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优秀范文 医养结合的好处

医养结合的好处赏析八篇

时间:2024-02-21 14:41:55

医养结合的好处

医养结合的好处第1篇

医养结合调研报告(一)

随着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和养老观念的转变,老年人在养老机构养老,除了日常生活照料外,更关注疾病治疗、身心健康和精神生活等问题。及时有效地获得医疗保健和养老服务是老年人安度晚年的重要保障。通过对养老和医疗服务资源优化配置,一方面养老机构能共享医疗资源,提高养老护理水平;另一方面医疗资源可实现最大化利用。老年人不仅得到养老服务,而且还能获得医疗救助和医疗保险,从而缓解当前养老难和看病难的问题。

为积极探索养老服务新模式,促进养老和医疗跨行业发展,近期,省发展改革委深入合肥、六安等地,针对医养结合养老服务模式进行了调研。现将调研情况报告如下:

一、全省医养结合养老新模式刚刚起步

目前,全省共有各类养老机构2370家。这些养老机构基本上只提供日常生活照料服务,缺乏专业医疗救助能力,不能提供正规的医疗服务。而当前现实情况是:全国有失能半失能老人3000多万,其中我省有170万左右,这些老年人很多需要入住养老机构或医疗机构,随时需要专业化养老和医疗服务。当前我省医疗机构床位十分紧张,许多老年人大都是慢性病,医院不可能将有限的床位长期给这些老年人使用。而我省能提供专业化医疗服务的养老机构占全省总数不足1%,医疗保障问题在养老服务业中表现得越来越突出。由于不能提供专业化医疗服务,给老年人及其家属带来许多困难和精神压力。

为了解决老年人养老服务和医疗保障问题,一种医养结合新型养老模式应运而生。近年来,我省紧紧抓住国家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试点省契机,部分养老、医疗机构大胆创新,敢于尝试,充分发挥现有医疗资源优势,建设集医疗、护理、康复为一体的医养结合养老机构。如合肥市九久夕阳红老年护理院利用三里街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医疗资源,投资500万元,把三里街养老机构改造成为医养结合老年护理院,拥有床位260张,主要收住失能半失能老人,床位使用率超过100%。合肥市滨湖医院是一所综合性医院,依托雄厚的医疗设备、人才技术等优势,2010年3月建立了集医疗、护理、康复、健康教育、临终关怀为一体的医养结合老年科,拥有床位236张,床位使用率达到90%以上。该院针对不同类型的老人实施自理型、半自理型、全护理型和临终关怀四种类型的个性化养老服务。此外,安徽省针灸医院利用中医针灸优势,六安市金安区人民医院利用社区门诊医疗技术,正在加快建设医养结合养老机构。目前,这种医养结合养老机构受到老人特别是失能半失能老人及其家属的欢迎,床位供不应求。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医养结合养老机构在运营过程中也存在一些问题,主要表现在:一是在医保政策方面。入住医养结合养老机构的老人医保费用难以全部报销。如,入住合肥市滨湖医院老年科的老年人,属于合肥市职工医保、新农合只能报销部分护理费,属于省直单位医保、工伤等其他医保不能报销。二是在养老服务政策方面。医养结合养老机构难以享受政府对养老服务业的扶持政策。如,民政部门虽然给合肥市滨湖医院颁发了《社会福利机构设置批准证书》,使其有从事养老服务资格,但由于政策问题,医院得不到地方政府在养老床位和运营补贴等方面政策支持。三是在人才政策方面。老年人护理特别是对失能半失能老人的护理有一定的专业性和特殊性,目前一线护理人员和专业养老服务管理人员十分短缺,难以为老人提供专业康复保健、健康咨询等服务。同时,专业化护理人员不愿从事养老护理。

三、主要经验和启示

尽管医养结合养老机构在运营过程中遇到一些问题,但随着医养结合养老机构的蓬勃发展,也给我们带来一些启示。

1.社会现实迫切需要。我国是世界上老年人口最多的国家,2011年60岁及以上老年人达到1.85亿,占总人口13.7%,其中65岁及以上老人达到1.23亿,占总人口9.1%。2011年我省60岁以上人口1000.8万人,占总人口15.6%,其中65岁以上人口达664.8万,占总人口9.7%。人口老龄化问题日趋严峻,医疗保障成为老人入住养老机构重要考虑因素,当前,越来越多的失能半失能老人迫切希望住进医养结合养老机构。

2.充分整合资源。医养结合养老机构可以利用养老机构和医疗机构各种资源,充分发挥自身优势,为入住老年人提供舒适养老和优质医疗服务。

3.缓解养老难和看病难问题。在医养结合养老机构,一方面缓解当前养老难问题,另一方面老年人既能养老,又能共享医疗资源,缓解了看病难问题。同时,老年人的治疗费用还可以通过医保报销一部分,减轻了老年人看病费用。

四、政策建议

医养结合新型养老模式将会成为未来养老服务业发展方向,为更好推进这种模式养老机构建设,应尽快研究出台相关政策,加大扶持力度,提升养老业整体服务水平。

1.加快制定政策措施。养老政策方面,明确规定医养结合养老机构可以享受国家和省关于养老服务业的各种优惠政策,包括床位和运营补贴等;医保政策方面,相关部门完善医保有关政策措施,将医养结合养老机构纳入医保范围,并提高医保报销比例和扩大医保报销范围;土地政策方面,优先保障医养结合养老机构建设用地,对新建项目建设用地采取划拨方式,划拨方式取得的土地只能用于养老公益性事业,不得用于其他用途。此外,医养结合是一种新的养老模式,要从制度上加以规范,要有严格的准入制度,制定建设标准和合理收费标准,对设备配置、医疗水平等方面要有明确要求。

2.进一步加大投入力度。积极争取国家中央补助资金支持,重点向医养结合养老机构倾斜;各级政府设立养老扶持专项资金支持建设;鼓励和引导民间资本投向医养结合养老机构。金融部门加大对医养结合养老机构人信贷支持,放宽贷款条件,提供优惠利率。

3.鼓励集团化发展。鼓励养老和医疗机构结合走集团化发展道路,有利于融合资源,充分发挥整体优势。一方面鼓励大型和综合型医疗机构依托现有的医疗资源,兴办养老服务机构;另一方面鼓励有条件的养老机构,设立医疗机构,提供专业化医疗服务,建立医疗型护理院。合肥九久夕阳红集团就是从一家民办老年福利服务机构发展起来,经过多年努力,逐渐发展成为拥有7所老年公寓、2所学校、1个职业培训学校等集团化企业。合肥滨湖医院属于合肥市第一人民医院集团,该集团也是拥有多家医疗机构,目前正建设合肥市第一人民医院老年护理中心,正在向医疗、养老集团化发展。

4.明确服务对象和内容。医养结合养老机构重点收住失能半失能老年人,包括有急性和慢性病的老年人,肢体残疾和卧床不起的老年人以及高龄生活不能自理老年人等。这些老年人除了需要生活照料外,更重要的随时都需要医疗保障、康复保健等服务。

5.创新管理模式。努力打破行业界限,大力发展跨部门、跨行业的养老机构。管理模式上要积极创新,可以通过公共招标、委托管理等形式,引进有先进养老服务管理经验和先进医疗、康复技术及设备的专业机构经营,以提高养老专业化护理水平。

6.加强护理人员培训。要充分利用现有的养老、医疗等机构培训一线护理人员;鼓励高校、中职学校开设老年护理和管理专业,培养老年护理和管理专业人才。此外,还要发挥各类社会培训机构培养养老服务人员,通过多渠道、多形式的培养养老服务人才,缓解当前一线专业护理人员和管理人员短缺问题。

医养结合调研报告(二)

为了解我市医疗卫生与养老服务结合工作开展情况,探讨如何更好地贯彻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推进医疗卫生与养老服务相结合的指导意见》,去年11月20日起,市人大工作研究会鲍小如、吴新太、郑继忠等一行,采取实地走访、座谈交流等多种方式,先后深入到市老年公寓、屯溪康乐老年公寓、徽州区市第三人民医院、黄山区孝为先老年公寓、屯溪区蓝天夕阳红护养院、昱中社区阳光养老乐园服务中心和定位呼叫平台等处,了解我市养老事业和医养结合的现状 ,还到东至县中医院老年养护中心参观考察了他们推进医养结合的先进经验。通过调研,初步了解了我市养老和老年医疗服务现状,并就我市如何贯彻国务院办公厅的《指导意见》与有关部门进行了多层面多角度探讨。现将有关调研情况报告如下。

一、我市养老服务与医疗保健事业发展的现状

十二五期间,我市各级党委政府十分重视养老和医疗保健事业的发展,全市养老敬老机构形式多样,发展较好。有公办区县级养老院7家,公建民营养老机构2家,社会办养老机构17家,乡镇敬老院71家,医养结合医院2家,共有养老床位8023张,同时,为城乡60岁以上老人发放了老年津贴,可以说基本上实现了老有所养全覆盖。全市医疗卫生事业也得到了长足发展。市区县人民医院、中医院、精神病院、妇幼保健院大部分得到了扩建、改建和重建,乡镇卫生院、村医务室面貌得到全面改善,公立医院改革全面推进,城乡医保、大病救助全面实施,老有所医同样也实现了全覆盖。医养结合方面,也涌现出一些好的典型,尽管不完善,但是确实是我市医养结合的有益探索。

1、政府主管,公立医院医养一体型。如黄山市三院(徽州区人民医院)今年5月开设老年病科,设置病床44张,已接收一般敬老院无法承担的失能、半失能老人150人次。其做法是:老人处在病态时,办理住院手续,即为医,按住院收费,有医保的按规定报销医疗费用;当病情稳定,处于恢复期时,转为养,按托老模式,自理规定养护费用。市三院的做法,积极探索出了一条医养结合模式的新路。

2、政府主办,社会机构托管型。如市老年公寓和黄山区孝为先养生疗养服务中心,是民政部门投资的公建民营的养老机构,条件设备齐全,服务规范,收费合理,而且还自聘了医护人员,

解决老人简单的小病处理,是有条件的老人养老的好去处。

3.政府主办,社区服务普惠型。如屯溪昱中街道办事处与黄山市拨拨就灵信息化服务中心共同兴办的阳光养老乐园和智能信息化养老定位呼叫机系统,把社区老人居家养老工作做的很细很扎实,不仅开展日间托老服务,而且利用定位呼叫平台,通过养老定位呼叫机,及时了解老人居家养老时医疗保健需求和安全急救,还延伸至生活照料和家政服务,提供了快捷方便的现代化居家养老服务。

4、政府主办,乡镇五保老人全托型。以黄山区甘棠镇敬老院为代表的我市各乡镇敬老院绝大多数食宿条件改善,管理服务到位,和

当地卫生院建立联系,定期为老人体检,做到小病不出院,五保户都能在敬老院颐养天年。

5、社会主办,民营医院医养一体型。 如民营的黄山屯溪蓝天夕阳红护养院从2013年起就收治老人。他们的想法就是:要把躺在床上的,让他坐起来,把能坐的要让他站起来,把能站的要让他走起来,收费不高,赢得不少老年病人的赞许。

6、社会投资,民政扶持专业养老型。市康乐老年公寓是民办养老福利机构,利用旧厂房改造而成。设有康乐爱心护理院等300个床位, 地处市内,交通方便,服务周到,价格低廉,一般群众能接受。

二、开展医养结合遇到的困难和问题

尽管我市老年医疗、养老事业和医养结合上呈现了一些好的典型,但与当前飞快到来的社会老年化需求相比,无论在机构、床位数量,还是在服务质量、医养水平上还不能满足需要,特别是医养结合工作上还存在不少困难和问题,具体表现在:

1.受现有的医、养体制和机制制约,医养难结合。现有的体制和机制是民政系统管养老不医护,而卫生医疗系统则是管医疗不养老,养老和医护两张皮,经费专列,专款专用,治病的医保钱只能花在医院,老年人在养老机构中就医费用,则无法在医保报销。就是像市三院这样改革创新,利用资源,有病看病,无病疗养,各计各帐,但是医养不结合,医保结算还是很麻烦。在机构养老院或敬老院的老人有病又必须到医院去治,慢性病在养老院长期疗养,医疗费是不能报销的。

2.在养老机构和床位不足的同时,托老养护费用高,使得机构养老入住率不高 。据民政部统计,到2014年底,我市 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26.6万人 ,其中70、80岁以上老人为10.37万和3.6万人,

空巢老年人数达10.64万人,高龄人口中患慢性病需要长期护理的有2.5万人。按讲,我市养老院市场需求很大。但是,由于现有的养老机构床位费、护理费过高,尤其是失能、半失能老人,护理费用更高,社会大部分低收入工薪阶层老人承受不了,不敢问津。造成不少低收入慢性病老人不得不留在家中,得不到专业的护理服务。市三院老年科44张床位,常住30人,大多是离退休老人;市老年公寓是国家投资,设有250个床位,目前入住131人,基本也都是离退休老人;黄山区孝为先养老院也是国家投资,设有床位160个,入住老人才20多位。

3.社区医疗、养老服务机构缺乏优质医疗资源。在社区居家养老中,老年人除日常护理、慢性病管理、康复、健康教育和咨询以及中医保健服务外,急需的是失能、半失能老年人在生活照料和康复护理等多方面服务。但是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仅能开展一般门诊服务和公共卫生服务为主,均没有深入居家养老服务,不能满足患慢性病的老年人的康复疗养需求。已经设置的社区养老服务通常只能提供日间照料功能,缺乏内设医务室和医疗设备,养护人员技术水平也不高,且没有和医疗机构对接。

4.大多机构养老医护专业人才缺乏,不能适应医养结合发展需求 。目前老年人护理,除各综合医院外,大多养老机构医护人员都是从已退休基层医务人员中聘请,年龄大,专业水平有限,加上医疗设备简单,只能进行一般医护处理,不能进行专业医疗和急病抢救服务。特别是失能老人的专业护理和处置慢性病,目前养老机构医护人员医技远跟不上需要。综合医院老人住院的社会陪护,价格高昂,更是令人不堪负担,已经成为社会关注的问题。

5.医疗机构支持养老服务困难。 目前,诊疗水平高,信誉好的市县医院,本身医疗资源十分紧张,老年病人康复治疗时间长,周转慢,效益低,加之医患关系、医疗纠纷等潜在风险,医院开展老年病疗养,经济效益远低于正常医治 ,又得不到民政部门的床位补贴,难以收治老年康复病人。医养结合关系如不建立,医疗机构很难为养老提供全面、及时、有效的医疗支持。

三、加快推进我市医养结合的几点建议

随着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升,健康与养老服务需求越来越迫切。加快推进医养结合型养老模式建设,是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的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加快建立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和发展养老服务产业要求,也是发展养老服务业和健康服务业的重要任务, 更是让老年人及时有效地获得医疗护理、安度晚年的重要保障。国务院顺应民意,批转九部委《关于推进医疗卫生与养老服务相结合的指导意见》,是利国利民的民生工程。加快推进我市医养融合,对于提升全民健康素质,稳增长、促改革、调结构、惠民生,对全面建成小康社会都具有十分重要意义。

养老问题,是家事也是国事。医养结合是改革创新的工作,时间紧,任务重。体制不顺,不解决制约医养结合的体制问题,医养融合就难以实行。市区县要吃透和掌握中央精神,成立强有力的医养结合工作领导机构,统一思想、提高认识,勇于创新,破解难题,把落实医养结合工作列为2016年我市民生工作之一 ,确保医养结合工作顺利进行。

为加快推进我市医养结合工作,我们提出以下建议:

1. 首先应将医养结合发展纳入全市养老服务业发展的十三五规划。要进一步摸清家底,着力构建政府引导、社会参与、市场化运作的医养结合发展体系,统筹做好养老机构和医疗机构建设的规划衔接。各地首先应将医养结合发展纳入全市国民经济发展的十三五规划,摸清家底,在制定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时,应考虑完善医疗养老设施布局,确保养老、医疗设施建设用地;土地、规划、财政、社保、民政、卫生、教育等相关部门都要在规划中关注医养结合的短板,做好医养结合建设用地的落实、行政许可受理、专业技能培训、医养结合设施的床位建设和运营补贴资金的统筹安排 。

2. 加快推进医养结合工作,全面实现医养结合的养老服务。

一是机构养老、敬老院要建立医务室 。机构养老是是专业化的养老服务,也是医养结合的最佳载体。我市两处公建民营养老机构条件具备,只要注入医疗机构, 就能实现有效的医养结合的养老服务。建议民政、卫生部门和经营者按照国务院文件精神,顾全大局,精心操作,精准谋划,选派精干医务人员,进驻养老机构,开展医养工作。区县公办养老院必须设立医务室,乡镇医院要为敬老院提供及时优质医疗服务,解决孤寡老人的医疗护理。 各级卫生部门应对机构养老办医疗服务给予大力支持,条件具备的,要及时为其办理医疗机构执业许可证;医保主管部门对上述机构发生的医疗费用,按照老人参加的城乡基本医疗保险的规定结算。鼓励具有执业医师资格的医生到具备养医融合条件的服务机构开展多点执业。

建议市二院新址搬迁要抓紧进行,以便市老年公寓、屯溪社会福利中心老年人可以就近就医,建立医养两家医养结合关系。

二是综合医院要以人为本,延伸养老服务。开设老年病区,做好老年康复治疗。在综合医院窗口要设置老年人优先标志,为行动不便的老年人提供门诊、住院陪同服务,在医疗服务中提供高质量的医疗服务,体现爱老、敬老的良好风尚。民政部门要按规定,对开展医养结合的综合医院,给予床位补助。

三是基层社区要依托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为老年人提供基本医疗康复服务。基层社区是养老事业的必要补充。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日间照料中心)要以包片的形式,明确责任,一对一的对区域内的老年人提供健康管理等精准服务。每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要定期为老年人提供健康体格检查,为老年人建立健康档案,掌握健康动态信息,开展健康教育、查询和健康评估。要创造条件开设家庭病床,为行动不便的老年人提供基本医疗康复服务。

为解决大多数居家养老的人员急病呼救、急事求援,建议在全市推广屯溪昱中阳光养老乐园和智能信息化养老定位呼叫机系统,解决

辖区内居家养老的医疗保健、定位急救问题。政府应当安排专项资金,予以支持,电信部门要积极配合,给予优惠。

四是开展医疗卫生与养老服务相结合工作试点工作。建议市政府选择一家医院作为黄山市医养结合的老年病医院或康复医院试点,为全市医养结合做示范。 医养结合试点工作由市民政局和市卫计委负责协同相关区县组织实施。各区县也应展医疗卫生与养老服务相结合工作试点工作,及时总结经验,不断完善。

3. 加快研究制定相关政策,促进社会资本和医疗卫生资源进入医养结合机构机构,推动医养结合发展。

要按照国务院《指导意见》精神,鼓励社会资本投资兴办医养结合机构。加快研究制定扶持社会资本投资兴办的护理型养老机构建设的政策。在建设补贴、运营补贴、定点医疗等政策上要予以倾斜,逐年增加。政府职能部门要进一步加强横向联系,打破条块分割,统一制定和完善机构设置标准、从业人员上岗标准、服务标准和管理规范,建立健全机构评估制度,设定和退出机制。同时整合民政、卫生医保部门的相应资金,形成统一的支付体系,对医养结合型养老机构给予整体的资金扶持。要鼓励医疗机构内优秀的执业医师和执业护士到医养结合机构中轮岗服务,对派驻医养结合机构的医务人员,职称评定、工资待遇福利不变,积极支持引导养老护理员参加养老护理职业技能培训,要研究养老机构护理人员岗位补贴规定。市职业技术学院要研究学科设置,加快对医养结合医护人员尤其是护理人员的培养。医养结合护理机构及其医护人员应纳入卫生部门统一管理,在资格认定、职称评定、技术准入和推荐评先评优等方面,与公办医疗机构享有同等待遇。

医养结合的好处第2篇

关键词:高等医学院校;体育课程;改革实践;体医结合;体适能课程

科学合理的运动对人体的身体健康有着极大的帮助,然而许多人只知道应该运动,但不知如果运动,也不了解运动对疾病的预防和环境有着什么样的好处,所以,能够开具运动处方并进行医务监督的体医结合型人才就显得尤为重要。在高等医学院校,“体医结合”理念在体育教学中的应用是当下社会发展需求的必然趋势,而如何使医学与体育在体育教学中互补互助、相互渗透便是如今相关教育者需要重点关注的问题。

1高等医学院校体育课程改革方向———教学目标的设定

体医结合的教学目标就当下社会发展需求而言,需要能够为全国体育高等院校、社会卫生部门、国家体育机构以及各级专业体工队等输送人才,因此,对高等医学院校体育课程改革进行深化就显得尤为重要。以医学特色为根本的体育教育,其关键是能够培养高素质的医学人才,使其不仅能够具备丰富的医学储备,同时拥有良好的医学知识,以此为教学目标,是能够有效的落实“体医结合”。针对社会发展需求,高等医学院校不仅需要提升学生的职业素养,同时还要能够促使学生掌握体育健康知识,为其培养体育参与意识,重视体育锻炼评价指导能力。除此之外,在全面提升学生身体素质的同时,高等医学院校还需要因材施教的发展学生的运动能力。

2高等医学院校体育课程改革方向———课程方案的制定

在体医结合的背景下,可以将高等医学院校的教学课程分为两个方面,即理论课程与技能课程,同时强调学生能够学以致用,在人体生理学、系统解剖学、应用心理学以及医用生物化学等课程的基础上开设运动生物理学、运动生物心理学、运动生物化学、运动解剖学等,并使之与体育课程教学产生互动。例如,理论课程设计为运动生理学以及运动营养时,技能课程便能够制定为球类基础与体操等项目,其目标是培养学生的专长,使其能够掌握体育技能;理论课程设计为运动心理学以及康复医学时,技能课程便能够制定养生气功、武功以及课余训练等项目,其目标是为能够让学生掌握相关的健身技能知识,以此来提升学生预防治疗的能力;理论课程设计为运动解剖学时,技能课程便可以对学生展开体能训练,以此来提升学生的身体素质。这种课程方案的制定,不仅能够使学生对运动医学知识进行全面且系统的了解,同时还能够有效的提升学生的锻炼意识。高等医学院校的学生在未来便是医治他人的医师,只是自己能够掌握体育锻炼知识是远远不够的,还需要能够对他人进行科学的体育锻炼指导,同时还需要能够为他人树立起良好的锻炼意识,以此为基础来帮助他人科学健生、健康生活。在最近几年里,运动处方正逐渐兴起,该方法是根据对方的实际情况来制定处方式的规定运动,包括运动的强度、项目、频率、时间以及注意事项等,从而帮助他人有目的、有计划的进行锻炼,进而达到强身健体、防病治病的目标。因此,在高等医学院校体育课程中,也可以将运动处方教学应用其中,学生通过实践解决健康体质、疾病治疗以及伤病康复等问题来提升学生利用体育手段解决医疗问题的能力,有助于学生的未来良好发展。

3高等医学院校体育课程改革方向———师资团队的建立

“体医结合”背景下的教学课程,包含着医学学科和体育学科,因此对教师的业务能力有着比以往更高的要求,相关教师除了需要具备体育知识、临床医学知识、基础医学知识、心理学知识以及社会科学等知识外,还需要能够不断的更新自己的新知识与新理念。所以,高等医学院校需要将自身的教学资源合理的利用起来,以体医结合教学意识为基础理念,系统的对相关教师进行医学与体育知识培训,从而促使教师的体医结合教学能力提升,有助于体医教学的专业性与全面性[1]。

4高等医学院校体育课程改革方向———评价体系的构建

在教学过程中,教学评价体系是重要的组成部分,其自身所具备的明确导向作用能够对体育教学活动进程进行整体上的调节与控制。在传统的教学评价体系中,通常以成绩为衡量标准,并不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因此,在“体医结合”的教学背景下,高等医学院校的评价体系应当将重技术转移为重能力,将重分数转移为重提高,通过以学生为学习主体来侧重培养学生的相关能力,使其能够树立其体育参与意识,有助于学生更好的掌握体育健康知识[2]。在构建教学评价体系时,应当尽可能的使其多样、高效与合理,其考核指标应当包含学生的体医结合理论与技能的掌握和提升、合格的健康体质、学习目标的达成以及学习过程等。

5高等医学院校体育课程实践措施———课程方案的实施

根据我国教育部颁发的有关规定,公共体育必修课程在高等院校中,两个学年必须要有144个及以上的学时;在开展相关教学活动时,教师为主导地位,学生为主体地位,通过探究式教学以及开放式教学来对体育课程进行拓展延伸;学生在参加体育课程时,应当具备一定的自由度,包括课程内容的自主选择、上课时间的自主选择以及任课教师的自主选择,以此来为学生构建良好的学习环境与氛围,从而使得学生能够积极的参与到体育课程中来[3]。针对教育部提出的要求,高等医学院校可以针对大一和大二学生实施自主选择体育项目的公共体育必修教学,其体育项目包括体医结合、篮球、足球、武术、健美操等体育自主选项课程,学生在自主选择学习后,在修满教学计划学时便可以通过考试来获取学分。体医结合的理论课程教学方案为运动医学知识的学习,技能课程教学方案主要以处方教学为主要内容,在对学生进行考核和评价时,应当侧重关注学生的体医结合技能和意识的提升。

6高等医学院校体育课程实践措施———运动处方的应用

在“体医结合”的背景下,高等医学院校体育课程中的技能09教学方法以运动处方为主,运动处方教学秉承着三步走的流程,第一步,先对体育锻炼者的健康水平和体能水平进行评价与评估;第二步,根据体育锻炼者的实际情况来确定体育锻炼的目的,同时制定与之相关的运动处方;第三步,严格按照所制定的运动处方来进行体育锻炼。所以,运动处方教学是教师结合学生的身体实践情况来制定有针对性的教学内容,学生再根据适合自己的内容方案来进行自我学习、锻炼、调控与评价,从而实现自我完善与自我发展。运动处方教学在高等医学院校体育课程中的应用,能够有效的调动起学生的学习热情与兴趣,使其积极主动的参与到体育锻炼中来,从而培养学生良好的体育锻炼习惯,帮助学生强化身体素质。除此之外,运动处方教学还能够有效的结合学生的体育知识与医学知识,能够使学生将这两者更好的应用到实践中来,对学生的专业素养提升有着极大的帮助[4]。首先,教师可以通过大班授课的形式来传授学生运动处方的相关理论知识,组织学生进行体能水平测试,针对测试结果制定好运动处方;然后,通过以小组学习的方法来让学生对运动处方的实施效果进行检测,对比分析测试数据,如果运动处方效果不佳,则可以适当的进行调整;最后,学生自主进行运动处方操作。

医养结合的好处第3篇

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是以培养应用型专门人才为目标,旨在提高其临床诊疗和操作水平。因此,新生入校后,应加强入学教育,让其认识到医学科学学位与专业学位培养的区别,做好自身定位,避免因认识不够、安排不合理而造成临床能力和科研能力“两失误”。新生应尽早接触临床,尽快熟悉医院环境、操作流程,了解医学研究、医疗服务以及对整个医学职业有一个全面而深刻的认识。在实践中学习,在实践中应用知识,在实践中感悟,从而激发其热爱医学事业、献身医学事业的精神。传统上,医学院校研究生第一学期主要时间用在理论课程的学习,这样会缩短临床实践实践时间,不利于专业型研究生培养。为解决这一矛盾,作者所在院校开始试行新的培养模式:新生报到后便安排进入本专业临床科室,跟随导师或导师组成员管理病人,周末集中学习理论课程。这样时间得到优化,使其快速适应医院环境,熟悉各种操作流程,迅速由医学生转变到临床医生的角色,培养重点转移到临床实践能力上。新生入学后,根据专业要求,结合培养目标及个人实际情况制定出培养计划,并认真填写培养手册。导师是培养计划的责任人,需要做出培养总体安排,如熟悉本专业临床工作时间,轮转科室及时间,本专业定向学习时间,论文预答辩、答辩时间等,然后统一送教研室、科研处审查,确保轮转科室、轮转时间得到充分合理安排。

2培养方式与实践

2.1突出临床能力,强化“三基三严”训练

美国国家医学考试委员会认为,临床能力包括如下9方面:①病史采集;②体格检查;③应用诊断性辅助检查;④临床诊断;⑤医疗决策;⑥执行医疗决策;⑦继续治疗护理;⑧正确处理医患关系;⑨职业态度。临床医学专业学位本质是职业型学位,临床能力训练是临床医学专业学位培养的核心。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三基三严”培训是改善医务人员基本素养,加强基本技能,提高医疗服务质量的重要保障,是临床综合能力培养的基础。“三基”即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基本技能;“三严”即严格要求、严肃作风、严谨态度。把“三基三严”贯穿到培训始终,建立研究生“三基三严”培训档案,可以帮助研究生打下坚实的理论基础,掌握系统的专业知识,熟悉各种技能操作。

2.2制定全面、规范的考核制度

临床专业型研究生考核制度是培养过程中重要环节,也是研究生质量的保证。目前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单位采取多种考核方法,如自我总结,理论考试,带教教师、导师组评论,专家考评意见等。评分有百分制法,主观判断法(优、良、中、差)等。主要采取如下考核内容:①研究生阶段理论考试。成绩以百分制,大于或等于70分为合格,若1门低于70分,可申请下一年补考,若2门不及格延缓毕业或退学处理。②临床能力评价。每个轮转科室结束后,科研处统一时间,统一地点举行考试,内容包括:理论基础(笔试)、临床操作、辅助检查、病例书写及分析。考试小组专家成员一般3-5人,提供一份本学科常见病例的现成病史资料,或准备一位常见病病人(研究生未参加治疗),由研究生询问病史、体格检查、分析资料、作出诊断、鉴别诊断、提出处理意见。在此过程中,考试小组提问,研究生答辩。考试小组提问应注意了解研究生对本学科常见病、多发病的有关基础知识和临床诊疗知识的掌握程度,注意考察其临床分析及思维能力,以及对学科发展动向和新知识、新方法的掌握与应用情况。诊断治疗技术操作考试,内科系统主要考辅助诊断方法或有关特殊检查,如心电图检查、骨穿、胸穿、腰穿、骨髓涂片、X线读片等。外科系统各专业,主要考手术操作,无菌操作规范。医疗技术学科及专业(如影像、核医学)则以考有关仪器的使用、操作和诊断为主。③阶段考核。研究生应认真填写《临床硕士研究生培养手册》及《临床能力训练手册》,如实作好平时收治病人记录,如门、急诊就诊病人数、病房分管床位数、所进行的诊疗操作、手术类型、术后并发症、病例讨论及参加学术活动次数等。轮转结束时认真填写统一制订的轮转小结表,对照培养方案的要求进行自我小结,业绩记录,然后由病房负责带教的主治医师审核研究生的自我小结,根据研究生在该科室的学习、工作情况,写出评语,并由科室考核小组,进行临床考核、评分。④毕业论文答辩。第六学期,培养科室及科研处组织学生统一答辩。

2.3培养临床思维与创新型思维能力

临床思维是培养高素质医学人才的关键。在临床上认真对学生进行临床思维的训练和培养,达到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及独立工作的能力。医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科学,临床思维是在临床实践中通过不断积累得来的,因此,在临床训练中,如询问病史、体格检查、基本操作、病例分析等,让学生处于主体地位,主动分析解决问题,具备较强的分析、综合、判断、鉴别等临床思维能力,这是今后在临床工作中正确诊疗的根本保证。哈佛大学校长普西曾说过:一流人才与三流人才之间的分水岭在于是否具有创新能力。创新型思维是创新能力的关键,具有创新能力的人必需具有创新思维。创新型思维需在广泛积累知识的基础上结合临床实践逐渐养成的。由于研究生整天忙碌临床琐碎的工作,凭借个人经验,机械地接受上级医生意见,依葫芦画瓢,不善于独立思考,缺乏临床思维,更谈不上创新思维,这样使得其思维变的狭隘、固化,难以达到高层次人才要求。在培养过程中不仅要加强理论知识学习,加强“三基三严”训练,更应引导学生从被动中接受变为主动求索的学习方式,在掌握相关疾病诊治的同时加强临床思维锻炼。

2.4增加人文素质和医德医风教育

医学教育,德育为先。要将德育和职业素质培养列为医学教育人才培养的重要内容。当前,患者对自身权利意识逐渐增强,对医生的期望和要求也越来越高。医生的服务对象是人,直接面对患者及家属,在利益与道德选择上难免不会受到环境影响,稍有不慎便容易引发医患纠纷。因此,医学生不但要注重医技水平的提高,同时要加强人文素养及医德医风培养。除在本科阶段接触医学伦理学、思想品德教育外,在研究生阶段很少把人文学科纳入培训计划内,形成一种重知识、技能,而偏废人文素质教育。吴孟超曾说过:“医德比医术更重要,医生最重要的是学会做人”,做人先立德,只有德才兼备的医生才能尽心尽责为病人服务,才会不断提高自己的医技水平。在研究生培养过程中,应加设伦理学、医疗法规、心理学等人文学科,把专业型研究生培养成临床过硬,沟通能力强,具有高尚医德、较强人格魅力的合格医生。启发学生设身处地替病人着想,急病人所急,痛病人所痛,一切为病人。只有全心全意为病人服务,才能赢得病人的信赖,获得第一手临床资料,做出符合病人实际情况的诊断,制订出合理的治疗方案。

3加强导师队伍建设

导师在研究生培养过程中占有十分重要角色,是培养高质量专业型研究生的关键。一支优秀的德才兼备的研究生导师队伍才能培养出优秀的研究生。在研究生培养诸多因素中,导师是最基本的,最具有能动作用的因素,始终起着引路、督促、指导作用。导师的人生态度、学术作风以及思维方式,时刻影响着学生的成长。在研究生导师队伍建设中考虑如下几点:①研究生导师遴选与考核。研究生导师不仅要具有较高学术水平、较强科研能力,还要具备较高的道德境界,对自己品行严格要求,恪守学术道德和教育规范。只有这样才能保证培养出高层次、高水平的研究生。一但成为研究生导师并不是一劳永逸,还应加强考核,如:科研项目、学术水平、论文质量、研究生实践与培养情况,对于责任心不强,自身素质差的导师,相关部门应给予停招或取消资格等处理。②培养研究生导师后备力量。把优秀青年教师吸纳入研究生导师后备队伍中,加强对他们的培养,提供更多的深造机会,从而形成较强研究生导师人才梯队,为培养高素质专业型研究生奠定良好的基础。

4加强培养过程中的日常管理

4.1关心研究生身心健康

如今就业压力大,学习科研任务重,研究生内心脆弱,人生目标不明确、人际关系不协调等问题仍较突出。研究生导师及科研处工作人员应在研究生入学后全面了解其思想政治、身心健康等状况,每学期应与研究生直面交流,对其学习生活、思想动态及个人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和实际困难及时给予指导和帮助,生活上应给予关心和照顾,使其顺利完成学业。

4.2规范培养过程中的管理

在研究生培养过程中强化院级对培养环节、教学环节的监控及规范化是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的有力保障。医学专业型研究生除其导师直接管理外,每个轮转科室应配有教学秘书并与科研处相关人员共同执行培养计划、监督,使学生顺利完成学业保证研究生培养质量。①做好考勤、考核登记管理制度。认真填写临床培训手册及训练手册。研究生入学后根据培养计划进入各个临床学习,教学秘书应对研究生认真做好考勤、考核工作,如实登记,并监督研究生。②加强轮转管理及阶段检查。据研究生培养计划有12-18个月轮转时间,须严格按照轮转培养要求进行,加强轮转期间检查,发现问题及时处理,顺利完成培养计划。

5结语

医养结合的好处第4篇

文章编号:1003-1383(2013)01-0124-02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B

临床实习教学是医学教育中重要核心部分之一,是完成医学教学计划的最后阶段,也是培养临床实用型人才的重要阶段。通过临床实践使实习生将书本的理论知识与临床实践相结合,培养实习生独立完成医学实践工作的能力[1]。因此,做好医院临床实习带教,对保障医学教育质量和提高医学实习生综合素质尤为重要。为此,本文将对如何做好医院临床实习带教进行分析讨论,旨在进一步提高带教质量,为临床一线培养优质人才。

1.慎选带教教师

高素质的带教教师是保障医院临床实习带教质量的首要条件,因为带教教师的工作能力和思想素质,会对实习生产生较为深远的影响,因此在教学管理中应不断加强对带教教师的素质及带教水平的管理[2]。应选择热爱医学教育,遵纪守法,有良好职业道德,医德医风端正,且具有丰富的临床教学经验、专业基础过硬、事业心与责任感强,政治思想信得过,思想跟上医学发展的医务人员承担带教工作,以此更好地满足实习生的学习需求。

2.加强实习生思想教育和职业道德的培养

实习生从单纯的象牙塔走进纷杂的社会,其心理需要一定的适应过程,所以带教老师不仅要指导其提高专业实践综合素质,而且要做好一名思想教育指导员,重视实习生的思想道德和职业道德培养,要求其明确实习目的,端正学习态度。在严谨的实习实践中,培养实事求是的工作态度,同时,加强职业道德教育,树立良好的医德医风,规范职业纪律,贯彻为人民服务的思想,为患者着想,杜绝私利,自觉抵制医疗工作中的各种不正之风。

3.临床带教中培养学生的多种能力

(1)培养病历书写能力 书写病历是实习生必须掌握的基本技能之一[3],病历是反映患者基本情况、病程进展及医生的诊断分析情况,且在格式上也有严格要求。医生往往通过病历可以系统地获得患者的临床资料,从而进行推理分析,以此做出正确的诊断。通过培养实习生病历书写能力,不仅能培养实习生正确分析和诊断疾病,而且还能培养其与患者沟通的技能,指导实习生规范书写病历,对奠定其今后自身专业素质具有积极意义[4]。为此,带教教师应指导实习生正确、详细、规范地书写病历,让实习生详细询问患者病史,获得第一手临床资料,再综合分析,提出初步诊断方案,与此同时,教师应对实习生书写的病历给予修改、评述指导,并杜绝抄袭病历。通过带教教师评析病历,使实习生认识自身理论和分析诊断上的不足。

(2)加强临床基本技能的训练 医学教材和临床实践部分有一定的差距,带教教师应针对不同实习生的理论掌握程度,在临床实践中强化实用型理论知识,充实临床经验,掌握基础实践技能。让他们多观察、多分析、多动手,引导他们独立思考,规范临床基本技能操作。带教教师可以利用每天查房时间,引导实习生他们对患者疾病病因、临床特点、病

程变化、诊断治疗等实用型理论知识的再次认识,并通过示范教育让他们了解更多的操作项目和注意事项,有计划地、有目的地结合影像学、实验室等相关检查,对患者进行体检、分析、诊断,同时对其体检及诊断的漏洞及时纠正,以此提高实习生查房、体检、诊断分析的能力。

(3)培养临床思维 每周组织一次典型病例讨论会,带教教师与实习生一起深入病房,收集临床资料,在随后的讨论中,要求认真总结典型病例的相关知识,结合相关检查信息,做出初步诊断,对诊断和治疗中的错误及时纠正。通过病例讨论让实习生透过临床资料,了解疾病本质,并结合理论知识理解疾病的临床特征及表现。在讨论中集思广益,激发学习主动性,活跃学习气氛,提高逻辑思维能力,拓宽正确分析诊断疾病的思路。注重理论与临床实践相结合,进一步深化理论知识,丰富临床实践技能,培养良好的分析能力[5]。在每周的病例讨论会上,要求实习生提前做好准备,讨论时阐述自己对疾病的认识和诊断分析的依据,然后老师针对性逐个点评,补充不足的地方,点评时应肯定实习生正确的分析思路,纠正模糊或错误的见解,以此培养实习生的临床思维,做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提高临床实践的工作能力。

(4)培养实习生独立处理问题的能力 实习一段时间后,应避免让实习生成为带教教师的“随身秘书”,更应避免成为旁观者。因此在实习生掌握的临床学习和思维分析能力均较为成熟时,应着重培养实习生独立处理问题的能力,从被动学习转为主动学习,激发其独立工作的能力,投入到临床实践中。查房中让实习生主管患者,简要汇报患者病情,分析下一步发展情况,提出诊断意见和治疗方案。对疑难病例,带教教师可提出相关问题,由实习生分析并给出答案,激发实习生独立思考的能力。对实习生错误分析和处理问题,教师不但要及时示范纠正,而且要记录所出现的差错,在每周的总结会中进行讨论,使实习生真正认识到自身的不足,在实践中弥补不足之处。

(5)培养实习生创新意识 培养实习生临床综合能力和创新意识是新时期临床教学的发展趋势[6]。带教教师在临床教学中要采取多样化的教学方法,树立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思想,引导实习生从多角度、多层次、多方位地思考问题,为学生创造独立思考、开拓思路的空间和机会,不断对典型病例提出自身的疑问,综合分析患者病例,结合患者疾病的病因、病情、检查等临床资料,主动寻找问题的答案,从而促进实习生自觉再学习;同时在临床教学过程中,带教教师要鼓励实习生参与科研项目,根据科研题目安排实习生进行相关临床实验和查询相关医学文献,综合分析总结后撰写论文,不断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学生养成勤于思考、善于总结的习惯,以此培养实习生临床综合能力和科研能力。

(6)掌握实习生的心理变化 实习生在将所学理论知识转化为临床实践操作中往往会出现差错,从而影响实习生的自信心和临床实践的主动性。为此带教教师在对实习生指导教学中,应善于掌握学生的心理变化,对临床实践操作错误和失败的实习生,应帮助其找出失败的原因,并及时指导纠正,让学生自己总结经验,教师在旁做补充,避免下次临床实践中出现相似问题。

综上所述,临床实习是医学教学中的重要环节之一,教学相关部门及带教教师应高度重视实习生的临床学习,通过优化教学环节,加强实习生思想教育和职业道德的培养,开展多项临床实习项目,以此不断提高医学生在临床医疗活动中的综合素质。

参考文献[1]刘建生,宋 伟.做好临床实习带教工作的几点体会[J].赣南医学院学报,2008,28(5):720.

[2]熊竹友,黄 鹤,熊韵波.医学生临床实践能力培养的实践路径[J].中华全科医学,2011,9(6):976978.

[3]曾 健,邓宏军,宁文锋,等.定期检查和点评临床实习生病历质量的体会[J]. 山西医科大学学报: 基础医学教育版,2012,14(6):453455.

[4]梁法禹,秦太昌,梁智星,等.医学生实习病历书写问题及指导策略[J].山西医科大学学报: 基础医学教育版,2010,12(1):6768.

[5]王 韬.带教医学生临床实习方法摭谈[J].医学与哲学:临床决策论坛版,2006,27(12):7374.

医养结合的好处第5篇

滨江学院中医学专业的培养目标是培养适应基层医疗机构的需要,具备中西医结合治疗临床常见病、多发病的能力;在基层缺少先进仪器设备情况下,对急、难、重症具有初步的处理能力;能在基层医疗机构从事预防、医疗、康复、保健以及教育等方面工作的应用型实践性中医人才。在课程设置上,体现基层医疗卫生特色,如基层医学教育、全科医学概论、康复医学、社区医学等;在能力与技能培养上,着重中医适宜技术的训练,比如小儿推拿治疗腹泻技术,小儿捏脊法防治感冒等。在实际人才培养过程中更加重视知识、能力与素质的关系及其内涵,既有利于人文素质、科学素质的综合提高,又有利于实践能力、创新精神的培养;在教学运行过程中,严格按照这一培养目标,实施全方位过程管理。

2专业建设的初步实践

2.1优化课程体系,构建符合社会需求的人才培养模式以公共课和国家执业医师(中医学)必考课程为基础,突出不同能力模块培养的专业课设置特点,真正实现“厚基础,大平台,多模块”的教学体系;开设“农村定向班”,课程设置上体现出基层医疗卫生特色,在能力与技能培养上,加强对基层常见病、多发病诊断处理的基本临床技能的训练,特别是注重提高对急、难、重症的初步处理能力,提高在基层缺少先进仪器设备情况下,中西医结合方法治疗常见病、多发病的能力。

2.2改进教学手段与方法,突出中医学特色教育在教学方法研究方面,积极推进中医学与现代教育方法学的融合,鼓励教师在临床教学中多采用“床边教学”与中医PBL教学。目前中医专业的临床带教已经颇具特色,有专门设置的PBL教室,主干课程均开展了PBL教学,自主编写的教案质量明显提高[2]。利用学校现有网络教学平台,开辟视频教学栏目,实现网上自测、网上师生互动、教师网上备课等。

2.3加强实验室与教学基地建设,保障学生中医能力的培养在现有实验室、教学基地平台之上,进一步加大投入,加强中医特色教学实验室建设,确保前期课程的实验教学质量;充分利用学校附属医院的有利条件,借助部级大学生校外实践基地,完善临床技能培训中心的建设内容,保证舌诊、脉诊、针灸以及内、外、妇、儿、骨伤、五官等科室专业临床技能的培训。加大实践教学比例,强化临床操作技术培养和基层适宜技术培训;加强床边考核、临床技能考核、中医适宜技术考核等,不断提高学生临床思维能力和动手能力。

2.4完善成绩评价体系,强化过程管理根据培养实践性、高素质人才目标的要求,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增强学生的中医临证思维和社会适应能力,不断完善对学生学习效果的评价方法,实行形成性和终结性评价相结合的评定体系;实施推广客观结构化临床考试(OSCE)与“迷你临床演练评估(Mini-CEX)”,并自主设计具有中医特色的评估量表[5]。

3专业特色逐步形成

3.1依托校本部优势,实施错层发展立足实际,依托校本部中医学专业优势,培养目标侧重于“应用型实践性”,有别于校本部的中医专业,即专业理论素养方面强于高职高专而实践教学比重又多于普通本科。

3.2前期趋同、后期分化,彰显个性化培养构建“平台+模块”教学体系,实行弹性、灵活的课程设置,实现“一个专业招进来,三个方向走出去”,设中医临床、中医骨伤、农村定向班;农村定向班体现基层医疗卫生特色。

3.3注重临床能力培养,突出中医特色教育体现“早临床、多临床、反复临床”的教学要求,注重中医适宜技术的训练,尤其是一些传统的中医疗法项目,比如小儿推拿治疗腹泻技术,小儿捏脊法防治感冒等,适应基层的需要。

3.4建立“双导师制”,院校教育与师承教育结合每一名学生配备理论课程导师和临床课程导师。理论课程导师负责指导学生对医学理论的学习,临床课程导师指导学生的临床实习,目的在于既注重夯实前期基础理论,又强化后期临床实践。

3.5拓展第二课堂,建立与就业单位的无缝对接加强小学期的实践教学工作,增设“关爱病人”为主题的专业公益劳动、“感知医学”为主题的临床教学见习和“感知医药卫生国情”为主题的社区医疗实践等,有计划、有组织地指导学生进基层医疗机构进行实践训练,实现与就业单位的无缝对接。

4思考与体会

医养结合的好处第6篇

论文摘要:医学院校如何培养医学生的医德是养成教育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本文从养成教育的内涵、意义入手,探寻加强医学生养成教育的根本途径。

坚持以人为本,以德治校.加强对学生的教育与管理.是当前高校学生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我校非常重视学生的德育建设。养成教育是德育的根基,加强高校思想道德教育必须从抓实养成教育人手。我校学生工作特色品牌——“一二三四五六工程”中就包含养成教育,是我校常抓不懈的五项教育之一。如果说养成教育是“终生教育”的话,那么医科大学对医学生的医德教育就可谓“源头教育”。因此,认真审视和解读养成教育,有针对性地抓好医学生的养成教育。从而促进医学生的医德教育.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一、养成教育的内涵

相较于我校五项教育中其他四项教育(安全教育、诚信教育、感恩教育、学风教育),养成教育乍看之下很难理解。要理解养成教育,首先我们需要理解“养成”。养成即养成良好的习惯。所以养成教育就是对养成良好习惯的教育。那么具体又包括哪些呢?从狭义上来说.单指人的基础道德品质和行为习惯的养成及教育。…这也是我们很多人对养成教育的印象.比如文明举止的养成、排队等车习惯的养成、尊老爱幼品质的养成,等等。而从广义上来说.养成教育是指人的基础的心理素质、思想品德、行为习惯和生存能力(生活能力)的养成及教育。所以从这方面来看,安全、诚信、感恩、学风四个教育都可以囊括在养成教育之内。

其实“养成”并不是现代才出现的概念。早在我国古代教育理论中,“养成”便为一个重要观点。朱熹集注:“养谓涵育熏陶,俟其自化也。”而《礼记·学记》中也有“玉不琢,不成器”和“化民成俗”之说。“要成材,先成人”,在古代但凡是可以被称得上君子的.或者力求成为君子的.都把修身养性作为成人的第一要务,并且严以待之。

大学生的养成教育不同于中小学的教育,大学生对自由、主见的要求远远比在中小学时更加强烈,所以带有强制性、约束性的教育方式不会产生可观的效果.这需要让学生自己明白“我需要之”的道理。所以说,大学生的养成教育可以被认为是一种自我教育。

二、开展养成教育的重要意义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九成之合,起于垒土;合抱之木,生于毫末”。养成教育既然可以被看作养成良好习惯的教育.那它必然是一个长期培养、熏陶、积蓄和内化成俗的过程.所以大学生的养成教育便成了必然。人的一生必须终生学习,终生接受教育,终生社会化.这也是为适应当今不断变化发展的社会所必需的生活方式.养成教育同样也不是人的一时一事的教育。它需要伴随着人生命的始终。

大学生正处于自我定位时期。青年不等于成年。成年也不等于成熟,而成熟并非可以成才.所以大学生是“矛盾”的。大学时代被誉为人生的“黄金时代”。这足以说明大学时代的重要性。大学生在一定程度上是社会的缩影.他时时刻刻都受到社会上大气候和校园小气候的影响。如果没有正确的引导和教育,大学生们还未定型的思想心理素质、道德素质、行为习惯及人际交往能力等人所具有的基本素质就会在强烈的外来冲击下扭曲变形,甚至偏离正确的轨道。据《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对全国400名杰出青年调查的结果表明,个人成才所受影响最深的阶段不是初中以前,许多杰出青年的成才“冲刺”是从高中之后起跑,大学时期加速,并在改革当中成就事业的,所以在高校开展养成教育是势在必行的。

三、养成教育与医德的关系

1.养成教育是培养医学生养成良好医德的前提

养成教育是培养学生在学习生活中养成文明的行为习惯,它是将道德认识、情感、意志、信念转化成行动,进行道德选择,最终形成习惯.养成良好的道德品质。而医德教育就是培养医学生养成良好的职业道德,使他们具有高尚的医德和济世救人的献身精神。

学生一般有20余年的道德形成期。但是对于医德,只是从大学才开始接触,当然医德与其他道德是一脉相通的,如果他们已经具有好的质量,医德的养成必定不是问题,所以从时间上来看,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是养成良好医德的前提。加强医学生的养成教育.将良好的行为习惯通过知识传授、环境熏陶、社会实践,内化成为医学生特有的品格、气质和修养,使其在工作中面对道德选择时,会用正确的自我认识,会从关注人类健康的角度出发,会凭自己的道德觉悟和道德良心确定自己的行为。可见,只有加强养成教育,才能促进医学生个体心理品质的内化。才能培养医学生建立良好的医德。

2.医德体现养成教育在特定工作领域的实践能力

养成教育在培养学生实践能力方面承担着重要任务,因为养成包括对道德认知、道德情感的培养,从而形成道德意志.最终完成道德信念和道德行为的统一,它的本质就是行为的实践,只有培养出来的学生在今后的工作领域中真正做到践行、践言。我们才能说养成教育的目标达到了。而对于未来的医务工作者来说.在工作中的践行、践言就是将医德化为行动的最好体现。

其实,对于医学生来讲,具有良好的医德也是实施养成教育的根本所在,医学生如果没有医德。即使学问本领再大,也终不能成为一个优秀的医者。医学生的医德教育之所以显得尤为重要就在于“人命”二字。人的生命是可贵的,贵在它是世界之独一。人活一天都是在创造自己生命的吉尼斯纪录。面对着世界之独一,就不能抱有亵渎的态度。对于患者来说,医务工作者既能给人带来幸福,又能带来不幸;既能给人以生的希望.又能给人以可怕的失望,而这两种极端情绪的波动范围常常会涉及一个家庭,甚至是一个地区。医学生不可逃避这种责任,只有现在养成良好的品质,才会在工作中通过医德的实践将潜在的品质转变为显性的品质。

四、开展医学生养成教育的途径

将理论付诸实践才是问题的关键。作为医学院校的辅导员,如何对医学生开展养成教育?笔者认为需做好以下几个方面:

1.营造一种和谐的校园文化氛围

环境对人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良好的成长环境对良好素质的形成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没有人或者环境的提示,学生不可能自觉形成“健康所系,性命相托”的意识,所以要致力于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的烘托。通过绿化美化校园环境,设置励志题名和建立陶冶学生情操、净化大学生心灵的景点,对教室、实验室、图书馆、食堂、学生公寓、体育活动场所进行改造,力图让每一面墙壁都会说话,让每一寸土地都具有教育意义,为养成教育提供良好的硬件氛围.使校园内到处散发着浓厚的人文气息,以达到养成教育“潜移默化”的佳境。

同时在校园文化中渗透医德教育,通过团委、学校和学院学生会、社团,开展征文、知识竞赛,办报比赛,进行礼仪规范培训等形式.以护士节为契机,学习南丁格尔精神,开展讲演,文艺演出等活动,使广大医学生在载体教育中,不知不觉受到感染、启迪、教育.引导大学生增强责任感,恪守医德,牢记救死扶伤的天职。

2.融合二种教育的工作方式

所谓两种教育,就是指将正面教育与自我教育相结合,建立师生之间民主、平等、合作的关系,通过教师的言传身教和榜样力量来引导学生.变灌输式教育为引导式教育,让学生变被动接收为主动学习知识。

医学生的心理发展基本趋于成熟.处于心理发展的复杂阶段.往往不轻易接受教师单项灌输给他们的医德信条,而喜欢在教师讲授的基础上自己的审视和思考,形成自己的价值判断.所以养成教育内容要与学生的心理发展相适应,要根据学生的特点.在已有的规范的基础上参考学生自己的意见加以修改和完善,并鼓励学生进行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教育,为养成教育提供强有力的制约保障。

3.结合三个方面的工作内容

医学生的养成需结合社会现实,结合适应心理发展规律,结合临床展开教育。在道德的发展史上.不同的社会历史时期有着不同的规范和价值观念,故教育的内容必须随着社会条件的变化而加以调整。在教育中既要充分考虑到学生的利益和需要。也要考虑到教师、学校及社会有关方面的利益和需要;医学院校既要考虑到医学科学和医疗卫生事业的现实需要.也应考虑到未来发展的需要;既要考虑到对医学生进行基本道德、医德的教育.也要考虑到对医学生进行生命伦理规范与要求的教育。归根结底.只有建立适应社会现实的养成教育,才能建立有利于医学科学发展和社会进步的医德教育。

一个人的修养是一个复杂的心理过程,受多种心理因素的影响和制约,养成教育只是外部条件,必须通过心理的内化才能发挥作用。为了有效控制物欲、弄权、浮躁、侥幸等负面心理对学生的伤害,必须让养成教育遵循心理规律,以人的心理发展过程为基础,不断调整教育的内容、方式和方法,将教育与修养相结合,才能使学生学会将消极情感转化为积极情感,实现道德伦理的内化,培养良好的道德品质。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同样也是检验人的思想品德和行为习惯的唯一标准。对医学生进行养成教育的目的是使他们养成良好的职业道德,形成稳定的职业心理素质和职业习惯.知与行的统一只有回到医疗实践中去,才能得以领悟和升华。因此,走进医院,深入临床,与患者真实接触,培养医患感情.这对医学生来说具有重要的意义。

4.加强四位一体的工作模式

四位一体是指将原有单一的施教者学校变为学校、家长、学生、社会四方力量的统筹,四者紧密联系,互为互动,使养成教育更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学生.更具有针对性、时效性.增加养成教育的吸引力和感染力。

加强与家长的沟通是因为家庭教育对学生的思想意识、价值观念、道德品性的形成起着重要的作用。学校和家长建立起长效互动机制.及时沟通,及时反映学生在校的成绩和思想状况.有利于家长更好地做好学生的引导工作。通过双方的共同努力,达到共同培养和教育学生的目的。

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同辈教育和自我教育有利于增进学生之间的良性互动,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通过群体之间对于各种校园文化、公益活动、社会实践的思考与讨论,在摩擦与碰撞中产生火花,总结和形成最终的方案,让学生明白从我做起、从小事做起、积善行德的道理,达到最终养成自我实践、自我磨炼和自我熏陶的目的。

加强学生与社会的接触.让学生在社会实践中更好地认识社会、认识自我,学会设身处地地思考问题,提高自我认识,磨炼自己的意志,锻炼自己的心理素质和身体素质,培养自己的生存能力和行为习惯,为确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打下基础.这也是养成教育的宗旨之一。

5.实现五项合一的工作目标

医养结合的好处第7篇

通过对我国部分医学院校及各类继续教育网站的功能进行分析比较,从而得出目前我国医护人员信息素养继续教育工作方面所存在的弊端,在此基础上设计出更为符合医护人员需求、更为人性化的继续教育平台。

2.研究方法及对象

选取我国不同地域、经济发展不平衡的10个省份以及4个直辖区为样本,选取综合排名较前的医学院校或其对应的附属医院。通过搜索引擎筛选符合要求的医学院校或是附属医院的继续教育网站。另外,搜集以医学类门户网站主办的专项继续教育网站(如医学教育网、好医生网、华医网、爱爱医等),对搜索的结果进行筛选并整理分析。通过对总体网站功能的分析及医护人员信息素养继续教育的需求,将此次功能评价分为两个方面:常规式信息素养继续教育、互动式信息素养继续教育(具体标准详见表1)。

3.研究结果分析与总结

通过系统全面的搜索,搜集符合要求的医护人员信息素养继续教育网站。从表1的分析结果可以一目了然地看出目前我国医护人员信息素养继续教育网站的建设现状及各个网站教育内容的侧重点。研究发现,网站的命名相对统一,绝大多数都是以“××院校继续教育网”的方式命名,极少数标题会加上“信息素养”。我国医护人员信息素养继续教育网站的发展现状总结为以下几点:

(1)信息素养继续教育网站的教育形式不一,栏目划分不清晰。从表1可以看出不同医学院校信息素养继续教育机构的信息素养继续教育内容、形式及偏重点不一。其中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南京医科大学、同济大学医学院、北京大学医学部、四川大学华西医院、好医生继续医学教育网、华医网继续教育网这7个机构的信息素养继续教育网网站的内容相对比较全面。

(2)各医学院校以及医学门户网站发展不平衡,重视程度不一。从分析结果发现4个直辖区中北京大学医学部、上海同济大学医学院继续教育平台内容设计相对较好。10个不同地域的省份中,以湖北省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江苏省南京医科大学、四川省华西医院的信息素养继续教育网络平台处于较为领先地位,而且都涉及了互动式的信息素养版块设计。

(3)互动性继续教育基本处于空白状态。研究整体发现,医护人员信息素养继续教育网站建设的互动性还没有引起足够重视,医护人员的参与性较低,接受继续教育的积极性也没有得到有效提高。

(4)继续教育信息化水平不高,网站总体数量较少。本次调查结果较为间接地反映出目前我国医护人员信息素养继续教育信息化水平不高的现状,这可能也是导致我国医护人员信息素养水平较低的原因之一。

医养结合的好处第8篇

【关键词】医护人员;营养知识;态度;行为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于饮食营养越来越重视,饮食营养与人的健康关系非常密切[1],医护人员不仅为患者治疗疾病,在营养知识宣教过程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为了了解医护人员的营养知识水平,提高营养知识、规范饮食行为,开展营养宣教工作提供科学依据,2013年4月对178名医院医护人员进行了营养知识态度行为(KAP)的调查,现将调查结果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调查对象本调查采用随机抽样法,选取骨科病区、外科病区、内科病区等21个临床科室的医护人员178名为调查对象,其中护士63名,护师42名,主管护师18名,主治医师25名,医师30名。本科70名,专科71名,硕士22名,中专15名。

1.2方法

1.2.1KAP问卷设计自行设计营养知识-态度-行为问卷,经预调查专家讨论修改而成,内容包括职称、年龄、学历、营养知识、态度、行为,题型均为选择题。

1.2.2KAP评分营养知识16题,营养态度7题,营养行为7题,每题2分总分30分,答对60%以上为合格,答对80%以上为优秀。KAP问卷调查由营养师对调查人员进行现场问卷,现场作答,现场收回问卷,共发放178份,收回有效问卷178份,有效回收率100%。

1.3统计处理将原始资料用SPPSS12.0录入数据并进行统计学处理。

2结果

2.1KAP得分情况一元线性回归分析结果,根据KAP总得分影响因素进行方差分析,即学历、年龄组两个指标作为自变量,作一元回归分析(α=0.05)。

KAP总得分的方差分析,见表1。

KAP总得分自然对数一元线性回归模型分析结果见表2。

3讨论

3.1营养知识、态度、行为(KAP)得分与学历程正相关,学历越高得分越高,经线性趋势检验,不同学历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3.2营养知识高血压与食盐摄入量多少有关系,血液中胆固醇高易引起哪些疾病,哪些食物含胆固醇高三项得分最高,分别为99%、99%、97%,说明医务人员理论知识扎实。您知道中国居民膳食宝塔吗,知道体质指数的正常值范围吗,了解治疗膳食吗,得分偏低,分别为61%、61%、69%,中国居民膳食宝塔形象地表示各类食物在每日膳食中的地位及建议的摄入量范围,方便居民生活中运用膳食指南原则,而体质指数是评价18岁以上成人群体营养状况的常用指标[3],治疗膳食有助于临床辅助治疗效果。成人每日钙的摄入量,胡萝卜生吃好,还是炒菜好,哪种食物补钙最好,得分低,仅20%左右。铁锅炒菜可以补铁吗,得分最低,正确率仅为13%。原因分析:可能与错误认识和错误宣传有关,以往大多数认为,胡萝卜为脂溶性维生素,炒着吃容易消化吸收。铁锅可以补铁,这些错误的观念导致正确率偏低。因此有必要对医务人员进行营养知识宣传教育,纠正不正确的观念,加强营养知识。

3.3营养态度本调查营养态度,优秀率86.5%。调查结果与相关报道相近[4-6],医护人员都具备良好的接受营养知识态度,97%医护人员渴望获得营养知识,99%医护人员认为营养知识对自己的工作有指导意义,96%医护人员想通过院报或其他形式获得营养知识。

3.4营养行为调查结果表明,医护人员饮食行为不合理,优秀率仅为21.2%,合格率仅为47.2%,绝大多数医护人员有挑食习惯,挑食者占46%,研究结果与有关报道相似[7],每天蔬菜摄入不足,进食豆制品少。

健康教育KAP模型认为,行为的改变是获得营养知识、产生信念(态度)、形成行为的连续过程,提高教育对象的营养知识水平可以引导其采取正确的饮食行为[8]。因此,有必要为医护人员开展营养教育,提高营养知识、改变不良饮食行为,增加自身健康,更好地为患者服务。

参考文献

[1]蔡东联,史琳娜.临床营养学[M].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2004:1-3.

[2]殷锋科,赵云清,王少光,等.1098例幼儿家长膳食营养知识-态度-行为调查[J].中国儿童保健杂志,2013,3(21):321-322.

[3]营养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1,17.

[4]李世敏,段立华.大学生营养知识-态度-行为对营养状况的影响[J].中国公共卫生管理,2002,6(18):550-552.

[5]邓玲萍,李建华.某军校学员营养知识态度行为调查[J].医学杂志,2012,6(30):441-442.

[6]吕姝焱,张红珍,赵毅飞,等.洛阳市大学生营养知识态度行为与膳食结构调查[J].中国卫生学校,2012,9(33)1056-10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