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优秀范文 西方经济学的重点

西方经济学的重点赏析八篇

时间:2024-01-06 16:56:08

西方经济学的重点

西方经济学的重点第1篇

【关键词】西方经济学;重庆人文科技学院;教改

一、引言

西方经济学是对市场经济运行规律的一般抽象和概括,是经济管理类相关专业基础课程。西方经济学依研究对象,可分为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重庆人文科技学院工商学院开设这一课程侧重于培养应用型人才。例如:“边际效用递减理论”、“谷贱伤农”、“通货膨胀”、“充分就业”等经济学理论都是和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的。因此学好西方经济学这门学科对于市场上的经济现象、国家的宏观调整政策都会有深刻的理解。国内一些学者有关西方经济学的教研教改也做了很多的研究。卫华(2010)认为在教学改革中,关键要处理好夯实基础与提高学生能力的关系,基础理论教学与案例教学的关系等。申益美(2011)认为《经济学基础》课程的教学改革要以“任务驱动、项目导向”为指导,在教材编写、教法创新等方面进行改革。徐瑛楠(2012)从课程设置、教学方法和考试形式三方面分析独立学院的教学现状,并得出相应的改革对策。汤向俊(2013)针对课程街接、教材建设、教学方法等方面的问题,指出应从分层次教学、强化案例教学、改进考核方式等方面,增加学生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

二、西方经济学的学科特点

(一)教学内容庞杂、理论性强。西方经济学包括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两部分,是一整套庞杂的理论体系,涉及到整个经济运行过程中的各个领域。其次,西方经济学是由众多经济学派的经济理论构成的,理论观点各不相同,庞杂的理论体系,给学生增加了很多学习困难。(二)教学过程中大量使用抽象的数学工具。在西方经济学教学过程中,首先要设立抽象的模型,建立假设前提,将现实生活中的各种影响因素剔除,然后运用数学符号去代替现实经济主体复杂的行为活动进行分析。例如用微积分求极值,极限的知识,而函数和图形在西方经济学中应用更加普遍高职学生一般数学基础都比较差,再加上是低年级学生,造成学习时很难理解的现状。此外,很多经济学名词和公式是其英文的缩写,这就给很多英语基础差的学生造成了困难。(三)理论来源于实践,与经济实际密切联系。西方经济学是一个不断发展的理论,其立足的根本是欧美国家经济发展现状。而我国对西方经济学课程研究时间较短,教材中的大部分内容,是直接翻译国外教材而来。一方面,翻译过来的语言晦涩难懂;另一方面由于所面临的政治经济环境不同,造成了理解上的偏颇,例如对“理性人”假设的理解。因此,要学好西方经济学,就要利用西方经济学理论与我国经济实际密切结合。

三、我院西方经济学教学过程中主要问题分析

(一)西方经济学教材建设问题。目前国内西方经济学教材层出不穷,选择一本适合我院的《西方经济学》教材尤为重要。大部分教材将原版的西方经济学翻译过来,原封不动的拿过来用,西方的经济学理论是在西方国家的背景下产生的,适不适合我们国家,哪些适合,哪些不适合是有待确认的。有的教材重理论,轻应用。理论介绍、相关定理证明特别多,但缺乏利用经济理论结合市场中经济现象进行解读与分析。我院现在使用的教材是西方经济学编写组编写的西方经济学教材,老师们对这本教材褒贬不一,关键看这本教材是否与学院培养人才的目标相一致。(二)教学手段、方法落后。目前,教师们普遍采用传统板书教学与多媒体授课相结合的方式,但多数教师仅把多媒体当做教材文字的呈现工具,课件制作粗糙,内容简单,多以文字为主,并没有真正发挥多媒体教学手段的作用。由于“西方经济学”课程内容有其特殊性,即既有文字性的理论知识,又有数字、模型、图表等分析方法,所以,目前采用的教学方法还不足以将本课程内容很好地呈现在学生面前,学生学起来普遍觉得比较难。(三)考试形式单一,内容枯燥,不能真实检验学生的学习成效。作为专业基础课,“西方经济学”一直以考试课的面目出现,但目前学院对本课程的考试形式仍然是以闭卷考试为主,考试内容也多是书本知识的简单再现,缺乏应用性强的、具有现实意义的题目,使学生们陷入死记硬背之中,不利于知识的活学活用,学生们甚至在考完试就将本学科大部分的知识点忘光,这样非常不利于应用型人才的培养。

四、“西方经济学”教学改革的对策

(一)鼓励教师自编教材。教材是教师教学及学生学习的载体,教材质量的高低直接影响教学效果。国内西方经济学教材体系建设层出不穷,西方经济学作为我院基础性学科,是每个专业的专业必修课,但是每年西方经济学的挂科率都比较高,学生反映比较难,重难点不突出,本人认为结合我院培养人才要求,教师在上课时理论部分,比如供求理论一定要讲透,将理论和案例结合起来分析一些简单的经济问题。所以,在进行教材编写时要根据需要进行调整,比如微观经济学中的供求原理、均衡理论、生产理论、分配理论和宏观经济学中的国民收入理论、通货膨胀理论、宏观财政政策以及货币政策等要重点讲解,应排在教材的前面,相对不太重要的内容简化或者直接删掉。编一本重点突出,有理论有案例有习题的教材。(二)强化案例教学提高创新能力。生动有趣的案例可以有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升学习效果。例如用简单的需求弹性理论就可以解释“薄利多销”的经济现象。边际效用递减理论就可以解释“第二杯半价的现象。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西方经济学理论就是在市场生活中总结出来的,所以既可以加深对经济学理论的理解,又可以帮助学生们理解生活中的经济现象。(三)改进考核方式。恰当的考核方式对引导学生的学习方向,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是很重要的。以我院为例,西方经济学考核方式大多以闭卷的形式,期末卷面成绩占70%,平时成绩占30%,其中平时成绩中包括出勤、课程回答问题、平时作业情况等。转变为结合实践教学过程,期末考试占50%,平时成绩占20%,实践成绩占30%。通过这种转变,学生的总成绩由完全依靠老师划重点背课本,变成了靠自己在一学期中的不断积累的成绩。但考核方式仍需要不断完善,例如增加案例搜集、小论文等考核方式,在以后的教学中需要继续探索。

五、总结

西方经济学的课程建设是个长期的过程,需要长期的努力与外界支持才能做好课程的教学。总之,针对西方经济学课程的教学改革有着利于教师也利于学生,既能够促进教师的教学氛围形成,也能够提升学生的学习乐趣,使学生主动去学习,认真去学习,并且乐于去学习。作为对西方经济学有多年教学经验的本人来说,培育课程教学的优势,探求最佳的教育模式是我一直不懈努力的,所以为了将使广大师生受益,在今后的建设过程中还得继续努力。

参考文献:

[1]卫华.《西方经济学》教改需要处理好几个关系[J].北方经贸,2010,(06):136-138.

[2]益美.基于“任务驱动、项目导向”的高职《经济学基础》课程教学改革设计[J].当代职业教育,2011,(07):42-44.

[3]瑛楠.独立学院“西方经济学”课程教改探讨[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2012,(11):176-177.

西方经济学的重点第2篇

关键词:教学目的;教学内容;教学手段

西方经济学是研究以市场为基础进行资源配置和利用的经济学科。作为经济类各专业的核心课程及基础课程,其教学质量的好坏直接影响到学生对其它专业课学习的理解和分析能力。由于西方经济学在学术规范上采用数学模型研究经济现象,提出经济理论,是最偏重于自然科学的社会科学,在学科特点上即具有自然科学逻辑上的严谨性,又具有社会科学思维上的开放性,是一门老师难教,学生难学的课程。因此,深化西方经济学教学改革,提高西方经济学的教学质量,在西方经济学课程建设以及经济学、管理学等专业学科建设中具有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笔者从西方经济学的课程特点出发,结合自身的教学经验,从教学目的、教学内容、教学手段三方面提出提高西方经济学教学质量的改革思路供大家参考。

一、在教学目的上,处理好技术与思想的关系

经济学的教学目的是什么,这是每个经济学教师必须面对和明确的问题,解决这一问题涉及到西方经济学课程特点准确理解和把握。经济学不是一门科学,至少不是一门严密的科学。经济学在其科学性方面至少存在两点不足:首先,由于经济现象特别复杂,经济现象的度量成本很高,或数据质量存在问题,经济过程不具备完全可重复性,难以采用可控实验研究,具有实证检验不确定性;其次,经济学家在面对经济问题的时候,需要大量发表规范性意见,而规范性意见往往涉及价值判断,不具有纯粹科学性。所以经济学从本质上是一种思维方式或分析工具,因而经济学的教学目的与一般课程不同,不是简单地要求学生掌握课本上的知识,而是要求学生掌握课本知识后面所体现出的思考方法,也就是人们所说的要“像经济学家那样思考”。在这一点上,凯恩斯说得很明确:“经济理论并未提供一套立即可用的完整结论,它不是教条,只是一种方法,一种心灵的器官,一种思维的技巧,帮助拥有它的人导出正确的结论”

由于西方经济学在学术规范上是通过建立数学模型的方法对经济规律进行研究并建立经济理论,而国内本科的西方经济学课时较少,一般限制在51―102学时范围内,较少的课时限制就使我们教师在教学中面临一个选择:是注重经济思想的传播和经济思维训练还是注重经济过程的数学分析。现阶段我们大部分的西方经济学教材选择了注重技术即数学表达式的教材模式,如果我们的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也遵循教材,没有对经济学思想进行深入的讲解与挖掘,选择以几何方式为主、高等数学为辅的教学模式,甚至在经济教学中,把经济学课讲成数学课,以致把生动的和现实生活结合很紧密的活生生的经济现象归于抽象的数学问题,不仅增加了学生的学习难度,挫伤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最终学生们学到的只是几个公式与概念而已,面临经济问题时依然不会思考、不会选择,这是经济学教学的最大失误。因此把技术与思想完美结合应该是我们的最佳选择,即以培养学生的经济学直觉、教会学生像经济学家那样思考为目的。国外的经济学教材尤其是本科的初级经济学教材比我们国内教材更重视经济学思想的传播,因而更具有优越性。

二、在教学内容上,处理好政治经济学与西方经济学、传统与现代、国际化与本土化的关系

西方经济学属于社会科学,它与国家制度、意识形态密切相关,信奉资本主义制度的永恒,因而在如何对待西方经济学的态度上,我们容易走极端,在建国前期我们持全盘否定、盲目排斥的态度,而在现在,随着我国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改革的不断深化,我们又出现了对西方经济学的盲目推崇,政治经济学的教学不断弱化的现象。政治经济学是在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指导下,在对人类社会的历史发展进行科学分析基础上揭示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产生、发展以及最终为社会主义所替代的客观规律的理论。而西方经济学的哲学基础是资产阶级世界观,是为资本主义经济基础服务的。如果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注意或不明确这一点,学生在学习中与以前的政治经济学基础知识进行对比,极易出现理解混乱,从而产生马克思经济理论的正确性的怀疑。因而在教授西方经济理论时,首先必须按照马克思政治经济学观点对其进行科学而全面的分析,明确哪些内容是反映社会化生产和市场经济规律的内容,带有相对真理的性质,哪些内容在意识形态上是掩盖资本主义世界本身的矛盾,

宣传资本主义的合理性和优越性,是属于庸俗的东西而应该摒弃。只有确立了对待西方经济学的一分为二的科学态度,我们才能合理选择与改革西方经济学的教学内容。

西方经济学做为一门研究经济现象、解决经济问题的学问,其理论必然随着经济的变化而发展,没有一种经济理论是常青藤,与此相适应,经济学研究也日趋呈现出百家争鸣的态势,其研究成果也日趋多元化。我国现行西方经济学课程理论体系是以萨缪尔森为代表的新古典综合派的理论体系,其特点是把凯恩斯的宏观经济理论和新古典微观经济学机械地组合在一起,实质是把经济学分为两种不同的部分:当社会资源配置达到充分就业时,新古典微观经济理论发生作用,是为微观经济学,当社会资源配置没有达到充分就业时,凯恩斯主义宏观经济理论发挥作用,是为宏观经济学。这种二者相互独立而很少有关联的理论体系受到了西方各派经济学家一致诟病。近些年来,为使宏观经济学与微观经济学真正融为一体西方经济学家进行了广泛探讨,并取得了重大进展,而且现代经济学众多流派所探讨的问题与当今现实经济实践联系非常紧密,解答的是一些热门、棘手的经济学问题,而这些在我国现有经济学教材中并没有反应出来。因此在组织教学内容时应处理好传统与现代的关系,注意更新过时的理论体系,参照较能反映西方经济学理论发展趋势的西方国家经济学教科书来构建新的理论体系,如斯蒂格利茨的《经济学》、曼昆的《经济学原理》等,坚持从微观分析中导出对宏观经济问题的说明,将微观分析与宏观分析有机地融为一体,积极反映学术上的最新研究成果,客观介绍学术上的不同观点,使西方经济学体现出科学的严谨和真理的生命力。

西方经济学作为一门引进学科,其目的是为我们了解市场经济运行规律,借鉴国外先进的管理经验,指导我国的经济运行服务,是我们学科体系国际化的表现,但国际化并不意味着全盘西化。经济学学科生命力的源泉不在于形式的完美,而在于它是否能够为我们带来研究方法的创新和思维模式的转变,是否能够用来解释、分析现实中的经济问题。西方经济理论的建立是以西方市场经济体制、市场经济运行实际为背景的,而我国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与西方资本主义经济体制不同,政治、文化背景不同,这就意味着西方经济学并非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真理,在我国所能发生作用的程度和范围是有限的,不可能解决我国的所有问题。因此,传

授西方经济理论要注意与我国的经济实际相结合,即处理好国际化与本土化的关系。首先要实现一定程度的案例的本土化,注意从我国的报刊杂志、电视和网络等媒体来获取时效性更强,对学生具有认知亲切感的材料,让学生通过耳闻目睹的中国事例来理解经济学原理,这样比用国外的案例更为具体和易于接受,也更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其次,通过对中西经济运行差异,明确哪些理论对我国的经济运行有指导意义,可以借鉴和学习哪些理论是有局限性的,应辩证地理解和对待,如此才能使学生对西方经济学有正确、全面的认识,达到西为中用的目的。

三、在教学手段上,处理好传统教学方式与现代多媒体教学方式的关系

西方经济学的重点第3篇

Abstract: Marxist political economics and Western economics has significant position in economics and management of higher education.But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wo courses existed a lot of confusion towards students. This paper based on the similarities and differences between two courses by dialectical analysis, and states acientific attitude, which guide students to correctly understand the relations between bwo courses from development point of view. This papaer aims to benefit the practice of teaching.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西方经济学关系

Keywords: Marxist political economics Western economicsrelations

作者简介:朱黄莉,女,出生年月:1983年2月,土家族,籍贯:湖北省恩施市;学位:经济学学士,工作单位:湖北民族学院财经政法学院,中央财经大学金融学院硕士研究生在读。职称:助教。研究方向:国际金融。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和西方经济学作为大学本科专业的核心课程,学生在对二者关系的认识上往往存在两种对立的观点:一是,政治经济学受意识形态影响,无法解决现实问题,已经过时,而西方经济学对现实有较强的解释力,是真正的经济学。因而,我国经济体制改革和经济发展应以西方经济学作为指导。二是,西方经济学是资产阶级的学说,是“庸俗资产阶级的经济理论”,不能作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和经济发展的指导思想。作为教授这两门课程的老师,如何引导学生正确认识两者之间的关系,具有重要意义。

一、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与西方经济学之间的个性差异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与西方经济学在研究对象、方法、内容等方面都存在较大的差异。

1、阶级性上的差异

从阶级性上讲,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代表

无产阶级的利益和要求,而西方经济学则代表资产阶级的利益和要求。虽然双方都会从对方汲取对自己有益的成分,但是并不能从根本上改变各自的阶级立场和本质属性。无数的事实说明,经济学家在研究、解释和试图解决经济问题时,总是自觉或不自觉地站在特定的阶级立场,代表和维护特定的阶级利益,接受反映特定阶级利益的意识形态,采取符合特定阶级利益的价值判断,很少有例外。

2、研究对象上的差异

关于西方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我们可以引用

美国当代经济学权威代表萨缪尔森在他那本广为流传的教科书《经济学》里的话:“经济学研究人和社会如何做出最终决定,在使用或不使用货币的情况下,来使用可以有其他用途的、稀缺的生产性资源在现在或将来生产各种商品,并把商品分配给社会的各个成员或集团消费之用。”[1]简单的说,经济学是研究如何在各种不同的用途中对稀缺的资源进行配置,以最大限度的满足人类的无限多样的欲望和需要的一门社会科学。关于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我们可以引用马克思在《资本论》序言中的论述:“我要在本书研究的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以及和它相适应的生产关系和交换关系。”[2]

由此我们可以看出,西方经济学和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在研究对象上的看法是存在差异的的。西方经济学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作为既定的前提条件来研究资源的配置问题,它研究的重点是生产力而不是研究生产关系。与之相反,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主要解释的是资本主义生产背后人与人的关系,它是一门侧重研究生产关系的学科。

3、研究方法上的差异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运用唯物史观和辩证法,将社会发展看作是一个由客观规律决定的社会经济形态演进的过程,认为任何一种社会形态都不是永恒的、稳定的,一种社会经济形态终究会被另一种更高级的社会经济形态所代替。而西方经济学在方法论上坚持了唯心史观和理性主义。在这种方法论的基础上,西方经济学建立了一种确定性的经济社会观,认为资本主义经济制度将永恒、稳定地存在。

另外,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侧重于规范分析,采用抽象的方法进行定性分析,研究物与物的关系所掩盖的人与人之间的社会关系,经济制度的本质规定,特别是注重经济关系运动的规律性分析。而西方经济学则侧重于实证分析,对经济现象进行描述、推理、计量、检验,探索商品经济与市场的具体运行机制、运行规律、资源配置、分配制度、宏观和微观的市场调控方法,为政府和经济主体提供可选择的政策建议。

4、研究内容上的差异

(1)价值理论的差异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是建立在劳动价值论基础上的。劳动价值论认为,价值是凝结在商品中的一般人类劳动,价值的大小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商品的价格不过是商品价值在货币条件下的外在表现。同时,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也承认,商品的价格还受到供求关系变化的影响,但是,市场供求力量只是一种“干扰”性力量,它只是使价格暂时偏离价值,围绕价值波动,决定商品价格的还是商品的价值。而西方经济学的价值理论是供求均衡价格理论,认为商品的价值就是商品的交换价值,即一种商品与另一商品的实物交换比例,在货币条件下就表现为商品供求均衡时的价格,这样价值就与均衡价格完全一样了,并不像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那样存在独立于价格之外,并决定价格的抽象的价值本质。

(2)收入分配理论的差异

因为将价值定义为凝结在商品中的一般人类劳动,因此,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认为,所有的价值都是由工人的劳动创造的,工人的工资只是工人劳动力商品价值的转化形式,资本家和大土地所有者所得的一切非劳动收入均来自对雇佣工人所创造的剩余价值的无偿占有。这样,资本主义的收入分配就体现了工人阶级和资本家以及土地所有者之间剥削与被剥削的关系。而西方经济学以“经济人”假设为出发点,把劳动仅仅当作生产要素的一种来进行研究,商品的价值是由包括劳动在内的各种生产要素共同创造的。该理论运用要素边际生产力理论以及供求方法分析得出,生产要素的价格是由要素市场的供求均衡来决定的,这一价格就构成了要素所有者的收入,它可以被看成是要素对生产做出贡献而所获得的报酬。这样在西方经济学的收入分配理论中,工人的工资如同利息、地租一样,都是生产要素对生产贡献的报酬,是生产要素在要素市场供求作用下的价格,是社会成员各方自发自愿交换的结果,因而并不存在对工人的剥削问题。

(3)对资本理解的差异

首先,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与西方经济学在对资本概念的理解上存在着差异。西方经济学认为,“资本或资本品包括那些生产出来的耐用品,它们在进一步的生产中被作为生产性投入。”[3]由此可以看出,西方经济学将资本作为生产中不可缺少的因素,认为这种要素是和劳动、土地一样,都是生产的必要条件。而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认为,“资本不是具体的物,而是一定的、社会的、属于一定历史社会形态的生产关系。”[4]资本虽然也以物的形式存在,不断交替地成为商品和货币,相继采取货币资本、生产资本和商品资本的形态,并进行不断循环,但资本更多的是一种价值,是能在流通中保存自己并使自己增殖的交换价值或货币。资本的本质是带来剩余价值的价值。

其次,在对资本作用的认识上,二者也存在分歧。西方经济学用资本边际生产力来证明资本的作用。在其它生产要素不变的假设情况下,通过增加或减少资本的投入来分析资本投入对产出和收益的影响,由此衡量资本的作用,计算资本的边际生产力。通过这种方式,西方经济学论证了资本在生产中的贡献与资本的收益是相对应的,说明企业获得收益与资本有关,资本家通过资本来获得收益不是剥削,而是正常的经济行为。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也承认资本的生产性,认为资本代表生产力的一个方面,但是资本生产力并不是资本本身带来的,而是劳动生产力的另一种体现。资本靠对劳动的雇佣来推动生产力的发展,并占有生产力提高带来的收益,资本的收益来源于对劳动创造的剩余价值的无偿占有,是不合理的。

在研究内容上,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与西方经济学在很多方面都有不同的理解,本文只是列举一二。

二、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和西方经济学之间的共性探讨

虽然二者之间存在很大的差异,但是,二

者同属经济学范畴,它们之间并不是完全不同,是存在很多的共性的。

1、二者拥有共同的起源

马克思主义者一直将以亚当・斯密和大卫・李嘉图为代表的古典政治经济学看成是马克思主义的来源之一,也就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来源。而西方经济学学者也同样将古典经济学作为其来源。萨缪尔森在他的《经济学》中,将“通过新古典学派和凯恩斯主义经济学而发展成目前的后凯恩斯主义主流经济学”和马克思的经济学说比喻为由古典经济学“这棵大树”分出的“两个枝干”[5]。由此我们可以看出,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和西方经济学拥有共同的起源,即古典政治经济学。

2、二者在研究方法上存在着共性

前文分析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和西方经济学在研究方法上的差异,但不可否认的是,二者在研究方法上也存在着共性。

抽象演绎法一直是西方主流经济学在方法论上的重要特征,马克思则继承和发展了因果古典经济学的抽象演绎法。 《资本论》第一卷第一版出版后,很多人对其进行了评论。基辅大学政治经济学教授尼・季别尔认为,“就理论本身来说,马克思的方法是整个英国学派的演绎法,其优点和缺点是一切最优秀的理论经济学家所拥有的。”[6]

另外,西方主流经济学认为,在经济学的研究中,存在着适用于一切国家的普遍的经济规律。而马克思所揭示的资本主义产生、发展和必然灭亡的规律也不可能是站在某一个国家或者地区的角度上提出来的。可见,在这个问题上。马克思与西方主流经济学家的观点是一致的――存在适用于一切国家的普遍经济规律,尽管他们在对经济规律本身的具体认识上存在着分歧。

3、二者在研究内容上存在着共性

首先是在生产力理论方面,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和西方经济学都很重视生产力理论。马克思非常重视生产力对整个社会发展的作用,马克思认为,生产力是一切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西方经济学也有生产力理论。例如熊彼特的创新生产力理论、贝尔等人的知识生产力论,李斯特所论述的生产力的体系。西方生产力理论注重的是生产力的技术方面。

其次是在有关市场经济规律方面。马克思在《资本论》中,以英国为对象研究早期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的运行规律。他在该书中详尽研究了以英国为代表的资本主义国家的市场经济,对市场经济的现象和规律有全面而深刻的剖析。而整个西方经济学体系,都是在市场经济的前提下进行的研究。同时,对市场经济的特征,二者有着相似的看法。他们都认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商品生产者和经营着是独立的法人,是市场的主体;社会再生产的全过程――生产、交换、分配、消费都与市场有着密切的联系,企业之间、生产者与消费者之间的联系是通过商品货币关系进行的。

三、引导学生正确认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和西方经济学之间的关系

作为教授这两门课程的老师,要引导学生理性地认识二者之间的关系,用科学的,辩证的眼光来看待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和西方经济学。

1、引导学生认识二者的科学性

虽然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与西方经济学属于不同的经济理论体系,但是必须使学生认识到,二者都是现代经济学的重要组成部分,都是研究人类社会物质资料的生产和再生产活动过程及其各个环节的一般规律的经济学,都具有科学性。另外,二者对我国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都起到了积极作用。我国是社会主义公有制国家,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站在劳动者的角度进行分析,其指导意义毋庸置疑。西方经济学分析的视角和立场虽然不一样,但是它经过几百年的发展,积累了许多优秀的成果,对我国确立市场经济体制框架、转换我国国有企业的经营机制,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发展资本市场,政府对资本市场进行调控等方面都产生了积极的作用。

2、引导学生认识到二者之间的互补性

首先,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重视对经济本质的揭示,而西方经济学往往注重对经济现象的描述,如果将二者结合起来,能够更好的完善经济学理论。其次,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注重质的分析,西方经济学注重量的分析,我们在具体研究经济问题时,不仅要注重质的分析,也要注重量的分析。再次,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注重规范分析方法,西方经济学注重实证分析方法。实证经济学研究了经济活动中各种经济现象间的相互关系,但是回避作出社会评价。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砸揭露现实经济中的缺陷和问题的同时,进一步指出了社会发展的方向。因此,把实证分析和规范分析方法结合起来,更有利于经济理论的发展和完善。

3、引导学生认识到二者之间的借鉴性

马克思政治经济学和西方经济学各有所长,各有所短,因此可以取长补短,相互借鉴。

对于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过去我们过分侧重于揭示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产生、发展和必然被社会主义生产方式所取代的规律性,对市场经济的具体运行研究不足。而西方市场经济是发展了几百年的成熟市场经济。所以,研究西方市场经济运行规律的西方经济学,必然有许多可供我们借鉴的地方。另外,西方经济学在漫长的发展过程中,实现了研究方法的不断革新,这是我们在创新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方法过程中可以借鉴的。比如可以借鉴西方经济学对数学方法的运用,可以使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某些研究变得更加精确。

对于西方经济学来说,同样需要吸收和借鉴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科学成份。西方经济学侧重于对经济现象进行描述,对表层现象进行解释,而忽视了揭示经济发展的本质,这一点上可以借鉴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站在历史的、发展的角度进行本质的、内在的分析。另外,西方经济学过于侧重于单纯的资源配置或者是人的选择行为,忽视了人与人之间在经济活动中的关系。而经济活动最终是人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活动。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则不同,它始终关注人的解放,立足于研究生产关系这一主体,立足于整个社会在经济力量推动下的形态变化和结构变化。因此,在这一点上西方经济学也数需要借鉴的。

总之,在对待二者的关系上,我们要坚持以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为指导思想,借鉴和吸收西方经济学的科学成份,建立起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体系。

参考文献:

[1] 保罗・萨缪尔森,威廉・诺德豪斯.《经济学》第十六版[M].北京:华夏出版社,1994.4

[2] 马克思.《资本论》第一卷[M].北京:

人民出版社,1975.8

[3] 保罗萨缪尔森,威廉诺德豪斯.《经济学》第十六版[M].北京:华夏出版社,1994.204

[4] 马克思.《资本论》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920

西方经济学的重点第4篇

关键词:西方经济学;教学能力;教学方法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2)20-0222-02

西方经济学是适应市场经济发展需要而产生和发展起来的一门社会科学,至今己有两百多年的历史,自诞生之日起就一直被作为高校经济管理类专业核心课程和专业基础课。如何教授好这门课程,使学生对西方经济理论中的基本原理和知识及其在经济发展中的运用有全面的认识和理解,是教学中面临的一个重大问题。然而,在西方经济学教学中普遍存在一定的问题有待解决。为此,我们有必要找准问题,根据西方经济学的理论特点和学生的具体文化知识体系背景和思维方式有针对性地提出改进措施,这对提高教学质量、增强学生分析经济现象和经济问题的能力具有重要意义。

一、西方经济学的课程特点与性质

西方经济学作为我国高校经济管理类专业的基础课程,其教学效果直接影响到其他相关专业课程的学习效果。特别是在我国市场经济机制的作用日渐重要的时代背景下,无论是西方经济学的教学要求,还是教学目标和以往相比都发生了很大变化。这就要求教师既要讲述两百年来经济学关于资源最优配置的逻辑框架,又要展示新古典经济学的理论架构,还要注意培养学生形成经济学的思维方式;不仅要把最新的经济理论引入教学,还要注重对西方经济学理论本质的剖析。

二、西方经济学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目前,在高校西方经济学的教学中还存在一些不利于 “教”与 “学”的问题,综合起来主要有以下方面。

(一)西方经济学的学习引导问题

目前,在许多高校的经济与管理类专业的教学中,理论体系庞大,内容多且抽象,学生普遍感到不易理解,西方经济学是研究在市场经济制度下,稀缺资源配置与利用的学科。建立在一系列假设基础上的西方经济学理论随着社会经济实践的不断发展,理论体系日益庞大,授课内容覆盖面广,涉及知识多,加大了课程的难度。尽管西方经济学专业术语和基本理论经常出现在公众面前,但要真正理解理论内涵的实质并不容易,尤其是对于缺乏社会经验和社会观察力的大学生来说更是如此。西方经济学不但占据了主导地位,教师在讲授西方经济学时不加任何评论,以完全肯定其核心理论的方式传授给学生,包括宣扬“自私经济人”、“公有制不如私有制”、“资本主义优于社会主义”、“私有制无剥削”等基本原理,这会导致许多学生误把西方经济学的全部内容都当作经济学真理来接受。西方经济学研究的是西方社会的市场经济,讲述的例子大多是西方社会的经济现象。而我国处于从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转轨的过程之中,许多现实的经济现象不同于西方社会,因此,许多学生觉得西方经济学离我们很远,容易失去学习的兴趣。

(二)西方经济学教师能力的问题

尽管许多本科院校在“西方经济学”教学中进行了案例式教学、启发式教学和实践教学的改革,但效果并不理想。虽然在理论上提出了很多新的教学方法,可是一进入实际教学环节,就会因为案例式教学要求教师了解案例的时代背景、实际上案例分析不存在所谓的标准答案、掌握案例所涉及的理论知识点教师能力不足等,往往仍然采用传统教学模式。案例式教学中案例资源脱离国情,缺乏针对性,或过于陈旧,与现实经济活动脱节,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因此,案例教学法对教师专业知识、教学能力和科学研究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此外,在教学中运用启发式教学时,教学中设置的问题往往没有启发性,没有达到不仅要提出能引起争论的初始问题,而且还要提出将讨论一步步引向深入的后续问题的要求,难以激发学生探讨问题的兴趣。

(三)现行的西方经济学教材和学习阶段的选择问题

目前,有许多高校在初级西方经济学教学中直接采用国外原版教材,由于这些教材依据的是西方国家的具体经济体制和具体经济实例,中国学生学完了经济学的课程之后,只知道美国等西方国家的经济体制是如何运行的,却不知道中国的经济体制是怎么运行的,这会使他们形成一种思维定式,即将美国等西方国家的经济体制作为一种范例,在研究我国的经济问题时简单地用美国的范例来对照,从而难以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由于西方经济学强调“均衡”,势必有许多烦冗的数学模型和公式。这些用大量的数学知识推导出的结论,需要有较好的数学基础。西方经济学是一门由各种经济变量关系联结在一起的具有较强逻辑性的学科,它的数学模型与定量分析较多。对于数学基础相对薄弱的学生来说,对逻辑推导、图表、公式、数学证明难易接受,尤其不容易把这些图形和公式的经济学含义同文字描述统一起来,“西方经济学”作为专业基础课,一般都安排在大学一年级的时候,这给老师的授课和学生的学习带来了不同程度的难度。

西方经济学的重点第5篇

一、二者理论渊源之间的比较

从理论渊源的角度分析马克思经济学与西方经济学这两大经济学理论,二者在产生的时间上具有较大的差异,并且马克思经济学是在西方经济学理论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西方经济学对马克思经济学具有非常深刻的借鉴意义。经济学界对于西方经济学产生的时间并没有明确的记载和考察,在普遍的经济学者的观念里,以亚当?斯密的著作《国富论》问世作为西方经济学的起点,这是西方经济学产生的契机。而马克思经济学是在19世纪的后期,?Y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逐渐凸显的背景下发展起来的,而马克思经济学是以西方经济学作为基础被提出的,因此,西方经济学是马克思经济学的理论来源,并根据当时的社会问题加入了一些具体的理论知识,二者在理论渊源的方面存在着一定的联系。

二、二者科学态度之间的比较

无论是马克思经济学还是西方经济学都是我国经济发展重要的理论基础,对我国的经济发展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1]。值得注意的是,无论是再权威的经济理论也是在一定的历史背景下产生的,具有非常强的时代性,但是,时代一直处于发展与变化之中,而且不同的国家多面临的经济形势也存在着很大的区别,因此,应该在借鉴时持有科学的态度。马克思经济学中有一些内容是我国在借鉴过程中不能丢弃的,比如坚持按劳分配的原则。尽管马克思经济学所处的时代的市场经济与现代的市场经济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但是本质上却是一样的。与西方经济学中相比,我国的经济理论还没有十分健全,因此,我国在发展社会经济的过程中应该大胆借鉴西方经济学中的优秀成果,并结合我国的经济发展情况进行合理的运用。

三、二者经济理论之间的比较

(一)经济增长的微观层面比较

马克思经济学主要是以价值作为理论的微观基础,以价值的补偿现象以及实物之间的替代作为主要的内容[2]。而西方经济学在微观层面的研究基础是价格,这与马克思经济学还是存在一定的差异的。前者将价值和价格作了明显的区分,而后者只强调了效用和均衡价格之间的区别,而对价值和价格却没有明显的区别。

(二)经济增长速率之间的比较

在马克思经济学的内容中,经济增长的速率的决定因素是工资和消费,其中,这种经济理论认为工资能在最大的程度上的为工人提供工作的动力。而西方经济学的理论认为经济增长的速率不仅受到利润率的影响,还受到生产技术因素的影响,即经济增长速率能通过利润等相关因素的函数进行表示。

四、二者制度理论之间的比较

(一)制度具有的重要意义

制度对于经济发展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马克思经济学和西方经济学在制度的重要性方面具有一定的交集,二者的交集部分即认为经济效率的增长,不是只有生产要素的投入与产出这一个因素,还与制度有着非常大的联系。制度能在很大的程度上影响经济发展,因此,二者都对制度的重要性作出了一系列的阐述。

(二)制度的范围和内容重点

从制度的范围的角度来看,西方经济学的研究范围要远远大于马克思经济学的研究范围,二者对制度的研究范围包括正规与非正规两个方面的内容。马克思经济学对制度的界定排除了意识形态层面的内容,这样的制度定义是相对准确的,因为如果将道德层面的因素也归纳与制度的研究范围,会造成很多的经济问题无法界定。

(三)制度的现象与本质

西方经济学是从企业的性质与交易的费用的等因素作为研究经济活动的着手点,并通过一些理论和假设来解释经济活动的相关影响[3]。但是这样对经济活动的研究并没有联系现象的实质。马克思经济学对企业的性质等相关因素的延吉u,既涉及到了表面的现象,更对现象背后的实质进行了一系列的研究,因此,马克思经济学在这个方面的研究更加深入。

西方经济学的重点第6篇

关键词:西方经济学;本科;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11)16-0227-02

一、西方经济学课程在中国的发展历程

西方经济学因其并非中国土生土长,而是引自西方国家而得名。它是对西方发达国家二百多年市场经济发展规律的一般性概括和抽象式描述。20世纪80年代,西方经济学被引入中国,至今已有近三十年的历史。发展到今天,西方经济学已经成为教育部指定的财经类专业核心课程之一,在全国各个本科院校的财经类专业课中普遍开设。它不仅是经济管理类学生学习其他专业课程的理论基础;同时还是服务于其他专业的经济学相关理论学习的有力工具 [1]。

二、西方经济学本科教学应实现的几大目标

西方经济学本科教学的目标,除了让学生掌握书本知识以外,还应着重实现下述目标:

1.帮助学生形成经济学的思维习惯。西方经济学的教学目的之一就是希望通过教学使学生在掌握专业知识之余,能够做到活学活用。而要达到这一目标,首要的是教师自己要养成经济学的思维习惯,并在授课过程中通过采用适当的方法让学生了解经济学思维习惯的优点以及经济学思维习惯的形成方法。帮助学生在生活中日积月累,最终学会用专业思维去看待和分析问题。不仅有助于他们更好地掌握经济学及其相关专业知识,也是保障经济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落实的有效手段。

2.引导学生主动接触前沿热点问题。在西方经济学的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主动接触前沿热点问题是西方经济学本科教学的一个重要方面 [2]。时代在发展,知识在更新,我们的教学内容和方式也应做到能够与时代并进。引导学生主动接触前沿热点问题,不仅可以帮助教师在教的过程中获得自身水平的提升,也能帮助学生开阔视野,从而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

3.帮助学生实现专业课程间的融会贯通。西方经济学与其他专业课之间存在着很大的共通性。经济学的基础性地位更加说明了在这种共通性之中,经济学知识的掌握和主动向其他课程渗透是首要的。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有意识的穿插引入其他课程的某些元素,如可以引导学生用经济学的方法去解释其他课程学习中存在的一些问题,也可以用其课程的知识和观点来解释经济学课程学习中的一些问题等。这些都有利于学生灵活掌握其所学的各门课程,做到活学活用融会贯通。

三、西方经济学本科教学中的主要问题及其原因

1.理论性强导致趣味性不够。西方经济学是一门理论性很强的课程,其中包括大量的概念、定律、原理的阐述,常常会用到大量的图形和数学论证。对于初学者和数学基础不太好的学生来说,会存在学习和理解上的困难。较强的理论性也使得课堂教学过程充斥着资料性信息,导致课堂气氛的轻松性不够,也减少了教学过程中的师生互动。令教师无法及时得到学生学习效果的反馈,不利于其对教学方式的及时调整。学生大部分时间都在被动接受知识,无法与教师进行很好的交流,导致教学过程变得枯燥乏味,从而严重影响了学生的学习热情。

2.数学化倾向导致理解力不够。西方经济学知识阐述的一大特点就是要借助大量的图形、表格、数据、数学公式及西方经济学专业术语。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容易感到抽象枯燥和难以掌握。近年来,经济学界有一个很明显的趋势,就是越来越注重实证分析。实证研究能够增加西方经济学理论体系的逻辑严谨性。然而,复杂的数学公式和推导很容易令人忽视现实经济生活的复杂性和牵连性。在西方经济学本科教学中,不应因数学方法本身而强调数学方法,而应加强对基础理论的定性分析。因为数学的方法只是西方经济学的一种表达方式,并不是它的全部。

3.理论联系实际不够。从当前西方经济学界研究的实际情况看,中国的经济学理论中借鉴国外先进经验的成分比较多见。目前中国选用的西方经济学教材版本大都以主流经济学为主。如微观经济学的基本内容来源于萨缪尔森的《经济学》早期版本,宏观经济学来源于凯恩斯的理论观点。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加快,西方发达国家经济发展中出现的许多新现象和新问题,未能在西方经济学教材中得到反映。教材中还缺乏对中国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出现的一些特殊问题的分析。即使学生课堂上能够记住一些抽象的理论、模型、案例、图表和专业术语,但由于现实性不够,学生不仅不能将所学知识牢固掌握更不能实际运用 [3]。

4.教学手段单一导致教学效果不佳。目前在西方经济学本科课程教学中,由于受到多种条件的限制,教学的主要方式局限在课堂,教学实践活动普遍缺失。学生大都是被动地听,而没有主动地参与到教学过程中来,因而无法活跃学生的思维,使得学生“三大能力”,即自主学习的能力、分析及解决问题的能力、创新思维的能力的培养成为一句空谈。而随着多媒体设备的普及,一部分教师在教学中完全抛弃课本和教案。少数教师甚至跳过了备课环节,直接从互联网下载教学课件,上课时对着课件“照本宣科”,时常出现讲授思路不清、逻辑混乱、知识点错误等情形,直接导致了教学效果不佳。

四、西方经济学本科教学改革的有效途径

1.增强教学方法及手段的适宜性。教师应充分发挥多媒体教学法的现代信息技术手段优势,将图、文、声、像高度集成于教学活动之中,改善课堂教学内容的表现力,提高知识传授的效率,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也应注意教学方法的多样化,如可将传统讲授法、启发式教学法、案例教学法、参与式教学法以及其他教学方法与多媒体教学法相融合,充分发挥多种教学方法的集合优势。例如在教学中适当使用黑板板书介绍关键概念或推导重要数学模型和公式,有利于加深学生的记忆,强化教学效果,或采用参与式教学法以激发学生主动参与教学的兴趣和增强学生分析经济问题的能力。

2.增强理论与现实的贴合度。在教材使用方面,应尽量选择精练易懂、所举实例符合中国现实的教材。有条件的院校可以自主编写适合本院学生的西方经济学教材。在教学过程中,要切实做到理论联系实际。从学生感兴趣的问题入手,帮助学生深化对书本知识的理解。在课堂教学之外,应注重实践教学基地的建设。为西方经济学教学提供必要的实际操作条件,帮助学生将理论应用于实践,激发他们的学习和实践热情。

3.增强教学体系改革的有效性。西方经济学内容纷繁复杂,流派林立,观点各异。容易令学生把握不清其基本知识体系。教师要把握住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这两条主线,通过两条主线将各知识点串联起来,帮助学生从整体上把握住西方经济学的内容体系。如微观经济学的中心问题就是如何实现资源的最优配置,而宏观经济学的中心问题就是总供求的平衡。在讲授时,应针对不同专业的学生调整侧重点。如对数学基础较差的学生,可适当简化模型化的经济理论的阐述,着重培养其思维方式。

4.增强教学内容的前瞻性。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进一步推进,经济理论界对知识的时效性越来越注重。一些不合时宜的理论在时代的变迁中被淘汰,一些新的思想和理论在时代的呼唤中应运而生。西方经济学教学不能忽视现实经济的这一重大的时代特征,在教学中必须加强对前沿理论的研究,促进教学内容的及时更新,授课教师也应加强自身的理论学习,紧跟经济学界的最新研究动态,适时向学生介绍经济学理论发展的重大前沿问题和热点问题,帮助拓宽学生的知识视野。

参考文献:

[1]李传志.西方经济学教学中数学的适度使用[J].山西财经大学学报,2010,(S2):23-24.

[2]黄伟.高职院校西方经济学教学模式改革探讨[J].东方企业文化,2010,(12):51-57.

[3]姜鑫.当前西方经济学教学中出现的新问题及改革措施[J].长春师范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0,(9):15-18.

Teaching Reform of Undergraduate Western Economics

YUAN Ling1,WANG Zhao-yang2

(1.Hunan First Normal University,Changsha 410205,China;2.Hunan Institute of Finance and Economy,Changsha 410205,China)

西方经济学的重点第7篇

[关键词]创新能力;西方经济学;自主探究;合作探究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712(2015)10-0061-03

[作者简介]杨艳慧(1980―),女,满族,河北唐山人,硕士,唐山学院经济管理系讲师,研究方向:产业经济学。

创新是人类特有的认识能力和实践能力,是人类主观能动性的高级表现形式,是指以现有的思维模式提出有别于常规或常人思路的见解为导向,利用现有的知识和物质,在特定的环境中,本着理想化需要或为满足社会需求,而改进原有的事物、方法、元素、路径、环境或创造新的事物、方法、元素、路径、环境,并能获得一定有益效果的行为。

教育的任务是使所有人的创造才能和创造潜力都能结出丰硕的果实,因此,培养创新能力是较为重要的一个教育目标,也是较难实现的目标。如何培养创新型人才已成为高校人才培养问题中的热点话题,唐山学院作为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同样担负着培养具有一定创新能力的高级专门人才的重要责任,需将创新思想贯穿于人才培养的全过程,落实到每个教学环节。

西方经济学是我院国际经济与贸易、市场营销、财务管理、会计四个本科专业的核心基础课程之一,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然而,我院西方经济学课程的教学主要以理论讲授为主,学生消极被动地接受教师在课堂上灌输的知识和思想。这种教学方式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缺乏应有的主动性、创造性,容易使学生在分析问题时视野狭窄,在思考问题时模式单纯,严重阻碍了学生创新思维的发展和创新能力的培养。作为主讲西方经济学课程的教师,也要树立创新思想和创新意识,通过改革教学方式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创新激情。在对西方经济学课程进行教学方式方法改革的过程中,本着边实践、边探索、边总结的原则,就如何在西方经济学课程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做了以下几点归纳。

一、由“主体是教”的教学观念向“主体是学”的教学观念转变

西方经济学研究的是人类社会在各个发展阶段上的各种经济活动和各种相应的经济关系及其运行、发展规律的学科。其教学目标是使学生能够系统掌握经济理论、经济政策的制定原则,并能运用所学理论分析现实经济问题。课程教学目标体现了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即培养学生以分析综合、比较分类、归纳演绎等为主要内容的逻辑思维能力,以观察与实验为特征的经验思维能力,以及清晰论证和表达问题的能力。

我院的西方经济学课程以教为中心,先教后学,重理论讲解,轻实践操作。从学生期末考试成绩来看,这种教学观念导致学生知识迁移能力较差,一些较灵活的题目、与现实经济问题联系密切的题目,学生失分都比较严重。另外,学生对经济学术语掌握得也不够牢固,胡乱作答的现象非常普遍。因此,目前我院西方经济学的教学效果与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教学目标还有很大差距。

要改善我院西方经济学教学现状,达到培养学生创新精神、提高学生创新能力的教学目标,必须在教学观念上实现由“主体是教”向“主体是学”的转变。知识学习是学生能力发展的前提和基础,而真正的学习只有学生自己才能完成,“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因此,教师不应把学生当成容器,去灌输知识,应使教学皈依于学,即“教学生学”,通过教师的支持,强化、优化学生的学习过程,达到使学生“会学”的目的。

二、提倡“自主、合作”的探究式学习

美国芝加哥大学教授施瓦布于1961年在哈佛大学所作的报告《作为探究的科学教育》中首次提出了“探究学习”,其是指在学科领域或现实社会生活中选择、确定某一主题(问题或现象),通过学生主动运用科学理论和方法对主题进行探究,以自我构建知识体系的一种学习方式。

探究学习强调“问题”在学习中的重要性,问题是学习的动力,学习又是发现、提出、分析、解决问题的过程。因此,探究学习的过程也是培养学生探索精神和创新能力的过程。和接受学习相比,探究学习能够使学生学会学习,更有助于学生获得知识,更重要的是还能培养他们的探究能力和创新能力,以及健康的社会情感。如果学生没有经过对问题的质疑、分析、判断、概括等多样化的思维过程和认知方式,所学知识就难以巩固,创新精神和创新思维也就难以形成。

西方经济学的发展是“问题导向式”的,即现实经济生活中出现的新经济问题“引导”出新经济理论或新经济学流派。因此,西方经济学的课程内容有利于开展探究学习,使学生为解决经济问题而学习,有利于把认识和解决现实经济问题作为教学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以激发学生的求证精神和创新激情。

除了探究学习,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对于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也起到了积极作用。对经济问题进行探究的过程中,离不开自主和合作的学习方式,也只有自主学习、合作学习与探究学习相互配合,才能更好地达到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目的。因此,在西方经济学课程的教学中,构建了“问题设置―自主探究―合作探究―教师点评”的教学模式,具体过程如下:

1.问题设置。问题是探究学习的关键,教师应根据课程重点内容设置具有合理覆盖面和吸引力的经济问题,在激发学生探究激情的同时,还要保证学生能够涉猎较多的经济学知识。

2.自主探究。自主学习也与接受学习相对应,指一种学生能够自由选择学习策略,独立实现学习目标的学习方式。而本文提出的“自主探究”是自主学习与探究学习的结合,指学生能够根据教师设置的经济问题,主动搜集整理各种学习资源,独立分析其中包含的关键概念,科学运用经济学推理策略寻找出该经济问题的答案,并做好笔记。

3.合作探究。合作学习是指学生为了完成共同的任务而使用的有责任分工的互学习方式。合作学习能够使学生通过交往取长补短,实现知识的增值,活跃思维。合作学习与探究学习结合开展,更有利于培养学生分析解决经济问题的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合作探究又分两个阶段进行:①小组交流。每个学生通过自主探究对经济问题进行思考、探索之后,都要在小组内表达自己的观点及理由,并对不同观点提出质疑,通过相互提问、共同探讨,最终形成组内共识。要求学生详细记录小组讨论推理的过程,认真总结提炼问题的答案。②班级交流。各小组形成观点明确、论证充分的研究报告后,由小组代表对其成果予以介绍,其他小组的成员可以针对其内容提出疑问,该小组的任何成员均可以作答,以形成开放性的讨论。在合作探究的过程中,教师要进行必要的引导,但要禁止与问题相关的话语霸权的出现,多教给学生合作学习的技巧,扩大学生的参与面,鼓励学生发表不同意见。

4.教师点评。教师要积极肯定和赞扬学生及各小组探究学习过程中的优秀表现和成果,对其遗留的问题作出解答,并对所涉及的知识体系进行梳理,以加深学生对经济问题的思考和知识的巩固。

三、采用“教”与“学”协调统一的教学方法

“自主、合作”探究式学习的主体是学生,但也离不开教师的指导。教师应恰当运用各种教学方法构建适合学生探究学习的良好环境,以激发学生探究热情。具体来说,在西方经济学教学过程中,可以采取以下教学方法:

(一)案例教学法

案例教学法是西方经济学教学中的常用方法,适合学生探究学习的案例教学法主要有两种形式:1.案例引入。在新课程讲解之前,教师根据将要讲解的重点内容设置相关案例和主要问题,学生通过主动探究这些问题的答案而对该章节主要内容进行了预习,学生也会为验证自己探究的答案而积极听取教师的讲解,这样既启发了学生思维,又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2.案例讨论。课程讲解完毕之后,教师再根据讲解的重点内容设置相关案例和主要问题,学生在探究答案时对前面学过的内容又进行了更深入的思考。

(二)情景模拟教学法

经济问题是不同经济主体相互作用的结果,各经济主体同时也会受到这些经济问题的影响。在西方经济学教学中运用情景模拟教学法是指,教师有目的地引入或创设具有多种情绪色彩的经济场景,通过让学生体验其中不同经济主体的情感,引导学生从多个角度对经济问题进行探究。具体来说,可依照以下步骤进行:1.教师创设具有多种情感体验的经济情景,如引入对不同利益集团有不同影响的现实经济事件;2.教师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从多个角度对经济问题进行简要分析,然后再对经济事件涉及的角色进行分类;3.让学生选择所要扮演的角色,选择相同角色的学生构成一组,先后通过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对自己所扮演角色的经济行为或其受到的影响等问题进行分析,形成自己的观点和组内共识;4.最后进行班级交流和教师点评。

(三)实验教学法

西方经济学的实验教学法是指在虚拟的经济环境下,通过让学生亲身体验经济过程和经济主体的行为,引导学生自己分析问题、得出结论,以增强学生对经济理论的感性认识。目前,西方经济学的实验教学法既可利用纸张、卡片等材料在课堂中进行,也可利用软件在电脑中进行。为激发学生的探究激情和创新精神,可采取以下方法:①向学生说明虚拟的经济环境即实验规则,有些实验可以不告诉学生主题,以保证学生的行为本能。②学生开始实验,记录实验结果,并对实验结果进行分析,撰写实验报告。在这一过程中教师可根据实验的需要适当缩短自主探究或合作探究的时间。③要求学生展示实验报告,教师对此做出点评。

(四)专题调研教学法

西方经济学的专题调研教学法是指教师有重点地选择某一经济专题,让学生通过分工合作共同完成调查研究的任务,并撰写调查研究报告,以激发学生对经济时事的兴趣。如在微观部分,可鼓励学生就服装、汽车等市场的厂商数目、产品差别程度、厂商生产规模、厂商广告支出等问题进行调查,总结归纳四种市场的特点。而宏观部分则可要求学生登陆国家统计局网站,查询经济增长状况、经济结构变动、就业状况、价格水平变动、国际收支状况等方面的数据,分析我国宏观经济运行状况。

参考文献:

[1]王爱红,郭艳,杨科峰.“西方经济学”实践教学模式研究[J].经济研究导刊,2012(17).

[2]苏静.西方经济学情景教学模式探析[J].河南财政税务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0(12).

[3]王素君.“西方经济学”课程教学体系创新研究[J].河北经贸大学学报,2010(9).

[4]李森.课堂教学创新策略研究[M].重庆: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

西方经济学的重点第8篇

关键词:经济学教育;二元格局;政治经济学;西方经济学

改革开放三十年来,中国经济社会发生了巨大变化。同样,中国的经济学教育也经历了曲折的发展历程,目前,已形成了马克思主义经济学教育与西方经济学教育并存的二元格局。总结这一格局形成的过程和经验教训,对推动中国经济学教育和教学沿正确的方向发展,对繁荣中国经济学理论研究,形成中国特色经济类人才培养模式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中国经济学教育的发展阶段及二元格局的形成

(一)第一个阶段(1978~1992年)。中国经济学教育适应经济改革和对外开放的要求,拨乱反正,解放思想,既坚持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原则,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探索经济改革和对外开放过程中出现的新问题,提出新理论和新观点,同时又有分析地介绍和引进西方经济学,调整课程设置。具体表现是:第一,政治经济学教材编写取得重大成果。徐禾、宋涛、苏星、于光远、卫兴华、谷书堂、蒋学模、魏埙、宋则行等一批著名学者主编出版的政治经济学教材都是这一阶段的代表性成果。这些教材的最大特点是既对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基本原理和方法进行系统而又科学的概括和介绍,又紧密结合中国经济改革和对外开放的实际,进行理论上的重大创新。它们为中国的经济改革和对外开放提供了强大的理论支持,也为中国经济学教育奠定了坚实基础。第二,开始介绍和引进西方经济学。上世纪80年代初,中华外国经济学会组织了外国经济学说讲座,并公开出版研讨内容,对我国人民了解西方经济学发挥了启蒙作用。四川人民出版社1984年推出由金观涛主编的《走向未来丛书》是当时国内最具影响力的启蒙读物之一。第三,西方经济学开始进入大学课堂。在引入西方经济学教育方面,影响最大的是美籍华人学者邹至庄教授。他自1984年起每年到中国讲授西方经济学,1985年发起建立“福特培训班”,1985年出版《中国经济》,同时安排中国学生赴美留学。1987年他倡导中国大学应讲授微观经济学、宏观经济学、发展经济学、国际贸易、金融财政等课程。1989年4月,在世界银行专项贷款支持下,原国家教委正式启动编写财经类核心课程大纲,列入的课程共10门,包括西方经济学、发展经济学、比较经济学、国际金融、货币银行学、经济数学基础等。从此,中国经济学教育的二元化格局开始形成。

(二)第二个阶段(1992~1998年)。进入上世纪90年代,特别是1992年邓小平南巡讲话发表后,中国经济改革进入新阶段,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正式成为中国经济改革的目标模式。随之而来的是中国经济改革和对外开放的步伐加速,对经济学教育也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此阶段经济类专业的数量和学生规模进一步增加。之后,针对本科专业设置过细、专业口径过窄问题,1998年教育部第四次调整本科专业目录,专业由原来的近600种减少到249种,其中经济学门类的本科专业减少为4个,即经济学、国际经济与贸易、财政学和金融学。

在该阶段,经济类专业发展很快,但也存在着严重问题:应用类专业规模膨胀很快,招生人数很多,考分很高,而理论经济学专业却受到冷落,报考人数少,考分也比较低,生源质量不高。在教学中。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课程依然在开设,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对中国经济改革和对外开放继续提供着重要的理论支持,但由于经济学专业得不到社会的重视,生源质量不高,加之教师从事基础理论教学和研究花费的时间和精力很多得不到应有的承认和支持,影响了教师的工作积极性。这严重影响了基础理论专业的教学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此阶段,大量的西方经济学文献被系统而全面地翻译和介绍到国内,西方经济学教学开始普及并越来越受到重视,经济类和管理类专业均开设西方经济学,且课时大幅度增加。此时一个值得注意的倾向是对待西方经济学的态度发生了重大变化,对西方经济学持以批评和保留态度被视为保守和僵化,而将其视为对市场经济做出科学概括的观点却大行其道。大学课堂上的西方经济学教学大都以介绍和阐述原理为主,很少进行分析批评。

(三)第三个阶段(1998~2008年)。此阶段,中国经济学教育将培养创新能力强、综合素质优秀作为培养目标。为加强对经济类专业建设和经济学教育的指导,纠正经济学教育中存在的重西方经济学、轻马克思主义经济学教育的风气,加强马克思主义经济学教育和教学,培养具有扎实的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基础的经济学理论人才,1998年5月教育部从中国经济改革和发展、经济学理论研究和人才培养的长远利益出发,根据“扶强保重,合理布局”的原则,在中国政治经济学教育和教学水平最高的13所高校的经济学专业设立了国家经济学基础人才培养基地。基地的建设宗旨:一是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坚持马克思主义在经济学教育中的主导地位。二是为国家培养一批具有较高理论素养的经济学基础人才。三是努力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经济学理论人才培养模式,在国内经济学人才培养方面发挥良好的引领和示范作用。这期间,经济学基地建设取得很大成绩,有力地推动了中国特色经济学专业的建设,经济学人才质量显著提高,经济学专业也吸引越来越多的高素质考生报考,生源质量显著提高。此后。教育部进一步规范了课程设置,加强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教材建设。1998年7月,在教育部高教司的直接指导下,成立了教育部高等学校经济学学科教学指导委员会,并召开了第一次会议。这次会议确定了经济学专业本科的八门核心课程:政治经济学、西方经济学、货币银行学、国际经济学、财政学、统计学、会计学和计量经济学。这次会议统一规定了全国各高校经济学专业的专业基础课。2000年,在教育部经济学教学指导委员会的主持下,由吴树青教授任顾问,逄锦聚、洪银兴、林岗、刘伟等教授主持编写《政治经济学》教材,并于2001年出版,至今已修订三次。这是继上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政治经济学教材编写出现高潮、1993年原国家教委统编政治经济学教材出版以来,又一个政治经济学教材建设的重大举措。该教材在内容安排、体系结构及理论创新方面都进行了积极探索,形成了鲜明特色。这一阶段许多高校的专家学者也在政治经济学教材建设方面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取得了丰硕成果。 转贴于

为适应新的历史发展阶段对经济类创新人才培养的要求,2007年,教育部启动了提高教学质量工程。作为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教育部在原来的经济学基地的基础上设立了创新人才培养实验区;在应用经济学专业设立了特色专业建设项目。在此阶段,教育部有关部门对高校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教育和教学状况进行了调查,经济学教学指导委员会也在加强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教育和教学方面开展了一系列卓有成效的工作。2008年,教育部发出通知要求所有本科专业制定专业建设规范。在经济学教指委的领导下,高等院校经济学类本科专业建设规范的制定工作开始启动。该规范将在经济学类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知识结构、课程设置、培养方法及基本办学条件等方面做出明确规定,以便指导高校的经济学教育走上良性发展轨道。但在该阶段的经济学教育中,轻马克思主义经济学、重西方经济学的势头并没有得到完全遏制,甚至有愈演愈烈之势,其表现有:一是管理类本科专业大都取消了政治经济学课程,经济类专业的政治经济学课程的课时被大大削减,经济类研究生入学考试主要考西方经济学,而政治经济学却被取消或削弱。二是经济学教育中弥漫着一种西方经济学崇拜思潮,西方经济学被看作“标准的经济学”或“规范的经济学”,西方经济学的表述方式被视为经济学的“标准语言”,主张中国的经济学教育要与国际接轨的声音此起彼伏。三是一些高校集中资源开设小型实验班,照搬国外模式进行所谓的“精英教育”,单纯强化微观经济学、宏观经济学及数理能力的培养。四是把培养国际化人才定位为经济类人才培养的目标,培养方式是采用国外的教材,聘请国外的教师,学生培养出来送出国外深造,美其名曰“人才培养不分国界”。在该阶段,西方新自由主义思潮主导下的泛市场化主张的影响大大增强,并力图争夺中国改革理论的话语权。

通过上述三个阶段的分析可看出,中国经济学教育自上世纪80年代中期开始到现在,已形成马克思主义经济学教育体系和西方经济学教育体系并存的局面,对经济类人才培养及经济学的发展正产生重大的影响。

二、中国经济学教育二元格局形成的原因

中国经济学教育二元格局的成因是多方面的,主要有三个:首先,由计划经济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转变的体制转轨因素。我国的改革开放在本质上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也就是在坚持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不变的前提下,对不适合生产力发展要求的生产关系的个别环节进行改革,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这意味着中国经济改革可区分为两个基本层面:一是完善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二是构建市场机制发挥基础性调节作用的经济运行体制。完善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就是建立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的所有制结构,在这项改革中,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发挥了重要的理论支持作用。在构建市场经济体制过程中,虽然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也发挥了重要作用,但西方经济学关于市场经济的理论和观点受到更多的追捧,这就在事实上为西方经济学影响的扩大提供了条件。其次,宽松的政治和学术环境因素。改革开放以来,实事求是、解放思想、团结一致向前看,一直是我们开展各项工作的指导方针。在学术界,科学探讨无禁区极大地解除了科学工作者的思想顾虑,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宽松舆论环境迎来了经济学研究和经济学教育的空前繁荣。在对待西方经济学上,由过去完全否定,转变为对其为资产阶级利益服务的属性进行批判,同时,对其中符合社会化大生产和市场经济运行规律的个别观点和个别原理给以肯定和积极借鉴,这就使西方经济学走进大学课堂成为可能。再次,西方经济学自身的特点因素。西方经济学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了一套形式上比较完整的范畴体系,特别是它借助数学语言来表述理论观点的叙述方法给人们造成了规范而又比较严密的感觉。再者,西方经济学的基本原理往往都是紧扣人的主观感觉和日常生活经验而提出,学习西方经济学的人不需要有非常丰富的社会阅历,只凭借自己在日常生活中的经验和居家过日子的主观感受就能理解其中的原理。此外,西方经济学原理是基于对市场经济的研究而形成的,学习西方经济学可帮助人们在一定程度上把握和认识市场经济的运行机制。再有,许多高校对教师的科研进行考核,往往强调在国外杂志上,而论文如果不按西方经济学的范式进行写作,在国外杂志根本不可能发表。所有这些都为西方经济学教育和教学的兴起和发展奠定了基础。

三、如何认识中国经济学教育的二元格局

中国经济学教育的二元格局是一个既互补又矛盾的体系。互补性主要表现在三方面:其一,政治经济学以人与人的关系分析为主,强调财产占有和利益分配。西方经济学以人与物的关系分析为主,强调资源配置的效率。两者关心的主题不在同一个平面上,不具有替代性。所以,可保持一定的共处关系。其二,两种经济学并存也反映了现代社会思想和文化多元化的趋势,这种多元化有利于相互学习和借鉴,有利于经济学的发展和创新。其三,两种经济学体系对中国经济改革和对外开放都发挥着各自的指导作用,从一定意义上讲,二者的作用有互补性。二元格局的矛盾性主要表现在三方面:其一,不同的哲学方法论基础存在着矛盾性。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方法论是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思维具有鲜明的辩证性和历史感;西方经济学的方法论是个体主义和主观主义,它的思维具有突出的直线性和静止性。它们对大量的经济现象和经济问题的观察和解释都呈现出极大的差异,甚至矛盾。如,在经济学的基本假设、所有制和产权、价值源泉、分配、国家职能和政府干预等一系列重大问题上,两种经济学的认识存在较大的分歧。其二,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强调经济学的意识形态属性和批判功能,主张不断的变革和创新。西方经济学则强调经济学的无阶级性和非意识形态功能,主张对研究对象只进行不含价值判断的客观描述和实证分析,尤其是数学模型分析。其三,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中国化的理论成果是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们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产物。诸如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社会主义本质理论、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理论、社会主义分配理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等重大理论创新成果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形成和中国经济建设发挥着决定性的指导作用。西方经济学则是关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实行的自由市场经济及与之相适应的意识形态的理论反映。自上世纪70年代以来,西方经济学深受新自由主义的影响,大力宣扬市场化、私有化和自由化在稳定经济和实现经济转轨方面的“神奇”功能,把自由竞争和自发均衡的传统观念教条化,无视财富占有严重的两极分化在世界范围的蔓延,极力诟病政府乃至国际社会限制私人经济活动和构建国际经济新秩序的努力。这些矛盾的存在意味着对中国经济学教育二元格局进行认真反思已十分必要, 要求我们对中国经济学教育二元结构对中国经济学的发展、经济类人才的培养及政府决策可能产生的影响必须保持深刻而清醒的认识。

基于对中国经济学教育二元格局形成过程、形成原因及两个教育体系各自特点的认识,在如何看待中国经济学教育二元格局问题上,应坚持以下原则:

第一,要旗帜鲜明地坚持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主流地位。中国经济学教育的二元格局是历史的产物,有其存在的客观基础。但二者的并存不是不分主次的。我们认为,无论从理论的性质看,还是从理论所服务的对象看,马克思主义经济学都应而且必须占主流地位。西方经济学对我国的经济改革和对外开放及现代化建设的指导作用只能是辅助的、次要的,绝不能是主导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最符合中国国情的道路,只有马克思主义经济学才能给予有力的理论支持,西方经济学所采取的方法论及理论框架存在着严重的局限性,它不应成为指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主要理论,但它的个别原理和分析方法是可吸收和借鉴的。

第二,加强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创新。要实现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发展和创新,关键是把握其发展的基本趋势,致力于推进创新。对此,逄锦聚教授的观点具有重要的启发意义。他认为,从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和学科的发展规律看,政治经济学能否发展取决于三个因素:一是能否继承和发展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基本原理和方法。二是能否借鉴和汲取人类一切文明成果包括西方经济学中的科学成分。三是能否解释我国生动活泼的经济社会实践,为现代化建设提供理论支持和服务。这三点既体现了政治经济学学科发展的基本趋势,也是政治经济学创新的基本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