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优秀范文 流体力学的作用

流体力学的作用赏析八篇

时间:2023-12-28 11:54:27

流体力学的作用

流体力学的作用第1篇

[关键词]中职校;物流管理专业;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

目前,随着我国物流产业的迅速发展,市场对理论知识与操作技能兼备的应用型、复合型、技术技能型物流人才的需求不断增长。作为以培育一线技术技能型人才为目标的中职校,必须及时回应市场及社会的需求,加快物流管理专业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实现学校和物流企业对人才需求的无缝对接。本文拟对以“做中学”、“学中做”、达到“教学做”一体化为特征的“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及其在中职校物流教学中的应用谈几点认识。

一、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的要义及价值

理实一体化通常是指理论与实践有机结合。李雄杰在《职业教育理实一化课程研究》中,对于“理实一体化”内涵作了更进一步的诠释,“充分利用现代教育技术,将理论、实验、实训等教学内容一体化设置;讲授、听课与实验、操作等教学形式一体化实施;教室、实验室与实训场地等教学条件一体化配置;知识、技能与素质等职业要求一体化训练;理论和实践交替进行,形象和抽象交错出现。由此形成融知识传授、能力培养、素质教育于一体的一体化教学模式。[1]

“理实一体化”作为一种教学理念的提出,其价值和意义在于它改变了长期以来在中职校教学过程中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脱节的现象。它强调没有固定的先实后理或先理后实,而是理中有实、实中有理,突出学生动手能力和专业技能的培养,注重充分调动和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使抽象的理论教育和直观的实践教育能够无缝衔接。同时,“理实一体化”是集理论学习、现场观摩、技能训练于一体的教学模式。它既重视理论的学习、运用和指导作用,又突出对学生专业实践能力的培养,使学生能学以致用、理论联系实际。

在中职校大力推广以“做中学”、“学中做”、达到“教学做”一体化为特征的“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是中职业校坚持市场导向、需求导向、就业导向的具体体现,也是服务经济社会发展,培养中职校学生就业创业能力,提升职业教育质量与水平的客观要求。

(一)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中职学生普遍学习基础较差,学习兴趣不浓厚,不擅长抽象思维,而中职校的专业教材内容多数比较枯燥。在中职校物流管理教学中采用一体化教学模式,在教学过程中,以中职学生为本,根据学生的特性展开适应性教学,让“学生在真实的物流工作情境中获得对技术(或服务)工作的任务、过程和环境所进行的整体化感悟和反思,实现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习的统一”。[2]学生通过自己动手,完成工作任务,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参与,容易获得成功的喜悦,树立自信心,从而不断激发他们的求知欲望和学习兴趣,让学生能在学中求乐、在乐中求学。

(二)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

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将“理论与实践通过特定的载体有机融合在一起,发生理论和实践的‘化学反应’,通过手脑并用的‘做中学’和行动导向的理实一体化学习,学生不但学习专业技能和知识,而且能够经历工作过程获得职业意识和方法,通过合作学习学会沟通和交流”[3]不断培养和锻炼学生提出、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最终促进学生综合职业能力的提升。

(三)有利于提升师资队伍的整体水平

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对教师的要求、对教学环境的要求较高,实施难度较大。物流专业教师在采用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后,教师对物流课程的理解已远远不再只局限于课堂内容及其排列顺序,而是一个由教师、学生、课程资源与情境构成的生态系统,这就要求教师不仅要具备扎实的理论水平而且要拥有实际操作能力,在教学过程中促使教师要不断地去钻研教学方法,不断地去掌握新知识、新技术,才能开发出适合学生的理实一体化课程,来满足教学所需,从而不断提高教师的教学能力和教学水平。

二、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在中职物流管理专业教学中的实施对策

“物流专业主要面向与现代物流产业链相关联的企事业单位,培养在生产、服务第一线能从事运输、仓储、配送、国际货运、物流营销、物流信息处理等技能操作性工作,具有公民基本素养和职业生涯发展基础的中等应用型技能人才。”[4]物流专业是实践性很强的专业,物流课程所涉及的内容大多、且比较枯燥和抽象。在中职校物流管理专业课堂教学中采用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不仅能够实现物流专业的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的有机融合,而且能够培养学生的专业技能和职业能力,不断提升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努力满足物流市场的用人要求。

(一)以岗位职业能力为核心构建课程体系

物流管理专业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要求教师对物流专业课程体系进行重构和完善,要突出物流的职业定向性,根据物流岗位工作内容开设课程,根据物流市场变化适时调整教学内容,构建以职业活动为导向、以能力为本位的一体化课程体系。在课程体系设置方面,要充分考虑物流管理专业实践性和操作性强的特点,不同的专业课程对理论和实践的要求不同,要科学合理安排专业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的比例,适度提高实践教学比重,增加实验、实训、实习等实践教学环节,重视理论与实践教学的相互融合。比如在《仓储与配送作业实务》、《货运》、《运输作业实务》等专业课中采用一体化教学时,课程内容的设置上要根据不同的岗位设置要求确定实际和具体的工作任务,要具有明显的职业导向性,确定的目标性和过程属性。在课程内容设计方面,以职业能力为依据,要按照工作过程的顺序来讲授相关的课程内容,实现实践技能与理论知识的整合,以过程性操作为主、陈述性知识为辅,以习得实际应用的经验和技能为主、以理解适度够用的概念和原理为辅,将专项能力转化为综合实践能力,将职业能力落实到课程当中。

(二)以实践能力培养为核心改进教学形式

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的一个显著特点是教学形式的多样化。针对物流专业实践性强的特点,在教学中要提高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参与意识,为学生提供自主发展的时间和空间,重视做学一体,把项目式教学、案例教学、工作过程导向教学、交互式教学、启发式教学、角色扮演、情境教学等教学方法融入到教学过程中去,注重工作情境的模拟,借助实训场地、器材和模拟软件,充分利用网络、多媒体等现代化教学手段,增强教学内容的直观性,把抽象的知识具体化,使学生在活动中理解物流基本概念、企业物流运作和物流基本业务的处理流程,注重“教”与“学"的互动,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引导其对物流专业领域的有关知识进行主动探究,学以致用,使学生更好地掌握枯燥的理论知识,提高教学效果,不断提升学生解决和处理实际问题的综合能力。如,在《仓储与配送作业实务》教学中采用项目教学法,教师选取仓储认知、入库作业、在库作业、出库作业、配送认知、配送作业六个典型项目,通过前四个项目实现仓储作业能力,在前四个项目的基础上通过后两个项目实现配送作业能力。各项目以对应职业岗位的工作过程为主线,每个项目都包含若干任务,并对完成任务需要达到的知识、能力目标进行分析,并按照目标要求组织并实施教学,学生通过对典型项目的实施完成的过程中不断获取理论知识和实践知识,通过理论指导实践,实践强化理论,确保学生知识和能力的同时构建。

(三)以提升教学质量为核心加强物流实训室的建设

理实一体化教学中,实践课程的完成需要建立具有多功能和灵活性的物流综合模拟实训室。物流实训室作为实践教学组织的主要场所之一,为物流课堂教学提供了良好的设施服务。物流实训室的建设不能仅针对某些课程或某些环节的实践操作,应该根据物流企业的真实的工作环境,依据现代物流体系的核心理论和核心流程,结合物流企业对人才需求的专业性特点,在系统、全面地分析的基础上建设多功能的现代物流综合实训室。物流实训室为学生的观摩、学习、实践操作提供了实践平台,学生通过在实训室的动手操作,不仅加强了学生对物流理论知识的理解,而且不能提高自身的技能水平。

(四)以“双师型”队伍建设为核心构建高素质师资队伍

“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是理实一体化教学顺利实施和提高学生实践能力的直接保证,教师不仅要具备专业理论与职业教育理论,还要具备专业实践能力和职业教学能力,也就是说不但要具有物流管理理论知识,而且要具有物流企业、配送中心、生产企业等物流管理部门相关实际工作经验的“双师型”教师。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要求物流专业课教师在相关的课程领域进行过实践锻炼,如仓储模块的专业教师,需具有在物流企业仓储与配送部门的工作实践经验,掌握仓储与配送的整个作业流程。目前,有些中职校物流专业的“双师型”教师比例没有达标,学校要通过“外引内养”采用“培训、引进、聘请”等多种方式,打造一支既有较高的专业理论知识水平和教学经验,又具有实践技能和经验的复合型的“双师型”教师。学校要有计划地安排物流专业教师到物流企业进行专业实践,参与产学研结合,专业实践能力培训,提高专业应用技能,完善实践环节知识,不断提高教师的实践能力和科研能力。理实一体化教学的实施离不开企业兼职教师,尤其是实践性教育,中职学校的教师实践能力再强,也“强”不过工作在企业第一线的专家、首席工人和能工巧匠。因此,聘请企业专家、首席工人和能工巧匠到学校担任专、兼职教师,参与学校物流实践教学,不但能够对教学质量的提高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而且能够充实“双师型”教师队伍,提升师资队伍的专业化水平。

(五)以深化校企合作为核心推进工学结合

仅仅通过校内课堂教学实施理实一体化还是远远不够的,学校的物流实训中心建的再好,也与物流企业真实的工作环境是不一样的,职业学校真正的实训基地应该是在企业,企业执行的规范都是职业标准,学生的实训项目均是学生今后所从事的职业及工作岗位。企业作为最终的毕业生接纳者也需要介入进来,与校方进行多方位、深度的合作与交流。因此,中职学校要切实加强和物流企业之间的联系,建立紧密型的校企合作关系,建立订单式培养模式,充分利用企业资源建立分布于货运基地、仓储配送企业、商贸企业等的校外实训基地,有效利用企业的物流设施与设备,将某些实训室直接建立在企业,将培训课堂直接搬到企业操作现场,用最低的投入,实现教学效果最佳化,不断提高理实一体化教学的质量。同时,校企之间要建立互惠互利的长久合作机制,让企业共同参与学校人才培养计划制定和人才培养全过程,不断满足企业对物流人才的实际需求。学习模式也可采用“学―工―学―工”的工学结合的交替模式,即学生在学校学习一学期的理论知识后,第二学期到企业去实习,再接着回到学校学习,重点解决在物流企业实际工作中遇到的问题,查缺补漏,最后再投入到企业一线去检验上阶段的学习成果。

三、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应用中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在教学中实现了理论和实践的相互结合,在很大程度上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提高了学生分析、解决物流管理中实际问题的能力,培养了学生自主学习和主动探究的能力。但在具体应用过程中,要注意处理好以下几个问题.

(一)科学设置“工”“学”比例

在理实一体化教学中,要科学合理地设置理论知识与实践操作的教学学时比例,要充分认识到理实一体化的工学结合实践教学不能简单地区分“学”多少学时、“工”多少学时,而是要根据课程开展的实际情况,进行工学比例的调整。在每一个教学单元的教学过程中,若以理论知识为主线,实践操作的主要作用是验证理论知识;若以实践操作为主线,理论知识为实践操作提供服务,以“做中学”实施课堂教学。同时,教师要认识到“工学”的主体是学生,教师要自觉从传统的注重传授知识转变为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引导学生学习和实践。

(二)教学内容要贴近企业实际

理实一体化教学是以培养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为目标,因此教师在设置教学内容时,要以理解企业的整体工作过程或经营过程为前提,工作过程知识自然成为学习领域课程方案的主要内容,同时也是设置物流专业课程的核心内容。因此,教师要根据物流企业实际情况,不断收集、挖掘物流企业真实的工作任务、项目,并结合学校实际教学环境的特点进行整合和优化,开发出能够调动学生学习、符合岗位实际的学习资源,实现教学内容与工作内容对接,教学环境与工作环境对接,提高学生综合职业能力和就业竞争力,促进学生完成从学校到企业的“过渡期”。

(三)评价要多元化并切实有效

评价是为了促进学生学习,因而单一的评价方式会使学生厌倦,所以我们在评价时要打破只关注结果而忽略过程的评定,建立一个以能力为本的包含自评、互评、教师评价的多元化评价体系。对于理实一体化课程的评价,仅仅有理论笔试考核是不够的,考核内容应该是理论考核与实践考核并重,并重视过程性考核与评价,即与理实一体化教学过程一样,将理论知识与实践操作有机结合起来考核,考核与评价重点在于学生的学习过程。理实一体化的教学模式也能可以参考物流企业的绩效考核方式,将物流企业制度引入教学管理中,如对工作任务完成出色的同学给予“职务”晋升的奖励等,改变传统的用分数来衡量学生学习水平的方式,真正以培养学生综合能力为中心,优化物流管理专业的教学质量,为社会输出优秀的物流人才。

参考文献

[1]李雄杰.职业教育理实一化课程研究[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15)

[2]李雄杰.职业教育理实一化课程研究[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17)

流体力学的作用第2篇

关键词 应用型大学 流体力学 教学改 革CFD

应用型教育是以培养知识和能力全面发展,面向生产实践一线的应用型人才为目标的高等教育。流体力学作为我校理论与应用力学专业的一门重要的专业基础课,非常广泛地应用在实际工程中,如管道水力计算以及城市管网设计等。流体力学基本概念多、公式复杂、内容抽象,有较强理论性和较强工程实际意义。然而作者在多年的流体力学教学过程中发现学生普遍感觉该课程比较枯燥难学,学习积极性不高,期末考试及格率较低,应用性不。因此,在我校向“应用型特色科技大学”转型的大背景下,如何适应“应用型本科教育”的要求,是流体力学教学及实践中必须面对的问题。

1目前,我校流体力学课程教学存在的问题

(1)教材内容设计偏重理论推导。目前我校使用的流体力学教材主要强调课程的完整性和系统性,偏重于理论推导,选用的例题和练习题的设计过于理想化,与实际应用相脱离,应用性设计不够突出,偏重于介绍流体力学可以解决工程问题这一点,造成学生刚接触工程问题时就手足无措,这与应用型大学的培养要求不相适应。

(2)课堂教学效果不好。作者在流体力学课堂教学中发现,通过绪论课的大量工程实例以及视频教学能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开学初期,教学效果相对较好,而随着课程的进行、课程难度的加深,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越来越低。主要原因有:①学生对流体力学涉及的高等数学、理论力学等课程的知识掌握不尽如意;②流体力学理论性较强,公式推导多,与实际应用相脱节。

(3)缺乏计算流体力学仿真软件实践教学。计算流体力学(CFD)技术作为一种数值模拟方法,在实际工程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借助CFD技术,可以得到流动细节,如速度、压力、能量损失、湍动量、漩涡等,从而在产品结构设计和优化方面发挥重要的作用。这就要求技术人员掌握流体力学分析、数值模拟及优化设计的能力。而现阶段我校的流体力学教学中并未引入CFD技术,仅安排了一次课来介绍计算流体力学的内容,且完全进行理论教学,学生学了一大堆理论公式,但拿到实际工程问题却无从下手。

2教学目标和内容设计

针对上述问题,作者在结合本校“应用型特色科技大学”的发展方向下对流体力学课程课堂教学方式及实践环节进行改革。从课程教学内容,教学方式方法,实践环节等方面进行设计,解决学生学习兴趣低,课堂教学效果较差,理论与应用相脱离的问题。同时,通过借助CFD丰富教学内容,增强实用性,使学生会用仿真软件求解工程问题。具体改革内容:

2.1突出应用性教学

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教学目标,结合流体力学的课程特点,将教学内容分为基础理论教学部分和考虑应用的专题教学部分。

基础理论教学内容包括流体力学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和基本方程,这是应用的基础,要求学生重点掌握。授课过程中强调对基本概念的理解和基本理论的应用,而弱化对方程的数学推导,但应明确方程的意义、适用条件以及如何应用方程解决实际问题。专题教学以实际工程问题为切入点,例如以均质液体对平壁和曲壁的总压力为例,从为什么对平壁和曲壁总压力进行计算(压力容器,水坝,潜艇等结构安全),引申出相关知识点(平壁和曲壁总压力的大小、作用点、压力体等)和基本理论(流体静力学基本方程、欧拉平衡方程等),以此加强学生解决实际工程问题的能力。

2.2课堂教学方法设计具有针对性

课堂教学方法也是影响教学效果的重要因素。传统教学方法以教师主讲为主,缺乏与学生的有效互动和交流,教学效果较差。本课程采用师生互动的方式进行教学,对理论教学部分采用教师主讲和提问、学生回答的方式;对专题教学的课后练习,集中安排一次课进行分组上讲台汇报,学生自己当评委,自己打分,锻炼学生主动思考和动手能力,增强对课程应用性的理解。同时,采用多媒体授课,图片和视频能形象直观地表现文字和语言不能描述的现象,如雷诺实验、卡门涡街等。在成绩的构成上除课后作业和专题汇报外,还布置一个课外小任务一观察生活中的流体力学,例如空调挂机安装位置问题,让学生发现生活中的流体力学现象,并结合课堂所学理论知识进行分析,增强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2.3将CFD技术引入课堂教学

在理论教学和专题教学完成后将CFD技术应用于教学之中,做到数值仿真计算与理论推导相结合,增强流体力学的应用性。

(1)授课时对流体力学商用数值仿真软件Fluent的操作步骤做简要介绍,结合我校的数值仿真中心,完成代表性例题的数值分析计算,将数值仿真结果与理论解进行对比。

(2)将工程实际问题引入流体力学教学,提高学生面对具体问题的实际操作能力。每学期邀请两位具有丰富工程实际问题经验的校外人员来校给学生做一次报告,向学生介绍其建立工程问题的简化模型和简化过程,以及采用Fluent求解过程和结果,让学生学会面对工程问题时准确建立力学模型的能力,同时开阔学生的视野,提高学习积极性。

3主要特色

(1)突出实用性。在流体力学课程教育中调整教学内容,添加CFD技术的实践,同时邀请经验丰富的校外人员进课堂,为学生讲解企业中的实际问题,教会学生学以致用,学生通过课程教学掌握该工具之后能更好地跟进企业工作并提高就业质量。(2)主次明确。强调实用性的同时,也不完全放弃对公式推导能力的教学,采取理论联与工程实际相结合的方式,在提高学习主动性的同时,增强对基础理论的认知。

流体力学的作用第3篇

关键词 血压测量;流体静力学;创新实验

中图分类号:G642.42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489X(2014)06-0112-02

1 引言

流体力学是高校工科专业的基础理论课程,流体力学实验对于流体力学的课程教学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国内90%左右的工科高校都采用浙江大学力学基地所研制的流体力学实验仪器。为了直观流动现象,流体力学实验装置多数采用透明的有机玻璃材料,非常容易损坏,而且装置体积大,占用了实验室内较大的空间。北方地区高校为了避免水结冰,装置胀裂,每年冬季会将大量的实验用水放掉,水资源浪费严重。通过改进使用血压测量计,将人体血液循环和血压测量相结合开发流体静力学演示实验,创新教学方式,提高实验效率,增强教学质量,服务社会公益,可以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和社会公益效果。

血压的测量原理 如图1所示,在测量血压时,在手臂上束紧袖带1,袖带1通过一根橡胶管2与一个小型气泵3(通过反复捏挤给气袋充气)相连,通过气泵给袖袋充气而不断挤压手臂上的动脉,这时用听诊器4可以听到血管中由于血液流动对管壁冲击而发出的声音;然后不断束紧袖带1来挤压手臂上的血管,当压力达到一定程度时,手臂上大动脉的血液流动将会完全停止,这时听诊器4听不到原来有规律的脉搏声;然后通过橡皮管2上的一个阀门慢慢把臂带中的空气释放出来,袖带对手臂大动脉的压力也会慢慢降低,当下降到一定程度时大动脉中的血液又开始恢复流动,听诊器中就又可以听到脉搏声。此时血液对动脉壁的压力和臂带对手臂的压力值是相等的,是心肌收缩时血液对动脉的压力,称收缩压;当放出更多的空气,臂带的压力进一步减少,当压力降到某点,臂带对于血管的压力不会对肱动脉内血液的流动产生影响,此时的压力称为为舒张压。在将人体血液循环系统应用到流体力学的实验中时,应尽量保持血管的正常流通状态,而不会因为测量的过程中外界的压力作用而改变血管的形状。因此,要使血管内的血液保持舒张压的流通状态,利用血压计对人体血液循环系统进行流体力学实验。

血压测量与流体静力学实验 血压的测量过程简单方便,作为一种人体健康的检查手段,医生乃至普通人只需按照上述操作读出水银柱的高度即可知血压是否正常,而且人体血液循环系统具有类似于实际管路流通的流体运动特点的组成结构,借助血压测量计来实现流体力学的实验验证,具有简单方便而且高效的优势。本文探讨的是:在大学工学专业流体力学课程教学活动中如何利用血压的测量过程解读流体力学知识。

??公式P=P0+ρgh是流体静力学方程的延伸形式,是平衡(静止和相对静止)流体中压力分布的普遍规律,也是流体静力学最基本的实验内容。但在流体力学教学中讲课与实验是不同的,通常实验滞后于课程。因此,公式的解读让学生感觉枯燥、片面且印象不深,难以产生理想的教学效果。为此,借助血压测量计来实现流体力学的实验验证,对血压测量过程进行拓展,设计了图2所示的基于人体血压测量的流体静力学演示实验。图2中所示的实验装置主要有:由袖带1、小型气泵2及其他测量装置组成的血压计3,在连接血压计的橡胶管上连接另一条橡胶管并与玻璃导管4连接,接触处安有阀门5,导管分别与两个U型玻璃管6、7相连接,共同固定在带有相同均匀刻度的木板8上,U型管中装有密度不同的液体(如酒精、水等),其次是听诊器9。

在实验过程中,按照上述方法对人体的血压进行测量,待调整为舒张压后打开阀门5,即可看到血压计3、U型管6与U型管7有着不同的液柱高度差h。按照等压原理,所测的部位血液作用于血管的压力与袖带内气体的压力大小是相同的,袖带外压力通过气体进行传输,一直传输到U型管中测量液体的表面。此时作用于三只U型管液体表面的气压P(即所测血压)是相同的,对U型管左侧液体施加压力,液体通过U型管向右侧流动,U型管右端与空气相连,使得U型管中右侧液柱高度高于左侧,形成高度差h。此时所测量的血压值P等于标准大气压P0与高度为h的测量液柱的压强ρgh之和,即:P=P0+ρgh。其中,ρ为液柱密度,g为重力加速度。因此,U型管中液体的密度不同,液柱高度h也不同,以此对流体静力学方程进行了很好的实验验证。

2 结论

本文首次提出以“人体血液循环”作为流体力学实验系统,对血压仪进行拓展,开展实验,实验设备简单,实验操作易行;可以很好地实现跟随课堂教学,提高课堂的学习效率,加深学生的对流体力学的理解和认识,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实现更高水平的教学。同时在创新实验的过程中学习到的流体力学知识得以强化,以生动形象的方式为流体力学教学服务。作为一种全新的工科流体力学实验教学模式,基于血液循环的流体力学实验教学资源还有待进一步拓展。

参考文献

[1]王苏英,施建英,叶小丽,等.影响血压测量的有关因素[J].中华护理杂志,2007(9):839-841.

[2]隋秀香.石油高校流体力学实验课创新体系研究[J].石油教育,2012(3):93-95.

[3]贾新泽.无创血压测量方法的研究[J].山西电子技术,2006(2):75-77.

[4]许强,朱士江.流体力学实验教学改革探讨[J].经济研究导刊,2010(17):254-255.

[5]陈泳,夏友雯,沈吉梅.动脉血压直接测量与间接测量的相关性研究[J].实用护理杂志,2001(10):1-2.

[6]张维忠.动态血压与高血压左室肥厚的燕系[J].中华心血管病杂志,1993,2l(3):138.

[7]简明,刘国庆,齐德仁,等.单纯收缩期高血压24小时动态血压的昼夜规律[J].中华心血管病杂志,l992,20:

279.

流体力学的作用第4篇

关键词:计算流体力学;课程改革;应用型本科;项目驱动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7)22-0123-02

计算流体力学(Computational Fluid Dynamics,CFD)是一门集成了流体力学、计算数学与计算机科学的交叉学科。计算流体力学的基本思想为[1]:通过计算机数值计算和图像显示,对包含流体流动和传热等相关物理现象做出系统的分析。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计算流体力学在各行各业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计算流体力学》课程开设的主要目的在于使学生掌握流动及传热问题数值模拟的基本理论与建模思路、掌握常用商用CFD软件的使用方法,能够利用计算流体力学方法解决实际研究问题[2]。课程内容涉及了流体力学理论、数值计算理论、计算机程序设计以及计算软件的工程应用等。课程理论内容较多,学生学习起来较为吃力,常处于被动学习状态,因此需要改进教学策略,培养学生学习兴趣,改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2]。同时该课程还与实际应用联系紧密,如何将理论与工程实际相结合,培养学生解决实际工程问题的能力,也是本课程教学中需要探讨的问题。经过多年在教学过程中的改革和摸索,下面浅谈一下我们在《计算流体力学》课程改革方面的一些探索。

一、计算流体力学课程内容

计算流体力学包含内容甚广,从总体上讲,可按照不同的应用领域分为两个主要方向:

1.将计算流体力学自身作为对象的课程体系。该体系的研究对象为计算流体力学本身,主要以流体力学数学物理模型模型构建、数值离散方法、高性能数值计算算法开发为主要内容,侧重点为计算流体力学理论及其实现方法。

2.以算流体力学应用为主的课程体系。此体系以如何更好地将计算流体力学方法应用于工程作为研究对象,主要以应用技能为课程目标,侧重点为现实物理问题的简化建模、利用计算机程序解决物理问题以及对计算结果的科学解释等。

对于应用型本科《计算流体力学》课程来讲,应当更多地关注计算流体力学在工程中的应用,将计算流体力学作为一项解决工程问题的工具,培养学生在利用该工具解决实际工程中的流体问题的能力[3]。

二、原有教学方法的弊端

西南石油大学机械工程专业较早开设了《计算流体力学》课程,培养了多届学生,积累了一些宝贵的教学经验。然而,该课程教学方式仍不够成熟,存在一些弊端,教学效果受到影响。这些弊端主要表现为:

1.教学内容偏于理论。在教学过程中,当前的教学内容还延续中传统的计算流体力学的基本内容,即:流体流动控制方程的推导、离散方法及线性方程的解法等,在课程讲解过程中,仍以有限差分法、有限体积法及这些数值算法的收敛性、稳定性、计算精度等方面作为主要的讲解对象,教授过程中涉及到大量的理论推导及数学理论的应用。在教学过程中,学生们普遍反映教学内容难懂难学,枯燥乏味。同时大量的理论教学还影响了上机教学时间。

2.工程实践能力转化不足。当前教学计划中虽然搭配了16个课时的上机教学,但仍显不足。经过多次的上机练习,部分学生能够掌握利用计算流体动力学方法解决工程问题的一般流程,但是大部分学生仍然不具备解决新问题的能力。在上机练习过程中,学生按照教师提供的上机指导书中的计算模型操作完成,而对于计算中非常重要的如计算区域创建、网格划分、数值计算模型选择、边界条件、初始条件及计算控制参数等缺乏自主的思考。针对上述问题,迫切需要对课程进行教学改革,提出新的教学理念,利用合理的教学方式,提高教学质量。

三、课程改革措施

计算流体力学课程改革主要从三方面进行。

流体力学的作用第5篇

注重多媒体与传统板书教学的有机结合

随着计算机技术的普及和网络技术的迅速发展,以多媒体技术为主的教学手段已经普遍应用于高校的课堂教学中[1]。在流体力学教学过程中,采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可以将流体力学中抽象的概念和理论具体化、形象化,在有限的时间内将许多复杂的流动物理图像直观的展现给学生,有利于加强学生对流动现象的感性认识,加深对概念的理解,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扩大学生知识面。另一方面,使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增加了授课容量的同时也提高了讲课速度,教师容易忽略学生对课件内容的消化吸收过程,致使学生的思维跟不上教师讲解的速度,降低了教学效果。因此,就流体力学的课程特点而言,多媒体技术并不能完全取代传统的板书教学,教师应采取多媒体和传统板书有机结合的方式,充分利用二者的优点,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如在讲解流体流动的两种流态时,放映雷诺实验的Flas,学生可以清楚地理解层流和湍流的现象与特点;辅以PowerPoint幻灯片可以清晰直观地表现尼古拉兹实验曲线和莫迪图的五个分区等。

注重实验教学及课后作业

实验教学是流体力学课程的重要环节,通过实验,各种水流现象一目了然,能够将抽象的理论知识形象化;同时通过实验数据的采集和处理、实验误差分析,基本仪器的原理及使用等,加深学生对基础理论和概念的理解和掌握,有助于开拓学生视野,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思考能力。改变传统实验教学模式,将实验内容分为实验录像、演示实验、验证性实验以及综合设计性实验等不同层次。建议将静压传递实验、流体横向绕流实验、紊流射流实验等以实验录像的形式展示给学生;将流线实验、雷诺实验、水跃实验等作为演示实验;学生自制动手完成流速和流量的测定实验、能量方程实验和动量方程实验的内容[2];鼓励学有余力的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多留意身边的流体力学现象,结合课堂所学知识,设计应用性小实验,如三角形堰和梯形堰在流量测量中的应用等。课后作业是对学生所学知识理解、掌握程度的检查,是加强对上课所学内容的强化,同时也是对学生独立分析、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首先由学生独立完成一定数量的课后作业题,可以帮助学生加深对基本概念和理论知识的理解;然后由教师通过习题课的方式,对有代表性的习题和学生普遍出现错误较多的习题进行讲评,引导学生从解题的过程中掌握解决问题的思路、方法和技巧,以便达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效果,在以后的学习工作中学以致用,可以有效的增强学生分析并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考核方式的改变

传统的考核方式是以期末一次性考试为主,这种考核方法会造成学生平时不努力,考前几天突击考试的现象,不利于对学生综合能力的考查。对于流体力学课程来说更是如此,学习的目的是要提高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对实际工程问题进行分析和解决的能力,而不是对课本理论知识和大量复杂公式的记忆能力。因此,对传统的考核方式进行适当的改变,实行综合成绩评定方法,降低期末考试在成绩中所占比重,增加课堂互动、课后作业和实验能力考查等环节。并且期末试卷中集中给出考题中所涉及的相关的经验公式、图表等,供学生选择使用,可以减少学生无谓记忆经验公式的时间,而又较好地考查了学生利用基本理论和公式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3]。

结语

流体力学的作用第6篇

1物流管理专业实验教学的现状分析

目前,物流管理专业的教学普遍存在重理论、轻实验的现象。部分以培养应用型为目标的院校开始重视实验教学,但培养的学生仍与社会对物流管理本科人才的需求有较大差距。主要是物流管理专业实验教学存在以下几方面问题,从实验教学内容设计来看,以传统认识实习、专业课程设计、毕业设计和毕业实习等方式为主;从教学手段来看,以演示、案例、软件模拟、撰写报告等方式为主,从教学条件来看,各院校实验室功能单一,多数实验室只能用来观摩。从实验考核方式看,考核目标没有针对性,考核措施不规范,实践教学考核力度普遍低于理论教学的考核力度。

2物流管理专业实验教学的重要性

经济的发展带来了物流业的高速发展,加大了对物流人才的需求,从物流管理专业的就业岗位看,主要侧重于企业的采购、仓储、配送、运输、规划等相关的工作内容。从这一方面来看,物流管理工作系统性强、环节多、流程复杂、科技含量高。要培育出物流市场需求的人才,须注重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在教学过程中,综合考虑各种原因的限制,学生不具备到真实环境中进行物流实践的情况下,只有充分发挥实验教学的作用,合理设计实验教学体系,将学生置身于模拟的环境中,为学生提供实践空间,便于学生对现代物流理论知识的学习,提高学生分析与解决物流问题的能力。同时,通过合理的实验课程设计,搭建学生理论知识与实践经验相结合的平台,培养学生从事现代物流管理的综合能力,发挥实验教学的作用。

3应用型物流管理专业实验教学设计思路

应用型物流管理专业的实验教学在设计时,要结合物流活动的特点,协调实验教学与理论教学相匹配的问题,解决实验教学环境与真实环境之间矛盾的问题。物流管理专业实验教学课程体系设计要坚持整体性原则,综合考虑物流管理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结合实验教学的实用性和前沿性,合理安排实验课程、实验内容、实验学时,让学生在课堂能掌握物流系统的基本操作,熟知物流新动态。设计实验教学时根据培养目标,围绕当今大学生学习的特色,设置从基本知识和技能的掌握到综合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的课程体系,并配备完善的评价体系。

3.1以培养应用型物流人才为目标设置实验教学体系

应用型物流管理人才培养是以能力为中心,主要培养学生的认知能力、操作能力、设计能力、协同能力和创新能力,只有具备以上能力的物流管理人才,才是企业所需求的人才。即应用型物流管理人才培养目标是培养具有系统理论知识,能分析问题存在的根源,针对根源找到合理的解决办法并能在实践运用的综合性人才。明确应用型物流人才的培养目标,是实验教学体系设计的首要因素。实践教学体系就是要围绕人才培养目标,通过课程和实践教学环节的合理配置,与理论教学体系相辅相成,是与理论教学体系并驾同行的不可分割的整体。

3.2围绕当今大学生特色设置实验教学体系

当今大学生强调自主、思想独立、缺乏耐心,对新鲜事物有较强的好奇心,对别人的观点和意见的接受度不高。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实验教学模式效果对当今大学生来说并不合适,当今的大学生更愿意通过自己的实践来获取知识,因此要取得较好的实验效果,必须紧密围绕当代大学生的特色来安排实验教学体系,设计实验内容。从传统的教师为核心转向以学生为中心,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和创造性,发挥当代大学生的特色,形成个性化的实验教学模式。

3.3以能力分层培养设计实验课程体系及内容

应用型物流管理人才应具备的能力应介于学术型和操作型人才之间,如图1所示。应用型物流人才既具备一定的理论知识,同时也具备一定的实务操作技能,能够通过理论知识的学习,对实际问题的成因、发展演变趋势准确把握,并迅速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应用型物流管理人才需具备认知能力、操控能力、设计能力、协同能力、创新能力,这五方面能力之间具有层级关系,各层级关系及能力需求如图2所示。从教学的角度来看,能力培养是一个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过程,在不同的阶段应有目的性地设计不同的能力层级的实验内容,认知能力层级培养可开设《专业导论》、《物流管理概论》、《物流技术与装备》等专业课程,该类型的实验课程以现场为主,激发学生学习热情。操控能力的课程开设《配送中心》、《采购管理》、《第三方物流》等,实验课时占总学时的1/3以上,开设各类实务课程的独立实验。设计能力课程开设《物流系统规划与设计》、《供应链管理》等,该类课程即设置课内实验,辅助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同样设置综合性课程设计,将教学过程的相关环节串联成综合性实验项目,进一步加强设计应用能力。协同能力课程开设全实验类课程,以项目制的形式开展实验课程,培养学生团队合意识和协调能力。创新能力的培养一般通过学生各项竞赛和兴趣小组来培养。

3.4设置良好的实验课程评价体系

实验课程的考核一直是实验教学中严重忽略的部分,一般只会作为平时成绩的一部分,不将考核成绩单独记录到学生的课程成绩表中。因此,无法得到学生和老师的足够重视,使得实验教学最终形成“雷声大雨点小”的局面。为了形成有效的实验教学体系,除了设置完善的实验教学体系和新颖、先进、有效的教学方法,还必须配套形成有效的实验教学课程评价体系。实验课程的教学评价体系要与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目标相适应,以社会人才需求为导向,注重学生专业知识学习能力和职业技能的考核,构建合理评价学生的职业道德、职业素质、专业核心能力的考核体系。同时根据学生个人特色,给予个性化评价,更好的激发学生对实验教学的兴趣及对自身能力的培养,达到实验教学的良好效果。

4总结

流体力学的作用第7篇

关键词:化工物流方向;课程体系构建;典型工作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1 物流管理专业(化工物流方向)课程体系构建实施背景

纵观全国,目前很多中职校为了迎合当地家长和学生的需求,都开设了物流专业,但是其专业建设基本上是沿用其他专业的学科建设模式和经验,导致课程体系存在许多问题。上海市利用2004~2007年这四年的时间,开发了中职学校多个专业的教学标准,其中包括物流专业。

上海化工物流产业园坐落于金山区,作为上海市重点推进建设的四个专业化物流基地之一,建成后将逐步实现与上海化工区的供需对接,形成生产业的集聚区,打造与世界一流化工区相匹配,集产业、市场、信息为一体的有影响力和辐射力的专业化工物流基地。化工物流基地的迅速发展导致化工物流人才需求行业范围扩大的状况。化工物流人才技能的培养需要专门化、系统化的学习,2009年在上海市教委的统一部署下,上海石化工业学校实施了专业结构调整和优化工作,物流服务与管理专业确定了错位发展战略,专业培养方向被定位为物流服务与管理专业——化工物流专门化方向。尽管物流专业错位发展战略得到了上海市教委肯定,但是专门化方向的课程体系、实施方案、课程标准等一系列后续工作尚未跟进,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上海石化工业学校物流管理专业教师开始着手进行化工物流方向课程体系构建的探索。

2 物流管理专业(化工物流方向)课程体系构建与课程开发工作过程

经过市场调研与人才培养论证后进入课程阶段,课程开发总体经过三个步骤:(1)开发专业技术课;(2)调整公共基础课、拓展课、第二课堂;(3)构建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的课程体系。

2.1 开发专业技术课

开发专业技术课通过四个步骤三次转换,实现课程体系专业性与职业性的融合(见图1)。

2.1.1 市场调研,进行实际专业岗位工作分析,提炼职业岗位能力并编制分析表,邀请行业企业专家论证

在确定开发化工物流专门化方向的前期,学校物流专业教师及学校招毕办(招生就业办公室)教师进行了前期的通过走访化工物流企业、利用暑假到化工物流企业认识实习、邀请企业专家加入学校办学指导委员会,邀请企业领导及一线班组人员到校与教师做交流讨论,组织已毕业在化工物流企业工作的历届毕业生到学校讲述他们实际工作情况等。通过以上多种方式的市场调研,学校物流教师将化工专业岗位工作按照化工物流管理流程,将实际工作中的各关联任务所需的技能进行归纳整合,形成具有职业特征、体现任务综合性、富有教学价值的理想工作,即提炼出岗位职责、具体工作任务、工作流程、工作对象、工作方法、使用工具、使用方法、劳动组织间的相互联系、知识能力素养要求等方面。

2.1.2 校企合作团队开发典型工作任务,实现第一个转换,即实际工作向典型工作的转换,并行业企业专家论证

典型工作是指按照生产管理流程,将完成实际工作中的各关联任务所需的技能进行归纳整合,形成具有职业特征、体现任务综合性、富有教学价值的理想工作。

典型工作的开发应本着专业管理与应用能力递减原则,可以分三个层次:

(1)开发顶层典型工作群:具有设计规划与控制的综合能力。物流专业顶层工作群包括:如物流市场营销、国际物流货代与报关、物流财务管理、定制物流个性化方案等。

(2)开发中层典型工作群:具有运作、沟通管理的专向技能、专向能力。物流专业中层工作群包括:如编制配送计划并实施运输与线路的确定、仓储与配送作业、物流信息系统管理等。

(3)开发底层典型工作群:具有操作、服务、收集等基本能力基本技能。物流专业中层工作群包括:化工物流设施设备操作、化工商品养护与管理、物流方案执行与客户服务等。

2.1.3 对“典型工作”进行教学加工,开发课程(解决课程如何来的问题),实现第二个转换即典型工作向课程的转换

教学加工应本着专业管理与应用能力递增的原则:首先,根据底层工作群设置底层课程,底层课程包括:信息技术基础、物流业务流程、物流数据录入;第二,根据中层工作群设置中层课程,中层课程包括:仓储作业实务、配送作业实务、集装箱作业实务、物流信息技术应用、外贸单证缮制、化工物流设备使用与维护、集装箱作业实务、物流信息技术应用;最后,根据顶层工作群设置顶层课程,顶层课程包括国际货运、物流软件操作、物流作业实训、HSE实训、顶岗实习。

2.1.4 实现课程向学习情境的转换

学习情境是学习领域内的“小型”学习单元,它要在职业的工作任务和行动过程的背景下,按照学习领域的目标和内容,进行教学转换,它是具体的课程实施方案,是学习领域的具体化,以及与职业紧密相关的行动领域职业任务在教学中的反映。以上的课程根据完整思维及职业特征将大的教学目标分解为学习领域的主题学习单元即进行学习情境的设计,一个学习领域表现形式即由若干个学习情境构成。

2.2 调整公共基础课,专业必修课、专业限选课

依据专业培养目标和专业技术课程要求设计公共基础课与专业技术课接口部分内容,包括体育、德育、语文、数学、英语、体育、信息技术基础。

专业课的构建原则要遵照职业成长规律与认知规律,由浅至深,从专业必修课——专业限选课——任选课。

2.3 构建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的以能力为本位工学结合的课程体系(专家论证)

课程体系的设置要体现能力的基础性、连续性、支撑性和递增性。

2.3.1 制定基于规格教育的课程群即公共基础课:包括体育、德育、语文、数学、英语、体育、信息技术基础等。

2.3.2 制定专业课,包括:

(1)基于支撑与关联的课程:是关联性与支撑性的知识,主要用于培养学生基本技能和能力的课程群。包括化学工艺概论、物流地理、物流业务流程、危险化学品基础知识、物流实用英语、物流法律法规。

(2)制定基于功能的课程:是系统化应用知识,用于培养学生专项技能和能力的课程群。包括仓储作业实务、配送作业实务、物流信息技术应用、外贸单证缮制、物流数据录入、化工物流设备使用与维护、集装箱作业实务。

(3)制定基于经验到形成策略的课程:系统化应用知识、培养学生综合能力的课程群,包括国际货运、物流软件操作、物流作业实训、HSE实训等。

2.3.3 制定专业拓展课包拓商务礼仪、顶岗实习等。

3 条件保障

3.1 师资条件

学校搭建了一个校企合作平台,邀请了众多企业包括多家化工物流企业加入学校的办学指导委员会,企业吸引学校学生实习、就业,学校邀请企业专家直接参与学校教学,教师利用寒暑假到企业参与到实际工作,专兼结合的“双师型”教学团队初步形成。一般而言,由校内专任教师讲授理论课,校外兼职教师教授操作实践课、或者企业制定科目。其中,共有专任教师8人,以富有教学经验的青年教师为主,全部物流教师都具有物流行业的职业资格,学校十分重视校企合作,共聘请到5位化工物流行业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专家作为兼职教师,教师队伍实践能力强。

3.2 实训室条件

实践教学是本专业培养技能型人才和实施“工学结合”特色教学的关键环节,主要通过校内实训室与校外实训基地相结合的方式,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技能,目前,物流管理(化工物流方向)专业即将建成的校内实训室9个:集装箱港区实训室、化工国际物流实训室、物流营销实训室、液态料收发实训室、化工运输模拟仿真实训室、化工物流仿真实训室、化工储运设备使用维护实训室、化工物流HSE实训项目、化工仓库操作管理实训室。在上述实训室里,学生可以按照化工物流岗位技能要求进行有针对性的技能训练。另外,一些有一定危险性和难以在校内完成的实践教学主要通过校外实训企业完成,目前,与专业紧密合作的化工物流企业有上海中石化工物流、金石化工物流、中外运、孚宝、华谊天原化工物流等企业,通过校企合作平台组织实践教学,提高实践课程开出率,增强实际操作能力,提高综合职业能力,使实践教学充分体现工作过程的完整性。

4 体会与思考

目标所构建的物流管理专业(化工物流方向)课程体系开发与课程建设的基本思路是以企业调查为前提,加强专业建设;以岗位目标为基础,找准人才培养定位;以岗位能力要求为依据,确定教学内容;以工作项目和任务为载体,开发“理实一体化”的新课程;以技能为核心,整合对应知识;并在职业情境中把“学会做事”的工作标准落实为“把事做好”的教育标准。该课程体系经过教学实践及企业检验尚需时日,因此今后对所构建的课程体系的进一步完善,根据企业及学生实际情况,适时调整课程科目及内容,真正达到有利于学生知识、能力、素质协调发展,结构优化、内容先进、能适应岗位需求和将来发展需要。

参考文献:

[1] 史晓原. 高职院校物流管理专业课程体系及实践教学研究[J]. 学理论,2010(8):272-274.

[2] 孙巧玲. 论技工学校物流专业课程体系构建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 科技信息,2011(17):443.

[3] 田博坚. 中职物流管理专业课程开发实践研究[D]. 石家庄:河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9.

流体力学的作用第8篇

关键词:流体力学;课程改革;考核方式;教学方法

0引言

《流体力学》是工科专业的一门基础课程,在各工程领域也有着非常广泛的应用[1-3]。通过对流体力学的学习掌握就可以为后续专业课的学习奠定坚实的基础,而在实地教学中却存在诸多问题。因为大部分本科生以前接触的力学都是简单的固体力学,研究的是看得见摸得着的事物。而流体力学着重研究流体的静止及运动状态的规律,研究流体的质量守恒、能量守恒及动量守恒三大定律及其应用,对数学学习要求较高,课程中的概念较抽象、公式较复杂[4],使很多学生难以理解其知识点,难以把握学习的要领,进而容易遗忘或者产生厌学情绪。因此,根据安全工程专业特点,对流体力学课程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等进行改革是非常必要的。

1课程教学特点及现状

《流体力学》是安全工程专业的一门学科基础必修课程,是一门多学科交叉融合的课程,涉及数学、物理学、力学等,理论性和工程实用性都较强。课程的研究对象为流体,区别于固体的主要特点是易流动,课程中的许多概念较为抽象,且方程的推导需要运用数学的方法,对学生运用数学知识分析问题的能力要求较高,总体来说,学生学习难度较大。目前,《流体力学》的课堂教学以理论知识讲解为主,习题练习为辅,要求学生数学基础、理解能力、逻辑思维能力较好,课上认真听讲,课后及时复习巩固。但是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不高,课程作业的完成质量不高,只是单一的应付考试。

2课程改革探讨

为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适应新形势下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目标,培养学生严谨、认真的学习态度,培养学生分析及解决流体力学问题的能力,及运用流体力学方法进行科学研究的基本能力,并为后续专业课程的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本文拟从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考核形式三个方面对《流体力学》课程进行改革。

2.1教学内容

根据《流体力学》在安全工程专业中的课程定位,将流体力学的内容分为流体静力学、流体动力学基础、流动阻力及能力损失、管路流动、相似原理及因次分析等五大模块。课程内容围绕流体静止、运动两个状态及力学的三大方程展开,由浅入深。培养学生的工科思想及意识,能够对安全工程专业的流体力学问题进行分析。

2.2教学方法

整合传统和现代教学手段,采用不同的教学方式,如课堂教学与网络辅助教学相结合,将相关的习题解答方法及课堂练习同步至超星在线课堂,给学生课后复习巩固提供资料,并通过网络资源及时进行解答;多媒体教学与板书结合,将复杂的流体流动过程以多媒体动画的形式展现出来,让学生更直观的了解某种现象,增加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增加课堂习题练习及讲解,注重师生互动,注重理论练习实际,在课堂组织教学中通过师生互动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并通过该环节了解学生课堂知识的掌握情况,及时调整讲授方法。

2.3考核方式

采用多元化的考核方式,变单纯的期末考试为平时和期末多层次考试,建立平时成绩考核机制。平时成绩考核包括章节测试、期中测试、课后作业、课堂练习及课考勤四部分内容,其中每一部分成绩占总成绩的10%;期末考试成绩占总成绩的60%。章节测试一般是针对每一章的重点难点,用3-5道典型习题,耗时45min,检测学生的掌握情况。要求学生在规定时间内完成,章节测试的平均成绩计入期末综合评定成绩。对于章节测试的习题进行批改、统计成绩、分析成绩,并对教学方法进行反馈,及时调整。课堂练习一般针对课堂中的知识点进行测试,习题主要以填空、选择、判断的形式出现,方便、灵活、易于控制时间。通过练习,让学生查缺补漏,同时根据练习情况及时调整授课进度及方法,确保学生对课程知识的主要内容了解和掌握。课后练习是对课程内容的巩固和补充,是对学生理论知识运用情况的检测,但课后作业易出现抄袭现象,对于疑似抄袭的作业,作业的分值不会给高分,通过课堂的互动可以判断抄袭者的范围,在课后习题讲解过程中有意让抄袭者进行讲解,同时通过作业重复练习,让学生真正理解作业的解题思路及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