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优秀范文 低碳经济的发展

低碳经济的发展赏析八篇

发布时间:2024-02-23 15:56:31

低碳经济的发展

低碳经济的发展第1篇

在全球极端气候日益增多,能源问题尤为突出的当今,世界各国正在寻求新的经济发展模式。以低排放、低能耗、低污染为原则的“低碳经济”不断涌现,正成为世界的焦点。我国正处在城市化和工业化进程不断推进的关键时刻,环境污染和能源消耗持续加重,是典型的CO2排放大国。[1][2]太原市作为我国能源重工业基地的中心城市,冶金、焦煤、机械、化工、电力是传统支柱产业。近年来,为保持工业经济稳定发展,太原市大力推进绿色转型,把工业发展的重点放在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加快结构调整,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上来,积极探索太原市产业特色的新型工业化道路,即低碳经济发展方式。[3]目前,国内对低碳城市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三个方面:一是有关减少碳排放来源和增加碳汇潜力方面的研究;二是有关构建低碳城市内涵和概念的研究;三是有关怎样建设低碳城市及其发展路径选择的研究。顾朝林等认为,二氧化碳的排放主要来自金属冶炼、水泥煅烧、火力发电、交通运输、做饭取暖等家庭生活中。[4]刘志林等认为,低碳城市应是转变城市发展模式、生活方式和消费观念,在不断提高生活质量的情况下,实现有利于碳排放降低的城市建设模式。[5]林姚宇等提出了城市发展的5种低碳模式,分别为基底低碳、结构低碳、形态低碳、支撑低碳和行为低碳。[6]通过对前面研究的分析发现,目前我国对于低碳城市研究主要还是集中在定性研究和规范研究的阶段,而在定量研究方面还很少。总体来讲,我国建设低碳城市不仅要减少城市中碳排放,增加碳汇,改善居住的生态环境,而且要实现城市稳定发展,居民生活质量和幸福指数不断提高,片面追求低碳而忽视城市的发展是不符合建设低碳城市的目标。现阶段在全面推进低碳经济发展的同时,如何分析评价城市低碳经济的发展成效,准确反映低碳经济发展的区域差异,制定符合低碳经济发展要求的政策和措施,是现阶段急需攻克的重点,现实的困境需要研究和完善低碳经济发展的评价模型。正是基于上述问题,本文采用主成分分析法和因子分析法,得出制约太原市低碳经济发展的主要影响因素,并对这些制约因素进行分析评价,最后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 一、低碳经济发展水平指标体系的建立 (一)评价指标的选取 影响城市低碳经济的因素有很多,对其必须进行筛选。本文在指标选取过程中主要遵循以下原则: (1)科学性与实用性原则。指标应能够反映低碳经济的主要特征,数据来源要准确,处理方法要科学,具体评价指标能够反映出低碳经济主要目标和实现程度。 (2)稳定性与动态性原则。任何事物都是发展变化的,因此,衡量低碳经济发展水平的评价因子必须要具有动态性。建设城市低碳经济不仅是目标,更是一个过程,并且是一个动态的过程。 (3)效率性与效益性原则。低碳经济应该遵循减量化原则,以资源投入最小化为目标。低碳经济还必须遵循资源化原则,以废弃物再利用的最大化为目标。低碳经济最重要的是要遵循无害化的原则,以污染排放量最小化为目标。[7]低碳经济是以生态经济系统的优化运行作为根本目标,针对产业链的全过程,通过对产业结构的重组与转型,使得系统整体合理。因此,在统计指标体系设计时,也要贯彻这一基本原则。通过设计全面合理的统计指标体系,将社会效益、经济效益、环境效益和资源的有效利用统一起来。 (二)指标体系的建立 根据上述原则,借鉴任福兵、吴青芳、郭强等国内外相关文献的选取指标方案,选择20个评价指标,这些指标用Xi来表示,并且这些指标都是易于测量、便于观察的,能够反映城市低碳经济状况不同方面的信息。[8]具体的指标详见下表: 二、样本数据的说明与来源 (一)样本数据的说明 主要是通过选取太原市2000年-2009年10年期间最能够反映低碳经济发展方面、并具有代表性的经济指标作为研究样本。 (二)样本数据的来源 样本数据主要来自2000年-2009年的《中国城市统计年鉴》、《太原市统计年鉴》以及太原市的地方年鉴和太原市统计部门网站。但是,由于部分指标数据无法在统计资料中找到,而这些指标对于研究评价又是必须要用到的,所以,只能采用其他可收集到的相关指标数据来代替和换算的方法进行处理。还有部分数据是通过计算得出,如“人均生活用水量”就是利用当年全市供水总量与总人口相比得出等等。[9]总之,样本指标数据的获取是在数据来源的真实可靠权威、换算依据准确科学的前提下进行的。但尽管如此,一定的误差还是会存在的。 三、太原市低碳经济发展的分析评价 (一)样本数据的处理 首先,将指标体系表中的逆指标和非正指标作正向化变换,对逆指标“人均生活用水量(吨)”、“第二产业占GDP的比重(%)”、“人均生活用电量(千瓦小时)”、“煤气家庭用量(万立方米)”、“液化石油气家庭用量(吨)”采用求倒数后乘100、100、1000、100000、100000的方法对其加以变换,使数据更加清晰完整,便于分析评价。其次,为了消除指标间量纲的不同,保持指标统计口径的一致性,将正向化变换后的指标再进行标准化,设有n个样本,每个样本都可用两个指标x01和x02表示,n个样本是随机分布的,则第k个样本的原始参数为x1k和x2k。 (二)分析评价方法的选用 有关低碳经济评价涉及的指标量较多,所以采用主成分析法和因子分析法比较合适,关于主成分分析法和因子分析法的原理和方法可见相关文献。使用因子分析法之前,首先要使用主成分分析法来确定主成分的个数。在低碳经济评价指标各样本的选取中,因为数据来源真实可靠,避免了掺杂调查人员的主观偏好等影响,所以,特殊因子的残余项予以忽略。采用上面标准化后的数据,运用EViews7.1软件,采用普通的(Pearson)相关矩阵的方法来确定主成分的个数,[10]如下表所示:根据特征值大于1的原则和最初m个主成分累计方差贡献率大于90%的原则,选取主成分的个数,从表2可以看出,当m=4时,模型特征值=1.18,累积贡献率=91.87%,符合上述要求。所以,此模型的因子个数也应该为4个。#p#分页标题#e# (三)因子载荷矩阵和旋转因子载荷矩阵的计算 利用EViews7.1软件,估计方法和因子个数采用上一小节的主成分分析法以及其确定的4个因子个数,并且因子分析是基于相关矩阵的类型和普通Pearson协方差来计算因子的载荷矩阵。因子分析法的目的不仅是为了找出主因子,更重要的是要知道每个主因子的实际经济意义。为了使各因子的典型代表变量更为突出,便于对因子进行解释分析,须对因子载荷矩阵进行旋转,使得因子载荷的平方按列向0和±1两极转化,达到其结构简化的目的。这里采取正交旋转中的最大方差旋转法(Varimax)来对原因子载荷矩阵进行旋转,是因子载荷矩阵中各因子载荷值的总方差达到最大作为因子载荷简化的准则,从而得到旋转因子载荷矩阵R(见表3)。由表3可以确立因子分析模型为:x=Af式中,x为指标变量向量,x=(x1,x2,…x20)’;A为主因子载荷矩阵,具体如表3所示;f为主因子列向量,f=(f1,f2,f3,f4)’。 (四)因子命名和经济含义分析 从主因子载荷矩阵A来看,人均生活用水量、人均住房使用面积、工业总产值、第二产业占GDP的比重、第三产业占GDP的比重、房地产开发投资额、固定资产投资额、生活污水处理率、工业二氧化硫去除量,工业烟尘去除量、人均园林绿地面积、每万人拥有公共汽车量、人均道路面积和园林绿地面积在第一个因子上有较大的载荷;人均生活用水量、煤气家庭用量、工业废水排放达标量、建成区绿化覆盖率和人均城市道路面积在第二个因子上有较大的荷载;煤气家庭用量、液化石油气家庭用量、工业烟尘去除量和人均城市道路面积在第三个因子上也有较大的荷载;煤气家庭用量、房地产开发投资额、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和工业烟尘去除量在第四个因子上有较大的荷载。从中可知,除第一个因子表明了城市低碳经济的整体发展水平和经济基础外,其他因子意义含糊不清,比较混杂,较难解释。从最大方差正交旋转因子载荷矩阵R来看,工业废水排放达标量、人均园林绿地面积、每万人拥有公共汽车、建成区绿化覆盖率、人均城市道路绿化面积、园林绿化面积在第二个因子上有较大载荷;人均住房使用面积、煤气家庭用量和液化石油气家庭用量在第三个因子上有较大的载荷;工业总产值、第二产业占GDP的比重、第三产业占GDP的比重、房地产开发投资额和固定资产投资总额在第四个因子上有较大荷载。 综合上述分析,可将低碳经济影响要素分为4大类:第一类包括人均生活用水量、人均住房使用面积、工业总产值、第二产业占GDP的比重、第三产业占GDP的比重、房地产开发投资额、固定资产投资额、生活污水处理率、工业二氧化硫去除量、工业烟尘去除量、人均园林绿地面积、每万人拥有公共汽车量、人均城市道路面积和园林绿地面积,它表明一个城市低碳经济的基本经济基础和整体发展水平,可称为低碳经济的基本经济因子。第二类包括工业废水排放达标量、人均园林绿地面积、每万人拥有公共汽车量、建成区绿化覆盖率、人均城市道路面积、园林绿化面积,它表明城市基本设施和市政建设情况,可称为基础环境因子。第三类包括人均住房使用面积、煤气家庭用量和液化石油气家庭用量,它表明城市居民住房水平以及消费观念,可称为居民生活因子。第四类包括工业总产值、第二产业占GDP的比重、第三产业占GDP的比重、房地产开发投资额和固定资产投资总额,主要反映城市产业结构和投资规模,可称为产业结构因子。这样影响太原市低碳经济的要素可归结为基本经济因子、基础环境因子、居民生活因子和产业结构因子构成。通过分类得到影响太原市低碳经济发展不平衡的4个相互独立的构成因子,这样可以避免多个变量的相关性约束造成部分重叠的指标变量被加大权重,从而进一步明晰低碳经济发展水平的要素构成,保证评估的科学性。 四、太原市未来低碳经济发展的对策建议 通过前面对太原市低碳经济发展指标体系的建立和经济意义的综合分析,可以得出太原市未来在低碳经济发展方面应从以下几个方面来着手实施。 (一)调整升级产业结构 一是将高碳产业实现低碳化。减缩钢铁、化工、能源、汽车、交通、建材等高碳产业所延伸的产业链,把这些产业的上下游产业链实现“低碳化”。在高污染、高能耗、高排放的行业先行试点,把低碳技术引入并对其进行改造,让其探索低碳经济发展的途径。二是要引导发展低碳产业。调整高碳产业结构,逐渐降低高碳产业特别是“重工业”经济在国民经济中的比例,提高服务业的比重,促进产业和产品向利润曲线的两端延伸,即向前端延伸,从低碳规划设计着手形成自主知识产权和专利;向后端延伸,形成自有品牌和销售渠道,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从而使产业结构符合低碳经济的标准。[11] (二)设计优化空间布局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推进,大量人口开始进入城市,城市的用地规模急速膨胀,但太原市的空间布局不合理,发展低碳经济应对土地集约化利用,使城市空间布局紧凑。转变以前功能分区理念,提倡“有效混合”理念,有效缩短居住地和工作地的通勤距离,使居民出行乘用交通工具的碳排放减少。[12] (三)加大城市基础环境改善的投入 首先,从源头上减少CO2的排放就是要从开发新能源着手。目前正处于城市化与工业化高速推进时期,对能源的需求是刚性的。对于太原市以煤炭为主的能源结构,要想降低单位GDP能耗和减少单位GDP的碳排放量,实现低碳经济发展,最可靠的途径就是改变以煤为主的能源结构,增加核能、生物质能、风能等新能源的生产消费量。其次,从碳汇方面来吸收CO2的排放,即扩大城市绿化水平。太原市以煤炭为主的能源结构在短期内无法彻底改变,因此,需要发挥森林绿地的碳汇潜力,通过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吸收CO2,对排放的碳进行自然的吸收和封存。所以,在城市规划建设中应该多建公园绿地以及道路绿化带。此外,太原市楼宇的顶层基本上都是空置的,如果把这些空置的屋顶建成空中绿地,这样既不占用城市土地面积,又可以增加城市绿化率,使碳汇的能力有效增加。这不仅可以使建筑物保温隔热,降低建筑能耗,又可以恢复城市景观,提高空气质量,美化城市形象。#p#分页标题#e# (四)践行低碳生活和低碳办公理念 低碳生活应在生活模式和消费观念上进行倡导,使用节能家电、变频空调等低碳环保的电器,消费观念上不买大排量汽车,加大混合动力车的消费空间,多乘坐公共交通工具等。低碳办公不仅是一种观念更是一种态度。太原市应在政府部门中加大宣传力度,鼓励低碳办公理念,在政府办公区域和行政事业单位中明确用电用水指标,把低碳办公形式作为一项指标加入政绩考核中,使低碳办公制度化,这样不仅可以节约一部分公费开支,还能提高公务员队伍的整体素质。 五、小结 目前,国内已有170多个城市或城区提出要建设低碳城市或城区,但普遍存在“虽有漂亮规划,但落地困难”的问题,我国要建立低碳城市的概念已经提出了很多年,但现在还只停留在概念上,没有什么实在的东西拿出来,甚至有些低碳城市实施已经上升到国家战略。太原市提出建立低碳城市是比较晚的,因此,太原低碳城应尽快启动相关建设,避免出现只有概念的尴尬境地。建议尽快启动示范区的建设,同时探索如何在结合现有项目的前提下,推进低碳生态城的建设模式。 可以先划分一个区给未来整个低碳生态城作个示范,并探索经验。可以对现有建筑进行绿色改造,同时对现有的民居、社区进行绿色低碳社区改造,做到新旧建筑融合,探索建设立体农业示范区。最重要的是应尽快制定强制性绿色低碳标准:低碳区建设应该要有一套强制性的绿色低碳标准,比如说要进入低碳城的企业需要建设怎样的绿色建筑,具有哪些硬性指标。目前在国际上,低碳生态城的标准也是各不相同。太原低碳城应创立自己的标准,为现有企业的相关建设提供标准、指引。 应该有一个很好的分类和资源再利用,要建立一个好的生活理念。低碳城市构成的三大元素是低碳经济、低碳空间、低碳生活。从产业维度来看,太原市低碳城市应定位为低碳技术研发中心、低碳解决方案提供中心、低碳技术集成应用示范中心、低碳发展服务中心、低排放产业的聚集中心。太原市建立低碳城的价值,不仅在于引入战略性新兴产业,而且也为传统产业低碳化寻找升级途径。在低碳城的产业发展目标中,太阳能产业、新材料和环保产业、物联网产业、低碳服务业将是重点。 低碳城的建设是一项充满挑战的全新探索,要处理好人们居住、生活和生产经营的关系,处理好城市核心竞争力与低碳、绿色可持续发展的关系,处理好建筑节能与提高居民的生活舒适度之间的关系。形成土地储备、项目引进、产业转型升级以及园区管理等齐头并进的良好局面。 积极探索十大“小微战略”,探路新型城市化,分别是:在垃圾和污水处理方面推行“微降解”、在建筑全生命周期实现“节能、节水、节材、节地”的“微能源”、通过绿色处理对生态“微冲击”、倡导有机更新减少大拆大建的“微更新”、鼓励自行车和步行的“微交通”、外立面绿化和外遮阳的“微绿地”、建立自循环的“微农业”、无线城市与高速信息网的“微创业”、社区医院和家庭医生组合的“微养生”、居民自治与政府数字化对接的“微调控”

低碳经济的发展第2篇

关键词:低碳经济 可持续发展 经济模式

自工业革命以来,人类社会经济的极速发展,是得益于煤炭、石油等能源的大量使用。但是,人类社会发展到当代,传统经济发展模式所依赖的资源过度消耗却引发了全球严重的资源与环境问题,从而阻碍了人类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在全球环境问题越发严重的今天,国际社会开始对现有经济发展模式的反思。为了缓解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自然资源之间的矛盾,人类需要寻找一种科学合理的发展模式。因而,人类社会经济在获得发展的同时,如何使其对环境的破坏降到最小、对资源的消耗降到最少,成为全球共同关注的课题。在这种背景之下,低碳经济这种全新的经济发展模式,便成为世界各国关注和研究的焦点。

一、低碳经济是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新趋势

“低碳经济”的概念最早是见于英国2003年《我们能源的未来――创建低碳经济》的政策白皮书中。该白皮书指出,低碳经济是一种新的经济发展模式,其核心内涵是:以更少的自然资源消耗和更低程度的环境污染,来实现更多的经济产出。此后,气候集团在其所的报告――《赢余:低碳经济的成长》中也界定了“低碳经济”的内涵,认为低碳经济具有更高的投资回报率,是一种明显优于其他经济形态的经济发展模式。自英国提出低碳经济的概念后,引起了学术界的极大关注,国内外学者纷纷围绕低碳经济展开研究。学者们对低碳经济的内涵、其实现的可能性、以及低碳经济的市场价值等方面都给予了自己的理解和探析。尽管他们研究的角度不同,所提出的概念也有所差异,但都是为了表达同样的内涵:低碳经济是一种新经济发展模式,是一种由高碳能源向低碳能源过渡的经济发展模式,是一种以低能耗、低排放、低污染为基础的经济模式。因此,普遍认为,经济发展模式向低碳经济转变,能够在不影响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前提下,通过低碳技术创新和制度创新,尽可能的提高能源利用效率、降低能源消耗强度,从而最大限度地缓解经济发展对环境污染和资源消耗所带来的压力,最终实现人类社会和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二、发达国家日益重视发展低碳经济

低碳经济作为一种新的经济发展模式,其实施与发展必将促进人类社会的重大进步,为人类文明的发展走出一条新路,从而实现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因而,为了缓解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自然资源之间的矛盾,欧盟、日美等发达国家在近十年非常重视低碳经济的发展,纷纷制定本国发展低碳经济的战略和计划并进行实践,积累了许多经验。

在发达国家发展低碳经济的实践中,英国走在了前头,其他发达国家紧跟随后。英国早在2003年的政府白皮书《我们能源的未来:创建低碳经济》中,就将实现低碳经济作为英国能源战略的首要目标。2007年,英国推出全球第一部《气候变化法案》,2008年开始实施,从而成为世界上第一个拥有气候变化法的国家;2009年4月,英国又成为世界上第一个立法约束“碳预算”的国家。2009年7月15日,英国政府又正式了《英国低碳转换计划》,英国能源、商业和交通等部门还在当天分别公布了一系列配套方案,包括《英国可再生能源战略》、《英国低碳工业战略》和《低碳交通战略》等。在英国的积极主导下,欧盟于2008年公布有关能源和应对气候变化的一揽子目标方案,提出了五个立法建议,包括《欧盟碳交易机制修改指令》,《碳捕集与封存(CCS)指令》,《促进可再生能源利用指令》和《关于为实观欧盟2020年减排目标,各成员国减排任务分解的决议》等,为每个成员国制定排放交易机制未涉及领域温室气体排放最高上限的措施,以此实现欧盟2020年将温室气体排放量在1990年基础上至少减少20%的目标。在美国,近些年来也十分重视节能减碳的相关法案制定与实施,如2005年通过的《能源政策法》,2007年7月美国参议院提出了《低碳经济法案》,2009年6月美国众议院通过了《美国清洁能源安全法案》。总体而言,美国政府在努力寻求一个综合、平衡和对环境友好的长期能源安全战略中,把低碳经济的发展道路可能成为美国未来的重要战略选择。在日本,日本政府资助的研究小组在2008年了《面向低碳社会的十二大行动》。2009年日本政府公布了改革政策草案――《绿色经济与社会变革》,其中心内容是通过实行减少温室气体等排放措施,强化日本的低碳经济。

综上所述,发达国家发展低碳经济的实践表明,要想在将来的经济竞争中取得优势,其关键就是要尽快转变经济发展模式。即实现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出路所在是发展低碳经济,由传统的经济发展模式向低碳经济转型已经成为世界经济发展的大趋势。

三、低碳经济是浙江经济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根本途径

(一)浙江经济可持续发展面临能源瓶颈

浙江是我国经济发达的省份,2010年浙江省实现生产总值(GDP)27100亿元,人均GDP 52058.80元(按当年人民币对美元的汇率换算,为7690.20美元),是全国第四大经济强省。与其经济的强劲发展和产业结构特点相对应,浙江对能源的需求非常之大。2009年,全省能源消费量为15566.89万吨标准煤,人均消费量为3.30吨标准煤,远大于同年度全国人均消费量(全国人均消费量为2.15吨标准煤)。然而浙江又是典型的一次能源“穷”省,“无油、缺煤、少电”是其能源特征。浙江本省区域内几乎没有石油和天然气,只有少数煤炭资源,且品位低下,经过50余年的开采,浙江本省地域内可供开采的煤炭资源已近枯竭。多年来,浙江省能源消费仍然以煤炭为主,其占全省能源消费初始结构的60%以上;其次是石油,而天然气与电力在全省能源消费初始结构中的比例很低,不到10%。浙江省的煤炭自给率已从1996年的2.7%,下降到2005年的0.5%,即使包括核电和一部分水电,浙江的能源自给率也不足10%,且呈逐年下降趋势。2009年,浙江省一次能源生产总量为1238.39万吨标准煤(等价值),全省净调入和进口能源14328.5万吨标准煤,全省一次能源自产率为7.96%(当量值)。

可见,浙江省经济发展所需能源的外部依赖性非常突出。随着全球及国内能源供应紧张局面的加剧及能源价格的不断上涨,浙江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将面临越来越严重的能源瓶颈制约。

(二)浙江传统经济发展模式面临严峻考验

作为我国改革开放的比较早的省份,浙江经济立足本省“民营经济”的特点,致力于优先制造业发展,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开创了一条被誉为“浙江模式”的特色发展道路。浙江成为我国的制造业大省,其制造业在浙江经济发展中,起着主导作用。据浙江省统计局的统计数据显示,2009年浙江省生产总值按产业结构划分,其比例分别为5.1%、51.9%、43%,第二产业份额超过了一半。就业人口在三大产业中所占比例依次为18.5%、47.9%、33.6%。

但是,随着改革的继续深化,浙江经济发展模式遇到了严峻的考验。由其经济模式内部先天性不足以及制度性瓶颈二带来的问题接踵而来。这在浙江制造业的发展中尤为明显。这是由于浙江制造业在过去的几十年发展中,呈现非常明显的粗放型增长的特征,其经济增长成本十分高昂,环境污染和治理成本不堪重负。在浙江制造业中,纺织业、皮革业、化学原料化学制品制造业、通用设备制造业等高耗能、高污染行业产值较大。随着经济的发展,浙江总能耗逐年攀升。受此影响,近三年以来,浙江经济发展速度显著减缓。2007年以前,浙江省的经济增长速度一直远远高于全国平均增速。但从2008开始,浙江经济增速持续下滑。由此可见,原有的经济发展模式已经不能满足浙江经济的进一步发展了。

(三)浙江经济将受“低碳壁垒”的潜在威胁

浙江是我国的外贸大省。2009年,浙江省出口总额达到1877.3488亿美元,位于全国各省市的前列。浙江出口市场相对集中,商品主要出口到欧盟、美国以及日本市场。此三大出口市场占了浙江2009年出口总额的51.1%。其出口商品主要集中于机电产品、纺织服装、汽车零件、塑料制品等。2009年此四大类商品的出口额高达999.7127亿美元,占全省当年出口总额的53%。这四大类商品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大多是高耗能、高二氧化碳强度而低附加值的产品。随着欧美日国家越来越重视低碳经济,将环境与贸易挂钩的趋势越发明显。在此环境下,浙江对外贸易将会面临严重的挑战。例如,按美国《限量及交易法案》和《清洁能源安全法案》,美国政府经授权可以对来自碳减排不合格国家的产品征收“碳关税”。这将是一种新的贸易壁垒,即“低碳壁垒”。如果浙江未能尽快完成产业结构优化,实现低碳经济转型,浙江出口的高碳密集型产品必将遭遇发达国家的“低碳壁垒”。届时浙江的对外贸易无疑将会受到是严重打击,进而将会严重影响到浙江经济可持续发展。

由此可见,浙江经济要持续发展,必须走低消耗、高产出的发展模式,而经济转型为低碳经济就是其发展的根本途径。

四、浙江具有实现低碳经济发展的可能

(一)我国低碳经济的战略性布置是浙江发展低碳经济的大环境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进一步深化,在顺应世界经济发展大趋势的情况下,我国也开始重视低碳经济的发展。近年来,我国在调整经济结构、发展循环经济、节约能源、发展可再生能源、优化能源结构等方面采取了一系列政策措施,尝试经济发展模式的改变。主席在2007年9月APEC第十五次领导人非正式会议上发表讲话时,提到四个“碳”:发展低碳经济、研发和推广低碳能源技术、增加碳汇、促进碳吸收技术。2009年8月,全国人大常委会通过了《关于积极应对气候变化的决议》,强调要立足国情发展绿色经济、低碳经济,把积极应对气候变化作为实现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长期任务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这些都是我国发展低碳经济领域的里程碑事件,表明我国正在积极为发展低碳经济进行战略性部署。

在国家鼓励发展低碳经济的大环境下,浙江作为我国沿海经济发达地区,有必要、有能力、也有责任尽快采取行动,把经济发展转轨到“低碳经济”这种新的经济运行模式上来,率先创建低碳大省,给全国其他地区发挥示范作用,为我国低碳经济发展战略的实施积累实践经验。

(二)浙江具有实现低碳技术替代的潜在优势

根据低碳经济的理论,发展低碳经济的关键是低碳技术的发展,在此基础上来构建低碳经济的产业链条。这产业链条主要包括低碳技术研发、低碳金融产品的提供、低碳产品的制造、以及碳捕捉和固化等环节。其中,低碳技术研发、低碳金融产品在该产业链条中是上游环节,是低碳产业利润主要领域。因此,从长期发展来看,浙江发展低碳经济的终极目标是成为站在低碳产业链中上游领域的竞争者。就中期发展而言,浙江省应该凭借其经济和科研优势,成为国内在该领域的领跑者。也就是说,虽然浙江受其经济现状的限制,其低碳技术的研发还无法与国外发达地区相竞争。但在国内,浙江仍具有实现低碳技术替代的潜在优势。即目前浙江虽然还不具备完全自主研发低碳技术,但是浙江完全可以通过技术替代成为我国低碳技术供给者。

参考文献:

[1] UK Energy White Paper:Our energy future-creating a low carbon economy 2003

[2]庄贵阳.中国经济低碳发展的途径与潜力分析【J】国际技术经济研究,2005,8(3): 79-87

[3]付允等.低碳经济的发展模式研究【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08(3):14-19

[4]胡淙洋.低碳经济与中国发展【J】.科学对社会的影响,2008(1) :11-18

[5]金乐琴,刘瑞.低碳经济与中国经济发展模式转型【J】.经济问题探索,2009(01):84-87

[6] 冯之浚,周荣,张倩.低碳经济的若干思考【J】.中国软科学2009(12):18-23

低碳经济的发展第3篇

[关键词]绿色经济;低碳经济;宣传力度

doi:10.3969/j.issn.1673 - 0194.2016.18.097

[中图分类号]F124.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0194(2016)18-0-01

0 引 言

工业化进程的持续加快,虽然推动了经济的快速发展,但导致各种气候和环境问题越发严重。对此,我国提出了绿色经济的发展战略,希望能够在保持自然与环境和谐的前提下,实现经济的稳定高效发展。而低碳经济作为实现绿色经济的一项重要举措,在控制生产成本、保护自然环境等方面意义重大。

1 低碳经济概述

事实上,对于低碳经济最为简单的理解,就是以传统经济发展模式为蓝本,通过对技术、产业结构、观念等的创新,实现经济与环境的协调发展,其属于一种高效的经济发展模式。在发展低碳经济的过程中,应该将绿色、环保等作为基本的理念,对各类资源进行充分合理的利用,加大新的清洁可再生能源的开发力度,减少碳排放。相比较传统经济发展模式,低碳经济的内涵更加丰富,主要体现在低污染、低消耗以及低浪费三个方面,其对绿色经济的发展起到不容忽视的作用和意义。低碳经济更加侧重于对现有能源利用技术的创新以及对节能减排政策的落实,确保在追求经济平稳快速发展的同时,尽可能减少和消除对于自然环境的破坏。

作为绿色经济发展中的一项重要举措,低碳经济的发展具有相当重要的意义,①改善现有的气候条件。一直以来,为了加快经济发展,世界各国都存在着过度开采以及随意排放废弃物的问题,给自然生态环境造成了难以估量的影响,也阻碍了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发展低碳经济,能够减少对于传统资源的开发,创新能源结构,控制环境污染,从而对气候条件进行改善。②减少不必要的浪费,提升资源利用效率。在绿色经济视野下,低碳经济发展要求创新能源和资源的利用技术,减少浪费。结合新的清洁能源的开发利用,实现资源节约的目标。③实现可持续发展。针对当前我国经济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可持续发展逐渐深入人心,而低碳经济本身在改善环境、节约资源方面的作用,使得人们可以为子孙后代留下更多的资源和财富,留下一个更好的自然生态环境,从而推动我国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2 绿色经济视野下的低碳经济发展策略

2.1 加大宣传力度

想要确保低碳经济的有效发展,必须首先使得大众能够了解低碳经济的相关概念,确保其能够深入人心,获得公众的支持,这样能够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相关部门可以通过报纸、网络平台、广播等形式,加大对于低碳理念的宣传力度,使得其可以被大众所接受和认同,引导其逐步形成低碳观念,从自身做起,确保绿色经济发展战略的顺利开展。应该注意,在进行低碳经济宣传的过程中,不仅应该包括低碳经济的概念以及作用,还应该加强对环境污染问题、气候恶化问题、资源枯竭问题等的宣传警戒,进一步提升人们对于发展低碳经济紧迫性的认识。

2.2 注重技术创新

一是应该强化自主创新能力,对低碳经济相关的科研工作进行有效的组织协调,加大资金投入力度,同时注重对新的清洁绿色能源的普及和推广,如太阳能、风能、水能等,在保证研发效果的同时,对技术的开发成本进行控制;二是应该对现有的能源结构进行调整,加大对于水利水电工程、核电站等的建设,注重可再生资源的有效利用,在保证经济稳定发展的同时,尽可能减少碳的排放。

2.3 强化政策支持

想要确保低碳经济的有效发展,离不开政府政策的有效支持。对于政府有关部门而言,应该及时更新观念,了解在绿色经济视野下发展低碳经济的重要意义,制定详细可行的产业扶持政策以及战略调整政策,以推动低碳经济的有效发展。例如,应该逐渐减少煤炭、石油等传统化石能源的使用,加大对太阳能、风能、水能、地热能等清洁能源的发展和普及力度,对能源结构进行适时调整,以顺应可持续发展的客观需求。同时,在低碳经济发展的过程中,政府应该加强必要的调控工作,以避免绿色经济和低碳经济发展对我国国民经济的负面影响,避免国民经济的过慢或者过快发展。

2.4 调整产业结构

现阶段,我国的工业化进程以及城市化进程持续加快,在国民经济中钢铁、煤炭、建筑等产业占据着相当大的比重,在保证国民经济发展速度方面意义重大。但是就实际情况而言,这样的产业结构并不能满足绿色经济和低碳经济的发展要求,甚至可以说是背道而驰。从理论层面分析,想要真正实现低碳经济,就必须放弃钢铁、煤炭等产业,但是就实际而言很明显是不可能的。对于这种情况,政府部门应该立足绿色经济的发展战略,针对我国现有的产业结构进行调整,在保证经济稳步发展的前提下,逐步实现高碳行业主导向低碳行业主导的转变,以确保低碳经济的有效发展。

2.5 创建低碳城市

一方面,在进行城市的设计与建设时,应该融入低碳理念,立足实际,做好清洁能源的应用,同时应该重视城市的功能布局,确保其能够为低碳经济的发展提供良好的基础;另一方面,应该加强低碳建筑和低碳交通的发展。从建筑方面分析,应该选择低碳环保材料,结合自然通风和采光,减少建筑使用过程中对电能的消耗;从交通方面分析,应该加强对汽车尾气的处理、交通新路的改造以及各类交通工具的管理,提倡绿色出行,尽可能减少环境污染。

3 结 语

针对传统经济发展模式带来的环境污染和资源枯竭问题,应该及时采取措施,发展绿色经济,注重低碳经济,实现经济与环境的相互协调,在尽量不影响自然生态环境的基础上,确保经济的平稳快速发展。

主要参考文献

低碳经济的发展第4篇

关键词:低碳经济;可持续发展;能源;策略

中图分类号:F124.5 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10)32-0020-02

一、低碳经济的提出

低碳经济就是以低能耗、低污染为基础的经济。低碳技术涉及电力、交通、建筑、冶金、化工、石化等部门以及在可再生能源及新能源、煤的清洁高效利用、油气资源和煤层气的勘探开发、二氧化碳捕获与埋存等领域开发的有效控制温室气体排放的新技术。英国政府在2003年的能源白皮书《我们能源之未来:创建低碳经济》中,首次提出了低碳经济的概念。该白皮书从英国对进口能源高度依赖和作为京都议定书缔约国有义务降低温室气体排放的实际需要出发,着眼于降低对化石能源依赖和控制温室气体排放,提出了英国到2020年二氧化碳排放量在1990年水平上减少20%,到2050年减少60%,以建立低碳经济社会的目标。英国政府在继2003年能源白皮书之后,于2006年10月《气候变化的经济学:斯特恩报告》,对全球气候变化的经济影响作了比较权威的定量评估,指出如果目前全球以每年GDP1%的减排成本投入,可以避免将来每年5%~20%的GDP损失,呼吁全球尽早向低碳经济转型。

二、低碳经济与中国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关系

可持续发展战略不仅表明我国经济在今后的若干年持续不断的发展,同时,可持续经济发展是一种合理经济发展形态。这种模式本质上是现代生态经济发展模式,它正确地在经济圈、社会圈、生物圈的不同层次中力求达到经济、社会、生态三个子系统相互协调和可持续发展,使生产、消费、流通都符合可持续经济发展要求。中国进行可持续发展,解决能源和降低能源消耗是关键,因此,向低碳经济发展是未来发展的方向。

中国现有的石油资源可够开采13年,天然气可采40年,煤炭可采60年。2007年我国能源消耗总量为27亿吨左右,列全球第二,能源消费处于高结构状态,化学能源约占92%,其中煤炭占68.2%,电力生产78%依靠煤炭,可再生能源仅占8%,其中,水力、风能、太阳能、生物质能比重较低。由于能源消费结构中煤炭所占的比重较大,因此二氧化碳排放强度也相对较高。我国的一次能源消费结构中,煤炭的比重超过2/3,能源消费的二氧化碳排放强度比世界平均水平高出1/3以上。中国以煤炭等化石燃料为主的能源结构在今后相当长的一段时期内不会发生根本性改变。

能源问题是一个国家经济持续增长的重要保证,解决能源的合理开发和利用,才能保障国家经济的持续稳定增长。发展低碳经济是我国未来经济发展的必由之路。

(一)中国实现向低碳经济跨越式发展的潜在优势

1.改进空间大

由于我国第二产业消费结构处于高能耗阶段,节能技术水平较低,能源管理漏洞较多,使得中国的能耗强度和能源效率与国外同类企业相比明显偏低。有研究表明,中国的能源系统效率为37.6%,比国际先进水平低10%~15%,电力、钢铁、有色、石化、建材、化工、轻工、纺织八个行业主要产品单位能耗平均比国际先进水平高30~40%,机动车油耗水平比欧洲高22~27%,比日本高30%,单位建筑面积采暖能耗相当于气候条件相近发达国家的1.7~2.5倍。因此,通过结构调整、技术革新和改善管理等途径,实现节能减排的余地较大。

2.改进成本低

相对于发达国家,中国的减排成本比较低。从国际上看,框架公约规定每吨成本超过30美元,中国的成本大体在15美元。2006年,全球碳交易和清洁生产机制(CDM)碳交易市场达到300亿美元。目前,全球已有50多家金融机构加入全球气候变化投资网络,投资额达到了13万亿美元。截至2008年2月,中国CDM项目获得联合国CDM项目执行理事会签发的核证减排信用(CERs)达到3 637万吨,占联合国目前核定CERS总量的31.33%,首次超过印度成为最大的CDM碳交易量国家。

3.技术合作潜力大

一方面,中国与发达国家在低碳技术方面还存在较大落差。中国的电力行业生产主要以煤生电为主,可再生能源和新能源技术方面,与欧洲、美国、日本等发达国家相比有不小差距。在交通领域的汽车燃油经济性问题,冶金、化工、建筑等领域的节能和提高能效技术,也有较大改进余地。另一方面,低碳技术国际合作的机会在增加。《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规定,发达国家有义务向发展中国家提供技术转让,但由于涉及知识产权、商业利益等诸多原因,中国目前仍不得不主要依靠商业渠道引进技术。

(二)向低碳经济转变面临的制约因素

低碳经济符合可持续发展的要求,也是国际社会长期发展的趋势。但结合中国现阶段发展的实际情况,我们必须客观地认识到向低碳经济转型面临着一系列挑战。

1.发展过程

中国目前正经历着工业化、城市化快速发展的阶段,人口增长、消费结构升级和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对能源的需求以及温室气体排放不断增长。更重要的是我国正在经历快速的城镇化,今后30年内将新建约400亿平方米的新建筑,能否推行低碳城市发展模式,将是温室气体减排的决定性因素。

2.发展方式

改革开放30年以来,我国经济发展大部分行业呈现粗放式的特点,对能源和资源依赖度较高,单位GDP能耗和主要产品能耗大大高于主要能源消费国家的平均水平。虽然,我们在“九五”计划中就提出要促进经济增长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但十多年过去了,以粗放型为主的增长方式仍然没有根本改变,这其中有着深刻的体制根源,也有各地政府为GDP增长对资源的掠夺性使用的缘故。

3.资源分配

在中国能源探明储量中,煤炭占94%,石油占5.4%,天然气占0.6%,这种“富煤贫油少气”的能源资源结构,决定了中国以煤为主的能源生产和消费格局将长期存在。过去20多年,中国努力促进能源结构的多样化,煤炭在一次能源中的消费比重从1980年的72.2%下降到2001年的66.7%。但近年随着国际石油和天然气价格攀升以及经济快速增长的需要,煤炭在一次能源消费中的比重又有回升的势头,2006年达到69.4%。由于煤的碳密集程度比其他化石燃料要高得多,单位能源燃煤释放的二氧化碳是天然气的近两倍,以煤炭为主的能源结构必然会产生较高的排放强度,因此,必须高度重视持续发展与能源消耗和高强度二氧化碳排放的问题。

三、中国向低碳经济转型的策略

为应对上述挑战,把潜在优势转化为现实优势,中国应该选择合适的策略,以实现发展与低碳的双赢。

(一)坚持国家利益,正确评估中国温室气体减排的义务和责任

中国的碳排放增长不仅要考虑中国特定的发展阶段因素,更要考虑现代贸易和投资引发的转移性因素。要把中国特定发展阶段所产生的“生存和发展”的必然性与发达国家的排放相区别,并要求出口的需求方为由出口产品造成的排放买单,从而减少中国在减排温室气体上面临的国际压力,避免陷入发达国家借气候问题给中国设计的陷阱。

(二)从国家发展战略的高度重视低碳经济的发展,实现发展与减排的良性循环

面对日益严峻的能源和环境约束,必须高度重视向低碳经济转型。有必要把低碳经济的发展模式纳入国家发展战略中,摒弃发达国家“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从前瞻、长远和全局的角度,部署低碳经济的发展思路,寻找低碳经济与国家发展战略的结合点,从而在产业结构调整、区域布局、技术进步和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为向低碳经济转型创造条件。

(三)优化能源结构,大力发展替代能源和可再生能源

低碳经济的实现形式是合理调整能源结构,优化能源利用方式,提高能源利用效率,积极开发替代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在近期,我国应把节能和煤炭的清洁利用作为重点,不断提高能源的利用效率,加快新能源、可再生能源、低碳和固碳技术的研发;在中期要大幅提高可再生能源的比重,推进氢燃料电池等新能源技术以及碳收集与埋存技术的应用;更长远看,建立以可再生能源、洁净煤、先进核能等为主体的可持续能源体系,以发展低碳经济为契机来解决我国能源问题。通过大力调整产业结构、积极调整工业结构、优化用能结构,加快构建节能型产业体系。

(四)积极研发低碳技术,形成低碳技术体系

中国发展低碳经济必须注重科技创新和先进低碳技术的推广,同时保护知识产权。应高度重视能效提高技术和低碳技术的战略意义,通过推广和应用新型低碳经济技术方式,引领中国向新低碳经济发展。

参考文献:

[1] 庄贵阳.低碳经济:气候变化背景下中国发展之路[M].北京:气象出版社,2007:47-51,61-67.

[2] 李禾.我国企业应参与制定低碳经济国际规则 [N].科技日报,2008-03-25.

[3] 潘家华.低碳发展的社会经济与技术分析,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制度与政策[C].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4:260-261.

[4] 李高,温宗国,杜斌.面向可持续发展的技术创新:从技术预见到战略选择[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08,(1):17-23.

低碳经济的发展第5篇

1.低碳经济

低碳经济是一个与环境气候相联系的概念。狭义的低碳经济是以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量为基础的经济形态,其目标是应对当前气候变暖问题。广义的低碳经济是指低投入、高产出经济发展方式,其目的是实现人类的可持续发展。低碳经济发展模式是指国家经济发展由高碳能源生产向低碳能源生产转变,由高碳消费低碳消费转变,实现经济增长与碳排放的脱钩,以应对全球气候变化实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一种经济发展模式。低碳经济是一种正在兴起的新型金融方式,其特征是以减少温室气体排放为目标,构筑低能耗低污染为基础的经济发展体系,包括低碳能源系统低碳技术和低碳产业体系。低碳能源系统是指通过发展清洁能源,包括风能,太阳能,核能地热和生物质能等替代煤、石油等化石能源以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低碳技术包括清洁煤技术和二氧化碳捕捉以及储存技术,低碳产业体系包括火电减排能源汽车节能建筑、节能与减排与经济资源回收环保设备节能材料等等。

2.碳金融

一般而言,碳金融泛指所有服务于限制温室气体排放的金融活动,包括直接融资,碳指标交易和银行贷款等。低碳经济的发展促进了碳交易的发展,而碳交易的成功又依赖于发达的金融体系。低碳金融,是由低碳经济发展来的,十余年来国际金融新兴的一种金融,即低碳金融是与碳有关系的金融活动,也可以叫碳融资。金融界有人从广义和狭义两个方面界定了碳金融的内涵:从狭义上讲,世界银行把碳金融定义为提供给购买温室气体减排项目的资源;广义的碳金融是指气候变化的市场化解决方案。同时,又提出碳金融的四大功能:减排的成本收益转化功能;能源连转型的资金融通功能;气候风险管理和转移功能;国际贸易投资促进功能。

3.低碳经济与碳金融的相互联系

碳金融具有很大的市场空间,要发展低碳经济必须走碳金融之路。金融以经济为核心,低碳经济的发展引导经济结构、产业结构发生转变,为与之相关的金融的发展和创新提供了机遇与空间,促使金融体系由传统金融向低碳金融发展。而低碳经济和其他经济活动一样离不开金融的支撑。金融机构资金的投入,能够引领低碳经济低碳经济领域技术的创新和发展。

二、我国低碳经济和碳金融发展的现状

1.我国低碳经济发展的现状

低碳经济已经成为各国未来经济发展的主流方向,我国也不例外。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已经开始大力提倡低碳经济,减少碳排放量,虽然已经取得一些成果,但成果并不显著。目前我国存在的问题还很多。

(1)高碳排放经济仍无法舍弃

我国的能源主要是煤,石油等,这些能源还在大量使用,使我国的碳排放量远高于其他国家,而且为了保持经济的快速发展,我国还在继续依赖高碳经济。而低碳经济的发展的关键是低碳技术,但低碳技术实现难度大,涉及范围广,严重制约低碳经济的发展,并且低碳技术前期投资大,短期内可能无法带来经济的快速增长。因而为了实现经济快速发展的目标,我国的高碳排放量经济短期内仍无法舍弃。

(2)我国缺乏发展低碳经济的技术支持

国外低碳经济的快速发展离不开先进的技术,我国却仅仅希望依靠降低能源消耗中的碳排放来实现低碳经济是不可能的的。低碳经济发展过程的低碳技术的发展,是实现高资源利用率和开发新能源的关键,因此我们应该加大低碳技术开发的投资力度,加强与国外的在低碳技术开发上的合作,学习外国先进的经验与技术,实现国内低碳经济的快速发展。

2.我国碳金融发展现状

(1)相关法律法规不够健全

我国已先后在低碳经济和节能减排方面,发布了《中国应对气候变化国家方案》;在低碳金融方面和联合国环境署发布《金融机构关于环境和可持续发展的声明》以及《绿色信贷环保指南》等有关指导性的政策和纲要。这些政策和纲要可操作性差,缺少低碳金融的支持性政策,妨碍了金融机构的发展。

(2)碳金融的发展局限

目前国内碳金融市场发展不健全;很多企业对碳金融和CDM的商业价值认识不足;金融机构对碳金融的操作模式、项目开发、交易程序还很陌生;以及碳金融项目本身较长的开发周期、不确定的风险因素、较高的交易成本等都影响了金融机构与相关企业的参与热情。

三、积极采取措施解决相关问题

1.加大银行对低碳项目的投融资力度

低碳经济的发展拓宽了银行的贷款产品范围和金融服务内容,给银行带来了金融创新新领域的压力和低碳经济发展资金的巨大需求。银行在履行社会职责的同时分享低碳经济带来的的盛宴。目前国内商业银行业应该加强在碳金融核心部分的研究,加强对CDM 相关专业知识及政策法规的了解,将低碳经济项目作为贷款项目支持的重点,采取积极相应的贷款政策,拓展融资渠道,加大对相应产业的投资力度。商业银行在开展碳排放交易时,要积极创新贷款管理机制以适应低碳经济的发展要求,并做好资金的风险管理,重视潜在的政策风险,提高资金的利用效率,保证低碳项目开发的顺利进行。

2.加强对碳金融发展的政策支持

碳金融是一个新生事物,其发展要以相关政策为支持,不断探索和总结实践经验。首先政府应该将发展低碳经济置于国家战略高度,加大对低碳经济的支持力度。金融监管机构要不断拓宽视野,更新服务理念,转换监督方式,探索监管新思路。有关部门要规范碳金融管理机制,积极吸取国际先进经验,加强对相应碳金融业务国家有关部门之间的协调,制定和完善低碳金融方面的法律法规,保障低碳市场运转的规范化;构建国家级碳交易管理平台,形成合理的交易价格;采取一系列经济惩罚奖励政策,包括税收补贴价格和贷款政策等,建立和完善激励约束机制和生态补偿金制度,制定鼓励企业的节能减排措施;建立政府、媒体、企业与公众相结合的宣传机制,培养低碳领域人才,提高人们的低碳意识和理念,引导人们向低碳生活方式转变,逐渐建立一个低碳社会。

3.提高碳金融领域的科技水平

政府应该投资建立以企业模式运作的独立公司碳基金,以帮助工商业和公共部门减少二氧化碳排放,捕获低碳技术的商业机会;加大产品的生产能源的利用率,废物循环使用,处理温室气体的净化,新能源的开发,可再生能源和清洁能源的发掘等领域的科技创新投入;大力促进商用低碳技术的研发推广,在碳捕获、碳储存等领域占领绿色产业的技术制高点;提高能源效率,发展可再生能源、清洁能源,建设示范低碳发电站,发展清洁煤技术,减少二氧化碳排放。

低碳经济的发展第6篇

【关键词】低碳经济 碳金融 清洁发展机制 碳资产定价权

随着化石燃料的广泛使用,人类活动,特别是工业生产对气候的影响日益受到人们的关注。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在20年间了5份气候变化状况报告,呼吁采取积极措施,应对气候变化。低碳经济就是在经济发展中,通过技术创新等方式,不断提高能效,降低资源消耗,从而减缓全球气候变暖进程。1997年,联合国气候公约第三次缔约方大会通过了《京都议定书》,第一次明确了部分发达国家具有法律约束的温室气体的减排义务,同时明确了三种减排机制。在《京都议定书》的框架下,碳金融应运而生,主要内容是基于温室气体排放权的一类金融交易行为。

一、我国碳金融的发展现状

与国外的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的碳金融市场尚处于起步发展阶段,未来市场前景极其广阔。由于我国尚处于工业化发展阶段和以制造业为主的产业结构,中国已经成为世界上最大的温室气体排放国,根据英国风险评估公司Maplecroft公布的数据,中国2010年排放的二氧化碳达到60亿吨,约占全部发展中国家排放量的50%,全球总排放量的15%。而研究表明,我国每年具有1亿至2亿吨的二氧化碳减排能力,具有巨大的减排储备,中国未来有望成为世界上最大的碳交易市场。

目前,我国的碳金融业务还主要集中在碳指标交易、银行贷款等几个方面,具体主要包括三方面的内容。

(一)基于清洁发展机制的碳金融业务

根据《京都议定书》,我国作为发展中国家在2012年前并不承担强制减排义务,主要通过参与CDM项目进入到碳交易市场中。自2002年荷兰政府与我国签订的第一个CDM项目以来,我国的CDM市场呈现了极为迅猛的增长势头。根据中国清洁发展机制网提供的数据,截止到2013年1月6日,我国成功注册项目2980项,占到全球东道国注册项目总数的52.9%,稳居世界首位。

(二)自愿减排市场中的碳金融业务

2008年北京环境交易所、上海环境交易所、天津环境交易相继成立,这些交易所自成立之日起对自愿减排市场中的碳金融业务进行了探索并获得了一定的成果: 2009年9月在北京环交所则达成了我国第一单自愿减排交易――天平汽车保险公司以27.7万元的价格购买了北京奥运期间绿色出行产生的8026吨碳减排指标;2009年12月,北京环交所联合BlueNext交易所共同推出了国内首个自愿减排标准――熊猫标准;2010年4月,上海环交所更是推出了中国首个自愿减排交易平台,并与当月成功成交226例。根据我国的“十二五”发展规划,预计我国自愿减排市场中的碳金融业务在未来几年中将获得爆发式的增长。

(三)商业银行参与的碳金融

目前我国商业银行主要以“绿色信贷”以及相关的中间业务的形式来参与碳金融。“绿色信贷”最早开始于2007年,是环境保护部、人民银行、银监会三部门为了遏制高能耗高污染行业的扩张而联合推出的新型信贷政策。兴业银行是我国“绿色信贷”的先行者,其在正式政策出台前即积极开展相关业务,分别在2006年和2008年与IFC联合开展节能减排贷款项目,其项目贷款以CERs作为第一还款来源。2008年,兴业银行成为我国的“赤道银行”并开始全面推行“绿色信贷”政策。之后工商银行、深圳发展银行、中国银行等各大银行以随之跟进,截止2011年末,仅国家开发银行和五大行的绿色信余额即超过了1.9万亿元。2012年2月24日,银监会了《绿色信贷指引》,对“绿色信贷”的实施提出了明确的规范要求,“绿色信贷”更是走向了快速、规范发展的新阶段。除直接的信贷业务以外,商业银行亦开始尝试开发各类从事碳金融的相关中间业务,如2007年深发展银行推出了与二氧化碳排放期权挂钩的理财产品等。

二、我国碳金融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尽管近年来我国的碳金融交易市场保持了较高速度的发展并取得了一系列的成绩,但是受制于我国整体金融市场的发展水平以及碳金融交易自身发展时限较短的原因,我国的碳金融市场依然存在多方面的问题,具体包括以下五个方面:

(一)过度依赖CDM存在较大的风险

目前,我国的碳金融产品主要依赖CDM。CDM一方面存在较大的政策风险,《京都议定书》到期后,欧洲发达国家在债务危机、经济萧条的背景下,愿意承担多少减排义务还很不确定;另一方面,CDM项目审批程序复杂、审批周期较长。很多CDM项目在审定之后还被要求复核,甚至被否决,另外,还有一些CDM项目在监测期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事实上,除了这些风险之外,CDM的市场风险也比较高。由于受经济危机影响,欧洲的工业生产规模降低,自身排放量下降,因此对于碳市场的需求急剧降低。2009年,CDM市场严重下滑,交易额同比下降了59%,CERS的价格也不断走低。

(二)碳资产缺乏定价权导致的利益损失

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进行能源调整具有显著的成本优势:发达国家技术改造和设备更新的成本水平较高,温室气体的减排成本普遍超过每吨100美元,而我国的减排成本仅为20美元左右。但由于我国尚未建立完善的碳金融交易体系,信息披露机制不够健全,市场参与者的数目也相对较少,从而无法形成成熟有效的市场定价机制。这也就导致我国仅能够接受国外的单向报价,从而导致各企业参与国际交易时的利益受损。根据WorldBank提供的数据,发达国家2007年温室气体的交易价格普遍处于10-15欧元区间内,而我国的碳交易价格则仅为10欧元左右,远低于国际水平。

(三)专业中介机构发展水平较低

在各类成熟的细分金融市场中,专业的中介结构扮演着不可替代的作用。而我国开展碳金融交易业务的中介结构以及第三方核准机构在数量方面还非常有限,其所能提供的产品和配套服务也是比较初级的,在排放权的交易和CDM项目评估等方面的工作能力也比较薄弱,这进一步限制了我国参与碳金融交易的深度与广度。

(四)碳金融产品结构不合理

首先在整体的产品结构上,我国的碳金融产品非常单一,尚未发展出多样化的衍生品交易市场。其次在碳金融产品的行业分布上也存在一定的问题:以我国当前的CDM项目为例,其主要分布在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等相关领域,这些领域的项目由于投资额度小、减排的成本低、技术成熟度高等优势而备受国外的投资者所青睐,根据中国清洁发展机制网提供的数据,这些项目占到总项目的95%以上。而实际上急需投资的垃圾焚烧发电等领域的项目却由于投资负担大、技术困难度高、减排成本高等原因而几乎处于无人问津的处境下。

三、构建我国碳金融体系的对策建议

(一)加强碳交易平台建设

目前,国内具体的碳交易业务以及对应的碳交易平台都极其分散,亟待建立统一的交易平台已保证未来碳金融的稳定发展。国内现阶段的碳交易业务以CDM项目和CER项目为主,此类项目的特点是交易较为分散、流程琐碎复杂、信息披露度低。而相应的国内交易所平台又存在已建或在建交易所数目过多、彼此之间职能定位相互重叠、过度乃至恶意竞争严重等问题。这两方面的问题直接导致了碳交易市场较高的波动性和我国在国际碳市场上的话语权的缺失。因此,为了确保我国碳交易市场的长期平稳发展和国际话语权的提高,我国应当借鉴国外碳交易市场发展的经验,一方面对各种不同类型的业务进行主动整合,另一方面,在严格限制未来地方碳交易所的扩张的基础上将现有的几大交易所整合为统一的大交易平台,并为之制定统一的交易规则和监管体制,真正实现交易平台的价格发现功能,为碳金融的发展提供稳定高效的外部发展环境。

(二)创新碳金融交易工具,建立多元化的融资体系

多样化的碳交易工具是吸引更多的资金进入碳交易市场、促进碳交易市场成熟发展的必备条件,而新型碳经济的快速发展亦对碳金融交易工具的创新提出了需求。因此,改变目前国内碳金融交易市场格局、进一步推动碳金融交易工具的创新是完善碳金融体系构建中非常关键的一环。要促进碳金融交易工具的有效创新:首先,政府应当依托交易所平台,适时推出符合我国碳交易业务特点的期货、期权、远期合约等多项金融产品;其次,在政策方面要建立健全相关的政策法规,进一步提高财税、信贷等方面政策的扶持力度,对积极参与使用新型交易工具的市场主体提供税收优惠和利息补贴,形成正向激励;最后,还要强化相关金融知识的普及,提高大家对不同碳金融交易工具的认识,以鼓励各种不同的经济主体参与到市场交易中来,从而提高各项金融工具的流动性和有效性。

(三)促进专业中介机构发展

碳金融相关业务的链条长、内容复杂度高,这就要求有较高水平的中介组织来提供专业化的服务。高水平的专业金融机构从事碳金融业务可以有效降低交易的整体成本和业务风险水平。另一方面,与专业中介机构相配套的是一流的专业人才,由于碳金融涉及的专业技术内容较广,因此亦需要培养综合素质较高的人才队伍来为客户提供优质的金融服务,应当由相关的行业协会制定培训并制定从业资格标准,促进人才培训。

(四)强化碳金融业务风险管理

风险管理是整个金融行业的一项核心内容,而由于碳金融业务整体的发展时间短、行业秩序尚有待确立,强化碳金融业务的风险管理更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碳金融交易的市场参与者应当从以下多个方面来实现风险的控制:综合运用多项碳金融衍生工具以实现套期保值,控制汇率风险和市场风险;通过项目评级、收取抵押品等方式防范信用风险;密切关注国际国内节能减排的各项政策,抵御政策风险;聘请专业的法律服务机构,减低法律风险。

参考文献

[1]初吕雄,周丕娟.碳金融:低碳经济时代的金融创新[J].金融与经济,2010(02).

[2]杜莉,韩丽娜.论碳金融体系及其运行框架[J].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10(05).

[3]蒋毅一,杜静.碳金融市场分析及我国的发展策略[J].开放导报,2010(12).

[4]刘志成.我国发展碳金融面临的风险和对策[J].金融创新,2012(06).

[5]王凯,庞震,潘颖.中国碳金融发展的制约因素及对策[J].区域金融研究,2011(12).

[6]王伟炫.我国碳金融发展体系的探讨[J].金融,2010(12).

低碳经济的发展第7篇

【关键词】低碳金融;经济发展;建议

1.保定市低碳金融支持城市低碳经济发展的现状

在国家试点政策和保定市委市政府的大力支持下,保定市低碳经济发展进行的如火如荼,先后打造了“中国电谷”、“太阳能之城”等重点项目,提出了“探索一条城市经济以低碳产业为主导、市民以低碳生活为理念和行为特征、政府以低碳社会为建设蓝图的符合保定发展实际,节能环保、绿色低碳的生态文明发展之路”的发展理念。

1.1 保定市低碳经济发展概况

1.1.1 大力推广新能源和能源设备制造业发展

保定市在以清洁能源建设促进低碳经济城市发展方面,成绩突出。2006年提出了打造“中国电谷”,加快新能源及能源设备制造业发展。“保定・中国电谷”已拥有太阳能、风能及输变电、蓄能设备制造骨干企业170多家,初步形成了太阳能光伏发电设备、风力发电设备、输变电设备、新型储能设备、高效节能设备及电力自动化设备等六大产业体系。2005年―2008年,销售收入由60亿元,增长到254亿元,出口创汇9.77亿美元,同比增长82.7%。骨干企业众多,其中,英利绿色能源公司已是国内最大的具有完整产业链的太阳能光伏发电设备制造企业,中航惠腾公司也已成为亚洲最大的风电叶片生产企业。

1.1.2 尽心打造低碳城市生活

2007年,保定市政府出台《关于建设“太阳能之城”的实施意见》,旨在发展光伏LED及LED其它产品,将其推广到太阳能照明、热水供应、取暖等城市生活的多个方面,目前,“太阳能之城”建设取得阶段性成果――完成37条路段的太阳能路灯应用改造,共安装太阳能路灯700基;完成159个小区照明太阳能改造工程,在交通信息、道路照明、建筑工程光热利用、小区改造、公共园林等众多方面实现了低碳生活改革。

随后,又推出了“蓝天行动”、“碧水计划”和“绿荫行动”,以促进城市生态环境建设行动,目前已卓有成效。2009年底,全市已取缔改造燃煤锅炉472台,大气质量明显改善;新建污水处理厂32座,全市污水处理能力达日均104.7万吨;园林绿地面积扩大,目前全市绿化覆盖总面积4377.77公顷,人均绿地面积、绿地率和绿化覆盖率等“三绿”指标分别为9.28平方米、33.9%和38.7%。

1.1.3 发展生态农业、旅游业,助推绿色产业

支持产业结构调整,促进经济低碳发展,发展生态旅游、促进农业等绿色产业发展,也是保定建设“低碳城市”的一条重要途径。涞水县金融体系投放资金6000余万元,将“野三坡”景区发展成为5A级旅游重点景区,年收入超过6500万元;易县则着力打造狼牙山、清西陵景区,推出“农家乐”特色服务,年收入超过560万元;又在“太阳城计划”中,完成23处景区(其中,自然景区10处、文物景区13处)的太阳能应用改造,完善了旅游景区的生态保护工作。

1.2 金融支持低碳城市经济发展现状

1.2.1 支持新能源产业壮大和发展

保定市各金融机构在低碳城市经济建设上,积极支持“保定・中国电谷”打造,为新能源及能源设备制造业的快速发展提供资金支持。截至2011年10月末,全市各金融机构对“英利”新能源、“中航惠腾”等新能源建设骨干企业发放贷款共计67.96亿元,其中,仅对“英利”新能源贷款高达54.91亿元,对“中航惠腾”等其他骨干企业投放贷款达13.05亿元。除此之外,各金融机构还给予新能源产业信贷政策优惠,建设银行在贷款投向上,加大了对低碳经济相关行业,比如风电、光伏太阳能行业的投放,并且积极争取差别化信贷政策和客户政策,对行业中的骨干企业加大了资金支持力度;浦发银行保定分行也给予新能源和环保行业重点授信支持,同时开辟绿色信贷项目融资专项审批通道,大大提高审批效率。

1.2.2 支持低碳技术开发和应用

为贯彻国家产业政策,拓展节能减排市场,加大对节能减排金融支持力度,保定市各金融机构加大节能减排技术应用方面的资金投放力度。其中,建设银行及其办事处选择优质企业进行重点支持,在节能减排技术研发和应用方面分别投放0.45亿元和0.12亿元。

1.2.3 支持低碳城市建设项目

全市包括国有商业银行、农村信用社在内的各金融机构高度重视低碳城市经济建设项目,为相关项目提供了大量资金支持。其中,农村信用联社对“碧水计划”建设项目发放贷款0.46亿元;建设银行对高阳污水处理企业发放贷款0.9亿元,有力的促进了“蓝天行动”、“碧水计划”等低碳城市建设项目的顺利开展,加快了保定市区“两环四廊、五湖十园;青绿交映、水城一体”的城市水系空间格局的形成。

1.2.4 支持生态农业发展,创新“绿色信贷”模式

保定市农村人口占比80%,是一个农业大市,积极推进生态农业的快速发展对低碳城市经济建设至关重要。为此,金融机构不断推出新产品,创新“绿色信贷”模式,对生态农业的发展提供资金支持。其中,保定市商业银行推出了生态农业发展贷款产品,发放贷款160万元支持保定市固德生态农业发展有限公司扩建;中行保定分行对生态农业建设,提供“绿色信贷”5820万元资金支持;建行保定分行支持农业优质企业发展,2011年对生态农业发放贷款600万元;此外,农村信用联社发放贷款0.11亿元,促进生态旅游业发展。各金融机构为打造“山水保定”,促进生态农业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

2.金融支持城市低碳经济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2.1 缺乏综合扶植政策

首先,缺乏与低碳经济发展相适应的财税政策支持力度,对新能源开发、清洁能源开发及低碳技术的研发缺少政策扶持,尤其是地方上财力有限,很难给予低碳经济有力的财税政策扶植。其次,缺乏金融支持低碳经济发展的政策激励机制,对绿色金融的利率补贴、风险补偿等缺乏相应的激励政策,对节能减排、新能源开发企业的融资信贷、上市发行股票等也缺乏政策扶植。最后,缺乏支持低碳经济发展的法律法规,《中国应对气候变化国家方案》和《节能减排全民科技行动方案》这两部文件偏重宏观指导,政策约束与激励作用不强。

2.2 低碳经济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不同,与金融机构利润目标矛盾

低碳经济以低污染、低排放为基础,以节能、减排和清洁能源为三大主线,节能环保、缓解能源紧张问题、可持续发展和改变人们的生活观念与方式是低碳经济的主要社会效益。而在向低碳经济转型的过程中,研发成本上升,盈利模式转变,短期的经济效益很难实现。金融机构作为低碳经济信贷融资的主要来源,十分注重贷款的安全性、收益性和流动性,以利润最大化作为其经营目标,这与低碳经济的经济效益相矛盾,低碳经济可能面临较严峻的融资形势。

2.3 新能源生产本身高耗能、高污染

低碳经济发展的新能源主要包括风能、太阳能、核能、地热能和生物质能等,它们可以替代煤和石油这些传统能源,通过先进成熟的低碳技术,比如清洁煤技术(IGCC)和二氧化碳捕捉及储存技术(CCS)等,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但有些新能源比传统能源更加昂贵,太阳能发电的主要材料是多晶硅,这种材料的生产本身就是高耗能、高污染的,并且光伏发电的成本也是较高的。风能发电中玻纤风机叶片和风机轴承易损坏,会相应增加成本。核能发电厂热效率较低,热污染较严重,大量的放射性物质一旦在事故中泄露,将会对环境造成巨大破坏,对人身造成极大危害。

3.金融支持城市低碳经济发展对策和建议

3.1 加强对低碳经济综合扶植

政府的大力扶植在加速城市低碳经济建设的进程中至关重要,若缺乏综合性的扶植政策,金融部门支持城市低碳经济建设的作用效果必然会受到阻碍和制约。于是,保定市出台了“关于建设低碳城市的指导意见”等一系列配套政策;建立了“一个理念、两个阶段性目标、三个主要任务、六项重点工程”的建设框架;在项目审批,财政、税收优惠政策,物价工商管理,配套金融监管制度建立等众多方面对金融促进城市低碳经济发展模式进行了综合扶植,有效地推动了低碳城市的建设。同时,政府对金融部门的风险补偿、担保提供等扶持政策,对金融部门进行产业结构转型和资金配置调整起到了显著的激励作用。可见,建立综合的低碳经济扶持机制,形成政府、金融机构、企业和公众等多方的共赢,是实现低碳金融支持城市低碳经济发展的坚实基础。

3.2 政府银行审慎选择支持低碳项目,防止高耗能高污染

政策性银行、商业银行、农村金融服务系统构成的金融体系,是完成低碳金融支持的核心,该体系通过增加低碳项目融资力度,同时限制“高污染、高耗能”项目信贷支持的方法,“双管齐下”,能有效地优化城市经济发展结构、支持城市低碳经济建设。首先,政府、银行部门应明确发展目标,加强经营管理,特别注意完善风险防控机制,从贷款审查、项目评估、借款人分析等“贷前”环节入手,审慎选择优质低碳项目,重点扶持。其次,必须建立严格的金融监管和信息披露机制,下大力度控制商业银行对“三高一低”项目的资金贷放。最后,要加强低碳金融观念的宣传,在银行部门树立低碳新理念,从根本上建立低碳金融支持体系。

3.3 银行加强低碳金融创新,综合考核经营效益

促进低碳经济的发展,不仅要求商业银行拓宽贷款范围和金融服务内容,还应进行必要的金融创新。总的来说,促进低碳经济发展的金融创新应包括以下两个方面:

一是建立在“碳排放权”交易基础上的各种金融创新。当政府设定了碳排放的总量上限,于是排放权就会具有经济价值,可以通过转让获得收益。因此,商业银行可以允许申请贷款的企业将其作为抵押来获得贷款。另外,商业银行可以尝试推出“绿色信贷”和“碳排放权”交易挂钩的结构性产品,为企业的“节能减排”项目提供资金支持和风险规避工具,为个人,企业和相关投资提供便利和渠道。

二是贷款管理机制的创新,制定一套适合低碳项目的贷款管理办法。如采用合同能源管理(EMC)方式,即企业贷款建设节能减排项目,并用由此节省下来的开支分期偿还设备价款。节能项目的提供者多为中小企业,它们一般不具备充分的抵押贷款条件,也较难获得银行满意的信用评级。按照传统的贷款管理方法,这些银行难以获得银行的贷款支持。而采用应收账款质押这种新的贷款方式,则可以使企业获得贷款。

3.4 大力引进培养碳金融人才等其他措施

低碳经济的发展第8篇

【关键词】英国;低碳经济;现状;经验借鉴

2003年英国最早提出“低碳经济”这一概念以来,迅速为世界各国所采纳,成为了世界各国追求的经济发展的一种新型的可持续发展模式。英国在低碳经济理论方面的研究比较超前,已经形成了很有特色的英国模式,为发展低碳经济英国先后出台了一系列政策。

一、英国主要国民经济部门的低碳政策

英国发展的低碳路径图是现今为止低碳经济发展上比较先进的技术,它依据社会不同部门对二氧化碳的具体排放量大小进行分类,不同行业部门根据实际情况制定不同的低碳措施,从而达到降低温室气体排放量的目标,各部门的具体表现主要有:

(一)能源部门

能源部门的低碳化是英国低碳经济发展的核心。英国在能源低碳化发展方面的实践和措施很有借鉴意义和利用价值。主要有发展新能源、核能和还有尚未被证明的碳能源替代物等等。虽然这些措施备受学者及其他国家的质疑,新能源、核能等如今仍是发展低碳经济的唯一选择和全新的发展路径[1]。纵观英国政府在能源部门发展低碳方面的表现主要有:1.实施碳税或严格的排放交易方案来干预碳排放价格对气候变化的外部性;2.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解决市场失灵技术的发展;3.确保备用能源的更新投资。

(二)交通部门

英国地面交通是继能源部门第二大的二氧化碳排放源头。小汽车占主要排放量。英国交通部门提出的低碳策略主要有两方面:短期内减少传统汽车的碳排放强度,通过技术改进和鼓励驾驶员更换高效的汽车;中期内改进交通运输效率,开发新技术;如电池电动汽车、插入式电动汽车、燃料电池汽车等[2]。这些目标一旦实现将影响国家续加燃料的基础设施和电力需求。相对于技术层面而言,温和的需求策略不足以扭转高排量汽车销售量持续上升的势头,但人类出行方式对减少二氧化碳排放量有显著地影响。

英国交通部门制定的一系列政策意在鼓励人们转变出行方式,最有力的政策措施:燃油税—它是英国最重要的间接税收入来源之一。燃油税有助于纠正运输的外部形态和车辆有关的消费税和车辆购置税等,它可以通过碳效率的高低而区分开来。

(三)房地产部门

建筑业和工业联合占据了英国温室气体排放量的2/3左右,降低住宅业和工业排放量的关键就是提高能源效率,但是在低经济成本甚至零经济成本下,是否存在着提高可利用的能源效率措施仍存在很大争议。英国气候变化委员会预计,英国能源效率提高1%,英国将于2020年工业和住宅业的非电力能源使用与2007年相比会下降23%,电力能源的使用也会下降大约13%左右[3]。中期来看,建筑业低碳发展的焦点会从降低能源效率转换到发展可再生热能。

英国房地产建筑部门的政策风向让人难以捉摸,存在很多的政策措施、市场和行为方面的障碍。除了建筑业外,英国没有其他部门的低碳议程可以看见如此多的政策试验,包括:1.企业可以通过签订自愿气候变化协议来避免气候变化税的负担;2.在可再生热能源利用方面,运用可再生热奖励机制;3.服务业CRC能源效率计划,主要依靠名誉效应—即通过性能排名表和价格激励相结合的作用得以实施;4.住宅能源效率。这一系列的措施在提高住宅业和工业能源效率的过程中混合使用已发挥最大效率。

(四)农业部门

农业在英国的温室气体排放量中占大约10%左右,其中大多数以甲烷和一氧化二氮的形式存在,农业的碳排放与能源部门碳排放相比鲜为人知。同样地,农业的低温室气体选择也不像其他部门脱碳那样被很好的理解。而且在供应方面的某些行为可能会引起有悖伦理和环境污染的问题[4]。例如动物克隆和转基因食物等。需求方面可以改变饮食习惯,虽然上述措施难以避免引起各界争议。但是农业减排在越来越紧的低碳任务中所占比例不断增加。

英国农业是本国监管最严格的部门之一,其脱碳的政策也主要依赖于志愿行为。但英国通过对现有减排政策的调整为农业减排创造机会。比如欧盟硝酸盐指令和共同农业等政策。因此,农业减排主要来源于政策的发展。比如高价格和高规格引起的化肥使用量的显著减少。废物处理中激进的垃圾掩埋税造成甲烷排放量的大幅下降等现象。

二、英国发展低碳经济的具体措施

(一)碳排放量的定价机制

英国对碳排放进行定价有两种通用的方式:征税和排污权交易。这两种方式在英国低碳经济发展过程中已有相当长的历史。碳税政策的强制实施对限制碳排放量起到明显作用,也备受英国各界政党的欢迎。碳税理论上对于减少碳排放量起到显著作用,然而政策实施起来却有很大困难。然而,排污权交易相对碳税实施过程中更加容易,它可以被用来规范和限制工业、农业等部门的碳排量水平[5]。英国实施的发放排污许可证的做法主要是对碳排放进行定量管理,通过发放有限许可证的办法,利用市场机制的作用,限制碳排放量以减少二氧化碳排放。除此之外,英国政策制定者将碳税和能源税相结合以满足政策的多样化目的和应对各个行业的压力。

(二)促进低碳创新

脱碳技术是低碳战略创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低碳政策改革的关键。英国制定了一系列政策措施来解决这些问题。例如科研补助、创新奖、专利和税收抵免等,这样有利于激励低碳改革者不断进行低碳创新。低碳创新市场失灵需要政府干预还是碳价格组合与研发经济支持的调整。Aghion(2011)表示有必要加强政府部门限制碳排量,他发现汽车行业低碳发展路径的依赖证据,这使得对传统高碳的研究比低碳创新更容易。高新技术公司发现他们很难获得融资,因为他们主要关注新工艺的的生产而不是新产品本身。

(三)克服行为障碍

关于节能理论和低碳发展水平之间的差异已经被多次提及,主要有知识代沟、信息不对称、隐藏交易成本、管理问题、有限理性等,消除这些差异的政策具有多样性,往往先于对低碳经济的关注。英国几十年发展的低碳处理措施主要有:价格激励、标准规制、信息通道、服务和专门技能通道和对能源公司供应义务等[6]。英国公司对声誉激励机制的使用通过对每个参与的企业都会有一个对环境保护贡献大小的公开排名,以激励企业对碳排量进行限制。特别是与消费者直接接触的企业,他们就像关心成本一样关心他们的声誉。

(四)加强政策协调

低碳创新和克服政策效率障碍需要作为一个整体进行考虑,两者之间的相互作用有时增强有时互相抵销,政策组合通常是解决市场失灵的最好方式。然而,可再生能源促进了低碳投资措施的实行、降低了价格、促进了有效的碳排放交易方案的实施,强迫可再生能源进入减排活动以影响碳价格。

三、英国发展低碳经济的经验总结

本文主要借鉴英国经验,分析实现低碳经济转型的具体实践经验,探讨有关法律的先决条件和低碳经济发展政策的挑战。虽然我们初步的研究不能作为详细的政策分析的替代品,但我们的研究结果仍然可以为我国发展低碳经济、实施低碳政策提供有用的见解,具体主要有以下三点:

(一)坚实的法律基础

鉴于发展低碳经济的长期性和脱碳政策时间不一致性问题,政府虽然试图推迟实施具有困难的措施,然而在经济低迷时期,英国还是提出一个明确的长期承诺和短期目标,建议和监视独立机构,提出英国2023年至2027年将在商业界和金融界执行严格的碳预算法。

(二)低碳经济的高度电气化

几乎所有的脱碳策略的核心都落脚于低碳电力部门,电力占温室气体排放总量的很大一部分,干净的电力是减少经济其他部分成本效益的最好方式。同时,它也是挑选低碳经济赢家最有风险的技术,英国主要关注于电力的低碳化,通过技术创新、电力脱碳从而减少电力部门的碳排量。

(三)低碳转型是一场革命

调整脱碳需求和技术相结合的创新行为将刺激低碳政策在重要的部门间广泛实施,低碳技术将成为低碳转型的主导因素,人类行为的改变将对低碳经济转型起到重要的互补作用,低碳化将是未来各国发展的必然选择,它将是推动经济乃至社会进步的主要力量。

四、对我国的启示及采取的措施

中国的二氧化碳排放量也远远超过美国居世界第一,这使得中国不断增强的国际影响力大打折扣,成为国际社会关注的焦点和批评的对象。中国未来的发展需求表明,中国需要发展低碳经济,这也是实现中国经济发展模式转变的必要条件。基于英国低碳经济的发展经验和我国的具体国情,提出以下几方面建议:

(一)制定相关法律措施

应对气候变化问题非一蹴而就,我国发展低碳经济也刚刚起步,经验不足,制定相关的法律法规显得尤为重要。节能减排不能单靠中央的行政性指导和命令,而要依照法律法规办事,违法的有法律处置而不是行政撤职处分。这样有利于形成一个自觉、守法、有序的节能减排机制。

(二)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加快产业与贸易结构升级

我国现在经济结构仍以制造业为主,产业结构不够合理,技术发展路后对资源的利用率不高,从而导致了高碳排放量。为此,我国有必要向发达国家寻求高新技术和资金支持。与此同时,我国也要加快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改善产业结构,提升能源利用率,改革出口结构,以逐渐减少污染物和碳的排放。

(三)提高公众低碳意识

我国要想发展低碳经济,全民参与节能减排是必然的选择。英国低碳经济发展就是源于民众低碳意识相对较强,英国人民的减排意识不仅涉及到日常生活、交通还包括办公等等。我国应广泛宣传低碳、加强人民低碳意识,使低碳生活深入人心,让低碳走入千家万户。

(四)建设低碳城市,走新型城市化道路

应控制城市建设规模和城市建设速度,提高城市建设质量。研究和制定中国未来城市人均建筑拥有面积的限值,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结构紧凑型城市。各级政府也要对新建项目严格审批,控制开工总量。尽快实施物业税,通过市场机制减少市场对建筑的非理性需求。

参考文献:

[1]傅学良,刘淑华,王晓田.国外发展低碳经济的政策工具选择[J].党政论坛,2010(11):2-4

[2]胡雪萍,周润.国外发展低碳经济的经验及对我国的启示[J].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学报,2011(09):135-139.

[3]陈柳钦.低碳经济:全球经济发展新趋势[J].湖南城市学院学报,2010(01):46-52.

[4]姜崧.国有林区低碳经济发展策略研究[J].农机化研究,2013(08):241-244.

[5]B METZ,O R DAVIDSON,P R BOSCH,R DAVE,Intergovernmental panel on climate change[J].Climate Change(2007)58:365-369.

[6]F URBAN·R.M.J.BENDERS·H.C.MOLL,Renewable and low-carbon energies as mitigation options of climate change for China[J].Climatic Change(2009)94:169-1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