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优秀范文 儿科学的预防

儿科学的预防赏析八篇

时间:2024-02-05 14:44:06

儿科学的预防

儿科学的预防第1篇

婴幼儿的管理

对0~7岁儿童进行整体的、全面的、连续性健康管理。对在新生儿访视、定期体检和生长发育监测中发现的体弱儿童要建立体弱儿保健册(卡)。保健卡的内容包括年龄、性别、住址、疾病名称、治疗方案及随访记录。一般是0.5~1个月检查1次,逾期未来检查要逾访或上门访视。各种疾病的治疗按该种疾病诊疗常规进行,达到彻底治疗,预防复发的目的,体弱儿恢复健康或治愈后再转入正常儿童定期体格检查。随访发现有不良症状反应的及时与孩子家长联系,并及时处理。多年来,凡在我院出生的新生儿,24小时内乙肝疫苗、卡介苗提供免费服务,免疫率达100%,同时办理免疫接种证,给孩子家长讲解基础免疫的必要性和重要性。预约下次时间,进行连续性预防保健工作。

散居儿童的管理

重点掌握地段的0~7岁儿童及流动人口适龄儿童情况,常年开展预防接种的冷链运转工作,每年不少于12次,每次接种率达100%。同时我们还现场向儿童家长宣传有关预防接种的相关知识,并在接种卡(薄)和接种证上记录。多年来,对“五苗防7病”及时接种,本地段内的婴幼儿未发生1例传染病死亡,使该7种传染病全部得到有效控制。

加强对适龄儿童的预防接种工作

按时对适龄儿童预防接种,正确掌握预防接种禁忌证,是预防接种中的重要一环。对疫苗出现的不良反应临床上常见的反应是较轻微的发热、局部红肿硬结等一般反应。一般反应通常不需要采取治疗措施,必要时给予对症处理。发热同时可能伴有头痛、眩晕、恶寒、乏力和周身不适等,一般待续1~2天,很少超过3天。接种灭活疫苗后5~6小时或24小时左右部分受种者体温升高,接种减毒活疫苗出现发热的时间稍晚,如个别受种者接种麻疹疫苗后6~10天出现中度发热,类似轻型麻疹样症状。发热37.5℃以下不需任何处理,必要时适当休息,多喝开水,注意保暖,防止继发感染。发热达到38.5℃以上,持续不退或伴有其他并发症者,应密切观察病情,采取对症处理。注射部位局部红肿浸润,根据纵横平均直径分为弱反应(≤2.5cm)、中反应(>2.5~5.0cm)、强反应(>5.0cm)。大部分皮下接种的疫苗在注射后数小时至24小时或稍后局部出现红肿浸润,并伴有疼痛,一般在24~48小时逐步消退。接种含有吸附剂的疫苗,可能刺激结缔组织增生,形成硬结。红肿和硬结一般不需任何处理,较重者可用干净的毛巾热敷,每天数次,每次10~15分钟。皮内接种卡介苗,多于2周左右在局部出现红肿,以后化脓或形成溃疡,3~5周结痂后形成瘢痕,这均属于卡介苗的正常反应,可在局部涂擦龙胆紫,利于干燥收敛。卡介苗的局部反应不能热敷。

做好常见病、多发病的防治工作

针对0~7岁儿童根据年龄特点进行定期体检(1岁以内婴儿在生后1、3、6、9、12个月各检查1次,1~2岁小儿每半年检查1次;3~7岁小儿每年检查1次),并建档建册,受检率达99%以上。对喂养不当引起的营养不良、小儿腹泻、小儿肺炎、佝偻病等,通过体检观察,结果发病率占儿童总数的5%~10%,针对这些病变,我们对孩子家长宣传科学育儿知识,卫生知识,纠正喂养不当的习惯,多晒太阳,多吃富含钙剂的食物。连续3年内发病率逐年下降5%左右。

集体儿童管理

对幼儿园、托儿所等督促检查,落实卫生保健制度,有合理的生活日程,有必要的设备和娱乐场所,对多发病、常见病以适合年龄特点进行卫生知识宣传,有针对性地编写各种通俗易懂的宣传资料及科学育儿的知识,对儿童进行健康教育,学习自我的保健的技能,培养健康的生活习惯,使每个儿童很快适应新的环境,学会了新的知识。

实践证明,搞好预防接种及儿童保健工作,是预防疾病最经济、最方便、最有效的手段,是控制消灭相应传染病的根本措施。随着国民经济稳定增长,国家综合实力不断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得到极大改善,民众对疾病预防的需求逐年增高,对预防接种及儿童保健的要求也不断延伸扩展,这就需要努力加强现在的疫苗接种和儿童保健的宣传和推广,这不仅是各级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的职责,也是广大儿科医生的职责。

参考文献

1 王令仪.儿童保健学.北京:科学出版社,1998.

2 白庆瑞,陶黎纳,胡家瑜,等.常见预防接种异常反应及监测.中国实用儿科杂志,2009,25(3):166-172.

3 预防接种工作规范[S].卫生部,2005.

4 杨锡强,易著文,等.儿科学.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6.

儿科学的预防第2篇

摘要目的:探讨预见性护理干预在减少患者跌倒/坠床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将我科2200例3个月~3岁患儿随机等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对照组患儿采用常规护理管理模式;观察组患儿采用预见性护理干预措施即使用预防患儿跌倒/坠床危险因素评估单进行评估,达到高度危险因素分值时在患儿床头悬挂“预防跌倒”及“预防坠床”标识牌,护士床头三班交接随时提醒患儿家长,在护士备忘录本上登记有悬挂预防跌倒/坠床标识牌的患儿床号,病室悬挂患儿跌倒/坠床的视图、后果及预防措施等。比较两组患儿住院期间跌倒/坠床的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患儿住院期间跌倒/坠床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 预见性护理干预措施可降低患儿跌倒/坠床发生率,减轻患儿痛苦,防止患儿发生意外,减少纠纷发生,提高患儿家长的满意度。

关键词 跌倒;坠床;预见性;护理干预

doi:10.3969/j.issn.1672-9676.2015.02.040

作者单位:063000唐山市河北唐山市工人医院儿科

金淑芹:女,本科,主管护师,护士长

小儿由于自理能力高度依赖,又缺乏认知能力,识别危险能力及自身防护能力差等生理特点,再加上活泼好动、好奇心强等,发生跌倒/坠床的危险性较大。跌倒是患者突然或非故意地停顿,倒在地面或倒于比初始位置更低的地方 [1-2]。在儿科病房跌倒/坠床事故是最常发生的、也是最容易引起纠纷的,轻者软组织损伤,重者骨折,如果损伤颅脑,还有可能造成终生残疾,甚至危及生命[3]。小儿跌倒/坠床在各种意外伤害中发生率最高,已经引起了各位学者和同行的高度重视。在儿科护理过程中,有效预防患儿跌倒/坠床是评价护理质量的重要因素,同时也是护理过程中应引起关注的重要方面 [4] 。笔者对我科2200例3个月~3岁的患儿采用跌倒/坠床危险因素评估单进行评估,根据评估结果实施对策,取得了良好效果,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择2010年1月~2014年10月我科入住的3个月~3周岁患儿2200例,将2010年1月~2012年12月的1100例入选患儿作为对照组,其中男620例,女480例;

平均年龄(1.8±1.0)岁;住院时间3~10 d,平均(7.13±1.78)d。将2013年1月~2014年10月的入选患儿1100例作为观察组,其中男598例,女502例;平均年龄(1.86±1.15)岁;住院时间3~10 d,平均(7.05±2.01)d。两组患儿在性别、年龄、住院时间等方面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1.2.1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管理模式,即患儿住院后责任护士口头嘱咐陪护者注意患儿安全,患儿活动不能离开监护人视线,床上活动时拉起床挡,并将床挡固定牢固,以防止患儿跌倒/坠床的发生等。

1.2.2观察组采用预见性护理干预措施,即通过优质护理的不断深入开展,我科不断总结经验,改进管理措施,从患儿年龄、跌倒/坠床史、疾病史、疾病用药、患儿意识状态、睡眠形态、视听觉能力、行动能力、离床活动等方面制定预防跌倒/坠床评估表(表1),以分值评出无危险(0分)、低度危险(1~2分)、高度危险(≥3分)。当患儿的评估分值在低度危险以下时,由责任护士常规性向患儿家长交代患儿住院期间预防跌倒/坠床、外伤等安全预防措施,患儿的活动范围不能离开监护人的视线等。达到高度危险时,即列入护士的警示范围,由责任护士向患儿家长宣教患儿跌倒/坠床的预防措施及一旦患儿跌倒/坠床时的应急预案;在患儿床头悬挂“预防跌倒”及“预防坠床”标识牌,以时刻提醒患儿家长提高警惕,预防患儿跌倒/坠床的发生;护士床头三班交接时及时提醒患儿家长;在护士备忘录本上登记悬挂预防跌倒/坠床标识牌的患儿床号,使家长明白一旦患儿跌倒或坠床时的后果,经常提醒家长使其保持适当的压力,能有效减少患儿跌倒/坠床的发生率。尤其是有癫痫史和小儿热性惊厥史的患儿,随时都有可能在某个危险地方、某个动作的节点突然抽搐发作,此时患儿没有防护意识,后果相对严重。

1.3观察指标比较两组患儿在住院期间跌倒/坠床的发生情况。

1.4统计学处理采用spss 15.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数资料比较采用χ2检验,检验水准α=0.05。

2结果(表2)

3小结

住院患儿跌倒一直是影响患儿安全的主要问题,预防住院患儿的跌倒是儿科病房提高护理质量的重要措施[5]。责任护士首先应该对患儿家长宣教到位,让时刻守护在患儿身边的家长提高警惕,看护到位;对有高度危险的患儿登记在备忘录本上,三班交接,尤其严格按照护理级别巡视病房,发现危险及时提醒患儿家长。做好预见性的安全管理,对有效降低患儿跌倒/坠床的发生率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夏秀勤,陈辉.预见性护理在预防老年住院患者跌倒中的应用[J].中国当代医药,2013,20(6):154-155.

[2]王艳玲,邓叶青,刘美娴.PDCA循环管理在感染科预防患儿跌倒和坠床的应用[J].全科护理,2014,12(27):2574-2576.

[3]孙奇剑.住院患儿发生跌倒坠床的原因及护理对策[J].浙江创伤外科,2011,16(5):714-715.

[4]郑亚女.儿科病房坠床风险原因分析及防范措施[J].护理与康复,2010,9(12):1066-1067.

[5]詹蓉,姜纯,易佳,等.预防儿科住院患儿跌落的护理预案及临床应用[J].护理实践与研究,2013,10(14):28-30.

儿科学的预防第3篇

【关键词】二级医院;儿科门诊;手足口病;护理管理

【中图分类号】R47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6455(2012)01-0469-01

手足口病是由肠道病毒[以柯萨奇A组16型(CoxA16)、肠道病毒71型(EV71)多见]引起的急性传染病,尤以3岁以下年龄组发病率最高。病人和隐性感染者均为传染源,主要通过消化道、呼吸道和密切接触等途径传播。主要症状表现为手、足、口腔等部位的斑丘疹、疱疹,少数病例可出现脑膜炎、脑炎、脑脊髓炎、肺水肿、循环障碍等,多由EV71感染引起,致死原因主要为脑干脑炎及神经源性肺水肿[1]。及早控制病情,预防重症发生至关重要。做好手足口病的筛选工作,对重症病例做到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是减少死亡率的关键[2]。襄阳市2011年3月发病人数是去年同期的3倍且出现死亡病例,为此2011年4月襄阳市全面启动手足口病疫情防控四级应急响应。我院作为二级医疗机构,设立了小儿发热与疱疹门诊,一旦出现确诊病例及时转至市传染病医院为定点医院,传染病医院负责统一收治确诊病例,重症和危重症病例由三级医院进行救治。现将我院儿科小儿发热与疱疹门诊护理工作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2011年4月-8月小儿发热与疱疹门诊成立以来,共接诊发热皮疹小儿3229人次,其中隔离水痘患儿18人次,确诊隔离并转送手足口病患儿74人次,年龄4月至6岁,散居儿童发病41人次,幼托儿童31人次,学校2例。未出现一例重症及死亡病例。

1.2 门诊护理流程

1.2.1 完善手足口病护理应急预案 根据省市文件精神要求,结合我科就诊人群实际情况,在近三年手足口病疫情防控运行的基础上,进一步完善防控措施预案,配合省市卫生局和医院防控小组,学习我院传染科、急诊科医护专家有关传染病和急救护理方面的经验建议,按照卫生部《手足口病诊疗指南(2010版)》做好手足口病救治工作,制定我科发热门诊预检分诊和护理工作流程。

1.2.2 成立科室护理小组 护士长为护理方面负责人,科室院内感染护师为小儿发热门诊组长,小儿发热皮疹及导医分诊台均选派儿科经验丰富的护士,明确职责。落实各项工作,设备,物资,急救药品仪器,消毒仪器,药品等耗材配备,人员排班、调控等,将2008年以来有关手足口病所有文件、学习培训资料集中在小儿发热皮疹门诊室醒目位置供医护人员随时学习参考及正确执行上级政策。准备随时接受省市部门检查督导工作。

1.2.3 全员技术培训 全科护士认真组织手足口病相关知识培训,医院有《医疗简讯》每周通报手足口病疫情的相关信息,学习卫生部《手足口病诊疗指南》2010版、《传染病防治法》、《湖北省公共卫生突发事件应急处理条例》《手足口病重症患儿医疗救治预案》等。重点培训护士密切观察患儿病情,早期发现重症病例及救治护理技术。随时学习襄阳市手足口病防空办公室文件,主要内容有:市中医院中医药推荐方案、手足口病首诊负责制、医疗机构手足口病预检分诊登记表、手足口病疫情报告管理方案、确保护士熟练掌握手足口病防治工作流程,提高护士早期发现及时配合医生有效治疗患儿的能力。

1.2.4 储备必需的救治药品、物资、仪器,确保随时使用 发热与疱疹门诊有醒目的标志,就诊流程指示标识,设置独立的候诊区、诊室,专用厕所,专用洗手消毒设施,快速手消毒剂,体重秤,血压计,体温计,快速血糖仪,退热药,微量输液泵,心电监护仪,氧气等急救设备。良好的设备配置和训练有素的医护人员是提高EV71感染重危患儿救治成功率的基本保证[3]。

1.2.5 分诊台护士预检分诊制度 做好发热病人的预检分诊工作 严格按规范运作 减少医院交叉感染的发生 门诊设置明显的“手足口病就诊流程”标识,在医院门诊大厅处设分诊台及登记本,所有发热或皮疹患儿由分诊台护士查体温、预检皮疹情况,引导发热出疹的患者自觉到发热门诊就诊,及时发现并配合医生按程序规范转诊至市传染病医院;如发现有重症或高热患儿,及时报请我院专家组会诊专人护送转诊至指定三级医院治疗。

1.2.6 发热皮疹诊室护理 配合医生执行首诊负责制,协助落实门诊登记制度和疫情报告制度,加强重症病例的医疗救治,切实“早发现、早诊断、早隔离、早治疗、早报告”的措施,特别是重症病例的早期识别、诊断、救治能力,加强信息沟通,及时通报重症病例和聚集性疫情。完善诊疗记录,建立项目齐全的工作日志,详细记录患儿家庭地址、家长姓名和电话,消除患儿及家长的恐惧心理,积极配合医院防治工作。

1.2.7 加强医院内感染防控工作 规范消毒隔离措施 重点加强儿科门诊、急诊、儿科和新生儿病房等重点区域的管理,强化医护人员手卫生意识,落实消毒隔离措施。

1.2.8 普及健康教育知识 全科护士对小儿家长进行卫生知识宣传教育,积极收集资料,配合医院通过电视、网络、报刊、宣传图、健康教育手册、健康处方等,宣传手足口病相关知识及政策,有效预防和控制手足口病的医院内交叉感染。

2 结果

预检分诊发热皮疹患儿中,及时准确预诊分诊,未出现一例重症病例及院内感染事件发生,防止了辖区内疫情的蔓延。以上做法既保证了积极诊治手足口病患儿,又使日常工作正常进行,有效应对了突发性公共卫生事件,保证了护理工作质量及护理安全。

3 体会

3.1 方便了患儿就诊 开设小儿预检分诊发热门诊进行分诊分流处理,医护人员24小时值班制

3.2 严格疫情报告管理 无漏报错报误报

3.3 强化培训提高防治水平 我科护士在短时间内迅速掌握了2010版《手足口病诊疗指南》及手足口病急危重症相关知识,院感知识,进一步提高了儿科传染病知识及护理技能。

3.4 物资筹备齐全 多科分工协作并密切配合 在医院各级领导带领下,药剂科、总务科、消毒供应室、急诊科、感染科等科室密切配合协助和支持,保障了发热门诊的顺利运转,同时加强了领导和各科室之间的学习沟通合作,有利于以后护理工作的顺利运行。

3.5 完善的应急机制 各类文件制度齐全,在科室运行过程中,合理调配资源,医务部是保障防治工作顺利进行的关键。

参考文献:

[1] 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手足口病诊疗指南[S]. 2010

儿科学的预防第4篇

【关键词】 优质服务;满意度;预防保健科;婴儿母亲

【中国分类号】 R94.1【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1044-5511(2012)02-0549-01

随着医学模式的改变,人们不仅关注医疗技术水平的提高,同时也关注服务水平的进步。近年来,卫生部尤其注重"以人为本"、"以病人为中心"的优质护理在临床中的具体体现,因此,目前优质服务已普及到各级医院的临床。2009年至2011年我院预防保健科把优质服务的具体措施贯穿在婴儿首次来科室预防接种的全程中,提高了满意度。

1一般资料

本组对象308例均为首次到预防保健科进行预防接种(乙肝疫苗第二针)的母乳喂养的婴儿。孕周37~40周,出生体重3700~3900 g,Apgar评分8~10分。母亲均为初为人母,平均年龄29±1.6 岁,文化水平:初中及以下15例,高中42例,中专44例,大专以上207例。

2优质服务措施

2.1电子呼叫系统 避免就诊时的拥挤及母亲站立等候的疲劳,利于母亲的休息。

2.2喂养指导 向母亲宣传母乳喂养的好处,保证4-6个月充足的母乳喂养,6个月后及时添加辅食,避免营养性疾病的发生。预防新生儿喂奶发生溢奶措施(新生儿竖着抱起,并用手在新生儿背部拍两下,将吞入胃里的空气排出)。

2.3健康宣教 通过墙报、宣传册及工作人员的一对一方式进行:① 预防接种:按时完成基础疫苗的意义、暂时不宜接种疫苗情况及可能出现的不良反应;②早期发育:让家长多拥抱和抚摸及通过语言、唱歌、音乐与婴儿交流,以促进其智力发育及与父母的情感联系;④婴儿常见病的预防知识:强调家长注意天气变化,及时添加衣服和更换衣服,预防呼吸道感染,早期发现病情变化(气管炎、肺炎)的要点。⑤预防小儿意外伤害;强调喂奶或喂药可能引起窒息潜在危险及简单的急救处理方法。⑥综合指导:孩子的哭闹原因分析,避免到公共场所或人多聚集的地方,培养良好的睡眠习惯、饮食以及大小便习惯。

2.4提供哺乳及母亲间交流环境 哺乳便于母亲及时的抚慰婴儿;初为人母的母亲通过互相的交流提高育儿的经验,医务人员参与其中,以便更能提供科学的综合指导。

2.5协助照顾小孩、缴费 使母亲真正感到医院人性化服务的温暖,从而增加对医务人员的信任感和安全感。

2.6热线咨询电话 将咨询联系方式告知家长,以便随时咨询。

3满意度调查

采用自行设计调查表,在婴儿母亲结束来医院目的后,护士直接与母亲交谈,母亲对问卷理解后逐项填写,当场收回。凋查表内容见表1,答案设计为"非常满意"、"满意"、"不满意"。共发放问卷308份,回收有效问卷308例,有效率100%。

4结果

调查结果显示:婴儿母亲对护士态度及其健康宣教和便民措施满意度均为100%,对所提供的其他优质服务措施未出现不满意现象,见表1。

表1 308份有效满意度调查问卷结果

5讨论

5.1预防保健对儿童的影响 预防保健科是对健康儿童进行预防接种、提供防范疾病及健康成长所需知识的场所,它需要护理人员扮演不同的角色,以满足儿童及家属对儿童保健知识的需求,因此,预防保健科的医务人员可以称得上是初为父母照顾宝宝的"老师"。

5.2优质服务的意义 随着社会进步带来的生活水平的提高、现代健康观念的改变及医学服务理念的更新,使人们对儿童保健的需求量越来越大,服务要求也越来越高。因此,各医院预防保健科充分以健康专栏、标语、图片、咨询等多种方式向家长宣传集科学性、实用性、趣味性于一体的婴儿保健知识,以达到家长主动配合医务工作者和增强家长为婴幼儿定期到医院保健的意识[1]的目的。另外,保健科设立的咨询电话,方便家长对育儿知识的咨询,缩短家长与医务人员之间的距离,从而更好的为家长服务。

而为小孩及家属提供"情感"、"亲情服务"的服务[2-3]可达到宝宝父母与医务人员建立伙伴关系及提高满意度的目的。我院预防保健科通过热情温馨的健康宣教、发放健康处方、电话咨询、人性化的便民措施(哺乳及母亲间交流环境)、亲情式的协助照顾小孩等优质服务措施,使初为人母的宝宝母亲减轻了心理负担,尽早进入母亲角色,从而提高了母亲对医务人员的满意度。

6小结

总之,健康宣教、电话咨询、便民措施等人性化的优质服务能提高家属的满意度,利于医院对社会的影响及增加医院的社会效益。由于家属照顾宝宝、工作忙、睡眠不足等多种因素导致家长身心疲惫,各种负性情绪应运而生,因此多种形式(电话、信息、网络课堂)的健康宣教延伸到家庭(预防针温馨提醒、体检)及共同抚养健康宝宝、提高家庭生活质量是我们预防保健科日后发展的主要工作目标。

参考文献

[1] 韩菊兰.健康教育在婴幼儿保健门诊中的应用体会. 齐鲁护理杂志,2006, 12(1):69.

[2] 刘静秋.如何建立新型护患关系[J].中国护理杂志,2006,3(11):173-174.

儿科学的预防第5篇

一、成立流动儿童免疫预防管理领导小组

二、对象与指标

1、管理对象

本方案中的流动儿童是指户籍地在本镇以外的7岁及以下儿童。

2、工作目标:

(1)在我镇连续居住≥3个月的流动儿童建卡(证)率≥98%。

(2)在我镇连续居住≥3个月的流动儿童完成计划免疫“五苗”单苗接种率≥85%。

(3)在我镇连续居住满1年的流动儿童完成计划免疫“五苗”单苗接种率≥90%,“五苗”全程接种率达到85%以上。

(4)在我镇出生的流动儿童乙肝疫苗首针及时接种率达到90%以上。

(5)连续居住≥3个月的流动儿童家长免疫预防知识和免疫服务信息知晓率≥95%。

三、各机构工作职责

1、镇政府

(1)负责各部门之间协调与合作工作。做好卫生、公安、教育、妇联、计生等部门之间协调与合作工作,实行流动儿童资料信息共享,提高适龄儿童发现率,及时协调解决流动儿童免疫服务中存在的问题,保证各项措施的落实。

(2)负责组织、召集公共卫生联络员会议。

(3)掌握辖区内幼托机构、中小学校数量及入托入学儿童人数,尤其是民工子弟学校数量及每年招生数。

(4)定期或不期组织对村级流动儿童管理工作和幼托机构、学校查验证工作进行检查和管理。

(5)对工作表现突出的单位进行表扬奖励,对工作不负责的单位进行批评和惩罚。

(6)流动儿童人口办理申报暂住证时,询问并登记7岁以下的儿童。并在暂住证上粘贴由卫生部门提供的“免疫接种温馨小贴士”,卫生部门每月一次对登记的名单进行核实和建卡。

2、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卫生院)防疫科

(1)每月收集村级上报的流动儿童信息资料,及时掌握解儿童外出、返回时间,安排接种工作。及时对流动儿童、计划外生育和各种原因未能接种疫苗的儿童给予补种。

(2)每两个月在辖区范围内开展入户调查工作,掌握流动儿童变动情况;同时对村联络员工作开展情况进行一次检查、评估和督导;结束后及时把检查情况反馈给镇政府和村公共卫生联络员。

(3)每年2次在辖区范围内开展入户摸底调查工作,掌握流动儿童变动情况。

(3)按照《预防接种工作规范》要求,严格操作规范,实施安全接种,做好疫苗和冷链管理,提高免疫接种服务质量。在接种门诊开放日对流动儿童通过电脑实施建卡、登记、接种、预约等工作,将排摸到的有预防接种证及已开展“现场建卡”的儿童登入信息化系统,并打印预防接种证及预约单。

(4)对已在信息化系统登记而未按期接种的儿童,在每次接种门诊结束后通过健康生活管家和电话的方式进行通知,每月月初再把上月应种未种人员名单导出,在例会时交给公共卫生联络员,由公共卫生联络去通知查明未种原因;对已现场建卡未来接种门诊登记的儿童,也是每月例会把未来登记儿童名单交给公共卫生联络员,由公共卫生联络员再次上门通知督促进行登记预防接种。

(5)指导幼托机构和学校开展接种证查验工作,收集、汇总学校查验接种证资料,及时对无证或未完成基础免疫的儿童给予补证(种)。

(6)每季度一次做好村公共卫生联络员和幼托机构、学校业务培训。

(7)加强社会动员和健康教育;健全卫生区—镇—村(居委会、社区)三级健康教育网络,将流动儿童免疫预防的宣传服务作为一项重要的内容积极引导,以提高流动儿童家长的自主免疫意识;利用有线电视、广播、宣传栏等宣传工具,采取群众喜闻乐见的方式开展免疫预防相关知识的宣传。加强与产科、儿保、妇保门诊相互配合,向流动儿童家长宣传免疫预防知识和免疫服务信息相关信息料。

3、社区医生

(1)负责掌握本村流动儿童底数、变动信息等,了解掌握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接种门诊接种时间,各类疫苗信息和预防哪些传染病,预防接种流程等。

(2)做好防疫科与协管员之间的桥梁作用,负责做好协管员的培训工作,每月把协管员摸底的流动儿童上报防疫科,把当月应种未种原因调查表交协管理员,协管员完成后由社区医生检查质量并上交防疫科。

(3)负责在各社区卫生服务站设立流动儿童现场建卡点,对新流进的流动儿童进行建卡,预约时间。

(4)认真做好宣传和健康教育工作。做好免费疫苗接种政策、接种疫苗的必要性、流动儿童享受本地儿童同等待遇等知识介绍。在流动儿童家长中选择态度积极并有影响力的人作为同乡教育者,鼓励他们以适合该人群的方式,通过一对一或多个同乡之间的交流,宣传预防接种知识、开展教育活动和发放宣传品。

4、协管员

(1)流动儿童排摸。负责掌握和提供本村目标儿童底数、变动信息,以及各种原因未能接种疫苗的信息。协管员每月定期或不定期对本村出租房进行走访,了解出租房内外来人口的有关情况,对发现新流入本村的7岁及以下儿童,要将其详细资料登记入《流动儿童摸底调查登记表》内,一式二份,其中一份调查表上交本村社区医生,由社区医生上报至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卫生院)防疫科。对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卫生院)下发的应种未种儿童和已现场建卡但未来登记的儿童进行通知和原因调查,并把结果填入表内及时反馈给社区医生,由社区医生上交防疫科。

(2)现场建卡。对新流入本村的流动人口在办理暂住证时询问是否带有7岁以下儿童,如有及时给予现场建卡(卡上写上门牌号和房东姓名),并预约时间来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接种门诊进行登记、预约和接种。并把详细信息登入流动儿童摸底调查登记表内。

(3)按时参加每次例会和业务培训。

儿科学的预防第6篇

[关键词] 预防接种; 知识; 健康教育; 儿童家长

[中图分类号] R186[文献标识码] B[文章编号] 1005-0515(2011)-08-001-02

预防接种是一项系统、复杂的社会工程,涉及面广,牵涉到方方面面,要做好这项工作,不仅需要各级政府的重视和有关部门协作配合,还需要儿童家长的支持与参与,他们对预防接种知识的掌握、需求、满意度等直接关系到免疫规划工作的顺利展开[1]。为了解我市适龄儿童对预防接种知识水平,获取途径以及影响因素,于2009年10月11月在我中心门诊进行了调查,以便为开展相关的健康教育工作提供决策依据。

1 调查对象 随机抽取来中心预防接种门诊的517名儿童家长进行调查。

2 调查内容 对家庭一般情况、预防接种知识掌握及其获取途径等进行调查。

3 调查方法 制定统一的调查方案和调查表,根据调查对象的文化程度,采用一对一询问和自填式两种。

4 统计分析 对所有调查表进行逐项审核,凡未按规定填写或有逻辑错误的均视为不合格资料予以删除,使用spss11.0软件录入数据并对资料进行统计分析。

5 结果 本次共调查了517名儿童家长,去除不合格问卷39份,共收回478份,有效率为92.47%。

5.1 儿童及其家长的一般人口学特征 在478名儿童中,年龄1月龄-7岁,男252人,女226人,分别占52.72%和47.28%;有本市户籍的322人,暂住≥3个月89人,其他67人,分别占67.36%、18.62%、14.02%。家庭月收入<1000元占11.23%,1000-2000元占33.13%,>2000元占53.64%。

5.2 我市儿童家长预防接种知识来源 儿童家长对<7岁儿童常规接种的8种疫苗知晓率由高到低为:乙肝疫苗85.71%、卡介苗82.14%、口服脊灰减毒活疫苗80.23%、麻疹减毒活疫苗80.11%、百白破联合疫苗75.86%、甲型肝炎疫苗72.15%、流行性乙型脑炎疫苗71.23%、脑膜炎多糖疫苗63.19%。14.96%的人完全不清楚儿童在<7岁接种疫苗的种类。在调查上述8种疫苗所预防的10种传染病时,知晓率有高到低依次为:乙肝86.13%、甲肝79.86%、麻疹76.23%、脊灰73.56%、结核病71.32%、百日咳69.78%、乙脑68.53%、流行性脑脊髓膜炎66.39%、破伤风65.32%、白喉55.18%。儿童家长获取预防接种知识的途径,主要是医生告知书77.56%,预防接种告知书66.37%,自己上网查33.96%,各种宣传35.69%,同事朋友32.18%,广播电视24.19%。

5.3 儿童家长预防接种知识的影响因素分析和建议要形成健康的行为 必须以正确的知识作基础,以良好的态度做动力[2]。在经济发展的今天,儿童家长的文化程度在计划免疫工作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提高合格接种率和及时率,关键在于不断提高全民文化素质,进一步加强预防接种健康教育工作。在预防接种过程中,有许多家长流动性大,获得相关信息的途径少,导致未能及时让孩子接种相关疫苗[3]。调查显示;有77.56%的家长主要通过防疫医生宣传获得预防接知识。这种形式虽然针对性强,见效快,但是单纯地依靠人际关系的口头交际,其覆盖面必然有限,很难避免部分人的遗漏。而从广播、电视、报刊书籍等途径获取预防接种知识的家长所占比例过小,所以为了弥补口头宣传覆盖面窄、时效性不强的弊端,有必要通过广播、报纸、电视和书面宣传资料发放等形式对前来预防接种的儿童家长进行预防接种宣传[4],优势互补,以达到更加全面的覆盖适龄儿童家长的目的。此外,因地制宜地采取在接种门诊对儿童家长播放内容形象丰富的计划免疫录像,在各个农贸市场广泛张贴宣传材料等形式也不失为既经济又有效的好方法[5]。还可以利用“4.25”全国儿童预防接种宣传日宣传计划免疫知识。

21世纪是信息时代,科学技术日新月异,预防医学发展迅速,人们保健意识逐渐增强,我国政府越来越重视预防接种工作,计划免疫知识的宣传应面向所有儿童家长及全社会。重点人群是母亲、育龄期妇女和孕产妇。育龄期妇女尤其是孕妇对自己未来的孩子的健康极为关注,对她们宣传预防接种知识能收到良好的效果[6]。

参考文献

[1] 周爱庆,陈万庚,唐小姝.542名儿童家长计划免疫知识现状调查[J].中国校医,2005,19(1):48-49.

[2] 吕姿之.健康教育与健康教育促进[M].北京:北京医科大学、中国协和医科大学联合出版社,1998,29:52-54.

[3] 周作卿.当前实施免疫规划工作探讨[J].浙江预防医学,2007,19(6):83.

[4] 范幼兰.家长对预防接种相关知识了解情况调查[J].浙江预防医学,2006,18(7):58.

儿科学的预防第7篇

【关键词】预防接种;护理;干预

小儿计划免疫是一种投资少、效果好、保证小儿身体健康、预防疾病的一种重要手段,是法律赋予每个儿童的权利,国家对儿童实行预防接种制度[1]。对儿童进行预防接种,可以保证儿童健康地成长。我科从2004年1月至2008年1月对来门诊进行预防接种的1690例儿童进行护理干预,现总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2004年1月至2008年1月来我科进行预防接种的儿童共1690例,男859例,女831例,年龄1个月-13岁。

1.2 方法

1.2.1 建立儿童健康档案 对我门诊辖区内每个新出生的儿童建立健康档案,定期进行检查,掌握每个儿童的健康状况并进行科学喂养及预防接种知识宣教。家长对“应用某种疫苗的必要性,是否有不良反应,甚至危险等“极为关注”。针对这一心态,做好各相应知识宣教和解释工作,提高家长重视小儿计划免疫的自觉性至关重要。

1.2.2 每次接种疫苗前宣教工作 做好疫苗种类、接种对象及注意事项的通知工作,并在每次接种后,认真交代家长下次何时来进行何种疫苗的接种,必要时打电话提醒家长,并设立咨询电话,耐心解答家长的问题。让家长了解疫苗的适应证、禁忌证以及注意事项,提高家长对疫苗的认识,取得家长配合。合理安排孩子的饮食,避免饥饿,不要吃刺激性较强或容易导致身体过敏的食物,以免孩子接种后出现不良反应。每次接种疫苗前做好健康教育工作,是促进计划免疫工作的重要手段,在计划免疫接种门诊开展健康教育非常必要和重要[2]。

1.2.3 接种疫苗时创造一个温馨和谐的环境 接种门诊配置有候诊室和接种室,应保证候诊室清洁明亮、空气流通、温度适宜、温馨舒适,墙壁四周应涂成粉红色或天蓝色,张贴儿童喜爱的卡通画报,挂上色彩鲜艳的气球,并备有儿童喜欢的玩具及图书等,使儿童候诊或休息时有在家的感觉,减轻孩子、家长的心理压力。消除儿童的陌生感与恐惧感,微笑面对儿童,并亲切地与儿童交流,对于月龄较小的儿童,应用手亲自抚摸儿童,消除其陌生感与恐惧感,以取得儿童对接种人员的信任,保证预防接种的安全注射。

1.2.4 作好接种时药物检查 严格查对制度,并根据注射部位选择合适的注射器械,仔细询问婴幼儿近期的身体状况。对患有心、肝、肾疾病、活动性结核、中枢系统疾病、过敏性疾病者不能注射。免疫缺陷或正在使用免疫制剂的不能接种,用了免疫球蛋白者应按规定的间隔时间接种;接种疫苗后针头拔出时应马上用无菌棉签(球)在皮肤上稍压一下,防止疫苗流出来或出血。个别孩子注射时可能发生虚脱症状,这时护理人员要镇静、严密观察,让其仰卧,将头部放低,给予口服适量糖水,短时间即可恢复。

1.2.5 接种后的健康指导 注射完毕后让儿童静坐休息,观察15 min~20 min,出现反应及时处理,观察无反应再让其离开,同时做好离院指导,应让家长了解如下内容:短时间内让孩子适当休息,不要做剧烈的活动;保持皮肤、衣物的清洁、干燥。注射部位瘙痒时,告诉孩子不要用手抓以免诱发感染,并防止感冒;大多数婴幼儿注射疫苗后局部和全身反应较轻微、短暂,不用做特殊处理。极少数孩子会有头疼、头晕、发热、乏力和全身不适等症状。个别孩子出现恶心、呕吐、腹痛、腹泻等症状,这些反应一般在1~2 d内自然消失,很少持续3 d以上。局部反应多数1~2 d,少数3~5 d自然消失。孩子接种后出现轻度发热和局部反应,可不用去医院。如果体温过高并有其他急性反应,家长应及时去医院就诊。有些疫苗需长时间方能产生持久性免疫抗体,应让家长了解每次注射的间隔时间,必须按规定次数和时间进行注射,以达到预防注射的目的和效果。

2 讨论

2.1 预防接种的重要性 通过接种的护理干预,我科接种门诊辖区内儿童家长对预防接种及疫苗都有了正确的认识,并积极主动地带儿童参加预防接种,保障了儿童的权利,有效地控制了相应传染病的暴发流行。

2.2 提高了预防接种的安全性 通过护理干预,儿童、家长有良好的心态配合预防接种,可避免断针、晕针和心因性反应,并筛选出了有疫苗禁忌证和需延后接种的儿童,有些先天性缺陷的患儿需经临床安全性评估后再进行预防接种,这样就大大提高了预防接种的安全性,减少和杜绝了预防接种不良反应的发生。

参 考 文 献

儿科学的预防第8篇

1 资料与方法

1.1定量资料

1.1.1不良反应主动监测前后数据分析[1] 包括主动监测前后AEFI报告率的比较,AEFI的发生时间、制品种类、接种剂次、接种季节和人群分布特征。

1.1.2AEFI主动监测模式的建立

① 基于社区的AEFI主动监测模式:对在2008年7月―2009年12月建卡的新生儿发放预防接种后不良反应记录册,要求家长在每次接种疫苗后进行体温和局部全身反应的观察和测量,医务人员进行电话随访,或在儿童下次疫苗接种时进行主动询问。对不良反应填写《AEFI主动监测登记表》,并逐级上报。

② 基于医疗机构的AEFI主动监测模式:在闵行区二级综合性医院(市五、吴泾、闵行区中心医院)建立预防接种不良反应监测哨点,在儿科门诊建立预防接种后不良反应记录册,对在就诊时发现的与预防接种相关的疾病进行登记和报告,院防保科和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按旬、月进行主动监测。

1.2定性资料

参加访谈的对象为儿童家长和不同部门的医务人员,包括卫生行政部门、疾控中心免疫规划管理部门、区域二级综合性医院管理人员和临床医生。

对儿童家长采用门诊拦截式,对医务人员采用小组访谈,以事前设计好的提纲内容进行访谈,了解访谈对象对问题的看法与观点。根据专家知识背景与专业经验将资料形成不同的主题和类别,所有访谈内容均录音记录,并整理为文稿,记录关键信息供研究分析。

1.3AEFI定义与分类

以卫生部下发的《预防接种工作规范》中AEFI的定义与分类为标准。AEFI分类为预防接种不良反应、实施差错、偶合事件、注射反应、不明事件;不良反应分类为一般反应和异常反应。

1.4资料分析

将AEFI监测个案资料输入上海市免疫规划AEFI监测信息管理系统并导出为Excel文件后,进行整理统计。采用内容分析推断法对定性资料进行分析讨论。

2结果

2.1不良反应主动监测前后数据分析

2.1.1AEFI报告率2007―2009年共收集到接种后不良反应事件302例,AEFI报告率为276.56/10万。主动监测前的AEFI报告率为87.25/10万,主动监测后的AEFI报告率为455.67/10万。

2.1.2AEFI分布特征

① 制品种类:在所有疫苗接种不良事件中,一般反应报告率居前三位的依次为DPT、Hib和PCV,分别为840.58/10万、681.82/10万和529.41/10万;细菌类疫苗的AFEI报告率高于病毒类疫苗,AEFI发生按种类分析有逐年上升的趋势(表1)。

② 人群: 2007―2009年沪籍儿童的AEFI报告率是非户籍儿童的1.62倍。沪籍儿童和非沪籍儿童主动监测后的AEFI报告率分别是主动监测前的7.51和3.93倍。

③ 发生时间:AEFI报告率与疫苗接种月份有相关性,从1月开始,报告率呈上升趋势,7―8月份为最高,9月后报告率逐渐下降。

④ 接种剂次: DPT与JEV随接种针次增加,报告率有上升趋势;OPV第三剂AEFI报告率较前两剂为高。其余疫苗随着针次的增加,报告率逐渐降低。

⑤ 临床表现:一般反应中临床表现主要以注射局部红肿硬结(126例)和全身低于39℃发热(152例)为主;异常反应中临床表现以全身皮疹(1例)与发热超过39℃(23例)为主。

2.1.3哨点医院报告情况

哨点医院AEFI总体监测的敏感性差,市五医院、区中心医院的AEFI报告率分别为1.02/10万、8.96/10万。报告AEFI共16起,其中一般反应11起,异常反应1起,偶合事件4起;报告的AEFI临床表现主要是以发热为主,占75.00%(表2)。

表2 哨点医院AEFI报告情况与临床表现分布

2.2定性访谈

2.2.1预防接种门诊家长访谈 实行预防接种不良反应主动监测以来,接种门诊的医务人员与儿童家长关于AEFI相关知识的交流增多,家长对儿童预防接种后AEFI的关注度增强,有利于提高监测的敏感性。家长说“接种门诊的不良反应记录册,上面有每种疫苗可能会有什么不良反应,还让我们每次打完针都自己测体温,加强监测”。

预防接种主动监测模式中,发放给家长的AEFI联系册对增加家长不良反应知识及提高对AEFI报告的敏感性起到重要作用。家长回答说“如果接种预防针后体温到了38.5℃就会到医院就诊,采取一些降温的办法,这些知识都是从预防接种不良反应记录册中知道的。”“这本册子对我还是很有帮助的,上面写得挺详细的,因为咨询医师的话需要问题非常具体才能提问咨询,对于广泛的症状,电话咨询往往说不清楚,还是自己看比较有帮助。”

部分家长在儿童预防接种后出现不良反应时,没有意识到要主动将信息报告给接种门诊的医务人员,医务人员的主动随访或到下次进行预防接种前主动询问对增强AEFI报告的灵敏度非常重要。同时在医院儿科门诊建立起合理的AEFI监测、报告机制有利于提高预防接种不良反应的报告率。有家长谈到:“孩子8月龄打麻疹疫苗时发生过一次,当时发热39℃,到医院就诊了,但是没有报告过接种的医师,直接去的儿科医院”。

2.2.2医院儿科门诊医师访谈医院儿科门诊医师在AEFI的报告、处置、解释上发挥重要作用。他们“常遇到小孩上午进行了预防接种,下午出现发热等症状,家长会认为是接种疫苗所引起的,对小孩进行检查后发现咽部有红肿,有卡他症状,我们常对家长进行解释发热可能是由于上感引起。” 因此建立以医院儿科门诊为阵地的AEFI主动监测哨点,加强对儿科门诊医务人员AEFI常见类型、报告程序、处理方法的培训,不仅增强医务人员对预防接种不良反应识别的敏感性及处置能力,同时有利于医务人员对预防接种后偶合疾病而引起的发热等症状的解释,从而消除家长对预防接种安全性的顾虑。

在启动AEFI主动监测项目前,儿科门诊医务人员对儿童中可能因预防接种引起的发热等不良反应的报告缺乏相应的机制,同时考虑到预防接种,尤其是国家免疫规划疫苗是必须接种的,报告不良反应心存顾虑。认为“没有一个规范处置流程,能不诊断不良反应尽量不诊断,但回避也不是办法,需要摸清报告,还是需要消除顾虑加强监测。” 通过AEFI主动监测网络的建立,让医务人员获得更多了解AEFI监测及处置相关知识及信息的机会,同时也有利于理顺儿科门诊对AEFI的监测、报告流程。

3讨论

随着免疫规划针对传染病的有效控制,AEFI受到了公众与社会的广泛关注。我区从2001年起建立预防接种不良事件报告制度,2005年全面实施了《上海市AEFI监测方案(试行)》[2],与全市相同所有监测到的AEFI事件均由家长报告等被动方式(占95%)为主,尽管我区的AEFI报告率处于全市平均水平,但由于医务人员对AEFI报告的顾虑以及缺乏培训,发现并报告的途径单一等诸多因素,仍然导致AEFI漏报现象的发生。

3.1主动监测前后AEFI监测系统的敏感性和准确性

2009年全面实施主动监测后,本社区AEFI报告率为455.46/10万,是2007年的5.21倍,高于区平均水平的3.47倍,报告及时率和完整率均>95%,监测的敏感性和准确性得到了全面的提高。

3.2主动监测前后AEFI分布特征

按病毒类与细菌类疫苗统计,主动监测开展前后AEFI报告率有年度增长的趋势。按不同人群分析,沪籍儿童和非沪籍儿童主动监测后AEFI报告率分别是主动监测前的7.51倍和3.93倍。在以被动报告为主的方式下非沪籍儿童的AEFI报告率略高于沪籍儿童,之后沪籍儿童的报告率高于非户籍儿童且增长趋势明显。主动监测前后AEFI按疫苗接种剂次分布大致相同,DPT与HepB随接种针次增加,报告率有上升趋势,OPV第三剂AEFI报告率较前两剂为高,其余疫苗随针次的增加,报告率逐渐降低,与应颖、钱晓华等[3-4]的调查结果一致。

3.3 定性访谈

近年来,风险沟通策略被用于描述和解释免疫规划项目中发生的AEFI [5]。对受种者、家长、接种人员和免疫规划工作人员而言,AEFI是一种风险,为便于更好地开展AEFI监测工作,我们自编了《宝宝预防接种反应记录册》发放给新生儿家长,除了宣传疫苗接种后的常识和发生不良反应后的常规处理办法外,在各疫苗接种宣传页的下栏内留出空格,由家长自行填写记录宝宝接种疫苗后24 h内的体温、注射部位和身体不适体症,便于家长观察记录和及时就诊处理,主动配合和参与预防接种工作。这种家长主动参与AEFI监测的模式有利于保持公众对预防接种的信心,作为一种风险沟通策略,对提高家长预防接种的依从性和巩固免疫规划项目产生了积极的作用。

与朱渭萍等[6]在医疗机构实施预防接种不良反应主动监测可行性的定性研究中的调查情况类似,卫生行政和免疫规划管理人员认为在儿科门诊开展AEFI主动监测工作很有必要,需要上级政策上的支持。绝大多数临床医生认为目前的监测工作流于形式,AEFI漏报普遍存在,原因主要是未受过相关方案和免疫预防工作的培训,门诊工作量大,另外不能明确症状与预防接种之间的因果关系也是影响报告的因素。在本文试行的4个监测哨点中,报告率远远低于接种门诊,除了培训不足、临床门诊工作量大外,还与报告程序繁琐、甄别难易、工作量绩效有关,临床中更应注重以建立预防接种异常反应报告机制为主的监测模式,并完善规范处置的绿色通道。AEFI作为一种风险,除了预防工作者外,全面提高临床儿科医生开展沟通风险策略的各项技能是至关重要和迫在眉睫的,帮助他们掌握预防接种知识、AEFI的报告流程、处置规范可以使我们有效地建立起AEFI主动监测哨点,并以它作为预防接种工作中临床与预防整合的切入点,将一个成功的风险沟通转变为机遇,为免疫预防工作营造一个更健康和积极的社会环境,各方形成合力,树立公众对预防接种的信心,降低其对免疫规划项目的负面影响,保持免疫规划项目的成果。客观评价AEFI主动监测模式所取得的效果,由于对被接种者所实施的主动观察,是否使观察对象或家长出现霍桑效应从而引起观察的偏倚,进而导致AEFI报告大于实际发生数,仍需要在一定的时间内进行观察和评价。

4参考文献

[1] 余峰,余翠萍,吉美蓉.上海市龙柏社区2007―2009年预防接种不良反应报告率分析[J].上海预防医学,2010,22(7):394-396.

[2]陶黎纳,胡家瑜,郑英杰.上海市2006年预防接种安全性分析[J].中国疫苗和免疫,2008,14(4):297-303.

[3]应颖,蒋天兰,吴慧芬.2001―2004年上海市普陀区预防接种不良反应监测分析[J].上海预防医学,2005,17(6):267-269.

[4]钱晓华.上海市虹口区预防接种不良反应主动与被动监测情况分析[J].中华医学与健康,2006,3(8):5-8.

[5]郭飚.疑似预防接种异常反应对免疫规划项目的负面影响及应对策略[J].中国疫苗和免疫,2008,14(6):549-5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