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优秀范文 初高中地理教学衔接研究

初高中地理教学衔接研究赏析八篇

时间:2024-02-06 14:45:00

初高中地理教学衔接研究

初高中地理教学衔接研究第1篇

关键词:一贯制学校 数学 衔接 策略

中图分类号:G633.6 文献标识码:C DOI:10.3969/j.issn.1672-8181.2014.02.116

在我国,中小学数学教学衔接问题受关注时间较长,早在1958年北京师范大学就开始编制十年一贯制教材。2006年5月,人民教育出版社小学数学室组织召开了“第四届人教版小学数学课程标准实验教材经验交流会”,会议的主题就是中小学数学教学的衔接问题。会议认为衔接工作应从教材内容、教学方法、学习方式、心理适应、学习习惯等方面开展;同时提出中小学的教学应注意“瞻前顾后”,重视数学概念,关注说理和表达,注意渗透数学思想方法,加强计算基本功训练和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近年来,很多关于中小学数学衔接教学的课题实验也积极展开,如2005年福建省东山县确定的“初中数学教学与小学数学教学衔接”的课题研究,再如2007年漳州市教师进修学校主办的“义务教育阶段教育教学衔接――小学生学习指导的研究”课题,这些课题都有多所学校试点,多达三至五年的实验时间,也得到了很多研究成果。

但是我们可以看到,以上实验也都存在一个共同的问题,主持研究的并非中小学一线教师,参与实验的初中教师与小学教师缺乏交流,所以理论上的成果难以落实到具体的教学中,迄今初中、小学这两个学段在教学上仍存在较严重的脱节现象,刚进初中的七年级学生对初中的教学方式、学习方法极度不适应,另外数学内容难度加大,对学生数学应用能力要求提高导致大多数学生数学成绩不理想,从而产生畏惧数学的心理,在客观上造成了初中生数学成绩的两极分化,因此在九年一贯制学校中开展中小学数学教学衔接问题的研究更具有实际意义。

1 研究的意义

九年一贯制学校通过“中小学数学教学衔接问题研究”,能够逐步扭转目前中小学数学教学上的脱节现象,使教师能够从整体上把握《数学新课程标准》的教学理念和教学目标,能够为学生升入初中后很快适应中学的数学学习铺路搭桥,在接受知识、学习方法以及学习心理等方面都能很快地得到适应,让学生顺利地进行过渡。同时,让小学教师了解初中的数学教学与小学的不同,有针对性地做好学生数学素养的培养,也让中学教师及时掌握小学阶段的教学动态,更准确地了解学生的学习基础,更快地把握学情,从而提高课堂效率,打造高效的数学课堂。研究要解决的问题包括:初中与小学在数学学习内容上的衔接;初中与小学在数学学习方法上的衔接;初中与小学在数学教学方式上的衔接等等。

2 研究方法

2.1 调查法

在参阅文献基础上,根据访谈中提炼的问题,编制《学生调查问卷》、《教师调查问卷》。

2.2 访谈法

获得关于新课程中小学数学衔接的原始资料,从中提炼目前在衔接中存在的问题,并探讨一些对策。

2.3 经验总结法

在教学实践基础上,形成有一定文献价值的文字材料。

2.4 行动研究法

边研究,边实践,边思考,不断总结与反思。

2.5 案例分析法

在小学高年级和七年级学生中培养和收集学生数学学习的典型案例,进行个例跟踪。

3 研究内容

九年一贯制学校开展中小学数学教学衔接问题的研究可以吸纳教育教学第一线的初中、小学骨干教师参与,结合教育教学实践,边研究、边实践,及时地沟通交流。在研究人员的分工上,可以根据《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的课程内容安排,分成三个研究小组:数与代数、图形与几何、统计与概率,每个小组均安排有中学、小学教师,便于了解整个义务教育段每个教学内容的要求,方便不同学段的教师沟通交流。在每个研究小组内可以围绕以下内容开展研究:中小学数学教育教学现状与衔接问题难点的调查分析;中小学教师合力剖析七年级学生数学成绩不理想的原因;剖析中小学转换阶段学生思维发展、心理变化和数学认知过程三个方面的规律,探索和优化小学生和初中生的数学学习方法;从数学教学内容上研究小学阶段与初中阶段知识的衔接;从小学和初中教法上的差异出发研究做好数学教育教学的衔接工作;在既从小学角度也从初中角度双向解决两学段数学教学的衔接过程中,创新人才培育模式的研究;中小学数学教育教学有效衔接的管理对策。

4 研究成果

通过研究可以形成一套完整的、并行之有效的中小学数学教学衔接措施,提升数学教师素质,提高学生学习数学效率,使大部分七年级学生能顺利通过数学学习过渡期,数学成绩有所提高,两极分化现象能够得到一定程度的缓解。研究成果可以以调查报告、教学案例、论文集等形式体现。

九年一贯制学校由于初中生源主要来源于本校小学毕业生,所以开展中小学数学教学衔接问题的研究,加强中小学数学教学的衔接,对提高课堂效益,对学生的发展、教师的发展都非常有益,有重要的现实意义。由于一贯制学校方便进行案例式分析、个例跟踪,所以也具备操作的现实条件。研究从数学学科入手,切入点小,操作面也更强。学校可以通过深入的研究,创新本校小学和初中的教学方法和学生学习方法,从而形成自己的特色与模式。

参考文献:

[1]蓝锦江.中小学数学教学衔接问题的探讨[J].福建论坛(社科教育版),2011,(5):78-79.

[2]李琴.浅谈中小学数学衔接问题[J].新西部,2011,(15):250.

[3]黄训志.谈怎样解决中小学数学教学衔接问题[J].科学信息,2010,(13):674.

[4]袁巧玲.浅谈小学、初中数学知识的衔接[J].新课程研究,2010,(5):98-99.

[5]谢清芳.有关七年级数学教学的衔接与教法探讨[J].科技信息,2009,(23):685.

[6]吴俐俐.中小学衔接的调查分析与对策探议――以数学教学为例[J].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9,25(3):193-195.

[7]李晓龙.如何实现从小学到初中数学学习的转变[J].教育教学论坛,2009,(1):76-77.

初高中地理教学衔接研究第2篇

摘要:如何将初中和高中函数教学部分连接,是中学数学教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作为教学的重要内容,其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它是中学数学的一个环节,需要有较高层次把握的内容。

关键词:初高中数学;函数;教学策略;教学衔接

一、研究背景:

由于义务教育和素质教育的需求,现行的初中教材进行了大量的削减,对部分知识内容进行了弱化。因此,如何做好初高中数学教学的衔接工作,就成为高中数学教师的首要任务。

人类对于二次函数的研究历史悠久。大约在公元前480年,古巴比伦人和中国人已经使用配方法求得了二次方程的正根。公元前300年左右,欧几里得提出了一种更抽象的几何方法求解二次方程。7世纪印度的婆罗摩笈多是第一位懂得用使用代数方程的人,它同时容许有正负数的根。

二、理论依据:

根据前苏联教育家维果茨基提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我们知道,学生的发展有两种水平:一种是学生的现有水平;另一种是学生可能的发展水平,两者之间的差异就是最近发展区。所以,我们教师的教学应着眼于学生的最近发展区。

从中学数学教材中看,二次函数占有重要的地位。各种数学思想如函数的思想、数形结合的思想、分类讨论的思想、等价转换的思想等均可利用二次函数作为载体进行展现。进入高中以后,要对他们的基本概念和基本性质(图象以及单调性、奇偶性、有界性)灵活应用,对二次函数还需再深入学习。

三、研究目标:

通过研究初高中数学衔接,研究编写并完善高一学生初高中数学衔接的校本教材。引申初中已学过而高中常用的关于二次函数的相关内容,并体现此知识在解题中的数学思想。突破二次函数部分在初中难学而高中易错的数学思维,并展示此思维在解题中的发生过程。

四、研究方法:

主要采用行动研究方法。依附学校现有的教育教学和校本资源,并在不断开发、完善中建设新的信息技术资源,坚持“边实践,边研究;边总结,边推广”的工作方针,扎扎实实地展开教学研究实践,在实践过程中将根据实际情况采取如下科学研究方法:调查法、观察法、测验法、比较法、分析法、教学案例研究法以及文献研究法等。

(1)问卷调查法

通过对初高中数学教材和考试大纲的学习和解读,通过对学校高一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切实了解学生对二次函数及其相关内容的掌握程度。

通过调查研究,我们发现:现行课改模式下的初中毕业生,在数学上具有较强的应用能力、空间观念、几何应变能力、空间观念、合情推理能力,但同时在数学运算能力、演绎推理能力等方面又存在着诸多的不足。现在的初中毕业生有较好的学习方法和态度,个性张扬,上课能够主动思考,提出较多问题;自主性较强,理解、应用能力较强;接受新知识较快,自学能力较强。

(2)行动研究法

通过对高一新生关于二次函数等相关内容掌握情况的调查,分析,编写出关于二次函数内容的衔接教材讲义和校本教材,通过实际应用,不断调整校本教材内容,使之适合我校学生实际情况。

通过新一轮高一衔接教材的应用,进一步完善初高中衔接内容在二次函数部分的研究和应用。通过公开课、研讨课、专题测试等形式,检验学生在二次函数应用方面的情况,研究二次函数衔接教材应用的成果。

通过二次函数衔接内容的校本教材的编写和应用,指导校本教材的研究和编写的进步,同时,进一步对学生的学法进行指导。

五、研究内容:

1.从中考看二次函数:

纵观历届中考对二次函数的考察,反复出现的内容可以归纳为以下几点:

(1)二次函数的定义式问题,解析式问题,求参数,图像问题,图像平移问题;

(2)二次函数与方程,不等式问题;

(3)二次函数的最值问题,以及二次函数和直线相交问题,二次函数实际应用问题。

2.从高三复习看二次函数:

二次函数有两个典型特征:一是解析式,二是图像特征。从解析式出发,可以进行纯粹的代数推理,这种代数推理、论证的能力反映出一个人的基本数学素养;从图像特征出发,可以实现数与形的自然结合。

通过对二次函数知识的教学发现,二次函数知识内容不仅仅是抽象的数学知识,更是一个有着浓厚生活趣味的数学学科知识,二次函数习题有很多内容都和生活实际有着密切的关联。因此,教师在进行思维能 力的培养过程中,可以有效抓住二次函数与生活性问题的有效联系,设置出与生活密切关联的数学问题,使学生内在能动性得到有效促动,使自主思考分析问题成为学生学习知识的内在要求。

六、研究成果:

通过研究,我们推进了校本教材的研究、编写和应用。通过研究,教师对初中教材和课程标准进行了深刻、细致的研究。通过学习,对初中的数学知识点与高中数学知识应用之间的区别与联系有了更进一步的认识。解决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出现的困惑,进一步提高了高中教师的教学水平。

七、思考与反思:

我们不仅要对二次函数部分衔接教材进行了研究,同时也要对学生的学习方法,思想特征等方面进行研究。对数学教学衔接问题的研究就目前而言,其成果泛泛而谈,整体分析者居多,而在许多具体知识点的衔接研究上则存在着一些不足。正因为如此,对具有普遍性又有特殊性的衔接问题----如二次函数进行研究与分析,不仅具有很大的挑战性,而且对于整个高中阶段的知识体系的整合也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总之,初高中数学的衔接,既是知识的衔接,又是教法、学习方法、学习习惯和师生情感的衔接,只有综合考虑学生实情、课标和大纲、教材、教法等各方面的因素,才能制定出较完善的措施。在教育、教学中没有固定的方法,但也不是无章可循的。作为教师,要积极地了解学生、关爱学生;要不断地探讨教学的规律,为提高课堂教学的质量不懈地努力。

参考文献:

[1]黎伏献. 高中数学新课程教W研究[J]. 科技创新导报. 2011(19)

[2]彭林. 实现从“变量说”到“对应说”的跨越――从整体上把握高中函数概念教学[J]. 数学通讯. 2011(12)

[3]古勇. 浅谈初高中函数单调性的衔接[J]. 数学学习与研究. 2011(08)

初高中地理教学衔接研究第3篇

现象一:语文教师刚到课堂接手学生就惊叹:这么常见的语文知识初中教师没有教吗?学生异口同声回答:没有。

现象二:一个初中时的语文尖子刚入高中就无奈于“大红灯笼高高挂”的窘境。感叹说“我过去语文学习成绩不错,到高中成绩怎么就一落千丈呢?高中语文难道没法学吗?”

近几年来,高中虽然经过了新课程改革,但上述这些现象仍然一年又一年周而复始地出现。问题究竟出在哪里?初高中语文教学不衔接、初高中阶段学生学习行为的差异等问题应引起我们高中语文教师的特别注意。笔者对初一到高三的学生学习情况进行了较为细致的调研,又刚刚经历三年高中新课改的实验探究。对新课程下初高中语文教学衔接这个话题,很有感触。

首先,应该充分认识到初高中语文教学衔接问题研究的重要意义。

一是初高中语文衔接问题的研究对整个高中阶段学生语文的学习起到一个关键作用。二是帮助学生去认识掌握高中阶段学习的特点和规律,使他们从情感和思想上接受高中学习。有了这些做铺垫,学生更很容易尽找到适合自己的语文学习方法,从而改变被动局面,对于学生尽快实现初高中语文学习的“无缝对接”有着积极的作用和影响。

其次,应该认真把握初高中语文教学衔接的具体内容。

一是思维层次方面的衔接。初中语文教学也强调能力培养但主要是强调基础知识的落实;高中语文则要求很高,通过三年的学习使学生在阅读、写作方面有大的飞跃。特别是在学生思维能力方面有提高。所以整个高中教学要围绕提高学生能力和培育学生思维做文章。

二是知识层次方面的衔接。初中语文从内容到要求到课后练习题,都相对简单明确。所以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感觉不到有压力和困难。高中则不同,知识相对深奥,学习内容繁杂,要求标准高,练习题目难样式多,学生学习困难肯定多。所以高中语文的教学衔接,我们要在学习方法上多下功夫,积极引导学生去灵活地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

三是方法层次的衔接。进入高中阶段,高中学生要不断改变自己的学习方法以适应高中学习。初高中语文衔接中的学习方式与方法作为提高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也应该衔接好,要从初中阶段以记忆为主转变到高中阶段的以理解、拓展、运用为主。

再者,应该积极灵活地探索新课程背景下初高中语文教学衔接的操作方法。

1.分析对比初高中语文的差异,逐步填补其中的空缺。应该准确把握初高中语文教育的目标是什么,有什么差异。这是完成初高中衔接,顺利进行高中语文教学的依据。首先,要弄清楚初高中新课程标准的具体要求。找出他们的不同点。如基础知识方面初中的要求是什么,高中的要求又是什么。阅读方面初中的要求是什么,高中的要求又是什么。写作方面初中的要求是什么,高中的要求又是什么。针对这些差距,我们要不断分解各要点,逐步、自然地落实在平时的教与学中。其次,要关注初高中教材的衔接。高一教材考虑到学生的认知顺序、心理发展顺序、知识逻辑顺序的有机结合,更多地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通过探究活动去获取知识和体验。所以教师要完成好教材衔接,就要:①从整体上把握教材,注重教材的整体设计;②准确把握教材特别是必修教材的难度和广度;③在每单元学习前,首先研究其内容标准,讨论其目标要求;④恰当处理教材中的不同栏目;⑤认真研究其他版本的教材。

2.温故知新,加强初高中语文内容的无缝对接。高中教师应熟悉初高中教材,熟悉初中教材编排体系,特别对于教材中的名篇,教师真正做到“吃透、消化、融合贯通”。“温故”是为“知新”服务。“温故知新”是我们在课堂教学中经常应用的教学方法,通过温初中知识知高中内容,做到点拨启迪,沟通联系,构建网络。

3.深入掌握学情,据此选择合适的教学内容。广大教师应该通过问卷调查、座谈、交流听课等多种方式调查研究了解学生语文学习的基础怎样。如他们课外读了哪些书?喜不喜欢学习语文,学习语文有哪些困惑等。了解掌握学生学习状况后,根据学情,因材施教,有针对性地选择相应的方法实施教学。

4.方法层次上,加强学法指导,加强教法优化改进。初中阶段的教师和学生一些好的教学方法和学习方法,高中阶段要虚心学习和借鉴,这样我们的高中语文教学就会少走弯路。高中一入学,我们让教师向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学生把他们初中掌握的优秀的学习规律、学习方法、学习技巧都毫无保留地提供出来。这些宝贵的经验当然在高中语文学习中完全可以继续发展使用。当然,高中学生必须掌握适合自身的语文学习的方式与方法。如自主、合作、探究性学习方式应加强。自主学习,应是学生充分发挥自身主观能动性,自觉地有目标的学习;合作性学习是集体性的共同学习,它既强调学生的积极参入配合,又强调学生学习的独立性,学生既是学习中的配角,又是学习中的主角。而探究性学习则是更高的层次,是拓展应用的层面,可促进思维能力的提升,促进课堂教学中生成问题的产生。

初高中地理教学衔接研究第4篇

关键词: 教学衔接 初中数学 高中数学

新课改背景下的高中数学教学中,教师要认真研究新教材,根据高中生的认知结构与个性特点,精心设计教学计划和流程指导他们学习数学知识,使他们适应高中教育阶段的学习,顺利实现初高中数学教学衔接。做好初高中数学教学衔接工作是数学教师的基本任务,也是促使学生快速适应新环境的关键,对提高整体高中教育质量来说意义重大。

一、做好准备工作,奠定衔接基础

对于初高中数学教学衔接问题,为实现教和学的科学平稳过渡,教师首先需做好教学准备工作,为解决衔接问题奠定基础。高中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从入学着手提升对衔接的重视程度,提升紧迫感,避免出现松懈情绪,告知学生高一数学知识在整个课程体系中的作用与位置。同时,教师需结合实际案例通过与初中数学教学进行对比,给学生讲述高中数学的教学特点和知识特点,使其知道两者之间的区别,在学习中少走弯路。

例如,教学“集合”时,是高中数学课程的第一个知识点,对高一新生来说虽然在智力、能力等多个方面与初中相比有所发展,但是毕竟刚由初中阶段上升而来,对新知识朦胧性较大。虽然集合思想在小学和初中均有所渗透,但由于学生之间知识的差异层次较大,而且新数学概念的引入学习起来有一定的难度。此时,教师应告知学生高中数学课程中集合和初中阶段集合之间的异同点,对知识深入学习和研究,层次更深,只要认真学习就能轻松掌握。如此教师先在心理方面为高一新生减轻压力,并利用集合知识中的衔接点帮助学生初步了解新内容,进而尽快适应新知识学习。

二、结合教材内容,做好教学衔接

教材作为展开教学的主要依据,从数学教材内容来看,初高中阶段的知识难度存在明显落差。部分数学知识点在初中阶段学习要求较低,中考中不予重视,但是高中阶段则提高要求,学生需熟练掌握和灵活应用。所以,高中数学教师在具体教学实践中应结合教材内容着重分析初高中数学教学大纲的不同,认真研究知识深度和广度,对于教学要求相差明显的部分可加强对基础知识的补充,根据学生情况展开衔接教学。

举个例子,“解三角形”教学实践中,本章节的中心内容是如何解三角形,正弦定理和余弦定理是解三角形的主要工具,教学目的落实在解三角形的应用上。教师为做好初高中教学衔接,可先引领学生回顾初中阶段学生学过的三角形相关知识内容,包括三角形的边、线、角,以及锐角三角函数和解直角三角形及其应用等。通过对初中数学知识的复习和回顾,让学生找到初高中数学教材内容的衔接点,适当降低学习难度,使他们在心理上对新知识不再恐惧或害怕。最终学生通过初高中数学知识衔接,对任意三角形边长和角度的关系进行探索,掌握正弦定理、余弦定理,并可以解决一些简单的三角形度量问题。

三、学习方法衔接,强化教学效果

高中数学课程教学中,部分初中学习方法难以达到较好的效果,教师需从学习方法指导上着手,不适用的应引领学生适当改进或舍去,对于行之有效的可完善和保留。其实不少学生在初中阶段并未掌握系统的学习方法,高中面临的挑战较大,掌握学习方法的自主意识较强。因此,高中数学教师应抓住时机,积极开辟第二课堂着重指导学生对学习方法进行总结和改进,在学习方法上做好衔接。

比如,在“直线、平面平行的判定及其性质”教学过程中,初中阶段学生已经学习过平行线的判定和性质等相关知识内容,教师可以他们的固有知识基础和学习经验为切入点,使他们进一步熟悉掌握空间直线和平面的位置关系,理解和掌握直线与平面平行的判定定理及直线与平面平行的性质定理。此时,教师应指导学生使用“实践――理论――再实践”的学习方法,先让他们亲自画出表示直线和平面三种位置关系的图形,分别为:线在面内、线与面相交和线与面平行,并结合理论知识进行深化。接着,教师可让学生结合实际生活中直线、平面平行案例,诸如翻书、开门等,通过再实践巩固对理论知识的掌握。

四、结语

在高中数学教学活动中,做好衔接教学相当关键,教师需充分意识到衔接教学的重要性,在具体实践中从教学准备、教材内容和学习方法等不同方面着手,寻求初高中数学的结合点,实现高质量衔接教学,帮助学生更好地学习数学课程。

参考文献:

[1]阎丽娟.基于初高中数学衔接的高一新生学情的调查与研究[D].洛阳师范学院,2015.

初高中地理教学衔接研究第5篇

关键词:初中科学;高中化学;元素化合物

浙江省初中阶段进行的“科学”教学是一门综合课程,与此相衔接的高中课程有物理、化学、生物、地理等。初中综合课程和高中分科教学衔接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近年来专家学者们已进行了较多的研究,也得出了大致相同的结论,即衔接问题和教材、教师、学生三者都有密切的联系,由此学者们也对应提供了有效衔接的策略。但他们分析的角度都比较大,笔者认为不同的科目及内容在实施有效衔接的过程中会面临不同的问题,如果能从一个小的切入点进行分析,得出的结论可能会更客观,更具有实践意义。元素化合物知识是化学知识的骨架,在中学阶段,学生构建其他化学知识都需以它为基础。基于以上原因,笔者分析比较了初高中教材,调查研究了本校相关年级的学生和教师,就“元素化合物”知识来研究如何实现华师大版初中《科学》与苏教版高中《化学》教学高效接轨,通过初高中阶段的两个有衔接意味的教学案例来尝试说明如何在平时教学中不刻意的进行“衔接”,在“润物细无声”中为学生构建合理的知识体系,提升其科学素养。

初中的化学知识是化学的启蒙教育,它不强调学生形成完整的学科知识体系,对原理、概念、定义的学习要求降低了,元素化合物内容只要求掌握几种常见的物质,如:水、氧气几种常见的酸碱盐等;高一化学则以理论知识为主干,教学中从学生初中学到的分散的知识“点”出发,注重知识的内在联系,使学生的知识点逐渐发展成知识面,最后再联系成知识网。元素化合物知识是中学化学知识的骨架,“元素化合物知识的智力价值、情意价值和应用价值为教师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化学学科思想(如,结构决定性质、性质决定用途、守恒思想等)提供了丰富的例证”。纵观中学阶段,涉及的元素及其化合物的种类繁多,内容琐碎,大多学生会感到元素化合物知识没有规律可循,学习困难。在进行元素化合物知识的衔接教学时,我们可以采取以下策略:

首先,知识结构化。知识结构化是在教学中有意识地渗透衔接的思想,将元素化合物知识构建成一个整体框架,将各部分知识按照其内在的联系进行归类、整理,使看似零散、孤立的知识组合成彼此关联的整体,形成知识的系统化和结构化。这样的操作不是只在复习阶段才可以进行,在平时进行新课教学时也可以小范围进行。这种框架式的整理能让学生直观地发现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帮助他们记忆和理解,大大提高了学习效率。

其次,教学策略化。该方法的实施依赖教师对初高中教材的熟悉和把握。可以用在知识的总结和归纳阶段,它要把初高中相似知识放在一起进行对照讲解。初中阶段用这样的教学方式不仅很好地帮助学生总结了所学的内容,还为将来学生进行高中对应知识的学习做了铺垫,打好了基础。高中阶段采用这种方法不但可以很自然地帮助学生进行已有知识的回顾和总结,也使学生顺利地接受新知识。当然教学策略化也可以用在新授课时,引导学生抓住元素化合物的特点掌握一类物质学习的方法,实现知识的迁移,从而整体提高元素化合物的学习效率。

现就本研究过程中比较典型的两个教学案例呈现如下:

初中科学衔接教学案例

“酸和碱”是化学的重要组成内容,虽然在生活中学生对其有一定的认识,但这种认识是感性的。同时现行的华师大版初中科学没有对“酸”和“碱”给出定义,只是以列举的形式进行介绍,所以对它们性质的理解学生还是感觉比较困难。他们认为该内容知识比较抽象、琐碎、难记忆。因此,在进行初中科学“酸和碱的复习”的教学时,可以适当地进行知识的提升,从“结构决定性质”的角度稍加归纳即能使学生有所领悟,同时可为将来的衔接进行铺垫。在该案例中,渗透了知识结构化和教学策略化的思想,试图实现初高中对应内容的高效衔接。

“酸和碱性质的复习”衔接教学片段

师:有一澄清液体,可能是氢氧化钠溶液也可能是氢氧化钙溶液,设计实验进行鉴别。

生:吹入呼出气体或通入CO2。

(设计意图:提问引入,使学生主动进入回忆、复习状态)。

师:说说鉴别的依据。

生:产物不同,现象不同。

师:它们的化学性质类似吗?

生:相同。(1)使酸碱指示剂变色。(2)与非金属氧化物反应。(3)与酸反应。(4)与盐反应

(设计意图:总结碱的通性做好铺垫养成梳理知识,使知识系统化、网络化的学习能力,提升“典型到一般”归纳能力。)

师:为什么不同的碱具有相似的化学性质?

生:(思考)他们的水溶液中都只有一种阴离子:OH-

师:结构决定性质,你还能举出其他例子吗?

生:酸的水溶液中都只有一种阳离子:H+

(设计意图:思考并讨论,锻炼学生知识迁移的能力。)

师:酸有哪些通性呢?

生:(回忆并说明)(1)酸碱指示剂。(2)与活泼金属反应。(3)与金属氧化物反应。(4)与碱反应。(5)与某些盐反应。

师:这些通性依赖什么?

生:它们都有类似的结构“H+”

(设计意图:再次体会“结构决定性质”。)

师:你能讲讲酸和碱分别在生产生活中的用途吗?

生:列举用途。

师:不同的物质为何有不同的用途?用途取决于什么?

生:用途取决于它们各自的性质。

(设计意图:知识的迁移并提升,让学生形成“性质决定用途”的思想。)

……

本节课是复习课,与以往常规的复习课不同的地方是,以一个探究问题引入,改变了复习课枯燥的形象。使学生自然而然进入回忆状态并开始归纳碱的通性。另外具有突破性的衔接意味的步骤是,教师打破了初中物质不分析结构的习惯性教学,引导学生从碱的结构特点来认识碱的通性,给出了“结构决定性质”的结论,并以此为依据寻找到了酸也具有通性的原因,为初中阶段复习其他类的物质提供了知识框架。后面又自然地引出“性质决定用途”的思想。虽然在教学内容上本节课没有涉及任何高中的化学知识,但两个“决定”是高中化学学习的主线,在这里通过一个简单的知识复习让学生自然而然得出,虽说只是稍稍一点拨,但为学生后续学习提供了理论基础,也为高中化学的学习思路预留了学习的接口。

高中化学衔接教学案例

衔接教学除了可在初中阶段渗透进行外,更主要的发生在高中教学过程中。以下是高中进行“金属钠的性质与应用(片段)”的衔接教学:

师:钠是一种金属,就应该具有金属的特性,对此你知道哪些?你们对哪些金属有了解。

生:金属光泽、导热、导电、延展性……铁、铜、铝……

师:以铁为例,说说金属和哪些物质可以发生反应呢。

生:回顾金属活动性顺序:(1)金属和酸。(2)金属和盐。(3)金属的氧化……

(设计意图:应用储备的知识,积极进行回忆。)

师:根据前面学过的知识,大家试着写出钠的原子核外电子排布吗?

生:思考,并书写。学生进行板书。

师:钠很特殊。除了具有金属共有的性质外,还有哪些特殊之处呢?

生:初中老师讲过,金属钠特别活泼,放入酸中,先和酸中的水反应,所以它不能像其他金属那样与盐发生置换反应。

(设计意图:巩固旧知识,学以致用。)

师:用事实来说话,看看钠除了具有金属的共性之外到底还据有哪些特殊性。

演示实验:

1.取一小块金属钠,用滤纸吸取表面的煤油,用小刀切去表层,观察颜色;放置在空气中,稍等待后观察表面的颜色。

2.将一小块金属钠放在石棉网上加热,观察现象。

3.将一小块钠投入盛水的小烧杯中,滴入酚酞观察现象。

生:观察并记录实验现象,并将疑问与本组同学进行沟通。

(设计意图:将问题及时有针对性予以解决,通过小组讨论培养合作意识。)

……

这节课充分抓住了学生在初中阶段对同类的典型物质有了一定认识的契机,充分利用学生的已有知识。“在学习一开始,教师就要提供一些有利于记忆和回忆的线索,教会学生检索、回忆信息的方法和策略”,金属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在初中是教师花大力气讲解的内容,学生对这类物质的认识是比较深的,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自然进入回忆归纳阶段,但金属钠因其特别活泼所以自然有其不同之处,于是学生在几个演示实验的带领下顺利地进入新课的学习,这样就不着痕迹地进行了初高中知识的衔接。虽然高中知识对学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但有了初中知识做铺垫,学生的学习障碍减小了很多,教学效果也很明显。

事实证明,如果初高中教师能主动形成衔接意识,在授课过程中关注学生的发展,合理使用好教材,衔接就不再是问题。本章中呈现的两个教学案例就证明了这一点。衔接其实不需做得轰轰烈烈,它更需要的是细水长流。

初高中教学产生断层与课标、教材、教师及学生等诸多方面都存在关系。这一现象存在于各门课的各个教学环节中。在初中和高中课程改革不断深化的过程中,衔接问题得到了教学的各个层面特别是一线教师的重视。在研究对策的过程中,我们能够做到经常组织初中科学和高中化学教研组进行衔接内容的交流和探讨。定期的让高中化学教师走进初中科学课堂、初中科学教师进入高中化学课堂,经过听课、上课、交流研究等多种形式的体验,获取与有效衔接相关的第一手资料,努力挖掘了初、高中在教学过程中适合进行衔接教学的最佳时机,并及时进行实践。通过一段时间的跟踪调查,我们发现进行了有针对的衔接教学后,学生进入高一的不适应期明显缩短,对化学的兴趣比以往的学生更浓。他们能在教师的引导下,适时调整心理和学习方法,用积极的心态来面对陌生的高中学习生活。在教学过程中,经过初高中教师衔接处理的教学内容,学生在接受知识的时候更容易,掌握程度更好。他们在学习过程中,更善于提出问题和通过合作来主动解决问题。

衔接教学是一个非常值得研究的课题。教学的目的就是为了学生的发展,如果能切实做好衔接教学,为初高中学生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条件,这样的教学才是有效教学,这样的研究才真正具有价值。

参考文献:

[1]周勇.综合科学课程开发范式论[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0.

初高中地理教学衔接研究第6篇

同时,系统论也给我们很大的启示:在研究和处理事物时,把对象放在系统形式中加以考察,始终着重从要素与要素之间,系统与外部环境之间的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相互制约的关系中,从系统的结构以及动态的角度,综合考察和处理对象,以求得到整体功能的最优化。这些无不告诉我们的确应该重视教学各个环节中的“衔接”。

根据系统论理论,如何研究“衔接”, 如何做到“最优化”,下面我就谈谈对“衔接”在三个方面的认识:

一、 研究大纲是做好衔接工作的保证。

语文不如数理化之清晰,因而语文教学往往陷入了一种不可知论的状态,有人还美其曰:只可意会不可言传。其实,这是不可许的。作为一线教师如今须做到以下三点:1、研究92年大纲与2000年大纲之异同。2、研究2000年中小学语文教学大纲之异同。3、研究初中、高中语文教学大纲之异同。这三者的研究正如法律的确定,它使教师有了准绳,有了依据。 例如,92年大纲与2000年大纲之异同,也说明它们存在着继往开来的衔接关系:92年大纲对语文的人文性提得不是很明显,着重于工具性。而2000年大纲则将人文性与工具性相提并论。那如何做好这理念的认可与改变就尤其重要了。其实,语文是一种特殊的工具,是思维和交际的工具,是负载和传递信息的工具;语文的运用,离不开人的思想感情、阅历和素养的参预。因此,在现实生活中,我认为低年级应着重于工具性,而高年级再侧重人文性也不迟,那问题就是要如何做好这阶段过程的衔接工作。如初一年在小学识字的基础上进一步识字,更加熟练地使用字典词典;在小学的基础上进一步注重书写,并引导学生去认识书法家练字的经过;还有背诵默写等等都不能一下子松开。正如著名教育改革家魏书生先生他在起始年段也曾为了提高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对某一方面给予大胆的出其不意的肯定,从而使学生对语文产生极大的兴趣,这是从小学到中学“衔接”的典型,同时也是语文教坛一个佳话。发现两个大纲之异同,我们就能了解新大纲的意图所在了。其实,这就是新旧大纲间的衔接。只有真正做到对大纲之异同而心中有数,那在实际衔接教学过程中会有很大启示的。这样才能找到符合教学规律的教法,才能遵照循序渐进的教学原则。

再如,新大纲分明一体化设计,整体考虑,互相衔接,这是建国以来的第一次。由此可见,各方面的衔接问题已提到议事日程上来了,越来越受人们重视了。就背诵篇目而言,大纲规定小学不少于150篇,以绝句为主;初中背诵不少于80篇;高中背诵古文20篇,诗词、曲50首。这些无不说明从小学到初中,乃至高中的连贯性和层次性已尤为突出了。作为教师认识这一点是很有必要的。对此,我采用每天一诗,先诵再背再懂,至于有些诗词懂与否,我认为随着孩子长大或年龄的增长会懂的。或在起始年段不提,在初二、三年再继续训练也不迟。这既能体现训练的层次性与序列性,也符合人的认识与发展规律。

二、 研究教材之间的衔接是一项必不可少的工作。

(一)、熟悉中小学教材,处理好衔接,明确教法学法。

现在属于九年义务教育阶段, 种种迹象表明了,小学生升初中后,往往觉得小学学过,初中还在学,甚至于高中还学,教材内容的重复性,因而使学生产生厌学畏惧心理,这些表明了小学与初中、高中等在教材的衔接上出现了不应有的“软”的问题。这就严重影响了语文教学质量和效率的提高。这往往也造成一种怪异现象的出现:大学厌高中,高中厌初中,初中厌小学;小学厌初中,初中厌高中,高中厌大学的恶性循环现象。其实,问题就在于“衔接”上,一个人的语文素养正如飞驰的火车,小学中学高中大学等就象一节节车厢,如何使之能与火车头一块向前奔,这每一节车厢的交接处就显得尤为重要,否则,后果就难以设想了。这次新大纲很明显就给予了一定的考虑:小学低年级课文贴进儿童生活,充分考虑与儿童经验与想象的关系,课文类型以童话、寓言、诗歌、故事为主;中年级课文题材、体裁、风格多样,并有一定数量的科普作品;初中课文古代诗词和文言文占30%左右,精读课文和略读课文各占50%;高中加强了文学教育的分量,在整套教材的选文中,古今中外的文学作约占课文总数的60%,使学生在对文学作品的阅读、欣赏、研读中培养健康的审美情趣,提高审美能力,丰富精神世界。这就使三个层次的教学侧重有所分清,再也不会出现那种高中的有可能在初中学,初中的有可能在小学学,小学的有可能在初中学,初中的有可能在高中学的不大正常的现象。简而谈之,著名教育改革家魏书生在教学生画知识树又何尝不是如此的想法呢?在画知识树的同时,实际理清了各知识之间联系。这正如新大纲所说的“语文教学中要加强综合,简化头绪,突出重点,注意知识之间,能力之间以及知识,能力,情境之间的联系。”应该说在这一点上,新大纲给语文教学注入了新的活力。在此情况下,作为语文教师应将教材吃透了,研深了,才能充分把握意图,把语文教学带到新天地里。

(二)、初中阶段教材之间衔接问题的再认识。

92年的教学大纲曾给沉闷的语文教学注入了生命力,全国各线教师高兴劲甭说了。在注重主体作用方面,这套教材给予了极大的体现。试用修订本教材又进一步给予了重现,但更重要的是本次修订对三个阶段的认识有所变化。三个阶段体现着互相衔接,逐步递进的学习程序。第一阶段指导学生从整体上学习和把握运用语文的能力;第二阶段,进而分解为三种表达方,使对实用文体学习得到提高和逐步加深;第三阶段,从文章的学习过渡到初步欣赏文学作品的能力。这样,由简及繁,由浅及深,符合语文学习的规律。这样,三个阶段的过渡衔接很显然地突出来了。这可关系到学生学习递进和加深,因此,教师应从宏观角度入手,及时思考各个阶段的侧重点,并将之施于教学备课中,充分考虑课堂各个环节的衔接,正所谓:有所侧重才能有所收获。

(三)、听说读写能力的培养与生活之间的衔接。

早在湖北省宜昌市语文教改课题“课内外衔接”的实验中,刘国正先生将此概括为“内引,外联,对比”,充分肯定了课内外衔接的好处和作用,说是语文阅读教学的“双冀”。究其实质,语文四种能力的培养无不与生活联系。新大纲特别注重这点“重视创设语文学习的环境,沟通课本内外,课堂内外,学校内外的联系,拓宽学习班渠道,增强学习语文实践的机会。”刘国正先生又说“教室的四壁不应成为水泥的隔离层,而是多孔的海绵,透过多种孔透使教学和学生的生活息息相通。”同时,大纲也提出“小学鼓励学生自由阅读,有问题提出来,能与别人商量;初中要求阅读后有自己的心得,能提出看法或疑问;高中要求学生能对课文阐发、评价和质疑。”这是需要建立在对生活有着直接感受与间接感受的基础上的。为此,我大胆在课内外开展了一系列活动:

1、根据速读的要求,即一分钟要500字左右,我适当选择了课外材料为内容,开展了听力训练。由缓而急,由简而繁,逐渐地使学生认识到听力训练单靠课本材料是不够的。如今经过一阶段的训练,部分同学的听力能力很明显地进步了。

2、根据课本中安排的活动课材料,进行了多次语文实践活动。如家乡崇武是个新兴旅游单位,为此我请学生到游览区作调查,写题为《我爱美丽的家乡------崇武》、《欢迎你到崇武来做客》的文章;为了让学生了解更多的过去,我让学生就姓氏的来源作为调查,写题为《我从哪里来------“寻根问祖”姓氏来源调查活动》的报告;对中小学生错别字尤其严重的情况,我就开展了《请讲普通话 请用规范字》的活动;对中小生看电视非常严重的事实,我就开展了《关于中小学生看电视利与弊》的书面争论等等,不一而足。所做的这一切都是为了促进学生对生活的再认识,体现生活主人翁的作用,使所学的不是死知识。

3、就课内而言,我主要围绕课文开展有关衔接工作,如学习了《数字杂说》,我就让学生写《也谈数字的妙趣》,(可填对联、谜语、诗词等等);学习了《皇帝的新装》,我就让学生编话剧(曾在校五四晚会上演,效果还好);学习了《大自然的语言》,我就让学生写《浅谈闽南农谚》等等。应该说这“读”,就是让学生投入到别人的直接的感受中去,对学生来说这其实是间接感受,因此必须考虑到学生的实际,否则的话,只能又回到那种令人生厌的学习中。而“写”是一种直接感受的表白,这就需要学生很真实地再现了。如何衔接,实际是离不开生活的。这正如刘国正先生所说的“……脱离生活,写就变成无源之水,技巧就变成无所附丽的文字游戏。而与生活结合,则读有嚼头,写有源头,全局皆活……”。由此可见,听说读写能力的培养与生活之间的衔接是必不可少的。

三、 研究学生是做好衔接,提高质量的重要因素。

1、心理学告诉我们;研究好各阶段学生的特点,各年段学生,各类学生的特点,这包括学生在学校、社会、家庭、年龄等各方面因素的制约。现属义务教育阶段,学生素质参差不齐,这就给如何做好衔接工作带来了很大的不便。只有正视这一点,才能做好教学过程中每一个环节。因此,教师应考虑这些环节的衔接。教育是没有小事,因为事事都有可能在今后给学生产生这样那样或好的或坏的影响。

2、作为语文教师,了解学生各个阶段学习语文水平,帮助他们做好思想、感情、知识等的衔接。特别是中下生应侧重于基础的再现与反复,优生可着重从拓展、加深方面考虑。

初高中地理教学衔接研究第7篇

【关键词】农村九年一贯中小学数学衔接策略

搞好中小学数学的衔接是落实孩子"小升初"后学好数学,中学教师教好数学的关键。这一衔接问题很早就为一些专家和中学一线数学教师所关注,作为一名学校区级重点课题《农村九年一贯制学校资源优化整合研究》的主研人员,在学科衔接的研究上作了一些思考。

我校因区划调整两镇合一后于2008年9月由过去的三圣中学、石坝中学、三圣镇中心校、石坝镇中心校四校合并而成,现为重庆市北碚区三圣学校。学校现有两个校区,原三圣中学和三圣中心校合并为一个校区,原石坝中学和石坝中心校合并为一个校区,是北碚区现有的唯一一所农村九年一贯制试点学校。利用这一优势和特点,我们大胆进行了针对农村中小学学科衔接的研究。以教师、学生和课程为研究着力点,以六七年级为研究突破口的"农村九年一贯制中小学数学衔接策略研究"正是在这一背景下应运而生。

一、调查分析,落实衔接着力点。

1.教师

(1)教师选任 :"九年一贯"前,原中小学各自为营,教师无流动,无交叉任教。未出台特殊选任要求,更是出于方便对教师考核或出于照顾教师不愿中途接班等原因,原中小学的六七年级数学教师大多是从一年级直接教上来的或从九年级退下来的数学老师,学校无衔接要求,教师无衔接意识和行动,大多也缺乏一定的研究基础和理论素养。

(2)教师课堂:正如传统的中小课堂一样,原中小学课堂是孤立的,缺乏相互沟通与交流,各自的特色呈现十分明显。小学数学的知识点少,内容简单,题型单一,教学课时充裕,课堂容量小,教学进度慢,对重难点内容有充足的时间反复强调,对各类习题有足够的时间反复练习。课堂教学中孩子探究、合作、交流的机会较多,做游戏、讲故事、竞赛等是常见的教学方式。到七年级后,教学内容多,课堂容量大,教学进度快。教师很少给时间和机会让学生探究,习题难度增大、类型多样、解法多变,教师课堂处理与学生学习方式出现明显差异。

2.学生

(1)基本技能。六年级学生较差的数学基本技能滞抑了七年级数学知识的学习。一是部份孩子运算能力较差:计算粗心,看似不细心,实为不熟练;100以内的加减法运算、分解质因数、求最大公约数、整除、简便运算、找规律等整数运算不熟练;分数运算错误多,部份学生甚至不知道约分。学生缺乏数感而想不到解题的方法。二是部份孩子理解、分析能力较差:解决问题时不知道如何寻找数量关系;不会画线段图、列表等辅助方法;不知道相遇、销售、百分率、倍数、面积等等基本题型中的数量关系。导致列不出代数式,从而列不出方程。三是部份孩子缺乏应的生活常识,不会审题,不会理解题意。

(2)学习方式。在小学,教师讲得细,学生练得熟。考试测验时,学生只要熟记概念、公式及教师平时所归纳的习题类型,大都可对号入座取得好成绩。因此,即便到六年级的孩子都十分依赖教师,主动学习意识薄弱,以单一被动听讲和练习为主要学习方式。到了七年级,这种被动式的学习就被主动自觉的学习所取代,所学的知识内容增多,范围扩大,要求独立思考和归纳总结,能举一反三,融会贯通,然而很多小升初的学生不适应这种学习方式,继续使用小学那一套,学习吃力。

(3)心理变化.到七年级后,孩子的心理和学习环境都发生了较大变化。从心理上说,七年级都在13岁左右,由儿童期进入少年期,同时正处于机械记忆向理解记忆、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转化的过渡时期;从学习环境上说,面对新校园、新教师、新同学、新课本……一个全新的环境,学生需要一个从陌生到熟悉的心理适应过程。

3.课程

六、七年级分属九年义务教育阶段"小升初"的两个学段,众所周知这两个学段之间存在一定事实上的较大跨度,对于我们这所农村九年一贯制学校来说,这种跨度的体会在最初很明显,也很直接。从新课标可以看出,孩子到七年级后的学习内容比小学多了很多,而且难度、深度和广度都大大提高。由算术数到有理数、由数到式、由列算式解应用题到列方程解应用题,不论在知识的抽象性还是严密性上都是一个飞跃。这样小学的教学内容就显得"浅、少、易",同时内容的叙述方式也比较简单、直观、富有趣味性且容易记忆;七年级数学概念逐步抽象,逻辑思维和几何想象提高,练习类型和解法多变,计算复杂。

二、分析研究,落实衔接策略。

(一)教师

1.教师选任:鉴于七年级老师要具有小学教师的童真与童趣,具备大爱胸怀,减轻"小升初"孩子的心理负担,使其尽快融入初中生活。六年级教师要预想到孩子升初后会遇到或面临的知识层面、学习方式或学习行为层面的困难,提前预设,加以正确引导。"九年一贯"后,结合学科衔接要求,力求衔接的实效性,我们在六、七年级教师的选任上做了仔细研究,大多为该学科原中小学区、校级骨干教师。他们具有很强的敬业精神,能有效且积极配合研究要求,自觉而主动地参与学科教学研究;有较强的、扎实的个人数学学科基本功素养,无论是在课堂教学上,还是在学科领域的理论素养上都是学校该学科的姣姣者;有一定的研究兴趣和研究能力,能较好落实研究任务,实现研究目的,突显研究成果;而且最重要的一点是选任的教师原中小学各占一半,六七年级拉通教学,有效解决研究主体。即任六、七年级的教师原中小学各选一半,同时每位教师从六年级教到七年级,实现跨学段教学。

2.教学方法:(1)逐渐过渡,给适应期。六七年级教师以互学借鉴为主,给未教过七年级(中学)和未教过六年级(小学)的中小学老师一定适应期,做到逐渐过渡,逐步适应新岗位的教学与研究。我们将选任的六七年级数学教师分在一个备课组,一个教研组,要求每周听不同学段教师的一节课,互学、互研、互进。以期学习和了解小学或中学教师课堂教学的处理方式与讲导学风格,取长补短,学以致用。如我们七年级教师研究提倡以实施"分层-慢速-多练"的教学方法来应对学生在小学已经习惯了的"保姆式"教学方法,效果就十分明显。(2)以旧引新,建构体系。心理学研究表明:学习者必须积极主动地使新知识与自己认知结构中相关的旧知识发生相互作用,旧知识才能得到改造,新知识才能获得实际意义。集体备课,六七年级教师要以此为出发点,注重知识体系建构。注意抓住新、旧知识的联系,指导学生进行类比、对照,并区别新旧知识的异同,从而揭示新知的本质。例如:有理数的乘法,中小学的乘法区别仅在积的符号。所以小学讲时加强符号介入,中学讲课时从小学的乘法运算入手,重点放在符号法则上,让学生通过自己动手计算,感知有理数的乘法法则与小学的乘法法则的联系与区别,重新构建乘法运算的知识系统。(3)注重过程,培养能力。在六七年级的数学教学中,不停留在向学生讲结论、教学生生搬硬套上,要向学生展示新知识和新解法的产生背景、形成过程,注重学生的探索过程,结合学校开展的"中小学导学式课堂教学改革与实践研究",要求教师在学生学法指导上要以学生自主学习、自主探究、自主发现这"三自主"为核心,"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为更好的适应中学学习而努力培养孩子的自主学习意识和态度。让学生充分参与知识的形成过程和方法的探索过程,既能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又能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和概括能力,有效地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二)学生

1.重视自学能力培养,加强学法指导:鉴于六年级孩子大多已十二、三岁,自我控制与自主学习的能力已明显增强。因此,我们要求六年级教师要有意识、有步骤地指导学生做好"预习--听课--复习--作业--单元小结"五个环节以适应升初后中学教师所提出的这"五环节"学习。怎样理解与掌握好基础知识;怎样进行数学阅读;怎样运用科学记忆法提高学习效率;怎样做好总结与归纳等。在此基础上,教师可让学生运用学到的方法自学,充分鼓励学生动脑、动口、动手,逐步消除学生的依赖心理,努力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独立思考能力,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

2.引导参与数学活动,掌握学习方法:为适应七年级学习方式与方法的转变,六年级教师可适当提高要求,帮助学生打好基础,对采取分解的方法解决的问题要培养和训练孩子综合解决,对七年级的相关知识要提前渗透。并引导他们积极参加数学活动,在合作中交流,在交流中合作,从而掌握知识和领会学习方法。

3.培养良好的复习方法:六年级学生往往存在一些错误的复习方法:不复习;粗略复习;先做作业,后复习;一次性完成课外复习任务;单打一的复习方式。面对这些错误的做法,教师要针对性启发和引导,帮助他们正确复习、科学复习,为上七年级后能自主复习与学习作准备。

4.注重学习习惯的培养。俗语说:态度决定一切,习惯成就人生。我们知道,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对学生后续学习的积极意义不言而喻。小学生年龄小依赖性强,在进入初中后管理上教师变"蹲"为"带",部分学生不适应,失去依靠、失去整天管着自己的人就无所适从。根据数学学习的特点,除泛学科的学习习惯之外,六年级教师把培养学生"检验、预习、独立作业、复习、反思小结"等习惯要作为重点。

(三)课程

1.课程校本:课程的一体化建设和构想也是"九年一贯制"建设和研究的重点之一。中小学一到九年级我们落实了以学科为核心的针对农村孩子的校本教材编排,在国家教材的基础上,以配合学科知识体系衔接为根本,以年段教研组为单位,年级教材内容互相渗透,知识体系建构更为合理为目标,落实了数学学科校本教材的拟编,其中以六七年级为重点。同时还以备课组为单位,结合数学知识体系衔接重点,以校本教材为编写蓝本,一至九年级编排的校本教辅运用效果也十分显著,尤以六七年级的衔接效果最为明显。

初高中地理教学衔接研究第8篇

关键词:初高中教材衔接 学生心理 教学方法 学习方法。

从目前现状来看,高中化学与初中化学相比,无论是知识的难度,还是对学生学习能力的要求都存在质的飞越,课本内容和所编选的习题与各类考题之间存在的较大差异, 而大多数初中学习和高中的学习又都是在几乎完全互不了解的不同的老师的指导下进行,教与学中的衔接问题必然产生。而随着义务教育高中化学课程改革的推进, 中考考试与评价选拔制度改革实验的发展,初高中教学衔接中产生的矛盾更为突出,越来越成为人们关注和议论的热点问题。

1 本地区的初、高中化学教学衔接问题的原因。

经过调查研究发现,本地区的化学教学衔接问题成因主要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来分析:

1.1 初、高中化学课程标准的要求和教材内容编排上的差异。

新课改下的初中化学实际上开始认识化学、了解化学与生活的联系,学习的是粗浅的化学常识与化学基本观念。初中化学新课程提出的五个学习主题(科学探究、身边的化学物质、物质构成的奥秘、物质的化学变化、化学与社会发展)表明初中化学教育是提高公民科学素养的化学启蒙教育。教材语言比较通俗,直观性、趣味性强。

而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规定高中必修化学, 是学习化学科学核心内容的基础教育, 高中化学必修模块提出的六个学习主题(熟悉化学科学、化学实验基础、常见无机物及其应用、物质结构基础、化学反应与能量、化学与可持续发展)突出了化学学科知识的教学;多数选修模块(化学反应原理、物质结构与性质、有机化学基础、实验化学)以化学学科体系为线索,为化学专业学习提供基础,帮助学生了解、把握在社会生产生活广泛应用的化学知识。

1.2 初、高中学生的心理差异。

早在两千多年前, 大教育家孔子就能根据学生的不同心智水平及不同的性格采取不同的教育方法, 这不能不给新时期的教育者以深刻的启迪。所以要正确处理初高中化学教学衔接问题,还要我们正视初高中学生的心理差异。

初中生,是半幼稚和半成熟、独立性和依赖性、自觉性和幼稚性错综复杂的时期。而高中生已接近成人,此时观察事物的自觉性、稳定性、精确性和概括性也逐步提高,思维也有更高的抽象概括性,并且开始形成辨证逻辑思维,思维的独立性和批判性有明显的发展,结合这一特点,高中教学更侧重于提高学生独立思考学习的能力。例如初中化学以形象思维为主, 通常从熟悉的、具体的、直观的自然现象或演示实验入手,建立化学概念和规律;而高中化学除了加强形象思维外,还通过抽象、理想化的模型建立化学概念和规律。

因此才从初中入高一的学生由于心理发展的不成熟, 要适应高中学习和要求,也必然要面临一个衔接过渡的阶段。

2 有效解决初高中化学教学中衔接问题的策略。

根据以上两点分析,以及在教学中的实践研究及调查研究,认为要顺利解决初高中化学教学中的衔接问题,以下几点做法收效比较高:

2.1 认真研究初高中教材,从教学内容上做到有效衔接。

作为一名高中化学教师,深入、透彻的研究高中教材和新课程标准是进行教学之前必须完成的基本任务。认真找出初高中知识的结合点,完善知识的衔接,这项工作的成败将直接影响到高一学生对化学课的学习质量。例如,氧化还原反应的知识,初中化学教学在这方面要求不高, 从得氧和失氧的角度浅显地描述了氧化还原反应,在高中教材中,用得失氧的观点简单地重复氧化还原反应的概念后,就引入了用化合价升降的观点来分析,接着再由浅入深, 层层深入地用电子得失的观点来分析氧化还原反应。为便于衔接,有必要明确从定性、定量两个方面对高一新生进行这些方面的复习巩固,明确这些基础知识的重要性。

2.2 全面了解学生基础,从学法引导上做到有效衔接。

2.2.1 教会初三毕业生转换学习方式,指导学生学习方法。

初三学生刚接触化学一年就深入到了高中, 可以说绝大多数的学生仅仅处于化学的入门阶段, 还有相当部分学生甚至还没有入门。而此时又面临从初中到高中学习方法的转换,学生的压力和困惑是极大的。因此在刚开学的第一月,应该对学生进行学习方法的培养。特别要让学生对自己有信心,不能放弃对化学的学习。当然,信心是来源于成功体验。因此在教学过程中,严格把关,绝对不讲那些难度很大的题,尽可能地对知识进行淡化处理。

2.2.2 教会学生做笔记。

初三学生的笔记做得非常的被动, 绝大多数学生只习惯于记下老师写在黑板上的内容, 没有习惯从老师的讲授中抓出教材上没有的信息,应该教会学生从老师的讲授中搜寻信息,然后很快的记在笔记本上。当然此时记下的信息量不会很大,再利用晚自习的时间对课堂上的笔记进行整理、反思……2.2.3 教会学生进行学习反思。

就是在平时应该对学生进行一些特别的要求, 比如应该要求学生对每一次练习、测验、考试试卷的每一道习题进行认真的分析,找出该题的考点,并在试卷上标明,该考点是教材的哪部分章节的内容, 作好知识的链接, 同时在教材上也可以作上标记,突出在某次考试中该知识点以何种形式出现。然后分析当时做题时的想法,错误的原因,现在对该知识点的了解程度,以及对题目的理解程度和考试后的收获。

3 采用多种教学手段,从教学方法上落实衔接工作。

初中化学的教学方法由于受到初中生知识水平及初中化学做为入门学科的限制,较多的采用灌输式的讲解方法,进入高中后,教师在教学方法上则应更多地采取启发式,借助多媒体引导学生从本质上理解所学内容。

建议做法如下:

(1)倡导个性化学习和教学,创设积极的、开放性的课堂学习情境。(2)积极引导学生从事实验活动和实践活动。(3)初、高中教学都要留有余地,要把握好“度” ,使尖子生有求知欲。(4)注重理解,精讲精练。把好讲课、习题、作业的质量关,不搞“题海战术”

总之, 做好初高中化学教学衔接是一个值得认真研究的教学新课题,它对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提高学生科学素质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裴新宁主编。化学课程与教学论[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