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优秀范文 小学中段语文教学

小学中段语文教学赏析八篇

时间:2023-12-23 09:59:04

小学中段语文教学

小学中段语文教学第1篇

关键词:新课改;小学语文;口语交际能力

为适应社会发展需求,人们只能不断地增强自身的口语交际能力。以下针对两种口语教学方法进行具体分析,试图找到提升小学高段语文口语教学质量的教学手段。

一、情境创设策略

1.课堂教学中情境的创设

小学高段学生对于生活中以及学习中的口语交流已经有了一定的基础。在此基础上,适当地创设教学情境,将生活中的细节与学习内容结合在一起,使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达到最佳效果。但是,年龄始终成为限制小学高段学生的生活经验以及观察事物能力的因素。在小学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借助多媒体等教学工具,将图片或者视频、动画等展现在学生面前,使学生视觉、听觉等方面得到精神上的享受,同时也调动起了学生学习的兴趣,使口语交际教学更加有效。

2.生活化情境的创设

在日常生活中,学生与口语之间无法分割,口语交际时刻存在于我们的生活中。语文教学中对学生口语交际能力的培养要和生活实际紧密结合起来,使课堂教学变得生动形象化。小学高段的口语教学创设生活化的口语交际情境,可使学生上课如身临其境,进行体验式教学,进而提高口语教学质量。

二、优化教学环境,提高学生的参与度

近年来,在新课改实施背景下,人们对小学教学环境的需求逐渐增多。小学生口语交际能力的培养更需要良好的教学环境。教师要懂得为学生营造一种积极、乐观、友好的教学环境,逐渐形成宽松、愉快的课堂教学氛围。小学生思想意识普遍活跃,表现欲极其强烈,喜欢被教师所关注和肯定。教师应该针对这一时期学生的心理特点进行教学,多给予学生肯定的眼神和语言的激励,调动学生口语交际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逐渐培养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

三、三维设计,整体提高

为实现口语交际能力的提升,要从三个维度进行课程目标的设计,首先是知识与能力,其次是过程与方法,最后是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例如,在语文教学口语交际能力课程目标设计中的最后一个维度设计要求“与人交流能尊重、理解对方,在交际中注意语言美,抵制不文明的语言”等,体现了在情感态度方面的目标导向。

语言沟通交际的能力成为目前人类进行有效互动的一个直接、有效的途径。在进行交谈、演讲或者辩论过程中,学生所表现的积极参与话题讨论或者发表自身观点成为课堂口语交际能力的具体体现。为此,口语交际课程的教学培养了学生多方面的综合能力,进而提高了学生的综合素质。

四、多维互动,引领实践

在小学高段语文教学中,口语交际教学内容着重体现了实践性的特点。教师引导学生通过实践化的口语应用,使自身口语交际能力得到充分提升。另外,教师也要鼓励学生通过其他学生的教学活动以及在日常生活中培养口语交际能力,从而实现口语交际能力的应用实践性。这一点所强调的正符合我国目前新课改对小学高段语文课堂教学内容的要求标准,加强对学生口语交际能力的培养和锻炼,促进学生社会实践应用能力。

综上所述,语言作为人类沟通和交流的主要工具,存在于生活中的每一个角落。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要了解学生的心理特点,有针对性地培养学生口语交际的能力,进而实现对学生大脑思维能力的锻炼,提高小学生的语文基本素养,为以后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小学中段语文教学第2篇

关键词:新课程;低段语文;文题;切入;有效性

一、运用“文题”引导学生提问

1.把握课题关系引导提问,即把握课题中角色之间的关系,引导学生提问。苏教版小学语文第一册《北风和小鱼》中,课文紧紧围绕着北风认为自己的本领很大,不把小鱼放在眼里。勇敢的小鱼在这个寒冷的季节,躲在水底捉迷藏,快乐地生活着。课文讽刺了北风缺乏自知之明、妄自尊大的行为。教学时,我在学生预习的基础上对学生做出了引导,你认为“北风”和“小鱼”之间会发生什么事?问题刚提出,学生热情回答:“北风来了,小鱼在干吗?”“小鱼害怕北风吗?”“北风会欺负小鱼吗?”……一个个精彩扣题的质疑就在把握课题角色关系中诞生了,既引入了课文学习,开课又精彩。这种引导既帮助学生把握了课题中角色间的关系,又轻轻松松培养了学生的质疑兴趣。

2.抓住课题关键词联想提问,即教师引导学生抓住课题中的关键词语,让学生展开想象提问,如:一年级下册《草原的早晨》中,“草原”对生活在城市的孩子既陌生又向往,所以我引导学生抓住关键词语:“你认为课题中的哪个词语吸引你?为什么?”学生纷纷举手:“是‘草原’,因为草原到处都是绿油油的”“是‘早晨’,因为早晨空气清新”“我还想到了草原有许多牛羊”……丰富的想象让课堂热闹起来,发挥学生的想象,精彩问题自然而生,心里轻松,产生了浓厚的学习兴趣。

二、运用“文题”进行语言训练

1.补充填空,进行词语搭配训练,即运用文题让学生补充内容,培养学生词语搭配能力。如在学习《有趣的发现》《美丽的丹顶鹤》《闪光的金子》《欢乐的泼水节》等课文时,我让学生以课题为中心,填写“( )的发现”“( )丹顶鹤”“( )金子”,或者“有趣的( )”“欢乐的( )”等等。各种补充搭配让课题与课文内容更贴近了,让学生的语言也丰富了。由此,在反复的训练中培养学生间词语搭配能力,从中也感悟到语言的丰富多彩,培养了学生的语文学习兴趣。同时,也鼓励学生在生活中体会这些词语,运用这些词语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

2.拓展思维想象,进行口头表达训练,即运用课题,让学生拓展思维想象说话,从而训练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如一位教师在教学《荷叶圆圆》时,让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思考还有什么东西是圆圆的,学生七嘴八舌:“天上的月亮圆圆”“桌子上的盘子圆圆”“我的皮球圆圆”……从天上到地上、从吃的到玩的……学生们认真倾听,认真想象,在彼此的回答中寻找自己与众不同的灵感,从回忆中搜索着生活中相似的东西,既训练了学生的观察能力,也训练了学生从不同角度思考问题的习惯,更为学生表达能力的提高提供了机会。像这样看似简单的问题,如果我们坚持用拓展思维的方法加以口头表达训练,对学生将起到不可忽视的作用。

三、运用“文题”激励学生,调动课堂气氛

作为教师,激励学生是非常重要的。它能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营造出一种“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的育人氛围。

小学中段语文教学第3篇

让我们先来分析小学语文高年段阅读教学存在的问题。主要问题有以下几方面:

1.小学语文高年段阅读教学往往着眼于教学内容的理解,忽略了对教材写作方法的体悟,阅读的目标仅仅是读懂文章内容,而非通过学习某篇文章掌握阅读的基本方法。

2.小学语文课堂上,教师讲解教材内容多,放手指导学生运用正确的思维方式思考问题的时间少,学生的学习活动时间几乎被教师的“满堂灌”或个别学生“满堂说”挤占,大多数学生少有独立思考的空间,少有静心学习的空间。

3.有些小学语文教师比较注重课堂上外在的自我素质的展示,而内在的解读文本的能力还有待提高,因此对学生引领、指导不深入,学生解读文本也是浅尝辄止,缺乏思考的深度和学习的广度。

4.有些小学语文教师在高年段仍然未敦促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不少学生进入初中还缺乏自我约束、自我学习、自我提高的能力,等着老师去“管”,等着老师去“灌”,学习主动性缺乏。

如何解决这些问题,首先需要小学语文教师树立正确的育人观和教学观。

小学语文学科是义务教育阶段基础学科的基础,应该承载着为孩子的一生奠基的重任。《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指出:“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语文课程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小学语文教学应着眼于学生一生的发展,不能仅仅将工作目标定位于教会学生多少生字的任务,教会学生读懂多少篇课文,评价学生会做几张试卷。小学语文教师应在语文教学中努力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所谓“语文素养”,她的内涵从语文课堂教学的三维目标来解说,可以理解为:(1)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培养学习语文的兴趣、习惯;培养热爱祖国语言的思想感情;提高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2)知识与技能目标――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培养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3)过程与方法目标――掌握学习语文的基本方法和策略;感受语文学习过程的体验,形成学习后的思考。

围绕培养学生语文素养的“三维目标”,小学高年段语文的阅读教学应当担负以下教学任务:

1.学习语文,使学生受到思想品德教育和美的熏陶,做有道德、有文化、有品位的人

教师不仅应指导学生运用正确的阅读方法学习教材中的课文,还应有意识地指导学生进行有效的课外阅读,“博览群书”,自然学富五车。教师可以通过带领学生精读一些课文,学会朗读、默读,掌握基本的阅读方法;通过带领学生略读一些课文,粗知大意,并运用精读课文中习得的方法自主阅读;通过引导学生读书看报,使他们学会浏览,学会迅速提取有用信息,学会根据需要加工、应用信息。小学高年段语文教师还要指导学生学会理解地读书,批判地读书,欣赏地读书,学习成果呈现方式可以是他们的学习笔记,可以是教材旁的自学批注,也可以是读书后的读后感、讨论发言。只有有了一定阅读量的积累,有了阅读方法的积淀,才能形成较强的语文学习能力,养成良好的独立学习的习惯。

2.学习语文,发展学生的形象思维、逻辑思维和创造性思维

阅读教学的目标绝不仅仅在于弄懂几个关于文本内容的问题,教学中在发展学生语言的同时应发展他们的思维。比如,阅读教学中,教师可以指导学生带着问题读书,学习表现形式是学生一边读文字一边想画面,培养再造想象能力,一边思考文字表面意思,一边结合上下文体悟内在的涵义,学生在学习实践中学会凭借文本,进行分析、综合、抽象、概括,从而提高他们的逻辑思维能力。同时,教师应善于倾听学生不同的声音,鼓励学会个性化、有创意的阅读,提出与众不同的阅读感受,由此发展学生的创造思维能力。

3.学习语文,教给学生认真观察事物、深入思考问题和表述见闻、表达思想等学习方法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既应重视指导学生读懂文本,更应重视指导学生举一反三,学习并掌握学习语文的方法。语文教学要落实从读悟写,从读学写的过程。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指导学生学习作者观察事物的方法,学习作者思考问题的方法,学习作者遣词造句、布局谋篇的方法。

初中阶段学生的语文学习和小学阶段有很大的不同,主要表现在小学阶段教师往往重视对学生基础知识的训练和落实,学习方式上,学生习惯于听命于教师的引领和指导。而进入初中后,学生的自主学习则显得尤为重要。叶圣陶先生说过:“教育是什么,往单方面讲,只需一句话,就是要培养良好的习惯。”学习习惯是指学生为达到好的学习效果而形成的一种学习上的自动倾向性,学生有一个严肃认真的学习态度和良好的学习习惯是会终身受益的。因此,好的学习习惯往往是取得优秀学习成绩的有效途径和必要手段,在小学高年段语文学习的过程中教师就需要加以重视并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为初中学习打好基础,作好准备:

1.自觉预习与复习的习惯

在小学高年级阶段,教师应有意识、有步骤地教给学生一套行之有效的语文学习方法,如怎样抓好预习―听课―复习―作业―单元小结五个环节。教师对学生的预习、听讲、复习应做具体要求,并逐渐形成规矩。(1)课前要预习,做到“一看、一查、一问”,即先默读课文一遍,遇到不懂字词会查字典解决,遇到问题先作好准备。(2)课堂上做到认真看、专心听、积极发言、勤于写、敏于思考。(3)课后要求学生养成先复习再写作业的习惯,并要求家长协助监督。

2.自觉做课堂笔记的习惯

好记性不如烂笔头,做课堂笔记有助于养成记录习惯,也便于以后复习整理,所以教师应培养学生自觉做课堂笔记的习惯。记课堂听课笔记,需要学生记重点、记难点,根据自己的情况记要点,而不能照搬板书。为了落实此项习惯,教师在开始阶段要勤检查,勤督促。

3.自评作业的习惯

自觉学习是初中生必需的一项学习品质,从小学就需要培养。高年级教师要从方法上对学生进行引导,让学生自行批改作业,及时改错,从而及时地反馈出学习的效果。很多教师让孩子准备错题本的做法是值得借鉴的。

4.自觉查工具书的习惯

除了新华字典,成语字典等小学多用字典外,现代汉语词典、辞海等工具书都对语文学习有很大帮助,语文学习中鼓励学生养成查找工具书的好习惯,“无声的老师”能随时给他们提供帮助。

5.良好的阅读习惯

阅读是提高语文学习的关键,教师在小学阶段应尽早取得学生家长的配合,和家长一起,保证学生有读书的时间与条件。小学语文高年段教师可以结合《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中提供的书目,和学生一道设计每学期阅读名著计划。教师应对学生的课外阅读情况给予必要的指导和检查,例如设计导读阅读卡,召开班级读书会,帮助学生形成与书为友的习惯,使他们把读书作为一种人生乐趣。

6.良好的书写习惯

良好的书写习惯的养成非一日之功,小学语文教师应一以贯之地对学生的书写提出要求,作出指导。在语文教学中,要敦促学生保持正确的写字姿势,重视书写的正确、规范和美观,帮助其养成良好的写字习惯。在小学六年级语文教材中,就应有行楷的练习训练,教师应耐心指导,敦促练习。

7.养成记读书笔记的习惯

指导学生学会几种记读书笔记的方法,并鼓励学生坚持“不动笔墨不读书”,定期指导学生写读后感。

8.提问质疑的习惯

古人云“尽信书不如无书”,批判地接受是科学的学习态度。让学生运用学到的方法自学,充分动脑、动口、动手,鼓励学生勇于质疑问难,是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的有效手段。

高年段教师在观念上要给学生灌输独立学习的意识,尽力使学生逐步消除依赖心理,让学生意识到自己和教师一样是独立的个体,学习是自己的职责,自己要为自己的行为负责,只有付出一分辛劳才能有一分收获。

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是学生葆有学习竞争力的关键因素,而教师运用恰当的教学方法教学能为小学高年段学生顺利进入初中学习提供保驾护航的明灯。下面就如何提高小学高年段语文阅读教学有效性的基本方法与策略,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1.明确阅读教学目标

小学高年级语文阅读教学目标为激发阅读兴趣,培养独立阅读能力,形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何谓“阅读能力”?国际、国内一致认为,教师应该侧重培养学生提取信息的能力(基本的阅读能力)、作出解释的能力(理解词和句的能力)、整体把握的能力(分析概括能力,把握主要内容,揣摩表达顺序,体会思想感情)、作出评价的能力(评价语言、形象、表达方法等)。

上述能力要依据《课程标准》年段目标,由易到难、有所侧重的培养,还要注意整体推进、螺旋上升。

2.多读、多练

小学高年段语文教师要不断改进教学方法,让学生多读多练,养成习惯。

多读,一是指课文读的遍数要多,要读正确、流利,读出语感;二是指在课堂上挤出时间,读相关篇章,甚至把课外阅读引进课堂,进行课外阅读的指导、展示与交流。

多练,指教师不能越俎代庖,给学生留有独立思考、独立练习的时间与空间。为提高学生参与练习的兴趣,还可以让学生互相命题,进行练习。

3.整合教学设计,教师的“教”要少

鼓励小学高年级语文教师进行主题单元教学,整合单元的教学设计,提倡精简环节,采取模块结构,整合问题,会意兼得,体现阅读、思辨、反思的全过程学习。建议小学高年段语文教师自主设计丰富多彩、创意独特的语文综合性学习活动,让学生在玩中学,寓教于乐,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能力。

教师的“教”应为学生的“学”服务,引导作用在下面几个环节发挥作用:

(1)发动:把每个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调动起来,把每个学生的学习潜能发掘出来。

(2)营造:创设民主、宽松、和谐、愉悦的学习氛围,使每个学生在极其放松的状态下享受语文学习。

(3)导向:使每个学生目标、任务十分明确地投入学习,而不是被动地被教师牵引。

(4)巡视:给足学生读书、思考的时间。

小学中段语文教学第4篇

(贵州省威宁县羊镇松林小学 553100)

【摘要】定时定量记忆就是在一定的时间内记忆一定数量的内容。它既是知识积累的过程,又是记忆能力训练的方法。主要是针对一些小知识点的实时记忆。?

关键词 印象累积定时定量记忆

记忆是人类心智活动的一种,代表着一个人对过去活动、感受、经验的印象累积。俄国伟大的生物学家谢切诺夫说过:一切智慧的根源都在于记忆。对于小学低段语文来说,重点是基础知识的积累。因此,记忆方法的指导就成了我们语文教师的首要任务。那么,怎样让懵懵懂懂的孩子们掌握简捷高效的记忆方法,真正做到“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呢?我通过近几年的实践摸索,有了一点粗浅的感悟,现总结如下:?

一、定时定量记忆?

定时定量记忆就是在一定的时间内记忆一定数量的内容。它既是知识积累的过程,又是记忆能力训练的方法。主要是针对一些小知识点的实时记忆。我无论讲课文还是评作业都喜欢找出些重要的知识点,给学生两三分钟时间当堂识记。?

1、讲解识记内容,

在教学中,先通过语言、图片、动作等方式让学生认识,理解识

记内容。认识是基础,不能认何谈记,何必记。例如小学低段的识字教学。理解是记忆的催化剂。在理解的基础上记忆能事半功倍。例如认识“尖”,我出示图片尖刀讲:同学们看,这把刀上面和下面比较有什么特点?(上面小下面大)这样的物体我们就说它“尖”(教读音jiān)所以说“这是一把尖刀。”(组词说句)还有什么物体是尖的呢??

2、定时定量记忆,

教师讲了,学生不一定就记下了或说记住了,重要内容还须当堂一定时间的强化记忆。时间的多少主要根据记忆的量和难易程度来定。这需要老师在长期的实际操作中摸索。例如我们现在列举总结出十对反义词。“同学们,三分钟记忆开始!”学生立即进入“紧张”高效的记忆。看一看,读一读,(闭上眼睛)想一想,画一画(用手书空或用笔写);多种方法、多样感官,学生自由选择,灵活组织。?

3、适时检测反馈

检测反馈既是对识记效果的评价,更是对记忆过程的保障。学生明白记得好会得表扬、获奖励,不认真会挨批评、受惩罚;记忆起来自然就非常认真卖力!但教师在检测时要注意:不是每个学生在规定的时间内都能完成的!我每次抽查:一是识记不够认真的学生(批反面);二是基础差但认真能完成的学生(树正面);三是基础好记得好的学生(订正答案再次记忆)。对于那些认真记但因基础差不能完成的学生我尽量不抽!?

二、趣味记忆?

美国科学家马什说“以愉快的心情学得的,会永远记着。”麦克唐纳说“几乎没有人会记得他所丝毫不感兴趣的事情。”对于小学低段学生来说,兴趣是他们最好的老师。教师必须要让学生对你本人感兴趣,对你讲的内容感兴趣,才能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在低段语文教学中,面对一些课文背诵,字母表记忆等较长,难度较大的识记任务,趣味记忆相当有效。例如一年级上册《四季》背诵。先师生配合为课文编排动作,然后配动作读,配动作朗诵,学生兴趣盎然,记忆自然水到渠成。?

三、巩固记忆?

小学中段语文教学第5篇

关键词:优化课堂教学 多媒体教学 提高教学效率 动态

中图分类号:G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6)12(b)-0151-02

传统教学方法无法对文字、图像、声音、动画等信息同时进行处理,在语文教学中,利用计算机对上述信息进行处理,能形成声、像、图、文并茂的教学系统进而取得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因此运用多媒体是适应未来小学语文教学发展趋势的必然要求,是提高课堂教学效果的有效手段。因此,多媒体作为教学的重要辅助手段,在未来小学语文教学中必将成为一种趋势。笔者根据这几年的实践谈几点感受。

(1)运用多媒体教学能创设教学情境,激发学生自主学习兴趣。我国《论语》中指出“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可见兴趣对于学习有重要的意义。兴趣是学习的直接动力,有了学习兴趣,便能产生积极的情感和学习的主动性,学习效率就高,反之,学习效率就低。人的情感又是在一定的情境中产生的,兴趣对情感的产生具有一种的积极作用。多媒体手段创设的情境具有直观、形象、生动等特点,特别是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由于小学生年龄小、注意力不集中,无意注意占主导,稳定性和持久性比较差。因此“学习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是学生学习的最好动力。有了兴趣作伴,学生学习语文的热情就会无限高涨,学习激情就会被充分点燃,学生就会全身心地投入到学习中,享受学习的过程,享受学习的快乐。有兴趣作伴的学习,学生的情感始终是愉悦的、精神始终是饱满的、成效自然是高效的。

(2)运用多媒体教学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运用多媒体上语文课,它的生动直观性和强大的交互性能极大地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而且借助于多种感官系统能化繁为简,无需长篇大论有些内容学生已胸有成竹,能够使学生乐学、善学、会学,创设生活情境。“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可见生活实践是语文课的源头和根本。获取知识最直接、有效的方法是让学生到生活情境中学习语文知识。而课堂教学只能在教室进行,因此计算机创设虚拟的生活情境的功能就尤为重要了,如教授《南京长江大桥》时,为了让学生正确理解南京长江大桥雄伟与科学性,利用多媒体课件放映南京长江大桥的图片资料,让学生们亲身经历这些场面。让学生在具体形象的感知中,拉近了语文与生活实际的距离。

(3)运用多媒体教学对于培养小学生的观察分析能力有很大的帮助。多媒体教学的优势是能培B小学生的观察分析能力。它可直观形象地显示出文字、声音、图像,教师可根据教学要求把图中的事物进行处理,指导小学生从小到大、从远到近、从整体到部分、从表面到本质进行反复观察,从而使小学生的观察分析能力做到有序而细致。

(4)合理使用媒体,优化课堂教学。合理使用媒体进行教学,会使学生在愉悦的心境中,进入学习佳境,使学生乐学、主动学习,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例如,在教学《秦兵马俑》这一课时,内容涉及了很多俑的样子。大多数同学对其没有直观的认识。为了使学生更好地了解兵马俑,笔者利用多媒体课件进行教学,播放了相关图片,并加以解说。再让学生进行交流,学生积极性高,语言也组织得很完整、流畅。

(5)紧扣教材重点、难点,选择媒体教学。运用多媒体时,一定要紧扣教材重点、难点。在实际教学中,多媒体的运用能够通过动画图片等刺激学生的多种感官,直观地呈现出被感知的对象,在有兴趣的基础上更牢固地掌握所学知识,既发展形象思维,也发展抽象思维,把教学中的重点、难点无法用语言表达的事物用多媒体显示出来,创造出良好氛围。比如,在教学《蟋蟀的住宅》一文时,笔者利用多媒体,播放了视频资料,学生们看得聚精会神,看完之后再理解,就容易多了。同时,教学重点、难点,就这样轻而易举被攻破了。

(6)小学语文多媒体教学的几点反思。①过多依赖多媒体手段,偏离教学的主要目标。在语文课中,文字是内容的载体,离开了汉字,声音和图像信息过多让学生不能用心去体味揣摩文字的内在涵义,将极大地削弱学生对文字阅读的兴趣和对文字含义的探究。只有让学生认真深入地阅读、体味文字和揣摩语言,才能领悟到文字的真正魅力,才能真正汲取到艺术营养。因此应用多媒体课件应当以优化教学过程为目的,根据自己的教学设计,适当运用多媒体教学课件增强教学的生动性和创造性,让学生对所学内容的性质、规律有较深刻的理解,但一定要让学生思考、交流、质疑,这样才能使学生通过合作交流,激发创新。在给课堂教学带来乐趣的同时又能让学生更好地理解掌握课文的结构,因为形象化的图片和视频,直观地、适时地展示在学生面前,对学生多种感官造成刺激进而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②课件设计要简洁明了,具有可选择性、可控制性。作为教学的辅助工具,多媒体课件在设计时,要充分考虑教学操作的需要,简化界面,教学资源调用、呈现要具有可选择性、可控制性,这是实际教学所必不可少的。有的多媒体教学课件在播放教学资源的程序设计上缺乏可选择性、可控制性,播放影片、视频程序时,不能随意停止、不可重复,这需要教师不断提高自己的多媒体课件制作水平,才能根据自己的设想制作出符合自己教学需要的多媒体课件。

(7)巩固和反馈知识是课堂教学的重要一环,在传统教学中,教师常常采用机械的笔头练习或让学生死记硬背来完成任务,学生感到枯燥无味、压力大、效果差。为改变这种状况,充分发挥学生在巩固知识中的主动性,提高学生巩固知识的效果,笔者在课堂上采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来创设意境,吸引学生自觉地去记忆所学知识,学生学得轻松愉快、巩固效果好。如《趵突泉》一课,景物描写很有特色,为了让学生记住这篇课文,笔者播放了配有轻音乐的《趵突泉》录像,要求学生一边看录像一边试着用课文中的语句解说,激励他们:谁讲解得好,就把他的话录下来,带回去给爸爸妈妈听。同学们个个跃跃欲试,当录像放到第三遍时,几乎全班同学都能背出来了。又如教了“有的……有的……有的……”这一句式后,要求低年级学生用这一句式练习说话,学生由于受到生活经验的限制,许多人想不出造什么句,即使几个人说出来了,也是大同小异,老师便出示一幅幅投影:猴山上千姿百态的猴子、公园、溪流等,提示学生如何造句。

合理设计、开发,充分利用多媒体资源还需进一步探索研究。只有巧妙地借助现代多媒体教学手段,善于发挥计算机辅助教学的优势,有机结合语文教学的特征,多媒体优化小学语文教学目标才能更好地实现,课堂教学效率才能得到有效的提高。

参考文献

[1] 刘辉,田进龙.小学语文“读”与“写”能力培养[J].课程教育研究,2014(16):78.

[2] 郑成军.小学语文多媒体教学浅析[J].中国信息技术教育 2014(6):103-104.

[3] 程贵盘.浅谈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让课堂充满魅力[J].神州,2014(2):69.

[4] 尹艳宏.以精阅读引领小学语文的进步[J].新课程(下),2014(5):114.

小学中段语文教学第6篇

关键词: 小学中高段语文教学 默读课文 教学策略

在新课程实验教材中,略读课文的比例从小学中段开始随年级的升高而增加,精读课文相对减少。到第七册,全册32篇文章略读课文14篇,在编排上不仅仅是在每个单元的末尾,而是融于其中,与前面的精读课文密切联系。到第九册,全册28篇文章略读课文14篇,所占的比重已与精读课文平分秋色了。由此不难看出编者的意图:略读课文不但和精读课文共同承载着深化单元主题、训练重点的任务,它还为学生能够充分地自主阅读、读中学读、读中学写提供了机会,所以,对略读课文的教学应引起充分重视。笔者发现部分教师往往忽视了略读课文的教学。这不禁引起笔者的思考:怎样把握略读课文的教学才能达到教材编排的意图呢?

一、认识略读课文教学的误区

《课程标准》对于略读课文的要求很简单:“略读课文重在略读方法的指导,在阅读实践中,逐步培养学生的略读能力。”在教学中,我们往往不能很好地把握它的特点,通过近几年的调研,笔者发现在略读课文教学中存在两个误区:1.教学时面面俱到,“眉毛胡子一把抓”,讲得过繁、过细,把略读课文等同于精读课文。2.完全放手,把略读课文等同于自学课文,让学生自己读,读懂了什么,就汇报什么,学到什么程度,就是什么程度,教师只扮演听众的角色。更有甚者,教师直接让学生课下自学,不闻不问。之所以出现这两个误区,主要是因为我们对略读课文的地位、作用认识不够清楚,对略读课文的编排意图理解不够透彻,没有很好地把握略读课文教学的“尺度”。那么如何走出略读教学的误区呢?

二、把握略读课文教学的环节

教学略读课文的目的是使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自觉、准确地把在精读课文中所获取的基础知识、阅读方法、经验等迁移到略读课文的学习中,将知识转化为技能。所以略读课文提倡整体把握,不宜肢解课文。一般有以下环节:1.用好课文的链接语导入新课,明确本课学习任务。2.初读课文,利用工具书或其他方法理解不懂的词语,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3.在初读课文的基础上针对课文内容提出一个“牵一发而动全身”的问题,然后让学生带着问题读书自学,在个人思考的基础上可以组织分组或全班交流。4.积累运用,总结延伸。在这一环节可以安排学生把精彩的句段积累起来,也可以对学生进行一些专项训练。5.课将结束时可以安排学生简单回顾整组课文。这样既对本单元的学习主题作了总结与提升,是学习的拓展与延伸,又适时地提出了综合性学习的要求,密切沟通了课内与课外的联系。

三、探寻略读课文教学的策略

有些略读课文因主题的不同,它所拓展的侧重面也不同:有的侧重于丰富主题的内容,有的侧重于深化主题思想,有的侧重于文体的拓展,有的侧重于方法的拓展,等等。所以除了一般的教学流程外,还可以运用以下方法。

1.主题教学法

主题教学法即将同一主题或同一作者的两篇及多篇文章融合在一个或几个单位时间里进行教学。如第九册第课文以“走近”为专题安排了四篇课文,从不同角度反映了伟人的风采和凡人的情怀。笔者在教学时让学生读完单元导读明确本组主题和重点后,带着问题“你认为是一个怎样的人,通过哪些事情表现出来的?”研读这四篇文章,整体感知后进行研讨交流,总结概括。最后拓展到“你还了解哪些不为人知的事情?”注重了课内和课外的有机结合,这样就使得这一人物形象显得更加真实、丰满、生动。

2.突破重点法

在略读课文中,教学目标更集中,教学重点更突出,但在阅读方法上并不排斥精读。寻找适当的突破口,在文章的重点、精彩之处,还是要引导学生细细品读,使略读与精读互相融合,综合运用。在教学《给予是快乐的》一课时,可从精彩的结尾入手:“他们三个人一起过了一个难忘的夜晚。”这里作者留下了一个美好的想象空间,意蕴无穷。这个夜晚是怎么度过的?让学生展开想象。为什么对他们三人来说是难忘的?让学生讨论思考:小弟弟难忘在哪里?小男孩难忘在哪里?保罗难忘在哪里?带领学生走进文中人物的内心世界,触及藏于心灵深处的东西。此时学生对内容的理解、情感的感染与语言感悟上都能达到比较理想的效果。

3.课外文本补充法

许多文章都是名家名作的一个节选,在教学文章之前,可以让学生先了解作家的一些相关资料和写作背景,这样能填补学生自主学习的许多“空白”。教学《永生的眼睛》一课,在学生总结“琳达一家人为了让盲人重见光明,他们是怎样做的”这个问题时,可以补充教材中略去的文章的结尾,让学生进一步感受文中的“骄傲”及从中受到的启示。在体会捐献母亲的眼角膜时“父亲痛快地回答‘当然可以’”的态度和语言时,可以让学生对比了解我国死后捐献器官的现状和对这件事情的正确认识,这有一定的现实指导意义。这些文本的补充都会在一定程度上丰富学生的认识。

4.训练书写法

略读课文不能“光说不练”,也要进行适当写话的训练,必要的补白、仿写、续写、拓展性的语文基本功训练是语文学习的一个重要环节,同时也为理解课文起到了很好的补充作用。如教学《通往广场的路不止一条》时,文章内容简单,思路清晰,可在阅读之后安排类似的明理文章进行读中学读的训练;在学习《白公鹅》《母鸡》《麦哨》等略读课文时,可以将训练的重点放在积累语言和写法上,安排学生在课堂上进行读中学写的练习,达到读为写服务,写为读生成的良性循环。

5.语言积累法

小学中段语文教学第7篇

一、充分借助多媒体等教学设备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随着国家对基础教学的重视程度不断加深,一些学校配备了各种多媒体教学设备。在拥有多媒体教学设备的前提下,教师要充分利用这些设备,将语文教学中一些单调乏味和难以理解的文字用优美的视频或音频表达出来。也可以通过对多媒体设备的使用向学生展示与语文知识相关的动画短片,从而提高学生的关注度,让学生在看动画的过程中逐渐掌握所学知识点。

以小学高段语文中的《武松打虎》为例,教师可以在简单介绍课文的出处以及主要内容后,找到相关的影视画面在课堂上放映,通过对学生的引导完成课文的学习。在视频的播放过程中,教师应该仔细观察学生的状态,根据实际情况为视频制作有针对性的旁白。因为学生不一定都能明白视频的内容,所以教师要通过旁白对学生进行必要的引导,使学生更容易理解。通过这样的方式,学生能对课文讲述的故事形成深刻的印象,同时也能提高学生学习语文课文的兴趣,使其学习的主动性得以体现。

二、让学生融入课堂教学中

随着我国新课改的不断深入,对教学的民主、平等要求越来越高。所以,教师要充分认识到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主体地位,使学生成为完成教学活动的主体,与教师共同完成教学任务。在小学高段语文的教学中,教师应让学生参与到教学计划的制订和实施中,而教师要在平时的教学活动中充分了解学生的心理状态,根据学生对教学方式的偏好程度,采取最受欢迎的方式进行教学。对于教材中故事性较强的课文,教师可以通过让学生轮流演绎的方式使学生融入故事情节中。在学生实际体验故事角色后,将能感受到语文学习的乐趣所在,从而在以后的学习中更加主动地学习。

另外,教师还可以让学生作为教师,以自己的理解为基础进行体验式的教学。这样的方式要建立在学生对课文十分了解的前提下,所以实施起来有一定的难度。但学生势必会对教师感兴趣,所以可以通过教师的公平竞争让学生自己了解课文。这样既能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又能减少教师的工作量,对教学活动的开展极为有利。

三、以竞赛式教学模式激发学生的兴趣

高段年级的学生争强好胜的心理会逐渐加深,他们会对竞赛类的活动产生浓烈的兴趣,想要赢得荣誉并得到别人的赞扬。所以,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这个特征进行竞赛式教学,通过在教学过程中组织竞赛活动完成对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具体来讲,可以组织学生在平时的学习中进行诗词和散文的背诵比赛或是字、词、句的默写,在比赛或默写中取得较好成绩的学生会得到鼓舞,对学习语文的兴趣也会提高。

另外,教师可以采取分组的比赛模式,通过各个小组之间的竞争来加强学生之间的沟通交流。通过比赛,既能使学生之间的关系更加亲密,又能让学生对语文学习的兴趣更加浓厚,掌握的知识也将更加牢固,还能让学生的集体观念从小得到培养,有利于学生的个人成长。

四、教师要通过各种方式为学生营造活泼有趣的语文教学课堂

语文教学需要学生灵活的思考,所以教学课堂上的氛围不能过于死板,小学高段语文的教学更是如此。对此,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要尽量避免机械化地传授知识,更不能将学生需要掌握的知识强加给学生。最好的教学方式是教师通过各种课堂小活动让学生增加对知识的理解,并以自己对学生的了解为基础为学生奠定活跃的课堂气氛。

以《将相和》这篇课文的教学为例,教师可以通过角色扮演的方式让学生的表演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得到提升,让学生了解人物的内心情绪变化,体味语文学习的乐趣。另外,教师还可以通过情景模拟的方式,让学生在设定的情境内自由发挥,感受课文语言的特征。

小学中段语文教学第8篇

关键词:小学语文;中段阅读;体验法

“体验法”是现代教育不断发展的产物,其突出了学生的主体性,使学生在体验中获得更深刻的认识,达到提高教学效果的同时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目的。但从目前来看,教师对“体验法”的使用并不到位,还需要进一步改善与进步。基于此,本文在此浅谈“体验法”在小学语文中段阅读教学中的实践,以期能够为相关人士提供有益参考与借鉴,并有效提高阅读教学的质量。

一、创设相应的情境

从本质上说,“体验法”是指学生的一种学习方式,主要是通过观摩,或者直接使教学活动再现,使学生进入教学内容所描述的环境中进行学习、体验,感悟来得到知识经验的一种学习方法。

因此,教师要在小学语文中段阅读教学中实践“体验法”,其首要的任务是创设相应的情境,让学生进入情境中进行观察、体验和领悟。

例如,在《触摸春天》的阅读教学中,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给学生播放合适的背景音乐,同时展示春景图片,进而营造出一种春天的氛围。在这样的背景下,学生进入情境中提高对文章的领悟,帮助学生将文字性的描述转变为生动的形象,使学生体验春景、触摸春景,提高阅读教学的质量。

二、尊重学生的体验

教师应该明确的是,在“体验法”的实践中,不同学生所获得的体验是不可能相同的,这就促使教师必须尊重学生的体验,使学生对文章产生不同角度的赞赏。例如,在《生命 生命》的阅读教学中,不同学生对生命会产生不同的看法,进而对生命的意义有不同的理解。此时,教师应该在接受美学视野下引导学生进行感悟,要尊重学生的体验,使学生在文章的空白处与作者的思维进行无声的交流。

教师尊重学生的体验,能够让学生的思维得到启发,使学生在日后的体验阅读中更自由地去思考和质疑,帮助学生从新的角度和层次阅读文章、鉴赏文章,最终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也有效地提高了学生的综合素质。

总的来说,“体验法”是一种较为先进的教学方法,它突出了学生的主体性,让学生在体验中获得更深层次的认知。因此,教师应该在小学语文中段阅读教学中进一步发展“体验法”,通过实践进行总结和反思,最终推动教学的发展,提高教学质量。