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优秀范文 公共网络建设

公共网络建设赏析八篇

发布时间:2024-02-10 16:35:15

公共网络建设

公共网络建设第1篇

论文摘要:智能控制网络管理 (即公共设施群体和民用设施群体的网络建设)是现代建设公共设施技术与现代通信技术、计算应用机技术和控制技术发展的必然需求。智能控制网络管理在国外的发展方兴未艾,前景广阔,世界各国竞相研究和开发智能网络管理技术。但由于智能网络管理在我国起步较晚,近几年才有了较大的发展。智能网络管理技术在住宅及其公共建设中的运用正处于发展的阶段。

LON ( Local Operating Networks)网络是美国Echelon公司1991年推出的局部操作网络。为支持LON总线,Echelon公司开发了LonWorks技术,它为LON总线设计和成品化提供了一套完整的开发平台。目前采用LonWorks技术的产品广泛应用在工业、家庭、公用能源、交通等自动化领域,LON总线已成为当前最为流行的现场总线之一。中国计算机协会工程控制委会成立了Lon Works控制网络协作网。国家大型民用业过程控制系统已逐渐推广现场总线系统。

目前,建设部正在全力推动以“智能控制网络管理”为切入点的整个行业的信息化,使网络技术、信息技术、智能控制技术开发,服务于公共设施的建设,以提高公共设施的质量与功能,并将多学科性、多技术综合运用的智能化公共设施定为民用建设的发展方向。

但由于智能化公共设施在我国起步较晚,智能化公共设施技术在民用及其社区中的运用正处于探索发展的阶段,还存在不少问题:与国外相比,智能化公共设施技术的整体应用水平不是很高,相关技术产品功能单一,与系统的规划设计尚不适应市场的需求,理论研究与管理滞后的矛盾(如工程技术标准的制定以及市场行为的规范)还有待于进一步解决。一旦要实现其他公共设施智能功能,必须重新安装新系统。远程抄表系统则分别由各输入量、输出量、计费量、等供应公司进行设计安装,各自独立运行,互不相关。因此造成公共设施管理部门工作难度大,各系统之间的总体协调性能差,系统运行、维护复杂,升级扩容不便,用户对自己费用支出的智能功能选择余地小。

我们在国内进行智能化公共设施网络建设的系统设计时,应该遵循几个原则:造价低,可靠性高;便于扩充升级,分步实现智能化功能;单一控制网络完成智能化住宅应有的全部控制功能以及该小区的所有控制功能;网络结构简单,性能优异。为此,我们在智能化公共设施网络的建设中采用LonWorks分布式控制网络技术。

LonWorks技术是目前国际上控制领域中最热门的通用控制总线技术之一,得到世界各大著名工控产品生产厂家支持,应用范围极为广泛。目前它在国内已被成功应用于工业控制和公共设施网络自控中。我们选择LonWorks技术开发智能公共设施网络系统,主要基于它的如下特点:

智能网络拓扑结构灵活多变,可根据公共设施的结构特点采用不同的网络连接方式。可以最大限度的降低布线系统的复杂性和工作量,提高系统可靠性和可维护性。

LonWorks网络是无主站点对点网络,其任一点的故障不会造成系统瘫痪。一处公共设施节点的损坏或关闭不影响其他公共设施节点正常运行,降低了维护难度,提高了系统的稳定度,网络响应得到充分的保障。

Neuron芯片内置现成的I/0对象,LonTalk协议,并使用高级语言编程,大大缩短开发周期,提高开发质量,能在短时间内开发出稳定可靠的系统。

LonWorks网络节点之间使用逻辑连接,这使得系统中节点的增加、修改很容易,便于系统调整和扩充升级。

在智能公共设施建设中应用LonWorks技术,可以很容易地实现智能化公共设施的所有功能,整个网络结构相对简单,网络布线相当容易。对于使用公共设施用户各种不同的功能要求,只需选用不同的控制节点,编写相应的程序,直接连接到公共设施的控制网络上就完成了,在物理上不必对网络结构作任何修改。而且LonWorks网络可扩充性极好,在扩充子系统,增加功能,连接两个公共设施控制网等都很简便。LonWorks技术提供的高效开发平台让我们在进行系统设计和开发时,对网络通讯不再需要花费时间,可以把精力集中到具体的系统功能实现上,使得我们能在较短时间内针对具体任务设计出成熟稳定的系统。

随着今后住公共设施的建设规模越来越大,传统的总线网络结构在速度与效率上开始显得不足,因特网则显现其优势。而目前就构筑专用IP网络还存在着成本高及维护难等一些问题。通过LonWorks与因特网的接口装置,可以将己经自成体系的LonWorks现场总线控制网络作为子网络,通过因特网接入因特网,充分利用因特网的资源,将控制网络的实现由现场扩展到因特网的广阔空间,从而可以实现公共设施更大范围的控制联网。此种方案成本低且易于实现。

开放和互操作是Lon控制网络的精髓,通过LonMark国际互操作协会制定的标准来保证。这意味着来自不同厂商的不同装置可以直接集成在单一的控制网络中完成应用功能,奠定了应用系统集成的基石。

LON控制网络由现场控制节点、网络设备、通信介质和通信协议构成。LON网络中的每个控制点我们称之为LON节点或LonWorks智能设备,它通过嵌入了LonTalk固件的神经元芯片或智能网络收发器来实现。所谓智能收发器是将神经元芯片和收发器集成在一个芯片中,这样做一方面提高了集成度,另一方面降低了成本,同时提高了可靠性。一个LON节点一般可以用神经元芯片、传感器和控制设备、收发器和电源组成。如果神经元芯片不能满足数据处理的要求,可以采用主处理器加神经元芯片的方式,在这里神经元芯片作为通信协处理器来使用。主处理器和神经元芯片之间可以通过并口、串口、双端口RAM等方式实现数据的交换。LON总线用收发器来建立神经元芯片与传输之间的物理连接,可以根据不同的公共设施现场环境选择不同的收发器和传输介质,如双绞线、同轴电缆、电力线、红外线、光纤、射频等等。LON控制网络的规模和复杂程度不一,网络节点数量从几个到几万个不等,同时支持各种网络拓扑结构。所有这些节点采用标准的通信协议LonTalk实对等的通信。LonTalk协议提供一整套的通信服务,这使得设备中的应用程序能够在网络上同其它设备发送和接收报文而无需知道网络的拓扑结构或者网络的名称、地址或其它设备的功能。LonWorks协议能够有选择地提供端到端的报文确认、报文证实和优先级发送以便设定有界事务的处理时间。对智能网络管理服务的支持使得远程网络管理工具能够通过网络和其它设备相互作用,这包括网络地址和参数的重新配置二下载应用程序、报告网络问题和启动/停止/复位设备的应用程序。Lonworks具有很强的互操作性,使用Lonworks技术开发的产品,均可以与其非常容易地集成在一起。Lonworks网络可以通过路由器将不同媒体的网段连接起来,还可以通过网关将各种不同的现场总线连接起来。

当前智能公共设施系统建设只能满足一部分需求,但由于公共设施的智能化系统是一个多学科、多技术综合应用的系统工程,在短时期内不可能作的很具体,主要存在的问题是:

智能节点功能设计重点放在LonWorks现场总线接入以太网和wC/OS-II操作系统的引入。公共设施很多别的复杂的功能如无线可视化对讲功能,公共设施管理中要求的输入、输出、计费等仪表集中抄表功能的实现、一卡通管理系统等等还没有进行深入的研究;

由于设备和环境的局限,对网络的组建还只是理论上的研究。不能进行大的网络集成应用。

公共网络建设第2篇

[关键词]公共图书馆总分馆制 分馆建设图书馆公共服务体系

[分类号]G258.2

公共文献信息资源的全社会共享是当代图书馆在更广泛更深层次实现其社会职能的体现,是近年来城市公共图书馆追求的目标。构建一个以“总分馆”制为基本模式,统一规划、统一组织和统一标准的覆盖全社会的城市图书馆公共服务体系,是实现这一目标的重要手段。近年来,厦门市图书馆在构建城市图书馆公共服务体系条件尚不成熟的情况下,因地制宜,合理布局,以分馆建设为切入点,积极探索,大胆创新多种类型的总分馆制模式,初步构建起覆盖全市范围的公共图书馆服务网络,为城市图书馆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奠定了良好的基础。本文从厦门市图书馆总分馆建设实践出发,总结探讨其总分馆建设模式及实践体会。

1 建设实践

1.1合理布局,逐步推进

厦门市图书馆实施总分馆制可追溯到1953年,当时厦门市政府把接管的私立图书馆――鼓浪屿中山图书馆交由图书馆管理,成为厦门市图书馆的第一家分馆。2005年,厦门市图书馆与杏林街道办事处联合创办了第二家分馆――杏林分馆,标志着其总分馆制建设进入新的发展阶段。2006年1月,与灌口镇政府合作创办的灌口分馆正式开放。随着分馆建设的发展,提出了“合理布局,逐步推进”的建设思路,根据社区文化建设需要和读者阅读需求,科学制定分馆发展计划和实施进程。2007年,厦门市图书馆搬入新馆后,把原来位于中山公园的旧馆辟为分馆,并先后与73152部队和厦门海警支队合作创办了2家部队分馆,杏林园博苑中华教育园古籍文献分馆也于当年底建成。2008年3-4月,同安工业集中区分馆、火炬(翔安)产业区分馆和同安区图书馆分馆等3个分馆相继建成并开放。到目前为止,已在社区、工业集中区、农村和部队创办了1O家分馆。这些分馆的馆舍面积在300-1600平方米之间;专职管理人员2-4名;藏书5000-20000册;馆内设置借阅区、电子阅览区、儿童阅览区,有的还设有活动室和文化信息共享工程播放厅。

1.2统一标准,规范管理

规范化的管理和标准化的服务是提高分馆服务质量的有效保证。为有效地发挥分馆的作用,总馆制定了分馆建设标准和分馆服务规范,明确各分馆的技术标准、管理规范和业务流程。对分馆的文献资源实行统一采选、集中编目、按需配置并实时流动;对工作人员实施统一聘用、专业培训、集中管理;建立统一的服务规范、服务程序,包括统一的读者数据库,统一的图书识别代码标准、统一的业务处理标准和即时在线的计算机信息管理网络环境;建立统一的计算机文献信息网络管理平台,除部队和古籍分馆外,其他分馆均通过VPN组网方式与中心馆连接,实行“一证通用、通借通还”。分馆采用“藏、借、阅”一体化的服务模式,为读者提供书刊借阅、检索、咨询、电子阅览、读书活动和学习培训等多元化服务,每周开放时间达40-76小时,服务运作与总馆的全开放模式同步,服务质量和效果也与总馆不相上下。

2 建设模式

根据合作方的现实条件和服务对象,在分馆建设实践中,我们积极探索与之相适应的建设模式,目前已初步形成直管型、托管型、联办型和加盟型等多种类型分馆并存的总分馆建设模式,初步建立起适合厦门特色的公共图书馆服务网络。

2.1直管型分馆

直管型分馆实质上是公共图书馆的直属机构,其馆舍、经费、人员、藏书全部属于厦门市图书馆所有,如鼓浪屿中山分馆和公园分馆。直管型分馆服务场所较大,馆藏图书丰富,管理机制完善,服务效果显著,是建设城市图书馆公共服务体系的最佳模式。然而,在目前体制下,要建立布局合理的直管型分馆难度很大。因此,只有拓展多种渠道,创新办馆形式,因地制宜地建设各种类型分馆,才能构建起公共图书馆服务网络。

2.2联办型分馆

联办型分馆是由社区提供场所、人员和设备,图书馆提供书刊资料和专业指导,双方联合办馆,共同管理。这是全国各地较通行的一种模式,其优点是联办双方优势互补,合作方提供场所、人员和设备等基础条件,图书馆以文献资源和经验、技术等作后盾,投资小、上马快,立竿见影。厦门市图书馆在20世纪90年代建设的洪山外来员工分馆和现存的一些社区流通点即属于这种类型。但这种类型的分馆也存在一些缺点,即双方的约束机制不强,开放不正常,管理不到位;合作过程中存在较多的随意性,影响其正常发展。如洪山分馆就因合作方领导更换,图书馆的运营费用得不到落实而关闭。

2.3托管型分馆

托管型分馆是由举办单位与厦门市图书馆签订协议,将其所属的图书馆委托给总馆筹建与管理,从而以规范化的管理形式,为本社区居民提供文献信息服务的办馆模式。其创新之处在于“委托管理、分馆运作”。

所谓“委托管理”,就是分馆的举办单位把所属的图书馆委托给厦门市图书馆筹建创办管理。在托管期间,分馆的馆舍、设备等财产的所有权仍属于举办单位所有,而其管理使用权则归厦门市图书馆;管理人员的工资以及运作经费等则根据预算由举办单位一次性或分期交付给厦门市图书馆,由图书馆严格按预算管理使用。依靠这种委托关系,分馆的办馆经费和管理责任得到了明确,馆舍、藏书、设备及人员等办馆要素得到了落实。

所谓“分馆运作”是图书馆在获得管理权限后,将受托管理的图书馆纳入分馆管理系统,实行规范化管理,提供标准化服务。托管型分馆既有联办型分馆优势互补的特点,又有直管型分馆的专业化管理;既建立了良好的办馆保证机制,又改变独立建制图书馆“小而全”的模式,确保了分馆的可持续发展,是构建公共图书馆服务网络的一种理想模式。

2.4加盟型分馆

加盟型分馆借鉴图书馆联盟模式,以一个中心馆为主导,实行各级公共图书馆的全面合作。各自独立、规模完备的公共图书馆,在不改变原有行政隶属、人事和财政关系的情况下,通过签订协议参加城市图书馆公共服务体系,接受这个合作组织的管理与指导,成为其成员馆之一。近期厦门市图书馆与同安区图书馆签订合作意向,两馆之间实行文献资源“一卡通用、通借通还”,使其成为“厦门市公共图书馆联合服务系统”的第一家加盟分馆,并于2008年5月中旬正式对外开放。根据同安区图书馆文献资源经费不足的现状,总馆一次性调配2万册流通率高的书刊,有效地缓解了同安区图书馆文献资源匮乏的局面,受到当地居民的

欢迎。加盟型分馆的特点是加盟馆按照联盟章程签订合作协议,以法律的形式确定合作的权利与义务,各加盟馆受协议制约,共同履行协议规定,构成一个整体,真正实现资源共享。目前厦门市图书馆正积极引导本市各区级公共图书馆加盟“厦门市公共图书馆联合服务系统”,努力构建一个完整的城市图书馆公共服务体系。

托管型和加盟型分馆是厦门市图书馆结合多年的实践经验,综合图书馆业务发展的需要、分馆的合理布局以及合作方的办馆理念、经济实力、阅读群体需求等多种因素探索出来的更加行之有效的新型分馆建设模式。

3 实践体会

3.1要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

构建城市图书馆公共服务体系是一项复杂而艰巨的工程,要确保工程的顺利实施,关键是要把分散的、隶属关系不一的各级公共图书馆(包括社区图书馆)整合成以总分馆制模式为基础的图书馆网络组织。由于厦门市各级公共图书馆行政隶属不一、财政分级拨款,公共图书馆之间条块分割、各自为政,公共图书馆基层服务网点稀少,在这种环境下,要构建城市图书馆公共服务体系,必须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通过政府立法的形式,从法律层面对图书馆之间在构建城市图书馆公共服务体系所产生的各种关系予以明确,为城市图书馆公共服务体系建设提供法律和制度保障,确保其长久持续发展。

为了使“厦门市公共图书馆联合服务系统”的建设方案能够实施,厦门市图书馆通过多种渠道,大力宣传公共文献信息资源社会共享的重要性,积极呼吁政府牵头推动城市图书馆公共服务体系建设。目前,厦门市政府已把城市图书馆公共服务体系的“一证通用、通借通还”服务纳入了厦门市信息化建设工程之中,采用“厦门市社会保障卡”作为公共图书馆联合服务系统的通用借书证,市民在任何一家分馆申请,都可以开通社会保障卡的借书权限,从而方便市民利用图书馆。总馆还争取厦门市信息产业局的投资,用于公共图书馆联合服务系统的软硬件建设。笔者发现,只有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市民共享文化资源的权益才能得到有效保障。

3.2要遵循因地制宜的原则

近年来上海、杭州、深圳、东莞等城市在总分馆建设中已探索出许多成功的模式,给我们以很好的启迪作用。但由于客观条件的差异和特殊因素的制约,在实际操作上,其他城市行之有效的模式在厦门暂时还难以铺开。总分馆建设是在厦门社会各界对图书馆的认识还存在差异、管理体制上的瓶颈还没有疏通的现实条件下,通过自身的努力探索出来的一种构建公共图书馆服务网络的途径。与其他城市相比,总分馆建设步伐可能相对滞后,但却是符合厦门地方特色的一种行之有效的模式。自2008年起,我们启动了市区公共图书馆联合服务系统建设计划,并且获得了政府经费上的支持,许多区级图书馆争先要与厦门市图书馆签订协议,成为联盟分馆。但是根据目前厦门街(镇)、村(居)图书馆网络建设不健全的现状,未来几年总馆仍然要不遗余力地在街(镇)、村(居)创办多种类型的分馆,通过与区级图书馆构建联合服务系统和创办基层分馆两种途径协同推进厦门地区图书馆公共服务体系建设。

3.3要提高总馆的辐射功能

构建以总分馆制为模式的图书馆公共服务体系,必须加强总馆建设,提高总馆的示范与辐射功能。首先要提高总馆在服务上的示范作用。厦门市图书馆新馆投入使用后,坚持以开放性和公益性为指导,构建一体化的服务模式,收到了良好的成效。新馆开放以来,总馆年接待读者128.96万人次,流通图书160.4万册次,组织各种免费读书活动294场,成为厦门市最受市民欢迎的文化活动场所,对各分馆形成了良好的示范和辐射作用。其次要加强对分馆的管理,总馆成立了专门的分馆管理机构馆外流通部,并由一名副馆长具体分管,确保分馆管理规范有序。第三要提高总馆的文献保障能力。为保障分馆的馆藏,总馆设立了馆外流通调配书库,配备了11.7万册图书,保证各分馆的基本馆藏。总馆还根据各分馆的服务对象调整馆藏结构,每月补充和更新文学类和社科、自科类热门图书,提高藏书的针对性,吸引市民利用图书馆。

3.4要提高社会的图书馆意识

长期以来,公众对图书馆的认识存在偏差,图书馆被当作可有可无的摆设,各级政府对创办图书馆兴趣不大,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图书馆的发展。为增进公众对图书馆的认识和了解,总馆和各分馆纷纷举办了图书馆服务宣传、数字资源利用宣传、迎奥运系列宣传、读书日纪念活动等多形式的免费读书活动,吸引了26万人次参加,发展了大量潜在读者;并走进社区、学校和企事业单位开展活动,宣传图书馆,提高市民的图书馆利用意识。为了调动分馆举办单位的办馆热情,还邀请分馆合办单位的领导到总馆参观。图书馆丰富的文献资源、规范化的业务管理、开放免费的读者服务以及馆内读者涌动的读书热潮给他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因为与厦门市图书馆联办规范化分馆,一些文化活动中心成了示范点,受到厦门市委市政府的表彰。大量的宣传活动加深了社会对图书馆的了解,显著的社会效果为一些分馆举办单位赢得了荣誉。一些社区、村镇和工业区管委会因此由被动变为主动,已建立了分馆的,及时解决分馆存在的问题和困难;还未建立分馆的,也积极主动地与总馆接触,要求开设分馆。分馆建设有了良好的外部环境。

4 结语

探索多形式的分馆建设模式是厦门市图书馆根据厦门现状结合图书馆自身优势,在构建公共图书馆服务网络方面进行的一些有益探索。我们的最终目标是构建“厦门市公共图书馆联合服务系统”,实现全市范围内图书馆之间的文献通还通借和资源共建共享。

公共网络建设第3篇

关键词:图书馆 网络文献 信息资源 建设

中图分类号:G2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9082(2014)05-0029-01

文献信息资源是公共图书馆为读者服务的物质基础,是体现公共图书馆职能和发挥其社会作用的重要一环。文献信息资源建设就是依据一定的规律和政策,系统地搜集、整理和维护文献信息工作。网络信息时代的文献信息有两大特点:一是文献信息量呈几何级数增长;二是文献信息载体向多元化发展。除传统的纸质文献,现代电子文献载体形态各异,尤其是网络环境下,网络成为人们获取信息的重要途径。新形势下,公共图书馆的文献信息资源建设,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亟需解决的课题。传统的文献信息资源建设模式,已经无法满足时展的要求,而多元化文献信息资源和虚拟文献信息资源并重的文献信息资源格局,必将成为网络时代公共图书馆文献信息资源建设的发展方向。

一、文献信息资源的多元化

网络时代的公共图书馆文献信息资源建设突出了多元化的特点,所谓多元化是指在信息采集、收藏的过程中,要采取注重多种载体形式的文献信息资源并重的原则,纸质文献、电子文献兼收并存,构成多元化信息资源建设体系。

1.纸质文献仍将是图书馆文献信息资源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

目前纸质文献仍是文献信息资源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虽然其他载体形式的文献及虚拟文献已渐深入人们的生活,但其比重仍不足与纸质文献相比。从人们学习的习惯来讲,纸质文献因不受条件、设备的限制,随时随地都可以阅读,比其他载体的文献阅读有很大的优越性和随意性。随着网络的普及和人们生活节奏的加快,中青年读者更倾向于电子文献和数字文献。但是从发展角度看,电子文献、数字文献及虚拟文献也不可能替代纸质文献,因为许多纸质文献,如书画作品,摄影作品、图像、手稿文献等特有的艺术价值和收藏价值,是无法通过数字化来代替的,因此,突出特点、合理补充、科学地收集纸质文献,仍将是公共图书馆文献信息资源建设的重要部分。

2.电子文献的重要地位及采集时应注意的问题

电子文献是网络时展的必然产物,有纸质文献所不具备的优点,其容量大、体积小、信息流通快、便于储存、检索,集文、图、声于一体,颇受读者的喜爱。因此,电子文献必将成为公共图书馆文献资源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公共图书馆在电子文献采集时应注意符合本馆的实际情况,制定与之相适应的相关制度和措施。

2.1要了解电子文献对技术设备的要求

电子文献在公共图书馆实际应用时,需要与之相配套的设备、技术作为支撑,而这些设备是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不断地更新,许多电子文献会在升级后的新设备上无法处理,很容易造成资源浪费。而不断出现的新的电子文献,又会对图书馆提出了更高的设备和技术要求,对于许多中小型图书馆无力承担不断更新设备带来的经费压力。因此,公共图书馆在采集电子类文献时,一定要从本馆的现实出发,考虑电子文献的兼容性,不能盲目采集,否则,再好的电子文献,也会束之高阁,也将失去其应有的价值和存在的意义。

2.2考察电子文献的内容和使用的方便性

许多电子文献的内容与已有的纸质文献重复,在采集时,一定要与采集纸质文献一样,要做好馆藏文献的工作,避免重复采编,造成不必要的人力财力浪费。同时要注意了解电子文献的主题,涵盖的学科范围,检索的效率等。

2.3要建立健全电子文献的管理制度

电子文献的计量,编目和存放管理,目前还没有一个较为科学的统一标准。有些电子文献存储媒体缺乏耐久性,很容易损坏。而一本纸质文献即使掉皮、轻微破损,也不影响文献内容的使用。有些被认为是不易磨损且能够大量持久保存数据的媒体,在实际使用中,也发现了许多弊端,如光盘,其优点是储存量大、检索方便,但是一旦挤压变形或有轻微划伤,其储存的数据很难读取。因此,图书馆对电子文献资源的保存、使用中应制定相应的制度,完善其安全措施。

2.4电子文献资源建设应有合理的规划及政策

随着社会的发展,电子类文献资源数量、种类日益增多,将其纳入图书馆馆藏文献资源范围是图书馆事业发展的必然趋势。国外许多图书馆拟定了相关电子文献资源馆藏发展政策,如美国亚利桑那大学图书馆制订的电子馆藏选择与采访政策有五方面内容:一是基本政策,说明跨网使用及永久典藏的原则,资料内容重复的规定和应用范围等;二是选择标准,包括使用者需求、价格、质量、服务及技术问题等;三是利用,包括网络资源、收费服务、光盘、区域网单机产品、馆内系统的使用等;四是其他,包括训练、行销等;五是附录,包括版权、租用、购买合同及授权许可等。美国其他图书馆也有相类似的电子类文献馆藏政策原则,但其各项规定或标准不那么具体,有待于进一步修订和发展。我国也应该尽快制定电子类文献馆藏的有关政策,以此做为图书馆的电子类文献信息资源建设的依据。

二、加速发展网络信息资源建设

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网络给公共图书馆增加了新的信息源。网络信息速度快、数量巨大,更新快。据统计,有50%的网络信息,在现有正式出版物类文献信息资源中查不到原文,面对这庞大的信息宝库,我们自然要努力将其建设成公共图书馆文献信息资源体系的一部分。

对于我们公共图书馆来讲,只要有一台接入互联网的计算机,我们就可能利用网络上所有的信息资源为读者服务。

网络信息资源是海量的,不乏众多有价值的信息。但是,由于WEB的方便性及匿名性,使得有许多信息的可信度受到质疑,同时网络信息的内容非常庞杂,处于一种杂乱无章的无序状态,而且极不稳定,许多信息的快,消失也很快。那么,如何对网络信息进行整理,深入开发,为读者提供高质量的信息服务,就成为公共图书馆的一项重要研究课题,也是公共图书馆进行网络信息资源建设的重要环节。

公共图书馆在信息的加工、整理、传播方面有着专业优势,应发挥自己的特长,对网络信息资源进行加工整理。首先可以利用分类――主题法,对某一主题的网络信息进行组织整序。其次,公共图书馆在开发网络信息资源时,应该重视信息的鉴定与评估,包括信息的可信程度、权威性、正确性、时效性、可用性、独特性、内容范围、适用程度、组织表达方式及技术质量等等,开发出高质量的网络信息产品,让用户可以放心地使用。第三,建立专题信息库,在信息时代,公共图书馆一方面可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在网络信息资源中选取有保存价值的信息,获得更丰富的馆藏文献信息资源。另一方面将获取的信息资源进行组织加工,分门别类地建立各种专题数据库,这些数据库不是简单的文献复制,而是有针对性的进行去粗取精,去伪存真,将有实用价值的信息进行科学的整合,然后把这些数据库中的信息提供给各类读者利用。形成从获取信息到加工、利用信息,从而产生新知识,再向社会传播新知识的良性循环。

公共网络建设第4篇

古籍的数字化,是从利用和保护古籍的目的出发,采用计算机技术,将常见的语言文字或图形符号转化为能被计算机识别的数字符号,从而制成古籍文献书目数据库和古籍全文数据库,用以揭示古籍文献信息资源的一项系统工作。

二、公共图书馆古籍数字化的意义

1、解决古籍藏与用的矛盾

近年来,随着免费开放等措施的实行,越来越多的读者进入到图书馆使用文献资料,古籍阅读的需求量也随之越来越大。但是古籍具有不可再生性,公共图书馆将古籍收藏之后,出于保护的目的,对古籍的阅读对象和阅读方式都做了严格的限制和规定,因此,古籍的藏与用,一直存在着严重的矛盾,传统的古籍保护和阅览方式已经无法解决大众日益增长的古籍阅读需求。为了解决古籍保护和满足读者日益增长的阅读需求之间的矛盾,利用现代新技术的发展,古籍数字化将成为今后古籍保护工作的一个重要方向。数字化古籍,不仅有利于古籍文献资料的长久保存,而且可以反复进行利用,提高古籍的使用率,更好地发挥公共图书馆从藏到用的功能,符合数字图书馆建设的需求。

2、有利于普及推广馆藏古籍文献

古籍的保存和利用受到很多条件的影响,特别是一些年代久远的古籍文献,已经不适合拿出来流通阅读。古籍数字化后,可以减少对古籍原本的伤害以及降低原本的流通量,而且利用现代化的技术对古籍进行管理,存取方便、检索迅速、利用灵活,有利于普及和推广馆藏古籍文献,传播地方文化,提升图书馆的在读者心中的核心地位。

3、有利于古籍文献资源共享

古籍文献记录了丰富的历史、地理、人物、风俗等内容。过去因为受到流通的限制,不同地区的古籍文献难以共享。现如今古籍的数字化正好可以弥补纸质本的缺陷,打破地域之间的隔阂,让古籍文献的共享变得可行。

三、江西省基层公共图书馆古籍数字化现状

目前,全国公共图书馆古籍数字化工作建设已经形成了一定的规模,尤其在部分经济发达地区,公共图书馆古籍数字化建设已经形成了自己的特色。江西文化源远流长,留存至今的古籍文献非常丰富,公共图书馆作为古籍典藏的主要单位,承担着古籍工作的重要责任。据统计,江西省公共图书馆112家,1个省馆,11个市馆,100个县区馆,其中基层公共图书馆占近89%,是江西省古籍收藏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在整体上看江西省公共图书馆古籍数字化工作尚处于初步探索阶段,存在着诸多问题。目前,100个基层公共图书馆收藏的古籍,由于历史遗留问题和现实条件的限制,人为损毁和自然老化等现象严重,加上古籍使用率低,古籍保护工作主要还是集中在普查和古籍保存环境的改善上,从古籍再生性保护上说,目前基层公共图书馆中只有萍乡市图书馆、景德镇市图书馆、宜春市图书馆寥寥几个开展古籍影印工作。由此可见,古籍数字化在江西省基层公共图书馆的进展非常缓慢。另外,因基层政府对古籍保护无法给予充分重视和资金支持,基层公共图书馆古籍保护专项经费常年处于可有可无的尴尬境地,加之基层图书馆工作人员有限,多数工作人员都是身兼数职,更遑论设立古籍保护工作专职人员,古籍数字化人员更是稀缺。

四、江西省基层公共图书馆古籍数字化网络建设的必要性

由上述现状可知,江西省基层公共图书馆古籍数字化因技术、人员和经费等条件的制约,还无法依靠自身力量独立开展古籍数字化工作。故笔者认为,需改变基层公共图书馆“各自为政”的状态,加强全省公共图书馆在古籍数字化方面的交流与合作,整合多方资源,推进全省古籍数字化工作整体性规划,建立互通有无、共享互惠的交流合作网络,才能有效改善基层公共图书馆古籍数字化基础薄弱、进展缓慢、缺乏技术和经费支持的现状。

五、关于江西省基层公共图书馆古籍数字化网络建设的建议

1、争取政府和财政支持,稳定基层公共图书馆古籍数字化经费与工作人员

古籍数字化是一项系统并且复杂的工程,专业性和技术性较强,每一个环节都会影响最终的数字化成果。为了确保古籍数字化的效果,基层公共图书馆应该争取政府部门对这项工作的大力支持,尽量将经费纳入财政预算,并且尽可能固定一名古籍工作人员,保证古籍数字化工作正常有序可持续的进行。

2、基层公共图书馆应立足本馆的实际情况,确立符合自身馆情的古籍数字化原则

江西省基层公共图书馆的古籍数字化工作,受制于经费、人员和技术等因素,开展起来存在不少困难。因此,确立符合馆情的古籍数字化原则,在各个环节上进行合理安排,才能达到时间、效果、人力和经费的完美结合。(1)古籍数字化工作逐级递进基层公共图书馆古籍工作人员有限,计算机整体水平不高,古籍数字化工作不可能一步到位,因此可以根据实际情况逐级进行,先易后难,层层推进。从最简单的古籍书目数据库开始做起,逐步过渡到古籍全文数字化和古籍专题全文数据库,脚踏实地的完成古籍数字化的工作。(2)古籍数字化工作要突出馆藏特色古籍数字化的投入经费相当大,对于人员有限,经费紧张的基层公共图书馆而言是很大的障碍。因此,在数字化过程中,不能片面地追求“高大全”,而是应该从本馆的实际情况以及用户的需求等方面出发,体现馆藏特色,合理配置人力、物力和财力资源,最大限度的数字化馆藏古籍文献。例如,有些基层公共图书馆可以从特色馆藏古籍入手,选择具有鲜明特色的馆藏古籍先进行数字化;有些基层公共图书馆可以选择馆藏古籍中比较珍贵少见的馆藏古籍进行数字化;有些馆可以选择使用率较高的馆藏古籍进行数字化等等。

3、建立长期有效的古籍数字化信息网,上下联动,横向协作,加强交流与合作,共享古籍数字化成果

古籍数字化是古籍再生性保护的重要手段,是一项长期系统的工作,专业性和实践性非常强。因此,我省基层公共图书馆要想将古籍数字化工作更好地开展下去,需利用多方资源,建立有效的合作机制,加强资源的共建共享。(1)以强带弱,推动基层公共图书馆古籍数字化工作古籍数字化是一项专业性、技术性要求都非常高的工作,对工作人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基层公共图书馆古籍工作人员稀缺,在古籍知识以及现代信息技术等方面也有欠缺,人才稀缺和技术薄弱是影响基层公共图书馆的古籍数字化进展的重要因素。因此,基层公共图书馆可以借助江西省图书馆的平台,加强对从事古籍数字化的基层公共馆工作人员的业务培训,通过各种形式的培训和继续教育,不断提高他们的专业素养和工作水平,同时也可以让馆内的专业人员下到基层,进行一对一的帮扶指导,使得基层公共图书馆的古籍工作者在专业和技术上得到更直接的帮助和提高。(2)加强沟通与协作,统一规划,共享古籍数字化成果基层公共图书馆在进行古籍数字化工作时,应加强馆际交流与协作,互通有无,在统一、有序的规划下开展古籍数字化工作。

加强交流与协作:

1、避免重复选题和重复建设等问题,节省全面进行古籍数字化所需要的人力、物力和财力,更能集中精力去开发具有优势的项目,让有限的资源发挥出最大的作用,从而达到优化数字化古籍质量的目的,减少无意义的浪费。

2、互相学习,共同进步。在古籍数字化工作中难免会遇到疑难问题,通过交流和协作,可以和同行讨论学习,这样既可以及时解决存在的问题,又能学到先进经验,提高业务水平。

3、共享古籍数字化成果,便于整理和使用。每个基层公共图书馆收藏的古籍都具有地域特色,古籍文献数字化后,通过资源共享,将分散的古籍数字化资源统一起来,便于后续的整理,也方便读者进行阅读和检索。古籍文献资源是不可再生的宝贵文化财富,进行古籍数字化,不仅可以传承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也能更好地服务于社会和读者。估计数字化网络的建设,能有效改善当前江西省基层公共图书馆古籍熟悉花基础薄弱、进展缓慢的现状,更好地推进全省古籍数字化工作的开展。

作者:刘芸

参考文献:

①刘景会、张云玲:《对江西省县级图书馆古籍保护工作的思考》,《江西图书馆学刊》2012第5期。

②毛建军:《古籍数字化的概念与内涵》,《图书馆理论与实践》2007年第4期。

③李洋:《古籍文献数字化之思考》,《农业图书情报学刊》2015年第3期

公共网络建设第5篇

一、加强领导,大力推进社区卫生服务网络建设。

一是制定规划,合理布局。按照国家和省关于发展社区卫生服务指导意见精神,针对的经济社会发展情况和城市居民对医疗卫生服务基本需求,我们制订了《城市社区卫生服务发展规划》,确立了到2012年在全市构建起完善的社区卫生服务体系的总目标;确立了由扩展到三个县级市,再扩展到6个县,分阶段实施,逐步覆盖的发展战略;确立了以公立医疗机构领办或创办为主、社会力量创办为辅的发展方式。对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网点布局、功能定位、科室设置、人员和设备配备都进行了明确的规定。为优化卫生资源配置,我们把社区卫生服务网络建设与整合卫生资源、调整医疗网点布局紧密结合起来,对医疗网点过密的社区采取以现有医疗机构整体转型为主的方式设立,对缺乏医疗网点的社区采取以新建为主的方式设立,以避免重复建设,造成新的浪费。目前,三市一区的16所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都是由国有二、三级医院领办或整体转型举办;33所社区卫生服务站分别由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下设、企业卫生所转型和社会力量承办,业务上接受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管理。对新设置的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我们坚持严格把关,要求在网点布局、房屋面积、科室设置、人员数量和资质、药品和设备配备上必须全部达到规定标准,否则不予审批。

二是加强领导,加大投入。对社区卫生服务工作市委、市政府始终给予了高度重视,坚持把这项工作作为落实党和国家的惠民政策,构建新型城市卫生服务体系,解决群众看病难、看病贵问题的一项重要措施来抓。切实把这项工作纳入市委、市政府重要议事日程,把社区卫生服务工作作为社区建设和社区发展的一项重要内容,精心研究部署并认真组织实施。市委连续六年把社区卫生服务列为全市的大事大项,由市委督查室跟踪督办抓落实。每季度听取一次工作进展情况汇报,每半年进行一次实地检查,每年年终进行一次目标完成情况考核。市委胡世英书记经常过问社区卫生服务工作,并多次深入到等地视察社区卫生服务工作。市政府主管领导始终把社区卫生服务工作抓在手上,不但定期听取社区卫生服务工作情况汇报,每年都深入到社区卫生服务机构进行检查指导,并现场办公解决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建设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各县(市、区)政府对这项工作也都给予了高度重视,多次召开会议进行研究部署,并在资金和政策上给予了大力支持。为了打造规范化、标准化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将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建设纳入了社区建设总体规划。在规划和建设各社区服务机构办公用房时,专门预留出1000平方米作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业务用房,并通过政府投入、领办医院投入等形式先后投入210万元,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购置了心电机、B超、血球分析仪、电冰箱等仪器设备;在没有上级资金支持的情况下,共投入资金715.5万元用于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建设,其中财政连续3年共投入资金430万元(350万元用于业务用房建设,80万元用于设备配置),领办医院自筹资金285.5万元(208.5万元用于业务用房建设,77万元用于设备配置),建设了3所高标准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

三是积极开展政府购买公共卫生服务试点工作。从2008年开始,我们在市辖区进行了政府购买公共卫生服务试点工作,2009年这项工作在我市三市一区全面铺开。在开展政府购买公共卫生服务工作前,各市、区政府专门出台了《政府购买城市社区公共卫生服务项目补助标准核定暂行办法(试行)》和《政府购买城市社区公共卫生服务绩效考评暂行办法》,提高了政府购买公共卫生服务的公平性和可操作性,为确保政府购买公共卫生服务取得实效提供了可靠的保证。

二、加强管理,全面推进社区卫生服务规范化建设。

在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建设过程中,我们认真贯彻国家和省关于社区卫生服务工作精神,严格按照国家和省卫生厅下发的《城市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管理实施细则》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基本标准》要求,坚持标准、严格监督管理,保证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基本标准和功能性质。规定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必须具备全科诊室、预防保健室、治疗观察室、资料室、健康教育室等必设科室,人员和设备等必须符合标准要求。并把儿童计划免疫、妇幼保健管理、疾病防治等多项公共卫生服务内容交给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进一步完善了社区卫生服务的功能。针对部分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在工作上偏离社区卫生服务宗旨的现象,我们多次召开会议,严格要求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必须坚持公益性质原则,必须坚持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基本标准,必须发挥社区公共卫生服务职能,并专门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城市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建设与管理规定》、《城市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检查评估标准》等9个文件,对社区卫生服务工作的管理提出了更加明确具体的要求。国家新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基本标准》下发后,我们按照新标准要求,对全市原有的社区卫生机构进行了一次全面清理整顿,全部进行重新审核,对经整改后仍达不到新标准要求的4所社区卫生服务站坚决给予撤销。

为保证社区卫生服务的效果,我们按照国务院《城市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管理办法》和《黑龙江省城市社区服务机构管理办法实施细则》及《城市社区公共卫生服务项目管理办法》等有关要求,结合我市的实际,制定了《社区公共卫生服务项目考核标准》,根据此标准对我市社区公共卫生服务工作进行考核。在考核过程中,不仅将服务项目数量、质量有效地结合在一起,提高了考核的科学性和指向性,同时,采取“面对面”的方式,通过调查问卷了解居民对社区卫生服务的综合满意度,并将满意度测评结果与拨付政府购买资金挂购,强化了对购买服务的社会监督,增强了评价效果的公信力。制定社区公共卫生服务规范, 完善各种规章制度,明晰和规范了每一个项目的工作内容、操作流程和质量标准,为社区卫生服务的规范化和评价的科学化奠定了基础。按照考核的标准,对各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工作实行全过程跟踪监管,发现问题及时解决,有力地保证了社区卫生公共服务工作任务的落实。

公共网络建设第6篇

关键词:多运营商;共建共享;学生公寓

中图分类号:TP393.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8454(2016)05-0050-03

滁州学院校园网络始建于1998年,是安徽省第三个建成校园网的高校,也是安徽省最早接入CERNET的高校之一。滁州学院校园网络(有线与无线)经过十几年的建设与发展,现已覆盖两个校区(会峰校区和琅琊校区)的所有教学办公楼宇及学生公寓,基本建成了能够很好地支撑学校教学、科研、管理和服务等各方面信息化的大型综合校园网络。

一、运营商合作历程

在整个校园网络建设中,办公教学区域与学生公寓区域的网络分别采用了不同的建设模式。办公教学区域完全由学校自行建设;而在学生公寓网络建设方面,滁州学院一直本着“运营商建网,学校管网”的原则,与多家运营商合作共建了学生公寓网络,不断地探索校园网建设的模式。

2006年,滁州学院与滁州电信合作,共建了学生公寓有线网络,学校学生公寓全部实现Internet接入;2008年,与滁州移动签订无线校园网络建设协议,并于2009年建成校园无线网络投入使用;从2012年开始,在两个校区的部分楼宇引入移动有线网络,实现此部分楼栋的电信和移动网络同时覆盖;为进一步加大与各运营商的合作力度,在2014年新建学生公寓楼的网络建设以及2015年暑期对部分学生公寓楼的网络改造过程中,引入三家运营商(电信、移动和联通)竞争机制,为学生提供自由的网络接入选择,营造公平开放的竞争环境。

在与运营商合作建设学生公寓网络的过程中,运营商只投入与建设学生公寓终端的接入层和汇聚层设备及附属线缆,并提供相应的出口链路、带宽和公网IP地址,而核心设备、用户管理系统等均由校方建设,学生公寓网络作为校园网的一部分进行管理与维护。各运营商则在校内设立营业点,由滁州学院为其开设有限权限的用户管理系统的管理员账号,并在学校的监督下为学生办理开户、缴费等业务。通过此种方式,既引入了运营商的建设资金,校方也有效地掌握了学生公寓网络管理的主动权。

二、多运营商共建模式

根据学校对学生公寓网络建设的统一规划与要求,滁州学院在2014年新建学生公寓楼的网络建设、运营商合作等方面均进行了改革。为进一步提高网络服务质量,为学生提供自由的网络接入选择,营造公平开放的竞争环境,为学生提供更多、更好的服务,新建学生公寓楼的网络建设引入了滁州电信、滁州移动和滁州联通三家运营商,供学生用户自由选择。

根据《关于推进电信基础设施共建共享的紧急通知》(工信部联通〔2008〕235号)和工信部国资委[2014]586号文件的精神,减少基础网络的重复建设,提高基础设施的利用率,滁州学院创新性地采用了“多合一”共建共享的新型学生公寓建设方案。[1]即在新建学生公寓楼中采用一套物理线路和设备进行终端接入,三家运营商共享此套物理线路和设备,出口为电信、移动、联通三家通信运营商的新模式,在该模式下学生可以自由选择网络出口和服务。

新建公寓楼基础网络的物理线路和设备等均由学校组织建设,建设费用由三家运营商共同分担。建设方案首先由学校拟定,并经三家运营商相关部门确认完善后,交由学校资产部门组织招标采购,且各运营商全程参与采购过程。为了保证用户可以选择使用不同运营商的网络,三家运营商分别提供了单独的学生出口链路。网络建成投入运行后,各学生用户使用学号在各运营商设在校内的运营商营业厅开户,即可使用相应运营商的网络。学生用户可以根据自己使用网络的体验,在下一个计费周期自由缴费并使用其网络服务。学生公寓网络出口带宽的大小将由学生的具体需求确定,即当出口不能满足用户对带宽的需求时,运营商需要动态地增加相应的带宽以保证其服务质量。目前,三家运营商为学生公寓网络提供的出口带宽分别为电信8G,移动2G,联通1G。

鉴于在新建学生公寓中引入三家运营商后的良好运行效果,滁州学院又于2015年暑期对部分学生公寓楼进行了网络改造。通过改造,将由某一运营商建设并运营的模式,变为三家运营商共同提供网络接入服务、学生自由选择的模式。在网络改造过程中,所有物理线路和交换机等设备均不需要更新,仅对交换机的配置进行调整即可。学校计划于2016年对全校的所有学生公寓网络进行改造,以全部实现“多合一”学生公寓网络建设方案。

三、多运营商合作共建技术实现

随着多运营商合作共建模式的不断完善,传统的校园网三层网络结构及用户控制方式已不能很好地满足多运营商业务的承载和有线、无线用户的统一认证接入等要求。为了更好地在学生公寓网络中实现多运营商的合作共建,笔者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了探索与实践。

1.网络架构

在多运营商共建的学生公寓网络中,引入了运营商的网络技术架构――扁平化网络。所谓扁平化的网络架构,即将网络由核心、汇聚和接入合并划分为业务控制层和宽带接入层。宽带接入层由汇聚和接入层设备构成,仅提供基本的用户高带宽接入功能和相互之间的VLAN二层隔离功能;业务控制层则由核心层设备构成,提供用户接入控制、业务功能实现等复杂功能。

扁平化的网络架构将原有各层的功能在逻辑上面进行了重新界定和划分,使校园网络的各层次之间模糊的功能区分清晰化,不同层次各司其职,网络管理趋向于简单化和精细化,极大地方便了管理和维护;由能力最强、功能最丰富的核心设备提供集中的业务控制和管理,而汇聚/接入设备,则提供其力所能及的基本功能;校园网的功能划分清晰后,整个网络更有利于扩展与管理,提高了校园网络运行和效率。[2]

2.用户管理与控制

在多运营商共建的学生公寓网络中,有线与无线网络用户的管理与控制均采用同一套宽带远程接入服务器(Broadband Remote Access Server,简称BRAS)设备与Radius服务器,通过IPoE+Web Portal 的认证方式接入,实现了有线无线的一体化管理。学生用户入网时,自由选择任意一家运营商营业厅开户,选择使用此运营商的网络服务;学生用户采用IPoE认证模式,通过Web页面登录,并且使用同一账号,便可以实现有线网络和无线网络接入。

从技术实现角度来说,BRAS设备作为全校学生公寓网的核心,负责用户管理和业务控制,配合Radius系统实现对用户的认证接入控制以及策略下发等;在楼层汇聚和接入交换机的不同端口配置不同的vlan,实现用户的接入与隔离;在楼栋汇聚交换机的不同楼层接入口配置QinQ,从而实现vlan隔离。在无线网络中,各运营商的用户均通过同一个SSID即chzu-wlan进行网络接入并认证。根据不同的用户角色,Radius系统相应地下发不同的控制策略,以实现学生用户在出口处自动选择不同运营商的出口并接入Internet。

3.运行与管理

学校与运营商合作下的有线网络与无线网络的网络架构、网络管理和用户管理等模式,实现了校园网络一体化,即有线与无线最终整合成一张物理网络,仅逻辑上相互隔离;该模式采用相同的平台和系统,对网络和用户进行统一监控、维护与管理即学生用户使用同一账号进行统一的身份认证,获得相同的网络服务。

用户均使用学号在各运营商设在校内的营业厅开户,使用的计费系统为校方的Radius系统。用户在某一家运营商开户后,相应的账号将有权限使用此套网络。同时,在下个计费周期用户可以自由选择运营商并开户缴费使用其网络。

学校网络的维护与管理工作由校方来进行,具体由学校信息中心教师带领一批学生网络管理员来完成。通过让学生参与维护管理网络,既完成了网络的维护工作,又给信息技术相关专业的学生提供了实习实践的机会。

4.运行效果

通过与多家运营商合作共建学生公寓网络,校园网络的运行与管理均达到了较好的效果,具体包括:

第一,用户选择自由。一套网络承载三家运营商的学生公寓网络建设模式,使用户可以在多家网络运营商中自由选择。在用户自由选择的同时,也促进了各运营商之间的竞争,更好地促进了校园网络的建设。

第二,网络性能可靠。该网络方案有利于发挥核心设备稳定性和可靠性的优势,并且接入和汇聚设备仅实现用户的接入和隔离,功能较简单,有利于这部分设备稳定与可靠地运行。因此,在设备层面较好地保障了网络运行性能的可靠性。

第三,网络故障率较低。多运营商合作的学生公寓网络采用扁平化架构,绝大部分业务控制和用户管理功能均由核心路由器来完成,而对接入和汇聚设备的功能要求较少。有线和无线均采用的是DHCP+Web的IPoE认证方式,学生用户使用Web页面进行登录,用户接入终端基本不需要进行设置,这样极大地减少了用户的参与性,降低了因用户设置而出现网络故障的风险。由于使用的是Web方式认证,也大大减少因使用客户端而造成的大量用户故障。通过对日常用户报修数据的统计,此种模式下的网络故障报修率明显比其他楼栋的少,而且此部分故障主要为用户密码错误、用户没有正常下线等人为操作原因。

第四,网络管理简单。此模式下的学生公寓网络结构简单,功能划分清晰,设备的管理与配置相比之前基于802.1X论证的接入方式更简单。同时,接入和汇聚设备仅提供基本的二层vlan隔离功能,新增加的设备要求较低,扩充更加容易。另外,网络采用的QinQ技术在用户层面很好地将用户进行隔离,避免了相互之间的干扰和影响,如ARP攻击等,增强了网络的安全性,网络管理也相对较简单。

第五,用户管理灵活。此模式下的用户带宽控制是基于用户身份实现的。每个用户在核心设备上对应一个逻辑接口,当用户进行认证时计费系统动态下发控制属性,对用户的访问速率进行控制。在计费系统下发的控制属性中,不仅包括速率控制,还包括用户组、计费套餐、访问权限、所属运营商等属性,通过对这些属性的改变,即可实现对用户的控制。例如,根据需求可以制定并实现灵活的用户策略问题,不同用户可以选择不同速率、拥有不同的访问权限等,即不同带宽套餐业务的实现。

结束语

通过与多运营商合作共建学生公寓网络模式的实践,滁州学院在节省经费开支的同时,在改善用户体验、提升网络性能、降低网络故障、简单网络管理和有线无线一体化等方面相比之前的用户认证方式,均取得了理想的效果,不仅极大地方便了学生用户使用网络,还有效地提高了网络管理效率,为建设高性能、精细化和易管理的校园网络提供了发展方向,也为兄弟院校的网络建设与改造提供了参考。

参考文献:

公共网络建设第7篇

【关键词】政府网络化建设对策

随着信息网络技术的不断进步和IT(InformationTechnology)产业的迅猛发展,推进政府部门办公自动化、网络化、电子化,全面实现国家公共信息资源共享、政府公共行政事务公开,已成为各国政府建立面向21世纪廉洁、高效、务实政府组织的共同目标。“通过信息网络技术应用以改进政府组织,重组公共管理,实现现代办公自动化和信息共享”,是今年联合国经济社会事务部推进发展中国家政府信息化的重点工作之一,以政府上网为标志的政府信息网络化建设,已经成为各国政府转变职能和改革机构的首要任务和主要途径。

(一)实施政府网络化建设的重要意义

加快政府信息网络化建设步伐,有利于政府提高办事效率,简化手续,有利于健全政府政务公开、群众监督机制,有利于促进市场经济新形势面向21世纪的国际竞争与合作。在世界各国积极倡导的“信息高速公路”(NII)建设中,政府上网,建立“电子政府”是NII发展社会信息化五个领域之中(其他四个领域是电子商务、远程教育、远程医疗、电子娱乐)最重要、最基础的工作。政府上网包括组织信息、网络安全、网站建设、应用系统、OA办公系统、系统集成等方面的内容。实施政府上网工程可以实现:公共信息资源的开放性共享与二次开发。政府是信息资源的最大拥有者,我国政府部门掌握的有价值的社会信息资源占信息资源总量的80%以上,政府上网可以使这些数据资源“活”起来,并得以最大程度地共享,充分发挥其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特别是在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今天,建设电子政府、实现公共信息资源二次开发利用与共享,是政府信息化建设的根本意义所在。

(二)中国“政府上网”的现状

公共通信基础设施建设是实现网络化的根本保证。近年来我国电信公用数据及多媒体信息网的建设取得了长足进步,为实施政府上网工程奠定了基础。公用信息网络已覆盖了全国2000多个城市及发达地区的乡镇,覆盖全国的公用ATM宽带网络即将建成开通。目前电话网通达的地区用户基本上都可以拨号上网,1999年公用信息网络用户净增200万,总数达到350万。逐步形成了以中国公用计算机互联网(CHINANET)、中国科技网(CSTNET)、中国教育科研网(CERNET)、中国金桥网(CHINAGBN)和中国联通互联网(UNINET)为骨干的1234M。连接的国家有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英国、德国、法国、日本、韩国等。IP电话出口带宽总量为56M,网络连接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进入到人们的日常工作、学习、生活和消费中。

从目前情况看,政府上网工程在各级政府领导的高度重视下取得了巨大成就,外交部、国家计委、国家经贸委、科技部、水利部、财政部、中国人民银行、公安部、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国家民族事务委员会等单位都先后上网。全国34个省(含省、自治区、直辖市、特别行政区)级人民政府及其职能部门,在可公开信息资源数据库开发、网上便民服务、网上招商引资等方面进行了积极有效的探索,涌现出国家经贸委、外经贸部、北京、广州、昆明、青岛等一批优秀政府网站,建立了法律、法规库,建成了县志(市志)、政府动态新闻、领导电子信箱、交通实时监控、网上报关打击走私、电子报税、政府网上招标等大量值得推广的网上应用项目。北京各区、县政府和委、办、局上网率已达94%,江苏省65个县、市已全部上网;山东全省有276个政府职能部门建起了网站;河南省实现了省、地(市)、县、乡全部上网。

(三)、制约我国政府网络化建设的主要因素

电子政府的建设是一项非常繁杂的工作,它涉及从政府到社会的方方面面,受各种因素的制约。近年来在实施政府上网工程过程中暴露出了很多问题,而严重制约我国政府网络化建设的问题主要是:

1.部分政府部门缺乏对政府上网、建立“电子政府”目的、意义的系统认识和理解。各级政府部门特别是县、乡两级政府对政府信息网络化建设缺乏应有的重视,尽管按照国务院和省级政府的要求设立了上下对口的政府信息化建设办公室,但大多没能切实履行其职能,有的形同虚设。部分领导对政府上网建设工程的认识不到位,不了解此项工程所蕴含的社会意义和服务潜力。

2.大多数政府部门缺乏既懂业务,又精通或者熟悉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国家公务员。在建立政府网站期间和建成之后,网站的实效性、安全性、长期性,以及信息资源的收集、整理、维护的复杂性特征,客观上要求上网部门必须有一批既懂业务、又懂电子计算机技术的国家公务员适时进行网站的在线维护,及时处理各种突发故障。而现实情况却是:一方面计算机专业人才在整个社会人才需求中呈供不应求的状况,需求缺口大。

3.部分政府部门在规划、部署信息网络建设过程中缺乏科学论证和合理规划。合理地制定系统方案在整个建设工程中尤为重要,但在决定政府是否上信息网络建设项目时,绝大多数决策人往往不懂现代网络通信技术,即使是部门技术主管,也不具备对本部门上网工程的设计论证能力。因此,在实施政府上网工程之前,应该邀请有关专家和专业技术人员组成专家组进行可行性论证。然而实践中很多政府上网工程,往往是本级政府领导班子或主要领导凭主观意愿指定某一网络公司去做。这样一来网络系统建设不成功,反而造成高投入、低效用,既浪费了大量的资金和设备,又达不到预期目的。

4.政府部门与网络系统集成商/开发商(ISP/ICP)各自的不足造成了双方的矛盾。由于政府部门不具备自主开发系统和规划网络建设的能力,通常情况下只能求助于网络系统工程公司,即先由政府部门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和履行职责、完成工作任务的需要提出具体要求,网络系统集成商/开发商按照政府部门的要求进行网络系统的集成与规划,完成建网任务,实现政府上网。这也是国外政府组织上网通常采用的方式。在这种情况下,政府部门与网络工程公司之间建立良好的协作关系尤为关键。但现实情况往往是网络工程公司承建的项目达不到政府部门的期望值,加上政府部门传统的官僚作风,繁琐的财政审批制度,对技术处理的陌生,使得网络工程公司不得不花大量时间和大批技术人员进行各种维护,大大增加了公司的额外投入。这样对承担项目的系统网络公司的积极性和热情无疑是一个沉重打击,导致双方的合作产生种种矛盾,网络建成后维护变得十分困难。正是由于这种原因,使得政府对信息化、政府上网的效用产生很大的怀疑,阻碍了信息化建设步伐。

5.网络的安全性阻碍了政府信息化建设进程,特别是对那些涉及国家安全和政府机密的部门更是如此。互联网不仅互连,而且互动,它的一个重要特征就是匿名性与隐秘性的结合。加之网站(网页)自身仍然存在技术上难以解决的问题,使得一些不法分子更容易进行政治和刑事犯罪活动,如偷税漏税等。尽管今年5月颁布实施了有关互联网安全性的法规和规章,国内的软件公司也不断推出大量网络安全性保护软件和系统解决方案,但是网上非法入侵者(网络黑客)仍然经常对政府部门的网站进行大肆攻击和破坏。严重地影响了政府网站的正常运行,甚至破坏政府网站的体系结构,导致“网上政府”瘫痪,损坏了政府作为社会服务提供者、管理者在公众心目中的形象。

(四)、政府信息网络化发展的对策

针对现存各种问题,在实施政府上网,建设信息化网络过程中,特别应注意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1.转变观念,加强政府网络化建设的组织领导。政府部门掌握着大量信息资源,应该尽快从“官本位”的行政观念转变到“民本位”的服务宗旨上,更新观念;建设政府网络平台,向公众开放一切可以公开的信息,改传统的行政手段为现代化手段。为此各级政府信息化办公室要真正履行好自己的职能,协调好各部门之间的关系,并从技术部门、科研院所、系统网络公司聘请专家组成政府信息化建设专家咨询委员会,摒弃“外行领导内行”的弊端,实现建设“电子政府”论证的规范化、决策的科学化、建设的优质化。另外,信息产业部及各地的电信部门,要加强对政府信息网络化建设工程的技术业务指导,注意推介成功的典型,搞好交流合作。

2.以人为本,“外引内培”建设高素质的国家公务员队伍。“政府上网”对国家公务员的思想观念,知识结构、知识存量、应用技能都提出了严峻挑战。政府网络化建设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国家公务员整体素质的高低。因此,加强以复合型人才为标准的国家公务员知识更新、电子计算机应用技能等方面的培训,提高国家公务员的整体综合素质是政府网络化建设必须解决的首要问题。

公共网络建设第8篇

【关键词】公共图书馆;社会愿景;文化

1.新时期公共图书馆的社会愿景

1.1历史、民族文化的传承者

对于一个国家而言,历史是这个国家的荣耀,也是一个国家区别于其他国家的主要因素,同时更是是一个国家完整的根本参照,历史文化是一个国家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是历史的沉淀。而对于一个民族而言,民族文化是一个民族从产生到发展,再到鼎盛这一完整过程的记录者,民族文化沉淀着一个民族人民智慧的结晶。特别是在21世纪这个知识经济时代,在这个物质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意识逐渐增强的时代,历史文化、民族文化作为一个国家和民族的宝贵精神财富,近年来正在被越来越多的人所关注。公共图书馆在这个过程中所发挥出来的传承作用一直都能够在历史的沿革中展现出来,在新的历史时代中,这种传承者的作用会被无限放大,成为后人瞻仰前人成就的凭借。

1.2网络信息时代的传教士

上世纪后半世纪以来,计算机网络技术突飞猛进,日新月异,以计算机网络技术为代表的网络信息时代的到来,极大地促进了人类生产力的提高。据不完全统计,在发达国家网络普及率超过八成,而在我国这个欠发达国家中,网络普及率也已经超过了四成,并且这一数字逐年递增。信息网络技术的巨大作用,信息网络技术的日新月异,迫切需要一个传教士来解决信息网络技术迅速发展与我国公民网络普及率较低的基本矛盾。而图书馆,这个与人民保持最紧密联系的文化传播地,自然就会在新的历史时代中承担起网络信息技术的传教士的角色,为我国网络信息技术的发展贡献自己的绵薄之力,像传播百家道统一样,也成为现代网络信息技术的传教士。

1.3社会主义人文气息的构建者

何为社会主义人文气息?所谓的社会主义人文气息指的就是在社会主义社会的建设过程当中,我们要做到以人为本,做到尊重人、爱护人和尊重人,肯定每一位公民的社会地位和国家地位,形成互敬互爱的社会风气。社会主义的国家性质,决定了我们在社会主义社会的建设过程当中必须坚持以人为本,构建社会主义人文气息,保证社会主义建设的正确方向。图书馆,作为我国历史文化的传承者,一直以来对于我国基层社会建设都有着巨大影响力,特别是公共图书馆,更是许多人民不断补充自我、充实自我的地方。所以,在新的历史时代中,要构建社会主义人文气息,就必须注重公共图书馆的作用的发挥,用图书馆最接地气的特征和方式,让更多的公民体会到社会主义人文气息。

2.新时期公共图书馆的社会愿景的实现途径

2.1坚持为民服务的根本原则

图书馆是人类历史文化的汇聚地,而人类历史文化则是历史上做出武术贡献的普通人民的宝贵聪明才智的凝聚,图书馆存在的基础来自于人民,图书馆生存和发展的目的也在于人民。公共图书馆在新的历史时代中,承担着历史和民族文化的传承重任,承担着网络信息时代传教士的角色,同时也承担着新时代社会主义人文气息构建的重担。首先,坚持为民服务的根本原则就是要明确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在公共图书馆的运行过程中,一定要坚持人民所需即我所需的原则,根据人民的现实需求,按照人民的最迫切的网络信息时代的特殊所需,多引入一些网络信息时代的刊物、著作等;其次,坚持为民服务的根本原则就是要提高公共图书馆管理工作人员自身的综合素质,不断提高业务专业技能,这样才能够为以后更加方便的为民服务提供保障。

2.2加强公共图书馆基础设施建设

结合我国公共图书馆的生存现状来看,虽然公共图书馆的存在较为普遍,基本上每一个基层行政区域都设置有公共图书馆,但是这些图书馆,都是上世纪末期及本世纪初期建成的,这些图书馆的设置,目的在于尽快提高全民素质,与国家建设相同步。但是在新的历史时代中,公共图书馆所生存的环境已经发生重大变化,信息网络环境已经形成,人民对于信息网络技术的需求已经达到了新的高度,而现有的公共图书馆的基础设施却远远不能满足现代网络时展背景下的人民所需。所以当下之急,就是要加强公共图书馆的基础设施建设,更新公共图书馆的基础设备,比如引进公共图书馆的网络搜索设备,比如建立公共图书馆配套的电子阅览室等等。当然,加强公共图书馆的基础设施建设,还应该美化公共图书馆周围环境,为阅览者提供一个良好的图书阅览环境等。

2.3科学选购有益书籍

科学选购有益书籍,是新时代公共图书馆的社会愿景的现实所需,根据现代信息网络技术时代的时代特点,根据历史特点和民族文化的传承特点、社会主义人文气息的构建特点,多选择一些信息网络技术相关的书籍,多选择一些民族文化相关的书籍,多选择一些能够有助于推动基层民主建设和和谐社会建设的书籍,把这三个方面的有益书籍的选购作为重点,科学选购有益书籍,,才能够实现好新时代公共图书馆的社会愿景。

2.4丰富公共图书馆服务形式和内容

图书馆自身定位与创新发展,数字图书馆技术带来了新的活力以全文数据库建设为中心、以网络为纽带的数字图书馆技术,正在为越来越多的图书馆、情报部门所采用,数字化为公共图书馆注入了新的活力,作为纸质文献有益补充的数字化文献资源已经受到越来越多的人追捧。信息化将会推动图书馆向更高的层次迈进,公共的文献资源保障系统会更全面、更生动、更具有层次性。以学会活动为契机,搞好图书馆间的协作及文献信息资源共知、共建、共享。公共图书馆通过加强业务建设与学术研究,积极主动地参加行业及地区的图书馆协会,参与学术交流,并以此为契机,了解周边情况,尤其要加强图书馆间协作,通过联合目录共知,通过网络共建,通过馆际互借与协作共享。

综上所述,公共图书馆是与人民保持最紧密关系的图书馆,它在基层社会建设过程中扮演着引导者的角色。当下公共图书馆生存的环境已经发生变化,我们必须结合网络信息时代的时代特征,改进公共图书馆工作模式,革新公共图书馆馆藏资源,提高公共图书馆工作人员综合素质,丰富公共图书馆的活动形式,充分挖掘公共图书馆的社会推动作用。■

【参考文献】

[1]徐公奎.公共图书馆数字化与网络化发展中的问题及对策[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06(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