑到高中语文选修课的自身特点。这样,教师就能够游刃有余的安排选修课程,以避免出现教师为了教学而教学的不情愿教学现象。从另一个角度来讲,教师认真准备选修课也能够间接地带动学生对选修课的认识,逐渐将学习的目的安放到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之上。

语文教学出现的问题第7篇

一、利用问题式教学法,让语文教学回归生活

问题,是初中语文课堂中必不可少的一个元素。如何高效利用问题,让问题成为初中学生认真学习的资源,是值得教师思考的问题。初中语文学科具有工具性、人文性,更具有生活性。当前初中语文课堂教学的内容,大多来自于学生的生活。利用问题式教学法,引导学生通过语文课堂学习反思自己的生活,无疑是在提升初中语文教学的价值。结合具体的教学内容,赋予初中语文课堂生活性,拉近语文学习与初中学生之间的距离,才能促进教学目标的快速实现。

比如,在讲解《山中避雨》时,教师就可以利用情境的创设或者自身经历的唤醒,让教学内容更加贴近学生的生活。教师可以从旅游开始讲起,说一段自己旅游过程中遭遇大雨的经历,引出山中避雨主题,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当学生纷纷表示他们有过同样经历时,教师提出“你们认为山中避雨是一件有意思的事还是一件枯燥的事?”这样的问题很符合学生的经历,也很实际。不同的学生有不同的观点,在讨论中,语文课堂的探究氛围越来越活跃。这时,教师再引导学生读课文,探究作者山中避雨的经历与心情,有利于课堂教学质量的提高。

二、利用问题式教学法,让语文教育突出本质

初中语文教育的发展是有目共睹的,在教学改革的今天,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不仅要让学生掌握语文学科的基础知识,还要重视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在初中语文教学过程中利用问题式教学法,引导学生更好地理解文章的主旨与思想,教师要提出具有针对性的问题,让语文学习内容的审美性得以突出。语文教育的本质在于教授语言,培养审美能力。从语文学科的本质入手,引导学生在思考问题的同时感受语文的魅力,是语文教学改革的重要目标。

比如,在讲解《卖油翁》时,为了促进学生深入理解,教师可以提出这些问题:故事中先出现的陈尧咨这个人物有何特点?为什么要先概括他的特点?卖油翁是怎么观射的?他观射时的神态说明了什么?在思考问题的过程中,学生能够将整篇课文的内容串联起来,了解文章各个段落之间的关系。利用问题促进学生理解语言,能够突出语文教育的本质,更能让语文课堂的氛围专业化。在学生思考并分享了问题的答案后,教师应当组织学生进行总结,利用总结使课堂问题的思考过程得以升华,加强课堂内容的掌握度。

三、利用问题式教学法,让语文教育分出层次

要体现初中语文课堂教学活动的意义,就要让语文课堂的教学内容与方法符合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如果教师过于重视个人教学技巧的炫耀,课堂就成了教师的课堂,而不是学生的课堂。每一位初中生都有自己的特点,他们的语文学习能力不同,在一节课中讲授太多的知识点,会给部分学生增加压力。如果讲解得过少,又会让学习能力强的学生觉得不解渴。为了平衡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保证教学的公平性,在设计课堂问题时,教师要分出层次。用不同的标准要求处于不同语文学习水平的学生,这样才能保障每一位学生在问题式教学中受益。

语文教学出现的问题第8篇

一、课堂导语与课文题目的统一

语文课堂开场常用导语。好的导语具有组织教学、渲染气氛、引出课题的作用。不少教师往往一上课就把课题板书出来,然后再用导语开课。这种课题与导语分离的做法,使原本好的导语失去了应有的导入功能,原本醒目的课题失去了应有的目标作用。怎样使二者统一起来?要注意三点:一是设计好导语,导语内容必须与课题保持联系,使导语具有引出课题的功能;二是导语结构以板书课题为界分前后两部分,前者目的是引入课题,后者目的是导入解题;三是在导语过程中,随机插入课题板书,使导语与课题保持有机统一。

二、讨论问题与课文内容统一

阅读课教学常用问题引导学生学习。不少教师由于不得要领,设计出来的问题难免缺乏深度和质感。怎样设计问题才能与课文内容保持统一呢?首先,从解题入手设计问题。题目是文章纲,纲举目张,好的解题能使学生茅塞顿开,不仅帮助学生了解课文主要内容,还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其次,从课文写作重点或写作顺序入手设计问题。课堂教学要做到重点突出、条例清楚,必须使设计的问题突出课文学习的重点和顺序,体现学生的认识规律。再次,从课文每段的重点内容和表达方法出发设计问题。问题应包括写什么、怎样写、用什么方法写三个方面。同时,问题设计要有侧重点,不能面面俱到,重点处、关键处要深入解剖,作典型分析。

三、课文朗读与讨论问题的统一

让学生带着问题去朗读课文,能增强阅读需求,同时为课堂讨论奠定感性基础。有的教师往往忽视这一点,通常的做法是先朗读课文,再提出问题讨论,这种朗读与问题脱节的做法,不利于讨论的展开,而影响学习效果。科学的做法是在解题之后提出问题,接着引导学生围绕问题朗读课文、展开讨论,使朗读、问题、讨论保持有机的统一。

四、课文内容与课堂板书统一

好的课堂板书应该设计精美,展现课文要领,体现教学层次,对教学具有重要的辅助作用。教学中常出现的问题是板书不得要领,或者板书与讲课内容不同步,或是设计上缺乏美感。做到课文内容与板书统一,必须注意四点:一是板书要反映教学的层次,随课堂教学进度同步生成;二是板书要反映课文写作的顺序,随课文学习进展同步生成;三是板书要反映课文重要内容,写什么、怎样写都应有所体现;四是板书设计体现规整美观要求,给学生以美的享受。

五、文化因素与人文教育统一

语文教育的人文性与工具性特点,决定了语文教学必须在学习语言表达的同时,重视学习借鉴课文中所传达的文化成分。年轻教师生活阅历相对较浅,往往对课文所承载的文化成分重视不够,挖掘不够或分析不到位。怎样使文化挖掘与人文教育统一起来?一是从课文的写作背景出发去再现当时的人文事件;二是从课文所写的具体事件、具体的语言做起,去领会其中的文化含量;三是联系学生的生活感受,去讲解课文所表达的文化因素;四是在学习和借鉴文化的过程中,加入批判因素,培养学生对文化的评价能力。

六、传统教法与课标要求统一

传统教法中有很多可以借鉴的成分,新课标则要求把传统的教学方式转变为以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为主的教学方式。年轻教师有一定的教学理论,但缺乏实际教学经验,在教学中往往出现生硬结合现象,要么穿新鞋走老路,要么流于形式与教学实际脱离。做到二者统一,首先,要转变教师角色,由传统的、单一的知识传授者角色,转变为学生学习的导演,在教学中对学生的学习做适时地引导、点拨、补充、激励,使学生的主体作用得到充分发挥。其次,要从学生的角度去组织教学,从学生角度去提出问题,让学生成为课堂教学的主体。同时做好三个转变,即把预习和朗读课文转变为学生的自主学习,把集思广益的问题讨论转变为学生的合作学习,把文化成分的挖掘分析研究转化为学生探究学习。

七、课堂教学与课外拓展统一

由课内向课外拓展,是语文课实施素质教育的一个有益尝试,但课文学习仍然是学习的主要任务,课外拓展只是课堂学习的必要补充。不少年轻教师为了追求课外拓展这种时髦的教学形式,往往分不清主次,在大好的课堂学习时间盲目地穿插课外拓展内容,导致课文学习任务没有完成,课外拓展也不成功。要改变这种错误的做法,必须明确,课文学习才是课堂学习要完成的主要任务,课外拓展只是必要补充。在教学处理上,先完成课文学习任务,然后再完成课外拓展任务。如果没有时间,干脆就不搞课外拓展,避免抓了芝麻丢了西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