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优秀范文 公共选修课论文

公共选修课论文赏析八篇

时间:2023-04-20 18:01:25

公共选修课论文

公共选修课论文第1篇

[关键词]本科生;公共选修课;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 G642.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437(2016)11-0018-02

高等教育承担着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和文化传承四大任务,其中,人才培养是核心。本科生教育是高等教育的基石,在整个高等教育体系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加强本科生素质教育,优化本科生知识结构,促进科学精神和创新精神塑造,培养一专多能的博雅型高素质毕业生,是现代大学教育的重要发展特点,公共选修课的开设正是顺应这一趋势的具体举措之一。

欧美高校高度重视公共选修课建设工作,美国部分高校公共选修课在整个课程体系中所占比例高达50%。[1]自20世纪80年代实施学分制以来,我国高校开始设置公共选修课,且开设数量日益攀升,在整个本科课程体系中的比重持续提高。国防科学技术大学是直属中央军委的综合性大学,是我军工程技术的最高学府,是“985工程”、“211工程”和军队“2110工程”重点建设院校,全校2014年秋季学期开设选修课达到80门,涵盖政治理论、人文社科、军事基础、领导管理基础、自然科学与工程技术基础等五大系列。各高等院校积极探索公共选修课教学实施和教学管理改革路子,课程教学质量不断提高[2] [3] [4],但总体来看,仍存在很多共性突出问题和困境,值得广大教师和教育管理者关注和改进。

本文结合作者在国防科学技术大学近年讲授公共选修课天文学基础、航天技术的经历,对公共选修课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系统分析,对在教学过程中逐步实施的教学改革方法进行系统总结。

一、公共选修课教学存在的主要问题

从近十年来公共选修课教学实践来看,本科生公共选修课教学存在的问题表现在很多方面,涉及课程设置、课程讲授、课程考核、课程评价监督、教学过程管理等诸多方面,但核心问题是学生“学”的问题和教师“教”的问题。

(一)学生重视程度不够,学习态度消极

虽然素质教育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已深入人心,但受传统观念影响,大部分本科生往往把必修课尤其是专业必修课学习放在头等重要位置,将精力和时间(包括课余时间)基本上投入必修课学习中,很多学生甚至在公共选修课课堂上仍在进行必修课学习,而将公共选修课当作“凑学分”的途径,抱着“及格万岁”的思想,学习态度消极,加之我国高校目前本科阶段课程学习任务仍然偏重,学分要求偏高,有些学生确实没有精力顾及公共选修课学习。同时,很多高校关于公共选修课的制度设置对学生形成错误引导,如公共选修课成绩不纳入综合成绩排名范畴,公共选修课考试不及格不需补考(仅没有学分),规定公共选修课不能采用闭卷考试,等等。

(二)讲授内容缺乏论证,偏离公共选修课开设初衷

公共选修课开设的初衷是满足本科生求知兴趣,扩展知识范围,优化知识结构,培养科学精神,提高综合素养。同时,公共选修课的讲授学时一般不会太长,以国防科学技术大学为例,公共选修课一般为18学时。开设初衷和学时限制对公共选修课的课程内容选择提出了很高的要求,但很多教师对公共选修课讲授内容建设投入和重视不够,讲授内容过多,如自然科学类选修课包含大量定量内容,甚至有个别老师直接将名称类似的专业课内容搬入选修课,这对于专业跨度较大的学生来说,理解极其困难,严重影响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学习信心。

(三)授课方式单一呆板,难以引发学生兴趣

对于公共选修课,很多教师采用传统的理论课教学方式,更有甚者当起“幻灯片”解说员,采用单一枯燥的灌输式教学方式,缺乏或根本没有师生互动[5],无法激发学生基本的学习兴趣,一定程度上也导致课程出勤率低,加之前述学生对于选修课本来不积极的学习态度,造成选修课教学效果较差。此外,很多教师上课才来,下课即走,课后更不通过电话或者邮件等方式与学员交流,师生“零沟通”,不给学生基本的答疑解惑的机会,也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学生特别是本身具有学习热情的学生的积极性。值得一提的是,出现上述问题的原因除教师教学态度外,还有教学能力的因素,有些教师自身对于所授公选课也不是科班出身,又不注重加强学习,缺乏讲授“吸引性”课程的能力水平。

(四)采用纯理论教学方法,缺乏必要实践环节

目前,在公共选修课的教学中基本上都是信息直接传输式的纯理论教学,无论是从学校教学要求来说,还是从自己主观能动的角度来说,教师都极少考虑在公共选修课中开设实践教学环节。而事实上,知识传输的方式很多,无论是自然科学系列选修课,人文社会科学类选修课,还是军事基础类选修课,很多公共选修课恰恰是通过实践方式才更有利于知识接收,也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公共选修课教学改革的探索实践

近年来,作者承担或参与了国防科学技术大学天文学基础、航天技术等公共选修课的教学工作,也参与了航天时代的天文学这样具有公共选修课性质的新生研讨课教学,针对上述面临的问题,进行了一系列教学方法改革,取得一定成效。

(一)精心论证,精选课程讲授内容

在公共选修课内容选择上,组织教学小组人员进行深入调查研究,多轮研讨,慎重取舍,精心确定课程教授内容,并在历年讲授过程中根据实际教学情况逐步更新和调整。以天文学基础为例,其属于自然科学与工程技术系列选修课,内容涉及天置与运动、时间与历法、天文观测、太阳系、恒星、星系等诸多内容,在天体运动、时间等部分会涉及大量专业的球面坐标上描述天体运动的内容,天文观测包含的天体性质测量部分则包括天体距离、质量、大小等很多性质的定量测量,这些内容对于天文学专业的学生是十分关键的,但对于非天文学专业的学生,考虑公共必修课的教学目的,则必要性不是很充分。为此,在内容规划上,我们选取了着重讲述基本概念、基本现象、基本原理、与人们所观所感相对更加密切的内容,实现无预修课前提下,学生易于接收,便于理解。

(二)大力在“解”上下功夫,提升课程教学的趣味性

本科生公共选修课具有全校自由选课性质,授课对象遍布全校各专业,由于我国教育体系在过去相当长的时间内不重视通识教育,除数学、物理、化学、地理、生物外,其余自然科学学科中的很多概念和理论学生往往感到陌生,知识接收难度相对显大,因此,教师在“讲”的同时,应特别注重对内容的理解,尽量用灵活的方式、形象的语言、丰富的外延知识吸引学员,促进他们对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和关键知识点的理解。

(三)综合运用图、文、声、实物相结合的教学方式,注重理论与实践的相结合

在课程教学中,我们下大力气对教学课件进行了设计,除教学内容外,还对显示风格进行了专门设计,使其具有视觉冲击感;结合重难点知识点,引入了大量视频类科普教育片进行强化教学,如天文学基础课程教学中引入了中央电视台的《斗转星移》系列片等。在理论教学的同时,结合课程特点,我们适当设计了实践教学环节,仍以天文学基础为例,天文观测是天文学最基本的研究方法,为促进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使学员具备最基本的天文观测能力,我们专门购买了两台天文望远镜,安排2个学时的观星实践,还专门安排2个学时讲授功能强大的星图观测软件知识。这样,使学生可以在足不出户的条件下,观测上下几千年、世界上任意地点的四季星空,教学效果良好。

(四)注重建立与学员的畅通交流渠道,促进学员学习

除课间交流外,注重通过教学网论坛、邮件、电话等多种方式与学员进行沟通交流,及时回答学员的各种问题,包括与课程相关的问题和学习生活其余方面的问题。以天文学基础为例,我们除上述所提途径外,在有重要天文现象的时候,还邀请和组织学员一起观看,如我们起观看了2014年10月8日的月全食。通过努力探索,教师建立了与学员良好的沟通交流渠道,拉近了与学员的距离,也一定程度上培养了学员学习的兴趣。

三、结束语

公共选修课是高等院校本科生整个课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实施通识教育的主要途径,在培养本科生综合素质[6],提升高等教育质量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公共选修课教学质量提升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课程建设、教师队伍、教学方法、学生学习态度与学习热情、教学监督与评价、考核方式等诸多方面。本文结合笔者在国防科学技术大学承担和参与公共基础课的教学经历,对此进行了初步探索。高等学校的广大教师和教学管理人员,要把本科生公共选修课教学放在重要突出位置,加强调查研究,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健全教学管理机制,以改革创新精神不断提升公共选修课教学质量。

[ 注 释 ]

[1] 刘小庆,明庆华.大学生对待公共选修课态度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高等理科教育,2014(2):49-56.

[2] 贡福海,胡效亚.改进公选课教学管理,推动素质教育不断深入[J].中国大学教学,2007(2):65-66.

[3] 刘婕.高等师范大学公共选修课的研究与分析[J].科教导刊,2014(23):8-9.

[4] 靳娟,斯扬.高校公共选修课建设与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北京邮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1):99-103.

公共选修课论文第2篇

[关键词]外语类院校 公共选修课 问题 对策

[作者简介]裴琳(1979-),女,河南三门峡人,四川外语学院国际商学院,讲师,研究方向为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重庆 400030)

[中图分类号]G64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2)08-0135-02

一、问题的提出及研究方法

(一)研究背景

主席在第四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提出,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是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战略主题,明确了中国教育改革的思路及人才培养目标。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以提高国民素质为根本宗旨,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开设公共选修课是推进素质教育的重要手段。公共选修课是高校课程教学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各高校人才培养计划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推动学分制的实施有重要作用。

外语院校作为行业特色型大学中的一类,是顺应国家战略发展需要而产生的。随着高等教育的发展,特别是教育体制改革和院校转制后,外语院校在发展过程中面临着一些新问题。当今社会急需精通外语的同时具有一定的专业知识和宽广的国际视野的复合型人才。公共选修课是提高学生综合素养,拓宽学生知识视野,培养复合型人才的良好途径。外语类院校如何设立完善的公共选修课体系是值得关注和思考的问题。

(二)研究方法

调查组研究采用文献分析法、调查问卷与访谈法获得数据。2010年10月,调查组在四川外语学院(以下简称“川外”)全院1~4年级对400名学生发放问卷调查,回收有效问卷364份,回收率为91%。针对数据分析显示出的相关问题,调查组专门组织部分学生进行访谈,进一步了解深层次的原因。调查所得数据使用了SPSS16.0统计软件包进行分析,着重研究外语类学院公共选修课体系设置现状,提出一些带有规律性的问题和相应的解决对策,引起了高校管理部门对公共选修课的重视与思考。

二、外语类院校公共选修课存在的问题分析

(一)在公共选修课课程设置方面

1.公共选修课总数不足,学科门类涵盖不广,分布极其不均衡。以川外为例,目前,开设的公共选修课为90门左右,占整体课程体系的10%左右。而美国高校公共选修课则占整个课程体系的50%。根据教育部学科门类划分标准,分析川外的公共选修课,涵盖了文学、理学、经济学、管理学、哲学、法学、教育学七类,依次占总公共选修课程数的比例为:72%、14%、5%、3%、3%、2%、1%。

从公共选修课的类别来看,不少课程有交叉,不尽合理;且不够齐全。在专门类院校中,开设足够门类的选修课程比较困难,在开课师资上存在较大缺口。开课量不足限制了学生选择的余地,使一些质量不高的课程勉强开设,影响了公共选修课的质量提高,引起了学生对学校管理的不满。

为调查学生的态度,调查组通过问卷了解学生对所修公共选修课感兴趣的比例,结果显示,有40.1%的学生认为所修课程中真正感兴趣的占多数,其余59.9%认为所选课程并非是自己真正感兴趣的课程。这不利于学校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不利于学生素质的提高,因此,公共选修课课程设置迫切需要改革。

2.培养方案中公共选修课比例较少。增加选修课的比重,扩大学生选择课程的自由度,是一个发展趋势,也是各个高校推行学分制的具体要求。根据《四川外语学院2010级本科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公共选修课仅占学分总数的3.3%,这影响了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不利于培养人的个性和实践能力,建议增加选修课的比重,培养适应创新型社会的人才。

(二)公共选修课课程管理方面存在的问题

1.公共选修课选课系统对学生指导不足。调查表明,学生选课前缺乏必要的指导,选课渠道主要是“学生之间互相告知”,其次是“学校官方网站上获知选课信息”以及“望文生义”。可见,学生在公共选修课的选报过程中相当盲目。丰富学校选课系统信息,通过恰当的途径引导学生正确选择公共选修课非常重要,将直接影响学生对所选课程的兴趣及到课率。

2.选课系统不合理,开设课程少是选课难的主要原因。问卷进一步调查了目前学生关注的“选课难”问题,结果显示,68%的学生认为“选课非常难”或“比较难”。为寻找选课难的真正原因,调研组进行了深入的访谈。位列第一位的是“服务器慢,系统难进”,选择频次为101次;位列第二位的是“每班有人数限制”,选择频次98次;以下依次是“热门课程开课次数过少”“选修课种类不足”“与其他课程冲突”等。究其根源,主要有如下几个方面:第一,选课系统亟待升级。网上选课是唯一的选课途径,每当期末选课时,全校学生同时在线,导致网络堵塞。第二,目前公共选修课由教务处统一管理,二级学院存在利益分配问题,公共选修课课程经费不足,二级学院不支持教师开设公共选修课,导致公共选修课开课次数少。第三,目前的薪酬制度对公共选修课按班级计算,无论选课人数多少,均算同样的课时,打击了教师的授课积极性,间接导致了选修课班级人数限制。

(三)教师授课方式过于单一、考核不规范

公共选修课因每班人数多,不便进行案例教学、课堂讨论、实践课程、自由讨论等互动的授课方式,教师上课一般采取课堂授课方式,而这种方式在学生感兴趣的授课方式中排列最后一位。生动幽默的上课方式是学生最感兴趣的,其次是播放与课程相关的视频录像,课堂授课与实践课程相结合、与学生互动多的课程、实践课程、课堂自由讨论。教育方式与方法对于提升学生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起着关键性的作用,而从教与学来看,存在着供需不对等的现状,是学生公共选修课到课率低、做与课堂内容无关的事情的根本原因。

从考试形式来看,大部分学校考核制度规定公共选修课考试采取随堂考核的方式。川外大多数公共选修课考核方式是课程论文的方式,教师为了让大部分学生顺利获得学分,往往会降低考核标准,致使考试流于形式,无法很好地体现选修课的目的和作用,影响了选修课的教学质量。

(四)学生对公共选修课的认识有偏差

从调查和访谈中得知,不少学生错误地把选修课定位为次要或不重要的课,一部分学生持着“为取得学分”的目的选课,以便能够通过考试。进一步调查学生选择选修课的依据,结果表明,部分学生选课带有功利性,热衷于选修和自身就业密切相关的实用型课程,造成选修课“冷热失调”,这在短期内可能会对学生就业有一定的帮助,但从长远看违背了选修课设置的初衷,不利于综合素质的提高。

三、外语类院校公共选修课设置及管理对策

(一)构建科学的公共选修课体系及管理方式与方法

1,建立公共选修课课程评价指标体系。公共选修课程教学质量的提高有赖于科学合理的课程体系的筛选和构建。外语类院校公共选修课的课程评价标准要考虑以下几点:是否有利于加强大学生的人文素质、创新能力的培养;是否有利于促进不同学科的交叉渗透和培养学生的思辨力;是否有利于引导学生了解学科前沿和新成果、新趋势、新信息。

2,推行公共选修课模块化管理。调查结果显示,外语类高校学生最喜欢的公共选修课是艺术类的课程(110次),就业实用类(85次)、自然科学类(79次)、社会科学类(11次),课程建设要考虑学生的具体需求。建议将本科生的公共选修课程分为自然科学类、就业实用类、社会科学类、艺术体育类四个模块,每个模块开设的课程数量应有一定的比例,学生须修满每个模块所要求的学分才能顺利拿到学位。推行“模块化”公选课,引导学生广泛涉猎不同学科领域,拓展知识面,完善知识结构,学习不同学科的理论和方法。

3.实行跨校选课制度。调查结果显示,“与重庆其他高校互认学分,直接去该校选修”是学生支持的改革方式。跨校选课通过跨校选课制度,既可完善公共选修课课程体系,又可实现教师资源共享,是高校发展的趋势。具体可从两方面操作:第一,如高校相距不远,可让学生跨校选修,学校双方互相承认学分;第二,如高校相距较远,可采取到其他高校外聘教师进行教学。

(二)调动广大教师的积极性,提高公共选修课授课质量

1.改变教学模式,创新教学方法。教师在授课前应充分了解公共选修课的作用和功能,采用与专业课不同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教师应在认真备课的基础上,力求教学具有启发性、趣味性和知识性,图、文、声并茂,做到深入浅出,照顾跨专业跨学科学生的需要。同时,建立教与学相互渗透的教学模式,鼓励学生参与教师的科研和社会调查活动,激发学生的科研兴趣,培养创造性思维能力和独立工作能力。

2.健全考核方式,在强化日常教学管理的基础上,教师采用多种考核形式,加强对学生学习过程的考核。如可以采用期末考核与平时考查相结合的方式,提高平时成绩在考核中所占的比重,强调日常教学的重要性。可以根据课程特点,灵活运用闭卷考试、开卷考试、撰写调查报告或实际操作能力考核等形式,全面考核学生对课程的掌握程度,提高学生的期末考核热情。

(三)加强学生管理,提高公共选修课质量

1.通过加强学风建设加强公共选修课的建设与管理。教学是教与学的一个双向教育过程,教师“教”最终要靠学生“学”。需要加强学风建设,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学习观、价值观和人生观,培养其学习精神和优良品质,这对提高外语类院校公共选修课教学质量至关重要。

2.建立导师制,开设“职业生涯规划”课程。现代教育学强调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学生具有很强的自我学习和发现学习能力,但也有不少人在自主、自立方面比较薄弱,不能客观、全面地了解自己的知识需求和知识结构,选课时盲目性很大。因此,应从大学一年级开始实行导师制或由导师根据学生现状指导学生选课,开设“职业生涯规划”课程,帮助学生更好地认识自己,找到发展方向,从而选择适合的公共选修课。

3.将公共选修课与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创业能力相结合。公共选修课在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创业能力上可以发挥重要作用。除开设“创业教育”“创新精神培养”等课程外,教师还可以在其他公选课程中结合讲授学科前沿进展、学术动态、应用前景等,从不同角度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创业意识,教会学生创业应掌握的基本技巧和方法、需要具备的基本素质等。学校各级组织也可以与公共选修课结合举办各种学生活动,促进学生创造力的培养。

公共选修课是适应素质教育,促进学生个性发展,拓宽学生知识视野,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重要课程,是高校教学计划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发挥教师和学生潜能的重要措施,是高校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重要保障。外语类院校的公共选修课体系设置与管理是一个系统工程,涉及师资队伍、课程内容、教学资源、学生学习态度及管理水平等方方面面,需要从“管”“教”“学”三个层面提高认识,投入精力,真正发挥公共选修课的作用。

[参考文献]

[1]宣学新.高等院校公共选修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J].产业与科技论坛,2007(7).

公共选修课论文第3篇

一、高校公共选修课存在的问题

1.公共选修课的课程设置问题显著。(1)课程开设过于随意。公共选修课的开设大多是由二级学院统一上报,即把想开设选修课的教师名单及课程简介上报至教务处,然后由教务处向学生公布,没有或很少对上报的课程进行考核论证,是否有必要开设此门课程,而且,开课教师可以随心情想哪一学期开课就申报,哪一学期不想开课就不申报,所以,导致公共选修课的开设课程没有统一的规划,随意性很大。(2)课程设置不够合理。以沈阳工程学院2013-2014第二学期为例,共开设68门公共选修课,包括三大类:人文、社科类;文学、艺术类;自然科学、工程技术类;期中人文、社科类35门课程占51.5%,文学、艺术类27门课程占39.7%,自然科学、工程技术类6门课程占8.8%。三大类课程比例相差悬殊,作为工科院校,课程设置不够合理。

2.公共选修课的教学质量有待提高。(1)课时长短不应一刀切。以沈阳工程学院为例,在所开设公共选修课的课程中,不论是社科、人文类;文学、艺术类或是自然科学、工程技术类的课程,都规定统一的学时,造成有些课程过于浅显,学生认为不解渴;有些课程由于学时不够虎头蛇尾,草草结课,学生对所修课程一知半解,所以,严重影响学生对公共选修课的兴趣,教学效果不容乐观。(2)选课人数有待调整。对公共选修课的选课人数有限制,使许多学生对感兴趣的公共选修课选不上,只能选择那些不喜欢的课程,因而造成学生只是“选而不修,应付考试”,甚至旷课,即便是人来了,也是“身在曹营心在汉”,上课不爱听讲,课堂秩序十分混乱,这样严重影响教师上课的热情,影响授课质量。

3.公共选修课的管理有待加强。由于学校对公共选修课没有给予足够的重视,从而使部分教师对公共选修课的教学和管理也产生懈怠心理,教师对教学内容掌握的熟练程度、对重点难点的设计、对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的运用等都没有达到最佳状态,另外,公共选修课过少,学生选择范围受限制,不能很好地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来选择对自己有帮助的课程,进而导致学生旷课现象严重、课堂纪律较差、听课质量下降等一系列问题。总之,从以上情况可以看出,公共选修课存在着诸多问题,这些问题影响着公共选修课其作用的很好发挥,严重影响和制约着公共选修课的教学质量,甚至可以严重地说,背离了设置公共选修课的初衷。所以,完善公共选修课的课程设置,加强公共选修课的管理,提高公共选修课的教学质量,是目前高校针对公共选修课需要亟待解决的问题。

二、提高高校公共选修课教学质量的对策

1.注重对公共选修课的认识。首先,学校要提高对公共选修课的重视,制定一套完备的公共选修课开课标准和评价体系,要与必修课同等对待,为公共选修课提供合理的上课时间和充足的资源配置,大力宣传公共选修课的开设意义及其作用。其次,开课教师在学校机制的监督管理下,加强对学生的管理,不断丰富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合理设计教学内容,难易程度要适合学生的认知水平,使学生愿意选课。最后,加强对学生的教育管理,正确指导学生对公共选修课的选择,使学生不盲目选课,不单纯为了获得分而选课,使学生认识到现代社会需要的已不是有一技之长的人,而是需要拥有多方面知识的全能型人才,仅仅掌握专业知识远远不够,必须通过公共选修课等多种渠道获取各方面的知识,丰富知识结构,才能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

2.完善公共选修课的课程设置。学校要制定科学有效的公共选修课的课程体系,合理开设课程门类,既要考虑教师因素,也要考虑学生因素,对教师上报的公共选修课进行评审,然后才允许开设,鼓励教师开设对提高大学生综合能力素质有帮助的课程,对开设意义不大的课程及时停止,对本校无能力但很有必要开设的课程,可外聘教师或跨校选修,统一规划、合理安排公共选修课上课时间和课堂规模,以满足学生的需求,充分发挥公共选修课在优化学生知识技能中的作用。

3.强化公共选修课的监督管理。建立严格的公共选修课管理制度和完善的公共选修课评价体系,成立专门的公共选修课调研监察小组,定期组织相关人员听课,检查公共选修课教师的教学计划、教学日历、教学课件,抽查公共选修课的考试试卷,利用网络资源每学期学生要对所修公共选修课程及任课教师进行测评、打分,教师对任课情况进行总结,并提出改进建议,加强对公共选修课的监督管理,使公共学修课与必修课一样受到学生的青睐。

公共选修课论文第4篇

关键词: 高等教育质量评价 网络参与 主题贴吧 信息监测

随着中国高等教育大众化的推进,高等教育质量评价研究取得了丰硕成果。然而在新媒体时代,学生的主体意识愈加浓厚,对高等教育质量发表意见的愿望愈加强烈,同时信息传播的渠道更加多元,方式更加便捷,因此,如何引导学生参与教育质量评价,如何动态监测多元渠道反馈的教育信息,成为我国高等教育质量评价研究的一个重要问题。基于此,本文以参与理论为视角,讨论网络新媒体在参与高等教育质量评价中的问题,并提出完善网络参与的对策和措施。

一、参与理论、网络新媒体和高等教育质量评价

受众参与理论是随着社会信息化的发展和媒介集中垄断程度达到新的高度,在美国和欧洲一些发达国家出现的一种新的媒介规范理论,其要求大众传播媒介向一般民众开放,允许民众个人和群体自主参与。随着媒介信息技术的发展,新媒体日新月异,学生的媒介接近权不断提高,自主参与媒介讨论的意愿非常强烈。在哈贝马斯看来,人们就某个议题进行讨论往往形成“公共领域”,也只有在公共领域,公民才能自由、平等发表自己的看法,在平等协商与沟通的基础上达成一致意见。因此,参与理论重视理性的公民精神以及平等对话的协商方式。

包括网络在内的新媒体因其匿名性、平等性、自由性备受学生群体的青睐,校园贴吧、微信、QQ、BBS论坛等已经成为大学生日常生活的一部分,是其进行信息交流的重要方式,在高校日益科层化的管理过程中,网络新媒体形成了介于学生与学校之间的公共领域。学者胡高认为,影响高等教育质量评价的主体因素主要有四种:政府、高校、社会、学生个体。公共领域的出现,将重塑政府、社会、高校与学生之间的关系,学生可以对高等教育质量畅所欲言,也就是说,公共领域中的讨论反映了参与者内心最真实的想法,这为高等教育质量评价提供了可靠的原始资料,同时,这有利于丰富和优化质量评价手段,政府、高校、社会通过动态监测网络公共领域中的教育信息,及时发现教育质量问题,提高教育质量评价的及时性、科学性。

二、我国高等教育质量评价中的网络参与问题

不管从理论研究还是实践运用,网络新媒体都未能充分参与我国高等教育质量的评价过程。本文将以四川省南充市三所省属高校为调查对象,其中一所高校为综合大学,两所为理工类专科大学,具有很强的代表性;统计对象是以2014年1~3月三所高校的“百度贴吧”主题跟帖,反映了师生员工自觉参与高等教育质量评价的真实情况。筛选跟帖的方法是,在三所高校的贴吧内搜索“选修课”,点击菜单“只看主题帖”,选取前面10个主题帖。根据主题帖的讨论内容,将选修课情况细分为“课程信息”“系统登录”“学分要求”“过关率”“逃课”“讲授内容”“其他”七个要素。“课程信息”是指选修课课程情况,诸如开课计划、时间、地点、选修科目、选课方法以及抢课程度等;“系统登录”是指登录选课的教学系统运行状况;“学分要求”是指学校对选修门数的要求、学分规定或成绩规定等;“过关率”是指选修课过关情况;“逃课”是指学生讨论选修课逃课难度、教师点名情况;“讲授内容”是指学生讨论教师的讲课艺术和课程内容;“其他”是指与选修课无关的讨论或灌水。下面对七个要素进行定量分析,讨论我国高等教育质量评价中网络新媒体的参与问题。

(一)网络调查情况

1.专科性大学1的情况。学生的前10个主题帖分别为:“万恶的选修课”“求学长指教选修课咋选”,“登录名和密码是啥”“关于选修课”“选修课都有哪些,哪些是可以逃的”“选修课”“xxx学院选修课学分要修满多少?”“关于选修课的大神速度来啊”“大二哪门选修课比较好”“大三被选修课坑了的童鞋来看看”,共计111个回帖。

贴吧讨论情况,如图1所示:课程信息占23%,系统登录占5%,学分情况咨询占3%,过关率占14%,逃课占17%,讲授内容占3%,其他问题占35%。

2.综合性大学的情况。学生的前10个主题帖分别为:“选修课会算入期末成绩不?”“还是关于选修课”“求问昨天下午的选修课天文学概论,上课没?”“学校的选修课是什么时候开始上课啊?”“该不该放弃网球这门选修课啊!”“晚上选修课你们选的啥?”“有这么早上选修课的吗”“那个公共选修课,谁要和我换啊?”“弱弱问一下2013-2014-1选修课好久开始上。”“明天的选修上午的”。共计120个回帖。

贴吧讨论情况,如图2所示:课程信息占35%,系统登录占0%,学分要求占2%,过关率占2%,逃课占8%,讲授内容占4%,其他问题占49%。

3.专科性大学2的情况。学生的前10个主题帖分别为:“关于选修课上课时间想求助一下吧友”“周二周四晚有上选修课的孩纸不”“恒大赢得畅快!没辜负我逃掉选修课啊”“我又逃了选修课,大家有什么说的”“求助。问一下一个选修课老师的名字,影视鉴赏的”“问你们个事情,你们的选修课选的什么”“今天看了下选修课可选课,顿时吓尿”“选修课挂了怎么办?求帮助”“大学四年必须选修课修够8门 真的假的啊?”“我挂了,居然还是选修课”。共计110个回帖。

贴吧讨论情况,如图3所示:课程信息占23%,系统登录占0%,学分要求占7%,过关率占11%,逃课占5%,讲授内容占5%,其他问题占49%。

(二)问题分析与讨论

1.相关部门对新媒体的教育信息缺乏监测意识,未能动态评价其中的教育质量问题。在三所高校的贴吧中,“课程信息”的讨论次数和关注度居于第二位,分别为23%、35%、23%。这说明高校教务管理部门选修课信息的力度有待加大,无法满足学生尤其是新生对选修课课程设置计划的了解需求,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教学质量。更为遗憾的是,在学生通过贴吧讨论和交流教育质量信息时,政府、社会、学校一直缺席,学生自发形成的公共领域缺少权威信息的机会,无法获得准确信息,从而导致流言泛滥,谣言四起,影响教学秩序。同时,学生的很多不良现象无法及时得到化解和纠正。例如在贴吧内,很多学生相互鼓动逃课,严重影响正确的教育教学观念传播,这与相关部门尤其高校教务管理部门的缺席分不开。另外,对贴吧反映的课堂教学问题缺少动态监测。例如,有学生反映一些课堂根本不点名、特别容易通过,甚至学生对教师授课给予较多消极评价,这些现象都应该引起教学部门的重视,及时进行收集、整理、分析、反馈。

2.学生在讨论高等教育质量问题过程中缺少理性引导,处于自发状态。在三所高校的贴吧讨论中,“其他”所占比例都非常高,依次为35%、49%、49%,显示了还有大量的讨论与选修课无关,情绪性发泄与谩骂随处可见,低俗、庸俗的回帖占了很大比重,说明贴吧内的讨论还处于自发状态,不仅破坏了主题讨论的氛围,而且影响讨论的正常进行。因此,如何建构理性讨论、文明交流是网络公共论坛需要解决的问题。

3.网络交流与评价的空间非常有限和单一,多层次信息互动局面尚未形成。三所高校的贴吧没有专门建立选修课课程的讨论区,而是混杂于其他主题帖,这种分散性不利于高等教育质量的探讨。另外,当下网络讨论主要以贴吧形式出现,手机、QQ、微信等新媒体目前还没有出现教学质量方面的讨论空间,网络讨论的公共空间非常有限和单一,因此,单纯以贴吧形式的公共空间已经无法满足学生的参与需求,学生参与高等教育质量评价的渠道有待拓展和完善。

同时我们也看到,三所高校在选修课方面的问题并不完全相同。如图4所示,专科性大学1的选课情况依次排名为:“其他――课程信息――逃课――过关率――系统登录――学分要求――讲授内容”;综合性大学的情况是:“其他――课程信息――逃课――讲授内容――学分要求、过关率――系统登录”;专科性大学2的情况依次是:“其他――课程信息――过关率――学分要求――讲授内容、过关率――系统登录”。这既反映不同高校之间存在不同的主要矛盾,同时也反映了高校之间共同存在的主要问题,但是,高校之间、高校与主管机构之间缺少基于网络舆情的交流与沟通,由此导致在高等教育质量评价过程中,高校、政府、教师、管理者、学生之间呈现信息割裂状态。

三、积极发挥网络新媒体功能,优化高等教育质量评价体系的对策和措施

高等教育质量评价主要包括人才质量评价、科学研究评价及声誉评价。校园贴吧的公共领域讨论侧重人才质量评价,因此,网络参与人才质量评价具有重要意义。然而,其优势并没有发挥出来,我们必须采取有效措施,积极提升网络参与力度,优化高等教育质量评价体系。

(一)提升网络意识,重视高等教育质量的“过程指标”。首先,学校等管理部门提高认识,重视网络等新媒体的信息反馈功能。通过管理部门的介入,及时权威消息,解答学生困惑,有利于提升学生学习的计划性、科学性,增加学生对教育质量的满意度。上文所论的课程信息、选课系统、讲授内容等都是高等教育质量评价的重要指标,有学者将之称为“过程指标”,如果学生对这些因素拥有正向感知,则有利于提高学生的总体满意度。因此,相关部门应该重视“过程指标”,提升网络意识,发挥网络等新媒体参与高等教育质量评价的作用。

(二)加大宣传教育,鼓励学生积极通过多种新媒体建言献策,欢迎他们监督教育教学。管理部门应该认识到网络讨论的媒介使用习惯早已养成,学生的主体意识越来越强,不能对学生的网络意见充耳不闻,应该积极而有效介入,保护学生的积极性,同时大力宣传,鼓励学生对高等教育质量发表意见,进行监督,这有利于改变科层机制的管理主义倾向,有利于有效监控质量、维护质量、促进质量进步;另外,要培养学生文明上网、文明发言的理性精神,尤其培养学生维权意识,逐步形成一种全校学生对于质量的自觉意识,这是保障教育质量最根本的目的。

(三)拓展媒体参与高等教育质量评价的多种方式,积极建构平等沟通的公共空间,形成多层次、多主题的讨论和交流局面。当下网络以校园贴吧为主,形式单一,而且没有一个专门的公共讨论空间,这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学生发表意见的渠道,降低了学生参与积极性,因此,管理部门要和学生一道拓展新媒体交流与沟通的渠道,建立不同网络、不同层次和范围的公共讨论空间,使学校、学生、教师、教学管理者、社会进行全方位的讨论和交流,共同推动高等教育质量的提高。另外,教务部门要由专人进行信息监测,对网络等新媒体反映出来的新问题及时进行采集、分析、归纳、反馈,学校等部门应该充当信息交流与协商的中坚力量,发挥纽带作用,这必将丰富高等教育质量评价的主体,发挥高校的自我评价作用,避免我国高等教育质量评价主体的单一性。

参考文献:

[1] 尹冠男,孔祥武.市民新闻的兴起与媒介接近权的演进.青年记者,2007(10):42

[2] 胡高.高等教育质量:理性评价与认识.宁波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4(4):39

[3] 邱均平.我国高等教育质量评价的主要问题与对策.大学教育科学,2012(5):40

公共选修课论文第5篇

摘 要 公共选修课是高校课程体系的组成部分,也体现了“通识教育”的理念。然而,各个学校的公共选修课教学管理模式各不相同,本文对哈尔滨师范大学公共选修课的教学管理模式进行了分析,以提高公共选修课教学质量。

关键词 公共选修课 “通识教育”教学管理 改进策略

一、开设公共选修课的意义及教学状况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中关于高等教育这一方面提到,要提高人才培养质量。而要达到这一目的,高等学校必须使课程设置多元化。开设公共选修课,不仅符合教育规律,也是使课程种类多样化的重要手段,是实现“通识教育”的重要途径。“通识教育”作为大学的理念,应该是造就具备远大眼光、通融识见、博雅精神和优美情感的人才的高层的文明教育和完备的人性教育。

为达到“通识教育”这一目的,哈尔滨师范大学开设的公共选修课一般是以人文素质和科学素质教育为主兼顾技能教育和就业教育为辅的教育课程,其主旨在于满足学生的多种需求,促进学生各个学科之间的交叉渗透,拓宽学生知识面,全面提升学生的科学、人文素养和文化品味,增强学生的就业竞争力,最终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因而公共选修课在学校教学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哈尔滨师范大学对公共选修课的课程设置大都按照社会科学、自然科学、文学艺术、信息技术及经济管理等领域来分类。基本做法是要求学生在毕业前跨学科、跨专业选修5~6门课程,每门课程20~30学时,占1~2个学分,平均每学期一至两门公共选修课,(注要确切信息)要求学科之间互相渗透、文理交融。

公共选修课的教学管理包括专业计划的审定、课程结构的设置、任课教师的征求、选课管理的运行、成绩的审核和报送等五个重要的环节。公选修课开设的主要程序为:先由教师自愿申报,再到学校主管教学校长和教务处的教学主管领导审核,整合全校教学资源,确定开课的课程,并向全校学生开放,最后由学生在教学网络点击选修。

哈尔滨师范大学公共选修课教学使学生提增强了能力、高了综合素质,上基本达到了“通识教育”的目的。但由于许多公共选修课开设的时间不长,教学管理的经验不足,在公共选修课教学管理中还存在一些问题。本文对哈尔滨师范大学近年来公共选修课的教学管理状况进行分析,以提高公共选修课的教学质量。

二、公共选修课教学管理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公共选修课所占比例较低

一方面,目前本校公共选修课共开设文、理、艺术、体育四大类共218门,学校公共选修课数量少,公共选修课开课门类相对不足,学生选择余地有限。公共选修课在整个教学计划中所占的比例较低,有的甚至达不到总学时的10%。,各个学期开设的公共选修课程不稳定,有些选修课程不是学生所期望的,特别是技能型的课程仍较为欠缺,不能最大限度地满足学生的选修需求。

另一方面,公共选修课师资不足也是导致这一问题的原因之一,对开设公共选修课的教师都有一定的要求(一般为具有讲师以上职称),资深教师承担的教学任务繁重,自身又面临业务进修、科研工作的要求,影响其所开设公共选修课的教学效果。

(二)公共选修课教学环境不够理想

一方面,学生选课缺乏合理指导。有些学生随意选课,给公共选修课的教学管理工作增加了难度,还有学生选修的课程较为功利,大多是与就业密切相关的实用型课程,或者是比较轻松易学的课程,但是,对一些真正具有“通识”意义的课程,学生因缺乏兴趣而不愿选,以至于不少有现实意义的课程因为学生选修人数不够而缩小开课规模甚至停开。

另一方面,部分教师对公共选修课没有给予足够的重视,敷衍了事。他们认为选修课的学习对学生影响不大,也有的教师开设选修课仅仅是为了教学工作量。导致有些选修课教师备课不充分,没有规范的授课计划,严重影响了选修课的教学质量。另外,选修课不能沿袭教师讲、学生听,照本宣科等铃声的落后单一的教学方式,公共选修课的教学手段、教学媒体也有待改进和加强。

(三)公共选修课的教学和考核过程缺乏监控

公共选修课的课程灵活,教学方法形式多样、公共选修课一般安排在晚上和周末,这直接给职能部门对公共选修课的质量监控带来困难。

有的学院对公共选修课教学管理不够严格,对公共选修课的教学大纲及授课计划的制订、教材的选用等要求未能做到严格审查。有些公共选修课没有选用适合教学的教材,一般是由教师随意选用教材,或直接用专业教材,这些做法间接影响学生的学习兴趣,也不利于学生知识水平的提高。也有些公共选修课没有明确的教学目标和教学进度,教学内容过于简单,无法满足学生需要;未能做到对所选学科知识融会贯通,达到提高素质、传授学生技能的目的。另外公共选修课课程考核形式一般都是由任课教师自行安排考核。,考核也没有固定的程序并且不够严格规范,考试形式比较单一,大多课程考核以学期论文作为考试题来评定考核。

三、公共选修课教学管理的改进策略

(一)学校要建立起完善的选修课设置机制

合理安排选修课的开设,完善公共选修课设置,以优化选修课资源的配置。对那些加强文化素质教育的课程,比如文化、国学、科学史、科学动态等课程要积极扶持。还要合理配置有助于就业和创业的选修课程,使其走出校门时,有能力、有准备面临择业的挑战。

当今时代,大学生思想活跃,对新生事物兴趣浓厚,学校对其进行人文修养和传统美德教育,有利于形成他们完善的人格,同时辅之必要的就业和创业教育,能使学生成为符合时展的合格毕业生,使学生走向社会后,尽快适应社会,取得成功。

(二)学校应优化公共选修课教学环境

一方面,师生共同做好公共选修课的选课。公共选修课的任课教师应当兼顾学生兴趣、特长、专业的差异,对不同学生的选修的课程进行个性化指导。在每学期进行公共选修课选课前,学校教学管理部门应当设法使学生了解关于课程设置,教学内容,学习目标的相关知识,同时对公共选修课任课教师的学术背景及研究方向加以介绍,帮助学生结合自己的专业和实际需要选课,减少学生选课的盲目性。学生也应根据自己的道德修养、人文修养、就业现实等一系列问题,在老师的指导下能够切合自己实际情况合理地选修公共选修课。

为实现“通识教育”的理念,学校应适当鼓励文科学生选修对自己专业有益的理科类课程,理工科的学生选修一些对自己专业有益的文科类课程,做到“文选理、理选文、文理选技能、素质培养和能力提高相结合”。真正做到学科间交叉融合,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另一方面,教师要在选修课教学中加强自律,努力上好选修课。与必修课教学相比,上选修课的教师相对比较宽松。在这种情况下,要保证教学质量,除了学校方面有效的监管、监督外,要看教师的职业道德是否高尚,教学行为是否自觉,这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选修课教学质量的高低。教师要不断加强自身修养和自律,要尽职尽责地担负起选修课教学使命。同时,教师还要处理好选修课堂上的师生关系,良好的师生关系对学生的学习效果起到很大作用。

教学手段要创新,教学媒体应尽量向选修课的学生开放。教学手段要多样化,座谈、戏剧、调查、实践都可以作为选修课的教学手段,而且许多选修课正会因为教学手段的多样化会更吸引学生,例如,选文学的同学可以排演话剧《雷雨》,选科学的可参与收光线导电实验。学校也应向选修课的同学开放教学媒体,让参加选修同学能体会专业学生相同的授课效果。

(三)加强监控,提高公共选修课的教学质量

学校不能忽视对选修课的纪律管理,要加强对学生的专业思想教育,有效地约束学生学习,教师也应配合学校的职能部门,对学生严格考勤和考核,考核形式要多样化,笔试、口试、论文、调查报告、学生在选课期间取得的相关发明创造及获奖都可作为该选修课的成绩。

学校的质量评估部门应对公共选修课进行定期的检查和不定期抽查,以了解和掌握公共选修课的教学情况,发现问题,及时处理。要充分发挥教学督导的作用,深入课堂听课、评课,组织学生对教师的授课情况进行测评。

学校还可以制定公共选修课的评价方法,对公共选修课进行定期评估,期末总结,进行末位淘汰制,对教学质量高,学生欢迎的课程给予奖励;对教学质量差,学生不欢迎的课程,进行限期整改直至停开。选修课也应像必修课那样,把教师教学计划、教学日历、教学大纲等教师教学档案,考试、成绩等学生学习档案,都纳入到日常规范管理中来,建立起详细的档案体系。

四、结论

高校公共选修课的开设具有非常积极的现实意义,是高校教学计划的有机组成部分,是充分发挥教师和学生潜能的重要措施。尽管哈尔滨师范大学公共选修课的教学状况还有些不尽人意的地方,但只要教师和学生端正态度,对公共选修课加以足够的关心和重视;同时学校教学管理部门采取积极、有效的解决措施,加大教学质量监管力度,严格公共选修课的教学规范,将公共选修课的教学管理科学化、规范化、制度化,就能保证公共选修课教学的健康发展,提高公共选修课教学质量,以提高学生素质、增强学生就业能力,进而满足学生多元化的知识需求。

本文是“黑龙江省高等教育教学改革工程项目:高校“公选课”教学状况的调查分析与改进策略研究”的一部分。

参考文献:

[1]宣亚南,颜进.我国高校现行选修课制度的利弊及对策.教育教学管理.2004(5).

[2]杨从军.提高公共选修课教学质量的对策.黑龙江教育.2008(7、8):118.

[3]郭学勤.关于高校选修课课程建设问题的几点思考.宁波大学学报.2005(1).

[4]黄巧萍.加强公共选修课建设,推动高校教学改革.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学报.2003(2).

[5]杨静,赵蓉,李慧茹.谈高校公共选修课的设置与管理.煤炭高等教育.2004(4).

公共选修课论文第6篇

Political Economy

一、专业名称、代码:政治经济学,020101

二、专业简介

本专业是“经济学科(门类)”所属“理论经济学”一级学科(类)中的基础性专业,也是经济学科各专业共同的理论基础,还是指导我国进行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和经济体制改革与经济发展的理论基础。在我国,有时特指马克思主义的政治经济学。河南大学政治经济学专业是首批获得国务院学位办授权的硕士学位点之一。河南大学政治经济学专业硕士研究生培养既有在《资本论》与马克思主义经济学方面传统的鲜明特色与突出优势,又有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改革与经济发展方面的崭新特征与现实贡献。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该专业一直是河南省连续多年的省级重点学科。该专业名师辈出、培养了一批又一批学有所成和富有成就的优秀硕士毕业生,成为高校、政府与经济职能部门的高级精英人才。

三、培养目标

本专业培养坚持党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需要的品学兼优的高级专门人才。系统地掌握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和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理论,熟悉经济史、经济学说史、西方经济学和其他相关的经济学知识,对于国内外经济理论和经济实践中的重大问题有较清楚的了解;具有能够运用现代分析方法和计算手段独立从事科学研究的能力;较熟练地掌握一门外语,能阅读本专业的外文资料。能够从事经济类专业适合的相关工作。

1.掌握扎实的政治经济学基础理论和专业知识;

2.具有一定的从事科学研究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具有应用外语开展学术研究和学术交流的基本能力。

四、修业年限

本专业硕士生学制一般为3年,在校年限最长不超过5年。对提前完成培养计划,学位论文符合申请答辩要求的研究生,按一定标准、经过规定的审批程序可以提前答辩、毕业并申请学位。

五、研究方向

1. 经济体制转型与中国经济问题研究

2. 马克思经济学理论与现代社会生产方式研究

3. 现代企业制度与人力资本发展研究

4. 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与西方经济学比较研究

六、课程设置

(一)课程类型

本专业硕士研究生课程类型包括公共必修课、公共选修课、公共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必修课、专业选修课、补修课7 大类(其中公共必修课、公共基础课、专业基础课和专业必修课为学位课程)。

(二)课程体系

类别

课程名称

考核方式

学时

开课学期

任职

教师

必修课

公共必修课

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

2.第一外国语

考试

54

54

2

4

1、2

公共基础课

1)中级微观经济学

Advanced Microeconomics

2)中级宏观经济学

Advanced Macroeconomics

3) 中级计量经济学

Advanced Econometrics

考试

考试

考试

54

54

54

2

2

2

1

1

2

院定

专业基础课

1)经济理论与中国经济改革、发展研究

Advanced Political Economy

2)《资本论》研究

Research On

考试

考试

36

36

2

2

2

2

导师组

专业必修课

1)马克思主义经济理论

MarxismEconomics

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理论

Socialism Economics

3)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与西方经济学比较

考试

考试

考试

36

36

36

2

2

2

2

2

2

导师组

学术活动

参加研究生学术论坛、听取学术会议报告, 1 学分

1

1

实践环节

进行实践能力训练, 1 学分

1

4

选修课

专业选修课

1)中外经济学名著选读

Selected Materials of Marxism Works on Economics

2)政治经济学前沿

3)经济思想史

考查

考查

考查

36

36

36

2

2

1

2

2

2

院定

院定

院定

补修课程

(跨专业研究生)

考试

54

≤4

1

公共选修课

1 )马克思主义与社会科学方法论;

2 ) 全校性综合素质、创新能力培养类的课程,不计学分。

考查

36

1

3

七、学分要求

本专业硕士研究生学分分为课程学分和论文学分两部分。总学分50学分,其中课程总学分原则上32学分, 其中必修课22学分,选修课8学分,学术活动与实践环节2学分。论文研究18学分。

公共必修课

公共选修课

公共基础课

专业基础课

专业选修课

学术活动

实践环节

32学分

开题报告 2学分

18 学分

中期考核 2 学分

预答辩 2 学分

学位论文 12 学分

八、培养方式与方法

本专业硕士研究生培养既充分发挥导师指导研究生的主导作用,又建立和完善有利于发挥学术群体作用的培养机制。培养过程中充分发挥研究生的主动性和自觉性,采用启发式、研讨式的互动教学方式。研究生参加学术讲座、学术报告、讨论班、社会实践和社会调查,并获得相应的学分。

1、充分发挥导师指导研究生的主导作用,以导师指导和本学科老师集体培养相结合为原则,建立和完善有利于学术群体作用的培养机制。

2、发挥研究生的主动性、自觉性,根据课程特点灵活采用启发式、研讨式等多种教学方式,加强研究生自学能力、表达能力、写作能力、实际工作能力等的训练和培养。

3、研究生应博览群书,具有宽广的知识面和合理的知识结构;应认真学习基础理论和钻研原著,具有扎实的经济学理论基础。

4、培养研究生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学习和研究相结合、严谨治学和勇于创新相结合的精神和能力,使研究生具有获取知识、更新知识、创新知识的能力。

九、学位论文

本专业硕士研究生在修完全部学位课程和修满所要求的总学分后,要在导师的指导下,独立进行学位论文的撰写。

1.论文选题。论文选题应具有高起点、新视角和前沿性,应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2.开题报告。硕士研究生在第3学期完成开题报告。硕士生开题由院系组织集中进行开题,由若干名本学科或相近学科教授或副教授参加,以学术报告方式集中进行。

研究生确定了论文选题后,在论文写作之前,必须撰写开题报告。开题报告应包括论文选题的理由或意义、国内外有关该论题研究的现状及趋势、本人的详细研究计划、写作提纲、主要参考文献等内容。研究生作开题报告时,应有包括导师在内的本专业或相近专业的教师3-5人参加,教师要对论文选题的意义、研究计划的可行性等做出认真的评议。

公共选修课论文第7篇

关键词:数学类公共选修课;课程建设;现状;建议

中图分类号:G421

目前我国高校课程设置一般分为公共必修课,专业必修课,专业选修课和公共选修课四大类。和其他三类课程相比,公共选修课又称为通修课,是面向全校学生而开设融知识性、趣味性于一体的课程。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和学校安排自主选修公共选修课。公共选修课可以在专业之外提供实施素质教育、拓宽专业口径所需的知识及能力。随着素质教育的全面贯彻实施,大学里的公共选修课也越来越丰富,涵盖文、史、哲、经管、艺术、自然科学、实用技术等诸多门类。公共选修课的出现大大增加了新课程的数量,有助于摆脱教学领域内保守思想的束缚,符合社会对复合型人才的需求,有利于调动学生自主性、积极性,也有利于学生特长的培养和全面素质的提高。数学类公共选修课作为数学与自然科学类通识教育选修课模块里的主要部分,普遍受到各高校的重视,各高校根据自己的人才培养目标、师资力量,开设了不同的数学类公共选修课。它的开设宣传了数学科学的文化内涵,弘扬了数学科学精神和思想方法,提高了学生的科学素养,尤其是数学素养。因此,数学类公共选修课越来越受到学生的欢迎,也成为高校本科教学计划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但对数学类公共选修课的开设还存在一些认识上的误区,课程教学的过程中有不少不尽如人意的地方,甚至一些弊端也在教学实践中逐渐暴露出来。笔者对此作了深入的剖析,并就改进数学类公共选修课教学提出了一些建议和探索,希望能和同行交流,共同提高数学类公共选修课的教学效果。

1. 高校开设数学类公共选修课的必要性

恩格斯曾定义,“数学是研究客观世界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的科学”,数学不仅仅是给自然科学、工程技术以及人文社会科学提供了一种精确的语言和有力的工具,而且还提供了一种思维方式,体现了一种文化精神。在刚刚闭幕的第八届国际工业与应用数学大会的开幕式上,国家副主席李源潮致辞指出,“数学对科技的发展具有根本性意义,数学的应用是中国现代化建设的重要动力,在经济发展和科技进步中发挥了基础性作用”。数学及数学教育的重要性,由此可见一斑。瑞典的课程标准中提到“数学课的根本目的是使学生获得解决他们日常生活中遇到的数学问题的能力”。闻名的美国西点军校的教学计划中, 规定学生除了要选修一些在实战中能够发挥重要作用数课程(运筹学!优化技术!可靠性方法等),还要必修多门与实战不直接挂钩的高深的数学课。我国教育界也把“能够运用所学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使教和学各有所长”作为数学教育的目的之一。在数学知识的应用上,学生突出的问题是不会在实际问题与数学知识之间挂起一道桥梁,使得所学数学知识不能学以致用,难于适应现代化建设和创新思维对人才的需求。开设数学类公共选修课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这一缺陷,譬如,《数学实验》借助于计算机,再现了数学原理的发现、探求过程;《数学建模》涉及各个领域,通过建立模型、求解模型等来解决实际问题,让学生在“做”中体会到数学的魅力和乐趣,学会如何用数学解决实际问题;《数学与认识论、自然观》让学生徜徉于数的世界,漫游于形的空间。

具体来说,表现在以下方面:

1.1 拓宽学生的知识面,提高学生的科学素质尤其是数学素质

目前的大多数数学必修课由于种种原因,往往注重数学知识的传授,而在培养学生的数学素养上还有所欠缺。”实际上,大学生毕业后走入社会,如果不从事数学领域的工作,他们学过的具体的数学定理、公式和解题方法基本用不上,甚至很快就忘记了,而他们的数学素养却让他们终生受益。一位数学教育家说,不管人们从事什么工作,深深铭刻在头脑中的数学的思想精神、数学的思维方法和看问题的着眼点等,这些使人们终生不忘。以南开大学顾沛教授为代表的团队所开设的《数学文化》这门课程就是一个很成功的探索。在不加重学生负担的前提下,开设丰富多样且富有弹性的数学类公共选修课,可以拓宽学生的视野,提高其科学尤其是数学方面的素养,促进其潜能的充分发挥。

1.2促进教师的成长

在必修课、专业课占绝对优势的课程体制中,教师仅仅是既有课程的实施者,他们需要完整地不折不扣地执行教科书的意图,严格按统一的教学大纲、教科书甚至教学方法进行教学,而公共选修课的开设也为教师提出了新的要求,新的挑战,同时,也为教师的专业发展方向和教学质量的提升提供了更多的机遇,它改变了以往教师传统的固定不变的分工,要求教师不断更新和完善教育教学理念吸收新鲜事物,在教与学的过程中,不断地探索,从而最大限度地发挥教师的专业自主性和创造潜能、发挥优势和特L。高校数学课的教师,大多是数学专业毕业的硕士、博士,尽管他们数学方面的专业知识比较多,比较深。但是,对于数学类公共选修课的教学未必能胜任,因为数学类选修课往往需要各学科知识的交叉渗透、融合, 教师需具备一些新的边缘或交叉学科知识。所以,数学类公共选修课的开设可促使他们去钻研,提高自己的业务水平,年青教师尤为如此。

2、数学类公共选修课的现状及面临的问题

2.1 在认识上,对课程不够重视,视为“副科”

在一些高校,数学类公共选修课被当成“副科”。于是,从学校教学主管部门、任课教师,再到学生,对数学类公共选修课重视不够,这属于认识上的误区。其实,选修课、必修课并不能简单比较哪个重要,哪个不重要?有时,一门选修课可以影响一个人的一生,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纳什的成功就是一个例证。

2.2课程的设置缺乏整体规划和客观的论证,甚至不合理,教学内容陈旧

数学类公共选修课往往是由任教数学的教师提出开课申请,经所在教研室或二级单位批准再报教务处备案这样的程序来进行。各数学教师根据自己的专长、研究方向、兴趣爱好便开出了不同的数学类公共选修课。由于缺乏系统的规划,导致所开设的数学公选课存在教学内容的重复,不少选修课仅停留在数学基本理论知识的简单介绍和延伸,课程学术价值不高,所选教学内容过于简单,缺乏思考的余地,更没有挑战性,属于一般科普介绍。有些数学公选课教学内容陈旧,十几、二十年不变,没有与时俱进,没有吸收新的教学素材和新的教学理念、思想等。另外,不少高校还存在因人设课的现象,有的教师工作量不满,就设法开一个选修课来“凑课时”。

2.3 课程的考核不规范、严格,对学生没有压力

数学类公共选修课是考查课,一般都不闭卷考试,不考试并不意味着不考核。一些数学公选课的考核过于简单,结课后写一个课程总结或读书报告就OK了,学生轻而易举就拿到学分。这样导致学生学习动机不强,投入的精力时间少,甚至学生在选修课上“身在曹营心在汉”干与课程无关的私事。

3.数学类公共选修课的探索及建议

针对上述提及的数学类公共选修课的现状及问题,笔者作了深入的分析,进行了一些有益的探索并给了一些具体的建议,希望能对数学公选课教学质量、教学效果的提高有所帮助。

3.1对学生的建议

学生必须端正数学类公共选修课的态度,一方面应根据自身的发展需求和兴趣爱好来选课,不能为了凑够学分,以哪个选修课容易通过就选哪个;另一方面既然选择了就要认真对待,上课认真听讲并做好笔记不得随意旷课,积极参与、配合老师的课堂教学,听从任课老师的安排,把数学类公共选修课当必修课对待。

3.2对老师的建议

教学是教与学的双边活动,遵循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的原则,老师授课质量的好坏往往决定着的该课程的教学质量。在公共选修课作用日益凸现的今天,数学类公共选修课授课教师的个人素质变得越来越重要,所以作为这些课程的教师必须加强自身的学习,不能因循守旧,应当不断汲取国内外新的教学素材,更新教学方法、教学理念,坚持与时俱进。最为重要的是,必须要有责任心和投入。

3.3对学校的建议

首先要加强数学类选修课开课的审核和规划,从源头上把关。。坚决反对因人设课,抵制某些教师“凑课时”而开出的数学公选课。学校教学主管部门应遵循“以人为本,全面发展”的原则,公选课的开设要与人才培养目标一致,以满足学生的需求为原则,防止所开设的选修课内容上的重复。对已开设的数学类公共选修课定期组织同行专家进行质量评估,评选出有利于培养学生逻辑思维和创新思维能力的课程,并从经费上给予支持这些课程的建设,而对一些教学内容陈旧,对学生培养没有什么作用或作用不大的数学类公共选修课进行整改甚至撤销。

总之,数学类公共选修课课程建设是一个系统的工程,涉及到师资队伍、教学设施条件、课程内容、教学资源及管理监督等的方方面面。只有提高J识,投入精力像抓必修课一样抓公共选修课的课程建设,把数学类公共选修课规范化、制度化,不断完善它,才能提高教学效果,为高素质人才的培养提供保证。

参考文献:

[1] 韩建明,陈万光,张耀武.高等教育中公共选修课实践探讨[J].科技信息,2010(19):534-535.

[2] 李素萍. 高校公共选修课教学之思考[J].科技文汇,2010(3):19-20.

公共选修课论文第8篇

关键词: 云南师范大学函授教育(专起本)公共课 现状 问题 调整策略

公共课是课程类型的重要组成部分,也称通识课程,是高等院校里所有专业的学生必须修习的课程。我国高师院校的公共基础课程一般包括以下几类:社会科学类,如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邓小平理论、思想概论、政治经济学、思想品德修养、形势与政策、法律基础等;工具技能类,如外语、计算机等;军事体育类,如体育、军训、劳动等。

一、云南师范大学函授教育(专起本)公共课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本文根据云南师范大学函授教育语文、历史、英语、地理、数学、物理、化学、生物等八个师范类专业的公共课的实际开设情况来分析其中存在的一些问题。

如表1所示,这八个专业开设的公共课门数为1到2门,开设门数在总门数中的比例为5.6%、11.1%;学分为3分、4分、6分,占4.2%、5.6%、8.3%;面授学时为36、48、84,占6.4%到14.7%不等。分析这些数据,可发现其中存在的一些问题:1.公共课课程设置门数、学分、学时都偏少。从表中得知公共课平均课程门数、学分、面授学时比例都在10%以下;2.公共课具体开设的课程都为工具技能类课程。从表中得知,开设的英语课和计算机应用基础课都属于公共课中的工具技能类课程;3.政治理论课没有涉及。政治理论课是高校公共课结构中必不可少的课程,尤其对于学历教育来说是必须修习的课程;4.缺乏人文科学类课程。人文科学类课程的设置是基于培养学生的个性化发展和全面掌握知识而开设的课程,社会经济的发展要求人才要具有丰富而全面系统的知识结构,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的目标也要求中小学教师要有全面的知识系统,以便运用多学科进行课堂教学。因此,在师范教育中开设人文科学类课程是相当必要的,当然函授师范教育也不例外。

二、云南师范大学函授教育(专起本)公共课的调整策略

1.适当增加公共课的比例。公共课是学历教育必不可少的通识教育课程,目的在于培养学生最基本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培养人文主义精神,完善自然科学知识,培养最基本的政治态度和政治理念,培养观察事物、认识事物,以及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形成最基本的外语语言能力和基本的计算机操作能力。公共课一般包括社会科学类课程(以政治理论课程为主)、人文科学类课程(历史,地理,文学等)、自然科学类课程(物理、化学、科学等)及工具类课程(外语、计算机)等。适当地增加公共课的比例,增加公共课开设的门数、学分与学时,学生才有机会真正地学到所需要的通识知识。

2.拓宽公共课程范围。对于师范生来说,完善其公共基础知识是相当必要的,因为,师范生扮演着站在讲台上,为学生传道授业解惑的角色,只有具备丰富的基础知识才能更加自信和自如地回答学生提出的不同的问题。特别是新课程改革要求中小学开设综合课程,所以更加要求中小学教师具备系统的科学人文社会知识。云南师范大学函授教育作为职后提高教师水平的学历教育,参加学习的大都是来自中小学教育前线的教师,他们对新课程改革深有体会,更清楚自己在教育深造中应该掌握的知识的内容和技能的操作。所以,全面地设置函授教育公共课,有助于教师在以后的教学活动中和自身的职业生涯成长中立于不败之地。因此要在已有工具技能类课程的基础上,增加政治理论课程、人文类课程和自然科学类课程。

3.公共课以选修课的形式展开。公共课以选修课的形式展开,开设多门课程供学生选择,学生可以根据自己实际所需做出相应的课程选择。比如,政治理论课程,可以设置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及“科学发展观”、思想道德与法律、形势与政策等不同的课程,学生可以从中选择一门或者两门进行修习。公共课在限定修习门数的情况下,任意选择进行修习的具体课程。

三、结语

云南师范大学函授教育承担着云南省中小学教师的职后学历教育的任务,作为它最主要的办学层次的专起本教育,是函授教育的主体,在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基于社会经济发展的需求,中小学教师自身发展的需要,以及函授教育本身不断发展的需要,只有公共课结构不断调整,才能更好地保证教育质量,为云南省的基础教育作出更好的服务。

参考文献:

[1]云南师范大学.云南师范大学成人高等教育专业教学计划[M].昆明:云南师范大学,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