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优秀范文 初高中教育培训

初高中教育培训赏析八篇

时间:2023-09-26 17:58:36

初高中教育培训

初高中教育培训第1篇

Abstract: Based on empirical research of secondary school teachers’in-service training in Wuhan City, this paper puts forward that we should further improve the pertinence and effectiveness of in-service training of teachers through strengthening the research and prediction of primary and secondary school teachers’in-job training.

关键词: 初中教师;在职培训;影响因素;对策

Key words: middle school teacher;in-service training;influence factors;measures

中图分类号:G627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311(2010)08-0175-02

0引言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大计,教师为本。没有教师的生命质量的提升,就很难有高的教育质量;没有教师精神的解放,就很难有学生精神的解放:没有教师的主动发展,就很难有学生的主动发展;没有教师的教育创造,就很难有学生的创造精神。目前,在中国有1000多万中小学教师,他们支持着世界上最庞大的基础教育。他们素质的高低不仅关系着学生的成长,关系着教育的成败,更直接关系着"科教兴国"和"人才强国"战略的实施。因此,提高广大中小学教师的综合素质就显得十分迫切和重要。为此,本文在对武汉市初中教师在职培训进行了实证研究,力求弄清影响教师在职培训的影响因素并据此提出有针对性的改进对策,供实际工作部门参考。

1研究工具的选择及统计结果

1.1 调查的工具及其设计调查的工具是"教师参加在职培训情况调查问卷"和访谈提纲。其中,"教师参加在职培训情况调查问卷"主要包括两部分内容:被调查教师的个人信息。包括性别,婚姻状况,年龄,学历,职称,家庭人口,家庭收入、工作压力等几个项目,全部采用单项选择题形式。教师参加在职培训情况。主要包括动机、最需要的培训内容以及影响在职培训的因素等,全部为选择项,由教师根据自己的情况进行回答。

1.2 资料的搜集与统计工具问卷的发放采取分层抽样法。以武汉市全体初中教师作为本研究的调查总体,根据经济发展基础及教育发展水平,选取了武昌区、洪山区、江岸区、汉阳区、黄陂区、蔡甸区等六个区的9所初中学校为调查单位。调查对象基本上覆盖了武汉市不同类型和层次的初中学校,其中重点初中占52%,一般初中占48%。

1.3 问卷统计结果总体上看,青年教师在学校占主体地位,表明武汉市初中教师年龄结构比较合理。从学历分布来看,虽然尚有1.7%的教师学历未达标,但总体上看,教师的学历比较高,本科以上学历占82.7%,表明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武汉市初中教师的在职培训应由学历提高为主转向教师专业素质提高为主。

2初中教师在职培训分析

2.1 武汉市初中教师2009年参加在职培训的基本情况我国的《教育法》、《教师法》、《面向21 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规定》等教育法规对教师培训都有明确阐述:教师参加在职培训既是教师的权利,也是教师的义务。目前,初中教师基本上都参加了教研室、教师进修学校、教育学院等举办的各种教师在职培训学习。本次调查研究了初中教师2009年参加培训的状况。

综合分析可以看出,2009年武汉市初中教师参加在职培训的特点为:教师参加培训的机会不平衡,培训成本比较高。调查结果反映出:培训开设的课程没有紧密联系课堂教学实际,浮于形式,很难摆脱获取经济利益的误区,教师承担的大部分培训费用以及因此而损失的收入并没有得到平等的价值,以致于75.5%的教师对培训不满意,这为以后在职培训提出了一个严峻的课题。

2.2 武汉市初中教师在职培训动机研究进行成功、有效的在职培训不仅仅是培训机构单方面的责任,教师的积极参与也是一个重要的因素。在了解了教师的培训动机后,就可以对症下药,提高教师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以提高整个教师队伍的教学素质。

本研究使用多元回归分析法来尝试了解,经研究揭示,初中教师参加在职培训最主要的动机在于提高教师专业化水平,从动机的类型来看,提高专业化水平属于外部动机,这表明,初中教师有着比较强的事业心和进取心。因此,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对初中教师在职培训的内部学习动机进行转化,提高培训质量和效果就是应然的选择了。

2.3 阻碍初中教师参加在职培训的因素分析本次研究共提出了以下六个因素:(1)经济因素:个人费用、家庭负担、晋级加薪、损失收入;(2)时间因素:工学矛盾、交通不便;(3)文化因素:学习氛围;(4)效果因素:培训对自己帮助不大;(5)压力因素:家人、学校不赞成;(6)个人因素。

利用因子分析法,使用主成分分析法得到因子分析初始解、方差极大法作因子旋转、回归法计算因子得分,这样来了解各个方面的权重。各个因子具体如下:a.个人支付的费用过高,b.工学矛盾,难以抽身学习,c.交通不方便,费时耗力,d.家庭经济负担重,e.周围没有在职培训的学习氛围,f.培训对自己教学帮助不大,g.自己现有知识足够应付日常教学,h.培训对教师晋级加薪没有影响,i.参加学习影响自己获得其他收入,j.学校不支持、不鼓励,k.家人不赞成,l.自己职称高,没有必要培训,m.自己学历高,用不着培训,n.年龄大,参加培训对自己意义不大。KMO系数=0.804,所以适合用因子分析方法。研究表明,阻碍教师参加在职培训的因素归纳为以下四个方面:1、个人学历高、职称高;2、培训对自己没有什么用处;3、经济原因;4、家庭等外部原因。

3对策与建议

3.1 加强对中小学教师在职培训需求的研究和预测笔者认为,只有全面准确地掌握了培训教师的需求信息,才能有的放矢,增强培训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本次研究显示,不同类型的教师,有不同的价值诉求,在在职培训内容的需求方面存在一定的差异。因此,教育主管部门和学校应树立研究意识,建立和完善中小学教师在职培训信息的采集、分析和预测机制,定期对中小学教师的培训需求进行深入研究,并为实际工作部门提供可靠的决策依据。

3.2 根据在职培训的类型建立科学合理的在职培训成本分担机制我国公共教育经费占国民生产总值的比例一直在2%-3%之间,2000年虽上升至3.19%,但仍然大大低于发达国家的平均水平6%以及发展中国家的平均水平4%。要使教师培训真正惠及广大教师,发挥出应有的作用,就必须建立成本分担机制。

西方著名经济学家贝克尔认为,在职培训一般分为两种类型,一种为一般培训,主要是指能增加员工一般性人力资本的培训行为,该种培训不仅对所在的工作岗位有用,而且对其他的工作岗位也有用。另外一种培训为专门培训(也称为特殊培训),是指只能增加员工特殊性人力资本的培训行为,这种培训一般只对特殊的工作岗位有用,离开了原来的工作岗位,培训所获得的知识和技能就失去了发挥的场所,由于此种培训针对性强、风险小,企业普遍采用这种培训。笔者建议,根据在职培训的类型建立科学合理的在职培训成本分担机制,对偏重于特殊培训类型的,培训费用主要由教育主管部门和学校承担,对属于一般培训类型的,其培训费用主要由教师个人承担,对偏重于一般培训的,其培训费用由教师承担较大部分,具体的支付比例则根据培训的收益进行测定。

3.3 以教师专业化为导向,创新教师在职培训发展模式《国际教育百科全书》(1985)关于在职教师培训,提出缺陷范型(Defect Paradigm)、变革范型(Change Paradigm)、问题解决范型(Problem Solving Paradigm)和成长范型(Growth Paradigm)四个基本范型。缺陷范型是指教师的知识和能力已经逐步过时和无效了,因而需要培训;变革范型是指教育要按照社会、文化、政治、经济和科学技术的变化而进行变革,教师要适应这种变革应该进行培训;问题解决范型是指教育在不断变化,不可避免地会在一些学校和班级中出现一些问题,在职培训就应该研究如何解决这些问题;成长范型是指教育教学工作本身很复杂,需要不断探索,教师应在不断探索中扩展和提高自己的专业能力和水平。从本研究揭示的情况来看,武汉市初中教师在职培训应着眼于教师专业成长,高度重视变革范型、问题解决范型和成长范型的教师在职培训。根据目前的情形,笔者提出如下建议:

3.3.1 实现由学历提高型向业务提高型转变。从本研究得到的数据来看,目前初中教师的学历绝大多数已达标,因此培训应着眼于教师专业化的提高。因此,建议实施各种有利于教师专业发展的措施,如骨干教师提升工程、名师示范工程,支持和鼓励高等学校、教育科研部门、教育主管部门加强与中小学的合作,共同加强初中教师的在职培训。

3.3.2 采取以问题为中心的培训方式。目前,在实践中采用的培训方式有以学校为中心、以课程教材为中心、以问题为中心等几种。教师培训活动结束后的跟踪指导和服务可以采取以下方式:①直接交流-实地考察学员在任职学校的研究和学习情况,与学员进行直接面谈。②函件跟踪-通过与学员通信,具体了解学员在课题研究中的难题和需要加强指导的方面,采取相应的措施加以解决。③远程指导-网上交流。④课题研讨-组织专业导师与学员就课题研究中的问题进行指导,让学员互相切磋、交流。

3.3.3 分层分类实施教师在职培训。富勒(Fuller)和鲍恩(Bown)1975年对教师"关心"(Concern)的发展作了研究,提出了三个阶段的思想,先是对生存的直接关心,为第一阶段;逐渐发展为对适应教学环境和学校期望的关心,为第二阶段;再发展为关心教学贡献对学生和质量的影响,为第三阶段。这项研究提出教师的"关心"是逐步发展的,有阶段性的。本研究主要是根据教师年龄进行层次划分,共分三个层次,分别是青年教师、中年教师、老年教师。笔者同时认为,课程是教师培训的核心,是教师培训能否取得实效的关键。因此,建议分层分类实施教师培训主要是要从建立合理的课程结构入手,通过课程的变革实现教育内容及教学方式的变革。从本次调查研究反馈的情况来看,不同年龄的教师有着不同的培训需求。

3.4 整合培训机构的力量,形成优质培训资源从国际上看,教师培训机构大致可分为五大类:①大学或者师资培养培训机构。如美国大学兼顾教师培养和培训两大职能;②专门继续教育机构。如英国的"教师中心",是一种较为新型的教师进修机构;教职员工会组织举办各种研修活动;③教师专业团体。如日本教职员工会组织举办各种研修活动;④广播电视等多媒体远程教育设施。这己成为各国教育的主要机构之一;⑤教师在职的中小学。

从武汉市目前的实际情况看,这五种机构基本上都存在。应该看到的是,各个培训机构各有所长,也各有所短,必须对其力量进行整合,以形成优质资源。笔者建议采取大学+教师进修学院(中心)+中小学的教师培训机构联合体,大学负责提供教育教学计划、师资,教师进修学院具体负责组织教学管理、提供教学场地和设备等,中小学主要作为培训的实验基地和研究基地。

3.5 以信息化手段引领教师培训工作有关部门应以高等学校为依托,建立标准化实时教学应用平台,让信息技术主动适应教师的需要,用于广泛培训教师;以智能教育平台为工具,进行基础教育资料库建设,优质教育资源结合先进的教育和课程理念,开发面向基础教育的教学资源如教学课件等。借助信息化手段改进现有的在职培训学习方式不失为一项明智之举。笔者认为,由于参加在职培训的初中教师大都具有丰富的教学实践经验,因此在教学方式上应大胆创新,考虑采用操作性学习、讨论式学习、开放式学习、菜单式学习等学习方式。

操作性学习,侧重用于培养学员的能力,尤其是动手能力。如计算机操作,多媒体的应用等。

讨论式学习,即教师与学员一起用讨论的方式学习某些科目。比如,讨论当前中小学教育教学改革中的热点问题,拟订新的教学课题,如何进行课题研究设计,如何实施课题实验等。

开放式学习,即组织学员走出校门,参观、访问、考察,听教改实验课等。旨在帮助学员开阔眼界,拓宽思路,增强适应教育教学改革的心理承受能力。

菜单式学习,即根据中小学教师的需要和兴趣、爱好开设一系列专题,供教师自由选择。

3.6 建立教师在职培训质量标准,采取评估的方式鉴定在职培训机构和师资的资质,确保培训质量目前,教师在职培训机构众多,水平参差不齐,相应地也就产生了在职培训质量标准的制订和考核问题。什么样的单位可以举办教师在职培训,在职培训课程如何设置,培训质量如何评估,等等,所有这一切都需要通过制定相应的质量标准,才能从制度上解决,并且由此促进教师在职培训的管理逐步走向法制化和科学化的道路。根据主体的多样性,笔者建议有关部门在建立一整套教师在职培训质量标准基础上实施多级多层次评估。

增强教师综合素质,提高教师专业化水平是实施教师在职培训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必须看到的是,教师在职培训不仅是一个理论问题,更是极其复杂的实践问题,需要进行全面深入地探讨。本研究仅仅是选取了一个城市从需求的角度进行了分析,对初中教师在职培训的需求现状、动机及影响因素等作出了一些有益的探索。

参考文献:

[1]李伯黍等主编.教育心理学[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3:234-238.

[2]邓娅.市场经济发展与教育经费来源多样化[J].教育研究信息,2001,(1):14-18.

[3]达肯沃尔德 梅里安著.成人教育-实践的基础[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86:99.

[4]鱼霞,毛亚庆.论有效的教师培训[J].教师教育研究,2004,(1):22-24.

[5]于静.浅谈我国目前教师培训工作的特点及变化[J].河北工业大学成人教育学院学报,2001,(3):47-480.

[6]马敏等. 现代教师教育体系新探索[J].教育发展研究,2004,(5):55-59.

[7]胡森主编.国际教育百科全书[M].贵州:贵州教育出版社,1990.

初高中教育培训第2篇

一、指导思想。

以xx市委市政府、市教育局领导要求为指导,以提高任课教师专业素养和教学能力为主要目的,通过专题讲座、教学观摩等形式,帮助任课教师形成正确课程观念、丰富xx精神铁人精神教育专业知识、掌握学科教学方法、提高教育教学能力、养成教学研究和同伴互助的习惯,切实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强化对学生价值观念的影响。

二、培训目标。

(一)丰富任课教师的课程知识。

通过对xx精神铁人精神教育纳入国民教育体系重要意义和内容的讲解,对xx精神铁人精神内涵的诠释,丰富任课教师的与课程相关知识。

(二)增强任课教师的课程意识。

通过对《xx精神铁人精神进校园进课堂工程实施方案》、《xx精神铁人精神教育课程标准(初中)》的解读,教材编写者真情讲述编写过程中选材、润色等方面的故事,提高任课教师的课程意识。

(三)提高任课教师的课程执行能力。

通过教材使用指导和教学观摩课研讨,以及培训之后的互动交流与教学研究,有效提高任课教师的课程执行能力。

三、培训对象。

全市初中学校主管本学科教学的副校长和所有的任课教师。

四、培训内容与方法。

(一)理论讲座。

1、解读xx精神。

铁人精神教育纳入国民教育体系、《xx精神铁人精神进校园进课堂工程实施方案》、《xx精神铁人精神教育课程标准(初中)》、《xx精神铁人精神教育》(初中学生用书)、《xx精神铁人精神教育》(初中教师用书)。

2、xx精神。

铁人精神教育教材编写意图和及教学建议,编者在选材与润色过程中的心灵洗礼与真情实感。

(二)教学观摩。

首先是观摩教学活动,然后讲课教师说课,最后教材编写人员与听课教师互动。

四、培训时间。

培训时间:20xx年xx月xx日。上午xx点xx分报到,xx点xx分正式上课。上午:xx点x分到xx点理论讲座;下午:xx点xx分到xx点xx分教学观摩活动,xx点xx分到xx点xx分授课教师说课,教材编写人员与听课教师互动。

五、培训地点。

xx市xx学校xx楼阶梯教室。

六、培训要求。

(一)高度重视。

市委市政府、市教育局领导高度重视xx精神铁人精神教育任课教师培训工作,本次培训不收取任何费用,免费安排午餐。各县区、初中学校要站在推进xx精神铁人精神教育纳入国民教育体系工作的高度,正确认识高度重视此次培训的重要性,安排好任课教师的工作,确保全体任课先培训后上岗。

(二)认真学习。

xx精神铁人精神教育任课教师要遵守培训时间,认真听课、用心思考、积极互动,努力丰富专业知识、提高教学能力。

初高中教育培训第3篇

2、小学富余学科教师转岗担任幼儿教师培训

3、高中教师远程研修

4、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训

第一、组织教育技术校本培训,培训人数986人。

第二、组织教育技术远程培训,已报名2375人。

5、农村教师教育教学能力提升工程集中培训

制定《霞浦县农村教师教育教学能力提升工程县级培训方案》,组织实施农村教师教育教学能力提升工程,培训分集中学习、远程学习、岗位实践、总结提高四个阶段进行。2011年7月11日-19日组织开展第一次集中培训。

期 次 学 科 培训时间 培训对象

培训人数第一期小学语文7月11日下午-13日上午沙江、溪南中心小学语文教师

121第二期小学语文7月13日下午-15日上午三沙、下浒、盐田中心小学语文教师 132第三期小学数学7月15日下午-17日上午牙城、北壁中心小学数学教师 122第四期小学数学7月17日下午-19日上午松港、长春、柏洋中心小学数学教师 115第五期初中英语7月12日-13日农村初中英语教师 125第六期初中语文7月14日-15日农村初中语文教师131第七期初中数学7月16日-17日农村初中数学教师136

初高中教育培训第4篇

[关键词]高校非师范初任体育教师;专业发展

一、调查对象与研究方法

(一)调查对象

本研究以某大学3名新入职的非师范类高校毕业的体育教师作为调查对象。调查对象的具体信息如下:Z老师,27岁,女,硕士研究生,毕业于北京体育大学运动人体科学专业,教龄一年零三个月,目前在某大学体育学院从事本科生体育教学工作;C老师,28岁,男,毕业于首都体育学院体操专业,硕士研究生,教龄两年,目前在某大学体育学院从事本科生体育教学工作;M老师,30岁,男,毕业于西安体育学院足球专业,硕士研究生,教龄四年,目前在某大学体育学院从事本科生体育教学工作。

(二)研究方法

笔者采用了观察法和访谈法,依据《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和《高等学校体育工作基本标准》设计了访谈提纲和观察量表,就专业适应问题与调查对象展开半结构性访谈。在征得调查对象同意的前提下,笔者旁听了每名调查对象的课堂,以考察其教学能力和专业能力。二、高校非师范初任体育教师专业发展所存在的问题

(一)没有坚定的教育理想与信念

教师的专业化发展是指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的教育思想、知识结构和教育能力的发展。在这些专业素养的支撑下,教师才能作出合理的专业判断。教师的专业判断不仅基于教师对不同教育情景的专业能动性和独特理解,还受到其理想和价值观的影响。教师必须拥有坚定的教育理想。教师的教育理想是其专业发展的方向和动力。但是,笔者与调查对象谈及“为什么选择做教师”这个问题时,这些非师范类初任体育教师大多回答的是“工作跟专业相符”“收入稳定”“身边的同学大多选择当教师”“家里人希望当个教师”等,并未涉及教育理想和教育信念。由于不具备坚定的教育理想,这些非师范类初任体育教师在入职后对本专业的认同感较低,并对自己作出的职业选择抱以不确定的态度。

(二)教学专业知识不扎实

1.缺乏教学管理经验有序的课堂秩序是教师顺利开展教学的前提。教师需要拥有专业知识和实践经验,才能维持好课堂秩序。对于没有系统接受师范教育的初任体育教师来说,如何构建和谐的课堂秩序是他们在教学中遇到的最大难题。首先,在教学组织方面,由于体育课程大多是在操场、训练场等室外场地开展的,对学生的限制较少,体育课程的管理教学工作比起其他课程要更加复杂和困难。不少非师范类初任体育教师都表示自己初任教师的最大挑战就是“组织教学”。有调查对象表示:“虽然在以前的专业训练中也见识过教师是如何在室外场地组织教学的,但是当自己站在一群不熟悉的学生面前时,还是有点不知所措。”其次,运用评价体系也是教师管理课堂秩序的重要方式之一。在具体实践中,由于大多数非师范类初任教师并没有系统地学习过教育管理学,所以他们很难灵活地利用评价体系来进行课堂管理。这不仅会导致体育课堂秩序混乱,影响教学效果,也会间接导致学生失去学习该门课程的兴趣。2.对体育理论知识的掌握不全面《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和《高等学校体育工作基本标准》是高校体育课程开展的重要依据。笔者发现,调查对象均表示没有听说过相关文件,或者不了解相关文件的详细内容。在高校体育教学中,体育教师不仅需要拥有突出或全面的体育技能,还要掌握较为全面的体育理论知识。刚入职的非师范类高校毕业的体育教师往往要先在公共体育课上进行锻炼,才能教学自己较为擅长的专业科目。

三、高校非师范类初任体育教师专业发展问题的成因

(一)个人沟通和交往意识不强,未能尽快融入学院专业发展共同体

沟通和交往是个人成长的重要途径,融入学院专业发展共同体是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路径。笔者发现,多数调查对象并没有积极与其他教师或学生进行沟通交往,未能融入学院专业发展共同体。首先,非师范类初任体育教师与同专业教师的沟通不足。有调查对象表示:“因为目前的高校体育教学多为专项教学,我平时的交往对象多是跟我同一个专项的前辈教师,交往和沟通的范围有限。”其次,非师范类初任体育教师跟学生的沟通有限。有调查对象表示:“我一开始觉得教学这件事对我来说肯定不难,不就是教学生掌握某一运动技能,但是结果却不尽如人意。”因为与前辈教师和学生缺少充分的沟通和交流,非师范类初任体育教师既没有抓住从前辈教师那里习得宝贵教学经验的机会,也没有抓住了解和影响学生的机会。

(二)没有接受专业职前培训

目前,大多数非师范类初任体育教师接受的职前培训既不充分也不精准。因此,他们离教师专业化发展的要求还有较大距离。其一,高校安排的职前培训时间过短,很难帮助教师形成系统且完备的专业知识体系。有调查对象说:“培训是集中在入职前的暑假进行的,只有短短几周。因为时间短,一整天都排满了课,我们很少有时间去思考和讨论。”还有调查对象在谈到职前培训时说:“我们是非师范类学校毕业的,对教育学、心理学方面的了解很少,但是我们跟师范类学校毕业的教师在一起培训,很多时候他们都懂了,但是我们是不懂的。”其二,职前培训班级是由全省统一组织的,人数过多,课堂纪律较差,培训效果不理想。

四、促进高校非师范类初任体育教师专业发展的对策

第一,高校应完善针对非师范类初任教师的培训制度,提供高质量且有针对性的培训课程。首先,高校应当为非师范类教师提供单独的培训课程,提升职前培训的质量。其次,相关部门应当合理安排职前培训班的人数,切实维护好课堂纪律,制订完善的培训评价和考核制度,保证职前培训的质量,促进非师范类初任体育教师的专业发展。第二,非师范类初任体育教师要有自我学习、自我发展的意识,着力提高自己的专业技能,做好自身专业发展规划,虚心向前辈教师请教,尽快融入学院专业发展的共同体,提高自身专业水平。

参考文献:

[1]付奕,于芳,刘莹清.我国普通高校体育师资队伍结构现状与发展对策[J].中国体育科技,2001(7):24-26.

[2]刘芳,杜朝辉.高校体育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研究[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6(12):1702-1703.

[3]彭庆文,彭雪涵,陈希.普通高校体育师资队伍结构现状探析——基于京、闽、湘三省市68所普通本科院校的调查[J].中国体育科技,2008(6):26-30.

[4]舒宗礼,王华倬.教育生命视阈下的体育教师专业发展的现实状态及未来愿景[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18,41(12):91-98+106.

[5]汤国杰.普通高校体育教师职业认同理论模型构建与实证研究[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9,32(3):98-101.

[6]田振军,李振斌,徐振鹏.论21世纪高等体育教育专业人才的培养目标、培养方向与定位[J].西安体育学院学报,2002(1):30-33.

[7]赵康.教育理想、教师专业认同与个人认同:试论三者的关系及其意义[J].教育学报,2011,7(2):60-66.

初高中教育培训第5篇

[关键词]任职教育;教学方法;训练

根据任职教育培训对象的特点最大限度在发挥教学内潜,充分挖掘教学各要素的功能作用,发挥学历教育合训、任职训练分流互补教学模式的作用,完成“两段式”培训;对于部分专业生长军官实行基础课教学集中、专业课教学分流组训模式,达到任职岗位需要培训目的。初级任职教育重在提高受教育者的实践能力,学了就会做、能用、管用、顶用,部队喜欢。因此,要突出实用性、先进性、灵活性和可操作性,把传授知识、培养能力、提高素质结合起来,满足教学需要,提高教学效果和时效性。要树立如何办学,明确培养目标,抓好实践性环节,把握教学方向等所必备地运行机制。根据初级任职教育院校教学实际情况,制定出具体地实施方案,制定出岗位任职教育所要求的院校教学方式、方法与手段,以培养出高素质军事人才的整体要求所要达到的目标和要求。

一、讲解练习相结合,以单体练习为主

初级任职院校教育教学的基本方式,应以提高培训效果,最大限度在发挥教学内潜,充分挖掘教学各要素的功能,搞好任职培训。在任职基础阶段,突出教员讲解主体功能,发挥教员主体作用,把知识点讲清楚、讲明白,让学员学会并掌握基本知识和技能。通过讲解练习达到学会并掌握基础专业知识和技能的目的;在任职基础阶段,通过讲解练习结合方法,完成岗位任职所必备的基础知识、能力和素质。诸如基层文化基础、基层政治工作基础、分队管理工作等等。这一阶段的培养,使学员为专业学习和岗位任职奠定基础。在专业基础阶段是任职教育的关键性阶段,具有很强的专业指向性和岗位的匹配性,重在培训专业知识、技能,提高学员的专业素质和业务能力,为专业运用和岗位任职奠定基础。在讲解练习过程中突出专业知识、专业技能的形成,在练习中要突出以单体练习为主,通过单体练习达到熟悉与熟练所学知识的目的。

二、室内室外相结合,以室外训练为主

初级任职指挥院校技能课要以室外操作、操场练习为主,突出室外训练的主体作用。做到室内讲理论,室外练技能,室内室外相结合,完成岗位任职培训。尤其在专业基础训练阶段,具有很强的专业指向性,重在专业知识、技能,提高学员的专业素质和业务能力,为专业运用和岗位任职奠定基础。在共同基础阶段,以共同基础科目训练为主,重点在打牢“学历合训”学员和“国防生”学员的共同科目基础。对于“学历合训”学员,主要是“补课”教育,填补学历教育期间军人素质、气质不足等问题,和军事共同科目的先天不足,如军事体育、军事地形学等;对于“国防生”学员,主要是“欠课”教育,补欠学历教育过程中,所欠缺的军事共同基础类问题,包括军人形象教育在内的合格军人的转变、军人素质气质及所有的军事共同基础科目等。巩固知识、打牢基础、提高能力。所以要注重以室外训练为主,充分挖掘和发挥室外教学训练尤长,最大限度地满足任职教育教学需要,提高学员基本素质和能力。

三、小场地与现地相结合,以现地训练为主

场地教学是任职教育的突出特点,结合、运用场地教学也是完成任职教育教学任务的关键所在。根据教学内容、教学时节的需要选择教学训练场地,充分发挥训练场地功能作用,深入挖掘各种场地、尤其现地(场)教学作用,提高实践性教学环节,对于初级任职指挥院校技能课以室外操作、操场练习为主;战术课以野外作业、综合演练为主。做到大小场地相结合,综合演练与野外拉练相结合的方式进行。所以初级任职教育院校必须具备功能齐全的教学训练场地,完成教学训练任务,发挥最大效能,达到贴近实战的训练效果,争取以最短的时间获取最大效益。在训练场地的建设上要考虑到专业教学和装备教学的特点,为适应院校任职教育的需要,解决专业训练场地的实际问题。要在教学过程中本着先小后大,并以现地(场)训练为主的原则,突出场地教学功能,提高教学的针对性和实地教学效果。

四、分步与综合相结合,以综合训练为主

根据初级任职教育院校教学对象的特点和实际情况,结合教学任务、教学场地等,采取适合于任职培训方式的教学训练方法。对于初级任职指挥院校技能课要以分教分训,小班组训等方式,通过分步细训的方法,掌握基本技能,提高训练效果;对于综合性强的教学内容,诸如战术课要以野外作业、综合演练为主。做到小班练技能,大班练协同、练能力。在战术综合(驻训、综合演练、演习)阶段,对专业知识、专业水平、专业素质和任职能力的综合强化中,要通过野营综合演练的实践方式,将所学的主要课目,用一个总的企图立案串联起来,让学员既练组织计划和谋略,又练管理和指挥;既练战术,又练技术;既锻炼口才,又培养做思想工作的能力。通过驻训、综合演练、战术实弹演习等方式,使学员全面系统在运用专业知识,提高专业素质,培养任职能力。做到分步与综合相结合,突出综合训练主体作用,提高教学训练的实际效果。

五、模拟与实装相结合,以实装练习为主

初级任职教育院校,教育教学的关键点在以提高学员的任职能力,以能力培养为核心,而任职能力的形成是多方面的,其中战术原则运用、装备使用操作等等都是不可缺少的重要内容。尤其对专业技能形成、提高与发展,又离不开模拟训练和装备操作训练,它提高专业操作技能的重要途径,具有很强的专业指向性和岗位的匹配性,所以初级任职教育院校重在培训专业知识、技能,提高学员的专业素质和业务能力,为专业运用和岗位任职奠定基础。通过模拟训练提高专业技能,打好专业训练基础,为实装训练作好铺垫,做到模拟训练与实装训练紧密结合,突出实装训练的主体地位,充分发挥实装训练作用,它是最直接、最实际,结合最紧密的整体性训练。在模拟训练的基础上,突出实装训练的实际效果,最大限度地发挥实装训练整体时效性,达到提高学员任职能力和综合素质的目的。

参考文献:

[1] 鲁大策,张志利,谢建.任职教育的教学方法与手段[J].军队院校任职教育研究.北京:海潮出版社,2005:236.

初高中教育培训第6篇

关键词 双证制;初中学校;两后生

中图分类号:G65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489X(2014)24-0137-02

“双证制”教育培训原本是促进中学毕业生就业的一条举措,但由于受到各种客观因素的制约,或实际执行的不当,其效果往往不佳。以武汉地区的几所中学为研究对象,对其“双证制”教育培训工作展开跟踪调查研究,终于发现其中的存在的几点问题。

1 武汉地区中等学校“双证制”培训工作中存在的几点问题

教学思想滞后于硬件环境的发展 在当前的信息技术大环境下,学校的教学硬件设施已经有了长足进步,视听教学、计算机辅助教学、多媒体教学乃至网络教学都已走向普及。这本应对教学的效率实现极大的提升,但由于管理者和教师的思想还停留在原地,还是强调以教师为中心、书本为主线,忽略了学生在职业技能培训中所最需要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实践动手能力。教学模式也还是老一套的“满堂灌”,没有任何的自主创新环节和互动。这不得不说是对“双证制”教育执行不利的一个主要因素。

师资的不足 在调查的几所中学中,均没有专门设置“双证制”培训教师。在岗的“双证制”培训人员多为数理化外等专业教师兼任,而他们的知识结构与技能水平往往并不适合,也并不足以完成培训的任务。因而许多教师在课堂上仅仅是读教材,而没有任何操作与技能训练的教学内容,即使有也达不到与社会要求接轨的专业化水平。可以说,在很大程度上,“双证制”教育培训已经退化成为一种简单、落后的文本宣讲。尽管其课程名称可能看起来很丰富,比如法律、计算机、汽修、电气维修等,但实际效果并不理想。究其根源还是在于师资力量的不足。

课程安排缺乏系统性和针对性 几乎所有中学在培训中都有法律、维权、计算机操作、就业指导等方面的课程,却没有更实用的普通工种及三产业岗位技能、制造业技能培训的课程。已有的课程安排也缺乏系统性和就业的针对性,没有实现“毕业证和职业技能证”两者的相互融合。这种安排扭曲了“双证制”培训的真正内涵,课程缺乏新意,无法满足学生需要,甚至会干扰学生职业技能的发展。

“双证制”培训定位的局限 《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规定:“禁止用人单位招用未满十六周岁的未成年人。”“双证制”培训的对象是初、高中升学困难的学生,称为“两后生”。其中一部“两后生”按劳动法规定,尚未到达法定就业年龄,用人单位不允许录用。针对这一现状,目前在初中毕业生中试行的“双证制”培训,仅属于技能和能力素质培训,而非“职业资格证”培训,因而在初中开展“双证制”培训势必受到一定程度影响。同时,我国的初中教育是九年义务教育的一部分,是向高中过渡的一个重要阶段。这种定位决定了初中教学是以“升学”为主。对初中毕业班学生开展的“双证制”教育,并不会引起学校、教师足够的重视,自然也无法引起参训学生的重视。而对于高中毕业生,升学仍然是其第一选择,即使不能顺利升入大专院校,他们也会选择职校或培训机构来完成职前技能的训练和储备,并不会对“双证制”教育培训寄予厚望。这都会导致中学内的“双证制”培训流于形式。

2 对“双证制”教育工作改革的建议

注重现实性,转变培训观念 为了全面落实中学“双证制”培训的质量,必须加快教学思想转变,全面提高对“双证制”培训的重视程度。1)注重学历知识与职业技能统筹并重发展;2)加强对初中学生培训优惠政策、就业观教育的宣传,积极动员“两后生”参加培训,同时扩大学生开放范围,将“双证制”教育向“两后生”之外的其他生源倾斜,在一定程度上实现向职业院校输入更多优质生源;3)加大职业技能和能力素质培训的力度、强度、精度,调动更多的“两后生”及非“两后生”了解相关的知识技能,促使各初中学校充分认识“双证制”教育对于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性,切实调动全方位力量的积极性。

加快课程的个性化建设 1)以专业知识和实践技能训练为主,辅以法律、职业道德与礼仪、权益保护等相关知识;2)结合本地特色产业、新兴产业发展设置培训课程,将技能培训与企业实习相结合。学校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结合实际情况,拟定好所开课程。

完善课时安排 现行的“双证制”教育培训时间多安排在每个学年的下半学期(通常是每年3月份以后),而这个时间段是毕业生复习准备升学的关键时期。学校、教师、学生关注的焦点都在“升学”上,在这个时间开展的“双证制”培训注定不会受到重视。这就需要相关政府部门尽快将教学计划落到实处,将学校教育的本质回归到“关注人的发展”。同时,政府相关部门也可将“双证制”教育培训实施的时间提早,从每年九月份就开始实施,缓解与毕业生升学考试时间上的冲突。

改变培训模式,提高培训效率 为了增强培训效果,应改“教师为中心”为“学生为中心”、变“课堂教学为主,实践教学为辅”为“课堂教学与实践教学并重”。注重课程实践教学,鼓励教学者优化理论课程与就业技能实践课程设置,做好理论课程与实践课程的衔接,注重引导更多的学生做好对就业技能实践课程的学习。鼓励教学者采取多种教学手段进行教学,积极调动学生的主动性,为学生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提高学生的参与度。

提高师资能力,加快教师队伍建设 1)扩大授课教师来源:可聘请中职学校专业教师、企业高级技工以及其他社会专业人士等作为兼职教师。2)授课教师队伍专业化:委派社会经验丰富、授课效果好的教师担任任课教师,稳定其队伍。3)组建骨干课程讲师团:以校内教师为主体,吸收社会相关专业人员,组建骨干课程讲师团,资源共享,送教下校,为学生提供较高质量的培训课程。4)强化教研活动:目前,“双证制”培训教学工作主要由任课教师单独承担、单独完成,教学研究活动相对来说极其有限,因此需建立健全相应教研活动机制,促进多方资源的交流,帮助教师专业能力的提升。

3 结论

推进“两后生”“双证制”教育培训工作,是推进教育权利平等的重要组成,是普及现代文明的渠道,是构建学习型社会的重要举措。终身学习体系的构建与改革离不开“双证制”教育培训的优化与推进。以武汉市的实际情况为出发点,探究、分析“双证制”教育培训中普遍存在的几点问题,并提出相应的整改意见,希望能够抛砖引玉,对其他地区的相关工作也起到一定的启发和促进作用。

参考文献

[1]陈秀华.对双证制教育培训教材《现代文阅读》的几点思考[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2(6).

[2]时小侬.基于就业准入制度的“双证制”教育分析[J].中国电力教育,2011(1).

初高中教育培训第7篇

关键词:民警培训;政治教育

我国正处在和谐社会的发展时期,社会的和谐稳定离不开公安工作的科学发展。新警察培训成为对公安注入新鲜血液的有力保障。随着我国警察招录制度的发展,越来越多的非公安类大学生通过考试进入公安队伍,以往短期的初任民警培训显得日渐单薄,目前我国已有部分公安院校开始招收改制生。然而政治教育的方式方法依然沿袭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当前的初任民警大多来自于新时代的大学生,对于课堂书本的教育方式他们中的一部分人已产生些许抵触,这种方式的政治教育收效逐渐降低。

一、初任民警培训政治教育现状

笔者在2006年至2008年在河南省开封人民警察学校先后担任河南省公安机关四期初任民警培训班大队长、教导员等职务,管理参训学员一千余人,其中大多为应届或近两年的大学毕业生。在日常与参训学员交流与沟通当中,发现有的学员存在厌学情绪,对培训所授课程存在逃避、敷衍了事的心理,根据调查、座谈等方式了解到原因大致有以下几点:一是学员在思想意识方面没有深刻认识到警察职业的特殊性,对公安工作性质不够了解,仅仅把警察当作一份普通工作,没有体会到警察职业的政治性和使命感。二是因为有的学员大学所学专业和公安业务相差较远,对公安业务感到陌生,担心参与公安工作后会逐渐荒废所学专业。三是通过对公安专业课程一段时间的学习后,发现自己对警务工作完全不感兴趣,平凡而艰苦的警务工作和自己原本的心理预期差别较大,对未来的从警人生之路产生了厌倦、逃避的心理。

二、初任民警培训中的政治教育存在问题分析

(一)初任民警培训对象多是八零后或九零后

政治教育是对思想的教育,对于不同的时代,应该有所区别。当今初任民警培训的对象大多数是80后甚至是90后,他们思维活跃,期望新鲜事物的出现,对于传统的课堂书本教学早已没有了新鲜感,甚至有的产生了抵触情绪。这就使以往的政治教育效果大打折扣。

(二)授课教师大多与公安实践相脱节

对于大多数培训学员而言,政治理论的学习早在系统的小学、中学、大学教育中烂熟于心。然而与实践的结合却正是他们知识的空白。当前我国大多数的民警培训中,政治教育的授课教师大多没有公安实践经验,这就对课堂教学的实践性和生动性有了一定影响。

(三),政治教育方式方法有待转变

传统的书本课堂教育方式已经不能满足当前年轻人的需要,那么我们就应当探索新的教育方式或途径,不能墨守陈规,一成不变。

三、初任民警培训政治教育变革初探

(一)因材施教,对症下药

就像医生看病要对症下药一样,我们初任民警政治教育也要因人而异。对于思维活跃,追求新鲜感的年轻人而言,政治教育应该是适应他们思维发展的新观念和新内容。众所周知,政治教育的内容万变不离其宗,我们应当探索新的授课艺术和授课方式,尽可能把政治理论“揉”进各种适合年轻人接受的新鲜事物中去,改变以往的课堂、书本、课桌、黑板等授课形式。如开展室外授课、举办思想辩论等多种活动。

(二)师资培养也需重视实践经验

对于师资的培养,更是每一个教育机构应当重视的。为保证教学不脱离实际,英国警察院校的教师与警察部门的警官经常交流。专业教师一般签订1-3年的任教合同,在学校讲课和到实际部门工作交替进行,以便把警察工作中最新成果、经验传授给学员。我国初任民警培训中的业务课授课教师有的来自公安一线,有的实施过下基层调研,大多有着丰富的实践经历。相比之下,政治教育授课教师却由于种种原因很少得到实践机会。这就给政治教育的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带来一定的难度。甚至出现一个例子用上十几年的情况。实战经验的短缺给课堂的生动性带来的难度,也给授课教师的视野造成了束缚。因此,政治教育授课教师的培养应该包括一线实战锻炼。

(三)开辟新的教育途径,顺应时展

时展至今,网络已经成为每一个年轻人生活中不可或缺的平台。我国的初任民警教育也应该合理利用起这一平台,为传统教育方式作补充。

(四)政治教育效果考核方式的转变

我国传统的考核方式就是试卷、考场,这就培养了大批应试型人才。而对于初任民警政治教育来说,思想上的接受和认同才是最重要的。就在2011年的年底,开封人民警察学校在对一期刑侦技术人员培训班进行考核的时候就已经在尝试新的突破。他们一改往日的闭卷式,把考场搬到了一间模拟现场。通过对模拟现场的侦查,既考察了学员实践的能力,又检验了教学效果的优劣。还从中看到了学员对思想政治的理解。这对学员和教师都是一种全新的尝试,杜绝了考试作弊的可能性,提高了学员的积极性,获得了省公安厅专家考核组、参训学员的一致肯定和好评。

通过这种方式的实践,我们看到,考核方式“科学化”是具备可操作性的。无论对于什么年龄阶段的民警,检验学习效果和业务水平是我们考核的目的。因此我们可以尝试对于不同警种的民警进行不同的考核方式,即不拘一格。

(五)远程网络教育对初任民警培训政治教育的延伸

初任民警培训不能仅限于初任民警培训短短的几个月时间,结合每个不同的工作岗位,新警在适应警察工作的道路上应始终保持一颗“新”心。小到见习期,大到终身学习,政治教育要真正延伸到工作岗位上,才能做到实践出真知。

终身教育对于时刻处于工作一线的民警来说是一种挑战。他们很少有大段的时间参加以知识更新为主要内容的学习和培训,但工作的高强度不代表他们不需要更多的思想政治知识来充实自己。现代远程网络教育是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而产生的一种新型的教育方式,也是构筑知识经济时代人们终身学习体系的主要手段。

四、结束语

初任民警培训中的政治教育随着时代的发展难免出现问题,这是历史进步的表现,作为当代的教育工作者,我们努力发现问题并探索解决的途径,为我国的民警培训政治教育发展提供新的参考。实现终身学习的理念需要每一个公民和教育工作者共同努力。

参考文献:

[1]王彦吉.中外警察教育与培训[M].北京: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10年.

[2]公安部教育局.公安院校概览[M].北京: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初高中教育培训第8篇

关键词:农村;初中;教师队伍建设

大力加强农村教师队伍建设,全面提高教师综合素质,具有重大的战略意义。培养出师德高尚、业务精湛、勇于创新的农村初中教师队伍是重中之重。但从现实状况看农村教师队伍无论是从数量、质量和结构上都还存在着诸多问题,这些问题不仅制约着农村教育质量的提高,更对新课改的推进、城乡教育均衡发展甚至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带来了不利影响。

一、农村教师队伍建设存在的问题

笔者通过走访了河北省七个市的十九所农村初中学校,采用问卷调查法、访谈调查法等方法,收集了丰富详实的第一手资料,分析和总结了农村初中教师队伍建设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1.农村教师数量不足,代课教师依然存在,综合素质偏低。由于农村初中教师学历偏低,且绝大多数教师的学历在调查时还不是第一学历。加上农村教师的工作环境较差、人均工作量大、优秀教师大量流失,所以很多学校只好聘请临时代课教师,而代课教师稳定性差,总体素质不高,很难提高教学能力。

2.教师心理压力大。随着农村父母离乡进城打工、经商人数的增多,留守儿童失去父母庇护,身心、学习、成长都面临失管、失教和失衡的局面,这些学生大多都属于问题生,把本应由家庭和家长承担的责任推给教师,这无疑增大了教师教授和管理的难度。而初中学生正处于青春期,逆反心理严重,教师还要进行家访、谈话和心理疏导,工作强度更大,更增大了教师的心理压力。此外,新课改的推进提出了很多新理念、新方法和新措施,这就要求教师掌握新知识,而许多农村教师因自身知识能力有限,加上已经习惯了传统教学方式而无法适应,因此心理压力很大。

3.教师继续教育效果不理想。教师综合素质的提高是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促进教育发展的关键,而大力开展教师的继续教育是提高教师综合素质的重要途径。目前,农村初中教师继续教育内容和形式上均存在问题,导致了继续教育效果不理想,主要表现为教师参加继续教育缺乏主观能动性;缺乏一支素质优良的师资培训队伍;缺乏有针对性的继续教育课程体系,学习内容与实际需要脱节;缺乏继续教育的激励机制。另外,学校专职教师人数有限,面对各级各类进修,为了不耽误正常的教学秩序,只能占据寒暑假,甚至有时候开会也会在周末进行,教师的假期也被压榨殆尽。

4.教师的职业认同感低。由于农村教学环境差、教学条件落后、教学资源匮乏等问题导致新课程理念无法更好地实施,现代教学手段无法落到实处,难以调动教师教学的积极性,难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教师职业失去了它原有的魅力。

5.教师学科结构性缺编。教师年龄老化现象是一种普遍现象,但农村学校教师队伍结构性缺编现象更为普遍。音乐、美术、信息技术等课程的教师普遍不足,一些学校师资紧缺,甚至无法开课。一些教师“身兼数职”,出现了包班教学、一人代八门课的“万金油”式教师。教师没有充足的时间和精力备课,其教学效果可想而知。近几年来,河北省开展了农村中小学音、体、美教师的短期培训,农村初中英语教师口语强化培训,顶岗实习培训等,缓解了农村中小学音、体、美和英语教师短缺的问题,但这一问题期待持续解决和不断提高。

6.教师队伍职称结构不合理。教师队伍合理的职称结构对教师队伍建设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通过目前调查所知农村初中教师主要以初级和中级职称为主,高级职称教师比例低、年龄偏高。

二、河北省农村初中教师队伍建设的对策

随着加强农村初中教师队伍建设大环境的逐步改善,解决农村初中教师队伍建设问题的条件和时机渐趋成熟,教师工作面临大好的发展机遇。农村初中教师队伍建设工作遇到的问题,既有长期遗留下来的结构性、体制性的老问题,也有改革发展过程中出现的新问题。通过对问题的深入分析,并以当前加强教师队伍建设的目标和指导思想为依据,对加强农村初中教师队伍建设提出以下几点对策与建议。

1.提高农村教师待遇,保证教师职业吸引力。我们呼吁政府等职能部门应采取相关政策,加大对农村学校的投入,改善教师工作环境和教学条件,提高农村教师的待遇,确保教师队伍补充的长效机制,让教师职业更具吸引力。

2.立足农村教育实际,促进教师心理健康和谐发展。加强对农村教师的师德建设,培养他们终身从教的理念;多层次多方位地与教师进行交流与沟通,丰富他们的精神世界,让他们快乐工作、享受工作,促进教师心理健康和谐发展。

3.加大培训力度、创新培训方式,专业引领促进教师不断成长。要多与农村教师交流与沟通,在培训内容上区别对待初期教师、能力形成期教师、成熟期教师、老龄停滞期教师等,设置不同层次需求的培训;增加适合农村实际的教研员和一线教师的培训;同时重视班主任培训、心理健康培训;在培训方法上,要考虑教师需要假期修正和心理调适的实际情况,加快统一信息平台建设与各地网络系统的整合,强化“远程研修”与“校本培训”等。逐步建立健全各级现代教师培训机构和培训网络,达到现代化教师培训的要求。

4.要建立教师定期交流轮岗制度,教育环境的改善促进教师自觉成长。要鼓励城市优秀教师和优秀大学毕业生到农村支教,带动新课改的推进;并带动农村初中学校教师教研工作的开展,结合新的教学条件的改善,让农村教师从身边学起,利用新的教学资源开展新的课堂教学,提高教师和学生的兴趣,激发教师和学生的积极性。

5.实行“联合办校”,实现教育均衡发展。由于历史及现实的原因,城乡学校发展和教师个人水平方面存在较大的差异,让城乡学校之间结成联盟校,实行联合办校。让农村学校的教师更好地接近新课改的前沿,有更多的机会听课、评课,接受新的教育理念和教学方法,业务研究的氛围更浓厚,更快地促进农村教育的提高,真正实现教育均衡发展。

6.利用教师课题研究,引领教师科研转变。要想提高农村学校的教育质量,必须引导教师参加教育科研,提高农村教师的专业水平。鼓励教师每人参与一个课题的研究,可以是学校的课题;也可以加强校际互动,参与别的学校甚至是高校课题的研究,通过教师之间的互动学习,掌握先进的教育教学理论;通过写反思、小结、调查报告和撰写教育论文,最终完成向科研型教师的转变。

参考文献:

1.王泽德、赵上帛,《当前我国农村教师队伍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教育探索》,2011.08

2.王正青,《国外推进城乡教育均衡发展新趋势——社会生态系统的理论框架》[J],《中国教育学刊》,2011.01

3.李吉昌,《农村学校加强教师队伍建设策略管见》[J],《中国教育学刊》,2010.12

4.周昆,《我国村小教师队伍现存问题与对策研究》[D],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